生酮饮食范例6篇

生酮饮食

生酮饮食范文1

据了解,该院是西南地区首家引进生酮饮食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通过临床观察,该方法对50%的难治性癫痫儿童有效,发作可以减少50%以上,30%的儿童可减少90%的发作。

癫痫是患者的脑细胞异常放电引起的,但尚有许多发作原因不清楚,可以概括的是一些易患因素,如产伤、脑外伤、各种脑炎、脑肿瘤和脑血管病以及遗传等,海马硬化是难治性癫痫的常见原因。目前,我国癫痫病的患病率为5‰,特别是儿童发病率还有呈上升的趋势。

据新桥医院赵聪敏教授介绍,癫痫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种疾病,至今服用抗癫痫药物仍是治疗癫痫病的普遍方法。虽然目前新药不断问世,但仍有四分之一患者对各种抗癫痫药物无明显效果。因此饮食疗法将成为药物无效之后的首选方法。

生酮饮食疗法是一种高脂肪、适量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案,它模拟人体饥饿状态,脂肪代谢产生的酮体作为另一种身体能量的供给源,可以产生对脑部的抗癫痫作用。

生酮饮食范文2

【摘要】目的 观察低蛋白饮食配合酮酸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低蛋白饮食配合酮酸作为基本治疗原则,治疗23例慢性肾衰竭病人,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低蛋白饮食;酮酸;慢性肾衰竭

低蛋白饮食是一种限制蛋白供给量的饮食。对于慢性肾衰竭病人而言,低蛋白饮食可以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减轻尿毒症症状。因此,长期以来,低蛋白饮食被推荐作为肾功能不全和终末期肾病病人治疗的一个基本原则[1]。而低蛋白饮食配合酮酸治疗可稳定代谢状态,且对残余肾功能无不良影响。

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应用低蛋白饮食配合酮酸作为基本治疗原则,治疗23例慢性肾衰竭病人,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入选患者年令18~80岁,性别不限。病程1~10年不等,血肌酐在380.2~708.9微摩尔/升之间;尿素氮在12.6~38.1毫摩尔/升之间;血浆白蛋白在23.1~42.8克/升之间。均未进行过血液透析治疗。

共入选49例患者,共中男24例,女25例,平均年令52.6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0例、马兜铃酸肾病12例、原发性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9例、糖尿病肾病15例、不明原因3例。

1.2 治疗方法将4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第一组26例,第二组23例。第一组方案为:蛋白质0.6g/(kg•d)+酮酸100mg/(kg•d)。而第二组方案为蛋白质0.6~0.8/(kg•d)。均每周2次高生物效价蛋白饮食。随访10个月。

1.3 疗效观察对这些患者每3个月监测蛋白尿、血浆白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体重指数(BMI )。显效标准为:连续监测蛋白尿、血尿素氮下降,血浆白蛋白增加,体重指数增加或无改变。有效标准为:监测指标中至少1项好转。无效标准为无改变或指标反复进行性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X2检验。

2 结 果

第一组显效21例,有效2例,3例因经济原因不能继续应用开同而被淘汰出组,有效率100%。第二组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7例,1例不能耐受低蛋白饮食而退组,有效率72.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长期以来,慢性肾衰竭病人对低蛋白饮食依从性差,尤其是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他们担心:一是营养不良,二是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相对增加会使血糖升高。他们不知道由于低蛋白饮食时,机体会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如减少必须氨基酸的氧化、抑制餐后蛋白质的降解、增加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氧化,这样就可以保证机体的总能量产生速度不变甚至增加,因而不会出现营养不良。且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低蛋白饮食可以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或使肌酐清除率的降低可以使机体糖异生和肝糖输出减少,还可以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可以使每日平均血糖下降约30%。摄入过多蛋白质可使肾脏产生高滤过导致肾小球硬化加重肾功能衰竭。故应在糖尿病肾病早期开始低蛋白饮食。

对于其他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限制蛋白饮食可以减轻许多尿毒症症状,饮食的治疗也可以减少许多尿毒症并发症的发生,包括肾性骨病、高血压、电解质紊乱以及代谢性酸中毒。其机制不仅与蛋白质的限制有关,磷、钠、酸的限制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蛋白质饮食对肾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可以促进肾间质的纤维化,并导致高的死亡率。而低蛋白饮食可以延缓肾功能的发展,其机制可能有:(1)低蛋白饮食可以阻断慢性肾功不全时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的增加;(2)大量蛋白尿可以加速肾功能的丧失,低蛋白饮食可以减少蛋白尿的水平;(3)低蛋白饮食可以同时限制钠的摄入,从而减少了由于高血压或肾小球毛细血管内高压引起的肾脏损害[2]。

而α-酮酸本身就是相应支链氨基酸代谢的中间物质,酮基或羟氨基本身不含有氨基,其利用非必须氨基酸的氮转化为氨基酸。因此补充这些α-酮酸,不仅本身含氮量较少,而且还可以将血中的尿素氮加以利用,减少尿素的合成,尿毒症毒性产物的蓄积也减少。酮基或羟氨基酸不引起残存肾单位的高滤过,并可改善肾性高磷血症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改善肾性骨营养不良。

综合上述,低蛋白饮食配合酮酸作为慢性肾衰竭治疗的基本原则,与单纯低蛋白饮食治疗相比,既可以减少氮的摄入,同时可避免因蛋白摄入不足而致营养不良的后果,且可以减少尿素的合成,是一举二得的事。

在基层医院,对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更看重药物的治疗,往往忽略了最基本的治疗手段:饮食治疗。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低蛋白饮食配合酮酸作为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基本治疗方法可改善营养状况,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尿素氮。 值得基层医院肾病科医生一试。

【参考文献】

生酮饮食范文3

饮食一:多补充大豆异黄酮以及维生素E。怀孕后,如果出现孕酮低的情况,那就一定要格外注意调理。为身体补充大豆异黄酮以及足够的维生素E可以帮助调节孕酮平衡,解决孕酮低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大豆、柚子、山楂、草莓、果胶食物以及膳食纤维食物都有助于补充大豆异黄酮以及维生素E。

饮食二:多吃新鲜水果提高孕酮。一般来说,新鲜的水果中是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这种物质的,而维生素E的存在,是能够有效的对孕酮的平衡起到调节作用的,我们常见的猕猴桃、柚子、山楂等都可以帮助孕酮达到正常水平。

饮食三:当吃一些含果胶、膳食纤维丰富的桃子、柚子、山楂、草莓、猕猴桃、鸭梨等,不会导致血糖大幅度波动。

(来源:文章屋网 )

生酮饮食范文4

【关键词】糖尿病;患儿;护理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5-0653-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对我院内分泌科自2003~2005年收治的38例糖尿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护理进行分析并实行相应的护理对策,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38例,男15例,女23例;年龄3~17岁。入院治疗原因:均为感染并有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入院后诊断:均为1型糖尿病。治疗结果:感染被控制,酮症、酮症酸中毒纠正,血糖调整至理想水平。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2.1.1 病室要求: 糖尿病患儿入院后,安置在安静阳光充足的小房间,保持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并用三氧消毒灭菌机进行空气消毒,每周2次。地面用1∶200“84” 消毒液拖擦,每日2次,并减少探视和陪护,特别是有呼吸道传染病者谢绝入内,以防交叉感染。

2.1.2 皮肤护理:注意个人卫生,尤其皮肤的清洁,经常洗澡、洗头,预防皮肤感染。

2.2 心理护理:从本组患儿的心理分析,10岁以下患儿好吃、好玩、喜欢表扬,对自己所患疾病无心理负担,只对病房陌生的环境及医护人员产生恐惧感。因此,责任护士相对固定,采取连续性护理,护士主动接近患儿,有高度的同情心,与患儿建立友好感情,给其讲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或与患儿共同做一些适当的小游戏,并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其消除紧张情绪,从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和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以配合护理、检查与治疗。10岁以上的患儿,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看待问题尤为突出,表现出恐惧、忧虑、悲伤、自卑等。这些问题是年龄越大越突出,女孩较男孩更为明显。对于这些,医护人员首先要根据患儿不同的心理特点、文化程度等,用不同的方式与患儿多交流,多沟通,理解其想法,要鼓励、安慰,讲解一些关于糖尿病的知识,说明糖尿病可以控制,可与正常人一样的学习和工作,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将来可有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鼓励患儿树立信心,保持平静的心理,与疾病抗争。

2.4 酮症酸中毒的护理:对于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患儿,应立即建立两条静脉通路,纠正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及脱水。一条通路用于小剂量持续静脉滴入胰岛素,用法:将正规胰岛素25 U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l中,按每小时0.1 U/kg计算,用推注泵缓慢推入,理想的血糖下降速度为4~5 mmol/h;另一条通路用于补液,选用0.9%生理盐水,根据脱水的程度决定输液的速度。在此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儿神志、心率、呼吸及血压的变化,防止发生脑水肿、肺水肿及心力衰竭。每1~2小时监测血糖1次,每2~4小时监测1次血钾,并准确记录出入液量,抽血查血钾时,避免在静脉血管同侧抽血,防止结果失真。定时留取尿标本,查尿糖及酮体。当血糖降至15 mmol/L时,将输入液体换为5%葡萄糖液与0.9%生理盐水的混合溶液,并皮下注射正规胰岛素,30分钟后停止静脉滴入胰岛素。

2.5 饮食管理:饮食治疗对于儿童来说饮食控制难度较大。原因之一,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应满足其营养需要,需制订合理的食谱,既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又不影响患儿的生长,食谱需不断更新。原因之二,饮食的计算非常复杂,如果仅告诉患儿每天需要多少热能、多少克营养素,患儿及家长会感到很抽象而无所适从,不能制定出多样化的食谱。因此,首先要明确告诉患儿及家长,让其明确饮食治疗的重要性,配合医护人员做好饮食管理。同时根据日本糖尿病协会主编的食品交换1书[1],我科制订了一本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交换小册子,将常吃的食品制成彩色模型图谱,并在电脑中做成PowerPoint,先发放食品交换小册子给患儿及家长预习,再通过PowerPoint反复、具体讲解,直到患儿及家长完全掌握,患儿及家长一看就知道一个单位(一个单位=80千卡)的食品重量是多少,简单、直观、避免计算、称量[2]。这样,通过食品交换法家长制定糖尿病患儿饮食就变得简单、轻松,制定的饮食既做到食谱多样化,又易于控制总热量;既体现患儿的饮食习惯和个人爱好,又符合患儿对总热能的要求,达到三大营养素比例恰当的要求。

生酮饮食范文5

【关键词】  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救;护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患者在各种诱因的作用下,体内胰岛素不足明显加重,胰岛素拮抗激素不适当升高,造成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生化改变的临床综合征。儿童糖尿病的病情极不稳定,血糖波动大,极易发生而酮症酸中毒,年龄越小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几率越高,病情发展越快,易发生漏诊、误诊。约有40%的糖尿病患儿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如抢救不及时易导致休克、昏迷甚至死亡。因此,临床上对于酮症酸中毒的病儿要做到早发现、早确诊,及时给予正确的治疗和特殊的专业护理,以提高该病的治愈好转率,降低病死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在2008年4月-2010年6月共收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儿7例,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9个月~12岁,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的3例,既往有糖尿病史的4例。入院时血糖均在20mmol/l以上,其中1例血糖高达35.6mmol/l。7例病儿经实验室检查均及时确诊,除1例病儿因反复3次发生酮症酸中毒造成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外,其余病儿均经正确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好转出院。

1.2 症状与体征 早期症状主要为糖尿病症状加重,有明显的高血糖、高血酮,尿量明显增多,体内水分大量丢失,多饮多尿症状突出,病儿疲乏无力,继之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呼吸加深加快,呼气有烂苹果味是酮症酸中毒的特有表现。病情严重时出现呼吸衰竭,血压下降,心律不齐,嗜睡,肌张力下降,意识模糊,最后进入昏迷状态。

2 急救措施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一经确诊,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治疗的目的在于加强肝脏、肌肉及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纠正酮血症和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治疗措施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而定,治疗过程中,要防止低血糖、低血钾和脑水肿等并发症发生。

2.1 输液,以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病儿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后,不需等化验结果,应立即组织抢救,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快速补充生理盐水及静脉点滴胰岛素,在输液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儿神志、尿量等病情变化,每1h测血糖、尿糖1次,以便及时调整输液量及速度。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由于钾离子大量丢失至体内严重缺钾,故应积极补钾。

2.2 胰岛素的应用 应用胰岛素是治疗酮症酸中毒的主要措施,为尽快降低血糖,纠正代谢紊乱,必须选用短效胰岛素持续静脉滴入,使用小剂量胰岛素0.1u/(kg·h)持续微量泵维持静脉。应用胰岛素后每1h测血糖1次,血糖将以一定速度下降,当血糖降至10~13.9mmol/l后,病儿神志完全清醒,能进食时,可以先皮下注射0.2~0.25u/kg的胰岛素,于30min后停止静脉滴入胰岛素,开始进食。酮症酸中毒急性期过后,开始进食的第1天,胰岛素用量可按0.5u/kg计算,分3~4次于餐前30min皮下注射,以后根据血糖变化调节胰岛素用量。

2.3 对症处理,清除诱因 感染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最常见和最主要的诱因,如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必须严格根据医嘱足量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补液过速过多,补钾过快过多,以防并发心衰、肾衰、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3 护理

3.1 建立特别护理 最好成立特别护理小组,密切观察病儿的神志、瞳孔和意识状态,由于脑缺氧以及脱水酸中毒、渗透压增高和循环衰竭,引起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病儿可出现烦躁、嗜睡、昏迷等。要注意呼吸的改变,当酸中毒发展至失代偿后,病情迅速恶化,故应注意观察呼吸的幅度、频率和节律的变化,如呼吸加深加快,潮式呼吸,呼气有烂苹果味时,常是病情危重的征兆,应做好呼吸的测量与记录。准确记录尿量,以作为临床补液补钾的依据。定时测血糖、尿糖并做好记录,为临床应用胰岛素提供可靠的依据。对昏迷的病儿,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氧。加强口腔与皮肤护理,防止褥疮与皮肤感染。

3.2 饮食护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儿的饮食需遵循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原则,是计划饮食而不是限制饮食。根据病儿体重计算每天所需的热量,按比例3餐或4餐制定食谱,对昏迷不能进食者,可通过胃管注入流质饮食,如每日总热量不足时,应给予静脉营养。

3.3 预防感染 因感染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最常见和最主要的诱发因素,如感染不控制,酸中毒往往难以纠正,因此,应根据医嘱足量应用抗生素,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情的变化,防止补液过快过多,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4 心理护理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目前尚不能彻底治愈,需终生应用胰岛素控制病情。因此,医护人员应关心、体贴和鼓励患儿及家属,帮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不断提高病儿的自我管理意识,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以利于病情的稳定和疾病的恢复。

3.5 出院指导 患儿好转出院时,应做好出院指导,指导患儿及家属控制饮食、自测血糖、胰岛素的注射及感染控制等的方法,并鼓励患儿正常上学,建立良好的生活氛围。

生酮饮食范文6

【摘要】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患儿体内带有分别来自父母双方的致病基因,影响体内苯丙氨酸羟化酶活性,使苯丙氨酸及其代谢产物蓄积,引起脑萎缩和智力低下。诊断一旦明确,应尽早给予早期干预和积极治疗,主要是饮食疗法。开始治疗的年龄愈小,效果愈好。

【关键词】 苯丙酮尿症 早期干预 饮食疗法

1 小儿苯丙酮尿症的早期诊断与分型

1.1小儿苯丙酮尿症的早期病情分析诊断 苯丙酮尿症(pku)是先天代谢性疾病的一种,由于染色体基因突变导致肝脏中苯丙氨酸羟化酶(pah)缺陷从而引起苯丙氨酸(pa)代谢障碍所致,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神经系统异常体征不多见,可有脑小畸形,肌张力增高,步态异常,腱反射亢进,手部细微震颤,肢体重复动作等。患者苯丙酮尿症的诊断是依据患儿有智力低下、头发黄、肤色白、运动、语言发育落后的症状,化验血苯丙氨酸增高即可诊断。

1.2小儿苯丙酮尿症的分型 首先经尿蝶呤分析和红细胞二氢蝶啶还原酶活性测定分为四氢蝶呤代谢正常和异常两大类。(1)四氢蝶呤代谢正常的pku有如下4种类型:①经典型pku:苯丙氨酸浓度31200mmol/l,对四氢生物喋呤治疗无效。②轻度高苯丙氨酸血症:血苯丙氨酸浓度在120mmol/l~360mmol/l。③中度高苯丙氨酸血症:血苯丙氨酸浓度在360mmol/l~1200mmol/l。④四氢生物蝶呤反应性苯丙酮尿症:对四氢生物喋呤治疗有效的苯丙酮尿症。(2)四氢蝶呤代谢异常的pku有3类:①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缺乏型:尿新喋呤浓度升高,生物喋呤浓度下降,血苯丙氨酸升高,对四氢生物喋呤治疗有效。②二氢蝶啶还原酶缺乏型:血红细胞二氢蝶啶还原酶活性下降,血苯丙氨酸升高或正常,升高者对四氢生物喋呤治疗有效,血红细胞二氢蝶啶还原酶活性下降。③鸟苷三磷酸环化水解酶i缺乏型:尿新喋呤浓度及生物喋呤浓度均下降,血苯丙氨酸升高或正常,升高者对四氢生物喋呤治疗有效。

2 苯丙酮尿症的治疗需要根据分型采取针对的治疗措施

2.1经典型pku、中度高苯丙氨酸血症和中轻度高苯丙氨酸血症的治疗 这3种类型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本身异常导致,但目前尚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这种药物,故只能通过减少从食物中摄取苯丙氨酸的方法,使体内苯丙氨酸浓度控制在合适的水平。患者每天的苯丙氨酸摄入量必须维持在不引起脑损害和满足生长发育所需量之间。有研究发现pku患者的发育商(dq)或智商(iq)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血苯丙氨酸水平呈反相关关系,血苯丙氨酸的要求浓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同。因此应定期复查血苯丙氨酸浓度,根据苯丙氨酸浓度是否在合适的范围,调整每日食入不含苯丙氨酸的配方奶粉或蛋白粉的量。

2.2四氢生物蝶呤反应性苯丙酮尿症 可按上述给予不含苯丙氨酸的特殊奶粉或蛋白粉治疗,也可用四氢生物蝶呤治疗,只是用四氢生物蝶呤费用较高,不同患者家庭可根据经济情况选择治疗方法,但血苯丙氨酸的控制水平要求同上。

2.3 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缺乏型及二氢蝶啶还原酶缺乏型的治疗 由于这2种类型不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活性缺乏引起,而是由于四氢生物蝶呤缺乏引起,故需服用四氢生物蝶呤治疗,不需要给予特殊奶粉治疗。但由于四氢生物蝶呤缺乏同时可引起神经递质的缺乏,故需要同时给予5-羟色胺及左旋多巴治疗。

3 饮食控制和小儿苯丙酮尿症早期预防

3.1低苯丙氨酸饮食和早期药物干预 主要适用于典型pku以及血苯丙氨酸持续高于1.22mmol/l的患者。由于苯丙氨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完全缺乏时亦可导致神经系统损害,因此对婴儿可喂给特制的低苯丙氨酸奶粉,到幼儿期添加辅食时应以淀粉类、蔬菜、水果等低蛋白食物为主。苯丙氨酸需要量,以能维持血中苯丙氨酸浓度在0.12—0.6mmol/l为宜。饮食控制至少需持续到青春期以后。bh4、5—羟色胺和l—dopa主要用于bh4缺乏型pku,除饮食控制外,需给予此类药物。

3.2苯丙酮尿症的早期预防 由于体内苯丙酮酸、苯乙酸和苯乳酸积蓄到损伤大脑所需的浓度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即使是pku患儿,但在新生儿出生后1~2个月内往往仅是这些异常代谢产物浓度所增加,还不至于引起不可逆的损伤。若在这一阶段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即可避免神经系统受到损伤。这种在婴儿出生后1个月之内,还未发病之前检测疾病的方法称为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即在新生儿出生3天后采血,检测血苯丙氨酸浓度,若苯丙氨酸增高,需要进一步确诊检查,确诊后进行有效治疗,血中苯丙氨酸及其异常代谢产物降至正常,达到预防发病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上一篇外贸营销

下一篇高端装备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