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组织肿瘤范例6篇

软组织肿瘤

软组织肿瘤范文1

【摘要】

目的 探讨MRI对软组织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06年经手术病理或穿刺证实的软组织肿瘤160例的MRI资料,男98例,女62例;年龄3~75岁,平均32岁;临床均以软组织肿胀、肿块伴或不伴疼痛为主要征象。采用Phlips Gyroscan Intera 15Tmaster MR机,表面线圈、E线圈、C1线圈,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脂肪抑制序列,矢状位、冠状位及横断位扫描及增强扫描,160例软组织肿瘤中,良性120例,其中脂肪瘤30例,肌肉血管瘤25例,腱鞘巨细胞瘤30例,神经源性肿瘤20例,硬纤维瘤15例;软组织恶性肿瘤40例,其中脂肪肉瘤16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1例,平滑肌肉瘤6例,纤维肉瘤3例,淋巴瘤2例,黑色素瘤2例。结果 良性肿瘤直径为1~16 cm,边缘光滑、规则,信号均匀,增强均匀强化或不强化;恶性肿瘤直径5~12 cm,形态不规则,多呈分叶状,信号不均匀,累及周围结构,强化明显且不均匀。结论 MRI对软组织肿瘤检查敏感性高,肿瘤的发病部位及某些特征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对脂肪瘤及黑色素瘤的诊断有特异性。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软组织肿瘤;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in the tumor of soft tissue. Methods A total of 160 patients [98 males and 62 females; mean age 32 years (age range 3-75)] with soft tissue tumor confirmed by pathological findings were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the year of 2002 to 2007.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soft tissue swelling and mass with or without pain. All the patient were examed with MRI (Philips Gyroscan Intera 15Tmaster), Surface Coil, E Coil and C1 Coil. MRI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 by Fast spin echo (FSE) sequences, fat inhibition sequences, and coronal, sagittal and axial planes. Of the 160 cases, there were 30 with lipoma, 25 with muscle vascular tumor, 30 with 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 20 with neural tumor, 15 with fibrous tumor and 40 with malignant tumor including 16 with liposarcoma, 11 with 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 6 with leiomyosarcoma, 3 with fibrosarcomas, 2 with lymphoma and 2 with melanoma. Results The benign tumors was 1-16 cm in diameter, and smooth and regular in shape, with a homogeneous density with uniform enhancement or without enhancement. The malignant tumors was 5-12 cm in diameter, and irregular and lobular in shape, with heterogeneous density, peritumor infiltration and obvious and heterogeneous enhancement. Conclusion MRI is highly sensitive to soft tissue tumors. The location and some characteristic signs are helpful for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especially for the diagnosis of lipoma and melanoma.

Key word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oft tissue tumor; diagnosis

软组织肿瘤手术前判断其良、恶性非常重要。在MRI技术出现前,对软组织病变临床大多采用X线片、CT、或超声检查作为影像学的诊断依据,但由于它们对软组织分辨率差,所以软组织肿瘤的检出率低,随着MRI技术的普及和扫描序列的成熟,MRI技术已成为软组织病变的重要诊断工具。MRI有助于明确病变的位置、成分、范围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为临床提供丰富的影像学信息。我们通过对160例软组织肿瘤的MRI资料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MRI对软组织病变影像学诊断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软组织肿瘤160例,男98例,女62例;年龄3~75岁,平均32岁;临床均以软组织肿胀、肿块伴或不伴疼痛为主要征象。良性120例,其中脂肪瘤30例,肌肉血管瘤25例,腱鞘巨细胞瘤30例,神经源性肿瘤20例,硬纤维瘤15例;软组织恶性肿瘤40例,其中脂肪肉瘤16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1例,平滑肌肉瘤6例,纤维肉瘤3例,淋巴瘤2例,黑色素瘤2例。

1.2 方法

采用Phlips Gyroscan Intera 15Tmaster MR机,表面线圈、E线圈、C1线圈,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矢状位、冠状位及横断位扫描,增强扫描70例,使用GdDTPA。

1.3 统计学方法

对统计指标进行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良性软组织肿瘤的大小为1~16 cm,平均4.5 cm。MRI表现:(1)肌肉血管瘤:发生于皮下脂肪或骨骼肌内,病变范围大或较弥漫,累及范围广常侵及一组肌肉。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夹杂“蚯蚓状”流空血管影。增强扫描,可有明显强化。(2)腱鞘巨细胞瘤:常位于手、足及肌腱丰富区域,边缘光滑、规则。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3)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单发或多发,囊性变多,信号不均匀,与周围神经关系密切,增强明显强化。(4)脂肪瘤:多见于皮下组织,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脂肪抑制成像为低信号,增强扫描不强化或轻度强化。(5)硬纤维瘤:好发于腹壁肌肉内,其次为四肢和背部软组织,病灶呈结节状或弥漫生长肿块,信号较均匀,T1WI 及T2WI呈等信号,增强扫描中度强化。

2.2 恶性软组织肿瘤的大小为5~12 cm,平均7.8 cm。MRI表现 (1)脂肪肉瘤:肿瘤较大,其内少许的肿瘤成分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轻度强化或明显强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肿瘤较大,信号不均匀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边缘不规则,界限不清楚,增强扫描中等强化。(2)平滑肌肉瘤:信号不均匀,病灶常见坏死成分呈稍长T1长T1稍长T2长T2信号,边缘不清楚,增强明显强化。(3)纤维肉瘤、淋巴瘤、黑色素瘤:形态不规则,多呈分叶状或多结节状占位灶,边界不清晰,可见周围组织侵犯。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其中黑色素瘤呈特异性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

3 讨论

软组织肿瘤种类繁多,组织起源不同,临床表现各异,诊断较困难,传统的X线、CT、超声诊断对其均有局限性。MRI具有极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并能作任意方向断层扫描,可清晰显示肿瘤大小、边界、范围及血管、神经受累程度,对软组织肿瘤的检出率几乎可达100%,定位准确,为手术治疗提供帮助,因而深受临床欢迎。

然而其对良、恶性的定性诊断能力仍有争论。肿瘤良、恶性的术前鉴别对治疗非常重要,平片与CT对软组织肿瘤诊断能力有限,MRI的软组织分辨力很高,但到目前为止,对其鉴别能力评价不一[1~2],根据病变的大小、位置、信号是否均匀,24%~90%的肿瘤可以鉴别,肿瘤间有信号重叠是部分肿瘤难以鉴别的原因,少数肿瘤(如脂肪肉瘤)可发生于正常时没有此类细胞的组织,也使MRI的定性能力受到限制[1,3]。本组病例中,良性肿瘤常较小、位置表浅,瘤周水肿少见,与文献报道一致[4]。

本研究中MRI对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74%和100%。良性肿瘤往往形态规则、信号均匀、边界清楚,不侵犯周围组织。而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模糊,信号不均匀,侵犯周围结构。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如炎性病灶形态往往不规则,信号不均匀,周围常伴有水肿带而呈类似周围组织受侵犯征象,这时单纯依赖MRI常会导致误诊,因此其MRI诊断必须参考临床病史、症状和体征。

MR信号基本上反映了病变的组织学特点。血管源性肿瘤,T1WI呈稍长T1长T1信号,T2WI呈高信号,血管流空信号为其特征性改变[5],有别于其他软组织肿瘤。神经源性肿瘤沿神经走向,呈菱形或纺锤形。脂肪瘤具有短T1长T2信号,STIR序列与皮下脂肪同步降低。囊肿类病变呈长T1长T2信号特点。

良性肿瘤最大的组织学特征是分化良好,无异型性,而分化愈高,其形态与来源的组织愈相似。因此只要能够正确地分析出病灶的主要成分,就可以相应推断出肿瘤的组织来源。MRI由于具有多种成像参数,容易从病灶典型的信号特征上鉴定出其主要成分,从而使其对良性软组织肿瘤的组织学诊断准确率高,与恶性肿瘤相反,恶性肿瘤组织学特征是分化差,有异型性。而分化越差,其组成成分越复杂。另外由于恶性肿瘤内常伴出血和坏死,更加剧了其成分的复杂性。因此MRI在这一方面仍受到一定限制。

由于MRI具有很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任意平面成像等优点,使之在软组织疾患方面明显优于X线、CT,MRI可进行多种参数和多种序列成像,为疾病监测和定性提供了丰富信息,而且MRI信号的差异基本反映了病变的组织学特点,因此MRI检测软组织疾患的敏感性很高,对绝大多数良性软组织肿瘤MRI能判断其组织来源,为定性诊断提供有力依据。部分恶性肿瘤,尤其是分化极低者,由于其组织学改变复杂,细胞分化幼稚及组织排列显著异常,与正常组织相去甚远,故有时难以明确判断其组织来源,此时活检仍无法避免。MRI多方位成像的特点使其在准确地显示病变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GdDTPA增强MRI检查对病变的定性有一定价值。

参考文献

[1] Berquist TH,Ehman RL,King BF,et al.Value of MR imaging in differentiating benign from malignant softtissue masses: Study of 95 lesions[J] AJR.1990:155:1251-1255.

[2] Crin JR,Seeger LL,Yao law rence.Chandnan iv.Eckardt Diagnosis of softtissue masses with MR inaging;Can benign masses be differentiated from malignant ones[J]? Radiology,1992,185;581-586.

[3] Kran sdorf MJ,Jelinek JS,Moser RPJr.Soft tissue masses diagnosis using MRI naging[J]. AJR,1989,153:541-547.

软组织肿瘤范文2

【关键词】 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血管造影 软组织肿瘤 三维重建 诊断

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是近年新兴的影像技术,主要用以诊治血管性疾病,如脑血管疾病特别是脑动脉瘤[1]、冠状动脉疾病[2]、外周血管疾病[3]在肿瘤的应用方面,局限于颅底肿瘤[4]或肾[5]、胰[6]等高血供肿瘤,对其他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国内外文献少见报道。本院对14例骨科软组织肿瘤患者术前应用CTA检查,探讨其在术前评估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从2005年7月~2006年8月,对收治的14例软组织肿瘤患者术前行CTA检查,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2~74岁,平均46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34年。均为较大肿瘤,瘤体最大纵径16~22 cm,平均184±317 cm。肿瘤部位:颈部2例(图1a、1b),椎前腹膜后2例(图2),腋部1例(图3a、3b),臀部1例(图4),大腿6例,肩胛部1例。病理分类:神经鞘瘤5例,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1例,肌间血管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淋巴管瘤1例,低度恶性纤维性肿瘤1例,纤维肉瘤2例。

12检查方法

CTA检查采用日本东芝Aquilion四排全身螺旋CT机,根据已有的影像学资料确定检查范围,至少包括肿瘤远近端各5 cm。增强螺旋CT扫描参数:120 KV,200 mA,螺距为1,床移速度1 mm/Rot,准直器厚度为5~10 mm,pitch=3,扫描层厚2 mm,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团注优维显100~150 ml,流速为3~35 ml/s,延迟时间为25~30 s。

13图像后处理

扫描结束后将像源数据传输至东芝公司图像工作站,应用Alatoview软件进行图像重建。采用容积再现法(volume rendering, VR)、表面阴影遮盖法(shaded surface display, SSD)、最大强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等方法重建,用软件功能调整CT阈值和透明度,用人工伪彩功能调节图像色彩,使其类似组织色彩(见图1~4)。

14治疗

14例软组织肿瘤均行手术治疗,2例合并颈椎管内肿瘤与神经外科联合手术。12例肿瘤完全切除,2例颈椎管内肿瘤术后行γ刀治疗。1例恶性肿瘤术后放疗,其余4例恶性肿瘤放弃化疗或放疗。

2结果

所有病例全部顺利经受CTA检查,未发生因患者不适或移动造成检查失败;无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CTA显示了全部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轮廓的三维结构。CTA的VR、SSD和MIP重建模式直观而清晰地显示了肿瘤、周围大血管、肿瘤血供相互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其中10例诊断与病理符合,诊断准确率714%。9例显示了肿瘤有较大知名血管供血。7例显示了肿瘤与重要的大血管关系密切。这些影像信息均被手术所证实。使得术中有效阻断肿瘤较大知名血管供血,避免损伤周围重要血管,减少出血,缩短手术时间。14例患者无明显手术并发症。随访6~18个月,平均102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进一步随访仍在进行中。

3讨论

31CT血管造影在软组织肿瘤诊治中的优点

CTA是一种近年新兴的影像技术,又称螺旋CT血管造影(spiral CT angiography, SCTA)、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 3D-CTA)。它是经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利用螺旋CT对包括靶血管在内的目标部位进行连续螺旋薄层扫描,通过三维立体重建,得出靶血管及其周围结构的三维立体图像。主要用以诊治血管性疾病,在某些情况下更可代替传统的DSA 。在肿瘤诊治方面应用不多,报道局限于颅底肿瘤或高血供肿瘤如胰、肾肿瘤等,其他肿瘤报道少见。国外Karcaaltincaba等[7]将CTA应用于4例骨骼和肌肉肿瘤,认为可以减少费用、降低造影剂用量和有助于肿瘤的处理。目前,MRI仍是软组织肿瘤最常用的检验手段,尽管MRI及常规MRA对病变的显示能力佳,但同时显示肿瘤与血管较困难。CTA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可通过一次完整的连续螺旋扫描,通过后期图像处理获得肿瘤、周围大血管及组织器官的三维立体影像,并可对图像进行全视角旋转观察。根据本组结果所示,CTA在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效能与MRI基本一致,在显示肿瘤的三维轮廓、肿瘤与血管关系方面更具优势。同时具有微创、快速、价廉、安全等优点。图1a C7神经鞘瘤CTA图1bC7神经鞘瘤CTA 图2 L3腹膜后神经鞘瘤CTA图3a 腋部淋巴管瘤CTA图3b腋部淋巴管瘤CTA

图4臀部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CTA32重建成像技术在软组织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CTA图像重建和显示方法主要有:表面阴影遮盖法(SSD)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 、曲面重建(CPR)等,2种以上图像重建方法结合,可提高CTA显示血管病变的准确性。CT薄层无间隔扫描是获得良好重建图像的基础。SSD采用像素阈值(CT值)的方法对器官组织的表面轮廓进行重建,实质器官的表面和内部结构被作为同等密度重建,重建出的3D图像只能显示器官外表面形态轮廓。它的主要价值在于使病变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更直观,还具有实时旋转、电影显示、三维切割、透射组织等功能,能使感兴趣的结构立体地清楚显示出来,从而协助制定手术计划。VR是含有物体内部结构的显示方法,它是根据各种成分的比例进行像素分类,能够做任意断面的切出或进行内部透视法观察,而且还能加上伪彩色,使容积扫描范围内的所有像素得以利用,从而能更直观准确地显示解剖学构造,所获得的VR图像保持了CT数据装置的原始解剖空间关系,在显示血管和病灶的关系。VR显示血管清晰、细腻、立体感强,可以同时显示参照结构的影像,如椎体、其他血管、器官等,在显示血管与肿瘤的空间关系上较满意,且有深度感,由于有参照解剖结构,对外科的术前准备意义较大。MIP法是通过计算沿着穿过被扫描物体的每条射线上所遇到的最大像素强度而产生的,可显示细小血管和血管壁钙化。方先来等[8]应用CTA和三维重建绘出肿瘤的时间-密度曲线图,认为有助于下肢软组织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CTA在肿瘤术前评估与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的关注点不同,要求也不同,作者最常用的重建成像技术是VR、SSD和 MIP,目的不是诊断和查找细微的病变,而是为手术的顺利实施和完成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图像和数据资料。

33CTA在骨科软组织肿瘤手术评估中的价值

某些骨科软组织肿瘤生长时间长、位置深,与周围大血管、组织器官之间解剖关系复杂,术前准确地评估和制定周密的手术方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作者的经验总结发现,CTA及数据经软件处理获得的三维重建资料可了解软组织肿瘤的一些重要信息:(1)肿瘤的发生位置及发展方向;(2) 肿瘤的主要供血血管及血供丰富程度;(3) 肿瘤与周围重要动脉之空间关系;(4) 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之关系。并且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旋转以使手术医生感兴趣的构造得以最清晰显示, 提供直观的影像学资料和准确的数字资料,更好地进行手术设计、术中安全分析,大大方便了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从而确定最佳的手术入路,有利于术中对重要血管的识别和保护,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手术疗效。例如1例腰椎前腹膜后巨大神经鞘瘤,通过CTA及三维重建了解到肿瘤与腹主动脉和腰动脉关系密切,但无重要血管供血且血运不丰富,术前准备时未进行肿瘤栓塞而直接进行手术切除,术中注意保护周围重要血管并完全切除直径20 cm的肿瘤。CTA这种新的影像技术在一些巨大的、深在的、复杂的骨科软组织肿瘤的术前诊断评估中有积极的作用,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方法。

参考文献

[1]Tipper G, U-King-Im JM, Price SJ, et al 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ith 16-row 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J] Clin Radiol,2005,60:565-572

[2]Dewey M, Hamm B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examination technique, clinical results, and outlook on future developments[J] Rofo,2007,179:246-260

[3]Catalano C, Fraioli F, Laghi A, et al Infrarenal aortic and lower-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multi-detector row CT angiography[J] Radiology,2004,231:555-563

[4]凌华威,管永靖,胡锦清,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底肿瘤术前的评估[J]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5,25:179-181

[5]Ferda J, Hora M, Hes O,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kidney tumor vascular supply by two-phase MDCT-angiography[J] Eur J Radiol,2007,26:178-183

[6]Soriano A, Castells A, Ayuso C, et al Preoperative staging and tumor resectability assessment of pancreatic cancer: prospective study comparing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angiography[J] Am J Gastroenterol,2004,99:492-501

软组织肿瘤范文3

关键词:肩胛带周围切除术;骨与软组织;肿瘤;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138-02

上肢的骨与软组织肿瘤的发生率通常是下肢的l/3。肩胛骨和肱骨近端是原发肉瘤的常见部位,其中包括儿童的骨肉瘤、尤因肉瘤和成人的软骨肉瘤。当上肢出现软组织肿瘤时,常好发于肩胛带。转移的肿瘤,特别是肾上腺肿瘤也好发于肱骨近端。肩胛带包括肱骨近端、肩胛骨和锁骨的外l/3以及周围的软组织。每一块骨都可能发生原发的或转移性的恶性骨肿瘤,伴随或没有软组织侵犯。肩胛带的骨骼在采用类似的手术和重建方法时,也可能成为软组织肉瘤的继发部位[1] 。本文主要研究了2011年2月-10月,我院收治的肩胛带周围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2月-10月,我院收治的肩胛带周围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22例,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临床表现符合下列标准,疼痛 是骨肿瘤的一个主要症状,休息后不能缓解,由于外界刺激减少而夜间疼痛加重,尤其是恶性骨肿瘤夜间痛,静止痛更明显,是与创伤及炎症疾病造成的疼痛的主要区别。肿块 往往表现在肢体或躯干的异常隆起,当肿瘤长大或压迫周围组织时,疼痛加重或发生病理性骨折时始被发现。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发展迅速,骨皮质破坏后,可蔓延至周围软组织。患部常呈梭形肿胀,肿块边界不清,质地较硬,局部血管扩张,皮肤温度升高,早期出现疼痛并呈进行性加重。1.2方法在关节外包括肱骨近端、锁骨远端和肩关节的整体切除术。肩胛骨切除经过肩胛颈,位于喙突内侧。因为肿瘤在这个区域的骨外侵犯,腋神经和肩外展肌通常要被切除。重建骨缺损应用肱骨近端假体结合双悬吊技术,实用的肩胛带切口包括前方和后方两部分组成。整个切口要求充分暴露和切除肱骨、肩胛骨或腋窝。它可以安全地暴露腋血管和臂丛神经。前方的切口开始于锁骨内中1/3,经过喙突沿着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向下到肱二头肌的内侧边缘。后侧切口开始于前切口锁骨中 1/3( 穿过肩胛上区 )经过肩胛骨的外侧并弧形向后。(腋窝)前方和后方形成大的筋膜皮瓣。前侧切口适用于切除肱骨近端、上臂近端或腋窝的肿瘤。首先暴露上肢的主要神经血管束。采用经三角肌胸大肌切口,分离,向内侧牵开胸大肌在肱骨的止点[2] 。分离,牵开胸大肌在喙突的起点,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后方切口是用于切除肩胛骨和关节盂,如果肩关节外切除时切口与血管神经束太近,需要前方的切口来暴露血管神经束。后方切口可以广泛暴露肩胛骨、菱形肌、背阔肌和斜方肌。

1.3 统计分析利用spss17.0软件包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有临床采集数据计量资料均用t检验,数据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均值与标准差方式表示),对比结果,p

2 结果

对比分析22例患者肩胛带周围切除术治疗后疗效观察,对比分析患者肩胛带周围切除术前后骨疼痛、局部血管扩张的评估,评估分50分满分,评估计划采用我院自行拟定的评估计划表进行,评估分低于25分表示正常,手术治疗前患者局部血管扩张评估分为38.85-3.75,手术治疗后患者局部血管扩张的评估分为22.25-2.75,手术治疗后患者局部血管扩张的评估分明显低于手术治疗前,p

3 讨论

肩胛带周围的恶性肿瘤都是采用上肢截肢术治疗。目前约95%的肩胛带周围肉瘤患者可以采用安全的保肢手术。Tikhoff-Linberg切除术及其改良术式是这一部位肿瘤的保肢手术方法。肿瘤与周围血管神经束及其他结构的关系是决定手术切除和外科重建的最重要因素。切除和重建肩胛带肿瘤包括3个部分:①根据肿瘤治疗原则进行手术切除。②骨缺损(如内植假体置换)重建。③软组织重建:用多个肌肉转移来覆盖重建的骨骼得到一个有功能的肢体。所有肩胛带重建的目的都是提供一个稳定的肩关节和维持正常的肘关节和手的功能。肿瘤切除的范围和保留的肌肉决定了肩关节重建后的运动范围和功能[3] 。

本文研究的22例患者均行肩胛带周围切除术(Ⅵ型切除术)的临床入路及临床手术效果评估,临床手术治疗效果显著,通过2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研究显示,对比分析22例患者肩胛带周围切除术治疗后疗效观察,对比分析患者肩胛带周围切除术前后骨疼痛、局部血管扩张的评估,手术治疗后患者局部血管扩张的评估分明显低于手术治疗前,p

参考文献

[1] 郭卫 .肩部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13,01: 8-12.

软组织肿瘤范文4

[关键词]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软组织肿瘤;MRI;病理

[中图分类号] R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9-0075-03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现称为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是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30%。最多发生于四肢、躯干及腹膜后[1],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恶性度高,易出现复发和转移,预后差。本文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组织 MFH,探讨其 MRI 征象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 2007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组织MFH 12例,男8 例、女 4例。患者年龄 35~66 岁,平均 53 岁。发生于大腿 6例,小腿2例,臀部1例,踝部1例,前臂、上臂各 1 例。所有病例均为单发病灶,病程长短不一,最短3个月,最长4年,1例复发。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或痛性软组织肿块。12 例患者均行 MRI 平扫及增强,均行手术及病理检查。

1.2 检查方法

使用GE Signa 1.5T超导MRI扫描仪,体部线圈,扫描时取仰卧位,常规行横断面FSE T2WI、SE T1WI、矢状面FSE T2WI及STIR脂肪抑制、DWI及T1WI增强扫描,(T1WI TR 130 ~ 540 ms,TE 2 ~ 13 ms;T2WI TR 4000 ~ 4860 ms,TE 85 ~ 130 ms)层厚5~6 mm,层间距0.5~0.6 mm,视野18~40 cm,矩阵256×256。造影剂采用钆喷酸葡胺(Gd DTPA),按0.1 mmol/kg体重静脉注射。

2 结果

2.1 MRI所见

12例肿瘤中位于大腿 6例,小腿2例,臀部1例,踝部1例,前臂、上臂各1例,均为单发,封三图1~3 。肿瘤多呈梭形、类圆形或分叶状,病灶大小 5.3 ~ 16.9 cm,占位效应明显,6 例周围结构不清。肿瘤信号多变,8例肿瘤 T1WI 呈低信号或等信号,其中4例瘤内可见混杂高信号,T2WI 均呈混杂高信号;9例可见T1WI 呈低、T2WI 呈高信号的囊变、坏死区;4例伴出血,T1WI呈高信号;7例肿瘤内可见低信号分隔,如封三图1A、1B;5例瘤周可见假包膜;6例瘤周可见T2高信号水肿影,1 例病变内见黏液样改变,T1WI呈稍高信号影,如封三图1A。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多明显强化,囊变或坏死区无强化,如封三图2B。12例肿瘤均未见邻近骨质受侵犯,邻近皮下脂肪受侵犯 4例,如封三图2A,2B。见表1。

2.2 病理学所见

大体病理上,12例肿瘤呈梭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质地软,境界较清,可有假包膜,切面灰白、灰红、灰黄或棕褐色,大小及形态变异较大,可见出血、坏死及囊性变,肿瘤细胞构成复杂,主要由纤维母细胞和组织细胞组成,此外尚有原始间叶细胞、肌纤维母细胞、黄色瘤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等,瘤细胞异型性十分明显,核分裂相多见[2]。瘤细胞能产生胶原纤维并形成席纹状结构,这也就造成了肿瘤形态及表现的多种多样(封三图4、5)。大部分肿瘤对波形蛋白(Vim) 、肌动蛋白(Actin) 、巨噬细胞(CD-68) 、抗胰蛋白酶(а-1-AT) 、抗胰糜蛋白酶(а-1-ACT) 呈阳性,少部分对结蛋白(Desmin) 、角蛋白(Keratin) 、S-100蛋白等呈灶性阳性[3]。根据组织学分为多形型、黏液样型、巨细胞型、炎症型、血管瘤样型五型,前两型通常为高度恶性,其他类型为低度恶性。

3 讨论

3.1 临床病理特点

MFH为起源于具有潜在分化为纤维细胞和组织细胞倾向的未分化间叶细胞[4],好发于中老年人(50~70 岁),男性多于女性。多发于下肢软组织,尤其以大腿部多见,其次是上肢的深部软组织及腹膜后等处,也可发生于骨骼、头颈部、肺、胸壁、胰腺、肝、肾、肠系膜等部位。文献报道,75%的病变位于四肢,90%的病变部位较深,常位于肌肉内,10%的病变发生于表浅部位[5]。由 O'Brien和 Stout[6]于 1964 年首先发现和描述并称为恶性纤维黄色瘤。本组年龄35~66岁,平均年龄 53岁,病灶均位于四肢软组织内,其中位于下肢者占83.3%,与文献相符。MFH病因尚不明确,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 59%的MFH发现非随机的染色体异常,包括端粒融合,环状和双着丝粒染色体[7]。有文献报道恶性肿瘤如骨髓瘤、骨肉瘤等患者接受放疗后可继发MFH。

3.2 MRI 表现与病理基础

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多方位成像特点, 对四肢软组织占位病变的检出相当敏感,能很好地显示病变部位、大小、范围、病灶内的坏死和出血、有无神经血管束的包绕和推移以及同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目前已广泛用于软组织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和肿瘤分期,是软组织肿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MFH的MRI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类型相关,组织学类型不同,其MRI信号也差异较大。该肿瘤大体病理上呈梭形、类圆形或分叶状,瘤周可见水肿信号,境界多不清楚。本组中5例周围可见低信号包膜影,与周围结构较清,肿瘤内可见出血、坏死或囊性变。由于该肿瘤的组织学成分复杂多变,相应的MRI 信号也表现多变,无明显特征性表现。T1WI 多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 多呈混杂高信号;压脂相以高信号为主。当以组织细胞为主时 T2WI 多为高信号,而以纤维细胞成分为主时多呈等或稍低信号。坏死或囊变区在T1WI 上呈低信号,T2WI 上呈高信号; 肿瘤内出血在 T1WI呈高信号,由于含铁血黄素沉着, T2WI上可出现较为特征性的低信号环。MRI可清楚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以及浸润性生长情况,本组中6例与周围分界不清,4例浸润皮下脂肪。本组中9例肿瘤可见坏死或囊性变,与文献[8]报道肿瘤囊变率(约为 63.1%~84%)基本一致。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多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及周围水肿无强化。本组7例肿瘤内可见低信号分隔,由于MFH富含胶原纤维,其胶原纤维构成肿瘤间质成分,这是肿瘤内低信号分隔的病理基础。分隔可表现为单条索带,也可表现为多个囊变区或多个结节之间的低信号分隔带,增强后分隔未见明显强化,杨献峰等证实其为胶原纤维束[9]。分隔并非MFH 的特征性表现,有文献报道[7-9],分隔也可见于滑膜肉瘤、脂肪肉瘤和血管瘤等其他良恶性肿瘤,但恶性肿瘤内分隔多见,有学者认为软组织肿瘤内出现分隔提示恶性的可能性更大。

MFH 多呈偏心性球形或分叶状增大,推压周围组织,并非浸润,边界多较清晰。由于肿瘤挤压周围正常组织,形成分层排列且较致密的受压带,受压细胞萎缩形成层状纤维包膜并包绕肿瘤,使肿瘤表现为一似有边界的肿瘤,即所谓假包膜,也是MRI在T2WI上表现为包膜样低信号的病理学基础。此征象及瘤周水肿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10]。本组12例中5例边界清晰并可见T2WI低信号的假包膜带,6例可见瘤周水肿,T2WI 表现为瘤周高信号影征象[10],是恶性程度较高、生长迅速的肿瘤在包膜与正常周围组织间出现组织反应现象,边界多不清,无明显占位效应或软组织的变形。

3.3 鉴别诊断

主要与MFH鉴别的软组织常见肿瘤包括纤维肉瘤、横纹肌肉瘤、脂肪肉瘤、滑膜肉瘤、平滑肌肉瘤及血管瘤等,由于MFH的组织学及形态学差异较大,故其鉴别具有一定困难,最终鉴别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但MRI具有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多参数、多方位成像特点,可清楚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定位、出血及坏死囊性变方面更具优势,对软组织MFH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作为该病术前首选的检查手段。

总之,MFH具有一定的临床与MRI特点,当发生于中老年人四肢和躯干、部位较深的呈卵圆形或分叶状巨大软组织肿块,大部分合并周围水肿而边缘模糊,T2WI表现混杂高信号,瘤内可见分隔、囊变及出血,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明显强化时,应考虑 MFH 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Weiss SW, Enzinger FM. 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 an analysis of 200 cases[J]. Cancer, 1978, 41(6):2250-2266.

[2] Feng ZH, Zhang WF, Chen XM, et al. 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 with jugular veinmetastasis[J]. Chin J Onco,l 2003, 25:133.

[3] Rosenberg AE. Mag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 past,present,and future[J]. Skeletal Radiol,2003,32: 613.

[4] F.ferrozzi, Bova. Hepatic malignant histiocytoma: CT findings[J]. Clinical Radiology ,1988 , 53: 699-701.

[5] 韩月东. 软组织磁共振诊断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131.

[6] O'Brien JE,Stout AP. Malignant fibrous xanthomas[J]. Cancer,1964,17(11):1445-1456.

[7] 柳萍,那加,李峻. 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相关因素[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1, 4 :373.

[8] 杨献峰,朱斌,周正扬,等. 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MRI 征象分析[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8,19 (2):147-149.

[9] 宋 亭,沈 君,丁忠祥,等.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 MRI 表现及病理学分析[J]. 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2007,28(1):83-87.

软组织肿瘤范文5

【关键词】鼻腔肿瘤;CT诊断;病理诊断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23-3581-02 中图分类号:R8 文献标识码:B

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0~2005年经病理证实的30例鼻腔肿瘤,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5~68岁, 临床主要表现为鼻塞、血性分泌物、鼻出血,其次为头昏,头痛、鼻部隆起及面颊部疼痛,突眼及视力下降等。病程1个月~3年。有鼻部手术史5例,其中2例曾进行过两次手术,1例作过3次手术。

l.2 手术及病理诊断:30例中经手术及病理证实21例,活检病理证实9例。全组良性肿瘤10例,恶性肿瘤20例。其中良性肿瘤:纤维血管瘤4例,状瘤3例,骨化性纤维瘤1例,内翻状瘤及脑膜瘤各1例;恶性肿瘤中鳞状细胞癌5例,淋巴瘤及恶性肉芽肿各2例,腺癌及未分化癌、腺样囊性癌及神经母细胞瘤各2例,透明细胞癌、恶性血管内皮瘤及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各1例。 1.3 方法:全部病例检查均采用美国皮克IQ全身CT机。病人仰卧位,下颌内收,于硬腭平面上颌骨齿槽突开始,平行于眶耳线,以层厚5 mm,层距5 mm向上连续扫描至眶底止。部分病例加鼻腔冠状位扫描以及增强扫描。

2 结果

本组病例CT扫描,经病理证实为良性肿瘤10例,所有病例一侧(2例双侧)鼻腔见有软组织肿块,肿块边缘多数光滑清楚。10例中有5例鼻腔有膨胀性改变,鼻中隔向对侧移位,6例患者合并同侧副鼻窦炎症,表现为上颌窦和(或)筛窦密度增高,但其密度一般较鼻腔肿块密度稍低,3例病变向鼻咽部蔓延,6例向筛窦蔓延,1例侵犯眶尖并引起突眼,2例致周围骨质破坏。20例恶性肿瘤中,全部见有鼻腔软组织肿块,肿块边缘大多不规则或模糊,除3例无骨质破坏外,其余均有骨质破坏。11例侵犯上颌窦和(或)筛窦,6例面额部及翼腭窝见软组肿块,3例侵犯眼眶并引起突眼。

3 讨论

3.1 本组术前CT诊断有5例误诊,10例良性肿瘤中有2例误诊为恶性肿瘤,其中纤维血管瘤及内翻状瘤各1例,这2例均可见骨质破坏。1例鼻腔鳞状细胞癌误诊为良性肿瘤,患者早期仅表现为鼻后腔软组织块影,无骨质破坏,术后病理证实为鳞癌,术后3个月该病人复发,CT表现为病变广泛侵犯周围组织及引起骨质破坏。另外,淋巴瘤及恶性肉芽肿各有1例,由于均无骨质破坏而误诊为良性肿瘤。

3.2 通过本组30例鼻腔肿瘤的CT分析,笔者认为鼻腔良恶性肿瘤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1)良性肿瘤表现为肿块呈膨胀性生长,可压迫周围骨壁,使鼻腔扩大或产生压迫性骨质缺损;恶性肿瘤则呈浸润性生长,可直接侵蚀破坏周围骨结构;(2)良性肿瘤表现为病变边缘光滑,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而恶性肿瘤表现为病变边缘模糊,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3)良性肿瘤一般不侵犯腔外软组织,而恶性肿瘤常侵犯腔外软组织。本组病例显示有腔外软组织受侵的均为恶性肿瘤。对于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均可出现“骨质破坏”,则应特别强调破坏方式的重要性。CT上所见到的骨质破坏分为侵入性骨质破坏和骨改建,认为这样有助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在侵入性骨质破坏中骨骼很快被侵蚀和破坏,提示肿瘤生长快,多见于恶性肿瘤。本组大多数恶性肿瘤均呈侵入性骨破坏;骨改建反映肿瘤在缓慢生长过程中,邻近肿瘤的骨内被侵蚀的同时,在骨外面又有新骨形成,结果形成了骨骼被肿瘤推移或绕肿瘤形成弓形,这种表现常见于良性肿瘤。本组2例良性肿瘤所引起的骨质破坏均为骨改建后骨破坏。

3.3 内翻状瘤:内翻状瘤是鼻和鼻窦少见的上皮肿瘤[2],多见于中鼻甲和中鼻道外侧壁,易侵犯同侧上颌窦和筛窦。切除术后30%~60%复发,有5%~15%恶变,内翻状瘤和鳞癌可同时存在。CT表现:鼻腔和同侧上颌窦见软组织块影,晚期可波及双侧和邻近组织,骨质破坏以上颌窦内侧壁为主,可有广泛破坏;鼻腔扩大多不明显,肿瘤内可见点状、条状钙化。本组1例CT表现左鼻腔和左上颌窦软组织块影,左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肿瘤内见斑点状及弧形钙化。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曾误诊为恶性肿瘤。本例曾作过3次手术。

3.4 恶性肉芽肿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类似中线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症[3],为一种特异性肉芽组织。病理上,肉芽肿进行性坏死并形成溃疡,对软组织和骨质的破坏甚于恶性肿瘤。本组2例,均有不规则软组织块影充满鼻腔,1例见明显骨质破坏,其中1例范围广泛,另一例没有骨质破坏,而被误诊为良性肿瘤,与病变处于早期阶段尚未破坏骨质有关,但该软组织肿块边缘模糊,与良性肿瘤病变边缘清楚是可以区别的。

3.5 恶性淋巴瘤骨质破坏较轻,甚至不出现骨质破坏。本组2例恶性淋巴瘤,1例未见骨质破坏,至误诊为良性肿瘤;另1例骨质破坏亦较轻,仅见上颌窦内侧壁和(或)鼻中隔部分骨质破坏。

3.6 CT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高于传统的X线检查,可直接显示骨和软组织及鼻旁窦周围的结构,显示的结构清楚,细致,对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定位诊断准确全面。

参考文献:

[1] 李松年,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303.

[2] 宋志巍,李 莉,孙伯章.鼻腔内翻状瘤的CT诊断(附23例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2):131.

软组织肿瘤范文6

value of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sacrum tumors

he dong ,wang li,lu jian ping,et al

department of radiology,chang hai hospital,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tary,shang hai 20043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lue of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sacrum tumors.methods mri appearances of 56 cases of sacrum tumor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sed,including chordoma(n-7), giant cell tumor(n-2), neurogenic tumor(n-6),metastasis(n-25), chondrosarcoma(n-1), synovio-

sarcoma(n-1), lymphomyeloma(n-1), teratoma(n-1),haemangioma (n-2), leucocythemia(n-3),lymphoma

(n-5) and myeloma(n-2).all cases were studied with x-ray plain films and mri,partly of them with ct and ect. results characteristic mri signs in all kinds of sacrum tumors: different ranges and location,mri signal intensity, sacrum destruction, sacral canal and sacral foramen defor-

mation, soft tissue mass, calcification and remaining bone crista, bone marrow infiltration.

conclusion mri is effective in the imaging diagnosis and has important guide signific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sacrum tumors,with new methods of mri.

[key words] sacrum;tumor;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iagnotic imaging

骶骨位于脊柱末端,位置深在,其肿瘤种类繁多、影像表现复杂,加上与周围盆腔结构关系密切,临床症状常无特异性,在日常工作中诊断难度较大。mri有极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并能多断面任意成像,相比x线、ct能清晰显示骶骨破坏、骶丛神经、骶管结构及周围软组织情况,在肿瘤术前诊断及指导治疗方面均发挥巨大优势。笔者搜集我院自2004年12月致2006年7月期间经手术、活检病理或随访证实、资料完整的骶骨肿瘤56例,分析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本组共收集56例,男41例,女15例。年龄14-75岁,平均46岁。其中脊索瘤7例,骨巨细胞瘤2例,神经源性肿瘤6例,转移瘤25例,软骨肉瘤1例,滑膜肉瘤1例,小圆细胞瘤1例,畸胎瘤1例,血管瘤2例,白血病3例,淋巴瘤5例,骨髓瘤2例。除体检时发现5例外,患者就诊时大多有长短、轻重不一的骶尾部疼痛病史,部分向臀部及下肢放射,可合并有臀部、下肢和会麻木,括约肌功能改变。腹部可探及肿块4例,肛检发现骶前包块11例。

2.成像方法

患者均摄骶骨x线平片(正、侧位)及mri平扫加增强检查,部分行ct和ect扫描。mri采用siemens impact 1.0t及symphony和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完成,腹部线圈体表线圈或脊柱相控阵线圈。每一例均行tse序列t1和t2wi矢状及横断扫描,部分加做冠状位扫描及梯度回波序列和脂肪抑制序列。t1wi tr500-800ms,te10-15ms;t2wi tr3000-4000ms,te110-120ms。层厚5-10mm,层间距0-3mm,矩阵256x256,fov200-400mm。均行mri(gd-dtpa0.1mmol/kg)增强扫描。

结 果

1.脊索瘤(7例) x线骶骨中心膨胀性或溶骨性破坏,以骶椎下部多见(5例)。肿瘤大小不一,部分边缘不规则钙化,瘤内有较多残存骨嵴和(或)钙化,侧位像骶椎前方有破坏。mri显示骶尾部肿块呈分叶状,与周围分界不清,向前推移直肠、子宫、膀胱等盆腔器官。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stir显示病灶高信号更为清楚,未见坏死囊变,增强后均匀强化。4例侵犯髓腔。(如图1)

2.骨巨细胞瘤(2例) x线骶骨上部偏心性膨胀性破坏,骨皮质变薄,1例如“肥皂泡”样,边界清楚无硬化,内有残存骨嵴呈分隔状。mri显示病灶均以s1-2为中心,向前形成巨大软组织包块,t1wi为等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边缘呈线样低信号环圈。(如图2)

3.神经源性肿瘤(6例) 2例神经纤维瘤,4例神经鞘瘤。x线骶骨上部?把?噶燎??逝蛘托陨?ぃ?咴等窭??岫扔不??例见单侧骶孔扩大,侵及骶管内。周围软组织巨大以骶前为主,未见钙化。mrit1wi为低信号,t2wi为略高或高信号,骶孔扩大、变形甚至破坏。(如图3)

4.转移瘤(25例) 所占比例最大约为45%,其中肺癌12例,乳癌1例,肝癌3例,前列腺癌3例,肾癌1例,结肠癌1例,子宫内膜癌1例,原发灶不明3例。x线因原发病灶、破坏程度不同,而表现不一,伴有胸腰椎及髂骨多发破坏。溶骨性转移23例占绝大多数,骶骨呈?把?侵嗜彼鹎?虺媸囱?苹担?呓绮磺澹?诤铣势??挥泄桥蛘图肮悄し从Γ?碜橹?卓榻仙伲?ri上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肠癌1例呈多个环状强化。2例成骨性破坏均为前列腺癌转移,x线呈斑片状致密影;mrit1、t2wi均为低信号。

5.软骨肉瘤(1例) 骶骨破坏程度轻,轻度膨胀,突出致骶骨轮廓外,边界模糊,形成骶前巨大软组织肿块,内有点状、环状钙化,骶孔未见扩大。mri软组织信号不均,t1wi为等信号为主,t2wi为等高混杂信号,钙化为低信号。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环形、不规则形强化。(如图4)

6.滑膜肉瘤(1例) x线骶骨破坏不显著,周围软组织内密度增高,边界不清,内有斑点样钙化。mri臀部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t1wi为等信号,t2wi为等高混杂信号,肿块呈不均匀强化。直肠向右前移位,臀部肌肉间隙不清。

7.小圆细胞瘤(1例) 骶2-3呈溶骨性破坏,周围见板层状骨膜反应,无钙化。mri骶骨形态尚好,软组织肿块不明显,表现为骶2-3t1wi低、t2wi高信号,增强后呈斑片状强化。

8.畸胎瘤(1例) x线平片盆腔巨大软组织肿块,内有点样钙化,骶骨破坏不明显。静脉肾盂造影见膀胱受压移位。mri直肠和骶骨之间?笆敌灾卓椋?诠庹??1wi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内有多发钙化影,直肠、膀胱受推移。

9.血管瘤(2例) 2例均无阳性体征,在体检或因腰突症而发现。x线表现骶骨骨质密度略减低,mri显示骶骨上小类圆形t1wi低,t2wi为等信号影,增强后有明显强化。

10.其他(10例) 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中轴骨呈广泛骨质稀疏,甚至?把?侵势苹怠?ri脊柱呈t1wi弥漫低信号,信号强度低于椎间盘;t2wi为弥漫高信号,stir上呈明显高信号。1例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在骶尾骨前形成软组织肿块(如图5)。骨髓瘤骶骨呈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清楚,形成向前方生长的软组织肿块。mri为t1wi等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

讨 论

1.骶骨肿瘤一般特点

1.1骶骨发生与解剖 骶椎位于中轴骨末端,属于软骨内化骨,在发育过程中,骶骨椎体及附件成分骨化中心一般于5~6个月出现,3~6岁闭合。因此在骶骨部位各种干细胞及破骨细胞生长活跃,成为骨源性肿瘤的好发部位[1]。根据解剖特点将其分为骶骨、骶孔、骶管和骶旁软组织,骶管内有马尾及终丝,骶孔内有骶神经前后支通过,骶骨两侧有耳状面与髋骨相关节,下缘和尾骨形成关节,骶前有直肠、膀胱、子宫等盆腔脏器。

1.2发病率 骶骨肿瘤发病率不高,据文献报道,发生于骶骨的良性骨肿瘤占全身良性骨肿瘤的1.10%;发生于骶骨的恶性骨肿瘤占全身恶性骨肿瘤的3.92%,其中脊索瘤占50%[2]。骶骨作为脊柱的一部分,发育过程中包绕脊索,因此是脊索瘤及神经源性肿瘤的好发部位,分别为原发性肿瘤的第一及第三位[3]。骶骨还是长骨以外巨细胞瘤的好发部位,也是骶骨原发肿瘤的常见病变,占骶骨肿瘤的第二位。其他骨肉瘤、软骨肉瘤、滑膜肉瘤、动脉瘤样骨囊肿、血管瘤等偶有发生。继发性肿瘤中以转移瘤最为多见,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在骶骨可有继发改变,骶骨还可有起自淋巴结外的原发淋巴瘤。

1.3肿瘤起源 起自骶骨的肿瘤:脊索瘤、巨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骨肉瘤、软骨肉瘤、骨母细胞瘤及转移性肿瘤等;起自骶管的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节神经母细胞瘤);起自骶骨骨髓的肿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起自骶骨邻近结构的有滑膜肉瘤、畸胎瘤、韧带样纤维瘤、纤维脂肪血管瘤等。

1.4临床表现 根据肿瘤发现早晚,生长部位、大小、生长方式,邻近脏器、血管及神经受压、受累程度,是否合并感染而不同。早期症状可不明显,逐渐表现为慢性骶尾部或腰腿痛、臀部放射痛,会阴与下肢感觉障碍,大小便习惯、性状改变等。67%-96%病人可通过指诊触及骶前肿瘤[4],可初步判断肿瘤部位、质地、活动度、与盆腔脏器的关系。

1.5发病年龄 转移瘤、软骨肉瘤、滑膜肉瘤常发生在中老年;脊索瘤多见于45岁以上,偶见于儿童[5];骨巨细胞瘤、神经源性肿瘤多介于20-40岁年龄组;软骨母细胞瘤、骨肉瘤、尤文肉瘤好发于20岁左右青年;畸胎瘤发病年龄较小。

2.mri对骶骨肿瘤的诊断价值

2.1骶骨肿瘤的mri表现

2.1.1骶骨受累部位及破坏特点 脊索瘤多位于s3-5节段,呈中心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t1wi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stir呈明显高信号,如有不规则钙化和残存骨嵴信号可不均匀,增强后呈均匀强化。巨细胞瘤好发于骶骨上部s1-3水平,呈偏心多房膨胀或溶骨性骨质破坏,常跨越骶髂关节或椎间盘生长,t1wi等低信号,合并出血可为高信号,t2wi高低不均混杂信号,增强后可轻至明显强化。病灶周围是低信号的硬化环,病灶穿破骨皮质时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的瘤组织,破坏区内无钙化。mri对部分巨细胞瘤特别是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骨巨细胞瘤,可出现特征性的液-液平面,t1wi液体上层相对于下层可呈低、中或高信号,t2wi通常均呈高信号[6]。神经源性更多见于骶骨上部,肿瘤无钙化,可有不同程度液化、坏死、囊变。t1wi低信号、t2wi均匀中等偏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转移瘤骨破坏形态不规则,与周围分界不清,伴有多发连续或跳跃性椎体、髂骨及周围肌肉浸润、破坏,无钙化。滑膜肉瘤以s3-5水平骶旁好发,表现为浸润性骶骨破坏,有时有相邻髂后上、下嵴破坏,这与其他原发肿瘤不一样[7]。肿瘤信号强度常不均匀,可有囊变、钙化、出血,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骨母细胞瘤多发生在脊柱附件,可有低信号的细小钙化。血液系统疾病及骨髓瘤常多发。血管瘤为类圆形的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

2.1.2骶管、骶孔 神经源性肿瘤的骨破坏常围绕神经孔,使单侧或双侧骶管或骶孔扩大、变形,恶性者可有破坏,为其特征性表现。脊索瘤、骨肉瘤、软骨肉瘤和转移瘤可不同程度累及骶管和骶孔。淋巴瘤病灶范围较局限,一般不累及耳状面及骶管。

2.1.3骨髓信号 mri对骨髓信号改变敏感,当白血病或淋巴瘤浸润时,红骨髓失去造血功能,黄骨髓在向红骨髓逆转换时可有明显信号变化。t1wi呈均匀弥漫低信号,矢状位t2wi及脂肪抑制t2wi成像尤为清楚,呈偏高或明显高信号。

2.1.4 骶旁软组织 脊索瘤、巨细胞瘤、神经源性肿瘤均可有较大软组织肿块。骨肉瘤软组织中可有瘤骨及瘤软骨形成,并有斑片状钙化或骨化。转移瘤软组织肿块无或较小。软骨肉瘤因瘤内出现大片斑点样或无定形钙化,而使其信号高低不均。滑膜肉瘤软组织分叶明显。继发性淋巴瘤软组织肿块常不明显,原发性骨髓淋巴瘤(多为nhl)可在骶前或硬膜外形成软组织肿块[8]。

2.1.5 与盆腔结构关系 巨细胞瘤和神经鞘瘤相邻结构仅表现为推移。脊索瘤、滑膜肉瘤除推移邻近的盆腔内结构外,肿瘤常侵犯周围盆腔脏器及后方的肌群。

2.2与骶前间隙肿瘤鉴别 畸胎瘤为较常见的原发性骶前间隙肿瘤,多为良性,邻近椎体可无破坏,瘤内除有纤维、肌肉等软组织外,还可有脂肪、囊变或钙化区,故信号多样,常不均匀。肿块较大时骶骨可受侵犯。其他有上皮样囊肿,间叶组织肿瘤,韧带样纤维瘤、淋巴管瘤及子宫附件肿瘤等。

2.3判断肿瘤良恶性 良性肿瘤症状轻、生长缓慢,mri上骨破坏区呈膨胀性或压迫性改变,边界清楚,骨皮质仍存在,软组织肿块与周围脏器分界清。恶性肿瘤病程短、生长快,骨质破坏范围广,软组织肿块界线常不清。

2.4手术术式及放疗方案确定 骶骨肿瘤因位置较深,发病时间缓慢,早期症状常不典型,就诊时一般较大,加之周围结构较复杂,使得该部位肿瘤治疗非常困难。mri的横断、矢状、冠状多层面扫描,能了解肿瘤性质、大小、侵犯范围、与周围结构关系,可为确定手术方法、评价愈后提供详尽信息,常用术式有经腹路、经腹会阴联合入路、经骶尾部入路,经阴道入路等[9-10]。mri在脊索瘤、淋巴瘤行放疗术前定位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2.5肿瘤术后复发与转移 复发是骶尾部肿瘤的一个重要特征,脊索瘤、巨细胞瘤、神经源性肿瘤等均可于术后一段时间内在术区再次复发。定期磁共振检查可通过比较肿块大小,有无新的浸润、破坏,注入增影剂后有无明显强化来判断肿瘤是否复发,并显示有无局部及全身淋巴结肿大。mri在血液病治疗前后骨髓信号迥然不同,白血病化疗后、淋巴瘤放疗后骨髓信号可逐渐恢复正常,或出现化、放疗后水肿、纤维化等改变。故mri在骶骨肿瘤手术效果评价及疗效随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磁共振新技术的应用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tghed imaging)是一种在分子水平无创性检查组织结构及其功能的磁共振影像学方法,目前主要用于鉴别脊柱的良性骨折和恶性骨折,判断肿瘤的坏死区,鉴别肿瘤术后软组织改变和复发等,表现为水肿和液化坏死区弥散增强,而肿瘤组织弥散受限[11-12]。dwi还是一种无创性监测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疗效的重要方法[13]。磁共振灌注成像(mr perfusion imaging)可以通过观察组织中造影剂早期分布特点,分析组织微循环状况,定量研究组织血管化程度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及疗效随访[14]。磁共振波谱(mrs)是目前对人体惟一无创伤的研究活体组织代谢和生化信息的方法, 31p mr波谱已极大的提高了良恶性骨肿瘤和软组织诊断的特异性[15]。

4.mri与x线、ct对骶骨肿瘤诊断的比较 x线平片是骶骨病变的常规检查方法,在影像学日益发展的今天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x线空间分辨率高,可显示骶骨肿瘤骨质破坏全貌。但因粪便、肠气重叠及其本身结构复杂,骶骨病变常显示不清,加上骶骨肿瘤临床症状的非特异性而容易被平片漏诊[16]。ct断层扫描及其高分辨率的优势不仅可避免上述弊端,直观地显示骶骨骨质、骶管、骶孔、骶髂关节,而且经过图像三维结构重建,从不同角度显示骶骨破坏方式,骨皮质完整性,有无硬化边及骨膜反应;有无周围软组织肿块及骨嵴残余或钙化等。mri的多方位扫描可清晰显示骶部除钙化、骨化以外的所有结构,对于结构复杂的骶骨部位有更重要的意义[17-18]。在骶骨肿瘤的定性诊断中,软组织肿块存在及形态往往决定了肿瘤良恶性,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不同序列可检测软组织肿块中是否含脂肪、出血和液化坏死等成分,对于了解肿瘤起源,毗邻关系,及显示肿瘤的浸润范围较ct更为敏感。mri显示骶管、骶孔形态、骶丛神经走行清晰,对骨髓信号改变敏感性高于ct,在骶骨疾病早期诊断方面意义重大,能及时指导外科医生确定手术途径,放、化疗方案。

总之mri与x线、ct之间是取长补短、互有补充,如结合磁共振新技术使用可为肿瘤定位、定性诊断及治疗提供详尽信息。

【参考文献】

1.刘子君主编.骨关节病理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92~194

2.yuh wt,flickinger fw, barloon tj,et a1.mr imaging of unusual chordomas.j comput assist tomogr,1988,12 (1):30~35

3.曹来宾主编.实用骨关节影像学. 第一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96~398

4.john a f,james l,mcgauley,et a1.sacral and presaeral tumors: problems i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j].neurosurgery,1989,25(6):884~891

5. khambekar kp,nadkarni ub,menon j,et a1.sacral chordoma-a case report.j postgrad med,1997,43(4):106~108

6.江浩主编.骨与关节mri.第一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02~504

7.徐雷鸣,龚向阳,魏启春,等.骶骨和骶旁原发肿瘤的影像评价.临床放射学杂志.1997,16:37~39

8. daphne j.theodorou,stavroula j. theodorou,david j. sartoris,et al.delayed diagnosis of primary non-hodgkin's lymphoma of the sacrum.journal of clinical imaging,2000,24:169~173

9.冯跃,孟荣贵,于恩达,等.原发性骶前肿瘤19例.人民军医,2002,45(8):45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