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离别感言范例6篇

同事离别感言

同事离别感言范文1

鼓掌表示兴奋,顿足代表生气,搓手表示焦虑,垂头代表沮丧,摊手表示无奈,捶胸代表痛苦……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语言借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广义言之,肢体语言也包括面部表情;狭义言之,肢体语言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意义。当事人以此等肢体活动表达情绪,别人也可由之辨识出当事人用其肢体所表达的心境。

人类学家观察发现,人与人之间在面对面的情境中,常因彼此间情感的亲疏不同,而不自觉地保持不同的距离:最亲密的人,彼此间可以接近到0.5米;有私交的朋友间,彼此可以接近到0.5~1.25米;一般公共场所的陌生人之间沟通时,彼此间的距离,通常维持在三米以上。此种因情感亲疏而表现的人际间距离的变化,在心理学上称为人际距离。显然,人际距离的变化,是由双方当事人沟通时,在肢体语言上的一种情感性的表示;彼此熟悉者,就亲近一点,彼此陌生时,就保持距离。如一方企图向对方接近,对方将自觉地后退,仍然维持相当的距离。

与人际距离相似的另一现象,是个人空间。个人为了保持其心理上的安全感受,会不自觉地与别人保持相当距离,甚至企图在其周围划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不希望别人侵入。在图书馆或公共场所内,经常看到很多人,自己坐一个位子之外,企图再以其携带的物品占据左右两边的空的座位。此时肢体语言所表达者,是一种防卫,防卫外人侵入其个人空间时带来不安的情绪。读者可注意观察此种人的情绪变化;如有陌生人要求坐在他的旁边,他就会感到不安,甚至起而离去;如有他熟悉的人到来,他会招呼对方,主动让给对方左右的位子,而且他会因此而感到高兴。

由肢体动作表达情绪时,当事人经常并不自知。当我们与人谈话时,时而蹙额,时而摇头,时而摆动手势,时而两叉,我们多半是无意识的。正因如此,心理学家提出一个如下的假设:当你与人说真话的时候,你的身体将与对方接近;当你与人说假话的时候,你的身体将离开对方较远。此一假设验证的结果发现:如果要求不同受试者,分别与别人陈述明知是编造的假话与正确的事实时,说假话的受试者会不自觉地与对方保持较远的距离,而且显得身体向后靠,肢体的活动较少,惟面部笑容反而增多。一个人要向外界传达完整的信息,单纯的语言成分只占7/100,声调占38/100,另外的55/100信息都需要由非语言的体态来传达,而且因为肢体语言通常是一个人

下意识的举动,所以,它很少具有欺骗性。

部分肢体语言代表的意义:

眯着眼―不同意、厌恶、发怒或不欣赏

走动―发脾气或受挫

扭绞双手―紧张、不安或害怕

正视对方―友善、诚恳、外向、有安全感、自信、笃定等

搔头―迷惑或不相信

笑―同意或满意

咬嘴唇―紧张、害怕或焦虑

同事离别感言范文2

【论文摘要】何逊和大历十才子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但是他们在相似的社会环境中创作了大量的别诗。本文旨在从二者所作别诗的创作环境、创作内容、诗风等方面分析所存在的异同。他们都生活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但是相似的社会环境并没有造就相似的创作状况。在内容上存在有无真情实感的差别;在诗风上,二者同中有异;在语言上,二者都讲究精炼。

伟大诗人屈原说过:“悲莫悲兮生离别。”南朝江淹也曾喟然叹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就连一贯豪爽豁达的东坡居士也无限感慨吟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些名句都道出了离别这个主题在古代诗歌创作中常胜不衰的事实。伤感离别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

综观魏晋南北朝和唐代宗大历初年至德宗贞元二十多年间这两个阶段的诗歌创作,别诗所占比例较大。通过研读《全唐诗》可知,前阶段的别诗主要集中在何逊手中,后阶段的别诗主要集中在大历十才子笔下。何逊,梁代诗人,据《南史》记载:“逊,何承天曾孙,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赞。南平王引为宾客,掌记室事,后荐之武帝。初,逊文章与刘孝绰并见重,时谓之何、刘。”[1lwoa又如清人王士稹选古诗中言:“梁代右文,作者尤众。绳以风雅,略其名位,则江淹、何逊足以两雄。”由此可看出何逊当时在诗坛上的地位。按照姚合《极玄集》卷上李端小传中记载:“(端)与卢纶、吉中孚、韩、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淖、夏侯审唱和,号十才子。”大历十才子大多生长于天、开盛世,经历过安史之乱,而主要创作活动则是在大历、贞元年问。据笔者统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仅何逊一人共作一百一十五首诗,诗题本身有“送”、“送别”、“留别”、“别”、“别离”等字样的作品,实际达十九首,而加上其他表现别情的诗歌共二十八首。而其他诗人所作别诗在数量上不及何逊;而大历十才子的作品主要是别诗,据笔者统计,司空曙的173首诗中别诗就有48首,钱起430首诗中别诗就117首,郎士元73首诗中别诗35首,还有刘长卿、韦应物、李益等人也写了许多别诗。

一、同生活在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中

丹纳《艺术哲学》:“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的最后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因此考察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之所以将何逊与大历十才子放在一起来研究其别诗创作的异同,主要由于二者所处社会环境都相对稳定。汉末战乱,三国纷争,直至正始时期,人们心中时刻充满着幻灭感。西晋统一后发生了“八王之乱”,东晋南迁,汉族政权偏于江南一隅,后经历朝代更迭,随之带来诸多争斗。齐末王室内争激烈,社会矛盾加剧,政情险恶。《南史-梁本纪》记载,梁武帝萧衍“制造礼乐,敦崇儒雅”,其诸子都喜欢招揽文士,政治上颇有励精图治的前景。何逊三十六岁人仕时是齐明帝建武三年。萧梁代齐,给何逊等下层士人在政治上带来了新的希望。虽然何逊人仕后就发现梁代存有政治黑暗,但相对于前代政治环境而言,其所处社会环境还是较为稳定的。安史之乱的平定让人欣喜若狂,从肃宗朝到德宗朝的社会较为稳定,大历十才子在此时陆续进京任职,开始仕途之路。由此,何逊和大历十才子都生活在经过较长时问战争后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

二、各不相同的别诗内容

相似的社会环境并没有造就相似的创作状况。以下从二者别诗的内容、风格等方面来探讨其异同。总体来看,何逊的别诗更多的是表达与友人离别时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大历十才子更多的是奉和应制别诗,多涉及政治,几乎没有真情实感可言。何逊的别诗多涉及同僚、友朋之间的伤别,表达自已的真情实感。试看《与胡兴安夜别》:“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诗人抓住饯宴将尽时朋友将离去的时刻,集中抒写惆帐思绪。通过两人分别时欲行又止的动作描写将送行时依依伤别的无限心酸刻画得淋漓尽致。“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将欢笑与分别时的感伤情绪加以对比更加反衬出离别忧愁。后两联描写朋友走后凄清的秋天景色,“寒”和“清”字蕴藏着双方深长的离愁别绪。再看《临行与故游夜别》:“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相悲各把酒,何时同促膝?”何逊一生两次赴江州任职,此诗作于天监十六年,抒发与朋友的别情。此时诗人渐近晚年,多年来与朋友朝夕相处,今朝忽然离开他们,远赴江州,再历漂泊,此下一别如流水东注,心里非常伤感和无奈。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后通过“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黯淡的氛围从残灯到屋外的夜雨,心情也延伸到无限苍茫中。“相悲各把酒,何时同促膝?”便将分离时刻离人无语凝噎、黯然神伤的心境刻画得更加悲凉。

大历十才子也创作了大量的别诗,当时“自丞相以下,更出作牧,二公(按指钱起、郎士元——引者)无诗祖饯,时论鄙之”。(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综观其别诗虽也有表达离愁的句子,如钱起卷237_66《送时暹避难适荆南》“相思浑若梦,泪眼几时明”等等,但总体而言仍以内容苍白、形式雷同为主。一般开始叙写行色,然后来赞美被送者,再次描写离别时周围的景色,最后多寄予被送者平安或者相思的情感,或者顺序有所调整,多形成套路,几乎无情感可言。

由此,何逊和大历十才子的别诗虽都作于较稳定的社会环境,其内容都不涉及政事,不同在于何逊的别诗更多抒发对朋友的真情感,而大历十才子的别诗则更多是应制之气,无真情感可言。

三、同中有异的诗歌风格及语言

在诗歌风格方面,何逊和大历十才子的别诗都存有冲淡和清奇的风格。何逊在齐梁宫体诗盛行之、l}l离并自成一家在自然风景的描写上语言清新、省净。如《与胡兴安夜别》“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相送》“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均体现出《诗品》中“…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如月之曙,如气之秋”的清奇和“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的冲淡风格。大历十才子的别诗也有冲淡和清奇的风格。高仲武、沈德潜等人在论钱起时日:“清澹、清秀”,都指出其“清”的风格。如“焚香晓更清”(钱起《送元公南游》)“过郢兴弥清”(《送郭秀才之举下第南游》)等等,不难看出,大历十才子所欣赏的“清”是一种风景、境界之清。

当然何逊和大历十才子所作别诗的风格也有不同,即前者带较大程度“沉著”的特色,而后者更多“气骨顿衰”和“纤裱”、“绮丽”的风格。先看前者。《诗品》中“沉著”:“绿林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月明,如有佳话,大河前横。”如《相送》:“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这是一首留别诗,诗前半写自己的惆怅心绪,后半写凄寒的景色,寓含旅途的艰险,表现出临别时思绪纷然的心理,此诗只抓住即将下雨时光色转暗、江波激荡不平的景象传达心绪,呈现出无迹可寻的整体氛围。通读全诗可深切体会到无论是诗人对景色的描写还是自身情感的表达都表现出《诗品》中“绿林野屋,落日气清……之子远行,所思不远”的沉著风格,不仅包含着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悲伤,还包含着诗人对朋友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而大历十才子所作别诗的风格可谓“气骨顿衰”和“纤裱”、“绮丽”。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中曾多次提及“气骨顿衰”四个字,他说:“降而钱、刘,神情未远,气骨顿衰。”(《诗薮》内编卷三)“唐大历后……钱、刘以降,篇什虽盛,气骨顿衰,景象既殊,音节亦寡。”(《诗数》内编卷四)“中唐钱、刘,虽有风味,气骨顿衰。”(《诗蔽》内编卷六)通读大历十才子的别诗,其风格是“气骨顿衰”的。他们在诗中并没有表现出建功立业和改造社会的热情,而是感叹自己身世的伤感和对未来的迷茫之情。如卷292_35 ((贼平后送人北归》司空曙:“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此诗中诗人想象友人北归、重见故乡的情景,尤其“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更是通过白发来感叹自己的身世之苦。又如“劝君不得学渊明,且策驴车辞五柳”(卷243_ 30《送别郑明府》韩栩)正是当他们理想磨灭时表现出来的带气骨顿衰风格的厌倦人世的情感。正由于大历诗人多是在动乱时期度过自己的青春所以对衰老十分敏感,这里的“相悲各问年”便反映出精神上的孤独和衰老。“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通过孤灯、寒雨、湿竹等黯淡的景物从侧面展示出颓废、无奈的心绪,可见其气骨顿衰的风格。另外,语言还多具纤株和绮丽的风格。唐都所独有的别诗尤其奉和应制别诗极具都城地域特点,体现在语言上以歌功颂德为主,风格纤秩、华丽,普遍存有创作模式化。《诗品》中对“纤秋”说:“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幽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绮丽”中说:“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雾余水畔,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蹲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弹美襟。”下面诗句表现送别气派的语言绮丽的风格。如卷269ra 3《奉送崔侍御和蕃》耿津:“万里华戎隔,风沙道路秋。新恩明主启,旧好使臣修。族节随边草,关山见戍楼。俗殊人左枉,地远水西流”又如卷238 84《奉送户部李郎中充晋国副节度出塞》钱起:“德佐调梅用,忠输击虏年。子房推庙略,汉主托兵权。受命荣中禁,分摩镇左贤。风生黑山道,星下紫微天。始愿文经国,俄看武定边。鬼方尧日远,幕府代云连。汗马将行矣,卢龙已肃然。关防驱使节,花月眷离筵。自吞知音遇,而今感义偏。泪闻横吹落,心逐去族悬。帝念夔能政,时须说济川。劳还应即尔,朝暮玉探前”卷210es 2《奉送杜侍御还京(一作杜中承,一作林中承)》皇甫曾:“罢战回龙节,朝天上凤池。寒生五湖道,春人万年枝。召化多遗爱,胡清已畏知。怀恩偏感别,堕泪向族摩”中均体现出创作的模式化,“子房推庙略,汉主托兵权”和“新恩明主启,旧好使臣修”等诗句反映出诗人在作品中的歌功颂德。而“朝暮玉探前”和“罢战回龙节,朝天上凤池”等体现出语言的绮丽和纤裱的特点。

何逊和大历十才子所作别诗都十分重视语言的精炼。何逊的别诗重视审音炼字、工偶精对,已经初具唐朝诗歌风格。何逊的绝句写得尤为工整,与唐人的绝句放在一起简直能够以假乱真,如《慈姥矶》:“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一同欣赏夕,暂解去乡忧。野岸平沙和,连山远雾浮。客悲不自已,江山望归舟。”

同事离别感言范文3

文章标题:地税局局长在离职告别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刚才,省局***副局长宣布了***市地税局领导班子变动情况的决定,并代表省局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殷切期望。首先,我对省局的安排表示衷心的拥护!同时对***同志的任职表示最良好的祝贺!

**年的隆冬时节我来到这里,而今即将伴着和煦的春风离去,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就要挥别这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即将踏上人生新的征程。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很不平静,回顾过去的一年,这几日我辗转难眠,有太多的感慨和留恋,依依不舍之情常常浮现在眼前。这里有我朝夕相处的同事,有给予我无私帮助的朋友,有关怀爱护我的各级领导,有以大局为重支持理解我的同志们,借此机会,我要向你们致以诚挚的谢意!谢谢你们!

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了,直到这时我才真正理解了来去匆匆的内涵,虽然区区一年不过是漫漫人生旅途中的弹指一挥间,但这里良好的环境,朴实的局风,真挚的情感,热情的同志,都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在***市这片大有希望的热土上,我度过了值得终生回忆的无悔岁月,也为***市地税事业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微薄之力,与同志们一道见证了***市地税局的发展壮大,使我这并非土生土长的***人对这里充满了浓浓的乡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如今将要离去,真可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但是我想,无论走到哪里,今后,***市都将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我将时常想起它。即使在今天此时此刻,我每每想起同志们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和个人的鼎力相助,我就深受感动,并将永志不忘!

在过去的工作中,作为市局一把手,在班子成员的支持下,我尽最大的努力,做了一些有利于全局、有利于同志们的事情,有一些还在实施之中,有一些没能够实现,我也倍感遗憾!尤其是“人非圣贤、谁能无过”,我在工作中,肯定会有一些事情,难以做到恰到好处,虽然我讲原则重感情,但由于对工作要求过严、过急,难免会伤害一些同志的情感和自尊,在此我深表谦意恳请谅解!我相信,同志们都能从工作角度对我个人和我的工作给予理解,谢谢你们!

“人生自古伤别离”,工作的需要不以我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我要遵照省局安排,离开我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离开与我并肩战斗的同志们。虽然离开了这里和大家,但我会一如既往地关心***市地税事业的发展,关注同志们的成长和进步。我相信只要同志们携手并肩,真抓实干,以***同志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一定会率领大家开创***市地税局更加辉煌的明天。我也衷心祝愿吕玉敏同志在***市地税局工作顺利、生活愉快!最后让我把各种情感汇集成对同志们的良好祝愿!祝同志们身体永远健康,家庭幸福和睦,万事顺心如意!

同事离别感言范文4

一次偶然的枪击事件,串联起原本毫无关联的四组人物,他们分别来自四个不同的国家,操着四种不同的语言,拥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过着各得其所的平静生活。可以设想,这个题材如果拿给美国导演,他们会运用被商业文化熏陶出来的大众审美趣味,将影片中的情感元素发挥到极至,无限地复制一个又一个版本的煽情故事。如果由欧洲导演来处理这个题材,他们很可能会带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深入骨髓的忧患意识,借助刻画极端的性格去演绎深奥玄虚的主题。

可是,伊纳利度来自墨西哥――与我们相同的第三世界。这个身份不禁令人产生好奇,想知道站在经济全球化的边缘地带,墨西哥导演在看待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时会有怎样的独特视点,而这一视点或许与生活在同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有某种契合?

情感的激流

伊纳利度这样解释自己的电影:“对我来说,《巴别塔》是一条情感的河流,围绕着整个地球流淌。但如果拆开来分别细究这些故事,就完全没意思了。”情感可以让我们避开纷纭交错的表象,潜入平静的思想底层,探究叙事背后隐藏的真实。不知是机缘巧合还是冥冥之中有某种默契,导演的这番话竟然在上世纪的美国电影大师格里菲斯那里找到了回响。在谈到《党同伐异》这部令自己毁誉参半、终身负债的影片时,格里菲斯曾这样说道:“四个故事在开始时是四条分别从山顶上流淌下来的河流,它们分散地缓慢而平静地奔流着;随后它们逐渐接近,愈流愈快,到最后,它们汇聚成一股惊心动魄的情感奔流的急流。”两段话如此惊人地一致,看来,在处理多线索的宏大叙事时,无论是格里菲斯还是伊纳利度,都将重任交给了内在的情感。以动人心弦的情感串联起庞大的人物关系,用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情绪与感受支撑起散漫的故事结构,在时间的流逝中搭建起情感的堡垒,这或许就是本片的魅力所在。

在影片中,每一组人物关系都处在情感的漩涡中。美国夫妇为修复破裂的感情去摩洛哥度假;摩洛哥的一对兄弟出于对武器的好奇和比试高下的竞争心理轮流试射猎枪;日本聋哑女孩陷入对母亲的深深依恋和对父亲的冷漠疏离中,她通过不断地去勾引每一个她感兴趣的男人来表达自己的生活姿态;墨西哥保姆既无法推卸看护孩子的职责,又不能割舍对儿子的深爱,最后只能选择偷偷带着主人的孩子赶去参加儿子的婚礼;墨西哥保姆的侄子为避免再次被美国警察扣留驾照的尴尬和麻烦,不顾姑妈的苦苦哀求和孩子们因恐惧发出的啼哭,决定铤而走险硬闯边境关卡。

每个人都是在内心情感的支配下产生反应与采取行动的,而每一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既构成某种情感联系也都受制于这种情感。情感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心理状态,更是人的一种本真的存在状态。一个人就是一条情感的溪流,生命与感受在情感的静静流淌或汹涌澎湃中展现着、沉积着。当这些溪流汇聚成河时,世界的进程就此展开。电影作为对人生的影像表达,自然也是情感激流的一部分。导演用河流解释自己的影片,也许会被简单地看作对影片内容和结构的述说,我宁愿把它当作导演对人生与世界的理解。

情感需要感受和体会,语言需要分析和理解,情感是柔软的,语言是坚硬的。当坚硬的理性语言去碰触柔软的感性情感时,异质与隔膜势必导致语言和情感两败俱伤。所以,从每个人的情感世界入手去理解他们的感受,才是理解这部线索错综复杂的电影的门径。如果纠缠于对故事的梳理和情节的分析,只会让人陷入理性的迷魂阵而无所适从。

语言的牢笼

内在的情感需要外在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不同语言之间无法理解和互通,这显然早已成为一个无须解释的不争事实。可是,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们就能沟通顺畅吗?当我们进一步追问时,语言的阴险面目渐渐显现出来。

影片中的所有情节都源自一次枪击事件,并围绕它展开。肇事者是一对摩洛哥兄弟。父亲为了避免豺狼的危害,给放牧的儿子买了一把猎枪。哥哥并不熟悉如何使用猎枪,他射不中目标,就埋怨猎枪的射程范围太小,弟弟把枪口指向了远处的目标,想证明哥哥对射程的怀疑毫无根据,实际上也是借此想展示自己娴熟的枪法。一个较量枪法的简单意图和一种争强好胜的情感在使用语言进行表达时,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地被转换为对射程范围的争论,并直接导致了弟弟对山路上行驶的旅游车开出致命的一枪。说话人的意图和语言本身传达出的涵义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而这种差异完全被掩盖在说话这一自然行为中并显得自然而然,如果不是借助影像的力量,观众很难察觉出语言的诡计。

妻子意外遭枪击后,丈夫想尽一切办法寻求救援。面对他的求救,同行的旅客除了在刚开始时报以遗憾外,剩下的时间则是喋喋不休地表达着自己的恐惧、不适和不耐烦。美国大使馆和美国政府关心和强调这个事件背后的政治意义远甚于对生命垂危的个人的担忧。不同的团体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上自说自话,用同一种语言制造出的是众声喧哗。

雇主夫妇在旅行途中出了意外,不能及时赶回家中。负责照顾孩子的墨西哥保姆却要在定好的日子赶回家乡参加儿子的婚礼,电话里和雇主的对话总也不能让她表达出自己的意愿,迫不得已,她只能铤而走险,非法带领美国夫妇的一双儿女回家。从儿子的婚庆典礼返回,在边境接受例行检查时,内心紧张让她有点语无伦次,她越是想表明自己的清白和可信,越让警察产生怀疑。侄子开大汽车油门闯过边境标志着这场对话的彻底失败。

为了追查猎枪的来源,一名日本探员介入了一对父女的生活。父亲误以为探员是来调查自己妻子自杀事件的,冷漠地拒绝。聋哑女儿沉溺在自己的感受世界中,不理会父亲的关心,也不接受他的解释。丧失语言能力的她想用内在的情感世界去面对外在的语言世界,可是她一次次地遭到误解和责难。妻子如丈夫所言死于饮弹自杀,还是如女儿所说死于高空坠楼,这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两个人面对世界的方式不同,他们对事件的理解也就不同。

当镜头再次转回摩洛哥时,令人震惊的事件发生了。父子三人在路上遇到了前去找他们进行调查的警察时,面对警察的喝令,三个人出于保存生命的本能反应躲藏到了岩石后面,而警察对他们的身份和意图完全不知情,于是以开枪围攻的方式把他们看作是挟枪拒捕的危险分子。哥哥因恐惧不顾父亲的警告想逃跑,先是被警察击中腿部,继而被打死。弟弟为报哥哥无辜中弹之仇,愤怒中不顾父亲的劝阻开枪还击,最后演变成一场与警方对峙的流血枪战。看着老实沉默、满脸沧桑的父亲和天真活泼、朝气蓬勃的孩子,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这原本善良无辜的父子卷入了一场疯狂的事件?

语言的叙述剥离了情感的重量,只剩下轻飘空洞的信息,它不能承载任何直指人心的动人力量,也不再具有惺惺相惜的心灵感应,充其量只是一连串物理音响。同一事件造成不同人物、不同关系之间的纠葛和冲突,表明了语言在理解和解释上的破坏力量。

不同语言之间无法沟通,同一种语言之间也难以沟通。以语言为媒介的人类交往困难重重。深陷在语言的牢笼中而不自知,或即使知道也无法自拔,这是人类的悲惨处境。

空间的两极

语言以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隐秘方式实现了对意义的隐藏与篡改,并在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中得到强化。这一事实在影片中被具体化为新闻媒体对美国游客遭受枪击事件的报道。

在美国,枪击事件与恐怖袭击联系起来,强调的是什么人出于什么目的去挑衅美国的世界霸权。在摩洛哥,新闻报道关注的是将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和美国的国际关系。在这两个地域中,具体的事件在媒体的报道和描绘中被政治化、抽象化,成为抽象干瘪的词语舞蹈。这时,枪击事件的真正内容,即受害人的生命安全已经在媒体对该事件可能衍生的后果的过度渲染和矫揉造作的大呼小叫中被彻底忽略,极度关注和重视的背后是对个体生命的漠视。这就是为什么丈夫眼睁睁地看着妻子因失血过多而渐趋昏迷,却得不到任何有效的援助,尽管当他四处求助时,得到的答复总是全世界所有人都在高度关注此事。信息到处流淌,阐释层出不穷,当事人的处境和感受反而既被忽略也被遮蔽。

在日本,一位聋哑女孩坐在家中,她背后的电视机上正在报道美国游客的遇害事件。对她来说,她听不见这个新闻,即使她知道了这件新闻,对她本人来讲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个发生在某个人身上的事情被语言表达出来之后,完全摈弃了其中包含的活生生的生命色彩和独特强烈的心理感受,只剩下空洞的语言陈述,为充斥于生活每个角落的信息狂潮增添了一份可有可无的内容。导演用聋哑这种象征的方式,凸显出语言的苍白无力,对抗着大众传媒的虚张声势。

语言是生存工具,情感是存在状态。剥离了人生事件的情感维度,任语言紧锣密鼓地编织出生活网络的假象,凭大众传媒肆意消解着物理距离,都不能改变人类的心灵在情感枯竭中日益萎缩的事实。无限接近的物理距离与无限拉远的心理距离构成了巨大反差,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的生活图景。

巴别塔与全球化:语言的自负抑或传媒的幻像

《圣经》中记载,人类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决定修建直冲云霄的巴别塔试与上帝抗衡。由于人们语言相通,信息上传下达畅通无阻,巴别塔很快就修到了天庭。上帝见状开始担心,为了阻止人类,他开始让不同地方的人操不同的语言。人们彼此无法传达信息,修建活动乱作一团,最后只能放弃。

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信息裹挟着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席卷全球,勾勒出当今的世界景观。电子传媒用视觉形象取代了语言文字,图像化的信息传达已经克服了语言的障碍,直接成为无处不在、无往不利的世界共同语。全球化浪潮的泛滥,正是语言与传媒合谋修建的另一座巴别塔。借助现代传媒的图像话语,人类无论身处何方,操何种语言,都能迅速、直接地了解和掌握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情。电影中在摩洛哥发生的枪击事件不是在第一时间就传遍全球每个角落吗?得益于并受控于电子媒介的整个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小小的地球村,麦克卢汉的这个结论不仅揭示了传媒和语言试与上帝再比高的勃勃野心,也表明了这种野心至少在创立图像信息这个当前人类的共同语方面已经取得胜利的现实。

资讯时代的巴别塔以全球化的面貌俨然矗立起来,人类从中得到了什么?深陷其中的第一世界当然被胜利的激情推动着欢呼雀跃,正在被卷入的第三世界则因为半推半就的边缘位置而少了几分盲目的冲动。用导演所代表的旁观者立场去看这场通天之塔的再造运动,我们发现,尽管当前的传媒时代让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了全球无障碍,但是,个体的切己体验却在信息的流通中被彻底抹杀。本来,语言的交际功能是将属己的、独特的、隐秘的个体情感表达出来,并能为其他人理解和接受,因此,信息在本质上是对人的生命感受和情感体验的传达。然而,带有强烈个人印记的情感体验如何能够被抽象的公共语言表达?影片中每个人都在反复向别人诉说自己的想法,已经清晰地表明语言在传达情感时的力不从心和勉为其难。具体的情感感受总是在语言的抽象表述中不知不觉间滑落。如果说语言至今仍被人们使用的话,那么只能解释为语言一直在尽力保存和传达着情感,即使效果差强人意。但是,与现代电子媒介结合后,传媒赋予每个人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同时却又让所有人都在图像化的声音中隐藏起血肉之身,被符号化为一条条冷冰冰的信息。语言曾努力保留的情感部分被传媒彻底剥离与抛弃,影片中纠结牵绊于每个人内心中的滞涩状态不就是这种处境的生动写照吗?

在前现代社会里,上帝这个无所不能的神秘力量主导着世界。上帝在不同语言间造成隔阂,阻止信息的交流,破坏了人类团结合作的基础。在第一次的较量中,一座因交流的不可能而没有最终完成的巴别塔使有血有肉的人类败下阵来,失败的原因被归结为上帝的造化弄人。

在这个如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祛魅”时代,上帝已经从世俗世界隐退。在第二次的较量中,修建完成的巴别塔独自矗立在人类从其中隐身的全球化景观里,任巴别塔直上天庭,却没有了去攀爬的人。这次,让人类失败的不再是万能的上帝,而是那个企图帮助人类实现野心的传媒。

沉浸于大众传媒渲染的天下大同的幻像里,图像信息企图重新担负起世界共同语言的重任,竭力推进着全球化的进程。可是,巴别塔与全球化,都是不可完成的任务。巴别塔的修建让人类丧失了世界共同语言,全球化的实现让人类丧失了情感和感受。共同语言的丧失只会造成不同语言间的理解困难,情感和感受的失落却导致人类与上帝一样从世俗世界隐身。只不过,上帝的隐身只是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仪式,而人类的隐身却是对自己生命存在的根本颠覆和完全否定。当人类从巴别塔上第二次摔落时,不仅仅是摔了跤,而且是摔得粉身碎骨不复存在。

影片展现的故事给那些为全球化的到来鼓掌庆幸的人浇了一盆冷水,导演试图提醒盲目乐观的人们:全球化的梦想至多只是语言的自负,或者传媒制造的幻像,它既不是现实,也永远不可能真正成为现实,除非我们能接受把我们自身排除在外的现实。

同事离别感言范文5

[关键词]赵氏小品;语言;偏离

小品这一短小精悍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广大群众中喜闻乐见,它是一门表演艺术,同时更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不同的小品具有不同的表演艺术特色,更具有不同的语言特色。赵氏小品在中国小品界独树一帜,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其原因除了演员高超的演技外,其别具一格的语言更是不可忽视的要素。赵氏小品的语言堪称魅力无穷,在社会中形成一次次语言流行,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主要在于它大量运用了修辞学中的偏离理论,使语言离开人们所习惯的轨道,突破人们惯有的思维模式,能够产生积极的修辞效果。这种超常规的偏离是一种成功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修辞学界吸收法国新修辞学和比利时列日学派修辞学的成果,引入了零度和偏离两个概念。所谓零度就是正常、规范、中性的话语修辞状态;偏离是对零度的局部性的、非系统性的违反状态。偏离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首先根据所达到的修辞效果可分为正偏离和负偏离。好的积极的正面值的偏离叫做正偏离;不好的反面的消极的负面值的偏离叫做负偏离。正偏离是语言的修辞价值所在,是修辞学所关注的对象。其次根据偏离度的大小可分为大偏离和小偏离。大偏离是交际双方明显地感觉到了它的出现,由于它的出现也明显地改变了交际的效果;小偏离是说话和听话的人,写作和阅读的人都不太关心的或者还没有察觉到的偏离形式。同小偏离相比,修辞学更重视大偏离,把注意力放在能够引起交际效果重大变化的大偏离上。最后偏离还可分为语言偏离和非语言偏离,语言偏离又可分为语音偏离、语义偏离和语法偏离。本文试图通过运用语言偏离理论来分析赵氏小品语言的偏离现象,从而揭示赵氏小品如此火爆的原因。

纵观20年来赵氏小品的语言,我们把它的经典语言分为七类进行分析。

(1)老母猪戴口罩——还挺重视这张脸。(《老拜年》)

(2)耗子给猫当——赚钱不要命。(《拜年》)

(3)猪也是这么想的/那驴也是这么想的。(《功夫》)

(4)这个世界太疯狂,耗子都给猫当伴娘了!(《功夫》)

(5)鸡先笑了。(《公鸡下蛋》)

(6)当时这个鸡——心里特别矛盾。(《公鸡下蛋》)

这组类型的台词中所表现的事在物理世界中是不会发生的,语言世界同物理世界产生了不一致。词语之间的搭配不符合事实,是不真实的,不合乎常识的,这是对词语搭配语义规则的偏离,是让人能够完全感觉得到的大偏离。这些话没有语法毛病,但语义上偏离了常规,老母猪不会戴口罩,耗子不会当、当伴娘,猪和驴不会想,鸡不会笑,当然更不会心里矛盾。这些话如果没有合理的解释就是负偏离——语言毛病。但这些话在小品特定的故事情境中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在语用上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具有特定的会话意义,有利于表达效果的提高”[1]就转化为正偏离了。这些话运用超常思维、发散性思维,把人所具有的活动赋予动物身上,使潜性语言显性化,从而产生了陌生化、新奇感的审美效应。从负偏离到正偏离,由于反差大,具有特别的艺术魅力,这些话令人感到新鲜、搞笑,增强了小品的幽默效果。

(1)你长得就违章了。(《三鞭子》)

(2)我叫不紧张。(《我想有个家》)

(3)哎呀妈呀,这小声儿挺甜哪,含糖量挺高啊,最起码四个加号。你就再陪我唠10块钱儿的。(《钟点工》)

(4)两颗洁白的门牙去年也光荣下岗了。(《昨天今天明天》)[HK]

这些表达都偏离了正常的搭配顺序,在平常说话写作当中一般被归入语病,但在小品特定的语境中,就变得合乎情理又富有幽默感了。这是对正常语法搭配和语义搭配的偏离。“长得”一般与形容词搭配,比如:漂亮、好看、俊、丑、美等,不能和动词性成分搭配,这里却运用了动词,且用“违章”一词,委婉地表达了“丑”的含义,形象贴切,具有幽默与调侃的趣味,收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这种别出心裁的改换,人们能够理解并且更愿意接受。“不紧张”显然是演员为逗乐故意运用的口误,我叫什么名,大家都知道“叫”的后边应该跟什么内容,没有人会说叫不紧张,这里显然违背了正常的语义搭配规则,但正是这种违反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小品人物的心理状态。“含糖量”修饰“小声儿”,“唠嗑”用钱来衡量,“牙”下岗,这些显然都偏离了日常的表达习惯,但都收到了很好的语用效果。

(1)啊,咱俩原来一个堡子的,父老乡亲、小米饭把你养大,胡子里长满故事,想没想起来?(《拜年》)

(2)崔:“您二老什么时候结的婚?”

大叔:“我们相约五八”;大妈:“大约在冬季”。(《昨天今天明天》)

(3)啊,白云,黑土向你道歉,来到你门前,请你睁开眼,看我多可怜。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我这张旧船票还能否登上你的破船!(《昨天今天明天》)

(4)那钱儿不是有个罪名叫——挖社会主义墙角!是,给我定的罪名就是薅社会主义羊毛。(《昨天今天明天》)

(5)床前明月光,玻璃爱上霜。要是不勤擦,只好自己脏。(《送水工》)

(6)“你好,这里是借你一眼慧眼防忽悠咨询热线。我是资深上当者老范,凭借多年的上当经验,对你是否被忽悠做出明确判断。有人卖拐,请按1;有人卖车,请按2;有人出脑筋急转弯,请按3;有人卖担架,直拨110。”(《功夫》)

(7)说来话长啊,记得那是2003年的第一场雪,比2002年来的稍晚一些!(《功夫》)

(8)下自己的蛋,让别人说去吧!(《公鸡下蛋》)

这些话语都模仿了原已存在的句式,或模仿歌词,或模仿诗句,或模仿名言,或模仿人们熟知的移动服务热线。像“相约五八”模仿《相约九八》,还有的《父老乡亲》、毛宁的《晚秋》、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李白的诗等等,它们虽然以模仿的形式出现,但在小品制造的新的语境中,就融入了创新,并不会使观众感到枯燥、落入俗套,反而使观众在感觉到熟悉的同时,又觉得新颖。与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比起来,这种仿拟形成一种反差和偏离,在语义表达上让人意想不到,改变了人们头脑中早已熟知的语义,让人们在惊奇的同时又愿意接受,能让观众也产生再创造的愉悦感,并且这种表达把小品中人物机智幽默的形象凸现了出来。

(1)我能把正的忽悠斜了,能把蔫的忽悠谑了,能把尖人忽悠嗫了,能把小两口过得挺好,我给他忽悠分别了。今天卖拐,一双好腿我能给他忽悠瘸了!(《卖拐》)

(2)虾蟆蜍子上南极根本找不着北,脑血栓练下叉根本劈不开腿,大马猴穿旗袍根本看不出美,你让潘长江去吻郑海霞,根本够不着嘴。(《拜年》)

(3)因为你两脚离地了,腿就没压力了,病毒就上不去了,聪明的智商又占领高地了。(《卖车》)

(4)咱们那个地方戏团办成气功训练班了,排练场租给小商小贩卖货摆摊了,把我这副科级挤兑靠边了,整得我一周七天全是礼拜天了。(《老拜年》)

(5)听说他不当厨师改防忽悠热线了,竟敢扬言再不上当受骗了,残酷的现实已直逼我的心理防线了,今天我不卖他点啥,承诺三年的话题就没法跟观众兑现了。(《功夫》)

(6)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齐心合力跨世纪,一场大水没咋的。

改革春风吹进门,中国人民都精神;海湾那旮旯挺闹心,英美合伙欺负人。(《昨天今天明天》)

(7)九八九八不得了,粮食大丰收,洪水被赶跑。百姓安居乐业,齐夸党的领导。尤其人民军队,更是天下难找。国外比较乱套,成天钩心斗角。今天内阁下台,明天首相被炒。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导。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更好!(《昨天今天明天》)

(8)上顿陪、下顿陪,终于陪出胃下垂。先用盅,再用杯,用完小嘴对瓶吹。(《牛大叔提干》)

(9)收腹,是勒紧小肚;提臀,是把药箱卡住;斜视,是要看准果树;这边加压,这边就喷雾。(《红高粱模特队》)

(10)霹雳一生震天响,来了小范当乡长,领导农友闹革命,哼啊嗯啊嗯嗯哼。(《拜年》)

(11)香港回归、三峡治水、十五大召开、访美……(《拜年》)

这种类型的台词都模仿诗歌的形式押韵,比如(1)中的斜、谑、嗫、别属于“十三辙”中的乜斜辙,(2)中的北、腿、美、嘴属于灰堆辙,(3)中的地、力、去属于一七辙,(4)中的班、摊、边、天和(5)中的线、骗、现都属于言前辙,这是对日常说话方式的有意偏离。平常没有人会像朗诵诗歌那样把话说出来,在小品中,当小品角色用一连串押韵的句子来表达语意,势必会引起观众的注意。臧克家说押韵却是加强节奏的一种手段,有如鼓点。它可以使诗的音强更加响亮,增加读者听觉上的美感。这组台词中,每句台词都运用排比的句式并押韵,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渲染了气氛,增强了感染力。

运用衬词也是赵氏小品语言中的一大特色,这组台词中很多运用了衬词“了”。衬词自身并无意义,只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人们说话一般不会出现每句话都带“了”的情况,即使有必要说“了”我们也会尽量换用别的表达方式来避免,否则就会使人觉得语言啰嗦、句式单调。每句话都带“了”的语言现象是一种负偏离现象。负偏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正偏离。小品幽默搞笑的环境为句尾带“了”的负偏离现象提供了转化为正偏离的条件,从而使这种语言现象增强了节奏感,说起来上口,并幽默诙谐。这种类型的台词还注重了押韵字声调的选择,尽量使用“同调押韵”,形成“一条龙”,更有助于感情的抒发。

(1)“专机”,就是“拉砖的拖拉机”。(《说事儿》)

(2)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昨天今天明天》)

(3)猫步,就是猫在散步。(《红高粱模特队》)

(4)“平镜”理解为“平静”,“机动车”理解为“激动”。(《三鞭子》)

(5)你就搁家,整个网,上网呗。——我多年不打鱼了,还哪有网呀?那么多年了。(《钟点工》)

(6)就是大总统给他戴高帽他都乐啊,戴高乐么。(《拜年》)

这里运用了语音偏离,演员借助“听文生义”这种方法,对一些自己不熟悉而观众熟悉的词语,用自己熟悉的事物来解释,与原来的意思发生了巨大偏离,这种解释必定是出人意料的。这些话语表面上遵从了合作原则,实际上是对合作原则的一种偏离,偏离了人们正常的思维轨道,但细细想来却又在情理之中。这种偏离是成功的,它因牛头不对马嘴而使人觉得滑稽可笑,又能表现小品人物的憨厚朴实。西方的大哲学家柏格森在《笑——论滑稽的意义》一书中就曾说过:“当一个表达方式原系用于转义,而我们硬要把它当作本义来理解时,就得到滑稽效果。也可以这样说:一旦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一暗喻的具体方面时,它所表达的思想就显得滑稽了。”①[注:转引自高胜林《音形趋同语义偏离》,载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距离拉开了,美没了!天天吃饭啥的也不正经叫我了,打电话还说外语,hello哇,饭已OK了,下来眯西吧!(《昨天今天明天》)

(2)鼓逗猫呢,鼓逗猫呢,鼓逗猫呢!这回咱看着他我就告诉他倒腾狗呢!(《有钱了》)

(3)我告诉你,我们的工作往大了说叫家政服务,往小了说叫钟点工,在国外叫赛考类激死特(psychologist),翻译成中文是心理医生,啥也不懂,伤自尊咧。(《钟点工》)

(4)无情的病魔正在吞噬着你的大脑健康细胞,一个崭新的植物人即将诞生。(《卖车》)

(5)你现在就是给我们喝云南白药也无法弥补我们心灵上的创伤。(《拜年》)

(6)只听咔嚓一个响雷,范乡长诞生了。(《拜年》)

(7)现在是不时兴送礼了,都讲究用感情沟通。(《拜年》)

(8)你想知道详情,请登录白云飘飘点博客点com。(《公鸡下蛋》)

这组类型的台词把书面语运用到小品台词这种口语色彩比较强的语言中,创造语体上的偏离。书面语色彩比较强的词语“家政服务”、“伤自尊”、“病魔”、“吞噬”、“弥补”、“心灵”、“创伤”、“诞生”、“感情沟通”,专业术语“心理医生”、“植物人”、“博客”,外语“hello”、“OK”、“眯西”、“鼓逗猫呢”、“赛考类激死特”、“com”,流行语“距离产生美”、“登录”、“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和地道的方言口语“啥的”、“不正经”、“咱”、“往大了说”、“往小了说”、“咔嚓”、“时兴”连用,不同语体风格的词混杂连用,是对正常使用语体风格的偏离。但这种混杂型语体是灵活和富有创造性的,挖掘了不同语体词语的语用潜能,话语表达大放异彩,实现了新颖化。从小品表达效果看,赵氏小品中人物往往是普通农民或市井人物,他们使用书面语、专业术语、流行语,使小品人物形象和所使用的语言形成巨大反差,体现了小品中人物夸张幽默的形象,也给小品带来了新鲜的时代气息和现代感。

(1)那我有数了,装经理,现在经理也多,连我们后院老杨头,养两只羊,现在见面都管他叫杨总。(《牛大叔提干》)

(2)完了完了,产房传喜讯,人家生(升)了。(《拜年》)

这里运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方式,创造语音上的偏离效果。(1)中“杨”“羊”借助小品舞台这一背景形成谐音双关的修辞方式。单看台词只有一层语意,无非因现在社会上经理泛滥,也给老杨头来个时髦称呼“杨总”,而实际上这个“杨总”是人们听到的而不是看到的,所以人们在“解码”活动中就会出现“杨总”“羊总”并存的局面,这个“羊总”是由老杨头养了两只羊得来的。正由于“杨”“羊”同音形成同音双关,才产生这种幽默效果,如果说“老杨头养了两头牛,管他叫‘杨总’”或“老牛头养了两只羊,管他叫‘羊总’”都不会产生这种效果。(2)中运用“生”“升”谐音,小品中人物机智地把不便直说的话委婉地表达了出来,既避免了尴尬又传递了信息,适合当时的情景。结合当时情景,小品也只能运用语音偏离的方式才能把表演延续下去。“从语言美学的角度来看,一个词或一段话只有在不仅仅传达词本身的意义,而且揭示了语境的整体意义以及发话者的角色意义时,这个词或这段话才有意义”[2]。赵氏小品独特的语言特色当然不止上面几种运用偏离的类型,幽默搞笑的话语不胜枚举,像“谁说我的脸像鞋拔子,我这是典型的猪腰子脸”,“那老太太长得没你难看,你长得比她难看,她长得没你难看”,“屋里憋屈型、没事儿找抽型、吃饱撑着型”都运用了偏离理论,但不同属一种类型,这里就先不细述了。

布莱克说: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赵氏小品正是运用有悖于常规的语言偏离,造就了独具个性的语言,奠定了它在小品界的王牌地位。

[参考文献]

同事离别感言范文6

您好!我因一个问题而苦恼,想请教您。我在初中时就有一个不在同班的好朋友。上高中后,我们不仅在一所学校,而且很幸运地又分到一个班。然而,随着空间距离的接近,我感到我们心灵的距离却日渐遥远。比如,他对什么事情都要争个输赢,有些事情明明是他错了,但他就是不承认。我明里暗里地提醒过他几回,可他就是不听,并且,有时候他还骗人。逐渐地我对他越来越反感了,就连他说话的语气我都反感,以至一听到他说话的声音,我就觉得很烦。

马老师,您说我该怎么办?怎样才能消除我和他之间的鸿沟?

您没见过面的学生小李

小李同学:

你好!你的苦恼是因为你在人际交往上走进了一个小小的误区。你和好朋友的空间距离近了心理距离却远了的感觉,是因为你没有注意在人际关系上保持心理距离,使“人际气泡”受到“拥挤”的感觉。

什么是人际气泡的拥挤?

从心理学角度看,心理相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而促进心理相容的途径之一就是彼此缩短心理距离。从这个角度说,两人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小是件好事。可是,物极必反。人际交往中距离太小了,也会令人不舒服。这是因为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要求独占一定的空间,叫做人际空间。由于这个空间像一个大气泡包围着一个人,因此有的心理学家就形象地称之为“人际气泡”。距离太近了不能满足彼此人际气泡的要求,人虽然没有挤在一起,人际气泡先感到拥挤了。人际气泡的拥挤就使人感到不舒服。人们一方面需要与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需要心理上的自由,需要一定的独享的心理空间。所以人际交往的艺术其实就是一个怎样调控彼此的心理距离的问题。

由于你没有调整好你们的心理距离,不恰当地把你们的心理距离拉得太近了,没有给对方适当的自由度,你才感到对方让你有许多的不满意。就是说,你看不惯对方的某些言行举止,不一定就是人家有什么不对,可能只是彼此的个性的不同,对方的言行与你的个性不大吻合。你以为你们是好朋友,就忽略了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必不可免这样一个事实,而想完全让对方按你的个人好恶来说话做事。而对方怎么可能完全和你一样呢?多好的朋友相互间也需要自己独享的心理自由呀!你忽略了这一点,于是,你感到了痛苦。

你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马老师的建议是保持心理距离。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不论关系多好,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给对方一定的心理自由度,彼此留有一定的距离感。距离感是很微妙的,拉开一点距离,一来可以使彼此获得心理自由,感到多一份舒服和自在;二来可以使彼此感到对方更美好,从而使彼此的关系更融洽和谐。

你听说过“求大同存小异”这句话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上不管多么要好的朋友也不能过分地要求对方和自己一样,应该给对方充分的独立的心理空间,允许对方有自己的个性,让对方拥有足够的心理自由度。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常常不是简单的可以论出是非对错的,更多的是个性不同的表现。

即使是存在是非对错的事,也应该宽容别人,不必要对别人的言行举止过分地挑剔。因为我们谁都不是圣人,谁都需要一个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不错,假如的确是对方错了,好友之间是可以相互批评帮助的。但是,这不等于强制别人一定听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