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琥珀宫范例6篇

消逝的琥珀宫范文1

逝者如斯,真正远离的东西,从来不是喧腾,不是一泻千里,而就是这样吧,不声不息地远去。

那些攀缘在心头的枝枝艾艾是不是也会如这般随着流水消逝在这如磐的黑暗中。

我们的心底总需要进驻一条河流,河流的样子便是一路走来的印记。

儿时的河流是儿时的心性,河水最好深不过膝,清澈见底,有鱼群游弋,在河里追逐鱼群,就像追逐我们的童年。

年青时总觉真正称得上河流的应如黄河九曲一样,最好也如黄河一般,暗暗黄黄,泥沙俱下,填平了沟壑,浸染了高原.俯瞰能嵌入山川,摄着人的魂魄,入画。

不知何时起,应该是年少的激情不复时吧,我喜欢静水流深的河了。最好是那种幽幽暗暗的绿,深邃,逶迤,沿着起伏的山,每个回环处总有东西沉淀,每个缝隙间总有支脉延伸,总也出不了视线,永远没有边际,不消逝,也不入海。

心中的河就是这个样子。没有漫天的巨浪咆哮,但是那坚硬而圆润的岸石却在诉说着它绵软而恒久的风骨。它也在诉说,只是你需要俯下身,安静了心才能听得到。这里有久远的故事,也许是唐宋的沉船,它能从一件碎瓷的断口处告诉你一个远古盛世的华美。长衣广袖、霓裳羽衣、葡萄美酒夜光的杯、琉璃的金瓦,和斑驳了一地的宫廷之乐。也许是一片三叶草的化石,它会慢慢从一个物种的变迁说起,从蛮荒到繁华,从和平年代的炊烟到乱世的战火,只要你想听。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水边浣过纱的影子,和一个看了鱼儿沉了底的笑话,这段美丽被它见证,这个笑话因它流传,而已。

岸边那繁茂的树,树下那绚烂的花,映衬着那幽幽暗暗的绿,绿得直达心底.真想入你怀,在这个炎热而浮躁的夏日。

掬水扑面,微凉。凉凉润润的感觉才知道你是你,我是我。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质感, 即便同是河流,终是有分别吧。

也许每个人都是一条河流,从最初源头的纤细微末,到收纳了许多的支流的丰盈。沿着光阴的河堤一路款款而来。亲人友人路人在相携而行的路上,有的匍匐成了贴着肌肤,一路蜿蜒的山脉,知你冷暖,懂你悲欢。有的落成了沉入河底的泥沙,一层一层地掩盖,凝成了琥珀一般的颜色。有的站成了堤岸的树,有的开成了河沿的花。有的变成水面美丽的白雾,迷离了双眼,可连一阵风也敌不过,轻轻一吹飘远。

消逝的琥珀宫范文2

跳蚤市场

喜爱异国他乡风情浓郁的当地产品,是地球人的心理偏好。这种不谋而合的需求,催生出遍布世界的“跳蚤市场”,不论在发达的国家,还是到落后的民族,这种游客眼中的购物天堂虽土气十足却买卖兴隆地存在着。莫斯科就有这么一个“天堂”。它建在莫斯科西面,1980年兴建的奥运村旁边,占地面积大约在15万平米左右,横平竖直的街道将市场划分成六七个商区。在市场入口处的附近,有一个用粗粗原木搭起的“马戏场”,准确说是“熊戏场”。3只体态高大的黑熊在驯师的指挥下正耍着把式。一栏之隔,这边是通往市场的小道,人流不断;那边,是野性十足的大熊,张牙舞爪。市场商铺全是商人们用木头搭建的各色小屋,经营着俄罗斯形形的土特产品、工艺品和各类军用品、文化用品。即使走马观花地逛逛,也得大半天时间。一来市场太大,稀奇商品多;二来置身在这种民族的、风习浓郁的环境,你不由地就放慢了脚步。远观近窥,一览一瞥,真是很有味道哩!

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俄罗斯套娃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俄罗斯套娃是当地最富盛名的工艺品,由质地很好的木材加工而成,各种套娃大小不一,套数不一,图案不一。传统的套娃一般在半尺多高,内藏3套、5套、7套,有的大套娃可高1尺多,而藏在里面的套娃在15个甚至更多,最小的套娃才手指肚般大小。许多店铺把套娃从最大到最小一列排开,像爷孙几代同堂“共套”的家庭,看上去好玩得很。套娃的外形绘画也十分有趣,最常见的是一个小女孩,穿红着绿地微笑着。还有风景画的,俄罗斯的小木屋大宫殿,青山绿水白桦林,白兔小鹿大狗熊,都是套娃的外装。最特别最显眼的是人物套娃,从戈尔巴乔夫到叶利钦,从普京到克林顿,以至我们叫不上名字的威武将军们,都亦庄亦谐地上了套娃的脸谱,并与各类套娃一样不分等级、官阶地混装在货架上,连陪同我们的俄国朋友见此也笑了。

再有,是前苏联时代的各种纪念性物品了,形形的纪念章、奖章、勋章、红军各个时期的军帽、军装、军大衣、军靴、军皮带,各种官阶的肩章、领章、帽徽,只要掏出钱来,立刻就可以把任何一个游客武装成统率千军万马的苏联大将军。至于军用水壶、军用望远镜,苏联时代的纸币、硬币更是应有尽有。看着代表昔日辉煌显赫战功的军功章在地摊上一摆就是一片,从几十枚到几百枚,从铜质、银质到金质,我暗想:俄罗斯人的名誉与功利在这里错位了吧?但愿它们是复制品。要知道在每一枚军功章的背后肯定都有一段生动感人的故事,或惨烈、或英勇、或激昂。但今天它们从主人的珍藏处拿到小摊上被叫卖,总让人产生苦涩的感觉,引出一种沉重的联想……

最受欢迎的是各种民间工艺品了,从金饰银器、珠宝玉料到毛皮制品,可以说是样样齐全。其中以琥珀最为有名,由银器镶包的琥珀项链、项坠、手链,虽不甚精致,但特色十足,从淡黄色、桔红色、墨绿色到形形,让人花眼,琥珀制品价格不贵还是典型的当地特产,在市场上深受欢迎。还有木雕制品,尤其是虎、熊、鹿、鹰等各种大大小小形态逼真的动物木雕,应有尽有。在一个狗熊叼烟斗的木雕前我站住了,狗熊憨憨地坐在一支树叉上,右爪拿着长长的烟斗,两只小黑眼睛在怔怔凝望着,像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会卖给谁?小家伙真好玩。摊主看出我感兴趣,及时凑过来,一番讨价还价之后,狗熊钻进了我的背包。

让人瞠目的是,市场上不仅有动物木雕,还有原装真家伙呢!在一个摊位上,赫然披着整张的虎皮,黑厚的熊皮,长着美丽杈角的鹿头,关在精制小笼子里的小松鼠和其它不知名的小动物排满了摊桌,活脱脱一个待价而沽的动物世界。

俄罗斯人卖货很“文明”,有的小贩还很有风度,不论对当地人,还是对外国游客,总是面带微笑,一视同仁。推销时,他会跟着你,不停地向你描述他的商品如何货真价实,对你是多么的有用,但又不生拉硬拽,强买强卖。置身市场中,眼前身后,随处可见的是买主和卖主用夹生的语言和不同的手势,在平静地嬉逗中讨价还价。可一旦商定好价格后,俄罗斯的商贩们不会干缺斤短两、偷梁换柱的事情。

庞大而有序,简朴且整齐,人流如织又不喧闹,是生意场更是俄罗斯风情场,这就是跳蚤市场给我留下的印象。

新圣母公墓

在莫斯科西南方向,美丽的莫斯科河在这里拐个弯,仿佛是为了与它的支流谢通河在此汇合,就在这块史称莫斯科“门户卫士”的土地上,新处女修道院(新圣母公墓所在地)已经悠然矗立5个世纪了。

在一个秋阳高挂、天高云淡的好天气里,我们乘车来到这莫斯科辟为景点的地方。

公墓被高墙和绿树围绕着,几座塔楼和带着金项的殿堂掩在绿树当中。在友人带领下,我们鱼贯而入,墓地的工作人员发给每人一张公墓示意图,抬眼望去,陵园很大,呈长方形,中间是一条笔直的走道,造型各异的陵墓在道路两旁依次摆开,在陵墓与陵墓之间还有窄窄的甬道。园内花草遍地,大树参天,整个公墓明暗相间,显得愈发安静。环顾四周,没有其他凭吊者,只有我们几个远方来客,带着怀旧的心情,走在静静的园中。

与一般墓地凄凉、阴冷的氛围相比,新圣母公墓更像是另类的艺术殿堂。几乎每个墓前都有艺术雕塑,而每个雕塑都十分精美、个性、凸现着长眠者的身份和个人对苏俄做出的贡献。俄罗斯著名舞蹈家乌兰诺娃的墓前雕塑,是一块一人多高洁白无瑕的大理石,乌兰诺娃优美舞姿镌刻其上,让人不禁想起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个在舞台上无出其右的艺术家,给千万人带来的艺术欢乐与享受,一生与舞台为伴的高洁化身就这样在这里定格。

以塑造保尔・柯察金而著名的红色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也安葬在这里,一块长方型的墓碑竖在陵前,墓碑一分为二,下部是镏金的俄文墓志铭,上方是奥氏的半身塑像。他侧卧在病榻上,左臂弯曲,支撑着病体,右臂前伸,手下压放着一摞稿纸,那大概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稿吧!英雄的头发长长的,雄狮般地向后梳拢着,面庞消瘦,眼望前方。墓碑前面是一组雕塑:一顶中国读者熟悉的保尔头戴的那种尖顶红军帽和一柄长长的骑兵用的马刀,它生动记录着作者本人和他笔下永远的英雄保尔・柯察金那青春激荡的战斗岁月。

在这个艺术殿堂里,墓碑是逝者们浓缩的功名和事业。胸前军功章累累的是将军,以书为枕的是作家。有一方墓碑,一道弧线从斜下方一冲而上,上端是一架凌空翱翔的飞机,表明墓主生前是航空器设计大师;在一个艺术家墓前,一束浅绿色轻纱被轻盈地搭放在一枚石雕的花朵上,白色的石花雕刻得精美极了,它绽放着,带着掩不住的生动和鲜艳。那束绿纱轻薄极了,像是随时会迎风而扬,它掩在绚丽的石花上,让花更白,纱更绿,我情不自禁伸手去将这束薄纱拾起。当我触摸它时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这美丽的轻纱竟然也是凉凉的石雕……

在这个公墓里,生前最显赫、知名度最高的是赫鲁晓夫了。赫氏的墓地安放在陵园北端,与王明的墓相隔不远。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墓碑约一人多高,在石碑上方一窗洞式的空间里,是赫鲁晓夫光秃秃的面带苦涩微笑的头像,像被锢禁在这个小小的窗洞中,其状真真地就似一个象形中国字:囚。一个以“解冻”和“改革”为著的人,一个把斯大林推上被判席的人,一个把加加林送入太空的人,一个在联合国用皮鞋敲打桌子的人,一个在苏联统领十年的风云人物,就这样静静地躺在墓地一隅,默默地接受着人们的凭吊、来访,任由人们的议论、评说。赫氏墓碑上刻着这样的墓志铭:“与他刚上台执政时相比,他已为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个更好的地位;对此,苏联及世界的大多数人都有目共睹。”大概是这样吧。据说,在莫斯科的许多墓地中,只有四处墓地常年有人凭吊,天天都有鲜花和花圈摆在墓前。其中三处在克里姆林宫附近,一处是列宁墓,一处是红墙下火炬永远燃烧的无名烈士墓,再一处是克里姆林宫墙下的斯大林墓,而第四处就是新圣母公墓的赫氏墓。墓前的几束鲜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娇艳、醒目。

满园的墓碑上那一个个面呈严肃的、面露微笑的、面无表情的、面似沉思的领袖们、将军们、艺术家们、文学家们、英雄们,无论他们生前有怎样的抱负、怎样的恩怨、怎样的遗憾,都消失得无形无踪了。势不两立也好,不共戴天也罢,现在都静静地躺在一个陵园中,成为同一天堂的居民。

在红场上

提起红场,人们多是联想到盛大的场面:雄赳赳的军队迈着整齐的步伐通过检阅台,一排排战车轰隆隆地列队开过,欢呼雀跃的游行人群万头攒动。其实,那种繁喧与热闹决不是红场的日常风景,在更多的时日里,它是闹中之静,庄重中还有几分悠然、温情。

我是在清晨来到红场的,那里空旷而宁静,高高的克里姆林宫墙和对面的“库姆”(百货商场),东西两面的大教堂,把红场围成一个大大的院子。脚下的石子路还是几百年来的样子。列宁墓―― 一个背倚红墙与松树,方方正正的大理石建筑就矗立在那里。晨光下,克里姆林宫钟楼上的红星依旧泛着光芒。随着日头升高,红场上的游人多起来了。广场上形成最显眼的有两处,一个是广场停车处,那里陆续停靠一辆又一辆装饰漂亮的豪华婚礼轿车,一对对年轻的俄罗斯新娘新郎们披着婚纱,西服革履地到红场来拍结婚照和献花,这已成为红场上一道久绽不褪的靓丽景观,给古老而刻板的红场吹来青春的气息。另一处是排得长长的参观列宁墓的队伍,不同肤色、国别、民族的游人们,一早就聚到红场一角,等待着列宁墓开放的时间。

列宁墓不高,顶部是节庆时的检阅台。一个不大的门洞把人们引向地下展厅。通道不很宽,从地面到墙壁都是黑色大理石。灯光暗淡,显得格外肃穆。在通道的每个正面,都笔挺地站着一个年轻军人,一动不动立正姿势,就像一座座生动的雕像。到瞻仰厅了,里面黑森森的,在大厅的中央放着一个水晶棺,从棺顶向下打着一束黄色的灯光。列宁就静静躺在水晶棺里。宽大的额头,稀疏的头发,紧闭的双眼,一身黑色的西服和白衬衣,双手平放在身体两侧,面色栩栩如生,下巴上人们熟悉的那缕小胡子依然生动地翘着,好像刚刚睡去。一个改变了俄罗斯20世纪社会发展轨迹的伟人,仿佛在沉思中接受着人们的巡礼。70多年过去了,俄罗斯大地曾一次又一次掀起怎样的风暴呵。但是,列宁始终静卧在红场上。红场上也始终排着长长的瞻仰伟人的队伍,不论春夏秋冬,尽管整个瞻仰时间只有半分钟……

消逝的琥珀宫范文3

其实,自古以来,人们对蕴含芳香气息的物质就充满了喜爱。芳香的气味不仅能给予人感官上的刺激,提振精神,调和气机,更能引发心灵的遐思,将人带入隐秘幽深的境界,体悟天人宇宙之理。因此,从几千年前直至今日,各种植物、动物性香料被广泛应用于宗教仪式,继而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沉香之香:沉静内敛

沉香经年凝结的树脂使其比重远超其他木材。上好的沉香具有入水即沉的特性,因此得名。然而,沉香之“沉”字的内涵远不止于沉重之意,用于形容其沉静内敛的气质也格外贴切。在花样繁多的各式香料之中,沉香可谓一位阅历丰富、底蕴深厚的隐者,历经漫长的岁月,积淀下隐秘深沉的香气,柔和而不酷烈,在若有若无之间,拨弄着赏香者的心绪。

沉香的治愈功能不仅是精神上的,也是身体上的。早在汉代的《名医别录》中,就记载了沉香的药用价值。自古至今,沉香一直被用作一种名贵的药材,具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的功能。其养生保健的作用也为品香、玩香、熏香的风雅之事增添了几分现实意义,使人们对沉香的赏玩也更加乐此不疲、陶醉其中。

南朝范晔著有《和香方》,其自序中归纳了各种香料的特点,记有“麝本多忌,过分即害;沉实易和,盈斤无伤。”麝香与沉香是自古至今颇受人们喜爱的两种代表性的香料,麝香浓烈馥郁,而沉香则平和内敛,故前者不可多用,而后者则常用无妨。沉香这种沉静、坚实而柔和的秉性,不正是儒家尊崇的君子之风吗!台湾作家林清玄了解到沉香的特性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个人内心如果有了沉香,便能不畏惧浮世。”近年来兴起的沉香之热的背后,恐怕也是浮华变幻的世界里,人们追寻心灵沉静的诉求吧!

沉香之用:熏衣养颜

因其独特的柔和馨香,沉香最早被用于熏衣。《圣经》中就有多处用沉香、没药和肉桂熏香衣物和寝具的记载。我国最早的用沉香熏衣的记载见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其中的“六味熏衣香方”记有:“沉香一片,麝香一两,苏合香,蜜涂微火炙,少令变色。白胶香一两,捣沉香令破如大豆粒,丁香一两,亦别捣,令作三两段,捣余香讫,蜜和为炷,烧之。若熏衣着半两许,又藿香一两,佳。”这一香方记录在“治面发秃身臭心鄙丑方”章节之中。古人认为,随身衣物的芳香是优美的仪容气质的一部分,古人对仪表要求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宋代被人们公认为崇尚精致优雅的时代,各色香料进一步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从宋词中“水沉香冷懒熏衣”、“御纱新制石榴裙,沉香慢火熏”的诗句,可以看出人们用沉香熏衣的习惯,一派闲适雅致的生活场景跃然纸上。《清明上河图》中,街市上的招幌“刘家上色沉檀拣香”便是出售上好沉香、檀香的商铺,香料品种之多,不胜枚举,特别列出沉香,可见其在宋代尤受推崇。

除了用以熏衣,古人还用沉香与其他香料和药材一起,制成美容品,直接用于皮肤上,除了增添迷人的体香,更可发挥其药用价值,由内而外地美容养颜。宋代《太平圣惠方》记载有一种药澡豆,相传是唐代永和公主护肤所用,以白芷、白蔹、白及、白附子、茯苓、白术、鹿角胶、桃仁、杏仁、沉香、麝香、大豆面、糯米、皂荚制成,常以之洗手和面部,可润泽肌肤,祛斑增香。

除了增加香气外,《名医别录》记载沉香可疗毒肿,故在此方中加入沉香,亦取其防治皮肤疮肿的功效。元代太医许国祯编纂的《御药院方》记载了元代皇帝洗面用的“御前洗面药”,配方有糯米、黄明胶、白及、白蔹、藁本、川芎、细辛、甘松、大皂角、白芷、白檀香、白术、茯苓、沉香、楮桃儿。其中气味芳香的沉香、甘松、白檀香可令人精神舒畅,神清气爽。

沉香之趣:焚香品香

如果说,寻常人家对沉香的喜爱,源于其迷人的香气和养生保健的功能,那么文人雅士对沉香的痴迷,则是因为其特有的深沉高雅的情趣和意蕴。文人们在氤氲的香气环绕之中,吟诗作画,遣兴抒怀,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治疗吧!

唐宋时代的文人墨客将品香、赏香、焚香的情趣发挥到了极致。唐开元二年时,在首都长安兴建了兴庆宫,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沉香亭,据说是用沉香木建成,座落于繁花盛开的园林之中,唐玄宗和杨贵妃时常在此赏花游乐。一次,李白也被召来作诗助兴,留下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的诗句,而诗中的沉香亭却已湮没于时间的长河中,无从得见了。

兴建沉香亭体现了唐人奢华放浪的作风,而焚香品香的方式则体现了宋人精致细腻的风格。唐代熏香多是直接将沉香点燃焚烧,烟气缭绕,香味浓郁。而宋代的文人雅士们则发展出一种更为雅致的品香方式,即将沉香隔火蒸烤,细细品味似有似无的微妙香气。《陈氏香谱》“焚香”条云:“焚香必于深房曲室,矮桌置炉与人膝平,火上设银叶、云母,制如盘形,以之衬香,香不及火,自然舒慢,无烟燥气。”

明末清初诗人冒襄描述的隔火品香之趣更是令人唏嘘:“每慢火隔砂,使不见烟,则阁小皆如风过伽楠、露沃蔷薇、热磨琥珀、酒倾犀之味,久蒸衾枕间,和以肌香,甜艳非常,梦魂俱适。”那“风过伽楠、露沃蔷薇、热磨琥珀、酒倾犀”的甜艳之味,怎能不让人沉醉其中,淋漓畅快呢!

宋代的香方多有流传,其中用到沉香的也颇多。博物馆藏有黄庭坚《制婴香方帖》行草,记有“婴香,角沉三两末之,丁香四钱末之,龙脑七钱别研,麝香三钱别研,治弓甲香一钱末之,右都研匀。入牙消半两,再研匀。入炼蜜六两,和匀。荫一月取出,丸作鸡头大”的香方。其中的“角沉”指的便是一种上等沉香。

北宋文学家苏轼与沉香有着不解之缘。他在政坛几起几落,晚年更是屡遭贬黜,62岁时被放逐到海南。他曾作《沉香山子赋》,称赞海南沉香“超然而不群”,“既金坚而玉润,亦鹤骨而龙筋。惟膏液之内足,故把握而兼斤。顾占城之枯朽,宜爨釜而燎蚊”,感慨“幸置此于几席,养幽芳于。无一往之发烈,有无穷之氤氲。”沉香虽外表苍老枯朽,却坚实厚重,刚正不屈,可焚烧驱蚊,又可置于案上,散发悠长深远的香气。这也正是苏轼自己人生和品格的写照,其中寄寓的愤懑不平却又超然乐观的心态,令人感叹不已。

沉香之器:长久保存

将沉香制成香料,用以焚烧,虽说风雅之至,但却是瞬间的情趣,稍纵即逝,无法久留。随着沉香资源的日趋枯竭,人们也越来越不舍得将其焚烧,而是将其制成器物,长久地保存、把玩和欣赏。

唐代法门寺地宫隧道的一块石碑上记载,唐皇供奉法门寺佛祖真身舍利“沉香山二枚(重五斤二两)”,在地宫中也的确发现了山峰状的沉香残片,上有描金,虽经千年,但并未完全腐朽。另外,地宫中的一个放置舍利的银棺也以沉香木雕花制成棺床,可见沉香作为礼佛圣物的地位。清代乾隆皇帝也曾以沉香制成一对狮子,于1762年赐予泰山岱庙。这对狮子是由沉香树根雕成,树根上的疙瘩形成了狮子卷曲的鬃毛,形象栩栩如生,形神兼备。

《三国演义》中关于关羽和张飞之死的记载都提到了以沉香作为葬具。第七十七回中,关公大意失荆州后,被吴将俘杀。孙权派人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曹操对关羽十分敬重,遂命人以沉香木雕刻关羽的身驱,以王侯之礼葬之。第八十三回中,孙权为了向刘备求和,将张飞的首级盛在沉香木匣内,奉还给刘备。《三国演义》的记载虽未必是史实,但两次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沉香作为葬具,可见沉香在时人眼中或许具有与玉器相似的象征不朽与永恒的意义。

沉香之传:弥足珍贵

沉香及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随着中国的佛教、香道和中医药文化一起,传入了日本和韩国。

据日本史书记载,天皇三年(公历595年),一块长2.5公尺的木块由海上漂流至淡路岛。由于其特殊的香气,当地领主将此木块进献于朝廷。在圣德太子的鉴定之下,确定为沉香。这是沉香传入日本的起源。

今天,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仍然保存着一块由中国流入的沉香,这块沉香还有个典雅的名字,称“兰奢待”,是日本现存最大的沉香,长156厘米,于756年由圣武天皇遗孀光明皇太后进奉给东大寺,当时重13公斤,经多次割取,现在仅有11.6公斤了。

由于日本不产沉香,故沉香自古以来一直十分稀有贵重。历代天皇和将军曾多次将这块沉香切下小块,供自己使用,或赏赐给臣下。出于对沉香的珍视,每一次割取都有记载,并在割取初贴纸作为标记。战国时代的名将织田信长、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和明治天皇都使用过这块沉香,留下了“织田信长拜赐之处”、“足利义政拜赐之处”、“明治十年依敕切之”的标记,这块传奇沉香享有的神圣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据学者研究,这块沉香属于黄熟香,为沉香中不沉水的较低等级,只能焚烧,而不能入药。尽管如此,这块历经岁月,布满伤痕的沉香散发出的神秘幽香,仍能引发观者的无数遐想。

消逝的琥珀宫范文4

夜色凝重,一阵秋风飘过,打散六王爷府的宁静。

“抓刺客……”

眼神中不带丝毫犹豫,慕容九的身影随着剑气穿过六王爷府的侍卫,脚步落入六王爷屋内。

“如此苍凉的剑气,难道是慕容家族的人?”

“没错。”话音未落,剑气已向六王爷逼近,明明应是必杀一击,却未料被暗器打断。

“——自不量力”轻佻的口吻拨弄着本不和谐的气氛。一阵苍白冷笑后,暗器阵若鬼爪一般向慕容九袭去。

以华丽的姿势闪过暗器阵,正欲击杀六王爷之时,才发现身后被暗器阵所困的柳若惜。两难之际,两个黑影晃过,将若惜带出了暗器阵,反手一扬,剑气苍凉,六王爷人头落地的瞬间,四人身影早已消散不见。

“多谢二位。”慕容九冷冷的语气飘在琥珀色的月光中。

夜风中,盗玉未遂的林忆夕与寻父未得的楚不归邂逅了慕容九与柳若惜。

同是迷惘中人,四人决定结伴同行。只是江湖深,红尘乱,何处是归处?

四人的身影慢慢消失在夜幕中,秋月勾着路人心,没有人知晓下一刻将会发生什么,谁都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二)

次日清晨,长安街头早早地落下一个身影,目光冷冷地盯着远方。一丝凉意袭过,远处传来幽凄的哀乐。

一只柔弱的手落在肩上。

慕容九眼神斜过,背后正是柳若惜。

“难道是怕你的剑还不够准?”

“昨夜林忆夕盗九凤齐鸣玉却未得手,她说玉并不在六王爷身上。”

人群渐渐逼近,哀乐愈然凄惨。

“你还是那么谨慎。”

“每解决一个仇人,我们都会去喝酒。若惜,再过不久就是我们最后一次畅饮的时候了。”

“然后隐居深山,再不过问红尘俗事……”

人群终于靠近,正是六王爷府的家丁,凄凉的哀乐显然是针对六王爷。

眉间的疑虑顿时消散不见,微微上扬的嘴角吐露出一份安详。

只剩那渐行渐远的人群,伴着那乐声消失在街的尽头。

(三)

望京山上,几度荒凉,望京山上的人,望不望得见那华丽京都中的无奈。尘世间的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每个人总有放不下的红尘俗事。

冷月依旧,人不同。四人的身影出现在望京山上。

“中秋将至,从望京山上看去,中秋之夜的烟花盛宴定然华美无比吧!”柳若惜莞尔一笑,语气中含着醉人的甜美。

几人举杯相互应和着,幻想着中秋之夜长安那华丽的景象。

街上的红纸灯笼一直排进皇宫深处。灯火通明的街道中,流动的人群似一尾尾银鱼,活跃的姿态托起了长安欢乐的气焰。吆喝声,嬉闹声,赞美声,都飘在半空中,喧嚣得欢快,一切仿佛触手可及。

“小九,等一切都结束了,我们便能相依在那深山中,虽不见那般华美景象,却也能安然走过这一生……”

“最后一个仇人是司马隐,我已经打探到他的下落了。”慕容九冷冷的语气如犀利的长剑划破夜空。夜风袭凉了人心,月色宁静了气氛。

楚不归凝神眺望长安。京都中,有他父亲的下落……”

(四)

长安的日子逝去得如流水一般。

中秋之夜转瞬即到来。

从望京山上望去,长安的中秋夜果然别具一番风韵呢!

然而,赏月之人却并未醉于月色之中。所谓月色撩人,撩起的却是丝丝愁绪。

“明天我们就得赶往江南了,你们有什么打算?”

眼前是喧闹的长安,背后是慕容九冰冷的话语。

“我还得留在长安,找我的父亲。”楚不归有些迟疑。

“我和你们一起走。”林忆夕却不带一丝挂念。

瞬间的错愕后,楚不归的眼角有一丝浮动,随即拉着忆夕的手跑到一旁。

“忆夕,你说那月亮离我们有多远?”

面对圆月,林忆夕一脸茫然。

“就和我们之间的距离一样远……”不归凝视着忆夕,眼神中的无奈似乎在等待一个惊喜的回应。

忆夕只是一阵苦笑,转过头去,便是沉默。

“我心中已有别人了,虽然就在身边,却又遥不可及……”

忆夕缓缓离去,只剩楚不归一人呆站在原地,心绪被月光无情地打乱。

烟花依旧盛开,然后凋谢,再盛开,再凋谢——如此的周而复始,到底是绚烂,还是悲凉?

秋风拂过,带着零乱的心情,楚不归决定与大家同行。

(五)

江南的风,吹得缠绵。

多日的奔波后,几人的脚步停留在一片竹林之外。

竹间游荡着微妙的剑气。

林内,简陋的茅屋中缓缓走出一位青衫剑客。

“司马隐……”慕容九眉头微微一颤。

“你终于来了。”司马隐双目微闭。”十年前那场灭族之战仿佛还在眼前,而十年后的今天,慕容家族唯一的后人还是免不了会来报仇。”

顷刻的对峙后,慕容九正欲扬剑。

“——六王爷曾吩咐过,如果你来了,无须和你交手,只求与你同归于尽,因为你太强了。”

话音刚落,林内一声巨响,竹间的剑气尽然发动,众人的性命危在旦夕。

慕容九拉住柳若惜的手,随着一阵轻功飘过,两人已然逃出竹林。

这一幕,尽然映入林忆夕眼帘。也许只有这一刻,忆夕才会明白,爱根本无法强求。

惊人的一掌从背后击出,顺着掌势,忆夕飘出了竹林。只是击掌后的楚不归,却埋没在被剑气包围的竹林中。

一切发生得太突然,来不及告别,已然离别。

“忆夕,红尘中事就如过眼云烟,往往你还来不及去珍惜,它便悄悄流走了。这也许就是尘世间的无奈吧……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和我们一起隐居山林吗?”柳若惜的语气平静而温和。

抹去眼角的泪滴,忆夕从悲痛中缓和过来。”不,我还得回长安,我想帮不归打探他父亲的下落,也算是完成他的心愿吧。”

“那我们一起走吧,”紧锁的双眉间透露出慕容九不详的预感。

纵然若惜心中有百般无奈,但还是一脸坦然地接受了。

只是谁也不知道,到底何时一切才会尘埃落定。

(六)

秋天就快过去,瑟瑟秋风带不去的却是人们的愁绪。

秋末的长安,喧嚣未减。

放下酒杯的瞬间,映入眼帘的却是令人惊愕的东西。

——九凤齐鸣玉。

然而,佩着它的,不是别人,正是楚不归。

“是我的父亲救了我。”

“父亲?你找到他了?”林忆夕从惊愕中缓过神来。

“我的父亲,就是六王爷。”低沉的语调飘在半空中,摇摇欲坠。

几人陷入沉默,秋末的风,竟那么凉。

“命运总爱弄人。楚不归……不归江湖,不归红尘,终将归于寂寞的田园,去过平凡的生活,直到被人们遗忘。小九,做完你该做的事,然后带着若惜隐居深山吧……”

楚不归走了,林忆夕也跟着他走了。而慕容九,并没有再去六王爷府,而是带着柳若惜一起隐居于深山。

(七)

秋风无力地吹着,吹得倦了,也就走了。随即而来的寒冬用它独特的寂寞和着深山中安宁的生活。

如果不是六王爷那只老狐狸不肯善罢甘休,也许慕容九与柳若惜真的就这样在山中平凡地过一生了。

深山中,有青鸟悲啼而过,六王爷派出的杀手一一倒下,慕容九抱着奄奄一息的柳若惜跌坐在溪旁。

“小九,你不用难过。如果下辈子我们还能在一起,我只希望,我们是两个普普通通的人,能幸福地过一生……”

“为什么,当我们终于可以抛下那些红尘俗事,却已不能在一起……”

天边那抹残阳异样妖艳,似饱经风霜的隐者嘲笑着这无奈的红尘。

后来,长安传出六王爷遇刺的消息,有人说,六王爷遇刺当晚,长安飘着浓烈的酒气,恍惚有一道剑气闪过,苍凉的姿势直上天宇。

如果有一天,楚不归和林忆夕来到那深山中,他们会看到,那石碑上刻着的浅浅剑痕:

岁月无痕逝凄凉,

曾约发白鬓染霜。

消逝的琥珀宫范文5

时日已过去多年,在我的记忆里,一棵枣树一直难以从我的脑海里抹去。每当春夏之季百花争艳的时候,那细小晶莹黄婵婵的枣花便在我脑海里闪现,那绿蓬蓬茂密似伞盖般的树冠,在我脑海里萦绕。

这就是外婆家后院里的一棵枣树。

星移斗转,时光消逝,岁月更替,已去几十年,物是人非或人是物非,枣树已消失无影无踪,但那婆娑的形象,却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每当我从这个老屋经过时,记忆中的那高大挺拔,刚劲凌厉的枝桠,就像在我眼前愰动,眷恋的情愫由心而生,勾起我很多回忆,似乎我又回到幼年时代!

外婆家老屋的院子后宽前窄,形似菜刀状。据说,有一年闹饥荒,为了度日,就把前院一边的地皮出让给了人家,换得粮食糊口,度过了难关,从此留下这样不规则的形状。巍峨凌空的枣树就矗立在其间。

我记忆中的老屋布局奇特,前院宽一丈五尺,临街是两边流水的桉架拱脊门房,靠门房是一间坐东面西的厢房;紧挨着的是桉架拱脊客厅,居于屋中,形成弎斗檐的小天井。后院除了一排厢房外,便是宽二丈五尺,长三丈的空旷院落。不知什么时候,谁在那后院里栽了一棵枣树,从此冷清的院落增添了生气。又不知经过多少年,枣树出脱得高大巍然,博冠叶茂,给老屋平添了沧桑岁月的郁勃气象!

那时,我每年都要跟随母亲去外婆家几趟。有时是我们自己去,有时是舅舅骑着枣红马来接我们。到外婆家一住就是几十天,吃饭、聊天、玩耍都在枣树下,特别是小朋友们来了,抓拿,玩咪咪毛,斗蛐蛐,逮雀雀,比爬树,踢毽子,都在枣树下;枣树下成了我们的游乐场,一天玩得可开心啦!

外婆也十分疼爱我,我玩的困了,就把我抱在怀里,唱着小儿歌:“咪咪猫,上高窑,金蹄蹄,银爪爪,上树树,逮雀雀。”让我安睡;肚子饿了,给我做荷包鸡蛋;枣熟了,给我打枣吃,如果没在,就採摘一笼笼,叫舅舅送来。外婆还常常在树下给我讲故事,讲郭巨埋儿,讲王祥卧冰,讲岳母刺字,讲刘备三请诸葛亮,讲陈抟老祖,讲孙猴子大闹天宫,讲嫦娥奔月宫,讲她登上华山的经历……那时,我懵懵懂懂的依稀记忆里,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象,都是从外婆讲的故事里得来的。

说到这儿,忽然想起子夏和孔子的一段对话。子夏问孔子:诗经里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絢兮。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意即,绘画是先有质地洁白的帛绢,然后才进行。孔子对绘画的高论,成为后代审美的最高标准。尽管夫子是谈绘事,却也道出了人物造就的普遍规律。一个人一出生,就是一张洁白的帛绢,一块璞玉,就看怎么雕琢描绘了。而其中家庭的侵润社会环境的熏染也是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少年时代。这棵枣树给我脑海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春天的时候,外婆在枣树下纺线,经布,织布,做鞋,缝制衣服,。特别是外婆心灵手巧,会一手刺绣,村里村外的人都知晓,谁家嫁女,就找上门来,要外婆帮助绣花鞋,绣花门帘,绣花枕套。花鞋上有的绣的是腊梅花喜鹊,有的绣的荷花蜻蜓,;门帘绣的是狮子滚绣球,龙凤呈祥;枕套上绣的是牡丹、桃花,有的绣的蜜蜂,蝴蝶,虫鱼。我常常搬个小板凳坐在外祖母身边。看那些鲜艳的花草、蝴蝶,虫鱼,狮子,绣球是怎样从外祖母的绣花针下跑出来,跑到外婆绣的花鞋、枕套、门帘、鞋垫上。仔细看,似乎还可以看见花朵醒来了,眨巴着样儿,狮子蹦起来了,绣球滚动着,蜂儿蝶儿绕着花儿轻盈起舞!

一到春夏交接班了,温馨的阳光摧开一树枣花,黄灿灿的枣花布满枝头,像美人头上戴的凤冠金光闪烁。小小枣花给院子平添了无限的色彩。使后院温馨静谧安详。偶尔树上的小花落下来,轻轻落到外婆的肩上。有时还会落到外婆锦缎似黝黑的头发头上(外婆到八十多岁谢世时头发稀薄而仍是黝黑)。老屋墙外将要成熟的麦田麦花散放着清香随着阵阵清风飘进院落,与枣花相容弥漫,可能是鸟儿望见了枣花的美貌神态,也飞到小院赏花觅食,刚刚孵化出来的小鸡像小绒球似的,在老母鸡的带领下,悠游闲舒的寻觅昆虫,小小院落温馨活泼而又有生气。我坐在枣树下边听外婆讲故事边拿着根鞭子甩着响鞭逗觅食的鸟儿鸡儿,鸟儿鸡儿吓得惊慌失措,飞的飞,跑的跑,逗得我一阵高兴!

夏夜里,最幸福的时刻是给枣树下铺一张芦席,芦席的四边用四根木棍撑起,以防蝎子、芬克朗等虫爬上席子伤人,我躺在席上看星星,听外婆讲嫦娥的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偶尔头顶会有萤火虫飞过。飞往池塘边。我要起身去捉,奶奶就会吓我,说池塘边上的蛇很多,我就往奶奶的怀里躲。奶奶用蒲扇为我扇风,我常常听着故事听着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我已经是在炕上了。

玩黄鼠,是夏天我最得意的事情,常常入迷。舅舅从田里捉来了黄鼠,外婆用红颜色的布做了个项圈,套在黄鼠的脖子上,用一根绳子牵上。我牵着黄鼠在枣树下玩耍,让黄鼠直立,走路,作揖,洗脸,跳跃障碍,我玩的挺开心,不小心逗恼了黄鼠,咬伤了我,疼的我直哭。外婆就用大蒜擦磨黄鼠的牙齿,黄鼠痛苦的样子,惹得我高兴的直笑。果然从此以后黄鼠再没咬我,和我玩得很融洽。一次夜里,我和黄鼠在枣树下的席子上玩耍,玩着玩着睡着了,黄鼠跑了,跑进老鼠洞里,和老鼠战斗起来,被老鼠咬伤,败下阵了,被外婆见了,就带到邻居的四太婆婆家治伤。第二天早晨,我起来发现不见黄鼠了,就伤情的哭起来,外婆急忙把受伤的小怪物掬在手里送到我面前,看到可爱的小黄鼠,我抱在怀里更加伤心,此时,邻居家四太婆婆过来了,看我伤心的模样,也安慰我。后来黄鼠怎么样了,我的记忆却很模糊!古历六七月是关中最酷热的时节,高大浓密的树冠遮蔽着大半个院子,浓荫下铺着一张凉席,躺在上面,凉风一吹,怪惬意的。一到夜晚,左邻右舍的大姐姐小媳妇的到这儿来乘凉,跟外婆聊天,听外婆讲故事,教唱乞巧歌,特别是临近七月七,那些青年男女,都选上好的豌豆泡在碗碟或小盆小缸里,放在不见阳光的地方,几天就发了芽,长出白白嫩嫩的苗儿,粉丝似地,足有一尺高,齐刷刷的真逗人喜爱。据说七姐享用过的豆芽,姑娘们擦在脸上手上,手脸的皮肤会变白。这些豆芽是在乞巧节献给七仙女的,那天七仙女要下凡来,和牛郎会面,共度美好之夜。外婆还帮她们用各种颜色的纸制成彩衣,穿在用麦草绑扎好的七姐牛郎身上。这一夜,枣树下热闹非凡,青年男女集会一起,香烛点心献于设好得神台之上,自然少不了那几十具碗碟的豌豆苗。她们唱着乞巧歌儿,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程序,献贡品、迎巧姐、会牛郎、撒豆苗、剪头发,一直闹到深夜,而我早已进入梦乡!

八九月间的时候,枣子陆陆续续熟了。熟透了的琥珀色大红枣和正待成熟的银白色枣儿挂满枝干间,嘟噜嘟噜的,惹人涎水,有时,风刮起,有些挂不住的枣子便簌簌地掉落下来。我就和小伙伴拣起,偷吃起来,外婆看见了,“馋嘴,洗净再吃!”她脸上笑嘻嘻的,我们却猫着头跑了!

中午我不喜欢睡午觉,总趁外婆没注意的时候就和小伙伴们溜到枣树下,拿起竹棍找树上的枣子。一用力,枣子噼里啪啦落到地面,像下雨般。几个人争着捡,然后各自拿回家去。香甜清脆的大红枣子,让人眼馋,我拣又红又大的给外婆。外婆脸上总是挂着笑意。这笑意给我一种心灵慰藉,深深的刻在我的心里,至今记忆犹新!

记得后来我上学了,去外婆家少了,寒暑假才能去看外婆,每次去,外婆一听见我的脚步声,从屋子出来一直站在树下,以期待的心等着我走近。临走时外婆仍是会站在枣树下望着我走去的身影。我已走得很远了,依稀还能听见外婆叮咛嘱的声音。蓦回首,暮色里,见外婆岿然矗立着,似一尊雕像。

岁月如织,昔日老屋的踪迹虽已不复存在,飞入堂前的燕子换了主人,当年的枣树,已灰飞烟灭,化为尘埃,但记忆难以泯灭,有时风一吹过,我的心田间就落下了一粒一粒的怀念,轻微清晰而细腻。这棵枣树,我是目睹了它一荣一枯的岁月,有欢乐,有期盼,有向往。枝繁叶茂,满树彤红;刚骨铁瘦,伟岸傲然,它曾见证过我的许多快乐与苦恼。闪烁的光线里,我们感受着岁月的无情和多情!

消逝的琥珀宫范文6

张弼士是“客家八贤”之一,也是潮州商帮著名领袖。就财力而言,张弼士资产达8000万两白银,而当时的大清国库年收入也只有7000万两,其可谓“富可敌国”。张弼士不仅留给后人天文数字般的财产,更以张裕葡萄酒而传世,留下一个令人敬仰的百年老店。

发迹

1858年盛夏,张弼士踏上了下南洋的大眼船。

到了印尼巴城(现雅加达),虽然浓郁的异国风情让这些初来乍到的唐山人感到新奇,但举目无亲,工作无着落,让这个17岁的年轻人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经过几天的失望徘徊后,小张重新振作起来。

在巴城,经过老乡们的辗转介绍,张弼士当过米店杂工,做过矿工,最后到一家姓温的福建华侨开设的纸行当帮工。

在温氏纸行,一开始,张弼士纯粹打杂,裁捆包箱,搬运送货,打扫卫生,样样都干。尤其是其干净利索的包装功夫,让温老板倍感惊讶,加之张弼士“不贪意外之财”的善行,温老板便提升他为买手。

曾有三年私塾弟子的张弼士,记账收款不在话下。加之小伙子学语言的天分很高,除了南洋通行的各种华族方言外,他还能讲英语、荷兰语与马来语,这为其成为一名称职的推销员奠定了基础。

这样的好青年,当然是众多女孩的心仪对象。就在张弼士成天在温家店里店外忙碌时,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经常在窗帘后面偷偷打量他——她,就是温老板的独生女儿。

没过两年,温老板去世了,温氏纸行也就姓了张。张弼士当家后,没有沉湎于眼前的小康生活,他决定以现有财产为基础,相机进行扩张。

经过一番考察,头脑灵活的小张发现,当时巴城外国人逐渐增多,经常出入夜总会的他们,非常需要高档洋酒,而这在当地几乎没有——天赐良机,小张果断地调拨部分资金,开设了一家专营各国酒类的商行。

商行开业后,大鼻子们看到张弼士经营的真是从欧洲进口的原装葡萄酒,且价钱适中,便纷纷前来购买,生意由是很快火起来。

此时的小张,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商人。多年的闯荡,让本就聪慧机敏的他磨练出一双洞察世事人情的利目,遇事能屈能伸,能发能收,善于权变;而长期淳朴的家教,让他能对人仁义宽容,深知“来者都是客”的经营要诀。精干与宽容在他身上如水乳相融,使得他走到哪里都挺得人缘,为未来发展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有一段时间,一位名叫亨利的荷兰籍青年军官经常来张氏酒吧喝闷酒,有时不付酒钱,甚至无理取闹。店伙都觉得这小子是个无赖,但张弼士不这样看。他告诉手下伙计:“这位军官看上去气质不凡,时常买醉闹事可能是因为有什么难言的苦衷,大家以后对他不要冷眼相看,也不要向他要酒钱,相反,还要以礼待客。”店伙依言行事,让这位年轻军官甚为诧异,便探问究竟。店伙如实说明,让这位年轻军官感叹不已,含笑而去。

命运真是神奇,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一度酒吧买醉的荷兰青年,若干年后会重返巴城,并成为当地的最高长官。

亨利当然没有忘记那个曾经无私帮助过自己的年轻的中国商人,上任伊始,就故地重游,亲自登门拜访张弼士,以示感谢。

多年前结下的善缘,终于开花结果。在进行巴城酒税和典当捐务承办权的投标竞争时,熟悉进出口和税收业务的张弼士,在亨利的帮助下轻而易举地中标。同时,张弼士还承办新加坡的典当业务。这几样生意,成本低、利润厚,让小张老板的资本迅速增值,不久就变成巴达维亚的大富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弼士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前来南洋淘金的众位乡亲。许多潮州人,借助于张弼士的帮助,在南洋各地办起典当行,很快形成业内垄断,并进而发展成雄霸一方的潮州帮,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然对当地经济有着重要影响。

从卖身的猪仔到南洋首富,张弼士用了不过短短30年。这其中的因素很多,除去个人的勤奋与因缘际遇外,经营上最值得借鉴的经验有这么几条:一是主攻垄断行业,获取垄断利润;二是捕捉市场空白,占领行业先机;三是效仿狼群战术,依托商帮投资。

上书

1893年春,清政府驻英公使龚照瑗奉命考察欧美富国之道,途经新加坡。

那时,张弼士已经在南洋营建了他的庞大的企业帝国,清朝政府也多次跟他接洽,有意要他为祖国作贡献。龚照瑗到达新加坡后,张弼士给予热情接待。

在接风宴会上,龚照瑗询问张弼士的发财之道。张弼士不假思索地回答:“吾于荷属,则法李克,务尽地利;吾于英属,则法白圭,乐观事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征贵贩贱,操奇致赢,力行则勤,择人任时,能发能收。亦如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若智不足以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终不足以学斯术。吾服膺斯言,本此为务,遂至饶裕,非有异术新法也。”

龚照瑗听完这番理论,啧啧称赞。他拉着张弼士的手,诚挚地说:“君并非商界中人,而是天下奇才,现中国贫弱,归救祖国如何?”

张弼士早存“实业兴邦”的宿愿,当即欣喜答道:“怀此志向已很久了,愿君指点!”

见张老板欣然同意,龚照瑗一点不敢也不懈怠,马上致函李鸿章,推荐张弼士为槟榔域首任领事,获准。不久,清政府又升任他为新加坡总领事。从此。他开始奔走于中国与南洋之间。

自1893年应诏归国后,张弼士先后受到光绪帝的召见。趁此机会,他多次上书朝廷,建议振兴商务。归纳起来,张的建议主要包括三个核心思想:一是设商部,二是开特区,三是引外资。

1903年,在奏札中,他向光绪皇帝直言:“现时库款支绌,财力困微,其能筹集巨资,承办一切者,惟仰赖于商;农、工、路、矿诸政必须归并商部一部,否则事权不一,亦非商战之利。”

清廷君臣认为张弼士的建议有道理,于是光绪皇帝于当年9月下诏成立商部,钦命载振为商部尚书,钦命张弼士为商部考察外埠商务大臣。这个事件影响颇大,创刊于1904年的《东方杂志》评论说:“实业之有政策,以设商部始。”

1904年10月,张弼士获光绪皇帝第三次召见,他又上陈奏札,提出发展商务的12条建议。在奏折中,他建议动员海外侨民回乡投资:“动之以祖宗庐墓之思,韵之以衣锦还乡之乐。”在策略上,他提出:“凑集华资,认真提倡,选择要地,筑路一段,开矿一区”。就是以华资用在最迫切的筑路、开矿上,以此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这样的见识,在张弼士的商业实践中,其实算是常识。最能开人眼界的,还是他建议在闽粤两地开设特区的建议。

张弼士在奏折中说,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有所侧重,首先要以沿海地区作为开放的窗口:“外埠华商,籍隶闽、粤者,十人而九,其拥厚资善经营者,指不胜屈”,所以“振兴商务,尤非自闽广等省入手不可”。

光绪皇帝当时正急于改革,他认为,海外华商能在短时间内发达起来,除了聪明才智之外,主要是他们的理念正确。因此,朝廷很快采纳了张弼士的建议,先后颁发《奖励华商公司章程》、《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以种种优惠政策吸引海外华商投资。

为借重张弼士的海外影响力,清廷还任命他为商部考察外埠商务大臣兼槟榔屿管学大臣。据当时记载,返回南洋后的张弼士,每到一处,“悬灯结彩,高挂龙旗,行者塞途,马车轰轰。观者如堵,极一时之盛。”

扬名

创办张裕,是张弼士一生最大的成就,也是他回国投资创办的企业中最成功的一家。

1892年春,张裕酒厂在烟台海边正式开工了。

意外的是,烟台当地的野生葡萄根本无法酿造出上等的葡萄美酒。在分析各国优质的葡萄产区后,张弼士做出了一个横跨欧亚两洲,引进欧洲当地优质葡萄苗的大胆决定。如果说,张骞在历史上第一次从西域引进了食用葡萄,那么在两千年之后,张弼士就是第二次大规模地引进了能酿造红酒的葡萄,而这一次却是通过波涛汹涌的海上丝绸之路。

"七分葡萄,三分酿造"。张裕公司创办初期,张弼士酿酒师的引进非常严格,曾经“三聘酒师”。张弼士未雨绸缪,指派侄孙张子章等人到法国等地学习酿造技术,巴保进厂后,又安排他们拜巴保为师。

张裕初创时,烟台郊外一片荒凉。此时,张弼士还有许多政商活动,不可能长期呆在烟台,因此,张弼士最为信赖的侄子,毕业于槟榔屿圣西韦斯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张成卿作为首任总经理,成为张裕酒厂建设的实际操盘人。在所有事务中,最让这位年轻的CEO揪心的,就是地下大酒窖。

这个亚洲一流的大酒窖耗尽了张成卿的最后一滴心血,就在酒窖攻关得胜之日,他却溘然去逝,年仅四十。直至今天,据说夜深人静时,置身地窖深处某一条甬道的尽头,往往会听到时隐时现的回声,有人听到当年施工时的嘈杂声响,有人分辨出当年张成卿时断时续的广东口音……

大酒窖建成后,三只容量为15000公升的橡木桶被推进来,这三只“亚洲桶王”,是用法国林茂山所产橡木制成,橡树树龄都在百年以上。每一个酒桶能容纳15吨的葡萄酒,据说,如果一个人每天喝一斤酒的话,那么他需要80年才能喝完这一桶酒。

初创时的张裕酒厂,无疑拥有一支当时国内最国际化的企业团队,其中,有老外,有海归,更有大批经洋人培训过的本土技师与工人。在这个优秀团队的努力下,一桶又一桶的美酒,开始充填起张裕庞大的地下酒窖,高挑的石拱地下,齐整的木桶如同列队的士兵顺着墙面延展排开。

好酒也怕巷子深。

尽管张裕酒厂生产的葡萄酒口味绝佳,可喝惯老白干的中国百姓,对这洋玩意并不怎么买账。卖酒多年的张弼士深知,要将美酒化成人们口中的美味,还有不少事要做。

为了有效开拓市场,张弼士可谓千方百计。

那时,张裕公司北边的海上停了不少外国军舰。张裕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些“识货”的顾客,于是就摇着舢板,先送一些酒免费尝试,士兵们很欢迎。这种体验式营销,张弼士本人也亲力亲为,甚至不失时机地客串一下推销员的角色。

当然,在今天司空见惯的媒体广告宣传也被张弼士在当时应用的淋漓尽致。注重名人效应,这是张裕营销中另一招妙棋。为此,张弼士特在东葡萄园高岭处,建了一片豪华别墅和花园,专门接待贵宾。

当时许多政要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或文墨。一生诗酒相伴的康有为,曾先后两次光临张裕做客,并留下诗篇。

翻开张裕的题词簿,往昔那些政要的题词比比皆是,黎元洪的“酝酿太和”,袁世凯的“瀛洲玉醴”,都不失文雅,最贵重的首推孙中山的题词。

1912年8月,孙中山先生由上海水路北行,应袁世凯邀请赴京议事,途经烟台作短暂停留。当月21日,他参观了张裕公司,并为张裕题写了“品重醴泉”四字。这是孙中山唯一一次为企业题词。

“品”字既指酒品,更重人品,好人品酿造好酒品。这既是感谢张弼士当年30万两白银的慷慨捐助,也是他们"实业兴邦"的共鸣。因此,有人戏称,中山先生的题词,每个字价值7.5万两白银,乃是世上成本最贵的题词。

但张裕葡萄酒名留史册的最大原因,还在于它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即世博会)上荣获金奖。

1915年2月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是美国政府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凿通航而发起的。应美国总统的邀请,民国政府决定选派已成为工商界领袖人物的张弼士出任“游美商业考察团团长”。此时的张弼士,已是75岁高龄。

在这次世博会上,葡萄酒是个热门展品。

一天,张弼士倒了一杯张裕可雅白兰地,向一位名叫莫纳的法国商人走去。莫纳先生在法国葡萄酒业很有影响,他漫不经心地摇晃着酒杯,不料那琥珀色液体弥漫出的酒香扑鼻而来,令他十分惊讶;泯上一口,醇厚的味道使他更觉陶醉。回味再三后,莫纳询问道:“此酒产自哪里?”张弼士悠然一笑,吐出四个字:“中国烟台。”

就这样,张裕白兰地非常好喝的消息四处传开,很多人前来品尝,有时候,一天多达万人,人们端着酒杯,聚在一起,细细地品味。

口碑很好的张裕可雅白兰地,在本届世博会上一举荣获金质奖章;而解百衲、琼瑶浆和雷司令这三种葡萄酒也均获优秀奖。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将获得金牌的可雅白兰地酒改为“金奖白兰地”。

在出席庆祝宴会时,75岁的张弼士,捧起红绸裹着的获奖金樽,回想起创办张裕的一波三折,想到那些付出青春与生命的亲人与员工,他老泪纵横:“唐人是了不起的,只要发愤图强,祖地的产品都能成为世界名牌。”在总结张裕创业史时,张弼士写道:“备历艰阻”、“掷无数之金钱,耗无量之时日,乃能不负初志。”

“举杯回首望云烟,一八九二到今天。”作为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先驱和中国食品行业为数不多的百年老店之一,张裕缔造了令人回味无穷的百年传奇。

伤逝

美国之行,是张弼士一生事业的顶峰。

这次赴美,不仅张裕葡萄酒荣获金奖,而且中国代表团还受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邀请,做客白宫,张弼士本人更是被称为中国的洛克菲勒。这无疑是国际社会对他一生事业的充分肯定。

次年,为了筹措中美银行资金,张弼士不顾年迈,前往南洋四处接洽,积劳成疾,在巴城病倒。……

1916年9月,张弼士在巴城病逝,享年75岁。他临终遗言:“死葬家乡”。作为一代巨商,张弼士逝世的消息,自然引起国内各界的广泛瞩目。不少评论者认为,作为客家名贤,张弼士身上集中体现了“客商”文化的真髓,即:崇名务实的职业品质,“仕”“商”相济的人生理念,自律济世的儒商情怀,强烈深沉的家国意识。

当时流行一句话:“南有胡雪岩、北有张弼士。”

二人都是叱咤一时的红顶商人,家有巨财,亦官亦商。胡雪岩以办胡庆余堂闻名,张弼士以创张裕公司传世,两人都留下一个令人尊敬的百年老店。

但从成就来说,张弼士无疑要比胡雪岩成功得多。论官位,胡雪岩仅为二品大员,张弼士却是一品顶戴;论财力,张弼士是名副其实的“富可敌国”。

而从归宿上看,二者更是天壤之别。当1885年胡雪岩在凄惨中结束自己一生时,张弼士正矗立在人生事业的最高端;而张弼士在1916年逝世后,更是备极哀荣,他的灵枢受到海内外从官方到民间的隆重祭拜。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张弼士可以说做到了,但胡雪岩却没能做到。所以如此,与其说是两人能力与机缘的差异,不如说是眼光与见识的不同。

上一篇眼科治疗

下一篇境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