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月亮有关的诗范例6篇

与月亮有关的诗范文1

关键词:意象;月亮的意象

残月如弓,新月如眉,满月如镜。春夜,淡月笼纱,娉娉婷婷,掩映着杏花疏影;秋夕,霜月临江,皓皓皑皑,波心犹如跳着万点银烛,大江上下都是明月。于是,以月为主题的诗歌散文便屡见于文史;以月光为主题的歌曲更让人耳熟能详;还有,还有,以月圆为引子而盼望团圆的人生悲喜剧......

一、意象的涵义

“意象”的 “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意象的推重,是因为“言不尽意”,直抒胸臆的语言不能完美地表情达意,就只好“立象以尽意”,用意象诉诸感性来作另一种表达。“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则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 意象入诗的目的和所要达成的效果,是以象寓意,“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见于象中。

二、月亮的意象

中国人爱月亮。月亮可以说是中国诗人最偏爱的一个意象。仰望长空,皓月千里,于是所有的人对月亮产生眷恋,产生了永远不能解开的情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已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那么都有哪些题材的诗与月亮这一意向紧密相连呢,又体现诗人什么样的情怀呢?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一)月亮的边塞意象

自古以来,征战不断;王朝更替,物是人非;明月成了许多征人吐诉忧伤的对象,也成了最有力的历史见证。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那首《出塞》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本诗表面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老将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凉之情。月在此,成了历史的见证人。此类诗词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很大比重。

(二) 月亮的思念意象

我们知道,每当月亮圆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团圆”这个字眼。其实月亮本属于宇宙里一种普通的星星,但是它却成为人们一种精神寄托,一种早已被认同的文化。这种文化当然与中国古文化的流传有很大的关系。在人们眼里,因为有文化的衬托与对月亮的定格,于是它就被人们认为是团圆的象征。从古至今就有许多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和亲人、朋友团圆。只有对着异乡的明月寄托其思乡之情,月亮是他们倾吐情怀的最好对象,所以月亮在诗人的笔下也就成了“人化”的事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我们大家最熟悉的。诗人李白“举头望明月”时,心中感慨万分,流露出无尽的思乡之情。我们读之也会产生共鸣,在异乡的亲人及朋友也会望着同一轮明月思念不在家乡的游子。就让这一轮明月传递彼此间的思念之情。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单纯的客观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再如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明月是恋人之间思念之情的纽带。唐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宋朝词人苏轼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是他思念兄弟的寄托。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真是数不胜数。

(三)月亮的情爱意象

爱情诗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月光之柔与恋人之柔情,和谐交融。月朦胧,人朦胧。 “月”的意象除了用来烘托渲染幽会时那种恬静温馨、柔情蜜意的氛围之外,也是借月亮的皎洁无瑕来象征青年男女间爱情的纯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宋代诗人欧阳修的写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月光的美好,衬托情人约会的美好,是一种多么甜美的画面。至于独守空闺的女子,更是借明月这个知心朋友倾吐心声。韦庄的词中写道“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吐露出女子与心上人离别以后,无时无刻不在思念。 “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栏角。”(晏几道(六么令))又为读者点明了情人幽会的地点环境。云中之月,月下之花,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和谐的图画,呈现出一种令人心醉的独特的月夜意境。由此可见,月是美好人儿的知心朋友,是明月把他们的感情联结起来了,故而人们把促成男女好姻缘的人称为月老。

月,伴随了人类文明历史,见证了人类文化的盛衰,装点了普通人的生活,走进了寻常人的家庭,也具有了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方面的特点。月亮成为了“人化”的事物,成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公众”意象。淡淡的月光世界不仅仅反映出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和意趣,也反映出中国文人的心象构成。

参考文献:

[1]贾平凹.《月迹》

[2][明]王廷相《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见于《明代论著丛刊》,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年版

与月亮有关的诗范文2

关键词: 李白 月亮 审美意蕴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浪漫诗仙”、“盛唐骄子”之称。他的诗是“盛唐之音”,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文学史上有不可取代的崇高地位。“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强烈的主观色彩和独特的想象构成了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李白式诗歌的特色。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蕴日月的壮美意象。大鹏、巨鱼、长鲸及大江、长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特别是月意象在李白的诗作中反复出现,其使用的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是绝无仅有,是李白诗歌中的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笔者据《全唐诗》统计,李白的近千首诗中(984首)涉及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这还不算那些如“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蟾蜍”、“嫦娥”等月亮的代称。纵观李白所有的咏月诗歌,月亮意象极为丰富。在他笔下的月亮,就其形态而言,有“圆月”、“弯月”、“半月”;就其色彩而言,有“明月”、“朗月”、“皎月”、“皓月”、“清月”;就其景物而言,有“山月”、“海月”、“云月”、“花月”、“沙月”、“湖月”、“星月”、“水月”、“冰月”、“石上月”;就其地点而言,有“天门月”、“金陵月”、“竹溪月”、“西楼月”、“三江月”、“芦洲月”;就其时节而言,有“秋月”、“晓月”、“寒月”、“古时月”、“汉月”;另外,还有“孤月”、“新月”、“高月”、“归月”、“薄月”、“禅月”、“梦月”,等等。这些都表明了李白与月的一种非同一般的关系,可以说,它“像陶渊明的‘菊’、陆游的‘梅’一样,成了诗人的化身”。

在李白的咏月诗中,明月意象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

一、月亮是诗人高洁品质的象征

月亮有皎洁、纯净和冰清玉洁之意,李白经常用月象征人的高洁品质,使其诗歌表现出一种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在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的同时,追求的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使其诗歌呈现出一种清水芙蓉的美。“云见日月初生时,铸冶火精与水银”(《上云乐》),月亮是由水银铸冶而成,显得那么纯净无瑕;“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明月”(《行路难》其三),劝人淡泊名利,要善待他人和自身,不要追求所谓清高等虚名;“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写水中月若青莲出污泥而不染的芳洁本性,以比喻升公“济人不利己”的清廉的正直形象;“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赠汉阳辅录事》其一),“春华沧江月,秋色碧海云……松风清瑶瑟,溪月湛芳樽”,“卷帘见月清兴来,疑是山阴夜中雪”,“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都借月写人的清静淡泊的

高远情怀和孤高的出尘的高洁心灵。

二、月亮是诗人乡思的寄托

故乡情是中国人根本性的情感。借明月意象来抒发故乡情,是李白的伟大发明。他的《静夜思》是一首无比精粹的东方乡情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以白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他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摒弃辞藻的精工华美;他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描写丰富深曲的内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道出了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故土情结。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味。无怪乎有人赞其是“妙绝古今”。

诗人在另一首诗《渡荆门送别》中写道:“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晚上,江面平静,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诗人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

三、月亮是诗人纯洁友谊的体现

李白常在与朋友交往的诗中,借月抒情,表现彼此间友谊的纯洁与高尚。在《哭晁卿衡》中,诗人写道:“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将日本友人晁衡比作明月,把晁衡海中遇难比作明月沉碧海,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真挚的痛悼之情。李白听到友人王昌龄遭贬,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寄予了无限关切与同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中以寄明月这种十分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友人的安慰,同时又用明月表达自己和友人的品质洁白无瑕。

再如另一首诗《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的前两句,诗人着意造境,创造了一个月夜优美静谧的诗歌意境。半轮散发着清辉的秋月镶嵌在深蓝色的夜幕上,月光将雄伟秀丽的峨眉山的山影,倒映在澄静的平羌江水上。昔日,李白和友人(“君”)曾在峨眉山下赏月,两人共同欣赏月夜的美景,友情也就在宁静清秀的意境中交融、净化、升华。诗的后两句,仍然从月夜着笔。今夜,诗人乘舟从清溪出发,向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进发,准备到渝州(今重庆)去。当扁舟行进到小三峡的时候,眼前的蜀山蜀水和山月,触发了诗人的情思,于是诗人脑海里浮现出昔日与友人在峨眉山下,平羌江畔赏月的情景。尽管地点变了,但是山景依然,水景依然,月色依然,这怎能不令诗人怀念起友人呢?于是,诗人无可奈何地发出了“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感叹,含情凄婉,表达了他对故友的深深怀念和诚挚情谊。“月”是贯串全篇诗意的意象,在全诗中成为艺术想象的媒介、感情发展的纽带。

四、月亮是离愁别恨的情丝

“明月与相思,闺愁结缘,是中国文化中一种带有民族特色的思维模式”。明月亘古如斯,而世事却变幻莫测,这就不可避免地滋生思念的情愫。李白的许多月亮诗表达了征夫与思妇的怀念之情,同时又从另一侧面对人民蒙受苦难寄予了深切同情。如《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通过描写妇女月夜为亲人捣衣的心情,表达了她们对远征丈夫的深切怀念。

另外《长相思二首》也表达了相同的情感。“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日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正是由于那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主人公才望月长叹、对月不眠,才有篇末的“长相思,摧心肝”。

再如《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前二句写独立玉阶,露侵罗袜,更深夜浓,久待落空,怨情之深,如泣如诉;后二句写无可奈何,入室垂帘,隔窗望月,愈衬孤寂。

五、月亮是诗人怀古伤今的感叹

李白游苏州时,登临姑苏台,览古阅今,写下了《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诗人借历史上人事的变迁,指出了封建君王的荣华富贵不能长久,鞭挞了他们的腐朽生活,并对唐代统治者沉湎于歌舞声色的生活提出了警告。

另一首诗《忆秦娥》,首句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于月色之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体,抒发惨淡迷离之慨。下片揭响云汉,描写当年极盛之时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全诗笼罩在一片凄凉的月色之中,怀古伤今之情也愈显悲凉。

六、月亮也是诗人失意孤寂时的伴侣

如《月下独酌其一》。诗人孤独一人,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邀月对饮,千古绝唱,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诗的最后六句更写出了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诗人借“月”倾诉了自己内心的痛苦,表现了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彰显了其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再如《把酒问月》,其中写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诗人描绘了明月佳景,从而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人生是短暂而痛苦的,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和寂寞。只要明月常相伴,忘却尘世的一切,人生就会像蓝天一样辽阔,像明月一样自由自在。此时,亘古不变的明月就成了诗人对酒当歌的倾诉对象。在月与酒构筑的世界里,诗人可以暂时地逃脱,追寻短暂的欢乐。

与月亮有关的诗范文3

关键词: 李白; 月意象; 情味;意蕴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曾对月抒怀,然而,能像李白那样将月写进自己的诗里,同时也将月融入自己生命的诗人,则极为罕见。李白对月亮爱得热烈,爱得深沉,他把自己的命运和月亮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李白眼中的月亮就是他自己的月亮,因而他诗中月的意象就别具一番情味了。

一、李白诗中月所寄寓的情感内涵

李白诗中的明月,常和思亲怀人、思友怀乡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王昌龄是李白的好友,他的遭贬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世事的无常。李白对他深表同情,但相隔千里,路途遥远,他只能将自己对友人的牵挂和思念托于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有着丰富的想象,在他眼里本来无知无觉的月亮,竟然变成了一个知心朋友。晁衡是日本来唐的使者,在中国居留多年,对于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有一定贡献。相传他在返国途中“遇难”。李白听到消息,心情十分悲痛,作《哭晁卿衡》一诗以悼念。“日本晁卿辞,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首诗后两句运用比兴的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自己无限怀念之情,“明月”象征着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含意深邃,艺术境界清丽幽婉,同前两句中对征帆远航的环境描写结合起来,显得既自然贴切,又令人无限惋惜和哀愁,以景写情,意味深长。

二、李白诗中月的人格化

李白笔下的月亮大多是拟人化的,诗人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动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中的一个“送”字,使诗人梦境中的月亮显得那样多情。明月把他的影子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公当年歇过的地方,画面瑰丽而神奇。“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这首诗从内容看,写了诗人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隐士。诗中第一句就交代了时间并巧妙地引出了“山月”,而一个“随”字又把月写得如此脉脉有情。月尚如此,人而不如月乎?写出了诗人对终南山的山林美景的眷恋之情。李白笔下的月亮通人性、知人意,可揽可摘,可问可语可留,完全和诗人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了。“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归嵩山》),这两句诗展示了更加美丽神奇的境界。

三、李白诗中月的意境

李白诗中的景常常会笼上一层轻纱似的月光,那样轻盈、柔和,那样妩媚,皎洁。自然的山水,在诗人笔下更富浪漫的色彩。且看:“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夜下征虏亭》)这首诗的语言如话,意境如画。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轮廓分明,那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美丽的少女在江头为诗人送别。江上的渔火迷离奇幻,像无数的萤火虫飞来飞去,构成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诗人的喜悦之情流显于画面。李白还善于从动态中捕捉形象,抓住客观景物在特定环境下所显出的神态,数笔勾勒却生动传神。而这一切景象(如船、亭、山花、江火),又都是以明月为背景的,突出了在月光笼罩下景物所具有的朦胧美,及独特的审美意味。“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四、李白写月的艺术

李白写月的诗歌在艺术上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首先,格调多变,情感强烈。诗人对月的描写,

时喜时悲,或愁或乐,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感情。喜怒情愁,吐露纸上。“白杨秋月苦,早落豫辛山”“风吹寒梭响,月入空闺悲”,或寂寥冷落,或幽静安详。“天青江月白,心静海鸥知”,不管哪一类情调,都是自己心境的写照。其他诗人也借景抒情,融情与景,但其情绪远不如李白的强烈,因而景物的感彩也就没有他的诗鲜明了。

其次,联想丰富,比喻新奇。在李

白看来,月是最美的,因而他用了许多优美新奇的比喻去赞美月亮。“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他诗中写月时所用的比喻总是那样新颖鲜明,灿烂夺目。这与诗人与众不同的思想气质有关,许多自然界的景物,前人不止一次吟咏过,但在李白的笔下又有了新的生命,成为新的意象。月,这一文学中永恒的歌咏对象,也正是经过李白的再创造,才变得格外有诗意。

再次,构思巧妙,富有新意。《静夜思》是被广为传诵的写月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用“霜”来比地上明亮的月光,既写出了月光的洁白,又烘托了游子静夜思乡时内心的凄凉。李白赞美月亮、吟咏月亮的诗篇,是他追求光明,向往自由,厌恶黑暗现实,鄙视庸俗人生的高洁情怀的写照。诗人笔下的月寄托了浓郁的主观情思,是诗人对自我生命内核的探求,也是其对自我生存的认知。这些诗不仅在唐代诗坛留下了浓墨重彩。

五、月意象在李白诗中的独特风神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不仅意韵丰富, 而且由于诗人天才的创造, 使月意象更是传达出了他豪放飘逸的风神, 散发出卓绝的艺术魅力。

这一特点较明显地体现于“ 酒”“月”共存的诗中, 如“月下独酌四首”, “把酒问月”,“5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眺”等。李白一生与酒月有着不解之缘, 所谓“酒缺月无味, 景缺月不美”, 而正是这类有酒有月的醉诗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风神。宗白华说: “ 诗人善醒, 他能透澈人情物理, 把握世界人生真境实相, 散布着智慧, 那由深心体验所获得的智慧。但诗人更能醉、能梦、由梦而醉诗, 能暂脱世俗, 起俗凡近, 深深地坠入这世界人生的一层变化迷离、奥妙徜恍的境地”[ 2]。李白正是这样, 是酒让他抛却世俗负累, 超脱自身与时空局限, 放逐自己于由月导入的宇宙无限中, 使他饱满的人格风蕴显露无遗。李白诗作中最典型反映此种个性特色的莫过于那首独步千古的名篇—《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即春。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李白才高却终不获赏, 内心孤独而苦闷, 然而他始终傲世独立不与流俗合, 此种风神在这首诗中一览无余: 身处异地无友人同欢, 李白只身一人, 花间对月独酌, 在这里没有对故乡的思念, 没有孤独的伤悲, 没有不得志的渲泄, 只有良宵难再、行乐须即春的畅达, 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与自信充斥全篇, 在花间歌月徘徊、舞影凌乱的踉跄脚步中, 李白把自己的孤独痛苦升华为奔放的生命热情, 所谓“ 诗仙”可于中窥见。

总之, 月意象无疑是李白笔下的核心意象之一, 李白笔下的月意蕴丰富, 风姿独特, 是诗人李白非凡的生命体验、狂放不羁的个性的投射, 它是诗人精魂的凝聚。

参考文献:

与月亮有关的诗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古诗文 寄情于月

我国的古诗词,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浩浩荡荡,在文学领域中,气象万千,蔚为宏浩。而在众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佳文中,不乏有关咏“月”的篇章。寄情于景、托物言志是古诗词创作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多情的诗人常寄情于月亮这一自然景物,来抒发其内心的情感,使古诗词成为我国源远流长的月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关于月亮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很多论述,而且都见解深刻,本文仅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案例,以自己肤浅的见识来窥见诗人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

一.古诗词作者寄情于“月”的原因探析

分析古诗词作者寄情于“月”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为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地球与月亮的关系是除了太阳以外最密切的。月亮虽没有太阳那样的光辉,在照亮地球的同时给人以温暖,但日落后升起的一轮明月仍能照亮天穹,那如梦似烟般清幽的光照、阴晴圆缺的不同形态和同月照两地的特性都会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二是从文化渊源上看,在远古时代,我国民间早就流传着许多诸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关于月亮的传说,给月亮增添了许多神秘感。在我国民间一直就有赏月的传统习俗,赏月赋诗唱和更是文人雅士平日的交游活动之一,祭月、拜丹、赏月、吃月饼等成为节日里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情。三是因古诗词作者的人生阅历和当时的心境不同,所以赋予月亮这一意象非常丰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永恒;言志、向往、美政、恋人;孤芳、凄凉、悲惨、思念等等,借此表达诗人不同的情怀,抒发不同的情感,反映不同的审美意境。

二.浅窥古诗词作者的寄情于“月”

1.月是孤芳的象征,是诗人内心孤寂的表达。

月中既有埋怨之心,又有豪放之情;既有对苦涩的回忆,又包含对孤苦的诉说。

“撩乱旁愁听不进,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连连的征战,将士们早已饱尝了血雨腥风之味。而今迷失于烽火连天之夜,面对着空照长城的冷月,又怎能不埋怨这无休止的战争?而此时的月正是诗人内心埋怨之情的寄托。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常建《十五夜望月》)诗人到第三句才点到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可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因人而异。诗人怅然于家人的离散,又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刻骨的相思。因此他的秋思一定是最浓挚的,也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官场失意的诗人,独自立于崖边,忆往昔峥嵘的岁月,都如春水般向东流去。举起酒杯,邀请那唯一不冷落自己的明月和杯中自己的影子,借酒浇愁,也因此写下了家喻户晓的月的佳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山。”(李白《关山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清冷苍茫的边塞风月图,诗人寄托天山明月、玉门长风这一景色,抒发戍边战士与家人无限的愁苦和凄凉,将战士的思乡、思亲融入这广阔苍茫的景色中,使得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伤,让人们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埋怨之心和对孤苦的诉说,体会到诗人对战士的关心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三.月是思念的象征,是诗人亲情乡情的寄托

月中既有缠缠思亲之意,又有绵绵思乡之情;既有直抒胸臆对故乡的赞美,也有委约婉转的依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诗人久别故乡,又是一度春秋,霜露即降,在异乡看见的月亮,又怎能敌得上故乡那轮阖家团圆之月?在作者心中,故乡是最亲切的,即便是故乡的月亮,都比异乡的明亮。可以想象,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又怎是三言两语就能道得的?暂且让那天空中这轮并不明亮的月来珍藏自己的乡情。

“常闻此宵月,万里共阴晴。”读此诗句,不觉让人想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正如月亮总有圆缺,诗人也并未因此悲观沮丧,只愿来年月圆时能有亲人相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李白笔下,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诗句不仅表现出两人都有如明月般纯洁、光明的心灵,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永远长久。李白这种无私的声援、坚定的信赖和诚笃的友谊,不仅表达了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也给了他以温暖、同邪恶势力斗争的勇气。李白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歌,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长相思》);“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等。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取唤、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问嫦娥、孤令有愁无?……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词人并没对月夜美景作详细的描写,而是借月亮的圆缺来烘托宴会的氛围,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其中的“问嫦娥”很值得回味,由自己对远方亲友的思念,联想到亲友可能此时也在千里之外想念自己,可能头发都急白了吧!真是一语双关,含蓄隽永,耐人寻味!最后两句则写出了词人希望月亮长圆,人们常聚的美好祝愿,这与上述苏轼的《水调歌头》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月是事业的象征,是有志之士内心的告白

月中既有志士壮志难酬的愤慨,又有对事业飞跃的欢欣雀跃。

“三十功名尘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诗人眼睁睁地看着半壁江山的沦陷,但壮志难酬,三十年的奋勇杀敌,又岂是为了争取那如尘似土的功名?“西湖梦柳浪闻莺”却不见八千里路芳草鲜花,遥遥万里的报国路,却只有月和云相伴,诗人此时的感慨又岂是一个“愁”字了得?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事业的飞黄腾达,在诗人看来是何等的惬意!所有的豪情壮志意与天公势比高,而此时青天上的皓月,也能感受到诗人的快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本诗勾画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抒发了作者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却因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凉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与滚滚东流的长江和阴晴圆缺的月亮相比,人生是那么短暂。江月亘古,人生苦短,时过境迁,触景生情,诗人可以欣慰的是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无穷已。这就是作者的诗意人生和内心告白。

五.月是恋人的象征,是纯真爱情的见证

月中既有昔日细腻恋情的再现,又有对恋人依依的思念和美丽的幽伤:

“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古乐府·子夜夏歌》)诗人乘着皎洁的月光,为自己的心上人采摘芙蓉,收攫莲子是何等的温馨。诗人就让这轮碧月作为他们爱情的见证。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诗人心中向往的恋人,她似月般朦胧。“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正是这似月的神秘,带来“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心伤。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情景交融的画面,描绘了一对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人约黄昏后”的两情相悦,花、灯、月、柳,都成了爱的温馨,美的甘醇,汇成一幅幸福美好的愿景图。

六.月是美政的象征,是杂糅的内涵

月中既有希翼与向往的交织,又有哲理与寓味的深长。

“月出皎兮,皎人撩兮。”(民歌《月出》)在浪漫主义诗人的心中,月亮就是美政的象征。政治上的清廉,贤臣志士的任用,人民的安居乐业,是诗人也是所有德才兼备者所向往的。但那“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的太平盛世何时能到来。

“唯余故楼月,远近必随人。”(朱超《月中望舟》)花落闲潭,人去楼空,时光如箭般飞逝。回忆往昔的时光,是喜是悲?希翼如风般飞逝,向往如月般朦胧,作者诗句中的意味深长,又有谁知?

……

无论是何种月,她都是美丽的,因为她承载着作者的欢乐与忧伤,徘徊与期待;月又是神秘的,要想揭开它的面纱,还得由师生结合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通过和文本对话来仔细揣摩。当教师和学生对作者的寄情于“月”产生了个性化的共鸣时,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内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在此也就实现了。

参考文献:

[1]洪宗礼.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上)和八(下)(第5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丁帆,杨九俊.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一)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与月亮有关的诗范文5

月亮的情感寄托。在中国文化中,对月亮的崇拜体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月是夜的灵魂,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独处时的灵魂栖息地。它常常带给我们一种“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与“融融的相思”,它成为我们情感的诉说对象,有道是“月亮代表我的心”。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所以古诗中的月亮就是“思乡” 的代名词。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这首诗成为“望月怀远”的代表作,全诗深情地表达了李白的思乡之情。又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再如杜甫《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青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安史之乱” 中身陷长安时怀妻之作。全诗构思巧妙,借闺中望月诉说思念之情。其实是作者自己思念妻子,长夜不眠,望月思归。他从头至尾不说自己如何思念,如何担心等,感情更为深沉,艺术感染力更强。而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诗句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也饱含着苏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苏轼借此表达了既然人之离合与月之圆缺是自然规律,那么只要人常在,也能同赏一轮明月了,这是诗人化悲怨为旷达的美好愿望。因此,上述古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情感的意象了。

月亮的阴柔之美。人们常把皎洁的明月,喻为荡漾澄澈的湖水,这是因为“似水柔情” 道破了月亮阴柔之妙韵。正如古人曰:“月者,阴之宗也。” (《淮南子》)“月者,太阴之精。” (《大戴礼》)即说明月亮的阴柔之美表现在阴柔之“道”上。如追求和谐团圆,善解人意,宽容忍让,谦和恭敬,温文尔雅,这便是月亮阴柔之道的自然“人化”。而其阴柔之美,不仅有纤细、温顺、含蓄等方面的表现,也有缠绵、深沉、纯情、热烈等方面的流露。例如“月上柳梢”,为卿卿我我、缠缠绵绵的喜悦;“晓风残月”是凄凄惨惨、悲悲切切的哀伤;“月照高楼”则又是孤寂念想、情到深处的眷挂。月的自然含蓄总是与情爱相连。老子崇阴贵柔,强调虚静、守弱、无为。其精髓就是突出阴性文化,而阴性文化正是以月亮为象征的“阴柔” 之“道”。所以,月亮文化的“阴性” 特征与老子的“阴柔” 哲学正相吻合。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望月怀远》) 此诗从“望月” 这个颇具阴美内涵的举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它将读者引上了苍穹中的明月,又从明月牵引到天涯,再延及到万里之外的“远人”那里,从而刻画出静谧幽远的氛围,充满了深切的思乡怀远的情感,营造出寄兴深远而又清新明洁的意境。尤其在唐代边塞诗中,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用明月跨越时空的隔绝,将月亮化成了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的阴柔之美。

月亮的禅宗哲学。研究表明:佛学中所谓的“以指指月”,即禅师引导、启发弟子悟道。“禅”就是月,语言就是指头。禅师们经常通过对“风、花、雪、月”的吟咏,来说明禅理,来表达追求的宁静淡远的心境。所以,月亮就是禅的境界。例如,“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更与何人说。”(寒山禅师语) 又如,“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五灯会元》)佛学与中国文化相融已久,以月喻禅是禅宗哲学的传统,月境与禅境浑然一体,万物相溶合一,月光让人思索宇宙的永恒存在,从月光里,禅师得到顿悟的启示,在永恒中获得灵魂的超脱和心灵的愉悦。禅宗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较大,唐代诗歌中尤其窥一斑而见全豹。例如:王维吟唱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的清纯宁静的空灵美;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的醉意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的生命哲理,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的生命感慨。而“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 李白《苏台览古》) ,表达出了他们的生命与逸志常常在月光中被淹没或带走的感慨,正如“月光如水” 的流逝一样。至于“秦时明月汉时关”、“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中的“秦月” “汉关”;“淮水” “旧月” 无不是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在这些诗歌中,“月” 的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自然造化,竟然成了诗人人生如梦,时过境迁,以及人生苦短的“修短随化”的哲学思考。

与月亮有关的诗范文6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目、耳、头、米”,认识新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教学流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谜底:月亮)

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静”“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主练读课文,并用“——”划出不认识的字。

2.四人小组内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学,并读读自制生字卡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教互学。

3.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注意正音,指导读好 “静 、床、 光、望、乡”的后鼻音。

4.同桌互相读一读,争取人人把课文读准、读顺。

三、创设情境,复现生字

1.现在月亮姐姐要考考小朋友,把生字藏在星星里,你还认识它们吗?

2.游戏巩固:看到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月亮姐姐带着星星妹妹也赶来凑热闹了,月亮姐姐说:“星星妹妹后面藏着一个字,我来考考你们,谁能认识,我们就和她交朋友。”(课件出示月亮星星图,指名一位学生上来点击鼠标,大家一齐认读),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老师也想参加,行吗?我来指,你来认,认的时候还可以站起来加上动作演一演这个字的意思。

3.出示:“静 、床、光 、望、乡 ” 5张生字卡片,开火车同桌齐读后鼻音的字,读正确后互相说:“合作愉快!”

4.教学新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四、感受诗意,再读古诗。

1.(课件出示插图,配上古筝乐曲)谈话:小朋友,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窗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说:难过、伤心、悲哀……)

3.教师范读,学生看着画面,想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

4.小朋友,此时的你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5.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6.角色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

7.指名最佳表演者上台表演,配以乐曲。

8.通过多种方式背诵积累这首古诗。

五、写字练习,学写4个生字

(一)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1.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哪几笔该给大家提个醒的?

(二)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目、耳”两字横与横之间的距离,“头”和“米”的横应写在横中线上。

(三)学生独立描红、临写。注意写字时的坐姿与执笔姿势。

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