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爷过生日范例6篇

财神爷过生日范文1

1、农历三月十五是财神爷的生日。

2、财神爷画面不可以贴太正,歪一点点,除了正常收入外,还会有点一想不到的外财哦,如果财神爷是石膏或瓷器类的立体模式的,可以单独做个相应大小的木板挂件,搭在求财者身高的头顶以上的墙面挂住,以表诚心,然后把财神爷摆在木板上,方向没所谓,将香炉摆放财神爷像前面10公分左右,财神像最好离灯近些,这叫照(招)财进宝,首次挂相要在挂相前摆两碗米饭,一碗是正常的白米饭,令一碗是豆油炒过的黄米饭,饭要盛过碗口,意在金银广进、财源茂盛的意思,每日早七晚七烧香各拜一次,7点钟说明早晨和夜晚的开始,每天都会有财进项。

(来源:文章屋网 )

财神爷过生日范文2

在除夕之夜,我们全家团聚,吃年夜饭,这是我们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还有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起于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坐看电视,一家人笑语连连……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我们在过年时还有一道不可缺少的佳肴——饺子。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可又为什么它是必不可缺的呢?说其中的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我们在腊月二十八扫完房子后还要贴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号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我们还有一个传说:

从前,有一种怪兽的名字叫年,它的头上长着角,非常厉害。平时,年兽就会从海底下爬出来,吃牛羊鸡猪、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兽要来了,都很惧怕“年”来伤害他们就带着牲口进山里躲避。这时候,来了一位白胡子爷爷,一位老婆婆劝白胡子爷爷快躲一躲。白胡子爷爷很平常的说,我住在这里,不会怕年兽的,只会是年兽怕我。

老婆婆和村里的人都躲到大山里去了,只有白胡子老爷爷留在了老婆婆家里。晚上,年兽闯进村子,第一个就到了老婆婆家。它看到老婆婆的门口贴着红纸,身体抖了起来,年兽气得怪叫一声,怒气冲冲的就朝院子里跑过去。正在这时候,院子里响起了“嘭嘭啪啪”的声音,还有火光。年兽抖得更厉害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响声和火光。年兽刚进院子,屋子的门就开了,白胡子爷爷穿着红衣服从屋子里慢悠悠地走出来,朝着年兽哈哈大笑。年兽一看,吓得转身就逃。白胡子爷爷去追年兽,一直追到大海边。年兽躲到海里。再也不敢出来了。

第二天,老婆婆和村子里的人回来一看,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着红纸,院子里都堆着一燃烧一边啪啪响的竹子。

从那以后,大家知道了赶走年兽的好办法。春节快到的时候,都会在门口贴上红对联、红窗花、红福字,还会放起砰砰啪啪响的爆竹、烟花。

大年初一我们就要去拜年了,“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初一早晨,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压岁有谐音“压祟”的意思,所以长辈受拜以后,就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而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

财神爷过生日范文3

【关键词】 绍兴师爷; 现代会计; 委托关系; 职业道德

明清时期“无幕不成府”、“无绍不成衙门”的说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师爷尤其是绍兴师爷的重视程度。师爷掌握处理相关政务的专业知识技能,其心思缜密、头脑灵活,是各级官员佐治的良好助手。作为现代企业高级管理者之一的财务总监,则时而被比喻为绍兴师爷,它们两者之间在“受托责任关系”、掌握法律或掌握财经技术的专业人士、智囊等角色上非常相似。由此可见,现代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绍兴师爷在职能、职业特点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我国师爷制度出现和绍兴师爷群体的形成

(一)师爷制度溯源

明清两代盛行着师爷这一幕僚群体,由于其特殊的佐治地位,使得他们成为官府处理政务必不可少的办事人员,坊间流传的“无幕不成府”之说,此中“幕”即为师爷,而“府”即为官府。师爷是一种俗称,其正式称谓可为幕友①、幕宾、幕僚、幕客、宾师和老夫子等。一般按照处理事务的专长可分为刑名师爷、钱谷师爷、征比师爷、文牍师爷等,其中尤以前两者为主要。师爷这一职位,从明代中晚期至清末民初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延续了300年左右,清代为师爷全盛时期。可以说,当时从总督、巡抚至知州和知县,无处不见师爷的身影。可见,明清时期的师爷不仅活跃于封建政治体系的各个环节,而且成为治理国家政务必不可少的职业群体。

(二)绍兴师爷群体的产生

与“无幕不成府”表明师爷在明清封建时代政治体制的不可或缺作用相对应的说法,则是“无绍不成衙”。这里的“绍”就是绍兴,而“衙”即“府”。绍兴师爷是明清时期封建官制于绍兴人文背景相结合的产物,顾名思义,绍兴师爷即是与绍兴这一特殊地域范围相关的幕僚群体。但“绍兴师爷”从一开始的纯粹地域性群体逐步扩展到泛指具备绍兴师爷精神特质的群体,他们或出生于绍兴②,或祖籍于绍兴,或师传于绍兴,又或品行习之于绍兴。

据相关史料记载,科举八股的兴行,在明清时期已经达到颠峰,而绍兴师爷之所以是这个时期的产物,有两个因素:其一,由于是时大兴科举,行八股文以遴选治国之材,学习儒家之术,书写治理国家大策的文章,通过这种方式筛选出来的人才,往往只会纸上谈兵,甚至是一群既无动手能力亦无治理政务策略的书呆子,这时,就产生了对法律、财政、文秘等专门人才的需求,因而师爷这一职业群体应运而生;其二,缘于考取功名往往需要门荫与家势,即便获得功名,没有权势亦不能获取,而这一吏治特征在封建时期的末期——明清时期达到极致,而江浙一带广出文人才士,但朝廷选材取官按地域有名额的限制,大批的读书人眼见功名无望,只能转而从事佐治官衙的师爷职业。

(三)绍兴师爷的秉性特质及职业要求

李乔(1995)曾将师爷的秉性特征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倔强、有骨气;二是傲岸、自强、易怒;三是苛刻、睚眦必报;四是精细、谨慎、机智、刁钻;五是圆滑、有媚骨。尽管师爷性格有很多侧面,但上述性格特征是在师爷群体中所经常见到的③。

一般认为,绍兴师爷的祖师爷为雍正年间的著名师爷邬思道。据《清代野史》记载,邬思道为绍兴人,科举不第而转习幕业。清剧《雍正王朝》所表现“邬先生”即为雍正帝的御用师爷,辅佐胤■从复杂激烈的皇位争夺中取胜,剧中描绘的形象与《清代野史》的记载有些出入,但其深谋远虑、智慧超群的师爷特性确有其事。他先游幕于河南开封,当了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师爷,帮助其出奇策,参奏隆科多,为雍正帝剪除权臣以使田文镜获重用。后雍正帝得知田文镜幕中有邬思道为师爷,因而常在田文镜的请安折上■批“朕安,邬先生安否?”自此之后,绍兴师爷声名鹊起,这不仅为日后清代绍兴师爷群体的发展并形成“无绍不成衙”的局面创下了声誉,也为后世造就诸多著名绍兴师爷奠定了基础。如,秋桐豫曾为东三省总督的师爷,章士杰(字桂岩)曾为曾国荃的师爷,会稽县的马家鼎(字调生,号梅卿)曾为张之洞的师爷,山阴县的程埙(字荫棠,又字伯雅)曾为左宗棠的师爷。后来又有为李鸿章、王文韶、荣禄和袁世凯等清末名人做过师爷的绍兴人娄春藩。总而言之,绍兴师爷不乏其人。

二、绍兴师爷与现代会计具有委托关系上的广义同质性

人们将师爷比喻成现代的秘书,这样严重削弱了师爷的智囊作用。实际上,师爷是一任政府的智囊,甚至是其灵魂,其作用远远超过仅仅代为起草文件的捉刀笔吏,它是决策者之一。当然其身份没有国家的法律承认,其地位飘摇,全靠其与幕主——有功名有官衔的“大老爷”的关系。其幕友的地位与身份是依托于幕友与幕主之间建立的委托、受托责任关系,亦即幕主个人聘用师爷。这类似于现代企业管理层受雇于股东,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与决策者,依托于两者之间建立的受托责任关系。

绍兴师爷与幕主(政府官员)之间建立雇佣关系,而会计则作为现代企业重要管理人员与企业投资者也建立有雇佣关系。两者之间具承担“受托责任”④上有广义的相似性。受托责任关系一般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所有者与经营者建立的关系,受托责任反映的是托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产权关系。当然,明清封建时期政府官员的“所有权”与现代企业主的“所有权”所指向的对象是有区别的,其托付给所雇佣绍兴师爷的并非其个人财产经营权,而是其依靠功名所获得的“政治治理权”。师爷接受委托后,则根据其在法律、财经等方面的术业专长代幕主行使在某方面的治理权利,即为佐治。

师爷辅佐甚至代为办理幕主的日常政务,与官员之间建立的关系并非法定的关系,即所谓的“私幕”,他们没有朝廷的正式编制,即募宾与幕主之间是凭一纸聘用书契来表现其关系,而会计受雇于企业亦为一份合同。换言之,二者与其雇主建立的皆是一种契约关系。

三、钱谷师爷作为官府账房主要履行经济事项管理职能

绍兴师爷按其专业领域的分工,一般分为刑名师爷、钱谷师爷和征比师爷等等,其中的钱谷师爷是最重要的部分。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先生,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所题为《大会计》的演讲中,就将明清时期的钱谷师爷比作“官府的账房”,这即形象地说明了钱谷师爷与会计的关系(南怀谨,2007)。

钱谷师爷也称为钱粮师爷,顾名思义,他们主要负责官府的钱粮事务。钱粮为官府机构正常运作的基本资源,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钱谷师爷的主要工作职责,亦即围绕着“钱粮”展开,主要工作内容分为三大类:一是丈量田土纠纷等民事案件,包括讨还银钱债务、买卖产业、纳税验契等;二是地方政府所承担的社会公共事业,如水旱灾情、修理工程,解送钱粮、采买变卖、牙行客欠、鼓铸制钱,以及驿站马匹、差使等;三是钱粮税收,这是钱谷师爷的主业,也是其能够和刑幕平起平坐的根本所在,就这方面的职责来说,他既是钱粮总管,又是会计师。据《未信编》等书记载,钱谷师爷最主要的业务有清钱粮、造交盘、发兑支、查钱谷余粮、查税契等项(林乾,2006)。由此可见,钱谷师爷的主要职能相当于现代政府职能中财政、税务部门所实行的职能,他们既要负责征收税赋,又要进行政府收支的预算管理,还要负责清算挪、借、透、欠等款项。因此,将其比喻为官府的账房,是再贴切不过了。

流传至今的绍兴师爷的典型形象,就是类似于旧时账房先生的一支笔杆、一袭长衣、一副眼镜,他们时刻不离政府当政者的左右,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动手笔画。在官府内,师爷要算计内务,掌管钱粮,俨然一个管家形象;在官府外,师爷要立于公堂之侧为官员出谋划策。其实前者与后者恰好是师爷的两个主要分类“钱谷师爷”与“刑名师爷”所表现的形象。这两者说明了绍兴师爷管家与智囊的双重职能。

现代会计职能演变上,先后经历了从单纯的提供会计信息的工具,到管理工具,再到管理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并参与决策的角色演变,这一演变过程本身也显示了现代经济社会对现代会计所要求职能的变化,或者是其职能核心的变迁。因此,将现代会计的职能与绍兴师爷相比较,两者在职能内涵上应有相似之处。

早期会计的职能是记账者,即为“账房先生”,而后会计又被企业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逐渐冠以“管家”的称谓。如原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就曾指出“……高级会计人才,是企业经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好管家’。……”⑤在会计被赋予管理职能之后,现代高级会计人员一般如财务总监、总会计师等则开始超越会计作为企业经营后方的管家,而如绍兴师爷般内外兼顾,深入到企业经营的具体环节中。一般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在制定企业中期、长期经营战略时,财务战略成为其中举足轻重的部分,而被喻为“现代绍兴师爷”的高级会计管理人员,便当之无愧地成为企业财务战略乃至整体发展战略的制定者之一,其不仅位置重要,且任重而道远!

四、绍兴师爷的胆剑精神可为强化现代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理念所汲取

绍兴师爷所倡导的基本职业要求,就是要有一种胆剑精神,这可称之为其流传下来的一份职业精神资产。所谓胆,就是刻苦勤奋;所谓剑,就是身上有一股硬气,不屈不挠(雷晓宇,2006)。绍兴师爷说到底属于落第的文人,其本质是文人。但因未能取士,到底是对“功名立志”读书人的耻辱或遗憾。以游幕为生的读书人,勤奋和硬气是丢不得的。举凡求取功名之人,十年寒窗是少不了的,这就为读书人出身的师爷的勤奋奠定了基础;而其“经世济国”、光耀门庭的志向未尝得报,转而习幕多少带有点羞辱的意味,鲁迅曾说“我总是不肯做幕友或商人”⑥,因而洁身自好、保留硬气(即原则性)实际上亦是儒生的一种根底。这种胆剑精神实际上成了绍兴师爷立足于幕业根本的重要职业准则。

(一)“合则留、不合则去”

绍兴师爷所倡导胆剑精神的主要表现就是“合则留、不合则去”。意即师爷与幕主之间心意相合,师爷能按照公理处理公事,意见能被认可采纳,则尽心尽力事其主,否则虽高薪厚禄亦不为动,拂袖而去。其实“合则留、不合则去”就是为了做到“自立”,“贵席珍而待聘、不自售以眩人”⑦,这条准则保证了师爷执业的中立、公正与客观。如果为了图生计,一味迎合幕主,到头来仅靠主宾之礼不足以制官,师爷立足于府衙就难了。此外,容易造成官幕间龌龊之事,有辱儒门圣道,因而其背负的精神压力也很大。

绍兴师爷的这条职业基本准则同样适用于现代会计,并且对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会计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会计信息,以供利益相关者决策之用。但如果会计人员缺乏客观公正的职业态度,不能不偏不倚地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那么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即毫无价值可言,甚至有害于社会、企业。特别是在审计过程中,如果审计人员缺乏客观、公正、中立的职业道德,那必将使最终审计结果显得毫无意义。

绍兴师爷所倡导的“合则留、不合则去”职业准则,如能适用于现代会计特别是公共会计审计行业(注册会计师),那将大大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独立性、公正性。当然,对于现代的会计工作者(包含审计工作者)这条准则需要进行重新诠释。对于会计工作者而言,应该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亦即前文所述的“自立”),严格按照会计制度与相应规范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工作,如实反映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的经营、运作状况,如果所在单位领导强行要求会计人员编制虚假会计报表,则应据理力争,必要时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甚至离岗。当然,对于“不合则去”而言,需要会计职业团体建立相应的会计人才市场与员工流动工作机制,并对强行要求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信息的单位,以一定的形式公开曝光。

(二)“最要在勤”

绍兴师爷所倡导的胆剑精神另一重要表现即所谓的“最要在勤”。勤即勤事,做事不但要勤奋,而且还要严谨细致、忠于职守。名幕许葭村曾自云“笔耕墨耨,日埋于尘牍之中”,可见其对工作的认真勤奋。所谓“堂上一点朱,民间千点血”,这也说明了师爷从事的工作责任重大,在习幕者而言是每日所做之事显得很平常,但对民间百姓可能关乎生计、性命。因此出于责任心,师爷们日勤夜劳,事无巨细,力求处事公允、公正,盖求治也。

对于会计工作者而言,也要学习这种勤事的态度。应当常习会计规章法制,熟谙会计技术,充分了解所处理的业务。不但要及时将业务事项准确确认、公允计量并全面记录入账,而且还要对一些业务进行具体深入的了解。比如核算生产成本时,要能深入车间、厂房,对核算对象的具体情况了如指掌,要实地盘查资产物质的现实状况。此外,还要注重加强会计专业新知识的学习,以保证专业知识的与时俱进。只有具有一颗责任心,才能做到用心做事并将事做好。

【主要参考文献】

[1] 郭润涛.官府、幕友与书生——“绍兴师爷”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 湖北省会计学会.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3] 雷晓宇.绍兴师爷[J].中国企业家,2006(Z1).

[4] 马倩.诚信危机与职业道德建设浅见[J].财会月刊,2003(B9).

[5] 南怀瑾.南怀瑾讲演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 王振忠.绍兴师爷[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7] 张显辉.绍兴市志第四十五卷[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1.

财神爷过生日范文4

外号“张油条”。

闲暇无事,有时和街坊邻居们在一起玩,大家说,发财说上两段吧。这边求着,那边便差一个孩子去街头买几根油条,给张发财送来。见推不过,张发财就拿根油条朝嘴里“塞”,接连塞两根,剩下的,张发财就不“沾”了,便留给了主人,然后就开始说。这一说,就是半天。张发财说书为啥要吃油条,据他自己说,这叫进补。

张发财说,见过吹喇叭的吗,鼓着腮帮子吹一天,吹出来的声音照样高亮打远,知道为啥,那都是补出来的――拿啥补?从家里出来,提前喝上半碗猪大油。

发财你瞎说了,猪大油能喝吗,喝了得拉肚子。

张发财说,喝生的猪大油,当然会跑稀,得喝熟透的、趁热喝。喝了,三天不吃饭,吹起来心不慌、腿不软,声音不打颤、不发飘。说书么,吃几跟油条,补还在其次,主要是为了打气。

那,啥叫打气?

张发财说,书说得好坏,不在于你是不是伶牙俐齿,得看你能不能形成一个气场。有了这个场,听众就会跟着你“走”;没有,你这个台子就难办了。

说书有这么复杂吗,你张个嘴说就是了。有人就又不解了。

张发财进而解释说,说书,也是一门行当。一是得会说,二是得有个好扮相。这说书就是说古,你得让人家听进去,得让人家信你,扮相猥琐,你还没开口,人家就心里嘀咕你是个打胡说的,你这书还咋说。

张发财举例子说,那一年,我到习家店街上赶集。设了个台子。正说着,打路的那边就来了一位,我这里余光一瞧,呵,大脸,大嘴,高鼻梁,脑袋削得光光的。只那么一站,我就知道这个人有来历。果然,说完一段,那人走上前来,就朝我当胸一抱拳――大哥,赏兄弟一碗饭吧。我说,爷们请便。过了一会儿,我打住了。收拾停当转过去,就见那人在集市的那一头开了个场子,我过去听了一会儿,嘿,那叫好!你猜他说的啥,――鲁提辖鲁智深倒拔垂柳。这谁不知道,可人家就是说的好。但见他袖子一挽,一个马步,那颗柳树就好像被揽进到了怀里。这时候,就感觉这人活脱脱一个鲁智深。你老有所不知,这集市上说书和茶馆里说书是不一样的。茶馆里说书,一本书下来,没个三俩月,就搞不成,那呀,说书的都得饿死。集市上说书,就那么一袋烟的工夫,你得拣大家伙都知道的说。可是有一样,越是都知道的,说起来难度也越大,你比方花和尚鲁智深,大家心里都有这么个形象,你说的鲁智深,是他心里的“那一个”,甚至比他“那一个”还要出彩,他那里高兴了,才会给你钱,要不,他拔腿就走人了。让人自觉自愿地从口袋里掏钱,容易吗?所以啊,说书,不容易的。说书,除了一张好嘴,也得有一个说得过去的扮相。

张发财说,这就像京剧里唱铜锤大花脸的,凡是那样的演员,光会唱还不够,还得有个行头,没有这么个好扮相,白瞎。说书也一样,你也得有自己的特点。要不,这碗饭那也是吃不到嘴里。

张发财这么一说,听的人就没话讲了。

那么,发财你呢,你有啥特点?

有人这么问,张发财就只笑,却不说了。

其实张发财也是个有特点的人。

这个人比较正直。爱打抱不平。走到路上,遇到吵架的,就站到那里,屏住气地听。张发财听人吵架,可不是为了看热闹。听明白了,就会上前去劝架。先把理亏的训一顿;训完,再把占理的一方也说上几句。吵架的双方,听了张发财的一通话,那叫服气。说,发财,你讲的在理儿,我们听你的。可是,这天下原本就不太平,一个说书的,即便你再侠肝义胆,又能怎么的。于是,大凡张发财的书听多了,就不难发现,这个人在台上说书,情绪常常难以自控,说着说着,就忘了哪是生活,哪是戏说。这时候的张发财,才是性情中的那一个张发财。

说书,说得多了,有时就容易生活在故事里。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戏台上的关公关老爷,平时话不多,说话,龙虎音;端坐在大堂上,也是一副虚蒙着眼、睡不醒的样子,一旦睁开眼睛,则必定到了“抬刀备马”的地步,这叫不怒自威。

当然,这是舞台上的关老爷。

生活中的张发财,不生气则罢,一生气,就成了关公,就垂着眼睛端坐在那里。这就含有警告的意味了。熟悉张发财性格的人这时便都知道,“关老爷”要发威了,别惹他了。因此,生活里,街坊邻居们谁也没见过张发财真正的动过怒。

为人仗义。1935年,汉江发大水,淹没16个县,死亡八万余人。均洲城里,灾民无数。次年,天又大旱,均洲城的大街上,到处都是逃荒要饭的人。每一次,张发财都会在认捐簿上伸手写下一个让人称道的数字。有时,就连僧尼上门化缘,张发财也总会打点一番。张发财不是那种信奉生死转世的人,听到来生上天堂之类的话,就马上摆手,说,别和我说这个,我啥都不信。我只想证明自己是个好人,就这么简单。

张发财还有个特点,喜欢习武。说书人,都得有那么几套行侠仗义的段子,十八般兵器,刀枪钩叉什么的,不一定非得会用不可,但得熟悉,说到荡气回肠处,总得做出那么一两个动作比画一下,你的腰硬不硬,腿上的动作能不能跟上去,像不像那么回事,这就不一样了。有时候,点到为止的一个架势,对情节的推动是非常重要的。

张发财拜师学艺时,跟着师傅学过一点拳脚,后来又拜练家子学了几套。从此后,就再没丢过。

一年四季,每天早上,张发财都会到均洲城厚厚的城墙上。练上几趟拳,等全身都活动开了,微微发汗了,这才收住。然后便倚着城墙垛子,迎风吊上一会儿嗓子,这才回到家,洗脸漱口。完毕,再去到城关泰山庙,那里有一个包子铺。张发财从那里买上一笼汤包,要上一碗醪糟,吃完,这才慢悠悠地出来。

这时候,已经是早上的九点了。休息一会儿,下午,去到春来茶馆说书。说完后,泡上一壶茶,喝上两杯,润润嗓子。饭不能吃,吃了饭,人就犯困,精神就提不起来。通常这时候,张发财只吃上几片西瓜,再或者来两只凉水河出产的白鸭梨。然后就去到紧挨着王家福剧社的一个茶馆,赶晚上的一个场子,直到王家福剧社看戏的人散场出来,那家茶馆这才打烊。

从茶馆出来,张发财走过一条青砖铺就的长街,再穿过一个胡同,快到自家的胡同口上,有一个馄饨摊子。这个摊子,说白了就是“一担挑”。炉子,锅碗瓢盆,和一些包好的馄饨、调味的料,收摊时,一支扁担便挑走了。

摆摊儿的是一个年轻人,那一带的人却都喊他“二木匠”。

这是一个八辈子都和职业挨不上边的名字。

张爷,就等您了,这是新鲜的馄饨,还热乎着呢。快要收摊的二木匠招呼着走近的张发财。

辛苦了爷们。张发财回应一句。

坐下,然后就吃了起来。

吃完,两个人便各自回家。

远处的胡同里,这时便传来了更夫的梆子声。――小心烟火,注意防盗――梆、梆、梆,梆、梆、梆。

夜黑里的张发财,差不多是均洲城里最后走动着的人了。

在均洲城里,张发财只对两个人感兴趣。

这两个人,都是春来茶馆的常客――张发财评书的听众。

一个,离张发财家住的不远,名叫王守喜。另一个,姓范,张发财叫他范老太爷。

王守喜是个卖烟卷的小贩,虽然经商,却没有门店铺面。白天,王守喜在回民饭馆的门前支了一个架子,上面零零碎碎地摆着十几个牌子的香烟,脚边放有两口纸箱,一口箱子里放着这些牌子的香烟,另一口箱子则放着烧制好的旱烟叶子。晚上,王守喜肩扛一个背褡去到春来茶馆。背褡里装着烟卷和搓碎的烟丝。有茶客想要抽烟,就可以到王守喜那里去买。烟卷,可以成盒的整买,也可以零买,一支,两支,或者三支。没有人买烟,王守喜就坐在那里,听张发财说书。只是有一样,茶馆散场后,王守喜得晚走一会儿,帮着伙计把茶杯洗干净,把茶馆打扫出来。

张发财知道,这个人家里有一个老母亲,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张发财就纳闷,只凭卖烟,能养活这一家子人吗。有几次,张发财去茶馆说书,路过王守喜的烟摊时,便有意放缓脚步,他发现,并没有什么人上那里买烟。张发财就想,这一家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呢?张发财也抽烟。他觉得,自己应该上王守喜那里买烟才是。

一来二去的,张发财和王守喜也算是熟悉了。

他成了王守喜的客人。

尽管这样,张发财却不大看得起王守喜这个人。因为王守喜好色。早听说王守喜看见漂亮女人就蠢蠢欲动,就站不起来,张发财还不信。有一次,一个街坊告诉张发财,说这个人看见漂亮女人站不起来时,就喜欢拿个棉签掏耳朵。有一天,便被张发财赶上了,反正是男人,张发财不管不顾地将头探了过去,说守喜啊,你站起来,让我看看。

王守喜就坐在那里尴尬地笑。

张发财一生气,走了。

张发财想,王守喜这个人,好色好得毫无道理,――你连饭都吃不上了,凭啥去好色呢,没道理么。

范老太爷,其实并不老。也就六十出头。

均洲城那地方的人,为了表示对同辈人的尊敬,一般喜欢在对方姓氏的后面缀个爷字。张爷,李爷,王爷。也有按排行来喊的,二爷,三爷,六爷。于是遇到岁数比自己高出一辈的,就自然地称对方为“太爷”。

范老太爷是晚清的秀才,早年家境殷实,只是到了自己面前,这才败落起来,但日子还能将就着过。这个人据说还出洋留过学,回来后却没出去谋生,独自在均洲城过活。不知道为啥,范老太爷一生未婚,但老人却始终保持着读书人正直、清高的一面。

这个人还非常爱干净。只是干净得有些古怪。每天早上起来后,收拾停当,便拿着尿盆去到汉江边上,将尿盆不停地洗了又洗,涮了又涮。街坊们要是说谁家多么多么窝囊,窝囊得厨房都插不进脚,就会说:脏啊,范老太爷的尿盆,都比他们家厨房里的碗干净。

这个人不管行走到哪里,除了鼻梁上架一副眼镜,口袋里还揣着一个放大镜,这个人尤其喜欢读书看报。读书看报时,便从口袋里拿出放大镜,随着放大镜的移动,慢慢地读着。

范老太爷不大和邻里来往,走到路上,也是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就这么一个人,张发财非常尊重。路上,远远地遇到了,便规规矩矩地站到一边。

范老太爷,您走好。

范老太爷看看张发财,脚步并不放慢。等范老太爷过去了,张发财这才继续走。你这是咋了,对一个活神经还这么恭谨。张发财老婆不解地呛怪自己男人一句。张发财说,范老太爷是高人,你肉眼凡胎,不懂。

你这么懂,也没见你能到哪儿去。张发财的老婆有点责怪自己的男人。

这一年,日本人打进了中国。战火先是烧遍东北,而后便逐渐燃及半个中国。

1940年,中日军队在湖北枣阳一带狠狠地干了一仗,中国将军张自忠战死沙场。慢慢的,日寇侵略的步伐得到遏制,铁蹄踏到湖北老河口,便已成了强弩之末,战争慢慢地便进入了相持阶段。

老河口那个地方离均洲城尚有一二百里路。于是无形中,便成了一道中界线。

市面上紧张过一阵之后,生活就又恢复到了从前。但均洲城里的外来人却明显地比战前多了,也热闹了。街上的军人多了,医院里伤兵多了,从沦陷区来的逃难的人也骤然增多。

这一天,张发财照例去茶馆说书。走到回民饭馆,就看见有一个30多岁的青年男人,赤着脚站在那里唱歌。唱《义勇军进行曲》,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唱《大刀歌》,甚至还唱到了《国际歌》。那人站在那里,一首又一首地唱着,没有想像中夸张的表情,但歌声却掩饰不住内心的义愤。路过的人,有的站在那里听着。也有的听上一支,摇摇头,走了。还有一个人,去到回民饭馆,买来一块火烧馍递给了那人。

张发财这时走了过去。

先生贵姓?

免贵,我姓赵。

张发财说,赵先生,我晚上在春来茶馆说书,你有空就过去一趟吧,那里有我一双鞋,旧了点,但还能穿。

谢谢。那人感激地点了一下头。

晚上,那个姓赵的男人却没去。

张发财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这个夜里,走过那条青砖铺就的长街后,穿过一条胡同,张发财便又来到了二木匠的馄饨摊前。张爷,我在等你呢。二木匠说。然后便把馄饨端到了张发财的面前。馄饨还是又热又香,但张发财却感觉不到食欲。

想想一二百里外,便是敌占区,张发财打心眼里佩服那个姓赵的男人,也有点看不起自己。

俗话说,牛粪三年一发。

这一年,便该着穷光蛋王守喜时来运转了。

王守喜的发财实在偶然。头一天,王守喜在春来茶馆听完书,又帮着打扫完卫生,回家后,便感觉头重,第二天,爬不起来了――感冒。王守喜老婆便代替男人出来卖烟卷。

半晌午的时候,从回民饭馆出来两个国军伤兵。其中一个拄着拐杖。两个伤兵,一个人拿了一盒烟。拆开封皮,各自嘴里衔上一根。点着。然后便双双离去。

站住!王守喜老婆急急地喊了一声,两个伤兵站住了,一副纳闷的神情。两位老总,你们忘给钱了。女人说。

钱,你还敢要钱,老子一条腿都没了,找谁要去。拄拐杖的那个伤兵火赤赤地说。

那也得给钱!

给钱?我他妈把摊子砸了,打赏给你!说着,便抡起拐杖准备真的砸烟摊。

说时迟,一声断喝止住了两位委屈十足的伤兵。一个军官摸样的人从背后转了过来,两个伤兵这才怏怏离去。

这个军官姓孟,是驻守在均洲城的一个国军里的少校营长。从此,孟营长成了王守喜家的客人、恩人。

孟营长和王守喜还结拜了弟兄。

作了弟兄,当然就看不惯哥哥摆烟摊。孟营长问,哥哥,干啥不能发财,卖烟,能挣几个钱?

那我能干吗?

干吗,吗不能干?你容我想想。

几天后,孟营长来到了王守喜家。孟营长问,哥哥,有一笔钱,弯一下腰就能拣到,你愿意弯这个腰吗?这话便把王守喜给问住了。孟营长说,军队上用的是细盐,均洲城的地面上,老百姓用的是大颗粒的粗盐,这里面有个差价,我用细盐换你的粗盐,你不就赚了么。王守喜说,好是好,只是,我没有这个本钱。孟营长说,那我先把盐给你,你卖了,再进粗盐,一斤粗盐顶一斤细盐还我,怎样?

怎样?王守喜当然是发了。

发了的王守喜,烟摊不摆了,背褡也不扛了,到了晚上,就大摇大摆地去到茶馆,喝茶,听书。

这一天,张发财说完书,茶客纷纷散去时,张发财把王守喜叫住了。兄弟啊,这一晌,哥哥到你那里买烟,也不见了你,我才知道兄弟发了。哥哥有句话――你的那个卖烟的架子和那个背褡,记住,别丢了。王守喜说,哥哥,你这是在糟蹋我。张发财说,我说的是真心话,你把那东西放好,以后,指不定还用得着呢。

这话,便让张发财给说着了。

这一天合该出事。王守喜在茶馆里听书,听了一半,突然就坐不住了,就往家去。回到家,他愣住了。孟营长正和他老婆赤条条躺在床上。见王守喜突然回来,孟营长也不慌张,不紧不慢地从床上起来,穿上衣服,系好鞋带,慢悠悠地走了。

看着孟营长离去的背影,王守喜扇了自己一个大嘴巴,然后便蹲在了门口。

下来后,王守喜干了一件谁也没想到的事――他去到了孟营长的驻地,找到孟营长的上司,告了孟营长一状。那位上司是个团长。团长听了王守喜的话以后,吩咐卫兵把孟营长找来。孟营长也不含糊,承认了。团长便唬着脸,从腰里把枪,“咔嚓”一声顶上子弹,然后把枪递给了王守喜。团长说,我平生最恨的就是欺男霸女,现在,本团长给你做主,我把枪给你,你把这给我毙了。

便把枪硬硬地塞到到王守喜的手里。

那把小小的手枪放在王守喜的手里,仿佛有千钧重,王守喜拿着,便感觉撑不住了,手和腿一起打颤,最后便瘫在了地上。团长说,他睡了你老婆,你来告他,我给你机会。错过这个机会,你可别后悔。

团长说完便笑了。站在那里的孟营长和几个卫兵就也跟着笑了。

第二天,王守喜又在回民饭馆门口重新卖起了他的烟卷。

可是孟营长却生气了。

孟营长觉得非常委屈。一个卖烟卷的,有啥了不起的,人家给你办了那么多好事,反过来却好心没有好报,像话吗,不知道好歹。

便决定收拾这个不知道好歹的东西。

一个月后的一天,王守喜从烟摊上被人抓走了,关进了牢房。

过了两天,一个破坏战时经济的罪名,把王守喜枪毙了。

王守喜被毙在均洲城以东三里远的一个乱坟岗上。那个地方有两多,一是乌鸦多,二是野狗多,平时没有人去。先前,如有冻死、饿死的人,送到那里后,还能刨个坑,埋上。到了后来,死的人多了,也就懒得埋了。用不了几天,天上的乌鸦,地上的野狗,便把人吃得只剩一副残存的白森森的骨架子了。

最后,还是张发财掏钱,买了一口薄棺材,又雇了两个人帮忙,把王守喜埋了。

王守喜的情况,街坊邻居都知道,王守喜是因为吃软饭没吃利索才死掉的。便不好出头帮忙――感觉丢人。可是,王守喜再不好,人毕竟死了,只苦了孤儿寡母。现在,见张发财出面,大家伙便私下里凑了些份子,由张发财送给王守喜的媳妇。

王守喜死后,他老婆在回民饭馆门口继续卖烟。人却一下老得不成个样子了。

见张发财这么跑前跑后的,张发财老婆就有点不太情愿。女人说,你平时不是挺烦他么,要是不烦,说不定你还会把老婆都送给他。

张发财说,那怎么办,他这不是落难了么。

倒是有轻易不夸人的人,对张发财挑指称赞。

谁?

范老太爷。

范老太爷是在路上遇到张发财的。见范老太爷远远地打路的那边走过来。张发财恭敬地站在路边,等范老太爷先过。范老太爷走到近前,像往常那样看了看张发财,这一回却不是扫一眼就走,范老太爷站住了,范老太爷说,发财,好样的,男人也。

范老太爷的话,让张发财感到很受用。他觉得,有这句话,值!

这一年,很快便到了初冬。一天,张发财正在春来茶馆说唐。这回便说到,少年英雄罗成,持一杆五勾神飞枪,神出鬼没,素袍飘逸,瓦岗山打破杨林一字长蛇阵。书说至此,下回分解。台下的伙计便高声喊道:明天的此刻,趁早趁早啊!

茶客们便纷纷散去了。只有一个人站在台下,张发财定睛一看,不是别人,正是那日在街上看见的高唱抗日救国歌曲的赵先生。见张发财终于看见了自己,赵先生便赶紧走了过来。赵先生说,张先生的评书说的好啊,听得人荡气回肠。走,今天我请先生喝两杯。

两个人说着,便来到了回民饭馆。饭馆里冷冷清清,见不到什么人。赵先生要了一盘炒羊杂,两盘青菜,又安排伙计烫了一壶酒,两个人便喝了起来。酒过三巡,赵先生说,今天来,主要是给兄长告别。

哦,兄弟要离开均洲城?张发财问。

赵先生点点头,说,我有一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不是二家旁人,兄弟只管说就是了。

赵先生说,现如今天下三分,一是国统区,二是共产党统辖的苏区,三是沦陷区。沦陷区属于失地,那叫个啥政权,卖国傀儡政权!早晚得光复;国统区就不说了,你都看见了,民心涣散,估计也长不了;倒是共产党这一路,被蒋委员长剿了多年,却不断壮大。你知道,这其中是何缘故?

张发财说,你说下去,我在听着。

赵先生说,这一干人,都是天上下凡的文曲星、武曲星,多谋善断,骁勇无敌,将来,天下必定是他们的。兄长你有文化,通古今,你该知道,凡英雄豪杰,无不渴望一刀一枪,博得个功名。况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像罗成罗世信,马革裹尸,死于疆场,这才是大男人。

赵先生说,我这一趟来,就是想带着哥哥一起投奔共产党的苏区。不知哥哥意下如何?

张发财犹豫片刻,叹了口气,说我上有老下有小,拍屁股说走就走,谈何容易啊。赵先生说,那好,就不勉强兄长了,我们后会有期。来,喝酒!

打那以后,赵先生果真便从均洲城消失了。这一走,就是4年,直到1948年均洲城解放,赵先生才随着解放的队伍回到这里。

赵先生不辞而别后,张发财就像掉了魂一样,打不起精神。这一天,张发财去到范老太爷那里。问过安,坐在那里,一时里却不知说什么。范老太爷问,发财找我,一定有什么事吧。张发财就这么这么这么回事,把前后经过叙述了一遍。然后,张发财说,范老太爷,你老吃的盐比我吃的米多,你说,我是不是该走啊。

范老太爷看了看张发财,老爷子沉吟半晌,说,你这不是没走么。

范老太爷说,延安在西北,在八卦上属于开门,开者,正好是开天辟地也。现在,共产党又占了东北,而东北则属于生门。这两处是八卦上最好的位置,两个好位置都被占了。天下,不久就会易人啊。

张发财说,范老太爷,我也不是不想走,大男人在世,人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只是,我这身体……有病啊。

原来,张发财患上了肺结核。

解放的第三个年头,死了。

张发财死后,没多久,范老太爷无疾而终。

财神爷过生日范文5

花园有两个湖,一个是金湖,一个是银湖。金湖里流的是金水,银湖里流的是银水。湖面上各有一道弯弯的七色拱桥,这拱桥是用彩虹搭成的。桥下停泊着几条银白色的小船,是用月牙儿刻成的。金湖和银湖中间是绚丽多彩的草坪,由各种不同颜色的草儿组成,那一块块红草坪、绿草坪、蓝草坪、黄草坪、紫草坪……远远望去,就像是五颜六色的地毯。草坪旁边有着冰雕的亭台楼阁,还有白雪堆成的假山。园中的小路,为了防滑和美观,不用砂土铺,也不用石头砌,而是用白色的云毯铺成。

雨神婆婆常常带着一个喷壶,喷壶里装的是她用自己眼泪制成的露水。每天清晨,她都把露珠洒在园中,使花草树木长得更加茂盛。风神爷爷常常吹着小风,那风儿摇动着花树,就像摇着铃铛一样,金花、银花、玉花……互相碰撞,发出丁丁冬冬的声音,就像奏着美妙的乐曲。

白天,太阳神哥哥驾着金马车,绕着花园跑。那马车后面拖着一轮红太阳,太阳的金光照耀着花园,使花园里的景色更加绚丽夺目;夜晚,嫦娥姐姐托着银盘儿,把月光反射到园中,使整座花园笼罩在朦胧的银辉里,增添了几分清雅和神秘。

神仙们喜欢这座花园。在这里,他们一边赏花,一边唱歌、跳舞、做游戏,或者在花下饮酒、弹琴、讲故事……

一天,七位织女正在织云锦,忽然,嫦娥姐姐像一阵风似地闯了进来。气急败坏地说:“不好啦!咱们的花园不知被谁破坏了!”

“怎么回事?”织女们一惊,手中的梭子全都飞了出来。

嫦娥姐姐说:“刚才我到花园去散步,发现金树上的金果不知被谁偷走了5个。”

织女们笑了,都说:“你怎么知道的?别瞎猜疑啦!”

嫦娥姐姐急忙辩解说:“不是我瞎猜疑。每天晚上,我都要数数花园里的每种花树一共有几朵花、几个果子。昨天,金果还有30个,今天只剩25个了。”

绿衣织女听了,气得脸发青,说:“没想到,咱们神仙中,居然有人干出这种不要脸的事情来!”

“是呀,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属于我们大伙儿的,那家伙凭什么把金果摘走!”其他几位织女也都气得发抖。

“为了这座花园,咱们没少出力呀!我们七姐妹10天10夜没睡觉,辛辛苦苦织出了一匹匹雪白的云毯,把它们铺在花园的小路上。”红衣织女由于激动,脸儿红扑扑的,声音颤抖着说,“既然这样,咱们把云毯收回来吧!”

“对!”其他6个织女也都同意了。她们急急忙忙地跑出去,不一会儿,花园里的全部云毯都飞回了织女宫。

嫦娥姐姐一看,心想:“织女们把云毯都收了回去,我干嘛还把月牙儿放在花园里呢?”她也跑到花园去,把金湖、银湖上的月牙船全都收到月宫里去了。

第二天,冰仙女、雪仙女姐妹俩手携手地从花园的冰宫里出来,想去划船。姐姐冰仙女提议说:“咱们先在金湖上划一会儿船,然后再到银湖上去兜一圈怎么样?”妹妹雪仙女连声说:“行啊行啊。”她俩兴冲冲地来到湖边,可是一看,傻眼了:湖面上空荡荡的,哪有象牙船的影子?

冰仙女皱起了眉头,冷冰冰地说:“哼,有人竟把象牙船给取走了,不让咱们划船。好,咱们也叫他们玩不成!”说罢,她把冰宫、冰楼、冰亭子……全都砸了个粉碎。雪仙女看见姐姐动手,也跟着办,把雪山给推倒、踩平了。

这时,太阳神哥哥正驾着金马车,拖着红太阳,围着花园跑了一圈又一圈,跑得浑身冒汗、口干舌燥。他想:“真热呀!我得休息一下,到冰亭子里去坐一会儿,凉快凉快。”他把车子停在花园外面,自己进了花园,直往草坪那边跑。

太阳神哥哥跑到草坪一看,奇怪!这儿一片荒凉,冰宫、冰楼、冰亭、雪山本来就在草坪边,可现在,它们连影子都不见了。

太阳神哥哥站在草坪上发愣,忽然,他发现那边地上全是碎冰块和小雪堆,他明白了:原来那些冰雪建筑被人破坏了。

太阳神哥哥一气,脸儿红通通的,全身像火烧似的,汗水巴嗒巴嗒往下掉。他热得受不了,便转过身跑出花园,驾着金马车,拖着红太阳,回到太阳宫去。

没有阳光的照耀,顿时,花园里的景色就变得暗淡无光了。

当太阳神哥哥的金马车从月宫门口跑过时,嫦娥姐姐站在门洞里看见了,心里直冒凉气。她想:“现在,人家都不肯为这花园出力,我何苦每天晚上托着银盘儿,累死累活地帮人家照明呢?有这份闲工夫,还不如歇着呢!”果然,到了夜晚,她就坐在月宫的桂树下闭目养神,银盘儿和月牙儿一起被锁到箱子里去了。

这下子,花园变得黑咕隆咚的,什么也看不清了。

再说,这天傍晚,风神爷爷和雨神婆婆约好,在花园里捉迷藏。他俩正玩得起劲,天黑下来了,两人没在意,因为平时天黑以后,总有月光照耀着。可是没料到,今天有些特别,周围已经漆黑一片了,月亮还没露面。

雨神婆婆看不清道路,没法回家,急得直跺脚。她喊风神爷爷,风神爷爷又听不见。这会儿,他正跑到另一头去藏起来呢。更糟糕的是,园中的小路像涂了油似的光滑难走,原先铺在上面的云毯已经不见了。雨神婆婆等得不耐烦,只好跌跌撞撞地往回走,不当心,叭哒一声摔了个大跟斗,撞折了路边的一棵玻璃树,她的衣裳被树枝划破了,鞋子也掉了一只。

雨神婆婆哭了,哭得好伤心。等风神爷爷赶过来,找到她的时候,她的泪水已经淹没了半个花园。

雨神婆婆责怪风神爷爷:“都是你!偏要在这种鬼地方跟我捉迷藏!”

风神爷爷挺委屈,说:“这能怪我吗?都是那些姑娘们干的缺德事,捉弄我们老头子、老太婆。哼,以后我也不让她们听音乐!”

风神爷爷不再吹小风了,花园里没有一丝儿风,树木不再摇动,花儿也不再碰撞。神仙们再也听不到那悦耳的丁丁冬冬声。

雨神婆婆当然比风神爷爷更生气,她说:“我再也不到这个鬼地方来了!以后每天早晨,我倒不如睡睡懒觉呢!”说完,她把喷壶扔到角落里去。

树木花草没有雨水浇淋,都开始枯萎了。金花、银花的花瓣变得没有光泽,红宝石花、蓝宝石花也像是蒙上了一层灰,珍珠树也开始一粒粒地往下掉珍珠。彩色草坪只剩下一种颜色——它们全都枯黄了。

神仙的花园不再是美丽的花园。它已失去它的魅力,也失去它的游客,神仙们已不再走近它、谈论它。只有财神爷一家,对这里的变化一无所知,因为他们成天忙着搜集金子,没有时间去游玩。

有一天,财神爷爷找到一块脸盆那么大的金元宝,心里很高兴,就对财神奶奶和小财神说:“前一阵子咱们太忙,今天也该休息一下了,我带你们去玩玩吧!”财神奶奶和小财神当然十分乐意???谑撬?侨?揖腿ビ位ㄔ啊

财神爷一家喜滋滋地进了花园,可是一进到里面,大家的笑容一下子变成了哭丧样,眼前的荒凉景象使他们惊呆了。

小财神说:“爸爸,这儿哪是神仙花园?咱们一定跑错了地方!”

财神奶奶也嘀嘀咕咕地说:“老头子,你真会骗人呀!说什么游花园,把我们娘儿俩带到这种破地方来!”

可是,连财神爷自己也弄糊涂了,愣愣地站着,不知怎么回事。他看到玻璃树倒在地上,旁边是破碎的花瓣;珍珠树光秃秃的,珍珠撒了一地;金树、银树失去了光泽,银树看上去像旧锡树,金树就像旧铜树一样……财神爷简直没法相信,这儿就是他几天前采过金果的地方。

往里走,财神爷他们更加失望。他们看到的是一片破败不堪的景象:彩色草坪枯萎了,冰宫、雪山倒坍了,七色虹桥断裂了,金湖、银湖干涸了,月牙船也已不见踪影……

“这是怎么回事?谁把这花园破坏了?”财神爷气呼呼地发问。

“是呀,到底是谁破坏了这个美丽的花园?”不光是财神爷,其他神仙也提出了这个问题。

有的说:“这事得怪太阳神哥哥,他让这个花园缺少阳光。”

太阳神哥哥不服气,说:“这能怪我吗?应该怪冰仙女和雪仙女。”

冰仙女冷冷地说:“哼,你们不敢得罪老太婆,只会批评我们年轻姑娘,大概是因为我们姐妹俩好欺负是不是?请问,到底为什么花草树木会枯萎?是谁把玻璃树给碰断了?”

雨神婆婆一听,委屈得不得了,又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起来,说:“哎呀!你们年轻姑娘真没良心!天太黑,我看不见路,摔痛了胳膊扭伤了腰,你们倒不说!我剐破了衣裳丢了鞋子,你们也不说,就知道责怪我!”

其他神仙一看,都慌了,赶紧劝雨神婆婆:“别哭啦!别哭啦!你要再哭下去,这花园又要淹了!”

嫦娥姐姐扶起雨神婆婆,柔声说:“雨神婆婆,别生气!这事该怪我和织女姐妹们,我们不该……”

嫦娥姐姐的话还没说完,财神爷就红着脸站出来说:“不,归根结底是我的错!那5个金果子是我偷走的,只怪我平时太自私。”

“不,这事不能全怪哪个人,我们几个也确实有责任。”太阳神哥哥、冰仙女、雪仙女都诚恳地认了错。

“好了好了,事情过去就算啦!最重要的问题是以后怎么办。”年纪最大、胡子最长的老寿星说,“我看,要破坏一样东西是非常容易的,可要建设起来就麻烦多了。这个花园要恢复成原来的样子,需要花大力气,不知大家能不能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放心吧!我们会照您的意思干!”神仙们都这么说。

说干就干,大家立刻忙起来:冰仙女、雪仙女重新砌冰宫、造雪山,她俩雪白娇嫩的手儿冻得通红;而太阳神哥哥为了给花园铺满阳光,从早到晚,一趟又一趟地驾着金马车,拖着红太阳奔跑,热得浑身冒汗直喘气;嫦娥姐姐整夜整夜地举着银盘儿,给花园洒上月光,手累得发酸,她还把月牙船洗净、擦亮,放回虹桥下;织女们日夜不停地踩着织机,织了一匹又一匹新的云锦,不光用它铺满了园中的各条小路,还用它包扎玻璃树的伤口;风神爷爷为了用音乐给大家鼓劲,一遍又一遍地吹着小风,脸颊吹疼了,嘴巴吹酸了;雨神婆婆为了给她的喷壶聚集露水,把眼泪都流尽了,最后连血都流了出来;其他的神仙也都忙着修虹桥,拾珍珠。拾珍珠这活儿可不轻松,得把地上小小的珍珠一粒粒地捡起来,装到树上去,然后再把它们焊上。

这回,连财神爷都变得慷慨大方起来,他拿出许多金元宝和银元宝,把它们熔成金水、银水,倒入金湖、银湖中。

财神爷过生日范文6

朱东润爷爷是平凡人中的伟大之人。

他从小勤奋好学,天资聪颖,无论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他都如饥似渴地认真读书。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他总是孜孜不倦地阅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知识的熏陶下,朱东润爷爷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襟江小学。良好的学习基础,为他日后从教70年,起了重大的作用。朱爷爷一生总结出了两句名言:一是:‘做人六要’,二是他说:“读书人一生两件大事:做人,做学问。做人始终是第一位的。朱爷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年轻时就是这样一个不顾一路烽火,远赴大后方,为国家服务,舍生取义,充满着爱国情怀的热血青年。

朱东润爷爷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家乡。先生历经磨难,终不易报国初衷,常说:“国家总是自己的国家,自己对于国家有永远不能解除的责任”。到了90岁高龄还能写出几十万字的《元好问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84岁高龄时,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知道如果没有党,就没有人民的美好新时代,是中国人,就应当加入党,共同建设祖国的美好未来。在他的记忆中,永远抹不去的是什么?是对家乡的思念,对家乡的感激,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他愿意奉献出自己的一切。35000元稿费,24间房子,4000余册图书,这都是朱爷爷“一不为名,二不为利”对家乡的赤子之情的最好见证。

晚年眷顾故里,捐书献宅,倡办图书馆,泽溥乡梓,将永远记载在泰兴的史册上,记载在每一个爱家乡的泰兴人心中。

做人,应当向优秀的人学习,要做一个爱国爱民,忠于职守,忠于党,忠于国家的人,也就是我们应当向朱东润爷爷学习的地方。

先生常说:“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以没有傲骨。”文革初期,先生为复旦大学第一批“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遭批斗。先生风骨凛然,义正严词地反驳道:“我嘛,‘权威’勉强算一个,‘反动’嘛,则未必吧。”造反派头头恼羞成怒,将日本军刀架在险胜脖子上,斥问:“你是什么东西?”先生倔强以对:“我是中文系主任!”朱东润爷爷的这中不屈不挠,面对着造反派表现出的是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表现出的是独立特行,实事求是,不受绳束;更表现出的是我中华优秀知识分子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优良传统。

朱爷爷的一生不仅是一个历经沧桑,热爱国家,热爱党,热爱家乡的伟人,还是一个学贯中西,学术精湛的人。爷爷献身教育事业70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师表人杰,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他虽着作等身而从未尝以名人自居。我们下一代人正是需要学习朱东润爷爷,淡泊名利,是金钱如粪土的精神。

读懂名人朱爷爷,走进名人朱爷爷,学习名人朱爷爷。是我们的目标。朱东润爷爷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一笔丰厚的物产,更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党和国家不会忘记朱东润,泰兴所有人更不会忘记朱东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