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全会公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六中全会公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六中全会公报

六中全会公报范文1

>>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原则 引领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多层次建构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几点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的途径研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社会思潮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条件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哲学思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传播学思考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路径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思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路径选择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的探讨 重叠共识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问题探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研究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和谐文化研究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研究综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社会思潮研究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金炳华.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352.

[3]张耀灿,杨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着力点[J].思想理论导刊(上),2007(10).

六中全会公报范文2

论文摘要:响应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要求,先用“社会管理组织”对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进行定名;然后于近年国内外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战略管理、国家与社会关系这两个视角综述了社会管理组织发展的研究现况;最后指出我国社会管理组织复杂的发展态势决定了需要创新研究方法,即引入自组织理论视角来进行研究。

1 对研究对象的定名

近年来,国内对非政府组织(NG0)/非营利组织(NP0)的研究正方兴未艾,但就这一类组织的定名在国内都无法统一——笔者收录近年来发表的3O篇CSSCI论文中定名为NGO的有2O篇,其余的界定为NPO;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是这领域内最瞩目的一支研究队伍,但其所内的学者们经历了数年的研究过程,对这类组织的定名由NGO,再逐步趋向“基于社会结构的定义”,即NPO。我国官方的界定在改革开放前统称为“人民团体”,开放后到1998年统称为“社会团体”,1998年至今又增加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类型(范丽珠,2003)。可见,我国官方和学界的定名差别有着巨大鸿沟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更引起反思的是,国内学人的界定基本上是在西方话语体系内来展开的,有着明显的“学术消费主义”(邓正来,2002)的倾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健全社会管理格局”,鉴于党提出“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要求,本研究拟采用“社会管理组织”来定位所探讨的这一类组织。

2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社会管理组织发展的研究情况

2.1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其发展

中国NG0不同的发展道路,清华NGO研究所的研究结论给出了三条路径: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同时进行合作的国家法团主义模式。(王名,贾西津,2002)而也有国人从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角度同样探讨了三条道路的选择,无奈是新瓶装旧酒。(马青艳,周庆华,2005)

文献分析表明,学者们探讨的对象皆是既定而具体的某个(类)社会管理组织,或是具体的非营利部门,多为一个社会的微观层面,所进行的战略研究成果就势必因其局限性与狭隘性而难以提供有效的借鉴——我国就连“非营利部门”是否存在尚存争议,更何况针对具体的某个(类)社会管理组织就妄谈一般性的战略管理?而且,对社会管理组织发展的战略研究遵循着分析一规划一制定(形成)一实施一评估等静态与线性的模式来进行;或只是关注了局部而静态的战略分析过程;即便是运用RBV的分析视角(Mill—er,2002),探究组织战略与所依环境中各种力量的关系与互动,依然是将思维简单的停留在了环境呈现为一般性的变化与动荡的静态点上,而未思考到当环境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复杂到瞬息万变时,互动行为的因果关系犬牙交错,充满了非线性与不确定性,那么运用如此静态的战略研究模式就无异于作茧自缚了。

直接运用西方学者分析西方情境中的社会管理组织的战略管理模式来探讨我国的具体某个(类)社会管理组织纯属生吞活剥,即使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变迁来探究整个非营利部门的发展方向,在目前纯粹的西方话语体系内来进行,仍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

2.2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角度来探究其发展

2.2.1宏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探究社会管理组织的发展不可避免要寻根溯源到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文献分析显示当前学界的探讨充斥了西方的舶来词:三分部门,公民社会,法团主义,等等。因此,以下从最有代表性的公民社会与法团主义两方面来分析学界对社会管理组织的探讨。

(1)公民社会的话语。

国内学界涌现出大批“公民社会”的拥趸,在探究社会管理组织的问题时莫不以其为预设前提。同时,也有不少学者保持着批判精神,如“对公民社会理念慎用,否则会导致“非组织化”乱局”(郭丽华,尤京文,2003)。当然,更有学者进一步结合中国实际深入的批判与借鉴这一话语,以警民社会的多元化模式无疑会贻笑大方,而是否要传承“国家与社会对立”的多元发展模式,或是借鉴国家与社会对立与统一中的平衡模式,目前学界和实践领域都还在探索着。

(2)法团主义的话语。

在西方猛烈批判“公民社会”的炮火中担任主炮手的非“法团主义”莫属,又因其特性能较容易地在中国找到对接,如现行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在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中呈现为一种典型的国家主导、与社会合作的国家法团主义体制,故此话语在国内呼声甚高。

学者们将法团主义应用于社会管理组织发展趋势的分析确实为不错的尝试,但是,现行大量话语,诸如公民社会,法团主义,第三部门都未能尽显NGO所处的中国特殊历史、政治背景下的情况”,如目前国家法团主义应用的一些先驱(e.g.国家法团主义的上海个案)和社会法团主义应用的一些的先驱(e.g.温州商会)在我国社会中都是同时态共存的。学者并未探明其中的复杂形势,就难以非线性与动态的思维来把握其中的各种不确定性,故难以做出社会管理组织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展望。

2.2.2中观:三分部门间关系

“三分部门”也属于西方话语体系,且与“公民社会”的话语密切相关。但是,其是否适合当前中国的社会管理组织的探讨尚存争议(郭丽华,尤京文,2003)。现有文献显示遵循三分部门话语体系安排为预设前提的研究相当普遍,故本综述先依据此“三分部门”的预设来进行分析。

目前国内学界对社会管理组织发展趋势中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动态和前瞻性的关注甚少。除此之外,学界却是普遍地热衷于“良性互动论”的阐析和应用——当然,有全盘接收,一概而论的;也有轻描淡写,点到即止的。但学者们鲜有质疑“良性互动”本身问题:(1)何谓“良性”?从中国民间组织发展历史来看,社会管理组织何时不与政府保持良性关系?(2)如何“互动”?法庭裁决;权力斗争;利益谈判?——这只是西方情境下开出的药方,是否能本土化还不确定。或是成为合作伙伴?但,如何平等?如何可能平等?笔者并非持悲观态度,而是希望在借鉴应用之前要质疑其合理性与合法性。在中国,政府的意识形态因素使得社会管理组织无法真正自治,而同时政府的矛盾行为必然引发貌合神离的治理,短期内难以构建起平等的治理伙伴关系。(3)只关注了良性互动是否是单一而静态的视角?若是诸如冲突等非良性互动又焉知非各自发展的动力?

当然,质疑并不是意味着社会管理组织的发展与政府的关系只遵循目前委托,替代,即政府的职能延伸的保守路径,虽依据现实,但却是线性和静态的思考行为。还有学者将两者间关系划分为合作、冲突、分立,就明显局限于框架性的思考了:目前最明显的依附与被依附关系就未考虑在内,而且发展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关系可能是合作中有冲突,分立中有合作,要泾渭分明地一概而论实不足信。

3 结语

定位于方法论上的创新——自组织理论视阈下的社会管理组织发展由上述文献分析发现,我国的社会管理组织发展因为处于“共时态挤压”的困局,所以形势相当复杂。单纯用静态的战略管理模式来探究其发展趋势,或是在纯粹的西方话语体系内寻找发展的出路都未免难酬壮志。故此,笔者认为需要在方法论上进行创新,才能改变把握社会管理组织发展趋势的诸多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困局。

六中全会公报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文化;内涵;现状;构建

一、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指依附于宿舍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它既包括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也包括师生的价值观念、群体心态、校园舆论等等。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映射,作为群体文化,它是一个多成份,多层次,多内容的复合体。第一层为表层宿舍文化,指宿舍的内部设施、布局结构、美化装饰、卫生状况;第二层为中层宿舍文化,主要反映各种规章制度,如学生的学习、生活制度,道德行为规范等及其执行情况;第三层为深层宿舍文化,主要指宿舍成员的政治信念、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等及其外化。这三个层次互为表里、相互影响。表层文化是中层和深沉文化的物质依托,中层文化是表层文化的保障,同时也促使深层文化的健康发展。深层文化体现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的内涵,升华,也是宿舍文化的灵魂,是宿舍文化构建的核心。这三者有机而和谐地统一,从而构成一个特殊而相对完整的文化体系,推动宿舍文化的良性发展。

二、大学生宿舍文化的现状

(1)宿舍卫生状况欠佳。大学生的宿舍就是家,家本该干净整洁,可是,大学生往往注重个人仪表形象,对宿舍的公共卫生却任其脏乱差,衣物随手放,被子不叠,废纸垃圾乱扔,特别是男生宿舍更差。(2)人际关系不够融洽。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宿舍成员和谐与共的必要条件。9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集体意识弱,个人主义较严重,因此,往往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同时,人际关系有势利化庸俗化倾向。(3)宿舍管理体制错位。大学生后勤服务社会化后,宿舍管理体制也从教育管理职能向效益管理职能转变,制定的管理制度多是刚性制度,缺乏人性关怀,以罚代管,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越来越大,管理措施落不到实处,造成宿舍管理空壳化。(4)价值评价标准迷茫。真善美大学生的价值评价的主流标准,但是,在社会追求物质享受的影响下,大学生宿舍成员之间追求名牌时尚,寻求攀比之心也潜滋暗长。

三、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构建

(1)以人为本是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构建核心。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十人大代表在会议上重申“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构建,要把大学生健康发展放在首位,为把大学生培养成一个符合社会要求与发展的高级人才服务。(2)和谐共进是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构建目标。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上中,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是政府和人民共同追求的安定团结新局面,高校宿舍作为社会的构成单元,其和谐与否关系重大,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大学宿舍暴力事件,凶杀案件,时刻提醒我们构建大学生和谐宿舍文化任重道远。(3)创新管理体制是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构建保证。管理体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即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这些组织形式结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并以怎样的手段、方法来实现管理的任务和目的,其核心是管理机构的设置,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率和效能。第一,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各项宿舍管理制度为重心的中层宿舍文化是落实大学生宿舍文化的保障。管理制度包括各种管理规章,条例,奖惩措施,,评比制度,可以汇编成书,作为入学教育内容,通过纪律约束,实现学生的养成教育。第二,转变学生宿舍管理员队伍的管理理念。变管制为管理,变“事后惩罚”为“超前服务”;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数量服务”为“质量服务”;变“为我服务”为“自我服务”。第三,依托学生党团组织,辅助落实管理措施。积极调动广大党团员的积极性,使其充分参与到学生宿舍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来。(4)大力拓展宿舍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构建动力。“宿舍文化的健康稳定发展,必须依托一定的活动来推动。”活动内容要丰富,形式多样新颖,品味高雅,以宿舍为单位,开展文明宿舍文明标兵活动,开展才艺评比,开展体育竞技等,既陶冶了情操,又加强了宿舍成员的合作与沟通,利于协调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宿舍文化活动为学生施展才能创造机会。学生既是学生宿舍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更是受益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推动宿舍文化建设的持续、动力。

参 考 文 献

[1]姚松涛.高校学生宿舍文化的教育功能及建构[J].理论月刊.2001(专辑6.1)

[2]罗福建.从大学生公寓特点谈思想政治工作[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0)

六中全会公报范文4

关键词:文化产品 云模型 评价体系

如今文化产品极大丰富,文化产品良莠不齐。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受商业利益的驱使而滋生了一些文化怪现状,这些文化产品变得功利化,其教育、娱乐、审美和整合的整体功能被弱化。引导大众文化走出粗俗化的文化怪圈,治理文化“病症”,从而引起文化、艺术界,尤其是文化艺术交易领域的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这成为了文化产业健康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中提出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纵观学术界,对于艺术品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建立科学、严谨的中国文化品商业价值的评价体系,就成为当前中国文化品市场的急需之举。本课题对此展开研究对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这一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研究方法—云模型

云模型是用来描述非确定性关系的一种数学工具。所谓的云由许多云滴来具体实现定性值的定量描述,整体的形状描述了定性概念的重要特征,云滴形成过程显示不确定性的定性概念和量化值之间的映射。模型中的横坐标值代表与定性概念相对应的量化值,纵坐标值代表的定性概念的定量值的隶属度。云模型的数值特征有期望值Ex、熵En和超熵He。期望值Ex是定性概念预期值的最佳代表,它通常是x值对应的云,反映了对应的定性概念的中心值,是云滴所在数域的重心位置。熵En是用来反映定性概念的变量,其值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可以接受的、在域上的定性概念的元素的数目,也反映出了定性值的模糊程度和概率。超熵He表示不确定性测量的熵,而这是熵的熵。超级熵的大小间接反映了云计算的厚度。超熵越大,变量隶属度的随机性越大,云的离散度也越大。

云模型和模糊评价方法相似,既包含有因素集U={x1, x2……, xn},评判集V={v1, v2……, vn},单因素评判等要素;主要的是要通过云模型,反映综合评判的过程。还要利用正向的云发生器和逆向的云发生器,以及数字特征(EX,EN,HE),来实现定性与定量之间的相互映射关系、转化。这整个综合评判方法,较模糊评价方法来说,更具有说服力,更贴近人们的思想。 逆向云模型算法:

(1)

其中mean(xi),stdev(xi)分别为求均值和标准差的函数。

文化产品商业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一)建立评价指标的原则

文化产品商业价值的评价指标是一次综合的、全面的评价过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评价的目的:是为更好地实现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繁荣,也为鼓励和促进出精品、出力作。文化产品商业价值评价指标的建立,应以按照综合性与系统性原则、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以人为核心。以让广大人民群众都满意、宣传正能量作为文化产品评价的最高标准。还要突出社会生活质量的时代性;将和谐社会、信息化、时代化等纳入到指标体系设计范围,系统地给出艺术产品的指标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本文针对目前我国文化市场的现状,以文化产品价值评价主体的需求分析为依据,提取出几个关键评价指标。依据反映艺术品的特点,增删一些相应效益指标,进而建立的文化产品商业价值评价指标模型。

(二)文化产品商业价值评价体系

由于影响文化产品商业价值的因素众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本文根据指标选择原则,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首先把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为目标层;而准则层分为: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载体价值和资源价值等四部分。

文化产品的社会价值是指产品本身的社会影响;使得使用者在思想、艺术、和知识等精神上获得的价值。文化价值就是指产品本身的艺术性、创造性、审美性等的价值。文化载体价值就是指文化产品所依附的、所承载的具体实物的价值,例如:电视、网络媒体、书本等。而文化资源是通过产品的制造者们的劳动体现出的产品的价值,如:时间、资源等。在各准则层中,有按其特性和特征,建立指标层。依据上述原则,及专家评议、市场调查等综合考虑,建立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实证分析

综合考虑专家意见、经验知识,评价标准设定为:因素集U={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分别对应于评价专家的经验知识,用模糊的语言值表达。这5个定性概念在评判集V={v1, v2……, v5},vi=C(EXi,ENi,HEi)采用一维正态云方法:v1=C(95, 5/3,

0.05),v2=C(85,5/3,0.05),v3=C(75,5/3,

0.05),v4=C(65,5/3,0.05),v5=C(55,5/3,0.05)来表示。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文化产品实例,应用云模型来进行评价。

(一)确定评价因素权重

对某文化产品利用Delphi法,由专家打分评议,综合和整理。建立评价因素权重如表2所示。

(二)评价指标的定性定量转换及综合评判

完成以上步骤之后,云发生器将把指标层的定性指标转换为定量指标;再由逆向云发生器生成数值特征(这里通常采用均值法算法),并由正向云发生器产生评价指标的云图(见图1)。如此反复进行多次计算,直到得到满意的云图像和取值。由此获取评价结果,及每项评价指标的量化值如表3所示。

最后本文由多因素综合评判模型:,得出结果,表明为该产品的商业价值属于较好等级,该产品的商业价值还需进一步提高,在信息化、时代性、资源丰富、人才素质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提高文化产品价值的策略

综合我们的调查及以上分析,应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 :

(一) 提高文化产品中的社会价值

文化建设要人本化,不能经济化。文化产品是一种社会产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文化产品的根本性价值包括:认识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伦理价值等。它对个人、团体,甚至整个社会,存在着经济意义和作用。

(二) 提高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

提高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因为它是产品的商业价值的核心部分。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文化产品的质量会降低,而文化产品的低俗、粗疏、平庸甚至更低。虽然文化产品应该具有交换价值,没有经济价值的不能称其为“文化”;但不负载文化蕴涵的产品,就不是真正的文化产品。文化价值中应包括:积累创造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传承历史文化等独特功能。正是这个文化价值,才使得文化产品的价值能长久的保存、使用、升值。

(三)努力提高文化载体价值

努力提高文化载体价值,虽然它在文化产品价值中所占的比重较少,但它是实现产品价值的重要工具,是文化价值所依附的价值,缺少了它,文化价值也就不存在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然以文化载体的多样化、繁荣化为必要内容和基本前提。文化产品的载体要能反映:客观性、承载性、传递性、异化性等基本特征。对公益性文化产业给予各方面的支持、扶持,实行相关文化的补偿机制。将公益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区别对待。公共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尤其是有关传统文化的保护,民族文化继承等,不能把一切都推向市场。

(四)增加文化产品的补充价值

增加文化产品的补充价值,并将文化产品中潜在价值给它显性化。利用现代知识和技术,可以提高文化产品的知识内含。其中的隐性知识也会使得产品的价值增加。如果我们过分强调文化产品的艺术性,不问市场,不问观众,势必使艺术不为观众接受。这样它将失去了展现其思想、艺术内涵、审美魅力的可能性,成为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的“孤家寡人”。

(五) 努力提高文化创造者的文化素质

文化产品的价值实现与增值来自创造主体,他们是文化价值的源泉,正是他们的劳动和创造,来实现文化产品的价值。提倡文化创造者的科学的价值理想,以科学的价值追求为实践指向。创作者所创作的产品,要着眼于产品的社会利益、长远利益与共同规范。

(六) 提高广大文化产品受众者的素质

文化产品的价值是通过受众的感受来体现的,更依赖于受众者的认知与再创造。我们要以培养大众的审美情趣与能力为基础和前提,来实现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对文化产品的价值。对产品的评估也不能简单地以消费量为质量标准。一方面要提高广大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提倡道德教育,宣传正能量,发扬、传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提高新型农民的鉴赏能力,激发农民的自豪感;帮助、扶植农民文化。

结论

一个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的评价,从表面上来看是模糊的,但本质上这个价值是也可以量化、计算的。由于研究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确定模糊集的隶属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本文利用云模型、特尔斐法等工具,将云理论应用于文化产品商业价值的评价中。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模糊的、随机的,云模型方法充分考虑了这种情况,因而其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本文通过对一个文化产品价值评价的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证明了各评价因素权重分布是合理的,评价结果可靠。说明基于云模型的文化产品商业价值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胡石元,姜昕,丁家玲.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云模型评价方法.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2.雍龙泉.一种基于云模型的多属性决策方法: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1(2)

3.李庭新,李书.文化产品价值的经济学分析.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3)

六中全会公报范文5

论文关键词:非政府组织,现状,问题,对策

一、引言

“社会组织”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人们一般从狭义的角度来使用“社会组织”。我国现在通称民间组织,国外则通称NGO(非政府组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组织既是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的重要摘要的意义。

二、非政府组织研究概述

(一)研究的背景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一词,最早出现在1945年6月签订的联合国第71 款中:“……经济社会理事会得采取适当办法,俾与各种非政府组织会商本理事会职限范围内的事件。”[1]兴起于20 世纪70 年代, 90年代以后开始飞跃性的发展,被列为与“企业-市场体系”和“政府-国家体系”并列的第三体系即非政府组织体系。[2]

托克维尔曾说:“只要人类仍要保持文明,或者要成为文明,那么结社的艺术就必须与平等条件的改善携手并进。” [3]然而,与实现平等的困难重重一样,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就安徽省非政府组织发展来说,还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站。如何正视这些问题现状,探求非政府组织更好发展的对策,成为非政府组织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和管理历史状况分析

50年代全国性社团只有44个,60年代也不到100个,地方性社团大约在6000个左右。到1989年,全国性社团剧增至1600个,地方性社团达到20多万个。[4] 1989 年公布实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后,民政部门对社会团体进行了一次清理整顿和重新登记。1992 年底全国性社团有1270个,省级以下15.3万个。1993年到1995 年,受当时宏观环境过热气氛影响,社会团体发展又出现膨胀,1995年底,全国共有县以上社团18.2万个,其中全国性及跨地区社团1841个。1997年,全国县以上社团约18万个,全国性社团1846个。1998年颁布实施修订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后,民政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社会团体清理整顿工作,1998 年底,全国社会团体数量减至16.5 万个,虽然数量有所减少,但质量有所提高。2003年底,全国经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数为14.2万个。

90 年代初,民办非企业单位迅速发展并启动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工作。到1999 年,全国经民政部门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5902个,其中全国性及跨省活动的1个。2001年底,重新登记确认的民办非企业单位8.2万家,2003年底为12.4万家,同期全国经民政部门登记的基金会954个。

资料来源:1992至200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

(cws.mca.gov.cn/article/tjbg/ ),2010-04-07

(三)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和管理现状分析

全国民间组织2004-2009年发展见下表1,其业务范围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境保护、法律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工伤服务、农村专业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积极探索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完善配套制度建设现状,启动社会组织评估、执法监察工作,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与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加强。

表1全国非政府组织发展 单位(万个)

图1 全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状况

图2 2009年全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状况 单位(万个)

资料来源:2004至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

(cws.mca.gov.cn/article/tjbg/),2010-04-07

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

(files.mca.gov.cn/cws/201003/20100305095000687.htm),2010-04-07

2009年我国非政府组织比2004年增加了13.7万个,增长率达到47.6%,社会团体增加了8.2万个,增长率达到53.6%,民办非企业单位增加了5.3万个,增长率达到39.3%,基金会增加了888个,增长率达到99.6%。我国非政府组织在近几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站。

三、安徽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8年底,安徽省非政府组织共有12877个,其中社会团体8613个、民办非企业单位4238个、基金会26个。其中社会团体分为学术性、行业性、专业性、联合性社团,民办非企业分为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体育、劳动、民政、法律服务、中介服务等。全省形成了以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城市社区民间组织三足鼎立的非政府组织发展格局。安徽的非政府组织在疏导、化解社会矛盾、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催生现代公共财政体系、提供专业性社会服务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表2 安徽省非政府组织发展 单位(个)

资料来源:2003至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中国社会组织网

(chinanpo.gov.cn/web/listTitle.do?dictionid=2202),2010-04-07

表3 2009年4季度安徽省和周边各省非政府组织发展情况 单位(个)

资料来源:民政统计季报(2009年4季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

(files.mca.gov.cn/cws/201001/20100128093034527.htm),2010-04-07

如表2所示,安徽省非政府组织近几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数目增加了近一倍,2008年比2003年增长了96.8%,年平均增长率在19.4%现状,不仅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对安徽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由上表3也可看出,与江苏、浙江等周边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相比,安徽省的非政府组织在数量上明显偏少。除江西省外,在非政府组织的总数上也低于山东、湖北等省,在促进本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民间组织所起到的作用就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安徽非政府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非政府组织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80年代末, 民政部设置了社团管理局; 此后,国务院先后了修订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政部也颁布了《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我省先后也制定了《安徽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工作服务规则》、《安徽省社会团体成立登记程序》、《安徽省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登记程序》等。

但现行的法律法规中许多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层次和质量不高,其设立、性质、法律地位、作用及职能等没有完全规范,带有控制、限制发展的基本理念,与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及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此外,非政府组织内部管理中,不同组织形态的专业化管理法律法规也不健全,在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税收优惠等方面还未出台统一的政策法规,现行法律对财产关系等民事问题的规定也很少涉及。

(二)非政府组织普遍能力不足,政府化色彩较重

安徽省非政府组织的能力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管理模式、人才制度等方面。目前,省级行业协会基本上采取的是政府行政化的管理模式现状,因此各个行业协会不同程度的存在职责不明、监管失效、运作不灵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协会的发展。另外,我省缺乏专门的非政府组织专业人才的培训机构,这些组织的专职工作人员待遇问题很难落实,进而无法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吸纳了大量政府冗员和退休反聘人员,对其结构的优化有一定的影响,难以适应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三)筹集资金渠道单一,社会影响力较小,自身职能不明确

据清华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我国非政府组织50%以上的收入来自政府财政补贴和拨款,21.8%来自会费收入,营业性收入平均占6% ,企业提供的赞助和项目经费占5. 63% ,其他收入比例均低于5%。[5]这一资金来源结构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站。

见下表4,与周边省份比较,安徽省民政部门接受的社会捐款数远远少于江苏、浙江和山东省,可见,社会对民政部门支持的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民政部门对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支持。

表4 安徽与周边各省民政部门接受社会捐赠款数比较 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民政统计季报(2009年4季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

(files.mca.gov.cn/cws/201001/20100128093034527.htm),2010-04-07

安徽省非政府组织也存在自身职能不明确的问题。以我省行业协会为例,在行业统计、行业培训、信息交流等方面政府转移了较大的职能,而在行业标准、行业规划、权益维护等对行业自律具有重要意义的方面,大多没有转移行业职能。[6]

(四)内部发展不均衡,相对发展速度较慢

安徽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不均衡,与周边省份相比,社会团体相对其他类组织发展速度较快现状,而与经济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涉及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体育、劳动、民政、法律服务、中介服务等领域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数量相对较少,并且基金会的数量也有限,相对于全国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比例,也显得不均衡。

五、促进安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非政府组织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全面开放的条件下,建立和完善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法律规范体系更为迫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旨在确保其运行的透明度,资金管理的安全和有效性,保护捐助方的权益、维护非政府组织的信用。

在通过立法明确有关部门监管职能的同时,政府也应该尽快建立非政府组织的组织管理、财务管理、募捐与资助、评价与监督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税收、人事、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通过立法的形式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确定非政府组织的内部关系,使其运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加强非政府组织的自身能力建设

政府应转变管理模式,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应从直接管理向间接引导转变。以监督其民主决策、按章办事为重点,避免对其直接的日常管理工作,做到尊重其独立的法人地位,引导其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在人力资源方面,将工作岗位设计和分析、招聘、薪酬、绩效、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人力资源的模式运用到非政府组织实际运行当中,提高非政府组织自身管理水平。其次,对于非政府组织急需培训的组织管理、相关法律知识、筹资策略等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与我省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再次现状,加紧制定非政府组织人员在职称、工资、福利、户口、档案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最后,加强非政府组织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思想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服务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

(三)拓宽筹资渠道,提高社会影响力,促进政府的职能转移

首先,鉴于组织的社会认可度、支持度不高的情况,政府、新闻媒体要加大对非政府组织的宣传,引起社会关注。提高社会对非政府组织的认识度和认可度站。其次,运用市场化的办法,多争取社会的支持和资助。知名度是协会最大的无形资产,它能为其开展活动取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例如,利用企业冠名权的形式较好地解决活动经费问题。

促进政府的职能转移,以行业协会为例,政府有关部门在加快政社分离的同时,逐步将行业协会的控制权交给行业内的广大企业、公司等经济组织,并逐步将行业协调、行业服务、行业管理等职能转移给行业协会。

(四)借鉴经验,合理分配资金,促进非政府组织均衡、快速发展

通过座谈、调研、考察等方式,学习周边省份非政府组织建设成功经验和方法,并结合安徽实际情况现状,建立促进安徽省非政府组织发展的体系。

我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江苏、浙江等省有一定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投入能力和选择范围。因此,在发展学术性、行业性、专业性、联合性社会团体的同时,注重政府的项目资金、财政拨款和补贴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更加注重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通过相应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体育、劳动、民政、法律服务、中介服务等机构,促进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发展。

六、结语

虽然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存在许多障碍,但这并不能改变非政府组织发展的趋势,不能忽略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为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完善的法律、制度、政策支持,从而促进其自身能力建设,使其均衡、快速的发展,不仅对我省新阶段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也将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赵黎青.联合国对非政府组织的界定.非营利组织研究[J],2009,(3):3~4.

[2]曹晶.走进非政府组织.社会观察[J],2005,(7):4~5.

[3]A.D.Tocqueville Democracy in America.New York.MentorBooks,1956:198~202.

[4]崔开云.近年来我国非政府组织研究述评.东南学术[J],2003,(3):149~150.

[5]侯江红王红晓.论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筹资举措.求实[J],2004:199~200.

[6]关于我省行业协会现状的调研报告.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简报(第15期)[E/B]. 安徽省民政厅社会组织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