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教案范例6篇

速度教案

速度教案范文1

同学们先来看大屏幕,生活中我们见过这样的情景:(先放课件,再解说一下)超载车,遇到险情时,在同样的刹车力作用下难以停下来已酿成车祸;赛车安装了强大的发动机比质量相仿的小汽车启动快的多.根据这些情景,同学们能否年出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也就是加速度的大小与什么物理量有关?谁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学生: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和物体质量有关.受力一定时,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质量一定时,受力越大,加速度越大.(学生若不说定性关系,可提示根据情景事实,告诉我们什么呢?)刚才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不仅指出了加速度的相关因素,而且说明了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性关系,然而物理学并不满足于这样定性的描述,我们还想知道,物体的加速度与它的受力、它的质量有什么定量关系?谁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设计

1.猜想假设

(生):a∝F、a∝1/m

(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猜想的呢?

(生):同前面的定性分析,物体受力越大,加速度越大;物体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师):受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也不一定a∝F、a∝1/m,你还能想象出其他的什么形式?a∝F2、a∝1/m2或其它情况。很好,同学们能放开思维进行大胆的猜想,颇有物理学大师的风范,了不起,可是同学们,你将通过什么方式去检验你的猜想呢?

2.研究方法

(生):通过实验检验猜想

(师):可这里有三个物理量a、F、m,如何研究三个变量之间关系比较好呢?

(生):先保持m一定,研究a、F的关系

再保持F一定,研究a、m的关系

(师):很好,这就是实验的两个基本思路,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大家看这是控制变量法的定义。其实初中我们也用过这种方法,同学们能否回忆一下什么地方用过这种方法。

(生):研究物质的密度与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以及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师):很好,今天这堂课我们只研究第一种思路,保持m一定进,探究a与F的关系,而且只检验a∝F;这种最简单的形式是否正确好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依据实验数据去检验其它的形式!显见测量a与F就成为本实验的关键了!

3.方案探究

(师):猜想假设与实验的基本思路都有了,我们应该去寻求具体的方案来检验我们的猜想。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讲义,看一下自主探究指南卡上面的几个问题,然后带着这几个问题去阅读教材77页“制定实验方案时的两个问题”直到78页上边的“参考案例”,了解一下书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实验方案,读完书后同学们可以试用一下桌上的实验仪器,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表格,组内同学相互交流完成后,由各组组长汇集一下本组的方案及观点,并给大家介绍一下。哪个小组有了主意,及时举手向老师示意一下,好现在开始!

(中间隔上3-5分钟)

(师):同学们完成的怎么样拉?哪个小组先来把你们小组交流的内容让大家分享一下,第一小组先来把你们小组交流的内容让大家分享下,首先请你回忆一下与加速度相关的公式?

(学生汇报3-5分钟,教师作适当点拨和补充,学生汇报同时课件展示,最后总结现有条件下的两种可行性方案)

自主探究指南卡参考及点评

小组长代表本组介绍实验方案

1.测a、F

2.求加速度的公式:

前三个公式都要涉及速度,而测速度比较困难,后两个公式,只要测位移和时间就可以了,位移用刻度尺测量,时间用秒表或用打点计时器测量。

(1)由知,测s或测t用秒表即可,需要轨道、小车,钩码(作小车拉力用)、平衡

摩擦力。看a与F的比值是否为定值,

(2)只适用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知道运动性质的前提下才可用,由

知,只要看为常量,即可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用来测a更科学,需要用轨道、小车,多用一个打点计时器,另需学生电源、纸带、导线。由

求a,再看a与F的比值是否为定值可验证a与F是否为正比例关系。

我们跟刚才小组方案一样,只是我们采用a-F图象检验a-F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这样更能清楚看出a-F的变化关系.直线若过坐标原点即能说明问题.

(3)前几个小组都是直接测a,其实,由书上的参考案例,可知,也可以不用测a,由控制两辆小车运动相同时间t,则有只需读出两小车位移、及各自秘用拉力

,只需调节的大小看随的变化关系,即可检验a与F是否为正比例关系,我们

需要两个轨道、两辆小车及双份钩码,用这个双层轨道做实验。

3.

4.平衡好摩擦力

5.用比值法,或用图象法

方案非常好,有难度,但创新意识好,巧妙运用转化的方法,实验好象很复杂,其实更科学,给这位同学一个鼓励的掌声。

当然,如果实验条件允许的话,我们也可采用频闪照相,用气垫导轨方案去完成实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可在现有条件下,我们总结出两种可行的实验方案,大家看一下,这是实验中同学们提到的一些注意事项,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

4.自主实验

(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a是否与F成正比例关系呢?还要看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才见分晓,现在请同学们依据本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规律,大胆检验你们的猜测想吧!老师建议大家彼此借鉴其它小组方案中的优点,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好现在开始实验,看哪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做的又快又规范!

(实验10分钟左右,中间针对学生的操作出现的共同问题稍作点拨,让学生注意操作事项和要领及规范性)

学生做实验过程中,打开excel表格的参考样表

有些小组已经得到了实验数据,其他小组加油啊!可以参考老师提供的样表,也可以自主设计表格画在讲义上,请最先测出数据的同学到前面电脑前输入数据!

(展示三种情况)

各小组已经完成实验,第一小组说一下你们的结论,验证出a∝F了吗?

(生1):我们测出a与F发现a/F比值非常接近,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近似相等。说明a∝F

(生2):我们画出a-F图象为一条直线,但稍微偏离坐标原点

(师):能说出偏离的原因吗?

(生2):平衡摩擦力不足,但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a-F为正比例关系

(生3):我们在电脑中输入数据,作出趋势线,发现为正比例函数,稍微不些偏差,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a-F为正比例。

(师):同学们表现太棒了,课堂因你们而精彩!为自己的精彩表现来一次激烈的掌声吧!

5.实验结论

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数据及图象描述,我们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质量一定时,a与F成正比例关系。

(三)探究历程

回想本堂课我们的探究历程。

首先是情景再现、然后是猜想假设a、F、m的关系、接着进行探究实验方案、同学位自主进行实验、通过数据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我们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m一定时a与F的关系。让大家体会了物理学研究工作是以怎样的形式和方法来进行的,望大家从以下两方面有所体会:第一,物理学研究并不神秘,每个同学都可以开展物理学研究。第二,今天我们的工作是粗糙的,真正的物理学研究更精确、更完善,但基本思路和方法是一样的,让我们都拥有这样一种方法,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吧!

(四)为巩固课堂所用知识与技能,老师送大家几道竞赛题,看谁先来抢答,以最先站起来,并且快速回答的为获胜者。

(五)课后探究题

速度教案范文2

1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案例1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以往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由比较运动快慢引入速度概念,速度定义等于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的时间的比值.通过速度概念学生能够理解平均速度,并能计算平均速度.而对于瞬时速度,学生尽管知道它是指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但不能理解这样的物理量如何去测量.这就使瞬时速度这个物理量显得有些神秘,也失去了它的实用性.

新课改教材在设计这部分内容时,首先介绍坐标的变化量和时间的变化量,然后再用物理学中对速度的定义,将速度表示为这样一个微小的变动,表面上差异不大,但它对下一步引入和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影响差异就大了.通过表达式,学生能很直观地看到表示物体在时间间隔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即平均速度,当时间间隔Δt取小一些,则物体从t时刻到t+Δt时刻这样较小的时间间隔内运动快慢差异就小一些,运动的描述就精确一些.再就是当时间间隔Δt非常非常小时,就可以认为表示物体在某时刻的速度,即瞬时速度.这样处理较清晰地体现了极限思想,加深了学生对科学思维方法的感悟.学生由此不仅明确了瞬时速度概念,也了解了瞬时速度的测量方法.这一点十分重要,它体现了物理学-个特点,即给出一个物理量,不仅要知道这个物理量是什么,更要知道怎样去测量这个物理量,知道怎样测量的物理量才更有实际意义.同时,学生了解的测量方法也为下一节用打点计时器测瞬时速度做理论铺垫.

在加速度部分的处理方面,新教材比以往教材也更合理些.以往教材只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它在引入概念时避开了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而新教材先介绍速度的变化量Δv和时间间隔Δt,然后再沿用加速度的定义表示.这样一来,学生可借鉴已学过的速度定义来认识加速度定义,从而了解变化率这个概念,并理解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知道对应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此处极限思想的应用为测量表示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提供了数学依据,同时又回避了严格的极限概念和计算,没引入极限这个术语,高中学生能够接受,从而给高中物理探究实验中的测量奠定基础.

2 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案例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以往教材在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部分时,先从理论入手得出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利用公式计算加速度,然后再进行实验通过测位移求加速度.这种内容顺序安排下,知识传授痕迹过多,而学生探究部分有些欠缺.

新教材首先安排了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实验,学生通过该实验掌握了一种测量速度的方法,然后再利用这种测量速度的方法去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亲身体会到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并采用这种方法去研究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这种安排既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学以致用,又再现了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

又比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牛顿第二定律”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所掌握的知识,猜想力、质量、加速度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同学之间猜想并且互相讨论,学生分组得出结论:加速度和力成正比,和质量成反比.教师接着提出要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尽可能多设计几套方案,验证结论是否正确.学生分组讨论得出:“方案一,取一个物体,施加力,同时测量出加速度,然后不断地改变质量和力,测量出加速度大小,再寻找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案二,先控制质量不变,改变力的大小,测量出加速度大小,验证加速度和力是否成正比.然后控制力不变,改变质量的大小,测量出加速度大小,验证加速度是否和质量成反比.”教师鼓励学生通过两种方案进行验证,结果利用方案二验证结论,并引导学生得出高中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这样的探究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体验了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和过程,同时也逐步形成一种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由“熟记知识”转向“感悟知识”,他们不再是被教师灌输知识的对象(即被动学习者),而变成在教师引导下感悟知识、探究问题的研究者(即主动学习者).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学习由此变成一种主动行为,其效率也更加高了.

3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提升学生实验素质

案例3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以往教材采用演示实验探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及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实验的目的在于得出实验结果,而对实验探究过程要求不是很高.

新教材采用学生实验去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实验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师生更关注的是如何去设计和实施这个实验.这里主要有四个部分.首先,要确定所要探究的问题,即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和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第二,要设计实验基本思路和数据分析方法.探究三个变量间关系一般采用控制变量法,即保持一个量不变,测物体在另一个量变化时对应第三个量的变化情况,分析后两个量的关系.例如在本案例中,先保证物体质量不变,测物体在不同的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数据分析一般要设计表格记录原始数据(尊重原始测量数据,是良好实验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为了能直观观察也可作出两个物理量的关系曲线.第三,要解决实验的关键问题,即如何测量相应的物理量.比如在本实验中关键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怎样测量加速度,另一个是怎样提供所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第四,得出实验结果后,如何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速度教案范文3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二:一是不少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至深,教学观念落后,潜意识中始终认为实验探究费时费力,远不如直接讲有效;二是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没有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要改变上述现状,就不能忽视实验方案的设计环节。实验方案的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创造性和灵活性,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是保证探究有序并有效开展的关键。因此,如果将实验方案设计环节分为“毛坯方案设计”“实验方案改进”和“实验方案的引申和发展”三个阶段进行引导。

下面以“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和合外力的关系”实验方案设计教学为例加以探讨。

本实验可以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常识,对加速度和力、加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猜想,再确定实验的基本思路:保持物体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再保持物体所受外力不变,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初步制定实验方案,然后引导学生周密思考,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完善实验方案,使学生体会整个探究过程的严谨性和合理性。

第一阶段:毛坯方案设计阶段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建立简洁的物理情景,设计出最简单、最基本的实验方案,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实验方案的设计应该如何入手。

教学片断一

建立物理情景:桌面上的滑块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加速运动。

问题链设计:问题引导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问题引导2:如何测量?问题引导3:要探究三个物理间的关系,应该采取什么方法?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建立简洁的物理情景,控制实验条件,画出实验装置草图,在此基础上提出总体的实验思路,来突出学生的主题作用。

第二阶段:实验方案引申和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是在完成实验教学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其它方法来测量本实验的物理量,寻求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对教材有关实验的引申和拓展。

教学片断二

实验装置:气垫导轨、光电门

问题链设计

问题引导1:如何利用光电门测得的速度来得到加速度?

问题引导2:如果不猜测出加速度的具体数值,能否探究加速度和其他物理量的关系?

问题引导3:如何测得不同情况下加速度的比值?

问题引导4:如何解决同时开始运动?如何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的位移?

这一阶段通过设置适当的问题,层层递进,逐步深入,旨在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学生的视野。

课堂留给我们的思考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留给学生必要的时间思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物理知识的探索、发现和推理过程。同时,还要发挥“空白效应”,即教学中教师要“言犹未尽”,留下空白,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尽情想象,或有意设置几个“漏洞”,让学生自己去钻研、填补,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速度教案范文4

高中物理教学方案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指的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整个课堂活动都是以“问题”为线索和主线来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教师以一连串的问题来组织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来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来组织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且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一、实施教学方案设计的重要意义

(一)保障课堂教学科学化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深入分析教学工作中的各项问题,且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解决问题的措施,让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保障课堂教学环节的科学、合理,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的需要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教学方案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则逐渐转变角色,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需要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思考和反思,然后运用相应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代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案设计的举例

(一)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在这一节中,教学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圆周运动以及匀速圆周运动;②掌握角速度、线速度的相关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③了解频率、周期的涵义;④清楚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

(二)明确教学重难点

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相关物理量;②线速度、角速度、频率、周期之间的相互转化方法;③孤独单位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帮助学生掌握这一节的相关知识。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教学导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章节内容的思考和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思考,比如提出以下问题:①同学上学中,步行、坐公交、骑自行车这三种方式中,哪一种最快?②我们通查个所讲的快慢中,主要指的是“速度”,那么比较的是什么速度?③提到圆周运动,同学们在生活实际中想到的主要是轮子(为讲解圆周运动的概念埋下伏笔),那如果是两个人同时骑自行车,怎样比较他们速度的快慢?

第二,新课教学。完成新课导入后,教师就可以直接进入新课教学的环节。这部分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比如在定义圆周运动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其定义,可以设置问题:怎样度量质点做圆周运动的速度?然后让学生利用相关的物品,比如圆规等,对圆周运动进行模拟,同时注意观察圆周运动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等概念。

第三,课堂总结。根据以上教学环节实施,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同时让学生自由发问,提出其中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最后教师再做出补充,帮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

三、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案设计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中,一味重视“灌输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因此,最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整个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主导,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以问题为中心的现代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案设计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个性的差异等因素,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而有效激发学生高中物理课程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多媒体教学法

比如在“圆周运动”这一节的教学设计中,当教师提问步行、坐公交车、骑自行车三种方式来上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丰富的图文信息、多样化的视频资料等,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出来,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法

在教学方案设计环节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保障教学时间的前提下,设置相应的小组合作学习环节,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先在组内展开讨论,然后让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陈述相关的观点。此外,在实验课环节中,有些实验需要小组合作完成,此时同样需要教师将学生分组完成,从而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注意问题的启发性

在以问题为中心的现代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案设计中,教师设置问题时,必须要确保其具有良好的启发性,当问题提出后,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这样才能保障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案设计的实施效果。此外,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一方面,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避免学生问题受挫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样的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物理现象,认识到书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将书本知识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实施教学方案设计,是保障课堂教学科学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需要。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为了保障教学方案的有效实施,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并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保障问题具有良好的启发性,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南杰.基于问题解决理论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速度教案范文5

关键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案例式教学;创新思维;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152-02

一、前言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主要是以零件几何精度设计为基础,对机械零件的设计标注进行完善,达到产品加工的标准。因此,本课程不但包含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包含必要的工程实践知识,是介于机械类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1,2]。目前,该课程普遍采用传统式教学法――灌输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学生参与较少,因此教学效果不太理想[3]。为适应湖南文理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引入案例式教学法,使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后能够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二、案例式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案例式教学最早始于哈佛大学法学院。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案例式教学已日趋规范。该教学法需要教师精心策划与指导,根据教学目的,调动学生参与到典型案例的讨论中去,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5]。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式教学的设计

1.案例的选择。教师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采用案例式教学,采用接近实际或工厂现有典型案例是教学的重点和基础。案例与专业的契合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在选择案例时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个性化定制。针对各个专业的特点,采用个性化定制案例。案例必须能够覆盖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内容主要的知识点,通过案例的学习,学生可对相关案例进行借鉴和参考并得到启示。(2)贴近工程实际。贴近实际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马上应用到实际中去,真实感受到本课程的实用性。(3)与其他课程的相关性。《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大多数机械类专业课程的基础。譬如湖南文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是减速器的设计,因此本课程在选择案例时,就以实验室现有的二级减速器为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减速器有更直观的了解,又方便后续课程的开展。针对案例的选择原则,设计了四个案例:

案例一:在涉及到尺寸公差与配合制等名词时,学生不容易理解,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以校实训中心现有的机械零件图为例,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使学生对实际的零件图有感性认识。在此过程中,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随堂思考。

案例二:在讲解标准公差数值表和基本偏差表时,以实验室减速器中的输入轴为案例,对不同轴颈尺寸所对应的标准公差和极限偏差进行设计。

案例三:在讲解滚动轴承公差与配合时,以实验室减速器为例,分析滚动轴承与减速器主动轴和传动轴的配合关系以及与减速器箱体的配合关系,进一步完成对滚动轴承公差和配合的选择。

案例四:键与花键是传动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用以传递扭矩和运动。因此,键与花键公差与配合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案例同样以实验室现有的减速器输为例。首先让学生了解平键的功用,进一步学会选择平键的公差与配合。然后结合学生自己的分析,完成平键图样上的标注。

2.案例的导入。案例的导入可以在理论知识介绍之后,这样容易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譬如在介绍滚动轴承这章内容时,首先,给学生介绍滚动轴承的种类、滚动轴承与轴和外壳孔的配合性质及轴和外壳孔的尺寸精度、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等因素,让学生对滚动轴承有初步的了解。接着,给学生展示减速器中的滚动轴承。这样容易激发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

3.案例的分析讨论。案例的分析讨论是案例式教学的核心。根据典型案例,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讨论方式通常采用两种:(1)小组讨论,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教师的引导下,来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可以使讨论更深入、更全面,使学生提前体会到作为一个机械专业学生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4.案例的总结。案例分析讨论完以后,教师要进行总结。首先,对讨论过程进行评价,表现好的学生应当予以肯定。接着,对讨论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保持长期的关注和不断的思考。

5.案例式教学成绩评价体系。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是案例式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中“一考定全局”终结性评价模式,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推进考试制度改革。

本课程案例式教学评价可规定学生课程最终成绩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的考核方法:平时成绩满分40分=出勤成绩(满分10分)+案例式学习过程成绩(满分15分)+案例分析总结报告/几何精度设计大作业/学科竞赛(满分15分)。

四、结论

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对案例式教学法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案例式教学法由四个阶段组成:案例的选择、案例的导入、案例的分析讨论和案例的总结。它不同于传统教学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该教学法的实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学效果也有了改进。

参考文献:

[1]王晓玲.公差与测量技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廖辉,黄崇林.案例教学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中的实践[J].课程教材改革,2013,(293):79-80.

[3]李F.案例教学法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3,(8):202-204.

速度教案范文6

关键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建议;转变执法理念

一、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的必要性

具有保护社会利益以及维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合法利益的双重作用。拖延的诉讼,往往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长期处于被怀疑、被控告的不确定状态,从而对其身心健康等带来一系列严重影响。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发育阶段,这一阶段是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是充满矛盾的时期,一方面可塑性较强,另一方面易受外界的影响,既容易接受正确的引导,又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引诱而走上犯罪道路。如果案件办理不及时,尤其是在办理已羁押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审查时间拖得过长,将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羁押过程中受到二次感染,使司法机关更难做好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教育挽救工作。因此,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当尽可能的快速和简便,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快速办理机制有其现实意义。

二、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的具体建议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在现有法律上缺少具体的规定,现就结合办案实践,浅谈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的具体操作方式:

1、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理机构。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第五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一般应当设立专门工作机构或者专门工作小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具备条件的应当指定专人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一般应当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善于做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的检察人员承办。”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从公诉部门抽调人员成立专门的未检部门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如此一来,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案人员能够得以从其他案件中脱离出来,全身心、系统化地应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既有利于案件集中、快速办理,又有利于积累经验、形成制度,大大提高办案效率,快速有效地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2、制定统一的操作规程。检察机关应加强与公安机关、法院的沟通,达成共识,制定统一的快速办案操作规程,明确提请机关和审查程序,有效缩短诉讼时间。首先,应规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的适用范围,除去一些特殊情况不宜适用快速办理机制外,绝大部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均可纳入快速办理的范围,因此,只需限定不宜适用的特殊情况即可,这些特殊情况应包括:⑴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并且未作分案处理的案件的;⑵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⑶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是累犯的;⑷案情复杂的。除上述情况之外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均应适用快速办理机制。

另外,通过建立刑事拘留信息共享、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权利告知、品格调查、提前介入、非羁押措施可行性风险评估等制度,要求公安机关在提请批准逮捕前邀请检察机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案机构派员提前介入,引导公安机关收集逮捕必要性证据以及未成年人的家庭情况、在校表现、父母的认识和态度、校方和所在社区的意见等信息。对于性质较恶劣的严重犯罪,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要求侦监部门在3日内办结,对证据收集较全面、固定的,可以向公安机关发出《快速移送审查建议书》,督促公安机关将案件尽快移送审查,减少对涉罪未成年人的羁押时间,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做到早介入、少关押。

同时,在审查过程中,要求检察机关对于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有必要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同时发出《快速审理建议书》,人民法院对适用快速审理程序审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当自受案之日起十日内审理完毕。对于作相对不、附条件不处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检察机关应在二十日内提请检委会讨论通过,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得到刑法上的确认,让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尽快地回到社会、接受矫治。

3、结案后追踪矫治。快速办理更要求注重实效,为确保办案质量、巩固办案效果,在快速办结案件后,还应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追踪矫治。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而言,诉讼程序完结后,案件对他的影响却没有结束。因此,办案人员在案后还应对他们进行追踪矫治,可保证作出的处理决定尤其是不决定得到最好的执行效果。对作不处理的未成年人,通过定期回访考察,可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学习情况、帮教措施的落实程度等,及时教育和帮助他们,消除影响他们正常成长的不利因素,从而达到预防再次犯罪的目的。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坚持案后帮教,还应注意配合有关部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在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不受歧视,感受到社会的正能量,以利于他们回归正确的生活道路。

三、转变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执法理念

未成年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的建立,将使未成年刑事案件的办理进一步专业化,无论是对于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还是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都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整个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而言,机构的组建、制度的建立仅仅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让办案人树立良好的执法理念才是关键所在。正如孟子所言:“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特别是在新刑诉法出台的大背景下,如何将先进的法律制度转化为执法者自觉的执法行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执法不是一项纯粹的技术性操作过程,更为重要的,应当是执法者基于对法律条文背后所蕴含的法治精神的理解,向社会和公众诠释法律真谛的过程。而执法者对法律的理解和把握,所体现的恰恰就是执法的理念。作为执法者,对正义的评价标准不是有罪必罚,而是被破坏的社会关系是否得到恢复,被害人所遭受的物质损失或精神伤害是否得到补偿或抚慰。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需要赋予特殊的司法保护。对于犯罪的未成年人,只要主观恶性不大,罪行不特别严重,司法活动的着眼点与归宿点应当在于使其更好的回归社会。因此,只有转变以往的单纯注重打击的惩罚理念,切实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才能从内在推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快速办理,使快速办理机制既有其形,又有其魂。

上一篇跑步教案

下一篇论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