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咏梅范例6篇

卜算子咏梅范文1

卜算子咏梅赞颂了梅花洁身自好、傲然不屈、坚贞不屈的品格,《卜算子·咏梅》是南宋词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咏梅词,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

卜算子咏梅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来源:文章屋网 )

卜算子咏梅范文2

怎见雪花飘?

我望梅花独自开,

吸引行人赏花。

闻到花香何处有,

四面八方花香来!

待到梅花开满时,

只有春来报!

我看日落天黑后,

卜算子咏梅范文3

关键词 课后练习;咏梅诗词;知识整合

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古代诗歌五首》的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一道题,要求把“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词句补充完整,并说说诗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

在硬件设施相对较好的学校就读的学生,一般都能把陆游的这首《卜算子·咏梅》补充完整,并能准确无误说出它写的是“梅”,因为从题名“咏梅”中就能看出来。其全诗如下:“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的这首《卜算子·咏梅》诗一首托物言志的词,作者以梅花自比,表现了不怕嫉妒,不怕摧残,始终保持自己高洁本性的孤傲品格。

而现在,我们须解决的问题是,《卜算子·咏梅》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在课堂上,学生们有说冬天的,有说春天的。说冬天的学生的理由是:梅花没有春天开花的,只听说有“腊梅”,它应是冬天开放。一连串的理由,使得持另一种观点的同学哑口无言。老师面对这样的场景,身处这样的处境,应怎样引导学生,更重要的是应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解释,其解释的合理与正确程度,取决于教师在备课是对知识的整合程度。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应首先搞清楚并解决好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应把以前的知识储备中与梅相关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联系起来,快速地与问题进行整合。整合的步骤是:

1 梅的植物学定义

梅花,《汉语大辞典》里有这样的解释:落叶乔木,种类很多。叶卵形,早春开花,以白、淡红为主,昧清香。果球形,立夏后熟,可生食。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梅,花开于冬,而实熟于夏……”。同样的所指,在《植物学大辞典》里对其有这样的描述:“梅,蔷薇科,樱花属,落叶乔木,茎高二三十尺,叶椭圆形或卵形,有尖端,缘边多锯齿,早春光叶开花,香味甚高,花梗极短,尊紫绎色或绿色,下部连合如筒,上部五裂。花冠五瓣,色有红白、淡红等之别,亦有重瓣者,雄蕊甚多,雌蕊一枚,果实为核果,可食。”而在其他介绍梅的书里,一般把它归为“蔷薇科李属……梅花常在冬季或早春先叶开放,它的花期很长,一般为20—40天。”(《植物王国》)

2 咏梅的佳句

在中国历史上,众多诗人词家都心有灵犀地为梅花留下了最为浓彩的一笔。从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到李清照的“雪里己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渔家傲》);从宁调元的“姹紫嫣红耻效颦,独从末路见精神”(《早梅》),到高启的“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梅花》九首之一);从张谓的“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末销”(《早梅》)再到王初的“迎春雪艳飘零极,度夕蟾华掩映多”(《梅花》),再到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卜算子·咏梅》)。众多的梅咏诗作中,虽然诗词家们各自选取的情感抒发视角不同,或写景,或抒情,或明志,其中暗示人生品质、人生情怀存在着微妙的差别,但是有一点可以从中找到共同之处,那就是梅花的不畏严寒的品质,梅花可在冬天或早春开放,且有较强的耐寒性,一般能抵御零下8—14度的雪地低温。正因如此,人们将之与松、竹共誉为“岁寒三友”。又由于早春延绵,并过渡着冬天积雪消融的寒冷,梅花的花期恰与此基本同步,因此,梅花于早春独开而报春,故有“报春使者”之美名。梅花花期成就了它成为春的信使,同时也成就了它报春后随即离开,它的“不争春”。

3 腊梅与蜡梅的刊误

至于腊梅,我们认为还是把它从梅花中另列出来比较适宜些。原因在于,尽管广义上说梅花也指称腊梅,但从植物学的观点来看,腊梅与梅花是非近亲非同种的。具体说,腊梅届于腊梅科腊梅属,而梅花属于蔷薇科。它们虽都开花与冬末春初,但腊梅花是单生,呈杯状,外轮以蜡黄为主,中轮带有紫色条纹,清香扑鼻。因腊梅的花整体呈蜡黄色,故曰蜡梅,而不是人们想当然地理解“腊梅”即腊月开花的梅花。

4 释义刍议

卜算子咏梅范文4

2、全词: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赏析

卜算子咏梅范文5

一、有的问题与课文的难点和重点直接关联,教师要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去围绕课文主题进行分析、理解

比如,在教学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时,学生问到:“同样写凌寒开放的梅花,为什么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写得那么积极乐观、充满豪情,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却写得那么低沉孤高?”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千万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那样既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主题理解,更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谈不上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此时,我在课堂上展示了两篇词作者写作此文时背景材料,让学生去阅读,阅读后让学生揣摩两位作者写作此词时的心情。学生感悟到:两位作者都是以梅花自比,只是不同的是,毛泽东在写作此文时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加上国际反华势力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严峻考验,但词人心中一个革命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信心却那么坚定、永存。因此,毛泽东写作此文时笔下的梅花是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而陆游写作《卜算子咏梅》时,南宋王朝正处于动荡不安时期,君王被掳,中原北方部分土地被金人占领,陆游一心主战收失地,但屡受排挤打击,难于实现报国之志。词作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了《卜算子咏梅》,也就难免在词中流路出低沉落魄孤单的情绪,因此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就写得低沉孤高。通过上述的引导,教师既帮助学生解答了难题,也帮助了学生把握课文主题。

二、有的问题与课文有关,但不是文章重点、难点

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有关语句去掌握解决。

比如,在教学《国宝——大熊猫》时,我展示了几幅大熊猫图片,让学生观察大熊猫外形有什么特征,有个学生突然发问:“‘大熊猫’外形,头部像猫,体态像熊,为什么人们把它叫做‘熊猫’,而不叫‘猫熊’?”很显然,这个问题不是课文的重点、难点,但它的确与课文内容有关,处理得当,这个问题有助于对课文理解,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于是,我引导学生看课文,让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学生很快地在课文第十段中找到了相关答题语句(解放前…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熊猫”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熊猫”, “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宣传,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接着学生又问:“它是否属于猫科动物?”针对这个问题,我把事先预设好的猫科动物相关知识以卡片形式,展示给同学们看,让他们自已从中解答,同学们在图片和材料的感官刺激和文字魅力吸引,对问题的求知欲浓烈,纷纷找到答案。

三、有的问题难度较大,课堂上教师一时难于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把握理解,教师可以采取放一放,丢一丢的方法,引导学生课后解决

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绿》时,学生问:“‘女儿绿’是什么?‘绿’也有性别、年龄、身份之分吗?”这是一个早就引起人们注意而又一直说不清的问题。主要理解也有两种:一种说作者运用了仿词的修辞手法,是仿宝石“祖母绿”的构词方式而给绿的一个饱含深情的命名;一种理解是作者顺着前文“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的比喻写来,便要把眼前的“绿”称为“女儿绿”。对于这样深度大的问题,教师应在课堂上敢于放一放,丢一丢。教师可适时地说:“对这样的问题,某某同学都能想到,可见,这位同学读书真仔细,脑筋聪明哟!但这个问题,我和你一起课后去探讨,好吗?”这样就避免课堂上被这种偏难的问题所纠缠,既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还不会伤害发问学生自尊心,打击他的求知欲。

四、有的问题与课文内容无关,属于“狂轰滥炸”或“漫无力际”的,教师应针对这样的问题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

卜算子咏梅范文6

比较阅读,就是运用求同和求异的思维方法,将几篇内容和形式上相互有联系的读物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有比较才能鉴别”,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它们的本质特点。

首先,要选好比较对象。选择比较读物的原则是要有内容可比较,要善于从不同的读物中发现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的各种联系,并从中抓住主要联系,这样才能准确地确定比较对象。比较对象可以是已读过的较熟悉的读物,也可以是未读过的读物,只要是相同点较多的都可以。如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个是咏春,一个是绘冬。两文描写的对象不同,但给人的感受以及表现手法却有很多相同之处:1.都给人以温馨之感。《春》中的“春”,春意浓浓;《济南的冬天》之“冬”,是温暖如春。2.都按照一定的顺序,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事物。《春》按照盼春、绘春、赞春来写,《济南的冬天》按由近到远的顺序来写。3.都着眼于对象的整体描写。《春》从不同的角度具体描绘五幅图画,《济南的冬天》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山水等景色。4.都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事物。5.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开头都总领全文,开启下文,中间都转入具体描写,结尾则总括全文。

第二,要确定比较范围。比较范围主要指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指读物的题材、人物、事件、环境、主题,形式指体裁、结构、线索、人称、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与刘禹锡的《陋室铭》在主题上都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品格和高雅的志趣;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托物言志,以优美的骈句表情达意。这就可确定两文比较的范围:应以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比较的读物在内容上相似点较多,就可以确定比较的范围。如果文章可以比较的内容很多,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抓住重点内容比较即可。

第三,考虑确定比较点。即进行具体分析,用求同求异的思维方法,从总体上找出共同点,从具体上找出不同点。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和的《卜算子 咏梅》同中有异,各有风韵。陆游的“梅”是清幽绝俗的白梅。词人托梅寄志,表现了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的“梅”是怒放枝头的红梅。作品表现出词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斗争精神,歌颂了革命者敢于斗争、不为名利、乐于奉献的崇高境界。两词有许多共同之处: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表现了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赞美了梅花的高尚品格。4.两位词人都以梅花自比,托梅寄志。两词也有明显不同之处:1.词中的梅花形象不同。陆游的“梅”是寂寞凄凉、饱受摧残的形象,它象征了屡受排挤打击的主战派;的“梅”是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它象征了革命者面临巨大困难时那种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2.两词的感情基调不同。陆游这首词低调孤高,流露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这首词积极乐观,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