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的俗语范例6篇

桥的俗语

桥的俗语范文1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备考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重点考查语文素养和探究精神。

福建省泉州市几年来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回顾:

2007年:“读书”为主题的名著阅读交流活动。(14分)

2008年:“交通标语”选出不合理的一项,并说明理由。(4分)

2009年:“汉字的使用现象”分析恶果,探究原因,提出对策。(6分)

2010年:“名字内涵探究”名字的分类、含义、和所包含的情感。(6分)

2011年:“民俗节日”探究。(7分)

2012年:“桥文化”探究,包括“桥之名”、“桥之美”、“桥之韵”。(7分)

分析:这几年的主题探究均是以“文化”或者“人文”为大主题的。同时又是初中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较为广泛的,并有所体会的主题,这类题目会使考生心有所言、言之有物。

综合性学习主要考查能力包括:能提出问题(概括能力)、分析问题(探究原因)、解决问题(对策)。平时扎实有效地多开展相关活动才能在考场上胸有成竹应对,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积累,厚积薄发。

重视语言积累,是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途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灵活,涵盖面广,涉及知识多,因此,上课的时候能把书本知识引申开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学的形式丰富多彩而绝不单一,强调背诵和广泛阅读,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从而使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做到“厚积”,才能在临考时“薄发”。

2.关心时事,关注热点。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是相等的,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性的。一些新闻热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考试题中。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使学生受到科学的、技术的、文化的、人文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不但要注意积累热点时事的相关素材,而且要切实提升学生的拓展能力。

3.找准角度,切中考点。

试题变化再多,命题的角度总是有限的。总之,只要学生在答题前仔细分析题干,明确试题的考点,审题时抓住要点,就能明确自己的任务,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地应答。抓住要点,主要是抓问题和答题提示部分的关键词。

4.激活思维,张扬个性。

《课标》十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建议”明确提出,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其答案具有多元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我们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加大演练的力度,以增强情境意识,激活思维,张扬个性,同时培养找规律善归纳的能力,具体解答的时候,我们要积极利用积累,充分展现创意,要注重语言的运用,力求言之有理又有序,得体又简明。因此,同学们应该充分激活自己的思维,在准确把握题意的前提下,突显特色,张扬个性,这样的答题意识和态度正是我们所鼓励和倡导的。

2012年福建省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题(语文)

桥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为增进对它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参与“桥文化”的探究,感受它的艺术魅力。

(1)【桥之名】按提示,说出下列各式各样的“桥”。(2分)

①用石头砌成、桥洞呈弧形的桥叫做 。

②使道路形成立体交叉的桥称为 。

③传说中,喜鹊在天上搭的桥名曰 。

④雨后彩虹被喻为 。

示例:①石拱桥②立交桥③鹊桥④人间天上的桥

(2)【桥之美】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诗句所表现的桥之美。(3分)

①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美在 。

②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美在 。

③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苍龙背上行。美在 。

示例:①气势恢宏②桥长无与伦比③诗情画意(或“桥上桥下景物融为一体”)

(3)【桥之韵】生活中还有许多无形的桥,请参照示例,另写一句。(2分)

示例:严复将西方文化传播到中国,搭建了通往西方文化领域的桥梁。

答案示例:(意思对即可)

2011年福建省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题语文

民俗节日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同学们伴随着这些节日度过了一年又一年,而对它的了解又有多少呢?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熟悉它,探究它,从而增进了解,获得知识。

(1)了解民俗节日。(2分)

请用线段将下列相关内容连接起来。

民俗节日 民俗活动 饮食文化

春节 赏月 包粽子

清明 踏青 吃润饼

端午 舞狮 尝月饼

中秋 赛龙舟 吃团圆饭

(2)品评民俗节日。(3分)请结合⑴⑶题提示的内容,说说我国民俗节日的特色。

示例:①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②民俗活动与民俗饮食相结合。③民俗活动形式丰富多彩。④文化色彩浓厚。能说清三组之中的某种与民俗节日的关系即可。

(3)探究诗句内涵。(2分)

下列诗句所表现的共同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③汨罗沉没一流恨,湘楚常怀千古羞。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示例:①诗句内容与民俗节日相关。②描述民俗节日活动、节日气氛。③表现不同节日的不同特色。(答出两点即可)

综上,综合性学习板块的考点,就形式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类。

(1)语言创作类:①编拟广告、宣传语;②对联知识及创作赏析;③撰写开场白、结束语、串词;④拟写通知、邀请函、启事等。

(2)材料整理类:①语段压缩;②材料的整合与探究。

(3)图表转述类:①表格分析;②图标理解。

(4)活动参与类:①采访;②拟定活动方案;③开展辩论等。

桥的俗语范文2

摘要:侗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艺术底蕴。本文着重从侗族礼仪祭祀的仪式和音乐方面入手展开研究,并详细的阐述了侗族的历史和民间文化,旨在向大家诠释一个真实的侗族和展示侗族丰富多彩的礼仪祭祀音乐。

 

关键词:侗族 古文化 礼仪 祭祀乐

前言

侗族古文化礼仪祭礼乐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社会实践中沉淀下来的宗教信仰礼仪以及侗族民间音乐的结合,它蕴含着侗族古文化、侗族传统礼仪、侗族传统宗教文化、侗族民族音乐以及侗族人的精神理念。

 

侗族民间音乐是侗、瑶、苗、汉等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的艺术结晶,它全面反映了这一民族地区的民俗生活,是研究湘黔文化和侗族文化的“活化石”。

 

一、侗族的分布概况及侗族历史

(一)侗族分布概况

侗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人口296万(来自2000年人口普查)。聚集于湘、黔、贵三省交界的天柱、从江、黎平、玉屏、榕江、锦屏、三江、新晃、通道、龙胜等县[1]。侗族分布连成一片,政治经济的发展基本相同,风俗习惯大体一致,只是各分部之间有些差别。侗族有共同的语言,属于汉壮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族分南北两个方言,但差异不大彼此可通话[2]。

 

(二)侗族族源历史概述

据史书记载,侗族先民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秦称“黔中蛮”,汉称“武陵蛮”,唐称“僚”或“僚许”,宋往后则称“仡佬”“仡悦”等;直至清朝才逐渐称为“侗民”“侗家”等。古代封建统治阶级对侗族居住地居民习惯称之为“南蛮”,这是一种带有侮辱色彩的称谓。侗族自家人一般以“仡伶”自称,“侗家”、“峒人”则是外族对侗族的称谓。

 

二、侗族古文化

(一)侗族古文化概述

侗族古文化实际上是侗族的民间传统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发展源泉,包括民族历史、民族宗教文化、民间音乐、民间艺术建筑等诸多方面,还包括侗族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其中以侗族民间音乐和侗族民间艺术建筑最为突出。侗族民间音乐主要包括侗族的代表性音乐形式“侗族大歌”以及侗族的礼俗、祭祀方面的侗族民间音乐歌曲。侗族艺术建筑主要是指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他们是侗族古文化的瑰宝,是侗家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

 

(二)侗族古文化之典范——侗族大歌

说到侗族,说到侗族音乐人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侗族大歌,可以想象侗族大歌在侗族文化体系以及在侗族音乐艺术中的地位。

侗族大歌的名称来源于古老的侗语“嘎玛(gama)”和“嘎老(galao)”。在侗语中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刚好反过来理解:“嘎”为歌的意思,“玛”和“老”即是大之意,所以谓之为“大歌”。大歌的演唱形式为合唱,一般要三五个人以上组成的合唱团队来演唱,但在逢年过节或者大的民族喜庆日子时合唱团队多则多达上百人乃至上千上万人之众,如此宏大之场面,“大歌”之称谓当之无愧。但大歌的含义不仅仅指场面之宏大,从广义上讲所有侗族民间多声部合唱曲都属于侗族大歌。

 

(三)侗族古文化之宝——鼓楼和风雨桥

1.鼓楼:到过侗寨的人,会被一座像杉树一样耸立的木楼建筑所折服,也会情不自禁的对一座横立于河上的美丽木桥发出赞美之情。这就是侗寨的物质文化遗产鼓楼和风雨桥。说到鼓楼,在侗家人心里面积攒了太多的感情,因为鼓楼是侗家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俗话说“有寨必有鼓楼”,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是侗族人民休闲、娱乐、议事、集会的活动场所,更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结晶。

 

2.风雨桥:侗族人喜欢依着河安家,跨水而居,所以在侗寨会看到另外一种独特建筑“风雨桥”。风雨桥和鼓楼一样,也是侗寨必不可少的建筑。风雨桥建立在河上,桥基本用木建造,桥上还建有廊和亭子,这样建造即可行人又可避雨,所以谓之为“风雨桥”。侗家人信奉神,相信有神灵存在,所以侗寨的很多风雨桥上都供奉着象征丰收和平安的神像。逢年过节,侗民们都会组织在风雨桥上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明年丰收和全家幸福平安。

 

三、侗族礼仪祭礼乐

桥的俗语范文3

 

关键词:聊斋俚曲 蒲松龄 风格

聊斋俚曲是文人思维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文人思维与地方特色集于一体的独特的艺术品种。在三百多年的流传、发展过程中,它吸取了各种音乐文体的因素,又经过许多民间艺人的加工、丰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书兼二体”,即兼说唱与戏剧的风格特点。

一、俚曲语言方面的风格特点

蒲松龄的15部俚曲作品全部都是运用白话及其家乡山东淄川的方言土语写成的,语言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特点。在那个年代,文艺创作都是以文言创作的,像聊斋俚曲用方言俚语写成的极其少见。聊斋俚曲音乐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其语言的大众化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使俚曲成为深受普通百姓喜爱的艺术文体。正如其子蒲箬在《柳泉公行述》中说的:“使街衢里巷之中,见者歌,而闻者亦泣”,说明俚曲为人民接受的普遍性。时至今日,在每年的春节等节日,蒲氏家乡淄川还有唱俚曲的传统节目。俚曲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通俗性

俚曲广泛吸取和运用普通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口语白话、方言土语、谚语俗语以及歇后语等,使得俚曲的语言淳朴自然、通俗易懂。这些方言土语的使用,使俚曲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泥土芳香,使当地群众倍感亲切,也推动了它的流传与发展。俚曲中民间语言的生动描写比比皆是,如《俊夜叉》中张三姐痛斥丈夫因而造成自己的苦难生活时说:“俺一日吃了~碗菜汁子,拾了一把烂辣子,着咱家里小妮子,借把盐来炒虱子,章丘的话头好日子。”

2.形象性

俚曲善于通过语言表现人物形象,使口语呈现性格化特点。具体针对各种人物的性格,运用与其形象贴切的语言,使欣赏者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一目了然。对文人、农民起义领袖、贪官、妇女等形象,分别运用不同的语言来刻画,使得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如见其人。如《蓬莱宴》中文人文箫对初见彩鸾时的描述:“哪里的神仙下九也么霄,俊脸儿好像芙荚子苗。美娇娇,一派风流在眉梢。身子软窈窕,一捏杨柳腰,走将来看着她影也俏。蝴蝶儿被狂风飘,花枝儿趁月影摇。我的天,引吊魂,教人把魂引吊。”此语言既通俗又有其文人的典雅,与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极为贴切。

3.民间风格

俚曲中用俗语方言对人物淋漓尽致的描写,使作品具有通俗质朴的民间性和乡土气息,另外其中衬词、衬字的运用也使得描写上更加灵活和口语化,更加显出其浓郁的地方特色。例如《哭皇天》中,“哩溜子喇,喇溜子哩,合你一对好夫妻,好夫妻。好夫妻,亲又亲,虽是两身是自身。着你看见心胆战,奴家如何是个人!咳咳!我的皇天哥哥呦!”

二、俚曲曲牌方面的风格特点

曲牌,也称牌子。它是在汉魏乐府、唐宋曲子以及金元剧曲、散曲的基础上,通过传唱加工而成的。蒲松龄在15种聊斋俚曲中,共使用了50多个曲牌,这其中明清俗曲曲牌就有34个之多,另外南北曲曲牌也有17个,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的曲牌。这么多曲牌,形成了聊斋俚曲独特的风格特点,现详细分析如下:

1.俚曲曲牌的来源

聊斋俚曲曲牌大都是明代以来民间流行的时调小曲,即使是见于唐宋词曲和南北曲的,也只是仅袭其名,或是俗化了的南北曲,因此,明清时调小曲的特点也形成了俚曲的主要风格特点。其曲调来源大体是:(1)明代中期到清代康熙年间民间教派宝卷中的小曲。(2)明代戏曲选集中所吸收的时调小曲作品。(3)明代和清初(至康熙年间)文献中提到的小曲曲调。(4)一些地方性的土腔杂调。

桥的俗语范文4

关键词:聊斋俚曲蒲松龄风格

聊斋俚曲是文人思维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文人思维与地方特色集于一体的独特的艺术品种。在三百多年的流传、发展过程中,它吸取了各种音乐文体的因素,又经过许多民间艺人的加工、丰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书兼二体”,即兼说唱与戏剧的风格特点。

一、俚曲语言方面的风格特点

蒲松龄的15部俚曲作品全部都是运用白话及其家乡山东淄川的方言土语写成的,语言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特点。在那个年代,文艺创作都是以文言创作的,像聊斋俚曲用方言俚语写成的极其少见。聊斋俚曲音乐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其语言的大众化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使俚曲成为深受普通百姓喜爱的艺术文体。正如其子蒲箬在《柳泉公行述》中说的:“使街衢里巷之中,见者歌,而闻者亦泣”,说明俚曲为人民接受的普遍性。时至今日,在每年的春节等节日,蒲氏家乡淄川还有唱俚曲的传统节目。俚曲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通俗性

俚曲广泛吸取和运用普通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口语白话、方言土语、谚语俗语以及歇后语等,使得俚曲的语言淳朴自然、通俗易懂。这些方言土语的使用,使俚曲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泥土芳香,使当地群众倍感亲切,也推动了它的流传与发展。俚曲中民间语言的生动描写比比皆是,如《俊夜叉》中张三姐痛斥丈夫因而造成自己的苦难生活时说:“俺一日吃了~碗菜汁子,拾了一把烂辣子,着咱家里小妮子,借把盐来炒虱子,章丘的话头好日子。”

2.形象性

俚曲善于通过语言表现人物形象,使口语呈现性格化特点。具体针对各种人物的性格,运用与其形象贴切的语言,使欣赏者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一目了然。对文人、农民起义领袖、贪官、妇女等形象,分别运用不同的语言来刻画,使得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如见其人。如《蓬莱宴》中文人文箫对初见彩鸾时的描述:“哪里的神仙下九也么霄,俊脸儿好像芙荚子苗。美娇娇,一派风流在眉梢。身子软窈窕,一捏杨柳腰,走将来看着她影也俏。蝴蝶儿被狂风飘,花枝儿趁月影摇。我的天,引吊魂,教人把魂引吊。”此语言既通俗又有其文人的典雅,与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极为贴切。

3.民间风格

俚曲中用俗语方言对人物淋漓尽致的描写,使作品具有通俗质朴的民间性和乡土气息,另外其中衬词、衬字的运用也使得描写上更加灵活和口语化,更加显出其浓郁的地方特色。例如《哭皇天》中,“哩溜子喇,喇溜子哩,合你一对好夫妻,好夫妻。好夫妻,亲又亲,虽是两身是自身。着你看见心胆战,奴家如何是个人!咳咳!我的皇天哥哥呦!”

二、俚曲曲牌方面的风格特点

曲牌,也称牌子。它是在汉魏乐府、唐宋曲子以及金元剧曲、散曲的基础上,通过传唱加工而成的。蒲松龄在15种聊斋俚曲中,共使用了50多个曲牌,这其中明清俗曲曲牌就有34个之多,另外南北曲曲牌也有17个,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的曲牌。这么多曲牌,形成了聊斋俚曲独特的风格特点,现详细分析如下:

1.俚曲曲牌的来源

聊斋俚曲曲牌大都是明代以来民间流行的时调小曲,即使是见于唐宋词曲和南北曲的,也只是仅袭其名,或是俗化了的南北曲,因此,明清时调小曲的特点也形成了俚曲的主要风格特点。其曲调来源大体是:(1)明代中期到清代康熙年间民间教派宝卷中的小曲。(2)明代戏曲选集中所吸收的时调小曲作品。(3)明代和清初(至康熙年间)文献中提到的小曲曲调。(4)一些地方性的土腔杂调。

2.俚曲曲牌风格

俚曲曲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现选俚曲中最有代表性的四个曲牌[耍孩儿]、[银钮丝]、[叠断桥]、[玉娥郎]来逐一分析。其中[耍孩儿]是俚曲中使用最多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曲牌。其音乐在叙述中充满着感叹,形成一唱三叹的风格。其风格与一般的民歌小调和曲艺音乐不同,它具有叙、唱皆可,灵活性、适应性、表现力强等特点。[银钮丝]整个曲牌由主导乐句的重复或变化重复构成自由变奏曲体。所以,此曲既整齐统一又灵活多变。乐曲结尾的回环句式和固定衬句的使用,加深感情,概括全曲,使全曲别致有趣,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曲牌[叠断桥]是羽调式,曲调悠长,以抒情见长,音乐风格深沉而委婉。叠(叠句)、断(旋律中的停顿、休止)、桥(以衬句搭桥,连接乐句)是该曲牌的独特艺术特点。此曲有浓郁的小调色彩。[玉娥郎]此曲牌词句细腻典雅,古朴深沉,在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又不断变化。其曲调色彩明亮、柔和,节奏平稳舒缓,是俚曲中极具文人风格的思念性主题的曲调。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总结出俚曲曲牌风格的共性之处,即:(1)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旋律优美,艺术性强。(2)曲体简洁、精炼,富有可变性与多义性。(3)俚曲曲牌丰富多彩。(4)音乐的通俗性和传统的作曲方法。

三、俚曲唱腔方面的风格特点

聊斋俚曲是吸收了明清时多种声腔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文体形式,说唱性即是它的一大突出特点。俚曲唱白相间,散韵交织,而它的一书兼二体的独特风格,叉使它既具说唱,又有戏剧的特点。聊斋俚曲是以明清俗曲为主要声腔,又集南腔北调,融南北曲与时调为一体,不同于四大声腔系统(即昆腔、高腔、梆子腔、二黄腔)而自成一体的声腔系统。它有通俗性、时代性与包容性的特点。它虽是多种声腔的集合体,但实际俗曲在演唱中占绝对优势,一般以山东当地方言来统一演唱,这才突出俚曲的民间气息和乡土风味。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俚曲唱腔以明清俗曲时调为主要声腔,以淄川方言为演唱基础,为当时群众广泛接受。正如《慈悲曲》开篇中写到的:“情真词切韵缠绵,恶煞的人也伤心动念”,这表明了俚曲在唱腔上的通俗性、时代性、包容性等特点。

四、俚曲的影响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创作的一部以白话口语和山东淄川的方言土语为语言基础,以明清时期的俗曲、时调为曲调的堪称通俗艺术之最的伟大作品,它对当时的各种艺术文体及对后世戏剧、民歌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俚曲以生活化的内容为题材,描述的大部分都是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所关心的生活热点问题。切人生活,为平民百姓所关心理解,它也表达了作者进步的世界观。它的很多内容都有反对封建压迫、为民请命的进步思想,作者站在了时代的前沿,在当时的社会发展变革中表现出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萌芽。

桥的俗语范文5

关键词:天桥民俗文化;北京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144-02

提到北京的天桥,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天桥八怪”和天桥市场,较少有人将天桥与北京文化联系在一起。天桥历经明清两朝,将近500年的历史,而繁华的天桥市场,形成于清末至民国,约有100年的历史。实际上,天桥首先是北京城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次才是天桥市场。由此可见天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植根于民间的艺术土壤,具有悠久的民俗文化传统,是北京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天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猛烈的冲击,面目全非,众多传统曲艺失传,众多老艺人离开天桥,旅居他乡。因此,此次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调查天桥居民对天桥民俗文化复兴的意愿及付诸的行动力,来探索为何天桥传统民俗文化的复兴之路如此艰难以及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复兴天桥传统民俗文化。

一、调研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西城区天桥街道办事处辖区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居民

2.调查方法。问卷法,结构式访谈。此次研究我们采取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之所以说二者相结合是因为我们即采用了问卷法也采用了结构式访谈法。对于大多数被访者,不是只发放问卷,而是坐下来与其进行访谈,了解一些被访者对于天桥传统民俗文化的看法,为了保证被访对象的全面性,我们的覆盖群体有60岁以上的老人以及12岁以下的儿童,对于这两个群体我们采用完全访谈的方式,帮助他们把想法体现在问卷上。

我们的问卷分为3个部分,分别是基本信息部分,居民复兴的意愿部分以及居民复兴的行动力部分。基本信息部分作为我们分类的维度,分别包括性别,年龄,职业以及在天桥居住的时间,我们按照这些分类维度尽可能的平均分配访谈对象,让我们的问卷有广泛的覆盖性,让我们的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居民的复兴意愿部分,我们分别从对天桥文化的喜爱程度,了解意愿,支持程度以及是否愿意从事相关工作等方面来测量,目的就是结合前面的基本信息维度,研究不同种类的人群对于天桥文化的复兴意愿,以及天桥人究竟想把天桥文化复兴到什么程度。居民复兴的行动力部分,我们通过居民具体愿意为天桥文化的复兴做出哪些工作以及对天桥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设想来了解天桥居民对于复兴天桥传统文化的行动力。

二、调研结果的分析

1.从事文化事业的人愿意倾尽所有来发展天桥民俗文化,他们愿意为天桥传统民俗文化的复兴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2.天桥民俗文化传承现状及发展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天桥传统民俗文化流失严重,所剩极其有限,在民众心中的印象越来越轻。(2)传承性较低,民俗文化延续的继承人极少。(3)政府不够重视,资金投入较少对民俗文化保留力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够。(4)民俗文化自身的传统性与当代社会文化相差较大,部分年轻群体不易接受。(5)民众认为票价过于昂贵,超出大部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范围。

其中,对于天桥民俗文化的发展瓶颈选择政府不重视这一项的居民对天桥民俗文化的发展前景表现出一定的担忧。

3.大部分被调查者对天桥的民俗文化都略知一二,非常了解天桥文化的居民占调查人数不到40%。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有进一步了解并学习天桥传统民俗文化意愿,并且非常支持政府部门复兴天桥工作的居民占到了72%以上,而且表示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学习天桥传统的民俗文化,但是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将来从事天桥传统技艺工作的人却占很少的一部分。

4.居民了解天桥传统民俗文化的途径有多种,包括上一辈人的讲述教授、电影电视媒体、街道和社区宣传活动、周围人群传播和学校学习。其中主要途径是来源于街道和社区的宣传,占到了34%以上,说明了街道和社区在宣传民俗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客观的。但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他宣传途径的效力不足,尤其是学校的宣传,占调查人数的比例不足8%,说明了学校在进行现代化教育的同时忽视了本土民俗文化的传播,需要进一步加强。

5.问卷显示,90%以上的居民都对天桥的民俗文化感兴趣,这体现了天桥民俗文化的生命力,说明大众们乐于接受天桥的民俗文化。人们对于政府出台恢复民俗文化的支持率约为73%,但是只有约4%愿意尽心尽力的支持传统文化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民众虽然对天桥的民俗文化感兴趣,但是愿意学习和参与其中的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寥寥无几,说明了民众对复兴天桥民俗文化的意愿很高,但是从事文化事业的行动力不足。

6.几乎所有的居民都对天桥文化的复兴充满信心,但其实这只是盲目的乐观,大多数天桥居民都把复兴民俗文化的责任归于政府,而很少有人真正意识到自己作为天桥人应该为复兴民俗文化事业付出自己的努力。

三、解决的措施与建议

1.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创造良好条件,鼓励有潜质的青少年投身学艺。北京天桥曾经是多种民间传统艺术的发祥地。历史上在这里学艺、卖艺、传艺和生活的民间艺人达五六百人之多,天桥艺人主要分为杂耍和说唱两大类。其中最著名的“天桥怪”,因身怀绝技和言行怪异而家喻户晓。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许多民间艺术家都是来自天桥。其中我们熟知的相声大师侯宝林,著名评书演员连阔如,北京琴书演员关学曾,曲艺名人魏喜奎,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双簧演员孙宝才等。天桥曾经是老北京人玩耍游乐的地方,是过去丰富北京人民文化生活的神圣之地,是今天老北京人心底的记忆。天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复兴天桥的传统民俗文化对发展天桥地区特有文化、增强历史厚重感,挖掘和培育民俗艺术人才、繁荣地区文化事业,弘扬天桥文化魅力、提升天桥文化品质,服务首都世界城市建设和百姓需要具有深远意义。

目前,传统的天桥民俗文化流失严重,所剩极其有限,在民众心中的印象越来越轻。传承性较低,延续的继承人愈来愈少,大多家长认为学习民俗文化耽误时间。传统的天桥民俗文化,需要从小练习并且学艺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这对学艺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问卷中显示大部分的家长有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传统民俗文化意愿,但是由于受到升学及将来就业压力的影响最终还是放弃让孩子学习传统技艺的机会,即便是在课余时间,家长也宁愿让孩子参加文化课补习班或者绘画、音乐和电脑等现代化色彩的特长班而不会支持孩子学习传统民俗文化。如果政府和学校特备是高校能够以适当的方式,适当降低文化课分数招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为身怀民俗文化的青少年学生提供升学的渠道,将会起到鼓励青少年学习民俗文化的热情,同时也彰显了传统民俗文化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天桥的民俗文化。如此,民俗文化不仅得到了传承和保护,而且还把文化带到了校园,更加丰富了校园文化,增添了校园民俗文化的色彩。

2.应当继承天桥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优秀的文化。现在的天桥文化近乎消失了,留下的也是支离破碎,失去了固有的文化内涵。天桥民俗文化的传承,首先要求原汁原味地保留传统民俗文化的精髓,而不应该过多地掺杂现代文化的元素,保护传统文化也应该保留原本的优秀文化,而不是保留变味的文化,当然,原汁原味的文化也应该是避免低俗,剔除糟粕的优秀部分,只有这部分才是真正具有时代生命力的历久弥新的文化。

3.开展天桥民俗文化的一系列传承保护工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健在的天桥老艺人是天桥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天桥文化推陈出新的力量源泉,是复兴天桥文化的中坚力量和带动力量,街道办事处应该多多聘请老艺术家开展天桥民间艺术宣讲和展演活动,开办民俗艺术学校,要充分发挥天桥老艺人的作用,身传言教推广天桥民俗文化,以逐步恢复天桥传统民俗文化,增强群众对保护天桥民俗文化的意识。

4.政府应高度重视天桥传统民俗文化复兴工作,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天桥传统文化修复工作面临着资金投入较少,对民俗文化保留力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重新审视天桥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天桥文化与北京文化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对天桥文化研究的品位,进一步开发天桥的旅游文化资源。北京市西城区关于文化创意产业规划提出“天坛文化圈”的传统文化修复设想,在展示传统商业文化同时,突出北京城的文化。目前,天桥与北京文化的联系开发还不够。为此建议,政府牵头搭建平台组织北京历史学研究专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捋顺好天桥传统民俗文化与北京文化的关系,将会为北京增添一道新的靓丽的风景线。目前,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利用,传统文化成为旅游热点或旅游文化品牌,因此恢复天桥民俗文化不仅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北京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此种情况,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并出台相关措施挽救天桥的传统民俗文化,

政府要加大福利资金的投入,让民俗文化成为人人都能接受的平民文化。具体的可以成立曲艺社、工艺展示厅、歌舞剧场、小吃一条街等等,为天桥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专门的场地。政府不仅要成立民俗表演艺术中心,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扶持这些民俗表演艺术中心的发展,既要给民俗文化表演人员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提供精神上的尊重,改善天桥艺人的生活状况,提高天桥艺人的生活质量,又要降低观演门票的价格,让居民有兴趣看演出,看得起演出,而不是望而却步。政府要让观看演出成为消遣娱乐的一个好方式,而不是高端消费。

同时,对民俗文化的传人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生活上应给予与适当的补助,提高天桥民俗文化继承人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让人们乐于学习传统文化,敢于传承传统文化,不仅能以传承传统文化来谋生,而且还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和赢得社会尊重。

5.开展与异地异域异国民间民俗文化的交流活动。当然,复兴天桥民俗文化,并不是完全排斥其他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加入,相反民俗文化也需要发展和更新,更需要与异地异域文化和新时代文化相互交融取长补短,要充分考虑北京都市民俗文化的复合性。但是如何保护天桥文化的精髓是值得深入研究和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决不能不加取舍,捡了籽麻丢了西瓜。而是应当将天桥文化与其他文化和文明有机结合,推陈出新,碰撞出新的文化火花,使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的天桥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刘冲.寻找北京的天桥[J].传承,2009(12):55-57.

[2]朱红.精致打造天桥民俗文化[J].中国报道,2002(7):52-57.

[3]刘宁波.北京都市民俗文化的复合性[J].北京社会科学,1993(4):92-99.

[4]李冬梅.天桥民俗文化是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切入点和结合点[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27.

[5]岳永逸.当代北京民众话语中的天桥[J].民俗研究,2007(1):54-67.

桥的俗语范文6

全国各地的元宵节习俗

(河北省)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山东省)淄川县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宁阳县元宵送灯至祖坟。博兴农村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着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莒县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年少。

(河南省)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陕西省)凤翔县于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江苏省〕武进县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于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

(浙江省)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上虞县少于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于元宵节设酒祭床。

(江西省)新建县民于元宵扫墓插竹为灯。万安县城各乡均于元宵节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云梦县(今之江汉)老农夫于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绝地蚕”。儿童则以田鼓迎神,以卜岁事。武昌的“弄龙”要一连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称为“龙换酒”。

(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新田县游完龙灯后,将龙灯付之一炬,称为“送灾”。

(四川省)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余皆为求子的习俗。开县有“对骂”的习俗。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福建省)泉州花灯别具特色,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料宫灯、八结灯等等。邵武县元宵夜境内庙宇绕境迎香,称为“净街”。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

(广东省)新安县民有于去年生男者,皆于元宵夜庆灯。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