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不离朗诵范例6篇

生死不离朗诵

生死不离朗诵范文1

关键词: 诵读 语文教学 地位 分类

在传统教法中,诵读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师们如将诵读加以继承和发展,必然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感知、理解、欣赏能力的提高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一、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语文教学时时离不开诵读。讲课文时需要它,讲练习时需要它,甚至语文课外活动中也有它的身影。特级教师钱梦龙在谈文言文教学改革时说:“老师特别重视诵读的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这就为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可见钱梦龙老师十分赞成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诵读,也肯定了诵读在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文言文教学是如此,现代文教学中又何尝不是如此?诵读用得好,能带动用好其他教法,如讲、问、议等。诵读好比语文教学的翅膀,有了坚硬的翅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遨游于语文的天空。假如翅膀断了,无论你的飞行技巧有多好,都飞不起来。

诵读虽然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却遭到许多师生的冷遇。教师不愿开口读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有的学生说:“我们语文老师从来不读课文。”教师不读,受其影响,故而学生也金口难开,或者开了口,也像和尚念经一般,旁人只知道他嘴巴动了,至于他有多少收获就不得而知了。许多学生讲:“我早自习从来没有有感情地朗读,我怕别的同学笑我。”可见诵读遭受师生冷遇在当前语文学习中是一个普遍现象,此积习之恶劣让人心惊。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师生均不能正确、公正地对待诵读。传统诵读确有其弊端,“私塾的教法着重记诵,凡教师所授均能成诵,不问其意义”。受传统诵读的影响,不少师生错误地将诵读与“死记”、“死学”等同起来,以诵读为耻,而忽略其可取之处。二是许多教师因年龄、性格、爱好等原因,朗读能力欠佳,其中极少数教师连普通话也说不好。不少教师不会讲课会自感惭愧,而不会朗读却心安理得。不会朗读、不愿朗读,于是干脆不读。在课堂上需要的情况下,点个学生读一下,甚至诵读只是课堂的“点缀品”、“花样”,并未发挥其重要作用,长期下去,学生会满脑子装的是“老师”讲解,“自己”并未从感性上理解课文。这样,学生才会真正陷于死记硬背中。以上两种原因造成诵读并未真正受到重视。而要把课文讲好,要培养学生诸多能力,要改变“高耗低能”的现状,诵读应是良好方法之一。要改变诵读受冷遇的现状,首先要摒弃“不问其意义”的弊端,并将优点继承和发展下来,使之适合于我们的语文学习。其次要对诵读有全面的了解,如分类、特点、作用等。只有了解了,才会发现诵读的确重要,才会引起高度重视,然后适时适地去运用它。

二、诵读的分类

诵读的分类比较复杂,从不同的角度分,它的种类也就不同,每一种类的特点及运用方法也各有特色,每一种类的教学目的也不同。

从对文章的把握上分,有机械地读、理解地读、审美地读。机械地读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读得通顺,能领会字、词、句、段的表面含义。它的目的在于练熟口齿。因其目的的局限性,中学生应少用它。理解地读指读出停顿、重音、语气,读得流畅,速度得当,读得过程中能明白字、词、句、段的表面含义和特殊含义,抓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部联系,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它适用于预习。教师讲解前让学生理解地读,可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发现学生理解上存在的问题和碰到的困难,讲课时便可有的放矢,目前大部分学生的诵读停留在这两个层次上。审美地读指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铿锵悦耳,能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能体会作者微妙的感情。它适用于讲解时的分析、讲解后的巩固、学生课外阅读时的鉴赏。有的时候,老师条分缕析,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也忙于听讲,忙于记笔记,哪还来得及思考、体会,学生听得兴味索然,听得懵懵懂懂,如此教学实际把学生引入歧途。换一种教法――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得声情并茂、读得铿锵悦耳,再稍加点拨,学生自然心领神会,印象自然会深刻,也少了“笔记大战”的困扰。目前处于这一层次的学生寥寥无几,教师要引导学生向这一层次发展。

从诵读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分,有范读、领读、自读。范读是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欣赏课文,为学生做出朗读示范。范读如在讲解分析前,可帮助学生感知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感受。讲解中的范读一般是部分内容的范读,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的重点、精华,启发他们进一步领会课文。讲解分析后的范读一般是全篇课文的范读,目的是指导学生欣赏课文,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范读时,应有适当说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师范读的要求较高,要求口齿清楚,声音洪亮,准确流畅,停顿、重音、语调、语气、速度得当,可供学生仿效。领读是教师或一名学生读一句或一节(指诗歌的一节),其他学生跟着读,按行文顺序读下去。它是以模仿为特点,要求在读中及时指导。它适用于朗读难度较大的课文和朗读水平较低的教学对象。自读是教师指定某个内容,学生自由诵读。适用于讲读前的预习、讲解分析后的巩固、课文复习。其优点是学生可以视自身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读,读时可快可慢,自由灵活。它是常用的诵读方法。

从诵读技巧的层次上分,有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朗诵。其中前三者统称为朗读。正确地读指发音准确、不添字、不去字,不重复字句,声音快慢合适、声音洪亮、口齿清楚。流利地读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流畅熟练,有一定的节奏感。有感情地读指在正确、流利的技巧上,要读出感情,要读出重音、语气、语调、速度。《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目前,学生诵读大多停留在前两个层次上。学生能达到有感情地读的人数极少,教师要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达到这一水平,以落实教学大纲中的任务。朗诵指在有感情地读的基础上,辅之以手势、眼神、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朗诵能形象地、鲜明地表达材料中的内容,并具强烈的思想感情,使听众受到强烈感染。它适用于比赛和表演。适当组织朗诵活动,能提高学生朗诵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审美情趣。朗诵多选用诗歌、散文。

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教学法要与讲述教学法、谈话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中讲教学法等其他诸多教学法结合在一起,这在上文中已有提及,因为诵读的理解是通过“感受”和“领悟”实现的,所得到的只是感性认识,还不是理性认识,而其他教学法能弥补这一缺陷。注重诵读,并结合其他的教学法,互相配合,扬长避短,教学效果必然能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生死不离朗诵范文2

摘 要:小学现阶段,随着英语早读的设置和周一语文早读的占用,每周语文早读的时间明显不足,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又要求学生必须积累大量的词汇和语句,农村小学学困生较多,学生的语文学习(朗读)状况令人担忧。几十年来,学生都是以嘹亮的歌声迎接老师走进教室。语文课需要学生尽快进入状态,于是经过探索实践,积极推行了课前高效朗读,经过长期的实施,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前状态;朗读笔记本;领读;高效朗读;词句积累

农村学校存在留守儿童增多、学生监护人管教不力、学生普遍不爱阅读书籍、学困生多等现象,农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就只能靠我们教师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了。多年任教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我发现学困生不但多而且连课本上的词语和诗句都记不住,怎么让背诵落到实处?怎么提高语文教学成绩?经过探索实践,我发现坚持课前朗读,强化学生语言积累,是提高语文教学成绩的一条途径。

一、农村小学语文学习的三个状态

1.课前学生的学习状态

课前预备铃响后,学生都在干什么?你可能会说:“学生一边唱歌一边做课前准备。”上课铃响后,学生都进入状态了吗?你可能会说:“唉,等开课后创设情境,再激趣导入吧。”

2.朗读时间不足

在语文教学中,背诵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好方法。语文学习要靠积累,要积累就离不开读书、离不开背诵、离不开朗读,所以,从小学到高中,每天第一节课都是早读。农村小学周一升旗仪式会占用一节早读,英语至少需要一节早读,所以语文早读就仅有三节了,学生早读的时间和用在朗读背诵的时间显然不足。

3.语言积累不牢固

作为长期在农村小学工作的一线语文教师,我发现大班额的中高年级的语文及格率,大都在80%~90%之间,很少有100%的及格率,而且班级中的学困生多达5~10人,这些学困生连诸如“看拼音写词语”“改正错别字”“补充完整词语、格言、古诗词”“按课文内容填空”这些“死知识”都失分较多,每次语文检测完毕,老师就会抱怨:“学生的记性真让我头疼!”

二、课前高效朗读的实施

一直以来,学生课前都是一片悦耳的歌声,在歌声中,有些学生根本没有进入学习状态,课前学生的学习状态,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朗读时间的不足,学困生的语言积累不丰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质量。经过长期实践,我在班上推行了课前高效朗读,有效地改变了上述三个不佳的语文学习状态,我的做法是:

1.设置“朗读本”

要求每个学生要有一个朗读笔记本,每学一课,就会统一圈定需要识记的词语、精彩的句子、必背的段落、“读读写写”“日积月累”等。然后要求学生抄写在朗读本上,以备课前统一朗读。朗读本要求认真抄写,并落实检查。

2.做好“朗读计划”

指导课代表做好朗读计划,只要是语文课就必须进行课前朗读,每节课都读什么内容,要预先有一个安排,不可乱读,漏读,应该按计划有序地进行课前朗读。

3.选好“领读人”

挑选责任心强的语文课代表,由他引导学生进行课前朗读,每节语文课前,预备铃一响,课代表就会说:“请大家拿出朗读本,读第××课的词语(句子)……”随着课代表的组织,学生打开朗读本整齐地进行朗读识记。学生一边读一边要进行“书空”练习(用手指头在桌面或空中比划着写字词或句子中的关键字词)。

4.落实“用心x”

在朗读的过程中,由班长或老师负责检查、督促学生是否已进入状态,是否在用心朗读,是否做到了“心到、眼到、口到”,对于迟到的学生和不用心的学生,要根据情况进行本节课朗读内容的抄写。

三、坚持语文课前高效朗读的效果

1.课前统一朗读营造了积极上课的氛围,奏响了高效课堂的序曲,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快,听讲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2.课前统一朗读,能要求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使学生体会到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增强了学生的语感,促进了习作水平的提高。

3.课前统一反复朗读,强化了学生对词语、句子的读写能力,使语文背诵记忆方面的内容得到了巩固,学生的错别字逐渐减少了,基础的“死知识”不再丢分了,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了。

4.课前朗读,弥补了早读课时的不足,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字、词、句、段的积累,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5.课前统一齐声朗读,形成了一种课前准备常态,使纪律得到了提升,间接地消除了学生课前的安全隐患。

此外,我还将语文课前朗读延伸到学生所有的空闲时间里,并将“国学经典诵读”与课本中的名言警句朗读结合起来,只要有机会就会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如营养餐整队前朗读国学经典(选读日积月累),放学集合整队时朗读名言警句。

近几年来,尽管班额相对大,尽管接班学生基础差,由于我坚持推行课前朗读,所带班级的语文及格率都达到了客观的理想水平(甚至是100%的及格率),语文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更主要的是学生积累了坚实的语文基础,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生死不离朗诵范文3

男主持: 各位朋友,各位来宾,晚上好! 欢迎来到山之回响朗诵苑参加我们的庆祝八一建军节音乐朗诵晚会,下面晚会将正式开始! 诚挚地感谢您的光临!!

(音乐响起)

今天,我们的心插上了翅膀,今天,我们的心飞向远方,

因为,今天是八一建军节啊!

我们怎能不万分思念

那威严的军徽,那警惕的钢枪

女主持:我们的心飞到边境

一把把刺刀正在那里闪光

祝陆军战士节日好

愿祖国的边防永远是铁壁铜墙

男。。 我们的心飞到大海

一艘艘战舰正在劈风崭浪

祝海军战士节日好

愿祖国的海疆永远鱼跃帆扬

女。。 我们的心飞到蓝天

一架架战鹰正在云中高唱

祝空军战士节日好

愿祖国 的天空永远明亮

音乐配合!!!

一、战旗美如画

男主持:

火红的战旗在人民军队七十七年的光辉历程上划出了一道灿烂的轨迹,她象雷、象电把正义的火种撒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多少次枪林弹雨,多少次冰霜雨雪,

多少次硝烟弥漫,多少次风吹浪淘,

战旗依然火红,我赞美!赞美她的勇敢与坚强。

请听朗诵:《战旗美如画》朗诵者:子夜星空

二、军港之夜:

女主持:

朋友,你听见过海的声音吗?你想分享大海的力量吗?

你想感受海的温柔吗?你想凝视水兵脸上安祥的微笑吗?

请听歌曲:《军港之夜》 演唱者:中国结

三、骏马奔弛保边疆

女主持:边疆的泉水清又纯

边疆的人民情义深,不论风沙酷署,不论地冻天寒,人民战士都用饱满的热情去保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请听歌曲:《骏马奔持保边疆》 演唱者:老九

四、出征军人的情怀

男主持:

生离死别是如此的悲壮;

壮志豪情是如此的伟大;

儿女情长凝聚出对祖国高尚的炽爱——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战斗是军人的职责

妈妈!不要流泪,请为我们送行!

请听朗诵:《雪染的风采/再见吧妈妈》朗诵者:怀墨

五、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女主持:

伟大的祖国有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

面对这广阔无垠的国土,

面对这富饶秀丽的海疆

我们怎能不激动,不想往!

就让我们融入这海的音画,海的交响吧!

请听歌曲《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演唱者:万水千山

六、为了谁

默默奉献是军人的天职!

为了大地百花盛开,为了原野绿水长流,

为了婴儿甜蜜欢笑,为了妈妈不再担忧。

我把青春献祖国。

请听歌曲:《为了谁》 演唱者:博浪雨

七、敬礼,军人

军人是祖国强大的基石,是我们获得国际尊严的坚强后盾.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献上一曲由衷的赞歌!

请听朗诵:<<敬礼,军人>> 朗诵者:品读

八、小路

即使遇到千万次坎坷

也绊不倒追求的执着

即使经历千万次挫折

也折不变信念的依托

炮火中的爱人,我要在你的身边相伴。

请听苏联歌曲:《小路》演唱者:《品》

九、咱当兵的人

风霜雨雪搏春秋

朴实无华写人生,因为我们是共和国的血脉,有铁的军纪,钢的斗志。

请听歌曲:《咱当兵的人》 演唱者:海浪

十、写给当炮兵的儿子

儿行千里父担忧,一行书寄千行泪

军人父亲寄给军人儿子的信,是交融着时代之情与个人之情,祖国之爱与父亲之爱的篇章。

拳拳之情,殷殷之望,谆谆之嘱,

象一根红线串起了对祖国之爱的珍珠。

请听朗诵:《写给当炮兵的儿子》 朗诵者:紫云

十一、《驼铃》

握紧的双手是那样暖,

流出的泪水是那样的甜,

军营的故事是那样多,

军营的歌声是那样美,

当我们不得不分离,

亲爱的战友,深深的道声珍重!

岁月流逝,不变的永远是友情。

请听歌曲:《驼铃》 演唱者:听歌者

十二、兵哥哥

我在你的窗下徘徊

我在你的心外徘徊

层层脚印里写着浓浓的情意,

长长足迹里藏着深深的爱恋,

我的兵哥哥,

你可知道我在挂念着你。

请听歌曲:《兵哥哥》 演唱者:小雨飘飘

十三、永远的和平鸽

战争与和平永远是人类一个不可诠释的结!

残酷战场的灰飞烟灭与蓝天白云之中和平鸽的自由飞翔是人类最伤痛的不合谐

音符.泯灭的是血肉之躯,永生的是和平的理想!

军人为祖国而战,为民族流血牺牲,他们用坚韧的筋骨铸就护卫红色摇篮的山峰!

让洁白的鸽子带去我们对军人的崇高敬仰和虔诚祝福!

请听朗诵:永远的和平鸽 朗诵者:却要 如梦春秋

十四、《你们的诗将永远闪闪发光》

军旅诗人——一个特殊的名字,它们既有军人的冷峻钢强,又有文学家的抒情奔放,神密的军营生活通过他们辛勤耕耘的笔昭然于纸上。是他们的笔留住了军人的辉煌,是他们的笔勾画出军人的情感,是他们的笔描绘了明天的太阳,他们是军营的新星。

请听朗诵:《你们的诗将永远闪闪发光》——献给共和国的军旅诗人 朗诵者:山之回响

十五、我的祖国:

电影《上甘岭》的场景是我们每个人都难以忘怀的。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志愿军战士在硝烟弥漫,炮火纷飞的战争瞬间,第一个想到的是充满稻花香的美丽祖国。

是啊!祖国,你的儿女都在为你奋斗和祈祷,愿你的明天更美好!

请听歌曲:《我的祖国》 演唱者:雨湿蝶翼

十六、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故乡的山水让我留恋

故乡的姑娘让我思念

为了祖国的安宁

我愿在边防线上与风雪相伴。

请听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演唱者:东方

十七、红梅赞

傲雪红梅,凛然品格

不畏严寒,高风亮节

革命军人的字典里绝没有"屈服"两字!

请听歌曲:红梅赞 演唱者 天之云

十八、献给新时代的雷锋——朱伯儒的歌

雷锋——一个难以忘怀的名字,湘江的水啊奔流不息,

那是在把你歌唱,雪峰山的青松啊,迎风呼啸,那是在把你赞扬。

雷峰,伟大的战士,你活着,你永远在我们身旁!

新时代的雷峰,我看见你正大步走来。

请听朗诵:《献给新时代的雷锋——朱伯儒的歌》

朗诵者:沈边城

十九.中国军人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诞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

书写了多少催人泪下的篇章啊!有多少中华儿女的热血撒在了朝鲜三千里江山!!!

今天,战争依然离我们并不遥远!记住我们英雄的军人!!热爱我们的钢铁长城!

请听朗诵:<<中国军人>> 朗诵者:如梦春秋!

生死不离朗诵范文4

 

关键词:歌唱与朗诵 基本功训练 艺术处理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在歌唱之前要先有感情地朗诵歌词,除了能更好地熟悉和理解歌曲内涵外,更重要的是朗诵能帮助学生练习歌唱基本功,提高发声训练的效果,增强艺术处理的能力。

歌唱是人类用以抒发情感、交流情感的一种自然而普遍的形式,是一门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它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二者虽是不同的表达方式,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歌唱与朗诵都是口语的加工和提高,都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来表达思想感情。如今的歌唱与朗诵也都是在舞台上与观众较远距离地交流,需要扩大音量、扩展音域、美化音色,做到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才能准确、清晰地表情达意,以此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一、基本功训练方法的相似点

歌唱艺术与朗诵艺术的基本功都要求在声音上达到松弛、清晰、纯正,不能给人以紧张造作、吃力、声嘶力竭的感觉。所以,两者都必须在呼吸、发声、吐字上下工夫。

1.呼吸的训练

呼吸是声音的原动力,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呼吸,而艺术创作中的呼吸与平时生活大不一样,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声音的音量大小、音质优劣,还会对思想情感的表达起到极大的作用。

歌唱与朗诵中的发声都需要正确的呼吸,而这种呼吸姿态包括姿势和神态两方面,使形态与精神两方面都处在对呼吸有利的最佳状态之中。

(1)呼吸的姿态

头顶虚空肩膀松,直背收臀要弛胸,

眉宇舒展心欢畅,神态清爽脑集中。①

发音前体会“头顶虚空”“直背收臀”“弛胸”,就是要摆脱妨碍呼吸的姿势,同时神态也会影响气息。以心情舒畅、心胸开阔的精神状态练习呼吸,才会使气息通顺,找到正确运用气息的感觉。

(2)吸气的方式

兴奋从容两肋开,小腹微收肩莫抬,

扩展腰背七分满,不觉吸气气自来。②

在既兴奋又从容的状态下,两肋向周围展开,上肢仍然松弛自如。两肋展开似乎有一种“发胖”的感觉,但只要“胖”到七分满就够了。因为太满就僵,一僵气就“死”了。

(3)呼气的方式

丹田支点要扎根,气柱缓缓往上升,

不僵不懈控制好,两肋逐渐复原形。③

丹田是呼气的支点,不能懈掉,否则,气就失去根了。呼出的气要均匀、平稳,自我感觉从丹田到声门之间形成一股具有一定能量的气柱。

姿态、吸气、呼气应统一成一体来进行练习。这种训练无论是歌唱还是朗诵,都是最基础的基本功练习。

2.发声的训练

“发声”讲的是声音的问题,声音好坏直接影响着歌唱和朗诵的效果,要求声音达到:集中、自然、圆润。声音集中才能洪亮、结实。声音自然,才能毫不做作;声音圆润,才能给人以美感。优美的声音会给在朗诵和歌唱中增添绚丽的光彩。

(1)发声训练的方式

开牙关,要微笑,舌根松,下巴掉。

一条声柱通硬腭,声音集中打面罩。④

“开牙关,要微笑”,必然引起软腭上提,这就增加了口腔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力量,可以加强口腔共鸣。“舌根松,下巴掉”,是指喉部要放松,以免紧张,妨碍气息的畅通而产生挤压声音的现象。“一条声柱通硬腭,声音集中打面罩”是让声音集中,并具有穿透力。

3.吐字的训练

歌唱和朗诵的吐字训练虽有许多不同之处(朗诵有更多的基本功和技巧训练),但在吐字的清晰、咬字不能死、语言的规范化的要求上是相同的。

在歌唱教学和练习中,使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和状态是唱好一首歌的关键。然而,歌唱的发声状态对初学者来讲,有些抽象,难以掌握。对于朗诵我们并不陌生。因此,我们通过对朗诵的基本功训练,从中找到发声的共同点,来寻找对歌唱中的发声技巧的掌握。

二、艺术处理的相似点

众所周知,歌唱是一门听觉的艺术,是综合了语言、声音和音乐于一体的声乐艺术;而朗诵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艺术,两者都属于声音的艺术。具体地说,两者都是以人声为载体的声音艺术,都可以通过二度创作来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1.艺术处理的手段、形式

歌唱艺术与朗诵艺术的处理手段、形式非常相似,都可以用舞台布景、色彩灯光来加以烘托:可以有伴舞的形式,歌唱有独唱、二重唱、小组唱和合唱等;朗诵则有个人、两人对诵、集体朗诵和轮诵等。

2.艺术处理的过程

(1)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所谓作品的内涵,就是作品的思想感情。朗诵时应从作品的立意、作品的结构、作品的词句、作品的风格来对作品进行分析、理解。歌唱中也同样要做这些案头工作,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结构、乐句的长短、歌曲作品的风格等。

(2)有丰富的想象

在朗诵中要创造出鲜明的形象,必须在创作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想象才能获得。歌唱也如此,歌唱者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音乐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展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把自己融入到作曲家的创作里或变成作品中的主人公。

(3)调整状态,力争忘我

朗诵艺术和歌唱艺术都是一种艺术创造,创作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表演的效果。没有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是不可能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的。因此,朗诵者或歌唱者除了深入到作品中去深刻理解、深切感受、丰富想象以外,还必须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做到忘我、排除杂念,集中精力去体现作品的内容。

除此之外,还有作品的积累、韵味的体现等。虽然歌唱与朗诵在一些艺术创造特殊技巧上不全相同,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基本练习,艺术处理手段、形式、过程存在着不少相同点。

由此看来,我们在学习歌唱的同时,应注重朗诵的练习,因为朗诵,在表达方式和抒发感情上更容易体现,练习过程中较容易被接受和理解。所以在歌唱教学中,让朗诵课作为声乐歌唱教学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对朗诵练习的基本功训练,掌握呼吸、发声及吐字的训练,逐字逐句地运用到歌唱中;可以借鉴朗诵的处理方式来进行歌唱创作的部分艺术处理;可以利用朗诵时的心理状态来训练自我调整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注释:

①②③④赵兵,王群.朗诵艺术创造.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8.第1版第15页.

生死不离朗诵范文5

一、我国古代“因声求气”的诵读实践

分析古文诸家的诵读经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诵读倡导的“因声求气”的诵读实践。所谓“气”,主要是指酝酿已久的成熟思想和积蓄压抑的强烈情感。

(一)诵读之目的在于“求气”

韩愈很看重“气”,他认为只有气盛,才能带来语言上的张力,只有蓄积已久的思想感情找到恰当的、有生命力的语言抒发,才显得有气势。徐梵澄更准确指出文章的“气”(生命力)“一诵读即知”。桐城派认为文法不可空言,而必以诵读古贤文章培养文气或辞气,从而立意作文。曾国藩认为:“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密咏恬吟”其实就是诵读,运用这种读书方法,更有利于读者悉心体察诗文深远的内在韵味。因此,在古文大家们看来,诵读的目的在于“因声求气”,在诵读中体悟先贤的思想和情感,在声调、韵律、节奏的变化中直接感受文章的气势和生命力。因为声音本身有种种格调,诵读时更有种种姿态和手势随之,它比无声阅读方式更能传情达意,更能表达文章的气势和生命力。

(二)历代推陈,精选诵读内容

由于诵读对文本情感和语言的特殊要求,古文大家们在整理和总结文论精华的基础上,特别编纂各类文选以适合诵读的需要。如桐城派在历代“文选”传统上进一步开拓扩展,编辑了范文读本,成为近代诵读的经典。晚清前较好的诵读范本有方苞的《古文约选》、刘大的《评选唐宋八家文钞》和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其中以《古文辞类纂》为代表。该书选录从先秦到清代古文名家名作七百余篇,按文体分为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该书采辑之博,选择之精,分类之善,评校之妙,均超出此前历代文选,是古代最适合诵读的读本。

(三)适合汉语言文字特点的诵读方法

在目前的课堂中,诵读与朗读等同,已沦为可有可无的一个环节。事实上,传统教学中的诵读有着丰富的内涵,诵读方法也依据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读”的腔调。语文教育家黄仲苏在《朗诵法》中将古人所言“诵读”分为四大类:诵、吟、咏、讲。“诵”读,即“诵谓读之而有音节者,宜用于读散文,如‘四书’、诸子、《左传》、‘四史’以及专家文集中之议、论、说、辨、序、跋、传记、表奏、书札等等”;“吟”读,即“吟,呻也,哦也。宜用于读绝诗、律诗、歌曲及其他抒情韵文如诔、歌之类”;“咏”读,“咏者,歌也,……宜用于读长篇韵文,如骈赋、古体诗之类”;“讲”读,“讲者,说也,谈也。说乃说话之‘说’,谈则谓对话。宜用于读语体文”。在传统书院、私塾中,诵读是其教与学的主要方式。

叶嘉莹在谈到古典诗歌吟诵传统时也指出,中国语文是“以一种独体单音的语文而要寻求一种诗歌之语言的节奏感,因此中国的诗歌遂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对于诗歌吟诵时之顿挫的重视。而中国古典诗歌之节奏感的形成,也就主要依赖于诗句中词字的组合在吟诵时所造成的一种顿挫的律动”。因此,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不让学生过早地了解意义,而运用“诵、吟、咏、讲”诵读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语言的意韵,这正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二、诵读教学现状堪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同时,似乎传统又一次站到了现代的对立面,诵读教学方式被冠以死记硬背的“注入式”或“灌输式”,依然受到口诛笔伐。虽然诵读常常运用于课堂,但不过只是作为教学中无关痛痒的某个环节。诵读这一主要的传统教学方式,何以沦为“鸡肋”?追溯历史,我们可以从近代以来学校制度的变迁和教育内容的嬗变中得到答案。

清末以来,传统教育迅速向现代教育转型,而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建立起来的新式学校制度,则是完全改变了中国教育数千年来传统规制,走上了十足的西化形式。体现在学校课程设计上,彻底改变了中国古代特别是进入隋、唐以来,学校教育以经学、史学和文学为核心内容的学校课程体系,变为以近代西式的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为主的课程体系。

生死不离朗诵范文6

什么是朗诵?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朗诵对于中学生来讲是最容易表现艺术特质的一项技能。在一个普通班级,朗诵好的学生通常都会受到其他同学的称赞,朗诵作为一门艺术表演也是学生们最能接受最有信心展示的艺术形式。因此当他们跃跃欲试的时候学习兴趣自然激发起来,导入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歌词是文学和音乐的综合艺术,音乐和文学相倚相成,互相渗透,方能发挥它的特性。要达到音乐和文学融为一体,必须充分理解歌词的意义,领悟它所抒发的感情,体味它的情调韵味,分辨出它的组织结构,句法声韵,轻重长短,以及艺术手法等,演唱时才能恰当地运用声音的特性,把歌词的意义、感情有效地表现出来,使文学与音乐同等地发挥作用,两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朗诵是正确把握歌曲情绪最有效的方法。歌词中孕育着音乐的灵魂,曲谱中包含着歌词的生命。吟诵把玩歌词文学韵味的同时,还能唤起音乐方面的联想,对歌词作精细的分析,衡量出它的性质,了解歌词的意境、艺术手法等。正确把握歌词的情调语气,了解歌词的组织结构。朗诵过程中可充分发挥表现歌词的意义,抒发歌词的感情,使歌词与曲谱情调互相配合,相辅相承。用真挚的“情”结合自己的审美标准和个性特点选择自己的声音形式和表现手法,生动、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

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是十分重视咬字吐字的,所谓“字正腔圆”只有正确清晰的咬字吐字,才能让听众充分领会歌曲的内容,演唱才能收到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歌唱语言往往和歌曲风格、韵味紧密相关,所以,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是歌唱艺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刚才在笔者班上出现的此类现象在当今的中学生中非常普遍,他们往往受到港台明星普通话不标准的影响,一味模仿将错就错一错到底。有甚者还认为这是一种时尚很“摆”很“酷”明知是错故意不改最后形成唱歌、说话含糊不清的后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朗诵针对问题进行反复纠正。在歌唱时,要求每个字都必须准确地做到咬字、归韵、收声。我们一般将汉字的构成分为头、腹、尾三部分(亦可由声母或韵母单独构成子音) 或称子音、母音、尾音。在歌唱时,字头出来要准,重、快,迅速转入字腹、歌唱的长音、行腔要靠字腹来过渡,字腹要唱得饱满、流动,要“咬”而不“死”。字尾必须交待清楚,要在规定的韵中收住,否则字音就会发生变化。因此朗诵则是练习咬字、吐字的有效方法。

上一篇幼儿入园须知

下一篇金属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