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读后感范例6篇

家的读后感范文1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会放下身段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与他做良师益友,更是要尽父母职责。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家长智慧读后感,值得你去看一看!请您阅读。

家长智慧读后感1读一本好书,犹如和一位品格高尚的人交流。自从拿到了《又一种教育智慧》这本书后,我细细地品味了该书的前言与第一编。家长对于孩子是第一任老师,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家庭教育以及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下面是我从中所得到的感悟。

在第一编中--就说:“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句话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我自从怀孕后,就开始注重孩子的教育,因为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所作所为就会折射出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在早期就开始重视胎教,多听听悦耳欢快的音乐,多与孩子交流,虽然那时他还不会与我说话,但他会在肚子里用踢肚子等各种方式来反馈于我;当孩子呱呱落地后,也是有意识地在他耳边经常放放儿童故事,儿歌,说说话,直到现在,每天都养成了睡前讲故事,唱儿歌的习惯。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会放下身段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与他做良师益友,更是要尽父母职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有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孩子在进入了校园后,家校合作教育对于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协调,配合,志同道合会为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起很大的作用。而对于我们孩子刚步入一年级阶段,我们家长更应该让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为他营造快乐学习氛围,用更科学的方法引导他,让他树立“做人第一,能力第二,成绩第三”的正确理念。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门值得我们用心,用一生去专研的学问,但愿我们大家都能孜孜不倦地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和孩子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

家长智慧读后感2古希腊有一个传说: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酷爱雕塑艺术。有一次,他在完成一座少女雕像时倾诉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情感,并对这尊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的热情使少女雕像突然活了,两人最终相聚在一起。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爱”的巨大效应。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它用在了教育预测实验中。他随意抽出学生进行测验,并开出了一张“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结果8个月后的再次测验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因为任课教师受名单的影响,对这些“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抱有更大的期待,这种期待又表现在与这些学生交往中的态度和情感上。学生由于受到教师态度的积极影响,也就真的表现出教师期待中的反应,主动配合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种因教师的期待而潜移默化促成学生进步的心理作用就是教育心理学上非常经典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确实,教师对学生的友善、亲近和期望对学生的智力、学业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十分明显和积极的影响。可以说教师的态度、行为实际上是学生一生成败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我国台湾著名作家三毛曾经患有严重的自闭症,时间长达7年,在这期间她不肯上学,害怕所有的人,不愿与外界接触。而起因是初中二年级因为成绩不佳,一个数学教师在她的眼上画了两个“鸭蛋”,使她当众出丑。有人认为这一心理疾患还是她后来自杀身亡、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恒爱之,敬人者恒敬之”。而这种相互关系在师生相处中更为重要,在生活中师爱帮助学生成长的例子比比皆是,据说杜鲁门总统的成功就与赢得英文教师布朗小姐的爱吻有关。但很多时候教师可以把爱和期待毫不吝啬地用在好学生身上,却不能持之以恒地给予那些更需要帮助的“坏”学生。其实没有一个“坏”学生是天生的,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人格,做学生情感的反应者,不断地为学生提供表现和成功的机会,将尊重和爱渗透于教育教学中,使学生快乐地成长,这和敢于惩罚学生的不良行为并不矛盾。

孔子早在几千年之前就有“欲来者不拒”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伦理精神,心是用心去换得的,我们应该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细小的教学行为上,发掘学生的潜能、关注他们一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学习、体验成功,都能沐浴在爱和希望的阳光中。

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以为,爱与期待是最好的教育。

家长智慧读后感3读了《家长必读》之后,才明白如何培养和教育好孩子,如何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如何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怎样才能做孩子的合格父母……

一、让孩子愉快的适应小学生活

小学是人生求知的第一步,所以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养成一个良

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与父母的教育密不可分的。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所以父母起着极为重要的因素,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迈开人生的第一步,重点培养孩子爱学习,会学习,这里也包含父母的付出和坚持。

二、做也孩子子的知心人

作为父母,不但是孩子的知心朋友,我们要关注和了解孩子的思想,不但从物资上得到满足,而且精神上也要满足,用心倾听孩子的内心,他们也有不开心的时候,他们也需要父母的理解,所以,孩子的内心世界里,我们是他们的崇拜对象。平时,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三、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父母的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从中受益,“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这是叶圣陶先生和一句名言,他导出了教育的深刻内涵和真谛。习惯有习惯有很多,如:行为习惯、心灵习惯、作息习惯、关爱尊重习惯、洗漱习惯、珍爱生命习惯、思考习惯、合作共赢习惯、阅读习惯、卫生习惯等一系列习惯,所以说要养成好的习惯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做到的,要持之以恒,如果在溺爱中养成不良的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身,失去健康成长的机会。

四、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批评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她们有自己的思维,如果一不小心伤害她们的心灵,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先了解孩子为什么会犯错,然后面对孩子,让孩子看着自己的眼睛来回答问题,这样,家长和孩子平等的交流,孩子才会放松的回答家长的问题。如果一上来就训导孩子,反倒效果不好,孩子只会哭。所以家长一定要心平气和、同一角度与孩子交流。

五、如何做个合格的父母

天底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要做个合格的父母是要付出很多。在合格父母的基础上一定要学会研究自己的孩子,父母首先要观察孩子的在校实际情况、学习成绩,每天还要查看下孩子的作业,遇到孩子不会的,家长不能马上把答案告知她,而是引导她怎么做,下次再遇到同样地题目就会了。做一个睿智的父母——让孩子的生活学习更精彩。

家长智慧读后感4读完《家长必读》这本书我感慨万千,为学校安排我们家长学习《家长必读》感到感谢,为孩子感到庆幸,因为这本书,我们就能在他以后成长学习中给他正确的帮助;又为自己对小学学习的理解感到羞愧。

好奇,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怎么在他的天性中引导他去学习,爱学习,这是我们家长特别要注意的。“知之者不如好学者,好学者不如乐之者”,孩子从出生时候开始,就在以惊人的速度学习着,对于周围的一切,充满着好奇。不夸张地说,学习是孩子的本能,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着学习的,顺着他们的好奇心旁征博引,引用一些历史典故及自然科学知识来引导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让他们喜欢学习,让他们沉浸学习中,在知识中汲取苷汁;让“孩子在快乐中的学习”,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后才能真正体会得到“快乐”的意义。

幼儿园主要是在玩中学习,进入小学就要全面系统的有固定作息时间的学习,开始他们可能不适应但我们家长不能让他对知识的渴望消失,让他们开始厌倦学校的生活,把学习当做是一种负担,一种枯燥。我们要正确的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习惯并不是全部进入小学才开始培养的,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必须从小就培养,以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基础来培养学习习惯会更轻松一些;“少成即天性,习惯成自然”,好习惯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没有好的习惯就没有健康的身体和美好的明天;个性是潜意识与生俱来的也是后期教育发展形成的,个性化教育就是发现孩子的潜在天赋,让孩子在某个方面择优更好的发展;所以我一定从小就要注重孩子个性的培养,培养孩子有个良好的个性。

良好的个性一般指:具有崇高的理想广博而专一的兴趣爱好,自信,自强,自立,自主,自持的性格,活波、开朗、灵活、平稳的气质等等;家庭是培养孩子优良个性的沃土,我们家长就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培养优良个性的环境;比如带孩子旅游,让孩子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让他在旅游中学习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知识,并把旅游看成锻炼的机会。带孩子锻炼培养孩子坚强的个性,不轻易放弃的个性。

等等;对孩子与人与同伴交往采取积极的态度,让孩子多交朋友,开朗,自由但不能放任自由;经常教育孩子树立自信心,并给孩子成功的体验以培养其自信心;培养孩子发现问题的能力,教会孩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后,孩子自然会充满自信,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就不会退缩,或者选择逃避而是大胆的面对;这也是古人常说的“给予”的诠释,最低等的给予是钱财,高等点的给予是“技”,最高等的给予是“思”。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就是我们每位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给予”;教育孩子,自己要走到孩子心里面去,身教重于言传,尊重孩子,给孩子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给孩子一个学习型的家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家庭的温暖,同时也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威严,“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走到孩子心里去,了解和倾听自己孩子的心声,结合自己孩子的特长和爱好,因地制宜的教育和培养孩子,给孩子一些自主权,不要过份给孩子压力,让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家长智慧读后感5伴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做为家长,在享受孩子成长喜悦的同时,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困惑。教育的过程是不停尝试、探索的过程,也谈不上什么经验,只是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读书的好处就不必多说了,但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着急不得。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一言一行,无不折射出父母的影子。用“自己的爱好读书,培养孩子的读书爱好”,是激发孩子读书兴趣,培养孩子读书习惯最有效的方法。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与他们同呼共吸的榜样,所以父母要循循善诱,身体力行,包括亲子共读,还要不择时机地结合书中内容交流沟通看书的心得,这样可以加深印象,促进理解。同时,为孩子营造一个家庭书香环境。

家的读后感范文2

以前读过一些关于对孩子教育方面的丛书,只是走马观花粗略的去读,经老师推荐我认真仔细的读完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家长》一书真是受益匪浅,同时也自觉惭愧。

这是一本家庭教育专著,书中记录了李镇西老师和女儿成长的故事,通过一个个普普通通的故事提供给所有家长教育的经验。书中的每个故事可能都在我们身上发生过,拿最贴近我们的事例来说,就是面对孩子青春期叛逆的问题该怎么办,李老师的做法是冷处理,尽量避免和孩子正面冲突,大家心平气和之后再坐一起沟通,如果是孩子的错误,孩子必然会向我们道歉,但是家长错了,也得向孩子道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李老师经常提醒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一个优秀的家长一刻也不应该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孩子!在文中,我不止一次看到诚信、平等、宽容等字眼,这也是他在女儿成长道路上所一直要求女儿遵循的信条。“人无信不立”。诚信作为人立身之本,应当将贯穿于教育始终,不仅教育子女、学生要诚信,家长、老师更应该首先诚信。说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平等、宽容地待人接物,也是一个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我们一直提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也正是这一点的体现。其实通篇就是教我“做人”。做人做好了,“小树”就会长成栋梁之材。歪七扭八的树再大也不会有太大用处。在正确合理地引导下,让孩子自然发展,不要过于干涉,只要在他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能及时地拉他一把。

教育更多的是要给孩子以鼓励。要经常肯定孩子取得的进步或成绩,哪怕再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夸奖,要善于从细微之处经常发掘他的闪光之点,强化他的信心和自豪。任何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考试成绩好,但优秀不只学习成绩一方面来体现。假如孩子一时表现不很出色,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批评、怪怨,那么孩子的自信心必然会受到打击、挫伤,久而久之很可能会形成习惯和接受自卑,破罐子破摔,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对孩子的鼓励和信心的培养,()李镇西老师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家的读后感范文3

李越英家长

说家长没有给与,必定有人喊冤。哪个家长对孩子不是掏心掏肺。恨不得摘星星摘月亮。但事实上,爱是没有那么高难度,快乐,自由,希望信心和关怀,这就是孩子成长所需要的一切,你的任何教育都应从这五个方面出发,否则,再多的期待都会成为包袱。

千百年来,尊师重教的中华民族一直提倡孩子的国才施教。有教无类的思想。但是直到今天。依然上演着孩子们被同一个模式衡量筛选的故事,我们既然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要去爱不一样的孩子,给他们真正需要的关爱。

每年的春节晚会都会给观众带来很多难题,同时也给大家带来很多欢乐,赵本山的小品总是期望值高的,因为他总能给大家带来出其不意的笑料。没有人会拒绝快乐。更何况是孩子,让他们快乐成长,这是做家长的责任。

家的读后感范文4

席慕容槭树下的家读后感

第一次读《槭树下的家》这本书时给我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那种温柔细腻,如细水长流般清新典雅的文字,那种如香醇的龙井般令人回味无穷的文字,使我想起了《张晓风散文》。同样是满含着温情与爱的散文,它们之间也有许多相似的特征,但《槭树下的家》总能让我发现一些与其他散文所不一样的东西,那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在寒冷的冬日温暖我的心。

说起这本书里我最爱的文章不得不提到《几何惊梦》一文。当读完这篇文章时,我不知不觉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在平时,我的数学成绩也差到了极点,每每努力过后却还是无力回天。对此,我似乎与作者找到了共鸣。是那种“老师叫我起来,我张口结舌,无法出声”的感觉,是那种“心里好像压着一块重东西,非要深呼吸几次才能好转,才能完全恢复清醒”的感觉,是那种考试过后“本该落泪可当时并没有流一滴泪,只是低下头来等着那一刹那过去,等着让时间来冲淡一起、补救一切”的感觉……我曾经也有想到过放弃,但身边的人给了我希望继续走下去。席慕容那富有亲和力的文字更是让我有所启发:当我们陷入某种困境时,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不一定要选自己最不拿手的办法,走别的路子照样能闯出一片天地,淡出深陷已久的噩梦。

还有就是《葱蒜的联想》一文,虽说不是最喜爱的,但给我的感触也不少。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一次做饭的过程中对平日里常见的葱蒜的巨大作用的感悟与联想,引出了人生的哲理。其实光凭这件小事就能看出作者很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与细节,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很多人生的大道理往往都隐藏在那些我们曾经未关注过的小事里。有时当我们偶遇某种良机,总会拼命为之而奋斗,但在取得一些成就后,就会有所松懈,甚至变得有些疏懒。我想说的正像作者的文章中写到:有着丰盛的资源当然很好,但若是因此失掉了感谢与敬业的心,便是一种可怕的浪费了。

《槭树下的家》中还有很多值得一读的文章,我只是拿了两篇自己感悟较深的写罢了。因为席慕容的这本书,我的内心更加充实了,嘈杂的声音渐渐飘远、消散……

家的读后感范文5

雅克·拉康(1901-1983)是法国精神分析学派最受争议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有独立见解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他对弗洛伊德的批判和肯定在哲学界和心理学界曾掀起轩然大波。现如今雅克拉康的理论不仅在文化研究及艺术批判中被广泛应用,同时在心理学,政治学,传播学,教育学等领域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最初选择《大哲学家的生活与思想——拉康》这本书是因为拉康与弗洛伊德的“渊源”甚深,可以说拉康哲学是对弗洛伊德重建,而《拉康》这本书也让我对拉康哲学以及拉康对弗洛伊德的解读有大致的了解。

但是拉康这位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家具有挑战性的写作风格或者说语言风格使得格尔达·帕格尔等各种领域的作家对其的阐述是不一的,或许就像拉康自己强调的一样他的“作品”并不是为了传播信息,而是为了“启发”,如果你想充分了解他的思想只能坐着时光机去听他的“研讨班”,在那里你所获得的是任何阅读都无法给予的。

拉康在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时运用现代结构主义的概念,这一方法对20世纪后半叶精神分析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而且对当代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拉康将精神分析运动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最初发现,其次是拉康所描述的“自我心理学”派对弗洛伊德的遗忘(或压抑),第三则是拉康自己的“回到弗洛伊德”。为了更进一步深入弗洛伊德的思想拉康将自己的目光转向哲学领域,同时这也将众多精神分析领域的思想家引入了哲学领域。

《大哲学家的生活与思想——拉康》这本书一共包括了五个章节,其中让我深有感触的是第一章节,拉康提出的“我是他人”。这个矛盾的论题如同一条绳索贯穿拉康的作品和思想。从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已习惯我是“我”,那么为什么在拉康看来我是“他人”呢?拉康在研究此类问题时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开辟了新道路。“此我非彼我”,“我”通过在潜意识的梦以及主体迷惑的情绪和情感中发现了另一个主体,对拉康来说精神分析的基础便是存在于这一事实之中。

家的读后感范文6

这本书是经过朋友介绍才开始看的,刚开始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有些新奇,因为它的书的封面上画着一些卡通漫画,下面还写着销量突破225万册,然后翻两页的话会有一个作者本人的漫画头像。可爱的外表在加上它的突破量我深深的被吸引了。这本书是日本的当红超级笑星田村裕的第一本著作,是日本超级畅销书。人们对它的评价是日本新锐笑星叫人又哭又笑的超级人气自传小说。同名电影也在全线热映。

《无家可归的中学生》通过一个个人生片段,回想了一个普通中学男生成为当红笑星的经历。田村裕的贫穷自传在滑稽搞笑中浮现小人物的成长轨迹。这是一部充斥人情味、有欢喜、有悲伤的真实传记。

田村裕的青春,因家庭惨遭变故的他流落街头,住在公园的螺旋形滑梯中,被恶作剧的孩子骂作“便便妖怪”。一个原来衣食无忧的中学生,突然被生活抛进了必须自力更生的现实,这可不是什么“吃苦夏令营”或者整人节目,每一天都生死攸关。他屡屡在超市、面包店门口挣扎,为了求生存,他无所不用其极:吃草,吃纸板箱,捡拾自动贩卖机底下遗落的硬币,同鸽子争抢吐司切边……他回顾这段经历时形容自己“饿到了刻骨铭心”。

因为舍不得一下子把芬达喝完,结果在太阳暴晒下变了味;每次下雨就从容地脱光衣服冲进雨中洗澡??这些看上去像极了恶搞的情节被田村裕这么一本正经地娓娓道来,让人爆笑之余也感到讶异:这一切竟然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连标志性的“螺旋大便公园”也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现在外观被刷成了蓝色而已。

原以为如此严酷的生活会把田村裕打造成怨天尤人的“祥林嫂”,可是他竟然穿越重重考验,安然无恙,毫发无损。他依然相信奇迹的存在,依然谅解父亲当时的“解散”决定,也依然“热爱那个泡个热水澡就会感动、容易产生幸福感的人生”。他会因为遭到喜欢的女孩拒绝而忧伤,也会因为在同学面前出丑而偷偷懊恼,还会不时和共患难的兄姐闹闹脾气。虽然有个不算完整的青春,但是他和其他少年一样敏感、倔强,有一点点小小的任性,还有着同龄人罕见的勇气和乐观。而在无助、绝望时支撑他、引导他的始终是对妈妈的思念,当他因为极度饥饿动了偷窃和敲诈的念头时,正是想象中妈妈的殷切目光劝阻了他;当他觉得活着已经没有什么意思的时候,想到妈妈对自己的期望让他重燃了信心。浓浓的母子之情贯穿全书,虽然妈妈只陪伴了田村裕短短十一年,可是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言传身教是作者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给他希望,激励他不断向上,在他灰心彷徨时给他重新出发的力量。而他也将这种温暖源源不断地赠予旁人,得知家庭“解散”时,不愿意增添兄姐负担,撒谎住在同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