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抒情散文范例6篇

优美抒情散文

优美抒情散文范文1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抒情特色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和教授,也是激进的民主斗士。作为学者和教授,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学、语言学、文艺学和美学等学科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和建树;作为民主斗士,从青年时代起,他就一直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呐喊歌吟,上下求索,即使穷困潦倒、病魔缠身,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出大义凛然、不徇私利的民族气节。

郁达夫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他丰富的艺术经验需要我们认真地总结。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抒情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融抒情于叙事之中,追求一种“真挚美”

在散文的创作中,朱自清常用的是“写实主义”的方法,注意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在偏重于叙写“身边琐事”、儿女情长的散文中,如《给亡妇》、《儿女》等,他都善于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

《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在叙事中融进了真挚的情感。在通常的情况下,要表现人物的感情,往往要写这个人的正面,写他的表情、眼神等,唯恐给人印象不直接。但在这篇作品里,作者却不写父亲正面的形象而写了父亲的背影,切合人物特定的关系和场合。孩子大了,尤其是男人,他虽然很爱自己的父亲,但这种爱比较含蓄,不那么外露。在离别的时候,明知父亲很哀伤,他也不会特地从正面细致观察父亲的表情,只会在父亲转过身去时,表面装着毫不在意,而实际上是很注意从侧面或背后看父亲,而且只有这时才好意思看仔细。所以,作者以背影为中心来写,正是他抒情真实的地方。

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作品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第一次提到“背影”,只用一句简笔就点破了“背影”的题旨。接着通过父亲过铁道,攀月台,买橘子这一情节,着力刻画父亲的背影,把抒情推向高潮。这是第二次提到背影。第三次提到背影,是描写父亲离开车站时,说:“父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只虚带一句,文字很简,但父亲那么眷恋儿子,至此也只是黯然分别悄然离去的悲酸惆怅,感情也就包蕴在其中了。文章的最后,又一次让父亲的背影在“我”晶莹的泪光中映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由生离的悲伤发展到死别的预感,感情愈是深沉真挚。

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地凑合,而是“情”与“事”交融。通过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其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成为感人的“抒情细节”。

朱自清偏重于叙事的散文感情委婉细腻、诚挚、真切,有别于周作人的冲淡,有别于俞平伯的缠绵,也有别于徐志摩的矫饰,“另有一种真挚清幽的神态”。正是因为他在抒情与叙事结合中追求着一种“真挚”的特色。

2.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形象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表现出一种形象美,使感情的抒发愈具真切、细致。如《绿》是描写梅雨潭的,朱自清对这里的景色有独特的感受。他撇其形而取其色,显示出观察、描写角度的独特。绿是一种颜色,可视而不可触。但在作者笔下,绿简直像有了魔力,绿得幽深,绿得静美,绿得嫩润,绿得明媚,绿得令人神迷心醉。作品中有这样的描写:“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接着,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色彩——绿作了丰富的比喻和联想。将梅雨潭水的颜色、涟漪、光泽和柔嫩、纯洁等各种形态活脱脱地描绘了出来,临末,还送给它一个圣洁高雅的名字——“女儿绿”。写到此,作者的感情真是柔美到了极点,可以看出作者已将自己的全部身心融化在这一潭绿水中,用了一连串奇特的想象、比喻,写尽了绿的千般风韵、万种姿容,然后用情感的涓涓细流浸润冲激读者的心灵,创造出优美深远的意境,触发人们共同的美感,使读者跟着作者一起心驰神往,惊诧于梅雨潭的绿。读着这样的散文,确实令人叹服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文中用的每个比喻都是那么贴切,都给人以十分丰富的美的享受,使人感到既有一种逼真传神的形象美,又有一种清新宜人的情趣美,还有一种细腻入微的技巧美。

3.抒情与议论相交错,追求一种“理趣美”

“理趣”就是诗与政论的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抒情美感。朱自清在偏重于“融情入理”的散文中,继承了韩柳杂说的“理趣美”,又颇受鲁迅杂文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他的《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讽刺男女分座的陋习)》、《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是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缘事而论,将叙事与议论结合起来,将矛头指向旧社会制度、社会陋习和反动的军阀政府。诙谐中含有批判的锋芒,满腔的诗情常常通过热情的呼唤、痛快的议论表现出来。文章表现出朱自清先生固有的细致沉着的风格,却细致中透出抑郁,沉着中透出激愤,显示出他作为正直作家应有的是非观及很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总之,朱自清散文中的抒情是与叙事、描写、议论交织的。因作品的立意和题材的不同,而显示出多姿的抒情美、真挚美、绘画美、理趣美,偏重于描写的写景篇章则是细致绮丽的,偏重于议论的杂感则显得机智深沉。

参考文献:

优美抒情散文范文2

一、朱自清散文艺术风格的形成

与同时代的很多作家一样,朱自清的散文也带有他所处时代的深刻印记。朱自清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就是受到了当时的“五四运动”的影响。从那以后,朱自清散文的发展无一不与时代共进退,后来的五四运动的低潮、时代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以及残酷的现实,都在朱自清的散文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渐渐地,朱自清的散文日渐成熟,风格也日趋明显,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朱自清式的散文。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解读。本文主要是从结构、抒情、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论述朱自清的散文风格。

二、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

1.结构上的艺术风格

散文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随性。人们在读散文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文中的语句总是东一句、西一句,看起来非常松散随意。但是,再随意的散文也会有一个贯穿全文的主题思想,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散文,这就是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朱自清的散文也是一样,在他的散文中往往有着大量的看似毫无关联的语句,但是通篇读下来会发现,他的散文到处都充斥着精巧的构思和缜密的结构。例如在《荷塘月色》中,一会儿叙事,一会儿写景,看似毫无关联,事实上都是为了抒发作者苦闷的心情,通篇下来,就会发觉,整篇文章紧扣主旨,结构缜密,中心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也是异常地能够打动人,这就是优秀的散文所必须具备的气质之一。

2.抒情上的艺术风格

抒情也是散文的一大特色。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抒情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借景抒情,如《荷塘月色》中开篇就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为了追求片刻宁静而来到了这片宁静的荷塘月色下,为的也只是暂时的忘却,但是作者又不可能真的在这一片宁静的荷塘月色中忘却现实,于是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慨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种不宁静的心情和宁静的景色恰恰反映了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朱自清通过对这些景色由衷地抒情,让读者深切地体会到了他内心的复杂感受;第二类是借人抒情,如《背影》一文中写到的父亲 “从不放心茶房而决定自己来送”,以及帮助儿子“拣定座位、叮咛嘱托”,亲自去买橘子等一连串的琐碎的小事中表达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第三类是对日常生活事物的抒情,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生活小事,却在朱自清的笔下散发出浓厚的哲学意味。抒情是每一个散文家都会运用的写作形式,然而,朱自清的抒情则更能够通彻人们的心扉,更能够触及人们的心弦,这也是朱自清散文能够打动几代人的原因之一。

3.语言表达上的艺术风格

优美抒情散文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意蕴;诗情

高中语文的必修和选修教材编写中,编者颇具匠心,选编了课文分门别类,题材各异。但散文类的作品却占了很大的比例,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共选编散文70篇。学习这些散文,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意蕴,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注重点亮意蕴,让散文的教学更加诗情画意。

一、用情诵读,体验作者隐含情意

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有篇署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的文章认为:散文写作中必须以生活中真切感受为基础,抒发出真情实感,表达出真挚的情感。在新课导入时应优先选择情感导入,引领学生用心去感受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和心境,并以情感朗读的方式,以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文章中蕴含的情感,理解和体验作者隐含在文章中的情意。在《陈情表》这篇充满浓郁感彩的散文名篇中,教学时可以试着和作者的情感尽情沟通,直接把自己当作文章的作者,在朗读时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投入真情实感,用情朗读,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把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来,释放出作者复杂的内心感情。比如,在朗读文中表达作者对祖母孝敬之情的语句时,语调应尽量低沉,表达出悲伤之情,这样学生就会被作者的孝亲之情所感染。又如,在朗读李密忠孝不能两全,内心甚是矛盾的语句时,语调应显得矛盾而委婉,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忧惧和为难之情。但又由于作者对晋武帝无比忠心,因此,在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句话时,则宜用忠诚的语调,学生会更容易体会。

二、把握情感,体会文章的意蕴

体会散文的美,我们应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感受,除了语言之美和整体之美之外,散文中的情感和意境,更是让读者感受和体验散文之美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欣赏和分析散文时,应该首先把握文章的情感,并从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来体验,再通过对散文语言的分析和品味,就会感悟到散文中隐含的意蕴以及内在的深刻哲理,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学效果会相当明显。比如,在教学《指南录(后序)》这篇文章时,由于作者想要表达出爱国的情怀,夹叙夹议,时而叙述,时而抒情,直接表达出内心的情感,用词直截了当,感彩强烈,语意直抒胸怀,让读者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奔走报国的坚强意志,在九死一生的情况下依然具有以身许国的坚定决心。而有些间接性的抒情散文,在抒发内心的情感时,往往会借助于所创设的情境,结合想象,抒发心中的情感,无论是情与景,还是物与理,都会达到情景交融的程度,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想要表达的情感,一切显得那么自然,容易把握情感,易于体会意蕴。

三、学会鉴赏,感受散文语言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一个基本理念:语文在具备一定的审美教育功能之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在学生受到了美的陶冶的同时,更关注学生自觉审美的意识与情趣,审美感知与创造力。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对散文类文章进行教学时,对学生注重引导,注重以情感投入,让学生学会鉴赏,学会感受,学会体验。在《荷塘月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获得审美的教育,在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先整体感知《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内容,再重点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几幅想象中的画面,学生一定是兴趣盎然。我们可以把每幅画进行命名,如“徜徉明月夜”“荷塘月色中”“月光下的荷塘”和“忆莲返途中”等。这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屏幕上将学生的简笔画投影放大,进行集体评价,在感受绘画美,传递一种自然的思想的同时,感受散文语言之美,进而延伸到作者的情感世界。鉴赏过程中,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达到教学效果。

四、披文入情,实现情感的共鸣

优美的散文,不仅语言灵动,思绪纷飞,在朗读中还会让我们在脑海中生成许多生动优美的画面,有生活的场景、鲜活的笑脸,甚至连静止的文字符号也随着抑扬顿挫的朗读声而飘扬起来。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读出体验,读出心中那份感情因子,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形散变得沉稳,让神聚变得活跃。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文章感情真挚,有对逝者的纪念和悲痛,更有对反动军阀的轻蔑和不满。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能够抒发作者情感的语段进行朗读,并说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的朗读热情被调动了起来,一时间书声琅琅,每读一句也都说出了入情入理的理由。总体归纳起来,有表达作者对逝者的尊敬和痛心的,有诉说当时政府黑暗的,有表达作者对反动军阀的轻蔑和不满的,还有表达对敌人的愤怒以及与其作斗争的决心的。学生在朗读中,情感不断得到升华,披文入情,一步步接近作者的情感世界,与其产生共鸣。

总之,散文教学在抓住文眼的前提下,从整体把握,从情感入手,在师生互动中点亮了意蕴,实现了感情的共鸣和升华,散文教学变得充满诗情画意。教学中教师应饱含情感,引领学生从优美的语言中体会意境,从感悟的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逐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优美抒情散文范文4

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三种。

2、散文的特点是:

⑴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⑵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优美抒情散文范文5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343-01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重要的作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以长诗《毁灭》奠定了他的新诗人的地位,以小说《笑的历史》显示了他文学创作的才华。接着,他又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为开篇,致力于散文的创作。他的“艺术性的散文”,先后成集的有《踪迹》(诗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标准与尺度)等。经过艰苦的艺术磨炼,朱自清终于成为一位有杰出建树、有独特风格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创作,对于创建白话散文作出过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对于“五四”以后以及当代的散文作家几乎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1 真挚深厚的感情流露

抒情的生命在于真实,作者抒发的感情愈真实,就愈能见其真挚的美。只强调抒情的技巧则失其真,也必然失其美。朱自清偏重借叙事抒情的散文,感情委婉,细腻,缠绵,真切,一方面是注意到选材的详略、笔墨的浓淡、布局的虚实,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一方面,是因为“有时磅礴郁积,在心里盘旋回荡,久而后出;这种情感必极其层层叠叠、曲折顿挫之致。”归根结蒂,朱自清的“抒情小品”,在“五四”以后有别于周作人的冲淡,有别于俞平伯的缠绵,有别于徐志摩的矫饰,之所以能独树一帜,“另有种真挚清幽的神态”,这与他在抒情与叙事的结合中追求“真挚”的“声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 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他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现出一种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也愈具真切、细致。

3 精巧紧缜密的艺术结构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4 灵活多变的技巧运用

朱自清的散文技巧老练,灵活多样。他既注意“形与神、虚与实、张与弛、动与静、详与略”等艺术手法的巧妙结合,又注意“对照、排比、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上,更注重“白描”手法的应用。

擅用白描手法,是朱自清散文创作,尤其是他后期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写父亲、写亡妇、写叶圣陶、写韦杰三等,都是平平实实地述其行状,描其神韵,表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其中最典范的便是《背影》中描写父亲“背影”的文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文字,作者抓住几个细节,将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艰难动作真切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写得平静自然,没有任何修饰,平平道来,简洁勾勒,但情景细致,情感含蓄,人物神态栩栩如生。这种白描手法,在《给亡妇》、《儿女》、《我所见的叶圣陶》、《执政府大屠杀记》、《扬州的夏日》、《伦敦杂记》等篇章中均运用得非常出色,形成了简炼、流畅、朴素、平实的语言特色。

通感手法是朱自清在他的散文中大量运用的另外一种手法,而且是现代散文作家中运用得最好的。例如《荷塘月色》有这么两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前句写荷花的“清香”,本来是诉诸嗅觉的,他却用“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这种听觉来形容,让人感觉到香气的悠远、飘缈,若有若无,形象生动;后句写“光”和“影”的和谐,却用“梵婀玲上的名曲”来比喻,将视觉通感为听觉。在《绿》一文中,作者形容梅雨潭的水:“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这里则是视觉与触觉的通感,用“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形象地描绘了潭水的柔滑、细腻。

结束语: 在“五四”以后的散文作家中,有“名士风”,有“绅士风”,有“隐士风”,而朱自清却能够独树一帜,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建立了“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必须指出,朱自清的这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正是“五四”以后我国白话散文崭新的民族风格。朱自清认为,“中国文学向来大抵以散文学为正宗”,现代散文的发展,“正是顺势”。他的许多文章在“民众文学”、文学的“通俗化”、“雅俗共赏”、语言的“谈话风”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大多围绕着关于散文的民族形式的问题。不仅在理论上如此,朱自清还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努力通过文学的民族形式来体现散文的民族风格。如在艺术构思方面讲究“眼”的安设;在抒情方面善于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追求真挚美、绘画美和“理趣”美;在结构方面注重贯穿线索,运用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把“明断”与“暗续”统一起来;在语言方法对口语进行大胆的艺术锤炼,追求朴实平易、雅俗共赏的作风。他在我国古代散文的基础上,继承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并进行自己的创造,建树了他散文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参考文献

[1] 王昱. 《〈从荷塘月色〉看朱自清散文之美》.辽宁行政学报.

优美抒情散文范文6

一、以读者的身份初读文本

抒情类散文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重在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者,阅读时应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所说:“慢慢走,欣赏啊!”即读此类文章,首先要有一种欣赏的态度,把自己当成最普通的读者,以放松的心态去欣赏作品,以获得最自然的阅读体验和最真实的审美直觉,这种感性的阅读是进行抒情类散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把文章当做教材去阅读,必然会带上许多功利性因素,从而破坏作品本身的整体美,影响对作品的欣赏与解读。

二、以教师的身份再读文本

古人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尤其是抒情类散文,它是作者彼时彼地一种情感的迸发,每一字每一句都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不可能完全地将文章“回位”,但至少应尽可能地还原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为此,教师必须进行拓展性阅读,弄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情境。

1.通过“文眼”来理解内容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理解抒情类散文,要善于抓住能够体现散文之“神”的“文眼”。“文眼”就是课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词句,它能揭示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它有时显而易见,有时则委婉含蓄;有时在篇首,有时在篇末。解读时只要抓住这个“文眼”,就可以把握住文章的主旨了。例如《再见了,亲人》中的后半部分这样写道:“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这是全文的中心段,也是全文结构的中心轴。全文围绕这个“文眼”,描写了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抓住了“文眼”,理解文章如何行文、如何传情达意就迎刃而解了。

2.凭借想象来感悟意境

在抒情类散文中,作者往往运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来创设特定的意境。作者在这种意境中,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娓娓道来,表达其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在经意和不经意间,作者会在文本中留有一些空白。这些空白,是催生读者想象的空间。感悟此类散文的意境,就要抓住文本的这些空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想象和补充。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就会品出其中之味,获得艺术的享受。如《大瀑布的葬礼》一文,文中第三、四两个自然段描绘了大瀑布昔日的壮观。虽然篇幅不长,但是意境开阔,富有诗情画意。在鉴赏的时候,必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充分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悟文中的世界;只有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才能体会出作者构思的精妙,感受意境中蕴含的感情。

三、以学生的身份三读文本

上一篇雪孩子

下一篇论文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