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效益范例6篇

边际效益

边际效益范文1

关键词:边际效益理论;医院薪酬管理;激励机制;薪酬分配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6-0060-03

在医院的薪酬管理实践中,我们通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或者给员工不断加薪,结果造成成本增加,但激励效果却降低;或者不给员工加薪,使员工失去激励,医院业绩裹足不前。这就是我们通常提到的激励边际效益递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利用激励边际效益理论,最大限度地发挥薪酬激励作用,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充分挖掘人才潜能,已越来越成为医院管理者和社会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

一、边际效益理论介入医院薪酬管理的合理性

边际效益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对其效用的主观评价,人们在消费某一商品时,每增加一个消费单位,所增加的效益递减,最后一个消费单位的效用最小。决定商品价值的,不是它的总效益,也不是它的平均效益,而是它的最小效益,即边际效益。边际效益递减理论也就是假定消费者对其他商品的消费保持不变,则消费者从连续消费某一特定商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将随着这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

医院薪酬管理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薪酬是指个人获得以工资、奖金以及实物形式支付的劳动回报。广义薪酬是指员工因完成工作而得到的所有奖励,是由经济薪酬与非经济薪酬两部分组成的劳动回报,不仅包括直接的货币形式(直接薪酬)和可转化为货币的其他形式(间接薪酬),还包括较舒适的办公环境、组织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较多地参与决策、工作的挑战性与成就感和较好的发展机会等难以用货币来衡量的薪酬形式。发挥激励边际效益理论在医院薪酬管理中的作用,就是指在医院薪酬管理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经济性薪酬作用,另一方面在了解员工个体化需求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非经济性薪酬形式,使激励的边际效益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当前医院薪酬管理中存在的误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很多医院单纯强调精神作用,在物质报酬上提供“大锅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又有些医院忽视了精神方面的激励,似乎钱能解决一切问题。这两种做法都伤害了员工的积极性。由于边际效益递减理论的存在,医院不应只在某一种报酬上下工夫,而应着眼于薪酬的整体组合。

(一)对薪酬激励的作用估价过高

从医院总体管理流程来看,薪酬管理属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末端环节,位于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之后,尤其是在职位分析与评价以及绩效管理等完成之后。薪酬分配本身既是一种结果,同时也是一种过程。进而言之,薪酬系统本身所规定的分配方式、分配基准、分配规则以及最终的分配结果,会反过来对进入价值创造过程的人以及价值创造过程本身产生影响。也就是说,薪酬分配的过程及其结果所传递的信息有可能会导致员工有更高的工作热情、更强烈的学习与创新的愿望,也有可能导致员工工作懒散、缺乏学习与进取的动力。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医院将薪酬激励作为对员工激励的惟一手段或者最重要手段,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要工资高,一切都好办。比如更容易招聘到代表医学发展方向的“三高”医学人才,员工更不容易离职,以及更有利于向员工施加努力工作的压力等等。在这些医院中,薪酬激励往往成为医院激励员工的一个“撒手锏”,加薪成为解决人的问题的一种最得心应手的手段。这种对薪酬激励作用的高估,是造成医院薪酬管理中边际效益递减的原因之一。

(二)设计思路陈旧,薪酬结构复杂

从我国很多医院的工资表上,都能看到工资构成多达五六项甚至十几项。究其原因,就在于许多医院的薪酬体系是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设计思路,认为薪酬结构中应当体现各种因素,如岗位的重要性、技能水平的高低、最低生活费用等。事实上,很多时候,医院的薪酬结构被划分得越是支离破碎,员工的薪酬水平差异就越是不容易得到合理的体现。不仅如此,薪酬结构越复杂,员工的薪酬水平高低到底取决于什么因素就变得越模糊。员工既不清楚自己的工资水平与他人的差异主要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也不清楚自己怎样才能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增加薪酬收入,更看不到医院的薪酬系统鼓励的是什么,自身与医院战略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另外,很多医院的职能科室管理者都拿基本相同的薪酬,理由是他们属于同一类岗位。但事实上,不同职能科室所承受的压力以及对医院战略目标的贡献差异非常大,他们虽然是在同一个行政级别上,却不等于他们属于同一个等级的岗位。

(三)薪酬激励手段单一,激励效果不佳

薪酬体系应包括工资、奖金、股权认证、福利及其它激励等。但在当前的医院薪酬管理中,激励手段单一,往往是通过在底薪的基础上根据员工一段时期的表现,增加薪水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根据经济学原理和边际效益递减理论,报酬提高到一定程度就失去了其作为激励因素的价值,反而还会造成人才创新能力的弱化。在医疗市场上,除了薪酬以外,对医院的认同感、获得参与决策、更多的责任、个人成长的机会、更大的工作自由和权限、更有趣的工作和多样化的工作活动等,都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很多时候,当员工对医院的薪酬水平不满时,很可能是员工对医院薪酬激励手段的不满。这时,加薪仅仅是针对员工在其他方面不满所导致的心理损失而提供的一种补偿,却丝毫不会产生医院所期望的激励效果。

三、边际效益理论运用到医院薪酬管理中的必要性

(一)适应以人为本的医院管理新模式的需要

医院管理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人”这一主体而展开,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营造适合人才成长与发展的氛围,使人适得其所,使医院目标与个人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医院与员工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医院薪酬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医院和员工的双赢。因此,医院要充分发挥薪酬激励的边际作用,在物质激励方面,要创新激励手段,采取工资、奖金、红利、利润分享、员工持股、股票期权等多种方式;在精神激励方面,把医院目标与员工利益结合起来,使其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给员工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在提高员工自我发展的意识中整体推进医院的发展。

(二)适应医疗市场竞争的需要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医疗人才是医院的重要资源,能否维持、利用好人才资源,是医院兴衰成败的关键。因此,充分发挥薪酬激励的边际作用,发挥人才的最大效能,对于医院获得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边际效益范文2

关键词:市场营销 边际贡献 边际效益 相关系数

一、研究背景与思路

在通信行业,客户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之一,是效益的源泉,是企业的经营之本,应精心培育。资源稀缺性原理决定我们不能对客户采取普惠式的资源投入,而是应该以效益为基准进行甄别营销、区分管理,保证最重要的客户享受最好的服务和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从而在企业和客户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和双赢。

然而,在过去十多年的市场运营中,我们只以ARPU(用户收入)作为客户评价和分群管理的依据,营销资源的投放未能以客户效益作为出发点。该现象的持续发展,最终可能导致整体客户效益不理想,我们需要研究探索如何构建客户效益评估体系。

二、客户效益评估体系的构建

针对上述三个核心问题,我们从营销资源分析、客户边际贡献测评、边际效益评估三个方面着手,建立了模板和模型,形成了完整的效益评估体系。

(一)创建营销资源分析模板,完善业财多维影射关系

基于“营销资源使用涉及哪些业务环节、投向哪些客户、财务账上如何体现”等难题,我们创建了科学严谨的营销资源分析模板。该模板通过梳理财务核算、业务预算数据,以两边统一使用的预算研究编码为连接点,确立了6大类21小类营销资源体系,固化了营销资源属性标签(增量存量、刚性弹性等),并从使用主体、资源类型等多个维度,对营销资源进行展现和动因分析。

模板主要实现如下功能:一是完整建立起营销资源在“业务-客户-财务”三维之间的影射关系,清晰展示了每个业务部门所使用的资源,以及这些资源如何与客户信息对接,最后如何在财务账面列示。二是系统地确立了不可直接归属营销资源(如广告费)的成本动因以及在不同客户群体的分摊依据,解决了成本分摊的老大难问题,为市场线成本预算编制及营销案策划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信息,同时有效消除客户边际贡献测评过程中最大的瓶颈。

(二)建立客户边际贡献测评模型,智能化立体式全景呈现客户效益状况

边际贡献是指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后的余额,边际贡献是运用盈亏分析原理,进行产品生产决策的一个十分重要指标。具体应用到客户身上,反映了我们从单个或群体客户身上所取得的收入减去投入的变动营销成本后的余额,它是我们深度运营客户的价值基准。采用基于营销变动成本的边际贡献法去衡量客户价值是比较符合通信企业实际情况的。过去由于涉及客户边际贡献的变动营销成本数据较为散乱,同时缺乏对广告费、宣传费等间接营销成本的分摊依据,导致客户边际贡献无法计算。

在全面梳理营销资源并确立分摊动因的基础上,我们突破传统以ARPU值作为客户价值唯一衡量标准的局限,创新性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客户边际贡献测评模型,模型清晰展现了客户维度的收入、资源和利润情况。我们先从收入视角展示了客户的ARPU收入贡献以及组成情况,再从资源投放视角,以个人客户和客户群两个维度统计客户的全营销成本,以资源类型、客户生命周期、新增与存量客户三个维度展现营销资源投放情况,最后通过客户落袋瀑布利润分布图直观呈现客户收、支、利形成过程。

我们基于上述结论逐步将边际贡献率作为品牌定位的补充参考因素,并以这一新视觉重新审视目前的营销资源投放的科学性与效益性。

(三)搭建边际效益评估模型,量化探索资源收入关系

边际效益分析理论具体应用到本研究中,是指基于每个客户或客户群现有消费习性及效益现状的基础上,每增加1元的营销资源投入,对客户效益的拉动效果如何。营销资源投入增加1%,客户收入将如何变动?投入终端补贴与折扣资源效果会有何不同?以前我们对这些问题无法获知,营销效益预评估形同虚设。

基于以上难题,我们研究创建了边际效益评估模型,创新性运用统计学上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挖掘资源与收入之间的线性关系。在线性回归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根据线性分析结果,从营销活动的应用层面出发,设计了边际效益评估模型。在模型中,只要输入新增投入资源类别和金额等参数,模型将根据相关系数和拟合方程系数自动运算该客户群的收入和利润增长情况,并对比资源投入前后的边际利润率变化情况。

三、客户效益评估体系的综合应用(以某通信企业为例)

在成功搭建客户效益评估体系后,我们根据营销活动闭环管理需要,充分利用研究成果,提出了在营销活动策划、预评估、设计、后评估等环节的应用建议,形成了营销案全过程效益管理方案,以此助力市场线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提升资源投放效益。

(一)策划阶段: 确定总体目标,拟定初步方案

我们可根据营销案的预期目标,运用边际贡献测评模型计算的边际贡献,初步筛选目标客户群体,并结合边际效益模型确定投入营销资源类型,形成初步的营销方案。例如:某营销案设定的目标是拉动动感地带品牌收入增长2000万,同时客户边际利润率提升到85%,根据边际效益评估模型的分析结果,我们可初步选择终端补贴和折扣两种关联性较强的资源。

(二)预评估阶段:测评各种营销组合的预期回报

经过初步策划后,再根据模型计算的客户利润及边际利润率,参照一定的标准,对初步确定的目标客户群进行再次筛选。然后,可根据目标客户群和资源的各种组合,计算预期投资回报,与事先制定的总体目标进行比对,对营销案进行修正。在上述营销案例中,通过边际贡献模型测评出动感地带品牌中低端客户目前的边际利润率在79%左右,我们认为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选择其作为目标客户群。从资源角度,假设有两种组合,比如组合一为折扣1500万,终端补贴500万,组合二为折扣400万,终端补贴1600万。根据边际效益模型计算出两种营销组合下收入提升幅度分别为1900万、2200万,目标客户群的边际利润率分别为81%、86%。

(三)设计阶段:设计最优营销组合

根据上述各种组合的预评估结果,并参考市场运营的策略要求和实践经验,设计出最优的营销组合,包括目标客户群体、投入营销资源类型、投放额度、预期效益等,并提交管理层进行决策。在上述营销案例中,假设根据预评估结果,营销目标适当调高为增收2100万、边际利润率85%。因预计营销组合二带来的收入和边际利润率提升幅度更大,且符合目前控制折扣率的策略要求,故以组合二为最优选择。

(四)后评估阶段:检验实际获得的效益

营销案结束后,获取营销案的资源投放具体数据、目标客户实际办理业务情况及收入数据,根据客户边际贡献测评模型计算实际边际利润和边际利润率,并与预评估结果对比,综合衡量营销案效果。在上述案例中,在营销案结束后,可提取该批号码的相关数据计算利润和利润率,对比预评估结果,检验营销案的实际效果是否达到收入提升2100万、边际利润率提升6个百分点的目标。

四、结语

总体而言,文章基于经济效益的视角,有效攻克了营销资源动因不明朗、成本归集困难、营销案预评估机制缺乏、无法掌握客户真实效益等长期存在的业务难题,创新性地搭建起一套科学完备的客户效益评估体系,为精准营销提供了全新的衡量工具和方法论,有助于通信企业提升客户的边际贡献。

参考文献:

边际效益范文3

(一)边际贡献原理

边际贡献是对已有项目或资产进一步获利能力的一种考量,也是在增量不变的前提下,盘活存量创造的利益。按照考核对象的不同,边际贡献一般可分为单位边际贡献和全部边际贡献,其计算方法为:单位边际贡献=医疗服务项目收费单价-单项服务的变动成本全部边际贡献=全部医疗服务收入-全部的服务变动成本基于上述2个公式,在医疗服务行业特别是医院,根据设定的评价范围不同可以分别评价个别医疗服务项目、业务科室以及医院整体的边际贡献。显见,边际贡献就数值越大越好。在目前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对于医院内部科室的评价,其医疗服务应首先保证边际贡献不为负数,其次应考虑,科室整体医疗服务的边际贡献应尽量弥补科室应负担的固定成本,并仍有一定的结余。而在医疗行业特殊订价前提下,边际贡献保持正数是衡量能否提供医疗服务的底线。

(二)边际贡献的作用

医院成本核算采取的是全成本核算方式,成本中既包括变动成本也包括固定成本,而在科室成本管理过程中关键点在可控成本,而变动成本又是可控成本的关键,变动成本控制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边际利润的高低和科室的整体效益。在医院院级财务核算中,医疗服务诊疗项目边际利润首先是用来弥补医院所发生的固定成本总额,在弥补了所有固定成本后,如有盈余,就构成医院的收支结余。对科室核算在边际利润不为负的情况下,都可承担一部分固定成本,有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1.当科室提供医疗服务的边际贡献刚好等于所发生的固定成本总额时,科室营运状况只能保本,即做到不盈不亏,但已经做到了自己负担全部成本。2.当科室提供医疗服务的边际贡献小于所发生的固定成本总额时,科室营运状况就要发生亏损。3.当科室提供医疗服务的边际贡献大于所发生的固定成本总额时,科室营运状况将会盈利。因此,科室诊疗服务边际贡献的实质就是其在反映科室实现收入的同时,对可控成本控制的效果以及科室服务收入对所发生的固定成本的弥补能力,是衡量科室绩效较为恰当的指标之一。

二、边际贡献原理在医院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市场化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医院上游供应商的商品服务价格已经放开,医院从市场上购买的各种医用材料、器械设备、水电消耗以及维修、维保服务等都要按照市场定价结算,在医疗服务成本明显上升和医疗服务价格与市场明显不匹配的前提下,医院深化改革、强化管理、苦练内功、降低医疗成本,使医院管理向精细化、绩效化管理迈进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社会主要基础设施的医院,由于其基础设施高投入的现状使固定成本下降的空间很小,降低变动成本自然成为医院管理会计的主要目标。在目前部分医疗项目收费价格不足以补偿医院全成本的前提下,运用边际贡献原理考核医院内部业务科室成本更能被业务科室管理者接受。较之单纯以收入指标作为科室绩效与考核依据相比,以科室边际贡献作为科室考核依据维度更全、更为合理。

(一)以核算单元的边际贡献作为科室绩效奖金考核依据的优点

1.以边际贡献作为考核依据可以督促科室降低可控成本。在医院中某些重点学科在获得高额医疗服务收入的同时往往也占用了医院大量的资源,传统的考核只注重医疗收入,高收入的表象会掩盖其高额支出而造成的边际贡献率较低的事实。增强这类单位的成本意识,促进科室增收的同时降低不必要的开支,使用边际贡献原理会产生很好的考核效果。边际贡献率可以使科室真正意识到,创收的同时降低消耗才能给医院带来效益,也会使自己的考核结果更加优秀。2.鼓励、扶持低收入同时也是低成本且边际贡献大于零的科室业务依靠扩大服务量拉动科室边际贡献率上涨,调动科室工作积极性,促进科室主动开源,在增加科室乃至医院社会效益的同时带来更多的收益。3.运用边际贡献原理,帮助边际贡献为负值的科室合理量化工作量指标,调整业务范围和核心业务,收缩贡献位负值的业务,避免盲目扩大服务量而导致亏损加剧;同时促使科室分析原因,降低不合理的医疗消耗品资源占用,探索扭转边际贡献小于零的途径;提高现有资源使用效率,通过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进人才、开发新兴服务项目等手段,促进科室实现边际贡献最大化,实现科室扭亏进而保证科室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4.使用边际贡献作为绩效考核依据,对于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成本管理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需要全院各科室、各部门的参与。以边际贡献为考核依据,可以提示科领导、医生、护士关注收入的同时注重节约可控变动成本,提高节能降耗意识,通过避免浪费、降低变动成本、增加服务量,达到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的目的。进而让边际贡献大的科室得到实惠,使绩效激励机制更能体现公平、公正。

(二)边际贡献原理在科室绩效管理中应用实例

科室边际贡献=科室业务收入-变动成本科室边际贡献率=科室边际贡献/科室业务收入)×100%变动成本包括药品费、卫生材料费、人员绩效奖励等与收入成正比例变动的费用。边际贡献率越高,说明科室结余贡献越高,反之则越低,甚至成为亏损科室,对医院收益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对科室边际贡献的分析,可以掌握各科室收入贡献率的高低,为成本管理与绩效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依据。013年该科室通过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新增恶性肿瘤治疗项目,手术例数较上年同期增高1564台,达到历年科室最高,其中重大手术例数增高拉动业务量增长,使科室边际收益大幅增加。以12月为例,科室收入增长44.07%,而边际贡献增长了83.89%,为医院弥补固定成本,进而实现总体收益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以此作为绩效激励的依据,对这样的单位进行褒奖,势必会提高科室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促进科室走上经济良性运行的轨道。

三、总结

边际效益范文4

关键词:收入分配;剥削;边际产品;资本主义分配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003-03

关于在社会生产中,是否存在剥削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与西方经济学家产生了明显的分歧。西方经济学家,利用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生产理论,去解释分配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者,把生产力分成了劳动、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三要素进行研究。并认为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不创造财富,商品中价值量的大小,以商品生产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资本家凭借对生产工具的所有权,在购买工人的劳动时进行了不公平的交易,他们把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据为己有,剥削了工人。最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生产资料(包括初始资料等)公有制才能消灭剥削。对于是否存在剥削的争论,已经进行了很长的时间。也许这样的争论仍将长期进行下去,我们不能对这种争论是否能够结束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不论是否有剥削,富人必须把一部分财富分配给穷人,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进行了这样的改革。对富人按收入征收所得税,对穷人实行负所得税。保障穷人的基本生活,这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社会的一种手段。但是,富人是怎么形成的?公有制是否缺乏效率?对这些问题人们将会继续进行深入的探讨。对于是否存在剥削,新古典经济学派以及现代主流经济新综合学派的传统边际产品理论,仍然没有对剥削的问题给出让人信服的说明。本文小心翼翼地在学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点。

一、关于边际产品的分配理论

著名的收益递减规律是这样描述的: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当我们连续地投入某一生产要素,我们所得到增加的产出量是递减的。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在一定的土地上(如1亩地),投入10个人的产量和投入20个人的产量并不是成倍增加,增加第10人时,带来了100公斤的增产量,而增加第20个人时,带来的却只有50公斤的增产量。经验告诉我们,土地、劳动,包括资本都是收益递减的。著名经济学家J.M.克拉克讲过:只有知识是唯一不遵循收益递减规律的生产工具。在克拉克看来其他生产要素收益递减无有例外。

对于生产要素投入,带来收益递减的现象,人们就引进了边际产品的概念。我们这样来定义边际产品: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我们把投入某一个单位生产要素,对应的增加的产出量,称为这一生产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即边际产品),用MP表示。把边际产品实际得到的货币价值,用边际效益产品表示,边际效益产品=产品边际效益(MR)×MP。至于边际效益(MR)、边际成本(MC)等概念,本文不做过多描述,任何经济学教课书都有它们的定义。

克拉克是这样介绍他的边际产品分配理论的。如上页图1所示,在劳动的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相等,MR=MC时,劳动的DD曲线、SS曲线交于E点。当MR>MC时,SS曲线向右移动,寻找到新的E点平衡点。

工资总额是E点下的长方形面积,剩下的为其他生产要素分配的部分,也就是E点以上的三角形部分。而总产量就是边际产品曲线下的总面积。

这样,当我们把所有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曲线画下来(见上页图2、图3等)。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所有生产要素的分配。并且所有E点下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正好等于一个DD曲线下的面积。这就是西方经济学家坚持的边际产品分配理论。

对于这样理想的无懈可击的分配模式,我们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进一步的深入考察。

二、终止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要素供需平衡点E不动的假设

现实的生产情况与理想的状态常常不一样,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在生产要素价格变动时,现实中E点是不是真的移动?有没有不移动?那么本文认为这种不移动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厂家终止了生产要素投入。这种情况很容易让人理解,厂家仓库里容不下更多的成品,厂家与用户的订单是固定的等等。这些都会促使让厂家做出决定,不再购买过多的生产要素,那么这种情况下又发生了怎样变化呢?

现在,我们来动态地分析克拉克的图形。图4中E点是你的生产计划点,它与你的资金和你计划生产的数量等都有关系。一般在你确定了这一个点以后,你才开始生产。这时你已经决定用10亩土地,5个工人,而不是更多。因此它是一个相对静态点,在你没有进行生产计划调整前,它是不变的。但是,土地、劳动、包括资金的市场情况,却是经常变化的。图4中,当市场上劳动价格下降时,也就是边际成本MC小于边际效益MR,出现MC<MR,这时SS曲线向右移动,与DD曲线交于E′点,可是你并不需要这么多的工人,你还是需要5个人,这时你向工人支付的工资就变成了长方形OKFH阴影部分的面积,劳动价格市场的变化,使工人损失了长方形KNEF面积的权益,实际上,工人创造的效益,或应该得到的权益应该是这二个长方形之和。如果你举现实的例子,认为工人的工资与预计的工资并没有减少,那是因为5个人干了6个人的活,延长了工人的劳动时间,但工人们却并没有得到6个人的工资,即长方形OKE′H′的面积。

但是,发现了上面的问题以后,我们还不能因此宣布,所有生产要素中只有劳动要素可能被剥削。从上面情况可以看到,如果说劳动生产要素被剥削的话,那么同样道理,资本、土地等收益递减的生产要素,同样有被剥削的可能。

图4中,把劳动换成土地也是一样的。土地同样使用了其他的边际产品,也就是图中E′点的边际产品。这些其他的边际产品可以由土地的市场价格P和产品的边际效益MR得到(MP=P/MR)。这样,土地也同样是按市场价格进行交易,而不是按它实际的边际效益产品进行交易。

投资亏损也是一种常见现象。中国本世纪初,纺织企业生产亏损,压锭生产,销售价低于生产的成本价,说明当时资本投资得不偿失。现实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厂家亏本销售的情况,对于厂家来讲,低于生产成本也要销售,少亏总比多亏强。

对于厂家可能支付了较少工资的事实,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中提到,剑桥大学鲁宾逊教授也讲了同样的话。鲁宾逊考察的是垄断企业,是其中的一种,因此没有得到萨缪尔森教授支持。鲁宾逊认为,由于厂商在它的产品市场上的垄断力量,这种厂商支付给生产要素的报酬小于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实际得到的货币价值。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是边际收益(它小于价格)和其他边际产品的乘积。但萨缪尔森却认为,垄断者实际提供了较高的工资,鲁宾逊讲的剥削,实际是要求垄断者提高产量。

对于垄断者的考察与垄断要素的考察是两个对象。生产的垄断要素抬高了市场价格,其他厂商支付给这种垄断生产要素的报酬就大于这个要素实际的贡献价格。在产品的总价格不变时,其他生产要素的收益就降低了,这种垄断生产要素就对其他生产要素形成了剥削。另外,对于垄断者自己来说,仍可按自己的计划进行,没有必要压低自己劳动要素的价格,所以,垄断者的工人有较高的工资就并不奇怪。

因此我们认为,竞争环境下,受市场的作用,任何可被替代的,并遵循收益递减规律的生产要素,都有被剥削的可能。包括投资者的资本,也可能投资失败。

以上E点不移动的探讨,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考虑:对于生产者的每一次计划,是根据生产要素的最底成本原则确定;其计划产量确定以后,按计划投入的每个生产要素的数量也就基本确定了,在没有大的生产要素价格变动时,并不会由于生产要素的替代作用,而作调整。在生产要素价格一般变动时,又在厂家不选择增加产量时,厂家会按市场价格购买生产要素。因此,本文提出了E点不移动现象,并有了剥削的假设。

三、没有效益的生产成本――“坏”的生产要素考虑

像图1、图2等等那样,克拉克认为,生产要素都得到了边际产品的长方形部分,上面的小三角形都被其他的生产要素所分得,并且自己的长方形的大小数量,都正好包含在其他各个生产要素的小三角形里面。

但是,我们上面提到生产要素却失去了长方形KNEF面积,那么这一部分,被哪个生产要素所取得了?我们自然想到还有一些克拉克没有提到的生产要素,如运输费、通讯费、税收、保险费、各种的业务费,甚至包括管理成本等等。这些非效益的可变的与不可变的生产成本,它们一样也是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无论怎么讲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着,而克拉克的图形里却没有他们的位置。这里,我们把这些经常变化的数量几乎不能确定的要素称为“坏”的生产要素,用于解释失去的长方形KNEF面积。

现在,我们应该把那些丢失的长方形以及没有效益的生产成本打入厂家生产要素分配的账册了。

这样,我们就保留地赞同了克拉克的意见。我们与克拉克不一样的是,对于生产要素厂家不是按该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益产品购买,而是按实际的市场行情购买生产要素,包括购买那些无效益的生产要素。并且我们还保留地认为,生产要素之间似乎确实存在着剥削,当然我们也可以将我们失去的长方形,当做厂家没有预期到的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边际效益范文5

    1农地产权转移代际损失测度模型的概述

    1.1研究方法与模型该文遵循资源配置最优原则———资源利用的供给与需求数量相等,以此保证资源配置的均衡。首先需要计算农地产权转移过程中的边际净收益。农地产权转移中的总净收益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边际收益减去农地边际收益,再减去农地的非市场价值,如(1)式所示:式中,MR净表示农地产权转移的总净收益,MRy3表示城市建设用地的边际收益,MRx3表示农地的边际收益,MR非表示农地的非市场价值。根据C-D生产函数测算农地和城市建设用地的边际收益。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如(2)、(3)所示:式中,X为第一产业的产值,Y为第二、三产业的产值,X1和Y1分别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资本投入,X2和Y2分别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投入,X3和Y3分别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土地资源的投入。对(2)、(3)两式中的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求取偏导数,从而求得农地和建设用地的边际净收益,如(4)、(5)所示:式中,MRx3和MRy3分别表示的是农地和建设用地的边际收益,将(2)、(3)式中的各项系数估计出来后代入(4)、(5)式,可求出农地和建设用地的边际收益。接着运用公式(1),用城市建设用地的边际收益减去农地的边际收益以及农地的非市场价值,即可求得农地产权转移中的边际净收益。在求得以上参数值的基础之上,可测算代际损失数量及配置效率,这需要以农地和建设用地的边际收益作为自变量,模拟农地产权转移的供需曲线。在《农地非农化代际配置与农地资源损失》[14]的研究中采用了供需直线模拟农地非农化的理想数量,供需数量呈直线无限延伸状态,超越了农用地初始数量的约束,且直线模拟供需造成了拟合偏差。因此,该文采用更为合理的逻辑斯蒂曲线模拟产权转移的供需,如图1所示。逻辑斯蒂方程对产权转移的数量比例和边际收益之间的关系用曲线描述,且农地转移数量有农地初始数量约束,所以采用逻辑斯蒂曲线模拟产权转移供需状况更为合理。由此,设立农用地的供给方程为:式中:f(gs)和f(hd)分别表示农地产权转移数量与农地和建设用地最大值的比例,gs和hd分别表示农地和建设用地的边际收益。估计出a、b、c、d后,令农地产权转移的供给与需求边际净效益相等,可以得到符合代际配置效率的农地产权转移数量比例,通过与初始农地数量相乘,得出符合代际配置效率的农地产权转移数量,然后结合各时段农地产权转移实际数量,就可计算各时段产权转移的代际配置过度损失数量及比例。关于农地的非市场价值,主要采用农地的生态价值进行替代。对乐至县生态价值进行过相关核算,价值超出了全县GDP产值,对其进行减除必然出现负值现象,所以该文对非市场价值进行了忽略。

    1.2数据说明

    方程中的数据来自乐至县统计数据,x和y分别为GDP的第一和二、三产业数值;x1和y1分别为第一产业以及第二、三产业新增基本建设投资、新增更新改造投资和城镇集体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之和;劳动力投入x2和y2分别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x3为农用地的面积,y3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该文采用历年耕地的减量作为农地产权转移的实际数量,各项数据都统一为1990年的不变价格。

    1.3代际年限的划分由于土地数据的可获得性,该文将代际区间选择为1989~2008年,并将该区间划分为1989~1996年、1997~2003年和2004~2008年3个子区间。因为1989~1996年农地利用处于活跃阶段,1996年后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农地资源保护政策,且1996年是我国“九五”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同时2004年后国家对于高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对农地产权转移的控制力度更高于往年。对上述三时段农地利用代际效率的测度,可以评价各时段土地政策的执行对农地利用调控的效果,测度农地利用代际配置效率[14]。

    2乐至县农地产权转移数量及效益损失测度

    2.1乐至县农地产权转移的边际净收益关于C-D生产函数的参数估计,曾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估计,但是拟合出的弹性系数出现较大负值,不符合要素间的逻辑。所以,该文采用公式法估计参数,计算公式如下:以上求取参数的方法,不受生产要素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各指标均以增长率形式出现,从而使估计结果基本上能反映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求得的参数值具有较好的统计特性,对于揭示变量间关系的一般趋势有较强的说服力[15]。关于C-D生产函数的参数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模型(8)中的投资系数和模型(9)中劳动力系数均呈现较小负值,是否推断这两项系数在数学意义上不具可行性?这两项系数负值很小,且乐至县主要依赖土地进行各项产业生产,要素间投入不均衡,第一产业依靠投资和第二、三产业依靠劳动力的贡献不明显,方程中各系数间的关系符合实际,且该文利用C-D方程来考察农用地与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边际贡献,是求取同一计算尺度下的不同数值,符合该文研究需求。若强行对系数进行修正,反而影响方程本身的逻辑性与正确性。因此,上述各项系数基本从以上边际净收益图表中可以看出,1989~1996年时段的农地产权转移的边际收益小于1997~2003年和2004~2008年时段,1997~2003年小于2004~2008年时段。说明这20年农地产权转移存在代际配置的效率损失,1989~图2乐至县农地3时段边际年净收益1996时段产权转移数量最多,1997~2003年时段次之,若减少2003年前农地产权转移数量,或转移至2004~2008时段使用,可以达到农地代际配置数量的帕累托改善。

    2.2乐至县农地产权转移的代际效率损失测度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可以进一步计算农地代际配置损失数量与效率。方程(6)、(7)中的参数a、b、c、d的估计采用SPSS统计软件中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处理。虽然对逻辑斯蒂方程进行了回归拟合,但是方程出现了异方差,所以还要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参数进行重新估计,消除方程的异方差。重新估计后,有关方程(6)、(7)的复相关系数R分别为0.949和0.863,判定系数R2分别是0.901和0.745,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F检验)及各变量的回归系数(t检验)均达到极显着水平,表明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线性关系显着。由此得出农地产权转移的供给与需求方程:图3乐至县农地3时段损失平均数量令(10)、(11)相等,求出供需均衡下的农地产权转移比例为:1304.7789,与初始农用地数量12.3718万(hm2/y)相乘,得出符合代际配置效率的农地产权转移数量是405.93(hm2/y)。结合历年耕地的实际减量,可算出每一时段农地代际损失平均数量及比例。图4乐至县农地3时段损失比例图3、4反映出3时段农地代际配置损失的数量与比例,其损失数量依次递减,损失效率依次递增,通过实际情况观察,计算出的3时段的代际配置效率损失正好与实际情况相吻合。我国从1990年起普遍占用大量农地进行低效的开发区建设,四川省乐至县也如此。国家在1996年后对开发区进行清理整治,2004年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实施,低效的农地产权转移现象逐渐得以控制。但是上述农地代际配置效率递增并不意味着2003~2008年农地产权转移效率损失呈现最优,只能说明1989~1996年相对于1997~2003年和2004~2008年时段,以及1997~2003年相对于2004~2008年时段存在着农代际配置的效率损失,说明1996年后农地保护政策有利于农地代际配置效率的提高,但是并不能据此推断2008年后可以提高农地产权转移速度,2003~2008年时段是否是符合代际最优配置,需要在更长时段后通过模型检验。例如:在足够长的时段内发现2003~2008年相对于以后时段的农地产权转移数量过少,方可提高适当的转移速度,否则应该继续保持降低的态势。所以,即使2004~2008年时段相对于1989~2003年时段代际配置效率提高了,应该至少保持现有农地产权转移速度。在这种判断标准下的农地产权转移策略,会使得农地产权转移数量在最优配置数量上下波动,但波动会逐渐向最优数量收敛[14]。

    3讨论

边际效益范文6

关键词:经济学脉络;无差异曲线;边际收益;边际成本;边际补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175 -03

一、引言

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到2014年已经出了第六版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当今国内流行的一本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大多数的财经院校或财经专业均开设有微观经济学课程,并指定了高鸿业版的教材。其原因可能在于许多院校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指定或默认这本书为参考书。另外,该教材有大量的配套辅导手册或练习题,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出题或学生做作业。其中翔高教育配套的《学习手册》也出到了第六版,上面有课后习题答案,还有补充练习,很多增加的习题是历年的考研题目。另外,人大出版社也开发了数字考试系统,供高校使用。它还有针对教师的教学手册。所以说这本教材是国内较权威的教材,一点不过。认真分析高鸿业版教材的理论知识结构和分析方法,对于帮助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具有现实意义。

关于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理论上是很多的,比如:边际效应分析,机会成本分析,微观计量分析等。在课本上第一章中也有介绍的。它是在介绍了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理论分类和本质后,简单地介绍了其分析方法,还与宏观经济学进行了对比。从学生最后的学习效果,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还是不理解或者记不住,但对其核心的分析方法――边际效应――的分析方法略微有些理解。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最终目标,是理解和掌握教科书上的概念或定理,但经济学的素养是学会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分析家族或厂商的行为。因此,有必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历年考生在考试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寻找让考生快速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一条捷径。那就是浓缩在各章节中出现的共性分析方法提练出来,并把各个理论揉进去。这种分析方法可以简单地称为“边际补偿”分析方法。这是结合了边际效应分析方法和无差异曲线而得出的。

提到“补偿”一词,一定会联想到教材第三章消费者理论中的补偿需求曲线。是的,边际补偿的分析方法正是受到这里的补偿需求曲线的启发。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中极力推崇和宣传无差异曲线,强调物品的替代和互补性。这里的补偿有替代的含义。也正是受这个启发,借用“补偿”一词,把“边际补偿”分析当作教材中的基本分析方法,接下来,从第三章消费者理论,第四章生产者理论,以及第九章一般均衡理论来说明边际补偿的分析方法及体现。

二、微观经济学的四个发展阶段

在讲微观经济学的脉络之前,先看看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弄清楚了它的发展,才知道教材上对应的是哪些部分,有哪些知识点,如何联系,需要用哪些分析工具。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微观夹杂在宏观中的阶段(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这时候主要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李嘉图为代表,宏观与微观是混在一起的。现代微观经济学抛弃了劳动价值论,把生产费用学说和稍晚的边际效用价值学说作为开端。其中,德国人戈森提出边际效用递减,与将货币配置在任何商品的最后一单位货币的效用要相等。这两个规律称为戈森第一和第二定律。它们构成了现代微观经济学消费理论的重要渊源。

第二阶段,奠定基础的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由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过渡,经济危机不断发生,研究开始同时关注供给和需求。这一时期的微观经济学主要是奥地利经济学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和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其中,奥地利学派的效用理论与以前效用价值的区别是加入了“稀少性”。马歇尔主要是将边际效用理论与供求论和生产费用论相混合,重视边际增量分析,采用局部分析方法,是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的。

第三阶段,体系初步形成,开始独立发展的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通过对厂商理论的发展,补充了微观经济的体系。厂商理论就是在不同的垄断或竞争条件下,厂商的产品价格与产量如何决定。主要代表人物是张伯伦和罗宾逊。特里芬(1940)提出以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作为必要条件。希克斯(1939)利用了马歇尔的效用概念和帕累托的无差异曲线,提出边际替代率,扬弃了基数效用,丰富了福利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由此,微观经济学建立起了独立的体系。

第四阶段,发展和演变的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高鸿业版的教材主要包括前三个阶段。微观经济学总体上是主观效用价值论,从基数效用到序数效用的转变,厂商理论的建立,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形成。要说明的是,英国的埃奇沃思在1881年提出并介绍了无差异曲线,没有引起人的注意。然后,意籍帕累托引用了无差异曲线,建立起序数效用为特征的主观价值理论,但它只是简单比较效用组合的大小,而不去表明和计算组合的效用差额是多少,它有意、法语两个版本,传播仍然不广泛。它直到1934年,斯拉齐茨、希克斯和艾伦推动了无差异曲线的应用,希克斯将边际效用理论转变成了无差异曲线,计算了其斜度,即斜率,命名为边际替代率。这样就替换下了基数效用论里面的边际效用概念。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替换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三、无差异曲线的特征及补偿的分析方法

帕累托的《政治经济学教书》(法文版1909年)应算作对消费者需求学说的一个经典论述。任何现代的研究应该从这里开始。为了研究有关联的商品,帕累托从埃奇沃斯那里借鉴一种几何学方法――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希克斯极力推崇的,它是微观经济学中经典的分析工具。无差异曲线上每个点都表示一个相同的总效用,它是由线上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带来的,数量组合不一样,但是总效用相等。它可以是曲线、直线、或者垂直形。总效用曲线表示商品组合的效用,当x与y的数量增加,必然出现较高的总效用。只有这些移动是互相补偿的――x增加而y减少,或x减少而y增加,无差异曲线才不会变动。通过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斜率都有肯定而重要的意义,个人为了补偿一小单位的损失,需要有某一数量的y。失掉x所引起的效用损失,应等于得到某一数量y带来的效用。它离原点越近,总效用越小,反之,越大。它暗含的是消费者可以为商品组合的偏好排序。这和中国历史上的多多益善有点相似。离原点越远的商品组合越多,总效用就越大。提出边际效用之比率的是俄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斯乐特斯基。这叫做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的定义是恰好足以补偿消费者损失一个边际单位X的Y的数量。根据规则,无差异曲线是对轴线突出的,用术语来说可称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当支出分配在两种或多种商品上时,以下一点是必须的,即相等的市场价值之间的可能替代不应导致消费者达到较好的位置。

消费者剩余原创人是杜普伊特,他认为,政治经济学必须以消费者为获取某物所愿做出的最大牺牲作为衡量该物效用的标准。而福利的衡量也以效用为基础。马歇尔和杜普伊特一样,认为效用的收获是消费者不能缺少某物而对该物付出的价格与其实际对该物支出的价格相超出的部分。最好看待消费剩余的办法是把它当作一种因价格而下降的结果。以货币收入计算消费者所得的收获,或者还可以把它表示成收入的补偿变化,也就是收入的变化正好抵消价格的下降,使得消费者不比以前更好。

四、边际补偿分析在消费者理论中的应用

所谓“边际”是指价格或数量变动一个单位。以下的分析主要指数量变动一个单位。数量用x表示,那么,边际增加相当于x=1;补偿的含义,顾名思义,表示失去的某些物品需要得到另外的物品来补偿,如果把失去当作成本,那么得到就是收益,成本与收益是相比较而言的,如果用后者支换回前者,原来的收益变成了现在的成本,成本相应地成了收益。所以,补偿既可以当作收益,也可看作成本或代价。比如,这里甲有两个香蕉,乙有一个苹果,如果两个人同意用2个香蕉换一个苹果。那么,甲想得到一个苹果(边际增加),就要放弃2个香蕉(成本或代价),一个苹果是对2个香蕉的补偿。以上是对边际补偿较为直观的理解。下面继续分析消费者理论中的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说明边际补偿是怎么应用的。

如果用x1表示第一种商品,比如苹果,用横轴表示,价格为p1=2,x2表示第二种商品,比如香蕉,用纵轴表示,价格为p2=1,如果按照上面的交换条件,2个香蕉换1个苹果,交换率为2,经济上叫做边际替代率为2,即: 。 实际上,它表示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显然,苹果的价格要比香蕉的价格贵,正好是2倍。表示为 ,这也正好是预算线的斜率,所以,预算线也叫做价格线,因为它是价格之比。如果收入为M,收入全部用来对x1和x2的支出,那么M=x1p1+x2p2,移项得: ,由x2对x1求导数,可得 ,同样,移项可得: ,这可以看作消费者消费x1的边际成本。从机会成本来看,消费者增加1单位的x1,将会损失 的x2。 这个式子正好同前面分析的一样,市场上的交换比率与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之比相等。如下图1,AB表示预算线,两种商品市场交换比率正好为预算线的斜率,也就是相对价格之比,假设收入M=1元,OA=1,OB=2,那么,边际补偿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为了得到横轴上表示的一个苹果,必须放弃2个香蕉,反过来,放弃了2个香蕉,必须用1个苹果作为补偿。

从无差异曲线来看,u=u(x1,x2),由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效用一样,所以,无差异曲线可以写作:u=u(x1,x2),全微分后可以得到:MU1dx1+MU2dx2=0, ,这个式子可以理解为消费者消费x1的边际收益,为了增加1单位的x1消费,必须放弃 的x2,当边际效用之比等于价格之比时,消费点位于均衡点E。如果不相等,比如,消费点位于A时,价格之比小于边际效用之比,即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增加x1的消费是有利的,因此,增加x1的消费,减少x2的消费。反之,消费点位于B点时,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消费者会减少x1的消费。

五、边际补偿分析在生产者理论中的运用

求解生产者均衡要涉及两个工具,一是相对价格曲线,它是总产值或总收入。另一个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它是无数个商品组合点的连线。要得出最优的生产点或商品组合点。先分析成本线。如果用m表示这个总产值或总收入,两个产品的价格分别是P1和P2,则收入函数为:x1p1+x2p2=m,此式确定了x2和x1之间的函数关系,即 ,它的几何表示为相对价格曲线,与消费者的预算线是一致的。斜率为 ,对上式求微分,有 ,可以理解为x2和x1之间的交换率,x1可以交换到 ,交换就意味着补偿。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如果x1=1,则x1的边际收益为x2。

现在考虑生产函数,假设企业家使用单一投入c,来生产两种商品x1和x2,则生产的隐函数为H(x1,x2,c)=0,显成本函数为c=h(x1,x2),用c表示的成本是两种产出的函数。产品转换曲线表示在给定投入C时,生产商品组合的圆圈。假如固定投入c,为了获得更多的x2就要放弃x1,假设分别生产这两种商品的成本是相同的。在几何上,负的斜率定义为边际转换率, ,假设成本为c为既定,对成本函数全微分,得到dc=MC1dx1+MC2dx2,MC表示边际成本。既然dc=0,所以,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x1的边际成本与x2的边际成本之比,即 。边际成本之比,相当于边际机会成本,表示生产1单位x1的机会成本是 ,假如边际成本之比为2,即生产1单位的x1将损失2单位的x2,或者说2单位的x2可以补偿1单位的x1。当边际成本与价格之比相等时,商品组合点正好位于E点,如图2。假设生产点位于A点,边际成本将小于边际收益,就应该增加x1的生产。反之位于B点,需要减少x的生产。

六、小结

均衡价格理论、厂商理论和分配理论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福利经济学也加入进来。由均衡价格可以引伸出个别市场或个别商品的需求与供给问题。显然,微观经济学不仅仅孤立地研究个别单位或个别市场的运行,还非常注重这些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或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以,学习微观经济学,既要见树木还要见森林。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一书中,极力推崇和大力发挥帕累托的以“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等概念为基础的“一般均衡理论”。其后,一般均衡理论和无差异曲线在英、美经济学界广泛应用。希克斯在引论中说:“但我相信,我写成的是一本书。这样说的根据不在于论题的统一,而在于方法的统一。我相信我很幸运地找到了一种可以应用于广泛的经济问题上的分析方法”(1995)。我们可理解为,学习微观经济学,本质上在学习一种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从希克斯对无差异曲线和一般均衡理论的运用来看,正是具有“边际补偿”分析的特点。在价格给定,不同的商品相互组合,从而保持效用不变,通过边际补偿方法的运用,同时,也满足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原则,从而找到个别市场,从而相互联系市场的均衡点。这也是我们看到的资源最适度配置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1.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学习与教学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

[3]希克斯.薛蕃康译.价值与资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张培刚.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