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的四字成语范例6篇

然的四字成语

然的四字成语范文1

卡力贝努尔·木台力甫(1981—),女,新疆人,新疆医科大学助教,主要从事教学法研究。

摘要:科技英语是一种比较规范的英语文献,它具有很强的学术性,风格上有严谨周密、句式严整、逻辑性强等特点。四字结构词语言简意赅,节奏整齐等特点在汉字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把四字词语合理的应用于科技英语翻译中可使翻译的内容更加标准,简单。本文从语言文字的功能、科技文的语言特点、四字词语的特点、四字词语在科技文中的完美应用等角度阐释了四字词语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并简单列举了一些翻译时的应用情形。

关键词:科技英语,四字词语,翻译应用

一、语言文字的功能

1、传递信息

语言文字最原始的功能就是传递信息,是人和人相互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一种简单、快捷的工具,人类创造了语言之后又创造了文字,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文字与口语有很大差别,它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2、美学功能

语言文字的美学功能表现在,文字是语言的视觉表现形式,他被设计为情感的一种载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信息,影响人们的生活与思想情感。另外语言所创的艺术效果是十分美妙的,文字可以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搭配成不同的文章,传递不同的信息,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让人感受其神奇的美学。

3、描写功能

语言文字的描写功能是指对事物事件的描述,描写功能包括方方面面,语言之所以非常有魅力,就是它可以将无形的东西化为有形,将现实的东西描写的更加形象生动,这也是语言最被普遍应用的一个功能。

4、表情功能

有人说文字就是一种表情,文字的表情功能是其所特有的,文字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传达不同的感受给读者,而用心的读者往往能够从文字的语言表达中揣摩出写作者的内情情感,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因此,语言就像是一个布满表情的脸,语言的表情功能是语言主观性、主观化的具体表现。

二、科技文的语言特点

科技文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大家普遍都知道,科技文本来本来解释的就是一个难懂的科技问题,如果语言比较生僻,让人对文章更是不解。另外,科技文要求实事求是,不能有任何虚假、夸张的成分。第三,要简洁,科技文所表达的意思应是准确明了的,避免出现大量冗长的字符。是文章看上去格外繁琐。最后,要严谨,就是语言上要严肃、庄重,结构严密,多用逻辑思维,语言上以逻辑的表达为主。

三、四字词语的特点

四字成语种类繁多,有很多是来自于典故的他们的作用与意义也是各不相同,四字词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言简意赅

“言简意赅”是语言交际的效益原则,这一原则科技文体的风格非常吻合,而四字词语具有该特点,所以它是翻译科技英语的一门好工具。

2、富有文采

用四字词语所写出来的文章,文采飞扬,全文结构整齐,节奏明快,落落大方,在清晰表达意思的同时极富有文采,是一些权威性语言翻译的首选

3、口感自然

四个字的词语包括成语、俗语和常用语,大部分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说出来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带出一种亲切感,而且四个字表达的一般是中心思想,是传达信息的精髓。

四、四字词语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科技英语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学术界对科技英语极度的关注,而对于非英语专业人士来说,翻译好一部科技英语是至关重要的。

翻译科技英文文献的时候,有很多困难需要去克服,目前主要存在2大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科技英语中有很多新的科技术语,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技术、新的设备、新的材料、新的工艺的产生必然导致新的术语大量出现,导致翻译工作者很难准确的翻译。二是对于一些科技语句的表达翻译过来生硬乏味,丧失阅读品味。英语与汉语在肯定和否定的表达上的差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很难一一讲清楚,所以翻译工作者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经验,增强自身的语言驾驭能力,使译文尽量的完善。

当前一些理论文章,篇幅冗长,内容繁琐,文字艰深,滥用甚至滥造术语,让许多读者不懂、难懂、误解,失去了理论反映并指导实践的意义。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客观公正的理解原文的意思,并利用其所熟悉的语言表达出来。四字词语能较好的传达科技英语的整体风格,而且四字词语是汉语词语的主要格式,既符合语言交际的基本规则,又节省大量的阅读时间和繁琐的语言。将英语翻译成四字词语,大概有如下几种情况:

1、加重语言的表达分量。

在一些描写性的文字中,讲英语中的一些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翻译成汉语中四字结构词语,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甚至四字词语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如:not always true.直接翻译可以说成“不一定总是真的”,感觉语言枯燥乏味,如果能够运用四个字的词语,将其译成“并非如此”不但干练,而且有一定的语言档次,符合科技文的语言特点。另外就是四字词语的扩充表达,如Prosperity这个词本身有繁荣的意思,但是在科技文中可以将其变成四字词语“繁荣昌盛”,意思与繁荣一样,但是却在科技文章中加重了分量。

2、增强文章可读性。

英语中的介词短语、副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名词短语都可以翻译成四字词语,其实已经有一些科技名词被翻译成专业术语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如the greenhouse effect,被译成温室效应,electronic information,被译成电子信息,无论是直译还是理解着翻译,四字词语都可以既准确又贴切的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对于一些英语短句的翻译,四字词语技能保留原文的风格,又能使译文自然贴切,具有可读性。

3、增强条理的清晰度。

英语中的句子,尤其是从句如果能翻译成四字词语,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表达效果。事实上一些名言、俗语等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翻译版本。如“The truth comes out.”真相大白,还有“expand when heated and contract when cooled”可以直接用热胀冷缩来表达,从句本身是嵌套在主句中的,如果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必将是句意条理更加清晰。

4、套用相同功能四字词语翻译英语习语

科技英语中也比较多的使用了习语。一般语言中都带有名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好的翻译不仅仅要表达文字的意义,更要保留原有语言风格,所以套用汉语里的一些成语俗语可以实现特殊的修辞效果,这样能形成名族文化的一个恰当的过渡,实现原语言的美学价值保留。如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翻译成“趁热打铁”,wall has ears翻译成“隔墙有耳”,a drop in the ocean 翻译成“沧海一粟”,a black sheep翻译成“害群之马” 等等。这些翻译虽然有的直译过来是有差别的,但是译文与原文表达了相同的意义,不会给读者造成困扰,读者能通过词语的表达理解原著作者的真正意图,所以这种翻译也是可取的。(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然的四字成语范文2

【关键词】四字词组;语言风格;修辞

四字词组是汉语言中常见的范式,短小精悍但表意精确,内涵深邃。其由四个词素构成,通常分为前后两部分。两部分之间语法关系可是主谓、动宾、偏正或并列关系。因此,四字词组又可分为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偏正词组和联合词组。尽管四字词组有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之分,但汉语词汇浩若繁星,能够搭配组合的四字词组数不胜数,而且都是人类长期社会生活的文化积淀,有时很难分清某些无典故可寻的四字词组是自由组合还是固定词组。翻译过程中,应尽量兼顾这种语言范式的意义,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如四字词组“以卵击石”,意思是:拿鸡蛋去碰石头,比喻自不量力。汉译英时,是套用类似寓意的英语俚语“to kick against the pricks”,还是译成“to throw an egg against a rock(or stones)”,或译为“to court defeat by fighting against overwhelming odds”。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用鸡蛋去碰石头”只有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场。因此,翻译成“以卵击石”不会造成误解,还会给译文读者带来新鲜感,增强文字表现力,同时保留原文中修辞形象,取得了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统一。从三个例子分析汉语四字词组英译如:

一、语言风格

示例:大青山,古树摇曳春秋,山花自谢自开,植被茸茸生烟……

Aged trees wave the seasons by,amid carpets of wild flowers and thick green vegetation.

剖析:对山水的描写,中国式语言风格喜欢运用大量修辞,作者选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华丽辞藻和行云流水般的对称结构来描写幽美风光,并对景色进行修辞。为再现相似的美感功能,译者并没有机械地一一对应,而是分别采用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将“古树摇曳春秋”直译为“Aged trees wave the seasons by”,一目了然,即保持原文的形式,又突出原文的内涵,使读者感到一种苍劲粗犷韵味无穷的大自然气息;而“山花自谢自开”中的“自谢自开”虽然在汉语中结构对称,O富美感,而生搬硬译成“wither and blossom themselves”却略显生硬。“山花”无论对汉语读者还是英语读者来说都属野花,当然是自开自谢,否则不叫“山花”。汉语表达追求和谐对称,加上两个“自”字,不但不累赘,反而节奏感凸出,但直译成英语,有画蛇添足之感。同样,原文中另一四字词组“茸茸生烟”,原是描写大青山的植被松软深厚、郁郁葱葱,弥漫着袅袅青烟,展现出深山的幽美。若逐字硬译就成了――The vegetation here is fine,soft,thick and sends out mist,这样的冗词赘句极不自然。如此这般,译者将“山花自谢自开”与“植被茸茸生烟”融为一体作状语amid carpets of wild flowers and thick green vegetation,描绘成一幅错落有致的立体画面,承载了原文的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表情功能,达到了原文的表达意向。

二、广告功能角度

四字汉语词组因富于音韵美和意境美且易懂易记,深受广告设计者青睐。在翻译时应从广告功能出发,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示例:该厂生产的各种类型钻头均符合API标准,工艺先进,结构新颖,钢材优质,制造精细,质检合格,均已达到国内同类钻头的先进水平。

Bits of all types manufactured in the factory conform to the API Standards.With novel design and fine workmanship,they are made of quality steel in advanced technology.All the products have passed strict quality test and reached in all respects the advanced level of the domesticallymade bits of the kind.

剖析:科技语言侧重白描,要求意义精确,行文简练,不能夸张浮华,不能晦涩难懂。原文在产品介绍上连续使用五个四字词组,体现三重含义。首先,概括了产品的性能,向读者传递了信息;其次,语言风格严谨,不含主观意愿,提高产品可信度;第三,读起来琅琅上口,排列有序,增强了产品说明的感染力。综合此三点,原文具有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翻译过程中,若要二者兼俱,生搬死译是不合适宜的。这五个词组均含主谓结构关系,用形容词作为谓语,然英语形容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只能与连系动词组成复合谓语。因此“工艺先进”大多译为“The technology is advanced.”,以此类推,其它四个词组应依次译为“The structural design is novel;steel quality is superior;workmanship is fine and quality control is strict.”,虽然原文意义得以再现,但整体结构松散、单调,反而使主题不明确,有悖于作者的本意。这里,译者将四个四字词组译为一句,用“they”作为主语,突出最主要的信息“该产品系优质钢材,采用先进工艺制成”,将“结构新颖”和“制造精细”作状语,置于句首,使产品的次要特征依然醒目。“质检合格”虽然与上述四个词组并列,可理解为“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查,该产品所有标准均符合API标准,达到国内同类钻头的先进水平”。由此,“质量合格”与最后一部分合成一句。译文重点突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不但不累赘,反而给人一气呵成的美感,符合英语民族的思维习惯。

三、修辞手段与文体风格

语言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为取得功能上的相似,用英语中的修辞手段或借用英语中的习语再现汉语四字词组的文体风格也是一种翻译手段。

示例:天气这样闷,十之八九要下雨。

With the weather so close and stuff,ten to one it′ll rain presently.

剖析:汉英两种语言里都有大量数词组成的词组,如“一心一意”、“三言两语”、“横七竖八”、“at sixes and sevens”、“in two twos”、“talk nineteen to the dozen”等;其只有极少数可一一对应,如“三三两两”(by twos and threes)等,绝大多数词组意义不完全对应或者根本不对应,翻译时应尽量按照各自文化背景,以易接受性为原则。在例句中“十之八九”与“ten to one”属不完全对应,但都表示极大的可能。若将“十之八九”硬译为“in eight or nine cases out of ten”,译文便失去原文简洁明了的风格,而译为“most likely”又失去原文的比喻色彩;借用英语习语“ten to one”既保留了原文的修辞手段,又能使读者欣然接受,达到了译文与原文间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翻译要求。

在借用同义或近x的英语习语翻译汉语四字词组时,不要被“假朋友”钻了空子。例如,英语中的“to eat one′s words”表面上很像“自食其言”,而实则意为“收回前言”;同样,“to make one′s hair on end”也不等于“令人发指”,而是“令人毛骨悚然”;“milky way”不是“牛奶路”,而是“银河”。类似现象还不少,因此,译者一定要谨慎地考证避免误译。

四、结语

综上翻译示例显示汉语四字词组翻译应灵活多样,既要顾及形式,又不必过于拘泥形式。同时也不能完全不顾形式,出现大量滥译与误译,必须语义相符、功能相似为客观标准,尽可能使译文自然、贴切,可读性强。

参考文献:

[1]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然的四字成语范文3

[关键词] 顺应论 四字格

一、引 论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将多种艺术手段和谐地统一于一体。它能传播信息、抒发感情、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使观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好的电影离不开好的片名,所以有人认为电影片名好比影片的门媚,既要反映影片的中心内容,还要简短、新奇,以将观众引人门内。事实上,电影片名不仅涉及语言规律、文化、心理审美等各种因素,还体现了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优秀的影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优秀的片名让人回味无穷。因此在译制电影的传播和推介过程中,电影片名的翻译无疑是重中之重,起到了关键性的导视作用。

随着电影全球化的发展,电影片名的翻译是否得体,是否符合观众的心理审美观也变得至关重要。好的片名翻译,除了要符合语言的规范性,体现原片名的语言特色,达到与影片内容的完美统一。同时还要兼顾观众欣赏层次的多样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广告促销功能。然而笔者发现,中国译者在翻译西片片名时对四字格的使用频率较高,大约占60%以上。这种高频率使用是偶然呢还是事出有因呢?本文将运用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语用顺应的角度分析这种翻译现象,希望能揭示其隐藏的规律。

二、西片译名中四字格的顺应模式

语言顺应论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耶夫・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创立的理论。维索尔伦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而这种选择是从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做出的动态顺应。语言选择具有三个重要特性。即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其中顺应性是保证交际成功的关键。维索尔伦指出,顺应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它使人们能够从多种可变的因素中灵活地选择语言表达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满际的要求。在语言实践中,语言使用过程中所做出的语言选择必须顺应交际的环境和交际的对象。语言顺应论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也为片名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立足与顺应理论.从文化语境和语言结构两个视角来研究西片译名中四字格的顺应模式,并从理论上阐释西片译名中这种四字格现象出现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首先,四字格西片译名顺应了影片的文化语境。西片译名的文化语境的顺应主要是通过译文的“互文性”而得以体现的。将“互文性”运用到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可以鼓励观众进行思考,形成相关的联想。此时,译者实际上在进行再创作,所以语境的顺应也就变得极其重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利用中文的优势和特点,生动再现语境的动态性和协调性。片名翻译中对语境的顺应主要通过以下三中方式:典故,即文本中使用出自历史故事、神话、童话以及其他经典作品中的原型。如My Fair Lady(窈窕淑女)源于《关雎》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国观众对“窈窕淑女”的语境非常熟悉,便于在最大程度上揭示影片的内容。引用是第二种方式,即直接引用前文本。如Ready to Wear(霓裳风暴)中的霓裳就引用了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惊破霓裳羽衣曲”,片名不仅与原文的“wear”意义通达,顺应了意境并传送了的影片主题。仿拟是最后一种,它通过创造出一些新的词语,大大提高了译名的价值。如Cellular《一线声机》并没有直接翻译为《手机》,既避免了与国产电影《手机》相冲突,又顺应了影片的内容将手机在片中的作用凸现出来。

其次,四字格西片译名顺应了目的语的语言结构。审美心理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思维方式进而决定语言表达的深层原因。汉民族讲究求偶对称、和谐统一。因此汉语中多采用四字结构。此外,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美学观别强调平衡美,因此大量使用四字词组,而英语则强调句法的正确,因而有些影片甚至采用句子来命名。另外,从语系结构上看,汉语属汉藏语系而英语属印欧语系,因此导致汉语重音、义合而英语重形合的句法差别。所以四字格片名的翻译源于这样一种心理。即译者在翻译汉英片名过程中即要注意汉英语言差异,又要适当作些调整.以此来使译文读者按照他们的思维模式获取对等的信息。

四字格片名顺应了汉语的语言结构。首先,四字格是汉语中使用相当广泛的语言形式。吕叔湘指出“2+2”的四音节是现代汉语的一种重要的节奏倾向。四音节的优势特别表现在现代汉语里存在着大量四音节熟词既四字格这一事实。另外,从汉语的语言传统来看,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成语典故多由四个字为一词的形式保留下来,这些成语或典故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也就是说这种结构在汉语言中的接受度很高。另外.从语音的角度看,四字格具有顺应汉语节奏美的特点,给人以稳定的感觉。《文心雕龙》中就说“若夫笔句无常.而字有常数,四字密而不促”(张斌,1999)。“密而不促”就说明四字格形式给人以稳定感。四字格语言言简意赅,铿锵有力,极富音韵美和表现力,将汉语语言的风格特征尽显无遗。事实上,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词和短语都是以四字格的形式出现,就是利用了这种音韵美。所以在片名翻译中,四字格片名的翻译从根本上顺应了汉语的语言特点。

三、结论

本文从顺应论的视角详细阐述了西片译名中的四字格特征。四字格由于具有精练简洁、抑扬兼备、铿锵有力的特点而成为片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形式。然而它的高接受度绝非偶然,而是由于其在本质上顺应了影片的语境特点和目的语的语言风格。通过对该类片名翻译特点的剖析,笔者希望语言理论的日新月异能为将来的西片翻译提供一定的帮助,为蓬勃我国的电影业尽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l]张斌,汉语语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然的四字成语范文4

近几年来,许多有识之士竖起了弘扬国学的大旗,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许多语文教师,也让四书五经、老庄哲学、史记汉赋等国学经典重返语文课堂。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机融合国学经典的教学,培养学生忠与孝、仁与义、信与礼、智与勇的国民精神,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古诗词教学曾经一度令我困扰不已:学生背诵得多,遗忘得也快。这也是一个令大多数语文教师感到特别棘手的问题。为什么用普通的朗读法学生记不住,而我们的先祖只要读过书,大多数人诗词歌赋却能倒背如流?为什么会这样?是现在的学生记性不如旧时私塾里的小童子好?我想,可能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没有契合诗词教学的规则。有幸认识了中华吟诵学会的徐建顺老师和“素读大师”陈琴老师,他们的引领让我豁然开朗――吟诵,中国古老的读书方式。吟诵,是我国传统的美读诗词文的方法,它也是一种读书的方法,是古人个个都会的读书方法。它像唱,却和唱有本质的区别。吟是按字的读音、平仄,依字行腔,依义行调。

第一,平长仄短。近体诗、词、曲、文,吟诵的时候,偶位字的平声字和押韵的字要拖长,其余的字不拖长。比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其中,白、一、日、不为入声字,读短音。间、还、山为韵字,读长音。辞、云、陵、声、舟、重为偶位字的平声字,读长音。其他的字,读中音。偶位字的平声字读长音,会形成二――四、六――四、六――二不断重复的规律,这就是格律。

第二,文读语音。普通话吟诵基本上都是按照普通话的声、韵、调来吟诵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字音都是按现代汉语普通话读的,部分字音需要文读。文读是吟诵的传统,就是某些字要按照古音或官话来读。普通话的文读分三种情况:一是入声字要读短音;二是韵字一定要押韵,因为古今语音的变化,某些句尾押韵的字已经不押韵了,但是在吟诵的时候,要尽量参照古音使之押韵;三是个别字要文读,这种字都是传统意义上就是要文读的,比如,“秋思”的“思”读四声,“遥看瀑布”的“看”读一声等,这些读音往往与平仄格律有关,读错了就乱了格律,失了韵味,所以要文读。

第三,腔音唱法。腔音是中国音乐体系的特征,与西方音乐体系相反。吟诵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音量,随时变化大小,声断意连,以传情达意。同时,音高也要随时变化,一方面依字行腔,用这种腔音表示字音的声调,另一方面也是在表达情感。要想学好腔音,可以多听听自己喜欢的戏曲和说唱曲艺,他们都是腔音唱法。另外,腔音唱法还讲究气沉丹田,吐气发声。吟诵的发声是最自然的,怎么说话就怎么吟诵。千万不要学西方的美声式唱法,也不要学流行歌曲的平板式唱法,因为我们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汉语的传情达意,全在开合、声调、音量的婉转变化上。

第四,平声字、仄声字、入声字。中古时期,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种。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声,上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三声,去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四声,入声是一种短音。后来,平声的阴平变成了一声,阳平变成了二声。所以,平声字,就是现代汉语里读一声和二声的字。仄声字,指上、去、入三种声调的字,现代汉语没有入声了,所以读三声和四声的字就是仄声字。古代人为什么要分平、仄呢?因为在吟诵的时候,平声字可以拖长,仄声字不能拖长,仄声字一旦拖长,听起来就是平声字了。这也就是近体诗格律形成的原因――出于吟诵的需要。古代的入声字,现代汉语中都变成了一、二、三、四声了,但是,吟诵的时候,仍然要把入声字辨认出来,把它们归入仄声字。

第五,近体诗词格律所谓近体诗,就是隋唐以后出现的格律诗体,包括绝句和律诗。其余的诗体,比如,古体诗、乐府歌行、四言诗、楚辞体等,都不是近体诗,也就是没有格律。词、曲都是近体的,也就是都是有格律的。文,只有句子的偶位字平仄相间的,有对仗的,才属于有格律的文。比如,唐宋以后的很多骈文就是如此,小学阶段接触的比较少。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每句都是五个字或每句都是七个字。只能押平声韵。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二、四、六、八等偶句必须押韵,三、五、七等奇句必须用仄声字结尾。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绝句两联都是可对仗可不对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指每句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是无所谓的,二、四、六字的平仄是有规定的。这些规定是:同句相间,即同一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相间,即一平一仄一平,或一仄一平一仄。同联相对,即同一联的两句,其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相反。邻联相粘,即不是同联而又相邻的两句(如第二句和第三句两句、第四句和第五句两句、第六句和第七句两句),其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相同。如此一来,格律诗的平仄规律就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对称体。

然的四字成语范文5

[关键词]重纽;元音;介音;归类

[中图分类号]H0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098 ― 02

在韵书中,小韵间的分别或者是声母有别或是韵母相异,所以两个声母相同的小韵,韵母必然不一致。但是在《广韵》“支、脂、祭、真、谆、仙、宵、侵、盐”九个韵的唇、牙、喉音字三等字中,却有两套声母相同,同等同呼的小韵相对立。宋元时代的韵图比如《韵镜》等,将这两套小韵分别放置在三等和四等的位置上,音韵学家称之为“重纽”。

重纽中的四等并非独立的纯四等,也不同于假四等,所以按理应当归入三等中。但这两类三等韵在语音上是否有别?如果有别的话,又反映了语音上的何种差异呢?

一.语音是否有别

大部分的音韵学家都认为重纽的对立反映了语音的实际差异,或者至少也是古音中差异的遗留,但也有人不这么认为。

史存直在《汉语音韵学纲要》说:“例如‘支’韵中‘奇’字作‘渠羁’切,‘’字作‘巨支’切,‘渠羁’和‘巨支’本来就无法切出不同的读音,但两个小韵无法同排在一个窠臼里,于是韵图就把‘奇’字排在三等,把‘’排在四等。”史存直认为,“照我的想法,既然先有韵书,后有韵图,而韵书又是古今南北的综合体系,也就难望韵书能恰恰符合韵图作者的意图。那些重纽的一方面可能正是综合几种不同韵书而多出的编余物。即使我们能在古书中或方言中找到证据,证明它们的读音不同,但从韵图的体系来说,它们仍旧有一方面是编余物。”〔1〕

高本汉对重纽也不分,所以李方桂在《上古音研究》一书中说:“还有三等韵的重纽部分,高本汉也不分,现在重纽三等如乔写作gjāu,四等如翘写作gjiāu,三等如丕写作phjī,四等如写作phi等。”〔2〕

二.重纽的语音差异

承认重纽系是由语音的实际差异造成的语言学家们有两派意见:元音说、介音说。

(一)元音说

董同《广韵重纽试释》认为重纽之区别在于主要元音的不同,一类在元音上加[V],一类则不加。加[V]的代表松元音,无[V]的代表紧元音。他说:“慧琳反切与韵会是没有音值参考的。高丽译音又到底是反译音,而非切韵方言血属,因此也只有音类判分的价值,很难据以确定音值…我只求在写法上让它们分开:使1类韵母尽可能的保持高本汉原来的写法,仅在必要时取消他的一些[V]号;2类韵母则一律加一个[V]号以资区别。至于这个[V]号所代表的是元音的开还是元音的松又必待将来材料多了才能决定。”〔3〕

(二)介音说

A.与声母唇化有关

1.三等为唇化音[w]。四等为带[i]介音

李新魁《重纽研究》认为重纽中排三等的字,“在中古反切和方言读音中都展示了它与‘合口’有关系。这种表现既不可能是来自圆唇元音,那么,比较合理的推断,就只能是来自声母的唇化了…重纽的B类字(排在三等位置上的重纽字)在中古之前,显然是读为唇化音,即pw-、kw-、xw-、w-等。”

李新魁并且指出:“A类字(排在四等位置上的重纽字)都出现于三等,表明它们都带有[i]介音。这个[i]介音也是由上古的颚化声母促生而来。它们从来源上说,大多与纯四等韵字有同源关系。只是中古的纯四等韵不带[i]介音。A类字是它们相对的细音。”〔4〕

2.三等有短[I],四等的为长[i]

王静如《论古汉语的腭介音》〔5〕、陆志韦《古音说略》〔6〕都认为三等重纽的介音比〔i〕介音宽而且靠后,跟〔I〕相联的声母是唇化的,如pw、kw等,四等的则为长[i]介音。

3.方孝岳所著《汉语语音史概要》则认为:“等韵对此等重纽是按照它们的反切下字的声母系统而分三、四等的,大致反切下字的声母是唇、牙、喉就放在三等,是知、照、来、日、喻的,就放在四等。可见方孝岳认为是声母之不同造成了重纽之区别。〔7〕

B.纯介音说

1.三等为介音[?],四等有介音[i]

郑仁甲在《论三等韵的?介音--兼论重纽》中认为:“《切韵》音系的细音韵母中,有-?、-i两种介音,同一声母下兼有这两种介音的,就是重纽。这就是重纽的本质。”〔8〕

郑仁甲所指的[?]是“中腭介音,是前舌面的中元音,其发音部位在半元音i和央元音?之间稍偏后。它既不同于前腭介音i,又不同于后腭介音u,是《切韵》音系中独立的一个音位,同i、u构成三套介音体系,?既然介于i、u之间,又可兼备i、u两个介音的某些特征,地位又不稳定。其后接前高元音,容易向i滑变,接后高元音,可以向u转化。”

他还分析出“?介音促成照三组声母的产生,?介音导致照二组、知组声母的形成。舌头、齿头音原来也有重纽,只因重纽中的一类腭化为正齿音,失去了重纽……?介音来自上古带i色彩的次软音声母,与这种声母相遇的韵母都会有?介音。从历史发展上看,韵图中除照三组和日母以外,所有位在三等位置的韵和实际是三等而排在二等位置的照二组字都有?介音。中元音?是不稳定的因素,不断向前后低分化,以致最终消亡。”

2.三等有介音[?],四等有介音[ǐ]

王吉尧在《汉字域外音对古汉语重纽现象的反映》中对重纽的音值也有所拟测。他根据日本万叶假名音读、日语吴音、汉越语音、朝鲜汉字音四种汉字域外音的资料,拟出和郑仁甲相似的音值。唯一有差别的是对四等i介音的精细描写,他说“考虑到汉越语里,A类介音对声母有腭化作用,具有一定的摩擦性,我们将A类介音音值拟测为带有辅音性的前、高、不圆唇元音[ǐ]。”〔9〕

3.刘广和在《试论唐代长安音重纽--不空译音的讨论》中提出,依据唐代不空和尚的汉译梵咒材料,推测出重纽三四等字的语音区别在于三等有[r]介音,r介音的上限至少在6世纪中叶,下限至少到9世纪初。四等则有[i]介音。〔10〕

4.三等介音为[j],四等为[i]

蒋冀骋在《重纽字新探》中说:“重纽三四等的区别,在于介音的不同,列于三等的,介音是个辅音性j,列于四等的,与一般三等介音,仍是个元音i。”〔11〕

5.三等位置的有介音[i],四等的为[j]

邵荣芬于《切韵音系》提出:“三C和三D只有介音的区别,没有声母的区别…三C的介音在各声母之下应该只有一个,不能强作区别。它和三D介音的区别在于舌位略低略后一些…我们认为是把三C的介音写作[i],三D的介音写作[j],但[j]这里不表示颚化。”〔12〕

6.三等位置的有介音[r],四等的则有[y]

俞敏《等韵溯源》中拟测重纽三等为[r]介音,四等为[y]介音。〔13〕

三.对重纽字的亲属归类

1.李新魁在《重纽研究》认为:“A类字(四等位置之重纽字)与C类字(同韵部的舌齿音字)的关系更为密切。B类字基本上不用C类字为切下字,A类字则大量使用C类字为切下字,尤其是前期的反切。C类字的切下字则以用本类字为主,少数用A类字,很少用B类字(用B类字的多是三等韵中的庄组字,即“假二等字”),因此如果要把C类字归属于A、B两类中的一类的话,C类字当然应该归于A类。”〔14〕

董同所著《广韵重纽试释》的看法也和李新魁相同,认为“1类--包括所有的舌齿音与韵图置于四等的唇牙喉音;2类--包括韵图置于三等的唇牙喉音。”〔15〕如下所示:

二等 生崇初庄

三等 日来 匣 晓影 常书船章昌 疑群溪见 娘澄彻知 明并滂帮

四等 以 晓影邪心 从清精 疑群溪见 明并滂帮

按照董同的说法,外加方框的是一类,其余的为一类。(注:引文中下加双横线的在原文中为下加,今引用时改为下加双横线)

2.陆志韦《古音说略》认为外加方框及加下波浪线的为一类,其余的为一类。〔16〕

3.但是对于以上两种说法,邵荣芬在《切韵音系》中却持批评态度,他说:“这两说里真有一说合乎事实,那作韵图的人岂非成心让人看不懂吗?如果按照我们的说法,下加的为一类,其余的为一类,那么重纽韵就等于一般五音俱足的三等韵(即三B类韵)加乙类十母。这十母既然自成一类,语音上又较细,韵图把它们全放在四等,而把和三B类韵同型的另一类按照三B类韵的排列办法排列,就是十分简明而合理的措施了。”他认为:“甲、丙一类,乙单独为一类,具体地说,韵图放在四等的帮滂并明见溪群疑晓影十个声母字单独为一类,其余声母的字为一类。”〔17〕

4.而郑仁甲《论三等韵的?介音--兼论重纽》又批驳了邵荣芬的说法:(1)邵所举的方言例子既有甲丙同类,乙独立的,也有乙丙同类甲独立的,无法说明问题。(2)邵以韵图结构为依据作出的见解“也令人费解”,“虽然下加号的一类整齐地排在一条线,但其余一类却分别排在二、三、四等三行。”“早期韵图(如《韵镜》、《音略》)虽然大致反映了《切韵》音系的面貌,但毕竟不是它的真实写照,它只是形式上基本保留了《切韵》音系的类别。严格地讲,这些韵图所反映的音系和《切韵》音系是有区别的,其中掺杂着近古汉语(早期)音系的成分。韵图强《切韵》音系以就已,难免有削足适履,穿凿附会之处,我们也不能强韵图以就《切韵》音系。”〔18〕

由上述分析可知,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界对重纽问题的主要争论在于:一、语音是否有别。二、重纽若有语音差异,则异究竟在元音还是介音上。特别是在介音差异问题上,还存在着与声母唇化有关或纯介音说的分歧。另外,对重纽字的亲属归类问题也存在诸多相异的意见。重纽问题既复杂繁难,至今仍是音韵学家关注的课题。

〔参 考 文 献〕

〔1〕史存直.汉语音韵学纲要〔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2〕李方桂.上古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 〔15〕董同.广韵重纽试释〔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3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4〕 〔14〕李新魁.重纽研究〔M〕 .北京:语言研究,1984.

〔5〕王静如.论古汉语的腭介音〔J〕 .燕京学报第35期,1948,(12).

〔6〕 〔16〕陆志韦.古音说略〔J〕 .燕京学报第33期,1947,(12).

〔7〕方孝岳.汉语语音史概要〔M〕.香港:商务印书馆,1980.

〔8〕 〔18〕郑仁甲.论三等韵的介音--兼论重纽.音韵学研究第三辑〔A〕.北京:中华书局,1994.

〔9〕王吉尧.汉字域外音对古汉语现象的反映〔M〕 .音韵学研究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94.

〔10〕刘广和.试论唐代长安音重纽--不空译音的讨论〔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06).

〔11〕蒋冀骋.广韵重纽字新探〔J〕 .杭州大学学报,1990,(06).

然的四字成语范文6

关键词:类型 特点 排列次序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有固定的结构形式,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结构类型有很多种,并列式是其中的一种。如:丰功伟绩、载歌载舞、一穷二白、熙熙攘攘。而柴米油盐、风花雪月等,属于四字并列结构式成语。我们用A、B、C、D分别代表这四个词项。笔者就四字并列式成语的类型、特点、语序问题进行分析。

笔者所收的成语来自于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4月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对四字并列式成语范围的界定见仁见智,笔者收录成语的标准比较严格,遵从形式和意义兼顾的标准。首先是A、B、C、D四项词性相同。如“切磋琢磨”四项都是动词,“琴棋书画”四项都是名词。其次语义上要相关,四项都处于相同的语义范畴中。如“龟龙鳞凤”。龟、龙、鳞、凤都是传统上用来象征高寿、尊贵、吉祥的四种动物。再次,在结构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成语的四项处于一个层次上,即 A:B:C:D形式。如:风花雪月、起承转合。另一种是处于两个层次的并列。前两项处于一个层次,后两项处于一个层次,而前两项和后两项又处于并列关系。形式上看是(A:B):(C:D)式,如“男女老少”“生死存亡”。

一、按词性分类

文章所收录的四字并列式成语共70个,不包括其变体形式。按词性大致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性三大类。

名词性的占28个,分别是琴棋书画、丝竹管弦、金石丝竹、规矩绳墨、礼义廉耻、风云月露、东西南北、楼台亭阁、王侯将相、妖魔鬼怪、油盐酱醋、珠翠罗绮、柴米油盐、魑魅魍魉、张王李赵、酒色财气、日月参辰、生老病死、虫沙猿鹤、风花雪月、鳏寡孤独、龟龙鳞凤、心膂爪牙、言谈举止、男女老少、布帛菽粟、富贵利达、死生荣辱,占总数的40%。

动词性的占15个,分别是:捭阖纵横、起承转合、望闻问切、嬉笑怒骂、赏罚黜陟、洗削更革、切磋琢磨、打滚撒泼、挑拨离间、招摇撞骗、抑扬顿挫、分崩离析、是非曲直、生死存亡、死生契阔、喜跃\舞,占总数的21.43%。

形容词性的占26个,分别是悲欢离合、轻重缓急、温柔敦厚、喜怒哀乐、隐晦曲折、清新俊逸、丰亨豫大、光明磊落、忠孝节义、骄奢淫逸、青红皂白、诡谲怪诞、繁荣富强、繁荣昌盛、慷慨激扬、温文儒雅、喜怒哀乐、荣华富贵、盛衰利害、彰明较著、亲疏贵贱、金碧辉煌、酸甜苦辣、盛衰荣辱、艰难险阻,占总数的37.14%

虚词类的1个,之乎者也,占总数的1.42%。

不考虑虚词类,从上文的数字来看,名词性的四字并列式成语所占比例最大,占总数的40%。其次是形容词类,最少的是动词类的。名词性四字并列式成语数量最多,占有优势。

二、四字并列式成语的特点

(一)结构具有相对的凝固性

成语的结构形式和构成成分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或抽换、增减其中的成分。但四字并列式成语存在变体形式。如“酸甜苦辣”存在“甜酸苦辣”的变体形式,“悲欢离合”存在“悲欢合散”“悲欢聚散”这两种变体,成语的四项在意义上并无轻重之分,替换后并不影响整体意义,说明有些四字并列式成语的结构并非凝固不变。而它们的变体形式存在两种情况:变换语序和更换语素。

在这70个成语中有变体的有16个,占22.86%,这表明四字并列式成语的结构的确存着不稳定性,但剩下的近80%结构凝固,所以其结构大体来说是稳定的。具有变体形式的四字并列式成语集中在名词性和形容词性中,动词性四字并列式成语不存在变异形式。可以看出动词性四字并列式成语结构具有相当强的稳定性。

(二)意义的整体性

意义的整体性体现在具有周遍义、整体义。四字并列式成语也不例外,并不是这四个字的意义上的简单相加,当这四个字构成四字并列成语时,就已经重新生成了一个概括统指的意义,即概括同类事物的周遍义。“聚合词在表义上有一个共同点,即词义不是构成语素义的简单加合,而是构成语素义的泛化。”[1]成语的四项成分具有典型性,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被感知的、有代表性的局部事物,来代替所有的同类。如:“柴米油盐”泛指必备的生活资料,“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这些成语并不只是这四个字的意思,也非意义的简单相加。已经重新生成了一个概括性统指的意义。

而成语除了表整体意义外,还多有引申义、比喻义。越具有比喻义,就表示其越具有稳固性与整体性。成语一般都是在字面意义的基础上产生比喻义、引申义或借代义,我们把这三种意义统称为转义。而四字并列式成语很多也在其统指义的基础上派生出些引申义或比喻义。现其比喻义和引申义已经是其常用义,不能只从其成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

根据统计,70个四字并列成语中具有比喻义的成语有15个,集中在名词性成语中,28个名词性四字并列成语中,有9个成语有统指义,11个具有比喻义。有些成语既有统指义,又有比喻义。如“酸甜苦辣”既泛指各种味道,又比喻人生的种种遭遇。名词性的四字并列式成语如“柴米油盐”是生火烧饭的基本材料,引申为基本生活条件。“心膂股胧”本指的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喻亲信得力的人。动词性的如“切磋琢磨”后人用以比喻学习和研究问题时互相谈论,取长补短。形容词性的四字并列式成语“艰难险阻”本来指山川艰难梗塞,比喻人生道路上遭受的艰难挫折。

(三)相沿习用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而四字并列式成语产生于古代,很多都有典籍出处。如“龟龙麟凤”语出《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琴棋书画”在旧时被定为闺阁教育的主要内容。“规矩绳墨”出自《管子・七臣七主》,“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指应当遵守的标准、法则。这些典雅的成语一直流传至今,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文化习俗、思想观念、审美情趣。

三、四字并列式成语排列次序的规律

少量的四字并列式成语从字面意义上可以找到其顺序排列的依据。如“生老病死”这个成语就是按出生、衰老、疾病、死亡的时间顺序来排列的。虽然大部分成语的排列没有规律,但我们可以从汉语的四声上找到答案。

汉语讲究四声。在古代,四声指的是“平上去入”。古代诗词中尤其是律诗就非常讲究平仄,以形成诗歌的韵律美。在现代汉语中四声指的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声、去声属仄声。平声读起来较柔长,仄声读起来较短促。如果平仄声调交错搭配,能显示语调的各种变化。

我们把70个四字并列成语的A,B,C,D四项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

我们可以看到,A项的阴平调占优势,占了35个,比例为50%。D项的去声调占33个,比例为47%。表现出较明显的“平起仄收势”[2]。汉语语音是讲究抑扬顿挫之美的,这样的排列不能说只是一种巧合。

而A项的阴平调之所以占得比例最大,是因为阴平调调值是55调,没有曲折变化,作为词语的开头音节,就会给后面音节的选择留下更多的余地和选词的空间。而选择35、214、51这样的声调作为开头音,“它们本身已经有曲折变化,如果后面的声调再有曲折,读起来就会不那么流利顺口了。”[3]。成语结尾的声调要干脆利落、铿锵有力,给人一种落地有声的感觉。所以D项选择去声的声调占得最多。

如果我们把上表的数据按照平仄来统计,可以得到表2:

从上表中发现A项和B项近70%都倾向于平声,C项和D项60%都是仄声。所以“平起仄收”式模式占有明显的优势。仄声较短促,平声较柔长。平仄声调搭配,能显示语调的各种变化,高低错落,急缓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

我们又统计每个成语四项的平仄情况,然后将其分成17种类别,具体情况如下:

其中平起仄收式占35例,仄起平收占9例。平起平收式占13例,仄起仄收占13例。平起仄收式正好占了50%。这也验证了上文所说的“平起仄收”式在四字并列成语中占有明显优势的结论。

所以,符合上述要求具有声调抑扬之美的就是四字并列式成语的常体,不符合的就是这个成语的变体。如“酸甜苦辣”“轻急缓重”是常体,符合平起仄收律和平仄相间律。而“甜酸苦辣”和“缓急轻重”则是变体。

笔者主要分析了四字并列式成语的界定、分类、特点以及排列次序的规律。四字并列式成语在语音、语法、语义、文化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曹炜.现代汉语聚合词初探[J].语言文字应用,2003,(8).

[2]崔希亮.汉语四字格的平起仄收势[J].修辞学习,1993(1).

[3]蒋浩然.现代汉语聚合词简述[J].菏泽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