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才不遇的诗句范例6篇

怀才不遇的诗句

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1

【关键词】孟浩然;求仕期间;隐逸

From the poems which are during the periods of Meng Haoran seeking official to see his temperament of true hermit

Liu Wenting

(Literature and History Institut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70;China)

【Abstract】By reading parts of Meng Haoran`s poems of which is about the life of his living in the mountains and the experiences of rivers of the travel, people often can feel light, elegant style such as hermit ,for example,《listen to guqin from Zheng Wuyin》、《travel from Luoyang to Yue areas》.We will take the three time he attended Beijing seeking official, with his practical action of pursuing fame to look for his temperament of upright, light and the real hermit.

【Keywords】 Meng Haoran;periods of official-pursuing;seclusion

孟浩然被誉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其诗内容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怀友的心情,故人们往往从这些诗中强烈感受到孟襄阳志在山水的隐士风采,如“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半酣下 衫袖,拂拭龙唇琴。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听郑五愔弹琴》),再如“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酒,谁论世上名”(《自洛之越》)。然,孟浩然因求仕之心一生有过三次长安之行,这三次入京表现出孟浩然身上儒学影响下传统仕子的功名之心、济世之情,故具体从这些阶段的诗来探析孟浩然身上真隐士的气质。

《唐才子传》有言“古称祢衡不遇,赵壹无禄,观浩然折谦退,才名日高,竟沦明代,终生白衣,良可悲夫。”提及孟浩然,总是不解生于盛世的他为什么会隐逸田园山林,更很多人质疑他并无真正的隐逸情怀,不过是功名心切但才学短浅,屡求仕不成便全身而退做起隐士,幸而孟浩然一生入京只有三次,今就按时间截取其所谓入京求仕期间的诗歌一一加以详味,从中来看孟浩然求仕时的诗,和这些时期“诗中的孟浩然”(闻一多《唐诗杂论》),探探孟浩然是否是“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全唐诗》一六八)那样清朗飘然的孟浩然。

对于孟浩然入京求仕期间,我将范围定于求仕入京前,求仕在京时期,及求仕落第返乡途中。这样区分是为了从诗中窥见孟浩然上京的原因和心态,求仕在京时的心境及其作罢离京返乡的情感得失,更为真切、真实的了解孟浩然及其平淡的诗歌表达。具体这期间的诗大致应有36首。

一、而立之年羡鸿鹄,奋飞又厌流俗恶

开元十一年冬至开元十二年八月,孟浩然因中书令张说之荐而首入长安,他此次晋京,在长安待了一年有余,并写了著名的《赴京途中遇雪》一诗。在孟浩然诗集中,其首次入京的相关诗歌大致有9首。

首次来长安前孟浩然的追求仕进的心情是十分迫切的,开元六年有《田家作》一诗,这一时期诗人隐居在家,诗歌前四句孟襄阳自叙喜幽静尚恬淡与亲近隐者的情志,后部分写自己年过三十犹居田园,“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谁能为杨雄,一荐《甘泉赋》。”叹无人举荐,岁月蹉跎,徒有鸿鹄之志而无法实现,诗中诗人的仕进之心之强烈,对于正值而立之年而无为的青年士子是再正常不过的心情,而对于从未踏上过仕途,涉足官场的孟浩然在其如此强烈功名之心下,年纪轻轻的他已有偏喜隐逸和志存功名的思想矛盾,“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内心极度苦闷。这种一开始就存在于骨子里的气质不能不说是其一生未能全力功名最重要的原因。

而再看开元八年前后所作的《晚春卧疾寄张八子容》,诗后十句的感慨世路艰难,怀才不遇,老大无成。“念我平生好,江乡远从政”,诗中体现出其对前途渺茫的隐忧,还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怀才不遇的愤怨和岁月蹉跎的恐惧之情。这首诗是孟浩然未踏上入京之途所作的,诗中的求仕之强烈情感不言而喻,然而心中又念“世途皆自媚,流俗寡相知”。而且“世途”一联讽刺仕途,警拔凝练,入木三分,分明体现出作者对官场欺媚流俗的不屑和反感。

《赴命途中逢雪》是诗人已在应诏入京途中的诗作,这首诗寓情于景,描绘了旅途中的严冬景色,在萧索孤寂的意境中流露作者赴京的对前途的迷茫和担心。隐约可见诗人对从仕并没有太多信心,亦没有昂扬和意气风发的兴奋。

赴京之后的5首诗时间大致都在开元十二年左右,确定其在长安时的诗为《闻裴侍御朏自襄州司户徐豫州司户因以投寄》,这首诗表达是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惋惜之情谊。其他4首中,《书怀贻京邑故人》、《荆门上张丞相》、《都下送辛大之鄂》和《赠王九》均是关于友人的。

《荆门上张丞相》和《赠王九》是普通的赠友诗,两首诗中都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绵绵情谊,很富人情味,这与孟浩然“平生重结交”(《家园卧疾毕太祝曜见寻》)很有关系。内容上,注意到《荆门上张丞相》全诗在欢乐的基调中夹杂着思乡的忧愁。《赠王九》是孟浩然写给王迥的诗,从劝客归家的角度体现诗人注重日常人生的思想,同时,诗中表现出诗人淡泊功名精神状态,而这一点结合这时诗人已在求仕之中,不得不多加思考诗人的内在心性。

《书怀贻京邑故人》约作于诗人入长安还襄阳之后,诗中诗人自抒怀抱,寄赠在京友人,表达了希望能得友人之助,“当涂诉知己,投刺匪求蒙。秦楚邈离异,翻飞何日同!”一起奋飞。诗中贯注着诗人求仕的急切和怀才不遇的愤怨心情,从这种情绪可以得知孟浩然之所以怨愤是怀才不遇感的愤怨,那《赴命途中逢雪》中对从仕的缺乏信心将不是对自己没信心,更可能是对仕途官场的不足够感兴趣而茫然缺乏信心,而这种精神情结正可从他骨子中喜隐逸、乐山水中找到答案。

二、科途迟来试牛角,自信有余仍清淡

孟浩然第二次入京于开元十六年夏天,《旧唐书·孟浩然传》中,“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年四十乃游京师。”孟浩然此次入京为“应进士”(《旧唐书》)。这次入京直至开元十八年秋,孟浩然自京还襄阳,并作了《留别王侍御》与王维。共18首。因涉及考试故按应考前后划分为入京前,在长安应试期间,出榜落第后三个阶段。

入京前有《送陈七赴西军》、《行至汝坟寄卢征君》和《送告八从军》三首。《送陈七赴西军》约作于开元十六年诗人赴京之前不久,是诗人数量极少的边塞诗之一。诗中讲述送别同乡友人参军赴边,全诗声调铿锵有力,很有盛唐之音。值得注意的是诗中“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赴京应试的满怀信心。

《行至汝坟寄卢征君》是诗人去往长安路过汝州、洛阳时所写,诗中描写雪景颇含浪漫色彩,全诗带有一种明朗的情绪,表明孟浩然对前途充满了乐观的信心。

而《送告八从军》,中“运筹将入幕,养拙就闲居。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疏。”此首作于开元十六冬诗人赴长安前,诗中反映的是告八卫国戍边的昂扬精神,表现出孟浩然对告八从军爱国之举的高度肯定,需留意的是诗歌最后一句“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流”意为祝告八功成身退,并希望一起隐居。结合前面《送陈七赴西军》及《行至汝坟寄卢征君》两首诗的内容,可得知在孟浩然信心十足二赴京应考时其心中依然对挂记着隐居,这值得注意。

开元十六年夏天,孟浩然抵达长安参加科举,这一应试期间的诗共五首,是《登总持寺浮屠》、《长安早春》、《春情》、《醉后赠马四》和《长乐宫》,还留下句震惊四座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登总持寺浮屠》写诗人等赏总持寺的的见闻,通过景观描写传达美感。《长安早春》作于开元十七年正月春闱临诗之前,诗人怀揣仕进抱负而看到长安早春之景时所表达出的是一片恢弘的太平盛景。《春情》是一首对青楼女子的关注之诗,以女性为题材在孟诗中是不多见的。《醉后赠马四》一诗主要写诗人对侠义之士的推许和与侠士结交的豪兴。从这五首诗的内容和体现出诗人的情感来看,基本都是平静或愉悦的,可见在应考出榜前诗人的状态是比较轻松和自信的。

而出榜落第后,大致有十首诗,有《宿终南翠微寺》、《南阳北阻雪》等,逐一来看:

《宿终南翠微寺》,终南即终南山,诗歌开首四句写访游之地的景观特色和访游的原因,“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隐隐透露了落第后的不遇合寻求逃逸的心情。中间六句写寺主的居所幽静雅致,知其品行高雅,最后侧听风泉清音更感翠微寺环境清寂幽雅,与开篇照应。而这后一个层次极富特色,以浓淡相济的笔墨,“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写出了近处所见而唤起的遐思和感情,表明诗人已萌动了弃却仕途的思想。

《南阳北阻雪》是诗人求仕不成返回襄阳,途经洛阳、南阳时所作“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诗前八句写诗人为大雪所阻,滞留在宛许之间,傍晚眺望时所见到的景象。诗中所营造的意境荒凉、萧索,渲染出诗人失意而归的忧愤和迷茫,最后四句交代了自己颓废的原因,在于“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十上耻还家,徘徊守归路。”而其“徘徊守归路”我想并不一定是所说的出仕和归隐之间的徘徊,而更贴切、更可能的是因其“少年弄文墨”且“十上”,因而“耻还家”,所以羞愧、徘徊“守归路”。所以从这首诗说是归隐和求仕之间的徘徊是牵强的,再说归隐完全是因“不得不”亦是站不住脚的。

《题长安主人壁》大致作于开元十七年夏天。全诗主要抒写了诗人落第后在长安的窘迫与思乡的矛盾。既欲早日归乡隐居,又想通过献赋的方式再次得到赏识。

《岁暮归南山》,此诗作于开元十七年冬,主要抒发诗人落第后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年老归隐的哀伤。诗前四句写出此次落第“归山”的愤懑之情,从此之后,便甘心隐老,不再应举。虽怨愤但婉曲、温厚,有盛唐士人气度。

《留别王侍御》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离京之冬,孟浩然作此诗时王维正弃官后在长安闲居。开元十七年春,浩然在长安应试不第,仍滞留在京,想走献赋上书的路子以求得汲引,这期间与王维常往来,但是王维已经弃官,没有能力帮他。诗前四句写自己应试落第的失望心情和归乡隐居的打算,只是舍不得与老朋友分别,自己还是回家隐居。

《京还赠张维》此诗亦约作于开元十八年冬离开长安返乡时,孟浩然入京应试不第,心中十分烦闷,借惜别之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其情不可遏制。前两句表明了与功名权贵决裂,归隐山林的决心。三四句赞陶渊明、颂嵇康,说明了不再追求仕进的理由,表现出不肯摧眉折腰的傲骨,后四句进一步从自己的性情与为官的矛盾性上表示了对为官的鄙弃。

《寄赵正字》,既有对命运不济的感慨,也有对世事人情的不满,致使自己不能如愿以偿,获得一个适宜的境遇,只好认命,从此不再想着一切。

《秦中感秋寄上人》本诗作于开元十七年诗人长安落第后的秋天。诗中抒写落第后的失意和困居长安的苦况,并且表现了诗人入仕与归隐的内心矛盾。诗歌语言真率,作者求仕不得遂生归隐之心。

《送袁太祝尉豫章》,“何幸遇休明,观光来上京。相逢武陵客,独送豫章行。随牒牵黄绶,离群会墨卿。江南佳丽地,山水旧难名。”诗首联回忆孟浩然与袁太祝的美德,“独送”二字表达了友谊的深厚真挚。尾联是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劝袁太祝不要为此难过,赴任的地方在江南,那里山水佳丽,正好借此漫游。这种劝勉能洞见孟浩然之心向。

《清明即事》这首诗是描写长安京城清明时节人们纷纷到城外祭祀扫墓的情景。诗中渲染了热闹非凡的扫墓情景,但这种渲染并非为了表现这作者的兴致,而是反衬在外游子的无心合群的相思之苦,还有求仕失意的孤寂,“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两句因是其作于席间的文人酬宴之作,因场合和作诗的动机的缘由所以不能就其内容作妄议。

三、愤愤扬身弃仕途、退隐飘逸仍悠悠

孟浩然三入京师在开元二十年。开元十九年一月,唐玄宗率文武百官“幸”东都,孟浩然闻之,乃于翌年春由襄阳而至,之后由洛阳三入长安。这期间诗应约10首。

而在京期间的诗似乎没有存留的,入京前的时间已到开元十九年的一首《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是诗人在越州游历期间所作,诗中赞美了幽绝僻静的佛家境地,称颂了寺院自然风光的奇美,也抒发了诗人厌恶尘世,追求飘然世外的思想。

而所能见之诗多在离京后,近9首。有《寻香山湛上人》、《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和《送丁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等。

归纳而讲,《寻香山湛上人》,“平生慕真隐,累日探灵异。野老朝入田,山僧暮归寺。松泉多清响,苔壁饶古意。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诗人的心情是抑郁的,希望投隐山林、身世相弃,这是“真隐”。

《送丁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这首诗为引见诗,是送丁凤赴举而呈张九龄的诗歌,其实就是在借丁凤的酒杯浇自己的垒块。

《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约作于开元二十一年秋,诗中叙述了诗人长期闭门苦读的经历,“为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对应试落第感到失望和愤慨,当初临试前的那种积极的仕进之心,此时已经荡然无存。诗人断然声明摈弃仕途,归返田园。写自己的遭际,一唱三叹,显得凄楚沉郁。而关于摒弃仕途的声明,“跃马非吾事,狎鸥真我心”,接下句“寄言当路者,去矣北山岑”已然有洒脱飘逸之感。

《洛下送奚三还扬州》,全诗醒眼的“羡”字,“恨”字,悄然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将要归隐的情怀。

《京还留别新丰诸友》表现出诗人对当权者的怨愤与不愿合作的态度,最后一句“因向智者说,游鱼思故潭”,决心去寻山访水,隐逸世外。

《李氏园卧疾》本诗约作于诗人“年年客白社”的某年寒食节,诗首联用陶诗意境,写隐逸之趣,劲联写客居卧病倍加怀乡之情,尾联写布衣之叹,空滞洛阳的失落和悲伤感。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本诗作于开元二十一年秋末诗人自长安去洛阳途中出潼关时。尾句“永怀蓬阁友,寂寞滞扬云”,但见本诗基思友之情。

《同储十二洛阳道中作》是开元二十年冬所作,本诗描写的是一位洛阳游侠的形象,能反映诗人心中的豪侠情怀,诗歌洋溢着的是愉快、豪迈的气息。这是表现出孟浩然性格中耿直且有侠义之情的一面。

纵观上文,孟浩然求仕期间的热情与其失意之后的怨愤都可见,但从中我们分明看到他始终挂记归隐的真实内心,单从诗歌内容上我们很容易窥见其别于其他诗人隐情怀,另外,从诗歌风格上,其诗平淡和真率的语言及其清新超俗的意蕴,上述诗句中都有体现,“文如其人”也可窥见其真隐士的内心和气质。

【参考文献】

[1]刘昫.旧唐书·列传孟浩然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文艺传孟浩然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孟浩然.孟浩然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刘文刚.孟浩然年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6]王辉斌.孟浩然入京考实[J].唐都学刊,2003(1).

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2

张九龄是开元时期的贤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个由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他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时人誉为“曲江风度”。即使罢相后,如有人向玄宗举荐人才,玄宗辄问道:“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张九龄能守正嫉邪,刚直敢言,成为安史之乱前最后一位公忠体国、举足轻重的唐室大臣。

这样的人格魅力在诗文创作上也有所反映。他的诗文多采用隐晦曲折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讽喻时政,抒写情怀,虽有感慨之辞,但怨而不怒,情致深婉,感慨颇多,诗文风格质朴简约。

(一)

感遇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赏析】

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融景生情,就地取材,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是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么,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显然,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敬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义。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平和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练习】

1.本诗前面四句写了什么景象?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林栖者”即居于山中的美人。“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么兰桂应该很乐意美人的折花欣赏了,可诗人为何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其中寄予了诗人怎样深沉的感慨?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兰、桂。

兰花到了春天生机勃发,枝叶茂盛芳馨,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清雅的桂花到了秋天则芬芳四溢,皎洁清新。

2.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敬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诗人借物起兴,自比兰桂,表达了诗人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不求人知的品质及孤芳自赏、洁身自好、坚贞清高的气节,表达了诗人恬淡从容、超脱物外的襟怀。

(二)

荔枝赋并序

【唐】张九龄

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季夏,其实乃熟,状甚环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 无一可比。余往在西掖,尝盛称之,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唯舍人彭城刘侯, 弱年迁累,经于南海,一闻斯谈,倍复喜叹,以为甘旨之极也。又谓龙眼凡果,而与荔枝齐名,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龙眼相比,是时二方不通,传闻之大谬也。每相顾闲议,欲为赋述,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及理郡暇日,追叙往心,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终然永屈。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

……

尔其勾芒在辰,凯风入律,肇允含滋,芬敷谧溢,绿穗靡靡,青英苾苾,不丰其华,但甘其实。如有意乎敦本,故微文而妙质。蒂药房而攒萃,皮龙鳞以骈比,肤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朱苞剖,明珰出,炯然数寸,犹不可匹。未玉齿而殆销,虽琼浆而可轶。彼众味之有五,此甘滋之不一,伊醇淑之无准,非精言之能悉。闻者欢而竦企,见者讶而惊仡。心恚可以蠲忿,口爽可以忘疾。且欲神于醴露,何比数之湘橘?援蒲桃之见拟,亦古人之深疾。

若乃卑轩洞开,嘉宾四会,时当燠煜,客或烦愦。而斯果在焉,莫不心侈而体忲,信雕盘之仙液,实玳筵之绮缋。有终食于累百,愈益气而治内,故无厌于所甘,虽不贪而必爱。沉李美而莫取,浮甘瓜而自退。岂一座之所荣,冠四时而为最。

夫其贵可以荐宗庙,其珍可以羞王公,亭十里而莫致,门九重兮曷通?山五峤兮白云,江千里兮清枫,何斯美之独远?嗟尔命之不工。每被销于凡口,罕获知于贵躬。柿何称乎梁侯,梨何幸乎张公?亦因人之所遇,孰能辨乎其中哉!

【赏析】

张九龄在《荔枝赋并序》中对荔枝大加赞叹,称荔枝为果中珍品。如“百果之中,无一可比”,即百果之中没有一种能比得上。作者还将怀才不遇的人才比作荔枝,并表达了通过这篇文章来推介荔枝的目的。如他写道“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终然永屈。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即事物因为不为人知而被忽视,味道因为无法比较而受到怀疑,长期不可验证,最终还是受到委屈。况且士人未能施展才华,一直没有获得声誉,如果对他没有深入了解,那么他就与荔枝没有区别。荔枝就像那些高洁之士一样,心怀美玉却不被赏识。

此文顺应初唐时弃绝齐梁浮艳文风的潮流,把散文引入骈文,骈散结合,自然流畅,雄浑典雅,少用典故,不施铅华,自然朴素,明白如话。

【练习】

1.下列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肇允含滋

肇:开始

B.如有意乎敦本? 本:根本

C.此甘滋之不一? 滋:水分

D.非精言之能悉? 精:美丽

2.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

(2)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

3.文中荔枝有何寓意?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选C。滋:甘甜。

2.(1)诸公没有人知道,当然不肯相信我说的了。

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 怀古诗 知人论世 鉴赏思路

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题,其中怀古诗占相当大的比重,许多教师只教“运用典故来抒情”,却不教如何用典故抒情,考生遇到怀古诗往往只考虑典故本身的含义,而忽视作者用典的切入点,因而往往望“典”生义、胡乱解说。那么,鉴赏怀古诗的思路和要点是什么呢?

一、找准作者选典的切口,运用知人论世法体会作者潜在又是真实的情感和写作目的。鉴赏怀古诗的第一步就是找出写了哪些“古”,这些“古”有什么共同特征,作者选这些“古”的意图是什么?如《浪淘沙·赤壁怀古》中选了哪些“古”:“一时多少豪杰”的大背景中突出了“周瑜”:“雄姿英发”的周瑜轻轻却建立了不世功业,当然是作者羡慕的英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不选孙权、曹操、诸葛亮等?为什么选用周瑜,还要写“小乔初嫁了”呢?难道坡也梦幻小乔么?或者羡慕周瑜情场得意?破解作者选用周瑜、小乔的谜底的唯一方法就是知人论世。周瑜“雄姿英发”而自己“早生华发”;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自己在政治上一事无成;周瑜之小乔与孙权之嫂大乔为亲姐妹,写小乔意在表明周瑜是王亲国戚,表明周瑜深受孙权的倚重,而自己却深受皇上的猜疑而被弃黄州。

怀古诗中的“古”都与写作地点密切相关,写入诗歌的“古”并非都是作者所怀的“古”。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怀了哪些“古”?许多人认为是孙权、刘裕、霍去病、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但我们知道怀古诗中的“古”一定与“此地”(京口)密切相关,而霍去病、拓跋焘、廉颇都与京口无关,从语境看“(霍去病)封狼居胥”是被包含在“刘义隆”这个“古”之中的,廉颇是被包含于“凭谁问”这个自我叹息之中的,“拓跋焘”是暗指完颜亮“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的南侵,属现实,属“今”,所以霍去病、拓跋焘、廉颇都不能算是所怀之“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只有三个古:孙权、刘裕、刘义隆。有何共同特征呢?都主张抗击北方之敌,主张北伐收复中原,更重要的共同点,都是皇帝。那么,与南宋小朝廷苟安一隅的皇帝一对照,就知道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讽今。下文也有照应,能起用“廉颇”这样主帅的人,只能是皇帝(主子)。

二、找到怀古与抒情的结合点,方法就是找到既是写古又是抒情的关键句。在《浪淘沙·赤壁怀古》中就是“故国神游”,羡慕周瑜能深得主子倚重而建功立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关键句就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个“无觅”既写古又写今,悲怆之情力穿纸背;“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想当年”既是写刘裕,何尝不是写自己年轻时的战火岁月呢?

三、找准写景与抒情之间的关系。怀古诗必然要写到自然之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方法就是找准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关键句,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如《浪淘沙·赤壁怀古》中情与景结合的关键句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只有先“浪淘尽”,才有后文的“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情感的复杂性就在于此:渴望像周瑜一样建立丰功伟业,却被皇帝遗弃而有心无力,只好以“人间如梦”来。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关键句就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像孙权这样以弱胜强的明君,“总被雨打风吹去”了,抒发了作者渴望北伐、收复河山的悲痛之情。

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策略

Shallow talk the method and strategy that the poem phrase in thou appreciate

Luo Cui fang

【Abstract】Language book medieval times poem phrase appreciate an a lot of classmate to all feel headache, examination usually feel helpless, have no from start, if ever of the classmate answer, is also could not answer point up, throw cent more.Does the poem phrase with maximum limit got a thou in the examination how appreciate cent?I try through the following, effect rather good.

【Key words】Thou poem phrase;Appreciate;Strategy

古诗词鉴赏复习时,不能一开始就拿题给学生做,应先要求学生识记掌握一些必需的古诗词常识,然后再教学生鉴赏方法,也就是先授之以筌,再教之使筌之方法。

一、授之以筌

(一)、识记古诗词题材

虽然古诗词所涉及的题材很多,但是考试所选古诗词题材不多。 包含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羁旅诗、边塞(征战)诗等。要让学生能分清一首诗词属于什么题材,即明白写什么内容。

(二)、熟悉古诗词流派及其特点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1)、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2)、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1)、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2)、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一首古诗词如果知道它所属流派,基本能知道其风格和语言特点、艺术手法。

(三)、熟悉历史背景

我国古诗词虽然源远流长,但是中考所选的古诗词大多数是唐宋诗词(偶有清代诗词)。所以,复习时要求学生大体了解唐代至清代各朝代的社会状况,这样便于了解文人在当时社会的机遇和遭遇,便于读懂诗词,明白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因为言为心声。

(四)、掌握古诗词鉴赏常用艺术技巧

古诗词中所用技巧很多,但是中考所选的古诗词所涉及的技巧并不多,大致有:(1)、从修辞角度看,有比喻、借代、夸张、拟人、反问、对偶等。(2)、从表现手法上看,有虚实结合、衬托烘托、对比对照、用典、渲染、象征、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正侧等。(3)、从抒情方式上看,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融于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作者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主观感情,所抒发的感情一般是志向、操守和抱负)等。掌握了技巧,答题时就有方向,不会走岔道了。

(五)、识记一些古诗词鉴赏常用术语和意象特征。如:语言类“平淡质朴”、“清新”、“绚丽”、“隽永”等。“柳”谐音“留”,借指挽留,依依惜别。用常用术语答题就会书面语化,而非口语化,简洁明了,便于得分。

二、授之以筌捕鱼法

在掌握一定古诗词知识后,就可以教学生怎样用筌捕鱼了。一般按以下几步进行。

(一)、看标题知题材

标题,往往可以让我们明白诗词属于什么题材,也就是写什么内容。也可大致知晓作者要抒发的感情。例如:《渔家傲 秋思》中渔家傲地名,“秋思”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借古抒怀之作,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这首词所写内容应该是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二)、看作者和注释知背景

注释往往告诉我们作者是何朝代的人以及其生活经历遭遇、诗作在什么情境下写成的(得志时之作还是失意时之作)。得意时往往抒发豪情壮志,失意时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从而揣摩作者在诗词中所要抒发的感情。例如: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看作者和注释知道密州时期,苏轼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三) 、读诗句明大意。

1、理解读懂诗词句子要注意抓关键词句、诗眼(最能抒发作者感情的词句)。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一个“断肠”。在秋的景上加重悲的色彩,衬托游子在外前途渺茫思念家乡以及家乡的亲人之情。

2、要明白诗词中词语的暗示性。暗示性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李清照《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生活的闲适与愉快,同时还暗示了她充满情趣的生活。

3、要注意古诗词中有的为了便于抒情或者强调和音韵的需要,往往将词语或句子的顺序打乱。阅读时我们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顺序调整语序,以便准确理解句意。例如:辛弃疾的《水龙令》中“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两句如果不调整语序的话,根本读不通读不懂,应该调整为“玉簪螺髻,献愁供恨”,这样句意就非常明朗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句,不能理解为“英雄没有可以找孙仲谋的地方”,正确的应是“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衣”应该是“明月鉴薄帷,清风吹我衣”。这样的例子很多,阅读古诗词时一定要注意。

4、分析诗词写什么内容,是以写景为主还是叙事为主,还是写景中叙事。如果是写景为主,则要分析写景句子,看看写什么样的景,什么地方的景,景物有什么特点。是自然之景,还是人文之景,还是自然之景和人文之景的和谐统一。看看作者是否置身景中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如果是的话,我们就明白作者很喜欢这样的环境,就会知道他喜欢大自然陶冶大自然。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从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可以知道诗人寄情山水田园,陶醉于眼前之景,愿意留在这里。从而抒发了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如果作者无心欣赏眼前之景而是借眼前之景发出对人事遭遇的感叹,我们就知道作者人生仕途坎坷,就会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或者思乡之情。例如: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一夜春雨初晴,满树杏花绽放,是何等的美景,作者却“闲作草”、“戏分茶”,可见作者无心欣赏,内心不但不感到欣喜高兴,反而觉得烦躁无聊。如果是写景叙事诗,往往写历史遗迹(名胜古迹,宫殿名城,战场遗址等)、旅途见闻等。这类诗词作者往往会借古抒怀(抒忧国忧民之情怀或者个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怀)。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甫的《蜀相》、李白的《越中览古》以及刘禹锡的《石头城》都属于这类诗词。

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5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唐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

(今属四川)

人。少任侠。开耀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

麟台正字,

转右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击契丹。后解职

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

死于狱中。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课文赏析: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问题探究:

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3、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独”字有什么作用?

4、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5.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课堂练习:

一、按要求填写。

1、诗歌中抒发诗人对明君的渴望之情的诗句是:

2、诗歌中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悲伤凄凉的诗句是: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人生悲歌。

B、一二句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明君和贤臣。

C、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感情。

D、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和感叹生命的短暂。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俯仰古今,既写出时间的绵长,又表现了诗人要承前启后干一番事业的抱负。

B、前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C、第四句用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D、后两句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是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营造出一种苍茫孤独的意境。

《登幽州台歌》导学案参考答案:

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的境遇,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3、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独”字有什么作用?

诗人想到宇宙浩大,个人渺小,更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内心无限感慨,涕泪纵横。“独”字,正是诗人寂寞、凄凉、苦闷的心境。

4、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5.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见所感,

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课堂练习:

一、按要求填写。

1、诗歌中抒发诗人对明君的渴望之情的诗句是:

前不见来者

后不见古人。

2、诗歌中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悲伤凄凉的诗句是:

独怆然而涕下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人生悲歌。

B、一二句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明君和贤臣。

C、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感情。

D、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和感叹生命的短暂。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一、二句俯仰古今,既写出时间的绵长,又表现了诗人要承前启后干一番事业的抱负。

B、前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C、第四句用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D、后两句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是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营造出一种苍茫孤独的意境。

《望岳》

一、预习、自学(独立完成)

(一)阅读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代表作:“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给下列字词注音

(1)岱宗(

)(2)未了(

)(3)决眦(

2、掌握系列加点词的意义,帮助自己理解句意。

(1)齐鲁青未了(

)

(2)造化钟神秀(

)

(3)阴阳割昏晓(

)(

)

(4)阴阳割昏晓(

)(5)荡胸生曾云(

)(6)会当凌绝顶(

)

(7)会当凌绝顶(

)

3、熟读全诗,借助翻译书理解句意,把你理解的句意写在诗句的右面,划分节凑,掌握诗歌大意。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课堂研讨,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1、本诗写出了泰山的哪些特征? 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提示:抓住各联的关键词)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3、归纳诗歌的主题。(提示:运用“这首诗歌通过写……(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的句式表达。)

三、品味语言。

(1)

“造化钟神秀”中“钟”字使用精当,请作简要赏析。

(2)“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作简要赏析。

四、拓展思考:

《望岳》这首诗以哪个字为线索? 诗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五、当堂检测。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的特点,“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___

__

_的特点,

3、理解性默写。

(1)《望岳》中______

____,_______

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望岳》中____

_

_____,____

___

__两句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3)《望岳》中_____

__

____,__________

__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参考答案

二、课堂研讨

1、(“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2、神奇秀丽

高大雄伟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广阔、景色秀美、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通过描绘泰山壮丽的景色,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4、品味语言

(1)泰山是什么样子?(1分);

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或高大雄伟)(1分),

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2分)。

(2)“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3)“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或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4)“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5)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三、课堂练习

1、望

高大雄伟

2、神奇秀丽

高大雄伟

3、示例: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示例: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示例: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登飞来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文学常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朗读节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预习测评:

1.重点字词:

⑴千寻:

(2)闻:

(3)不畏:

(4)浮云:

(5)眼:

(6)缘 :

(7)最高层:

2.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

,

3.《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本诗作者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诗人

三、巩固测评:

1.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

3、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4.对应精炼: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

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四、交流总结

《游山西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律诗常识,能够背诵、默写古诗。

2、能够在领会古诗意境的基础上赏析诗句,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陶冶自己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操。

【知识链接】

1、关于律诗:

古诗中,八句的称为律诗,律诗中每两小句为一联,共四联:1、2句是首联,3、4句是颔联,5、6句是颈联,7、8句是尾联。每一小句诗中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一般有五言和七言之说。如:杜甫的《望岳》是五言律诗。

2、关于写作背景: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今绍兴)镜湖的三山村。这首诗作于次年春。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己亥杂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领会作者的爱国之心。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味,领会作者的爱国之心。

学习过程

一、导:

由龚自珍简介,写作背景而导入: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由于作者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他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诗是其中的第五首。请同学们带着和作者同样的愤然辞官但又坚定爱国的心情去朗诵这首诗歌。

二、学:读诗歌,注重方法。

1、读准诗歌。

2、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方法提示: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

三、析:精读诗歌,分析研讨。

1、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浩荡”一词既写出了诗人的愁绪之深,又写出了愁绪之广。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有何言外之意?怎样理解龚自珍的“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的顽强精神。诗人以落红自喻,将国家喻为花。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已辞官,但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仍是一样的关心,自己仍要为祖国效力。)

4、你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什么?我们应该学习什么?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不正是这两句诗的最好印证吗?学生讨论,反馈。)

四、练

1、背诵默写这首诗歌。

2、诗歌中写诗人奉献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歌。

五、课堂小结

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环节

学习内容

学法指导

互动

策略

展示

方案

随堂笔记

自主学习

1、阅读课下注释,了解陆游。

2、阅读知识超市,了解律诗,了解写作背景

3

给加点的字注音:

腊酒浑

足鸡豚

箫鼓

拄杖

对组互考。

组内展示。

自主合作

3、朗读古诗,体会诗意:

学习提示:大声朗读这首诗三遍,边读边体会诗句的意思。

4、小组探究: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意境,如果能借助图画进行描述的奖励加分。

温馨提示: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

3、请充分体会本诗的意境,激情展示朗诵。

自主学习6分钟先对组互说,再小组合作探究。

组长指定代表展示

问题探究

1、这首诗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你认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富含怎样的哲理?

自学5分钟

小组讨论。

口头展示。

拓展

延伸

1、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在节日来临时,我们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

小组讨论

口头展示

达标测评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写出富含哲理的名句:

对子互判,错字用红笔修改

训练一

1、

,衣冠简朴古风存。

2、从今若许闲乘月,

3、《游山西村》是一首

言律诗,诗中颔联是

二、发展题:

1、《游山西村》中写山西村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2、《游山西村》中蕴涵豁然开朗、绝处逢生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6

摘要 郭璞现存的十九首(包括残篇九首)游仙诗中,大部分名为游仙,实为抒写个人怀抱,包含着复杂的历史意蕴和多重情感意蕴,大致说来有以下四点:反映现实苦难;吟咏坎 之怀;叙写退隐之趣;抒发羡仙之情。

关键词:郭璞 游仙诗 多重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钟嵘认为,郭璞的游仙之作“乃是坎 咏怀,非列仙之趣也”(《诗品》),这句话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列仙之趣”是指以高蹈轻举、服食采药等神仙生活为描写对象,表现神仙生活的自由逍遥。而在郭璞现存的十九首(包括残篇九首)游仙诗中,大部分名为游仙,实为抒写个人怀抱,包含了多重情感意蕴,大致说来有以下四点:反映现实苦难;吟咏坎 之怀;叙写退隐之趣;抒发羡仙之情。

一 反映现实苦难

郭璞(276―324)的游仙诗大致作于辞去尚书郎之后。当时王敦(266―324)作难,天下扰乱。郭璞在游仙诗中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但那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从中可以看到社会动乱的影子,还有的游仙诗在结尾抒写对芸芸众生苦难的哀伤之情。

诗中隐喻的社会动乱主要是指王敦之乱。王敦(266―324)是东晋初年的权臣,他“既素有重名,又立大功于江左,专任阃外,手控强兵,群从贵显,威权莫二,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遂引刘隗、刁协等以为心膂。敦益不能平,于是嫌隙始构矣”(《晋书・王敦传》)。从此以后,王敦与朝廷之间的矛盾就公开化了。永昌元年(322)正月,王敦以讨伐刘隗为名在武昌(今湖北鄂州)起兵,江南大族沈充也起兵响应,王敦攻入建康(今江苏南京),杀害周 、戴若思等人。朝廷封王敦为丞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王敦还兵镇武昌。

这场动乱还没有发生的时候,郭璞就预感到它将要来临,他在游仙诗《杂县寓鲁门》中说:“杂县寓鲁门,风暖将为灾。吞舟涌海底,高浪驾蓬莱。”“杂县”是一种巨大的海鸟,又名“爰居”,它的出现象征着灾难的来临。据《国语》记载:“海鸟曰‘爰居’,止于路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是岁也,海多大风,冬暖。”“吞舟”指能够吞舟的大鱼,喻指王敦。它在海底涌动,兴风作浪,惊动了蓬莱的神仙。东晋初年,最大的动乱莫过于王敦之乱,郭璞用“杂县寓鲁门”暗示王敦逆志已成,灾难将至。人间如此动乱,但仙境是美好的,仙人们依然服食丹药、挥杯畅饮、歌声曼妙、轻举飘

。诗中说:“陵阳挹丹溜,容成挥玉杯。 娥扬妙音,洪崖颔其颐。升降随长烟,飘 戏九垓。奇 迈五龙,千岁方婴孩。”这另一种幸福、逍遥的生活,与人间的苦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在诗的结尾,诗人又回到了现实,说:“燕昭无灵气,汉武非仙才。”人们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还是要面对,不能逃避。美好的仙境只是精神的寄托罢了,是不可能实现的。

郭璞游仙诗反映的还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采药游名山》说:

“采药游名山,将以救年颓。呼吸玉滋液,妙气盈胸怀。登仙抚龙驷,迅驾乘奔雷。鳞裳逐电曜,云盖随风回。手顿羲和辔,足蹈阊阖开。东海犹蹄涔,昆仑蝼蚁堆。遐邈冥茫中,俯视令人哀。”

诗歌以采药游山发其端,描写了呼吸到仙气以后游仙的过程:抚龙驷、乘奔雷,在云腾风回、电光闪耀中,穿着布满鳞甲的仙衣飞行。手里揽着太阳车的马缰,来到天门,天门为之敞开。此时俯视人间,但见东海小得就像一汪水,昆仑山就像蚂蚁垒起的土堆,看到遥远迷茫的尘世间,为那里的人们莫名感伤。结尾回到现实中来,抒发了诗人对芸芸众生苦难的深切同情。

还有的游仙诗哀伤世人的寿命短暂。《翡翠戏兰苕》说:

“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绿萝结高林,蒙笼盖一山。中有冥寂士,静啸抚清弦。放情凌霄外,嚼 挹飞泉。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

诗歌首四句描写仙人生活的环境:鸟儿在兰苕间嬉戏。珍禽芳草,容色相映,鲜艳悦目。绿萝绕结在山林间,葱茏森郁,笼罩山岗。次四句刻画了一位“冥寂士”的形象。他弹琴长啸,自得其乐;他疏散情怀,游心天外;他饥餐花蕊,渴饮山泉。再四句描写三位仙人结伴同游的情景:赤松子驾着飞鸿,伴以紫烟,左边牵着浮丘公的袖子,右边扶着仙人洪崖的肩膀。“我”要问问:世间短命如蜉蝣的人啊,怎能知道仙人的寿命啊。单看这首诗,似乎是在写对凡人寿命短暂的鄙视,结合其它游仙诗来看,可知郭璞具有强烈的关注现实的情怀,他是在通过描写仙凡生活的对比抒发对世人生命短暂的感伤。

二 吟咏坎 之怀

坎 ,意为“困顿,不得志”。郭璞学博才高,志在兼济,却身处乱世,壮志难酬。惠怀之际(约306年),他从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举家迁往东南。过江之后,得到王导的器重,被举荐给元帝。元帝很是欣赏他的文才,先后任命他为著作佐郎和尚书郎。论才华,郭璞“埒于(温)峤、(庾)亮,论者美之”(《晋书・郭璞传》);论工作态度,郭璞也是“数言便宜,多研匡益”(《晋书・郭璞传》),屡有献纳,尽规谏之责。但是论官职,温峤、庾亮屡有升迁,自己却沉居下僚,郭璞心中不平,故作《客傲》倾诉自己的不满。他的游仙诗《逸翮思拂霄》也表达了时运不济、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其诗曰:

“逸翮思拂霄,迅足羡远游。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

璋虽特达,明月难 投。潜颖怨清阳,陵苕哀素秋。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

善飞者思冲天而去,善走者思远游他乡。起首两句诗与游仙无关,仅说明一个道理:能力超群,才想在仕途上走得更远。次两句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清清的浅水没有层层的波浪,怎能容得下吞舟的大鱼呢?把东晋朝廷比喻为浅水,容不下吞舟大鱼,暗示动乱将要发生。 璋、明月,象征了诗人出众的才华和高洁的品格。美好的事物人们一时难以接受,就好像在黑暗中把美玉投向别人一样,别人不知其为宝,反以为害,所以警觉,比喻不识人才。写到此,诗人自我劝慰:潜藏的禾苗怨春天来得晚,在山陵上的草悲秋天来得早。它们都是生不逢时,不必抱怨。不过,诗人的心情仍然没有超脱,他最终还是“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他在为自己的命运而哭。

仕途失意,又赶上母亲去世,郭璞于永昌元年(322)去职,为母守孝。不到一年,王敦征召他为记室参军。此时,郭璞处在了两难的选择之中,他深知王敦必反,自己不愿追随,但迫于王敦势大,又不敢违背。何去何从?他的游仙诗《京华游侠窟》反映了他欲逍遥世外的心愿。诗曰:“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高蹈风尘下,长揖谢夷齐。”《周易・干卦》九二爻辞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进”指出世求仙。诗人是想进入到一种远离尘世、自由逍遥的境界。他的处境符合《周易》干卦中的九二之位,地位虽低,却是中正之位。就像龙在田间游走,虽然没有飞在天上,却自由而吉利。“退”是指出仕为官,退回到尘世的樊笼之中。《周易・大壮》九三爻辞说:“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如果退回尘世,就像羊入藩篱,用角抵触的话,就会被卡住,得不到自由。诗人想高蹈于尘世之外,远远的向伯夷、叔齐两位隐士致意。据《史记》记载,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郭璞歌颂了这种忠于前朝的气节,是在表明一种态度――忠于东晋王朝。此诗应是写王敦征召他时的心境。诗人借游仙之名写坎 之怀,这些诗折射出他在现实中进退维谷的境遇。

此外,在钟嵘《诗品》卷中“晋弘农太守郭璞”条还有两句游仙诗,其一是“柰何虎豹姿”,其二是“戢翼栖榛梗”。“虎豹姿”象征自己才华超群,能力非凡,如同虎豹一样。“戢翼”意为“收敛翅膀”,“榛梗”意为“丛生的杂木”。以上两句诗都象征了诗人怀才不遇、处境艰难的人生境遇,不见丝毫“列仙之趣”。

三 叙写退隐之趣

郭璞游仙诗的主人公大部分是隐士,而不是神仙。二者虽然都远离世俗社会,但也具有明显的区别:隐士是隐居的世间凡人;仙人是得道、有神通的人。这再次说明了郭璞游仙诗主要倾向是写实的,“非列仙之趣”。诗中的隐士其实是诗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游仙诗《青溪千余仞》就描绘了一个隐居于山谷的道士:

“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 户里。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翘迹企颖阳,临河思洗耳。”

从描写的地点看,诗中的青溪确有其地。《文选》注引庚仲雍《荆州记》曰:“临沮县有青溪山,山东有泉,泉侧有道士精舍。”从描写的人物看,在山谷中居住的是一位隐士,说是叫“鬼谷子”。《文选》李善注曰:“鬼谷之名,隐者通号也。”另外,诗中的道士还是诗人理想人物的化身、自我心情的写照。所引诗歌的最后两句化用了《高士传》中许由洗耳的典故,表达的是退隐不仕的心愿。据晋皇甫谧《高士传》记载:

“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颖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

通观郭璞的一生,发现他不愿出仕只在王敦征召的时候。或许他也像许由那样“恶闻其声”,因此才想起这个典故,表现出了了强烈的归隐情绪。

游仙诗《晦朔如循环》感悟自然循环变化道理,抒发时光匆匆、人生苦短的感慨,结尾明志――不如归隐山林。其诗曰:

“晦朔如循环,月盈已复魄。蓐收清西陆,朱羲将由白。寒露拂陵苕,女萝辞松柏。 荣不终朝,蜉蝣岂见夕。圆丘有奇章,钟山出灵液。王孙列八珍,安期炼五石。长揖当途人,去来山林客。”

全诗以月亮晦朔循环变化开端,暗示人生祸福吉凶不断转变之道。秋天到了,陵上的草在霜露中枯萎,女萝也从树上掉落。“ ”(木槿花)朝开幕敛,“蜉蝣”(一种小虫)朝生暮死,人生短暂,诗人愿学仙以求长生。诗歌结尾写道:“长揖当途人,去来山林客。”“山林客”是与“当途人”相对而言的,指的是隐居山林的隐士,诗歌表达的主要是隐居避世的思想。

四 抒发羡仙之情

说郭璞的游仙诗“非列仙之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即使写到游仙,也总是结合羡仙、求仙来写,诗中处处都有诗人自己活动的身影,是作为一个求仙者的身份出现的。

如《六龙安可顿》:

“六龙安可顿,运流有代谢。时变感人思,已秋复愿夏。淮海变微禽,吾生独不化。虽欲腾丹溪,云螭非我驾。愧无鲁阳德,回日向三舍。”

据《国语・晋语》记载:“赵简子叹曰: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海为蜃……莫不能化,唯人不能,悲夫!”诗歌感叹节令循环,物有代谢,“微禽”尚能变化,自己却不能。由此生发了羡仙之情,欲从丹溪腾空而起,可惜云中的龙不为“我”所驾,还没有鲁阳的神通,让太阳返回三舍(三宿)的时间。这里,诗人的形象只是一个世间凡人,向往的是神仙的种种神通变化。

再如游仙诗《 谷吐灵曜》,其中说:

“仰思举云翼,延首矫玉掌。啸傲遗世罗,纵情在独往。明道虽若昧,其中有妙象。希贤宜励德,羡鱼当结网。”

此诗写出了对仙境的向往。仰望天空,欲振翅高飞;举首远望,想举起玉掌。歌咏自得,脱离世间的羁绊;放纵性情,独自前往。大道昏昧,恍若有像。希望成为隐者贤士,就必须进德修道。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这里,“希贤”就是希望成为飞升的仙人,“励德”是指修习求仙之道。诗人要把愿望化为行动,说明他只是世间的羡仙者,再次证明诗歌并没有写游仙之趣。还有游仙诗《璇台冠昆岭》在描写了仙境之后,点明自己的“寻仙者”身份,“寻仙万余日,今乃见子乔”。

如果说庄子生活在一个抽象的精神世界里,那么郭璞其实生活在一个幻想的神话世界里,他们都是为了寻求精神的超脱。郭璞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欲进而不被重用,欲退又有逆臣征召,在进退维谷的境遇下,游仙或许是虚幻的第三条道路。他只有在游仙的幻想中才能安慰自己苦闷的灵魂,他的游仙诗是他的经历、愿望和痛苦心灵的展示,包含着复杂的历史意蕴和多重情感意蕴。

参考文献:

[1] 聂恩彦校注:《郭弘农集校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2](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作者简介: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