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人生范例6篇

另类人生范文1

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如果有人问他什么叫养生,王胜春老人就摇摇头表示不懂。但是,只要问起他靠什么方法让身体好时,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这样身体自然就好了。”王胜春老人没读过多少书,不懂什么大道理,但他明白“身体就是本钱”。

老人的邻居告诉笔者,老人是一个倔强的老头,年轻的时候当过村里的大队长(村长),经常到公社(镇政府)里去开会,从村里坐车到公社要2元钱,老人宁愿步行省下2元钱到饭店里去吃一盘炒面。老人的家人也表示,老人很注重吃,平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他也有一个特点:吃什么食物都不过量,只吃时令蔬菜和水果,从来不吃反季节的蔬菜和水果。

“享受”紧张和饥饿

老人是一个喜欢打抱不平的人,只要听闻谁家里吵闹打架,总要去“管闲事”。由于他性格直爽,说话不知道转弯抹角,经常为此惹上麻烦,有的人还找上门来辱骂他爱管闲事,家里总是被搞得紧张兮兮的。家人也抱怨他“管得太宽”,他却乐此不疲。

老人每天必须是感到饥饿了才吃饭,因此,他很少和家人一起吃饭,往往是别人洗碗了,他才拿起碗。问他为什么,老人说肚子不饿时吃饭是浪费粮食,等到饥饿了再吃饭,不但味道特别香,吃下的饭菜消化得也快。

乐当“家庭妇男”

另类人生范文2

骑驴子:近年来,驴子在法国突然吃香起来。马赛等城市的宠物商店甚至开始出售或出租驴子。而骑驴者大多是下乡郊游的老年人。一位拥有两匹驴子的70岁老者说:“驴子生性老实,脾气温和,步速缓慢,对老年人骑着郊游很合适。”

赤足跑:在英国,老年人最时兴的是赤足跑。赤足跑一般在户外进行,场地为草坪、自行车道或路面平滑清洁的乡间小路。赤足跑不但能加冒等常见痛的康复,还能减轻抑郁症、狂躁症等症状。

滚铁环:滚铁环本是少年儿童玩的游戏。如今西班牙已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滚起了铁环,并将它当做一种时尚的健身活动。

泡浮箱:美国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热衷“泡浮箱”。浮箱内有一定浓度的盐水和天然芳香剂。当裸身浸入浮箱后即处在半浮半沉状态。箱门关闭后,水温渐渐升高,香味越来越浓,健身者随即进入半梦半醒状态……浮箱有降低血压、软化血管、减少中风和心脏病发作之效,同时还能预防多种皮肤病。

学爬行:自从巴西老年病治疗专家查尔沃医生创办了“爬行俱乐部”以后,在老年人中掀起了爬行热。那些身患心血管疾病、痔疮、失眠、消化功能紊乱的老年人纷纷在家中卧室的地板上学起了爬行。爬行运动不仅可以预防、缓解20多种老年病,而且不易使老年健身者受伤。

(据《新民晚报》)

土耳其人的健康法宝

――红茶和红酒

说起土耳其饮食,人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烤肉。但酷爱吃烤肉的土耳其人很少得心血管疾病,他们的健康法宝是红茶和红酒。土耳其人,一般每天至少喝10杯红茶。不论上班、聊天、等人、等车、会朋友、谈生意、闲余餐后,都得来杯茶。在土耳其,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只要是供人体息的地方,就有茶馆或茶座,红茶“走卖”更是一景。商店只要有顾客光临,无论生意做成与否,总是先以茶款待,以示尊敬。营养专家表示,茶可增强免疫力、预防多种癌症,还可降低体内胆固醇水平、防龋齿、清肝、降压、保护血管。

红葡萄酒也是爱吃红肉的土耳其人喜爱的饮料。土耳其作为世界第五大葡萄生产国,出产过许多高品质的葡萄酒。营养专家认为,红葡萄酒含维生素c、维生素E、硒、锌、锰等,能消除或对抗氧自由基,延缓衰老,有效降低血胆固醇,并防止血栓形成,防治心脑血管病。

(据《家庭保健报》)

准点报时的怪老头

广东平远县泗水镇一老伯每天每逢正点就会发出怪叫声,他因这种正点报时的声音被当地人戏称为“钟点神”。该镇木联村坑子背四面环山。记者几经打听,当地许多村民都知道坑子背出了一个整点会发出怪声的老人叫龙均木。在海拔600多米的深山老林。记者找到了这位怪老人。

龙均禾今年已70岁,没上过学,认得几个字。他不抽烟,会喝酒,眼不花,耳不聋,居住在一间约20平方米的客家民居里。老人告诉记者,他出生于1940年的5月,由于家庭贫苦。父亲50岁左右因饥饿患水肿离世,当时他仅12岁。问起家里人有没有高血压、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时,老人总是摇摇头。正说着,突然一阵“哦哦”的怪声从老人的嘴里发了出来,记者掏出手机一看:17时58分,“哦哦”的怪叫声一直持续到18点整。18时16分,记者又问他,现在几点了,老人不由自主地答道:“6时3只字(即客家人所说的6点15分)。”老人家说自己的怪声已叫20年。

(据《羊城晚报》)

世界年龄最大的双胞胎姐妹104岁

近日,曾大乔来到山东潍坊诸城市石桥子镇范家岭村看望自己的双胞胎妹妹曹小乔,据介绍,她俩是目前世界上年龄最大的一对双胞胎姐妹,出生于1905年,如今已经104岁了。

(据《齐鲁晚报》)

世上最多手指和脚趾的男婴

重庆丰都县一名男婴长有12个手指,17个脚趾,加起来竟有29个,由于罕见畸形,一出生就被父母遗弃。在民政部“明天计划”资助下,丰都县福利院将其送进重医附属儿童医院,近日接受了第一次右手第3、4指并指分离手术。

医生经过x光片细数他的手指脚趾,发现他双手分别有6个手指,右脚9个足趾,左脚8个足趾,并且完全相连,手指脚趾共有29个。

另类人生范文3

稻盛和夫还指出,“克服萧条,就好比造出一个像竹子那样的‘节’来。”具体而言,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一味成长,并没有“节”,逐渐成了单调脆弱的竹子。只有克服了各类经济萧条,企业才能形成许许多多多的“节”,唯有这种“节”才是企业再次成长的有力支撑点,久而久之,“企业的结构会变得强固而坚韧”。

如此“另类”而又富于哲理的话语出自稻盛和夫之口其实并不让人意外,他本人于1959年创立京瓷公司,又于1984年创立KDDI公司。时至今日,这两家公司相继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堪称商业史上的一大奇迹。

稻盛的成功之道究竟何在?当下,全球经济仍在萧条梦魇中苦苦挣扎,但全世界范围内的商业浮躁之风却大有不减反增之势。此时此刻,始终坚持“利他”经营理念的稻盛和夫、拥有浪漫商业理想的稻盛和夫,其过往种种不平凡的经历乃至颇显“另类”的经营哲学,更加值得我们重温。

“灾难心相”激发成功哲学

稻盛和夫自小经受住的挫折磨砺在不经意间成为其人生中挥之不去的独特风景线。

1932年,稻盛和夫出生在日本鹿儿岛一个贫穷、虔诚的信佛之家。倘若非要给他的特殊经历强以时间来划分,那么,13岁无疑是一个特殊的分水岭。在那之前,稻盛和夫还只是一个总跟在哥哥利则身后捕捉鱼虾、填补家用的平凡小孩子,是一个“跟屁虫”。而到了1945年,13岁的稻盛和夫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真正考验。这一年,稻盛和夫先是报考鹿儿岛一中失败,紧接着又不幸感染了肺结核,精神备受煎熬。彼时,参考日本的医疗条件,肺结核可谓不治之症,死亡率奇高。于是,这位13岁的少年整日在死亡的威胁中颤抖不已。

当然,冥冥之中,似乎尚有一线生机。此时,稻盛的一位邻居不忍看其终日等待死亡来临的惶惶之态,便尝试激励他的生存动力。这位邻居给了稻盛一本课外书以作精神食粮之用。事实证明,那本名为《生命的真谛》的小册子给稻盛带来的作用不啻人生旅途上的指明灯。通过这本书,稻盛和夫看到了“灾难心相”这个将影响其一生的词汇。正如那本书给“灾难心相”作出的特有解释,灾难源自人的本心,要避免它只有先认清自我,努力振作起来,而不是一味埋怨命运的不公。于是,在这个年龄便尝试思索人生哲学的稻盛,其内心深处某种超然的精神开始萌芽。最终,奇迹出现了,有了良好的生活态度,稻盛的结核病竟逐渐被淡化,到最后奇迹般痊愈。对此,多年之后,稻盛仍满怀感恩的心态回忆说:“这是上苍给予我的一次珍贵的体验。”

1946年,稻盛再次报考鹿儿岛一中,因此前的病情耽搁最终以失败告终。万幸之下,稻盛进入了私立鹿儿岛中学才得以完成学业。然而,人生的磨砺可谓无处不在。经过高中生活的锤炼,稻盛迎来了更加残酷的人生考验。

满怀自信报考大阪大学医学部的稻盛意外落榜了。受家境所限,稻盛和夫自然没条件复读重考,于是他不得不选择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三流大学――鹿儿岛大学工学部。稻盛因少年时期的疾病拖累乃至一次次错过人生大好机遇,因此给自己定下了专攻应用化学,立志开发救治疑难病患新药的理想。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实在是有着巨大的鸿沟,临近毕业,找工作又成为一大难题。当时的许多公司对这所末流大学的毕业生都关上了大门。

此时,机遇终于垂青了这个命运坎坷的年轻人,他的授业恩师有个学生在一家名为松风工业的公司担任部长,于是,在老师的安插下稻盛进入了松风工业的预科,最终,在无奈放弃自身理想转投无机化学的前提之下,稻盛毕业时顺利加盟了这家公司。

然而,此时的松风工业仅是一个由银行管理的亏损公司。家族政治正搞得公司分崩离析。全公司已经发不出工资,与稻盛同期进入工厂的大学生早已纷纷离去,稻盛自己也悄然打起了退堂鼓。不过,稻盛家人的一句话却点醒了他:“要是这样就辞职的话,到哪里都一样。”的确,刚刚步出校门的年轻人需要的是反复的历练,需要的是在艰苦的环境下仍能保持本心的生存准则,年少时因“灾难心相”而懵懵懂懂的人生哲学瞬间如闪电般击中了稻盛和夫。

一种明悟亦或顿悟在稻盛的心中开始欢呼、开始雀跃。

直到许多年后,当时的“悟”被稻盛归结为:人生、事业的成果=思考方式×热情×能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稻盛多次表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最为重要,若以数字来衡量,其有正负之分,而剩余两种成功要素皆为正值。这无疑告诉人们,一旦企业的经营者缺乏正确的思维方式,一味追求利润的索取,无论其热情亦或能力有多么强大,取得的最终成果反而会将企业拖入深渊。

是危言耸听也好,是良好愿望也罢,然而,稻盛通过自己正确的思维方式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利益共享”维系成功之路

将目光暂且投向稻盛进入松风工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稻盛的成功之路蕴含最基本的人性亮点。

经过“灾难心相”的激发,稻盛终于决定扎根于松风工业。他把自己的生活用品一鼓作气搬进了公司的实验室,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当时的松风工业濒临破产,大部分人员正在不遗余力的闹罢工。而稻盛则认为与其罢工、向公司发泄不满,不如努力把自己的研究工作搞好,最终把研究成果投入生产以求得生存机遇。就这样,顶着“工贼”、“公司的走狗”等难堪的高帽,稻盛在寂寥中坚守着自身的方寸之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自身工作能力与热情的催发,稻盛入厂后第一年就研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陶瓷材料,为濒临破产的工厂带来了大量订单。于是,一个名为特陶科的新部门在松风工业应时而出,稻盛作为生产负责人,他所领导的这个特陶科更是成为了整个公司中唯一赢利的部门。

然而,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毫无背景的稻盛在高层频繁斗争的松风工业中已经没有可以进一步发展的天空。随着原本赏识并信任稻盛的制陶部部长青山政次因公司政治而大权旁落,稻盛的前途就此蒙上了一层阴影。显然,新的制陶部部长并不熟悉这个特殊部门的运作,对稻盛主持的实验工作更是不甚了解。于是,在稻盛历经几次失败的实验之后,这位部长的耐心似乎已被耗尽,他仓促作出了结论:“你的头脑已经无法胜任这项工作,我要招聘其他技术人员来进行陶瓷真空管的开发。” 这对于已将全部身心投入松风工业的稻盛和夫而言,简直就是一种侮辱,于是,时年27岁的他愤然辞职,拂袖而去。

值得注意的是,稻盛和夫朴实的人格魅力在此时已然毕现无疑,其追随者比比皆是,甚至包括那位大权旁落的老上司。这也为稻盛日后的管理工作平添了几分底气。因为就当时充斥整个日本社会的论资排辈风气而言,老上司追随下属离职这一行为所饱含的意义分明突出了稻盛自身的闪光之处。

1959年4月,经过一番艰难、长足的准备,日后享誉日本的京瓷公司在歃血为盟的草莽氛围中成立了。那番誓言至今仍给人以强烈的心灵冲击:“吾等定此血盟不为私利私欲,但求团结一致,为社会、为世人成就事业。特此聚合诸位同志,血印为誓。”的确,这番饱含共产革命理想的誓言在全世界公司的成立宣言中都实属异类。然而,血气之中所激荡出的经营理念似乎又在提醒着世人:商业的力量不只是以攫取利润为宗旨,它还可以为全社会谋取福祉。

如今,稻盛和夫领导的京瓷已迅速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与管理学毫无边界的纯技术人才,稻盛和夫的成功之路究竟因何得以维系?这个问题曾引起众多管理学家的研究兴趣。而事实上,稻盛和夫始终坚持以基本的做人准则来做企业正是契合了“人本管理”之道。

其中,“利益共享”奠定了稻盛和夫成功的基石。具体针对公司内部环境而言,稻盛在提倡浪漫的商业理想时,并不奢谈利益,相反,他深知人性的特点,他始终认定“公司是利益共同体”,“公司员工不是建立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上,而是相互倾心的同志们,聚在一起所结成的命运共同体,大家都是为了这个共同体而工作。”

秉持着上述理念,1971年京瓷在大阪证券交易所及京都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时,稻盛和夫毅然选择了发行新股的上市方式。这正是稻盛“利益共享”的核心体现。选择了这一方式,完全以票面溢价来充斥公司资本金,而不是同时放出经营者手中所持股票攫取利益,这就意味着稻盛和夫等众多管理层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巨额财富,斩断了自己的利益退路,而将自己的命运同普通员工紧密联系了在一起,可谓稻盛公心的无私体现。

有了“利益共享”这一大的准则,利益天平上公司各个层面的权力鸿沟得以有效的填平,这无疑大大提高了个人与组织的沟通效率,进而提高了整个公司的活力。“京瓷联谊会”于是应运而生,并很快在日本商界中流行开来。这恰恰得益于稻盛早年在松风工业的历练。每当松风工业的新产品研制工作停滞不前时,稻盛下班后都要请部下以及助手到附近的酒馆喝上一杯,对饮畅谈,与下属不失时机地交流,要珍惜目前的工作,加倍努力。这种氛围一直延续到了京瓷的联谊会。依然是那个手持酒杯的稻盛,依然是那些热忱的员工,京瓷公司保持长远发展的动力可见一斑。

“利他主义”尽显成功精髓

稻盛和夫在公司内部提倡“利益共享”,在公司外部更是以“利他主义”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商业神话。

上个世纪70年代初,京瓷上市后不久试图以换股的方式收购美国AVX公司。在整体协议已经签署的前提下,AVX的董事突然提出重新议价。此后,AVX一方连续两次提升交换价格,最终稻盛和夫放弃了巨大的利益并对协议进行了修改。因为,稻盛和夫坚信,在充分考虑对方利益前提下达成的收购活动,最终比己方独享利益后造成的收购间隙要有利得多。考虑到海外收购的战略目的,某种程度的自我牺牲实属必要。

当然,稻盛和夫的“利他主义”并不是单纯的人道主义,必要的妥协并不意味着无私的施舍,这是在尊重对方利益前提下的平等商业准则。正是此种打着鲜明性格烙印的让步行为在十多年后无意间取得了丰厚的回报。1989年,当京瓷对AVX公司提出整体收购意向时,获得了被收购方的良好回应。京瓷再次作出了极富诚意的让步之后终于得偿夙愿。而1996年AVX再次上市时,京瓷更是一举获得了346亿日元的股票利润以及1476亿日元的浮动利润。或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稻盛和夫的“利他主义”更像是无心插柳式的长远投资,它同样是一种商业伦理的极致体现。

与针对AVX的商业活动相比,1984年稻盛和夫插足日本电信通信业的商业运作更是彰显了“利他主义”。

这一年,日本政府决定打破电信通信行业的垄断格局,为此,政府允许新的企业加入长途通信业。然而,当时众多的大型民企在巨大的商业风险前退缩了。此时,稻盛和夫振臂一呼,他秉持着单纯的“利他”理念――降低普罗大众的长途话费,从而决定与另外两家公司共同成立新电电株式会社,这就是日后闻名日本,占据世界500强一席之地的KDDI公司的前身。可以想象,这一决定在当时无疑要遭到公司内部多数人的反对:没有技术,没有经验,单凭一腔热忱的“傻瓜式”商业行为其前景实在令人堪忧。然而,正是通过坚持单纯的“利他”理念,新成立的会社以降低资费、便利大众为目标,通过积极开展移动通信业务,迅速实现了赢利。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利他主义”并不是带有投机性质的商业理念。就成立新电电株式会社而言,彼时,京瓷公司拥有着超过1000亿日元的现金流。在那个“现金为王”的商业时代,稻盛和夫已经作出了长远的谋划。对此,稻盛常给出解释:“没有保障的挑战只能视做有勇无谋。”某种意义上而言,稻盛和夫并非独战大风车的唐・吉珂德勇士,他有着雄厚的商业资本以及坚实的商业理念,成功实属必然。

此外,“京都奖”的设立进一步成就了稻盛和夫“利他主义”的美名。就在新电电株式会社成立之后的第二年,稻盛和夫投入个人财产中的200亿日元创立了“京都奖”。于是,从这一年开始,每年的11月10日,一大批在尖端技术、基础科学、思想艺术等领域取得优异成绩、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相继成为了“京都奖”在全球范围内的表彰目标。时至今日,稻盛创立的“京都奖”因其严格的审查程序、权威的审查人员、丰厚的奖项金额而成为了享有“日本诺贝尔奖”之称的国际性大奖。显然,这一奖项最终将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另类人生范文4

上了年纪的人原本比较保守理性,却越来越多地加入投资市场说明人民生活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

大家一辈子的积蓄就在那价值日益见涨的房子上,这是大多数中国城市老人的现状。

北京前门的西打磨厂胡同,阳光洒在地上,路边的柳树摇拽的枝条已经泛绿,小街静谧,路边都是几十年前破旧民居,透过灰暗的屋顶,可以看到不远处耸立的现代化的楼群。这里是老北京的中心,窄窄的街道几辆汽车错落地停着,几只鸽子飞过蓝蓝的天空。

一家小餐馆开门营业。四五张小桌子把屋子挤满了,经营品种单一,只卖老北京炸酱面。

窗前两位老人正在小酌,一盘凉菜、一盘酱肘子,一小瓶北京红星二锅头,俩人喝的兴起。光头的老人叫张胜,长头发的叫王强,两人都是68岁,10年前退休,退休前是北京一家汽车运输公司司机,退休后一起在一家驾校当教练,现在两人属于职业股民。

张胜问:“近来如何?”

“还套深啦。”王强一甩长头发,慢悠悠地说。

“我还亏损20%。”张胜快人快语,他不想再问王强,他知道朋友还亏60%以上。

和王强相比,张胜是资深老股民。人市10多年,经历股市疯涨的年月,体验过k线像收不住的野马蹭蹭上蹿的狂喜。可是没想—下子山顶套住,经过几年惨淡经营,总算损失少了些。

王强可是6000多点进来的。当时看到张胜每天喜气洋洋,心不禁也动了,把退休金拢拢,又借一些钱,凑夠10万块钱,在张胜的鼓动下,一下砸进去。没想到没过两天,一下子从山顶滚落下来,10万块钱最少时才有2万多。王强欲哭无泪。张胜更是觉得对不起朋友。自己亏也就算了,没想连累别人。所以,一年之中总有几天约上王强,在这街头小馆坐坐,一是拉拉家常,探讨近期股票心得,帮助王强出出主意。二是和王强喝喝酒,以减轻心中愧疚。

现如今,两人的心情早已趋于平静。儿女大了,不需要他们的钱,住在前门一带,虽然地方小,也算皇城根,出入都方便。好在还有退休金,虽然不多,比没有的人强多了。

家住和平西街的80岁老人刘潜每周一到周五都会到离家5分钟路程的招商证券营业部转一下。刘潜的理财历史是从1998年开始的。通过自学,已经掌握了炒股票的基本方式、知识和技巧,他不仅为自己理财,还替子女甚至子女的朋友理财。刘潜觉得股票理财改变了他的生活:“刚离休的时候,百无聊赖,非常痛苦,我是闲不住的人。”接触了股票,开始到证券交易所“上班”后,生活一下子充实了。

几天前,北京一家投资公司开设理财讲座中,记者看到有近一半的听众是老年人。据了解,理财讲座听众多为老年人的现象在其他地方也很普遍。除股票市场外,基金市场、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也活跃着老年人的身影。

郑州中原路一家证券营业厅,放眼望去,尽是头发花白、气定神闲的“老”股民。“我今年78岁了,看不出来吧?”退休中学教师赵西洋说,“60岁退休,炒股有18年啦,什么都经历过。”他自己4个儿子工作都很如意,家里经济上完全没问题,炒股是为了消磨时间,让退休生活有所寄托,“可以动动脑筋,不会患老年痴呆。”

专家认为,现在这么多老年人炒股、买基金,说明老百姓手头有了不少剩余资金,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原本比较保守理性,却越来越多地加入投资市场更能说明人民生活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一些投资理财的老年人认为,投资理财不只是赚钱而已,这种“事业”也丰富和充实了他们的晚年生活。在证券交易所,不少老年人兴致勃勃地打乒乓球、聚在一起聊天、打扑克,还有的大妈手里织着毛衣,不时抬起头看一眼大盘走势。

专家提醒,老年人理财理性是最关键的,要避免盲目性。没有进入股市的老年人,应慎重考虑能否承受投资股市的风险。如果有心脏病或高血压、身体不太允许就不适合入市;心态不稳定、家庭不具备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也不太适合入市。不要光想赚钱,一旦赔了能否承受,能承受多少,这些都要考虑在前头。

目前,城里的一些老人的理财新观念。大家一辈子的积蓄就在那价值日益见涨的房子上,这是大多数中国城市老人的现状。随着房价的高涨,一些老人将自己的房子转换为一笔现金养老,提升自己晚年生活品质,这就是“以房养老”。

“2005年我们在养老院里买了公寓,当时1200元每平方米;近50平方米的房子花了6万元。一年时间住下来,就觉得这里是人生的最后一站,便把原来的房子卖了,钱都放在银行。”在养老院里,家住河北廊坊的78岁的李先生向记者介绍,他和老伴2000元的退休金用于日常生活的支出,放在银行里的钱则是外出旅游的储备金。

“房子卖了会不会觉得心里没底?养老公寓只有使用权。”记者了解到,养老院出售的公寓房仅限于老人本人生前使用。

“老年人关键是活在当下,使用权已经足夠了,而且子女都已经有自己的住处,我们的做法也都征求过他们的意见。”李先生说,房子的钱存在银行里也很安心,每个老人都会给自己留一些钱以备后事。

“这里物业费便宜,生活成本低。配套设施也齐全,不想烧饭的时候可以到食堂吃,旁边还有一个大公园,是晨练和饭后散步的好去处。”生活上的便利也是养老院的一大优势。

在爱家家居的房源中,老年人房东不是少数。马向东今年75岁,去年老伴过世后,他将原来两室一厅的房子出租了,拿了租金住进了养老院。工作人员介绍,像老马这样“租房养老”的老人正在逐渐增多,成为老人另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

“老伴过世后,一个人住在原来大房子里觉得很孤单,触景生情,情绪—直不好。两个儿子虽说也在北京,但由于儿子平常工作忙,也不能经常来看望我,老人怕孤独,出了什么事情谁也不知道。”

马向东说,出租房子后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不少。“现在每个月的退休金有1400多元,在市区的一套房子每月的租金有4000元,而在养老院的总开销在3000元左右。对很多老人来说,退休金加上房屋的租金,已经足夠支付养老院的费用。”

更重要的是,在养老院不但可以得到专业护理,还可以和很多年龄差不多的老人做伴,平常可以拉拉家常、打打牌。

另类人生范文5

1910年3月13日,段君毅出生在山东省濮县(今河南省范县)一个叫“白衣阁”的村庄。段君毅的父亲段子敬拥有不少田产,但他有文化,是当地的开明绅士。段子敬为儿子段君毅上大学卖过地、为儿子领导的抗日部队供给过粮食衣物。

1929年夏,段存让在白衣阁呱呱坠地。段存让是段君毅的长子,但从幼时到长大,段存让很少见到父亲。段君毅早年在山东聊城省立第二中学读书,受进步思想的影响,1931年初中毕业后即赴北平求学,同年9月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北平分盟”,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2年夏,段君毅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后,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抗日救国思想,还参加了“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1936年3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展地下工作。

1936年11月22日,当局以所谓“危害民国罪”逮捕沈钧儒等7人的“七君子事件”发生后,段君毅支援宋庆龄等人发起的营救运动,同做坚决斗争。抗日战争开始后段君毅被派往山东抗日前线,任中共泰西特委书记、泰西行政委员会主任。他组织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开辟泰西抗日根据地。1939年8月后,段君毅先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旅副旅长,鲁西军区副司令员,鲁西行署主任等职。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他在敌后建立游击根据地,对日伪军进行有力斗争。

段存让作为随军家属,和母亲一起四处辗转。那时候到一个地方在一个农户家住几天就要走,在路上经常遭遇敌机轰炸。抗战结束后,颠沛流离的段存让随母亲回到了范县老家。受父亲的影响,1945年,年仅16岁的段存让入了党。

坚决不让亲属“走后门”

1952年段存让进入家乡学校工作,他妻子杨素月也是普通教师。这年,担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段君毅,亲自领导和指挥建设了第一汽车制造厂、洛阳拖拉机厂等大型企业。1978年10月,段君毅任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

段存让说,父亲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从来不让亲人找他办事。父亲不但自己不照顾我们,也不让他的下属照顾我们。段存让的三儿媳在县城上班,时任中顾委常委的父亲到濮阳视察,儿媳想请他说句话给自己换个工作,但被段君毅拒绝了。

1979年,段存让调到县委统战部负责“”期间冤假错案的工作。1991年,他从统战部离休。

段存让珍藏着父亲写给他的几封信。1978年10月,段君毅在给段存让的信中说:“我已调河南省工作,你们都不要来,我现在还住招待所,而且工作很忙,你要告诉亲友不要来,来了我也不便见你们,你应当懂得这个道理。告诉你姑姑,想我可到北京去和她见面。此事必须这样做,不多嘱。我将来要到范县去一次。”

1979年元月1日,段君毅在信中对段存让说:我从北京回来忙得很,一时不能回家。范县过去工作很不好,乡亲们生活很困难,我心里很不安。“你们家生活总比别人家还好一点,你要争气,不要占公家的便宜,否则不会有好处,你们都知道我是按党的原则办事的,对不合理的事情我是不会同情的……”

1979年元月19日,段君毅接到段存让计划为祖母过十周年的信,马上回了信:“信收到,你谈到你祖母十周年的问题,这是封建习惯,也是你们封建思想作怪。要告诉亲友一概不能办,你们要办了,一定要影响我的工作和名誉,我不但不给一文钱,反而要批评你们。我到范县时还要向全县声明,是你们办的错事。此事证明你们思想太落后了,我实在不高兴。”

1979年正月初六,时任河南省委第一书记的段君毅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故乡范县。段君毅在白衣阁老家仅逗留了几个小时,和来看望他的父老乡亲亲切交谈,问寒问暖。临走他掏出600元钱,对段存让和侄子说:“你和村干部商议,把这点钱分给生活困难的军烈属和五保户。这是我的工资,乡亲们不要嫌少。”

段君毅回到县城后想给北京的家写信,负责接待的同志听说后拿来信纸,但段君毅一看带有中共范县县委宇样的信纸和信封就说:“我要给家里写信,怎么能用公用信笺呢。谢谢!请您拿回去吧!”

1981年1月至1984年5月,段君毅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1982年9月,段君毅又兼任了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92年,他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2004年3月8日,94岁的段君毅在北京逝世。

最牵挂的是长子和姐姐

段君毅最挂念的就是段存让,因为他子女多,负担重。所以他长期负担在外上学的段存让女儿段淑岩的生活费用。段存让虽然作为段家长子,但他没受到高干家庭生活环境的熏陶,有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廉洁作风。

在范县,有关段存让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期间,段君毅生病在京住院,段存让到北京陪护父亲。一天,总理去医院看望段君毅。段君毅向介绍:“这是我在老家的大儿子。”寒暄后,关心地问段存让“下面形势还好吗?”段存让说话实在“好哈!胡搞!”段存让说的是实话、实情,但他直来直去的话语还是让周围的人一阵紧张。

段君毅牵挂的另一个人就是他的姐姐段士成。段士成有5个孩子。段士成的丈夫毛宜轩也是一个老革命,1939参加八路军后转战南北。建国后,他被分到山东单县工作。1954年,年仅46岁的毛宜轩因积劳成疾去世。看着悲痛欲绝的姐姐和五个尚未成年的子女,段君毅劝遭“姐,别哭了。好好照顾孩子和老人,你的事我管一辈子!”

几十年来,段君毅说到做到。那时,段士成的大儿子毛训军刚考上初中,段君毅每年给毛训军寄去100多元钱。当时毛训军一个月的生活费才6元,100元可是个大数目,毛训军的吃、穿、用全有了。初、高中到大学,11年段君毅从没间断寄钱。后来,毛训军的二弟上学,段君毅又供给了6年。

清贫家风打动人心

这是范县白衣阁乡白衣西街村一处普通院落,82岁的段存让和老伴就生活在这里。段存让行动不便,家里没有客人时,他多在屋里看书或写回忆录。2011年1月4日上午,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造访了段家。两张旧式沙发,一张木头矮桌,就是段家堂屋最显眼的摆设。桌子上摆放着段君毅的大尺寸遗像。四周墙壁上,挂着段君毅与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合影。

段存让退休后回到了白衣西街村(原白衣阁村),在老家的宅基地上盖起了这座普通院落。在身边照顾老人的三儿子段启学原是中原油田的下岗职工,现在东街村任村支书。

另类人生范文6

另类有两大特点。特点一:做什么都像女生。不信,实例为证:

一天,我们班班主任分课间操的队列。另类一听,急忙到女生队列站着,班主任后来确实把另类安排在了女生队伍里,怎么会这样??还有一次,学校体检,老师说女生先体检,另类跟了上去,最后让体检老师给拦了回来,另类笑道:“呵呵,我忘了我是男生耶。”狂晕……反正,另类对女生玩的这些是样样精通,什么踢毽子啊,跳皮筋……但男孩子玩的这些足球,篮球一窍不通,我真搞不懂他?

特点二:古人的千古名句经过他自认为“神奇”的脑子变成了“佳句”,广告语不时从他的嘴里蹦出来。实例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