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天的诗句唯美范例6篇

三月春天的诗句唯美

三月春天的诗句唯美范文1

一、炼字。唐人皮日休讲:“百炼成字,千炼成句”。就诗的语言而言,不管是工丽,还是质朴,常常都不是诗人信手拈来之举,而是经过千锤百炼才有的结果。凡有佳作流传于世的诗人,大都有过“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和“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锤炼经历。譬如诗圣杜甫就曾讲过“清词丽句必为邻”、“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他自己写诗也常是“新诗改罢自长吟”、“意匠惨淡经营中”。

这里有一则故事,足见诗之语言在炼字方面的重要。洪迈《容斋续笔》卷八《诗词改字》载:“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人’,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事实上,“绿”不仅比“到”、“过”、“人”、“满”等色彩鲜明,更能表现出春天的景象,而且在诗意上可与下旬“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呼应。所以,着一“绿”字,不仅生动地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动态美,而且更容易唤起人们的许多联想,让学生可以把自己平日体会到的春意蓬勃的景象放进诗意之中,越嚼越有昧。

二、炼句。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此诗家四关。使一关未过,则非佳句矣。”何为佳句?“清畅流利、铿锵悦耳、色彩明丽、意味隽永”是也。采撷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中两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略作分析:前句是俯察,后句为仰观,本都是极平常的景物,但却体物入微,写得极合情理。明人叶梦得《石林诗话》赞其佳处说:“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为,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语。”唯其雨细,鱼儿才欢腾地游到上面;如果雨猛浪翻,鱼儿就潜入水底了。唯其风微,燕子才轻捷地掠过天空;如果风大雨急,燕子就会禁受不住了。诗人遣词用意精微至此,为人叹服。从这二句诗中,学生不是可以感到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吗?

三、炼意。古代诗人在炼字、炼句的同时,也很注意炼意。这是因为诗毕竟是“以意为主”的,清人王夫之说:“意犹帅也。”炼字、炼句,最后都应归于炼意。例如温庭筠五律《商山早行》中两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茅店”、“板桥”,说明诗人是客居在“商山”的一个山僻小镇。“鸡声”虽已点明是晨起“早行”,但并未尽意,遂又在两句末尾分别用了一个“月”、“霜”,说月亮还挂在天边,板桥上正结满一层厚霜。有此二字,境界全出。“早行”之“早”得到了强调、突出,且更富有画意。披月踩霜的早行之苦,也在景物描写中得到了体现。所以被欧阳修作为论证“意新语工”的范例:“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欧阳修《六一诗话》)例如杜甫《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三月春天的诗句唯美范文2

从上学起到现在我背过的诗词大约有三百多首,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因为这首诗篇的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体现了人生中最美的景象。

《春江花月夜》是我所有背过诗中最长的一首,大约有二百七十多字,它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写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首诗讲的是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在夜空里与大海连成一片,天和地的界线似乎并不那么明显了,只有一条线那便是天和地的界线。月光照耀着春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遥看江上,一叶渔船打着灯火从远处飘来。江水与天空成了一色,白的连沙滩上的沙子都看不见了,只有一轮明亮的孤月高挂在空中。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这是一首非常美的优秀长篇诗,是我所背过诗里创造了几项“第一”的诗,而且是我背过的诗里面唯一一首描写夜晚的江水的诗。其中我最喜欢里面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两句。作者写的很美,这几项“第一”充分证明了江水的美与独特。

这首诗不光美,而且还描写了当时的天文水平。当时的唐朝人已经发现了月亮与潮水的关系。正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话给了我启发。

三月春天的诗句唯美范文3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

① 天街:唐时长安城朱雀门大街,亦名天门街,简称天街。

② 酥:酪类制品。此处形容小雨滋润着早春的土地,使之变得松软湿润。

【翻译】

长安街上的土地,在早春细雨的滋润下,变得松软湿润起来,远看草色青青,近看却没有颜色。这正是一年中春光最好的时节,远远胜过满城杨柳如烟的盛春景色。

【赏析】

这首小诗是长庆三年韩愈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韩愈写这首诗时已经56岁了,经历过太多的人生沉浮――少年时生活艰辛、青年时科举落魄、中老年时仕途坎坷,这些都影响着他对人生的思考。如果说烟柳飘摇的皇都是壮丽的,那韩愈也一定曾经欣赏过这样浓丽的盛景。不过现在他老了,唯有心性依旧高洁,气质依旧兀傲。

早春的长安街道冷冷清清,诗人却从中发现了似有还无的春色。他驻足停留,这遥看近无的草色激发了他对自己一生的感悟。这多像自己的少年时光,清冷却饱含着希望。这希望就像那似有还无的草色,随着春天的来临,越来越浓,越来越艳。

整首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早春风景图。首句“天街小雨润如酥”,一个“润”字写出了春雨的及时与可贵,更妙的是诗人又把这滋润万物的及时雨比作“酥”,真是润泽明丽呀!在这天街烟雨迷蒙的背景下,推出了第二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全诗的警句,也是流传千古的佳句。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却是稀稀朗朗极为纤细的芽,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的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三月春天的诗句唯美范文4

本文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词及曲式特点来探研其演唱特点.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吟诵性;韵味;润腔

艺术歌曲是一种西方的声乐体裁。自二十世纪20年代,这种形式传入中国,结合中国的诗词及民族音乐元素,出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它是中国古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声乐体裁,它所传递的是中国悠久的文化特有的魅力。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既有古诗人、词人的情感和思想,又有作曲家赋予今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者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通过对中国古诗词的时代背景、意境的分析与把握,准确理解乐曲的情感内容,知晓曲中人物的心境以及作曲家所赋予的新的情感,从而全身心地融入到歌曲所要传递的情感之中,更好地表现其艺术魅力。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意境

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歌词部分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家喻户晓的名作,关于这首诗,后人持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多数人认为是表达了李白送故人远行时的惜别怅望之情,如《唐诗绝句类选》中说:“末二句写别时怅望之景,而情在其中”。裴斐在其《李白诗歌赏析集》里更是将“怅望”之情向上推了一层,他说:“孤帆的形象本已令人伤心,何况这影子正一点点远去,终于消失于碧天之外。眼前只剩下滔滔江水如思念之情一样,滚滚流向天边。”

(1)单从这首诗的字面意思来看,仿佛作品只是表达了李白送孟浩然依依不舍之情,但结合李白、孟浩然的生平以及作诗时两人的处境,发现这首诗的感情层次非常丰富。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春,孟浩然由武昌去广陵,李白为其送行时所作。这时的李白初居安陆,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正值年轻快意之时,在武昌与长他12岁的孟浩然相遇,而孟浩然当时已诗名天下,两人一见如故。这次的离别正处在太平繁华的开元盛世,唐代的诗人多放浪不拘,孟浩然也不不例外。从黄鹤楼到扬州一路繁花似锦,且扬州在当时是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地方,当时的孟浩然对其前途正充满信心,李白又是爱好游览、情怀浪漫的人,对这次孟浩然去扬州一行煞是羡慕。由此分析,这首千古名作中开始是李白回忆送孟浩然远去的不舍场景,但其中夹杂着李白对孟浩然此行的羡慕与向往,演唱时一定不能只单一的表现不舍,而是要有层次有内容的去表现诗人的心境。

这首诗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是用了崔颢《黄鹤楼》诗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中驾鹤飞升的典故。

(2)这句诗表层的意思是说孟浩然和李白在黄鹤楼辞别,但从当时二人的心境来分析,是李白羡慕孟浩然此去如同仙人驾鹤而去一般潇洒、快活,情感的基调实为开朗、明快。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将时间去往的地点交待清楚。在有第一句的铺垫的情况下,这一句的深层次的意思为在三月美好的春光里,孟浩然如同驾鹤的仙人一般潇洒的去往了繁花似锦、佳丽汇聚的扬州,李白煞是羡慕。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不仅形容李白望着远去的船帆不舍,承接前两句,可见还有对孟浩然如仙人驾鹤般去往扬州做美好的“扬州梦”的羡慕和向往。

只有准确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我们才能够把握词曲的情感,在演唱词曲时更为准确的传递古人的情怀和当时的意境。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曲式特点

此曲是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于1988年完成的,此曲旋律优美、意蕴悠长,雅俗共,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曲目。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旋律运用了传统的中国五声音阶调式,旋律为D宫调式,在创作上融入了中国诗词的韵律和吟诵感,极大程度地保留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风貌。”由于刘文金对民乐的熟悉和喜爱,开头的钢伴部分用了自由且渐快的散板,模仿古筝的演奏及琵琶的震音效果,表现长江波浪起伏的画面,从而营造出古朴、飘逸的意境。主旋律可分为五个乐句:

第一个乐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楼”这个字结束音在A徵音上。这一乐句沿用了前奏部分的散板,以吟诵的自由式进入犹如诗人吟唱一般,奠定了整曲飘逸、洒脱的风格。

第二乐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州”字结束音落在F角音上。此乐句由第一乐句的散板进入慢板,4/4拍,并融入了戏曲的音乐元素,旋律抑扬顿挫,很是欢快、洒脱,刻画出李白对孟浩然前去扬州的羡慕、喜悦之情。

第三乐句“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尽”落音在B羽上,“碧空尽”三个字与前四个字形成音符上的大跳,将情绪推向更上一层,为第四乐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高潮做了铺垫。

第四乐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流”落音在F角音上,为五个乐句中的最高潮。

第五乐句的“唯见长江天际流”,虽词与第四乐句相同,但“流”字落在D宫音上,是续第四乐句高潮之后的一个补充。

五个乐句内在的起承转合使乐曲犹如连绵的山峰,层次分明、洒脱悦耳,使诗作意境的表现更是非常贴切,

乐段反复有变奏的性质,既和前面的乐旋律紧密相连,又形成了发展的关系,特别是结束句重复的那句“唯见长江天际流”,将大诗人李白的浪漫和感性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整首歌曲有很多的装饰音,并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戏曲音乐元素,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使得此曲演唱起来更有古诗词的韵味,也使演唱者可以更容易的把握这首古诗词的意境。全曲格调高雅,回味无穷,刘文金用自己内在的文学修养和对民族音乐创作的深厚功底赋予了这首古诗词新的艺术生命。

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演唱特点

这首作品很多的演唱版本都是男声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姜嘉锵的版本,他演唱此曲时的咬字、韵味把握的较为贴切。而作为女声演唱此曲时,应注重诗人形象的塑造,并避免声部不同带来的弊端。

在对作品的词、曲进行准确而透彻的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歌曲演唱技巧的设计与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演唱的方式、方法也将直接影响着作品情感、意境的传递。下面从演唱气息的运用、咬字的把握、润腔及音色的控制等方面来分析一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演唱特点:

(1)气息的运用。分析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与孟浩然的欢别之作,因此在气息上应该要流畅、连贯。歌曲中很重要的休止时,呼吸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高音部分的气息支持很重要,腰、腹部的力量一定要加强,保证歌唱的平稳性,使高潮部分的情绪饱满、体现出诗者所当时的心境,如歌曲倒数第二句“唯见长江天际流”中重复的那个“天际流”,在曲调上达到了全曲的最高潮,这时的气息一定要比其他地方更加结实、有力,以表达李白当时的情怀。

(2)咬字的把握。演唱中国声乐作品讲究“字正腔圆”,尤其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更要注重其字头的咬法与元音的归韵,这也是表现古诗词艺术歌曲浓郁民族风格的重要部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咬字是演唱特点的重中之重。如“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人”字的发音“ren”,这个字有两拍,而且又在散板部分,字头“r”要咬的清晰且慢,元音“e”和尾音“n”要快速的归韵到头腔上,使歌曲的吟诵性得到很好地表达,犹如一个诗人在吟唱。“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三”字只有半拍,但在咬这个字的时候一点也不能马虎,要将字头“s”用舌尖抵到牙齿,字腹“an”要在鼻腔里迅速归韵。“州”字要咬住字头“zh”,后面再缓慢的过渡到“ou”,过渡时要自然等等。

总之,咬字要遵循“依字行腔”的原则,从而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使歌曲的古典气质得以体现。

(3)润腔及音色的控制。董维松在其《论润腔》中说到:“‘润腔’一词,现在人们用的很普遍,也以此写过许多论文。但这应该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学术术语。”

润腔中常用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装饰音有倚音、连音、波音、颤音、滑音等。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这些装饰音也均有出现,如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的“人”、“西”、“楼”都有倚音,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月”字用了波音,“州”可以用滑音去润腔,全曲的最后一个字“流”的最后一个音则可以运用颤音、渐慢收尾音来润腔,以体现全曲的结束感以及李白望着故人远去、天水一线的画面。润腔中还常用以语气助词,在本曲中,倒数第二句反复的天际流前面我们就有用到“啊”这个语气助词来润腔,以突显故人的吟诵韵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音色的控制也是演唱此曲的重要环节。本人认为在演唱时应对声音的明亮度、音的强弱变化都加以控制,既要让声音听起来厚实、自然,又要有诗人一般的潇洒韵味在里面。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是散板,在声音上可以先轻起,“故人”字模仿箫的音色,“西辞”的音色开始渐渐变明亮,体现整首诗的明快基调,“黄鹤楼”三个字在中音区,音色则要自然、流畅、厚实为宜。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句整体都以明快的音色去表现,以突显春光明媚的三月孟浩然这一去让李白多么的羡慕,声音要稍稍靠前一些。第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声音不能太实,可以往后靠一些,用半声去处理,来描绘望船远去的画面。第四句“唯见长江天际流”处在高音处,声音要和前句形成统一,不可太实,运用高音的弱处理,延续其画面感,也刻画诗人潇洒、浪漫的人物性格。后面的反复也可遵循上面的用声原则。全曲在演唱时,声音有实有虚,强弱变化有序,使歌曲有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要想将此曲演唱的韵味十足、情感贴切,无论是用气、咬字还是在润腔及声音的控制上都要下足功夫,力求做到每个字的发音、归韵、重音等都要准确。

4 结语

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与关注的当下,要想将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好,必须要有严谨的态度。中国是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大国,故人留下的文化财富,今人可用现代的手法去发展它、创新它,更要很好地去继承它、发扬它。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来探研其演唱特点。该曲只是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一个实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宝库,有待于我们更好的去挖掘它、探索它。

如何让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更加符合其诗词的意境以及当代人的审美,是我们需要继续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还要不断的努力,让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发行,1988.

[2] 左汉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新意”[J].宁夏大学学报,2006(01).

[3] 张塘林:“浅析古诗词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J].北方音乐,2012(02).

三月春天的诗句唯美范文5

讲唯美伤感的李商隐,遣词不宜苟且。以味同嚼蜡的语言和文以载道的观念来解读李商隐,无疑焚琴煮鹤大煞风景,这样讲还不如不讲。

顾随先生说李商隐是朦胧派,很唯美;而刘若愚干脆称赞他是九世纪中国的巴洛克诗人,巴洛克的艺术风格里包含的华丽似乎成了李商隐特有的标签。余秋雨说,当得起风流二字的唯有“魏晋风度晚唐诗”,与杜牧并称“小李杜”的李商隐无疑是晚唐重镇。写得一手璀璨骈文的李商隐,把骈文中辞藻用典对偶的讲究信手拈入平平仄仄平平仄里,光怪陆离华丽澄碧。这样瑰丽的诗句,或许李敬泽《小春秋》之序里的至情文字才算得上差强人意的解读。

李商隐《碧城》诗:“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窗外,星沉于海底,同时,万里之外,大雨落于河源。

一个人,看着。

义山诗中有大寂寞,是一个人的,是岁月天地的;义山是被遗弃在宇宙中唯一的人,他是宇航员,他的眼是3D的眼,他看见了星沉,同时看见雨过,他的寂寞地老天荒,壮观玄幻,是华丽的、澄碧的、寒冷的、坚脆的,这世界如水晶琉璃。

――李敬泽《小春秋》

而课堂里讲一讲《锦瑟》,不妨置于声色光影的氛围里,勉力讲讲看。

二、 导入

(一) 讲台上两本书:《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李敬泽的《小春秋》。

准备了几段音乐:

1. 《琵琶语》此曲缠绵,出自林海之手,据说他流连江南水乡时,和朋友在茶馆听评弹,为琵琶的单色打动,于是创作了一组动人的琵琶曲。许多综艺节目都使用这段配乐。

2. 徐小凤的《别亦难》,沙哑缠绵,百听不厌。

3. 黄莺莺的《葬心》,可以理解为香消玉殒的哀怜,也可理解为埋葬一段光阴的伤感,可巧正应了《锦瑟》一种解读:自伤身世。

(二) 听《别亦难》,一曲缠绵沙哑的老歌结束后,让我们走进晚唐的李商隐,走进锦瑟,以及这个忧伤的乐器所牵引出的一段众说纷纭的往事。

先请同学简单介绍李商隐,自己做一个补充。下列介绍仅作参考。

1. 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小李杜是晚唐诗歌“重镇”,是诗歌的王朝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时的最后一抹耀眼的余晖。

2. 我喜欢称呼他的号,“玉溪生”。一个人的名和字往往是父辈起的,如张爱玲《必也正名乎》中所说,祖父叫他什么名字,就有了什么颜色。如光楣,那他就要努力光大门楣。叫他荷生,那他生命里便有了六月的荷花的颜色。而号则是自己起的,“玉溪生”,是不是有“君子温润如玉”的寄寓,是不是也有如溪水清澈见底的坦荡呢?

3. 年少时,受恩于朝廷重臣令狐楚,和他的儿子令狐有着近似同窗手足般的友谊。早年屡试不第,在令狐楚的举荐下,25岁那年金榜题名,如愿以偿考中进士。可他不谙世故,和王绮琴情定终身,王琦琴之父,也就是李商隐的岳父是李党的干将,而李商隐的恩人令狐父子却是牛党的重臣。李党视他为卧底,牛党认为他忘恩负义。

李商隐的悲剧不是他的天才薄命,而是他终其一生都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人生困境。

4. 李商隐45岁那年死去,对于政坛来说,他的早逝无足轻重。但对于晚唐文学史来说,却意味着一颗巨星的陨落。

板书:哭李商隐(其二)崔珏(音“决”)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三、 条分缕析

齐读《锦瑟》。条分缕析,旁征博引。

锦瑟,顾名思义,华丽的,绘有锦文的瑟。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即不知原因,没有来由的,平白无故的。这真是痴语,锦瑟原本就是五十根弦,为什么陡然埋怨起锦瑟呢?或许是“一弦一柱”使得人追思华年。华年,顾名思义,理解为美好的年华。古人形容美好的年华有很多精美的辞藻,如韶华,秦观有词句“韶华不为少年留”。曾经一时洛阳纸贵的《今生今世》里,胡兰成以清嘉而婉媚之笔写“在山泉水清”的童年往事,用的文章小标题里,就有韶华胜极。当然《红楼梦》中,第六十三回,宝玉寿宴中,麝月抽签助兴,签上画了一枝荼縻花,也题着“韶华胜极”四字。而《牡丹亭》里的唱词有“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李商隐思念起韶华岁月,想起许多折叠的青春往事,回忆有时也很温馨,为什么诗人却有一种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沧桑感?或许,要怪乐器本身。如果换个乐器,如唢呐,就很喜气,而五十弦的锦瑟,在注释13中(苏教版),告诉我们天帝让素女弹奏五十弦时,其音悲不可禁。有些乐器,本就有着宿命般的忧伤,比如说二胡,比如埙。

又或许,埋怨并非本意。比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恨绵绵倒不仅仅是因为黄莺,还因为现实中天各一方的思念。可见,李商隐恨的不是锦瑟,而是触景生情,目光所及,皆是恨。

第二、三两联,讲了四个典故,请同学结合注释,谈一谈典故内容,并说一说这些典故里传递出怎样的情绪?

典故一:庄周梦蝶

庄周树下小憩,梦见自己化为蝴蝶,栩栩然而飞,竟忘了自己是庄周。一觉醒来,不由思索,这蝴蝶是我的一场梦呢,还是我庄周只是蝴蝶的一场梦呢?

如果美梦一场,醒后或许是什么滋味?(可以提示这个句子中一个字)迷,有点惘然,美梦太美,醒后还想回去。这个迷,组组词,可以是“迷离”。不由使我想起戴望舒的诗:“我思想,故我是蝴蝶,万年后小花的轻呼,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来震撼我斑斓的彩翼。”此句传递的情绪:迷离惘然。

典故二:望帝

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杜宇,禅让帝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魄化为杜鹃,暮春时节啼叫,哀怨悲切。情绪:哀怨悲切。当然后世用此典故也有反弹琵琶的: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春风唤不回。

典故三:沧海月明

两个典故兼而有之。南海之外,有鲛人,能泣泪成珠。另一个是夜静月明,蚌向月张开,蚌中的明珠得以吸取月亮的光华,却又晶莹如泪珠一般。情绪:伤感、朦胧、哀婉。而这样情绪也使人联想起梁实秋《诗人》一文中这样的段落:“诗不能卖钱,一首新诗,如拈断数根须即能脱稿,那成本还是轻的,怕的是像牡蛎肚里的一颗明珠,那本是一块病,经过多久的滋润涵养才能磨炼孕育成功。”虽不相关,却都有一种呕心沥血的哀婉。

典故四:蓝田日暖

蓝田山在日光下,冉冉升腾起一股玉气,这是远观的结果。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只有远观才能得见。而《鸿门宴》中范增游说项羽灭刘邦时,也提出一个重磅理由,刘邦所在的地方,呈现出五彩的龙虎形状,此乃天子之气。以后大家会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学到,“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间。情绪:迷惘,可望而不可即,无法把握。什么东西往往可见而不可触摸,把握不住?比如梦,比如理想。

色彩解析

如果从颜色的角度,这首诗色彩光怪陆离。蝴蝶的斑斓,杜鹃吐血的血红,月明,朦胧,泪珠之晶莹,蓝田烟气的五彩灿烂,营造出一个迷离惘然的内心世界。难怪刘若愚先生称之为第九世纪的巴洛克式诗人,的确华丽。

四、 解读主旨

主旨之说,见仁见智,主要有“爱情悼亡”和“自伤身世”。那么多主旨解读,似乎都可以说通,但无论主旨是什么,总体而言,都是在描述一种情绪,一种类似意识流的情绪的流淌,一种什么情绪?明确:虚渺、朦胧、迷惘、悲切、哀婉,可望而不可即的惘然。其实李商隐许多诗中亦有类似情绪流淌的句子,如梦如烟如雾,朦胧而唯美。如“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如“一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又如《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这两句还算写实,如果换做司空曙,或许会寓情于景,说出类似“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句子,但李商隐的忧伤寂寞地老天荒澄碧寒冷,他继续写道,“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这样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也是岁月天地的。

五、 温故知新

李商隐的情绪的流淌使人想起西方的意识流。有位当代诗人讲《巴山夜雨》时,借用英语中的时态来解析,也颇多妙趣。《夜雨寄北》原本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原诗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网上的一段译文是这样的:

你曾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今晚大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那位当代诗人这样解读:第一句,一般过去时;第二句,一般现在时;第三句,一般将来时;第四句,将来完成时。这样的解读恰恰也表露出一个敏感诗人内心焦灼而神经质的世界,“文章憎命达”,好官运和好文章往往难以兼得。

三月春天的诗句唯美范文6

杏花是春的使者。“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魏夫人《菩萨蛮》)又是一年春天到,只是“离人犹未归”,其思妇的心态一如那“出墙红杏花”,了然可见。不过,与一般春花不同的是,杏花有时就像一位野性的少女,不堪闺中寂寞,一心想探视外面的世界,而且总显得那么急不可待――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代诗人叶绍翁,踏青游园。可“小扣柴扉久不开”,未免感到遗憾。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抬眼之际。“一枝红杏出墙来”,又带给人无限的喜悦!“一枝红杏”探头墙外,令人浮想联翩,可谓妙哉!如果说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借“一枝红杏”写出了满园春色,那么宋祁的《玉楼春》则是通过“红杏枝头”渲染浓郁的春意。“城东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使人不由地联想到朱自清先生的绘春名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另外,其色泽之鲜艳、香气之浓郁,也借助于我们的想象形象地呈现在眼前,真可谓“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而诗人也由此获得了“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的雅号,得以流芳百世。

以上诗句,皆着眼于杏花所传达的春意;而诗人赵估,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杏花的色泽、质感与气味,给人以具体的感受。“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胭脂匀注。新鲜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燕山亭》)诗人将开放的杏花比作冰清玉洁的丝绸,且几经折叠,裁剪成有重重花瓣、还淡施脂粉的花朵,就连仙女也难以与之媲美。另外,诗人还用“艳溢香融”来形容其色泽和味感,从而使一朵朵活色生香、楚楚动人的杏花跃然纸上!

正如梅花的格调与风韵离不开清水与明月的衬托一样,杏花的格调与风韵也离不开某种特定的环境。“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范成大《忆秦娥》)正是借助于明月、清风与浓露的衬托,杏花才尽显其冰清玉洁之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僧《绝句》)那杏花是否也会因着春雨的滋润和春风的抚慰而更加美艳呢?在《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诗人陈与义则是借助于月色与流水,着意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传达出无限的情趣――

忆惜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你看,小河静静地流淌,仿佛把映在水中的明月也漂走了。岸上,三五株杏树默立着,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清澈的月光,透过稀疏的花朵,洒落在吹笛人的身上;斑驳的花影之下,飘出悠扬的笛声,朦朦胧胧、断断续续、恬静悠闲,真乃一幅绝美的月夜笛声图!

当然,诗人也往往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杏花以思想和情态,借以表情达意。比如韩元吉的《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