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范例6篇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范文1

我县是多民族聚居的部级贫困县,地处四川西南边陲的老凉山,境内山高谷深,人们常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这里的地理环境。由于受历史、地里环境、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的制约,教育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特别是农村初级中学的语文课外阅读严重滞后,而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而课内时间有限,课外才是学生大量阅读的大舞台。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提高质量呢?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初步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

一、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没有强烈持久的兴趣作依托,阅读势必流于应付或猎奇。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必须首先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1、通过名人名言名列激发本文由收集整理阅读兴趣。名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名言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一本好书象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格言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名人热爱读书的事例也举不胜举,比如匡衡凿壁借光、王融废寝忘食、毛泽东手不释卷,对于这些名人读书故事,我们可以利用“每日一言”、“每周故事”向学生推荐,以此激发学生读书热情,还可以鼓励学生选取有关书的格言作为座右铭,张贴于家中自己读书的房间,时时警策自己多读书,读好书。

2、通过文学名著激发阅读兴趣。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作品。如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鲁迅的作品、朱自清的作品等,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推荐。对故事性强的作品,如《水浒传》,可以介绍其中有趣的情节,如武松打虎;对语言优美的作品,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可以朗诵优美的一段。用这种方式以唤起学生非睹不可的强烈欲望 从名著名篇入手,开启学生课外阅读之旅。

3、通过活动体验激发阅读兴趣。每个中学生都是一个学习路上的探索者,同时更渴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这是每个学生的共同心理。针对他们这种心理,图书室应创设各种机会,搭建多种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经常举办读书心得征文评选,选出佳作在校园橱窗中展示;开展手抄报比赛,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搜集素材,确定刊名,撰文画图,设计版面;组织学生参加故事剧本表演,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和展示自我的机会等等。

二、明确阅读要求

1、规定课外阅读的底线,部分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鉴于初中学生年龄小,自觉性差,应规定课外阅读的底线,部分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底线是多少?新大纲规定,初中学生“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具体到每一天,每天至少阅读两千字以上。我要求每个同学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阅读量不少于5000字(约10页),还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并采取必读内容与自选内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由于课外读物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受年龄和知识结构的限制,中学生在对图书的选择和识别方面还不够成熟。为此,我们要主动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引导和推荐工作,重点推荐课程参考书目、科普类、名人传记类、优秀报刊类、知识类、经典名著类等读物。

2、读写结合。课外阅读的特点是:范围广、内容杂、数量多、随意性大。学生如不掌握适当的阅读方法,很可能读了就忘,徒劳无益;同时教师如没有适当的检查督促,课外阅读很可能流于形式,部分学生甚至可能不予完成。因此,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应采取读写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读的任务的同时完成:必读作品,作批注。随读随在字里行间加上各种符号,在正文上下、两旁加批注,以助理解和记忆。文学作品作摘抄,将读物中的名言警句、优美词句、重要段落抄写在笔记本上以便日后查阅、使用。名著写读书笔记,具体包括读后感、评论等。

3、开展活动。为使读书活动顺利开展,可适当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如:知识竞赛、练笔交流会、办课外阅读手抄报等。

4、落实检查。课外阅读是否收到好效果,检查督促是关键。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等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

三、指导阅读的方法。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

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教会学生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1、精读与略读。精读即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细细揣摩,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较深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2、阅读与思考。鲁迅先生读书坚持“五到”,即“口到、心到、眼到、脑到、手到”。他特别强调不仅要用心记,更要用脑思索,善于发现规律,勇于创造,从而标新立异。“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阅读的一种渐臻佳境的境界。学生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思考,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善于将所读之书进行概括、浓缩、抽象等,找出知识的精华,培养阅读概括的能力。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范文2

关键词 写作;小学生;作文教学;阅读

俗话说:巧妇无米难成炊,小学生的习作同样,没有“米”哪成文?事因小学生缺乏生活经历,正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说到的“只看见高墙下四角的天空”,更不要说领会悲欢离合的生活情景。在这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创造写作素材?该如何在阅读中指导写作,在写作中发展阅读呢?

一、课内注重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其实,读与写是语文整体能力在不同方面的体现,而读写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习作训练方法。阅读是基础,古今中外的作家,无一个不是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那么,该如何落实读写结合呢?如何在读中促写呢?

我认为,在阅读课中,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课教学,要杜绝繁锁的讲解、分析,取而代之的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学会揣摩,学会感悟,从积累语言过渡到运用语言。在教学课文时,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读中感受文章的意境;通过品读课文中优美的片段,感悟其中的情感;找出各种修辞手法,体会句子奥妙。领悟了这些以后,再让学生进行仿写。这样,学生从课文中优美的片断中学会如何描述,在阅读中促进了写作。

教材中有很多值得仿写的课文,只要你精心引导学生,你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时,让学生把自己读完后的收获、感悟、启发写下来时,虽然是简短的几句话,但这却是孩子的真实感受。

二、课外加大阅读量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就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在读中静心,在静心中享受,在享受中培养丰富的情感。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到文章里面,使自己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强烈的共鸣。比如,每天我都会安排时间来让学生阅读各种课外读物。阅读完后,我会让学生把在阅读中所遇到的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然后,我们师生一起讨论,一起把问题解决,让学生把自己的看法与情感表达出来,从而真正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道理。这样,学生就能在阅读中吸取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对人对事的道理。

三、引导学生挖掘、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的素材靠的是生活中的体验,生活中的积累。要善于采掘作文之“米”就要求我们要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1.用多读的方式积累写作素材

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告诉人们,积累书本中的材料就是靠多读,多背书面的优美词句,好的片段,多读优秀作文摘抄积累,学习别人写作的选材与立意,层次与段落,详写与略写,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等写作技巧。让学生做到多读精思,举一反三。

2.做好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看千遍不如手做一遍。”“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见,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做读书笔记虽然耗费时间长,可他好处颇多:勤做读书笔记可以积累语言,为今后的写作铺垫,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勤做读书笔记可以深入领会文中内容,进一步与文本对话,与作家对话;勤做读书笔记可以加深对书中内容的记忆;勤做读书笔记,可以把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日后“温故而知新”。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呢?本学年,我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用来记录书中的点点滴滴,可以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可以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读后的心得以“读后感”的形式写下来;可以把文章的写作顺序,表达方法等描述出来,以便为日后写作提供参考。要是所读的书是自己所拥有的话,可以在书中做上旁注,哪怕只是字、词的读音、意思都行,贵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范文3

一、充分利用课文中优美语句体会语言的魅力。

有的用词造句看似普通,却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单靠读一读、想一想是难以体会其中奥妙的。这时就须用比较、感悟的方法。一是省略原句原段中的某些词句与原句原段比较、感悟。如,《林海》第二段中写岭多的句子:“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与“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作比较,通过比较,原句多了四个“点儿”。师启发:“点儿”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感悟表达了多种意见:说明岭与岭之间的差别不大;说明岭山势平缓;“点儿”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二是用其他词句替换原文的词句再与原文比较。如,《开国大典》中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把“投向”换成“朝着”后读一读,比较“投向”和“朝着”的区别。

有的文章用眼看,不一定能充分体会它语言的艺术美,而只要读一读则可比较细致地体会,如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等都可在朗读中加深体会。如,我指导学生朗读《桂林山水》中写漓江水的一段:“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时轻轻拉长声音,给人静的感觉。“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学生积累语言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比上句稍高,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声音响亮,饱满,给人充满生机的感觉。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加上想象的发挥,便体会到了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

二、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中体会积累语言的乐趣

1、熟读成诵法。基本方法如下:一是主导词背诵法。这适于背诵某一段或几段。以段落中的重点词为主导词,然后循着主导词熟读成诵。二是提纲背诵法。这适宜背全文或篇幅较长的段落。列出段落的层次提纲或全文的段落提纲,然后按提纲熟读成诵。三是手抄与背诵结合法。有的人目视口诵记得慢,而过手一遍则能很快记住。因此不妨让学生试试,这种方法是否适合自己。此外,还应教给学生防止遗忘的方法。应告诉学生,读到能背下来时不要停下来,应再读几遍,这样才能记得牢;背诵后忘得最快的是开头十几天,因此,在熟读成诵后隔几天就要复习一下。

2、摘录归类法。为了培养学生摘录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积蓄丰厚”,我往往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读书记录本,定期定量地布置摘录任务,并强调摘录越多越好。似乎觉得这样一来,学生的作文“底子”便厚了,写作时便能旁征博引,下笔有神了。但结果却往往让我们老师失望。虽然学生的摘录常常“超额”完成任务,可往往只见其在记录本上“开花”,不见其在习作中“结果”。究其原因,首先是我们在教学中忽视了摘录也是一种能力。常见有的教师拿着学生的读书记录本感叹:“你看,就这么几个字,连抄都不会抄。”这未免把摘录看得过于简单了。翻开词典,我们可以找到“摘录”一词的意思为“从书刊、文件等里头选择一部分写下来”。那么学生在摘录时就必须对摘录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品析比较甚至归纳概括。其次,有的教师在指导摘录时忽视了引导学生对好词好句的理解。翻开学生的读书记录本,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摘录的好词好句常见的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描写风花雪月的比喻句;另一类是成语。显然,学生不理解什么是好词好句,误以为天下好词好句就是“花词绣字”。事实上,好词好句是指那些在表达上准确精妙,甚至是无可替代的词句,离开具体的语境,是很难说哪个词是好词哪个句是好句的。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在指导摘录时,应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摘录。如《种子》一课中,作者对小女孩交种子时的动作、神态描写得极为生动逼真。学这课时,在引导学生赏析这个片断后,就可以让学生尝试着从课外阅读中摘录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精彩片段。这样,学生在摘录中就能得到训练,做到触类旁通。对摘录的优美词句,一个阶段要做一次归类工作。如可按写人、写活动与场面、写景、状物,名言警句等归类。学生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就有可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成为一种爱好。

三、指导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增强积累语言的乐趣

1、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对学生摘录的优美词句,要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常犯的毛病是堆砌词句,这时学生最需要的是鼓励和指导,而不是指责和嘲讽。否则,学生就有可能从此失去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兴趣。对学生习作中堆砌的词句,哪些可保留,哪些要删除,哪些应替换,教师应予以悉心指导。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到运用语言的方法和积累语言的乐趣。

2、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在语文活动课上,可用成语接龙方式,找近、反义词方式,指定一个意思要求用各种形式表达的方式等,指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展现自己的语言能力。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范文4

【关键词】教师 中学生 语文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更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让学生明白阅读目的。在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学生在获取知识方式上已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阅读仍是不可替代的。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可以为你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阅读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更重要的是,老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通过阅读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使自己成为修养良好的人。

此外,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从提高自我写作能力来看,阅读是根本、是前提。抱怨写作没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书读得少。因为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就学生来说,作文材料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来自课本,二是来自课外阅读,三是来自自身生活积累。归根结底,都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仔细观察,认真积累。毕竟学生的直接经验相对来说比较少,更需要间接经验来补充、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激发自己的想象力,而阅读给予人的便是间接经验。在这个环节中,老师的作用是引领学生进入阅读领域的向导。只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才能把阅读行为化作自我内驱力――主动阅读。

2.注重读写结合。读和写是中学生必备的两项重要的基本素质。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对于一个求知时期的中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阅读会让你“腹有诗书气自华”、文质彬彬且又“知书达礼”。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虽然不能行万里路,但是可以读破万卷之书。虽囿于一室之内,却可借助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了解上下五千年,知晓纵横八万里。读书还能启迪广袤思维,点燃无穷智慧,进而体会“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之乐趣。古人也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中学生只有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才能感受到作家的喜怒哀乐、作品所带来的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并从中汲取大量的写作素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积累本,记录课内外阅读中的理解感悟,积累优美的文辞,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古今中外,大凡有建树的作家都非常注重阅读。宋代诗人尤袤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自古便有“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广泛阅读。只要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坚持不懈的毅力,时间一长,就一定会积累下丰富的素材,做起文章来就能够下笔流畅、妙笔生花。

3.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而习惯的养成要靠教师朝夕指点,中学生要养成以下阅读习惯:经常诵读、默读的习惯。熟读成诵是培养语感、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积累整理的习惯。语文课本的文章是供学生学习的例文,文中有许多生字、生词、修辞用法等语文基础知识,教师要督促学生经常分门别类,随时整理积累,以使知识系统化、规律化,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在于这日积月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中学生在阅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懂不识的字、词,要求学生要自觉翻检工具书,并结合该字词的语境定其音义。这实际是一个分析、判断、筛选的过程,这有利于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形成。在判断筛选的同时,学生还可以了解该字词所有的音项、义项,有利于知识的全面化、系统化;提问答疑的习惯。阅读中善于提问并回答就会促进学生自己去推测、分析、领悟,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能力自然而然会在回答中培养起来;养成思考想象的习惯。语文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思考想象的再现。培养思考想象的习惯,就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力图自己读懂、读通所读材料。多思考包括与前文的比较思考、与该文有联系的知识联想思考及展开想象翅膀的创造性思维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使知识得以运用。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范文5

一、在阅读中有效吸收写作知识

学生要写好作文,除了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要有坚实的写作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写作经验,然而阅读正是学生获得写作知识和经验的有效途径。所以在阅读教学时,我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指导学生 。

1.捕捉文章的“闪亮点”

在阅读《海燕》这篇课文时,与学生共同探讨、品味文章的“闪亮点”,启发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本文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如用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用大海象征人民群众的力量,用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形形的假革命者;有的学生说,本文运用了对比和烘托的手法,为了表现勇敢而乐观的海燕,运用了大海的变化来烘托,运用了海鸥、海鸭、企鹅来作对比 。还有的学生说,文章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琅琅上口,很有激情。这是因为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才能达到的效果,这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林黛玉”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谈出自己的看法,认识到文章的美妙之处。在这欣赏品味中无形地把这些可借鉴的写作知识有效地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丰富了自己的写作经验。

2.欣赏文章的写作特色

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可以针对课文中某一方面的写作特色,有重点的欣赏。比如为了让学生重视写作上用词准确形象的表达效果,可以引导学生专门揣摩课文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在阅读《孔乙己》一文时,刻意引导学生欣赏描写孔乙己掏钱付酒账的两句话:“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和“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引导学生领略一“排”,一“摸”,用之形象传神之所在,“排”字淋漓尽致地“排”出孔乙己穷酸而又好炫耀的性格;而“摸”字却彻底地“摸”出孔乙己穷困潦倒而又无可奈何的性格。使学生领悟到课文用词准确形象的表达效果,就会在今后的写作训练中注意遣词造句,用心推敲,从而提高了文字表达能力。

二、在课外阅读中拓宽写作思路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获取写作知识,拓宽写作思路的重要源泉。在阅读内容上,要求学生要打破“学科”的界线,不能只限于文学作品,只要有兴趣就去读。只有博古通今,知晓内外,才能在比较和鉴别中吸取“精华”。在阅读方法上,要求学生注意浏览和精读的运用。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要用浏览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猎取更多的知识。遇到精美的作品要认真细读,逐字逐句地去读懂,弄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揣摩文章精彩佳句,欣赏文章的思想魅力等,并写一些心得体会。总之,只要教师有计划并持之以恒地去指导学生阅读,经过艰辛的耕耘后,一定能换来丰收的喜悦,学生的写作思路就会不断拓宽,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的。

三、在阅读摘抄中积累写作材料

阅读、积累、写作三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吸收,积累是储存,而写作是倾吐。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要多读多吸收,而且要吸收得精当,要储存得牢,储存得丰富,做到厚积才能薄发。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没有丰厚的积累就难以写出好文章来。因此,要想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指导学生积累作文材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常言道:“好脑瓜不如烂笔头”,学生在广博的课内外阅读中,要把繁若星辰的精言佳句,精彩片段牢固积累下来,作阅读摘抄是很必要的。因此,我在平时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读到精彩处要记录下来,引起自己心灵共鸣处要学会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建立自己的“作文材料库”。只要有充足的作文材料,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会有“下笔如有神”的感觉 。

四、在阅读中拓展想象,培养写作技能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范文6

一、阅读:在坚持中积淀学养

雨果曾说:“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要终生与书籍为伴,与阅读同行,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急剧加速的信息化时代。只有多读书,持续地修炼内功,丰厚学养,积淀底蕴,才能与时俱进,不至于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出局;就像树的枝叶一样,只有不断地进行光合作用,才能根深叶茂、繁花似锦。基于这样的认识,暑假期间,我先后阅读了哲学家冯友兰的著作《境界》,特级教师高万祥与徐飞合著的《优秀教师的30本案头书》,以及词作家高晓松的四卷本《晓说》,还阅读了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专业杂志《人民教育》《河南教育》共36期(本)。由于阅读量较大。在阅读时,我采用了两种策略:“深挖洞”“广积粮”。所谓“深挖洞”就是对重要的文章进行慢读、细读和咀嚼式阅读。记忆核心内容,分析思路写法,揣摩谋篇布局,品析中心启示。读《境界》《优秀教师的30本案头书》中的大部分篇目、《人民教育》《河南教育》中的有些重头文章,采用的就是这种策略。所谓“广积粮”,有两层意思,一是快速浏览式阅读,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二是文段摘抄,我读书的习惯是边看边勾画,等到第二次选择性阅读时,只看勾画的部分,并把精彩和富有哲理的文段抄录在笔记本上,如果整篇文章特色鲜明,具有重要意义,则建立文献索引,方便查阅。我始终认为,摘抄的基本就是读书的收获,如果不摘抄,只是泛泛一读,看到的内容就是匆匆过客,不会留下深刻印象。这个暑假我抄录了2万余字的读书笔记,闲暇时品读,如饮甘醴,似会挚友。

二、悦读:在品鉴中享受生活

人生在世。在物质需要满足了以后,还应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读书无疑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读书不可以改变人的物像,但可以改变人的气象;不可以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不可以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顶点。”八小时之外,如能读上几本好书,其精神上的愉悦和专注所形成的高峰体验,会让人倍感轻松,从而忘掉身体的疲惫。显得从容和优雅。

读《境界》,让我在聆听大师的教诲中,体会发人深省的哲理和思维缜密的论证。冯友兰先生在论述“境界”时指出,在公共世界,因人对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有不同的意义。“例如有二人游一名山,其一是地质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些地质的构造等。其一是历史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些历史的遗迹等。因此,同是一山,而对于二人的意义不同。有许多事物,有些人视同瑰宝,有些人视同粪土。有些人求之不得,有些人送到手里也不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境界。在论及“命运”时,冯先生强调:运是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遭遇,命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遭遇。某人今年中了特种奖券,是他今年的“运”好,但是他的“命”好不好还不一定。因为他将来如何尚不得而知。在一个时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运好。在一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命好。在谈到“理想与现实”时,冯先生认为,大部分人把理想与现实看成是对立的,这是大错特错,理想并不是与现实对立,而是现实的反映。“譬如我们走路,我们的眼所看到的,总比我们的脚所走的远一点。即是瞎子走路,他的棍子所到之处,也要比他的脚所到之处远一点。如我们的脚所到之处是现实,则我们的眼所见,即可说是理想。理想是我们的眼所见到,而脚尚未走到者,但虽未走到,而总是向这方向走的。”冯友兰先生不愧是哲学大师,他的论断总是言简意赅、鞭辟入里,没有乏味枯燥的说教,没有玄奥艰涩的演绎,总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寥寥数笔把专业术语揭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给人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于不知不觉中涵养心脉,增长智慧。

如果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那时间是享受不尽的,我一直坚持把工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工作即生活,生活亦工作。所以,床头、沙发、窗前都是我读书的地方,有时,兴趣所致,也会在书房或席地而坐,或半倚半躺,不觉东方既白。在书海之中徜徉,其乐趣是无法言状的。

三、越读:在思考中嬗变升华

富兰克林说过:“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这告诉我们,阅读必须讲究质量,讲究体悟。有所得,有所思,联系实际,为我所用。当然,没有哪一本书能够立竿见影地解决实际问题。书中的原理、观点、知识、经验,可能一时用不着,但经过长久的积淀、孕育,定会改变我们的思想方法、思维品质和行为方式。

读的东西多了,沉淀的时间长了,不知道什么时候,知识储备就会蹦进你的头脑,帮你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今年8月份,当我在谋划新学年的工作时,许多新想法、新目标、新内容、新措施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让我眼前一亮。这样,计划中就多了几个亮点:一是倡导有条件的学校要善于把零散的教学经验,经过梳理、归纳、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逐步形成一校一模、一科多模、一模多法的教法体系。造就一大批有影响的特色教师。二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校园内开辟种植区、校外承包土地、参加公益活动和家务劳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把每学年的最后一周作为学生社团展示周,发挥交流、分享、庆祝的功能,通过展示起到唤醒、激发和鼓励的作用。四是编辑《名校成功之路》读本,为学校提供外地名校的办学经验,通过学习借鉴、开阔视野、启发灵感、因地制宜,找到学校自身的发展支点。从而撬动学校课程改革全面深入发展,实现学校跨越发展、内涵发展,办出特色,办出品牌。五是创建微信公众平台――教研时空,开办会议通知、工作动态、教研信息、一线心声等栏目,竭力为学校、教师服务。仔细想来,这些新发现、新思路、新举措,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可以从读过的书中找到源头。但又不是机械照搬、简单移植,而是从实际出发,赋予新的内涵,实现对自己、对工作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