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尾巴教学设计范例6篇

比尾巴教学设计

比尾巴教学设计范文1

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享受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对文中的小动物图片进行资源重新组合,把课件制作成一幅美丽的情境图:在一片茂密的大森林里,猴子正爬到一棵桃树上摘桃子,还扔下几个桃子给站在树下的小兔子;一只美丽的孔雀正在河边散步,展开五彩的尾巴,欣赏自己在河水里的倒影;鸭妈妈带着几只鸭宝宝在一条清清的小河里欢快地游着;神采奕奕的公鸡站在一块石头上伸着脖子打鸣;不远处有几座漂亮的小木屋,木屋前有一位小姑娘在唱歌,活泼可爱的小松鼠听到了这么美妙的歌声正翩翩起舞……

课堂开始,我给孩子们读一封动物王国寄来的信: “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森林王国里的广播员百灵鸟,今天我们森里王国要召开一次大赛,听说你们班的小朋友非常聪明,所以,森林王国想邀请你们参加我们的活动,并且请你们当播音员、裁判员、评委。”

请学生当当播音员,宣布这次比赛的内容,指导“比尾巴”三个生字的读音,特别是“巴”在这儿要读轻声。

比赛要开始了,到底有哪些小动物来参加比赛呢?请学生先在课文中圈出小动物的名字。提问:谁愿意来试一试当一名“小播音员”,响亮地把参赛选手的名字报一报。

当“播音员”宣布小动物的名字时,出示小动物的图片和名字卡片,让“播音员”带着大家读一读,读完后打乱图片顺序,让学生把小动物和名字卡片对应起来。

动物们都到齐了,它们太兴奋了。个个都高高翘起了尾巴,同学们现在你们都是评委了,下面我宣布—比尾巴大赛开始了,到底比些什么?请你们到课文中找一找。谁来当当裁判宣布一下比些什么?学生争着发言:“谁的尾巴长?” 、“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句子后面都有一个什么标点?生答:问号。然后指导学生怎样念问句。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识记“弯”“把” “扁”等生字,比如:

报这个项目:“谁的尾巴弯?”提问:还有什么是弯的?生答:月儿弯弯,眉毛弯弯,小船弯弯的?

报“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时,提问:还可以说一把什么?生答:一把尺,一把刀。

报“谁的尾巴扁”时,告诉学生如果这个字连续出现两次就是“扁扁”,你们还知道扁扁的什么?生答:鸭嘴扁扁的。

比赛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用“——”画出来。请小评委来宣布一下。

学生朗读宣布。

比赛的结果出来了,老师把它们一一请到前面来,让评委们一同来欣赏冠军的风采吧!为它们颁奖吧。请小评委颁奖,然后带领同学再念一遍。

最后是拓展延伸环节:(一)那你们知道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用吗?

生:我知道猴子的尾巴是帮助他在树上跳来跳去和挂在树上的。

生:我知道开屏的孔雀是雄孔雀,它开屏是为了吸引雌孔雀。

生:松鼠的尾巴是降落伞,还可以当被子和枕头。

师:那么其他三种小动物的尾巴又有什么用呢?

生:不知道。

师:老师来告诉你们:公鸡和鸭子的尾巴是帮助它们保持身体平衡的,兔子的短尾巴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帮助自己逃命。当兔子被猛兽咬住时,它立刻使用“脱皮计”,将尾巴的“皮套”脱下,这样就赢得了逃命的时间。

生……

(二)谁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来编一句儿歌呢?比如说:“谁的尾巴粗?老虎的尾巴粗。”也可以把你在幼儿园学到的背一背。

生1:谁的尾巴粗?谁的尾巴细?谁的尾巴最好看?老虎的尾巴粗,老鼠的尾巴细,金鱼的尾巴最好看。

生2:谁的尾巴软?谁的尾巴硬?谁的尾巴长钩子?猫的尾巴软,恐龙的尾巴硬,蝎子的尾巴长钩子。

生3:谁的脖子长?谁的脖子短?……

我(愣了愣)大家不要笑,请让他说完。

生3:谁的脖子短?谁的脖子最好看?长颈鹿的脖子长,猪的脖子短,丹顶鹤的脖子最好看。

我(竖起大拇指)你说得真好,不光尾巴可以比,脖子、眼睛、耳朵等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比,谁还能再来比一比?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热烈讨论起来。)

生1:谁的耳朵尖?谁的耳朵圆?谁的耳朵像扇子?猫的耳朵尖,熊猫的耳朵圆,大象的耳朵像扇子。

生2:谁的嘴巴长?谁的嘴巴短?谁的嘴巴长钩子?啄木鸟的嘴巴长,小鸡的嘴巴短,老鹰的嘴巴长钩子……

这堂课的教学,引起我深深地思考。“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爱因斯坦认为:“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这就是讲假如能将知识“包装”成“礼物”赠给学生,也就是将“知识的传授”变为“给学生赠礼物的过程”,那么学生更乐于接受。尤其对刚跨入校门的学生来说,玩是他们的天性,大家都知道他们上课时有效注意时间仅有十几分钟,怎样才能使学生坚持上好每一堂课,这就需要我们多花心思了。在本案例中我设计了用报比赛项目的方式来学习朗读课文,通过学生当评委,当小播音员,让他们不由自主的去看、去读、去听,他们在轻松、愉悦,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而然接受新知识,并且调动他们的情感去体验,去感受,从而产生朗读的内驱力,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比尾巴教学设计范文2

一、精心设计问题

美国一位教育学专家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因此,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阅读理解题,以提问促思维,以思维促语言的表达。

阅读理解题的设计要突出每课时的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也是质量检测的依据,在教学活动中起着指向作用。

阅读理解题的设计,题型要多样,形式要新颖,要具有启发性,要以整体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为指导思想,充分体现教材中字、词、句、段、篇、写之间的联系;要有一定的代表性,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讲究层次,以便清晰地展开教学过程。

二、传授答题方法

语文课上,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传授一些解答阅读理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1.答题之前,要多读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我们知道,理解与感悟的关键又在于读,读不通顺、读不明白,就无法进行理解和感悟。因此,解答阅读理解题前,必须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多读,理解文章意思。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这个道理。

2.审清题意,对问题要“定格”

为了便于课堂训练,阅读理解题要以具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把握要求;引导学生找准阅读理解题中的关键词,然后到文中找到涉及问题关键词的句段,即找准问题的所在位置,对问题进行“定格”。

如一位老师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个阅读理解题:小壁虎想借一条尾巴,它有没有借到呢?为什么?老师指导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通过审题,学生明白了问题的关键词是“有没有借到和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读书,在文中找到涉及问题关键词的句段。学生通过读,找到了第二自然段为涉及问题关键词的句段。这就找到了问题的位置,做到了对问题的“定格”。

3.找准位置,对答案要“定格”

题目出自文章,答案一般来说,也是源自文章具体内容,不会纯粹是出题者的主观臆想。有时文章会直接呈现答案,有时只提供了部分答案,有时只给出了思考的线索和方向……答案或提示一般就在涉及问题关键词句段前后的位置,因此要引导学生联系涉及问题关键词句段的上下文,在上下文中找准位置,对答案“定格”。

如前例中,学生找到第二自然段为涉及问题关键词的句段,只要引导学生读一读下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让学生体会,“答案”就自然而然地找到了。这就做到了对问题答案的“定格”。

三、学会推敲答案

目前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所说的阅读理解题的答案,缺乏适当的指导,对一些答非所问,句子不完整, 遣词造句不妥帖、啰唆、重复,甚至语序混乱,张冠李戴等现象,也同样或一味称好、或不予表态,这种做法不但会影响和阻碍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还会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语文课上,教师应对学生的答案给予指导,不仅要正确,而且要精练。

一位老师教《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对“小壁虎想借一条尾巴,它有没有借到呢?为什么”这个关键问题,是这样引导学生推敲答案的:

师:小壁虎向谁借尾巴?

生:小壁虎向小鱼借尾巴、向老黄牛借尾巴、向小燕子去借尾巴。

师:你的意思说对了,但句子有点啰唆。你能说得简练点吗?

生:小壁虎向小鱼、老黄牛、小燕子去借尾巴。

师:改得很好,去掉两个“向”和两个“借尾巴”,意思就表达得更清楚了。以后同学们要注意语言精练。

师:那么小壁虎有没有借到尾巴呢?为什么?

生:小壁虎没有借到尾巴,因为它们都不肯借。

师:你的回答很简洁,但是这里要把它们为什么不肯借尾巴的原因说清楚呀。

生:小壁虎没有借到尾巴。因为小鱼说:“不行,我要用尾巴泼水呢。”老黄牛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赶蝇子呢。”燕子说:“不行啊,我飞的时候,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

师:你讲得不错,说明看书比较认真,把它们不肯借尾巴的原话都找到了。能不能根据这些原话,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呢?

生:小壁虎没有借到尾巴,因为它们的尾巴各有各的用处。小鱼要用尾巴泼水,老黄牛要用尾巴赶蝇子,小燕子飞行时要用尾巴掌握方向。

师:你回答得真精彩,不但语言准确,而且概括出了小壁虎没借到尾巴的原因。其中有一句话对小鱼、老黄牛、小燕子为什么不借尾巴的原因作了总的概括,你知道是哪一句话吗?

生:它们的尾巴各有各的用处。

师:你听得真仔细……

比尾巴教学设计范文3

一、语文课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运用直观,形象认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指出:“思维的深刻性是指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而是自觉地从表面现象中发展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并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儿童往往由于知识经验贫乏,表象储存量少,利用率低,影响了思维的深刻性。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应利用直观教学,丰富学生表象,使之由表及里,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

(1)运用图象直观

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生对小壁虎的尾巴是怎样挣断的理解有困难。老师可制作“蛇咬住小壁虎的尾巴,壁虎用力一挣,尾巴就断了”的活动幻灯片,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更直观地就能理解小壁虎的尾巴是怎样挣断的。接着,老师把小壁虎断尾巴借尾巴长出新尾巴的过程再通过幻灯演示出来,学生便能深刻理解小壁虎的尾巴特点及作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2)运用实物直观

如教学阅读课文《燕子妈妈笑了》一文,如何让学生较快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呢?课前我们准备好冬瓜和茄子各一个。引导学生观察认识:①小朋友,知道这是什么?(逐个出示冬瓜及茄子)②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独自观察,记在心里)然后学习课文,边学边结合用实物对照,让学生自我检查自己的观察与小燕子的观察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教学,使课文内容变得浅显易懂,学生记忆牢固。

(二)巧设练习,灵变通,培养学生的思维性

思维的灵活性就是善于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如,变换角度,训练思维的多项性辨别正误,训练思维的缜密性;举一反三,训练思维的变通性。在读书练习中,把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类似的课文学习之中。如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方法:① 联系句子理解字词。②串解句子的意思。③熟读背诵。④概括整首诗的意思。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山行》等。

(三)狠抓阅读,高频快速,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深刻性和思维灵活性的集中表现。在阅读教学中,做到听话能迅速做出判断和反映,说话能迅速表达,对答如流,读写速度快,思维敏捷,效率高。(一)训练速读。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浏览等等。(二)引疑争论。在阅读的教学中,训练学生能及时敏捷的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简明扼要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教《小壁虎借尾巴》,当学习课文最后时,可问学生:“同学们想想看,小壁虎以后尾巴再断了,还会去借尾巴吗?”教师紧扣课文重点。引疑争论,情趣颇浓。有的说:“小壁虎还会去借的,如不去那它就没有尾巴了。”有的说:“小壁虎不会去借的,因为谁都不肯借给它。”这时有位同学站起来反驳:“刚才两位同学说的都不对,小壁虎尾巴再断了它不会去借的,因为它本身会长出新尾巴。”通过这样的设问引辩,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快速敏捷性,还可开展引导概括、开展竞赛等训练,更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另外,加强实践,独立思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可以从观察图象、说话写话、课内外结合来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又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阅读理解中教与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一)分析综合法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方法;综合,则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加以研究的方法。分析综合的阅读,依据课文的不同体裁、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但应当稳定地保持“综合――分析――综合”的程序,即从课文的整体出发,分析课文内在的逻辑联系,把课文分解成若干段落,接着分析研究课文的各个部分要点、特征与相互联系,最后又回到整体,认识课文的中心。简单地说就是“总――分――总”的理解思路。如《古井》这课怎样引导学生阅读呢?先是通读,自学生字词,初知大意。后是细读,读懂每句话将词与句放在上下文中理解,特别是那些重要的词句。如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平原的儿女。”这是一句既精彩而又至关紧要的话,一定要仔细理解。可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古井像母亲呢?又为什么说泉水像乳汁呢?然后在学词学句的基础上,再概括段意并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这样做,就能从整体上抓住重点的句和段,理解文章的中心,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受到启发,突现综合的理解过程。

(二)归类比较法

归类,是把事物按不同性质分门别类做出归属;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活动或从归类到比较,或通过比较进行归类,但都是建立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例如《舍身炸碉堡》一文中有两处关于枪声的描写。第一次是“嗒嗒嗒……突然,从一座桥上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第二处是:“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身边,地上冒起了点点尘土和白烟。”阅读时,可把这些描写找出来。思考:作者为什么两次写到枪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只要仔细读文章,综合起来想一想,归到一起比较,就不难发现,这两次枪声都说明敌人的炮火非常猛烈,战斗的形式十分严峻。但是“嗒嗒嗒”表示因子弹没有击中物体而发出的清脆响亮的声音。“扑哧扑哧”则表示子弹击中物体所发出的沉闷的声音。子弹直接打在身边,说明的处境十分危险。通过这样归类与比较,就容易使学生认识到,两次枪声的变化,战斗形式也在变化,但更主要的是,从生死攸关的时刻仍坚持“匍匐”前进,向前“猛冲”的勇往直前的行动中,可以看出他那英勇的形象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三)演绎归纳法

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由理论到确定事实的推理方法。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理论的推理方法。例如《詹天佑》一课的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爱国工程师”,全文都是围绕这句来选择材料,展开情节的,而“杰出”又是中心句中的中心词,抓住它,能帮助我们领会全文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以达成新知的理解过程,这就是采用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当时,清政府修筑京张铁路受着帝国主义的欺负,国内又缺乏工程技术人才,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和嘲笑,况且工程又十分艰巨,连外国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这需要有多么“杰出”的胆识!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以及设计人字形线路的例子都说明了詹天佑作为一名爱国工程师,具有“杰出”的智慧。詹天佑身体力行,深入现场,与学生、工人同甘共苦,始终坚持野外工作,白天测路线,晚上绘图、计算,工作极其艰苦。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詹天佑“杰出”的高尚品质。又如《群鸟学艺》一课,写了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向凤凰学习搭窝的经过。可采用归纳法,归纳各种鸟的学习态度,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比尾巴教学设计范文4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云、公、车”3个字。认识1个笔画和3个偏旁“八、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4、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练习朗读和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读好问句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具的准备

1.准备好六种小动物的卡片、头饰、尾巴图;

2.学生的学案(给动物加上尾巴的图),生字卡片;

3.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趣味揭题,导入

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大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一场特别的比赛,想请咱们的同学参加当小裁判,你们想去吗?那么,它们要比什么呢?让老师来告诉你们(板书:比尾巴)。(指名学生读课题)引导学生认识“比尾巴”三个生字。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些字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中识字

1、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参加比赛呢?先听老师读读课文。(师范读课文)

2、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边读边想:有哪些动物来参加比赛?他们的尾巴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汇报,教师随学生汇报随机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图片、名称及生字。)

3、黑板上有一些字是红色的,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看看这些字,你你最想先学哪个字?(根据学生说的字,按照学生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

4、你的方法很好,谁还有其他方法?

5、同学们想的办法真棒!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其他生字,同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看谁记得快?(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及时点拨,并及时指导新偏旁:矢、八、鸟。)

(三)、指导朗读和写字

1、(装做听小动物说话的样子)刚才小动物告诉老师:咱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这么快就把生字记住了。小动物还说:谁能根据这些生字把这些小动物尾巴的特点再说一说呢?(学生自由汇报)

2、课文是怎么问的,又是怎么答的呢?谁能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节?

(指名读,指导问句的朗读方法,再指名读)

3、看到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老师想给每一个同学的机会,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练习读一读,谁读的好,就请谁为大家表演。(学生练读,指名读)

4、看到同学们这么起劲,老师也想参加,你们欢迎吗?

5、(装做小动物的说话)刚才,小动物们又夸奖同学们啦!它们说,咱们班的同学不但生字学得快,而且课文也读得好,不过,不知道你们生字写得怎么样,同学们,你们有信心把生字写好吗?

6、请同学们看书后生字表,有几个生字是需要我们写的?你们能读一读吗?(生读)

(1)这三个字里都有一个笔画,也是一个新笔画:(撇折)

(2)指导书空(师逐个指导生字,先书空,再指导书写)

7、小动物对同学们写的字非常满意,他们想请你们参加一个游戏:安尾巴。(把六种小动物的身子与尾巴的分割图片分别发给12名学生,其它学生朗读课文,当读到“谁的尾巴长”时,拿猴子的图片的学生上台,拼成一个整体,其他以此类推。)请拿着动物尾巴的同学向前走一步,同学们看一看,拼一拼,评一评,谁的尾巴最好看!

8、我们完成了小裁判的任务,让我们和小动物说再见,回到课堂中来吧!

(四)、思维拓展

1、在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小动物,它们的尾巴各不相同,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它们的尾巴有什么特点?

2、除了你们说得这些,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种小动物。同学们可以看看《人与自然》这个栏目,或是到动物园中去看一看,然后把你看到的告诉给同学和老师。

比尾巴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评价 三需要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38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存在着评价对象及标准错误、课堂教学评价情感缺失、课堂教学导向性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一、评价需要让学生知道被肯定的原因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评价对象不正确、评估的效果过于宽泛,使学生对课堂评价产生了错误的理解,从而使课堂评价达不到良好的反馈效果。

以学习古诗《春晓》和《村居》为例,有一名语文教师曾经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两首古诗每一句的句末,韵律有什么特点?”有一个学生回答说:“这两首古诗的一、二、四句的韵母是一样的,只有第三句的韵母不一样。”教师立刻评价说:“答得太好了,你真聪明。”这名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句课堂评价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教师的评价对象错误,语文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果作出评价,而不应当对学生本人作出评价,即教师应用“对事不对人”的态度作出评价,否则学生容易对教师的评价产生错误的认知。其次,这名教师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他可以获得评价,而别人不能获得评价,即教师要告诉学生评价的标准。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说:“某某同学在学习时用心思考了问题,他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找到了古诗韵律的特点,回答得非常好。以后,大家遇到问题时,也要开动脑筋。”这种评价方法就是对事不对人,而且准确地指明了学生被表扬的原因。

语文教师在给予学生评价时,只有先了解评价的对象是什么,评价的标准是什么,然后将自己的评估态度及评估结果传递给学生,才能正确地给予学生评价。

二、评价需要发自于教师的内心

部分教师在给予学生评估时,仅仅用语言的方式给予学生评价。因为教师没有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所以学生不能从评估中感受到学习激励。

以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回乡偶书》为例,这名教师在课堂上随机点了一个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说:“朗读得非常好,某某同学做好了充分的预习,他把诗中的感情朗读出来了!坐下。”这名教师仅仅用词句给予学生评价,而未在评价中赋予感情,这一段评价缺少足够的激励效果。如果这名教师在评价中强化非语言行为,就能够提升评价效果。首先,教师要选择评价的对象,《回乡偶书》这首诗中没有复杂的词汇,它适合中等生及学困生学习,教师可将中等生和学困生作为激励的对象,让他们尝试朗读这首诗,这就是空间语言行为的应用。语文教师可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激励的对象,当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出现困难时,教师可用鼓励的眼神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给予学生评价,这就是神态语言行为的应用。在学生完成朗读任务以后,教师可以走到学生面前,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然后给出客观的语言评价,这就是肢体语言行为的应用。这样的评价方法能让学生意识到教师的评价虽然是客观的,但是教师给予评价的动机却是充满感情的,这就产生了强烈的激励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在评价时,不仅要用客观的语言传递学习方向,还要用语言行为及非语言行为传递感情,强化课堂评价的激励效果。

三、评价需要导向性的问题设计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会希望学生关注学习的重点、难点,这些重难点可用具有导向性的课堂评价方式来表现。

以学习《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为例,教师直接问学生:“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因为小学生思维能力不强的缘故,所以很多小学生无法迅速回答出这个问题。教师就用以下方法向学生提问。

师:小鱼、黄牛、燕子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

生:小鱼的尾巴可以划水,黄牛的尾巴可以赶蚊子,燕子的尾巴可以掌握方向。

师:那么壁虎的尾巴有作用吗?

(生认真的思考)

师:为什么其他动物的尾巴有这样的作用?它们的尾巴有什么特点?

(生猛然领悟教师提出问题的意思,开始回答问题。回答的问题略)

师:回答得非常好。那最后一个问题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答出来:小壁虎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

生: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功能,它能帮助小壁虎逃避一些危险。

教师用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用激励的方法鼓励学生思考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可以深入学习语文知识。这是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综合应用。

比尾巴教学设计范文6

师:小壁虎在哪里捉蚊子?

生:在墙角。

师:谁咬断了它的尾巴?

生:一条蛇。

师:小壁虎没有了尾巴,心情怎么样?

生:难过。

师:它会想什么办法呢?

生:问别人借。

师:对呀,小壁虎想到了去借一条尾巴。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了哪儿?(师一边问一边点击课件)

生:小河。

师:对了,它看见——?

(小鱼出现在小河的背景图上)

生:小鱼!

师:壁虎会怎么跟小鱼说呢?

生: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

师:我们一起把小壁虎与小鱼的话来学一学,演一演,看谁学得最像。

(师生合作扮演壁虎和小鱼,边做动作边讲述故事中的对话)

二、案例分析

实践教学中,此类“活跃”的课堂为数不少。真的是活跃吗?是学生的兴趣高吗?是老师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吗?都不是!这样的“活跃”是一种没有经过深层思维和想象的活跃,充其量只能算是热闹。这样的课堂只见热闹,不见思想。究其原因,这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不到位有关。不少教师把文本解读等同于翻阅教参,抄写教案,对语文价值的挖掘没有经过认真细致的思考,教学设计时只凭感觉浮光掠影地罗列几条,然后照本宣科。结果是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框架如出一辙:遇到对话就提问,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遇上对话就表演,这样就“发展了学生大胆表现的能力”。殊不知,这样的课堂只是老师的“演艺剧场”,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多半无缘。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则经典的知识性童话,文章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黄牛、燕子借尾巴这一故事主线,巧妙地向学生介绍文中三种小动物尾巴的用处及小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读这一类型的童话,目标有两个:其一,认识童话所渗透的科学知识;其二,感悟文章如何以生动有趣的情节、活泼形象的语言来展现科学知识。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对于此类知识性童话,在科普价值的显现上,教师应凸显文本所蕴涵的语文价值,重点完成语文教学目标,为科学和语文之间搭起一座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对策建议

1.“面对面”初读文本,获取“第一印象”。

初涉教材,首先要通览整体,以获得“第一印象”。当前,教师对文本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教参和网络,教什么,怎么教,如“龙门阵”现成摆在那儿。离开这些,教师几乎不会“赤手空拳”地解读文本,更谈不上对文本“语文价值”的挖掘。事实上,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极为重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应直面教材,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挖掘文本内涵,然后才能与学生进行对话。教师较为可行的做法是:先认真阅读一遍文本,整体通览,然后合上教材,回顾哪些内容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细细回味文本,这些留下“第一印象”的内容就是作者写作出彩之处,也是编者编排意图体现之处,更是学习语言表达的落脚点。通过思考,把握整体,抓住重点,方能驾驭文本。教材中反复出现“向谁去借?怎么借?对方怎么回答?”其实这就是故事发展的主线,教师要引导学生手捧教材,亲历文本,通读全文,在与文本面对面接触的过程中理清故事情节,了解文本所传递的科学知识。

2.“细嚼慢咽”再读文本,把握文本重点。

知识性童话以生动活泼、鲜活有趣的内容吸引儿童,文本以童话的形式传递渗透抽象、枯燥的科学知识,语言形式、表达方式有其独特之处。因此,在细读文本时,除了要看文本所传递的科学知识外,还要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语言,铺设了什么样的细节,用了什么描述方法,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从中深层次把握文本的语文价值。例如,案例中的小壁虎“借尾巴”是事件核心,为借尾巴,它分别向小鱼、老黄牛、小燕子求助。文中反复出现“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一则是通过对话,向学生介绍文中三种小动物尾巴的用处以及小壁虎尾巴有再生功能这一特点,二则隐含着小壁虎因借尾巴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与情感体验,由难过、焦虑、矛盾、失望转而欣喜,具有浓郁的感彩。教师要抓住具体的情景,摸清小壁虎拥有完整的尾巴——掉尾巴——长尾巴的情感变化,诱发孩子自主表达的意愿,尽可能根据不同动物、不同身份、不同心情读出不同语气、语调,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内容的单一复述和机械表演上。

3.“旁征博引”丰富外延,凝练文本内涵。

经典的故事作品总是蕴涵着丰富的信息内容。因此,教师需借助各种工具和途径进一步了解文本的信息,旁征博引,丰富文本外延。例如,老师对文中提及的和教材以外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和功能需要一定的积累。文中明确提到壁虎的尾巴除有“再生能力”以外,还有三个特点:一是能自切,二是再生需要一段时间,三是平衡、吸附功能。如此就不难理解,故事中反复出现小壁虎“爬呀爬”是有原因的:一是因为小壁虎挣断了尾巴而使身体失去平衡,影响爬行,故而爬得慢;二是因需过一段时间才能重新长出尾巴,所以爬的时间比较长。

行文至此,不禁想起,多年前,斯霞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我提个问题,请你们想想,为什么写“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小河边”,连用几个“爬”字,而不是写“小壁虎爬到小河边”?

生:说明小壁虎爬了较长的时间,尾巴不是断了立即就长出来的。

生:小壁虎爬啊爬,说明爬的路很远。

生:小壁虎爬的时间很长。

师:对了,所以课文上写了“爬啊爬”,而不是写“爬到……”。你们可以去调查调查,还有什么动物的尾巴、腿、脚,弄断了又会慢慢长出来。过去学过哪些类似的句子?

生:《燕子飞回来了》一课,燕子飞呀,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