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其自便范例6篇

听其自便范文1

沟通作用。听证会如不加宣传,它的社会回响就很有限,若通过媒体报道,它便能放大影响。例如,听证会原本是让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等决策,若缺少传媒报道,便只有亲身参与听证会的代表才能感受到听证会“民主化”的特征;而亲身参加听证会者,却往往限于少数民众代表与少数利益相关人。因此,只有通过媒体报道,才可使所有民众都能便捷地获得听证的相关信息,并充分了解举行听证会的目的,也即了解国家正在进行的有关重大公共决策活动的价值与意义。公众在我国听证会举行之初,往往不了解它与其他协商制度的区别,或认为它是“跑龙套”等。举办听证的部门不可能对各种社会误解逐一澄清,只有通过媒体客观的报道,才可以让民众慢慢明白听证会的“真相”及它对我国公共决策体制改革所可能具有的价值意义。更重要的是听证会能加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制度化沟通与交流,以便更有效地达成共识。

宣教作用。传媒对听证会的报道,在公开会议内容及相关决议的同时,还可对广大民众发挥公民教育效用。如有人提出,听证的公开能起到积极的法制宣传并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等作用。因此即使是对该次听证会的内容不感兴趣的人,也可通过媒体了解听证背后的公开、公平、民主等原则与精神,从而学习到当代应有的民主政治意识,以便在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加以运用。

除了对公开化原则的促进外,传媒报道听证会对其他听证原则也能带来正面作用。

促进公众参与。有鉴于国内现有的听证会大多由政府主导,公民自发要求的听证在可预见的将来还不会太多,听证的民主化功能显然尚待改进。而传媒反复报道听证后,公众就会越来越重视听证活动,从而逐步主动要求召开某些他们特别关心的听证会,因此媒体对促进公众参与有着加温作用。

促进公正平等。听证会上虽然尽量追求不同意见间的平衡和公正,但假若有某种意见的代表没有出席,或会议上的意见完全地一边倒,公正化的听证理念还是难以达成。传媒报道听证会时却可以自行处理正反意见的比例,特别是适当地兼顾少数人的意见,对于听证的公正化能起到补充作用。

促进合法规范。听证会虽然有章程规范,但这些规范在听证设立的初期尚未完全成型,让各方难以完全依据这些章程处理听证问题。传媒的报道无形中在官方规范之外就变成对于听证活动进行外在约束的一种非正式的民间规范,确保听证会不能草率了事,因此对于听证有着监督作用。

促进理性抉择。虽然听证举行者会邀请专家学者就听证当中的有关问题提供专业知识,但专家们在听证会上因会场时间及技术限制而有可能难以充分发表意见。媒体则有充裕的时间复核听证会上各人的发言,并提供资料性的补充,因此传媒对于听证有核实作用,传媒便能促进听证的理性抉择功能。

提高决策效率。听证会举行当局有时需要作大量的文字准备及后期工作来确保公众的知情权,而一旦它们能保证传媒对于听证活动进行报道,就可以把部分准备及善后工作交由传媒进行,省却内部处理文书方面的手续。例如各地人大在媒体刊登听证会广告,就已经成为惯例。因此传媒报道是对于听证举行单位的一种“”服务,能有效促进和确保听证的高效运作,实现公共决策的最大效益。

听其自便范文2

针对学生这一情况,我便在班上采取了的一些措施,从培养学生的倾听技能开始,让他们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注意学习倾听,学会倾听的合作学习方式。知道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不仅自己能增长知识,还是一种对别人尊重的表现。要想别人服你,首先自己要学会尊重别人,理解他人。

一、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倾听技能

小学生普遍喜欢听故事,而农村小学生,因家庭环境等因素,听生动有趣故事的机会相对少些,条件相对差些。我便在班上开展“谁听故事最认真”的活动。

每星期下午,利用一节课时间,给学生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录音。要求他们认真地听,听完故事后,在小组内复述故事内容,并且别人讲的时候,其他组员也要像听录音一样要细心地听取。听完后,还要评一评他哪儿讲得好,哪儿讲得不好。最后,每个学习小组评出一名大家都认为故事讲得最好的同学来。此时,老师则在班上巡视,根据各小组同学的表现,在黑板报“比一比”栏目的“活动栏”内给各小组加分。

二、利用课堂教学艺术,培养学生的倾听技能

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主要途径。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课堂上渡过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倾听技能便是一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

1.从课堂教学的导入着手,注重学生学习倾听的合作技能

在每堂课的导入部分上,下功夫。设计学生喜欢的,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导入,就会改变学生一堂课的学习态度。我经常在导入课题时,设计一些猜谜语,讲带有悬念的故事,做实验,做游戏等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如:做游戏的导入内容,就要求学生:听清楚游戏规则,并要求他们根据游戏规则,在小组内讨论取胜的办法;猜谜语则要求他们细心听取谜面内容,在小组内小声讨论谜底以后再派人回答,对听得认真仔细、讨论积极参与、回答精确的小组给予加分鼓励。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倾听技能的培养

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注意听老师讲课,还要注意听同学的讲话。通过听懂老师的讲话来判断同学的说话是否完整、正确。利用课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精彩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谈感受,说想法,其余同学仔细听,认真想想谈话人的内容。在谈话人的谈话完成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要求学生只有在听懂老师的提问,听清同学回答的前提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既是对他们倾听技能的培养,又是对他们倾听技能的提高。有利于更好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利用学校活动,培养学生的倾听技能

农村学生相对城市学生,参与大型活动的机会要少一些。他们不明白大型活动的目的,只知道和全校同学在一起机会难得,表现得非常激动,跃.跃欲试,不停地说话,久而久之便养成的一种上面开大会,下边开小会的习惯。主席台上无论是领导讲话,还是同学讲话,有时连校长讲话都不放在眼里,仍旧不停地说、没完没了。针对这一现象,我便在班上搞了一些小活动。

1.利用升旗仪式活动,培养学生的倾听技能

在每星期一的升旗仪式活动中,我不仅要求学生做到快、静、齐,而且要求他们仔细地听取别人的讲话。开始要求他们认真听取每个值周班的旗手事迹简介,然后利用讲课前十分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转述自己听到的内容。各小组再派一名代表在班上汇报自己组成员听到的旗手简介内容。老师便根据每个组同学的发言给各个小组加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便把要求提高~让学生在升旗仪式过程中,认真听取值周班的升旗献词,然后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汇报,最后给各小组加分。这样,学生的倾听意识得到了培养,倾听技能也有了一定提高,同时还训练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懂得了参加大型活动的一些基本要求,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时刻注意尊重别人。

2.利用学校组织的临时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倾听技能

有了前面的训练,学生知道星期一的升旗仪式很重要,能为自己的组上荣获很多分数,还能增长知识。在升旗前就认真准备,各小给爱说话的同学打招呼,唯恐自己小组落后,表现非常好,效果也不错。但是,在学校组织的临时性会议、活动中,他们的表现就稍差一些,爱说话的同学管不住自己,总要说话。

听其自便范文3

于是,我身边的,我听闻的,大都是这种酒虫。完全听不见他人的劝告。只要你一说,他便仿佛觉得你在要他的命,轻者吹胡子瞪眼,重者便喜欢身体间的接触。

再观历史上很有些名气和人缘的诸葛武侯。其一生聪明盖世,更是被鲁迅先生赞誉为智极近妖。然而,刘备败走白帝城时发出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的感叹不知他听进了几句。再然后,这又老又快要求西天佛祖那里报到的刘大耳,又再三叮嘱:“要知人善用,千万别把那只会说话的马谡给重用。”结果呢,诸葛大大最后不得不挥泪斩马谡。且自己的一世英名也就这样毁了。甚至拖垮了蜀国,最后蜀汉的灭亡也与诸葛亮脱不了关系。

这种类似的事情在历史上数不胜数。诸如赵王之流,最后也尽皆黄土,徒增今人的茶余饭后的笑点罢了。倘泉下有知,便不知道会有多人诈尸还魂,来找那当日的自己算一算总账。

反之,那些能够听取所谓“老人言”的呢?我想,古龙的年龄该是大过金庸的吧?至少在写作武侠小说的年龄是肯定大过金庸的。而在金大侠初来乍到,事不成业不就的时候,古龙大侠便力劝金庸创作武侠小说。结果,《书剑恩仇录》,《浣花洗剑录》《碧血剑》等等。如今都是武侠小说中的叠峰之作,多少年来无人可及。要是当初金庸抱着酒虫心理。不听“老人言”,我们现在便再也看不见这精彩绝伦的小说,也许更不会有四大才子了。

听其自便范文4

关键词: 图式理论英语听力理解英语听力教学

一、前言

听力理解体系的运用涉及两类知识: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或叫百科知识)。心理学家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与研究发现,人们在进行听力理解时都是先通过听觉器官接收来自外部的语言信息,然后把接收到的语言信息与大脑中已储存的知识与经验相联系,据知识经验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判断、筛选与重构,产生联想,从而推导出说话者的真正意图,即理解。因此,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作为一种新发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帮助学生将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地进行听力理解,以利于听力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认知语言学中图式的特征

图式指的是知识结构,是新信息加工的前提和基础。如向路人打听路,路人在告诉路该怎么走时,他脑中必然得映现出所问路线的大体框架,即路线的图式知识,才能准确地答复问路人。总起来讲,图式具有以下特征:

1.抽象性:图式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关于人的知识结构的一个概念。

2.结构性:图式是多层次的体系结构,不同层次的图式之间构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3.灵活性:图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每次应用又改变着图式本身,新形成的图式又为下一次信息处理提供了框架。

三、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理解中的作用

图式在英语听力理解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听力理解中的任何一项活动的进行大都渗透着图式理论的运用。具体来说,图式在英语听力理解中发挥着以下重要作用。

1.在英语听力理解中为我们提供心理准备的前提。

在英语听力理解中,我们所需要的是能够获取所需的信息。而图式则可以为听话者理解所听材料提供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使听话者对材料的进一步理解及达到完全的理解有一个缓冲阶段。尤其是背景图式可以为听话者把握整体材料提供整体框架和心理准备前提。

2.在英语听力理解时有利于我们抓住重点。

我们在听材料之前和之中总会根据自己已有的图式(语言图式和背景图式),不断地对说话者将要说的内容进行推测,注意重点该听的地方,这便会对所听内容进行最初的筛选。同时,在推测和筛选的过程中,我们会依据已获得的信息调整图式,以便进行下一步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图式可帮助我们相对有重点地理解信息,避免冗繁混乱地处理信息。如这样一个题:听完录音后判断下面的句子“Blaire will visit America next month.”是否正确。听音前,看到这样的句子,我们会立即激活诸如Blaire是英国首相,住在Downing Street;美国总统是Bush,住在白宫;激活了这样的图式后,在听材料时我们会注意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结果在语篇中出现了“Next month,the host of White Palace will welcome the arrival of the Prime minister of Great Britain.”这样的语句,正好与我们激活的图式知识相吻合,所以就能正确地作出判断。

3.为英语听力理解提供扩展性补充。

正如人们在交谈中常常需要通过语境来弥补会话中某个缺省值进而推断出说话者的意图一样,由图式提供的总体框架也能为有效地推理出听力理解过程中某个缺省值提供帮助。语言是不完整的,有些事物我们无法用语言来完全表达完整,这种不完整性可以通过大脑中被激活的图式的推导来补充。比如说“去商店购物”虽然未提及怎样去购物,但购物的图式会自动补充“选物―取钱―付钱―找零―取物”等一系列信息。由此可见,图式在听力理解中扩展了很多知识,从而补充了理解中所需要的知识,有利于听力理解的顺利实现。

4.有助于英语听力理解中信息的编辑、整合与重构。

英语听力理解中,听者需要不断地接收信息,通过自身的图式与这些新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储存到大脑中去,从而激活大脑中相应的图式。由此可见,图式的完善程度对英语听力理解有很大的影响。头脑中缺乏相应的图式,或不能有效地激活相关图式,是学生听力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

1.引导学生预测听力内容,拓展其想象思维。

学生在预测听力材料的内容时,大脑中的相应图式会被激活,并积极主动地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所接收的新信息联系起来,及时协调头脑中的图式与输入信息的差异,直至完全理解的实现。

一般来讲,听力材料中的标题或第一句话是主题句。让学生听完标题或第一句话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对未听内容进行预测。因为标题或第一句话会或多或少提供给我们一个背景知识,这样学生头脑中关于此方面的背景知识图式便会被激活,在进一步听音中,便会循序渐进,对所听内容作出合理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听力材料中的关键词,然后帮助其进行预测。这样学生的大脑思维对材料便会有重点地进行听力理解,提高效率。同时,通过对关键词的预测,可尽可能地挖掘此词潜在的搭配和概念,有助于下一步的理解。

另外,心理素质是影响英语听力理解的一个关键因素。心理素质好的学生能镇定自如地应对各种难易听力材料,而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在面对较难材料时则会出现局促不安的情况,不能有效地唤起已有的图式,极大地影响听力理解。

2.给学生介绍背景文化知识,帮助其克服本族语影响。

就大学英语听力而言,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生活阅历相对比较狭隘,对许多外国的科技、风土人情、人物传记等知之甚少,因此大脑中形成的图式相对不太完善。而现有的听力材料大都包罗万象,所以涵盖的知识层面较广,因此听者的背景文化知识的多寡直接影响了听力理解的顺利进行。对此,教师在进行听力教学时应适当补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以便在进行听力理解时激发学生相应的图式,提高听音效果。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学生大都从小在母语文化的氛围中长大,因此,在听力理解时会曲解听力材料所传达的真正内涵。教师应引导学生置身于一个完整的语言背景中,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习惯,克服母语影响,快速有效地理解英语听力材料。

由此可见,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和训练学生利用图式提高听力水平;学生也应尽力通过教师的讲授等各种渠道了解和积累各种各样的百科知识,建立丰富的图式网络。

五、结语

图式在听力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听者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与接收到的新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听力理解,进而优化了英语听力教学。当然语言的基本功仍是英语听力教学的基础,丰富的语言知识更利于激活相应的图式,进而使理解更顺畅。所以,英语听力教学中既要注重图式的应用,也不能忽略语言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Saeed,J.I.Seman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听其自便范文5

作者以一种忧愁怀念的曲调贯穿全曲。音调平平淡淡中却不乏一种特别。其实听了后更多的是感触。

过了很久后,一次回家开酷狗音乐,特意看到了这首歌的MV,那是一种伤情吧,歌曲开头这么独白道:“朋友们都说这首歌挺好听的,但是你却不知道我是哪一年写的。”听到这里就开始有些怅然,一首好歌的写成不容易,若真的要忘记人生中的那些曾经与你擦肩而过的人也不容易。所以,便有了不再联系!

正如歌词所唱的:“我和你断了联系,不代表我不想你,走到哪里还是会有惦记。”

其实不然,这些旋律都是很真挚的情感,听着就会感慨万分,何止是一段情感呢,更多的体现的便是社会生活吧,更多的体现的便是一种阶段性的豁达情怀。当看到一次又一次生离死别,听到一次又一次的伤感情歌在耳边缠绕时,都一直在想,人,毕竟是人,情感总是千姿百态的。若真的说到不再联系,那么可以算是一种成熟,一种自我的保护还是超然的思想状态,抑或懂得?不再联系,可以理解成是一种成长吗?许多人都在经历过一些事情后不再联系,不再过往,不再回头。

那是怎样一种心理状态,我还是全然不知,却知道,若一个人在有别于某个人之后,总会拥有一种怀念,一种心伤,一种成长的经验,然后借着这段经历去做更完全的事,以此来完善自己,丰富自己,在不再联系之后,不可否认的说,自己拥有的最多是成熟,可算是一种意义上的成长。

不再联系可以意味着很多,笔者也总喜欢将其引申开去,联想到其他的部分,譬如,可以是断绝来往,也可以是亲情的疏而不见,朋友的反目,种种因素,都可以是成为不再联系的理由,然而在事后呢,或许过了多少年后,你还会想到什么呢,你还会记得什么呢?倘若你记起来,或许你会感慨会怅悔,其实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做,不再联系的日子里,生活似乎少了很多,不管是什么都是,爱情的失意使得你总是一直怅惘,怅然若失,一直的潸然滴落:亲情的疏远使你总是会觉得生活少了关怀,少了浓浓咖啡般的情谊:朋友的疏远与离开,使得你无助,无奈于生活。不再联系,使你失去了很多。当我在缅怀不再联系般的失去的时候,同时我又庆幸成熟和得到。

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当你在面临抉择的时候,难免的会失去一样东西,然而正是这样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般的哲理,才铸就了自己的正确决定和功成名就般的幸福。不再联系,亦然,在你面临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生活中的决绝时,你势必会失去一样对于你来说宝贵的东西,但是正是一种失去,才成为了以后更趋成功的机会,你才会有看到人生更多的火树银花。

许多人在经历过不再联系的情景时,会学了保护自己,从此才会昂首阔步去面对生活,才会变得更完善。人亦是,有些人,注定就是生活中的过客,有些事,注定就是生活中的一支插曲,该缅怀的缅怀,该忘记的忘记,然而,一些人一些事不仅仅是忘记那么简单,因为那些人,都是教会了你生活的人,都是教会了你怎么爱的人,那些事,都是让你记得,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做事的精华所在。

不再联系,不简简单单的是不再联系这样简单,这是因为这时间的阻隔,这样的一种“不再联系”般的方式便会使得你更加思念,更加怀念,更加想恋。仿佛就是一瓶陈酿,越久,香味也就便会越发的馥郁。

听其自便范文6

后来,渐渐地便开始有人非议国人的这种说话习惯,拿他人的礼仪挑剔起自家的礼仪,弄得我们仿佛压根就不懂得谈话的礼节似的。其实,相比于西方,我们这个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最善于倾听的民族。我们对“宁静致远”的崇尚,对“沉默是金”的信奉,所表达的无不是对倾听的热爱。

说到本质,听觉的内涵是谦逊的;在拉丁语中,听的本身恰恰就有着恭敬、顺从的意思。事实上,若是没有了这样谦逊的情感,听便只能沦为一种外在的形式,即使话语进入了我们的耳朵,它也仍旧难以抵达我们的心灵。总之,真正的倾听永远离不开谦恭的内心。

迎取对方声音的应该是我们的耳朵,而非我们的眼睛。此时此刻,我们的心灵之门正在向对方敞开,我们丝毫没有心不在焉。况且,话语交流过程当中那专注的眼神,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证我们不分散倾听时的注意力呢?

而就视觉来说,距离始终是需要的:太远看不清,太近看不成。而听觉取消距离,声音从一个人的口中直通另一个人的耳朵,随即触动其心弦,进而引发双方身体的共鸣和默契。不用亲吻,也不用拥抱,彼此便可感受到来自你我身体的友爱和温暖。

倘若我们能深深领会听觉的真谛,还有我们那根深蒂固的倾听习性,我们便不难明白,在听取对方的讲话时,我们确实是不愿盯着对方的眼睛或面孔的。毕竟,听觉的谦逊与专注造就了我们高度敏感的心性;而视觉在本质上又是富有好奇与急切的进攻性的,故此,我们注定不好意思将这种目光直对他人的眼睛和面孔。我们与生俱来的腼腆以及含蓄,实际上恰是同我们的这种视听习惯息息相关。所谓的羞感,也只能在这种倾听的过程中得以生成。我们倾听着,我们羞涩着,这羞涩更与我们的心存敬畏紧密相连。

很难想象,林黛玉在听贾宝玉说话时,会一直目不斜视地瞪着他的眼睛。每每想到这一情景,我倒是不由得要忆起徐志摩的那句诗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就是在这低头旁顾的娇羞之中,那不知何处安放的目光款款诉说着旷世的深情。岂在朝朝暮暮的两情相悦,诉说的难道不正是这样一种缱绻?听到你在就好,又何须要看个清清楚楚?牵挂用的不是眼睛,是耳朵,否则,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我又如何能够感知到你的一举一动?因为坚信听觉的力量,故而我们再也不用惧怕思念,执着的思念最终又成全了我们无可比拟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