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静脉畸形范例6篇

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静脉畸形范文1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3例,女7例;年龄9~71岁,平均40.7岁。首发症状为颅内出血15例(75%),癫痫4例(20%),头痛、头昏12例(60%),肢体神经功能障碍5例(25%)。畸形血管位于额叶、额顶叶7例(35%),颞叶、颞顶叶3例(15%),顶叶4例(20%),枕叶6例(30%);畸形血管属小型(最大直径<3cm)3例(15%);中型(3~6cm)11例(55%);大型(>6cm)6例(30%)。S-M分级:Ⅰ级5例(25%),Ⅱ级9例(45%),Ⅲ级3例(15%),Ⅳ级3例(15%)。

1.2影像学检查

本组20例行CT检查,显示颅内血肿15例;脑内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区3例,有明确的条索状或斑块状不规则增强;4例行MRI检查,均见脑内有迂曲成团的血管流空区。术前16例诊断为AVM并做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另4例行急症手术,术中明确看到畸形血管团并给予切除,术后予病理检查证实AVM。

1.3治疗方法

脑AVM的治疗有手术治疗、血管内栓塞治疗、放射治疗、保守治疗、综合治疗。本组20例病例均行显微镜下开颅手术。切除病灶12例,清除血肿同时切除病灶4例,4例行术前栓塞,然后手术切除病灶4例,术后均予病理检查证实AVM。

2结果

按本组20例病例均显微镜下全切,切除病灶12例,清除血肿同时切除病灶4例,4例行术前栓塞,然后手术切除病灶,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偏低,无神经功能缺失加重,无死亡。术后均予病理检查证实AVM。术后20例病例好转或痊愈出院,出院时按照史玉泉等的标准评定疗效,疗效优良共17例(85.0%),病残3例(15.0%)。1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部分残留复发3例,其余均能正常工作或生活自理。3讨论

脑AVM是脑血管发育障碍引起脑局部血管数量和结构异常并对正常血流量产生影响的先天性疾病[1]。对于脑AVM的手术适应证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但手术切除AVM是最经典、最常用的方法。根据Yasagil显微手术治疗414例统计资料,死亡率为2.44%,重残率为5.9%,轻残率为9.8%,治愈率为81.9%[1]。显微外科切除仍然是首选的根治脑AVM的方法。随着放射、血管内栓塞、神经导航、电生理监测、显微外科技术等诊断、治疗及辅助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显微镜下对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切除的疗效明显提高。

3.1脑动静脉畸形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条件

脑动静脉畸形的理想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应符合以下条件:①切除病变畸形血管团或阻断供血动脉,消除盗血现象,改善脑供血情况;②能防止病变再出血;③尽可能避免功能区神经及血管副损伤,保持脑神经功能完善;④能解除顽固性头痛,缓解增高的颅压。根据AVM的部位,可以经脑表面、颅底、脑室系统等切除病灶。

3.2切除脑动静脉畸形的适应证

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脑动静脉畸形首选的适应证应包括:①病变远离功能区,如额叶前部或枕叶,病变小而浅,手术切除对脑功能影响不大;②年龄大于40岁,病变位于运动语言区、胼胝体等重要部位较局限,也可行显微手术切除;③40岁以下、反复出血有生命危险者;④盗血严重,出现进行性偏瘫、智力减退者;⑤癫痫反复发作,药物难以控制者。

3.3切除脑动静脉畸形手术技巧

术中首先确定病灶的边界[4],然后设法阻断供血血管,在畸形血管团压力下降的情况下,逐步分离和切除病灶,对于边缘分支型及穿动脉分支型的供血动脉应注意保留主干,医学论文只可以切断连接AVM的小分支,完全游离病灶,最后阻断引流静脉。手术可以一次性解决畸形血管团再出血,使AVM得到根治。

3.4切除脑动静脉畸形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脑动静脉畸形的并发症及其防治:①手术操作严格从畸形血管团与脑组织间胶质增生带分离,不当可损伤正常脑组织结构以及血管,常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对于位置深、处于重要功能区域的AVM尤其如此。②尽量减少畸形血管团出血,预防术中、术后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NPPB)发生。为了控制出血和增加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患者术中应采取半坐位或头部抬高,术中应用降压措施,维持收缩压在80~90mmHg(1mmHg=0.133kPa)。也可以大剂量巴比妥麻醉联合控制性降压,维持收缩压在90~100mmHg,降温,维持体温在30~32℃,但手术残留病灶是再出血的隐患。③术后发生逆行性血栓形成。④对于巨大、高流量、病变深在广泛的AVM,不可强求一次性完全手术切除,可采用分期手术或血管内栓塞与手术联合治疗。

脑动静脉畸形范文2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显微外科手术; 血管内介入; 立体定向放射; 联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0-0128-02

doi:10.14033/ki.cfmr.2015.20.072

脑动静脉畸形是由于缺乏正常的毛细血管床,动、静脉间直接形成血管瘘的一种血管异常,典型的AVM呈三角形底部朝向硬脑膜、尖指向脑室系统[1]。脑动静脉畸形治疗方法较多,临床中据患者不同临床情况选用正确的治疗方法可取得较高治愈率及较小的致残率,现对笔者所在医院2000年1月-2010年12月诊治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14例、女11例,年龄7~50岁、平均35岁。首发症状:急性出血20例均伴头疼、恶心呕吐及脑膜刺激征、其中昏迷者6例,有癫痫发作5例、其中1例有外院出血治疗史,单纯头痛2例,部分患者有以上两种症状。AVM治疗前23例患者行颅脑CT检查、19例行颅脑MRI检查、19例治疗前行DSA检查,AVM治疗后DSA复查23例。病变位于额叶8例、顶叶

6例、颞叶4例、枕叶4例、额顶叶3例。据Spetzler-Martin分级Ⅳ级2例、Ⅲ级8例、Ⅰ~Ⅱ级15例。

1.2 治疗方法

6例首发脑出血昏迷入院后急诊行显微镜下血肿清除发现脑AVM随即一期切除畸形血管团,14例患者颅脑MRI、DSA等检查后 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4例颅脑MRI及DSA检查后行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颅脑MRI检查病变位于功能区、体积较小、DSA检查后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例显微外科手术后畸形血管团残留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2例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病灶残留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1.3 GOS预后评分

5恢复良好恢复正常生活,尽管有轻度缺陷4轻度残疾残疾但可独立生活;能在保护下工作3重度残疾清醒、残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2植物生存仅有最小反应(如随着睡眠/清醒周期,眼睛能睁开)1 死亡。

2 结果

25例患者显微外科手术20例、1例术后病灶残留行伽玛刀治疗,6月~2年随访按GOS评分死亡1例、重残1例、轻残

4例、恢复良好14例。血管内介入治疗4例、2例病灶部分残留行伽玛刀治疗,6月~2年随访按GOS评分轻残2例、恢复良好2例。伽玛刀治疗1例,2年随访按GOS评分评定恢复良好。

3 讨论

脑动静脉畸形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血管性疾病,颅内出血是脑动静脉畸形最常见症状、占52%~77%,其他常见症状有癫痫及头痛,上述症状可单独发生、也可合并出现,患者的临床表现据脑AVM的大小、部位及有无出血或缺血而定[2]。

脑动静脉畸形目前治疗方法有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及上述方法联合治疗,笔者所在医院上述25例患者中有20例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死亡1例、重残1例、轻残3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仍是目前脑AVM最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切除AVM的主要目的就是消除出血和再出血的风险、根除盗血的损害,在显微手术切除AVM同时可一并清除出血血肿减轻血肿引起的继发性脑损害、减少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及改善预后[3]。早期术者通常把畸形血管团小、位于非功能区、浅表静脉引流的脑动静脉畸形作为最主要的手术适应证,但随着手术者显微操作水平的日益熟练及神经导航、术中B超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对大病灶、病灶位置深、深静脉引流、深部供血甚至是重要功能区的脑AVM也可在显微外科手术下达到治愈并且出现较轻的神经功能缺失。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前应常规行颅脑MRI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除非患者畸形血管团破裂出血颅内出血量大危及生命无法行上述检查,脑动静脉畸形的外科手术治疗一律应在显微镜下进行操作,手术者多根据术前患者的DSA检查提示、出血患者的血肿腔或既往出血后遗留软化灶及追踪引流静脉来寻找到畸形血管团,手术时应在畸形血管团与正常脑组织的潜在含铁血黄素界面分离并逐一电凝切断供血动脉,切勿进入畸形血管团内以免造成无法控制的大出血,术者在分离完畸形血管团后最后将引流静脉行临时阻断观察术野无出血及术野周围没有出现明显脑组织肿胀,随后方 可在近畸形血管团处切断引流静脉从而完整切除畸形血管团。少数脑AVM在切断供血动脉及完整分离血管团后引流静脉仍处于充盈状态、这表明此引流静脉还承担畸形血管团周围组织的静脉引流功能,对于此种情况我们应在畸形血管团近端切断保留此引流静脉从而保留静脉对周围正常脑组织的引流,对于一些大型动静脉畸形或Spetzler-Martin分级级别高的我们可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再行显微手术治疗,介入后手术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提高畸形血管团的全切率、减少术后出现正常脑灌注压突破的发生率。对于畸形血管团体积较大或术前DSA提示盗血明显的患者应常规术中及术后行控制性低血压以预防正常灌注压突破的发生。术后复查DSA示少许畸形血管残留可补充行脑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主要取决于Spetzler-Martin分级、级别越高并发症发生率越高[4]。

血管内栓塞治疗是AVM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管内治疗多不能一次完全栓塞畸形血管团、多数需多次栓塞治疗或立体定向放射作补充治疗,极少数由单支终末动脉供血的脑AVM可通过栓塞达到完全闭合血管畸形者,目前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多作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的预栓塞从而减少手术中出血、扩大脑AVM手术范围、增加手术安全性及减少术后神经功能的缺失,对于大型深部AVM手术难以切除患者可行姑息性栓塞以减轻病灶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大型脑AVM一次栓塞过多术后出现正常脑脑灌突破注机率较高,因此对于大型脑AVM血管内治疗多一次只能栓塞部分畸形血管团,大型脑AVM患者单纯血管内治疗常需要多次反复治疗,血管内治疗有创伤小恢复快优点,但血管内治疗也有栓塞过程中畸形血管团破裂出血、术中误栓塞、畸形血管团栓塞治疗后易复发等并发症及缺点,目前血管内栓塞较多采用Onyx胶栓塞治疗。

脑立体定向治疗作为一种无创的治疗方式、是脑AVM治疗方案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脑AVM体积较小一般小于3 cm、位于重要功能区不宜手术或患者身体状况不能耐受手术者可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手术后部分残留血管畸形及栓塞后的残余部分也可采用立体定向放射作补充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具有创伤小、治疗周期短、可达到有时手术难以达到部位等优点,单纯放射治疗畸形血管团完全闭塞需较长时间、在此期间仍有畸形血管团再次破裂出血危险。立体定向治疗脑AVM有闭塞后畸形血管团的再次出血、癫痫、放射性脑水肿、囊肿形成等并发症。在此目前我地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常用的设备是伽玛刀。

由于AVM的临床表现、发生部位、血管构筑、血流动力学等复杂因素,目前很难依靠单一治疗方法达到治愈全部病例的目的[5]。因此,在临床治疗中根据患者病灶的部位、病灶大小、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情况仔细分析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对于那些巨大的、位于重要功能区、供血动脉位置深,深静脉引流的复杂病例可考虑先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再行手术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甚至有些病例需上述三种治疗方法先后同时应用,从而使更多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得到治愈。

参考文献

[1]王任直.尤曼斯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生出版社,2002:1719-1732.

[2]刘承基.脑血管外科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179-180.

[3]陆永建,任天剑,何伟文,等.103例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显微外科治疗[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6):618-622.

[4]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08-825.

脑动静脉畸形范文3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3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6-63-02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胎儿期脑血管形成异常的先天性疾患。在动、静脉之间存在异常的瘘道,动脉直接与静脉交通,其间无毛细血管,形成短路,故血流阻力减少,流量增大,逐渐形成管径不等的曲张的动脉和静脉错综集簇的血管团[1]。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或脑室内出血,甚至形成脑内血肿。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占30%,是青少年患者中最容易致残的一种先天性疾病[2]。由于其微创、安全、有效,介入栓塞术已成为脑动静脉畸形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我科自2008年1月~2009年9月已成功为15例患者实施了脑动静畸形栓塞术,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 共15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15岁。首发症状头痛头晕6例,头痛伴肢体麻木无力3例,伴癫痫发作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脑内或脑室内出血意识障碍昏迷者1例。

1.2手术方法

常规消毒右侧腹股沟,均使用Seldinger技术,在DSA引导下经股动脉穿刺插入6F鞘管,然后再从鞘管插入6F指引导管,先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和判断AVM部位、大小、形态、供血情况和引流静脉情况。再送入微导管、微导丝,漂浮至畸形血管团内,然后使用a-氰基丙烯正丁酯(NBCA)胶将病灶填塞。栓塞后在透视下多角度造影显示瘤腔栓塞情况,然后撤出导丝、导管及鞘管。

1.3结果

15例患者手术顺利,未发生过度灌注综合征、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完全栓塞11例,栓塞90%以上者4例。术中有2例患者血压突然升高,经积极降压处理无不良反应发生。1例出现一过性脑血管痉挛,通过在局部经指引导管推注罂粟碱治疗后很快缓解。术后15位患者的阳性体征消失或逐渐减轻,昏迷患者术后2d逐渐清醒。

2护理要点

2.1术前评估

详细了解患者有无癫痫发作史并观察其发作时间、意识及肢体运动功能。如有要限制其活动范围,防止发生意外,按时应用药物控制癫痫的发作。有无出血倾向,有无过敏史,女患者要了解月经情况。对新近出血的患者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瞳孔、意识、肢体活动情况,以便与术后对照比较。了解患者有无以下手术禁忌证:严重出向倾向、严重的心肺肝肾障碍、休克、对造影剂过敏等。对于复杂的AVM,护理人员要参与术前讨论,了解介入治疗方案及其潜在危险性,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做好应急准备,事先制定详细而全面的护理计划。

2.2心理护理

颅脑介入手术是一项精细的手术,在造影过程中患者如果头部摆动会形成动脉伪影而影响造影成像的清晰度,特别是在注射NBCA胶时会影响栓塞的准确位置,甚至导致误塞。所以术前一定要与患者沟通,交待头部制动的重要性。为了防止患者头部在术中受到导管或药物的刺激而摆动,我院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手术一般采用全身麻醉。麻醉前与患者和患者家属接触,认真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以取得其良好的配合。

2.3术前准备

协助患者完善各种常规检查和辅助检查。伴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应进行脑电图检查;肾功能不好的患者术中尽量减少造影剂的用量,或改用对肾功能损伤小的威视派克造影剂。全麻术前禁食6h,禁饮4h;术前1d备皮;女病人避开月经期;做碘过敏试验及青霉素皮试;留置导尿管。术前锻炼患者床上大小便的习惯,学会术中遵口令做屏气动作。

2.4术中护理

患者进入导管室后立即上心电、血压、血氧监护。建立两组静脉通道,一组用于麻醉用药,一组用于输液或降压或抢救。常规预防性应用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注抗造影剂过敏。准备好各种手术包、急救药品、造影剂、肝素盐水及加压输液袋(内装配制好的肝素盐水袋,500mL盐水加肝素5000U,用输液器接上Y阀持续从导管加压滴入肝素盐水防止血管内微血栓的形成);同时协助医生备好各型导管、导丝、栓塞剂等手术用物。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枕下置头圈以固定头部;接好高压注射器,抽吸造影剂,注意打造影剂前要排尽空气,防止空气栓塞;造影过程中护士应严密观察病人血压、意识等的变化。对于血压高的病人应适当控制血压,及时调节微量泵内降压药的速度;协助麻醉医生做好全麻插管的护理,备好喉镜、电动吸引器等。

2.5术后护理

2.5.1一般护理①送ICU病房麻醉复苏,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②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血压、呼吸、穿刺点出血、语言功能、肢体感觉和运动情况并记录;③术后24h穿刺侧下肢严格限制活动,保持伸直,局部加压砂袋压迫6~8h,避免过度用力及咳嗽,以防止穿刺部位血凝栓脱落致皮下血肿或大出血;④预防脑水肿:甘露醇脱水要快速且剂量准确。如患者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呼吸深大缓慢是颅内高压的表现等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措施,血压一般控制在正常水平(140/90mmHg)或稍低于栓塞前基础血压的2/3水平为宜[3];⑤安定患者情绪,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和止吐剂,防止患者出现躁动不安;⑥护士应做好基础护理,尽最大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提供最大的方便,使其顺利渡过手术危险期;⑦麻醉清醒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禁止吸烟、咖啡、酒等刺激性饮料。术后当日多喝水促进造影剂的排出。

2.5.2协助进行术后治疗①预防脑水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脱水剂和利尿剂。观察尿量、颜色,如尿量少于100mL/h应及时报告医生;②抗凝治疗;③控制血压,硝普纳持续泵入,严格根据血压调节泵入速度;④辅助治疗:应用血管扩张剂、钙抑制剂、止吐剂、大分子或含蛋白质液体等;⑤防止颅内出血:栓塞结束后遵医嘱中和肝素,根据肝素化时间计算其残余量,然后按1mg鱼精蛋白中和肝素1mg(125U)计算,静脉注射。

2.5.3手术后并发症的护理①过度灌注综合征:主要发生在高血流病变栓塞时,由于在瞬间将动静脉短路堵塞,原被病变血管盗去的血液迅速回流向正常脑血管,因脑血管长期处于低血流状态,不能适应颅内血流动力学的突然改变,将会出现过度灌注,致严重脑水肿甚至颅内出血。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手术每次只能栓塞病变体积的1/3或1/4,同时在栓塞时或栓塞后酌情采用控制性低血压措施,即将病人血压降至基础血压的2/3水平。②剧烈头痛,是颅内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严重者可持续约4~5d,多因栓塞治疗刺激颅内血管和脑膜所致。及时遵医嘱使用止血药、止痛剂、镇定剂、扩血管的药物对症处理。③血管痉挛:高浓度的造影剂刺激可使脑血管痉挛,有癫痫病史者更易发作,要注意观观察,尽量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减少不必要的造影。如患者血管异常扭曲,导管、导丝不能尽快到靶点,造影前要选择好适宜的导管、导丝,避免术中手术器械的反复刺激而导致脑血管痉挛。术前及术后常规给予尼莫通持续泵入以解除血管痉挛,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及患者头痛情况。④颅内出血:由于导管、导丝的刺激,过度灌注综合征,也可因情绪激动、排便太用力、剧烈活动引起动脉压突然升高,头部静脉回流受阻引起再度出血。护士应术后严密监测血压24~72h,避免一切引起血压骤升因素,保持患者情绪稳定,指导正确合理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口服润肠通便的药物,如大黄胶囊2~3粒/次晚上睡前服。⑤脑梗塞:与术中操作不当误栓正常血管或肝素化不充足,或导管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等原因的关。术后早期密切观察语言、运动、感觉功能有无变化,如发现一侧或双侧肢体无力,失语,意识不清,应考虑脑梗塞情况可能。⑥预防血栓形成:在栓塞治疗过程中因血管内膜受损可能会形成血栓。护士应指导患者按时服用抗血小板的药物,术中切记应于6F鞘管置入股动脉后即全身肝素化(肝素3000~5000U静脉推注),手术每1小时再追加肝素1000U。术后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及双侧下肢的感觉、疼痛及皮肤的温差,如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感觉迟钝,肢体皮温下降伴小腿剧烈疼痛,趾端发白,则可能出现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应立即进行下肢动脉彩超或血管造影,必要时实施急诊溶栓术。⑦皮下血肿:发生原因主要是重复穿刺、术后压迫止血时间不够或患者术后肢体过早活动。拔出鞘管后穿刺点需按压20min左右才能松手,用弹力绷带加压固定,再加压沙袋。严密观察局部无出血,嘱病人8h以内穿刺侧肢体制动,卧床24h以上,在床上大小便时,可用另一侧未穿刺的下肢适当弯曲支撑抬举整个臀部平移,但术侧肢体一直需保持伸直的状态。指导患者咳嗽、排便时需用手紧压穿刺口,避免出血。

2.5.4昏迷患者的护理病情危重昏迷者,应密切注意呼通畅情况,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上呼吸机辅助呼吸。昏迷病人要做好口腔、皮肤护理,定时翻身拍背按摩,防止褥疮的发生。做好鼻饲、留置导尿管及膀胱冲洗等基础护理。

3小结

通过微创介入手段经血管内栓塞术对AVM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痛苦小,操作简单,可提高治愈率,已被许多医院作为一项新的治疗手段或成为开颅手术的重要辅助手段。护士做好精心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及时发现护理问题,密切结合护理诊断,实施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确保手术成功、术后预后良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绍军. 脑外科手术创新与介入治疗操作指南[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064.

[2] 李秀君,王德霞,丁玉兰. 脑血管畸型栓塞治疗的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03,38(8):614.

脑动静脉畸形范文4

通讯作者:仲任

【摘要】 目的 分析首发为癫痫的脑动静脉畸形(CAVM)患者的畸形血管团影像学特征及其与癫痫的关系。方法 选择28例首发癫痫的CAVM患者,先行脑电图(EEG)检查,然后均以血管内介入法行全脑血管造影,并将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AVM多位于幕上,共24例(占85.7%),其中以位于额顶叶者居多(20例,占83.3%),且累及范围较大,畸形血管团>6 cm者18例(占65%),多为毛细血管扩张型。所致癫痫多为部分性发作(24例,占85.7%)。10例合并出血,其中4例表现为全面性发作。8例EEG棘尖波灶与CAVM位置不符。结论 本组病例CAVM范围大而弥散,血供丰富,其所致癫痫,多为部分性发作,CAVM位置与致痫灶大多相符。

【关键词】 癫痫; 脑动静脉畸形; DSA

脑动静脉畸形(CAVM)为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的疾病,其主要并发症是脑出血和癫痫发作,可单独发生,也可合并存在[1]。笔者对28例CAVM并发癫痫的患者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分析了这些患者的DSA影像学特点及与癫痫发作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2例,女16例,年龄12~55岁,平均34.6岁。病程1~20年,平均3.2年。全部患者均有癫痫发作,其中10例合并脑出血,伴有一侧肢体的无力和感觉减退。癫痫发作类型为部分性发作24例,其中22例为发作性单侧肢体抽搐、无力,2例为面部异常感觉性发作。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4例。脑电图(EEG)检查示,广泛性中或重度异常者4例,局灶性的棘尖波异常者22例,其中位于额顶叶者12例、额颞叶者4例、颞顶叶者6例。正常2例。

1.2 方法 采用美国GE电器公司产ADVANTX DLX LCV型DSA机进行检查。具体方法为经右 股动脉穿刺,于穿刺点在股动脉内置入5 F导管,分别插至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行全脑血管正侧位造影,造影时采集帧数为3.1 帧/s,每序列采集30帧以上,共6序列。

2 结果

2.1 DSA检查 本组部分性发作24例(CAVM在幕上20例,幕下4例),畸形血管团为3~6 cm者10例,>6 cm 者14例,位于额顶叶,其中22例发作性单侧肢体抽搐、无力者,畸形血管团3~6 cm大小的8例,分别位于颞、顶叶和幕下小脑半球,>6 cm者14例,分别位于颅内的额颞顶叶和幕下小脑半球。全面性发作4例,畸形血管团均>6 cm,2例位于额顶叶,2例位于颞顶叶,均合并脑出血。位于幕下小脑半球的4例则由椎动脉的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后下动脉供血。畸形血管团内为较弥散分布的异常血管影,呈弥散的毛细血管扩张型,其中有2例的畸形血管团内伴发了动脉瘤。

2.2 脑电图检查 22例脑电图为局灶性异常,8例棘尖波发生的位置与CAVM生长部位不相符,其中CAVM位于幕下4例,EEG示棘波位于颞顶叶;CAVM位于颞叶4例,棘波位于顶叶。

2.3 24例幕上病灶中18例为发作性单侧肢体抽搐、无力,其病灶部位与发生抽搐、无力的肢体左右定位一致。

3 讨论

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CAVM,主要是由于脑AVM的动静脉短路,动脉血流未经循环而直接进入静脉系统,出现所谓的“盗血”现象,使畸形血管团周围脑细胞供血不足,导致癫痫发作,其发生率与AVM的大小、位置和类型有关[1,2]。另外,畸形血管团本身也可成为致痫灶[3]。

畸形血管团的大小,一般根据Spetzler分类标准[4],分为直径<3 cm、3~6 cm、>6 cm 三类。本组患者DSA检查结果显示,无畸形血管团直径<3 cm者,3~6 cm者4例(占35.7%),>6 cm者18例(占64.3%)。畸形血管团位于幕上者24例(占85.7%),占大多数,幕下者4例。而幕上又以额顶叶占多数。由于额顶叶为脑功能区,该部位的CAVM常可导致以发作性单侧肢体抽搐、无力为表现的局灶性癫痫发作,当有出血等严重合并症时,也可扩散为全面性发作,本组20例合并出血患者中有8例为全面性发作。而其他部位的CAVM也可以扩散的形式发生单侧肢体的发作性抽搐,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本组>6 cm血管畸形占多数,并为多支血管供应,范围广,为弥散的毛细血管扩张型,故畸形血管团虽不在额顶叶功能区的CAVM患者也发生了癫痫。CAVM在脑内的位置与表现出来的癫痫症状大多一致,本组24例部分性发作的患者中,CAVM大多位于幕上额顶叶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区,亦有一部分位于脑内其他区域,其中幕上18例为发作性单侧肢体抽搐、无力,其病灶部位与发生抽搐、无力的肢体左右定位一致。幕下的4例亦出现了癫痫发作,EEG检查在颞顶叶发现了棘波。EEG有时亦可无阳性发现,原因在于神经细胞异常放电的棘尖波难以被准确的发现。有时EEG病灶与CAVM部位不一致,本组有8例棘波病灶与CAVM部位不符,可能系畸形血管团的血供丰富,且供血动脉路径较长,脑细胞水肿、缺氧的范围亦较广,畸形血管团本身可能并未导致癫痫,但其他部位受损害的脑细胞可激发致痫灶的产生所致。

参 考 文 献

[1] 凌锋.介入神经放射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04.

[2] Awad IA.Du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J Neurovasculat Surgerg,1995,80:905.

[3] 解学孔.癫痫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脑动静脉畸形范文5

关键词:脑血管畸形;CT诊断;影像表现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87-01

脑血管畸形为胚胎期脑血管的发育异常,动、静脉畸形最常见,好发于大脑中动脉、后动脉系统,由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构成。好发于男性,以20~30岁最常见。儿童常以脑出血、成人以癫痫就诊。选取临床2012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脑血管畸形患者52例临床CT诊断表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52例脑血管畸形患者,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16岁~58岁,平均年龄29.5岁。其中14例为自觉肢体乏力、头晕,10例首发症状为癫痫,为突发性头痛、呕吐,伴有意识障碍,6例伴有肢体障碍,其它10例检查意外发现。

1.2方法:病人仰卧,使头正中矢状面与身体长轴平行,听眦线与床面垂直。常规层厚l0mm,层距10mm,由基线上lcm向上扫描,一般连续扫描9~10个层面[1]。对较小的病灶,可加薄层扫描。常规颅脑平扫后再行增强扫描,用60%泛影葡胺60~100ml,一般用静脉团注法的增强效果较好。动态增强扫描对脑肿瘤、脑血管病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CT血管造影(CTA) 是一种新的少创伤的血管造影技术,可重建三维血管影像,能清楚地显示颅底动脉环及较大的血管分支,对脑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取代部分DSA检查。这种显影存留时间短,应特别注意注药后就扫描,或边注边扫。

1.3CT表现:(1)脑动静脉畸型CT表现:在平扫时畸型血管可为稍高或等密度的不规则的肿块;但占位征不明显,甚至有脑萎缩改变,脑水肿也不明显,引流静脉或供血动脉增粗(主要是前者);有时可见斑点样钙化,如合并血肿则有不同时期的CT出血改变及占位效应,增强CT扫描,可见明显的动脉特别是静脉的扩张迂曲样增强,仔细观察直窦、横窦及颈静脉均可扩张。

(2)静脉血管畸型:平扫不能显示。注药CT常见扩张的静脉显影,引流到窦或室管膜下静脉。(3)海绵状血管瘤颅内硬外型:常有颅骨受压浸蚀的改变,病灶注药后明显均一增强,边界光滑,清楚,多无脑内水肿。脑内型:除了钙化的病例之外,由于病灶等密度无水肿,平扫无法检出。偶见病变合并脑内出血,但无法与其它出血相鉴别,注射造影剂后,可以不增强,轻微增强或明显增强。(4)毛细血管扩张症:如果不出血极少在生前被诊断。毛细血管扩张症常多发,病理为一团扩张的毛细血管。血管间为正常嘧组织。必然为多发病灶。好发于桥脑、皮层和脊髓,常不为影像学所检出,青年人出血时应想到此病。

2结果

依据动静脉畸形的大小,部位,有无钙化,血凝块,出血,缺血及临近脑组织情况表现各异。平扫:阳性征象占81%左右,表现为高、低密度混合病灶,无占位效应,低密度可为脑缺血,脑梗死,脑萎缩及流空的血管。高密度为出血,钙化。偶然动静脉畸形表现为等密度肿块,囊变,后者继发于出血或梗死后期。增强扫描:约20%患者无强化,多为隐匿性动静脉畸形。一般为不均匀性病灶,边缘清楚,强化明显。偶可见迂曲的血管结构,增粗的动脉和扩张的静脉。CTA对显示动静脉畸形效果满意,既可显示动静脉畸形血管巢的大小,有无出血,脑梗死,脑萎缩,又可分析供养动脉及引出静脉的大小、数目。在显示血管巢形态方面优于MRA技术,因后者有含铁血黄素及钙化的影响。但CTA显示静脉数目较MRA多,而显示动脉的数目较MRA少。36例为斑点状高密度病变,12例为略高密度病变,4例未见明确异常。

3讨论

动静脉畸形主要由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三者组成。供血动脉常扩张纡曲,畸形血管呈粗细不等的团块状,其中有的血管极度扩张、扭曲,管壁极薄,有的血管较细小,有时可见动脉与静脉直接相通,其间无毛细血管网。畸形血管内可发生血栓形成、钙化,局部脑组织可有脑梗死、脑水肿或脑萎缩[2]。动静脉畸形常可自发出血,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为脑实质血肿和脑室内出血。

临床上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有癫痫发作,大多在成年以后因血管畸形突然出血而出现头痛、癫痫、脑膜刺激征、昏迷、偏瘫、失语等。发生于小脑的AVM,常表现多发性脑神经损害、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症状。有时可听到颅内血管杂音。

脑血管畸形一部分为动静脉畸形(AVM)、静脉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增生症等,以AVM最多见。脑动静脉畸形(AVM)由增粗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扩张的引流静脉组成。CT平扫示条索状及团状略高密度影,有时可见钙化,其间可有正常脑组织,无水肿及占位效应或不明显,有时可合并邻近脑组织萎缩。增强后可见强化的扩张迂曲的血管影,常可反复少量出血而颅内高压不明显,或一次大量出血而出现明显症状。海绵状血管瘤,颅内硬膜外型可侵蚀压迫邻近颅骨;脑内型除钙化外呈等密度影,周围无水肿,平扫常无法检出,合并反复少量出血时可呈团状略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增强后均一明显强化,合并大量出血时可掩盖畸形血管团的征象[3]。静脉血管畸形、大脑大静脉瘤和毛细血管增生症较少见,常以颅内出血为首发症状,MR检查有助于发现病变的直接征象。

普通CT平扫脑AVM常表现为一局灶性混合密度影,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其中可见等密度或高密度的点状、线状血管影和高密度钙化以及低密度软化灶。一般无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可有局部脑皮质萎缩表现。增强扫描可显示点状、线状或弯曲条状血管强化影,有时确可见粗大的引流血管[4]。但有少数病例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增强扫描才显示粗细不等、纡曲的血管影,从而确定诊断。有时邻近脑室的AVM可呈不规则团块状突入脑室,类似脑室内占位病变,诊断较困难。

AVM合并出血可发生在脑实质、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出现相应的CT表现。

脑实质内血肿多见于额、顶、枕叶,位置表浅,形状不规则,往往将AVM本身掩盖,或受压变形而强化不明显。血肿的演变吸收过程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相同。螺旋CT血管造影(CTA)能清晰地显示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情况,对AVM的诊断价值接近于脑血管造影检查。

参考文献

[1]朱丹红,苏小芳,于海光.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的CT、MRI诊断[J].罕少疾病杂志,2003,10(6):67.

[2]孙益芳,邱建国,薜京利.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J].上海医学杂志,2002,11(3):177-200.

脑动静脉畸形范文6

脑出血是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有研究证明,年轻人脑出血50%以上是由脑血管畸形所致。

脑血管畸形属先天性良性脑血管病,是脑内血管发育过程中残留的一些未闭塞的异常血管,随着年龄增长,异常血管团也不断增大,形成畸形血管团。这些异常血管的血管壁很脆弱,极易破裂,造成颅内出血。

出血是脑血管畸形的最常见症状。半数以上患者在16~35岁发病,其主要表现为颅内出血或血肿。颅内出血也会引起头痛,但有的患者在出血前即有持续性头痛。还有的动静脉畸形患者会发生癫痫,是动静脉短路使其周围局部脑组织缺血(盗血),造成邻近脑组织胶质样变的结果。由于这些畸形血管强行将正常供应脑组织的血液截流,使脑部某些组织缺血,导致肢体偏瘫、失语、失明等症状,甚至还可能引起癫痫发作。

对于脑血管畸形的诊断,多数具备神经科条件的地市级以上医院的医生凭借临床经验,并根据脑血管造影或CT、磁共振扫描(MRI)检查即可确诊。但最好的方法是做脑血管造影检查。

脑血管造影和冠状血管造影一样,是用针在大腿根部穿一个小孔,然后从股动脉插入一根导管,经腹、胸、颈部等大血管,将造影剂注入脑部动脉,使血管显影,然后快速连续摄片,再根据血管显影的形态和部位来诊断脑血管病变。整个操作过程可在局麻下完成,操作时间较短。

脑血管畸形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脑血管畸形切除术、脑血管畸形栓塞治疗和伽玛刀治疗等。每一种治疗方法各有其特点,应根据脑动静脉畸形的大小及部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1 开颅手术:畸形血管切除术是当前治疗动静脉畸形的最可靠的方法。通过切除畸形血管,防止再次出血和清除血肿,对制止或改善“盗血”现象和控制癫痫发作有一定作用。其适用于病灶较小、部位较浅或非功能区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