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头的成语范例6篇

一开头的成语

一开头的成语范文1

1、一枝一栖:比喻找到一份职业或栖身之所

2、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

3、一板一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4、一笔抹煞:抹煞:勾销。画一笔,全部抹掉。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

5、一斑窥豹: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6、一秉至公:秉:掌握、主持;至:极、最。办事一切都出于公心。形容大公无私。

7、一肢半节:比喻事物的一小部分。

8、一波三折: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

9、一本正经: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10、一败如水:形容军队打了大败仗,象水泼到地上那样不可收拾。

11、一病不起:得病后病情一天天恶化,终至死亡。

12、一鞭先著:后以为争先的典实。亦泛指先行。

13、一瓣心香:心香:旧时称中心虔诚,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样。比喻十分真诚的心意(用在祝愿)。

14、一笔抹杀: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

15、一草一木: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16、一把死拿:比喻因循守旧,不肯变通。

17、一以当百:一人抵过百人。极言勇猛。

18、一枝之栖:栖:鸟停留在树上。泛指一个工作位置。

19、一臂之力:臂:胳膊。指一部分力量或不大的力量。表示从旁帮一点忙。

20、一纸空文:只是写在纸上没有兑现或不能兑现的东西。

21、一本万利:本钱小,利润大。

22、一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

23、一叶障目: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24、一枝一栖:比喻找到一份职业或栖身之所。

25、一知半见:谓不成熟的一点见解。

26、一碧万顷:形容青绿无际。

27、一表人才:表:指外貌。形容人容貌俊秀端正。

28、一败涂地: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29、一纸千金:一纸价值千金。极言诗文价值之高。

30、一板三眼: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31、一掷千金:指用钱满不在乎,一花就是一大笔。

32、一笔勾销:把账一笔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33、一枝一节:①本指树木的枝节。②喻事物之细小部分。

34、一至于此:竟到如此地步。

35、一差二错:可能发生的意外或差错。

一开头的成语范文2

胎死腹中:原意指胎儿在未出世前就死在母亲的子宫里了,生出来的也就是死胎。现在可以被引申为某个设想或计划在没有付诸实践的情况下,就遭否决或被迫下马。出自《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下产时未到,秽露已尽,而胎枯燥,故子死腹中。又称胎死腹中,死胎,多因跌扑闪挫,气血逆乱;母患热病,热毒伏于冲任;误服毒药,药毒伤胞;母体素虚,冲任气血虚少;胎儿脐带缠颈,气绝致死等,致胎儿死于母体内。必须急下死胎。参见死胎不下条。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一开头的成语范文3

关键词: 包头方言 英语语音 负迁移 教学策略

一、 迁移

迁移(transfer), 是认知心理学的概念,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迁移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gative Transfer)。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可以促进另一种学习,而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干扰(interference)作用。在语言学中,很多方面都会涉及迁移问题,比如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等,所以说语音迁移是语言学习中的普遍现象。学习一种新的语音习惯就是排除旧有语言语音习惯、养成新的语音习惯的过程。

二、包头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

包头方言属于晋方言的一个次方言,主要特点是在语音和语调上有浓重的入声韵和入声调。本文中所指的包头方言是以包头市老东河话为代表的地方方言。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笔者发现普通话水平面貌越好的学生英语语音发音越好,方言语音浓重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则较为吃力。所以笔者按照汉语的声、韵母体系将包头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现象进行对比和研究,主要表现为:

1.汉语中的声母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

在包头方言区,乃至临近的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都没有翘舌音。所有翘舌音都会被都读成平舌音。例如:“支持”(zhīchí)读作“zīcí”;“鱼翅”(yú chì)读作“yú cì”。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往往把/d?廾/和/dz/,/?蘩/和/s/,/ts/和/t?蘩/混淆。例如:fish /fi?蘩/ 被读作/fis/, church /t?蘩?廾:t?蘩/ 被读作/ts ?蘩?廾:t?蘩/等。

2.汉语中开口呼零声母音节

包头方言中在开口呼零声母前常常会加上声母 /?耷/ 或 /n/。例如:“挨打”(áidǎ)被读作“?耷áidǎ”。在学习英语语音时,学生也会在以元音开始的句子或单词前面加鼻音。

3.汉语合口呼零声母音节

汉语中的合口呼零声母(即以u开头的音节),在包头方言中习惯用唇齿的浊擦音/v/替代。例如:“问”(wèn) 被读作/vèn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会习惯性地把/w/发成/v/。比如:“one”读作/vΛn /,“west”/west/被读成/vest/。

4.汉语中前鼻音韵母和后鼻音韵母

汉语中有前鼻音韵母和后鼻音韵母,但在包头方言中没有前鼻音韵母en、in、un、ün。例如:“白云”(bái yún)被读成“bái yúng”,“人生”(rén shēng)被读作“zén sēng”,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也容易出现问题,如:tradition /tr?藜'd?蘩(?藜)n/ 被读作 /tr?藜'dIs(?藜)n/。

5./θ/和/?奁/

在普通话和包头方言中,摩擦音/θ/和/?奁/的发音都不存在,所以大部分学生这两个音都有发音困难。在含有/θ/和/?奁/的单词中,如:this, think, that, there, theatre,thing 等,其会被简单读成/s/或/z/。例如think /θI?耷k/被读作/sI?耷k /,there/?奁e?藜/被读作/ze?藜/。

通过对包头方言与英语语音的对比,表明包头地区学生受汉语地区方言的负迁移现象影响明显,在英语口语表达时常出现浊辅音混淆、连缀复印的中间、开头或结尾加入元音或辅音等问题,造成英语语音发音不标准、词义错误,进而影响语言交际。

三、基于负迁移影响的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教师可在全班范围内讲授语音理论知识,包括口型、舌位等发音基本规则,使全班学生对某一具体音有整体把握。然后根据负迁移理论,相同生源地方言区的学生很难发现自身存在的语音错误。所以将不同生源地方言区的学生混编一组,把内蒙古东部区的学生与包头方言区的学生分成一组,东部区学生会对包头方言区学生出现的问题非常敏感,可以很轻松地指出对方的不足和需改进的地方。

其次,发展概括能力,尽量避免负迁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分析、对比汉语、英语语音系统,对容易引起包头方言负迁移的语音内容自然地察觉到之前被忽略的语音问题。

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多样的教学策略,在讲解某一音素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多个策略相结合,将语音理论知识讲解得清晰化、系统化、准确化,克服母语干扰,从而有效地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静丽.论包头方音对英语语音习得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

[2]温芳.基于迁移理论的英语语音教学策略探讨[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12.

一开头的成语范文4

关键词: 英语命题演讲 首因效应 应用

1.引言

在素质教育日趋显示其重要性的21世纪,在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的大环境下,英语演讲能力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必备素质之一。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英语演讲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训练其写及中英文思维转换能力,并且能够真正有效地提高其英语学习的热情与能力。

为了使广大英语演讲爱好者在英语演讲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并使得他们能在演讲中脱颖而出,本文对英语命题演讲进行了探究。本文将把英语命题演讲与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理论相结合,通过活动和试验的途径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不同方式的英语命题演讲开头对演讲所起的不同效果,从而整理并提出有效的适用英语命题演讲的方法。

2.首因效应理论概述

在心理学中,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就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同时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试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社会心理学家艾根在1977年通过研究总结出了SOLER模式SOLER是由五个英文单词的开头字母拼写起来的专业术语,其中S表示站姿或坐姿;O表示自然开放;L表示身体微微前倾;E表示目光接触;R表示放松,并运用于实践,指导人们在交往中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近代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也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耐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的注意和兴趣的强度。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们的普遍的主观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一系列行为。

3.英语命题演讲与首因效应理论

英语命题演讲,即由别人拟定题目或演讲范围,演讲者经过准备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所发表的演讲。因其组织材料和准备时间充裕的特殊性,使得英语命题演讲在内容、语言和结构上都形成了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开头表现得尤为明显。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将有助于英语演讲稿的构思与写作,从而使演讲达到更好的效果。

3.1英语命题演讲的主要特点

3.1.1内容上,主题鲜明,针对性强。

英语命题演讲题目已给定,演讲者只需在开头一段紧扣主题,根据听众去表述观点,有针对性地使用语言,就能赢得好感,并在听众中树立“自己人”的亲切感。开头主题鲜明,在演讲时才能保证立场坚定,让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演讲者的立场,这样有利于在演讲一开始就能获得一部分听众的认同。

3.1.2语言上,流畅优美,简洁易懂。

由于英语命题演讲在准备时间上的充裕性,演讲者能对讲稿进行反复的修改润色,使得英语命题演讲稿能使用许多长短句、排比句与简短句,一张一弛,演讲极富节奏感和韵律感;多运用对偶、对比等修辞手法,演讲更加生动活泼,明白晓畅。此外,英语命题演讲还注重英语习语的运用,使得语言更加地道。演讲者能够在演讲中富有感染力地表达其演讲主旨,从而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

3.1.3结构上,内容稳定,结构完整。

英语命题演讲指根据预定的题目事先写好讲稿的演讲,是在有准备的基础上所作的内容系统、结构完整、要求全面的演讲。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能尽量避免出现脱节或各环节间互不相关的情况,无论是开头还是结尾都环环相扣。

3.2 英语命题演讲的开头方式与首因效应

心理学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因此,英语演讲者能否表述好讲稿的前几句或第一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演讲的成功与否。结合英语命题演讲总体上的主要特点,以首因效应理论为指导,可将这些特点迁移至演讲稿的开头。

在演讲主题上,由于首因效应是一种“第一印象”效应,因此演讲开头主题鲜明、立场坚定,让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演讲者的立场,这样有利于在演讲初就能获得一部分听众的认同,从而建立最佳第一印象。

在演讲语言上,印象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耐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的注意和兴趣的强度。因此,听众对头几句话的好坏印象特别深。各种句式、小故事、幽默语言等的使用,能够提起听众的极大兴趣、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是演讲成功的第一步。

无论是经验丰富,还是初出茅庐的演讲者,要想进行一次成功的演讲,必须把握好开头的几分钟,给听众留下一个美好深刻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良好,听众眼中的演讲者形象是高大的,这是首因效应产生的积极作用,可以在听众中产生一定的威信和可信度,并为后面的演讲打下良好的基础。

4.首因效应理论活动与试验结果分析

4.1 英语命题演讲开头方式

在各类演讲图书及相关研究中,关于给人留下第一印象的英语演讲方法探究,大多只是零星点缀,没有系统化。所以,我们试图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首因效应在英语命题演讲中的应用进行一次深入的探究。通过对几百篇名家和大中学生英语演讲词,以及本活动组开展的一次英语命题演讲比赛的归纳分析,我们总结出以下若干方法:自我牺牲法、初设悬疑法、反复强调法、以彼为傲法、幽默风趣法、排比铺陈法等。

4.2 试验分析

此次试验目的在于进一步证实上节所述方法的在具体实践中的作用,是我们将心理学首因效应理论与英语命题演讲相结合的试验。试验主要从六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演讲开头方式来探讨与研究“首因效应”对英语命题演讲的影响,即“自我牺牲”法、初设悬疑法、反复强调法、以彼为傲法、幽默风趣法、排比铺陈法等。

试验以一位演讲者就单一演讲主题,在语调及着装等皆不变的情况下,依次对这六份不同开头方式的演讲稿进行演讲。演讲结束后,由2名外籍评委及24名大众评委对演讲者以不同开头方式所进行的演讲进行投票及评析。试验投票结果分析如下表:

(注:(1)自我牺牲法:通过在演讲开头讲述一些关于自己的小秘密或小故事,从而引起听众的兴趣;

(2)以彼为傲法:指在演讲开头赞美听众或以听众的骄傲作为自己的骄傲,继而赢得好感;

(3)受欢迎比率以前三名投票占总票数的百分比计算,保留一位小数。)

综上表所述,在精选的六种开头方式中,能在听众中留下第一印象最深的是幽默风趣法,受欢迎程度比率为83.3%;第二是初设悬疑法,受欢迎程度比率为75%;排名第三的是自我牺牲法,受欢迎程度比率为58%;第四是排比铺陈法,受欢迎程度比率为48%;排名最后两位的是以彼为傲法和反复强调法,受欢迎程度比率分别为20.8%和12.5%。

根据受欢迎程度比率和首因效应理论,在英语命题演讲中,演讲者应首选幽默风趣法开头首先给听众一个风趣的印象,其次是使用排名其后的各种开头方法。虽然排名靠后的方法受欢迎程度低,但是同样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实用价值,每种方法都有其可取之处。

5.结语

本文首次将心理学首因效应理论与英语命题演讲结合起来,通过对活动和试验结果及数据的分析,把英语命题演讲开头的受欢迎程度量化,增加了各种方法在实践中的可对比性和可操作性。

但无论掌握和使用哪种开头方式,首先都需要演讲者以扎实的英语基本功为基础,进行命题演讲以前进行大量的练习,其次演讲开篇有要始终体现开篇目的,即揭示演讲主题,抓住听众注意力和兴趣,建立与听众的良好关系。由于本实验小组水平有限,在研究中出现了不少不足之处,如试验组织不合理、研究方向比较狭窄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艾宾浩斯.Memory:A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Psychology[C],1885.

[2][美]吉布森.英语演讲实训指南[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9.03.28.

[3]陈玲.心理学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策略[M].新世界出版社,2009.04.16.

[4]英语演讲艺术[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陈宏新.论英语演讲的几个问题[C].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一开头的成语范文5

一、小学生口语能力偏差的成因分析

1.教师开起“独轮车”。语言表达能力分为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两者同样重要。可是,在教学实际中,不少语文教师认为,学龄前儿童已经具备了口头表达能力,进入小学以后,主要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因而,轻视甚至放弃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训练,开起了“独轮车”,直接导致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发展的迟缓。

2.学生只读圣贤书。由于学校、班级没有言语类活动的开展,学生没有言语实践的机会,其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自然十分缓慢。

3.课堂发言走过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只关心“标准答案”,放弃口头语言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得不到口语训练,又怎么能提高口语能力?

4.口语训练不到位。由于得不到正规的训练,学生说规范的口语语言当然是难上加难了。

5.心中有话不愿说。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善交谈,即使心里有话也不一定愿意表达,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一种自我封闭的心理。由于“小口”不开,其口语能力自然发展得很慢。

二、解决口语能力偏差问题的基本策略

1.文才口才,双翼双飞。解决口语能力偏差问题,首先要对口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适应社会的合格公民。合格公民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社会交往能力,善于与人交往,只有“文才”不行,还必须有“口才”,即良好的口头语言能力。良好的口语能力必须从小培养,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是教师所肩负的责任。其次,语言表达既包括书面语言的表达,也包括口语语言的表达,虽然在学龄前,儿童具备了一定的口语能力,但毕竟是“初级阶段”,很多话不符合语言的语法、逻辑规范。小学阶段,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应该“同步发展”,即在培养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要着力发展口头表达能力,那种把两种语言能力的培养人为割裂开来的认识和行为是错误的,是荒谬的。最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训练书面表达能力,就是让学生懂得要合乎规则,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奠定基础,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同样有利于发展书面语言。观察发现,许多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同样很强。

2.给予机会,提供舞台。毫无疑问,语言是在实践中习得的,婴儿呱呱坠地以后,在家庭环境中,自然进行着说的实践,从“爸爸”、“妈妈”到一个句子、一个语段,不断实践,不断发展,至入学时,他们已经能够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了。经过三年幼儿园教育,口语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然而,儿童的口语语言“水准”很低,只能满足日常中最简单的与人交流的需要,语言不规范的现象比比皆是,迫切需要在小学甚至在中学进一步提升口语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因此,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自觉遵循语言的习得规律,努力开展言语类活动,给予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提供其表现自我的广阔舞台。

3.畅所欲言,尽情说话。诚然,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学习和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阅读是对书面语言的吸收,作文是用书面语言去表达,但是,在书面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口头语言的训练。例如: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围绕话题进行讨论,让学生交流学习所得,让学生想象说话,作文时先说后写……关键是教师要有口语训练的意识,首先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说一句话、一段话,乃至长篇大论,滔滔不绝,千万不能遏止学生的表达欲望。对于表达能力差的学生,更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给予鼓励、帮助,逐步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其次,要对学生的发言及时评价,矫正“语病”,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品位。

4.口语交际,讲究规范。新课程背景下的口语交际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听说训练,重在培养学生交际的兴趣,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教师要在语言交际情境中,引导学生用口头语言来表达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语文教师要践行新课程理念,如交际环境的创设、教师对象的建立、交际角色的担当,等等。可是,如果片面强调兴趣的培养,轻视甚至放弃说话技能技巧的学习,那也是十分错误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害的。语文教师不能忘记口语交际课中的重要任务“语言训练”,通过教师的训练,让学生在说话过程中学会说话。

一开头的成语范文6

中国改革开放后,生活殷实,后现代文化盛行,“无厘头”搞笑方式风行,这种现实文化促使周星驰电影的流行,也使表达该文化的港粤地域的方言词语“无厘头”扩大流行范围,“无厘头”这一词语靠周星驰电影的传播流行,成为准确记录这种搞笑文化的流行词,显示出方言文化是有吸收价值应受尊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星驰电影反映出后现代文化氛围,对记录特定文化的词语“无厘头”流行起到助推作用,使它从粤方言进入普通话词汇中,而广为流行。目前对“无厘头”词语与语言文化、影视作品的互动关系很少探讨,笔者特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阐明周星驰电影和社会文化环境与“无厘头”流行的互动机制,启发对外汉语教育者对汉语词汇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无厘头”文化的流行

与周星驰电影的反映助推 20世纪90年代香港兴起了一种俗文化或称为次文化,以周星驰创制主演的电影娱乐文化为此种文化的典型代表。其表现是,在压力加大、紧张忙碌的生活中,人们寻求无端的搞笑刺激与讽刺,来丰富紧张的工作生活。其语言或行为靠嬉戏、调侃、玩世不恭的表象深刻反映现实社会的本质。这种文化曾经影响主导了整个香港社会十余年,还将长久地渗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凝聚成为一种精神基因。这种“无厘头”文化主要通过周星驰电影作品传播到汉语北方方言区,首先得到年轻人的喜爱与痴迷,其语言艺术行为也适应各种语言文学艺术,所以其使用领域被迅速拓展,使用人群迅速扩大,而广泛流行于汉文化中。

此种“无厘头”文化形象地再现了及时行乐、无深度表现、离析正统、打破常规等社会心态。[1]被文化界归为后现代文化范畴。“无厘头”搞笑喜剧的方式是随心所欲地组织和违反常态地串联一些毫无关联的现象或事物,出奇制胜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地反映出现实社会,来达到搞笑或讽刺的目的。其表面上的串联想象好像厘定不清组合串联的缘由,莫名其妙,没有来头。由于这种流行文化诞生地在港粤地区,粤方言对这种不能从深层探明厘清其源头的搞笑文化有一个特有称呼,即“无厘头”。用它指称此种文化还暗含着其产生源头。周星驰影视喜剧对此种文化的艺术再现反映与传播助推,促使“无厘头”文化广泛传遍中国各地,并使“无厘头”文化放大传播,从而演绎得丰富多彩。例如,成语“度日如年”被人“无厘头”式戏说为“特指当公务员的日子,非常好过,每天像过年一样”。2012年春晚的小品《荆轲刺秦》穿越节目更显示出“无厘头”文化式的恶搞,它们还在反映并助推着“无厘头”文化的流行。

二、周星驰电影与“无厘头”含义的认知联系

周星驰电影助推着人们对流行语“无厘头”含义的认知理解。与“无厘头”文化在现代时尚青年中产生同步,周星驰主演的“无厘头系列电影”开创了“无厘头”的表演方式,形象而又及时地反映了这种文化。其作品《大话西游》《功夫》等传遍汉语社会,那种“大话”式语言也在青少年中间风靡流行。周星驰的影视作品往往在一种对话没有意义的场景中,通过创造性地分析解构,获得独特的喜剧效果。其电影中的鲜明独特语言行为被称为“无厘头”语言行为。其突出特点就是语言的意义被随心所欲地解构得不合正统,话语表达内涵无法找出源头和依据,语言表达显示出对常态的扭曲。譬如,《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中,春十三娘杀红了眼来寻至尊宝妹妹晶晶时,至尊宝(周星驰饰演)请求春十三娘剖开他的胸膛,好让她看一下他内心的真正归属。春十三娘骂了一句:“无厘头!” 此时影片的字幕以“nonsense”英文词对应解释了“无厘头”,其意为“没有意义、胡说八道、废话”的意思。这其中所使用的话语,形象地映射出了“无厘头”文化的鲜明特征。[2]

“无厘头”这个粤方言文化词语本来不被广大北方方言区的人民所认知,自从作为后现代文化的宗师周星驰所拍的独具“无厘头”特色的用粤方言对白的喜剧电影受到人们喜爱传播后,周星驰的名言名句、举首投足被影迷争相效仿,“无厘头”才迅速被社会主流认知理解,而广为流行使用。新世纪影迷歌迷们还在模拟周星驰的声音,传播其话语,例如登台2012年春晚的农民歌手还在这年元宵节晚会上模拟周星驰的声音唱歌。周星驰电影以独特的演绎风格和个人魅力为特征在影视界而自成一种流派。这种“无厘头”电影的喜剧性与夸大形象的艺术形式广受欢迎,普通话中没有专称词语,就借用诞生地的方言词,因而,对其称说的词语也由源头粤方言进入普通话中,成为普通话中的方源词。人们关联认知,也就把周星驰创制的影片称为“无厘头”影片。

据说周星驰本人对他的喜剧被称为“无厘头”比较反感,因为“无厘头”一词来源的感情色彩略含贬义。对“无厘头”这一方源词的来源解释,或者是“无厘头” 即“无源头、无来头”,因为粤方言中“厘”和“来”同音;或者为“厘头”指准则,“无厘头”为无准则、无分寸;两种解释均含贬义,但两种解说的本义都可引申出戏说、搞笑等义。该词语让人认知联想到的是“不用用脑,不用花心思”,而具有贬义色彩。事实上周星驰电影在拍片时,演员们经常为喜剧效果煞费心机,为了一个精彩的镜头,剧中演员通常都要反复拍摄好多次。[3]周星驰“无厘头”影片,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的调侃与批判,是后现代文化的一种影视文本,蕴涵着后现代思潮的特质与精髓。这样的“无厘头”文化内涵切合大众娱乐心理,所以周星驰的电影颇受观众称颂。伴随周星驰“无厘头”电影的广为传颂,其使用率不断攀升而广泛流行。在语言认知实践中,受对认知原型主观喜爱的心理影响,亦即是受到周星驰电影令人称颂的影响,“无厘头”的主观感情色彩发生了转移变化,在普通话及其他方言区中已经不再是一个贬义词了,人们乐于接受使用它。例如:新闻标题“用兼具批判性的‘无厘头’方式打开观众眼界”。(廖阳《东方早报》2011-12-26)随着“无厘头”词语色彩由贬义转为中性,周星驰对其喜剧被称为“无厘头”将会认可,该词语也已随人们对“无厘头”娱乐文化的认可将被广泛传播,在语言中使用。

三、“无厘头”流行的影视文学动力和语言补位机制

“无厘头”词语在汉语中广泛流行,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有两股动力在促使其广泛流行。

首先,社会环境氛围需要“无厘头”文化艺术。“无厘头”电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周星驰“无厘头”电影广为传播,带动了“无厘头”的广为流行。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是社会文化的需求催生了“无厘头”电影,社会文化又成为语言词汇变化的重要决定因素。“无厘头”词语的流行与周星驰电影及文化的互动表现典型地再现了社会语言学中的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理论。

其次,语言学中的表达空位与补位规律,是“无厘头”被普通话吸收并传播的语言内部动因。

语言表达中虚缺待补的空位和补位驱使往往是新词语诞生的语言学动力。语言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语言是动态非自足的符号系统,人们创制的语言在表达反映社会时,一般情况下表现为完备而复杂,而在表现现实新产生的领域里,显示出语言系统有所缺失,甚至是无以言表。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在语言的某个语义场中的某些特定位置上常常会出现虚缺词语的现象。对准确完美的表达效果的追求,驱使人们加入恰当的语言形式补缺空位。这种虚缺待补现象可称为“表达空位和补位需求现象”[4]。在现实社会文化语境的补位要求驱使下,人们或者借用经常接触到的外语词语,这是在语言中产生的外来词;或从地域文化的方言载体中吸收词语,这样共同语中产生方源词;或利用语言内部的构造机制创造,这时,语言中就产生新词新语。当具有补位功能的一个词语出现后,一旦被典型媒体或语言艺术作品接受并使用,大众就会快速效仿传播。这种语言学规律可以很好地解释方言文化词语“无厘头”进入普通话流行全国的原因。

在“无厘头”文化大为流行的文化语境下,汉语共同语中产生了“无厘头”语义的补位需求。周星驰“无厘头”电影使用“无厘头”方言词语并形象具体再现其内涵,俨然成为“无厘头”的代言人;其影视作品受人喜爱,广为传播,进一步推动普通话表达的补位要求。而在普通话中,对这种搞笑的艺术形式没有词语能够称说表达,于是就近借用流行文化诞生地的称说,以表达这一新生文化形式。因而“无厘头”被吸收进普通话中,而成为流行方源词语。

四、“无厘头”的词典释义对周星驰电影的引用

由于“无厘头”词语在汉语普通话中广为传播流行,记录语言的词典就有记录它的必要。词典收录后,对它解释,要阐释与例证相结合,周星驰电影是对该词语的艺术阐释,所以,词典就必须引用周星驰电影来解释,在很多词典中语言学家对该词的解释也再现了周星驰电影与“无厘头”词语互动传播的关系。如《新华新词语词典》,对该词意义解释为:“故意将一些毫无联系的事物现象等进行莫名其妙组合串联或歪曲,以达到搞笑或讽刺目的的方式。”对该词的来源解释和举例为:“‘无厘头’出自粤方言,本应写作‘无来头’,因粤方言‘来’字与‘厘’字读音相近,故写作‘无厘头’。香港影星周星驰主演的影片《大话西游》里有些对白,对一些毫无关联的词语进行组合,使人莫名其妙,以达到搞笑的目的。‘无厘头’表演方式常被提起”[5]。词典对方言文化词语“无厘头”的例证解释为周星驰电影的传播与影响又起到长久的记载作用,显示出两者的现代互动传播关系,也为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词语的教学指出了互动阐释的方法。

上一篇说课比赛

下一篇梦幻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