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大蒜的过程观察日记范例6篇

种大蒜的过程观察日记

种大蒜的过程观察日记范文1

关键词: 种植活动 幼儿教学 记录方法 培养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应给幼儿提供更多机会接触和探究植物,能感知和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能察觉到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种植活动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种植活动中加入记录的方式,能促使幼儿更细致地观察和认真地思考,帮助他们形成全面观察事物的方法;帮助他们将零散的知识、经验条理化、清晰化,有利于幼儿构建自己的学科知识。同时记录后的交流、探讨,能让孩子的自主化、小组化学习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种植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

通过种植活动,既可以美化环境,使室内美观,充满生气,又可以使幼儿的生活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幼儿参与种植活动,可使他们积极主动地仔细观察植物,从中发现平时不易引起注意的一些特征和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从而激发幼儿对自然的兴趣及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求知欲望。例如很多孩子容易把麦子说成韭菜,于是我们就在教室内用两个花盘分别种上麦子和韭菜,通过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孩子们在比较中发现二者是有很大差别的。

二、种植活动中需要幼儿记录

《指南》指出: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相、做标本等办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注意让记录有意义,通过记录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1]。因此在幼儿园种植活动中,不能没有幼儿的记录。

例如在大蒜种植活动探讨中:大蒜分别在水里和土里长,大蒜大概几天可以发芽,长出大蒜小叶子?两种大蒜在不同的条件下,谁长得更好?大概什么时候水里的大蒜开始烂根?大蒜在阳光下和阴凉的地方,长势又有哪些差别?孩子们在探讨过程中发现由于缺乏记录,回答得不充分、不全面。

三、培养幼儿多样化的自主记录方法

记录是让幼儿一目了然地看到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感受大自然物种变化的过程,是“让儿童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进行学习”的一种途径。记录的方法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记录,要让幼儿在记录前有好奇,记录中有比较,记录后有提升。

1.根据植物的种植变化,做好标记记录。

做中学理论提示我们要尊重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在幼儿提出问题后,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试验,在观察试验的过程中,客观事实会不断调整幼儿不正确的认识,获得新的经验。每一种植物生长都有自己的特性,教师不要直接告诉他们,而是要充分让孩子在观察、比较、探索、操作中发现植物生长的特性,并做上一定的标记记录。

例如哪些植物需要多浇水,哪些植物需要少浇水,在这些植物上贴上标记:一滴水或者一杯水的标记等。哪些植物喜欢在阴凉处,哪些植物喜欢在阳光处,做上太阳和打叉叉的太阳的标记,并将这些植物按照不同的生长需要分区域摆放。

2.充分使用小台历的自主记录方法。

将小台历各在不同区的植物处放一本,幼儿可以在日历上做标记,如哪一天浇水了就做上水标记,哪一天晒太阳了就做上太阳标记,哪一天清理杂草了就注明小草的标记,哪一天长出了新叶子、出现黄叶了就分别画上绿叶和黄叶,哪一天出现新的变化或者出现小虫子了都可以在日历上标注出来。让孩子们拿到小台历就清楚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而且用这种方式幼儿可以持续长时间的记录,往往这样的记录适合小组进行。

3.充分使用记录表的方法。

使用记录表格时,必须对观察对象进行筛选,尽可能地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受被观察的对象,鼓励幼儿使用简单的图画、符号等多种适宜的方式,记录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关键信息。这种方法可以让幼儿比较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过程,也可记录某一时间段内植物叶子数量、花朵数量的变化等。

4.充分使用空白便笺纸式自由记录方法。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自己猜想记录或观察的结果通过简单的符号、图画等标示出来,幼儿的自主性比较大,记录的范围比较广,不受任何限制。教师只要提供一个可以供粘贴便签纸的日期墙面,孩子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提前猜想记录与每天的记录结果贴到相应的日期栏中,增强观察对比性。即使观察同一种植物的生长变化,每一位幼儿的观察角度也都是不一样的。

5.让记录表的功能最大化。

教师要在一日活动中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观察种植活动及记录活动的时间,要定期进行植物种植的记录反馈(可以是晨谈,可以是饭前、饭后。),让孩子觉得这种活动是受关注的,是每天都需要打理的事。同时在每批植物成功种植后,可以对优秀的纪录员进行一定的奖励(评选“最佳观察者”、“最佳记录者”)。

《纲要》新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让幼儿亲近大自然[2]。通过活动开展,让幼儿主动愉快地参与种植活动,自觉地进行记录,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喜欢植物、喜欢观察和坚持不懈完成任务的能力。让幼儿通过亲身经验体会植物生长条件、变化过程的奇妙。

参考文献:

种大蒜的过程观察日记范文2

吃过晚饭,妈妈叫我和妹妹剥蒜瓣,啊!要泡蒜苗了,我非常高兴。不一会儿,蒜瓣剥好了,妈妈把那些白胖胖的大蒜瓣挑出来做种,我和妹妹在旁边当参谋,妈妈选中了谁剥的那瓣蒜,谁就美滋滋的。

选完种,妈妈找来一个空盘子,在里面铺上一层棉絮,把蒜瓣都摆在上面,说:“铺上棉花,蒜苗的根就会扎进去,不容易倒。”然后,她又往盘子里浇上水。我想蒜瓣的头上光秃秃的,只浇水,而不用土,它们能长出蒜苗来吗?

11月22日阴

刚过一天,蒜苗的顶端就裂开了,露出了一点浅绿色的芽儿,像小鸡从蛋壳里刚伸出来的小嘴,用手一摸软乎乎的。再看他们的根部,已长出了一些短短的须根,还没能扎到棉花床里。我担心它们倒了,就把它们一个个往棉花里塞。妈妈看见了说:“傻瓜,别塞了!这样会把它们弄死的。”我忙问:“那怎么办?它们容易倒。”妈妈笑着说:“过几天,根长长了,就不会倒了。”听了妈妈的话,我放心了。这时,我又提到昨天的问题,妈妈说,“蒜瓣本身就存有养料,只要温度适当,加上水份、空气、阳光,没有土照样生长。噢,原来是这样,我心中的谜才解开了。

11月24日晴

转眼间,两天过去了。蒜苗都长到了一厘米高,它的根须像钢丝似地扎进了棉花里。我一边看,一边想,妈妈说得真对。

在这些蒜苗中,有一棵长得又高又壮,好像是“穆铁柱”,我给它点了一个红点,算是鼓励。另一棵长得最矮,我给它点了一个蓝点,希望它努力赶上。

11月25日晴

今天,蒜苗的头上都裂开了一道缝,我以为它们都要生病了呢,急忙去问妈妈,妈妈说:“这是分片,就是小片叶子要从大片叶子的中心钻出来呀!”这真是一场虚惊。

11月29日晴

蒜苗长得很快,我每天都好像听到它们“唰唰”向上长的声音。那白玉般的茎,翠绿的叶子,簇拥在一起,活像一片齐唰唰的小竹林。那长长的须根都牢牢地扎入棉絮,纵横交错,紧紧地钩织在一起,就是用手拉也扯不开它们了。

妈妈说:“该把棉花去掉了。因为棉花缠住了根,又挡住根接受阳光,时间长了蒜苗就会干枯的。”说着小心地把棉絮去掉了。

12月2日晴

蒜苗已经半尺多长了。这盘蒜苗,中间长得高,四周长得低,形态很好看。

到了晌午,妈妈拿着剪刀朝这盘蒜苗走来。我问:“您要干什么?”她说:“该剪蒜苗了,再不剪,就老了。”我一听,惋惜地说:“唉!好不容易长这么大,剪掉多可惜呀!”妈妈笑着说:“没关系,蒜苗剪完还会再长的。”我听了这话,高兴地说:“嗬!蒜苗真有两下子,还会再生呢!”妈妈剪蒜苗的时候,故意留下一厘米多长,为的是让它们再长。

吃午饭的时候,妈妈把蒜苗放进面条里,香喷喷的蒜味格外鲜。

【简评】

种大蒜的过程观察日记范文3

原始瓷或原始青瓷,是古陶瓷界对瓷器初创阶段在技术和制品均未成熟情况下的一种俗称。夏商之际的早期原始瓷器,是瓷器初始阶段的制品,亦称原始青瓷。根据浙江省北部,以目前的德清地区为主要分布区的浙北东苕溪流域发现的原始瓷资料表明,这一时期的制品,施釉技术尚未成熟,常表现为非有意施加的包含釉。研究表明,形成包含釉的主要原因,是柴窑炉在烧制制品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柴火通过燃烧,在窑炉内连续高温状态下形成的烟雾及散落物而形成的,因此也可称为“暴汗釉”和“落灰釉”。观察“暴汗釉”的形态,往往只会散落在器物的仰面(正上面),因此是比较容易区分的。这一时期产品的胎土也非完全真正的高岭土,大件制品的成型技术以泥条盘筑法为主。发展至西周和春秋时期,特别是春秋早中期(以位于德清县武康的火烧山窑址为例)。虽然这一时期的制瓷工艺,包括胎釉技术等,还存在不够稳定的现象,但是总体上还是比前期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器形增多,釉色也增加了。因此,春秋早中期是这一地区原始瓷历史上的一个创新期和高潮期。经过了春秋晚期的低迷,战国时期的窑业又迎来了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制品的胎釉技术、制瓷工艺等均比前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且显示出烧成温度高、胎的吸水率明显降低、釉色好、玻光感强、器形丰富等特点[1]。

根据火烧山窑址考古发掘资料显示,桶形卣的器形总体呈长方形,基本特征为:折侈口尖唇(有些近似子母口状),折沿或卷沿,折肩,肩部饰一对绳纹U形耳,弧腹下斜收,平底,如火烧山窑址出土的器物(见图1、图2)。1976年3月初,在德清县东部地区新市镇东北约四公里的“皇坟堆”发现了一批早期墓葬殉葬品,出土了筒形器、罐、尊、卣、鼎、碟等原始瓷器共二十七件。据资料介绍,出土的原始青瓷器大多数器形较大,制作比较规整,胎土未经充分淘洗,部分器物尚能见到一些砂粒,胎色灰黄,胎壁稍厚处烧结程度不大好。有的器物局部胎壁有气孔、气泡,致使器壁厚薄不均。大件筒形器可以明显看出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的痕迹。器表大多饰有云纹、变体云纹、水波纹间横F纹,也有戳印圆圈纹的。另外还有用绞索状饰环形假器耳及S形、羊角形附加堆纹作装饰等[2],如皇坟堆出土的器物(见图3~图7)。这些出土的原始瓷桶形卣表面纹饰比较丰富,而且变化多端。这些器物的装饰纹样在火烧山窑址中基本能够找到,时代上属于这一窑址的早期阶段,即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3]。

综观这一地区比火烧山窑址早的前期,也就是商至西周时期的窑址和墓葬考古发掘资料,没有发现类似的器形。桶形卣这种器形是在火烧山窑址的早期开始出现的,也就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4]。那么为何在这一时期会突然出现这种器形呢?笔者通过以下资料进行分析。浙北地区是著名的稻作和蚕桑传统地区,早在7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这里的先民就开始了稻谷种植,著名的湖州邱城遗址考古资料可以证明。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时期,这一带种桑养蚕业已空前繁荣,是我国蚕丝和麻纺织品最早的发源地之一。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考古发掘资料足以证明这一点。古老的地方传统农业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元素,如稻作文化和蚕丝、麻织手工艺技术等,必然会影响和渗透到本地区的其他行业,如竹编技术、古陶瓷工艺等。

传统农具和器具,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劳动生产和经验积累创造出来的,箩与^是这一地区其中最为主要的用具之一。它们是取当地的植物毛竹,用手工篾编技术编织加工起来的农业用具。箩是在稻作生产中用于装稻谷挑稻谷和米的筐,^是在蚕桑养殖业中用于采摘桑叶和装盛桑叶的必备器具。这两种农具至今的功用也没有l生变化。如果将它们的功用细分起来,箩筐似乎比较单一,是专门用来装盛细粮,如稻谷、米之类的专用器具。从外表、用料和篾编工艺等方面观察,^比箩略显粗糙,它除了主要用于蚕桑养殖的采盛桑叶以外,还是一种盛草的器具,所以通常或亦称“叶^”“草^”“羊草^”等,甚至装柴火、杂物什么都会用到它。结合这一地区悠久的稻作与蚕桑文明和历史,推测这些农具应早在商周之前就已经诞生,多年来已成了这一个地区稻作农业和蚕桑养殖业的代名词及象征。据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考古发掘资料显示:出土了二百多件竹编器物,有箩、筐、席、竹绳等。竹子被广泛用于人们的生活、耕种、纺织、捕鱼等诸方面。^(见图8)、箩(见图9),是目前这一地区仍在使用的竹编农具样式。

结合上述资料,通过对原始瓷桶形卣的造型及表面纹饰的观察与分析,笔者体会到这些桶形卣的总体造型及表面纹饰,与^、箩的造型及竹篾编织纹饰非常接近。观察原始瓷桶形卣表面的纹饰,虽然似有多种变化,但是其中最为基本的两种是:原始瓷桶形卣^纹(见图3)和原始瓷桶形卣箩纹(见图10)。通过仔细观察,它们的用竹片篾编的纹饰特征非常明显。相似的还有原始瓷桶形卣箩纹(见图2)和原始瓷桶形卣^纹(见图7)。除此,通过观察火烧山窑址出土的原始瓷标本(见图11、图12),也许可以进一步有所认识,尤其图11中的标本原始瓷器纹饰,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这类纹饰就是源自篾丝编织纹工艺的结果。自古以来,浙北地区的竹资源非常丰富,是国内主要的毛竹等多种竹类的分布区。各类用竹制成或编成的农具和用具品种繁多,体现了一个地方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竹编工艺与文化。另一方面,我们知道与原始瓷相同,流行于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其器物装饰纹饰也非常复杂。笔者通过印纹硬陶纹饰与原始瓷纹饰对比认为,这类纹饰两者之间应当是相通的。虽然印纹硬陶与原始瓷两者的质地不同,但年代相同,器物表面的纹饰创意应都源自传统竹器的篾编工艺与文化,如叶脉纹、云雷纹、人字纹、绳纹、方格纹、回纹、曲折纹、菱形纹、波浪纹等等。这些纹饰基本上可以在原始瓷和印纹硬陶上找到并相对应。图13是笔者对皇坟堆出土原始瓷桶形卣(见图3)表面纹饰,用线图进行的分解描绘放大的纹样。从这里可以更明显地看出它篾编工艺的结构与造型,其纹样形式的母本应当脱胎于^(见图8)纹无疑。虽然在这些类似的纹饰中会包含有一些人为的创意或变异成分,如通常认为的“变体勾连纹、变体云纹”等等,但是仔细观察,这些纹饰的竹编纹属性特征还是非常明显和清晰可辨的。从总体造型上,图4、图6、图10更接近^的造型。

在德清县武康的战国亭子桥考古发掘资料中,出土了许多镂空长颈瓶标本。虽然完整器不多,但是经过拼粘复原,还是能够看清楚它们的本来面貌。图14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件标本。这类器物的完整器属于早年墓葬出土或旧藏的,在本省内除浙江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外(见图15),萧山博物馆也保存了一件(见图16)。这两件器物的造型和纹饰与亭子桥出土的基本一致。在图16的肩部发现增饰了一对悬环,是当时的一种器物装饰风格。

根据亭子桥窑址考古发掘资料显示,镂空长颈瓶的特征是:“细长颈、口微敞、方唇,口沿下设一盘口状厚圈,溜肩、鼓腹、平底(有少量在平底面饰有圆点状三足)。大多在肩部和腹部饰两圈倒三角形镂孔,作上下交差排列状,以两圈居多,三圈的较少。上下圈镂空之间大多以凸弦纹和云雷纹相隔。小部分器物的镂孔位置较低,下圈镂孔至中腹偏下(见图17)。”[5]

根据这一地区战国之前的墓葬和窑址等考古发掘资料,类似镂空长颈瓶的器形没有出现过,那么为何在战国时会出现这种器形呢?笔者通过观察镂空长颈瓶器形及其线图得到了感悟,认为其总体造型与蒜头非常神似。观察这些器物的造型,几乎与蒜头造型:细长颈、溜肩、鼓腹、平底的特征一模一样。这类器物的腹部处均设有成圈的镂孔,具备香熏的特征,是古代用于驱除邪气、清醒空气和闻香的用具。那么战国时的古人为何要模仿蒜头的造型来制作熏炉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一些原因,其一,蒜头具有解毒杀虫、消肿消毒、止痛,止泻止痢、治肺、驱虫的作用。我国魏晋时期的《名医别录》中对蒜头所具有的功能是这样记载的:“散痈肿魇疮,除风邪,杀毒气。”其二,资料显示,虽然据说我们目前通常所见的蒜头,称为大蒜,是在比战国迟的汉代时从国外引进的,但在国内也有相同的物种,而且其造型和特性也基本相同。《尔雅・释草》中有记录:以T为山蒜,初名“山蒜”,亦称“卵蒜”。《诗经》中称小蒜为“薤或薤白”(见图18)。据记载,小蒜具有温中、下气、消谷、杀虫等功能,还可治吐泻、心腹胀痛、疔肿毒疮、毒虫咬伤等。如《名医别录》:“主霍乱,腹中不安,消谷,理胃温中,除邪痹毒气。”《千金・食治》:“叶主心烦庙,解诸毒,小儿丹疹。”《食疗本草》:“去诸虫毒,丁肿,毒疮。”《随息居饮食谱》:“下气,止痛,杀虫。”也有资料称:荞头又叫头,植物学名薤,属百合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资料还显示,荞头原产亚洲东部,我国自古栽培,已有3000多年历史。汉书《龚遂传》有:“遂为渤海太守,劝民务农桑,令口种百本薤”等记载。宋代宋长文《墨池篇》记载:“殷汤时仙人务光植薤而食,清风时至……作薤叶菜。”

综上所述,出自本土的蒜类可能不止一个品种,但是所谓的大蒜与小蒜的功能是基本相同的。两者除了在物体大小方面的区别以外,总体造型也是基本一致的,同时也证明了先民们对薤的功能早在汉代之前就有了认识。正因为蒜类植物可以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好处,可以杀死毒气、清醒空气,进而又可引伸为驱除邪恶,成为崇拜的对象被神化,并将它做成器物作为礼器或用于生活之中的熏炉。蒜头所具有的作用与香熏的功能不谋而合,也许这就是先民们为何要以蒜头造型作为模仿、创意出造型一致的镂空长颈瓶式熏炉的原因罢了。另外,通过对比,镂空长颈瓶的造型与小蒜的造型非常神似。

我国对香的使用早在战国以前就已开始了。资料显示:古人焚香用来供奉神明,亦可达到除秽清洁的目的。资料还显示:先秦时,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无论男女都有随身佩戴香物的风气。《周礼》记载:“翦氏掌除C物,以攻H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M之事。”《礼记》记载:“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春秋战国时,人们对香的认识更进了一步,用香比喻一种高尚、善美的品质,把香文化作为一种日常的礼仪。

资料显示,由蒜头造型而模仿器形,在西汉时曾流行一种青铜质的蒜头壶(见图19)。在器物造型上,与战国的镂空长颈瓶基本一致,但此时蒜头壶的口部已做成蒜头状凸起来的造型,底为圈足,腹部的镂空也不见了,很明显失去了熏炉的功能,已演变成了一种酒器。宋代出现了瓷质蒜头长颈瓶。明清时已将这类器形习称为蒜头瓶,品种有青花、五彩、描金等。清代的蒜头瓶器形趋于轻盈秀美(见图20)。

“艺术来自于生活,创作源于大自然。”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原始瓷桶形卣的盛行,应与这一地区悠久和传统的稻作农业、蚕桑文化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工匠们模仿本地区农业用具箩和^的实物造型而产生的。而战国时期镂空长颈瓶熏炉的诞生,应是体现了传统的闻香习俗,是人们对小蒜的崇拜并模仿蒜头造型制作熏炉的结果。浙江德清出土的原始瓷桶形卣和镂空长颈瓶,是这一地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从一个侧面验证了,早在2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以目前的德清为主要分布区的浙北东苕溪流域,不仅古陶瓷历史悠久,而且体现了明显的时代和地方民俗文化特色。■

注释:

[1][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县博物馆.德清亭子桥战国原始瓷窑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2][3]姚仲源.浙江德清出土原始青瓷器――兼析原始青瓷使用中的若干问题[J].文物,1989(4).

种大蒜的过程观察日记范文4

关键词:高中生物;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取材

G633.91

作为高中阶段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实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该实验,学生可以初步的认识植物染色体的构成情况以及对细胞的分裂过程有直观的了解,并具有自主制备洋葱根尖制作的能力,进而完成绘制和处理植物有丝分裂图。可以这样讲,该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中最基础的实验之一,也是细胞学、遗传学的基础实验之一。通过实验可使学生深刻、巩固地掌握生物学知识, 培养学生生物学基本技能、观察分析能力, 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 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而在高中学生实际实验中,植物有丝分裂实验有不少中学未做, 有的即使做了, 效果不好。因此笔者针对实验中的难点进行摸索探讨。

一、方法及结果

1.材料的选取和培养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材料选取的范围非常广, 如洋葱、大蒜、蚕豆、向日葵、小麦、大豆等等都可以。但哪种材料效果较好, 课本没涉及,资料也难以明确。我在实验过程中选用了洋葱、大蒜、蚕豆三种材料, 对它们进行实验观察。

(1)洋葱的培养

简单的培养方法可以用一块纱布, 将其中间纱线抽稀疏这里为了使根尖长出不受阻碍固定于装满水的广口瓶上, 让纱布略接触水面。然后将洋葱置于纱布上, 放于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注意每天换水一次, 一般培养三天, 当根尖长到1到2厘米时,即可用于实验。

(2)大蒜的培养

在实验课之前一天取健壮的大蒜瓣, 剥去外皮, 将数个蒜瓣用铁丝穿起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以水浸没大蒜根部为宜,把它放在温暖的地方。注意每天换水一到两次, 保持蒜瓣根部浸没于水中。待根长到1到1.5厘米时,即可剪取根尖。

(3)蚕豆的培养

切取蚕豆侧根根尖一, 用刀片将根尖端纵剖一次, 使根尖内部组织在解离时能与解离液充分接触。此操作要快速进行, 以防材料变干燥。

2.取材时间

我们知道, 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不仅有一定的周期性, 而且还有一定的分裂高峰。如果我们取材时间处在细胞分裂高峰时, 就能够观察到各个分裂相的细胞, 达到实验的目的。所以, 取材的时间是本实验的关键之一。而据相关资料的记载, 一般是:

3.固定分离

将剪下的根尖立即投人盛有浓盐酸与酒精的固定离析液中, 迅速杀死细胞并使细胞保持于分裂状态, 同时溶解了细胞间的胞间层, 在压片时细胞易于分散。一分钟后, 根尖完全酥软时取出。气温高时, 解离时间要稍短些。此操作注意严格控制时间, 如果解离过久, 材料完全离散就无法进行清洗等操作。我们实验的结果是大蒜和洋葱固定离析时间为二十到三十分钟, 蚕豆为二十分钟。若解离不够充分, 则压片时材料细胞堆积在一起, 不易分散, 无法观察。而实验方法可在分裂高峰取材以后迅速固定, 就能使学生在显微镜下看到各期分裂的细胞, 达到实验的目的。

4.染色

把经固定分离的根尖, 用清水漂洗以后, 进行染色。染色液采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龙胆紫在使用时溶液浓度与染色时间的关系难以掌握, 而往往影实验效果。一般认为醋酸洋红染色的效果也不好, 经过实验, 确实如此实验证明, 按此操作染色太深, 不易观察。改进的办法有二, 一是降低龙胆紫溶液的浓度, 以万分之五为宜;另外是缩短染色时间, 以一分钟为宜, 决不能超过两分钟分钟。

5.压片观察

教材在指导压片时采用的方法是盖上盖玻片以后, 在盖玻片上加一载玻片。学生因初次操作容易造成盖玻片滑动, 造成细胞重叠,影响观察效果。而在实际实验压片过程中, 盖上盖玻片以后, 在盖片上盖两层吸水纸, 用手指轻轻按压盖片,然后再用铅笔头轻轻均匀地敲打注意敲打时不要使盖片滑动。这样能使生长点细胞分散开, 呈云雾状。

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本所学的植物细胞分裂各期染色体的特点, 找出处于有丝分裂间期和前、中、后、末期的细胞。观察时应先在低倍镜下观察, 找到典型的又换高倍镜观察。

二、分析总结

1.选取材料

要使实验有比较好的效果, 选择合适的材料也是很重要的。在此文所选的洋葱、蚕豆、大蒜三种材料的观察中, 从总的实验效果看, 用蚕豆、大蒜、洋葱作材料所压的片有一共同的优点染色体比较清晰, 各个时期染色体的特点容易辨认。但是最好的实验体是蚕豆。

2.取材时间

从实验可以看出, 不同材料的根尖细胞分裂高峰不同, 而且也不是一天中只有一个。任何材料和时间无绝对不分裂期。一定要根据材料选时间。

3.固定离析

首先,在离析前应固定以保证观察到分裂高峰期各分裂相的细胞。其次,为节省时间,固定、离析可同时进行, 即把固定液与分离液等量混合即可。

4.染色

由于所述两种染色方法的优缺点, 学生观察了自己制作的装片以后, 再对照看一下教师所做的演示片, 这样可以更好的巩固和提高实验课的质量。

5.压片

为避免盖玻片沿功造成细胞重叠, 盖上盖片, 不宜用载玻片一而应用两层吸水纸, 用手指按压, 用铅笔头敲打, 效果最好。

三、结束语

我们所观察的植物根尖细胞是被固定的死细胞。分析起来, 主要是抓好选材、取材、固定、分离、染色及压片几个步骤, 特别是要掌握好取材和染色两步骤, 方能取得良好实验效果。因此,不可能见到四个时期连续变化的过程,通过不同时期细胞特点, 应该让学生建立起植物细胞在活细胞中有丝分裂是动态、连续的过程的概念。

参考文献:

[1]周仪.植物形态解剖实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高信曾.植物学实验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滕崇德.植物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种大蒜的过程观察日记范文5

(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南昌 330045)

摘要:为了考察大蒜浸出液在抗鸡球虫临床上的应用。试验设Ⅰ、Ⅱ、Ⅲ、Ⅳ、Ⅴ、Ⅵ组,第Ⅰ组:卵囊分别投入50%、20%、10%的蒜瓣浸出液、2.5%重铬酸钾液中,恒温培养24、48、72 h后计算卵囊孢子化率。第Ⅱ、Ⅲ组:分别以50%蒜瓣浸出液抑杀的未孢子化、孢子化卵囊,恒温培养48 h洗净感染1×105个/只卵囊;第Ⅳ组:感染1×105个/只孢子化卵囊,以20% 的蒜瓣浸出液作为驱虫中药替代饮水;第Ⅴ组:感染1×105个/只孢子化卵囊后不给药;第Ⅵ组:不感染不给药。结果表明,50%、20%浓度蒜瓣浸出液于24、48、72 h后卵囊孢子化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以第Ⅱ组雏鸡的平均增重及相对增重率最高,组间差异不显著,与感染对照组(Ⅴ)差异显著;第Ⅲ组平均OPG数仅次于感染对照组(Ⅴ),远高于Ⅱ、Ⅳ组差异显著;第Ⅱ、Ⅳ组卵囊比值在25%~50%区间,卵囊值均为10;第Ⅲ组卵囊比值在75%~100%区间,卵囊值为40;第Ⅲ、Ⅴ组部分鸡只出现血便;第Ⅲ组病变值(11.7)仅次于第Ⅴ组(23.3),第Ⅲ、Ⅳ组间差异显著;在第Ⅱ、Ⅲ、Ⅳ3组中,ACI以第Ⅱ组(173.95)为最高,第Ⅳ组次之,2组均判为中等效果。第Ⅲ组ACI为117.55,小于120判为无效。蒜瓣浸出液对体外抑杀未孢子化卵囊感染、体内阻断球虫发育效果较好。

关键词 :蒜瓣;抗柔嫩艾美耳球虫;效果

中图分类号:S852.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1-0134-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1.035

Effects of Garlic Lixivium on Anti-E.tenella Coccidia

LIU Li-heng,LUO Feng,WU Jia-bin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gxi Agriculture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China)

Abstract: Five groups were set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garlic lixivium in anti-E.tenella Coccidia. The oocysts in group I were put in 50%,20%,10% garlic lixivium with 2.5% potassium dichromate solution, and incubated in constant temperature for 24,48, and 72 hours to calculate sporulated oocysts. In group II and III, the un-sporulated oocysts and sporulated oocysts were incubated in constant temperature for 48 hours after killed by the 50% garlic lixivium, and then adopted 1×105 oocysts to infect chickens. In group IV,the chicken were infected with 1×105 sporulated oocysts and treated with 20% garlic lixivium instead of drinking water. In group V, the chicken were infected with 1×105 sporulated oocysts without any repellent or herbs. The group VI was control group with no infection and no repellent or herbs suppl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orulated rate of oocysts treated with 50%, 20% garlic lixivium and incubated 24 h, 48 h, 72 h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average weight gain of the chicken in group II were relatively higher and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group V(P<0.05). The average OPG number of the chickens in group III were only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V,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II and IV. The oocysts ratio of group II and IV was from 25% to 50%, with the oocysts value of 10. The oocysts ration of group III was between 75% to 100%, with the oocysts value of 40. There only part of chickens in group III and IV were observed bloody stool with not seriousness. The lesions value of group III was 11.7, only lower than group V (23.3)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group IV. The ACI number in group II was 173.95 and followed by group IV. Both two treatments were judged as moderate effect. The ACI of group III was 117.5, and judged as invalid effect with the number below 120.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garlic lixivium was benefit to in vitro inhibition of un-sporulated oocysts infection and intro restraining of coccidian growth.

Key words: Garlic clove; Anti-E.tenella; effect

收稿日期:2014-05-29

基金项目:江西农业大学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9003307)

作者简介:刘立恒(1974-),男,河北沧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动物寄生虫学研究,(电话)15879063651(电子信箱)lihengliu0714@163.com;

通信作者,吴家斌(1957-),男,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动物寄生虫学研究,(电话)15970478732(电子信箱)okwjb-123@163.com。

随着养鸡业的不断发展,抗鸡球虫病的药物效果、药物抗药性、药物残留或鸡产品食用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1,2]。中草药具有抑杀球虫和毒副作用小、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促生长等优点,尤其是鸡球虫对其不易产生耐药性,有着广阔的前景[3]。刘星等[4]用20种中草药体外抑杀兔肠球虫及肝球虫卵囊,结果表明,侧柏叶、白头翁、大蒜、农吉利、苦参、鱼腥草、洋葱、皂角和穿心莲等药物有较高的抑杀作用;李文超等[5]用白头翁汤复方及组分抑杀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白头翁及其总皂苷对球虫卵囊的孢子化抑制效果较好。本研究用大蒜浸出液进行抗鸡球虫效果试验,以期为大蒜浸出液抗鸡球虫在临床应用方面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虫株及动物

柔嫩艾美耳(E.tenella)虫株由本教研室提供;1日龄蛋鸡公雏购于南昌熊坊孵化场;干制蒜瓣购于农贸市场。

1.2 溶液的制备

饱和食盐水、2.5%重铬酸钾液:称取2 280 g食盐和2.5 g重铬酸钾,分别加入6 000 mL开水和100 mL清水中,溶解过滤。

蒜瓣浸出液:称取干制蒜瓣50 g加入100 mL清水,豆浆机打碎、过滤,取50、20、10 mL滤液,分别加50、80、90 mL蒸馏水,配制成50%、20%、10%的浸出液。

1.3 虫株复壮、增殖

取E.tenella虫株卵囊液,对水离心2遍洗去重铬酸钾液,经口感染公雏,6 d后检查粪便卵囊,当卵囊大量排出时,守候收集雏鸡刚排出的新鲜粪便于盛有适量4 ℃冷水的500 mL烧杯中,4 ℃冰箱保存。

1.4 卵囊分离收集

粪便加4 ℃冷水拌匀,过滤,2 000 r/min离心5 min,倾上清液留沉淀,加4 ℃ 10 mL饱和食盐水再2 000 r/min 离心5 min,留上清液弃沉淀物,加冷水离心,倾上清液留沉淀液,重复2~3遍。

1.5 试验分组

试验设体外抑杀未孢子化卵囊发育组(Ⅰ组)、体外抑杀未孢子化卵囊感染组(Ⅱ组)、体外抑杀孢子化卵囊感染组(Ⅲ组)、体内阻断球虫发育组(Ⅳ组)、感染对照组(Ⅴ组)、空白对照组(Ⅵ组)。第Ⅰ组:卵囊分别投入50%、20%、10%的蒜瓣浸出液、2.5%重铬酸钾液中,每份3个重复,恒温培养24、48、72 h后计算卵囊孢子化率。第Ⅱ、Ⅲ、Ⅳ、Ⅴ、Ⅵ组,雏鸡10日龄时随机分组(6只/组),饲养于消毒后的不锈钢笼内,食用不含药物或鸡球虫污染的饲料和水。25日龄时空腹称重,第Ⅱ、Ⅲ组:分别以50%蒜瓣浸出液抑杀的未孢子化、孢子化卵囊,恒温培养48 h后洗净感染1×105个/只卵囊;第Ⅳ组:感染1×105个/只孢子化卵囊,以20%的蒜瓣浸出液作为驱虫中药替代饮水;第Ⅴ组:感染1×105个/只孢子化卵囊后不给药;第Ⅵ组:不感染不给药。分组后每天观察雏鸡的精神、饮食和粪便状况,记录发病鸡或死亡雏鸡数,对死亡雏鸡解剖确定是否死于球虫病;感染第5天起,每天检查收集Ⅱ、Ⅲ、Ⅳ、Ⅴ、Ⅵ组雏鸡粪便,统计血便堆数,计算OPG;感染后第八天各组雏鸡空腹称重并剖检,观察鸡只盲肠病变并给分。

1.6 卵囊的计算

1.6.1 卵囊孢子化率 卵囊培养24、48、72 h时,吸管取1滴于载玻片中央,加盖玻片在显微镜下逐行随机计算未孢子化卵囊及孢子化卵囊100以上个数,重复计数3次,分别记录每次孢子化卵囊与未孢子化卵囊的数据。用Excel软件统计每个样品中孢子化卵囊平均百分率、标准差及t检验的差异水平。

1.6.2 卵囊定量感染 用刻度吸管移取孢子化卵囊液1 mL于青霉素空瓶内,使10 μL卵囊液中卵囊数在40~100个为好。用10 μL移液器吸卵囊液于载玻片上,覆盖玻片在160倍显微镜下逐行计数,以重复计数3次的平均值,推算稀释后体积内的卵囊总数,也就是1 mL原液内的卵囊数。根据试验攻虫数(1×105个/只),确定卵囊原液体积。

1.7 抗球虫效果判断标准

根据各组相对增重率、血便记分、存活率、病变值、卵囊值与抗球虫指数(ACI)综合评价。

1.7.1 相对增重率 相对增重率=(感染各组雏鸡平均增重/不感染不给药组鸡平均增重)×100%。

1.7.2 血便记分 感染第5、6、7天参考 Morehouse[6]的方法,按以下标准记分:正常0分;少量血便1分;中等量血便2分;许多血便3分;无正常粪便4分。0分不作记录次数计。平均粪便记分=每组鸡粪便记分之和/记录次数。

1.7.3 鸡粪便OPG 参照斯陶尔氏法(Stoll’s method)[7]计算OPG。

1.7.4 存活率 存活率=(组内鸡存活数/组内鸡总数)×100%。

1.7.5 病变值 病变值=每组平均病变记分×10,病变记分按Johnson等[8]的方法给盲肠病变记分。摘取盲肠,盲肠两侧病变不一致时,以严重的一侧为准。盲肠正常并且无肉眼病变,记0分;盲肠壁有很少量散在淤血点,但肠壁不增厚,内容物正常记1分;盲肠壁增厚,盲肠内容物明显带血,病变数量较多,记2分;盲肠内容物多量带血或有盲肠芯,盲肠壁肥厚明显,记3分;盲肠因充满大量血液或肠芯而明显肿大,外观呈酱色,记4分。死于球虫病鸡只记4分。

1.7.6 卵囊值 取感染后第5~7天雏鸡粪便每克粪便中的卵囊数(OPG)的平均值与感染对照组雏鸡OPG值的比值。并按角田清[9]标准,比值小于1%,卵囊值为0;在1%~25%时,卵囊值为5;在25%~50%时,卵囊值为10;在50%~75%时,卵囊值为20;在75%~100%时,卵囊值为40。

1.7.7 抗球虫指数 按文献[7]计算(ACI):ACI=(存活率+相对增重率)-(病变值+卵囊值+血便计分);判定标准:ACI≥180判为高效,160~179判为中效,120~159判为低效,<120判为无效。

2 结果与分析

2.1 蒜瓣浸出液对E.tenella卵囊孢子化率的影响

由表1可知,E.tenellag球虫卵囊随蒜瓣浸出液浓度降低和时间的延长,孢子化率呈上升趋势;50%、20%浓度蒜瓣浸出液于24、48、72 h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10%浓度蒜瓣浸出液于24、48、72 h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表1)。

2.2 蒜瓣浸出液抗E.tenella球虫效果

抗球虫效果判断标准是根据各组相对增重率、血便记分、存活率、病变值、卵囊值与抗球虫指数 (ACI)综合评价(表2)。

2.2.1 临床及剖解情况 空白对照组(第Ⅵ组)雏鸡精神、食欲、粪便均正常。感染对照组(第Ⅴ组)及各试验组的雏鸡均有不同数量、不同程度表现精神沉郁、采食量减少或食欲废绝、羽毛散乱、畏寒等症状,第5~7天,第Ⅲ、Ⅴ组部分雏鸡出现血便。病变主要局限于盲肠,盲肠肿胀并有凝血块及充满干酪样物质,盲肠硬化并脆弱;盲肠明显萎缩,其长度等于或短于直肠,内容物少,整个盲肠 呈粉红色。

2.2.2 增重与相对增重率 在第Ⅱ、Ⅲ、Ⅳ组中,以第Ⅱ组雏鸡的平均增重及相对增重率最高,组间差异不显著,与感染对照组(第Ⅴ组)差异显著。

2.2.3 卵囊比值与卵囊值 第Ⅲ组平均OPG数仅次于感染对照组(第Ⅴ组),远高于Ⅱ、Ⅳ组,差异显著;第Ⅱ、Ⅳ组卵囊比值在25%~50%区间,卵囊值均为10;第Ⅲ组卵囊比值在75%~100%区间,卵囊值为40。

2.2.4 血便、病变记分与病变值 第Ⅲ、Ⅴ组部分鸡只出现血便;第Ⅲ组病变值(11.7)仅次于第Ⅴ组(23.3),第Ⅲ、Ⅳ组间差异显著。

2.2.5 抗球虫指数(ACI) 在第Ⅱ、Ⅲ、Ⅳ3组中,ACI以第Ⅱ组(173.95)为最高,第Ⅳ组次之,2组均判为中等效果。第Ⅲ组ACI为117.55,小于120判为无效。

3 小结与讨论

3.1 蒜瓣浸出液对卵囊的影响

试验以蒜瓣浸出液抑杀未孢子化卵囊,了解卵囊的孢子化率情况;通过蒜瓣浸出液抑杀未孢子化、孢子化卵囊后感染雏鸡和直接感染卵囊后口服蒜瓣浸出液,与感染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比较,掌握蒜瓣浸出液的抗球虫指数(ACI)。

3.1.1 体外影响 大蒜素是大蒜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大蒜素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都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10]。结果表明,蒜瓣浸出液也具有良好的抑杀柔嫩艾美耳球虫未孢子化卵囊作用;抑杀未孢子化卵囊后感染雏鸡,相对增重值较高、卵囊比值最低,抗球虫指数(173.95)为中等效果;对孢子化卵囊抑杀效果不佳。

3.1.2 体内影响 感染卵囊后口服20%的蒜瓣浸出液,作为一种中草药驱虫,卵囊比值最低,抗球虫指数(161.90)为中等效果。但蒜瓣浸出液含有大蒜素,味辣,适口性极差,容易引起鸡体缺水,影响采食和增重。降低蒜瓣浸出液浓度适当可以改善适口性、增重等,但是否造成抗球虫指数下降而为低效或无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3.2 虫株对ACI的影响

柔嫩艾美耳球虫是鸡的艾美耳球虫中致病性最强的一种,它主要危害15~45日龄雏鸡,本试验感染对照组的结果表明:ACI值为91.7、血便情况不严重、没有死亡雏鸡,说明试验使用的柔嫩艾美耳球虫虫株的毒力不够强(试验采用了经多次复制传代、早熟为多的虫株,毒力不太强),还是选择从野毒株中分离出的柔嫩艾美耳球虫虫株试验为好。

参考文献:

[1] 李玉剑,岳 城,黄 兵,等.鸡球虫病活疫苗的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09,17(1):75-80.

[2] 胡景辉,陈振义,崔 路,等.鸡球虫活苗免疫试验[J].中国兽医杂志,1997,23(10):53-54.

[3] 葛 凯,李培英,汪兴生.等.中草药对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孢子化的影响[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21(1):1-5.

[4] 刘 星,林开江,魏延玲.几种中草药对家兔球虫卵囊发育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1983(3):37-39.

[5] 李文超,时维静,顾有方,等.白头翁汤复方及组分对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的影响[J]. 畜牧与兽医,2010,42(10):84-86.

[6] MOREHOUSE N F,BARON R R.Coccidiosis:evaluation of coccidiostats by mortality,weight grains,and fecal scores[J].Exp Parasitol,1970,28 (1):25-29.

[7] 孔繁瑶.家畜寄生虫学[M]. 第四版.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8] JOHNSON J,REID W M. Anticoccidal drugs: lesion scoring techniques in battery and floor Pen experiments with chickens[J]. Exp Parasitol,1970,28(1):30-36.

[9] 角田清.鸡球虫病[M].陈 宜,明如镜,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

种大蒜的过程观察日记范文6

【关键词】吴茱萸蒜茸膏;穴位贴敷;手足口病;发热患儿;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124-02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全称属于“口疮”、 “湿温”、 “时疫”等范畴,是因时邪疫毒由口鼻而入,湿热疫毒内侵肺脾,热毒阻于肺脾二经,热蕴湿生,湿热蕴阻肌肤,症见发热、咳嗽、流涕、口痛、纳差、恶心、呕吐、疱疹甚或神昏、抽搐等。以夏秋季节性发病多见,婴幼儿是该病的主要发病群体。患儿常因持续高热不退、口腔疱疹等而哭闹不安,少数患儿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等严重并发症,可危及患儿生命[1]。我院自2014年5月以来,应用自制吴茱萸蒜茸膏贴敷双侧涌泉穴2h/d,配合使用常规抗病毒药物,及用清热解毒、凉血透疹的中药外洗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36例HFMD患儿,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中的诊断标准[2]。排除水痘、风疹、口蹄疫等。136例患儿中,男77例,女59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2岁。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皮疹、口腔疱疹或溃疡、食欲差等症状;体温最高39.8℃,最低37.5℃;少数患儿C反应蛋白(CRP)10mg/L,外周血白细胞N%70%,心肌酶改变。全部病例入院均常规给予吴茱萸蒜茸膏贴敷双侧涌泉穴2h;且用中药外洗,发挥清热解毒、凉血透疹的功效;静脉滴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CRP、外周血白细胞异常的患儿静脉加用抗生素。

1.2 方法

1.2.1沟通治疗护理操作前首先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讲解吴茱萸蒜茸膏贴敷双侧涌泉穴的目的、步骤、贴敷时间、注意事项等,取得家长信任,并能协助及配合治疗,依从率100%。

1.2.2吴茱萸蒜茸膏方剂与贴敷步骤吴茱萸研制成细粉,过120目筛;大蒜反复舂至茸状。将吴茱萸细粉末和蒜茸等份反复搅拌,混匀成膏即可。选定涌泉穴,以75%乙醇清洁局部皮肤,操作者大拇指指腹顺时针按揉涌泉穴1min,取黄豆仁大小吴茱萸蒜茸膏贴敷于涌泉穴,后用医用胶布固定稳妥,用同样方法贴敷对侧涌泉穴,持续作用2h后拆除膏药,温开水清洁局部皮肤,保暖,防寒邪入袭。在贴敷过程中,责任护士加强巡视,严密观察患儿局部皮肤反应情况及体温变化,并做好护理记录。局部皮肤出现红晕或轻度皮疹,属正常反应,不需处理。若出现水泡,及时轻轻去除膏药,对小的水泡进行常规的消毒处理即可,直径大于0.5cm的水泡进行抽吸液体后,局部皮肤2%碘伏消毒,3次/d,无菌纱布包扎, 2~3d即可自行修复,对疾病痊愈无影响。

1.2.3起居与膳食调护对手足口病患儿加强护理,特别是发热期间,注意生活起居和膳食调护的干预,避免患儿持续高热发生变症,促进其康复转归。

1.2.3.1生活起居《温疫论》指出“邪自口鼻而入”,注意膳食卫生,不使“病从口入”。①饭前、便后要勤洗手,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②看护人接触婴幼儿前、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要洗手。③宜静卧休养,穿着宽松棉质衣裤,做好口腔、眼、外阴等处皮肤清洁、干燥,禁止抠、挠、抓等。④病室保持通风,紫外线消毒2次/d,2000g/L含氯消毒液,拖地、擦拭床头柜、门把等。⑤每日更换床单、被套1次,或随脏随更换,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

1.2.3.2膳食调护每日责任护士根据患儿的病情,如体温情况,提供膳食护理,即食谱。患儿饮食宜清淡,以流质、半流质为主,且少量多餐,忌食油腻、辛辣、硬固、生冷之物。给予食用清热利湿、健脾之品,如米粥、小米粥、绿豆粥、瘦肉芥菜汤、冬瓜骨头汤、丝瓜汤、玉米汁等;水果可食用梨、西瓜、猕猴桃、苹果等。不宜食用鱼腥之品,如鱼类、鸡蛋、鸡汤、饼干、糖。不宜放姜、酒、酱油等佐料。同时,对每一个住院患儿看护人发放“手足口病健康指引卡”,内容包括生活起居指引、辨证施膳健康指导、重症病例识别、手足口病的预防等,看护人在患儿住院期间深入了解手足口病相关防控知识,更好地协助医生治疗,促进患儿的康复。

2结果

退热时间最短2d,共31例,退热时间最长5d,共13例;退热时间平均3.5d。在退热过程中,体温平稳下降119例;退热过程体温波动较大17例。同时,结果显示,运用该方法,显效96例:患儿局部皮肤均出现大小不一的水泡,体温下降稳定,无反跳现象;有效37例:局部皮肤出现红晕31例,局部皮肤无变化6例;无效3例:局部皮肤无变化;总有效率97.97%。

3讨论

涌泉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篇,其中记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 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 具有滋阴降火、引热下行、清上实下、疏通经络、醒神开窍等作用。穴位贴敷疗法,是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根据内病外治、上病下治等原则,将药物研末,调成稠汁或糊状,敷于相应的穴位,起到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

吴茱萸性味辛、苦、热,入肝、脾、胃经,有疏肝下气、降逆止呕、温中止痛、散寒燥湿之功。以吴茱萸外敷涌泉穴可起到引火归元、引火下泻之效。再配以蒜茸,增强吴茱萸辛散疗效。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EV71和CA16常见,婴幼儿发病率较高。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手足口病,我院参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手足口病诊疗常规(2014年修订版),进行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发挥中医药外治特色,应用自制吴茱萸蒜茸膏贴敷双侧涌泉穴观察发热患儿的退热效果。治疗过程中强调辨证施护特色,结果表明该方法显著缩短发热时间,且降温过程稳定、无反跳现象,无不良反应事件及重症病例发生,明显缩短了留观时间。此法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外治的“简、便、廉、验”,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Goksugur N, Goksugur S.Images in clinicalmedicine.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J].N Engl J Med,2010,362(14):e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