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是什么故事范例6篇

负荆请罪是什么故事

负荆请罪是什么故事范文1

关键词:文本体裁――剧本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表演

《负荆请罪》它相当于人教版教材中《将相和》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的扩写,但写作体裁不同,是两幕历史小话剧。从尊重文体的角度出发,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是否应该有新的考虑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我指导教研组内一位教学骨干从《负荆请罪》“剧本”体裁出发,以话剧表演形式为依托,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共同设计了教学预案,并在教研组内执教了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显得开放有度,动态实足,生成有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现将该教师执教的《负荆请罪》(第2课时)作回放:

一、复习导入,明确学法(用时3分钟)。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剧本这一种文体有了些了解,能来谈谈吗?

生:剧本的开头先要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生;剧本有独幕剧和多幕剧。

师:你能举出例子吗?

生:能。四年级的《公仪休拒收礼物》是独幕剧,剧情比较简单;现在学的《负荆请罪》有两幕,情节稍微复杂一些。

师:学得很认真,确有收获。那么,剧本中“方括号”和“圆括号”内的内容有什么作用呢?

生:“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上的布景和人物的一些活动情况。

生:“圆括号”内的内容提示我们剧中人物说话时的动作和表情等。

师:上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又重点学习了第一幕,通过对话,我们知道:蔺相如受到廉颇的侮辱,都不与之计较,,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伟大情怀。我们在学习第一幕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生:抓住蔺相如和韩勃的对话,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来学习的。

生:在分角色朗读时,老师还要我们注意括号中内容给了我们什么提示。

师:是的,学习剧本必须抓住人物的对话,并结合括号内的提示,只有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的综合表现中,才能真正体会出主人公的内心和精神境界。这节课,我们也用这种方法来深入学习第二幕。

同学们,剧本是用来表演的,你们肯定不会满足于一般的分角色朗读,想不想也来像演员一样进行表演呢?

生:(兴奋地齐说):想,太想了!

二、学生个体自学和小组合作探究(用时15分钟)。

师(清晰、稍慢地):有积极性就好!首先,请大家按上节课的方法独立学习“负荆请罪”第二幕,个体自主学习5分钟。(停顿)有了体会之后,再用合作表演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教师适时出示小黑板,明确要求。)具体要求是:⑴结合插图,具体理解什么叫“负荆请罪”。⑵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说出喜欢的理由。⑶试着选用身边材料做道具。⑷把握人物的身份和思想内涵,根据情节发展,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尤其是“负荆请罪”的场面。认真讨论每个人的语言、动作、表情等。⑸丰富剧本,达到能演的程度,尝试用文中的好词佳句,可以作有益的拓展。⑹时空安排:小组合作学习10分钟,表演时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空间。⑺注意协调,合理分工,安排好导演、解说、两个主角、随从等。

(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适时作指导。)

三、表演交流,深入探究(用时18分钟)。

师:(鼓励地)大家学习很投入,准备较充分,很多小组很有创意。那,哪一小组来“公演”一下!

生:(跃跃欲试地)我们小组,我们小组来……

师:哎呀,都想来演,真让老师为难。据老师教往届学生的经验,同学们在括号内容的启发下,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基本没问题,可是要想演好、演活,还得把人物对话时的动作、神情、语气揣摩透彻才行。你们想不想我这个“艺术总监”来帮你润色润色?

生:(急切地)想!想!

师:细心的同学都知道,廉颇被相如扶起后说了两段话,想想根据这样的语言,如果在这两段话前加圆括号,那圆括号内可以分别写上什么样的内容恰当呢?

生;第一段话前可以加上:双手抱拳,仍然低着头。不好意思看着蔺相如。

师:为什么会如此动作和表情呢?

生:因为他认为自己“老迈昏庸”,不该“在别人面前侮辱相如”,犯了错误。

师:很好,你用到了“老迈昏庸”和“侮辱”这两个词,看出读书很认真。是的,看来他的确是个“知错就改”的人。第二段话前的括号内应添什么内容呢?

生:廉将军应该又抬起了头,脸对着相如说话。

师:为什么?一个犯错误的人怎么敢抬头?

生:因为廉将军毕竟已认过错,他正在夸赞相如是一个“深明大意”、“宽容大度”的人。

师:是的,相如是一个有气度有胸襟的爱国者,廉将军应该是“真诚”夸赞相如,括号前建议用上:抬着头,目视相如,真诚地握着相如的手……

看来大家读懂了剧本,添加的内容不错。当然还可以加别的内容,但有一个原则,首先要用好剧本中原有的提示内容,添加的内容又都必须与人的语言相吻合,有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品质。

好,现在,我们可以请一个“剧组”来表演了,请“观众”注意欣赏,根据以上提出的要求,看他们的表演好在哪里,有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

(一组学生表演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进行评议改正,尤其是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是否大方得体,符合身份,鼓励有不同的意见。最后又请一组根据评议后的方案完整地表演了一遍。)

师:(衷肯地)每位演员总体表现很好,从表演中,看出你们刻画的人物形象鲜明,真正体会到了蔺相如的爱国之情和宽容之心,廉颇一心爱国和知错就改的可贵品质。由于时间有限,其他小组的同学只能到班队活动中去展示了。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用时4分钟)。

师:同学们,剧本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不想也来尝试着写一写?

生(多数惊讶,少数有惊喜而露有难意):……

师(鼓励地):看样子,大家想写又觉得有困难。别担心,我们来降低一点难度――老师发一些小故事的材料,尝试着把小故事改写成小剧本,行吗?

生(多数人舒了一口气):行!

(教师发放《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小稻秧脱险记》三则小故事的记叙材料,要求学生阅读材料,选择一例改写,努力设计好人物对话和提示语,尤其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情和语言匹配是否得体,符合人物身份。)

(接着学生阅读材料作选择,此时下课铃声已响,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完成拓展作业,准备到班队活动中朗读自创的剧本,或尝试与他人合作表演。课毕。)

案例解读

1.教材解读必须尊重文本特质,如体裁、题材等;教学策略的选择必须尊重学生的特点,做到真正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戏剧本是排演、演出的依据”,对它的解读必须尊重其剧本特性,紧扣其通过“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和“通过个性化、动作化的人物语言展开剧情塑造形象”的特点。对于小学生而言,戏剧冲突带有故事性,较容易掌握,可以较多地借鉴以前的学习经验,而个性化、动作化的人物语言的理解感到新鲜,但解读经验确实较少,是教师尤其要关注的。

过去,我在教学人教版教材中《将相和》一文中“负荆请罪”部分时,也是采用先解读文本后组织表演的方式,效果还可以,但总有”穿鞋戴帽” 样的感觉。而苏教版《负荆请罪》一文,就是用剧本的形式写的,应遵循其文本提供给我们不可多得的资源――整个小学阶段也没有几个剧本,学生平时接触也极少,它既是学生的难点又是知识能力的生长点。我想采用解读文本和组织表演的整合策略,开放教学过程,大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可以把难点转化为解读剧本和培养语文素养的一个抓手。

2.教学过程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是开放的、灵活的、动态生成的。

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获得理想的效果,必须进行“预设”。

但是,传统教学过于强调“预设,上课就是一心演绎教案。如:“负荆请罪”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如何?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蔺相如、廉颇各是什么样的人?等等。在这样的演绎活动中,教案是无形之手,教师成了主角,学生是配角,有些学生甚至成了“看客”。这样的教学是僵化的,封闭的,学生主体性丧失,有时简直是心灵上的折磨。

其实,课堂教学绝不是一种理想状态,不出“差错”的课是不存在的,否则就是不真实的。新的课程理论昭示我们,课堂应该是开放而灵活的,是动态生成的,一定要树立以“人”(学生)为本的观念。

3.而新的学习方式是扫荡这些传统流弊的利器。

在展示的课例中,一开头,教师引导学生由总结策略性的学法,而导入自主学习,既创设了情景,又提示了学习的方向,毫无思维上的限制,是开放灵活的。

负荆请罪是什么故事范文2

关键词:苏教版 习作教学 窍门

习作教学历来被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不仅教师难教,学生也不愿学。在这里,笔者试图通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教学(写一写语文书里的故事或者是读完故事后的启示)来破解习作教学难题,帮助学生掌握写好作文的诀窍。

一、浏览课文 发现故事

写文章,首先要搞清写什么。这次习作,课本已有了明确的提示和要求,即:写一写语文书里的故事或者是读完故事后的启示。这里需要明白两点:一是写一写语文书里的故事,其他书籍和资料里的故事不在写作的范围;二是写一写读完故事后的启示。因此,指导学生写好这次习作的前提就是要求学生在语文课本里寻找故事的来源。笔者经过分析,觉得其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藏在成语里。比如“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它是一则寓言故事。二是藏在课文的背景里。比如课本中诗圣杜甫所作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杜诗素有“诗史”之称,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这首诗的呢?他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三是藏在历史故事中。比如《负荆请罪》这篇课文,课文讲的是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为什么要负荆请罪?在这之前还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再如五年级的《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刘备是怎么知道有诸葛亮这个人才的呢?四是藏在课文的插图里和课文的作者身上。总之,课文里的故事很多,无论是成语故事、背景故事、插图故事还是人物故事,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因为语文书里的故事是课文背后的故事,所以,在课文里不能直接找到答案,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去发现,让学生打开语文书阅读相关的课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文,从它的背景、人物等方面去发现故事,并且要把自己想写什么故事确定下来。

二、查阅资料 充实故事

确定了要写的内容,我们就要通过查阅资料,充实要写的故事。如何查阅?习作提示和要求中已讲得很明白:一是从课本及相关书籍资料中查找,如《负荆请罪》既可以从课本中查找,也可以从原著《史记》中查找;二是向知情的人了解,如老师、父母等,这样对故事背景及经过了解得才更全面;三是从网络或者影像资料中寻找,因为这种途径获得的信息更难忘。特别要提醒学生的是,网络资源是获得信息最便捷的途径之一。寻找到的故事,因为途径、版本的不同可能会有差异,所以,要明确要求学生尽量多地搜集不同版本的故事,然后博取众家之长,充实要写的故事。

三、展开想象 叙述故事

寻找到故事以后,不能立刻要求学生动笔写作。因为学生搜集的故事并不是写作都能用得上的,有的也许太长,有的也许内容太芜杂,所以,还要根据需要对搜集的故事进行加工处理,展开合理的想象,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把故事重新叙述出来。这关系到习作的成功与失败。再者,从作文教学的原则看,也需要遵循从述到写的规律,所以习作之前,一定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积极交流,同时还要提醒学生,故事是关于“事”的,要紧紧把握写事作文的要点,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故事是关于“人”的,要抓住写人文章的特点,通过细节,写出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紧扣课文 完成故事

我们写的是语文书里的故事,所以,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提醒学生写故事时要紧紧扣住课文,不能脱离课文而写作,否则这样很容易让读者感到突兀,甚至产生空穴来风、无中生有的感觉。怎样做到紧扣课文呢?一般来说可以从先课文谈起,然后用设问或者其他的方式巧妙地转入要叙述的故事。在指导写作时,还要依据苏教版小语教材的编写意图,学习借鉴习作例文谋篇布局的方式,模仿起步,仿中有创,发挥想象,精巧构思,那么,整篇习作就与课文紧密联系,成为课文的补充或者姊妹篇了。

负荆请罪是什么故事范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3个生字和3个多音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无价之宝、召集、大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美好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读、议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

2.采用讲述三个故事,给故事加小标题的方法,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美好的品质。

2.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本课生字词。

2.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

3.抓住蔺相如的言行,感悟蔺相如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两遍,然后出示多媒体课件:题目中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是什么意思?(和好)

2.由“和”可以推想他们以前可能“不和”,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不和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

抓住题目中的“和”字引入课文,激发了学生读文的兴趣。

二、检查生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记录所需的时间。说说你读懂的内容。

2.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1:

召集 大臣 商议 解决 称赞 商量 允诺

典礼 胆怯 示弱 拒绝 职位 得罪

同心协力 无价之宝

出示课件2:

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出示课件3: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出示课件4:

第一个故事(第1—9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第10—14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第15—17自然段):负荆请罪。

4.出示课件5: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故事)

设计意图:

在认识生字词的基础上,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交流小标题对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行训练。

三、体会将相不和的原因。

1.找出将相不和的理由,出示课件6:

“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2.小结:在廉颇的心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没什么真本事,竟然爬到他头上去了,心里就不平衡,不服气。

出示课件7: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爬上去的吗?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该不该升?我们先来看第一则故事。

设计意图:

首先弄清楚他们“不和”的原因,为了帮助学生弄明白这一问题,将课堂充分放手交给学生,学生学起来会有目标。

四、完璧归赵,体会人物形象。

1.出示课件8,自学提示(一)。

思考题:(1)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思考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2)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

2.学生自学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出示课件9—16: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完好无缺地送回来。”(机智)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动作: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拿城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A.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动作:“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B.蔺相如真的会拿着璧撞柱子吗?(师引导:秦王对和氏璧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C.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引导:

“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

)

D.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E.你们读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2)教师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蔺相如的勇敢、机智和爱国,放手让学生去抓文中有关蔺相如的语句,并通过有感情地读来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五、课堂小结。

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厉害不厉害?他该不该升官?这次他被封为了上大夫。廉颇服不服?可是在渑池会上,他却再次升官,为什么他会升官呢?我们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从“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中,继续感悟人物的形象。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学习这一课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课件17:

课文中写了几个故事?从上节课中,我们知道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使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渑池之会。

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课时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出示课件18,自学提示(二):

思考题:(1)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思考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2)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中是怎样立功的?

3.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再次上前要求”“不答应……同归于尽”“怒目圆睁,厉声呵斥”)

4.教师小结:蔺相如不畏强暴,在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认为他只是靠一张嘴升官的,两人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继续往下学习。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方法,进一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负荆请罪,抓住人物的言行,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品质。

1.分析蔺相如的语言、动作:

出示课件19:

(1)语言:“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①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②出示课件20: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有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③出示课件21:“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在“渑池之会”上,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动作:“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2.分析廉颇的语言、动作。

(1)画出描写廉颇的语言、动作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出示课件22:

语言:“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出示课件23:

动作:“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2)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四、总结与拓展。

1.出示课件24: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都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通过找出共同点,让学生明白他们由“不和”到“和”的原因。

2.出示课件25,思考: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五、了解本课的学习方法。

1.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2.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

负荆请罪是什么故事范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0063-02

新课程改革注重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而课本剧作为语文实践的一项主要活动,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演好一出语文课本剧,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服务。

综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课本剧类文本,如《公仪休拒收礼物》《负荆请罪》等。在教学这类文本时,我们通常的教法都是让学生先自读剧本,了解剧本的特点;接着,让学生抓住人物对话进行品读,体会人物特点;最后通过分角色表演,让人物形象得到提升。诚然,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基本能了解文本的特点,感受人物形象;但是,究竟如何充分利用此类文本,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全面语文能力得到提升,让课本剧的教学充分彰显语文味呢?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初读文本,建构文体知识

剧本一般以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人物之间的尖锐矛盾。因此,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剧本,了解这种文体的基础知识:人物、时间、事件、布景等分别是怎样的?如教学《负荆请罪》一课时,学生先自由读文,了解文本中写了哪几个人,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自由读文,不难发现剧本只有蔺相如、廉颇、韩勃三个人物,事情发生在战国时代,背景是在蔺相如的家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剧本有几幕,再看看人物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其次,没有矛盾就没有剧本,剧中的矛盾尖锐突出。再次,剧本的语言着重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精炼。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台词。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基本建构了课本剧类文学体裁的特点:为舞台表演而创作,受表演场地制约,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的性格。这样为学生品读文本,体会人物特点以及创作剧本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研读文本,加强文本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在教学课本剧类文本时,应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对话,结合时代背景及舞台说明,通过自主品读、合作探究等方式,感悟人物的特点。如在执教《负荆请罪》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抓住人物对话,自由品读文本,感悟人物形象。通过交流探究,学生不难总结出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顾全大局等特点;同时也感受到廉颇的知错就改、爽直磊落;以及韩勃的性格直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练读,然后分角色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人物的特点。

根据小学生天生表现欲强的特点,在教学《负荆请罪》时,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还让学生通过课本剧的表演,把学习语文的独特体验,在实践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笔者先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一人扮演蔺相如、一人扮演廉颇、一人扮演韩勃,一人叙述舞台说明。教师在学生自由练习表演时,及时指导,纠正表演得不好的地方。然后选择表演得最好的一组上台表演,特别是要让学生表演出蔺相如的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特点和廉颇知错就改、爽直磊落的特点。表演完,师生共同评议,指出表演中的优点和不足。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而且,在表演中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均得到了有效提升。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但是课本剧的表演受时间、场地的限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人物的语言是表演重点,表演时一定要掌握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缓急,节奏的变化停顿。学生可以适当加进自己的理解,以便突出人物性格,不断推进故事的变化发展,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而道具则可以从简,尽量用学生的文具等物替代,实在无法准备的道具,则可用旁白的形式来代替。

三、改写文本,提升语文能力

由于剧本的表达方式和一般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如果让学生在理解剧本内容及感悟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剧本改成记叙文,既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负荆请罪》后,笔者就让学生把剧本改成记叙文,通过改编,学生把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刻画得具体生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在改编中得到了提高。以下是班上某位同学的作文:

廉颇知道后,火冒三丈,逢人便说:“我廉颇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才得上将军之职,那蔺相如如今却靠着一张嘴,地位就比我高了,如果让我看到他,我一定要让他好看,看他拿我怎么办。”

……

蔺相如听了,意味深长地对那位门客说:“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厉害?”“秦王!”那位门客脱口而出。“对啊!秦王我都不怕,还害怕廉将军吗?我容忍他的原因是我和廉将军好比支撑楚国的擎天柱,稍有不和,有可能其中一根柱子会倒塌,那时秦国侵略我邦,那祸国殃民之罪该怪谁?我忍让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

蔺相如接过荆条向远处扔了,说:“将军能明白真是太好了,来人啊!快准备宴席,我要和廉将军好好谈谈国家大事。”说完,扶着廉颇往后花园走去。

……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类的文本可以改变为课本剧,如《大江保卫战》《半截蜡烛》等。对小学生来说,虽然创编剧本难度可能较大,但是,学习的过程是个游戏的过程,有益的游戏能丰富想象,丰富的想象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只要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让学生在掌握剧本知识和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对文本进行加工创作,创造性地设计人物对话,添加适当的动作和表情,编写适合他们演出的课本剧也并非难事。

负荆请罪是什么故事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元导入;高效课堂;建构策略

导入是教学实施的前期阶段,高效导入策略是高效课堂构建与实施的基础,需要重视导入阶段的教学。导入策略的合理选择与实施至关重要。新课改理念下,需要践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的培养。如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挖掘学生潜力成为小学阶段语文导入教学策略选择的关键,由此,教师需要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引入多元化导入策略,打造高效、智慧的语文殿堂。小学语文导入策略的实施方案如下。

一、简介导入,全面了解

每篇文章都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其发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意图,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等。为更好地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教师可以实施简介导入策略,引领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从课文中收获。如《负荆请罪》新课的教学导入,可以运用简介导入法,介绍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的生平故事以及“负荆请罪”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本课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作者为汉代的司马迁,《史记》是一部非常杰出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它不仅反映历史,还把人物刻画的有血有肉、性格鲜明,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一起来看战国时期蔺相如是如何让廉颇自愿负荆请罪的!”通过简介导入,让学生对新课有大致了解,也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史记》的兴趣。

二、悬念导入,引导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悬念是激发人产生疑问的关键因素。小学生好奇心较强,教师基于各年龄段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差异、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在认真分析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后,科学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未解悬念的引导下,进一步拓展探究。除了悬念导入外,还可以在教学完成后,预留悬念,让学生课下自主探究。如《维生素C的故事》一课导入时,教师出示准备好的课件,展开悬念导入:“哥伦布是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一次他带领着船队在大西洋上航行,准备去探险,可是中途船员们都生病了,全身无力,走不动路,还全身出血,慢慢死去,走了一半的时候,已经有十几个船员病倒了,之后哥伦布不得已将他们都放在了一个孤岛上,等到哥伦布再返回时,发现他们并没有死,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是什么救了他们的生命呢?”之后开始讲述课文,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维生素A、B、C、D、E等,并设置悬念,这些不同的维生素分别有什么作用呢?激励学生课下查阅更多关于维生素的资料,拓展学习,更好地提升生活能力。

三、故事导入,激活课堂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感性思维较强,精彩故事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在语文课程导入阶段,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引入一些名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童话故事、神话故事等,以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故事的趣味感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中包括“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等故事,教师为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前让学生收集更多课外有趣的成语故事,课上五分钟时间上台表演,讲给同学听。部分学生收集了“铁杵磨针”“掩耳盗铃”“瓜田李下”“三顾茅庐”等成语故事,并两人一组表演出来。课程一开始,这样的故事导入策略,就激活了整节课程。

四、复习导入,有效衔接

复习导入是新旧知识衔接的一种策略,也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以承上启下的复习导入形式,完成过程的衔接,也引导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关联之处,更好地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建构知识网络。如学习《大自然的文字》时,可以运用复习导入策略,复习《学与问》文章中的哥白尼、沈括是如何提问、勤学、观察和思考的,并了解知识来源于仔细的观察、思考和探究。在了解了这层中心思想后,学习《大自然的文字》时,我们又该如何去“问”和“学”呢。通过复习导入,激活学生“提问”思维。借助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建构出完善的知识网络,也深化对新课的理解。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兴趣爱好、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在认真分析新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后,科学选择针对性的导入策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主观能动性。多元化导入策略的实施,使得语文课堂更加具有丰富性、趣味性、多变性,让学生更加期待新课的开始,也从多方面拓展了学生思维与能力,为学生知识储备、能力提升奠定了基础,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负荆请罪是什么故事范文6

【关键词】背景;故事;因果关系

所谓背景,这里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例如历史环境、政治环境。它是对故事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具体说来,就是背景孕育着故事的诞生,左右着故事的进程,预言着故事的结果。从广义上讲,背景是故事的因,故事是背景的果,二者是因果关系。

一、背景孕育着故事的诞生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语文下册18课《将相和》(下同)一文中,开篇就点名了故事的背景:“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句看似很不起眼的一句话,却是“完璧归赵”故事的孵化器。

“完璧归赵”故事一开始就说:“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来换这块碧。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秦王何以敢于对赵王予取予求,横刀夺爱?一个在赵国呼风唤雨、至高无上的王侯,何以惧怕秦王?不就是因为“秦国最强”吗?如果不是蔺相如的出现,和氏璧恐怕只有白白地、乖乖地送到秦国的份儿!

但正是由于蔺相如的出现,是事情出现了转机。在秦国,蔺相如和秦王斗智斗勇,使“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如果不是“秦国最强”,蔺相如怎么会脱颖而出,肩负着“完璧归赵”的重大使命,深入险境,同秦王抗争呢?又怎么能立下赫赫功劳呢?

再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九年级下册第1课《范进中举》一文,故事开篇就写“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正待烧锅做饭,只见他丈人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这本没有什么稀奇的事--女婿考中了秀才,老丈人来贺喜,理所当然。但后来胡屠户的话,就让人感觉腻味--他先数落范进是个“现实宝”、“穷鬼”,后来又说是“烂忠厚没用的人”--敢情这不是来贺喜,却是来借机教训女婿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封建科举制度--这一背景在作祟。自隋唐科举制度诞生以来,读书人要想取得功名,必须走科举这条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①一举成名,则高官厚禄,风光无限:名落孙山,则穷困潦倒,遭尽白眼。

胡屠户之所以道喜,就是因为范进“中了相公”,从此拥有了一块通往仕途的“敲门砖”,将来就是“老爷”、“大人”--这可得好好巴结巴结。但毕竟只是一个区区的微末“秀才”,最低等的文人,所以,他才敢放言肆骂范进,摆出老丈人的资格来教训女婿。胡屠户看似矛盾的行为,有着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二、背景左右着故事的进程

《将相和》“渑池之会”故事中,开始就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一个简单的秦王之约,就让赵国群臣拿不定主意,还不是因为“秦国最强”吗?

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以性命相胁,才逼迫秦王“只好敲了一下缶”。为什么蔺相如不真的和秦王拼命?因为他知道,拼了也白拼。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危及赵王的安全。只要达到目的,就要适可而止。廉颇既然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为何不趁机挥兵杀过去,“擒贼先擒王”②呢?因为他也知道,可以挥兵而上,但很可能片甲无回。他只要陈兵边境,威慑秦兵,做好赵王的后盾即可。由此可见,“秦国最强”这个背景在左右着二人的行为,使他们有所顾忌,迫使他们做事拿捏好分寸。

《范进中举》中“借钱遭骂,范进偷试”、“范进麦鸡,捷报到家”等情节,则是故事的发展。范进向岳父借钱时,“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说范进“癞虾蟆想吃天鹅肉”,“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范进“出了场……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米”,于是范进“慌忙抱了鸡”去卖。“大家簇拥着要喜钱……茅草棚地下都坐满了。”这些细节描写,既写出了范进的穷困潦倒,又写出了胡屠户的嫌贫爱富和众乡邻的趋炎附势。

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表现呢?这都是科举制度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范进在功名心的驱使下,宁肯挨骂也要厚着脸皮向岳父大人借钱。胡屠户对女婿毫无顾忌、不留情面的辱骂,那还不是因为范进是一个百无一用的穷秀才?乡邻们众星拱月般的恭贺,那也是出于对范进一举成名的羡慕和想沾光、借势的心理。说白了,他们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附庸者和牺牲品。封建科举制度在左右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好恶亲疏。

三、背景预言着故事的结果

《将相和》“负荆请罪”故事,既是“渑池之会”故事的发展,又是《将相和》一文的高潮和结果。

“廉颇很不服气,他就对别人说……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个连秦王都不拍的蔺相如,为何会对出言不逊、咄咄逼人的廉大将军有意避让呢?这在他对手下人的话中已经解释得很清楚。蔺相如不愧是一位有着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很清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他更明白赵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他的顾全大局是和“秦国最强”密切相关的。而廉颇负荆请罪,也是因为“秦国最强”。在这个背景的作用下,这一将一相才演绎了一幕千古流芳的佳话。

《范进中举》中“范进发疯,屠户治病”、“乡绅造访,馈银赠金”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它们看似一幕悲喜剧,实则是一幕闹剧,令人捧腹,发人深思。它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下所特有的乖异变态的人性。屡试不中的范进本已是对前途失去信心,但出于对生活无奈的抗争,仍抱着一丝渺茫的希望偷着去撞运气。一旦他猛然得知自己高中,思想上怎么也转不过这个弯来,怎么也不相信孜孜以求几十年的好事这么快就成为现实。在这突如其来的、强烈的喜讯刺激下,他的心理承受力彻底崩溃,于是--他疯了。与其说是他自己疯的,倒不如干脆地说是封建科举制度“逼”他疯的。

而胡屠户则彻底暴露了他趋炎附势、唯利是图的市侩嘴脸。此时,他说范进是“天上的星宿”、“贤婿老爷”。“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的去了。”是什么导致了胡屠户反常的举动?还不是因为范进高中举人,他这个老丈人今后跟着范进将是飞黄腾达、享不尽荣华富贵?

张乡绅的此时的出现则另有目的。他是在编织自己的关系网,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五十两白银,一处房产,立马就能得到一个官场上的坚强的助手,何乐而不为?但在范进未第,穷得揭不开锅时,如果范进乞讨上门,他还会如此大方吗?他其实是一个十足的封建科举制度的利益既得者和卫道者。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③不管故事怎么发展,也不管人物言行怎么乖异,我们都可以在它们的背景中找到答案。总之一句话,明白了背景,我们就掌握了一把把开启故事的金钥匙。

【注】

①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出自宋代真宗皇帝赵恒励学篇。

上一篇困难多的成语

下一篇落红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