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文作文范例6篇

创文作文

创文作文范文1

1.文学批评社会政治化有余,美学自由化不足

当前,很多文学批评作品的政治化倾向明显,实际上不过“以学究之陋解诗”罢了,对作品只是理论上的标示,仅仅用文学理论去解释作品,而不是基于审美或经验主义。在职业批评家看来,也只是“禾”与“莠”在一个田地齐生共长的景致。事实上,其对于推动文学创作和文学发展的功用微乎其微。20世纪初改良派提出的“小说界革命”,目的就在唤醒民众,启蒙民智,改良社会风气。文学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色彩浓厚无可厚非,而当代文学则必然要求借鉴西方文学的精华,宣传新思想、新观念,反映新生活、新文明。因此,文学批评者也必须从美学立场出发寻找安身立命之处,这样,文学批评界的社会地位才能有所提高。

2.文学创作的民族化与文学批评的现代化相互制约

文学发展整体形势不容乐观。文学创作要民族化,文学批评要现代化,大家的思考重心往往都放在“如何改革上”,而缺少对“为何要这样”的深入思考。其实,答案不在于艺术,而在于政治。令人遗憾的是,创作方法可以探索创新,创作原则却难以动摇,现实主义的意识形态背景必须时刻牢记和体现,那么,在文学批评当中,批评的政治立场显然比艺术方法重要,文学批评的“推陈出新”的实践时隐时现,文学批评的从属地位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二、文学批评的未来与展望

1.丰富批评理论体系,消弭批评与创作之间的无形鸿沟

文学创作从来不源于理论思考,并超前于理论思考,其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这种“清风自来”的新鲜感,而这恰恰是一般批评家所未能进入的境界:他们往往把或许也曾感受到的这种得之不易的新鲜感置之脑后,其所看重的只是文学史的知识和材料而已。威尔逊提出,批评家仅仅是批评家也是不够的,他应该首先是艺术家,善于创作诗歌、小说、戏剧,才能真正对艺术创作者及其作品产生真挚的同情,才能把作品中最真实的信息传递给读者。

2.将艺术和审美相结合,实现文学批评的美学化

艺术是精神性的,它不是供人换取功名利禄的“职业”,它需要一种活跃的、敏锐的、精深的鉴赏活动,它既关乎文学问题,也涉及社会、政治、历史、哲学等问题。将艺术与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从某一角度深层次揭示该文学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及从美学的角度发现该作品的深远意义和价值所在,并能条理清晰的阐述该作品对文学和美学发展的意义,从而实现文学批评的美学化。

创文作文范文2

夏延民

文学的担当性决定了作品能够走多久。当然,这种担当具有多样性。爱情的、婚姻的、政治的、信仰的……你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对于自己的创作和笔有充分发的尊重,对于读者有充分的尊重,如此才能使文学作品具有生命力。

网络文学的兴起,使文学创作没有了物质条件的限制。以前停留在稿纸上的作品,在网络上任何人都可以看。这极大的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创作,也培养出了更加具有生命力的作者。当读者决定作品的时候,你会发现,好多作品就像穿越,极速提升了中国文学的质量,扩展了中国文学的疆土,一大批真正具有人文价值的作品横空出世,一大批不在为了物质条件而写作的人最终赢得了市场和利益。唯一的遗憾的是,因为文学土壤和教育训练的不足,这些文学作品体现出来的局限性还非常大,这是硬伤,最终决定了这些作品的生命后继乏力。

文学创作不能具有功利性,生存虽然最终决定一个作家创作的方向。但是,文学创作必须做到胸中没有利益,如果围绕利益展开写作,那么文学作品最终的走向将使文学的属性不再具有中立性,当功利成了文学作品最大的目标,作品也就只能被抛弃。一个最显性的例子就是,这几十年中国的文学作品比中国几千年的文字留存还要多,可能够流传下去,就像《金瓶梅》那样被人热衷捧读的,传承到后世的,凤毛麟角。更遑论四大名著及众多的古典文集。而同时代的东西方,甚至是漫画、电影等等文艺作品,都能把受众中大多数青少年给抢过去。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学创作者的悲哀,也是时代的巨大损失。

文学的创作意义在于,它能够从深层次对这个社会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能够与人性及追求的美好融合到一起,能够最大限度契合人们认识社会,以及如何获取在这个社会发挥作用,幸福生活下去的思想力量。这个要求并不高,因为文学还有另一个重大的作用,就是通过文学的艺术力量,促进人类不断超越本身,推动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文学的创作必须对准的是人,而不能让文学沦为一种背书性的附庸。当然,文学有为政治服务的义务,但是文学没有成为黑暗帮凶的义务,这是界定文学还是伪文学的最基本标准。当一个社会,文学成为了一种附庸,将极大的限制文学创作者的艺术才华及想象力。那么相应的一个民族的文化软实力,也将虚无化。这同时也决定了文明的力量,在面对异域文明的侵袭中,虚无化文化下的文明,将起不到互相融合促进的作用,只能被征服抛弃。

一个最大逆不道的文明之问就是,为什么五千年文明会败于欧洲文明。其实这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当文化被绑架,文化自觉驱从于强力,甚至文化孕育下的文明是阉割的文明,那么野蛮文明面对先进文明的时候,只有两条路可以走,师从或者灭亡。如今名存实亡的中华文明已经成了一个民族的巨大隐痛,可这无法改变。如果在当今的中国,把汉文字这种工具也一并抽去的话,那么我们的生活中连残存的中华文明的影子也找不到,更不用说形式。

创文作文范文3

关键词:群众文艺创作;创新;文化艺术事业

党历来高度重视群众文艺创作工作。在党的领导之下,群众文艺创作工作是整个文化艺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群众文艺创作工作的完成一方面能够反映出人民群众的心声;另一方面能够引导人民群众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认识、教育与娱乐,从而达到共同和谐。群众文艺创作工作是文化艺术事业的基础,在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 实现群众文艺创作工作在题材方面的创新

在党的领导与要求之下,文艺工作者需要在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之上实现题材的多样化,要深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创作更多的符合时代要求、符合群众要求的作品。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老百姓的夸奖与口碑最重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出现了更多地需要在文艺创作中进行表现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的不断加速,文艺创作的领域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拓宽。在当前的时代中,生活本身就是群众文艺创作的素材,要从生活中获取灵感,实现群众文艺创作工作在题材方面的创新。[1]

2 实现群众文艺创作工作在形式方面的创新

群众文艺与专业文艺之间是存在较大差异的,群众文艺在表演人才方面较为短缺,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在群众文艺的创作者在进行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考虑其表演形式,需要遵循符合实际、因地制宜、培养特色、重点突破的创作原则。传统的文艺创作形式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与音乐作品方面,这些作品都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但是长时间不进行表演形式的创新难免会失去新意。在对群众文艺的表演形式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不必将眼光完全集中在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方面,可以将这些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产生新的表演形式。例如,杂技与舞蹈结合,器乐与声乐结合等。[2]艺术作品的地方特色越浓郁,其号召力与生命力就越强。在群众文艺创作的过程中,不要拘泥于条条框框,只有不断地追求特色才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群众文艺创作工作在形式方面的创新。

3 实现群众文艺创作工作在技法方面的创新

当前,人民群众对于文艺作品的选择范围是最为广泛的,而且人民群众的自主选择能力也更加强。文艺作品的内部所涵盖的各种社会信息、表现的技巧方式与所揭示的社会生活本质决定着该作品是否能够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文艺作品的作者需要通过较大的努力才能够实现作品与社会实践相符合。[3]当然,群众文艺创作者的艺术修养、专业知识与创作方法等方面的提升与升华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创作者经过不断的学习与积累,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并且要对世界上对创作有益的艺术成果进行借鉴与吸收。通过自身的不断积累与进步,实现群众文艺创作工作在技法方面的创新。

4 实现群众文艺创作工作在创作机制方面的创新

科学合理的创作机制是群众文艺创作的根本保障,群众文艺创作工作创作机制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激励机制创新,通过文化系统内部的考核激励措施与评奖机制的创新。第二,生产机制创新,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群众文艺创作的领导,积极落实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责,将群众文艺创作工作纳入到日常的工作中来。要重视对创作者的创意与知识产权的保护。[4]

5 实现群众文艺创作工作在管理方面的创新

在群众文艺活动中创新是其灵魂,而在群众文艺创作中群众文艺活动是其载体与归宿。通过实践可以证明,群众文艺活动的开展能够促进广大群众业余文艺创作骨干能力得到提高,能够使其在群众文艺活动中得到学习、实践、交流与展示,通过对文艺作品创作方面与表演成果方面的检阅,发现其中的优秀作品与优秀人才。可以采取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包括:中老年艺术团、夕阳红舞蹈团、老年合唱团、农民歌舞团等,由于这些形式的群众文艺活动中实现了题材方面的创新,受到群众的一致拥护与好评。[5]

文化主管部门应当重视群众文艺创作活动所出现的社会化趋势。在社会文艺活动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挂杯设奖的方式参与其中。群众文艺活动已经从单纯地依附在文化主管部门逐渐向着政府与社会共同创建的方向转变,这种转变标志着社会功能得到了进步与升华。面对这种情况,文化主管部门一方面要更加积极地运用政府与社会的力量来促进群众文艺活动发展,为群众文艺创作创作更多的契机;另一方面要将自身的职能进行适当的转变,更多地集中在调控与管理、服务、引导方面,为群众文艺创作的发展提供保障,从而树立文化主管部门的权威性。

在发展群众文艺创作的过程中,应该对外地的经验进行积极的吸取与参考,文化馆应该注重自身的队伍建设。此外,还要积极促进各种艺术协会的建立与完善,文联负责这些艺术协会之间的联络与协调,一方面能够使群众文艺创造的发展具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另一方面还能够由专门的业务干部来进行管理与发展。还可以以群众文艺创作为主题创作指导性刊物,对各种文艺作品进行刊登与介绍,从而促进群众文艺创作工作的稳定发展与繁荣。同时,文联可以积极的促成各种中外的群众文艺交流,将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走向世界,同时借鉴外国的各种成功的经验。

群众文艺创作最主要的就是要进行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将实际情况作为依据,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发展规划,在明确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发展规划中要对导向进行明确的把握,要明确所提倡的、允许的与限制的、反对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在规划中要树立鲜明的旗帜,提出得力的措施。针对一些基础与水平都比较好的艺术门类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对其发展进行巩固;针对一些发展与基础都不是很好的艺术门类主要采取的措施是通过人才的引进而加快发展。

6 总结

文化是整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文化能够产生民族凝聚力与民族创造力,能够促进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只有实现群众文艺创作题材、形式、技法、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才能够创作出更多的符合人民群众生活、主体地位及受到群众欢迎的群众文化作品,真正发挥群众文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陆火琰.论培育文化人才与开展群众文艺创作――信宜农村题材小品小戏创作的几点做法[J].南方论刊,2014,03(25):98-99.

[2] 陈传誉.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 建设华南地区文化强市――陈传誉副市长在广州市群众文艺创作会议上的讲话[J].广州政报,2012,09(31):37-41.

[3] 周冰.“群众”如何取替“大众”――从词汇变迁看革命文艺权力机制的转换[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11(21):44-55.

[4] 梁珈.论群众文艺的繁荣和发展――以深圳群众文艺为例[J].大众文艺,2012,11(21):197+145.

创文作文范文4

关键词:创新能力;课外训练;课内指导

作文教学中教师是否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影响并决定着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注重课外训练,激发创新火花

唐代诗人陆游曾经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想教小学生写好作文,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光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因而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的课外活动,把作文教学延伸至课外,丰富其知识和情感体验,培养其创新意识,为写好作文打好基础。

1.多角度观察,求全求新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为保证学生作文条理清晰,教师往往会进行详细的指导,这样虽然作文脉络清晰,但学生的思维也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全班作文大同小异,思路呆板,因此在观察中也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写景时,教师可让学生当“小摄影师”,在明确上下、左右、前后等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挑选观察点。然后从自己最感兴趣的景致出发,确定观察顺序进行观察。最后全班进行交流,看看哪位“摄影师”的角度选得好,观察的顺序独特而清晰,使学生一听就明白“相片”中的布局,并评出最佳“摄影师”。由于观察角度各不相同,文章自然各有新意,整个景物的不同侧面也风姿卓越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2.广泛积累,求实创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作文前素材的积累十分重要。当然,积累不同于死记硬背,创新意识也应贯穿其中。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看,以此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只要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如:诗歌、童话、小说,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外的,均可涉猎,内容、范围越广泛越好。其次,教师可指导学生在爱读的基础上,自办《艺海拾贝》小报。把自己认为新颖的事件或优美的句段摘抄下来。在每一段话或每一件事的旁边留出空白。最后,当学生积累到一定量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创造“建筑素材”。如:在摘抄的新颖事件的留白处学生可以写上身边发生的同类事件的新鲜事,也可写出自己对这件事的不同看法。在优美句段的留白处,学生可以自己描写一处景物,或写出自己观景时不同的情感体验。写完后与摘抄进行比较,留以备用。当然,每隔两周,教师要评选一次最佳“编辑”,进行奖励,激励学生坚持到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

二、加强课内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一千个人眼里,也有一千个花花世界。因此,在学生作文时,教师一定要大胆放手,不要用评价、指导限制学生的思维,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1.坚持日记,训练发散思维

日记无严格的体裁、题材、中心的约束,篇幅、时间不限,随心所欲,畅所欲言,只要能表达出当时的真情实感即可,具有独创性,可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学生容易写出各种各样奇闻异见的文章来。此种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疏导“材”流,广积“材”源,引导学生掌握观察采撷的方法,把握好写作的契机,抓住情感的爆发点,捕捉思想的火花,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只有坚持长期训练,每天采撷,每天积累,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2.变通性作文练习,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吉尔福特提出求异思维具有多变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变通性”是求异思维的核心。变通性要求思维者随机应变,不受局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变通性作文练习题要着眼于诱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跳出固有的“框架”,突破现成的结论和观点。设计变通性作文练习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把课内阅读中的课文要求学生打乱原材料的条理顺序,按照自己不同于原文条理顺序的新设想重新组织材料,然后叙述出来;或是改变文体表达方式;或是要求他们运用与原文不同的侧重点去表达;也可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把课堂中学的诗改写成记叙文等等。

3.想象作文,诱导学生奇思创新

创文作文范文5

[论文摘要]“五四”时期,沈从文的文学创作理论受到争议,笔者通过悉心研究,试图全面深刻地揭示这一时期沈从文的创作思想的实质。而且,只有深层次地了解“五四”特定时期沈从文的创作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沈从文一生的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

文学史上常有这样一种文学现象:一定时代的文艺思潮固然对于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但一时的文坛上某些有关的文艺问题论争,又往往与参加过论争的作家的文艺创作长期实践并不是一回事。“五四”时期,沈从文用自己的心路与创作历程证明,他走的是一条与其他作家迥然有异的创作道路。一方面写作于沈从文是源于一种生命永生的渴,由此生发而体现了一种民间审美、民间创作立场;另外一方面,沈从文努力提高与凸现出“五四”传统的个性主义,对这一传统中的精神与超越维度进行张扬,同时,对“五四”某些创作精神又重新进行某种调整。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五四”时期,沈从文创作思想上的复杂性、两重性——进步与保守。

沈从文一心向往之的是“五四”时期的“人生文学”,他在《窄乍而霉斋离闲话》中写道:“‘京一样’的人生文学”提倡自于北京,而支配过一时节国内诗歌的兴味,对人以一个伸士或荡子的闲暇心情,窥觑寒冷的地上人事,平庸,愚卤,狡猾,自私,一切现象使得人生悲悯的心,写出对不公平的抗议。虽文字翻新,形式不同,然而基本的人道观念,以及抗议所取的手段,仍俨然是一千年的老派头,所以老杜的诗歌,在精神上当时还有诸诗人宗拜取法的诗歌。但当前诸人,信心坚固,愿力宏伟。弃绝辞藻,力朴质,故人生文学这名词却使人联想到一个光明的希望”;他还说要“重新把人生文学这个名词叫出来?”颇有努力承续“五四”文学的精神传统的意图。然而,他所厌弃的时代现实却正是“五四”启蒙运动的历史产物,或者说,由于“五四”启蒙传统中的某些因素发生恶性畸变,从而导致了沈从文所厌弃的负面效应,于是当沈从文意图提出一种矫正时弊的策略时,他并不对“五四”传统进行简单的否定,而是企图以携带了当代教训的眼光去反观“五四”传统,对之进行重新审视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传统进行历史救济意义上的重新发挥,以期挽救这一传统的自我否定式的恶性发展。

沈从文企图对“人生文学”的口号作某种调整性的发挥。“五四”启蒙思潮以其对自然人物与平民意识的高扬而冲击与瓦解了封建士大夫的意识统治格局。这一点,在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中有所昭示。周氏强调人是“从”动物进化的”“,这向我们显示,人的动物性生存本能在当时获得了思想界的正视与肯定,人的风俗日常生活得到了价值肯定,这种观念对于文化领域内的职业化,商业化潮流多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沈从文所厌恶的“海派作风”的形成与“五四”提出的这种启蒙观念的普及与扩展多少有联系。

我们看到,浓从文在继承“人的文学”这一观念时,又对其观念重新进行了某种调整,他在相当程度上表露出对于人的动物性的生存层次的鄙视,而更加强调了人性中对于动物生存状态的超越因素。尤其是在涉及文学工作的时候,他似乎认为,写作是一种将人的生命从纯粹自然的动物性存在提升到人的层次的一种方式,沈从文认为,某些作家的写作,其动机就是为获得多数读者,一方面可藉以“弥补作家人格上的自卑情绪,增加他的自高情绪”,使他觉得“活下来,有意义”;另一方面可望获得丰厚的收入而过上稳定的生活,这两方面都可以“使作者个人生命得到稳定”。因此,沈从文有些尖刻地认为:“一个作家有意放弃多数,离开多数,也可以说不仅得违反流行习惯,还近于违反动物原则了①。

但是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动物本能层次的生活了。沈从文认为,写作是出于一种生命永生的渴求,这一“永生的欲望”是产生于生命的痛苦之中的。沈从文对于生命的痛苦显然有着深刻的体验,“任何人对死亡想要逃避,势不可能。任何人对社会习惯有所否认,对生活想要击破藩篱,与事实对面时,也不免要被事实无情打倒,个人理想虽纯洁崇高,然而附于肉体的动物基本欲望,还不免弃得拖泥带水。生活在人与人相挨相撞的社会中,和多数人哺糟啜醴。已感觉够痛苦了。更何况有时连这种贴近地面平庸生活,也变得可望而不可及,有些人常常为社会所抛弃,所排斥,生活中竟只能有一点回忆,或竟只能作一点极可怜的白日梦……”②。作为与生命的痛苦体验的对抗,写作既是一种娱乐,一种表现,又为一种与性本能有关的永生愿望所驱动,成为生命重造的方式。

当然,沈从文通过努力提高与凸现“五四”传统中的个性主义文——对这一传统中的精神性与超越性维度进行张扬,来反抗由于“五四”启蒙传统中的另一部分——平民意识与实用理性膨胀而成的当代现实。因此,他对于“五四”启蒙传统内含的关怀社会民瘼的精神倾向也颇为崇仰,甚至对于这一精神倾向所渲化而成的对政治革命的急切意图与兴趣,他也表现出相当程度的理解。尽管他时常对革命文学作者与作品有所指摘,但是对于像胡也频,丁玲等这样真诚严肃地从事文学道路的探索的作家,他仍们抱有相当的尊敬。认为他们是“把自己一点力量搁放在为大众苦闷而有所写作的作者”。他有时甚至这样表示自己对革命文学作家的社会关怀意识的赞赏:“诗人扩大了他的情感,使作品变成用具,在普罗作家的有些作品里,却寻找得出那些成功因果的。”所有这些都非常清晰地体现出他对“五四”启蒙传统中一脉流传的民族救亡与社会干预意识的认同感。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对这一意识的急进形态,急进工具论文艺观保持相当的距离与警惕。

“五四”启蒙思潮中存在着两条思想脉络:个性主义与社会救亡意识。这两条思路在“五四”以后,由于各自的畸形扩张都导致了一些弊病,而沈从文则企图将这两条后来平行乃至相悖反的思路进行调和、平衡起来,从而产生出一种与当时的“时代”精神迥然异趣的健全而有效的思想路径。沈从文从自己的创作体验出发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文学如何才能依据自己的特点与优势,有效地发挥其社会职能,达到从“五四”启蒙主义者到左翼作家们都一直企图达成的“社会”的目的。而在这个问题,沈从文的选择持续鲁迅改造国民性与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即通过对每一个国民个体的人生观的改造来达到社会改造与民族振兴的目的。出于一种对文学的虚诚以及对于读者的责任感。沈从文几乎是本能地对这一“时代”潮流进行了反抗与阻击。

对20年代中期以后的新文学运动评价不同的是他对“五四”新文学运动评价颇高。他认为正是这个文学运动及其产生的新文学作品,在多数国民中培养革命的幻想,坚定了革命的信心,推动了北伐战争的成功③。所以他大声痴呼:“我们实在需要作家!一个具有独立的思想作家,能够追求这个民族的一切症结所在,并弄明白了这个民族人生观上的虚浮、懦弱、迷信、懒惰;由于历史所发生的坏影响,我们已经受到了什么的报应。若此后再糊涂下去,又必然还有什么悲惨场面。他又能理解在文学方面,为这个民族自存努力上,能将尽些什么,且后来如何尽力”④。他把文学看成是“支配政治,改造社会,教育群众”,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无形工具,这虽有过高估计文学的社会力量之嫌,但从理论意图上想把文学从政治化与商品化的泥淖中拉出来,让人们重视文学的本性与独立性,是有着不可磨灭的积极意义的。

中国新文学的发生,是和“人的文学”的倡导为一体的,而新文学对“人”的发现,又是与现代中国的文化启蒙紧密纠缠在一起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新文学相当于文化启蒙的责任,新文学作家自觉为启蒙的角色,在他们的“人的文学”中,先觉者,已经完成启蒙或正在接受启蒙过程中的人,他们占大多数,从而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而这个基本状况是要被新文化改变甚至改造的,所以这蒙味的民众就成为文学的文化批判、启蒙、救治的对象。

如果按照这样一个大的文化思络和文学叙事模式,沈从文湘西题材,作品里的人物,大多数应该放在被启蒙的位置。但是沈从文没有跟从这个模式,他似乎颠倒了启蒙与被启蒙之间的关系,他的作品中的人物比较起来,并没有处在优越的位置上,相反这个叙述者却常常从那些愚夫身上“受到”和“教育”,而沈从文作品的叙述者,常常又是与作者统一的,或者就是同一个人。

更核心的问题,还不在于沈从文写了别人没有写过的这么一些人,而在于,当这些人出现在沈从文笔下的时候,他们不是作为影子落后中国的代表和象征而无言地蒙受着“现代性”的批判。他们是以“现代”洗礼的面貌,呈现着他们自然自在的生活和人性。

不过,作为新文学作家的沈从文,身处启蒙的大潮中,有时也不免受其熏染,以致产生疑惑。他的小船因为需要加了个临时的纤手,是个老头,看到那个老头为一点点钱那么出力,他就想:“这人为什么而活下去?他想不想过为什么活下去这件事?”继而联想到“我这一生来无所见到的人,似乎并不想起这件事,城市中读书人也似乎不大想过的。可是,一个人不想到这一点,还能好好生存下去,很常奇的,总之,一切生存就是为了生存,必有所爱方可生存下去。多数人爱金钱,爱吃点好东西,可以从容生活下去,这种多数人真是为生死生的,但少数人呢,却看得远一点,为民族为人类而生。这种少数人常常为一个民族的代表,生命放光,为的是会凝聚精力使生命放光!我们皆应当莫自弃,也应当把自己凝聚起来!”⑤多数人不追问生命的意义而活着,少数人因为自觉而为民族的代表,使生命放光!这是比较典型的五四新文化的思维和眼光。

其次,能够体现“五四”精神的继承并从个人创作角度加以调整的真正自觉显现新的审美倾向以及民间立场的新文学作家是从沈从文开始的。而1930年代的《边城》的出现,标志性地显示了民间创作思潮的完成,这一创作流派,随着沈从文的创作进一步在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中发扬光大,形成了新的民间创作的思潮。

第一,民间的审美理想:沈从文对湘西世界的独特感受与审美判断。特有的心理机制与表态方式使沈从文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体。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文体家”,在小说文体探索上他一直保有热情,现代汉语学家大多认为现代汉语的语法艺术中意义上是外国语过来的,沈从文语言却很少有欧化现象。“五四”时的作家还不习惯用定语、补语、状语、口语与文体的结合,但有两个作家是很独特的,一个是老舍,一个是沈从文。老舍一口清脆响亮的北京腔;而沈从文的语言是:一部分充满泥土气息,一部分又文白杂糅,故事在真实中依旧浸透,一种抒情幻想的成分。内容出杂而不纯,它有点粘糊,有点罗嗦,但读上去非常自然,营造了一种比较优美的现代生活节奏,但更多重要的是所谓“文体”,不仅仅表现在语言上,背后还有一个世界。这也是沈从文与其他作家不同所在。

第二,民间创作立场。沈从文是京派文学的中坚力量和重要的小说家。在1930年代,他是林微音、朱光潜等京派高级知识分子中的主要人物。但他却将以“乡下人”自居。沈从文的经历像湘西那片土地一样富有传奇。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现代化教育,没有高学历并不等于沈从文就没有文化。他有的是另外一种知识和教养,它从湘西的土地与人性中来,当地人形成了独有的个性文化和生活方式,沈从文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死观。生与死之间就像一张张纸轻轻地翻过去。湘西的文化习俗和日常生活的无数细节,构成了沈从文不可磨灭的内心记忆,而作为小说家的沈从文则一直要把已失去的民族记忆唤起。与自由、舒畅的乡土记忆截然不同的是,来到北京以后,都市生活带给沈从文的是紧张的压抑感,他受了窝囊气,就把反抗的情绪全转发到文学中:知识分子软弱和怯懦,那我偏偏给你看一些野蛮的,有血性的东西。这就构成了他特有的创作立场。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立场看做是民间立场。而且他描写的湘西世界只是他在都市中的一种记忆和想象,而并非真实的世界本来面目,不难发现,沈从文因为在现实世界里受到压抑,为了反抗现实生活,想象每一个并不存在的世界,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他的民间立场包含了什么样的内容,这或许就是创作中的调整。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在“五四”文坛引出了一批提出社会人生问题并开出解决问题药方的小说,这类小说多以知识青年与社会底层的平民生活为题材,围绕探索:“人生究竟是什么”问题,鼓吹社会发行追求个性解放,提倡妇女解放,主张婚姻自由,关心劳工问题,儿童问题,教育问题,国民性问题等,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义思想倾向。沈从文的小说文体却体现在把湘西文化转化为另一种人生态度,以一种悠扬的文化节奏来看现代人的生活。它们传统是软性子的,慢条斯理的,有种“无风舵自转”的感觉。《边城》开头的文学就很舒缓,像是一位令人坐在那里不紧不慢地向你讲述他极为熟悉的这块土地。“由四川过湖南去,靠西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上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孩子,一只黄狗。”⑥层层叠叠、层层剥开,不是那种跳跃,而是平缓、沉静、朴素的。沈从文的叙述与现代生活节奏脱离了关系,与现代生活不合拍,这就使他的文体变得特别空灵,甚至存虚幻的感觉,好像一片晴空,特别蓝,特别亮,又很幽远。沈从文的文体包含了以湘西世界文化为参照系的对现代文明的态度,他以文学的澄明与现实世界的肮脏分开,以原始性的力量,原始粗旷,美好的风俗冲击“五四”以来的虚伪与无力。

中国知识分子走的是一条并不平坦的道路,往往反映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和复杂性,沈从文的创作实践过程说明了这一点。沈从文一开始就站在自由主义者的立场上不赞成文艺从属于政治,甚至主张过“文学与政治绝缘”,在现代中国,文艺是脱不了政治的。沈从文在思想上艺术上大部分作品,虽然不是直接地却是曲折地反映了“五四”以来文学改革者人性解放和人性复归的要求,他的人性论观点和人道主义思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它的局限性究竟在哪里,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论题。

注:

①《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P29。

②沈从文:《沈从文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P93。

③沈从文《反主义问题》、《沈从文批评文集》P40,珠海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④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1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

⑤沈从文的《湘行书简,横石九溪》《沈从文全集》第11卷,P184-185。

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钱古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P329。这是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大多院校多年以来采用该课本。

[参考文献]

[1]李俊国.三十年代“京派”文学批评观[M].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2).

创文作文范文6

关键词:衡阳;人文历史;美术创作;文化建设

衡阳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地处蜿蜒千里的湘江中游、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之南,相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故又雅称“雁城”。衡阳拥有深厚、悠久、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其深远影响,绵延至今。

一、衡阳人文历史

衡阳是湖南文化资源最丰富的聚集地区之一,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它拥有历史悠久的书院文化,“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①,衡阳有很多书院,如石鼓书院、东洲船山书院、杜陵书院等,其中石鼓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地位极高,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为之作《石鼓书院记》,流传至今;同时,衡阳还是宗教圣地,五岳之一的衡山即坐落于此,它是“天台宗和南派禅宗的发源地”②,深刻影响了我国佛教的发展;衡阳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民间歌谣、舞蹈、工艺美术、地方戏曲等,这些都是衡阳文化中的瑰宝;还有很多美术资源也是衡阳丰厚历史积淀的体现:如木雕、窑瓷艺术、历史悠久的古民居等;同时,衡阳还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自古以来,衡阳文气郁郁,才俊辈出:古有辅佐蜀国的大臣蒋琬、改造造纸术的蔡伦、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湘军水师统帅彭玉麟等;近代出现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夏明翰、唐天际、等。与此同时,衡阳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抗日战争纪念城,1944年,历时47天的衡阳保卫战,展现了衡阳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

二、衡阳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现状

衡阳在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良好传统,在此基础上,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的美术作品,将衡阳的历史展现在当代人面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衡阳的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丰富多彩,但仍然呈现出一种散乱的状态,基本上都是艺术家的个人创作行为,表现手法也欠丰富,每个画种都只是零零散散的表现,总体上只是反映衡阳历史文化的一部分,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完整性、多样性。衡阳的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还没有被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将其灿烂丰富的人文历史展现出来。自建国到当下,在国内反映我市区域人文历史的美术作品零零散散,且为数不多。2011年9月,湖南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启动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等部门主办。同年11月,衡阳召开了创作动员会。目前有一系列反映衡阳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正在进行中。比如衡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颜志武与赖尚平、李清白等几位画家合作创作的作品《衡阳保卫战》,这幅作品场面宏大,画面中、等一百多人点缀其中,没有一丝杂乱的感觉,那段历史瞬间就这样被凝固了下来。类似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还有何润成的《庆功会上》、肖一丹和肖健创作的《火种———水口山工人大罢工》、张宗秋创作的《彭大将军》等。他们的创作填补了我市红色历史资源大型美术创作的空白。但是面对衡阳如此悠久丰富的资源,这些创作只是表现了本土人文历史的冰山一角。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美术创作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加强衡阳本土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创作出一大批好作品来满足和丰富现代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为衡阳的经济、文化的整体发展做出贡献。

三、加强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必要性

美术创作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美术创作对于增强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在衡阳地区加强人文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是十分必要的。

1.美术创作的文化意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美术创作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可以用不同的手段以最直接的方式更好地记录和反映一个区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如:敦煌壁画、四大石窟、永乐宫壁画、汉代石刻、各代的绘画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在美术作品中得以体现、传承,而衡阳的人文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也可以很好地表现衡阳地区悠久的人文历史资源。随着时间的流逝,区域传统文化不断消失,尤其是一些民间艺术,如何保护其传统文化已成为重要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传承提供了诸多的选择,美术创作则是其中最传统也是最直观的记录,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美术创作可以将衡阳区域文化艺术记录下来,传承具有衡阳特色的地域文化,实现其文化意义。

2.美术创作的教育意义。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有着它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美术作品不仅仅只是用来装饰、欣赏,更重要的是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教育后人、陶冶情操。人文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除了其本身的绘画价值,同时也拥有教育与熏陶的价值,它让后人看到祖辈的辉煌事迹,可为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例如,大足石刻的警醒世人、中国传统文人画那种宁静致远的心性等。美术创作利用各种表现方式将人文历史展现给世人,人们可以通过它直接感受到其中的内蕴。而衡阳人文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可以全面地展现衡阳人民的勤劳、淳朴、智慧,特别是抗战阶段的历史,在表现衡阳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奋斗精神方面是很好的素材,具有很强的家国情怀的教育意义。

3.美术创作的经济意义。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民族复兴、国家富强,都需要提高文化为之提供持久的发展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与文化呈现一体化趋势,文化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支撑,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成为了重要的内容,它存在于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行业持续增长,传媒、娱乐、旅游等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巨大竞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是一面旗帜,加强文化建设无疑可以为经济发展开辟一条新道路。美术创作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发挥其推动作用,积极发展、完善区域文化建设从而带动或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文化资源应成为政府招商吸引外资的重要手段”③,同时要以文化理念为导向,将区域文化规划与区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区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衡阳地区加强文化建设应该以区域文化为依托,构建衡阳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打造具有相当规模和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基地、壮大文化产业的发展队伍、挖掘和利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相关产业。衡阳拥有深厚悠久的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书院文化、船山文化、南岳文化、革命文化等都是当地特有的人文历史资源;衡阳的瑶民在居住、服饰、饮食、婚姻、喜庆、禁忌、等方面风情各异;衡阳剪纸、版画、皮影戏、渔鼓等都是颇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在省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如果将这些人文历史资源都可以用美术创作的方式展现、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衡阳、向往衡阳,以此带动衡阳的区域经济发展。美术作品是一种最直观的展示手段,可以通过美术创作加强衡阳本土文化的传播,再辅以现代传媒和各种手段,使衡阳的特色文化更好地推向国内外市场,这有利于提高衡阳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当下,文化产业正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传播衡阳文化还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把衡阳优秀的区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文化艺术生产能力,并运用产业化的方式积极开展民族文化的交流传播工作,组织开展重大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④,如是所说,加强衡阳与世界文化的联系,可以进一步促进衡阳经济与文化的健康发展,打造、提升衡阳区域特色文化的影响力,为衡阳的经济与文化的整体发展做出贡献。

四、加强衡阳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对策

面对衡阳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由文化部门或政府相关部门统筹、有社会团体和个人支持的立体规划开发。建议由文化部门或政府相关部门统筹规划,鼓励艺术家进行创作,美术创作不仅仅是艺术家自发的进行,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多方支持。人文历史资源的搜集,整理规模较大,必须系统有序,因此,建议由衡阳文化部门或者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统筹规划,组织有关专家对文化资源进行盘点,确定重点,同时将有志为衡阳美术出力的社会团体和个人组织起来进行系统创作,将衡阳本土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有条不紊地开展。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家的心血与荣耀,也是一种文化传播与展示的手段,以独特的方式承载着时代与使命。2011年的湖南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南省委宣传部和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共同组织实施的的大型专题性美术创作工程,吸引了众多省内外优秀艺术家创作完成了一批主题性美术作品,这也为衡阳人文历史题材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2.进行系统、全面、完整、多样性的美术创作。在中国美术史上,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经典作品为例,无论是在教育功能还是艺术审美功能较之以往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也应当成为我们在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值得延续和发扬的。目前,衡阳美术界对本土人文历史题材已有所重视,诸多本土知名画家对此进行了创作,从绘画到雕塑、从中国画到西画、从城市主题壁画到城市主题雕塑……几乎都有所涉及,但都零零碎碎,收效甚微,无论是题材内容的全面性还是创作方式的多样性,都成不了系统化与规模化,更形成不了产业化。因此,建议由文化部门或政府相关部门统筹、规划,将衡阳本土的人文历史进行系统、全面、完整、多样性的美术创作,比如:首先对文化资源进行盘点,根据具体的资源特点包括环境地理位置进行不同创作表现,或打造成城市壁画、或打造成主题雕塑、或打造成工艺品产业、或打造成绘画展览等等;将区域文化规划与区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结合起来,有条不紊地进行建设和开发。

3.加强与外界的美术活动交流。美术创作不能封闭在自我狭小的空间当中,应加强与外界的学习交流。衡阳的美术创作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但不能因此固步自封,应不断为美术创作注入新的活力,推陈出新。这就需要向外界学习,在与外界美术界交流中,吸收外界优秀的艺术创作资讯和艺术手法。在学习的同时,也可以向外界展示衡阳、宣传衡阳的人文历史。利用好每一个平台与外界交流,使外界了解衡阳,让衡阳走向全国或世界。

4.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媒体进行宣传。当下,现代传播渠道众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将美术创作与现代文化传媒相结合。利用现代传媒资源,比如: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海报、展览、各种活动等等,根据不同媒介和平台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宣传策略,全方位地传播信息,让人文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深入民间,引导人们对衡阳人文历史资源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本土人文历史资源是本土特有的宝贵资产,优秀的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也是人类珍贵的精神食粮,因此,大力提倡人文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是十分必要的;进行系统、全面、完整、多样性的美术创作是文化承传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向外界展示衡阳本土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将这一资源为我所用,打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以便为加强衡阳本区域的文化建设、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丰富人民的精神需求、促进衡阳经济、文化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注释:

①曾国藩:《重修胡文定公书院记》。

②陈建平,屈中正:《浅谈衡阳人文旅游资源的有效传播》,《湖南省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7(1):44。

③罗玉成、蒋将、谭耀:《关于衡阳文化产业的思考》,《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