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水调歌头范例6篇

福州水调歌头范文1

关键词:南音;闽南音乐;影响

一、南音对闽南戏曲的影响

被称为福建“戏曲之乡”的泉州,在多元文化背景融合下形成的戏曲种类繁多,有: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戏、打城戏、南派布袋戏、竹马戏等,在戏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南音对其它闽南戏曲音乐有着深远的影响。

1.南音对梨园戏的影响

梨园戏是闽南方言地区的一个剧种,流行于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区,在梨园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受南音的影响。梨园戏有大梨园、小梨园之分,大梨园指其演员均为成年人,小梨园的演员则均为儿童。但不论是大梨园还是小梨园,其唱腔均以南音的“曲”为基本唱腔。如大梨园中,表现粗犷、豪放、朴实、诙谐情感的唱腔,多用南音中的[浆水令]、[金钱花]、[地锦]、[剔银灯]等曲子,表现悲怆、苍凉、稳重情感的唱腔,多用南音中的[二调]、[大倍]、[中倍]等滚门中近百个曲子。小梨园的唱腔也多用南音,如[倍工]、[中倍]、[长滚]、[中滚]、[短滚]、[长潮]、[中潮]、[短潮]、[锦板]、[相思行]等滚门中的上百首曲子都是小梨园常用的曲子。南音曲牌是梨园戏曲牌的基础,不过,二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音乐形式,南音节奏以舒缓为主,而梨园戏唱腔的节奏,须随剧情的变化而变化,故梨园戏在吸收南音音乐的同时,又对南音音乐加以改造。主要有:(一)改变节拍。如南音[年久月深]的节拍为8/4转4/4,而梨园戏的《陈三五娘》借用此曲时,将节拍全部改为4/4,以便使节奏更为轻快。(二)减少乐字和润腔。如南音的[移步游赏]一曲,乐器在演奏中有加花,唱者演唱中有润腔,而梨园戏在采用时,为加快乐曲速度,将加花、润腔全都删去。(三)改变唱词内容。如梨园戏在采用南音[有缘千里]时,将唱词内容加以改变,原唱词内容为相思、感伤,而改变后的唱词,改而为爱恋、誓约,由于内容改变,必然导致某些乐句的改变。其他如改变调式、改变南音中散板的附属作用,而将其上升为独立的唱段、调整音乐结构等,都是梨园戏在采用南音“曲”的同时所作的改造。此外,梨园戏除了在唱腔中借用南音唱腔外,还在不少的场景音乐中,或借用南音的“谱”,如梨园戏的[南澳折]曲就是借用南音“谱”[四静板]中的第四支曲子;或借用南音的“指套”,如梨园戏《梁浩》的《拜公训子》一折的场景音乐,就是借用南音指套[春今卜返]中的第二支曲[启公婆];梨园戏《周怀鲁》中《对镜》一折的场景音乐,就是借用南音指套[一纸相思]的第三支曲子[出庭前]等。

2.南音对高甲戏的影响

高甲戏是流行于泉州地区、厦门地区及部分漳州地区的以闽南话说唱表演的又一闽南戏曲。它是在闽南民间化妆游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成于清代中叶,因其演员多身穿盔甲、在高台上演出,故称高甲戏。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大气戏、生旦戏、丑旦戏三种,但不论哪一种,其唱腔音乐、场景音乐,都受到南音的影响。大气戏即以演三国、水浒故事为主的武戏,武戏场面宏大、慷慨激昂,这与婉转缠绵的南音大异其趣,但也照样借用南音音乐。如以梁山好汉劫法场、救卢俊义为剧情、情节的《大名府》中的《劫法场》一折,就演唱南音的一些散曲,如[玉交枝]、[将水令]、[水车歌]、[水龙吟]等。至于生旦戏,演的是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与南音散曲的内容、情感更是相近,借用南音音乐的现象更是普遍,如《英台山伯》、《孟姜女》等戏中,用了[福马郎]、[北调]、[北青阳]、[短滚]等曲子;就连与南音没什么关系的某些丑旦戏,也借用了南音中“谱”的[阳关曲]中几个[叠]的曲子,如[一叠折柳吟]、[二叠进酒歌]、[三叠阳关曲],至于场景音乐借用南音“谱”的现象,也较常见。在高甲戏的曲子中,有三十多支曲子是借用南音的,特别是南音中比较轻快、活泼的曲子,如[双闺]、[福马郎]、[望远]、[玉交枝]、[将水令]、[寡叠]、[北叠]等,还有其他一些比较流行的,如[慢头]、[水车歌]、[相思]等。与梨园戏一样,高甲戏在借用南音音乐时,也会根据剧情对南音音乐加以改造。主要有:(一)保留主旋律,简化曲谱。南音的曲谱有的比较复杂,高甲戏引用时,为适应剧情需要,而加以简化。如高甲戏《孟姜女》中的[伊说]唱段在借用南音[福马郎秋天梧桐]唱段时,就将曲子加以简化,所作的简化是十分明显的。(二)改变调子。南音音调柔和、低沉,多用C、D、F、G四调,高甲戏音调高亢、嘹亮,故在借用南音时,多将调子改为bB、bE、bA调。(三)改变节拍,压缩节奏。南音常用的节拍有16/4、8/4、4/4、2/4,高甲戏在借用南音时,不用16/4节拍,增加1/4节拍,以增加强拍的反复次数,或将两小节的4/4压缩为一个小节,音符不变,节拍改为2/4,从而大大压缩节奏。(四)增加帮腔。南音演唱形式,只有独唱、对唱,而高甲戏在引用时,又另加帮腔,以加强气氛,补充情绪。

3.南音对提线木偶戏的影响

泉州的提线木偶戏是享誉海内外的木偶戏,那神奇的表演,曾博得无数观众的倾倒、喝彩。不仅如此,该戏的音乐也颇有特色。提线木偶戏的音乐,人称“傀儡调”,属于曲牌体音乐,流传至今的曲牌共有三百多支,其中有不少是从南音借用来的,如属于指套之滚门曲牌的有[相思引]、[剔银灯]、[北青阳]、[扑灯蛾]、[锦衣香]等;属于散曲的有[福马郎]、[王交枝]、[双闺]等;作为场景音乐的有[梅花操]、[阳关三叠]、[锦答絮]、[南澳折]等;还有[山坡里]、[生地狱]、[四季花]、[集贤宾]、[驻云飞]等,南音曲子也经常为提线木偶戏的音乐所借用。不过,提线木偶戏在借用南音音乐时,同梨园戏、高甲戏一样,为适应剧情,也对南音音乐作了一些改造:或加上前奏、间奏、尾奏、散板音乐;或改变节拍,改变调子,增加叠句等;但改造的幅度不如梨园戏、高甲戏大。

4.南音对布袋戏的影响

流传于闽南的南派布袋戏的音乐,也吸收了不少南音音乐。如属于指套之滚门曲牌有[相思引]、[锦板]等,属于散曲的有[福马郎]、[玉交枝]、[中滚]等,其他如[驻云飞]、[带花回]、[水车歌]等,也是南派布袋戏曾用过的南音音乐。与提线木偶戏在借用南音音乐时有所改造一样,南派布袋戏也对所借用的南音音乐作了改变节拍、改变调子,增加散板、前奏等改造。除上述外,由闽南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竹马戏,其音乐也借用不少南音音乐。竹马戏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南音的曲调为主,其演出的剧目,如《王昭君》、《陈三五娘》等,也是以南音的唱腔为其主要唱腔,其场景音乐也借用南音中的“谱”。上述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戏、南派布袋戏、竹马戏在借用南音音乐时,有的也采用南音的乐器,如南琵、尺八(洞箫)、二弦、三弦等,从而更增添了南音的风格。

二、南音对闽南民间曲艺、歌舞、及宗教音乐的影响

1.南音对闽南民间曲艺音乐的影响

锦歌是流行于闽南的漳州市区和东山、云霄、平和、南靖、长泰、龙海、诏安、漳浦、华安等地的一种曲艺音乐,它是在闽南民歌、民谣的基础上形成的,出现于宋、元之际,至明代而渐趋完整。在锦歌的发展过程中,受到闽南各种音乐的影响,其中南音的影响是较为突出的。锦歌有三大流派,即亭字派、堂字派、盲人走唱三派,其中亭字派主要流行于漳州、厦门等市区,故受同是曲艺的南音的影响最深。此派先是用南音的乐器伴奏,如用南琵代替原先使用的月琴,加上洞箫(即古尺八)、二弦、三弦等乐器。接着,他们又用南音的调名称原先的锦歌调名,如用“五空管”(即C调或G调)取代原先的“丹田调”,称“五空仔”,用“四空管”(即F调)取代原先的“七子仔”,称“四空仔”。再接着,他们或直接将南音曲子移植过来,如[望吾乡]、[北叠]、[福马郎]、[抱胜]等;或在某些锦歌唱段的末尾加上南音的曲子,名为“曲爿”,如锦歌唱段[妙常怨]的末尾四句为“日来思君,暝来思君,枉我暝日此处思想有这十二时”,这四句就是采用南音散曲的[玉环记]中的一段曲谱演唱的。此外,锦歌还吸收某些南音音乐中的“谱”作为器乐曲,用于各种场面,如[清夜游]、[八板头]、[折采茶]、[金扭丝]、[西湖柳]等。锦歌中的堂字派主要活动于县乡,盲人走唱主要活动于乡村,这两派受南音的影响较少。笼吹是流行于泉州一带的另一种曲艺形式,属鼓吹音乐。之所以取名为“笼吹”,是因为笼吹艺人外出演出时,多将乐器放置于一雕刻精美的红色箱笼中,演奏时多奏鼓吹乐曲,故名笼吹。笼吹的曲谱有南谱、北谱之分,北谱用北方传来的曲谱,而南谱则多用南音的曲子,且与南音一样,也将曲谱分为指、谱、曲三部分。南音的风格原本较舒缓、幽雅,但笼吹音乐演奏时,除了用南音的洞箫、二弦、三弦外,还另加大唢呐、小唢呐,以及鼓等打击乐器,故演奏的效果极其雄壮、豪迈,与南音原本的风格迥然不同。如笼吹演出形式中的“南十音”,即由十人用大、小唢呐,另加打击乐,吹奏南音曲子。

2.南音对闽南歌舞音乐的影响

闽南地区是一个民间舞蹈兴盛的地方,据统计,各种各样的舞蹈约有上百种,主要且常见的就有三十多种。这些舞蹈,或因各种各样的宗教祭祀而舞,或因五花八门的民间习俗而舞,或因形形色色的民间故事而舞,这些舞蹈的伴奏音乐,或多或少都受到南音的影响。比如流行于泉州、晋江、漳州、龙海、漳浦、同安等地的各种“车鼓舞”,大多以具南音风格的[花草曲]、[百花草]、[病囝歌]等伴舞;晋江一带的“跳鼓舞”,则直接用南音的[直入花园]、[南澳折]、[水车歌]、[玉交枝]等曲子伴舞。以反映潘必正、陈妙常爱情故事为内容的“鼓队舞”,则以南音指套[记相逢]中的[霏霏飒飒]、[且去禅房]等曲子伴舞。又如以粗犷、豪爽著称的“拍胸舞”,也用南音的[三千两金]伴舞,伴奏的乐器也用纯南音乐器:南琵、洞箫、二弦、三弦,另加打击乐,形成刚柔兼济的风格。流行于晋江、南安、同安等地的“彩球舞”的伴奏音乐,分为乐曲与歌曲两种,乐曲用梨园戏、高甲戏的乐曲伴奏,而歌曲则用南音中较为活泼的[潮叠]、[孤栖闷]、[直入花园]等。再如,以王昭君和番故事为主要题材的“竹马灯舞”,则以南音音乐和民间小调伴奏,如[十花串]、[十二生肖]、[水车歌]、[打花鼓]等曲子。此外,祈求天公早赐贵子的“转灯角舞”以南音曲子[十音]等伴奏、表演昭君出塞的“幡会舞”以南音[听见雁声悲]、[出汉关]等伴奏,都是这方面的事例。

3.南音对闽南宗教音乐的影响

南音不仅影响到闽南地区的戏剧、民间曲艺、歌舞,而且还影响到闽南地区的宗教音乐。闽南是佛教盛行的地区,泉州的开元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就是明证。闽南地区寺院中做佛事所用的音乐,有本地调、外江调、福州调、印度调等,其中本地调用的是闽南本地区的曲子,而南音是闽南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音乐,因而自然会影响到佛事的本地调的曲子,如佛事曲子[孔雀经]就是从南音曲子[塞叠][长潮五开花]演变来的;有的佛事音乐则直接用南音曲子,如闽南佛教在观音生日、成道日、涅槃日都唱、奏南音曲子[南海观音赞]。闽南道教在借用南音音乐方面,比佛教更进一步。道士在做法事时,大量吸收南音曲子的音乐元素,有的则直接标明用哪些南音曲子,如[福马郎][玉交枝][北调][寡北][潮调]等,只是在运用时,减少南音中的装饰性的润腔,并加上叠字、衬字,将南音的舒缓的节奏改为紧凑活泼的节奏。南音在发展过程,形成庞大完整的音乐系统,在明、清两代,在闽南各地,凡是能唱南音的人,都会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南音因此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因而闽南的戏曲、曲艺、民间歌舞、宗教音乐等均不同程度受到南音的影响也就不难理解了。

参考文献:

[1]郑长铃.王珊.南音[J].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3.

福州水调歌头范文2

一夜春风来小院;万家鸡韵报新春。

一世清明开盛纪;百花烂漫缀鸡年。

一代风流兴大业;满天曙色唱金鸡。

九州曙色金鸡唤;四海春风紫燕掀。

大圣拨开千里雾;雄鸡喜报万家春。

大圣建功归玉宇;金鸡携福到神州。

大圣威威辞岁去;雄鸡喔喔报春来。

大圣捧桃欣献寿;金鸡破晓喜迎春。

大圣登天回上界;金鸡接任到神州。

大圣荣归夸改革;金鸡起舞颂升平。

大圣鸣金辞旧岁;雄鸡唱晓庆新春。

千里莺歌春泛绿;九州鸡唱日初红。

千重柳浪惊莺梦;三遍鸡声破曙光。

千家新燕歌春韵;元日雄鸡唱福音。

万里春光五彩画;一声鸡韵九州春。

万家鸡叫普天锦;一夜风和遍地春。

广厦闻鸡同起舞;长征跃马共腾飞。

五更鸡声声唱晓;千里马步步登高。

犬能守夜迎新岁;鸡可司里送旧年。

日新月异金鸡唱;鸟语花香大地春。

日新月异群鸡舞;雨顺风调五谷丰。

户外鸡声催晓日;屏前人影醉春风。

引凤来仪昭大治;闻鸡起舞着先鞭。

引颈高歌鸡起舞;举旗奋进国腾飞。

引来曙色随鸡舞;唤起春风催马驰。

四季花香蝴蝶舞;三春喜讯鹊鸡鸣。

白鹤飞来万户寿;金鸡唤醒五湖春。

白鹤青松长寿景;金鸡红日艳阳春。

白雪吉兆丰稔岁;金鸡喜报太平年。

鸟报晴和花报喜;鸡生元宝地生财。

早春喜讯金鸡报;四季花香彩蝶迷。

好景丰年飘瑞雪;佳音喜讯望雄鸡。

红日升空辉大道;金鸡报晓促长征。

兆丰消息听瑞雪;报喜佳音看金鸡。

迎春雅兴闻鸡起;祝福豪情伴鹊生。

丽日当空春不老;金鸡报晓我争先。

两岸金鸡歌一统;九州赤子报三春。

把酒当歌歌盛世;闻鸡起舞舞新春。

鸡报小康随日出;年迎大有伴春来。

鸡鸣喜报丰收果;犬吠欣迎富贵宾。

鸡鸣紫陌迎新曙;马踏青云奔小康。

鸡鸣晓日江山丽;犬吠神州岁月新。

鸡鸣万壑长天锦;日耀千山大地春。

鸡鸣五谷丰登景;燕舞千家幸福年。

鸡鸣拂晓河山秀;春满神州气象新。

鸡鸣燕舞千门福;世盛人欢四海春。

鸡声一唱东方白;猴棒三挥玉宇清。

鸡描竹叶三中颂;犬绘梅花五福临。

鸡登石上鸣日月;鹤立松间阅春秋。

鸡唱五更春早至;凤鸣九域国中兴。

鸡迎新岁家家福;国展宏图处处春。

鸡观盛世风云净;鹊闹红梅庭院香。

创业闻鸡晨起舞;兴邦策马早腾飞。

鱼游春水纳余庆;鸡唱曙光报吉祥。

国家安定人民乐;党政清廉事业兴。

金鸡一唱千门晓;绿柳千条四海春。

金鸡一唱传佳讯;玉犬三呼报福音。

金鸡高唱丰收曲;紫燕喜吟幸福歌。

金鸡高唱迎春曲;铁牛欢催改革潮。

金鸡高唱山河丽;布谷争鸣稻米香。

金鸡喜唱催春早;绿柳轻摇舞絮妍。

金鸡报晓歌大治;丹凤朝阳赞中兴。

金鸡报晓山河壮;彩凤鸣春岁月新。

金鸡报晓青山秀;紫燕凌空旭日升。

金鸡晓唱千家喜;白鹭齐飞万户春。

金鸡献岁人民福;丹凤朝阳世纪春。

金鸡唤出扶桑日;锦犬迎来大地春。

金鸡啼出千门喜;春帖换未万象新。

金鸡啼处腾红日;春水流时淌福音。

金鸡昂首歌春晓;骏马奋蹄跃锦程。

金鸡喔喔传春讯;喜鹊喳喳报福音。

鸢观故国千山秀;鸡唱新春万里娇。

画意正浓鸡起舞;诗情未尽蝶翻飞。

枝头喜鹊言春早;院里金鸡报岁新。

春信千家传紫燕;福音万户报金鸡。

春晨旭日雄鸡唱;杨柳清风乳燕飞。

闻鸡起舞从今日;跃马扬鞭正此时。

闻鸡踏碎霜晨月;跃鹊催开一剪梅。

笔描万壑千山画;鸡报五湖四海春。

庭前落絮早春柳;梦里新歌晓日鸡。

庭院鸡鹅谈好事;枝头燕雀话丰年。

庭前春晓雄鸡舞;世上风清燕子飞。

彩凤鸣春春不老;雄鸡报晓晓生晖。

唱晓金鸡歌盛世;长征骏马着先鞭。

跃马腾飞兴骏业;闻鸡起舞绘鸿图。

跃马扬鞭芳草地;闻鸡起舞杏花天。

癸戴草头朝赤日;酉添春水上朱颜。

梅花吐艳新春丽;鸡韵成歌盛世长。

雪雾依然芳草绿;鸡鸣更是艳阳红。

盛世鸡鸣犹悦耳;新春燕舞自开心。

晨光初露雄鸡唱;红杏出墙彩蝶飞。

堤柳欲眠鸡唤醒;春花初绽蝶闻香。

朝阳晨露雄鸡唱;瑞气春花紫燕飞。

雄鸡一唱天下白;锦犬再雕宇宙春。

雄鸡一唱江山秀;紫燕双飞杨柳春。

雄鸡高唱英雄曲;中国激荡改革潮。

雄鸡高唱催春早;彩凤长鸣颂世昌。

雄鸡唱晓新春到;喜鹊登枝幸福来。

雄鸡昂首鸣春晓;喜鹊登枝报福音。

雄鸡喜报春光好;健笔勤书正气多。

雄鸡喜唱升平日;志士欢歌改革年。

喜听鸡唱迎春曲;又见雀衔致富图。

喜鹊登梅门有喜;金鸡报晓地生金。

喜鹊登枝迎新岁;金鸡起舞报福音。

喜鹊登枝啼福韵;金鸡起舞报新春。

喜贴春联辞大圣;笑斟美酒贺金鸡。

喜报人间逢盛世;春盈大地舞金鸡。

喜爆千声歌盛世;金鸡三遍报新春。

紫燕翻飞穿绿柳;雄鸡起舞赞红梅。

紫燕迎春穿绿柳;金鸡交岁舞丹阳。

紫燕旋飞寻旧宇;金鸡高唱贺新年。

猴归花果前程美;鸡唱神州世纪新。

猴入水帘清玉宇;鸡鸣曙色亮神州。

猴奋已教千户乐;鸡鸣又报万家春。

猴舞千钧除魅气;鸡鸣万户报春晖。

福州水调歌头范文3

风格独特的民间音乐福建省的民间音乐、曲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其中民间音乐13项:泉州南音、福建客家山歌、福建北管(泉州北管、泉州闽南什音)、福建畲族民歌(宁德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宁德闽东畲族歌言)、福州茶亭十番音乐、漳州南靖四平锣鼓乐、莆田仙游度尾鼓吹乐、莆田黄石惠洋十音、南平浦城闽派古琴、南平邵武长门、龙岩闽西客家十番音乐、龙岩山歌、龙岩新罗静板音乐;戏曲23项:福建歌仔戏(厦门歌仔戏、漳州芗剧)、福建高甲戏(泉州高甲戏、厦门高甲戏)、福州闽剧、漳州布袋木偶戏、漳州诏安铁枝戏、漳州南靖竹马戏、泉州梨园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泉州南派布袋戏、泉州打城戏、三明永安大腔戏、三明泰宁梅林戏、三明沙县肩头棚、莆田莆仙戏、南平政和四平戏、南平延平塔前大腔金线傀儡、南平南词戏、南平邵武三角戏、龙岩闽西汉剧、龙岩闽西上杭傀儡戏、宁德柘荣布袋戏、宁德寿宁北路戏、宁德屏南四平戏;曲艺7项:福州评话、福州尺唱、厦门南乐、厦门答嘴鼓、漳州东山歌册、漳州锦歌、南平南词曲艺。如木偶戏,福建有漳州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等。木偶艺术精妙绝伦,除了艺人的精彩表演外,完美的偶人造型也是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方面,偶头雕刻和偶像造型艺术美轮美奂。别具一格的特色产品福建省物产丰富,特色产品众多。如福州的软木画、工艺扇、芦苇画、贝雕画等;三明的水晶工艺品、竹木系列工艺品、宝扇、仿古木帆船等;厦门的珠拖鞋、珠绣包等;莆田如妈祖纪念品、贝壳、漆木碗等;泉州德化瓷塑、惠安石雕等。特色产品无不蕴含着一个地方的文化精神。

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其可利用资源为可物化资源。福建省文化资源丰富,可利用文化资源众多,如软木画工艺、木偶雕刻、蓝印花布工艺、珠绣包、芦苇画、工艺扇等。可利用手工艺产品开发特色动漫衍生产品厦门的珠绣是一项极具开发潜力的传统手工艺。其珠绣产品种类众多,有珠拖鞋、珠挂图、珠绣包等一百余种款式。这些产品均采用闪亮夺目、五彩缤纷的玻璃珠和电光胶片为原料,运用或凸绣或平绣、或串绣或粒绣亦或乱针绣的传统工艺手法,绣出浅浮雕式图案。全珠式图案构图严谨细腻,密不容针;半珠图案优雅秀美,清新悦目。厦门的珠绣产品常以服饰、鞋包、装饰挂件等形式出现,题材内容多以装饰图案和吉祥纹案为主,也有少量展现自然、人文景观的内容,适合作为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资源。如可以设计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图案用在手链、项链、手镯、书包、挎包甚至衣服上,既美观又具有文化内涵。再比如石雕、贝雕、玉雕等手工艺。其题材和产品形式较为丰富多样。在福建常见的图案有十二生肖、中华石狮等动物或吉祥物题材,也有弥勒佛等人物造型,还有茶具、香炉、笔筒等精美器皿;题材上有体现闽南本土文化特色的惠安女雕塑、茶文化雕塑等作品。影雕主要常见题材有人物肖像、动物图案和一些传统装饰纹样,产品形式以平面摆件或挂件为主,适合开发为使用物品形式的动漫衍生产品。在这种形式的动漫衍生产品开发方面需要注意福建地方特色文化的展现,如福建茶文化浓厚,围绕茶文化可开发利用的题材和样式有很多,茶具、香炉等要带有福建当地特色才更具有独特性。可利用民俗传统资源开发特色动漫衍生产品国内不乏生动形象的国际动漫衍生产品,如hellokitty、机器猫、米老鼠和唐老鸭,而中国在其中扮演更多的是加工的角色,什么时候能够由“madeinchina”转变为中国创造,创建出中国动漫衍生产品自身的知名品牌?从美国、日本等动漫产业强国的成功经验中不难看出,他们抓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即民族文化的融入。

当今动漫消费者越来越重视衍生产品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民俗传统的融入可以让消费者了解独特的地域文化,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以民俗为创作题材的动漫衍生产品从一定程度上是当地民俗文化的载体,是民俗文化传播的载体。民俗能为动漫衍生产品的创作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差异是动漫衍生产品的重要吸引砝码,这种差异性具体表现在消费者的心理上,即特定地区民俗文化对于消费者的新鲜性、故事性、趣味性等。如民间的传统玩偶、活动的道具、物件、民间手工艺或一般生活实用品等。厦门的中秋博饼是一种蕴含着深厚的民俗传统与历史文化的活动,从中挖掘梳理并有效利用能够使动漫衍生产品更具民族特色。博饼活动除了全国各地过中秋都不可缺少的传统食物——月饼外,还涵盖了许多其他的事物和文化,正是因为这些事物和文化形成了它的独特性特征。博饼的博在古代属于一种棋艺类游戏,博饼在厦门沿袭至今被引申为“不断拼搏”的涵义,厦门的中秋博饼节以篆体“博”字设计了活动标识,以博饼文化为主题的动漫衍生品同样可以在“博”字上寻找灵感,打开思路。比如可以把“博”字设计的文字、图案印在帽子、书包、T恤衫、杯子器皿等上面,亦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编织、绣制图案织成披肩、围巾、手帕等上面。当然还可以将各种书法体的“博”字立体化,制成各种造型美观、或直观或抽象的磨砂的、不锈钢的相框等摆件上,以作装饰、励志之用。此外我们还可以对博饼活动进行改良,形成博饼游戏。

好的动漫衍生产品是地域文化的凝结,如果没有民间文化元素的渗透和参与是无生命力而言的,而且容易陷入低级复制、被模仿的恶性竞争中。地方文化元素的纳入不能只是造型上的参照和视觉符号上的模仿,而更应突出和强调地域文化的内涵,并注意与现代审美情趣的有机结合,追求时尚感、实用性。从实践出发研究动漫衍生产品,结合现代化的制作工艺和审美取向,创作出具有较高水准和商业价值的动漫衍生产品,使衍生产品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相统一。本土文化资源的运用和转化,应当符合动漫衍生产品的创作规律和内在结构以及消费者心理需求,本土资源的纳入应该既是表层造型上的参照、又是深层文化理念的传达,并与时俱进,与新媒体艺术联系起来积极开发新形式的动漫衍生产品。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包括民俗民情、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戏剧与音乐等,是中华民族审美观念、价值取向、个性特征的反映,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木偶、泥塑、面塑、皮影、剪纸等民间地方造型样式,都可以在具有民族性、本土化动漫衍生产品中生存。只有原创的、本土化的、有民族特色的动漫衍生品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才能使中国动漫产业不断完善和发展壮大。以产业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源头——创意开始,融入地方特色,形成清晰的产业定位,树立独特的优势品牌才是中国动漫衍生产品乃至动漫产业发展的正确道路。

作者:王芳 单位:三明学院

福州水调歌头范文4

关键词: 方言 文化 熟语 歌谣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半个世纪前曾说:“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不仅仅是思想感情的反映,它实在还对思想和感情产生种种影响。”[1]可见,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文化产生各种影响。福州方言是福州民间文化的载体,福州人从古至今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都蕴藏在方言中,并且以熟语歌谣等形式口耳相传,流传后世。文章拟从地方文化的视角剖析方言熟语歌谣,在方言的世界里找寻它与历史、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联系,彰显方言文化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意义。

一、福州方言中的历史文化

据史料记载,三国时的东吴曾经多次发兵平定福建,从此以后,东吴人进入闽越地区开发生存。当时入闽的人应是吴越人和南楚人的后裔。在今天的福建方言里,部分词汇仍然保留了古楚语和古吴语。

(一)福州方言里古楚语的保留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楚人谓“多”为“夥”,如今邵武话仍谓多为夥。福州方言询问“几多”曰“若夥”[2]《广韵》:“奶,楚人呼母,奴礼切。”[2]福州方言的“奶”音[n?藓33]。多称“母”为“奶”。由此可见,福州方言底层里保留了一部分楚语。

(二)福州方言中古吴语的印记以及联系

福州歌谣里常出现的“侬”也值得一提。《玉篇・人部》记载:“侬,吴人称我是也。”[2]除了这个解释之外,吴人所说的“侬”也有“人”的意思。《六书故・人一》记载道:“侬,吴人谓人侬。”[2]福州歌谣里就有这样的说法。《砻砻粟》里有句“主侬无着厝,骑牛骑马去上墓”[3],这个“主侬”就是“主人”。但是福州方言人里,这个方言词解释为“人”比解释成“我”来得多。例如“媒侬百二顿,养囝固蜀顿”[3],还是解释为“人”,但“侬我唔去硬安侬去”[2]的“侬”就是“我”的意思。因此,“侬”字最能揭示闽方言和古吴语的关系。

二、福州方言中的物质文化

(一)地域物质文化

福州方言是长期形成的,地域地理空间形态必然会影响到语言的发展。

福建山多地少,有人形容福建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并不确切。据各种粗略量算,福建的山地丘陵约占95%左右,平地约占5%左右[4]。为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从宋元时期就开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如今“茶文化”受到世界的瞩目。在福州地区,茉莉花茶当属名茶。坊间流传“头过参,二过茶”[3]的说法,茶的第二道芳香更浓郁,且养生效果好。

(二)物质生活经验

福州方言熟语歌谣较多反映农业生产经验,农业生产则与季节变换息息相关。

气候与天气二者都是自然环境中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农业活动最关键的就是天气预报。在过去气象研究不成熟时人们往往只能根据经验总结判断,并以方言口语的方式流传。例如:“拗九寒,一寒抵九寒[5]”。农历正月二十九日福州俗称拗九。拗九节是福州特有的节日。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拗九节这一天寒冷,往后就不冷了。农作物通常对温度、水源等都有很严格的要求,冬天一旦判断不准天气的寒冷与否就极易导致当年的作物被冻死。

又如“六月U,无米筛”[3]。这讲的是农历六月的台风会对福州地区的稻子造成一定的损坏,严重的甚至可以使农民当年颗粒无收。台风是沿海地带常见的一种气象灾害,每年的夏秋季节必定会给福州地区造成损害。2015年8月第13号台风“苏迪罗”在福建莆田秀屿区沿海登陆,风力达到13级,形成强降水,波及社会各领域,尤以福州地区受灾最严重。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经验中,人们发现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就是台风,因此以方言熟语的形式编成一句话告知父老乡亲注意预防每年台风带来的灾害。

三、福州方言中的制度文化

(一)熟语中的人际交往经验

人际交往可以理解为为人处世。“隔暝饭可吃,过头话莫讲。”[5]意思是过夜饭可以吃,但是绝对的话不能讲。在人际交往中,很多人心直口快,往往没有恶意但总是容易祸从口出。

福州方言里的这句话无疑是给所有的人际关系做了个总结,人与人相处言语表达要思虑周全,充分体现了民间在人际相处上的智慧。又如“智者责自己,愚者责他人”[5],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异曲同工。说的是在发生事情追究责任的时候要敢于承担责任,认清自己的缺点并改正,莫要将责任推给他人。在现今社会强调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建设社会精神文明,但往往都是口号喊得响亮,落实得并不尽如人意。民间的这些说法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并拿出来正式让大家学习,但是在福州人的口中流传感悟,人们耳濡目染总会收获一些做人的道理,学习先人的经验智慧,形成自己待人处事的风格,这正是民间俗语文化的可贵之处。

(二)制度文化下的官民P系

官民矛盾自古有之,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楚州流氓张驴儿强迫民女窦娥成亲未遂,企图毒死窦娥婆婆,结果误杀了自己的父亲,然后勾结地方官处死窦娥。直到三年之后已做了官的窦娥父亲才为窦娥沉冤昭雪。

身为百姓父母官却视人民为草芥,肆意欺压剥削,这样的事例在古代比比皆是,这也成为几千年来官民关系的真实写照。老百姓常常要面对官官相护的局面,在地方官的眼里所谓的地方百姓就是“刁民”,肆意打骂,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是封建统治者实行专制统治的掩饰,法律实际上的不平等造成了官民关系紧张。

福州方言熟语有言“f踩马屎借官势”[3]。“f”即“脚”。说的是在官老爷鞍前马后的家伙往往仗势欺人。如“未见严嵩,先见严年”[3]。严嵩是民间故事里的大奸臣,严年则是他的亲信,老百姓想要见严嵩就必须先通过行贿严年,花钱打通关系才有可能见到官。这就给那些富商为非作歹开了小灶,只要有金钱就不惧法律、就可以草菅人命,而处于社会底层的穷苦人民既没钱又没势,若是一生平安无事也就罢了,万一得罪富商官人进了官府往往有去无回。

四、福州方言中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具体现在人的伦理道德、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对于艺术的品位和我们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在福州这个千年古城里风俗节日是不可不提的,传统文化和方言的联系十分密切,可谓相互依存。

(一)地方精神文化信仰

福州人在农历腊月二十四夜祭灶君,这在当地称为“祭灶祭葫芦”,是为了给灶君饯行,“葫芦”与“糊涂”音近,老百姓希望用一顿美酒佳肴来让灶君喝得稀里糊涂,好让他上天为自己家讲好话。福州民间有童谣唱道:“祭灶祭葫芦,米管做香炉。元宝是奴折,金库是奴糊。灶公上天讲好话,灶妈落来保佑奴。保佑奴爹有钱趁,保佑奴奶福寿长。保佑奴哥讨兄嫂,保佑奴弟讨弟人。保佑奴奶养弟无养妹,诸般闲架都是奴。”[3]“奴”即“我”,是对自己的谦称。中国自古和西方不同,中国主张“多神论”,不同的神掌管不同的世事,而西方主张“一神论”。民间最看重的是日常生活,因此灶君是需要供奉的。

(二)地方婚姻风俗文化

婚姻,即嫁娶之事,男女结合在一起共同生活。福州人对于子女之间嫁娶的事有自己的一套独特见解,不管是在择偶标准还是在婚后夫妻相处的生活中都总结了一套经验,堪称民间婚姻智慧的结晶。首先在男女婚前择偶上,通常有媒人当中介物色人选,福州方言有“买菜看s底,讨姆看丈奶”[3]。“s”是福州方言俗字,就是篮子。“讨姆”也是福州地方的说法,也可以说“讨老姆”,就是娶妻的意思。在闽北地区的方言中人们常把娶妻说成“讨老婆”,“讨”即“娶”。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在娶儿媳妇的时候先看她的母亲是什么样的人,所谓有其母必有其女。在一个家庭中,母亲对女儿的教育尤为重要。福州人很有意思的一点是除了看丈母娘还可以看妻子的弟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舅子。“讨姆看细舅”[3]。“细舅”就是“小舅”。f时代的姑娘“长在深闺人不识”,来提亲的人能见到只是姑娘的兄弟,亲姐弟或者亲兄妹间的长相性情都有一些相似,福州人认为如果哥哥或弟弟给人的印象不错,那么他的姐妹也差不到哪里去。

在确定姻亲关系后就要着手筹备婚礼,福州地区婚姻的习俗与其他地方也有共通之处,都是男方去接亲然后回到家里拜堂行礼。“讨亲长长阵,拜堂俪两奇”[3]。福州青年男女结婚会有很多热情的长辈、家人亲友来帮忙,但是在结婚之后就意味着两个人已经形成一个小家庭,必须为自己以后的生计打算,不能再依赖父母。方言熟语里的这句话是在阐释一个道理,已婚的人要更有责任意识。旧时代的父母提倡为孩子留下家产或者包办一切以便让孩子衣食无忧。但是福州方言里的这句熟语强调父母应该培养锻炼子女掌握各种必要的技能,不要一切包办代替。福州人在婚姻家庭里的生活智慧不可谓不伟大,就是这样的一句句熟语口耳相传使得世世代代繁衍不息。

五、结语

文化含义甚广,在了解探索文化和地方方言关系的时候,从历史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方面着手更有利于探究方言。并且把方言的熟语歌谣作为探索方言文化的突破口,仔细研读这些民间百姓口耳相传的话语,将方言与地方文化特色联系发现其中的奥秘。随着研究的深入,后人一定会有更有力的依据证明文化与方言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帕默尔.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39..

[2]李如龙.福建方言[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19-21.

[3]陈泽平.福州方言熟语歌谣[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23-152.

[4]王耀华,主编.福建文化概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1.

[5]方炳桂.福州熟语[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福州水调歌头范文5

    关 键 词:闽西 客家语歌曲 艺术特征

    说到客家必然要先谈客家民系的历史变迁,客家民系是汉族的一支,祖先来自中原。先朝时期,战乱不断,为躲避战乱之苦,成批难民大举南迁。史料记载共有五次,第一次始于两晋时期;第二次在唐代;第三次在两宋时期;第四次在清朝末年;第五次在近代,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往沿海,有些移居海外,方形成如今相对固定的八个客家人聚居区,即福建汀州片、江西赣州片、广东梅州片、四川铜鼓片、湖南、湖北、海南、贵州等。从这八个区的地理位置看,基本上都属于山高路窄,森林茂密,丘陵、河谷、盆地纵横交错的无人区,土地贫瘠、交通闭塞,但相对安全的地方。对于常年饱受战乱,过着颠沛流离生活的难民来说,这些地方却是人间的天堂。俗语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就在这种环境中,造就了一支新兴的民系——客家民系,客家人在常年的逃亡之中,形成了勇敢、顽强、吃苦耐劳、意志坚定、四海为家、冒险进取、敬祖睦家、爱国爱家的家族精神。客家文化就在这样的土壤中吸取了营养,使得客家文化自身更加丰富、璀璨,在中华文化中熠熠生辉。闽西客家文化艺术就在客家文化的大背景下生根发芽。

    一、山地特征

    闽西客家语歌曲是指居住在福建的长汀、新罗、上杭、武平、永定、宁化、清流和连城部分客家人聚居区流传的山野小曲。闽西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处,武夷山脉东段,西邻江西赣州,南与广东梅州接壤,东邻厦门,是一个高山、丘陵、盆地、河谷纵横交错的内陆小城。多山高是闽西客家人聚居区的一大特色,新罗有天公山、凤凰山、莲花山、奇迈山、登高山等。永定有东华山、凤凰山、蒙荡洋。上杭有紫金山、七峰山。武平有梁野山、西山、石劲岭。长汀有归龙山、北山、朝斗岩。连城有冠豸山、马头山、九龙塘等。第二个特色是河谷纵横,其中被称为母亲河的汀江流经长汀、上杭、永定等地,每个县还有穿城而过的河流,武平有平川河,新罗有龙津河,连城有文昌河。每当夜幕降临,劳作一天的人们都静静地聆听小河流淌的歌,小树摇摆的倩影,白云飘过的夜色,流水的欢笑,这就是闽西客家山歌创作的源泉。

    二、歌曲内容

    闽西客家语歌曲内容丰富,主题深刻、形象可歌、情感真实、语言凝练。

    1.有表现革命斗争的歌曲,如《韭菜开花》①又叫《剪掉髻子当红军》(韭菜开花一管子心,剪掉髻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岁,剪掉髻子也甘心),这是表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西革命根据地人民热爱红军,向往革命,愿意剪掉髻子当红军,誓死保卫家乡守护幸福的曲子。歌词采用衬托手法七言句2+3+3的结构形式,句末心、军押韵in、un人辰辙,衬字“哦”使歌词更口语化,通俗爽口。又如《风吹竹叶》②(风吹竹叶响叮当,自幼报名到前方,前方打倒反动派,打的敌人一扫光),这也是一首表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人民热爱革命、报名参军英勇杀敌的坚强决心的曲子。歌词采用衬托手法,四句体七言句2+2+3的结构形式,其中句尾的当、方押韵ang,江阳辙,句尾衬字“吆”,韵律和谐、节奏鲜明。以上二首歌曲均采用一段体结构形式。

    2.表现男女爱情的歌曲,如《八月十五看月光》(永定)(八月十五看月光,看见鲤鱼跟水上,鲤鱼不怕漂江水,恋妹不怕路头长),这是一首歌词以衬托的创作手法,反映了男女青年借月光表达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曲。歌词采用2+2+3的结构形式,句末光、上、长押韵ang,江阳辙,七言句、四句体构成另外加衬词(阿格),使歌词更具有缠绵感。又如《情哥往南洋》(永定)(阿哥出门往南洋,漂洋过海到外乡,嘱咐情郎自保重,保重身体保安康),这是一首反映在旧社会,山区人民受欺负、受压迫剥削,实在无法生活下去,只好离乡背井,漂洋过海谋生的歌曲。歌词讲的就是阿妹送情郎到南洋,依依惜别的深情。本曲采用直叙的手法,用2+2+3的结构形式,其中洋、乡、康、押ang,江阳辙,衬字“呵”加强了离愁的伤感,七言句,四句体构成。

    3.颂歌题材的歌曲,如《人民江山万年长》③(长汀)(上连连来闹连连,翻身当家掌个权,工人大哥来领导,人民江山万万年嗳嗨哟),歌词表现了人民对新社会新生活的热爱和歌颂之情。歌词采用直叙的手法,4+3的结构形式,其中连、权、年押ian言前辙,七言句,四句体构成,歌词凝练、简洁。再如《太阳一出红又亮》(连城)(日头一出红又亮,满山遍野闪金光,人民公社像太阳,明明亮亮照四方),表达了对新生活无限热爱之情。歌词采用比兴的创作手法,4+3的结构形式,句尾亮、光、方押ang江阳辙四句体七言句,主题深刻,二段体构成。

    三、音调节奏

    闽西客家山歌除了具有普通山歌的特点外,在音调上的突出特点就是常用6(羽)—3(角)、3(角)—6(羽)和6(羽)—2(商)、2(商)—6(羽)四、五度上下翻跳的音调进行为主,节奏特点XXXXX,节奏明快,性格鲜明。比如,《韭菜开花》采用起、承、转、合四句体、单乐段五声a羽调式写成。《新打梭标》(宁化)仅用两个音6(羽)—2(商),通过上下翻跳形成纯四度的旋律进行,风格独特、节奏明快、音调质朴。

    四、风俗乐(十番)

    十番④是客家人在办婚丧、嫁娶,娱乐、游行、庆典时用的一种艺术形式,一般用器乐演奏。器乐共有十种乐器组成,分吹奏乐器、拉弦乐器、打击乐器等。也有歌唱,歌词有编好的、有即兴的,根据不同的场合,即兴的由一人自编自唱,编好的则齐唱。乐队参加演出时,列队整齐,着装统一。全曲一板二眼(八板头)+慢板(6首)+中板(6首)+快板(4首)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八板头(又称引子),全曲由羽、宫、商、角四个骨干音组成,G徵调。

    1.《山下乐》慢板G徵调,节奏特点XX XXXX羽、宫、角为骨干音,水平式的旋律进行。2.《五音调》慢板G徴调式,节奏特点是XXXXX羽、宫、角为骨干音,水平式旋律进行。3.《正粉红莲》慢板d商调式,节奏特点XXXXX,宫、商、角为骨干音,水平式旋律进行。4.《带利带》慢板d商调式,节奏特点X·X宫、商、角为骨干音,旋律平稳。5.《哭竹》慢板G徵调,节奏特点XX X XX徵、羽、宫、商为骨干音,旋律起伏大。6.《反粉红莲》慢板G徵调,节奏特点XXXX|X·X|商、角、徵、羽为骨干音,旋律起伏大。7.《高山流水》中板五声a羽调式,节奏特点是XXXXXX羽、宫、商、角为骨干音。8.《倒挂》六声a羽调式,节奏特点XXXXXX徵、羽、商为骨干音,复二部曲式,中速。9.《将军令》中板节奏特点XXXXXX羽、宫、商为骨干音,六声G 徵调式,复二部曲式。10.《中门鲤》节奏特点XXXXXXX商、角、徵、羽为骨干音六声a羽调式,中速。11.《雨滴莲》节奏特点XXXXXX,徵、羽、宫、商为骨干音,六声d商调式,中速。12.《姨姐妹》切分节奏XXX|XXX,徵、羽、宫、商为骨干音构成的七声G徵调式,快板。13.《正金钱花》节奏特点XXXXXX,商、角、徵为骨干音,五声d商调式,欢乐的快板。14.《反金钱花》节奏特点XXXXXX,商、角、徵、羽为骨干音,六声G徵调式,音程跳动大,激动的快板。15.《照财》节奏特点XXXXXXXX,商、角、徵、羽为骨干音的a羽调式,中板。16.《清板》节奏特点0XX 羽、宫、商、角为骨干音构成的六声a羽调式,急速的快板。

    十番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艺术性、观赏性和娱乐性,是深受客家民众喜爱的一种以器乐为主歌唱为辅的艺术形式。

    闽西客家语歌曲的发展史也是闽西客家人的迁徙史、奋斗史、血泪史,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歌唱生活、歌唱爱情、歌颂祖国和人民,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终发展成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音调优美、结构简单、风味浓郁的客家语歌曲。特别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西革命根据地人民以抗战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如前所述的《风吹竹叶》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客家人继续发扬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精神,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创作和改编了一批具有时代风貌的客家语歌曲,比如,郑发祥改编的合唱《风吹竹叶》,李鸿志创作的男声合唱《客家酒歌》《我是客家人》等一批客家风味浓郁、反映新时代客家人的生活、风俗的好歌,多次在省、部级比赛中获奖,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客家语歌曲比起闽南语、粤语、蒙语等兄弟民族歌曲,在创作、演唱、包装、推广等方面还有相当的差距,需要我们去认识、追赶。时代需要客家语歌曲,客家语歌曲也需要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继承传统,更应推陈出新,讴歌家乡、讴歌生活、讴歌客家乡亲。

    注释:

    ①②上海音乐出版社编.音乐欣赏手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第80页.

福州水调歌头范文6

关键词:闽西 客家语歌曲 艺术特征

说到客家必然要先谈客家民系的历史变迁,客家民系是汉族的一支,祖先来自中原。先朝时期,战乱不断,为躲避战乱之苦,成批难民大举南迁。史料记载共有五次,第一次始于两晋时期;第二次在唐代;第三次在两宋时期;第四次在清朝末年;第五次在近代,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往沿海,有些移居海外,方形成如今相对固定的八个客家人聚居区,即福建汀州片、江西赣州片、广东梅州片、四川铜鼓片、湖南、湖北、海南、贵州等。从这八个区的地理位置看,基本上都属于山高路窄,森林茂密,丘陵、河谷、盆地纵横交错的无人区,土地贫瘠、交通闭塞,但相对安全的地方。对于常年饱受战乱,过着颠沛流离生活的难民来说,这些地方却是人间的天堂。俗语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就在这种环境中,造就了一支新兴的民系——客家民系,客家人在常年的逃亡之中,形成了勇敢、顽强、吃苦耐劳、意志坚定、四海为家、冒险进取、敬祖睦家、爱国爱家的家族精神。客家文化就在这样的土壤中吸取了营养,使得客家文化自身更加丰富、璀璨,在中华文化中熠熠生辉。闽西客家文化艺术就在客家文化的大背景下生根发芽。

一、山地特征

闽西客家语歌曲是指居住在福建的长汀、新罗、上杭、武平、永定、宁化、清流和连城部分客家人聚居区流传的山野小曲。闽西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处,武夷山脉东段,西邻江西赣州,南与广东梅州接壤,东邻厦门,是一个高山、丘陵、盆地、河谷纵横交错的内陆小城。多山高是闽西客家人聚居区的一大特色,新罗有天公山、凤凰山、莲花山、奇迈山、登高山等。永定有东华山、凤凰山、濛荡洋。上杭有紫金山、七峰山。武平有梁野山、西山、石劲岭。长汀有归龙山、北山、朝斗岩。连城有冠豸山、马头山、九龙塘等。第二个特色是河谷纵横,其中被称为母亲河的汀江流经长汀、上杭、永定等地,每个县还有穿城而过的河流,武平有平川河,新罗有龙津河,连城有文昌河。每当夜幕降临,劳作一天的人们都静静地聆听小河流淌的歌,小树摇摆的倩影,白云飘过的夜色,流水的欢笑,这就是闽西客家山歌创作的源泉。

二、歌曲内容

闽西客家语歌曲内容丰富,主题深刻、形象可歌、情感真实、语言凝练。

1.有表现革命斗争的歌曲,如《韭菜开花》①又叫《剪掉髻子当红军》(韭菜开花一管子心,剪掉髻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岁,剪掉髻子也甘心),这是表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西革命根据地人民热爱红军,向往革命,愿意剪掉髻子当红军,誓死保卫家乡守护幸福的曲子。歌词采用衬托手法七言句2+3+3的结构形式,句末心、军押韵in、un人辰辙,衬字“哦”使歌词更口语化,通俗爽口。又如《风吹竹叶》②(风吹竹叶响叮当,自幼报名到前方,前方打倒反动派,打的敌人一扫光),这也是一首表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人民热爱革命、报名参军英勇杀敌的坚强决心的曲子。歌词采用衬托手法,四句体七言句2+2+3的结构形式,其中句尾的当、方押韵ang,江阳辙,句尾衬字“吆”,韵律和谐、节奏鲜明。以上二首歌曲均采用一段体结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