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的卖水人范例6篇

叙利亚的卖水人范文1

虽然前身为“基地”组织在伊拉克的分支,但IS并不服从“基地”组织的管理,而IS的血腥和暴虐也令“基地”组织忙不迭地与其撇清了干系。与“基地”、“索马里青年党”、“博科圣地”等恐怖组织相比,IS的主张更激进、行为更残忍、战力更凶悍。同时,其装备也更先进、人员更复杂,扩张速度也更加惊人。有消息指出,IS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包括“胜利阵线”在内的不少叙利亚反对派武装,这些武装分子是叙利亚国内长期动乱的始作俑者,在与政府军的交火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还占据了不少城镇。这些所谓“老练战士”和“新辟疆域”的加入,使得IS的实际控制面积进一步扩大,作战能力进一步增强。

武装分子的报酬、武器装备的养护、占领区域的维持、对外招募的宣传,这些活动往往伴随着庞大开销,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IS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走私、募捐和劫掠等途径获得;其资金筹集能力和资金消耗能力也极为可观。

多种资金来源

走私石油

尽管近年来国际油价出现大范围波动,但不可否认,石油已从被发现和利用之初的单纯能源资源被提升至战略资源的高度,关系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世界主要产油国,石油工业是伊拉克经济的主要支柱,一度贡献了95%的国家外汇收入。2010年10月,伊拉克石油部长称已探明石油储量达1431亿桶,在欧佩克和世界已探明石油总储量中分别占12%和9.8%,居世界第2位;天然气已探明储量3.17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已探明总储量的1.7%,居世界第10位;磷酸盐储量约100亿吨。如此巨大的油气储量意味着只要IS控制了主要的石油工业城市,就能掌握伊拉克国民经济的命脉。

2013年3月上旬,IS攻占叙利亚北部重镇拉卡,并宣布“建都”于此。该城为拉卡省省会,是叙利亚重要的工业和贸易中心。虽然叙利亚自2013年起已从石油输出国变成石油进口国,但该国每日40万桶左右的产能仍较为可观。目前,IS已控制了叙利亚约60%的原油产量。

2014年6月,IS攻陷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该城50万妇孺背井离乡。摩苏尔位于巴格达西北396千米,为尼尼微省首府,是伊拉克第2大城市。之后IS又控制了基尔库克附近地区,掌握了伊拉克北部的布特马赫和艾因・萨拉赫两大油田,以及位于阿基艾尔的天然气田。该地区还有2条通往土耳其的石油出口管道,也已落入IS之手。

为保证石油能够按期交付给买家,或通过中间途径转运至叙利亚、伊拉克、土耳其甚至伊朗的黑市,IS在占领油田和炼油设施后,威逼技术工人继续为其生产原油,同时撤换所有高级管理人员,由武装分子中较有头脑、级别较高的人员取而代之。

以走私石油作为牟利手段对于恐怖组织而言并非新鲜举措。受伊拉克战争的影响,IS的前身―“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于2005-2006年间只能在该国的安巴尔省周边活动,当时其资金主要来自于偷盗和变卖普通民众的财物,在一段长达11个月的时间里,外部资金所占的比例仅为5%。而在2006-2009年间,该分支下设的“石油部”仅通过位于拜伊吉的炼油厂就走私获利达20亿美元。

据估计,即便当前石油的走私价格低于市场价,IS仍可通过这项非法交易每日获利100万至300万美元不等。联合国已要求各成员国禁止与IS进行石油贸易,并计划冻结IS的银行账户和相关资产。2015年5月,美军特种部队发动越境突袭作战,成功击毙被称为IS“石油部长”的阿布・沙耶夫。同时,以美国和海湾国家为主力的联军加大了对IS控制下石油工业设施的空袭力度,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其产能。

外部资助

一个长期存在的传言表示,IS的资金部分来自于该组织在海湾地区国家中的支持者,大多分布于沙特、卡塔尔、科威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还有一些来自印度尼西亚等其他地区,主要是民间的富人,目的是对抗非逊尼派及世俗力量主导的叙利亚和伊拉克政府。但目前并没有确凿证据可以表明有外国政府向IS提供了资金支持;即便IS公开宣称接受资助,所得款项在其各种形式的开销下也显得微不足道。

由什叶派主导的伊拉克现政府指责沙特政府暗地里向同样奉行逊尼派的IS提供资金支持。伊拉克总理马利基在2014年6月17日公开表示,“我们认为沙特应负主要责任”。作为沙特的盟国,美国当然不会对这样的指责置之不理,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萨基在例行记者招待会上断然否认了马利基的指控,认为这“缺乏证据,缺乏尊重”。布鲁金斯学会位于卡塔尔的研究中心也适时以“智库”的身份帮腔,该中心研究员查尔斯・利斯特在多哈明确表示,“在IS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尚未发现任何国家或政府直接参与的证据”。

消息人士透露,IS在2007-2009年间积累了大量资金,当时该组织并未形成气候,财力也较为薄弱。适逢美军在伊拉克的驻军规模达到顶峰,频繁开展清剿残余抵抗武装的军事行动,IS遂转入地下活动,以暗中积蓄力量、发展成员为主。

据英国媒体披露,IS自2012年起年度报告。报告详细记录了该组织的具体行动,包括炸弹袭击、暗杀、自杀式袭击、接管的城市甚至“投诚者”数目,精密程度堪比大型企业的管理系统。以2013年为例,该组织的“年报”宣称在伊拉克发动了包括1000次暗杀、4000次简易爆炸装置(IED)袭击在内的近万次行动,还招募了数百名“投诚者”。相关研究人员认为,IS推出年报,很可能是要向幕后支持者“展示业绩”,以吸引更多资金援助。英国军情六处(MI6)的官员也指出,IS的营运手法“几乎就像一家公司,拥有行动的具体细节和目标,以及清晰的结构、计划和战略。”

社交网络的兴起使得IS看到了新媒体带来的便利,这一手段也被其迅速用于募集资金。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大卫・科恩在2014年10月对媒体表示,IS正在“通过社交媒体积极募集资金,每笔捐助的金额大小不定”,“毫无疑问的是,这些(资金)将被用于支持其军事行动”。科恩同时承认,这种网络化的募捐方式“对于包括沙特在内的海湾国家而言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它们不得不在承受巨大军事压力的情况下,做出额外努力来阻止IS获得足够的资金”。目前,美国已经对一些向IS提供资金支持的个人实施了制裁。

在联军的猛烈空袭下,IS的油田和炼油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石油走私收入大幅下降。美英情报机构估计,来自国外的资金捐助已逐步成为IS重要的收入来源。

倒卖文物

叙利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明的国家,曾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播中心之一,经历了腓尼基、亚述、古巴比伦、古埃及、波斯等多个帝国时期,境内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

伊拉克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苏美尔、巴比伦和亚述三大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762年哈里发迁都巴格达后直至1534年被奥斯曼帝国吞并前,它一直是阿拉伯世界的中心。伊拉克国家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第11大博物馆,该馆收藏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物被誉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收藏之一,拥有数十间展览室和地下室。

据西方媒体称,IS对于文物的态度是“尺寸太大的就地损毁,尺寸较小的走私变卖”。英国媒体报道称,在互联网交易平台eBay上已发现源自叙利亚西部阿帕米亚古城的古希腊钱币,售价从57~90英镑(合人民币558~882元)不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伊拉克分部总监普拉特表示,IS已逐渐重视文物的价值,不再一味损毁,他们会将钱币、珠宝、瓷器等小型文物通过黑市走私出口,或转卖给海湾地区的私人收藏家,或放在互联网上直接出售,估计目前已获利数百万英镑。IS除了在占领区四处搜罗文物外,还重金怂恿民众挖掘、上交文物,鉴于伊拉克国家博物馆在2003-2006年间因战乱遗失了近半数文物,不排除有大量文物流入IS之手的可能性。

另据调查显示,德国慕尼黑已成为走私文物流向欧美的重要集散地;而近年来以“手工艺品”为名走私进美国的叙利亚和伊拉克文物,比以前增长了约130%。2015年6月5日,伊拉克文物和旅游部就联合美国执法部门,阻止了佳士得拍卖行计划举行的伊拉克被盗文物拍卖活动,同时呼吁各国遵守联合国安理会2199号决议,停止交易伊拉克文物。伊官员同时承认,“尽管(伊拉克)已多次提出警告,大多数文物拍卖所获得的收入将被用来资助恐怖组织,(被盗文物)还是不时出现在世界各大拍卖行内”。

内部劫掠

综合各方消息判断,IS目前共拥有约5万名成员,其中男性成员3万余人。这些成员包括了约1.5万名来自不同国家的武装分子,以及1支由女性成员组成的“警察”部队。IS的占领区内生活着约800万普通民众,由于地处产油区,这些民众的生活大部分都达到了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中产阶级水平。因此,绑架、勒索、抢劫等非法活动,也成为了IS聚敛资金的常规手段。美国财政部估计,IS通过绑架人质、勒索赎金,已获利2000余万美元,且呈逐月递增趋势,月增幅高达百万以上。此外,IS还曾在其占领区内绑架过多名外国记者,以处决人质为威胁向该国政府索要巨额赎金。

在占领区内,所有工商业企业和个人都应当向IS缴纳强制税款,不配合者轻则处以巨额罚款,重则没收财产、横尸街头。IS设有专门机构和武装人员,负责在占领区内维持社会秩序、催收相应款项。据统计,IS已通过“收税”获利15~20亿美元;同时IS还控制了伊拉克境内大量的重要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电厂等。在夺取摩苏尔大坝后,《纽约时报》记者蒂姆・阿朗戈表示,IS将利用该大坝增强对下游地区的威慑能力,同时通过航运、发电等运作获利;一旦形势恶化,还可以此为要挟与伊拉克政府讨价还价。

在冲突中节节败退的伊拉克政府军遗弃了大量武器装备,同时还有不少军火库被IS占领,这其中不乏美制的“悍马”高机动车、M1主战坦克等先进装备,甚至有目击者见到IS缴获了“黑鹰”直升机。这些武器装备在满足IS自身需要的同时,也成为了该组织在国际黑市上大赚一笔的本钱。据悉,IS有意向地区冲突频发的热点地区高价兜售大量军火。

除此以外,IS还设立奴隶市场,将俘获的政府军女兵、少数族裔女性以及不愿改信逊尼派的女性“异教徒”以数十至数百美元不等的价格卖给武装分子或者有需要的占领区民众。联合国调查员表示,目前已有上万名妇孺被IS囚禁,其中约2500人被贩卖,还有一些被武装分子领走作为战利品,或被作为“礼物”赠送给该组织的领导人。

IS的开支概况

兰德公司在2015年4月对IS的财务状况做出了精确而又简练的论断:该组织具备强大的资金筹集能力,同时也具备极为可观的资金消耗能力。美国财政部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IS是“迄今为止在经济层面最具组织性的恐怖组织”,同时“其支出也有着相匹配的组织性和计划性”。

2001年11月25日,美军在阿富汗俘获了1名美籍分子约翰・沃克・林德,震惊整个西方社会。而今,包括德、法、英、澳等国在内的多个西方国家均在IS武装分子中发现了本国公民的身影。除了少部分人出于寻求刺激或被原教旨主义蛊惑外,大部分人选择铤而走险据称都是被其高额的报酬所吸引。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2014年9月曾表示,“IS成员每月可获得约1000美元的工资,这几乎与约旦中产阶级的收入相当甚至更高。”作为对比,2013年时约旦的人均GDP仅为5021美元。另据《经济学家》杂志驻开罗记者报道,IS给新募“战士”的“月薪”达到了400~600美元,叙利亚反对派组织和政府军的开价与之相比也相形见绌。

IS的大手笔并非昙花一现。该组织创建之初的部分成员来自富庶的沙特,懂得利用脸书、推特等社交网络大肆传播极端思想、公开招募成员,而其相较于伊拉克政府军不遑多让的精良装备、堪比发展中国家中产阶级的高额报酬,都为其制造了“最有钱的恐怖组织”的噱头。

除了高薪招募武装分子,以及从黑市和政府军腐败分子手中购买武器弹药,IS的开支还包括:向战死或被俘的武装分子继续支付报酬,在占领区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务,向学校教师支付一定的报酬,向贫困和孤寡民众支付基本的生活经费,以及用于医疗卫生、雇佣工人等方面。

根据兰德公司的分析,IS的财务状况虽然总体较为稳定,但也存在致命缺陷。由于IS向成员承诺无论生死其报酬都不会中断,因此一旦出现大量人员伤亡的情况,不但将限制IS的攻击规模,也将造成其原本计划用于军事行动的经费不得不挪用于招募和抚恤人员。

结语

叙利亚的卖水人范文2

霍姆斯部分街区已被反对派控制

霍姆斯位于首都大马士革以北160多公里处,是叙利亚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虽然叙利亚局势动荡已经持续数月,但令外界难以置信的是,大马士革通往霍姆斯、哈马、代尔祖尔等骚乱城市的长途班车依然正常运营。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从大马士革开往霍姆斯的往返大巴车每天有十多个班次,上座率也超过50%。

从大马士革到霍姆斯的高速公路上,笔者常常看到满载货物的大货车和油罐车呼啸驶过。从大马士革到霍姆斯近两个小时的车程中,几乎没有任何检查站。直到距离霍姆斯市区约2公里处,笔者遇到惟一一个检查站,很多车辆排起了长队等候检查。政府军排查的重点是家用轿车,而大巴车没有接受任何检查就顺利进入市区。

笔者乘车绕霍姆斯城区一圈后发现,政府军在城郊四周动用大型挖掘机正在开挖战壕,宽约1米多,深约1米多,似乎有长期作战的准备。当地人介绍说,这主要是为了防范反政府的“叙利亚自由军”对守城部队的偷袭。在进入霍姆斯城区的主要路口,都有政府军的坦克和装甲车把守,全副武装的士兵也在路口设置了临时路障和掩体。根据笔者当天在霍姆斯各个路口的统计,至少有12辆俄制T-72坦克。有西方媒体报道称,目前驻守霍姆斯的叙利亚政府军是最精锐的第四装甲旅,指挥官是巴沙尔・阿萨德的弟弟马赫尔・阿萨德。驻守霍姆斯的政府军,单从武器装备上看就远比驻守大马士革的部队要超出不少。

在霍姆斯市中心的扎赫拉街区,笔者看到,这里局势较为平静,当地民众的生活基本恢复正常。路上行人也不少,很多店铺都正常开门营业,一些流动小摊贩也在路边经营。一些主妇带着孩子挑选着食物、水果和生活用品。在咖啡馆里,很多人都在悠闲地抽着水烟,完全看不出紧张气氛。虽然公交车的玻璃已经破碎,并留有弹孔,但是依然在正常运营。

笔者注意到,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似乎已经达成某种默契。双方各自控制了一部分街区,市中心繁华地带、政府部门所在地等,都掌握在政府军手下。但少部分市郊街区,被反政府武装掌控。政府军轻易不会对反政府武装控制的地区进行清剿,双方白天也不会轻易交火。笔者在反政府控制的街区,在多个地方看到新利比亚的红黑绿三色国旗,以及“叙利亚自由军”的旗帜。

误闯反政府军秘密联络点

在曾经发生过暴力冲突的巴布拉莫尔等街区,气氛截然不同。通往这几个街区的路口都有重兵把守,全副武装的政府军士兵严格检查来往车辆。一辆装甲车堵在路口,原本的两车道被临时改为一车道。不过他们并不检查乘客的身份证件,只是搜查武器弹药,严防反政府武装获得武器支援。这些交火激烈的街区,大都处于城市核心区之外。这里几乎所有道路都空空荡荡,两边的居民楼窗门紧闭,到处垃圾成堆。很多店铺的橱窗和广告牌被砸烂,一些墙体、汽车上弹孔密布,甚至还有建筑遭到火箭弹的袭击,出断墙内扭曲的钢筋。

一位热情的出租车司机在得知笔者的记者身份后,主动提出将笔者带进反政府武装控制区。为了躲避检查,司机绕小路将笔者送入了市郊的巴布拉莫尔街区。与政府军控制下的市中心行人众多的情形截然不同,这里行人稀少,居民楼窗门紧闭。在蜘蛛网般密集的街区反复绕来绕去后,记者被带到了一座外表看起来很普通的庭院,庭院门口站着一群无所事事的阿拉伯青年男子。司机说,这里就是一处反政府武装的秘密据点,这些男子都是霍姆斯反政府武装的成员。

这些男子对陌生面孔十分警惕,他们反复查看了出租车司机的身份证件,一度怀疑他是秘密警察。随后他们又对记者的身份提出怀疑,要求记者出示护照和记者证。在经过近半个小时的慎重检查后,他们才同意和笔者进行交流。这处秘密联络点其实是一个普通的阿拉伯大家庭,30多岁的艾布・苏菲亚原本是当地的建筑工人,半年多来,他的三个哥哥和两个弟弟先后死在了叙利亚政府军的枪口下。

在苏菲亚家中,笔者前后见到了八位反对派武装的成员,他们全部拒绝了记者的拍照要求。他们的领头人吉德向我做了一个抹脖子的手势,很显然他们担心叙利亚政府军会进行“定点清除”。只有苏菲亚说:“我不怕。”

西方特工或早已潜入霍姆斯

在苏菲亚家中的这处秘密联络点,笔者见到了霍姆斯反政府武装的媒体联络官吉德。吉德向记者愤怒地控诉,政府军已经在46天前就切断了这个区域的全部供电供水设施。笔者指着会客室正在供热的电暖炉表示了质疑,吉德解释说,他们设法搞到了大型发电机,整个社区的供电问题目前都解决了。

为了切断反政府武装与外界的联系,当地政府几个月前就已经将部分街区的通讯和网络服务切断。但这一切都没有难倒这支反政府武装。吉德在与笔者交流的过程中,多次用手机接到外界打来的电话,他们使用的通信网络也是自行建立的,不受巴沙尔政府的监控。此外,他们还向笔者索要了E-mail地址,声称将定期向笔者发送有关霍姆斯最新情况的邮件。

不过吉德没有正面回答,他们获得的技术援助是否来自境外势力的提供。笔者从侧面了解到,霍姆斯的这些反政府武装成员,绝大部分都是底层的手工业者和建筑工人,文化水平并不高。以他们的技术能力,似乎很难独自完成构建通讯网络的任务。

分析人士判断,西方特工很可能早就秘密潜入霍姆斯,对反政府武装提供技术和物资援助。没有任何特殊训练的笔者,在事前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都能摸进反政府武装的联络点,更何况西方特工?事实上,有多家西方媒体都透露过同样的信息。英国《星期日星报》1月1日的消息称,英国军情六处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特工已经秘密进入叙利亚,提前为西方在叙利亚设置禁飞区做准备。

为了有效管理实际控制下的部分街区,霍姆斯的反政府武装甚至组建了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或许这就是未来叙利亚新政府的雏形。吉德表示,他们这支反政府武装听命于总部位于土耳其的反对派“叙利亚全国委员会”的指挥。不过他拒绝向记者透露这支武装的具体人数和武器装备情况。他只是表示,叙利亚政府目前严查武器走私情况,反政府武装很难从外界得到武器支援。目前叙反对派武装战斗力最强的是由原叙空军上校利亚德・阿萨德领导的“叙利亚自由军”,不过他们的活动区域主要靠近土耳其边境,并得到土耳其政府事实上的保护。此外部分城市还有像吉德他们这样的民兵组织。吉德说,他们不属于“叙利亚自由军”。不过“叙利亚自由军”偶尔会有小股武装潜入霍姆斯,帮助他们进行军事培训。

教派矛盾+城市化的边缘者

造就反对派

人口占少数的阿拉维派与占绝对多数的逊尼派之间的宗教矛盾,是此次叙利亚局势动荡的重要原因。控制叙利亚国家机器的阿拉维派属于伊斯兰教中的什叶派,仅有350万人,不足全国总人口的15%。目前叙利亚局势最动荡的三座城市霍姆斯、哈马、德拉,都是逊尼派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城市。尤其是哈马,被认为是逊尼派保守势力的大本营。而在阿拉维派占多数的拉塔基亚、塔尔图斯等地中海城市,目前局势都相对稳定。笔者明显可以感觉到阿拉维派占主导的城市对阿萨德政权的强烈支持。而在逊尼派占主导的城市,这种政治情绪则相对淡化一些。

在霍姆斯,反政府武装的媒体联络官吉德控诉了叙利亚当局对逊尼派的宗教迫害:“以前我们祖祖辈辈都是每天做五次礼拜,但阿萨德却强迫我们每天只能做三次礼拜。”在阿萨德和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统治下,叙利亚已经成为世俗阿拉伯国家中的一面旗帜,叙利亚女性世俗化程度非常高,但霍姆斯的反政府者多为保守的逊尼派,以苏菲亚为例,他就成长在一个保守的逊尼派家庭中。在苏菲亚的家中,头戴面纱的女性亲属是无法与客人会面的,拍照要求更是被坚决拒绝。

笔者还注意到,叙利亚反对派集中的区域多为城市的郊区,像霍姆斯的巴布拉莫尔、大马士革的杜马等。作为城市化的边缘者,这部分人很难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福利和经济收益。建筑工人出身的苏菲亚,每个月的工资只相当于几百块人民币,这份收入还不固定。

笔者在霍姆斯考察期间曾接触了两位当地出租车司机。然而这两位司机却向笔者描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霍姆斯。居住在市中心扎赫拉区的出租车司机拉易告诉记者,“武装歹徒破坏了我们原本美好的家园,这些人都不是霍姆斯的居民,他们从外地来这里毁了我们的城市。这里的人超过80%支持巴沙尔总统。”另一位居住在市郊的出租车司机对拉易的话则坚决否认,他认为霍姆斯至少80%的人是反对巴沙尔政权的。

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霍姆斯?笔者在叙利亚进行两周的调查后,依然无法看清楚这个迷雾重重的神秘国家。在叙利亚,笔者作为一个外国人很难和当地人进行交流。叙利亚当地人对外人似乎有强烈的不信任感。当地华人说,叙利亚的秘密警察太多,街头闹市区连卖袜子的、卖烤红薯的小贩都有可能是秘密警察。由于权力机关的震慑力,叙利亚民众几乎从来不敢在公开场合讨论政治。首都大马士革和第二大城市阿勒颇目前局势相对稳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两座城市的秘密警察更多,任何的风吹草动都被早早地扼杀了。

资料显示,占叙利亚劳动力30%的公务员队伍里,有将近一半的人服务于安全和政法等强力部门,因此巴沙尔政府的控制能力极强。据了解,叙利亚的军事安全机构主要由军队、情报部门、警察宪兵系统等构成,规模庞大且自成体系,特别是秘密警察在整个中东世界都很出名。叙利亚有多个安全和情报机构,其中最重要的是情报总局、军事情报局、空军及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情报局等,安全局和情报局的领导人所拥有的权力甚至超过军队领导人和高级军官。

巴沙尔已散失掌控权?

在塔尔图斯、拉塔基亚等城市,笔者多次看到一幅奇怪的宣传海报,叙利亚已故总统哈菲兹・阿萨德和现任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分居海报的左右两侧,哈菲兹总统最小的儿子马赫尔・阿萨德出现在海报的中央位置。在阿拉伯文化传统中,居中的位置才是最重要的。外界普遍认为,马赫尔只不过是目前叙利亚政权的第二号实权人物,他为何能超越自己的哥哥出现在海报中央位置?

无独有偶,2011年底一位美国学者曾在大马士革与巴沙尔有过两个小时的秘密对话,事后他回忆起一处细节: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总统办公室的电话一直没有响起,也没有任何工作人员向巴沙尔递条子。在外界的想象中,此时的巴沙尔应该是公务缠身。这位学者因此大胆怀疑:巴沙尔可能已经失去了对国家的掌控权。

叙利亚的卖水人范文3

可以说,叙利亚之旅是我2010年中东之行最美妙的一段体验,那精美而宏大的清真寺,彰显古罗马强大的遗址,壮阔的风景,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而叙利亚人的友善则如同一股清泉,暖暖地流淌在我的心中。我是多么有幸,在那个和平的时间里感受那样一个安宁的国度;如果要说有什么期许,我只希望战争和冲突迅速结束,还那里的人民最质朴的生活。

大马士革:人间的天堂

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是有人居住的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阿拉伯的古书曾经描绘说:“人间如有天堂,大马士革必在其中;天堂若在天空,大马士革必与之齐名。”因a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古罗马文明、倭马亚王朝曾在这片土地相继绽放,4000多年的历史也给大马士革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这一笔该是灰色的吧。围绕着倭马亚清真寺,大马士革老城延展开来,灰色的墙壁,缠绕的树藤,交叉的巷道,街头卖果汁的店铺,临街的理发屋……这是一幅浓浓的生活画卷,从历史中延续下来,流露出一种和谐之美。

而建于公元705年的倭马亚清真寺给大马士革留下了一笔白色,它耀眼而宁静。清真寺内的庭院很宽广,有种无限的包容感,吸纳一切噪音。用金色马赛克点缀的主祈祷厅外墙,向世人诉说着当年王朝的强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虽然如今的叙利亚强盛不复,但这里已成为了伊斯兰文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艺术形态,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争相拜访。无论是坐在清真寺外院的一角,还是身处祈祷时刻的主殿,总会被一种神圣感笼罩着。

而在大马士革的巴扎(市场),至今还保留着千年前的传统。香料市场、布料市场人潮涌动,好一派繁华的景象。入夜时分,清真寺外的一处茶室里,说书人每天晚上讲述着同一个故事,人们就在那里品着茶,抽着水烟,平和地结束一天。在这座古城里,还隐藏着一家制售冰淇淋的百年老店――Bakdash,那纯纯的奶料外加香脆的坚果,和着倭马亚清真寺的祈祷声,吸引着我每天前往,而这成了我行走大马士革的固定路线。

叙利亚:多元的存在

在中东国家里,叙利亚算是一个非穆斯林元素较多的国家。古罗马遗址遍布境内,还有许多隐藏的基督教圣地,因地而异的建筑风格,这让我们的旅程不再单调。

从约旦到大马士革的路上,有一座可容纳1500人的古罗马剧场――Bosra,其气势之恢弘,估计不亚于位于意大利的“原版”。而最让我震撼的,是位于叙利亚西部、沿途可以看到前往伊拉克巴格达路牌的帕尔米拉。

帕尔米拉是一座在沙漠绿洲中建造的古罗马之城,如今只剩下一堆堆斑驳的石柱和散乱的石块。然而登上山顶的城堡,鸟瞰整片遗址,还是不难在脑海中迅速还原出其盛世年代的恢宏原貌。在这里,我遇到了来自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游客,看来亚洲人也不乏冒险精神。第二天一大早,我又忍不住一人独自前往,在清晨的寂静中,那种宏大感显得更为突出。

后来,我在新闻中了解到,如今的帕尔米拉已经遭受战火破坏,我难过得说不出话来。而被战火摧毁的又岂止帕尔米拉,阿勒颇的倭马亚清真寺,算是大马士革清真寺的姐妹篇,也同样破败不堪。被战争毁灭的,又岂止是建筑呢。

在大马士革北面,有一座基督徒的修道院――Mar Musa。以黏土为材料的房子和山间的颜色互相映衬,给人一种庄重感。神奇的是,在这里吃饭和住宿都不需要钱,你需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劳动来回报修道院,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洗碗、扫地都行。不少游客在这里一停留就是一两个月,他们还去山洞闭关修炼,在清晨太阳初升的天台上谈论各自心得。那夜,我观摩完修行者的祈祷仪式,躺在石板床上,想到自己只能在这里停留一天,心中不免有些遗憾。

而靠近黎巴嫩的哈马,如今处在战事中心。我最爱那里的水轮车和甜品店,不知道它们现在是否依然安在。

叙利亚人:感谢你们带我领略半个大马士革

我接触到的叙利亚人,极其淳朴,极其友善,简直到了一种令人惊讶的程度,以至于我在这里的两周,一直不觉得自己是一个“游客”。

参观老城时,被一个大叔邀请去他家里喝茶。大叔经常去中国浙江做生意,所以家里看起来也颇为富裕。他家的茶很香,甜点很好吃,女主人也落落大方,她给我们展示着他们的居所。我实在忍不住,问他我为何受到如此款待,大叔哈哈一笑――“欢迎你来叙利亚。”

老城故事多,我们还遇到一个街头弹琴的艺人,他非要拉着我们去他家欣赏。老人家的琴技了得,仅用简单的几个和弦就弹奏出美妙的乐曲。他还请我们吃自制的馕饼,酥脆可口。我同样问了“为什么”――“欢迎你来叙利亚。”

在大马士革闲逛时,遇到几个高中生,一开始说是要找我们练习英语,结果反倒是他们带我们领略“热门景点”之外的大马士革的另类魅力。我们穿过总统府,来到半山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大马士革。在高处俯瞰,呼吸城市的气息,总有一种奇妙的感觉。那几个高中生告诉我们,这里是半个大马士革,当地人经常来。很显然,这半个大马士革,是我在叙利亚旅行过程中最美的回忆之一。

还有很多细节和情景:比如清晨在帕尔米拉当地人家里喝的奶茶;比如从哈马汽车站一路护送我到旅馆的小伙;比如在大马士革乘车时司机直接免去我的车票;比如在阿勒颇的清真寺里带着小孩的年轻爸爸给我糖吃――那一个个充满温情的瞬间,让我的内心因为他们的善良而颤抖。他们如家人一般待我,让我对叙利亚也爱得深沉。

叙利亚的卖水人范文4

关键词 样式;逼真;细节

《盲山》是海归派导演李杨继《盲井》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同《盲井》一样深深吸引了观众的视觉,在观众内心掀起了狂澜,于国内外都获得了好评,在不久前意大利罗马亚洲电影节上,凭借《盲山》夺得了最佳导演奖,在布拉迪斯拉瓦国际电影节获最佳影片奖。这样一部反映社会问题的作品值得欣赏与解读。导演对平静叙事风格的贯彻,对影片巨大冲击力的形成起了巨大作用。从下面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首先,李杨以纪录片的样式推演情节,强烈的纪实色彩首先为影片注入了感动人心的力量。事实最具说服力,影响也最深远。影片讲述的是一个22岁的女大学生白雪梅被拐卖到陕北农村,两年里不断反抗逃跑,历经磨难,最终被公安机关解救的故事。导演选取了人贩子拐卖妇女赚钱的题材是众人身边常发生的事,并不新鲜,但由于影片主要反映的并不是被拐卖妇女遭受的苦难,而是悲惨事件背后那些表情冷漠、不予受害人人道援助的看客,跳出了类似题材影片表现的老路子,从而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影片开头用字幕介绍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西北某偏僻的山村,伴随隆隆行驶的汽车,开始了事件的记叙,观众看到了事件的始末。白雪梅自醒来的一刹那,便开始了在人间地狱中一次次顽强的反抗,在被围困的家里试图逃走,在与村中妇女一起洗衣服时力求逃走,给亲人写信望父母前来营救,一次次的努力,观众内心升腾起一次次希望,却又一个个地幻灭掉,在这一过程中,观众感受到了人们的无知和人性扭曲的悲剧。导演使出浑身解数给观众以真的感觉,自然地叙事,极少介入其中发表评论,将“盲区”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状态完整细腻地表现出来,让观众看过后自己品评、反思。《盲山》不仅反映了人贩子拐卖妇女的罪恶,更主要的表现了盲区内的贫穷、落后、罪恶,包括文化教育落后、生产力水平低、村民的粗鄙、拖欠工资、儿童失学等诸多问题。

其次,导演竭力追求影像呈现的逼真形态。电影作为影视艺术作品在画面、语言、情节等因素上展现的是一种艺术的真实,内容源自现实生活,却又不是现实的简单复制。影片的真实程度高低和怎样反映真实都需要导演仔细把握,这一过程也就是处理艺术的真实与现实的真实这一矛盾的过程。在《盲山》中,导演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非常大胆,让人敬佩。在演员阵容、场景选择等方面,导演都极力向现实生活贴近。导演延续了《盲井》里实景拍摄、真人现身的手法,在摄制前到公安部门、拐卖妇女严重的村庄做了大量采访,甚至向已经洗手不干的人贩子了解拐卖妇女的过程,掌握了宝贵的资料,可谓用心良苦;片中除黄潞饰演的主角白雪梅外,其他被拐卖妇女身份多为当地农民,亲身经历过拐卖生活的无助和苦痛,虽然拒绝了明星大腕的加入,但却很好地避免了使用职业演员的某些缺陷,如在神态、气质、动作、声音等方面职业演员很难像非职业演员表演得那样真切。很明显,导演达到了拍摄的目的,导演的努力取得了回报。看了影片,貌似老实的“公公”“婆婆”唆使并帮助儿子在床上制服和了白雪梅,温文尔雅的白雪梅顽强地一次次逃离魔掌的徒劳地努力,看似忠实可靠的邮递员把白雪梅写的家信交给黄德贵的平静神情,村民们粗俗鄙陋的谈吐、村干部蛮横不讲理的嘴脸等画面让观众记忆犹新,些许镜头真实得让观众心颤,灵魂惊悚。与很多大片滥用特技,力图以惊险刺激的情节,优美的画面吸引观众不同,《盲山》弃用了“高档化妆品”,用朴实的演员,朴实的画面,朴实的声音,朴实的色彩来打动观众,用朴实来塑造真实、反映真实,让客观事件客观地表现,主观为表现客观服务,可以说是一种拒绝格式设置“纯文本”似的展示,李杨这条路走的坚决,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与《盲山》风格类似的李杨的处女作《盲井》在第53届柏林电影节获得了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成绩超过了张艺谋花费高额资金打造的《英雄》,在不久前意大利罗马亚洲电影节上,《盲山》又为他夺得了最佳导演奖,国内外好评如潮,众多导演予以赞扬,这些可以看做是对其朴实路线的肯定。

叙利亚的卖水人范文5

俄介入叙利亚的真正意图

去年9月,普京在请求联邦委员会授权时说,俄罗斯出兵叙利亚是应巴沙尔总统的请求去反恐。但从军机抵达叙利亚的那一刻起,西方舆论就开始质疑普京的真实意图。他们多认为,俄罗斯反恐是假,力挺巴沙尔是真。美国人声称,俄罗斯90%的空袭目标并非,而是“温和反对派”。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俄罗斯的“反恐论”和西方的“挺阿论”都能自圆其说。因为叙利亚内部情况复杂,各种势力盘根错节,要厘清反对派和“”实在太难。很多美国人所谓的反对派在俄罗斯人眼里就是。客观讲,“反恐”和“挺阿”可能都在俄罗斯的目标清单里。

由于国内大量极端分子赴叙作战,普京确实有反恐动机,俄战机也真的打了不少。不过,从客机遭袭一事可以看出,俄罗斯反恐效果不彰,不仅没能打击的嚣张气焰,反而“越反越恐”。此次撤军后,有人提出,普京从出兵到撤军的逻辑链条存在缺陷。因为半年前俄介入叙利亚是因为“反恐”,而现在俄撤军的理由则是在叙任务“基本完成”。问题是,“伊斯兰国”被打败了吗?被消灭了吗?显然没有。因此,反恐绝非俄罗斯的第一要务。

那普京的首要目标是力挺巴沙尔吗?也不尽然。俄罗斯仅向叙利亚派出了60余架各类飞机,其对巴沙尔的支持是有限度的。如果真要挺巴沙尔,应该派出地面部队,帮助巴沙尔“收拾旧山河”。但普京不会这么做,俄罗斯只需维持亲俄政权的存续、保住在中东的战略支点即可,花费大量政治和经济成本来帮助巴沙尔并不划算。

对俄罗斯来说,支持巴沙尔既是目的,更是手段。路透社曾在去年年底爆料称,为了与西方就叙利亚问题达成妥协,俄罗斯可能放弃巴沙尔,并劝说伊朗一道行动。今年年初,在俄罗斯的支持下,叙利亚政府军曾一路高歌猛进,收复许多失地。但在这种有利形势下,俄罗斯并没有乘胜追击,反而适时与美国商定停火,并抛出了和谈倡议。

俄撤军节点正值叙利亚问题实质性和谈开幕当天,这恰恰揭示了普京口中“基本完成任务”的真实含义。命运掌握在大国手中正是叙利亚的悲剧所在,虽然和谈的直接当事方是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更关键的却是两者背后的俄罗斯和美国。俄罗斯通过巧妙而大胆地介入叙利亚,迫使西方放弃对其外交孤立。普京成功利用战场优势换取了对话的主动权,让美国和欧洲不得不坐回谈判桌上,与俄罗斯好好谈一谈。

在普京的棋局里,中东是和西方博弈的重要平台,叙利亚则是关键棋子。俄罗斯的最终目标是在维护俄根本利益和大国面子的情况下与西方合作、妥协,进而转圜双方的关系。普京也讲得很明白,他希望撤军决定能够向冲突各方“释放良好信号,提升和谈参与方的互信”。

普京为何选择现在撤军?

撤军固然能释放善意,推动对话进程,但也可能削弱俄罗斯及其支持的叙利亚政府在谈判桌上的地位。普京为何会放弃在乌克兰问题上惯用的“边打边谈”策略,而选择在当前节点撤军呢?这背后也有着复杂的战略考量。 2016年3月16日,从叙利亚撤回俄罗斯的苏-34战机飞行员抵达沃罗涅日州空军基地时,受到当地民众热烈欢迎。

一方面,叙利亚和平进程到了“破”与“立”的关键阶段,俄罗斯能否通过叙利亚和谈来重启与西方的关系在此一举。当前叙利亚的局势总体向好。2月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和美国国务卿克里共同就叙利亚的停火达成一致,随后又多次电话磋商。最终,普京与奥巴马亲自通话斡旋,敲定停火方案。截至目前,停火协议整体执行良好,冲突烈度明显下降,这是叙利亚危机5年来所罕见的。按克里的话说,暴力行为减少了80%-90%。

应当说,一段时间以来,涉叙问题各方早已达成了某种脆弱、微妙却也难得的平衡:反对派力量受到一定削弱,继续“挑事”能力受限;美国在叙利亚问题上苦无良策,扶植反对派又效果不彰。这正是俄罗斯借叙利亚重启与西方关系的良机,但就在这时,事态的发展却节外生枝了。

当各方愿意和谈的时候,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巴沙尔竟幻想在俄支持下重新成为全叙利亚的霸主。他不仅厉兵秣马,还派出外长穆阿利姆强硬表态称,其总统地位是“红线”,并拒绝就此进行谈判。这时,巴沙尔的野心从俄罗斯的资源变成了负担。如果其退出和谈,甚至重新点燃战火,俄罗斯此前的努力将付诸东流。

因此,俄常驻联合国代表丘尔金罕见公开警告巴沙尔不要“幻想收复叙全境”,认为叙利亚政府的立场“与俄外交努力不符”。此番普京祭出撤军绝招,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迫使巴沙尔留在谈判桌上,从而不破坏俄罗斯的战略布局。

另一方面,俄国内严峻的经济社会形势也迫使其加紧修复与西方的关系。2015年,俄罗斯GDP同比衰退3.7%,投资、外贸、消费三大引擎齐齐熄火。俄政府的财政状况不断恶化,油价下跌使俄今年前两个月的预算收入减少3000亿卢布,并将被迫修改预算法案。

普京前两个任期时的经济成就是其执政合法性的源泉,而经济社会形势的长期恶化必将侵蚀这一基础。在贸易、投融资、技术等领域,西方对俄罗斯的意义十分重大。为了确保今年9月的国家杜马选举不出差错,也为2018年总统大选早做谋划,普京政权亟需缓和与西方的关系。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与其继续军事介入叙利亚,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争取与西方在叙利亚合作,促使美国和欧盟放弃敌视俄罗斯的政策,逐步减轻制裁、恢复正常经贸关系。

能转圜与西方的关系吗?

当前,中东乱局、难民危机、恐怖主义等使美国和欧洲焦头烂额,而俄罗斯证明其在这些问题上的影响力。因此,西方也有一定与俄合作的意愿。去年年底,法国总统奥朗德先后访问美、俄,希望促成反恐联盟。克里也数度到访莫斯科,认为尽管俄美存在分歧,仍可有效合作。北约秘书长斯托尔腾贝格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表示,北约不希望与俄对抗,而是希望建设性地合作。

由于双方都有意愿和需求,如果俄罗斯与西方能在叙利亚问题上有所合作、妥协,俄与西方的关系确有可能改善。但应该看到,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转圜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并非坦途――叙利亚问题的头绪仍然复杂,的界定、巴沙尔的去留、叙利亚政治安排等都是未知数。

普京并非没有后手。俄罗斯仍在叙利亚驻守一些战机、运输机和防空导弹,且海、空两个军事基地将照旧运转。这意味着,在情势需要的情况下,俄罗斯随时可以应急反应,甚至再次出兵。这也意味着战火有可能局部重燃,导致和平进程阶段性后退。

叙利亚的卖水人范文6

论文关键词:时空体理论;前史时问;心理时空

“时空体(赫罗诺托普,直译为‘时空’)”一词是苏联文学理论家巴赫金从数学科学的术语中借用而来的,其意为文学中已经艺术地把握了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相互问的重要联系。巴赫金指出艺术作品的基本形式是“时空体”,“在文学中的艺术时空体里,空问和时间标志融合在一个被认识了的具体的整体中。”这一“整体”可以看成是一个巨大的网络,“它为客观现实提供形象的构思,提供其他艺术手段所无法获取的新信息”。它见形于“道路、城市、广场、房屋”等等,具有深广的思想内容底蕴。

文学史上无论东西方往往都以“家庭”为一“整体”。从曹雪芹的《红楼梦》到陈忠实的《白鹿原》,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无不体现着“家”这一时空体独特的网络性质。肖洛霍夫的经典之作《静静的顿河》同样如此。

肖洛霍夫曾在答索非亚作家与读者的信中说:“写作《静静的顿河》的主要任务,是表现顿河边疆区的人们的生活。”小说中的“生活”是以家庭生活为核心的,通过家庭生活的时空体框架以多种方式再现出来。

一、家——时空体形象的建立

家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每一个家庭都有其形成过程,可以上溯到好几代人的历史。小说《静静的顿河》以前史时间的方式,概述了以麦列霍夫家为主的几个哥萨克家庭的形成过程。

前史时间是指情节开始之前所发生事件的时间。一般小说中对“前史”的叙述,常常是用补叙或插叙的方式。这种方式具有叙述节奏上的缓慢平稳以及与情节发展不直接相融合的特点。小说《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开放性的史诗巨著,在叙述“家”的前史内容时,节奏总是平和、缓慢的。作者采用一种前史时间直接切入的方法,即以独立的一节为时问单元,平铺直叙地展开前史的内容,切入到小说的整体叙述中。通过每节前史的叙述,使读者能更完整地了解家以及家庭成员以前的故事,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

作者开篇直叙麦列霍夫家的空问位置:“麦列霍夫家的院子,就在村子的尽头。牲口院子的小门朝北,正对着顿河……东,……是一条将军大道,……向南望去,是一道石灰岩的山梁。西面,是一条街道,这条街穿过一个广场,直通河边滩地。”在这里,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村子的名称,而是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麦列霍夫家的地理位置作了精确地介绍,使人对麦列霍夫家有一个整体的空问概念。在此基础上,追述到上次俄土战争时期,讲述了麦列霍夫家的形成史。“在顿河流域的每一个地方都可以听到的类似民间传说的这一类故事”,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微型的时空体,可以单独成篇。但它一旦溶入到家的时空体中,就“不仅仅是为了解释高鼻子哥萨克麦列霍夫家族从哪里来的,而且为小说中心人物‘固执’性格的个性化提供了可能。”紧接着,作品以“一家人全齐了”一句,结束了麦列霍夫家前史的叙述,开始小说第二节的叙述,将家归于作品现实时间的进程中:麦列霍夫一家欢快、和睦的生活。

至于对婀克西妮亚、娜塔莉亚、以及麦霍夫各家前史的叙述,作者采取的也是同一种方式。如作品在叙述阿克西妮亚家庭情况时,实际上的时间是从阿克西妮亚的丈夫司捷潘快要入营当兵时开始。在此之前这个家庭的情况,作者以独立的一节直接切入作品。在这一节里,小说分了几个时间段:“阿克西妮亚十七岁”,“出嫁前一年的秋天”,“在生孩子以前的一年半时间里”,“一年半以后”。这些时问段里,作者着力描写的是阿克西妮亚凄惨的生活,并不是为写前史而写前史,而是为阿克西妮亚与格里高利的情感发展埋下伏笔。之后,作者以“送司捷潘入营以后”、“那次拉网捕鱼以后”几个时问短语使小说的叙述归于现在时空。

小说里有对过去的回首,更多的是对现在的展现。家的时空体形象建立的方式之二是现在时空的展现。“时空体决定着文学作品在与实际现实生活的关系方面的艺术统一体。”现在时空的展现更多的是反映以家为核心的现实生活,有乡村劳动的种种情景,有哥萨克的民俗风情,还有哥萨克家庭的团聚等等。作品在展现每一部分现实生活时,叙述的时问极为缓慢,强调的是对空间的呈现与深层挖掘,以此来具体地再现生活的真实。

乡村的劳动生活,是着重通过以格里高利一家人为主体的钓鱼、捕鱼、割草三次劳动来展现的。钓鱼发生在顿河上,时间是从黎明时分到太阳升到半棵橡树高后。作者用了三页的篇幅描述格里高利父子俩短短几个小时的钓鱼之乐。时间隐去的一刹那,空间呈现活蹦乱跳的鲤鱼形象:“两俄尺长,好象红铜铸成”,“弯弯的大尾巴”,“划开水面”,“扑腾”一跳。大雷雨之时正是逮鱼的良好时机。格里高利父子、杜尼亚、阿克西妮亚、玛拉什卡,在一片咆哮声、怒吼声的顿河上撒网捕鱼。作者力图再现捕鱼的艰辛和刺激,以及格里高利和阿克西妮亚情感自然发展的过程。另外,作者还专辟一节,详细地叙述了割草的情况。小说中整个割草的过程分为四个时间段:清早起,午饭时,天黑了,半夜里。在清早起来之后这个时间段里,空间场面的展现既有整体的,又有局部的。作者首先粗笔勾勒割草的整体情况:整个草场“闪耀着女人们过节穿的裙子、艳丽的绣花围裙、五颜六色的花头巾”,草丛在人们的镰刀下“颤动和叹息”。随后,空间范围逐渐缩小,集中描写起迟了的麦列霍夫一家,以及阿克西妮亚来到草场上的情况。最后,空间点的描绘则浓缩在格里高利一个人身上。在割草时,格里高利的视线寻找的是穿绣花白裙的阿克西妮亚,以致格里高利不小心砍着了一只小野鸭。这时,小说的时间和空间也随之而凝固在被砍成两半的小鸭子身上:棕黄色的小鸭,绒毛里冒着热气,粉红色的血泡,小眼顽皮地眯缝着。格里高利为此懊恼不已。在接下来的几个时间段里,作者的叙述方式也大致如此:或是一笔带过整个场面,或是着重描述在劳动中格里高利对阿克西妮亚的迷恋与执著。直至半夜里,格里高利与阿克西妮亚悄悄走到一起。割草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劳动场面,但一旦融入了格里高利与阿克西妮亚的感情纠葛,就格外富有生机和情趣。格里高利热爱劳动、善良仁慈的品格也在劳动的场景中突现出来。

关于哥萨克民俗风情,最突出的场面是格里高利家娶亲。整个婚礼的时间只延续了一天,但作者是浓墨重彩,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呈现其热闹非凡,在空间上突出三个地点:柯尔叔诺夫家、教堂、麦列霍夫家,每一个地方,作者极尽空间描写之能事,将婚礼中的任何一个细微情节都展现出来,表现出顿河哥萨克独特的风俗风貌,体现了哥萨克人粗犷、豪放的个性。如,彼得罗到柯尔叔诺夫家接亲时, 傧相和媒婆斗嘴,玛里什卡手举擀面杖,格莉普卡摇晃着筛子,新娘却端坐在圣像下;柯尔叔诺夫老头子一声令下,新娘就“卖了”,于是一块手绢牵起了新郎和新娘等等。

作者除了对哥萨克人的和谐、快乐的日常生活在时空上作最充分的体现外,还多次突出描写了哥萨克人从战场上回家的动人场面,这也是反映哥萨克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哥萨克人家庭团聚的叙述,体现出了哥萨克人的喜悦和欢欣,也弥漫着凄凉和愁苦的情绪。如,作品中有一段前线士兵返家情形的描述:“一个衣服褴褛、满身虱子、骨瘦如柴”的家人回来,亲人总是要乱忙一阵子:“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为父亲效劳,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女主人“一会儿端饭拿酒”,“一会儿拿干净衬衣”,哆嗦的手指头“怎么也不能把线穿进针眼儿里”。这是一种令人深感悲戚的欢笑,一种“含泪的欢笑”。同时,作者也把亲人没有回家的情节深刻空间化了:普罗霍尔,沙米尔的老婆因丈夫没有回家,痛苦地“拿头在硬邦邦的地上乱撞,拿牙齿啃黄土地”,孩子们“就像羊群一样在旁边挤成一堆.用吓得瞪圆了的眼睛望着妈妈,大声哭号着。”阿列克塞·别士尼亚克的老妈妈伏在有儿子汗味的衬衣上,眼泪一滴一滴地流着。在这样激动人心的情景中,时间被忽略,呈现给读者的只是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空间画面。

吉洪诺夫曾评价肖洛霍夫的书,“顽强地忠于真实,没有半句假话,没有虚伪的浪漫情调。”的确,从现在时空体的展现中,我们看到的是作家对生活细节的真实反映,它是一种客观的时空展现。

肖洛霍夫小说中家的时空体形象建立的第三种方式是心理时空的回归。主观的心理时空,是作为与客观现实时空的对立面而提出的,是一种纯粹的心理时空。它是倾心于人的一种主观感觉的时空境界。正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俗语以及作家艾特玛托夫的“一日长于百年”等等。小说《静静的顿河中人物的心理时空是以回归于家的形式表现的。身在战场的哥萨克人,心底里是对昔日家庭幸福生活的无比眷恋。无论是他们的所思、所想,还是歌唱、谈话,都无时无刻不表现出对家的思念之情。尽管远离家乡,他们也不能割舍这份情意。士兵们中间常常传出“年轻的长官呀,放我回家去吧”等充溢着感伤睛调的歌子。被捕的红军也忍不住有人谈家,谈家里的人谈家里的收成。格里高利对哥哥说:“要有翅膀,我马上就飞回去。”格里高利初次入营时,军营里的生活烦闷无聊,他心里就像压了一块石头,真想飞马急驰赶回家。当格里高利在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苦闷徘徊时,他心底里呈现的是对家的憧憬:正是春耕时节,有嫩草的芳香,黑土的香味,可以照料牲口,堆干草垛。心理的时空隐伏着“情”的流淌,哥萨克人对家的回归心理正反映了他们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从以上家的时空体形象建立的三种方式中可以看出,作品的艺术时空并不是以顿河哥萨克人的诸多家庭为依据散点式建构的,而是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有中心也有边缘。作品里不管是以何种方式建立家的时空体形象,都是以麦列霍夫家为其建构的中心,为其叙述的重点。

二、麦列霍夫家——时空的聚焦点

麦列霍夫家是整部小说结构的核心。著名的肖洛霍夫研究专家赫瓦托夫就曾指出过:“肖洛霍夫在这部小说中描写了几个家庭:麦列霍夫家,柯尔叔诺夫家,莫霍夫家,李斯特尼次基家。然而,麦列霍夫家的那几间小木屋,才是史诗的思想结构的中心,情节从那里展开,又在那里结束。”可以说,麦列霍夫家是作品时空结构的聚焦点。

麦列霍夫家是联系着小说中众多家庭的纽带。小说中形形色色的角色都与麦列霍夫家的成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司捷潘家的阿克西妮亚是格里高利的情人,哥尔叔诺夫家的娜塔莉亚是格里高利的妻子,李斯特尼次基家是格里高利与阿克西妮亚的寄居地,柯晒沃依家是杜尼亚的婆家,至于麦霍夫家,格里高利在那里曾卖过鱼,也曾希望在那里干活。这样,小说以麦列霍夫家为中心,编织成了一个时空网络。

文学评论中人们常把格里高利作为情节结构的中心,但不能不看到,“家对于格里高利来说是社会存在的主要方式”。格里高利骨子里就无法脱离自己的家。即使心爱的人愿与他一起出走,他也只是说:“你想,我能离开家到哪儿去?”不管是出于个人的意愿,还是国家的命令离开家,他内心里依然与家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可见,格里高利只是家的一员,作品时空所聚焦的是麦列霍夫家,而并非格里高利一个人。

“我们看一下《静静的顿河》艺术结构。处于中心的是麦列霍夫家;这个家庭和其它一些家庭(柯尔叔诺夫家,麦霍夫家,阿司塔霍夫家)一起表现了顿河哥萨克的亚民族性;这种亚民族性写进了更为广泛的系统中——俄罗斯的民族性之中。”这正是小说的美学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