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范例6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范文1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法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作为记叙文类的童话,当然也是以之为主要表达方法。那么,教学中不管是一般记叙文(以下简称记叙文),还是童话,都应当抓住记叙这个表现形式。弄清楚作者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无疑这是教法与学法的基础。

在故事《小珊迪》中,作者记叙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一个不幸的小孩的悲惨遭遇。作者刻划了一个过早地挑起生活重担的小男孩。故事以卖火柴为背景。以“叫卖--成交--负伤--还钱--探望--夭折”为线索展开情节。作为记叙文,小珊迪的故事是以活生生的现实社会的生活图景展现在小读者面前。教学时,教师要以记叙的事件为基础,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调动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一个场面一个场面地去再现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图景。理解了文章中的记叙和描写,使学生身历其境。他们必然会把小珊迪的遭遇与自己的幸福生活作比较,于是就理解了主题。

记叙文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事件的铺陈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实现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以记叙为基础,就是要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即“披文以入情”。教师要抓住课文中对表现中心思想有重要作用的词句进行分析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表象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形象。这样就使语言形式的分析与思想的感受统一起来。

小珊迪诚实、善良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卖火柴”和“找零钱”这两个重点情节的记叙来刻划的,因此,抓住“记叙”这个基础,就把握了记叙文的教法与学法的基本特征。

在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作者同样是记叙资本主义国家里一个不幸小孩的悲惨遭遇。但作者是采用“曲折”地反映现实的手法。不是直接记叙令人心悸的生活场景,而是把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放在临终前的幻觉中。记叙仍然是基础,但作者不愿意直接展现那冷酷的人生画面,使小读者望而生畏,而是在文章里倾注浓浓的童趣,描绘一幅幅令小读者神往的绚丽画面。诚然,记叙还是基础,但在童话教学中处理这个基础的方法就和记叙文不同。它要求在分析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激发“童趣”,从而进入“童话世界”。大年夜—一哪一个小孩不向往这个像中国传统节日春节那样充满无穷乐趣的日子?至于那香喷喷的烤鹅,美丽圣诞树上的新年礼物,温馨的家人团聚,如此等等无不吸引着童稚的心,纯洁的心。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把握住“童趣”这一特点,就是要“以趣激情”。在弄清作者讲的是谁的、怎样的故事的同时,应该充分理解小读者的心理特点。分析的过程,要自始至终使他们沉浸在年节的乐趣中。教师要引导小读者入情入境,使之趣味盎然。在这篇童话中,童趣的启迪集中在“神奇的火柴”上。在那避风的墙角--擦亮那神奇的火柴--大年夜孩子们所向往的一切应有尽有:那神秘的夜空--一颗流星把它划破--唯一疼爱她的慈祥的奶奶--出现在她的面前--她依偎在奶奶的怀里,在微笑中离开这残酷的人世。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教师不要匆忙地把沉浸在乐趣中的小学生拖回到课文所反映的严酷的现实生活中,就让他们分享那年夜的幸福。不要一语道破--这是假的,是幻觉!--即使是悲剧的最后一幕。

总之一般记叙和童话的分析,都应以记叙为基础。童话教学应在这个基础上激发童稚之心,用他们的心理、眼光去观察社会,把握童趣这个特点。

二、理解是基础,幻想是特征。

一般记叙文和童话教学过程都应该是启发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的过程。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去掌握文章的具体内容,再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即“披文以入情”。

对小珊迪形象的理解,应首先从分析小珊迪“求卖心切”的原因,来理解小珊迪纯朴的性格;再从分析小珊迪“人穷志不穷”,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派弟弟送回“找头”的事迹,来理解诚实的性格;最后,再从小珊迪临终托弟(孤)怆然逝去的不幸遭遇来理解他善良的性格。

同样,对卖火柴小女孩的形象理解也应该经历“披文入情”的过程。但童话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抓住“幻想”这个特征。固然,在理解的过程中想象是十分重要的。要使抽象的文字,在儿童脑海中变成活生生的生活画面,没有想象力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想象”要有个基础,那就是字词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作为记忆表象贮存于大脑中)。因此,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就是启发想象的过程。可见“启发想象”是一般记叙文和童话都应该重视的教法与学法。但童话中的想象多以幻想的形式出现。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童话中的幻想一般是以主人翁的“有意幻想”(一种从实际出发,以现实生活发展的规律为依据的,经过一定努力可以实现的幻想,也叫理想)形式出现的。是借幻觉写真情的。而儿童的幻想往往有明显的直观性、虚构性和明显的社会性、历史性。因此在童话的教与学活动中,就要突出幻想的这个特征。当教学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临终前,三次擦燃火柴,三次看到幻象时,就要遵循幻想的规律,使这些幻象同样出现在小学生的脑际,使他们身历其境。首先,要理解小女孩脑际会出现此情此景是有其现实生活基础的,因此要学生先理解语言文字:“寒冷”就使人追求“暖和”,而“火”--即使是一根火柴的微弱的火--也能产生一丝的热。这就是小女孩在墙内敢于抽出一根火柴在墙上擦燃的原因。而对描写大街上、家里寒冷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就是理解“擦燃火柴取暖”的基础。其次,要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借以产生想象力:小女孩双手拢着“火”,因而感到一丝的温暖。当天寒地冻的时候,人们都会围着火炉,暖烘烘的。于是小女孩的眼前(小学生的眼前)出现了幻象:暖烘烘的火炉。再次,把语言文字--记忆表象--想象的画面(幻象)重叠起来,引导理解文章的主题:火柴灭了,投在墙上的光消失了(手心上“暖和”的感觉也消失了)于是幻象也破灭了。那短暂的温暖不可能奇迹般地救活这可怜的小女孩。最后引导学生从幻象中回到现实生活:她正想把脚也伸到“火炉”边烤一烤,但火柴灭了,她得不到她所想得到的暖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人民的命运是多么悲惨呀!

把握“幻想”这个特色,使学生进入童话世界。这是理解童话内涵的必经之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幻象”就是“假”的,现实中不可能有的。那么学生就得不到感染,无疑只是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强加给学生罢了。

三、结构是基础,反复是特色。

记叙文多以起因、经过、结果结构情节。作用根据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可采用顺、倒、插、补等叙述顺序。可用总分、并列、递进、转折等形式安排题材。因为布局谋篇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所以在一般记叙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剖”结构,从中获取理解信息,从而受到熏陶感染。

小珊迪为什么苦苦哀求要人买他的一盒火柴?个中“原因”,文章开头并没有一语道破。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么一个情节:小珊迪没有及时送回“找头”,“我”感到“上当”。小珊迪的弟弟送来“找头”,“我”才知道小珊迪的不幸遭遇,看到了穷孩子诚实的优秀品质。这时才点明原因:为了养活弟弟。再层层递进,在“结局”阐明主题。

而童话在结构上大都采用“反复”的手法,其情节似乎凝结在一个点上,反反复复地强化表象,沿着同一路子,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

卖火柴的小女孩连擦三根火柴,看到三个幻象,小学生的想象的路子是:寒冷--想得到温暖--擦燃火柴烤火--似乎坐在火炉前--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饿了--想得到食物--街上飘着烤鹅的香味--好象看到烤鹅--好吃呀!于是烤鹅就填满了葡萄干;想吃呀!于是烤鹅背上就插着刀叉摇摇摆摆地向她走来--真要动手拿刀叉吃--火柴灭了,烤鹅不见了。圣诞树幻象的出现和消失过程也一样。这种情节上反复的特色,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加以利用,第一次幻象兴灭,教师可详加启发,第二、三次幻象兴灭过程就可以半扶半放,让学生沿着同一想象的路子展开想象。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受感染。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范文2

1、通过研读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的部分,读出她内心对美好的渴望,对幸福的向往,感悟字里行间作者流

露出的深深地同情。

2、通过幻想和现实的对比朗读,对比对幸福的渴望和现实的严酷,体会作者的虚实结合表达方法和表达

效果。

3、通过课文,使学生走进安徒生,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

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重点研读小女孩的幻像部分,感受那份温暖与美好

1、利用板书回顾上节课内容:

(课件出示一道练习):在一个(冰天雪地)的大年夜里,一个(孤苦伶仃的)小女孩在街上卖了一整天

的(火柴),人们(视而不见),(冷酷无情),小女孩一根也没卖出去。最后,冻死在街头的凄美的故事

2、就这样从头冷到脚,从身体冷到心里,此时她最需要什么?最渴望什么?(温暖 食物)

3、于是,她擦燃了火柴,她总共擦燃几次火柴?她分别看到了什么?快读课文第5至10自然段。

(课件出示练):她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许多美好的幻像----(暖

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

请同学朗读小女孩五次擦亮火柴时看到的景象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A、生自读课文,交流感受

出示句子:

1、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

多么舒服啊!

2、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

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

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3、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

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枝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

在向她眨眼睛。

4、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

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

方去了。

(幸福、快乐、温暖、美好)

B、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重点品读"擦火柴"部分,了解小女孩的美好愿望

1、品读五次擦燃火柴的句子,感受小女孩对美好的执着追求

我们再次找到小女孩擦火柴的句子,把目光聚焦在哪些句子上,细细品味,你又读出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2、学生朗读句子,交流感受

句子:

(1)、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

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

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2)、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

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3)、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

(4)、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5)、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3、看到这些词语了吗?如果说第一次她斗胆终于抽出一根,是因为她实在太冷了的缘故,那么她为什么

擦着一根,又一根,直至擦燃一大把?

(第一次擦燃火柴带来的幻像,带给她片刻的幸福和欢愉,所以她不假思索地一次又一次擦燃火柴。前面

的踌躇和后面的毫不犹豫,表达了小女孩强烈的内心需求,她渴望幻像中的一切成为现实,永远不消失。

尤其是慈爱的奶奶,所以她不惜浪费"一大把"火柴留住幻象中的奶奶。)

4、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板书:渴望幸福 执着追求)

5、指导有感情朗读画线句子,

(三)朗读:幻像与现实对比朗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A、师生合作朗读

B、安徒生这位伟大的作家,有博大的胸怀和善良仁慈的心,他是多么希望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穷人,

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在写法上,你发现了什么?

(在朗读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读悟,重点读好擦火柴的部分,可以通过幻象和现实对比朗读的方式,读出

小女孩内心渴望的美好和现实的严酷,及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作者深深的同情。)

(四)介绍童话题材,引导读童话故事

师:有人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童话,说明故事情节往往是虚构的,但虚构的情节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是

人们愿望的反应。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它用适合儿童的语言和合理想象,有趣的情节,性格鲜明

的人物,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文学体裁。

引导学生读童话:老师向大家推荐《安徒生童话全集》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范文3

捕捉怀旧商机,白领女孩卖火柴

林琳是个“80后”的太原女孩,2005年从师范大学毕业后,学艺术设计的她成了上海一家广告公司的白领。2006年儿童节这天,一个朋友逗趣说:“林琳,今天是你的节日,送你一份小礼物!”说着递给她一个包装精美的小盒子。原来,这是一盒酒店用的火柴,墨绿色的外盒上用UV工艺压着细碎的绚丽花纹,火柴又长又粗,与平时看到的火柴完全两样。朋友说这叫“送财”!这份既漂亮又讨口彩的礼物,让林琳爱不释手,无聊时她常常反复把玩这盒火柴。

出于广告人对创意的敏锐,几天后,她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如果重新定位设计,赋予火柴深厚的文化内涵,说不定老产品也能“玩”成时尚新品啊!何不尝试着做艺术火柴?

一番思索后,她决定先设计一批艺术火柴,检验一下市场。说干就干,当晚林琳就找来一些电影海报和画册等,参考着画起了新颖的火柴盒,以及火花图案。

两个月后,她终于设计出了多种造型的火柴盒图样,并画出了西游记、四季物语、金陵十二钗等11个系列的图案。林琳还想到了颠覆传统火柴棒的劣质与单一形象,用上等木材加工艺术火柴,并在生产过程中溶人香料,使其点燃时弥散优雅的芬芳气息;至于火柴擦头,更要用尽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所有颜色!万事俱备,只需投产了,林琳激动不已。

但在四处联系火柴厂的过程中,她却吃惊地了解到:随着廉价打火机的出现,本身浪费木材资源的火柴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各地大大小小的火柴厂10年前就已经纷纷转产或倒闭!林琳不由懵了。

后来,还是神奇的互联网帮了大忙,几经周折,她终于联系上了湖南浏阳一家花炮厂,对方兼生产火柴。电话中,花炮厂老板不无自豪地说:“找我就对了!目前全国只有40多家火柴生产企业,我们厂是其中的佼佼者,许多星级酒店、汽车公司都是我们的老客户呢!”

然而,当得知林琳要小批量生产造型和图案都很个性的“艺术火柴”,厂方不乐意了:“那多麻烦啊,我们要不断变换生产方式才行,数量起码在1万盒以上,少了不接单。”无奈,林琳只得咬牙答应这个苛刻条件。委托对方加工了10个图案套系的艺术火柴,每个系列1000盒。

变陈旧为时尚,“艺术火柴”很抢手

拿到货的当晚,林琳把艺术火柴摆上了地摊,大家果然都很好奇,纷纷围过来看新鲜。比起做工粗糙的传统火柴,这种穿了“新衣”的艺术火柴摇身一变成了贵族,它已不再是一种廉价的点火工具,而是时尚礼品,乃至颇具观赏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外包装方面,不仅有传统的长方形火柴盒,还有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圆柱形、菱形等各种形状,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火花(火柴盒上的贴画)的设计更是倾注了林琳的奇思妙想,有诗集心语,中外风光、四大名著、京剧脸谱等多种主题系列,看得人眼花缭乱!一盒盒靓丽美观的时尚火柴,犹如一件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给人以美的享受。“我都快20年没用过火柴了!咦,还是木梗火柴,真有返璞归真的感觉呢!”“太有创意了,挺特别的。”……听着大家的赞誉,林琳不由心花怒放。

但出乎意料的是,看稀奇的人虽多,她的生意却一直火不起来。直到凌晨2点收摊时,才卖出3套火柴(每套10小盒,售价10~30元之间),握着那70多元营业额,女孩不由黯然神伤:难道我想错了,小火柴里根本就挖不出大财富吗?

一位朋友了解到林琳的苦恼后,一语道破天机:好马配好鞍,好货配靓店。你卖的是文化、怀旧和艺术,不是廉价、实用的取火工具,把这些精美的火柴拿到地摊上贱卖,简直是暴殄天物!要我说,一定要开自己的专卖店,并且开到高消费区域,这样才能彰显品位和高档。

这番话让林琳如梦初醒。2006年9月,她正式从公司辞职,然后经过一番考察,在繁华的徐家汇CBD(中央商务区)盘下了一间20平方米的小店。林琳把店里布置得温馨时尚,并充斥着浓郁的“火柴文化”味儿。除了琳琅满目的艺术火柴,她还把收集到的和火柴相关的故事传说、轶闻趣事、历史起源等,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布艺画悬挂在墙壁上。

为引人注目,“火柴传奇”专卖店开业当天,林琳还在门口竖起一块招牌,上面写着“卖火柴的小女孩”。熙攘路人看到这块充满童趣的招牌后,会情不自禁地进去看个究竟……。

专卖店里缤纷的艺术火柴,令顾客们目不暇接,啧啧赞叹!不少人在买了火柴后仍不满足,还要用相机把店里所有的火柴都拍下来留作纪念,甚至把这个“新奇发现”传到网上。特别是半月后的国庆黄金周期间,“火柴传奇”天天都门庭若市,平均每天销售一两百套!因摆进专卖店后,这些艺术火柴的售价已是20年前传统火柴的百倍,每卖出一套,林琳就能赚到10~20元钱,一天下来盈利高达两三千元!

然而好景不常,两个月后,林琳的火柴销量急转直下,昔日人声鼎沸的小店变得门可罗雀。这天,见一位老顾客进来看了几眼后,就摇摇头转身而去,林琳忍不住追上她请教:“看得出您从火柴店出来有些失望,对我们的小店有什么建议吗?”见老板一脸诚恳,这位女白领就直言不讳地说,她已经先后光顾“火柴传奇”四次了,却发现货架上永远是那10几个套系的火柴。“恕我直言啊,如此下去你的生意前景堪忧,因为你忽略了为它注入新鲜元素,顾客都感到视觉疲劳了。”

此后,林琳又从几位顾客口中听到了一些中肯的建议,除了产品不够丰富之外,还有人反映传统火柴的弊端是夏天遇高温容易自燃,阴雨天又会受潮,无论使用还是收藏都不太方便,而她的艺术火柴在这方面并没有改进……林琳把这些反馈信息一一记录在本子上,她决定用一连串的革新让小店“起死回生”,重新火红起来!

点燃财富梦想,火柴盒里掘金100万

随后,林琳专门雇了两名美术系毕业生做帮手,和她一起搞设计。他们推出的每一盒火柴,都融入了文化、艺术和时尚元素。造型方面,设计出了口红形、CD形、心形、V字形等近20种,火花内容包括中国风旗袍、千古帝王、十大元帅、电影海报等80多个主题系列!生产工艺上也更加突出安全性,图案印刷质量可以和邮票媲美,并使用了外盒覆膜等包装技术。

林琳的这些努力没有白费,2007年初,当近百套图案精美、包装时尚、质量一流的艺术火柴铺满小店后,顾客蜂拥而至。一位50多岁的男顾客幽 默地说:“赠人火柴,寓意着祝愿对方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财源滚滚,所以我要买几套四大名著送给朋友们,让他们每抽一支烟就想我一次!”一位法国游客则一下买了30套艺术火柴,其中包括5套镶嵌在镜框里的“精品系列”,这种高档产品连火柴棒上都印有文字!他准备把这些艺术品带回国内送给亲友收藏;一位穿着华贵的中年女性也惊喜地选购了几套,她说在大家都用廉价打火机的时候,火柴燃烧的那种快乐和优雅,离我们却越来越遥远。“我买它不为点火做饭,是想怀念童年关于火柴的故事,怀念阳光灿烂的纯真年代……”

一时间,“火柴传奇”专卖店里的人气空前高涨,几乎每天都被不同阶层和年龄段的顾客挤得水泄不通,生意红火极了。

这时,林琳并没有被兴奋冲昏头脑。她明白,要想长久维持眼前的可喜“战绩”,一定要不断推陈出新,为产品注入新鲜血液。此外,她还想到了拓宽销路的妙招――走出去,追着明星卖火柴!

2007年夏天,当地歌迷们经过近两年的期待,终于盼到周杰伦再次到上海开演唱会。开场前,体育场入口前除了簇拥的歌迷,还有不少统一打扮的青年男女,他们戴着帽子,举着牌子,挎着售货篮,红蓝两色的帽子上分别写着“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卖火柴的小男孩”,宣传牌上则打着“火柴也疯狂”的广告语,这些都让陆续前来的歌迷好奇不已。很多人看着篮子里特制的周杰伦纪念版火柴,都特别喜欢。于是一边掏钱购买一边感叹:“你们老板太有心了,感动!”“哇,都把我家伦伦搬上火柴了。我要一套印有他专辑歌词的!”

原来,这是林琳与“大学生创业联盟”的一次合作,她组织了120多个学生,到周杰伦演唱会的现场推广艺术火柴。结果,当晚就销售了近3000套,共计8万多元。

此后,林琳开始关注娱乐资讯,当获知哪位明星要来上海演出,她就会事先设计好以该明星为主题的艺术火柴图案,然后通过网络传给厂家赶制出来,再请学生去演唱会现场推广。仅此一招,就让产品销量翻了一倍!

2008年初,林琳把“火柴传奇”注册成了商标,并决定把它做成响亮的品牌。接下来在3月,林琳开始发展连锁。随着第一家连锁加盟店在外滩开张,杭州、广州、北京、太原等地的“火柴传奇”加盟店也陆续面世。连锁店和经销商网络的铺开,为她带来了更多的生意,一些无意中走进她专卖店的顾客,事后都变成了新的加盟者。一位台湾商人,就是在“火柴传奇”广州专卖店看到其产品后,慕名找上门来的,他希望能把这种艺术火柴卖到台湾去。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教育均衡发展提出:根据学生不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接受的教育条件、享受的教育资源都得到相对的均衡发展。学生本无好差之分,只要我们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教育一定会得到均衡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任教六年级语文的经验教训,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一事物有兴趣,那么他学习起来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就会获得成功。那么我们如何去激发学生在阅读中学好语文呢?我认为还要从学生最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如:我要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时,就是利用学生最盼望、最喜欢的生活例子――大年夜作为开场白,逐步导出“在大年夜卖火柴的又冷又饿的小女孩”,再根据自己幸福的大年夜和小女孩相比,说出自己对小女孩的初步感情――同情、可怜、难过。这样就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个小女孩为什么在大年夜还要卖火柴呢?她的爸爸、妈妈为什么不管她呢?她为什么会在大年夜又冷又饿?每一个学生都有着那么多的不同问题不明白,那么他们就会急切地想到课文中阅读、了解,心思就全放在课堂上了。

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卷十一)这是中国古代学者提出的阅读教学的方法、途径,当学生碰到令自己感到兴趣、难解释的问题时,也会受到刺激,使思维活跃起来。布鲁纳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同时促进学生进行“反省性”探究,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在这种状态转变过程中,智力活动总是尝试性、探究性的,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解读》曾这样论述过理想的课堂教学:“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立志挑战的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二、注重转变学习差生和鼓励学习好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提出:根据学生不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接受的教育条件、享受的教育资源都得到相对的均衡发展。学生本无优、差之分,只是个性有差异。有些个好学习,有些个好活动,因此学习有好差。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赤足。”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好。同样道理,也不可能方方面面都有差。他在这方面是差,但在另一方面可能是好,所以我们作为教师的,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我们要多创造机会,让学习差生发挥自己的闪光点,这才是把学习差生的学生转变为学习的好生。特别要体现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

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为了寻找机会让学习差生表现自己,特别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问学习差生:①“想象”是文章的表达方法之一,那么想象的内容是现实的还是幻想的呢?②课文中的小女孩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③一些常见的字组词等等。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积累,一般都能回答出以上这些简单的问题。于是我在阅读教学中,就把这些“软骨头”抛给学习差生,让学习的差生一口就能把它啃掉。当学习差生答对时,我总是不失良机鼓励他,表扬他,让他高兴、愉悦。当他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后,身心就愉悦快乐了,也就爱学习了,这样日积月累,学习差生就不再差了,教学不就均衡发展了吗?

学习的好生也不一定样样都好。为什么呢?其一是说,学习好的学生不可能样样都是最好的,可能在某一方面是最差的。我们常常发现,学习好的学生善于思考,听从教育,但动手能力欠佳,不爱说话,诡辩能力较差。相反,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动手能力特别强,语言表达能力强,诡辩能力强。其二是说人是在变化的,学习差的学生也会转变为学习好的学生,同样,学习好的学生也会变为学习差的学生。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法中要防止学习好的学生变为学习差的学生,防止骄傲自满情绪出现,我们就要善于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引导他们勇往直前,达到好生更好的目的。

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时,有意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多次运用了想象手法,这样体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让全班学习最好的学生回答。有的可能答不出来。因为最好的学生不可能样样最好,但是给了好生一个挑战,也是不断锻炼好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让他们更好。

三、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促进课堂教学的均衡发展

上面我们提到学生本无好差之分,只是个性有差异。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学生为根本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设和谐、有利的教学氛围。具体来说,是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一加一等于几”要留给学习差生做,“一加一等于几怎么算”留给中等生做,“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留给学习好生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任务,培养全体学生互助合作精神。

在课堂中我利用学生学习的好与差搭配,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全部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高低设计不同的讨论方式。一般在小组的讨论中可以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先说,中等生再说,优生最后概括总结,达到人人参与,均衡发展。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范文5

一、授之以“渔”自主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为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笔者引导学生超前自学。课前精心设计导读提纲,安排学生超前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熟悉、掌握教材的内容。有了课前的自主先学,有了对文本内容的初步认知,学生在课堂更容易进入“交流――感悟――质疑”的学习状态,教学更省时,更高效。

新课的自学,要求做到:一读(读准生字,读通、读顺课文,弄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二查(查阅作者、写作背景、文中涉及到的有关知识及生字新词的意思。)三理(理清课文条理。)四写(练习写生字并组词。)五思(思考课后的思考题,或自己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做旁注,将自已的阅读感悟写下来。)鼓励学生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尝试学习,能学到什么程度就学到什么程度。教完第一课时后,根据不同文本的重点、难点有针对地设计导学提纲。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交流,教师针对学生自学时的疑点、难点适当点拨。在关键处或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感悟。经过两年的实践,学生们在探究中自主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探究,摸索到了语文超前学习的门路,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成绩也提高了。

前一段时间,笔者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充分感受到“指导――自主学习”的魅力。教学第二课时,笔者设计如下导学提纲让学生自主学习:

1 认真阅读课文第二段(5~10自然段),完成下表:

2 认真阅读课文,尝试解决课后问题。

3 看看谁能提出其他问题并试着解答,自己解决不了的,将问题写下来。

通过课前收看学生的导学提纲,笔者发现学生基本能读懂文本的内涵,只是概括不够精准。上课时笔者决定与学生一起来共同学习第五自然段第一次擦燃火柴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有法可寻,提升阅读与概括能力。导入新课后,引导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思考:1、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2、她看到了什么?3、结果怎样?通过师生合作学习,最后概括学习方法(读――思――议),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

请同学们用同样(读――思――议)的方法自学课文6~11自然段,并完成下列表格。

当学生再次接触文本内容,小组合作探究。在交流反馈时,笔者惊异地发现,他们活学活用的本领!第二至五次擦燃火柴相关内容能模仿第一次的概括,而且几乎每个小组都概括得相当精炼。

在这一课例的片段教学中,真正实现了“教为了不教”。课堂因为有了教师的导――“授以方法”,学生的学――“自主探究”而精彩。利用导学提纲引导学生超前自学,能多方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二、树立信心自主质疑

疑是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古人云:“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他们在“疑”中产生问题,在“疑”中产生兴趣。在课题研究实践中,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1 转变心态,鼓励自主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引导他们自主想,大胆疑。有的孩子怕提的问题不得要领,被同学耻笑,对于他们,笔者热情鼓励,给予勇气。对于把握不住学习要领、提不出问题的,引导他们从字、词等难度较小的方面入手,逐步学会质疑。

笔者在执教《怀念母亲》一文时,引导学生从关键词“频来入梦”入手,一学困生也能提出:“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谁“频来入梦”?这两问题。后又有学生提出更深的问题: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作者写母亲“频来入梦”想表达什么感情?从质疑的问题引导品读文本,学生领会了季老先生的心思:身在国外想念母亲,思念祖国。质疑使他们品悟到流淌在语言文字间一股浓浓的思亲、思乡、爱国的情愫。

2 教给方法,学生导疑有方

“学问,学问,有学才会问。”会问才会有质量地学,但在开始阶段,必须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质疑:从课题;课后思考、练习题;中心词语;重点句;标点处;看似矛盾处……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们能摸瓜寻藤,摘叶问根了。笔者欣喜地发现,现在,学生们质疑已成习惯,质疑有深度了,能质疑的学生也更多了。

3 引导归纳,总结释疑方法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转变观念,变重结论为重过程与方法,要更多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结论的过程与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笔者积极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实践解决质疑生成的问题的方法。具体途径:A、利用工具书――词典、字典、字词句段篇、教学参考书:B、联系上下文;C、小组讨论(发挥学生群体智慧);D、联系生活实际:E、生活体验;F、去网上查找资料:G、查找课外读物(科普读物、历史故事、寓言童话故事等)……

笔者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就被孩子们质疑问难的问题包围了:

生:小女孩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擦燃火柴?为什么第一次不敢擦燃一根,第五次赶紧擦燃一大把?

生:课文结尾写小女孩死了,被冻死了,为什么却写她两腮通红,嘴角上带着微笑?

生:为什么要写新年太阳升起,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

生:为什么要交代小女孩手里捏着一把烧过的火柴梗?

生:为什么说小女孩死了,却写她跟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这些问题有关注关键词的,有关注人物命运的,有深入到写作方法的……笔者引导他们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结果孩子们靠自己的智慧解决了问题,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不满,对小女孩的同情,希望像小女孩那样的穷苦人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体会到作者采取对比方法:用小女孩美好的幻觉衬托出现实的痛苦……

当笔者再次引导学生们读课文相关段落时,一个学生举手发问:“老师,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而且用的是句号,而不是感叹号或问号?笔者没有回答,将这问题抛给所有的孩子们,向他们“讨教”。教室里议论声一片。最后,孩子们谈开了:

“这是人们不屑一顾地说,感觉小女孩的死与他们无关一样。”

“这是作者的有意安排,突出人们的冷漠,因为前文交代了谁也没有给过她一分钱。”

“更加突出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这与后面一句小女孩想得到幸福形成对比,因为现实生活中没人关心,没人同情,她只有在幻想中得到幸福,所以她死了,就是走向幸福了。”……

孩子们的自主质疑,使笔者的课堂变成了智者的交谈思想的场所,他们不仅质疑能力在提高,同时创新思维、求异思维得

到了锻炼,心灵得到了启迪。

三、自主读书延展课堂

语文的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课堂的学习只是一个人学习的一小部分,真正的成功的教学是引导学生将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展,特别是语文科。没有课前的学习,课堂的学习成了无源之水,没有课后的延展,学习成了一条不流动的河流。因此,笔者积极引导读书,推荐书。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课外书屋”里推荐读的书目为主。针对教材“单元主题”编排的特点,引导学生阅读与单元组课文相关的文章,或同类文体的,或相关主题的或同一作家的,并要求写读书笔记。随着阅读的逐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读文质兼美的散文,读中外名著,读各种科普读物,读各种孩子们感兴趣的书。没想到这一举措让笔者的课堂精彩纷呈。笔者执教六年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时。课堂充满了浓浓的书卷味。在《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的课堂上,学生们就安徒生、契诃夫的个人资料与他们进行创作的背景娓娓道来。他们在《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课堂上道出课文主人公精彩人生或历险经历的一些片段。是自主阅读,使他们在课堂上不拘限于课本;是阅读让他们体验到快乐、张扬了个性;也正是阅读让笔者的课堂有了春天般的盎然。

四、实践体验自主创作

新课程强调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们的课堂要关注学生们的情感、态度。教学活动的展开关注价值取向,开展发展性的教学,能让课堂充分焕发生命活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

笔者执教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单元时,充分利用了教师指导的导向性与学生自学的自主性。学生在教师有意无意的引导中愉快地自主学习,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先由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诗,体会诗歌特点与发展:引导学生课外搜集各类诗歌,指导分类整理;指导学习现代诗,拓展阅读现代小诗;授以写诗的各种方法并逐一例举;开展吟诗赏读会,对于赏读的小诗从选材、感情、想像、韵味等方面引导评价。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语文教学;读;悟;促进

中图分类号:G40 H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287-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有所感悟,达成共鸣,进而提升自己的情感。读和悟是融为一体的,是不可分离的。读是悟的载体,悟是读的基础。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读中有悟,悟中有读。

一、在“读”中培养“悟”

1.自主读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也就是说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这样,在反复读书的过程中,读得不断深入,学生的见解也会逐渐加深,视野也会大大开阔,还会逐渐地养成良好的自主读书的习惯和品格。长此下去,学生不但在课内如此,还能将学得的读书方法用于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很好地培养了感悟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感悟

当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之后,就要针对课文的重点来帮助学生领会。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小女孩悲苦的生活境遇,我问:“作者是怎样描述小女孩卖火柴的情景的?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有的学生说“大年夜”、有的学生说“下着雪”、有的学生说“赤着脚”、还有的同学说“又冷又饿,哆哆嗦嗦”,然后我又问:“这说明了什么?”边读边悟,从而体会到大年夜本应是孩子与父母团圆欢聚的幸福时刻,而小女孩却流浪街头,叫卖火柴,说明她的生活境遇非常悲苦。这样教给学生一些能自行掌握的感悟语文的方法,抓住关键性的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3.在合作探究中感悟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学习,在理解“暖和安适地睡着”时,通过小组讨论,找出本段的相关的句子和词语,又通过朗读,组与组之间进行评议、比赛,从而知道谁读得好,为什么好,谁读得不好,为什么不好。进一步锻炼了他们在读中感悟语言的能力。

二、把“悟”融进“读”

学生的理解是多元的,学生的感悟是多元的。那么,如果引导学生读的方式也是多元的,必然能更好促进学生个性化地阅读。

1.把学生的个体体验融进“读”

只有学生亲身体验的,才能是学生自己的,才能让学生碰出思想的火花。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体验的春节习俗,他们谈的兴致勃勃。有了这种体验,学生就能把它融进读的过程,从而在读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把学生的生活体验融进“读”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各种资源,通过主体和客体的交互作用,自己逐渐形成的。所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此基础上重新建构、生成新的知识,是尤为必要的。

在理解“不知所措”时,我先问学生什么是“不知所措”,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或已有经验,是能够知道大概的意思的。我再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不知所措的事例,为建构新的知识奠定基础。此时,学生已从对“不知所措”的理性的理解联系到生活的实际,建构新的知识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我再让学生读顶碗少年不知所措的句子时,学生自然能读得更好,体会更深。这时候学生对“不知所措”的理解已不单单是不知怎么办好了,而是受窘和发急。这种新知识的产生,是读和悟相互促进的结果。

3.把学生的情感体验融进“读”

只有让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才能让学生有所悟,才能悟得透彻。在让学生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命运时,我让学生试着想象“饥饿”“挨冻”“孤独”的心理过程,让学生觉得仿佛自己就是主人公。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感悟到的就越深,再读课文时,就会悟出更多的东西。

由此可见,读悟结合,正是新的阅读观念的体现。读中悟,悟中读,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语言,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才能真正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进一步启发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