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汪国真范例6篇

诗人汪国真

诗人汪国真范文1

汪国真曾让一代年轻人感动,他曾经叩响过他们的心弦,让他们从他那里获得一种对自我和生活的感悟与发现。他的时代和他都已经远去,但它们都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幕。我感慨的是诗人晚年的命运,他常受到诗歌界的嘲笑讥讽。一些人觉得他的诗太清浅,缺乏那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于是,他好像是时代的匆匆过客,迅速地被时代所遗忘。

汪国真其实和那些后来在文学史上留下里程碑式记忆的朦胧诗或新诗潮诗人们是同代人,但汪国真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并不被人熟知。直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发生复杂变化的关键时期,汪国真突然和电视剧《渴望》一起流行起来,成为当时文化最重要的表征。他的第一本诗集《年轻的潮》出版于1990年5月,当时就成为最红的畅销书,他的诗被很多人抄录引用。那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也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最爱。尽管诗歌后来越来越与公众脱节,但汪国真在那时代表着诗歌与公众最重要的一次“相遇”,而这次“相遇”也正好在大众文化和“纯文学”分化的临界点上。

汪国真让那个时代的青年在青春的感伤中流连,发现那些具体的悲欢,感受生命的丰富和日常生活的微妙。他让年轻人回到个体的感受之中去体味生命。他的诗没有80年代朦胧诗的现代主义维度,但他把大叙述层面上的关切,化为细小真切的浅吟低唱,成为让普通青年理解的小感悟,从而让人们的人生变丰富。这让80年代凌空蹈虚的宏大“主体”,化为真实具体的“个体”,赋予了当时的年轻人发现自己具体生活的能力。因此,他的诗变成了警句格言,流传在青年中就是极容易理解的事情了。

汪国真的诗让中国当时的青年获得了一些小感悟、小启迪,这些其实都对他们的人生有益,对他们应对急剧变化的世界有益,也让他们能够平稳地适应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型。

诗人汪国真范文2

电大论文开题报告

系(部):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科:中国现代文学

学生:XXX

指导教师:XX

一、论文研究的来源及意义

对于20世纪90年代初才红遍大江南北的著名诗人汪国真来说,青年人尤其是在校的大中学生,可谓耳熟能详,汪诗因此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汪诗不仅有青年人的生活和那种明白晓畅的表达方式,而且汪诗更有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来自于诗人汪国真对中国宋元以来传统诗歌的那种豁达、飘逸和洒脱的人生哲学的二次创造。诗人汪国真的这种人生态度被现今社会称为汪国真式的人生态度。毋庸置疑,它是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能够让广大的青年人在复杂的生活中得到极大的启迪,坚实理想信心。

本篇论文通过对汪国真诗歌的艺术特点进行研究探索,旨在为广大的文学研究者提供一些肤浅的价值理论,让更多的人广泛地认识并认同这位上世纪盛名卓越的抒情诗人及其诗歌特点,明确汪诗在诗坛上的地位,从而期望有更多的读者和文学爱好者对汪国真及其诗歌添加关注的眼神。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汪国真作为当代一位抒情诗人,他完全不同于闻一多、徐志摩、顾城、舒婷等这些早期中国诗坛上的领军人物,汪国真的诗歌创作阶段比较晚,将近不惑之年才功成名就。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诗歌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政治色彩,用平凡的语言抒发着平凡的人、事、物,朴实无华却隽永深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诗风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其诗歌在广大的读者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尽管如此,现今中国文学界对其诗歌的研究屈指可数,缺少广泛而有力的学术性的研究和探索,而在国外这块广褒的文学土地上,依然没有他光辉的影子。当然,这种现状的产生,尤其多面原因,一是汪诗的影响力几乎只局限于青年人这一层面上,诗歌内容通俗易懂,不需深入体味,因此在创作上不必进行权威的学术解析;二是现今文学界里,诗歌这以文学形式的地位每况愈下,已经处于文学的低潮阶段,其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所以,对于汪国真诗歌的研究,我觉得应该着力加强。

三、论文研究目标

本论文研究目标是:对汪国真诗歌的特点进行探究,凸现汪诗的艺术魅力,进而弘扬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使广大社会认同诗歌来源于生活,却更深层次地反映生活的观点。

四、论文研究内容

汪国真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蜚声文坛的著名中年诗人兼书画大家。汪诗能从平凡的事理发现伟大,从普通的感受中看出永恒,主题昂扬,寓意深刻隽永,表现出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学功力。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汪国真的时代背景;

2、关于汪国真创作高峰期的分析研究;

3、汪国真诗歌的特点及研究;

汪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题材上较有针对性、篇幅短小、明白晓畅、精炼而富有哲理、充满了音乐美、诗中小我与大我并存,等等;

4、汪国真及其诗歌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五、论文研究方法

分析研究、对比研究、研读归纳研究

六、论文进度安排

20XX年11-12月,收集材料,建立论文大致的框架模型

20XX年1月上旬,完成开题报告并提交导师审批

20XX年1月下旬至2月,写作论文初稿并提交导师审阅

20XX年3-4月,根据导师的意见和建议,对论文进行二次修改完善

20XX年5月,在二次修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最后定稿

七、论文参考文献

01、《诗学原理》,徐有富著,北大出版社

02、《诗歌美学》,谢利文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03、《诗论》,朱光潜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04、《谢冕论诗歌》,谢冕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05、《中国古代文论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06、《汪国真诗文集》,汪国真著,广东旅游出版社

07、《从席慕容、汪国真到洛湃》,杨光治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08、《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09、《汪国真抒情诗精选赏析》,王昆编著,中国妇女出版社

10、《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姜红伟著,黄河出版社出版

11、《新作家文丛》,若冰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12、《现代诗歌创作论》,薛世昌著,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13、《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美国当代诗歌》,王卓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14、《中国新时期诗歌研究资料》,郭旭辉编,山东文艺出版社

15、《海子作品精选》,海子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16、《郭沫若经典作品选》,郭沫若著,当代世界出版社

17、《徐志摩作品精选》,徐志摩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诗人汪国真范文3

“最好的青春应该像诗歌一样,激情、浪漫、快乐、富裕幻想,并且充实。这样的青春很美好,令人向往。”汪国真说自己的青春并未如此鲜亮,而是有些灰色。但实际上,谁能一直活跃于聚光灯下,谁又能永远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今年,频频出现于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上关于汪国真的报道,将这18年前“轰动朝野”的著名诗人重新拉回人们的视野。又见汪国真,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惊讶。18年前,电视还不普及,人们印象中的汪国真就是《年轻的潮》那本诗集上的一张肖像,金丝眼镜,儒雅的笑容;而18年后,面前的汪国真,还是一样的金丝眼镜,一样的笑容儒雅,如果你不仔细看,你甚至很难发现他眼角的细小皱纹。

这18年,时代的沧桑巨变似乎将汪国真遗漏,发生在他身上的变化,让人疑惑时间是否凝固。如果追寻,你会发现,也许是因为青春的快乐和浪漫一直都在诗人身上活跃,这无意中抹掉了时间的痕迹。

“青年是属于诗歌,诗歌也属于青年,诗歌是浪漫的、激情的、幻想的,这些更多是属于年轻人,更多地属于青春年华。”诗人汪国真,他的青春年华也正像诗歌一样,演奏着抑扬顿挫的悠扬旋律。

扬:“汪国真年”

1991年被称为“汪国真年”。这一年,学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年轻的潮》。甫一出版,诗集引起的轰动几乎让所有的人惊呆。

“(那时),20多家出版社在组我的稿。《年轻的潮》再版了很多次,其中的一版就达到15万册,正版总共大约有60多万册,盗版是正版的三倍左右。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想也出乎喜爱我的读者的意料。”

很短的时间内,汪国真应邀去了40多所高校演讲,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北京电影学院……

当时场面的狂热令汪国真都不敢相信。

“印象最深的是在北京医科大学,我第二天去演讲,而在头一天晚上,学生们就纷纷拿课本去占位子。还没到第二天,位子就全占满了。”

而在首都师范大学,由于演讲时学生人数太多,会场人员只好事先在门口摆张桌子,堵住大门,可到后来,学生们竟然把桌子给踩翻了。

那时比较普遍的情况是,汪国真每天安排两场演讲,演讲结束后,学生们纷纷冲上前去要签名,汪国真根本走不了,这样往往耽误了接下来的行程。学生会只好事先安排好学生,由他们手拉手围出一条通道,这样,汪国真才能慢慢挤出去。

在与学生们交流中,汪国真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关于“那些动人的诗歌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为什么您的每一首诗都能够说出我们的心里话?”

“这些诗歌都是根据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的,是我对生活的所思所悟,借用了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因为人性是相通的,所以才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面对学生们真诚的眼神,汪国真也真诚地回答。

读者的热情更是以大量的信件传递给汪国真。

“有一个女军官,给我来信,说她生日那天收到了8份同样的生日礼物――8本同样的《汪国真诗集》!”

而让他记忆深刻的来信还有一封是一个叫维玲的读者写的。

维玲是个高考落榜的学生,本来在班里学习成绩最好,但因高考失误却没考上大学。那时,她情绪极度低落。一天下午,维玲的母亲从外面回来,拿给她一封信,是同学们写给她的。大意是说:“维玲,我们还是特别想看到你的笑容,希望你还想以前那样开朗,在信的结尾我们送给你一首诗,是汪国真的《跨越自己》――

“……向上的路总是坎坷又崎岖/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真是不容易/有人悲哀/有人欣喜/当我们跨越一座高山/也就跨越的一个真实的自己”

看着这首诗,维玲的眼泪顿时涌出。她说,从那时开始,她知道了一个叫汪国真的诗人。“您是我们年轻人的朋友,永远的朋友。”在信的最后,维玲这样对汪国真说。后来,她真的振作起来了。

那时,上海《文汇读书周报》上有个栏目――《一句话书评》,其中的一期这样评价汪国真的诗:“与其说是读诗,不如说是读自己的心声。” 还有一句话写道:“众多年轻人的心事,都被这位极富才华的青年诗人一语道出。”以其诗歌的清新洒脱、豁达乐观,汪国真成了一代青年的青春偶像。

著名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这样解释了当年的“汪国真现象”。

“那个时候,大多数人还是关注政治斗争,都是‘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他的诗非常特别,述说个人的情感和心声,这在之前是没有的。就像邓丽君的歌,有一种很亲切很柔美的味道,所以风靡一时。”

抑:“热爱生命”

而在风靡一时的前两三年,汪国真的人生还处于迷茫状态。

1988年,汪国真已到了而立之年,是一家出版社的普通编辑。“当时,我的事业没有着落,虽然有工作,也只是一名普通编辑而已;感情也没有着落,还没有结婚。真的有一种一事无成的感觉。”

而那时,他的投稿仍然经常被退。从大学起,他就很爱写诗,写完觉得不错的,就给全国及各省市的刊物投稿。工作以后,他仍然坚持投稿,但因为常常被退,就出现一些风言风语,嘲讽他,讥笑他。

此时的汪国真开始不安,开始怀疑自己。“说不上是人生的低谷,但至少有一种一事无成的感觉。到了30岁还什么都没有立起来,有一种紧迫感,有一种压力,很失意,感觉自己怀才不遇,知音太少。”

无数个夜晚的踌躇之后,一首著名的诗《热爱生命》诞生了――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情/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就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中

“这首诗是在有点困惑、有点迷茫、有点失落的情况下,写给自己的心声。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为了激励自己,给自己的人生困惑一个回答,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探索。”但没想到,这首写给自己的诗歌,后来却激励了好多人,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处于迷茫和困惑中的年轻人。

然而,这首诗的发表很不顺利。诗作完成后,汪国真自我感觉很好,就投给北京的一家文学刊物,结果被退稿。然后,他又寄给四川省一家文学刊物,依然没有音讯。就在汪国真已对发表不抱什么希望时,这首诗却在青年出版社的《追求》杂志上发表。很快,多家媒体转载。1988年第10期《读者文摘》以这首诗作为卷首语刊载,而几乎同时,另一本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杂志――《青年文摘》也转载了这首诗。

汪国真开始走红。向他邀约的稿件和专栏越来越多。

挫:人民说你是诗人你就是诗人

随着汪国真的走红,他所受的置疑也越来越多。当时有很多专业的文学刊物,以及许多教授学者,都指责汪国真的诗歌形式过于简单,内容过于直白,缺乏诗歌应有的意境。

10余年后,汪国真说起这些争议和指责时,只是淡然微笑。“这些争议都不会影响我的生活,也不会影响我的创作。我属于越挫越强的人,不容易向困难屈服,无论顺境逆境,我都会按自己的内心去选择。”

事实上,他也从来都不认同那些对他的批评和指责。

“有人批评我的诗歌没有意境,不够含蓄,他们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有意境。我承认,有的诗是需要意境。给大学生讲课时,我举了两个例子。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很有意境,这是好诗;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首诗有意境吗?没有!但它是一首好诗,没有任何人敢否认;它含蓄吗?它也不含蓄!那这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好诗不一定都要含蓄,都要有意境。含蓄和意境不是判定诗歌好坏的标准。”

而面对那些说他诗歌过于简单的批评,他也完全不以为意。

“事实不是这样,像谷建芬、徐沛东这样知名的老艺术家,也很喜欢我的诗歌。而我去演讲的场所主要是高校,对象是大学生,他们的知识和阅历也不能说‘简单’。即便是‘简单’,安徒生写童话,都是写给儿童的,但你就不能说他的童话不好,人家是世界级的文豪。评价文学作品好与不好,也不是按照读者的年龄来区分。”

似乎,他也确实有这样的理由自信。

10多年前,蔡国庆给他打电话,要他的地址,说要给他寄稿费。汪国真很惊奇,不明就里。原来,他有一首诗《挡不住的青春》已被知名作曲家徐沛东谱曲。这首歌作为辽宁电视艺术中心拍摄的电视剧《万岁高三(2)班》的主题歌风靡一时。

“当时我并没有请徐沛东谱曲,他只是在杂志上看到这首词,就谱了曲。我想,他应该是喜欢的。我也觉得很荣幸,毕竟他是我很欣赏的作曲家。”

而跟知名作曲家谷建芬的交往则更有趣。诗集出版以后,汪国真收到一封谷建芬的来信,向他索要电话和诗集。信的内容大概是这样:“汪国真同志,我在一家报纸上,知道了您的地址,现在给您写封信。您的诗写得很好,很清新,我想我们是能够合作的,希望能够得到您的诗集。”

后来,他们成为朋友。一次,谷建芬跟他讲了件趣事:有一天他正津津有味地阅读《汪国真诗集》,边读边往里面夹纸条。爱人问他为何要夹,他说是为了将来谱曲用。爱人随即说,我看你每首都夹了纸条,干嘛还要夹?干脆别夹了!

说到这里,汪国真笑着。对那些批评他的言论,他更不屑了。

“如果我按照批评我的人的思路去写诗,结局就会像那些走不出来的诗人一样。你觉得那是含蓄的、深刻的,但读者不喜欢、不满意,市场不认可你。人民说你是诗人你就是诗人,你不能自封为诗人。”

“评价作品的艺术标准,一是读者,二是时间。没有读者的作品很难称为好作品,有读者但经受不住时间考验的作品,也不是好作品。”

让汪国真津津乐道的是,他的诗歌经受住了这两者的考验。有大量读者认可,同时时间跨度也足够长。

他一直保持收藏自己盗版书的习惯。“从1991年到2008年,每年的盗版书我都收藏了。不久前去外地,一下子买到2007年和2008年的盗版诗集。有的地方错得离谱……”说到这里,他语气里分明是兴奋。

而在2000年和2003年,汪国真的诗歌也相继被收入中学课本。“初一和初三的全国统编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和九年级下册。”他记得很清楚,“如果没有艺术魅力,这些诗歌10年之后早被人忘记了。而现在已经过了18年,却得到专家和成年人认可,这就说明它肯定具有一定艺术魅力的。”

“手抄本和盗版代表一种民间的认可,收入课本就意味着得到专家学者和官方的认可,而正式出版物则两者兼而有之。这说明我的诗得到方方面面的认可。”他高兴地总结。

顿:浮躁是青春的大忌

回首当年的青春岁月,汪国真总会提到15岁进工厂的日子。

15岁那年,汪国真没上高中,直接进了工厂。由于工厂要充分利用机床,员工常常得“三班倒”。“当时最头疼上夜班。15岁正是贪睡的年龄,但却要整晚睁着眼睛,不能睡,很痛苦。”但他还是觉得自己挺幸运,“我还有不少同学下乡插队,那里条件更艰苦。”

在工厂,汪国真一干就是7年。对于这段时光,他很感激。“到社会上历练了7年,有好处。思想和感情更成熟,对社会的认知少了许多学生气,更接近实际。”

在他看来,正是这7年,让他有了日后的辉煌。“在工厂的7年,我了解了普通人的想法。如果是从学校门到学校门,我的思维更多地带有学生气,跟大众会有距离,会妨碍我走向社会。如果没有这7年,我的诗歌不会有那么广泛的受众。”

如今,汪国真已不太写诗,也远离了当下的诗坛。他独处一隅,静心作曲,目前已有几首曲子入选中央音乐学院教材;而不久的之前,他还静心练了几年的书法,并得到中联部礼宾局的国礼聘书。在每个领域,他都取得一定造诣。

如今的汪国真,淡定如常。曾经的那个时代,青年的汪国真们过早地走入社会,体验到社会生活的艰辛,但无形中也锻炼了他们,磨炼出不屈的意志。“当下年轻人,也许他们不如当年刻苦,却更有活力,更有想法。同时,在众多的选择面前,也充满困惑。”

诗人汪国真范文4

2015年4月26日,诗人汪国真因肝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59岁。他的离去,再次引发公众对诗歌的热情。有人戏称,这是汪国真第一次上网络头条。

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20世纪那个诗歌正年轻的时代,欣赏那些影响了一代人的诗人们的作品和故事。

闪光诗人

正能量诗人・汪国真

汪国真的诗歌自1990年至今一直备受青年读者青睐,20年来,汪国真的诗集一直畅销不衰,盗版不断,形成独特的“汪国真现象”,可谓中国诗歌界乃至中国出版界的一个文化奇迹。

――中国作家网

微言人物:“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90年代初期,很多高中生是伴随着汪国真的诗歌名句长大的,在笔记本上,在贺年卡上,在日记本里,汪国真用诗歌激励了一代人。那时候,学生们还不知道卡耐基,更不知道李开复、徐小平,他们在教室里为了考上大学奋笔疾书,拼命苦读的时候,汪国真的诗作像一阵清新的风让他们朦胧地触摸爱情,追逐梦想,领悟感动。

微写作:诗歌是人类思想的阳光,它哺育和引领人类向上,这就是正能量传递的结果。汪国真的一生是伟大的,他让中国人不再总是抱着唐诗的乳瓶,而是有了自己新鲜的奶。

适用文题:正能量/励志/传递美好

童话诗人・顾城

顾城以其孩子般的诗思和语体构造了一个诗的天国,这样的天国,正因为其高于世界,而又面向着人类,所以在实际上,又与我们的尘世存在着隔膜。它不仅会安慰我们,也会在灵魂中撕裂着我们。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何言宏

微言人物:顾城是我国现当代诗歌史上唯一的“童话诗人”。他任由自己的想法固执地编织着自己的梦,这是他的执着,也是他的魅力。在纷繁、肮脏的成人世界里,顾城甘愿守住自己内心的童话去表现纯净的美。但令人唏嘘的是,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内心与生活的矛盾,使这位文弱的诗人最终以杀妻自缢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

微写作:诗歌,是诗人认识世界后的一种倾诉。诗人只不过是生活的翻译者,在纷繁的世事中,顾城固执地坚守着童趣、童真和梦幻。“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道出了他以及他那一代人的精神。在生命停止的地方,灵魂前进了;在语言停止的地方,诗歌前进了。

适用文题:坚守/固执/理想与现实

才情兼备・舒婷

舒婷最初的一批散文作品是知青时代人生经历的回顾和反思。不同的是,写那些诗时,舒婷面对紧迫、焦灼的现实压力,能够比较从容地从往事追怀中提摄出更超越具体人事的情思和哲蕴。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蔡强

微言人物:舒婷喜欢和作家朋友们开玩笑,也喜欢漂亮的衣服、精致的饰品,但她始终不愿意接受记者专访,说这是原则,十多年没有破过例。或许是她不愿意再谈诗,不愿意再谈论人尽皆知的《致橡树》,又或许是她希望将那些光环和荣耀留在那个时代,将时代造就的“幸运”放归原位。她曾说:“在缺少诗歌阅读和暂停诗歌写作的情况下,我只想保持对诗歌的敬畏,保持对诗歌的敬畏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洁身自好。”

微写作:有些时候,别人夸耀你伟大,不是因为你所站的高度,而是因为你可以在最高的位置做最平凡的自己。一首《致橡树》让舒婷名满天下,然而她却选择低调做事,毫不张扬。这份修养,令人敬佩。

适用文题:低调/洁身自好/敬畏诗歌

流浪诗人・芒克

诗人,最重要的是单纯,没有心机。对真正的创作者,文字是不会骗人的,诗人把自己真心话都说出来,还有什么要争的?诗人是最真诚的。

――芒克

微言人物:他仿佛在20岁之前就给自己定下了“流浪者”的形象。20岁,芒克身无分文,独自一人闯荡山西、内蒙古,身边没有熟识的人,买不起火车票,便扒火车。路上和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交朋友。芒克说:“我胆子特别大,一个人去哪儿都无所谓。”

微写作:王石说:“挑战是一种勇于冒险的精神。”芒克一向被冠以“一生放纵爱自由”的“浪荡者”的美名。即使是面对未知的世界,他仍然能勇敢地迈出第一步,用自己的方式克服重重困难,“浪荡”于各个地方,大开眼界。与安于现状相比,敢于冒险才能拓宽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

适用文题:冒险精神/勇于挑战/大胆

“中国钥匙”・梁小斌

梁小斌可能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群体中生活处境最差的诗人。

――诗人、评论家叶匡政

微言人物:2013年11月11日,诗人梁小斌因脑梗在北京紧急入院,因没有固定收入和社保、医保,导致难以承受高额的医疗费。这个曾因《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而为大家知晓的诗人,如今却是个无社保、无医保的患者,梁小斌面临的窘境和难题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诗人的困顿境遇,也引发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反思。

微写作:梁小斌的困顿像个圆点,围绕着他的境遇,那些长久被人淡忘的诗人们又站了出来。他们曾经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但是随着一个又一个十年过去,诗人们仿佛集体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诗歌被边缘化,现在写诗一无可图,写诗反而变得更纯粹,不因钱而堕落。

适用文题:远去的诗人/追忆

诗情画意

远方

汪国真

凡是遥远的地方

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

不是诱惑于美丽

就是诱惑于传说

即便远方的风景

并不尽如人意

我们也无须在乎

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迷人的错

到远方去 到远方去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品鉴】我们为什么要到远方去?远方不仅有我们不熟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而且是人的梦想之所在。它昭示着人们去追求理想,探索未知。在追求远方的过程中,集中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与意志。远方可以使人们超越现实,找到灵魂的归宿;远方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丰富人的阅历,提升人生价值;远方让人们心存希望,不断地走向成功。

【关键词】到远方去/丰富阅历

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品鉴】近处的爱人却似乎远在天边,天上的云却似乎在爱人心灵近处。爱人可近却不可能真正地接近,自然被隔离在远方却在爱人的心旁。“合”则“天涯若比邻”,“离”则“肝胆如胡越”。这首诗所体现的,正是“肝胆如胡越”的距离。

【关键词】远与近/人际关系

文题预测

我们在祭奠着逝去的汪国真,却也正在青春的路上前行着,书写着属于我们的青春,撰写着前行未知的迷茫。而汪国真,则是我们生命中永远追忆的年华。

诗人离去,浮躁社会需心灵滋润

梁挺福

诗人汪国真的离去引发了很多人的追忆,其实,除了惋惜和悼念诗人汪国真,还应感怀和祭奠有他的诗歌一起陪伴过的青春。

不知从何时开始,不仅是“60后”“70后”,甚至是“80后”都开始怀旧了。重温青春甚至成为国产电影的票房灵药,从《致青春》《小时代》《同桌的你》到《左耳》,电影中的很多桥段、场景及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让我们重温了一把青春岁月,是祭奠,更是宣泄。然而,青春究竟是什么?现代年轻人的青春究竟需要怎样的激荡?这值得思考。

不同的年代一定会有不同的青春感怀,但是伴随着年轻人青春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不能缺失,那就是精神的浪花。尽管汪国真的诗在文坛上褒贬不一,但是作为一种浅而易懂的汪式心灵鸡汤,它是陪伴一代人走过青春迷茫的正能量。

诗人汪国真范文5

目录[隐藏 ]

1 诗词正文

2 诗词翻译

3 故事传说

4 作者介绍

5 写作背景

6 诗词赏析

7 诗词鉴赏

8 相关词条

9 参考资料

《赠汪伦》 - 诗词正文

《赠汪伦》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 诗词翻译

《赠汪伦》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4、将欲行:刚刚要走。

3、忽闻:忽然听到。

6.不及:比不上。

译文: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赠汪伦》 - 故事传说

《赠汪伦》

据传,桃花潭西岸的万村有一豪士名万巨,学问渊博,以德著名,时年与李白同考进士,两人相交甚欢,互相敬慕,结为至友。万巨考取进士后,感慨官场黑暗,不愿在朝为官,遂隐居家乡桃花潭,教书育人,留恋田园,过起了悠然自得的耕读生活。唐天宝14年(公元755年),李白因官场失意而辞官后,决定寻访万巨。李白从太平湖直游而下,途经歙县,歙县县令为泾川桃花潭汪伦之兄凤思。汪伦世居桃花潭,对李白诗风人品极为仰慕,生平最大心愿便是与李白对酒吟诗。凤思便告知李白行踪,汪伦修书一封盛邀李白来泾川游玩。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此信,兴致大增。

于是天宝14年秋,李白来到泾川桃花潭。汪伦喜出望外,当即热情款待。李白对酒吟诗一首《访巨公吟》:“汪伦说话甚奢华,命子提壶问酒赊。七里哪寻八里店?孤村唯有一桃花。漫行陌下崎岖路,遥望扶风豪士家。曾到街道无酒卖,万村渡口实堪嗟!”汪伦闻后,面带歉意回答道:“桃花者,潭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乃店主人姓也,非万家酒店。”李白听罢,反倒笑了起来,丝毫不见责怪之意,并说道:“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快事!”然后二人相视开怀大笑,举杯畅饮。两人愉快相处数日后,李白告辞,汪伦特意相赠名马八匹,锦罗十段。汪伦与村民们一路相送。来到桃花潭古岸,在即将登舟而去之时,李白为感激汪伦深情厚谊,特作《赠汪伦》一诗。后人为纪念李白来桃花潭,在送行李白的地方建造了“踏歌岸阁”,在桃花潭西岸建造了“怀仙阁”。《赠汪伦》一诗,便亦广为传诵。历代名流、学者随后纷至沓来,游览名胜,寻访诗仙踪迹。

《赠汪伦》 - 作者介绍

《赠汪伦》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叫李贺,号“诗鬼”,和李白有得一比。两人统属浪漫主义风格,想象奇伟,用词夸张。但相比而言,李白诗多信笔挥撒,自然天成。李贺则多引用典章故事,刻意雕琢,用尽心机,可谓“呕心沥血”。从成就来看,二人不可相提并论。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如“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著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赠汪伦》 - 写作背景

《赠汪伦》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赠汪伦》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赠汪伦》 - 诗词赏析

《赠汪伦》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 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 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 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这首小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赞颂了真挚、深厚的情谊。妙处在于结句的比物手法的运用,将无形的情谊转换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自然而耐人寻味。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赠汪伦》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像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赠汪伦》 - 诗词鉴赏

(一)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

《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二)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宛敏灏 宛新彬)

李白乘舟桃花潭,千古悠悠汪伦情——泾县桃花潭

桃花潭景区,位于青弋江上游的泾县陈村镇境内,距县城34公里景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既有清新秀丽、苍峦叠翠的皖南风光,可观山川之灵气;又有保存完整、风格独特的古代建筑,可发思古之幽情。

(三)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赠汪伦》 - 相关词条

《苏幕遮》《石灰吟》《逢入京使》《塞下曲》《梦游天姥吟留别》

《舟中读元九诗》《观书有感》《沉醉东风·渔夫》《青玉案》《长恨歌》

《次北固山下》《咏梅》《归园田居》《子夜吴歌》《水龙吟》

《春望》《南乡子》《少年行》《静夜思》《踏沙行》

诗人汪国真范文6

论文摘要:吴嘉纪是清初一位较为杰出的遗民诗人,以“冰霜高洁.刻露清秀”的诗风自成一家。本文主要分析了他的送别诗和寄怀诗,并Z,L~L类诗歌的题材内容、抒情风格、语言艺术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诗人诗歌创作的心理成因及采用多种意象手法,揭示其诗歌创作以凄冷为主调的多样化诗风和善于运用真朴而自然的白描手法的独特风貌。

吴嘉纪(公元1618—1684年),字宾贤,号野人,别号陋轩,安丰场(今东台市安丰镇)人,是清初较为杰出的遗民诗人,史载其“与人交,性冷难合”,…因而其交际有限。较之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他一生游历不广,活动范围主要在东台、泰州、扬州之间,最远也只到过南京、镇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吴嘉纪的著作《陋轩诗》中,却有近三分之二为送别、寄怀类诗歌,涉及的人物有五十多人,这说明他非常重视友情,对“两心不觉胶投漆,因诗与我成相知”(卷十五《管鲍篇呈汪舟次》)的友谊十分珍惜。明亡后的十五年间,吴嘉纪蛰居东淘,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与王太丹、荚、沈耽开等遗民诗人交流、唱和。“右诸子皆为明儒,萃生于万历年间,同处东淘左右。国变后,隐居不仕,沈冥孤高,与沙鸥海鸟相出入。结社于淘上,有所怀抱.寄托诗文”。由于共同的遭遇,许多遗民结成了比较固定的“遗民小社会”.而遗民诗人之间笃于友谊。歌颂友谊之真挚、热烈,在中国历代诗人中也确乎少见。晚年,悲凉和孤独的共同境遇使得他们更加渴望用友情来相互抚慰,因而友谊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怜朋友少,只是别离多”。(卷十四《送缄子》),朋友分离自然会恋恋不舍.因而怀友、念友诗作频出。综观吴嘉纪的交往对象,大多是不甚出名甚至是无名的人物。因此他们送别诗中也无对奢华酒宴及纷繁歌舞情景的描写,但诗人对于朋友的感情却是真挚醇正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类诗歌中。

一、送别类诗歌

《诗经》云:“燕燕,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涕泣如雨。”E3]古人送别如此伤感,皆因交通不便,相见甚难。津口渡头~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因此,自古以来,送别、寄怀成了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吴嘉纪送别诗的写作内容主要表现为对朋友旅程的描写,或实或虚,或忧或喜,或春光明媚,或愁云惨淡。如其《送乔东湖之吴门》(卷八)云:“出门忽大笑,雪尽见青山。挂席东风来,浦禽鸣关关。草木带行李,春晴无愧颜,前路游趣佳,掉头海岸远……”好友去苏州,诗人牵手相送,两人交谈甚欢。送别路上春光明媚、草木翠绿、小鸟鸣唱.好似诗人正携友游春。送别的苦楚诗中无迹可寻,“挂席东风来”、“前路游趣佳”等句隐含了诗人对朋友游历东吴的欣喜和祝福。再如《送王季鸿之西泠》(卷三):“西湖春二月,桃李争芳妍;观者皆快意,游子独怆然!此乡虽云乐,不如归旧川。”同样是春光明媚的季节,但对于漂泊求食的王季鸿来讲,西湖的美景、桃李的芳香却抵消不了思乡和穷困的悲愁。诗人不禁为老友掬一把同情之泪。同时,诗人还在诗中想象了朋友在旅程中的情境,如《送汪左严北上》(卷三):“村冷鸡早鸣,桥危马暗渡。悚星照童仆,残梦经道路。淮甸隔云望.金台仰面遇。三策献庙廊,知音笑相觑。”诗人仿佛是伴随着汪左严一路北行,其境其景犹如身临其境。对于朋友的离别,吴嘉纪很少流露出如“沾巾”、“涕泪”等儿女情长.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却溢于言表:“看君策斑马,自首搔天涯。”(卷三《送汪左严归新安》)“去者方愉悦,送者忽彷徨。”(卷三《送程翼士》)“后夜酒醒思旧伴,乌啼残月不胜愁。”(卷四《送吴仁趾》)“采花带叶故乡路,独倚杖黎看去人。”(卷十《四月一日,送汪梅坡之东亭》)面对老友离别,诗人时常感叹:“酒伴纷纷去,天涯独黯怀。”(卷八《送汪三于鼎归新安》)希望朋友们“别时去我远,记得频回顾”(卷十四《忆老朋》)。吴嘉纪的送别诗虽有离愁别绪之抒发.但没有故意渲染离别的痛苦、无端的哀怨,而是以一种较为平和、自然的情调和坦率的情感,给人一种恬淡、真挚的感受。

吴嘉纪还有一些在清廷做官的友人,特别是诗人晚年,好友汪楫、汪懋麟等都一一出仕,诗人一方面坚守自己的民族气节,另一方面也对朋友们的选择表示理解,在为友人欢喜的同时隐藏的却是自己心酸的泪滴。如卷三《七夕送王阮亭先生》其一:黄河新秋时,凉风吹去舫。帆底宦游人,欲发重惆怅。月高银汉斜.双星默相向。回首望广陵.烟树浮新涨。一鸟失其群,云宵自飘扬。

诗人对王士稹深怀知遇之恩.虽知与王“出处虽不同,吾曹各努力”(卷三《七夕同诸子集禅智寺硕公房,再送王阮亭先生》),但在1665年秋王士稹离扬赴京仍让当时扬州许多遗民文人“耆老泪盈把”。诗人借“鸟”的意象对王阮亭的前程表示祝福对于汪楫、汪左严等人的出仕,诗人既赞扬他们的才能,义能对他们进行善意的忠告。如《自淘上至竹西,送汪舟次之赣榆教谕任》(卷八)中对汪楫既有“可怜天下才.逡巡就小官”的惋惜.又有“良骥不好枥.美瑜不恋山”的鼓励,更有“黄鹄已高翔,鸥鸟难随飞”的自励。诗人常对友人提出劝告.如“依然是负米,勉矣宦游人”(卷八《送汪左严之太湖教谕任》)、“爱憎实自致,攀条君寞哀”(卷八《诗四首赠程云家》)、“羊裘懒与轩车近,恐使弹冠薄钓缗”(卷八《正月六日,王于番邀同程云家泛舟西溪》),可见诗人对朋友的玉洁冰心、真挚感情。

二、寄怀类诗歌

吴嘉纪寄怀诗数量也较多,由于诗人独寓一隅,对远方的朋友思念已久,故情动于衷而发于言。诗歌显得更情深味醇。如《寄吴公调》(卷一):“昔日穷愁里,看余发旧林,悬知游子况,尚在故人心,书去梦魂远,花开离别深,喈喈啼绿树,求友愧作禽。”友人分别后的情况一直为诗人所关心,梦中不由想起昔日读书交游之景.诗人恨不得变成一只禽鸟飞向友人。可见其思念何其之切。诗人惦念友人,更关心他们生活的细节,如:“春风至芜城,曾否苏疚疾?”(卷j三《早春寄汪三韩》)“问君远归来,.啼无衣?”(卷十五《寄吴介兹》)诗人对那些奔赴家乡的友人有“饥雀恋空仓,赢骥怀故轩”(卷四《寄汪虚中》)之理解,安慰他们“荣达事事好,不如老亲傍。人生得终养,短褐庸何伤!”(卷七《寄邓孝威》)

吴嘉纪重友情。不仅因为其时常感到孤独。更是其内心情感渴望的表现,因而是一种寂寥中更为炽热的情感。诗人有“不得来携手,思君颜色凋”(卷二《寄程浊庵》)的思念之苦,有“同心思离居,白发禁久别”(卷五《寄汤严夫》)的心灵相交,更有“极尽余生乐,朝朝扣尔门”(卷五《秋日怀孙八豹人六首》)的重逢盼望。特别是对于与自己一样漂泊求食的友人,诗人常在诗中为他们的命运呜不平,如他的好友王又旦,诗人以“扬州青铜镜,多年陷泥滓;雕文已半蚀,妙质幸犹在。”(卷五《古意寄王黄湄》)来痛惜其不得重用。同时.诗人还以“悠悠天地间,真赏那易得”(卷四《寄汪虚中》)来劝慰失意的朋友,以“黄金散尽归乡邑,惟有贫交不忘君”(卷十一《寄澄塘吴仁夫》)来表达自己对友情的忠贞不渝之情。

吴嘉纪还有一些酬赠诗,多为应酬而作,如《十月六日罗母初度赠诗六首》(卷二)、《程临沧、飞涛两尊人双寿诗》(卷三)、《诗四首为隆阜戴节妇赋》(卷十)等,诗中多为歌德颂节之语,其艺术价值相对较低,故不在此赘述。自古以来,“柳”已作为留别的意象存在于诸多送别诗中,而吴嘉纪的送别、寄怀诗中较少有些意象,出现“柳”字的只有两处,其一为“暮春作客意无赖,况复折柳天一涯”(卷十二《送汪叔定》)。此处“柳”被组合成“折椤”一词,也不过是送别的代称,并无更多的含义。其二为“何日鸣琴重到此?海鸥陧柳最相思”(卷七《送分司汪芾斯先生归钱塘》)。此处“柳”作为景物衬托相思之情,已非蕴含无限凄离别情之“柳”。

吴嘉纪送怀诗中以“酒”为意象是较多的。与友人诗酒话别是历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它既是一种礼俗,又能反映诗人的别愁心理。元人杨载《诗法家薮》中指出:“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韩愈《知音者诚希》诗有:“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写出了以酒为知音送行,并寄予了某种企盼。嘉纪喜好饮酒,他的好友方文说他:“平生无所好,寓意诗酒中。酒多令人病,诗多令人穷。”吴嘉纪诗中则有“悲歌饮浊酒,醉上黄金台”(卷五《送汪长玉之蓟门》)、“酒当邗水劝,冷傍破衣生”(卷十三《至邗次日,送希文往真州》)、“劝尽村醇人转醒,停杯问汝往何处”(卷七《送吴苍二归新安,兼怀汪虚中、扶晨、于鼎、文治、郑慕倩诸子》)、“后夜酒醒思旧伴,乌啼残月不胜愁”(卷四《送吴仁趾》)等,正是这酒的悲壮,酒的祝愿,酒的醇浓,使虚与委蛇的应酬之气荡然无存.滤出的是诗人真挚的情感和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