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诗词佳句范例6篇

七夕诗词佳句

七夕诗词佳句范文1

关键词:节序词  七夕  乞巧  七夕词

        王国维曾经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词的创作在宋代大兴,成为“一代之文学”,被宋代文士们认为是任情山水,流连光景,传情达意,怀古咏物的一种主要途径。作为一种抒情文学样式,宋词很适合表达岁时欢庆的场景。在宋词中,抒发节日的喜怒哀乐成为必不可少的主题之一,于是逐渐形成了以岁时节令为题材的重要类别——节序词。所谓节序词就是以时令节日、民俗风景为表现对象的一类词作,或抒情、或感怀、或睹物思人、或寄托遥深。

        《全宋词》中的节序词数量众多,可见节日在宋人的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其中,以表现爱情为主题的七夕词更为引人注目。其感情的丰沛真挚都使我们感受到了“爱(狭义的男女之爱而非普遍的爱)”作为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具有的璀璨夺目的光辉。

        一、 七夕由来

        在我国,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七夕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还有很多好听的名字,如女儿节、兰夜、乞巧、巧夕等。每逢七月初七,夏日的芳美还未褪尽,秋日的簌簌又为节日增添了几分清爽,空气中飘浮着果实成熟的芬香,到处都是爱情的味道,正适合爱情故事的上演。

        这个爱情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就是牛郎和织女。在中国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牛郎织女的故事有无数版本,而流传最广的,就是下面的这个:

勤劳纯朴的牛郎,父母双亡,被兄嫂赶出了家门,只得到了家中的一头老黄牛。在这头老黄牛的帮助下,牛郎娶了下凡的织女为妻。夫妻俩你耕田来我织布,生活过得宁静而幸福,还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后来,织女下凡的事情被王母娘娘知道了,派了天兵天将将织女抓回了天庭。老黄牛就让牛郎披着它的皮,带着两个孩子飞到了天庭去追织女。眼看就要追上织女的时候,王母娘娘从头上拔下了一个簪子,在天空中一划,就形成了一条天河,阻隔了牛郎和织女。两个有情人被无法跨越的天河所阻断,再也无法在一起,于是情人的眼泪就随着天河的水流淌起来。两个小儿女看见父母不能相见,也伤心地哭了起来。他们的哭声被玉帝听见,玉帝被他们的真情所感动,于是命喜鹊在天河两岸搭起了一座鹊桥,并允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都可以沿着鹊桥,与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团聚。于是每年的七月初七都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这个故事充满了重农的气息,老黄牛在故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孩子在家庭中的作用也被凸显出来,这些都鲜明地反映了农业社会人们的家庭观和爱情观——男耕女织,生儿育女,充满了劳动气息和生活气息。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社会里无数人的婚姻爱情模式。

        古人以劳动为乐,享受着平凡而又怡然自得的生活。他们对于劳动一直持着歌颂的态度。像故事中的织女一样织得美丽的云锦,能够拥有这样的手艺是对女人“妇工”的具体要求。古代的妇女没有读书做官的权利,对她们才能的判定并不是以读书识字为标准。女红成为她们需要拥有的技能,并且成为一种美德被发扬光大。女红对于女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出嫁前是闺中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出嫁之后,女红的手艺优劣甚至决定了女子在夫家的地位。汉乐府诗中就有这样的展现:“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新人工织嫌,故人工织素。织嫌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嫌来比素,新人不如故”。这是一首弃妇诗,弃妇问前夫新娶的女子怎么样呢,前夫将新妇和弃妇做了一番比较,比较主要集中地女红上面。可知“妇工”对于女性而言的重要性。

        再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对于儿媳妇刘兰芝的不满,刘兰芝说:“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可以看出,焦母对于“织作迟”也曾经抱怨过。

        正因为女红的手艺对于古代的妇女如此的重要,所以七夕节乞巧的风俗逐渐成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重视的活动。每年的七月初七是织女与她心爱的男子相见的日子,尘世间的女子在这一天可以向好心情的织女讨教织补的工艺,好提高自己的水平。七夕乞巧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穿针引线”。据汉代刘歆《西京杂记》所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气孔针于开襟楼”,可见在汉代就已经有了七夕乞巧的风俗。宋代孟元老在其《东京梦华录•七夕》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可见,乞巧作为七夕节中的重要活动,已经形成规模,独具特色。另外宋代周密《武林旧事•乞巧》中亦有:“妇人女子,至夜对月穿针,饾饤杯盘,饮酒为乐,谓之乞巧”的记载。

        二、宋代以前的七夕作品

七夕见诸于文学作品,最早是在《诗经•大雅•大东》中,其中载有:“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的诗句。著名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梁时刘孝威作《七夕穿针诗》:“缕乱恐风来,衫轻羞指现。故穿双眼针,特缝合欢扇”。唐时王湾亦有《闰月七日织女》:“耿耿曙河微,神仙此夜稀。今年七月闰,应得两回归”。唐代崔颢有首《七夕》更是将七夕乞巧的风俗融入诗句当中,他是这样写的:“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可见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并且已经成型。连诗人都在为牛郎织女可以相见而感到高兴。

        唐诗中描写七夕风俗的诗数不胜数,内容大多围绕着牛郎织女的爱情作着诗人式的感慨。诗歌或感于二人的相爱而不相见,或借此抒发自己对于爱情的见解,或借七夕之际赞颂爱情的纯真和美好。“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天外凤凰何寂寞,世间乌鹊漫辛勤”;“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莫嫌天上稀相见,尤胜人间去不回”唐人的爱情就在这欲语不得,欲罢不能中道破了心事。

      七夕的风俗由来已久,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在这一天同时沉浸在爱情甜蜜而又略带伤感的爱情气氛当中。到了宋代,岁时节令体系日臻完备,节庆民俗活动愈加丰富。宋人对岁时节令的重视程度较前代尤甚。于是,作为节序词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七夕词开始在词人的笔下展现了它含情脉脉的一面。

        三、宋代七夕词

        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有太多沉重的文化因素,像是清明节和端午节,然而也会有像七夕这样充满了浪漫气息的节日。可以想象,每年到了七月初七,家家户户都会在月下饮秋水,吃赤豆,交流各自对于爱情的看法。女孩子们则躲在一边穿针引线地乞巧,以求获得可以和织女媲美的女红手艺。宋代的文人在如此安逸的生活环境中,更容易生发出爱情的感慨。借着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在词中表达自己对待情感的愿望以及理想的感情世界。因此,七夕词从来都不乏浪漫和感伤的情调,这在文人骚客笔下表现的尤为明显:

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望断碧云空日暮。无寻处。梦回芳草生春浦。鸟散余花纷似雨。汀洲蘋老香风度。明月多情来照户。但揽取。清光长送人归去。

        苏轼的“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就是对“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化用。伟大的词人苏东坡在这样一个普天同庆的浪漫日子里,也不禁想起了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提笔写下了这样魂牵梦萦的词句。又如:

双针竞引双丝缕。家家尽道迎牛女。不见渡河时。空闻乌鹊飞。西南低片月。应恐云梳髮。寄语问星津。谁为得巧人。

这首词以欢快的笔调写出了宋时百姓欢度七夕的场景。“家家尽道”说明七夕节在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尽管这个节日的女性味道更浓烈些,正因为这样,其七夕的风气流传下来,中国文人渐渐养成了某种柔弱的女性气质。这种女性气质使得词的表达更加的婉约含蓄,藏而不露,心性细致而温柔,深情一片,充满了浓情蜜意。

        温情气质成为宋代词人笔下扣人心弦的力量,造就了无数动人心魄的爱情篇章。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天人合一的词成为了千古以来吟咏爱情的绝唱。其抒情,悲哀中有欢乐,欢乐中有悲哀,悲欢离合,跌宕起伏。那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情韵兼到,风骨俱高,于黯然销魂之际笔锋陡转,流泻出欢快之意,以明朗的调子曲终人散,升华了无数情感,成为千古佳句。

        谈到七夕词,柳永的《二郎神》也是不得不提的: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这首《二郎神》是柳永对于北宋七夕市民生活的白描,将北宋七夕的风俗尽现笔端,人物描写惟妙惟肖,至今仍然使我们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七夕节热闹的气氛。一位可爱的少女在月色中穿针引线,期望自己可以成功乞巧。好不容易穿上线了,她松了口气,没想到就在回廊的尽头,听见了金钗丝语之声,原来有人在月下定情呢!金钗成为七夕节男女恋人交换定情的信物。宋代词人曹勋也有“是向夕、穿针竞立,香霭飞浮。别有回廊影里,应钿合、钗股空留”的词句,其中亦提到金钗定情,可见七夕定情,也是乞巧之外七夕的另一个风俗。

词人与百姓不同,词人的爱情观与平民百姓的爱情观也不同。词人的温柔气质,使他们的爱情即使是无望的追求与反抗,都没有那么激烈,有的只是无可奈何,有的只是心有不甘。他们在尘世的罗网中编织着自己美好爱情的梦想,又在这种乌托邦式的梦想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他们尽全力捍卫自己心底最柔软的守候,在词作中投入了全部的执着。于是才有了欧阳修“一别经年今始见。新欢往恨知何限。天上佳期贪眷恋。良宵短。人间不合催银箭”的感慨;毛滂“下帘时。人间天上,一样风光,我与君知”的誓言;王之道“蛛丝有恨,鹊桥何处,回首又成惆怅。长江滚滚向东流,写不尽、别离情状”的叹恨;谢逸“桥横乌鹊,不负年年云外约。残漏疏钟,肠断朝霞一缕红”的脉脉深情。

        七  夕词是宋词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有着痴绝的情韵和美。它不仅使我们深入地了解了宋时的时序节令,民风民俗,更成为了无数词人抒发爱与情的途径。词人借着七夕的美丽传说,将心中那“不管天上人间,愿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愿望呐喊出来。于是,今天的我们才能看到如此多优美的爱的词篇,字字句句,哀感动人。

参考文献: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2黎亮、张琳琳.节令.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3(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4(宋)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七夕诗词佳句范文2

张可久

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

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注释:

人月圆:曲牌名,属黄钟调。黄钟宫的调性,比较适合表现雍容而缠绵的感情。《人月圆》的曲牌来自词牌。北宋王诜的词中有“人月圆时”,故名。句式为七五、四四四、四四四、四四四。十一句四韵。三组四字句,多用鼎足对。

次韵:唱和诗词并依原诗用韵次序。

短亭:旧时城外于五里处设短亭,十里处设长亭。是送行饯别的地方

译文:

纷乱的春云掩映着萋萋芳草,缕缕愁情融入残阳之中。昔日曾在小亭中饮下饯别之酒,我们一起乘坐画舫荡漾在澄澈平静的湖中,垂柳上曾经系过青骢马的缰绳。

一声啼鸟,一番夜雨,吹来一阵东风。桃花如雨零落殆尽,美人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重门深掩,地下落满残红。

作者

张可久(1280-约1348),元代曲作家,字小山,庆元(今浙江鄞县)人。曾任典史等小吏,还做过昆山县的幕僚。仕途上不是很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有《功堤渔唱》、《小山北曲联乐府》等散曲集。今存小令八百多首,内容以表现闲逸情怀为主。

【赏析】

《人月圆·春晚次韵》曲以写景见长,景语又是情语,而所写的眼前景物,多与故实相关而显得典雅工丽,倍能体现缠绵委婉的情味。《词征》评此曲“丰约中度,旋复回环”,此论颇是。在表达情感时注意分寸,描写景色时又注意前后映照,属散曲中的精品。

这首元曲的大意是:诗人在暮春傍晚路过昔日送别之地,而佳人不在,诗人触景生情,看到旧物感怀不已,表达了诗人那种离恨和惆怅的心情。

“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开头两句,就点出“春”与“晚”两个时节。芳草萋萋,春云凌乱,夕阳美景,愁绪万分,凄迷暮霭。景色的暗淡表现出作者心情的惆怅,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情景交融”的写法。由此,我们就不难看出诗人在“萋萋”两句中,正是写眼前景物所引起的离愁。

“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 三句,是对送别情景的回忆。诗人回想起当时:举杯送行,依依惜别,水陆分途,各奔前程,诗人颇为感慨。曲中逐一指出湖、船、柳、马,历历在目,进一步表明诗人思念之深。

“ 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 三句,既是诗人在写眼前春晚实景,又使意境深化。啼鸟声打断了诗人的沉思,使他从迷惘中回到现实,而春晚的风雨,也是分别以后所经历的人生波折的写照。在这里值得欣赏地是:诗人连续叠用三个数量词,真是对偶巧妙,韵律上让人读之会反复吟叹,回肠荡气,意境上更是独具匠心。

七夕诗词佳句范文3

七夕节女儿节资料七夕节是女儿节

宋代以后的七夕节还有了“乞子”的风俗。明人《岁时纪事》记载:“七夕,俗以蜡作婴儿,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生子之祥,谓之‘化生’。本出于西域,谓之‘摩睺罗’。”这一记载源自宋人七夕节俗。根据刘宗迪先生的研究,这些或用镂金、珠翠、象牙、龙涎佛手香,或用蜡制的小人偶“摩睺罗”源自西亚宗教的七月节俗,经过波斯、粟特等国家传入中原,在宋代时与中国的七夕节俗融合。

可见,以纪念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为基础的七夕时节,在唐宋时期融合了乞巧、乞美甚至乞子等内涵,由“夜半无人私语时”的拜祷变成了群体性的公众节庆活动。而无论是乞巧、乞美还是乞子,实际上也都与旧时女子希望婚姻生活幸福美满的愿望有关。董乃斌先生指出:“‘乞巧’和渴望婚姻幸福,对于未婚少女和一切已婚妇女,实际上可以说就是一回事。”由此看来,宋代以后的七夕节已经成了女子们乞求神灵护佑的“女儿节”。

七夕节故事由秦至汉的四百年间,人们昂首遥望银河两岸的牛、女二星,感叹一对爱人永远的分离,不禁伤悲,为之舞咏。东汉后期的《古诗十九首》中就有一首唱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西晋覆灭后,原来北方的贵族逃亡江南,重新建立起新的政权,史称南方的宋、齐、梁、陈四朝为“南朝”。南朝人殷芸曾讲述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

故事中这位“天帝”对于女儿的怜爱何其淡薄!他看到女儿不事妆容,独居可怜,便将她许配给河西牛郎。但他却又丝毫不像一位父亲那样希望女儿享受婚姻与生活。为了惩罚婚后荒废工作的织女,这位天帝竟又强行拆散了她与牛郎的家庭,仅仅允许二人一年一会。

而这一年一会之期,便定在七月初七这天。南朝已经有不少诗人开始歌颂七夕牛女之会,其中陈朝诗人江总的《七夕诗》描写了织女七夕渡河与夫君相见之前的心理活动:“横波翻泻泪,束素反缄愁。此时机杼息,独向红妆羞。”独居时的悲苦和团聚前的娇羞正是古代大多数文人墨客对织女的想象。

明清女性笔下的七夕节在《开元天宝遗事》、《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以及唐宋诗文等男性文人撰述的文献中,无论是织女还是古代的女性都是供其观看、臆想的对象,女性的声音长久以来都是缺席的。直到明清时期闺秀文学创作进入繁荣时期,我们才有机会一窥她们的想法和心境。

牛郎织女的爱情中本就带有浓浓的悲剧意味,因此对于古代女性而言,七夕在很多时候并不代表着节庆的欢乐,反而容易衬托出现实中闺阁女子的凄清孤寂,明清女诗人的诗作中常常有这种情绪的流露。

仪征女子孙采芙写道:“一逢佳节一沾裳,会到双星思更长。怪道个人真个巧,年年今夕在他乡。”孙采芙的丈夫没有一年七夕与妻子在一起,而无助的妻子只能泪下“沾裳”;道光二十一年状元龙启瑞的妻子,长沙人何慧生曾写有一首《浣溪沙·七夕》:“帘卷西风月似钩。数声征雁度妆楼。身如弱柳岂禁愁。 几片轻云犹带雨,半庭黄叶乍惊秋。画屏闲倚望牵牛。”词句中充满清冷的愁绪,女诗人几乎把自己等同于“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织女了。

七夕诗词佳句范文4

【关键词】李义山 五绝 沉雄

初唐开始,诗人创造了大量咏物的五言绝句。时至晚唐时期,由于五绝对字数的限制大,创作难度高,并且新的体裁――七言绝句逐渐受到重视。因此五绝的创作活动明显减少。

在《全唐诗》所收录的 242 首李商隐绝句中,七言绝句占 207 首,五言绝句占35 首。义山被称作“七律圣手”,历来被称道的是其律体。义山的七绝诗也颇受学界重视。但是学界对义山五绝的研究成果十分少。但是事实上义山的五绝中也有较多佳作。特别是与中唐相比,义山的五绝避开了韩孟的怪奇和元白的浅俗,有含蓄隽永的风格特征。从义山的五言绝句中,我们可以体会义山的情感特质以及高超的艺术技巧,由此追慕到义山政治上的抱负以及沉郁雄浑、高古悲愤的内心。

一、义山五绝诗的思想内容

义山的五言绝句数量不多,仅仅35首。姑且将这三十余首五绝分为三类,一类是写景咏物题材,一类是爱情歌妓题材,一类是政治咏史题材。此外有《早起》、《自贶》不便归于以上三类,乃是自伤身世或抒发志向之作。

写景咏物题材在五言绝句中占得篇幅最多,义山这类诗数量较多,共十四首,质量也高。其中有单纯写景、写物的诗,如《细雨》、《微雨》。大部分诗借物喻人,有所寄托。如《蝶》中义山将自己比作蝴蝶,以“雪”象征职位的地位和凄清,体现了清白自守的情感价值趋向。《巴江柳》则以“柳”自谓,抒发了徒有才情无法报效朝廷的惆怅叹息。义山的咏物诗技法娴熟,创作手法多样,表达了诗人对生命、人生的独特感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爱情歌妓题材体现的是义山曲折幽微、委婉含蓄的一面。他的五言绝句涉及了两段感情,一共有十首。《柳枝五首》表达了对失去柳枝的惋惜和深深的怀念之情。妻子王氏死后,义山写了众多深切的悼亡诗。五绝《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夜意》正写出了义山对妻子王氏的深深悼念。另外,爱情歌妓题材还有《妓席》、《代应二首(其二)》、《追代卢家人嘲堂内》这三首描写的诗。

世人多关注义山的爱情诗或者无题诗,由此而得义山风格“绮丽朦胧”之语。但是从他的政治咏史诗,我们可以知道,沉郁雄浑才是义山生命的底色。义山年少成名,但心中抱负无法实现,他的政治咏史诗通过历史故事和传说来抒发自我的情感和抱负。这一类的五绝诗多是以历史故事或是传说为题材,共有九首,其中有《柳下暗记》、《饯席重送从叔余之梓州》这类往来唱和的诗作,也有《听鼓》这类咏史抒怀之作。笔力矫健,风格沉郁。《歌舞》中“只要君流眄,君倾国自倾”句是对帝王荒废朝政、只求美色的深刻讥讽。我们可以从这类诗中感受诗人政治上的抱负以及沉郁雄浑、高古悲愤的内心。

二、义山五绝诗的艺术特色

这三类题材的五绝诗中也颇多佳作,有的诗作丝毫不逊色于历来被称道的七绝。这义山不管哪一种风格的诗作,情感的真挚和技巧的娴熟都是其特征。如《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一诗: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宣宗大中五年夏秋之交,王氏病逝,义山万分悲痛。这年冬天,他应柳仲郢之辟,从军赴东川。痛楚未定,又要离家远行,凄戚可想而知。这首诗,就写于赴蜀途中。这首五绝笔法娴熟,先以“剑外”营造旷大的场景,行军之远,无家寄衣的痛更为悲切。三句笔锋一转,不言己悲,描写茫茫大雪,于次般冷清之中,尾句的温暖更显得惊心。《唐人绝句精华》评价:“无家之人于远方雪夜中,忽作有家之梦,情已可伤,况当悼亡之后,何以为怀?‘鸳机’二字中含有无限温暖在。”1义山在远行之路上,承受一个无家之人的悲痛。而“回梦旧鸳机”一句犹然回想曾经,回忆的美好与今日关外“三尺雪”对比,凄绝至极!

而历来被重视的《乐游原》也是如此: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是登上古原,触景萦怀,抒写情志之作。起句用了五仄句,定定有声,意绪不佳时,驱车前往古原一抒怀抱,聊以慰藉。起笔老辣,意在浑成。其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千古名句。何焯曰:“迟暮之感,沉沦之痛,触绪纷来,悲凉无限。”或言有自伤身世之意,或言有忧唐祚将衰之意,在这夕阳中,自身的境遇与国家的兴颓相融合,不分彼此。若无高古雄浑、沉郁顿挫之心,如何能写得出此等黯然销魂之语。义山学子美确实学到了精髓。此诗不堪多诵,诵之心殇。

在情感的真挚和技巧的娴熟之外,义山五绝诗都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南朝的技法和风格。如《百果嘲樱桃》和《樱桃答》这类嘲答之作,《嘲樱桃》、《嘲桃》这类嘲弄之作都是南朝的常见题材。义山以这种形式表达了对官场上忘恩负义,“无赖夭桃”的讽刺。而辞藻上,《风》、《袜》等诗作都有着深婉绮丽的特色,多用“钗”、“孔雀”、“鸳鸯”等意象,呈现出缠绵绮靡朦胧的意境。这也是义山广为人知的特色。他的整体诗风形成都与南朝有着一定的关系。

义山诗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典故的运用。一般来说,绝句由于篇幅短小,只有二十字,很难承载更多的内容和情感表达,只“适宜于抒写日常生活中即景即事触发的情感或瞬间景象,而不大适宜于表现重大的历史政治题材和沉重的政治、人生感慨。”2但是义山却善于用绝句写政治、历史题材,表达感慨,正因为义山在绝句创作时善于用典。比如《听鼓》:

城头叠鼓声,城下暮江清。欲问渔阳掺,时无祢正平。

义山滞留武昌、云梦一带,此处正是东汉末年名士祢衡被杀之地。义山触景生情,写了此诗。起句“叠”鼓,写出了鼓声的节奏,有急迫之感。而次句转向城下,辽阔空旷,使人遐想。三四句转而以典故抒发自己感想,叹息当今已无祢衡,不复再得《渔阳掺挝》。世上多阿奉权势、趋时媚上之流,有才之士得不到重用。义山写祢衡,实乃写自己的遭遇,写当今时事之不堪。这首诗一气贯通,用典而不艰涩,语言平实而风格沉郁。李义山对典故的运用也造成他诗风沉郁顿挫、雄健高古、感慨悲愤的重要原因。

义山的心灵世界有曲折幽微的一面,也有雄浑高古的一面。这与他在人世中所遇的坎坷和磨砺有很大的关系。“人生何处不离群”,他情感浓烈,细腻内向,亦是胸怀抱负却终生不得志。五绝由于字数的限制,更显作诗者技艺之高,内心之挺拔。义山五绝诗虽不丰,但也充分表露了义山的情感特质。他确实情深,却不是只有情深的这一特点。义山政治上的抱负以及沉郁雄浑、高古悲愤的内心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去追觅。

【参考文献】

七夕诗词佳句范文5

郑鹧鸪晚唐诗人郑谷所作七律诗《鹧鸪》脍炙人口,风靡一时。诗曰:“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诗人以鹧鸪喻游子,将游子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与鹧鸪凄婉悱恻的啼鸣融为一体,构思精妙,虚实相生,时人称之为“郑鹧鸪”。

赵倚楼唐朝诗人赵嘏的《长安秋望》,道尽了深秋拂晓时的长安景色和游子思归的心情。其中“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一句,选景典型,有形有声,动静结合,韵味清远。诗人杜牧赞赏不已,称之为“赵倚楼”。

程君山唐朝诗人程贺在咏《君山》诗中,以“云是昆仑山顶石,海风飘落洞庭湖”一句让人耳目一新,写出了湖中君山飘渺之姿,富有传奇色彩,时人称之为“程君山”。

贺梅子北宋著名词人贺铸在《青玉案》一词中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之佳句,“闲愁”似那“一川烟草”,密密层层,满地皆是;又似那“满城风絮”,漫天飞扬,穿帘入户;更似那“梅子黄时雨”,连绵不断,永远无休无止!“闲愁”就是这样的多、乱、无边际、无休止,且不断生长。三个比喻新颖贴切,层层递进,撩人心扉。人们称之为“贺梅子”。

张三影宋代词人张先的词含蓄工巧,字句精炼,三个妙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旧朝欢》)、“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剪牡丹》)中的“影”字,蕴含丰富,摇曳生姿,意境悠远,时人称之为“张三影”。

红杏尚书北宋文学家宋祁任工部尚书时写了《玉楼春》,其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意境新奇,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好似一幅画,更是一首歌,于是宋祁便有了“红杏尚书”的雅号。

张孤雁宋代诗人张炎因《解连环・孤雁》一词而名扬诗坛,其中名句“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巧妙地表达出诗人的家国之痛,漂泊之苦,凄婉动人,为人津津乐道,人称“张孤雁”。

七夕诗词佳句范文6

2013年的七夕越来越近,我的心弦越绷越紧。想着牛郎织女的爱永远定格在这一年一度七月初七的夜晚,我竟黯然泪下。

今夜梅林心音独守,寂寞向谁倾诉?此刻,看冷月寂然,夜不能寐,我坐在电脑旁,想敲击一指相思,浅奏一曲离歌,在红尘流烟的叹息中,聆听织女的诉说,缱绻月色迷离,书画银河满天,落墨款款深情,行吟在寂寥的诗词端。在牛郎织女千年彼岸的守候中,拈起唐风的遗韵,婉约宋词的悠雅,斜听那轻笛横吹在轻纱流霜里,愈来愈近,若隐若离。在七夕夜,信手拈来清风玉露,看织女纤指清舞,穿过斜风疏云,编织牛郎缕缕清浅的思绪。七夕夜,26岁的我一池研墨,跃然而书,挥笔作情,断章残句款款向银河而行,听织女吟哦声声,咏唱数千年,看牛郎案前宣纸,在古典文辞的落拓下惊鸿一韵。

美玉兮流光,佳人兮天一方。今夜的银雀在天河飞舞,织女花香袭衣,月映池波粼粼,浮影暗香,枕泉听漏,独倚西楼,天涯望断,断鸿声里,一弯娥眉,在碧波潋滟中流转;牛郎一袭水袖,在风来尘往里冉冉飞舞。我掬一阕宋词,盈一缕幽香,在柳絮尘嚣,烟波浩渺的津渡里,思那一搦白衣婆娑,在梅林书院吹天仙配的清辞,让牛郎织女立于天上人间,在梅林唐宋的诗词中,轻舞飞扬……

梦幻着那一世的织女,不为羁客,只为牛郎,她身化为鸿若翩仙的仙女,从古老的天庭中徐徐走来,执一叶扁舟,载牛郎孑然清寒的一蓑烟雨,于殷殷期盼中,卿卿我我。她点绛朱唇,闭花羞月,有采莲女子轻快的歌谣,有秦淮浆声灯影里的旖旎温润,有烟雨楼台的隐约迷蒙,有檀板清歌的婉转清丽,有折叶为舟,织茧为裙的古韵流转……

七夕的今夜,梅林笔下的织女是舞动文字水袖的女子,不辞抚琴一曲于千年,拨弹着十指光阴,针针如意绣,沉沉同心结,她采撷天堂的嫁衣,踏过忘情的水,身登轻云的梯,泛波在墨香古卷的烟海浩渺神州大地中。织女向往着自由,寻求着人世间的真善美。织女从文人墨客幽远的远古走来,循着前朝有牛郎的地方蹒跚步履,正把唐宋的盛装一一取下,凝眸处,醉舞泪裳,衣袂临风,指尖下正挽着孤寂的牛郎。回眸间,一处香袖,又添新瘦!每一束唐诗都荟萃一生的剪影,每一朵宋词都泛着一世的涟漪……

今夜,梅林让织女从唐风宋韵里走过。是牛郎,织女为他在巴山秋池的夜雨里,婉约人世别离?是牛郎,在后世凄美的月色下,织女为他提笔写下三千辞海,寄予诗情?是牛郎,织女为他在等霜林染尽,月落乌啼,深藏了回忆?七夕朦胧的烟雨,斑驳了诗意,焚一炉思绪,暖三尺深寒,是牛郎,跟随着浮云浪迹,沧海觅尽,万世飘零,只等织女续写下珍惜。

今夜,梅林让牛郎在千年唐宋里为织女轻舞飞扬。是织女,牛郎为她在凝眸处醉舞胭脂泪裳?是织女,牛郎为她在风花雪月中诉说忧伤?一袭浅香打搅了牛郎的前朝记忆,春梦秋云上演着人间那一幕离合悲欢,兀自徜徉在唐朝似画如诗的烟雨中,孑然梦醉于宋时胭脂画堂的楼阁里。烟雨之外,楼兰之外,青山之外,绿水之外,是织女在天河绝唱,微启朱唇,玉润珠圆中,飞歌缭绕。思恋织女袅袅而来,幽幽情深络绎于银河。

牛郎织女在守侯,七夕那一缕清澈柔和的月光。他们在书写,那一段凄美婉约的诗章。牛郎织女在等待,七夕那一怀缱绻温馨的柔情。今夜的梅林,任性的,肆意的在这飘渺的夜里无眠,在这绵长的曲调中心伤,在这空灵的意境里怀想。如果银河有风风轻抚织女的长发,那么牛郎缠绵着如梦的记忆,就是织女如水的思念。在碧空如洗宁静的的夜晚里,梅林遥望茫茫苍穹,仿佛看见牛郎织女深深的眷恋和梦想——-如果思念这样美丽,如果让牛郎织女的思念那样深沉,如果在梅林的梦里最深处把牛郎织女的故事珍藏,那么,今夜的梅林借你一片云,让牛郎踏着月光向织女飞去,我用多情的笔蘸满思念为牛郎织女继续谱写千古绝唱。

只想在七夕,听帘外柔情蜜意,爱意阑珊。

笔墨书银河,诗词赋闲情。相思未老花先瘦,无计怎消冷清愁?诗词疏狂图一醉,怎教桃李闹春风?今夜,那牛郎的小屋依依杨柳,化作此时眼底的天河茫茫;那漫天晶光灿灿晶莹剔透的星星,化作牛郎望织女时眼波流觞;那萧瑟凄凉的清风,吹皱的不再是银河,而是七月的碧波流淌。一卷诗案,半纸词墨,在平平仄仄的诗章辞海,呢喃轻语的吟哦中,泪水盈满了眉眼。那一岸晓风,那一轮圆月,于迷醉的喜鹊桥上,一番缘聚云散,相望的牛郎织女真的注定是永远??

梅林携一缕银河的清风,踩着古韵悠悠的诗词,笙歌墨咏,袖手千年,伫立于楼兰的烟雨中,踏遍青山绿水,天上人间。在牛郎织女的故事里:隔世恍惚中,走过秦时明月,雁过汉时城关,穿过魏晋遗风。思念牛郎的凄楚,融了世俗的尘埃,纵横阡陌的心事,明灭闪现。将缱绻的旧事伴着七夕月色的辉映,肆意泼墨写意着牛郎织女相聚的渴望。屏障起尘埃飞扬的俗世,掬着天河之水,细磨一纸砚香。为牛郎填一阕阕相思词,横枕千年情丝于彼岸,试将遗恨,写入婉约的旧章中。提杯把盏,在暮落黄昏、在金风玉露的夜色中啜进清莹的容颜,抿思在晓风残月里咽泪愁欢。

妩媚而飘渺的风,在银河轻轻掠过,琅琅心弦,凭栏的是柔肠千结;盈盈的织女,在诗书熏染间,若有一叶轻舟,持着一把相思泠,一路临水吟哦声声,她一路寻觅着牛郎的身影。采弦上月华,拔流水芬芳。诗一样的情怀,在云水间穿行,让丝丝柔情盛开为古老传说的天上人间。于天涯处,入画入诗,写尽了牛郎织女的思念。

七夕的夜,是牛郎织女拉动那悠悠古弦,是牛郎织女在低吟着百转千回的忧伤。是牛郎织女漫步在辗转翻覆的夜幕,昔日一纸红袖盟约,为一年一度轻描淡写,勾勒出不老的容颜,暗涌起伤情的思恋,断不了的,是今生来世永远难续的前缘,如一场初梦,总在落英缤纷的季节,随你风花雪月扬鞭于春花秋月,踏碎了一地的相思和春红……

一首诗词便汇成天堂波影,一眼回眸不过虚浮过往。前面依然是银河碧水的幻影,后面仍然是红尘的迷茫。那个清瘦了宋词的织女,她是那朵飘落在水面的出水芙蓉,是净土一瓣莲露,弥漫着空气中那一尾的暗香,撑一竿碧色,踏一叶轻舟,在一朵又一朵银河盛开的鹊桥花中涉水而来,在花红影绰中,织女与牛郎盈盈相笑。

曾经的举案齐眉,枕边丝丝呓语,是那一袖欲语还休的难释惆怅。是那一幕风花雪月的万种风情。依稀转瞬的刹那,几经云烟回首,织女还是织女,而牛郎还是牛郎,织女早就已天涯去远,转身陌路中,犹不知,冷冷清清的境里,织女的心底眉梢里依旧盼着牛郎。牛郎是她前世的眷恋?是她今生的劫数?是她一年一度的轮回。期待着,盼望着,一年一度在泪湿春衫透的七夕,对着暗香涌动的琼花月影,银河言欢。

每当雁字回首,月满西楼后,牛郎唯有在秦悲柳切,伤花惜夏中缠绵悱恻,唯有在轻灵哀宛的词句淤积里来去迂回,没有人能读懂牛郎心灵深处关于“执子之手,与子谐老”的幻境。或许,在红尘一隅,牛郎是多么期待着织女会陪他浪迹天涯。等到七夕渐远时,谁,可与牛郎吟诗弄月来把那相思寻尽?浮生几何?流年几度?谁,可与牛郎将那幽凄一一细数?谁,又会将牛郎落寞孤愁来怜惜许?

永远唱不尽七夕花前月下暂相逢,“杨柳岸,晓风残月”只能在柳色拂烟中墨笔添香。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看银河,忆当年,只能吟哦“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工夫,笑问鸳鸯两字怎么书?

今夜,梅林信手从诗词里煮杯咖啡,便盛满七夕离人泪;书页间点曲轻歌,便能饮尽万古愁。

上一篇产权

下一篇关于早春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