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综合实训个人总结范例6篇

跨专业综合实训个人总结

跨专业综合实训个人总结范文1

关键词:经济管理 虚拟仿真实训 区域经济发展

为贯彻《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中“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的指导意见,加强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统筹协调和指导,促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为了顺应辽宁经济发展中对先进制造业生产管理人才需求的情况,我们将国家资源库内涵建设的思路与方法辐射到经济管理课程的建设上,在辽宁努力打造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一、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辽宁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辽宁省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扩大了辽宁省的影响力。多年来,辽宁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工业系统紧紧围绕装备制造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突出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地位,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十二五”时期,产业集群以其独到的发展特征和经济效应,成为辽宁省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到2015年,我省百亿以上产业集群将达到100个以上,其中五百亿到千亿的产业集群达到30个,千亿产业集群达到10个以上。随着我省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辽宁省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尤其对先进制造业生产管理人才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辽宁省《2010-2020年人才发展规划》中提到,到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从现在的457万人增加到720万人,增长58%,其中包含经营管理人才95万人。在辽宁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紧缺人才需求分析中,急需人才岗位排名中第一位是机械(11.8%)、第二位的即为经营管理(9.8%),其人才需求以基层员工为主,半数以上企业不注重学历,以实际能胜任岗位为用人的着眼点,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从606家企事业单位上报的未来五年紧缺人才需求情况,可以看到:人才需求将不断增长,人才需求总数是当前需求的1.37倍,需求热门的岗位包含财务金融、经营管理、人力资源。

在辽宁省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占据“半壁江山”,2010年的成绩单则显示,我省中小企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六成。“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按照国家总体部署,集中对12.7万户规模以上成长型中小企业和7.22万户成长型中小企业给予六大扶持政策。从辽宁省社会保障厅提供的数据来看,未来五年,我省中小企业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将达到33.4万人,其中基层管理岗位需要25.7万人,平均每年需要5.2万人,占77%以上。

“十二五”时期,辽宁省要完成经济的增长,迫切需要大批各种层面的经管类应用型人才。而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对经济管理专业人员素质的总体要求是: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经济管理人员不仅要系统地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懂得相关产业的技术、生产流程、产品特性等业务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持续、快速、健康的经济增长目标与效率低下的传统企业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催生了打造辽宁省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工商企业管理虚拟仿真综合实训中心)建设的思路。

二、建立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必要性

(一)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管理人才,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建设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是适应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发展战略对信息化管理人才的需要,是服务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辽宁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不断升级,人才需求结构在迅速变化,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本项目的实施可以为辽宁经济发展提供急需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并拓展管理类专业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开放学院教学资源,建立互动交流机制为我省企业服务,可以更好地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建设集管理工作场景模拟和管理软件模拟于一体的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在实践教学中引用企业经营管理虚拟仿真模式,将“走出校门”的要求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采取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和手段创新的方法使学生置身于真实企业的运营管理氛围,模仿企业的实际运作状况进行生产的计划与控制等工作,可以让学生在紧张而极具趣味性的模拟运营管理中得到能力的锻炼、职业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生对管理的感性认知和岗位技能,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管理人才。虚拟仿真实训l中心的建立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建设完整的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专业基础技能的综合训练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解决两个相关的问题:一是实现培养目标应选择的课程及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二是各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间的互相配合和衔接。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系统,不仅要将内部的要素诸如各类课程连结成一个统一整体,还必须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符合学制及学时限制。

建设跨专业综合实训l中心能有效促进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有效整合,对经管类各专业学生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又具有高度的资源共享性,能够为各专业学生提供专业基础技能的综合训练。

(三)建设多位一体的实训基地,促进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建设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可以使职业教育获得更有力的资源支持,将实训中心建成集教学、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多位于一体的实训基地,能够使其成为一个辐射辽宁省的示范性工商企业管理培训基地,极大地改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群相关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实训教学整体的实习环境和条件也将得到极大的改善与提高,为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建立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可行性

(一)校企共建模式创新

有专家预测,未来5年内,整个职业教育行业将根据“巩固现有成果、扩大合作范围、提升合作效率”的方针政策来开展校企合作的探索,以此继续拉升就业率。“校企合作”将会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并呈现出“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立体合作的局势。

目前,很多软件公司已与高职院校签署了共建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战略合作协议书,成为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工商企业管理虚拟仿真综合实训中心设计阶段。例如某软件公司,已与清华大学等多家院校共建管理信息化实训中心和经管类人才培养基地。软件公司对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的不断加大投入,并深度合作,共同设计实训中心、共同开发实训l项目、共同培养人才,共同建设和管理实训中心。

(二)跨专业的协同训练

专业知识和具体实践是多对多的体系,一个具体实践需要超脱专业范围的综合理论束缚,不存在理论和实践的一一对应模式。因为实践的主体是人,专业或职业实践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很多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关注协同训练的问题。

跨专业协同训练的教学活动已经在一些课程中开展。如《ERP沙盘模拟》,《企业管理设计》,《企业经营模拟》等等。由不同专业学生组成实验团队对多个专业领域知识和实践进行训练,沟通人与人、学校与社会、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训练掌握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掌握不同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条件和作用范围。

(三)特色专业实训与综合实训l的有机结合

根据经管类实践教学的发展规律,在完成了课程级、专业级、专业综合级实训l教学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经管类跨专业校内综合实训平台开设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特色专业建设与综合实训的有机结合。

各类学校也可以在跨专业实训l的基础上,进行特色专业平台的打造,实现实践教学的统一管理。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学科体系到行动体系的转变。

(四)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重基础、强实践”一直是经管类专业教学的基本原则。作为高等教育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实验室建设以及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也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因此,各类院校都高度重视经济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工作,并将实训教学改革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及以推动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管理体制、运行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近年来,各类院校已陆续建立了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培养一批有一定实训指导经验的教师和实训指导专职教师,这些工作为经管类跨专业实训中心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功能实现

以“立足学情、校企合作、突出特色、资源共享”为原则,通过统筹规划和高端设计,实现实训教学从分散管理向集成管理的转变,实训教学体系由重视单一能力培养向重视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实验室建设从单独设计向综合规划转变,实验室功能从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探索构建一个有利于“基础好、能力强、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管类综合实训l教学新模,建立一个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中心。跨专业综合实训中心建成后同时具备四个功能:

(一)人才培养功能

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是针对行业或岗位的技能培养而设立的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其运行从形式上强调企业性,从运作上讲求职业性,它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企业环境下进行综合能力素质的训练。而且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建成,能够同时满足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主体的经管类所有专业的课程单项试验、专业综合实训、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的需要,并辐射辽宁省内其他同类专业院校。

实训中心的企业职能模拟训练既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为辽宁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资源共享功能

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协调下,把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成省内实践教学及培训基地、人才培养中心和技能鉴定中心。这样,可利用有限的实训基地中心为社会和其他院校服务。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资源共享,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职业技能的培训l与考核,积累较多的工作经验,提前与社会接轨,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

(三)服务社会功能

可根据职业岗位群或专业技术领域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制订相应的培训大纲和设置培训l项目。除面向高职高专学生上岗前的职业培训外,还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满足省内企业管理人员的进修培训、新员工岗前培训l、管理咨询、管理软件开发、各种认证考试等社会需要。

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l中心逐步创造条件,成为职业资格鉴定中心,按照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具体要求,设置考核模块,建立试题库,供培训与考核选择。凡是经过培训的人员都可以在基地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培训、考核现有技术应用性人才和进行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基地。

(四)科学研究功能

跨专业综合实训个人总结范文2

关键词: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国际贸易

1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属于不同海关边界的交易实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完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通过跨境物流交付货物的对外商业活动。近年来,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对外贸易的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跨境电子商务被广泛运用,中国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经过多年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改变。近年,跨境电子商务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交易规模同比都有大幅度增长。

2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1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跨境电商迅速发展的需要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交易方式多样化,跨境电商快速发展,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大。通过整合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实现跨境电子商务,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开展进出口业务,由此对国际贸易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传统外贸技能是国际贸易人才的基础,同时还应具备网络营销能力、跨境电商平台操作和管理的能力以及较高的外语水平。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才培养方式必须改变。

2.2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目前,在全球经济总体经济形势极为严峻的情况下,中国的外贸进出口增长速度放缓,传统外贸企业变得越来越困难。但近年来出现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速度极快,增长速度呈现爆发式,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与此同时国家还出台了鼓励和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应政策,鼓励传统外贸企业进行转型,充分利用跨境电子商务,特别指出应向跨境电商转型的是我国的中小外贸企业。因此,高校务必与时俱进紧跟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适时进行修订和调整,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很快的适应工作岗位,适应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3当前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不合理

第一,公共课比例较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依照国标,同时根据学校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制定和修订,在对整个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的过程中发现,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学分和学时占比较多,以致专业课不得不减少学时学分。以对外交流所用的英语来说,沟通和表达是学习该课程应具备的最核心的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为了该课程的教学基本导向,通过学习,学生拥有了比较夯实的写作和阅读能力,但是像口语这种应用能力却普遍较弱。同时由于学时和学分的总量限制,具有很强应用能力的国际经贸函电和商务英语由于学时所限却相当薄弱,以至于在步入社会面试和在岗位上实际工作时不能很好的用专业外语进行沟通和表达。第二,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能紧跟时代步伐且具有滞后性。高校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开设的课程一般包括国际金融、国际物流管理、报关实务等,对于传统国际贸易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满足,经过一系列的系统培训后业务员可以熟练完成外贸业务。但随着“互联网+”的运用和发展,对于跨境电商企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懂外贸基础知识,还应了解国际市场的动态,掌握跨境电商的技能和知识,才能在对外贸易中做业务时很好的利用互联网平台交易。因此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务必深入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调整课程体系,深化基于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改革。

3.2教材内容陈旧

当前高校开展教育和教学改革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课程内容陈旧,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同样如此,面对种类繁多的国际贸易专业教材,我们发现一个问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缺点,立足于传统贸易方式编写教材内容,而没有及时地补充和更新跨境电商的相关内容,没有涉及的教材也不在少数。使得教师对跨境电商的相关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详细的讲解,授课内容也比较陈旧,以致教学不能紧跟形势,教学内容与当前形势脱节,不利于学生很快的适应工作岗位。

3.3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且方式单一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一名高校老师,必须首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改变,改变传统的授课信息传递模式,由单向单元向多向多元的信息传递方式转变,以实现教学的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此种方法比较单一。虽然现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也被教师运用,但是主要还是以教师的单向传授为主,学生是被动的学习,互动不足很难较好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能动性。

3.4实践教学严重滞后

首先是实践教学的师资缺乏。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一般是具有硕博学位的教师,从学校到学校进行任教,普遍缺乏在外贸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授课时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其次是与跨境电商相关的实践环境不充分。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实训基地结合是国际贸易专业实践的主要形式。校内以购买模拟软件教学为主,由于软件数据更新较慢且交易环境只是停留在软件模拟,缺乏真实性,不利于学生的能动性培养。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虽有建立,但一般企业不会同时接纳大量学生,即便有的企业同意接纳,也只是停留在学生从事日常的辅助工作,不能真正参与到国际贸易的具体业务中。

3.5专业课程评价考核方式过于强调期末成绩

为了提高我国的本科教育质量,加强和振兴本科教育,2018年,国家教育部提出“新时代高教40条”,其中第12条指出: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期末试卷测试方式目前仍然是各高校的主要考核评价方式,这种试卷的考核方式存在各种问题。其一是容易引发趋利主义,平时不用功,以期末的最后几天应付考试,没有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知识薄弱不可避免。另外,以试卷方式考核,对实践能力的考核涉及较少,主要侧重理论知识。虽然学生的期末成绩很好,但是外贸业务技能也不一定能够较好掌握,工作时不能很快进入状态。因此,要想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国际贸易人才,必须认真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高教40条”,强化过程考核。

4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跨境电商涉及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两大领域,需要既懂市场,又会营销和运营的综合性人才。目前高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人才,不能及时满足企业的需要,一般都需要通过跨境电商企业内部培养或第三方培训机构的再次培养。因此,在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有必要重新构建人才培养路径。

4.1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跨境电商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要,国际贸易专业应紧跟这一发展趋势,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由于跨境电商在各个流程与环节方面都与传统外贸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对人才的各项能力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国际贸易专业深入到跨境电商行业和工作岗位进行实地调研,进而明确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素质和技能的需求,从而确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通过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构建以岗位要求为职业能力目标,以职业能力目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打造就业导向的应用型人才。

4.2课程体系与跨境电商职业岗位对接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的跨境电商人才,主要在跨境电商企业里从事商务类的工作,如跨境电商运营专员、营销策划推广、网络客服等。通过调查发现,跨境电商不同岗位有各自独特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综合来看,跨境电商人才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外贸、外语、营销、物流、客服、财务、计算机等综合性知识和技能,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为了更好地对接跨境电商职业岗位能力的这些要求,课程体系的改革应在传统外贸课程的基础上,删除不适应企业需要的一些理论课程,增设网络营销、产品拍摄与店铺装修、搜索引擎优化和跨境电商平台操作等跨境电商类实务课程,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提高学生的跨境电商实操能力,以满足岗位技能需求。

4.3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必须符合实际业务流程,才能使得培养的人才无缝衔接跨境电商岗位。因此,实践教学可通过基础实训、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三个模块来完成对跨境电商岗位技能的训练。基础实训主要在大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诸如商务英语表达、计算机办公软件操作、跨境电商平台基本操作等基本技能。专项实训主要在大二阶段,根据比较有代表性的跨境电商平台的典型任务,总结出基于典型任务的教学模块,帮助学生熟悉各个平台的操作流程,根据教学模块和工作任务的需要开展专项实操训练。综合实训在大三和大四阶段,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企业无缝对接。可以通过学生创业或与外贸企业合作的形式,引入真实项目作为实训任务,以任务为引领开展真实的跨境电商运营项目。按照真学真做掌握真技能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真实工作任务实操切实提高实践技能,从而实现从综合实训到就业或创业的无障碍过渡。

4.4组织参加跨境电子商务竞赛

竞赛是检验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职业技能竞赛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目前面向大学生的跨境电商类竞赛有全国跨境电子商务技能竞赛、全国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和OCALE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等,这些比赛通过提供真实的跨境电商运营环境,检验大学生跨境电商运营、数据分析、营销策划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跨境电商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基础。在跨境电商背景下,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国际贸易专业,有必要把参加此类竞赛作为专业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部分。

跨专业综合实训个人总结范文3

关键词:跨学科;交叉学科;协同教学;交叉学习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1-0003-03

中图分类号:G642

1 背景

1989年,美国学者舒梅克(Shoemaker)在跨学科学习基本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跨学科教学的定义:教学将跨越学科界限,把课程的各个方面组合在一起,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广阔的领域中学习。跨学科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是学习和研究的全球性特征的一种反映,应通过新的教育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在多元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中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

国外跨学科教学改革起步较早,发展较快。近年来,美国大学普遍设置跨人文与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人文与技术科学等新学科与综合课程,如斯坦福大学的“多学科教学与研究”(Multidisciplinary Teaching and Research)行动等。英国利兹大学在理科、艺术与社会科学、现代语言等学科领域设置各种结合课程,其中理科设置70多门;牛津大学现有30%以上课程都是由两种以上科目结合而成,诸如“哲学与数学”、“经济学与工程科学”、“生理学与哲学”等。

跨学科教育有不同的形式和内涵,从专业角度来说,设置跨学科专业,建立辅修、双学位制度;从课程教学角度来说,开设包含跨学科内容的新课程;从学生角度来说,课程的受众跨学科化,便于进行交叉融合。

在设置新的交叉学科专业时要淡化专业界限。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专业目录,增设交叉专业,有25个学科群设置了跨学科专业,用以培养跨学科专业人才。中国教育部也于2010年开始修订专业目录,强调兼顾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专业设置。目前进行跨学科专业培养研究的文献包括工程管理类专业、工业设计类专业等。

在跨学科课程改革方面,密歇根大学提出跨学科协同教学,采用“课程合作”模式和“集合式课程”模式。前者由具有相关经验的教师共同设计、讲授;后者则是2~3门相关主题的独立课程被安排同步讲授。这种理念很务实,相对容易实施,但需要解决教学资源、信息和经验、激励机制、行政管理和学生专业背景等带来的问题。也有学校开设了新的跨学科课程,如软件知识产权管理、计算思维和网络、群体与市场课程等。

学生交叉学习也是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方式。提出指导本科生“多学科联合毕业设计”的方法,通过将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组成课题小组,制定相关题目,共同完成设计,达到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目标。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中,学生来自网络、经济、网络营销与广告、信息安全、在线支付、电子获批、法律、公共管理和在线出版等专业背景,他们在课程学习和项目实施中实现了跨学科交流。底特律大学组织工程系和护理系的学生,联合为残障人士设计城市辅助设施,并从中相互学习。则尝试面向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同学同班开设数据库系统课程。

本文在2012年7月下旬北京大学李晓明教授主持的“跨学科课程(网络、群体与市场)培训班”背景下,总结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在跨学科教学方面进行的实践,包括学科大类培养模式、教改实验班探索、数字媒体方向建设等,并对如何进一步推动跨学科教学进行了构想,包括“网络、群体与市场”这门跨学科课程的开设计划,以及如何推动跨学科选课等。在此基础上,希望能将李晓明教授的跨学科课程在我校落实,将其跨学科理念在我校发扬光大。

2 跨学科教学实践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在跨学科教育方面已有一些初步实践,包括学科大类培养、创新班设置、数字媒体方向建设、学院平台课建设等方面。

2.1学科大类培养

合肥工业大学于2012年启动宣城校区招生工作,开设5个系,采用2+2培养模式,即2年统一培养,2年专业培养。以信息工程系为例,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7个计算机与信息类专业。在前面4个学期,系里所有学生在同一平台上课,强调专业大类培养,形成较宽的学科基础和跨学科背景。2年后,开始分流,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尽管上述改革刚刚开始,但在此模式下,学生之间知识交叉会自然形成,跨学科优势将凸显。

2.2教改实验班

合肥工业大学于2010年成立电气信息类教改实验班,依托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管理。实验班的专业方向为电气信息类,学生由学校2010级各理工类专业的50名同学组成,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示范区和先导区,旨在培养基础宽厚的跨学科人才。教改实验班同样采用2+2培养模式,前2年实行跨学科的特殊培养计划,2年后自由选择专业。目前该班同学已经分散到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电气自动化、计算机、信息安全等专业进行专业学习,但该班级建制仍然保留,希望能够保留跨学科交流的环境。

2.3数字媒体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使得学科方向越来越丰富。在“宽口径”、“重基础”原则的指导下,我们于2008年修订教学计划时设置以下4个模块方向:数字媒体方向、软件方向、嵌入式系统方向和网络方向。每个方向由4门选修课程和1门方向综合设计课组成。

数字媒体是一个学科交叉方向,合肥工业大学采用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与建筑与艺术学院联合培养模式。在4门理论课程中,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课程由建筑与艺术学院承担,其他3门由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老师承担;在方向综合设计实践环节中,需要按组完成项目,我们采用4+2方式来组队,即4名计算机专业同学加上2名广告学同学,如表1所示。项目中大体按照技术、艺术方面进行分工,如完成游戏类项目,计算机专业学生负责编程实现,而广告学的同学负责文案设计和艺术指导,同学之间通过讨论等环节实现跨学科交流。

3 跨学科教学构想

3.1网络、群体与市场跨学科课程

2012年7月22-28日,由李晓明老师主讲的“跨学科课程(网络、群体与市场)培训班”在北京举行。本次培训班由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指委、计算机学会教育专委会、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三家联合发起,纳入教育部“2012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笔者有幸参加这次跨学科培训班,主要想学习跨学科教学模式和方法。关于本次培训班,个人一些总结如下:

1)听到很多学科之外的很多东西,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跨学科教学方法,如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该如何讲清楚同一个知识点,如何深入浅出地用计算机思维和理论来解释其他领域的问题和现象等。

2)培训班学员来自不同专业和领域,与数学、管理和计算机等专业的学员一起交流、学习,本身也是“跨学科”协作的一部分。

3)计算机学科和社会学科结合很自然,因为我们对社会现象耳熟能详,对很多东西有直观的感受,这样经过理论分析的结果都能接受。这次“跨学科”培训的选题非常好,也容易推广。

正因为如此,我们计划将这门课程带到合肥工业大学,进行跨学科教学方面的尝试。北京培训结束后,我们于8月召集相关教师组织了一次教学讨论沙龙,决定开设“网络、群体与市场”课程。因为是第一次开设这门跨学科课程,我们计划采用四步策略,如表2所示。其中,第一步课程研讨班已经开始,学院3名教师已经试讲部分课程。而最终我们希望本课程与国外同类课程实现同步授课,达到课程国际化的目的。

3.2跨学科选课政策

为了推动跨学科教育,合肥工业大学在2011年教学计划中实行个性化学分,以推动跨学科选课。设置的个性化学分有6个,必须通过选择外专业课程来获得。通过此方式,一方面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外专业课程,另一方面可促进课程受众的跨学科化。这样的政策易于实施,不用大动干戈即可实现跨学科教学。

跨专业综合实训个人总结范文4

美国学者罗纳德·雅各布斯(Ronald Lynn Jacobs)关于S-OJT的相关著作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经过20多年的改进和推广,结构化在岗培训作为一种有效先进的培训方式,在世界各地多个企业和组织的员工发展和培训中得到广泛应用,其有效性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验证,如美国生迈科技、韩国现代、科威特石油公司等,但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则处于探索性应用阶段。本文将以跨境电商创业教育为例,根据S-OJT的设计实施流程,对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标、培训过程、培训实践进行具体分析,探讨S-OJT在跨境电商创业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一、S-OJT培训方式的概述

20世纪80年代,罗纳德·雅各布斯教授提出了S-OJT这一结构化在岗培训(structured on-the-job training)先进理念。它是一种应用在工作场所的培训方式,要求有经验的培训者在实际的工作地点(或与实际工作地点相似的场所)采用结构化和系统化的培训方式培训新学员,并使新学员获得该职位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搞好结构化在岗培训主要包含六项要素:有计划的流程(包括设计流程及实施步骤)、有经验的工作人员(熟悉任务并且是合格的S-OJT培训师)、有准备的新学员(已具备学习基础并做好了学习准备)、有明确的任务(将工作内容划分为明确的单元任务)和实际工作场景(相同或类似的工作场所)。

目前,国内创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目标体系的功利性、理论体系的滞后性、教学体系的单一性、师资体系的薄弱性和支撑体系的局限性。在创业教育中应用S-OJT培训方式,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首先,S-OJT要求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即对学员的胜任力有具体要求,因此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目标的功利性;其次,S-OJT是建立在OJT以及培训系统理论基础上,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制定系统的、规范的的培训实施步骤,有助于形成系统的创业理论;再次,S-OJT强调将工作任务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任务进行不同的培训方式,可以避免教学模式的单一性;最后,S-OJT重视有实际经验的培训师队伍,可解决师资薄弱问题。因此,在创业教育中应用S-OJT有很强的可行性。

在以往各国应用S-OJT培训方式的经验中,不同的单位组织曾通过不同的方面应用S-OJT培训方式,形成了以下四大类培训模式:第一类是以问题为导向,即应用S-OJT来解决特定的绩效问题,如巴奥米特集团以减少材料浪费作为需解决的问题而采用S-OJT,其培训成果是减少了35%的材料浪费;第二类是以工作区域或流程为导向,即在工作区域或业务流程中应用S-OJT来培训学员,例如美国中西部物流公司以车间中复杂的操作台作为工作区域进行操作说明培训,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新员工顺利上岗并较少失误率;第三类是混合项目,即在脱产培训项目中采用S-OJT来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如美国某大型家具零售商针对140家门店新任经理人进行脱产培训,并采用S-OJT提高培训有效性;第四类是系统开发,即将S-OJT与其他培训方式相结合,开发一个独立有特色的培训体系,应用于整个工作所有任务的培训中,如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致力于应用S-OJT培训新员工,投入开发了具有公司特色的S-OJT项目,并与其它培训课程相结合,以达到提升员工基本知识技能和工作胜任力的目的。

跨境电商创业教育是一个相对复杂全面的培训体系,在培训过程中应该根据任务性质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即参考第四类应用模式系统开发模式,将S-OJT与其他培训方式相结合,开发一个独立有特色的培训体系。当然,在S-OJT的应用初期,也可参考第三类应用模式混合项目模式,利用S-OJT来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二、 S-OJT在跨境电商创业教育中的应用条件分析

(一)明确培训目标

跨境电商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在各国际电子商务平台从事交易活动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型专业人才。从能力角度分析,跨境电商创业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掌握国际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和职业能力,尤其是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相关业务技能,了解国家的主要经济和贸易政策,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具有较强的营销、沟通能力和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创业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拓展其综合管理能力,以适应业务发展需要。 总体来说,跨境电商人才的职业能力体系可以分为语言技能、电子商务技能、国际贸易技能、市场营销技能、综合拓展能力五大块。

(二)细化培训内容

在确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能力体系划分,再根据能力体系对任务进行具体分析,根据任务覆盖面、难易度划分为一级任务、二级任务、三级任务等。结合跨境电商人才应具备的各项能力素质,根据各项能力所涉及的不同专业,培训内容划分为五大培训模块十三个一级任务,具体包括应用英语模块(设置产品

关键词 、进行在线交流、描述产品);电子商务模块(了解国际电子商务、建立网店、处理图片、运营网店);国际贸易模块(了解国际贸易常识、操作国际物流、进行成本核算、执行订单);市场营销模块(选择及采购货源、网络营销、分析买家行为);综合模块(管理公司、学习法律常识、建设团队)。一级任务还可具体划分为二级任务、三级任务等。

此环节一般由经验丰富的跨境电子商务专家、从业人员等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统计,结合实践得出结论。跨境电商创业教育的任务分析步骤可参考如下程序进行:首先,运用结构化访谈表,组织社会上经验丰富的跨境电商从业人员进行访谈,从工作活动、开始条件、任务流程、必要条件、绩效标准、出错情景、人际互动、必要的工具资源、影响程序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然后,召开主题专家会议,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二次梳理和确认,主题专家会议参与者除了经验丰富的跨境电商从业人员,还应包括创业项目指导教师、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最后,将雷同的工作任务、从属的工作任务进行重组合并,从执行频率、重要性和难度三个维度对工作任务进行评分,根据得分及与会专家的综合意见,生成任务清单以及任务步骤流程图。任务分析应包括行为要素、安全信息、质量信息、成功的评判标准等要素。

(三)选拔培训师资

在高校跨境电商创业项目中,指导师队伍一般由社会上经验丰富的跨境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经理人、高校创业指导教师等构成。在挑选指导师时还应考虑以下因素:对任务是否熟悉掌握、前期相关的受训经历、相关岗位的资格证书、有分享的意愿、人际交往技巧、荣誉感责任感、岗位期望值等。

跨境电商创业指导教师团队建设主要通过内培和外引两种形式。主要师资来自于学校英语、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优秀“双师型”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负责各模块资源的收集整理、课件制作、讲授、指导等工作。除此之外,还应邀请各国际电子商务平台一线讲师、社会上有实战经验的资深卖家、成功创业的学生作为特聘指导师加入培训队伍中,周期性地为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使学生能从中汲取更多的实践经验。

为了能更好地应用S-OJT模式,所有相关指导师应该了解结构化在岗培训的理念,具备根据S-OJT要求进行任务分析的能力,并根据任务特点进行培训材料的制作整理。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结构化在岗培训,其次得具备任务分析的技能,再次是有能力开发培训模块,最关键是能实施结构化在岗培训。

(四)设计培训教材

与普通的培训材料相比,S-OJT的培训材料更细致、更系统、更规范。首先,参与编写跨境电商培训材料的团队应由经验丰富的跨境电商人员、创业指导教师、跨境电商领域的专家等组成。其次培训材料以综合、实用为原则,突破固有教材的限制,充分利用跨专业培训团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背景资源,采用自主编写的符合实际应用的模块化培训内容,制作相应的培训课件。最后,培训材料及相关辅助材料的开发应该符合S-OJT的要求,内容全面系统化。

在准备阶段,培训指导团队通过以下方式整合培训材料:一是收集整理各跨境电商平台公开提供的指导视频、课件资料,精选其中核心的内容;二是通过与各平台的技术部门合作,共同开发相关教学内容;三是利用各平台建立的卖家论坛,广泛收集一线卖家的真实案例和经验总结作为培训案例;四是鼓励培训团队利用业余时间尝试跨境电子商务创业,积累实战经验,自主研发培训内容。高校还应充分利用校本资源,整合原有的专业资源以及社会企业的一线实践资源,收集一线案例、实战经验、平台教学资源等,构建具有丰富资源的“大平台”,使培训内容更专业、更丰富、更有实际意义。

在模块设计阶段,跨境电商创业各模块的培训内容根据能力要求渐进式被划分为基础阶段和提升阶段。如应用英语模块的产品

关键词 设置和产品描述属于基础阶段的培训内容,因为产品标题的撰写和产品的英文描述是开立店铺上传产品的入门砖,只有完成这个基础步骤后才有机会进入到实质交易阶段,而在线交易英语、跨文化交际则属于提升阶段培训内容,是在与外国买家进行交易过程中应该掌握的语言文化技能。同理,电子商务模块的国际电子商务概述、国际贸易模块的国际贸易常识、市场营销模块的货源选择与采购、综合模块的法律常识均被划分为基础阶段的培训内容,而剩余内容则被划分为提升阶段内容。

另外,在设计S-OJT培训资料过程中,要严格按照S-OJT要求的规范来设计任务内容及培训步骤,采用图片文字相结合的形式。一般来说,S-OJT的培训模块以任务为基础,应包括模块名称、任务名称、任务学习原理、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基本的安全及质量要求、培训流程、培训指导、绩效检查、模块管理等信息。

三、S-OJT在跨境电商创业教育中的培训实施步骤

实施S-OJT培训首先是准备培训,确定什么时间进行培训,在哪里进行培训,考虑可能会有哪些约束条件,需要哪些必须的工具、设备、资源,需要准备哪些资源材料,S-OJT培训材料是否已更新,培训师是否已经就位。以上因素均已得到确定的答案后,方可进入到实施培训环节。每一项具体任务的S-OJT培训实施步骤通常包括以下五步:

(一)学员做好准备

首先说明培训的目的,然后说明将如何进行培训,并介绍将会用到的资源。以“上传产品”任务为例,首先确定培训的目的是完成产品的上传,并说明将以案例讲解及实操的方式进行培训,并介绍需要的资源,比如产品图片库、产品基本信息包括价格、尺寸、材料、重量、以及参考网站等。

(二)演示培训过程

首先让学员就位,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为每位学员配备一台可上网电脑;根据前期准备好的系统细致的培训资料,培训师一边严格按照培训材料讲解一边逐步演示产品上传的步骤;在每一步骤进行过程中需要强调说明安全和质量信息,即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价格设置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关键设置可以参考哪些资料等; 最后总结培训。

(三)要求学员回复

在培训师结束讲解和产品上传的演示过程后,要求学员分组对搭档进行产品上传步骤的讲解,并在讲解过程中从资料库里挑选产品进行上传步骤的练习、操作;培训师在练习过程中随机要求学员重复讲述各步骤的注意事项并观察学员的操作流程;在演练结束后要求学员总结培训。

(四)提供反馈意见

在演练过程中,培训师应及时告知学员的讲解和操作是否正确并提供帮助以确认其答案的正确性,如在讲解或操作过程中有不够规范的地方按要求提供补充信息。同时,培训师应仔细观察学员的操作过程并填写S-OJT手册中的学员表现的成绩单。该成绩单应包含任务名称、培训日期、学员姓名、培训师姓名等基本信息,并列明该任务的几大要点,培训师针对学员各要点的操作表现给予成绩及改进意见,并签写总体评语。

(五)绩效评估

检验跨境电商创业人才培养是否成功,应采用以多形式的模块化考核为主,竞赛考核、业绩考核为辅的多元化评估方式。如模块化考核,即整个培训过程分为五个模块进行分别考核,在每个模块培训结束时各进行一次形式多样的考核评价,最后综合各模块考核成绩得出总评成绩,该成绩将替代原专业免修课程成绩。又如团队考核即考核评价可以突破以个人为单位的考核限制,在其中几个模块采用以3-5人团队为考核单位的评价方式,可以从侧面体现学员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等创业综合能力。再如以赛促学考核,即以比赛成绩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方式,鼓励学员参加各级竞赛,不但能收获经验,增长见识,也是综合能力的证明和体现;除参加各级别电子商务比赛、创业比赛之外,学校也可举办各类竞赛,以激励学生全面提高综合能力。还有业绩考核,这是最直接的一种评价方式,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外贸电子商务平台的店铺实战运营中,其店铺的成交额、订单数量、好评数等是最直接的成果体现。

另外,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跟踪指导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在实训任务及实战阶段,指导教师实行全程在线跟踪指导。指导形式以在线指导为主,面对面指导为辅。一般每期30名学员配备2-3名指导教师。每期学员建立一个QQ群、手机微信群,群成员包括学生、指导师、全程指导教师、各电商平台一线专职讲师、社会资深卖家。学员通过群向指导师提问,与同学交流;指导师通过平台后台跟踪学生开店进度,定期检查学生店铺情况并从中发现店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向学员反馈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也可通过群相关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及移动方式进行跟踪指导,督促改进,并协助学员解决问题,保护学员在实战中减少利益损失,提高实战成效。

跟踪指导的有效开展,犹如开设了一个实时网络课堂,随时可以解决学员在实战过程中的问题,掌控学员的实践进度,进一步促进学员技能的发展提高,并为学员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在布置实训任务过程中,跟踪指导的作用更显而易见。如产品上传的实训任务,从产品

关键词 的设置,价格成本的核算,图片的处理,到产品的英文描述等,涉及所有五大模块的相关知识点,学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比较多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指导教师的全程跟踪指导,才能更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同时,学员的综合技能也能在跟踪指导的过程中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Jacobs,R.(2003).Structured on-the- job training: Unleashing employee expertise in the workplace.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2]肖艳辉.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0.05.

[3]Jacobs,R.,& Osman-Gani,A.(2005).Workplace learning and training: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Singapore: Pearson.

[4] Jacobs, R. (ed.). (2002). Implementing structured on-the-job learning: A casebook. Alexandria, VA: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5] Jacobs, R. (ed.). (2001). Planned training on the job. In advances in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 series. San Francisco: Sage.

[6]罗纳德 杰克斯(2003). 员工岗位培训手册:致胜培训秘诀.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7]王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

[8]李文鑫等.高等教育创新与跨学科人才培养文集[C].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跨专业综合实训个人总结范文5

关键词: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平台;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现代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自从2001年北京物资管理学院成立物流管理专业以来,我国设有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达到近300所,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本科院校的层次主要集中在一本、二本院校和三本的独立学院,这些本科院校培养了一大批物流管理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物流管理人才的紧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2008年国家《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出台,要求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这使得物流人才市场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有了新变化。从最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反馈来的信息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不错,但实践动手能力相当薄弱,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重新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实施实践教学,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迫在眉睫。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要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否可行、合理是关键。近年来,实践教学体系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开始有不少学者研究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问题。王海燕(2007)针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研究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1];王晓锋(2007)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特点,以实验室为核心,研究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2];吴义生(2008)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从实践教学的准备和流程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探索[3];李正锋(2009)研究了基于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4];周艳军(2009)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研究[5];高智琛(2009)等人针对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了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6];肖怀云(2011)等人研究了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7]。这些研究主要是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从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创新实践环节等方面着手进行了研究,本文运用协同培养的教学理念,构建基于综合实训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

2 基于综合实训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思路

基于综合实训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综合实训平台。综合实训平台是面向现代服务业崛起的趋势和当前用人单位对应用型物流人才特别是实践能力的要求,将物流管理与相关的管理类学科,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工商管理等进行整合,以企业核心业务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以现代服务业为环境的服务业和制造业高度整合、协调的企业综合运作内容体系,借助于仿真、动态的环境,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业务处理能力和交际沟通能力,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具有广泛受益面的与现实接轨的最真实化的模拟实训平台。

2.2 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的框架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的要求,综合实训平台的构建强调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的掌握和培训,同时贯彻了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发展规律,在完成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实训平台的培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专业建设与综合实训的有机结合,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从专业体系知识到行动体系知识的跃进。

该综合实训平台由系统层—平台层—业务包层—培训包层—实训层—表示层六个层次构成,如图1所示。

2.3 平台特色

综合实训平台依赖区别于传统的专业实训平台的六大特色,实现培养学生专业应用技能和提升综合素质的目标。

特点一,构建三个仿真模型,实现“社会、企业、岗位”的三级无缝连接。平台按照从“实训实验到考核”的顺序构建了“三个仿真模型”的概念,即“商业社会环境全景仿真模型”、“现代企业管理全景仿真模型”和“复合型人才岗位能力成长模型”;基于三个模型的定义和架构,平台实现了“社会、企业、岗位”的三级无缝连接,完成了学生实训、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整个能力成长的完整闭合系统的整体构建。

特点二,涵括多管理模式和多实践原型的培训包,功能和内容无限拓展。在平台的内容和功能扩展方面,平台在体现股份有限公司一般运营培训包基础上可拓展体现多种管理模式培训包和表现实际企业成长模式的实践原型培训包;通过多个部门、多个岗位、依据不同流程、制作不同单据的协同作业,得心应手地配置各种管理理念、各种教学层次、各种实践原型的培训资源包。

特点三,实现了整个实践过程的全数字化、网络化和一体化。平台实现了整个实训实验过程的全数字化、全网络化和全一体化,从组织教学、实训实验仿真实习、考核、成果积累。一方面,实训实验过程中所需的所有信息和数据(包括文档、单据、报表和证照)都能够在统一的系统平台中产生、自由流转、自动存储、运算和存档,大大降低了综合实验的统一组织、调配、辅助和管控的难度;另一方面,实训实验结束后的学生成绩核算摆脱了案牍劳形的繁复运算,实现了学生实训实验过程考核、业绩结果考核的个性化设置、自动记录和自动运算,可随时随地查询到学生的全部实训实验记录和成绩。

特点四,采用人工智能代替某些虚拟岗位。平台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部分岗位的虚拟化,基本上是一些具备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思维和决策要求的岗位;由此,在一些实验岗位无人担任的情况下,由平台虚拟实验岗位,代替人工进行一些机械化、流程化的简单岗位操作,以此辅助参与实验的学生完整地按照特定管理模式开展实验。

特点五,实践场景和情景采用3D技术实现,更加逼真,更加形象,更易理解。在场景和情景表现的设计方面,平台采用3D技术,制作3D表现动画,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企业运作和管理过程中过于抽象和理论化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让学生在仿真情景和场景中浏览、体验、理解、领悟。

特点六,实现平台内部操作、运算和推理的智能化,批量繁复运算弹指一挥间。实现复杂的企业内部操作、运算和推理的智能化和工具化,为操作岗位提供操作便利,辅助进行计算和推算,如从匹配指导教师和教室、学生根据其专业自动匹配虚拟岗位、凭证到总账核算、凭证到财务报表核算等。

3 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3.1 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实践教学实施模式

(1)任务驱动下的技能训练。在模拟企业运营的背景下,在明确的任务驱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必须准确的完成岗位作业,这些工作结果对企业经营结果、对团队成绩起到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2)仿真环境下的综合体验。在信息技术支撑的仿真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环境下,二十多家服务机构,数十个岗位,在学生开展企业经营决策的同时,与虚拟环境中的不同机构进行交互作用和影响,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

(3)职场环境下的职业素质训练。在现代社会对物流人才实际需求的背景下,从企业经营前的商业计划书撰写,到经营过程中的投标述标,服务业窗口业务处理,团队间的交流全方位地锻炼了学生的业务能力、沟通能力等职业基础素质,减少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差距。

3.2 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实践教学的教学组织

为保证实训的高效性,综合实训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共计96学时。实训由各专业教师和特聘教师组成的专门综合实训教师团队指导。

4 总 结

本文根据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提出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实践教学的思路和综合实训平台的构建及其特色,并提出其实施的具体建议。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相对于传统的实践,具有其鲜明的特点,能够满足学生对本领域和相关领域的实训要求,从而学生一步入社会就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为高校和企业之间提供了很好衔接,成为高校通往企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J]. 物流技术,2007(10):34-36.

[2] 王晓锋.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8):83-85.

[3] 吴义生. 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探索[J]. 物流科技,2008(4):75-77.

[4] 李正锋. 基于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8):156-157.

[5] 周艳军. 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4):146-148.

跨专业综合实训个人总结范文6

【关键词】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取向;跨专业模拟经营

一、引言

2013年6月,教育部在北京举办了《全国民办教育工作专题(独立学院创新与发展)培训班》,鲁昕副部长就应用技术院校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大学强调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职业教育为目标[1],以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为宗旨,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而要发展好职业教育,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升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根据新的形势不断进行探索与改革,搞好实践教学。本文首先通过独立学院的调研,对其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以独立学院经管类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点,顺应国家建设应用技术院校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理念,结合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缓解经管类实践环节经费紧张的问题,提出了跨专业企业行为模拟综合仿真实训即把企业搬进校园-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在校内打破自然班教学的组织模式,以ERP协会作为主要载体,实现实践教学、学科竞赛和综合岗前培训为一体的实训教学模式,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特色,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

二、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开展概况

目前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开展的实训教学有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为了厘清实践教学目前的开展情况,我们对30个独立学院进行了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1)经管类相关专业实践课程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各类实习教学(认识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社会调查等几个方面,具体如下:

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生产运作管理、OA办公软件的运用、员工招聘甄选录用实训、员工培训和开发课程实训、绩效管理实务、薪酬管理实务、5S管理实务、物流管理、质量管理、战略管理等课程设计;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创业策划设计、企业沙盘模拟经营、企业模拟招聘等实验实训;

市场营销专业:市场营销、整合营销传播、广告学、渠道管理、CIS等课程设计;市场调查、企业沙盘模拟经营、案例分析、营销沙盘等实验实训;

电子商务专业:市场营销、整合营销传播、网络营销概论等课程设计;网络营销型网站建设、市场调查、SEO和网站优化、数据化营销、搜索引擎营销、网络整合营销等实验实训;

会计学专业:会计学原理、成本会计、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等课程设计;审计、会计专业综合等实验实训;

金融学专业:国际金融、统计学、财产保险、银行信贷等课程设计;证券模拟、人身保险模拟、银行模拟、金融综合、期货与期权等实验实训;银行柜台实习、贵金属模拟交易实习等实验实训;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贸易模拟参展、电子商务、报关软件、报检软件、制单软件、进出口贸易、国际商务谈判等实验实训。

(2)经管类相关实验室

目前经管类专业在注重第一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加大了实践教学实训平台建设。经管类专业校内实践平台主要有工商管理专业的企业经营ERP沙盘模拟实验室、金融专业的证券投资模拟实验室、会计专业的财务软件模拟实验室、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贸易电子交易平台、市场营销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网络营销实战工作室等[3]。

(3)实训内容、方式

实训主要以某门课程为依托,基本是理论课程的延续,缺乏与现实真实企业实务对接,并且以单专业实训为主,实训方式基本是老师开完动员大会后,然后学生根据设计指导书或实验大纲在寝室、教室或实验室完成,实训时间安排在1-3周,最后提交一份实习报告作为最后的实训成果。学校能提供的实训软件也基本上是单专业的实训软件,有些甚至没有软件设施作为实践的支持,学生只能进行手工实训,按照老师的设计指导书或实验大纲按部就班进行。在实训过程中基本上是1-2名指导老师进行辅导,教师在实训过程中,没有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各司其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没有达到专业知识的优势互补。

(4)实训考核评价

实训考核主要考查成员在实训中出勤情况、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实习日记的完成等。这些侧重的是个人完成情况考核,而往往一个实训需要是团队合作完成的,因此在团队业绩考核如团队意识、经营决策、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考核不容忽视。

三、现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4]

乘着实践教学改革之东风,各独立学院也相继建立了一系列实验室,进行了相关专业课程实训。经过调研发现,他们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教学管理体系不健全,以各自专业为依托,独立建设、分散实施等一系列问题,以致于学生普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中相关工作的认知及能力,也很难理解和社会供应链中其他组织、个人的协同关系。

(1)经管类专业重视实践教学不够

经管类专业虽然都开设了许多实践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主要侧重于专业课程的设计,而这些课程设计基本上都是按照教师的指导按部就班获得相应的学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性和主动性。从实践课程学分占总课程学分的比例来看,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普遍偏低,这说明了经管类专业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仍需加强,以便突出专业培养特色。

(2)教学资源不充分

独立学院的教学资金绝大部分都来源于学生的学杂费,没有国家财政资助,并且经管类专业在综合性大学里一般也不是重点特色专业,因此学校对于这方面专业实践教学投入上比较少。一般经管类实践教学的投入就是购买几个专业软件或安排学生们参观、观摩、竞赛等活动方面的开支。

(3)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

很多的实验课主要以简单的专业实习实训为主,没有将专业涉及的上下游岗位与岗位群串联起来,学生的学习没有形成全方位、系统性、立体化的知识应用和能力训练,也缺乏对人文素质的培养。相对应的,很多学校实验室建设也缺乏管理类相关专业实训的整体性设计,没有全面、完整、有层次地考虑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各构成因素;实践资料处于彼此孤立、分割的状态,没有把整个实验室资源进行有效集约配置;实训形式单一,很多脱离经济管理实际工作的职业环境,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力度不够,也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总而言之,这种实验实训的效果非常差,是脱离真实企业岗位人才需求目标的。

在实训过程中能提供给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创新的机会比较少,这与独立学院学生活跃的性格相悖。因为实训的整个过程基本上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与其说是实训,还不如说实训是执行任务。独立学院现有的实训目的主要在于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包括团队意识、创新能力、领导能力以及沟通交往能力的培养。这样单一的实训内容与方式使得不能很好与行业及领域整合在一起,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不是社会亟需的人才。

(4)师资队伍不够健全

首先独立学院中师资队伍储备不足,没有形成专职的实训师资队伍。师资主要依托于母体学校,而他们本身也身兼数门课程,教学科研任务繁重,这也势必会影响到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另外花高额的费用聘请外校在编老师也成为学院一大负担。其次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性,老师上课的教程、方式和方法也都基本一样,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未能做到因材施教。再者学院在师资管理上没有一个很好的手段和人才管理的程序,独立学院无论是在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上都与其他院校存在着差距,所以更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师资管理程序,形成系统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招人,用人,育人,养才,留才”的管理程序。

(5)教学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基本上以完成学分为目标,学生与老师交流少,课堂上的效果没有衡量标准。学校里没有成立一个专门的实训指导中心,不能有效对实践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学资源应用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因此,校内许多实践课也只是敷衍了事,没有让学生真正从这些实践课中学到知识。

(6)经管类实践平台不够综合,规范[3][5]

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经管类实践平台主要有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两种。

校内经管类实验室的教学由于受现金的约束,使得实践资源比较匮乏。虽说资源缺乏,但是大部分的学院还没有将这些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最突出地表现在以各自专业为依托,独立建设、分散实施。实训资源分散,这在内容上缺乏复合性、整体上缺乏系统性,未能发挥整体效益。实验教室主要考虑的是各个专业独立的需求,各个专业的资源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而未把实验室的资源进行整合配置。

而校外实践平台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经管专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企业不会热情地接纳学生进行实习,比如企业工作性质,商业秘密等于原因。即使接纳了,也不能让他们接触到核心内容,而且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接纳太多学生去实习。这样就没有真实起到让学生在真实岗位上去实习锻炼,因此多数校外实践基地形同虚设,不够规范,只是签订合作协议而已。

(7)经管类实践形式不够开放

经管类专业的各学科是相互交叉的,而目前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与专业之间没有融会贯通及系统化,而是相互独立分散的。经管类各个专业的实践教学都是以自然班进行教学,而事实有些综合性的课程如创业策划设计、ERP沙盘模拟实训等实训课程,如果打破原有专业壁垒,让多个专业糅合在一起学习,这样效果会更佳,同学们对整体知识可以有宏观上的认识,不同专业在一起也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教学资源。

四、独立学院经管类实践教学改革取向

近年来,许多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提出了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教育部2012年6月颁布的《国家教育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发[2012]9号),教育部联合宣传部、财政部等部委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件精神要求,以及2014年6月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应强化实践育人机制,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由此,本文对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教学理念需要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是必要和紧迫的,改革取向跨专业企业行为模拟综合仿真,即把企业搬进校园-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该实践教学模式以综合实验教学、校内仿真实习、校内创新创业实践为主要着力点,基于企业真实岗位要求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特点的大学生开展分层次、多元化的创业、就业教育。实现将企业特定工作岗位的课程与教学体系结合;将ERP沙盘实训课程教学与ERP协会组织有效结合;将学生实验教学、学科竞赛、科研及社会服务有效结合等,以此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

(一) 当前经管类专业实训平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6]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心下移,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走向企业,走向基层,走向社会经济工作的第一线,也就是说,应用型人才在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为顺应这一变化,各高校逐步向着更加注重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方向发展, 人才培养的目标也由过去的知识型向着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三创”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转变,由此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平台改革迫在眉睫。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加剧,现代企业视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因此,现代企业在选人上倾向于管理操作能力、分析策划能力、应变创新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能够不仅胜任本专业所对应岗位与岗位群的工作所需要的能力,还需要具备从事与本专业相近、相关专业所对应岗位与岗位群的工作所需要的能力[7]。由此,各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训实验类课程开设及实验室建设就需要进行突破: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挖掘课程开设的深度,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展课程训练内容的宽度。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培养出满足企业和社会的要求的人才。

(二)经管类专业实训平台改革取向――跨专业企业行为模拟仿真[8][9]10]

基于企业行为模拟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理论与案例教学模式的颠覆,建立了“学生主体性,教师指导性”互动式的体验式教学意识。它主要把“市场引入校园,企业搬进课堂”, 把企业真实的工作内容与工作场景完全平移到课堂上,建立起了逼真的、生动的、可模拟现实企业经营管理的应用平台,是对企业整体运营的逼真模拟,包括仿真企业环境、模拟职能岗位、仿真企业流程。主要采用“角色扮演+经营分析+咨询顾问”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探究式、竞争性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形成学生、老师、学校、企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基于企业行为模拟的模式,就是要让学生既是模拟市场环境的创设者,又是模拟企业的行为人,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1、坚持四个结合

(1)坚持了知识、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基于企业行为模拟的实践教学不仅贯穿于教学内容中,也贯穿于实验文化环境建设和课外活动中,还贯穿于教师的指导、点评中,学生也得到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机会。

(2)坚持了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基于企业行为模拟的实践教学,教师的任务在其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搭建一个使学生能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多渠道地开发锻炼学生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展现学生创造力与才华的平台。

(3)坚持了三大课堂相结合。基于企业行为模拟的实践教学,树立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观念,强化了三大课堂的整合意识。在继续发挥传统技术对三大课堂整合积极性作用的同时,同时也高度关注和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对三大课堂整合的支撑作用。

(4)坚持了“产学研”相结合。基于企业行为模拟的实践教学及时引进了企业前沿的生产、管理指导思想。让参与实践教学的学生能快速融入企业快速变革车道,真正缩短人才培养周期。

2、建构以企业特定工作岗位的课程与教学体系

根据实践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要求,构建基于企业特定工作岗位的课程教学体系应该构建创业、就业实践能力提升的三维实践教育体系。该体系包括专业实践模块、素质实践模块和综合实践模块。根据企业工作岗位的特点,该体系贯穿企业的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整个企业管理活动,赋予其相应工作岗位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及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涵盖了目前大部分经管类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 将经管学科不同专业实验课程衔接起来,整个实验体系从知识结构上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为了有效地落实上述的三维实践教育体系,学校在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在第一课堂加强学科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及企事业单位特定的工作岗位的需要,设置专门的岗位培训讲座,积极开展了第二课堂,以ERP协会为有效载体,开设协会培训课程,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各级各类以沙盘模拟经营,创业计划作品为主的学科竞赛和学科技能比赛。

3、采取“团队式”教师教学组织方式[11]

为了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保障教学质量,需要一支完善的,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建议采取“团队式”教师教学组织方式,形成了一支专职实训教师、校外特聘教师和学生助教组成的教师队伍,教育质量才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1)各教研室的专业教师,主要负责实习项目的研发、总体设计、策划及相关条件的建设;

(2)校外特聘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结合企业实际与现实经济运行开设专题讲座或报告会,并作为兼职培训教师。

(3)来自高年级的学生助教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教师对实习活动进行组织和指导。

4、建立完善的管理与运行体系

(1)组织与领导:建立系、教研室、学科三级组织体系

根据面向整体、分类指导的原则,组建系、教研室、学科实训总指导部。编制实训运行总体方案,组建实训运行与管理队伍,调控实训运行过程,考核实训成效与成果。

(2)健全监督与考评激励机制

争取学院支持,加强对企业行为模拟实践教学工作的全程化管理,对基于企业行为模拟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教育经费的落实、实践基地管理等多方面的监督管理,做到人员、经费、时间、成果、奖惩的多方面落实。对企业模拟经营指导成绩显著的教师、学生进行表彰和经费资助。

5、构建以ERP为核心的跨专业企业模拟经营实训平台[12][13][14]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英文缩写,它利用计算机技术,把企业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统一起来进行管理,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

目前,经过调研,以及整理了武书连2013年中国独立学院评价和中国校友会网2013年中国排行榜100强的院校,发现大部分独立学院建立了ERP实验室,购买了ERP软件及建立了ERP协会,并且大部分独立学院也每年参加了相关ERP学科竞赛。各学院也为学生开设了《企业资源规划》、《ERP沙盘模拟经营实训》等企业行为模拟经营教育课程,这些都为ERP为核心的跨专业企业模拟经营实训提供了极大的可行性。并且也可看出,这些排在前面的学校实施效果非常好,学生受益面广而大。

6、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创业、就业实践基地[15]

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多元化是开展实践基地的重要桥梁。利用企业行为模拟全景体验中心,开展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科研活动,承接企业解决方案研究,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学习周期,缩短企业人才再培养的周期,缓解教育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适应当前就业导向教育观的要求,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特色。

基于企业行为模拟的创业、就业实践基地,是以制造企业为核心,在虚拟的市场环境、商务环境、政务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中,根据现实工作业务内容、管理流程、单据,结合教学设定的业务规则,将经营模拟与现实工作接轨,进行仿真经营和业务运作,可进行宏观微观管理、多人协同模拟经营和多组织对抗。

基于企业行为模拟的创业、就业实践基地,不仅内容复杂,而且涉及到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同时需要教师、企业家等多方面的参与,因此,多学科切入、多成员参与是创新创业教育形式的基本特点;

基于企业行为模拟的创业、就业实践基地,需要学术研究、理论教学、创业实训和校外项目实践多种形式结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7、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开放管理[16][17]

打破自然班界限,将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合编组,突破了各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各自为政的局面,学生按照专业背景进行角色分工,组成模拟公司或市场组织,实现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能在同一个平台上全面触摸企业管理的核心业务环节,熟悉相关专业的业务。由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模拟教研室或项目工作室,建立一支由实验室、教研室为中心的专职教师、校外特聘教师和学生助教组成的教师队伍;将学分制纳入企业行为模拟教育中来。选修企业行为模拟相关课程,参与ERP协会,参与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获奖均可获得相应学分。通过企业行为模拟教育学分的设置,加强学生参与企业行为模拟的积极性,主动性。

总结

总而言之,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原有的实验实训是脱离真实企业岗位人才需求目标的,因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实施效果非常差。为顺应职业教育新形势,新要求,发挥实践能力“推动器”力量,必须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是综合性的,开放性的,同时对人的培养是综合性的和全面的,教学过程、教学地点、师资配备等都是直接面向企业或行业的[18]。

本文提出的跨专业综合仿真即把企业搬进校园-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和完善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课程、师资、实训、培训、文化等方面建立学校与企业对接的长效机制,使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相一致、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一致、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相一致、教学组织与生产管理相一致,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高技能人才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余凡,从职业教育本真价值透视高职专业建设的困境及出路[J].江苏高教,2014年第6期:147-148

[2]曾繁相,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历史与现实成因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167-168

[3]刘贻玲、吴燕琴,以ERP为核心的经管类跨专业企业模拟经营实训平台构建研究---以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为例[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第35卷第4期:77-81

[4]徐张咏,对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年第l期:61-63

[5]南海,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调查研究―基于某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案例研究[J],职教论坛/2013.33:80-84

[6]邵进. 独立学院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路径探索[J]. 江苏高教,2013

[7] 叶剑明.财经管理类多专业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3):174―175

[8] 吴燕.“跨专业综合实训”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职教论坛,2013(9):86-88

[9]贺雪荣. 跨学科、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平台的构建与运作[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5):100-101

[10] 李高伟等.财经类高职院校“多专业综合实训”的探索与创新―――基于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多专业综合实训”的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5) :39-42

[11]李静敏. 对经济与管理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建设问题的思考[J]. 大众科技,2011

[12]刘良惠.企业行为模拟―――沙盘推演与ERP应用[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

[13]刘贻玲.企业ERP沙盘模拟经营实训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

[14]陈嘉霞. 以 ERP为核心的经管跨专业综合实验体系构建研究[J]. 高教论坛 2012

[15]申屠莉. 创 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

[16]蒋文杨,祝爱民,袁锋. 管理类跨专业综合实训的探讨[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9

[17]翟悦,宁永红. 经济转型时期高校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4

[18]陈小兰,对职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4(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