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范例6篇

狼的翻译文言文翻译

狼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范文1

【关键词】《狼图腾》 文化差异 中国特色 英译策略

引言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学亦是如此。姜戎先生的著作《狼图腾》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取得了巨大反响。该部著作有幸经由葛浩文先生的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内蒙民族的鲜明特色,并对我国那一特殊时期的故事进行改写,尽可能地传播了中国特色文学,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本文将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入手,分析其特色的翻译策略。

一、《狼图腾》的英译策略

1.英译的文化差异。半自传体小说《狼图腾》的作者姜戎先生,30多年前作为北京知青曾到内蒙古鄂伦草原插队11年,该部著作被描绘为“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小说酝酿于上个世纪的特殊背景下,极具中国特色,然而这一深层次的、隐晦的文化同样给翻译带来了困难,在文学翻译、文化传播过程中,要研究如何将这类因素融于新的语言文化中,将内蒙草原的狼文化,形势下人们的行为和生活解释清楚,加深外邦对中国的理解。译者扮演着文学间的斡旋角色,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主体性,对文学进行再创造。《狼图腾》译者葛浩文先生曾引用一句意大利的谚语“翻译即背叛”来评价翻译。翻译的性质就是对文学作品的改写,任何一门语言进入到另一种语言环境中必定会被改变。葛浩文先生是公认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除了对原著孜孜不倦的钻研外,葛浩文先生还专门找到内蒙古大学的学生,共同翻译解释书中众多的蒙语词。

2.英译的方式特色。经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翻译的《狼图腾》,2007 年摘得了首届“曼氏亚洲文学奖”的桂冠。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为照顾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对原著进行大量改写,其目的是增强小说的故事性和流畅度。英语读者偏爱简短且叙事性强的文学作品,这种改写体现了多元文化系统间,为了渗入外邦文化过程中所做出的妥协,西方主流文化对于东方文学边缘化倾向依旧,这种改写也是完全为了照顾英语读者的阅读方式,并且征得了原作者姜戎的同意。其次,小说中大量的评论文字也被删减,这部分包含了大量了作者观察到的事实和分析实质,增强了小说的哲理和内涵,有利于读者从当事人角度加深思考。葛教授改写的原因,一是其中大量历史、文学作品难以用用英语表达;二是美国读者更倾向于短片故事。葛教授的改写让《狼图腾》的以一种美国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出去。

二、《狼图腾》英译考量

1.对特殊文化进行曾译。

原文:那天深夜,陈阵突然被噶斯迈急促的呼叫声和狗群的狂吼声惊醒,当他急冲冲,穿上毡靴和皮袍,拿着手电筒和马棒冲出包的时候,他的双腿又剧烈的颤抖起来。

译文:After pulling on his felt boots and but-toning up his Mongol robe,his deel,he ran out of the yurt on shaky legs,flashlight and herding club in hand.

皮袍是一种蒙古特色羊皮制长袍,当地人用以抵御冬季严寒,蒙语中“德勒”就是皮袍的意思,很有民族特色。为突出中国文化、蒙古文化特色,作者在此对原文进行曾译,将皮袍译为“deel”,并加注解释为蒙古特色长袍。从而让读者更清楚了解蒙古人的着装风格。对皮袍的曾译既顺应了主流文化,同时以美国读者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输出,传递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

2.西化中国典故。

原文:即使当年八路军新四军 ...... 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九牛二虎之力”是中国典故,用夸张的手法形容巨大的力量。葛浩文翻译过程中采用与之相对应的英语习语“a Herculean task ”,指需极大的力量才能完成的任务。这种接地气的翻译手法有利于加深读者的理解吧,同样采用谚语也保留了作品的文学性。

3.意译。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因为有部分名词的使用,如直译则易产生误解,如“有门儿”和“没戏了”,这类带有特殊含义的词语,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如“有门儿”译为“something next year”,“没戏了”译为“No way”,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获得更流畅的阅读体验。同样,译者在处理“眼热”这个中式词汇时,使用了引申义“嫉妒”。

三、结语

《狼图腾》文化特色鲜明,葛文浩教授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尽可能地保留鲜明的文化特色,满足西方读者对于中国文化的好奇心,也要考虑这些读者实际的理解能力和文化背景。最终采取一种折中的翻译方式,在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手法间找到平衡点。做到异化不阻碍原文的流畅阅读体验,归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保存特色用语,外来词汇。最终实现文学传播和交流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姜戎.狼图腾[M].长江出版社,2003.

狼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范文2

自20世纪以来80年代以来,我国的旅游业飞速发展,旅游业的日趋完善吸引了大批国外游客来中国旅游。各个景区为了更好的服务外国游客,在景区的景点介绍牌示中都加注了英文解说词。但这些英文解说词存在着单词拼写错误、时态错误、翻译不当、直接把中文翻译成英语没有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等不规范现象,从而影响了外国游客对景点的理解,引起了造成语言上的障碍。为了更好地将安徽旅游景点的文化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国外游客,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规范景区英文牌示解说词势在必行。

一、英语牌示解说的语篇类型和、特点及其翻译

Newmark(1981)认为,语言有表达(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information function)和呼唤(vocative function)等三种功能。根据语言的不同功能,语篇可分为表达功能型语篇,信息功能型语篇和呼唤功能型语篇。牌示解说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将信息传达给读者,并让读者对此记忆犹新,继而让读者采取行动(贺学耘,2005)。因此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牌示文字与图形标志共用,用图形更为直观,可以有效解决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问题。2,大量使用名词,短语和动名词,不使用生僻词汇。3,由于景点牌示,受篇幅和容量上的限制,景点牌示在提供信息时要贴合实际,更要考虑到语法,时态,文化等因素,使之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合理性和文化性。4,在制作布局格式上,进行景点全貌解说的全景景点牌示多包括标题,全景图和内容介绍;而进行具体实物解说的景点牌示多包括实物名称和与实物相关的内容介绍。

由上文牌示解说特点可知,景点牌示在语言的表达和使用上主要运用说明或描写的手法,具有英语说明文的特点,在中文牌示解说的英译时我们应该以牌示解说的功能为中心,从外国游客的理解程度的角度出发,只有这样英语牌示解说才不会成为摆设,而成为真正的服务游客的道具。

在翻译中文牌示解说时,译文应尽可能地符合英语牌示解说的语篇和语言特点。对于带有中国独特文化特色的牌示解说内容,在翻译时了解中英双语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尽可能地消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介绍较难翻译的特色文化、习俗时,首先,要考虑翻译时要对景点的历史进程和特别的风俗文化加以解释;其次,尽量避免使用生僻的词汇,译文结构应符合英语句法结构;还有,对一些特别的文化要加以说明,否则会因为文化的差异问题而造成译文的内容缺失。

二、安徽景区的牌示的英译现状及其规范化

笔者通过对安徽的黄山、合肥包河公园、狼巷迷谷等风景区的实地调查,发现解说不正确、不规范的翻译实例有不少,不仅给外国游客提供了错误信息,给景区对外宣传工作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也有损于安徽的对外形象。安徽景区牌示解说的翻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足。

(一)景点名称的翻译过于直接

比如,黄山 “丹霞峰”这个景点牌示被翻译成“Danxia Peak”,可是外国游客却很难理解“Danxia”的意思?”丹霞“它不单纯是一个峰的名字它还有它实际的含义,这座山峰是因为火红的晚霞的映照,而变得鲜红耀眼,如果直译成“Danxia”就会使外国游客对此峰的理解产生障碍。那么比较合适的译法为“Reddening-clouds Peak”。这样能激发游客的想象力.留下深刻印象。再比如,在安徽凤阳狼巷迷谷景区有一个景点叫 “狼牙石”,被翻译成了“Wolf’s Teeth Stone” 这是一种直译的方法,可在此处并不合适,“狼的牙的石头”这会让外国游客产生疑惑(。),若翻译成“spark stone” 就更为贴切一些。旅游翻译应该注重这种“现场效果”(on―the-spot effect/immediate effect),尤其是处理名胜古迹景点的译名时.要做到简洁、明快、达意,能意译则意译。此外,在旅游景介的英语翻译中为了消除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可以做些必要色说明和解释。

(二)语法过于复杂,句子拖沓冗长

景点英语牌示的翻译要力求简洁,明了,浅显易懂。奈达曾经说过,如果译者不向假想读者调整信息负荷量,接受者就可能失去信息中的一些关键因素,或觉得译文太难懂而停止阅读。以凤阳狼巷迷谷为例:

源文:溶沟两侧是垂直的狼牙石壁,据估计其深度可达100多米以上,据特大雨水在狼巷内能够快速的自行排干的现象推测,溶沟与地层深部的溶洞及地下河是相互联通的。曾令无数中外专家及海内外游人惊叹不已。

译文:On both sides of the lapie stand the perpendicular stone walls in the form of wolf’s teeth whose depth is estimated to reach 100m or so.According to the phenomena in which flood is drained off quickly of itself within wolf Lane Valley after an extraordinary rainfall connected with Karst caves underground in the deep and ground rivers as well winning great admiration frominnumerabe.Experts and countless visitors both home and abroad..

分析:在这段英文翻译中大量的使用定语从句,使文字生涩难懂(,)。这段文字还出现了拼写错误,例如:“frominnumerabe”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from innumerable”;“ 在搭配上也出现错误,“is estimated” 和“or so”的搭配先后矛盾;另外,在逻辑上这段文字的翻译也比较混乱,让读的人产生困惑。可以译为:

On both sides of the lapie stand the perpendicular spark stone walls whose depth is estimated to reach 100m.Extraordinary rainfall in the valley can be drained off quickly of itself.Hence,we deduce that it is connected with Karst caves underground in the deep and ground rivers.This phenomena wins great admiration from innumerable experts and visitors.

(三)景区牌示警示语翻译的不规范

警示语因为要考虑到醒目的作用,字体都较大,所以要考虑到牌示的容量,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切忌拖沓。在黄山景区一些山崖边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标示语:“危险! 请勿走出警戒线!(Danger! Tourists stop!)”。这样的翻译属于典型的中式英文,是盲目直译的结果,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所以我们可以直接借用英语中的现成说法“Keep off!”或者“Mind your steps!”。在凤阳狼巷迷谷景区,有个警示牌译为“ be careful of Banging your head”,这也是非常直接的把汉语翻译成英语,并且也没有注意首字母大写,应译为 “ Mind your head” 。

(四)景区英文牌示没有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差异

例如:源文:秀丽的亭台楼阁,水榭花樯;精巧的奇石假山,曲径回廊;幅幅佳联偶对,耐人寻味。游人驻足临濠水榭,可见“一堤杨柳莺啼树,四面荷花蝾戏鱼”。

译文:a Graceful pavilions and towers,waterside corridors,flower walls,delicate rockeries,winding path,beautiful antithetical couplets,Here visitors can enjoy the scenery of willows flowers singing birds,flying butterflies and swimming fish.

原文辞藻华丽、句式工整,再加上美轮美奂的诗句,给读者带来艺术的熏陶。译文过分的寻求遵照原文,这样的翻译违反了旅游英语翻译的“直扣主题、重客观描述”的翻译规则,其复杂,浮华的语言会在英语读者中产生文化障碍;不知所云。另外“亭台楼阁、水榭花樯、奇石假山、曲径回廊、佳联偶对”仅是对“临濠水榭” 的陪衬,不应在译文中喧宾夺主、给译语读者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建议改译如下:

The Linhao Waterside Pavilion is a graceful pavilion with winding corridors and delicate rockeries besides.Here visitors can enjoy the scenery of willows,flowers,singing birds,flying butterflies and swimming fish.

三、结语

狼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范文3

关键词:NBA球队名称;归化;异化;韦努蒂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8-0208-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3.053

1 . 语篇类型,功能与翻译目的

正如每个人的名字一般,每一支NBA球队都拥有自己的队名。篮球运动作为一项体现拼搏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体育运动,其队名要能够体现这支队伍的历史和文化,有助于鼓舞队员们的士气和精神以及争取大众的认可和支持。可见,队名不仅仅是信息类(informative)语篇,同时更是宣传鼓动(vocative)和施加影响类(operative)语篇,其主要功能是向人们展示球队精神,争取更多的支持者,推动球队的发展。队名的语篇类型特点为词语简洁,积极向上,个性感强,易为大众认可,便于记忆,富有内涵。因此,队名翻译的预期译文功能是让外国球迷了解球队,喜爱球队,支持球队。

2 . 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以及韦努蒂关于归化/异化翻译观点的转变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活动中采取的两种不同的翻译取向。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语篇;异化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外来语篇的“洋味”。1813年,德国哲学家斯莱尔马赫提出翻译的两种取向:疏离和归化。疏离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归化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在此基础上,韦努蒂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首先提出了归化与异化。多年来,韦努蒂一直极力主张异化翻译,反对归化翻译,在其《反思翻译》一书中指出:“抵抗式翻译(即后来的异化翻译)”可以有助于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生成陌生化的译本,从而标示出目标语文化主流价值观的边界,并阻止这些价值观对文化他者进行帝国主义的归化。然而他在《译者的隐身》第二版中,改变了观点,认为归化和异化是二元共存,而不是二元对立了(袁晓宁,2010)。在与张景华的交流中,韦努蒂指出:其研究基础不仅包含后结构主义,同时也借鉴了其他哲学流派的思想,其思想吸收了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等等(张景华,2009)。因此,我们不能片面、极端地理解归化/异化理论,而应当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灵活运用归化/异化策略以达到翻译的预期目的。

3 . NBA球队名称的归化翻译取向

从NBA球队队名的语篇功能和翻译目的来看,大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主动向受众的文化背景靠拢,译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意象以争取中国球迷的支持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例如TORONTO RAPTORS中,raptors本意为“凶猛的禽”,如鹰、鹫等,具有速度快、灵活性好、观察力敏锐等特点。然而西方文化中龙的形象常常是邪恶诡异的,在队名中以猛禽指龙的可能性不大。将其译为多伦多猛龙队,就是运用了归化翻译策略,以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吉祥、勇敢、强大、霸气的特点来表现TORONTO RAPTORS的内涵,“猛”字恰好地体现了球队队员的强壮和势不可挡。而有些媒体译为暴龙队或恐龙队则令人联想到恶龙残暴、血腥的一面,不容易获得球迷好感。DALLAS MAVERICKS中mavericks意为“小牲口,不受驯服的动物”,引申意为“特立独行的人,反传统的人”。直译为“小牲口队”显然不妥,可是如果忽略mavericks的本意,译为“独特队”又显不够贴切。在中国,常见的牲口有牛、马、驴、骡等许多。但是考虑到其引申义,则不难想起mavericks与中国谚语“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相通之处。因此,选择小牛犊为mavericks所指,译为达拉斯小牛队最能体现球队敢于拼搏、勇于挑战的精神。一些媒体将其译为达拉斯牛仔队则属于异化策略翻译,以美国西部牛仔充满活力、敢于闯荡的形象诠释球队的精神内涵。WASHINGTON WIZARDS中的wizards指“巫师”。巫师在西方是具有神奇魔力的形象,使用咒语和魔药,负责传示神谕,能够预言,有正义与邪恶之分;然而在中国,人们提起巫师总是联想到装神弄鬼、助纣为虐的形象,特指掌握邪恶力量的坏人。因此,译为巫师队容易招致反感。相比之下奇才一词则好得多。在中国,人们把能力出众的人称为人才,历史上就有著名的“四大才子”。对于具有某一方面特殊才能的人则称为奇才以显示其优秀以及与众不同。可见,将WASHINGTON WIZARDS译为华盛顿奇才队很好地运用了归化的策略,把球队名称内涵巧妙地融于中国文化之中,容易与受众产生共鸣,为受众所认可。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对于同一内涵有时需要不同的意象来诠释,若不灵活变通则可能造成笑话甚至是反效果。此时采用归化策略来进行翻译就能很好地化解中西方文化上的反差,实现预期翻译效果,再现球队名称的精神内核,达到语篇的翻译目的。

4 . NBA球队名称的异化翻译考量

异化翻译策略是指在译文中尽量保存语篇的原汁原味,即异国风情,以期达到让受众了解源语篇所属语言的文化价值的目的。当某些NBA球队队名与球队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例如反映球队所在区域或纪念特殊历史事件时,若勉强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就不合时宜,甚至可能导致“四不像”的尴尬局面。此时,异化翻译策略就更有助于中国球迷正确理解球队文化,领略异国风情。采用异化翻译时,要注意两点。首先,异化不是简单的直译,而是翻译过程中文化诠释方法上的一种选择;其次,异化翻译常常需要加以注释,帮助受众了解源语篇语言的历史和文化。例如Boston Celtics,球队名称源于波士顿社会人口结构特点。波士顿有许多爱尔兰移民,其中不少移民是凯尔特人。因此,译为波士顿凯尔特人能够准确地反映球队历史,这种以先祖命名的方式稍稍加以解释也能使中国球迷理解起来毫不费力。在福建闽南地区,有整片的村落住宅依然题有“鲁国公堂”、“渤海流芳”等字样以示自己为山东渤海一带移民的后人。尽管他们移居至福建已历三代,却仍然以先祖的归属地标榜自己,中国人民的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与Boston Celtics这一队名的意义有异曲同工之处。还有著名的L.A. Lakers译为洛杉矶湖人队。在中国是没有“湖人”这个概念的,之所以采用异化策略,坚持译为湖人队是因为1948年加盟NBA时,球队还在明尼阿波利斯,一座被称为万湖之地的城市,于是便有了Lakers,意为在湖边生活或工作的人。1960年,球队搬迁到了洛杉矶,冠以新的城市名却没有更改队名,即L.A. Lakers。在中国,人们熟知“山里人”和“渔民”这样的概念,因此,要受众理解“湖人”的意义并不困难。这样的异化翻译处理既成功地向中国球迷展示了球队独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归属,又能较容易地为中国球迷理解和接受,顺利实现了预期的语篇翻译目的。正符合了韦努蒂后期的观点:异化的翻译需要结合归化的语言才能完美地展示给受众,正确地为受众所理解和接受。And this means that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foreign text can only be signaled indirectly by their displacement in the translation through a domestic difference introduced into values and institutions at home(Venuti, 2004). 将New Orleans Hornets译为新奥尔良黄蜂就稍显曲折。NBA球队有以动物名作为队名的传统,在中国的文化中黄蜂虽不如灰熊、公牛、雄鹿等动物那样能使中国受众立刻将动物特征与篮球运动特征联系起来,但在蜂类中黄蜂也称得上骁勇的大个子,且蜂类擅长的就是群体进攻,译为黄蜂队也算恰如其分。相传在南北战争期间,夏洛特附近的黄蜂群帮助驻扎在当地的南军打跑了北军。从那时开始,黄蜂就被视作夏洛特的庇护神。将Minnesota Timberwolves译为明尼苏达森林狼则是陌生化策略的运用。Timberwolves原意是灰狼,即我们所说的大灰狼。中国受众立刻联想到的恐怕是大灰狼与小红帽中的经典大灰狼形象,狡诈、阴险,被聪明的小红帽识破诡计后惨遭猎人猎杀。译者对直译的灰狼形象进行陌生化处理,译为森林狼或木狼,强化了源语篇文化中灰狼居住在森林里,健壮而善于奔跑的动物形象,更容易获得中国球迷的认可和好感。由此可见,异化翻译的过程中,说明性的注释和对译入语境传统文化的考虑都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对于归化/异化取向的选择要以具体的语篇类型为依据,以翻译目的为导向。即便在同一类型的语篇翻译中,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合适的策略。在翻译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要始终将理论与翻译实践结合,不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才能从译文中认识理论的内涵的价值,从而为进一步发展理论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Venuti, L.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 London: Routledge, 2000.

陈小慰.新编实用翻译教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狼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范文4

论文摘要:文学作品与文学译作生存于两个不同的文化语境,而无所不在的文化语境使得差异性在文学翻译中显得尤为突出。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正确处理翻译中的差异性问题已成为翻译界一个新的关注点。文章以贾平凹的小说《浮躁》与其英译本rubulence中的英译为例,从语用移情的角度出发,对汉英文学翻译之异化策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了对比分析,认为异化策略有助于不同语言的文化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文化全球化的讨论也日趋热烈。然而,文化全球化的内涵是文化的民族性特征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并非文化的统一。面对这一新的发展动态,我国翻译研究的文化价值取向也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张柏然教授认为,中国21世纪的译学研究应将“对实际翻译活动中的‘纯翻译问题’的关注拓展为对现实个体和整个民族命运的关怀,为百姓和民族文化的新生寻求适合的翻译策略”孙。本文以《浮躁》与其英译本中汉语文化意象的英语“异化”与“归化”译文为例,运用跨文化交际的语用移情理论,就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与翻译策略的选择作以粗浅的探讨。

一、移情作用与语用移情

1.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原是一个美学和心理学概念,由德国费舍尔父子最早提出,用以说明审美时人的心理活动。他们认为,只有人移入感情到对象上去,才能使其审美活动达到最完美的阶段。这一概念后来被广泛应用到人际交往中,意指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移情心理会使交际者变得更加宽容,更容易接受不同的个人,认可不同的文化和观点。

2.语用移情

“语用学所关心的是说话人(或写作者)所传递的和听话人(或读者)所理解的意义”(pragmaticsisconcenredwiththestudyofmeaningas communicated by a speaker(orwriter)nadinterpretedbyalistener(orreader)。何自然先生将移情的概念借用到语用学领域,指言语交际的一方如何刻意对另一方吐露心声,表达用意,听话人或读者又如何设身处地地来理解说话人或写作者的意图和心态口。

3.语用移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汉英跨文化交际主要是指中国人如何用英语同英语本族人进行交际,以及英语本族人是否容忍以英语为外语的中国人所表达的不完全地道的话语。由于语言交际不仅涉及语言本身的各个层面,还更多地涉及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和现实环境,因此为了实现交际的成功,双方必须使自己的语言顺应环境,并根据环境去顺应语言。假如交际的环境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作为以英语为外语的中国人,我们会尽可能用正确、地道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但如果交谈内容与中国国情和文化密切相关,那么所谓地道英语便无从谈起了。这时,成功的交际就必须依赖于英语本族人心理上的移情作用。既然身在中国,交际中的英语本族人能够入乡随俗,尊重异国的国情和文化,做出语用移情,容忍和接受这些对中国特有事物的“不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

总之,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移情要求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有意识地摆脱本民族语言文化的束缚和影响,将自己置身于另一种语言文化模式中,主动如实地领悟和欣赏该语言和文化,从而帮助交际获得成功。

二、汉英文学翻译之异化策略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其过程必然涉及两种文化。周志培将翻译中的文化问题作了大小之划分。翻译中的大文化就是文本整体所反映的或蕴含的文化。翻译中的小文化(亦称文化因素),是蕴涵在词语或表达法(包括谚语、成语、俗语等)中的文化“¨蚰”,如《浮躁》中的“忙处加楔”、“吃在碗里看在锅里”等所反映出的民族文化,属于小文化的范畴。文学作品中的小文化,在翻译中可以转换,也可以移植。转换就是以目的语文化所固有的形象去替代原文中的文化形象,转换的结果使原文的文化意象发生了顺应改变,以目的语形象替代源语文化形象的目的在于使译文适应目的语读者,顺应译语文化而被接受,这种替代和调整的翻译策略称之为归化(domestication)。移植则是将源语的文化意象或形式移植到目的语文本中,其结果将使译语的语言文化由于进入了外来文化因素而产生某种变异,这种变异称之为异化(foreignization)t487),异化的目的在于使目的语读者尽可能多地接触到与母语不同的源语文本中的异域文化意象和相对陌生的表现形式。

1.异化的必要性

许建平、张荣曦在论述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周总理陪外宾看《梁祝》。译员向外宾介绍剧情时说了半天客人仍似懂非懂。周总理见状哈哈一笑说道,这就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位作者将周总理诙谐机智的谈吐称作是“我国外交译事中的归化杰作”¨解。虽然两部作品都是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但两者的故事情节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却大不相同。从文化交流的目的考虑,以英语文化中的固有形象替代汉语言中的文化形象,似有不甚贴切之嫌。因为这不但不利于译文读者对汉语文化实质的了解,影响我国本土文化的传播,而且由于译文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大相径庭,而歪曲了我们的民族形象。两位作者还指出,“以外国读者群体为对象的汉译英则宜走归化之路。理想的汉译英翻译作品应当尽量向英语靠拢,以符合英语语言文化的习惯表达法。”因为“外国读者对中国及其语言文化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如中国读者对外国语言文化的了解”。汉英翻译中被移植进译语的文化因素从语言应用的角度对于译文读者可能一时不习惯,但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西方人也在逐渐了解中国的语言与社会文化。例如美国的《时代周刊》将毛主席所倡导的“百花齐放”和江主席所提倡的“讲政治”分别表达为“letahundredlfowersbloom’和‘talkpolitics’。

翻译是不同文化的交流活动,其最终目的是寻求不同文化间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必须是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为基础的融合。因此,译者在翻译中就必须尽最大可能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质和差异性。英汉翻译作为英汉两种文化交际的桥梁,我们不仅对内要“拿来”,要适当吸收一些英语文化的异质成分,对外也要“送去”。季羡林先生说得好,“今天我们的文学也能帮助外国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他们不来拿,我们只有‘送去’,这就是我的‘送去主义’。我们的文学要“送去”,而文化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精髓当然也要跟着文学一同送出去。

罗进德先生指出:对外介绍我国文化,扩大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是信息时代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的历史任务。如果我们的汉译英文学翻译一味地走归化之路,我们何以实现我们的“送去主义”,又何以能对外展示中华民族文化之民族特征?因此,文学翻译的汉译英也应该采用英译汉的异化策略,即在汉英翻译实践中尽量采取异化策略,将汉语言的文化特征尽可能移植到目的语英语中去,即尽量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文化的特异形象。从策略上讲,就是将源语与译语的语言符号转换拓展为对该民族文化内涵的移植。这一原则与策略在英汉的翻译实践中已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经过努力,这种策略也会在汉译英的翻译中获得成功。因为异化的策略不仅能满足译入语读者接受异域文化的阅读期待,而且也是翻译乃文化交流之桥梁的释然。异化翻译对译入语民族的文化、语言及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各个民族发展史中都是有目共睹的。因为翻译是因民族的发展需要而诞生,自然要以促进民族发展而延续。因此,打破自我封闭,坚持既要“请进来”,还要“送出去”的原则,才是新时期中国翻译及翻译研究的真正使命文化交流是在不同文化的不断碰撞冲突中从陌生逐渐相知,相互理解,相互依存和交融的。

2.从语用移情的角度看异化的可能性

孙致礼先生认为,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性问题,基本策略有两种:一是“融化”,一是“活现”阳¨蚰。所谓“融化”,就是一味地用译语的文化品位取代源语的文化品位,如英国学者hawks翻译《红楼梦》时把“阿弥陀佛”译成“godblessmysoul!”,用基督教文化代替了中国的佛教文化,很可能让西方的普通读者认为中国人也信奉上帝。这样的做法“以假象,假信息蒙骗译文读者”。¨埘。“活现”则要求译者以一种开放、尊重的心态去面对文化的差异性,尽可能地将异域文化的差异性真实地移植到目的语文化之中,使其以“异者”的文化身份出现,并融入译语主体文化之中同生共处。

语用学的社交语用移情观认为:跨文化交际双方都设身处地尊重对方的思想感情和观点,以实现交际的成功。从交际的角度讲,汉英文学翻译正是以英语表现形式再现以汉语文化为背景的汉语文化形式的异域文化移植,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由于心理上的移情作用,译者作为交际的一方,会尽可能把希望表达的思想(原文的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和所承载的文化)用正确地道的英语表达出来。但是由于交流内容都是中国语言代表的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事情,那么很多信息就很难用所谓地道的英语展现出来,难免山现一些译文读者感到怪异、生疏的“离格”英语。但这些“离格英语”若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则很自然。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venuti)认为,如果译文读者对译文有一种陌生和疏远感,即感悟到了文化差异,外国文本在目的语中就获得了一时的解放…。译文的读者作为交际的另一方,他们知道自己的是译本,译本里讲的是外国事和外国人,因此他们会设身处地,尊重异国的国情和文化,“移入感情”到译作中去。请看《浮躁》…英译本turbulenceu¨中一些有关的译例。例1“田中正是吃在碗里看在锅里,陆翠翠毕竞是个处女呀!””“tianzhongzhengisamanwhohashiseyeonthepotwhilehe’seatingoutofhisbow1.afteral1.lucuicui’savirgin!’,…㈣例2“俗话说:物以类分,人以群聚,这种把人也分成类或许还有几分道理,可这几分道理我也能知道!’’ⅲ(266)“there’sasayingthatgoes,objectsaredividedintocategories,peopleraebroughttogetherincrowds.now,theremightbesomethingtodividing people into categories,butthatdoesn’ttellmeanythingidon,talreadyknow.

例3“龙生龙凤生风,老鼠儿子能打洞,这小子就杀了人!’’n翱adragon’ssonisadragon,aphoenix’ssonisaphoenix,na darat’ssonknowshowtodigaholeintheground.sohemurderedher!,,例4“即就还有一个名额,狼多肉少,能争得我吗?’’‘。“thatonlyleavesonerela opening.na dthereraeplentyofpigsatthetrough,sowhatmychna ces?’’

语用翻译观认为,翻译应该使原文和译文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达到等值效果。上述四例言简意赅,饱含文化色彩,译文与原文完全达到了语用等效。如果译者认为译文读者虽然不熟悉某种语言现象或意境甚至对之感到陌生,但是只要他们可以通过译作提供的语境来理解该现象或意境,那么他就可以采取异化的策略,将该现象或意境所承载的文化因素原原本本地移植到译语文化中去。

例1的“是吃在碗里看在锅里”直译为“has his eye on the potwhile he’s eating outofhisbowl”,虽然这一语言现象可能并不被译文读者所熟悉,但他们根据译文所提供的语境“afteral。lucuicui’savirgin很容易理解其文化形象,从而推导出暗含意义(implicitmeaning),即田中正对女色贪婪成性的丑恶嘴脸。例2、例3中的“物以类分,人以群聚”和“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能打洞”在译入语中都有与其相对应的表达法,如“birdsofafeatherflocktogether。”或“finefeathersmakeifrebirds.”和“like father,likeson.”但译者却没有用译语所固有的文化形象去替代原语的文化形象,而是将原语的文化形象直接移植到了译语中。而译者的这一抉择既是基于对译文读者和译文语言环境的正确判断,也是基于翻译乃文化交流之目的。例4的“狼多肉少”的文化形象被转换成“plentyofpigsatthetrough”以后,虽然很地道,但其结果却使原文的“狼多”变成了“猪多”“肉少”变成了“槽口小”。其实,“狼多肉少”完全可以按照汉语的文化意象翻译为“there’stoo little meatfor so many wolves”n n,译文不仅能够传达原作的真实意图而不被译文读者误解,而且还为译文引进了异域文化。虽然译文读者对这一文化意象的表达不甚了解,但基于读者的世界知识:狼是一种生性凶猛、残忍、贪婪的食肉动物,“there’stoolitlemeatforsomnaywolves”的“狼多肉少”的直观形象更容易在译文读者头脑中产生这样的联想:名额之少,竞争之激烈,宛如一群饿狼扑食之势,从而达到翻译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这些汉英翻译文化因素移植现象在译入语中的出现如初酿新酒,初次品尝,总觉得口味有点“怪异”,经过一段时间的老熟醇化,便可逐渐为异域读者所喜闻乐见,因为“移情作用是对他人或他文化的欣赏,使人认识到自己的语言、文化、举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

狼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范文5

关键词:生态翻译;葛浩文;文本

葛浩文,美国著名翻译家,是目前英文世界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数量最多的译者。他的翻译作品严谨而地道,使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中国作家莫言得诺贝尔奖后,作为莫言小说的英译者,葛浩文的知名度从文学翻译领域到社会领域迅速提升。十几年来,经他翻译、介绍的莫言作品逐渐被西方读者所了解、所欣赏。莫言获奖,葛浩文功不可没。中国小说走向世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译者起着连接东西方的桥梁作用。中国当代文学被外界所了解,葛浩文的作用不可以忽视。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葛浩文曾经此次表述:“作者与译者之间,是一种不安、互惠互利,且偶尔脆弱的关系。”葛浩文不经意间对作者与译者之间关系的阐述,恰恰回答出一个深刻的翻译命题:“译者中心论”与“译者责任”间的平衡。

翻译生态学理论认为:翻译即适应和选择。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的一种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翻译生态环境因素所左右的选择活动。这样的选择发生在翻译活动的各个方面,存在于翻译过程的各个阶段。翻译的生态平衡论,最终依赖译者的适应于选择来实现。简言之,当翻译中过程难以实现的时候,译者要发挥主观的能动性与创造力,根据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做出各种选择和改变,自主对翻译文本进行移植。理想的译者,在诸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翻译生态圈,做出选择,平衡翻译生态链的每对矛盾。

生态翻译学认为:原语是一个文本生态系统,译语是另一个文本生态系统,两种文本生态系统均涉及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译者的任务就是做出选择,平衡两种文本的生态系统。文本的选择需要译者平衡个人喜好与外部需求的关系。莫言获得诺贝尔经后,中国一些作家相信:请葛浩文翻译自己的小说,就可以敲开西方主流阅读圈的大门,甚至可以获得一些国外主流文学评论圈的关注。如何能让作品进入葛浩文的视野?熟人的引荐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但是对于翻译原文文本,葛浩文有自己的选择。葛浩文表示:“有时是我喜欢小说的某些情绪、风格,有时则是出于某种直觉而选择。”“我只译我喜欢的小说。我不可能花几个月时间去翻译一本我仇恨的、不认可它的思想和文学趣味的小说,那样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 除了个人喜好,销售市场和读者的喜好,也是译者不可忽视的因素,对姜戎小说《狼图腾》的翻译,就是市场因素决定的。葛浩文已经选择翻译了萧红、陈若曦、白先勇、李昂、张洁、杨绛、冯骥才、古华、贾平凹、李锐、刘恒、苏童、老鬼、王朔、莫言、虹影、阿来、朱天文、朱天心、姜戎等二十多位名家的四十多部作品。

中国当代小说作品众多,如何选择原文文本,翻译成外国读者喜欢的译文文本并不容易。

葛浩文说:“我忠实地在为两部分读者服务,这一信念推动我兴致勃勃地将中国作品译成易读、易懂、易找到销路的英文书。”对于葛浩文的翻译,国内存在两种不同的评论。文学和翻译界人士多数认为:葛浩文对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文学翻译完美无缺,没有这样优秀的翻译家,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时间会更加漫长。另一种观点认为:以“市场”为导向,以读者的喜好为标准翻译中国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思想。中国人的形象在欧美人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以市场和读者为导向的思想,会加深西方人对中国人形象的进一步误解与扭曲,还会使中国文学离着所谓的世界中心越来越远。

生态翻译学追求翻译系统的动态平衡,多样统一。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社会行为,应该以译者为主体,同时规约译者的道德行为。从广义文本的生态平衡角度看,葛浩文的翻译,无论文本的选择,还是文本的处理,都致力于保持两种文化背景下,忠实于原文作者与迎合译文读者的和谐统一。仅就语言生态平衡而言,译文保证了原文与译文的词义平衡,句意平衡,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平衡。葛浩文并没有刻意选择贬低中国人,揭露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性中的丑陋与恶习的作品。葛浩文选择了当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家的作品,如果一概而论,认为所有这些作品有损于中国人的形象,只能说明,中国当代小说家的价值取向有问题。

在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葛浩文也做到了“忠实”与“移植”的和谐统一。

翻译莫言和姜戎的小说时,葛浩文对小说做一些必要的压缩去迎合西方读者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为了照顾外国读者,《狼图腾》删除了原文中的引用按语,加注了很多注解,使波澜起伏的故事紧扣心弦,更加小说化和故事化。比中文版更加的酣畅淋漓和回肠荡气!葛浩文多数译文对原文的改动很节制,绝不像外界传说的那样对原著作大刀阔斧甚至几乎重写。莫言小说《四十一炮》和《檀香刑》的翻译几乎没有改动,原文翻译。

参考文献:

狼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范文6

一、明确文言文翻译的关键

人们常说:“打蛇打七寸。”七寸是蛇的要害,打在那里一下子就能把它打死。文言文翻译也是如此,考生必须抓住翻译的关键,否则会徒劳无功,白忙活一场。总的来说,文言文翻译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

(一)关键词。

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有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文言句子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尤其是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翻译的时候,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就能得分。反之,关键词语翻译错误,或不准确,那么这个分就遗憾地丢掉了。如:“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 这里即有两个关键词:“承”译为“承受”“秉承”一类的意思;“年”译为“年成”“收成”一类的意思。如果两个关键词翻译错误,这个题就很难得分。

(二)特殊句。

特殊句式(包括固定句式)的翻译,也往往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之一。考生如果不能识别某个特殊句式,不知道它的特殊顺序、固定译法,就不能准确翻译这个文言句子,因此丢分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如:“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这是一个“……者,……也”形式的的特殊句式,翻译的时候必须翻译成“……是……”,否则就要丢分。

二、把握文言文的翻译原则

具体说来,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如初中课本《狼》一文中:“其一犬坐于前。”只看这一句,似乎可以翻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文“途中两狼”,“少时,一狼径去……”可知“坐于前”者不是“狗”,而应是另一条“狼”。“犬”的意思,即“像狗似的”,用来修饰“坐”的姿势的。这个例子说明,译古文先应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紧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

(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如:“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句中的“其”,应译为“难道”,表反问语气,后句中的“其”要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但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确,可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则使人容易理解了。下面几种情形往往需要意译。

1.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时。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假如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轻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再如:“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又如:“金就砺则利。”一句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假如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2.使用紧缩复句或言简意赅的句子时。

如:“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这个句子属于紧缩复句,直译不好翻译,只能意译为:“刑律严酷,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宽疏,就控制不住犯罪。”

3.为了渲染、铺陈某种情况而故意用繁笔时。

如: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句子中的“席卷”“包举”“囊括”“并吞”意义相同,“天下”“宇内”“四海”“八荒”意义相同,都是为了渲染铺陈,因此必须意译作:“(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三、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文言文的翻译其实是有技巧可遵循的,具体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留。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也无需翻译。如:“ 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我们可以直接将其译为:“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四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再如:“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行军用兵”作为一个成语,我们没有必要大费周折地去翻译,只要照抄即可,因而可译为:“深远的谋略,行军用兵的本事,不及过去的那些将领。”又如:“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其实指的就是李广将军,应保留下来不用翻译,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二)放。

将那些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的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放弃,否则会使句意不畅。如:“宋何罪之有?”在本句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删去。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呀?”再如:“夫秦,何厌之有?”“夫”为发语词,无实在意义,翻译时不做理会。又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等都属于这一类。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唆赘余。如:“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公姥”为偏义复词,重于“姥”,所以翻译时只需翻译出“婆婆”即可。除此,有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也不一定要翻译。

(三)换。

用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词语替换与现代说法不同,音节不一致的词。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如(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其中“妻子”在古汉语中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2)“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处分”在古汉语中是“处理安排”的意思,翻译时要特别留心。

(四)补。

将原句省略的内容适当补出来,使句意完整通畅。如:“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将“焉”后省略的“而未至”(有能力到达却没有到达)补进去翻译才连贯。否则文理不通。又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 “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翻译为:“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

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如:“外连衡而斗诸侯。”“外”名词作状语,翻译为:“对外”“连衡”用作动词,翻译为“用连衡的策略。”“斗”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争斗”,因此正确翻译应为:“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五)调。

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将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有的学生翻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再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译为:“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为节操而死的臣子。”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而况人臣乎?(《触龙说赵太后》)译为:“国君的儿子,是他的亲骨肉啊。他们尚且不能靠着没有功劳的尊位和俸禄,而守着贵重的金玉,况且一般人呢?”

需要说明的是,文言文中表达语气的助词,也应根据现代人的表达习惯进行调换。如“乎”“哉”“焉”等用在句末,可用“啊”“呢”等调换。

(六)缩。

上一篇欢庆六一

下一篇秋天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