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人生范例6篇

透视人生范文1

[关键词]人际交往时代特征积极与偏激心理品质

[作者简介]陈义静(1964-),男,河北沧州人,河北联合大学后勤第一集团党总支书记,高级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唐山063009)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89-02

交往、交际都是指与他人的往来、接触、联系、沟通,而人际交往是指人们在特定环境或条件下,以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彼此接触、交流和沟通,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人际交往,是人们生活、生存必要的自然的活动,而交往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工作空间和质量。当代大学生满载着现代社会信息并出于自我锻炼的主观意图,积极与他人交往,但在交往中也透视出一些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人际交往中印记着时代特征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变革,各国适应并推动着世界由两级向多级化发展,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当今世界的极度开放,加快了人员、物资、信息等流动,形成了相互依存的世界整体性。我国的改革开放适应世界潮流不断深入,快速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视野不断扩展,同时也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激荡的影响。整个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和信息传播的现代化,极大缩短了社会和学校之间的距离,推动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大学生急切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心理十分明显。因此,他们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储存必备的素质。他们在积极的交往中印记着社会和时代的基本特征。

1.人际交往的开放性。人际交往是人的活动内容之一,是人的社会属性。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个人又是群体的成员,在社会群体中的每个人必然要和其他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发生种种联系,以表达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理想追求,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无论是改革开放前的大学生还是当代大学生都概莫能外。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改革开放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多从性格、情趣、理想出发,在平淡的交往中获得帮助,在真诚的交往中结成友谊,交往没有鲜明的目的性,交往的范围基本限于同学之中。当代大学生失去了毕业后由国家包分配的无忧无虑的优厚条件,现实引导他们人际交往的范围从学校扩展到社会可以接触的人群,而且具有强烈的社会扩展意识,这是为了将来走向社会寻求职业做必要的准备。他们交往中虽然也是以性格、情趣为基础的,但是为了寻职就业也会不情愿地跨越这个基础,导致交往的松散性、不牢固性,因此交往中的不够真诚是必然的。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决定当代大学生交往的开放性,或由于经济原因或为了开阔视野、锻炼自己,他们不再死守课堂和书本,而是走出校园积极接触社会,打工、兼职甚至创业预演,这对于解决经济困难、丰富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无疑是好事,但是社会上各种不健康的因素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思想意识、生活追求较为普遍地滑落。

2.交往的功利性。改革开放以前的大学生,在相对封闭和计划经济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人际交往是在平淡自然中进行的,不带有鲜明目的性,也很少有功利性的痕迹。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一些人在交往中的利益双赢、利益置换色彩十分突出。从交往开始利弊关系权衡到交往过程利益平衡,都突出了一种利益关系。在争取入党、担当学生干部、评选三好学生、获取奖学金、留校工作等活动中,往往采取社会上通常惯用的方法,包括找关系、拉关系、请客送礼等,以达到自己的功利目的。他们是功利主义的受害者,同时又是功利主义的传播者,功利性成为当今社会乃至当代大学生交往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3.交往手段的现代性。改革开放以前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基本局限于面对面地与同学交谈、接触。而当代大学生除了交往的这种直接性外,还具有交往的间接性的特点,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交往较为普遍。20世纪80年代后,在中国内地勃然兴起并快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电脑和移动电话已经普及,进入千家万户,使人们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也感受到了时代快速变化的气息。

当代大学生是富有知识、思想、兴趣、活力的特殊群体,站在时代前头学习、利用和掌握现代先进技术是其他群体所不及的,在超乎寻常地积极利用网络帮助学习的同时,开展人际交往,去认知社会、成熟自我、发展自我,校内尤其校外网吧生意火爆,关注的群体多是学生。交往的内容各有特色,有的结交同异性朋友,目的是为了获得友谊,从对方那里获得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有的是为了寻求异性感情,从而建立伴侣关系;有的是为了毫无意义地寻求精神上的刺激,填补心灵上的空虚;有的是为了从对方那里获得信任的同时,索取相关知识,以助学业;有的是为了索取有价值的职业信息,为将来走向社会做铺垫;有的是为了获取市场信息,为亦学亦商做准备,或为了开展网上经营,融 入商海。

显然,网络技术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个人和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开拓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经济意识和独立意识,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进程,提供了全新而快速的交际手段。但是,网络使得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引起党和国家关注的一些问题,使本来受到社会上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浮躁心理更加突出,使仅为了完成学业而无专业深入追求的心理进一步膨胀,使他们已有的独立自由意识扩大而变成自由主义,我行我素,组织纪律淡化,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同时,产生网络依赖疾病不鲜见,网上泛滥的各种灰暗信息及生活方式,摧残了一些不能辨别是非的大学生的心灵,阻碍了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人际交往中的积极与偏激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勇于探索、乐于追求,在人际交往中要比其他任何时代的大学生都积极活跃。兴趣、爱好、追求、探索、爱情、寻职等都成为他们积极交往的出发点,这和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自主自由程度加大,人员流、物资流、信息流等加快,社会上的人际交往的密集及其交往频率提速,市场竞争激烈残酷,寻职就业困难等因素直接相关。他们人际交往的积极性,既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成熟,也有利于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既有利于他们扩大活动空间,也有利于认知自我和展现自我;既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也有利于他们的社会化进程;既有利于学校的生机与活力,也有利于学生间的沟通与联系;既有利于他们学习和扩展知识,也有利于他们的探索与追求。总之,当代大学生积极交往,一是出于主观需要,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储备相应素质;二是迫于客观环境,当今社会,人员、信息流动加快,人们之间交往密集,不会有效地交往,缺失人脉,就难以生存立足。积极交往,是当代大学生认知社会、学会和掌握生存本领的一种进步的表现。

但是,在积极交往中也显现出偏激的倾向。就学校范围而言,交往不是从关心、帮助他人出发,不是能接触到的所有同学,而是有选择性的,认为必要的、有“价值”的就交往,除此之外不关注、不涉足。交往中家庭经济状况几乎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形成了经济条件好与不好界限分明的两个交往圈,使贫困学生本来由于经济拮据而产生的自卑、孤僻心理进一步加大,一般说来,他们的交往只能限于困难学生群体内部。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乐于交往,善于交往,交往中也表现出高傲、强势的特点。相反,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不善于交往,交往中的被动和弱势十分明显。这种交往中的反差和界限,一般说来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这也是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特点。

三、人际交往中的某种缺失

当代大学生的积极人际交往和成功交往,反映了他们对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基本追求,主脉是好的、值得称赞的,但在交往的心理趋向和行为方式中也透视出某些心理品质和胸怀的缺失。

1.缺少宽容。宽容的胸怀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品质。宽容就是雅量,雅量是做人最需要的也是最难得的品质。有了雅量才能容人、容事,也自然会器宇宏大,令人望而生敬。对学生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进行分析,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些学生人际交往很成功,获得同学的称赞和好评,关键是他们拥有宽阔的胸怀;而一些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失败,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宽阔的胸怀,不能容人容事,对一些小事斤斤计较。当然,雅量、宽容是有原则的,对大是大非的问题,是不能宽容的。大学生培养自己的宽阔胸怀,使自己成为雅量之人至关重要,器量愈来愈大,人格也就愈来愈成熟。就某种意义而言,有量才有气概,舍此,则无气概而言。

2.缺少真诚。真诚是交往的基石,没有真诚,就没有交往,即便有交往也会变成相互利用的卑劣的手段,而这不是我们所讲的交往。大学生在交往中,有的是出于真诚的目的,以真诚的态度与他人交往,也有的是出于某种私利与他人交往,这是我们所反对的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当然,这种交往是不牢固的,很容易被交往者识破而宣告终止,并由此产生不好的印象,使自己处于孤立的地位。交往是为了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相互帮助的友好关系,相互倾吐心声,彼此沟通心灵,缺乏真诚,这一切都谈不上。因此,真诚是人格的主脉,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我们必须注重培养自己的真诚,拥有真诚。

3.缺失谦虚。谦虚是对人的一种态度,是一种美德,更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健康的心理品质。谦虚本身就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也会由此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相互尊重,是相互沟通、相互交往的基础。一些学生不擅与人交往,或交往中的失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过于自负,缺乏谦虚的品质,总是妄自尊大、高高在上,乃至瞧不起别人,尤其是在学习上获得了嘉奖,得到了提升,便自吹自擂、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目中无人的同学,自然在心理上不愿意同他人交往,要是交往也是不平等的,同时,也必然使得其他同学不愿意同其交往。这样一来,主观上不同他人交往,客观上他人也不同其交往,人际交往就在不谦虚中被扼杀了。其实,不谦虚的人是浅薄的人,是不能成大事的人。古今中外的各路大家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谦虚二字。正像所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斯宾塞也说过:“成功的第一个条件就是真正的虚心。”可见,谦虚是人进步、与人交往的台阶,骄傲是人落后、隔绝交往的大敌。

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够成熟、知识和阅历需要积累阶段的当代大学生,在勇于追求和探索中带有几分盲从,在积极人际交往中带有某些偏激和缺失某些必要心理品质,这既说明社会环境的影响,也说明主观自我塑造不够,需要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施以科学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庆成,余岚.试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偏差与调节[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1).

[2]罗恒温.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中的社会心理学[J].科技文汇(上半月),2006(12).

透视人生范文2

[摘要]性爱是人类两大生产方式之一,没有性爱便没有人类的自身再生产,没有性也就没有人类的历史,也就没有继往开来。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性心理一大特点就是普遍的性与生殖崇拜。为此本文从: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性与生殖崇拜的主要内容及方式和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性与生殖崇拜的心理透视两个方面,对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性与生殖崇拜的产生及发展历程进行了心理分析。

[关键词]原始社会;性崇拜;生殖崇拜;心理透视

性爱是人类两大生产方式之一,没有性爱便没有人类的自身再生产;没有性也就没有人类的历史,也就没有人类的继往开来。那么,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性、又是如何认识我们的性呢?根据有关史料记载,中华文明肇于原始社会,人类的性心理特点也起始于原始社会,而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性心理的一大特点就是该时期人类具有普遍的性与生殖崇拜。尽管很多学术著作中都提及了此现象,但是很少有人对此现象进行系统的心理分析。因此,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性与生殖崇拜的产生及发展历程进行了心理分析。

1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性与生殖崇拜的主要内容及方式

1.1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性与生殖崇拜的主要内容

女性生殖器崇拜:许多古代岩画中都绘有大量的女性生殖器官,如新疆伊犁乌孙阿克塔斯洞窟彩绘岩画中的一幅画,就赭绘着一个十分醒目的女性生殖器官长约15厘米、高9厘米、内有一小圆直径2.5厘米;男性生殖器崇拜:如许多古代岩画中都绘有大量的男性生殖器官,还有许多男根崇拜物的制作。在天津文管处保存的一件棱柱状战国玉器就颇似男性生殖器,其上的铭文更是形象地记录了男性性生理过程,能长能短,能伸能缩,能吞能吐,最后还讲“顺则生,逆则死”;生命图腾崇拜:如许多古代岩画中都绘有男女交合或暗示男女交合的画面、突出与女性生殖有关的肥臀、丰满的双乳的画面以及“母亲崇拜”的画面,如红山文化中的孕妇裸像雕塑,新疆呼图县康家石门子大型生殖崇拜岩雕画中裸体男女共舞等。这三个方面的崇拜内容在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依次发生。

1.2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性与生殖崇拜的主要方式

1.2.1 在艺术上对性与生殖崇拜进行肯定的表现。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不仅直接地和夸张地描绘生殖器的唤起状态,如强调男性阴茎的勃起与坚挺,或突出女性阴唇的张弛和阴道口的拓开;而且还在原始的舞蹈中大量地体现了人类对性与生殖的崇拜。现今的许多社会学家都发现,至今保留下来的原始部落的舞蹈大多与性爱、生殖有关,人们很难分清究竟是为了性爱、生殖而舞蹈,还是舞蹈诱发了性爱去生殖;但至少可以肯定地说,在原始社会以性为主要内容的舞蹈是十分流行的。如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位于喇嘛庙西的德里哈达小山顶的岩画中,就有男女对舞的岩画。岩画中女性胸部画两个圆点,代表乳房;臀有尾饰,两腿叉开,尾下有一圆点,似滴液。男性尾饰更长,尾梢折卷,双腿劈开,阴茎向上翘起,似勃起状,两人正在兴奋地连臂跃舞。在阴山岩画中也有许多性舞蹈的内容,大多数男性舞蹈者都有被夸大的或勃起的阳具,有的舞蹈简直与性交无异。再如著名的“桑林”之舞,就是直接关于殷祖先简狄与玄鸟交媾之事的舞蹈。

1.2.2 在宗教上对性与生殖崇拜进行肯定的表现,最早的祭祀性舞蹈或巫术主要就是歌颂生殖崇拜的。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在举行一些祭祀活动时,如“蛙祭”、“鱼祭”等,都往往有性交的内容,有时甚至成为祭祀活动的中心内容。参加祭祀活动的男女先民们先是模仿性交动作热烈而疯狂地跳舞,祭祀仪式结束后则以群众性的男女野合来表示对神的尊敬、对人口和谷物繁盛的愿望。我国古书记载所称的“高祺”之舞,就是宗教性的鼓励生殖的舞蹈。

1.2.3 亲身实践。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性与生殖的崇拜不仅表现在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更主要的是他们满怀着神圣感去亲身实践它,用创造的生命来完成他们对性与生殖的崇拜。

1.2.4 除了男女生殖器受到崇拜外,还有一些象征物也受到崇拜。这些象征物或是形似(如石柱),或是内容、特点和生殖器的特点有些近似(如在古代中国把蛙、蟾蜍、葫芦、石榴、荷花等都看作是生殖和多子的象征)。这些象征物不仅在古代历史上大量存在,而且现在许多民族的许多风俗也与这些象征物“不谋而合”,如有些民族在新婚夫妇的床上洒上花生、莲子、红枣,表示早生贵子、多子多女。

2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性与生殖崇拜的心理透视

2.1 性崇拜是原始社会先民们原始情感向外透射和放大的结果

崇拜是人类自身在不断的进化演化过程中所保留传承下来的一种近乎本能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人们将自己内心的愿望、欲求、理想,尤其是情感和信念向外的透射和放大。原始社会先民们的情感无论是社会性、复杂性还是深刻性都比现代人要简单、肤浅。这是因为,情感是建立在人们的认识活动基础上的,反映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态度、关系,离开了客体,主体就失去了产生情感的基础。从原始社会先民们的活动看,他们的生命活动不外乎是生存与繁衍,没有我们现代人关于生存等级、生存质量、生命价值等多方面的追求,因此,他们的情感比起现代人情感的产生较为简单,情感的产生总是围绕着生存与繁衍这两个方面而发生。所以,对原始社会时期的先民们来说,繁衍活动也就是性活动不仅是他们生活的重要方面,也是他们情感产生的重要内容,性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原始先民们以直接的、狂热的、近乎动物本能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性的需求与性快乐,而对生活在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现代人们则不可能如此。

原始社会先民们认为,是性交合给他们带来这些需求与快乐的。因为在性交过程中,性高潮来临之前即积欲过程中,男女皆表现出心跳加快、体表的:动脉血管暴涨、眼球的视网膜变红、全身的腺体及全身的皮肤组织加紧工作、身体的各种分泌物也有所增加;而在性高潮即解欲过程中,男女的肌肉痉挛,生殖器官发生节律性运动,其功用就是把积蓄已久的一种神经力量释放开来。这种节律性运动及最后的释放过程既可以使人的神经、血管及肌肉极度兴奋、如颠似狂,又可以使人产生通体安适、劳作后的懒散、心旷神怡、了无牵挂、怡然自得、万物皆我、天地皆春的感觉。这种积欲、解欲的过程对生活在生存条件极度恶劣、生命安全时时受到威胁的原始先民们来说,除了食物的获得以外,这是令他们非常愉快、也非常渴望得到的一种最直接的、最有吸引力、最重要的情感。他们将自己内心这种强烈渴望得到愉悦情感的愿望向外无限的透射和放大,对给他们带来这些需求与快乐的性交合产生了崇拜即性的崇拜。这可从许多古代的遗物及遗迹中可以得到证明,如:1988年在内蒙古曾陆续发现了出自3000多年前青铜时代的岩画,就有男女交媾,这反映出阴山远古居民性崇拜的特有心理;在新疆呼图壁康家石门子 岩画中有许多明显暗示男女交合的画面,画面中女子表现出轻松、欢快、愉悦欢畅的心情,而男子则多表现出强烈愉悦的心情。其中一幅一男一女刻画得十分醒目,男子正右臂平伸,右手上举,左手下垂,把持着被特别夸张了的粗大的、几乎与人等长的生殖器,直指那细腰长腿、形体俏丽、通体涂红、头戴插有翎羽高帽的女性人像,整个画面表现出了男子的激情与女性愉悦的应和。在新疆巴里坤、木垒县四道沟及温宿县阿登确鲁等地都发现有许多这样的岩画。可见当时人类情感世界中,最集中、最突出的内容当属生命的冲动。生命的冲动是一种近乎动物性的本能冲动,是自发的、不可抑制的、情不自禁的,是给当时人类生活带来莫大欢愉的内容。因此,性交即性的崇拜是原始人们将自己内心这种强烈渴望得到愉悦情感的愿望向外无限的透射和放大的结果。

2.2 性与生殖的崇拜是原始社会先民们原始思维的结果

任何崇拜都是以崇拜者对崇拜对象的神秘性认识为前提的。原始社会先民们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无法抗拒的、人类理性不能合理解释的自然物,通过发挥无穷的想象,赋予其“神”的意志,对它顶礼膜拜,有敬有畏。如果他们对它顶礼膜拜后碰到了好运气,就会对它形成更进一步的崇拜;如果碰到了坏运气,就会对它更加敬畏,更会加深进一步的崇拜。原始社会先民们对性与生殖的崇拜是原始社会先民们原始思维(即神秘意识)的直接反映,它的产生是以原始人对生殖器官的构造及功能不了解造成的。

在人类开始阶段,人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求生存与求繁衍,即除去求得生存之外,就是求得生命的延续。通过生殖来延续生命是当时的性价值观。而千千万万年以来,生育和生命起源的神秘性是自然神秘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说从人类诞生开始,这个最深奥的自然之谜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而且有了各种各样的推测,性与生殖仿佛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于是敬畏和崇拜之心油然而生。先民们不仅对生育之谜充满好奇,而且对人类的生殖器官带给了人无限欢愉的不可思议的功能,感到无比的神奇。但是由于当时思维水平的低下,原始社会的先民们不可能明白生殖器官的奥妙,因此,他们认为性的愉悦是“神力”通过生殖器官发生的作用,生殖器官具有神性和神的力量,应该对它顶礼膜拜。所以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就把这个神奇的能给人带来性愉悦的生殖器官作为性崇拜的核心内容,希望它不仅能够给人带来快乐,而且要带来繁衍的昌盛。如我国珠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及柳江金兰寺等处发现的陶祖、泉州等地的石祖等。“祖”即是男性生殖器,它是由象形字“且”发展而来,旁边加上“丰”部,意为祭祀男性生殖器。至于近年来多次发掘的岩画中更是存在大量大胆、清晰表明男女性器官、交媾、生殖、欢庆的场面,这充分说明性与生殖崇拜的历史是悠久的,它们在古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3 原始先民们性与生殖崇拜的演化进程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反映

为什么说原始先民们性与生殖崇拜的演化进程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反映呢?据许多科学家对我国古代岩画及出土的历史文物分析,我国原始社会性与生殖崇拜经历了女性生殖崇拜、男性生殖崇拜、生命图腾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性与生殖崇拜的对象及内容都与当时的社会发展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先民们性与生殖崇拜的演化进程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反映。

氏族的形成必然是从母系氏族开始的。因为当时男子从事打猎、捕鱼,女子从事采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女子采集所得的收获要比男子狩猎要稳定得多。在这种经济状况下,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占有了显著的地位。同时,实行族外婚,男子夜晚到女方氏族中过夜,白天回到自己氏族劳动,所生的子女皆归女方所有,使得氏族成员“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人们按母亲的血缘关系确定亲属关系。在母系氏族内部女性作为直接生育者、养育者对后代具有生杀大权。总之,妇女无论是在生儿育女还是在物质经济方面都比男子优越一些,所以,女性在当时拥有极高的地位,女性在生殖繁衍过程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偏执地认为人类生命主要归功于女性,对女性生殖器官的崇拜可以促使人类生殖繁衍的繁荣。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母系氏族时期女性性与生殖崇拜意识十分突出,大量的岩画都清楚地绘着夸大的女性性特征,如,细腰、肥臀、丰满的乳房等。

透视人生范文3

牡蛎基因能帮它抗高温、抗低氧、抗低盐、耐干露等。解开牡蛎“逆境中求生存”的秘密,对理解人类抵抗严寒酷暑有一定的帮助。

在河水入海口和浅海沿岸,有这样一片地带,涨潮时没入水面,退潮后则露出水面。这片地带夏天受阳光直射,温度可达40℃以上,到了冬天,温度则在0℃以下。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这片地带往往污染也比较严重。然而,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有一群小家伙却能活得很好,这就是“牡蛎”。

这些软体动物附着在浅海物体和礁石上,通过过滤流动的海水,从中“觅食”,细小的浮游动物、硅藻和有机碎屑,都是它们寻觅的对象。

牡蛎这种逆境中求生存的能力,着实令人惊奇。它们是如何做到的?秘密也许藏在“基因”里。带着这些疑问,2008年5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人员方晓东带领团队,对牡蛎的基因展开了深入研究。

要想找到秘密,可不是一件易事。方晓东告诉记者,牡蛎的基因组非常复杂,有2万多个基因,而且重复序列特别多。如何排列组装这些基因,是研究过程中碰到的最大难题。为了克服这个困难,研究人员利用“分而治之”的思想,也就是根据不同的成因,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成功研发出一套策略。基于这套策略,他们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复杂的牡蛎基因组,最终被成功解读。

研究人员发现,在逆境中,一系列与牡蛎抗逆能力相关的基因,发生了明显扩张,而在逆境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贝壳,其形成也可能跟这些基因有关。9月19日,《自然》杂志在线了这一研究成果。

在人类身上,是否也有类似功能的基因,在恶劣环境中保护人类呢?对此,方晓东说,我们身上确实也有类似基因,比如热激蛋白,也就是在高于正常生长温度刺激下,诱导合成的新蛋白,可以防止蛋白质变性,恢复人体生物活性。这在人类中研究得比较多,和疾病有一定关系。因此,解开牡蛎“逆境中求生存”的秘密,对理解人类抵抗严寒酷暑也有一定的帮助。

透视人生范文4

关键词 体育学硕士 独立人格 缺失 原因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5-000-01

独立人格是指具有进步的思想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维护人的尊严,具有独立见解和独特个性的素质品格[1]。健康、成熟、独立的人格是一个人充分发挥潜力、实现自身价值、追求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不可缺少的条件。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独立人格缺失的原因。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中很大一部分学生从小便接受专业的体育训练,在科学训练手段、经验训练方法及父母“大包大揽”的做法影响下,让学生从小便在“母爱主义”、“父爱主义”、“蜜糖加皮鞭”下成长,这势必导致许多学生思维发展局限和狭隘,永远按照预置的模式发展,个性彻底泯灭。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自主发展,这样极大地打消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他们所在的一切也顺理成章的变成了“为了家长”或者是“为了老师”,也必然导致学校教育培养出只会解题的“书呆子”,或者成为人们口中所谓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体育人”。一离开学校和父母,就茫然无所适从。

二、指导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偏低

对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来说,指导教师对其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的可起到熏陶的影响,有的可以直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但如今的指导教师队伍中存在着职称很高但自身修养、学识等方面与之不相符的现象,指导教师自身还没有成功构建以创新精神为支撑的独立人格结构,更谈不上成为学生效仿的人格模型。另外,教师不注意影响的方式与方法,不懂得教育规律与育人艺术,这样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另外,教师是否具有民主态度是培养独立人格的重要因素,而教师的民主态度与其说是观念上的不如说是实践上的,与其说是教学上的不如说是人格上的。

三、培养过程中对独立人格的认识模糊

其实纵观中国的教育,从孔夫子到鲁迅、蔡元培,都是把培养独立人格作为重要的目标来对待的。建国以来,我们的教育方针强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显然也体现了对人格培养的重视,不过对于培养独立人格的强调是不够的。这里似乎存在着对独立人格的模糊认识。其实人格包括思想品德、行为准则、心理素质等多种因素,着重指能体现人的本质、尊严的正面素质和高尚品格。

四、西方各种人本主义思潮的涌入,使学生在人格塑造出现过程中出现了偏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各种人本主义思潮也大大涌入的同时强化了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自我”意识。在人格塑造及理想追求上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偏离了社会需求,从而产生了社会化障碍。另外,将人格独立与个人主义和自我封闭相混淆。所以学生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仅仅把个人利益的满足与否当作个人价值实现的尺度[2]。在现实中出现了拜金主义的人格,把金钱抬到了至高无上的低位,提出“一切向钱看”,这就使人的本性发生了异化,人丧失了独立意志,成为金钱的奴隶。这种把人生目的完全寄托于物的人格,不仅丧失了人格的独立,而且扭曲了人性。

五、缺乏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力弱,心态不健康

作为一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应该能够对社会环境中一切刺激做出恰当正常的反应,适应社会的变化,与社会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不回避现实,主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但是,目前学生群体中以独生子女为主,家庭和社会对独生子女在教育上的失误,影响他们在学校中的独立生活和承受挫折的能力。面对错中复杂的社会环境,各种各样的压力随之而来,如就业、交友等压力,将会引发强烈的焦虑。

在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群体中还有一类特殊的人群即体育学女硕士研究生,由于生理上的强弱差异形成了女性依赖性的生物学基础。另外,受到传统文化和社会偏见的影响,女性中较普遍存在某些消极心理因素和行为特征在体育学女硕士研究生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4]。

通过上述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独立人格缺失原因的分析,在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尽可能客观、正确地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克服自卑心理,建立足够的自信;不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责任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正确引导,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的显现和发挥。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不断完善和健全人格,使自己的个性适应社会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周波.独立人格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5).

[2] 崔红丽.独立人格与现代人格塑造[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11(13).

透视人生范文5

(一)透视原理在包装设计效果图中的应用在包装设计中,绘制效果图是一个重要环节,是对产品包装的形、色、质等综合效果进行预现的设计。由于包装设计是运用美学艺术进行平面的外观美化,而产品的外形通常是空间的几何形体,所以在绘制效果图与制作轮廓时,必须要准确符合透视原理,从透视投影的角度考虑立体效果和平面效果的关系,这样才能制作出正确的效果图。在效果图制作中,透视形式就突破了最初在绘画艺术中的应用,它解决了形状、线条、色彩等视觉效果在空间角度发生变换时会产生偏折的问题。就回转体类包装容器而言,如果设计时的画面效果是平面的,那么当贴在回转面上时画面一定会发生扭曲,结果会破坏视觉美感。而一般的影视作品光盘的包装盒虽然是规则的长方体,其表面没有回转面,但是在其棱和角这类空间发生转变的细节处,包装的画面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这需要引起包装设计师的注意。在设计时要考虑包装盒的实际尺寸,尽量调整图形或文字的位置,避免被边界处的转折所影响。或者充分利用透视原理,将空间的转换变为形成独特视觉效果的有利因素,创造出优秀的设计。

(二)在包装封面形象中的应用及其优势透视原理在包装封面形象中的应用在影视作品包装封面中,既需要通过独特的视觉感受吸引人们的观赏兴趣,又要做到符合作品的内容情节、人物形象,这是设计者要重点研究的。1.焦点透视焦点透视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视觉经验,即同一个物体在远处看上去小,而在近处就会变大;距离相等的两个物体,远看时间隔小,而近看时间隔大,这就是所谓透视现象。包装封面想要达到真实的视觉效果,就要充分利用透视原理来表现景物的空间关系,使人、物、景搭配合理,比例科学,并且各自形成自己的节奏,带给欣赏者美的感受。影视作品包装封面设计的一大重点是要体现作品的内容情节、人物形象,所以凸显主要人物或者其他实物线索,就可以运用焦点透视法。它除了有写实的优点,还有突出主题的效果。所以焦点透视法在影视作品包装封面中的应用也是极广的。2.散点透视散点透视是指不是从一个特定的视点去表现景物,将之运用于影视作品包装封面,可以同时体现许多形象,反映影视作品中几个同等重要的元素,例如人物角色、建筑景观等。相较于焦点透视法只能表现一个确定的视点周围的景物,散点透视法能忽略掉近大远小的原则,从而将其他同时需要突出的形象也体现出来,对全面、丰富地表现该作品的内容有极大的帮助。3.三远法三远法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技法,让画家可以安排景物形象使其有起有伏,给画面带来整体上的节奏感与和谐感。虽然三远法在绘画长卷中运用较多,但是在影视作品包装封面设计中,仍可用于表现山川等连续壮大的景物。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再从无限中回归有限,如此回旋往复,节奏鲜明,可以增强画面的感染力。4.反透视反透视,即故意违反透视近大远小的规律,这种透视能创造出画面中的物或者人向观赏者走出来的视觉感受,而不是让欣赏者进入画面的深度。反透视虽然不能表现出画面的立体感,但是却能使画面产生特殊的艺术感,给欣赏者带来独特的视觉享受。从以上介绍的这些透视方法,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透视方法都服从于设计者对画面的表现要求,设计者要做的就是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运用合适的透视手法。相对的,使用透视法时绝不能一成不变、刻板地严格按照某一种透视原理进行创作,否则创作出的往往是呆板而无趣的作品。

二、透视原理在影视作品包装封面中应用的意义

(一)突出影视作品的情节或人物主体焦点透视法有突出画面主体的作用,这就帮助解决了影视作品包装封面的一大任务。如今在影视市场中,影片的年产量已足够使人目不暇接,如果包装在传递信息方面含糊不清的话,就会导致无人问津的结果。因此,包装封面要避免晦涩的、隐蔽的设计,以传达影片信息为主,合理安排封面上的所有形象,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使观者一目了然。这一点可以通过利用透视原理来完成,增强包装封面的易读性和醒目性,让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包装封面来快速获悉作品的主要角色、演员、时代和地点,从而从众多影片中迅速地识别出来,并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这对便于观众识别和为影片宣传造势都有促进作用。

(二)新颖的包装封面能吸引人群,达到宣传作用如今,透视原理仅仅体现在画面的均衡与完整,是不能满足市场受众的审美需求的,所以透视原理需要进行更多的美学追求。由于透视原理能帮助实现包装封面的内容表达,所以透视原理已广泛在包装设计领域内被运用。因此出现了同一透视方法被多次使用的现象。考虑到长此以往受众会产生审美疲劳而无法被吸引,设计师应意识到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探索出新颖的透视方法。通过点、线、面还有色块的大小分配,给观赏者新鲜的、别具一格的设计感,从而引发对影视作品本身的兴趣。同时,通过透视原理的应用来强化影片的信息传达,可以达到广告的宣传作用。例如在包装封面上着重突出该影视作品的主要演出人员,利用明星效应来吸引观众,有时能起到比一般情节介绍更生动、更显著的宣传效果。它就像无声的推销员,极力宣传了该作品的最大看点,传达了影片的主要信息,能为影片创造更广的关注度。

(三)增加影视作品的销量影视作品包装封面应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如果设计时视觉关系处理不当,就会产生眉目不清,杂乱无章的结果,也就会对影视作品的关注度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包装封面设计要利用透视原理来增强吸引力和诱惑力,要能吸引那些从未接受过广告宣传的人,让他们单从包装封面本身就产生对影片的兴趣,并做出购买商品的决定。简言之,就是要通过透视原理的运用来设计出优秀包装封面,为影片增加收益。

三、结语

透视人生范文6

透视学在西方绘画中的产生与发展

自古埃及的壁画以及古希腊瓶画产生以来,工匠们逐步发现了些表现图像空间关系的遮挡法以及表现人物地位的大小法,透视现象开始被关注,透视规律的萌芽也逐渐产生。

文艺复兴之前,早期透视学理论并不完善,画家通常只通过平行观察的方式来表现物象。公元前6世纪的庞贝古城中表现空间关系的壁画大量运用透视学原理,加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逐步让画家们不再表现出中世纪绘画的呆板和程序化,画面中描绘了更为真实的现实空间,众多画家甚至迷恋于空间场景的表现,透视学也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起来。画家们精于观察世界,表现现实社会,力求画面中的真实性与严谨性。艺术大师达芬奇在他的《绘画论》中诠释了有关于形体透视以及空气透视的原理和规律,为早期透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著名壁画作品《最后的晚餐》中对室内空间的描绘就是早期透视法则最为典型的应用。16世纪初,德国著名画家丢勒,在他的《圆规直尺测量法》中形象的介绍了绘制正确透视图的现象和方法,晚年的丢勒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放在透视研究与理论化的《量度四书》上。

19世纪开始,在现代绘画艺术的创新思潮下,绘画语言开始抵制传统透视法则,画面视觉冲击力被强化变得很夸张,甚至出现了反致视点或多视点,绘画逐步走向多元化,也促使透视学产生了新语言,至20世纪,传统意义上的透视学伴随画家主观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加强,逐步产生出反透视、重叠透视、幻觉透视、变形透视等,这实际上是传统透视学的进步的拓展和创新。

中国绘画中透视学的运用

中国古代画家描绘山水时常使用“平远法”、“高远法”、“深远法”等技法,这些表现手法都是遵循了一定的透视规律。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提到“积墨法”,能使画面整体具有层次分明效果,这种表现方法对中国传统绘画及透视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宋画家宗炳,在其《画山水序》中提到:“今张绢素以远映”,其表达的意思就是镜面成像的透视法。他直接强调了利用视点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以及距离因素所引发的视觉形象的规律性变化。中国古代画家在描绘花鸟、山水、人物等物象时追求形神兼备,突出表现物象本质特征,在描绘山川河流的时,层次分明而深远,高度概括并灵活地反映着透视学规律,这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在世界美术史上自成一派,并对世界美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随着西方文化传人中国,西方透视学理论开始影响中国的绘画艺术,清代宫廷画家焦秉贞通过学习西方的透视学并融合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开始着重明暗的表现,其作品《耕织图》画法规整严格、刻画精细、色彩鲜明,逐步形成焦冷画风,对后世的画家影响很大。到1729年,大师年希尧在郎世宁的帮助下完成《视学》,以大量的文字和图示解释了多种透视原理及作图方法,第一次阐述了透视学理论。此后,中国的新画体逐步结合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不断发展。

透视学对绘画的影响

西方透视学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兴盛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在绘画中直接有效的体现出来。“绘画之父”乔托在作品《逃亡埃及》中第一次明确地对透视法则进行运用,他所强调的人物与空间关系等问题为后来的传统绘画指明了发展方向。达芬奇将透视知识总结成更为系统的理论,阐述了绘画中透视现象的相关规律,对后世绘画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荷兰画家伦勃朗在光影透视方面做出独特贡献,他的作品通常使用光线从一侧打来,周围的人物或背景笼罩在阴影之中,整个画面在光的明暗变化中显现出强烈的深度空间。将透视学理论化的德国画家丢勒,把几何学运用在造型艺术中,他的透视绘图法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