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作品范例6篇

艾青作品

艾青作品范文1

齐白石问:“你在哪里看见过我的画”

“在我就读的杭州西湖艺术学院。”

“院长是谁”

“林风眠。”

听后,齐白石恍然大悟地说:“他喜欢我的画。”

八十七岁的齐白石当即叫人铺纸研墨,给每人画了一幅画。给艾青的一幅二尺水墨琴条,画的是四只虾,上面还有两条小鱼和题款,印章是“白石翁”,还有一方“吾所能者乐事”的闲章。

此后,艾青每有闲暇,都会去看望老人,买他的画,请他吃饭,和老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作为中央美院军代表的艾青,非常尊重齐白石老人,在生活和工作上都给予照顾。当时齐白石是中央美院的兼职教授,老人每月来校一次,画一幅画给学生做示范,领一份教授的工资。有的学生就提议,应停发齐白石的工资。艾青坚决反对,并说:“这样的老画家每月能来学院给学生示范一次就是很大的贡献。日本人来,他没有饿死;来,他也没有饿死;共产党来了,怎么能把他饿死呢?”这话得到了当时中央美院院长徐悲鸿和其他教授的赞同。

艾青喜欢齐白石的画,在市场上看到中意的,他都要买下收藏起来。有一年,他在上海朵云轩买得齐白石的一幅二尺小画,画了一片松林,水墨淋漓,气韵充沛。艾青将画拿给画家许麟庐去看,许觉得是赝品。艾青不服,便拉了许麟庐到齐白石家里,挂起画来给老人看:“这幅画是我在上海买的。许先生说是假的,我看是真的,您来判定一下。”艾青的语气十分自信。白石老人看过画,带了几许的自豪说:“这样的画,人家画不出来的。”

后来,艾青又从市场上买了齐白石的一张八尺大幅作品。齐白石看过画后对艾青说:“这是张假画。”艾青一愣,随即回过神来,笑着说:“这是我昨晚一夜赶出来的。”齐白石见骗不了艾青,又说:“我拿两张换你这张吧。”“您就拿二十张来,我也不换。”艾青很得意。齐白石也乐了,拿起放大镜来仔细看画,嘴里还说:“我年轻时画画多么用心啊。”那幅画,是他七十多岁时的作品。

一天,艾青请齐白石画一张册页,艾青说要你从来没有画过的,齐白石点头道:“我画一张。”这幅画的画面是一只青蛙的一条腿被水草绊住了,青蛙正在挣脱的情景。画后,齐白石满意地说:“这幅画是我从来没有画过的。”随后老人在画上题道:“青也吾弟,小兄璜,时月在京华,深究画法,九十三岁时记。齐白石。”

齐白石老人有时为人处世像个孩子般天真。

老人上了年纪,喜欢亲朋好友常去看他。有一段时日,艾青忙于公务,没有去看老人。当他由李可染陪着再到齐家时,老人一脸的冷漠,问李可染:“你贵姓?”李可染是齐白石的学生,赶忙道歉:“我最近忙,没能来看老师。”老人转过身来又向艾青撒气:“艾青先生,解放初期,承蒙不弃,以为我是能画几笔的,还常来看看……”李可染又过来解围:“艾青先生最近出国,所以才没有来看老师。”老人的火气这才平息。

还有一次,艾青陪外宾去看齐白石,并看了老人的许多作品,外宾走后,白石老人不高兴地说:“他们怎么不说我的画好?”艾青回答说:“他们都赞赏你的画,只是你听不懂他们的话。”老人却说:“那他们为什么不伸出大拇指?”

艾青十分赞赏齐白石的画品与人品,写文章赞扬他,艺术上推崇他。同时还四处收老人的作品,且出的润格比他人高。

艾青作品范文2

关键词:艾青 《我爱这土地》 苦难 深情吟唱

一、 引言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诗的题目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土地”象征着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主题。

二、《我爱这土地》:艾青对苦难土地的深情吟唱和深沉的爱

作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艾青的诗歌特色可以概括为土地与太阳,可以说太阳和土地的主题在其诗歌中随处可见。太阳和土地,是艾青对于美好生活、理想及光明的向往和追求。在追寻光明这一方面,艾青犹如夸父逐日一般,对光明及理想的追求是至死不渝的。而土地则是与艾青血肉相连的,是诗人心里最不能割舍的爱,是其一生的眷恋。[1]《我爱这土地》这一诗歌,艾青写于1938年。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祖国大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祖国大地处于民族危亡和国土沦丧的时刻,艾青用诗歌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地深沉的爱,是诗人爱国之情及赤子之心的抒发。《我爱这土地》诗歌在呈现诗人感情的时候,是层层推进、波澜起伏的,其对祖国土地深沉的爱得到了尽情的抒发,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诗歌的开头,诗人用“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祖国土地被侵略者践踏,同胞被敌人杀害,祖国大地充满疮痍,人们能感受到切实的疼痛,不仅是身体上的伤痛,更是为祖国母亲被人侵略心理方面无比的沉痛。在诗人看来,“我”就是众多“鸟”中的一个,我是无数个中国人中的一个,我们都在为祖国奋斗,就如诗歌所描述的那样,即使是一只鸟,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在这里,作者使用比喻的手法,无数个中国人就像是奋勇的鸟儿一样,纵使喉咙嘶哑,但也不会停下为祖国歌唱。这句诗说明了诗人在面临祖国土地被人践踏时,那种激动痛苦的情绪,也说明作者即使在忧郁中,也对祖国充满信心。

下面四句诗“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o比温柔的黎明”,在这四句中,诗人说描绘的祖国土地是被暴风雨所击打着的,这表达了诗人对日本侵略者无比的痛恨。因此,在这里,“暴风雨”并不是指自然界中的电闪雷鸣和风雨交织,这种理解是狭隘和片面的,这句诗里的暴风雨象征了法西斯侵略者对中国人民所施加的灾难及对祖国大地所实施的暴掠行径。[3]而“悲愤的河流”则指的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这里诗人使用“悲愤”一词描述,是对人民所遭受痛苦及祖国面临不幸的悲伤和愤怒。而无休止的“风”则是大自然中“风”及同胞所遭受的饥寒交迫颠沛流离之苦的结合,也表达了即使在苦难和抗战中,同胞们也在进行着坚韧不屈的抵抗和抗争。[4]诗歌中“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诗人渴望祖国能迎来黎明,诗人对祖国迎来胜利是充满希望和信心的。

接下来的“――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与日本侵略者抗争的过程中,诗人与中国无数难民一起流浪,作者深刻感受到了祖国的痛苦及人民的苦痛。因此,在这句诗中,诗人用“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其在历经磨难及出生入死之后,所达到的一种生命体验。诗人的眼里常含泪水,正是艾青对祖国大地及同胞深沉爱的体现,这两句诗能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更是深深叩击着读者的内心。在这一问一答中,诗歌所表达和呈现出的真挚、炽热的爱国情怀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给读者留下无尽的余韵。

三、结语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写于1938年底。“土地”一词是艾青抗战诗歌中频频出现的一个极富感彩的字眼――她就是我们文明古老、肥沃广袤而又贫穷落后,生生不息、顽强不屈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象征。《我爱这土地》用浸满泪水和深情的诗句,为祖国母亲吟唱了一曲动人心弦的恋歌。

参考文献:

[1]吴晓东.抗战时期中国诗歌的历史流向[A]. 记忆的神话[C].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

[2]艾青.诗与宣传[A]. 诗论[C].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谢冕.新世纪的太阳[M].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艾青作品范文3

风格的迥异,丝毫不影响艾青和戴望舒相互之间的欣赏、信赖和默契。这种欣赏、信赖、默契,是彼此之间的情有独钟。这种情有独钟,不完全是因为同为浙江人、诗人,两人各自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相同的志向和理想,两颗越来越近的诗心是情有独钟、风雨不蚀的基石。

艾青《大堰河》出版的时间,恰好是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在上海创办《新诗》月刊的次月。戴望舒带着新出版的刊物来到艾青的住处,吃了闭门羹,他留下名片,怏怏而返。好在艾青到名片后,按地址回访了戴望舒。两人一见如故,全然忘记了时间和他人的存在。从那以后,艾青开始源源不断地把新作交给戴望舒。戴望舒也尽可能辟出更多的版面,发表艾青的作品。这应当说是戴望舒对艾青的情有独钟。

艾青对这次见面印象极为深刻。艾青生前,只要谈及戴望舒,便不忘回忆那次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彼此之间意犹未尽的关于艾青诗集命名的“争论”。可惜好景不长,一见如故的艾青和戴望舒,相识不到一年,就挥手言别。1937年7月,艾青匆匆离开了上海,几经辗转,于1938年底到了广西,而戴望舒也几经波折,最后在香港靠了岸。

虽然生活流离失所,但稍一安稳,艾青和戴望舒都不忘给对方写信。艾青到广西不久,戴望舒的信很快就接踵而至。其中,第一封信是这样写的:

……这样长久没有写信给你,原因是想好好地写一首诗给你编的副刊,可是日子过去,日子前来,依然是一张白纸,反而把给你的信搁了这么久。于是只好暂时把写诗的念头搁下,决定在一个星期内译一两首西班牙抗战歌谣给你――我已收到西班牙原本了。

……诗是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和谐,洗练过的……不是那些没有情绪的呼唤。

抗战以来的诗我很少有满意的。那些肤浅的,烦躁的声音,字眼,在作者看来也许是真诚地写出来的,然而具有真诚的态度未必就能够写出好的诗来。那是观察和感觉的深度的问题,表现手法的问题,个人的素养和气质的问题……

从戴望舒的这封信,看得出艾青与戴望舒之间的感情已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加上心中潮起般的爱国热情和抗日情怀,两人萌发了共同办刊的愿望。

很难想象,一个在广西,一个在香港,况且又是战时,邮路不畅,通信不及时,两地办刊,在当时纯属天方夜谭。但《顶点》从最初的设想到创刊,艾青和戴望舒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可见两人之间的心有灵犀和思想相投。

艾青作品范文4

荣誉的背后,是一对夫妻以漫画传情结下的美好姻缘以及为培养新人辛勤一生做出的贡献。

漫画结缘,女干部嫁给残疾人

1959年7月中旬,河北省邱县谷成营公社大郭村残疾村民陈玉理家里来了位俊俏姑娘。她衣着朴素,举止大方、干练。有村民喊起来:“这不是公社妇女主任李青艾吗,她来找‘陈瘸子’做什么?”

难怪村民们在嘀咕,被村民称为“陈瘸子”的陈玉理在村里可谓大名鼎鼎。他小时候,家里穷,父母把他送给一个要饭的,他跟要饭的学唱戏换饭吃。后来,那要饭的也混不下去了,他又回到家里。这时,父母已经双亡。

成为孤儿的陈玉理从小饱受别人的欺负,他总想变成侠客去教训欺负他的人。于是,他就选择了画漫画来惩恶扬善。当时,他连美术这个词儿都不懂,更不懂什么素描、透视、解剖等美术术语。没有老师,他就照着书上教的画。

因为痴迷画画,村里人都向陈玉理投来怪异的眼光。有一次,他在村里画人物写生,一位村民看到后对另一位村民说:“这瘸子画你媳妇,揍他!”那位村民横眉立目地向陈玉理奔过来,吓得他一瘸一拐地跑了。

村人的嘲讽并没影响陈玉理画漫画的执着。白天,他跟着生产队劳动;晚上,还要点燃煤油灯读书、画画,每晚都熬到午夜。久而久之,他这种状态成了习惯。

陈玉理给自己的“事业”定了三个字:疯、死、成。三字必占其一,如果自己没疯也没死,那就必须成功。1959年,他的作品《大丰收》发表在部级刊物《漫画与幽默》上,其构思之巧妙让人称奇。

更令人惊奇的是,陈玉理偏偏署名“陈跛子”。他说,“陈跛子”三个字是广告,一是不忘苦难的过去,永远记住自己的短处;二是时刻提醒自己避开短处、发挥长处;三是实事求是,瘸子本身并不丑,人残疾心灵不能残疾。

此后,陈玉理不断在各级报刊上发表漫画,漫画给他带来了名气。

谷成营公社团委书记兼妇女主任李青艾也酷爱画画。那天,她慕名上门拜访陈玉理,引来村民们讶异的目光。

当时,又穷又跛、已经26岁的陈玉理家里除了有一张破床和一张破桌子、桌子上有几本书和他的画外,什么都没有,连喝水的杯子都没有。他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李青艾登门时,他身上穿着一件不知是什么颜色且袖子挽得高高的衣服。李青艾问他的衣袖为啥老挽着。陈玉理倒也实诚,说穿的是别人的衣裳,只有半截袖子,他嫌不好看,就把袖子挽起来了。

李青艾发现,虽然陈玉理穷,可谈起画画来,他却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因为有着共同的爱好,他们很谈得来。此后,两人的交往日渐密切。

身为公社干部的李青艾起初跟陈玉理交往,纯属学艺。可久而久之,她对陈玉理心生爱慕。李青艾觉得他们有共同的爱好且互有长短:她大胆泼辣,他胆小懦弱;她喜欢画画,他画漫画已颇有功底。李青艾想,如果两人互相取长补短,在生活上有人照顾他,在精神上有人鼓励他,他画漫画的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在画画上他能带一带自己,自己画画的技能也能提高。两个人携起手来,不就可以共同进步,共同到达理想的彼岸吗?有了这样的想法,李青艾经常到陈玉理家看望他,向他学画,帮他料理一些家务,丝毫不顾忌别人的嘲讽目光。

自从结识李青艾,陈玉理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别人表达爱意是写情书,陈玉理则用漫画谈情说爱。他给李青艾画了一幅《开箱》漫画,意思是请她打开他的爱情之箱。他还给她画了一幅《这里最温暖》的漫画,以表达对她的爱情。很多说不出口的话,他都用漫画的形式来表现。

通过一年时间的漫画传情,陈玉理和李青艾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开始谈婚论嫁。按照当地风俗,过年时男方要给女方送彩礼。陈玉理没钱给李青艾买金银首饰、手表、服装等贵重礼物,他把自己的手掌用印油纸印在纸上,题上字:赠李青艾,献给你的结婚彩礼。他的意思是:我的腿残疾了,我就把我这只完整的手送给你,随你指挥,叫活儿就干活儿,叫我作画就作画。

年轻漂亮的李青艾不顾重重阻挠,嫁给了陈玉理。他们一起下乡写生,一起探讨漫画构思,日子过得虽清贫却十分充实。

陈玉理和妻子有着相同的人生观,但对漫画创作艺术的见解却不尽相同。李青艾泼辣,陈玉理较真,常常是两人正吃着饭,为了一幅画的构思就“杠”上了,为此争得脸红脖子粗。

有一次,陈玉理画了幅《春回大地》,李青艾提出将地平线抬高一点儿,陈玉理拧着劲儿就是不改,两人吵得不亦乐乎,李青艾气哭了。后来,陈玉理按照妻子的建议改了地平线的位置,这幅作品在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上获得成功,入选中国100年好画集并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展出。

起初,两人合作作画,画作的署名依然是“陈跛子”。后来,两人商量决定,把署名“陈跛子”改成“陈与李”。“陈与李”既是陈玉理名字的谐音,也代表夫妻两人,寓意合作的意思。这个笔名陪伴着他们,走过了几十载风雨坎坷路。

辛勤育“蝌蚪”,青蛙漫画享誉全国

1982年是漫画夫妻“陈与李”生命中难忘的一年。这一年,虽然邱县农业获得大丰收,可农民却高兴不起来。乡亲们对陈玉理说:“你能不能把我们丰收之后被乱摊派搞得没收入的事情画出来?”陈玉理当即答应了。

陈玉理和妻子经过缜密构思,共同创作了一组题目叫《大包――干》的漫画,由三幅漫画组成:第一幅是一个人背着象征丰收的大包袱,第二幅是四面伸出乱摊派之手,第三幅是空空的包袱里只剩下两张收费票据。这组漫画在《讽刺与幽默》杂志上发表后,被《人民日报》转载。

一位叫王文奇的村民看了《人民日报》上转载的这组漫画后找到陈玉理说:“你可给咱们农民出了口气!”随后,国家出台了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乡亲们看到漫画还真能替他们说出心里话,纷纷主动为夫妻俩提供创作素材。

邱县有关部门对陈玉理夫妇的漫画创作也给予充分支持与帮助,还资助他们外出采风。陈玉理夫妇把采风的地点选在了北京,因为那里有他们仰慕的漫画大师。他们拜访了华君武、方成、韩羽等著名漫画家,夫妻二人的作品得到了大师的肯定。韩羽说陈玉理“跛子不跛”。华君武鼓励他们扎根农村,从农民群众的生活中找素材。方成希望他们不要只是自己画,要带徒弟,建一支漫画队伍,专门画农村题材,为广大农民群众鼓与呼。

1983年,在华君武等众多漫画艺术家的支持下,陈玉理和妻子决定带徒弟。他们觉得青蛙既能吃害虫,又能唱丰收,就成立了“青蛙漫画组”,致力于培养农民漫画界的“小蝌蚪”。

陈玉理夫妻的漫画影响已经让三乡四邻羡慕不已,听说他们开办学习班,一些青年踊跃报名。一夜之间,这个平静的家庭热闹起来。一开始是几个人来学习,后来发展到几百人来学。30年来,在“青蛙漫画组”学习过的学员已经超过千人。

在陈玉理夫妻的精心栽培下,“青蛙漫画组”的学员技艺不断提高,漫画改变了很多年轻人的生活:二十四五岁、长得难看的曲世岭,靠画漫画赢得了姑娘的芳心;18岁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的张爱学,靠画漫画致富住上了小洋楼;逃婚出来的张凤霞更是靠学画漫画,演绎了一段传奇经历。

当时,张凤霞只有15岁,父母给她订了娃娃亲,她不同意这门婚事。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她从家跑出来投奔陈玉理夫妻。陈玉理和妻子觉得张凤霞心灵手巧,画漫画颇有天分,若是早早嫁人确实可惜。于是,他们做通张凤霞父母的工作,张凤霞的父母同意女儿留在他们家里学画画。

学画画期间,张凤霞在陈玉理家免费吃住。4个月后,张凤霞就在《邯郸日报》上发表了第一幅漫画作品。张凤霞父母看了报纸后,找到陈玉理家对他说:“俺放心了,叫俺闺女在这儿学吧,俺把亲已退了。”

在“陈与李”夫妇的精心指导下,张凤霞的漫画创作进步很快。1987年,张凤霞转了干,后来又当上了文化站站长。在张凤霞的影响下,她的一些伙伴也退了娃娃亲,现在有的上班了,有的考上了大学。

虽然事业繁忙,但“陈与李”夫妇觉得颇有成就感。为了“青蛙漫画组”事业的发展,他们倾尽全部心血,因为太过投入,家里差点儿出了大事。

那是全国第六届美术作品展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前夕,李青艾遴选了一部分学员的作品准备参展。出发前一天,李青艾为大儿子高中毕业不想考大学的事情说了他几句,大儿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李青艾和丈夫发动亲戚、学生四处寻找,找了大半夜也没找着。

儿子没有下落,到底还去不去送展品?作品若不及时送去,学生们就失去5年一次的参展机会。想到此,李青艾决定去送展品,天亮后坐上了去长沙的长途汽车。

当年9月,全国第六届美术作品展在长沙市如期举行,邱县农民漫画终于走进了部级艺术殿堂。画展开幕那天,李青艾跑进画展大厅,先去看她亲手送展的学生的作品被摆放在什么位置。亲眼看到后,她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这次参展,她选送的25件学生作品有4件被选上,这已经算得上是奇迹了。

李青艾事业上的那块石头落了地,对儿子的那份牵挂又浮上心头。这时,家里传来消息:离家出走的大儿子在他姥姥家。这个喜讯让一向坚强的李青艾两眼涌出了泪花。

“青蛙漫画组”成立以来,陈玉理夫妇辛勤地把一千多只漫画“蝌蚪”培养成了“青蛙”。这些“青蛙”遍布邱县各乡镇,他们白天劳作于田间地头,晚上在灯光下思考创作,几年来共创作3万多幅漫画作品,有十多名“青蛙漫画组”成员获得了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2001年,文化部正式授予河北邱县“漫画之乡”荣誉称号,河北邱县漫画享誉全国。作为“青蛙漫画组”创始人,“陈与李”夫妇被特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华君武称赞说:“天下画漫画的不少,农民作漫画的却不多,农民成立漫画小组的更是前所未有。陈玉理夫妇在国内开了先河,了不起!”

耄耋之年,反腐漫画被 “点赞”

陈玉理夫妇一直遵循的创作原则是“在生活中画漫画,在漫画中生活”。因此,他们创作的充溢着浓浓生活气息的漫画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有一次,陈玉理买了一个俗称“热得快”的电加热器。没想到,刚用一次,加热器就坏掉了。他就此事画了一幅漫画《热得快,坏得快》,准备寄出去发表。卖加热器商店的老板听说后,赶紧上门道歉、退钱,生怕漫画发出去影响自己的生意。还有一次,陈玉理和妻子到县城办事,顺便把创作的漫画寄出去。他把信件投进路边的邮筒后,不经意间透过邮筒上的小孔往里看了一眼。这一眼看过去不当紧,让他心里很气愤,只见邮筒内堆满了信件,看上去有段时间没有取信了。对于邮局方面的失职行为,陈玉理和妻子联手创作了一幅漫画,他们把邮筒的肚子画得大大的,题目是《邮筒怀孕了》。作品刊出后,邮局方面立即进行了整改。

陈玉理夫妇和他们的“青蛙漫画组”不只鞭挞假恶丑,更弘扬真善美。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他们带领“青蛙漫画组”几十名骨干成员不眠不休几昼夜,创作出漫画集《汶川,我们与你同在》。2013年,党的十胜利召开后,“青蛙漫画组”又创作了200余幅反映十的漫画,内容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并绘制上墙,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让老百姓了解党的方针政策。

201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活动开展以来,“青蛙漫画组”围绕“中国梦”精心创作的《中国梦 牛精神》、《一滴汗 一粒粮》等作品被采纳,在全国进行公益宣传。

在长期的漫画创作中,陈玉理夫妇认为最难画的就是歌颂主旋律题材的漫画,题材严肃,手法得幽默,搞不好就很牵强。为了创作这样的作品,夫妻俩没少争吵。有一次,李青艾被丈夫气坏了,扬言三天不做饭饿坏他。没想到,陈玉理为了想点子,竟没意识到自己漏掉一顿饭。后来,他终于想出了一个让妻子眼前一亮的建议。李青艾喜笑颜开,下厨给他做了一碗面条,陈玉理这才感觉饿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腐败现象不断涌现,反腐成为夫妻俩和“青蛙漫画组”创作漫画的新题材。尽管他们创作的漫画从来不点名,也不影射具体案件,但仍然会得罪一些人。

有一次,陈玉理夫妇画了一幅题目为《棉铃虫》的漫画,把贪污的官员画成棉铃虫,把企业画成棉桃。结果,这幅漫画登出来没几天,就有人将夫妻俩告到了县委,说“陈与李”是在影射他们,要求还他们清白。结果,遭到了县委领导的驳斥:“清者自清,没做亏心事,你们计较那么多干什么?”

让陈玉理夫妇感动的是,自“青蛙漫画组”成立以来,不断得到政府部门的扶持。2012年,邱县拨款修建800多平方米青蛙漫画博物馆,让这些散布在全县各乡镇的“青蛙”们有了自己的家园。华君武等前辈艺术家为了让“青蛙”们多了解和掌握漫画知识,多次寄书,华君武还两次到邱县义务讲学。2010年6月,华君武去世前,还将部分遗产捐赠给了“青蛙漫画组”。

邱县政府鼓励陈玉理夫妇和他们的“青蛙”弟子大胆创作反映百姓心声的漫画,让邱县“漫画之乡”的名声走得更远。

2013年上半年,邱县纪委特意从“青蛙漫画组”创作的数万幅漫画中挑选出上百幅反腐漫画送到了中纪委。当年8月,100多幅由“青蛙漫画组”创作的反腐题材漫画被刊登在监察部网站上,中纪委书记看到后就邱县廉政漫画做出批示:“(中纪委)宣教室可派员去看看,对可否大范围运用提出意见。”不久,再次批示:“可否在即将开通的中纪委网站上设廉政文化板块,邱县的漫画形式亦可办成‘网展’,这样看的人多,成本低且能互动。”

因为邱县“青蛙漫画组”被点了名,国内很多媒体都来到邱县采访。身为“青蛙漫画组”的创始人,陈玉理夫妇感到特别自豪。虽然这批漫画得到的稿费不多,但他们觉得能为国家的反腐大业做出贡献,非常高兴,觉得他们的事业特别有意义。

令陈玉理夫妇担忧的是,目前,中国漫画市场小、稿酬低、人才少,靠画漫画挣钱根本不能养家糊口,很多漫画从业者不得不转变创作方向,创作一些迎合市场口味的作品,有的则放弃了漫画,转向别的行业。让这对老夫妇欣慰的是,“青蛙漫画组”依然有30多名骨干成员坚守着漫画创作阵地。

艾青作品范文5

【关键词】 胡风 编辑思想 七月诗派 《七月》 《希望》 "旗帜意识"

七月诗派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七月》、《希望》这两个一脉相承的刊物,更离不开胡风这位创刊人。甚至可以这么说,七月诗派的形成和发展其实直接受到胡风编刊思路的重要影响。胡风的编辑思想对七月派的创作指导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为一本杂志,《七月》以刊物的面貌出现,却竟然成为一个流派的发轫,这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七月》创刊伊始便形成可一个相对稳定的、具有共同倾向的作者群体。这一点编者胡风功不可没,胡风不仅仅组织团结了一大批持有共同创作倾向的作家队伍,而且在编刊过程中敏锐发掘新人新作,着力发现和培养新生创作力量。胡风不但受到鲁迅晚年的器重与信任,同时也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和科学的文学创作理论体系,对历史、对文学、对鲁迅,都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

因此,具有独立姿态的胡风在青年作者群中始终享有很高的威望。他以精神导师的面目出现,带着极大的热情关怀和鼓励着一批又一批刚刚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年轻人(据统计,七月诗人在七月派有关杂志上发表作品时年龄一般都不足20岁),而他自成一家的诗学理论对年轻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指导意义。胡风大量发表青年诗人的作品,并对他们的作品随时给予中肯的指导和评价,对这些文学幼苗茁壮成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一时间,他主编的《七月》丛书、《希望》、《七月》等杂志,及相关刊物,几乎已经成为文学青年寻求梦想实现的伊甸园,胡风对青年作者的热情和关爱,给很多诗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诗人牛汉曾回忆说:"我到华北解放区以前,把我的全部作品(诗)寄给胡风,我内心十分崇敬他的。那是一九四八年夏天,从北京寄到上海,他看到后颇欣赏,替我编了一本集子《彩色的生活》"①。诗人绿原多年后也满怀感激地提到:"一九四二年,胡风先生从香港回到桂林,为我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那就是《童话》。他为纪念七月抗战而创办的文艺刊物《七月》早已停刊,这位一贯热心培植新诗的理论家和诗人正着手编印《七月诗丛》,《童话》就是那个诗丛中的一个生客"②。这些青年诗人对胡风所持有的感情上的亲和力,源自于胡风对锐气十足初露锋芒的青年诗歌爱好者的用心爱护和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之间的关系近似于师生情谊,但却比师生之间的感情要深厚得多。这些文学青年自心甘情愿地以胡风为楷模,不但在各自文学创作上,更重要的是在群体精神气质上,逐渐形成了七月诗派所独有的艺术个性和精神品格。

当时,如田间、东平、孙钿、鲁藜、天蓝、冀访、阿垅、邹荻帆、曾卓、绿原、牛汉、路翎、化铁等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和文学作家团结在胡风的周围,他们写小说、写报告文学、写诗,涌跃地向《七月》和《希望》投稿,积极主动地保持着同一的创作态度。《七月》、《希望》具备半同人杂志的形态,也就是说,它的基本撰稿人有着大体一致的创作倾向,当然了,这些作家有自己的看法,向他们根据自己创作的美学观点选择刊物,而他们对《七月》等刊物的青睐,也证明了其与胡风精神上的联系。

其次,胡风虽然是一位编辑,但他更是一名诗人,也是一名学者。

因此,胡风在具体的编辑实践中有他自己的严格的选诗标准。胡风主张把作诗与作人看成是一致的,认为诗人要把诗的品质等同于人的品质。他还主张作者要勇于直接面对生活,只有与生活没有距离的诗作才能既真实地反映斗争生活,又搏动着诗人的心灵和时代的脉息。胡风认为诗应当从生活中来,诗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升华等等……从这些散见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胡风特别强调诗歌创造应保持情绪的自然状态,反对矫揉造作的诗歌创作。他非常反感那些空虚的作品,认为作者的感情只是一种浮在生活表面上的兴奋,并不是对人民的生活内容感受到的内在的要求。同时,胡风还警示诗人们,不要为了表演某种概念而制造出作品中的形象,而是应该从自己所深知的现实人物的性格中熔铸人物形象。关于这个问题,绿原曾回忆说:"在写作方面,我当时脱去了《童话》时期的天真和明朗,一度热衷于一些雕琢而又朦胧的意象,胡风也是几次来信,叮嘱我注意保持情绪的自然状态,不要把它揉了又揉,揉到扭曲的程度……。正是这样,我陆续写出了一些仿佛从心里流出来的政治抒情诗,大都由他编在《希望》上发表了"③。

胡风是一位编辑家,但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很少有编辑像他那样具有敏锐的诗的审美能力"。他曾在文艺论文《田间的诗》中敏锐地指出:"诗人的力量最后要归结到他和他所要歌唱的对象的完全融合。在他的诗里面,只有感觉、意象、场景的色彩和情绪底跳动……诗不是分析、说理、或者是新闻记事,应该是具体的生活事象在诗人的感动里面所搅起的波纹,所凝成的晶体"④。应该说,胡风的这些观点确属行家之言,他提出了诗歌创作中所涉及到的诸如感觉、意象、场景的色彩和情绪的跳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犀利的言论对七月诗派的创作和发展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勿庸置疑是正确的。然而,优秀的理论必须通过具体作品来检验理论本身的正确程度。如果没有作品来印证,再完美的观点也只是一种理论形态。"艾青、田间以及后来的七月诗派,当时在党的影响和感召下,为苦难的祖国和人民写诗,各自发生了激越的、真诚的、充满血肉气息的声音,这首先是他们的艺术生命活跃在神圣抗战的洪流中的表现,但作为一个流派来看,这些不同的血肉之音形成一个合唱,则又不能说同胡风作为《七月》编者和文艺理论家的一些主张和要求完全没有联系"⑤。

最后,胡风独特的"旗帜意识"对七月派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胡风是一位优秀的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但编辑工作的极度繁忙使他很难有机会为文学青年们创作太多的诗歌作品作为学习的样板,年轻人的创作冲动需要更多的创作实践和艺术经验。因此在胡风理论的引导之外,七月诗派的青年作家们迫切需要树立创作上的导师作为旗帜。于是,胡风选择了艾青,并想方设法把他推举成为到了七月诗派的创作旗手。胡风对艾青诗歌才华的发现非常之早,早在艾青出版诗集《吹芦笛的诗人》时,胡风就曾经为他写过评论。艾青也十分感激胡风对自己的推重,并一直是《七月》杂志的重要作者。艾青大部分代表作,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乞丐》、《北方》、《向太阳》等等,都是在《七月》上面发表的。于是,胡风有意使艾青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成为七月派诗人的榜样和楷模,让他的优秀创作成为七月派瞻仰的生动旗帜。就日后艾青的文学成就及其对七月派的影响而言,艾青与胡风珠联璧合,确实对七月诗派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担负起了这一崇高的历史使命。那么,胡风是如何推行他的旗帜意识,进而把艾青推举成为七月派的旗手呢?首先是采用连续传播的手段,集中时间连续编辑出版艾青的诗作、诗论,由艾青主持回答文学爱好者的文学问题,发表关于艾青的文学评论等,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强化诗人艾青的形象。艾青是"七月诗丛"中少数几个连出两部诗集的作者,也是在《七月》上发表诗作最多的一位诗人。胡风的做法非常成功,既巩固了艾青在广大文学爱好者中的地位,又为青年作者们提供了鲜活的创作实例,以至于后来七月派的很多诗人都承认受到艾青的影响,如绿原、牛汉等。绿原曾在20人集《白色花》的序言里,对艾青这种率先垂范的领头精神做了这样的概括:"中国的自由诗从'五四'发源,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到30年代从沉寂的书斋里、从肃穆的讲坛上呼唤出来,让它在人民的苦难和斗争中接受磨炼,用扑素、自然、明朗的真诚的声音为人民的今天和明天歌唱,这便是中国自由诗的战斗传统。本集的作者们作为这个传统的自觉的追随者,始终欣然承认,他们大多数是在艾青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⑥。由此可见,胡风的这种旗帜思想已经得到充分的体现。

同样受到胡风如此礼遇的还有七月诗派的另一位诗人――"领头雁"田间。胡风对于这位落魄的诗人非常欣赏,想方设法向大众推介他的诗歌作品。田间陆陆续续在《七月》发表了30多首诗,特别是《给战斗者》一诗,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作为七月诗派的旗手之一,田间同样影响了团结在《七月》周围的许多诗人。牛汉就曾经说过:"田间昂奋的激情、奔跑的姿态,只有短促而跳跃的节奏才可相应地表现出来……田间当年的诗是健壮而红润的,粗励的语言有很大的爆发力,我有两三年光景沉醉在他的战鼓声中"⑦。由艾青和田间对七月派年轻诗人产生积极影响可以看出,胡风的旗帜路线是非常成功的,对七月派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总之,作为《七月》和《希望》两本重要刊物的主编,胡风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精心呵护着这两个七月诗派的重要阵地,精心呵护着团结在这个阵地周围的一大批文学青年。胡风独特的编辑思想既有力地促进了七月派成员的创作,又及时地避免了创作上的偏差。在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的理论旗帜下,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才得以健康而勇敢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牛汉•散生漫笔[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9年。

[2] 刘扬烈.诗神•炼狱•白色花[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

[3] 刘扬烈.诗神•炼狱•白色花[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

[4] 胡风.胡风全集(第2卷) [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5] 牛汉.学诗手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

艾青作品范文6

1、窗户上那双眼睛

1955年,我被调到中国作家协会工作,会址在东总布胡同22号。我们每天都在小楼下做工间操。有一天,在做“前屈后仰”一节时,我发现在二楼的窗户上,有一双眼睛。第二天,再做这一节操时,那双眼睛又出现了。第三天我换了位置,那双眼睛也随着我移动了。他是谁?为什么老盯着我?我暗暗地想。我是刚来到这个单位工作的,不好意思向人打听。

一天,楼上走下来一个人,我问关木琴:“他是谁?”关木琴说:“你不知道吗?他是艾青。”

记得是一个星期六,楼上那个人又走出来了,关木琴问:“艾青同志,你要去哪里?”艾青说:“去审查印度电影《流浪者》。”他问关木琴:“你想不想看?”关木琴转过身来对我说:“今天晚上我们没有什么事做了,去看电影吧,机会难得。”这时,我想到窗户上那双眼睛,正不知所措时,艾青指指我说:“你也一道去吧?”关木琴拉着我,就随着艾青上了汽车。

在车上,艾青问我:“你在作家协会哪个部门工作?”我说:“在人事科。”“你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哈尔滨调来的。”“你在哈尔滨做什么工作?”“做文艺工作。”艾青笑了:“一看你就像个演员。”

他问我得答,让我很不自在。我和艾青就是在这天认识的。

没有过几天,人事科长张克对我说,艾青来电话,说要什么介绍信,她叫我上楼去艾青那里问问,给办一下。我感觉艾青看上了我,去他那里,有些胆怯。可不去又不行,想到这是工作,还是鼓起勇气上楼了。等我坐下来,艾青问我:“你读过我的诗吗?”我说:“读过。”我告诉他,1948年我在哈尔滨行知师范读书的时候,老师讲过《卖艺者》。他说:“为什么选了这一首诗?”我说:“是学校决定的。”我又说:“那个时候,我还以为你是个女诗人。”艾青笑了,问:“为什么你要这样想?”我说:“艾青这两个字,很秀气,好看又好写,叫起来也好听,像个女人名字。”他又问:“你写过诗吗?”我说:“我从小就喜欢文学,学着写过诗,就发表过一首。”他问我是在哪个刊物上发表的。我告诉他是在东北的《新农村》上发表的,写的是新农村的新事物,题目是《拖拉机开到杨柳湾》。他说:“这个题目很好,也是一句诗。”他问我答,好像他在面试,而我是在应聘。

2、第一次约会

没过几天,我去小楼后院吃饭时,艾青从楼上走下来,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明天(星期日)上午九时,我在崇文门内春明食品店等你,你一定要来。”

这一夜我怎么都无法入睡,大脑像个轮子刹不住地转。我和谭谊五年的夫妻,疙疙瘩瘩没有拍过一张合影。让我不可理解的是,艾青已经知道了我的婚姻和家庭状况,为什么还不“撤兵”?

我想,我和艾青的差距太大。他是大诗人,我是小干部。论年龄,他是属于我父辈的人。我想,我在艾青心目中有什么可取之处,值得他来爱?我就这样怀着不安的心情去赴约了。

我在公共汽车上就看见了艾青,他已经站在那里等我了。我们沿着马路一直往南走,远远地望见了田野。艾青说:“高瑛,你看,那才是我们想去的地方。”

这一天,我们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知疲劳地走啊走啊,一直走到了龙潭湖。

艾青告诉我,那天从颐和园回到家,妹妹对他说,我是个很可爱的姑娘,人很直爽,性格开朗,长得也叫人喜欢,想不到已经结了婚。妹妹临走时,劝艾青不要再和我接触,说我还没有离婚会有麻烦。艾青对我说:“我想了好几天,也矛盾了好几天,心里还是放不下你,你知不知道,我是真的爱上了你,你说怎么办?”

我说:“这是一道难题,需要我们两个人思考、两个人来回答。”

我就把昨天夜里的所思所想,通通告诉了他。

我说完了。他说:“高瑛,我真是没有想到,一个二十二三岁的姑娘,思想会这么成熟。你对我有顾虑和猜疑,说明你对待我和你的关系非常认真。有一点我要向你说明,我的感情经历比你复杂得多,但是,我从不玩弄女性,我都是认真地去爱,当然有爱对了的,也有爱错了的。”

我说:“吃一堑,长一智。生活教育了我,给了我一点聪明,也给了我教训。我已经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了,决不能再有第二次。”

他亲了我一下,说:“我已经迷迷糊糊地叫你牵着走了。”

我问:“我们往哪里走好?”他开玩笑说:“上不了天堂,就下地狱!”

我说:“如果人间有一个真正爱我的人,地狱我不下,天堂我也不去!”

3、我的轻信惹了大祸

1955年,谭谊和我要调到北京中国作家协会工作。一次,我们又大吵起来。

到了夜里,谭谊走进我的屋子,说要好好和我谈谈。他问我是不是有了男朋友,说他在我的提包里发现一张相片,问我这个人是谁。我指责他,不该随便翻看我的东西。

我们开诚布公地谈起来了。谭谊说:“咱们好合好分,你年轻漂亮,聪明能干,很容易找到一个你爱的人,我希望你生活得幸福。我呢,再找个老婆也不难……”

我被他的一席话感动了,就把我和艾青相爱的事告诉了他。

谭谊听了很震惊地说:“你年纪这样小,他岁数那么大,你们俩合适吗?听说他刚离婚,这个人在婚姻爱情方面有许多舆论,他能认真地爱你吗?希望你三思。”

当时,我能把我和艾青的事情告诉谭谊,是因为当年他隐瞒了在农村有老婆的事,还是后来被我从他的家书里发现的;而我和艾青的事,是我坦率地讲出来的,这样我和他谁也不再欠谁的了。但我担心的事果然发生了。谭谊一早跑到单位告状,说艾青破坏了他的家庭。

那天,我一到单位,张僖就通知我到小羊宜宾胡同六号《人民文学》编辑部上班。我刚到《人民文学》编辑部,主编葛洛就找我谈话,叫我写检查。

我到了《人民文学》,首先想到的是艾青。我在收发室桌子上发现有艾青的《双尖山》稿费通知单,就偷偷在上面写了一行小字:“我在《人民文学》。”但是,粗心大意的艾青没有发现。

《人民文学》编辑部诗歌组的编辑谈家芳到艾青那里去约稿,她看到艾青闷闷不乐的样子,就问:“老师身体不舒服吗?”

艾青说:“我的生活出了问题。我爱上了一个姑娘,不知道她被调到哪里去了。”

谈家芳说:“我们单位刚来了一个姑娘,叫高瑛。”

艾青说:“就是她,就是她。”艾青就把他和我的关系从头到尾说了一遍。他叫谈家芳转告我,他依然爱我,无论事情发展到哪一步,他都不会改变初衷,对我负责到底。他请谈家芳给我带来几本小说,叫我看书解闷。他不敢给我写信,怕被别人发现了,罪加一等。

我在小说里找到了和艾青交流的办法。我借用小说里的人物对话,向艾青表达我的内心。我把选出的句子,都用红笔勾上,请谈家芳还书时嘱咐艾青重读。我选用了这样一些句子:

“她会真爱他,所以同意做他的妻子。相信他的生活会重新开始。”

“纵然令我面对全人类的讥笑,我要亲口对他们说:‘我爱他。’”

“我在思念中,便愈和你接近……”

4、反右时,我24小时守着他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人都知道:我和谭谊离婚是迟早的事,我和艾青结婚也是迟早的事。

自从艾青买了房子,我们就结束了郊游的生活。

我怀孕了,想做人工流产,艾青不同意,“这是我送给你的最好的礼物,你不能随便放弃。”

我对艾青说:“我现在怀孕还不是时候,等孩子生下来,一算时间,就知道是婚前有的,何必叫人家七嘴八舌地议论?”

他说:“让人家说去吧,说够了就不说了。我们俩的关系过去是公开的秘密,现在是秘密的公开。你就不要有那么多的顾虑了。这个孩子是我的,我有权保护他。”

我说:“这个孩子,真是个不速之客。”

艾青说:“这个孩子是我们两个人的作品,也许是一个杰作!”

1957年,是灾难之年。我在这一年的6月,生下一个儿子。

李阿姨要给小孩报户口,叫艾青起个名字。艾青拿起辞海,闭上眼睛,手指一摁,睁眼一看,是个“威”字。“威力、威胁、威望、威风。”他说:“有什么好威风的?这个字不好。”他从“威”字四声中找出“未”字,就说叫“未未”吧。现实太残酷了,叫他爱未来去。

艾未未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1957年5月,我们从上海回到北京。不久,“反右”运动开始了。

一天,艾青接到丁玲的电话,她希望艾青能在会议上说几句公道话。

会议越开越激烈,说丁玲是“分子”、投降分子、王国、搞个人崇拜、一本书主义、和党闹分裂等等。艾青听不下去了,就发言说:“文艺界总是有一伙人专门整人,另一伙人专门被整。不要搞宗派,不要一棒子打死人!”

这几句话,引火烧身了。

艾青从会场上回来,说他的发言可能要惹祸了。

“反右”运动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激烈,接着开始叫艾青做检查。艾青对我说:“我检查什么?我错在哪里?一个人总该有点正气吧!”

艾青的检查是出于无奈,他言不由衷,不得不应付。

艾青不想吃,也不想喝,觉也睡不好,坐在椅子上目光发直。他说:“我们结婚了,我一心想和你过舒心的生活。可是天不从人愿,看来等待我们的是凶多吉少啊,真是太不幸了。”他问我:“高瑛啊,你嫁给我后不后悔?”

我说:“我无怨无悔,嫁你嫁对了。”

我感觉艾青的情绪不正常,就嘱咐阿姨把每天收到的报刊先拿给我看。凡是有批判艾青的报刊,我都扔进了垃圾桶里。

12月,中国作协党组决议,开除艾青党籍,撤销一切职务。

艾青的精神崩溃了。他用头撞墙,半夜爬起来指着墙壁问:“你说我吗?”我带着他去郊区黄土岗花园看花,路上他打三轮车夫的屁股,问人家:“你说我吗?”

艾青的精神状态不正常了,我非常害怕,一怕他疯了,二怕他死了,一天24小时守着他,劝他,宽慰他,叫他感觉到家庭里有温暖,有一个离不开他的妻子,还有不能没有父亲的儿子。

5、“你是柏,我是藤,谁也不能分”

“”过去,劫后余生。1979年2月,艾青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组成海港访问团,到广州、海南、湛江、上海等地参观。第一站是去广州。我也陪着艾青去了。

我是平生第一次乘飞机。坐在机舱里,瞭望着茫茫无边的云海,视线里出现了许多的景象,我就立即把瞬间观云的感觉写出来了。我给坐在身边的诗人邹荻帆看,他说是一首很好的诗。

《云》——

这么多的天鹅,从何处飞来﹖

这儿没有战场,哪里来的马帮﹖

没有青青的草地,是谁放牧着群羊……

艾青说:“你的想像力很丰富。把对它的观察很形象地写出来了,以后就这样写下去吧。”

回到北京后,艾青常回想起齐白石老人和他在劈柴胡同里的故居。有一天我和艾青去了。故居后院有棵高大的柏树,一棵藤萝从柏树根部直攀缘上去,马上从我脑海跳出了这样几句:“藤说他最多情,爱上了谁,就和谁缠绵一生。”

艾青说:“这是三句的爱情诗,太好了,回家把它记录下来。不过,最好改一个字,把‘他’改成‘你’字。”

我说:“你是柏,我是藤,谁和谁都不能分。”

艾青说:“好啊,我们就永远这样拥抱着吧!”

艾青生命最后的几年,是我最艰难、最辛苦的几年,他患有冠心病、糖尿病、丙肝、尿潴留等等,大病小病,满身是病。后来又患了类天疱疮。而类天疱疮,一天一次要服14片激素,才能控制病情。但他拒绝吃药,我用尽了各种办法,使他能百分之百地把药吃进去,多么难啊。

他说:“我三生有幸,找到了你这个好老婆。”我相信他说的是肺腑之言。

上一篇伸出你的手

下一篇文书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