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乡野范例6篇

欲望乡野范文1

蒙荒浑初,道虚将渐。天之何因,地之来由。赐以延陵,嘉以天镇。山川形胜,人文淳风。未设而成关,有教而育化。重镇威名,系天下荣辱于要隘;英豪才俊,负四海安宁于方策。出入之津渡,守战之要塞。扼燕赵而通三晋,引齐鲁而障漠北。控三藩而接海内,镇戎狄而抚蛮夷。

天汉开兮,盈辉八方;长云垂翼,覆压千里;朔风起兮,四野阑干;悬冰百尺,铁马惊寒。边陲山城,北界汉塞;天以其尊,镇以关隘。天之镇之,故以山列。横以栏障,环以垒阻。帷幄之谋为据,勋业之功是依。风劲之地,雁飞之极。虎伏要冲,四境森然;鹰击阻塞,远近震慑。御台道冲,堆垒风前。镇国卫家,天之藩篱。望而明庭户之大观,过而知门径之险危。天功虽耀,还感地伟。沧海应叹,浮云亦念。黄沙屡碾,霜雪频折。寒地松坚,沙场人杰。封土列疆,整顿山河。城耸以驰边,山环而走胡。关塞固金汤,边城起云障。中原烟消尽,海内风波平。

穹苍浩荡荡,河山莽苍苍。怨尤曾浸透,桑梓意深沉。舒卷风云散,满纸和泪血。一昔有痛楚,思奋去疮痍。边城频浩劫,风云最酷烈。攻略厌草木,征伐苦苍石。时危础砥柱,运艰倒狂澜。卫邦国,义去无名;捍家园,生荣未显。豪杰没先去,壮志多半归。故垒留存迹,烽台犹怅望。寺堂祈平静,庙宇冀安宁。过往之旅,应感三千父母;吾辈苟且,当思河星之陨。

星换斗转,历朝更代。高风流天,碧空如雪。山群首以高昂,水怀畅而浩荡。楼观远掩,雄踞以傲视;峰峦云隐,跻立而远瞻。两千年戍卫镇守,二十载革旧去陋。一叶春秋,华实青史。镇边之关,回首犹觉临冬寒;扼冲之塞,掉头须瞻春光暖。

光转绿叶新,风翻青云白。山水不曾老,风雨浇愈青。依山何患贫,伴水不忧穷。山乡蛰沉久,春雷正欲鸣。运筹更风气,希图革旧习。变俗身垂范,教化躬行先。落叶滋根土,芳蕾向心许。勤心勉行,过客无愧父老情;水润山碧,归人始觉乡意醇。雁过声留犹萦耳,人去名播还热胸。珍珠滴泪须有尽,杜鹃啼血也欲休。

江浪层不穷,岁月淘更新。聪颖生忧患,家国兴多难。边城沧桑重,积久地自灵。地灵自当孕才俊,人杰亦会拿风云。金石尔就旷世佐,良玉汝成不世功。邦交海外国威树,总理天下四方宁。意胜冬日暖沧桑,行比春风润山河。经纶身手换时空,浴日甘渊出新天。水息浩叹扬慷慨,风弃幽怨歌豪迈。莫再悲哉劳怨愤,还将余热助春温。冷眼看穿终自小,热肠用世泰岳轻。吏民濡沫图宏略,边城前景相计筹。凡事躬行倡力行,相与虑始共乐成。

气清清而浮日月,风急急而送流光。昔日往月可有恨,今朝天地来相问。溯古嗟叹湿青眸,观今慨然歌人喉。“英灵万古”飨祭宁,“山河闲气”露峥嵘。辅翼点睛手,创制扛鼎肩;蹈足狂澜起,试手石破惊。改造之意决,策创之念举。从远而谋,还山绿装,与水靓妆,构建和谐生态园;为久而计,平等育教,民主理政,打造安居人文城。

水未穷而追远,山犹青而恒新。临尔之侧,乘彼之行。思接万古,忖度来今。日月终过客,川岳永相依。逝者如斯已,来者何可待。巍哉钟神秀,造化亦无穷。风物大化中,人力并天工。举创风欲劲,革变势如潮。推时更事宜,换风易功曹。洋河掉头东,边城大转身。险隘探胜迹,要塞变益能。通途接天下,开关纳万方。乡心正无限,前景拭目瞻。川泽似重生,山原生机发。圣地洗蒙尘,岩龙还真容。

往尘不再,流云犹是。烽台望千载,城阙越百代。胜迹寻芳踪,风云曾际会。沙梁览墓群,秦汉背影依稀在;寺堂登台阁,辽金气息扑面来。古刹幽寺无言会,墩墙城口欲诉说;天成军池固代郡,新平路堡捍云中。关北绝尘慈云寺,塞上琼宫玉皇阁;大唐气韵惊俗魂,明清遗风折后人。慈云天王镇灵霄,唤使金刚蔽苍生;辽钟元鼓相对鸣,洪声巨响犹闻萦。斗拱翔空钩初月,琉璃雕栏映群星。山脊走城矗雄姿,窑堡屯口演传奇。黑龙峰背仙人游,神头盘龙卧虎峙;仙人飘然不知去,犹留双峰锁白云。洞府窈然游旅寻,笔崖参差待身手。松阵桦林分四时,幽涧晴川变昏晓。插峰拔峦争云际,悬泉倒树竞飞流。

西北拱斗,东南朝阙;巍然峨戴,重峦耸翠;人文形胜,殿宇跂踞。文殊楼阁,释迦寺院;洞窟相接,线泉如脉。参天古木今何在,阿育王塔觅有迹。文物流芳泽万代,创伤为训今需记。盘山四月八,神台九月九;往来尽宾朋,登高皆弟兄;乡俗争好运,古风感至亲。

万象呈平态,百卉动芳馨。云青含雨意,叶嫩育花初;流莺鸣快意,野香飘沁心。瞻顾开胸臆,移步动遐思。白云回首远,苍烟入看无。丰草繁林,山川处处盈生气;革故变俗,边地时时动芳情。

造物怜俗朴,化工睐山乡。过处眼未倦,复返心不厌;行来意自适,归去情未足。缘何问君尔,来游胸豁朗。重山复水意千层,深涧幽谷思万绪。立足苍茫解云游,行到泉出悟禅道。雨过清漾意江海,风来绿动会波涛。

山川俯仰驰游目,台阁顾盼骋情怀。草色如茵四野碧,林木如云气候宜。洋河汪洋起游园,泽地滩涂孕景致。山行生爽消夏暑,地热泉温浴冬日。探幽出没云雾里,漫径迤逦迷游足。芳草连天没古道,花树似欲临水照。曲水环廊曾入梦,而今行在梦里头。香蹊幽径似有待,绿堤花岸夹相迎。望去似曾江南识,行来还疑别有天。亦野亦乡亦城郊,宜游宜行宜居从。山野淳质无公害,乡城还朴乐自在。何来淡欲忘俗情,明月疏松人寂初;那得返璞归真意,春风湿露花潮处。

乡土心,桑梓意;哺育恩,滋养情。民心如悬待举措,游子思复报春晖。安道处时非君志,移风易俗为贤圣。圣如厚土济苍生,贤如甘泉饮渴心。驭驾形势争创立,筹划远景借东风;破旧改制绘蓝图,革故鼎新换乡貌。应时而行举可就,随风而作兴有成。

胸画前景,意谋远计;求变穷通,拓路开局。创思图远,垂范归心;德以虚左,才不失任。济乏同振贫并举,景城与兴教齐作。开源引流富乡庶,辟路拓途养民足。新风吹雨浇流俗,鼓涌白浪荡尘嚣。古镇悄然变气候,边城焕然更世风。气象清清相知遇,氛围浓浓学感恩;少壮情怀,不惑胸府,血热岂肯冷,风欲比谁高。盛气而不淫,神逸何可惰;劳而亦自适,乐而知善从。

树静月明,时空渐清。志以同磋,文以相励。时变时守,与时不朽。圣哲能圆,动而不觉;贤俊有方,行如春风。流空必响,依实无声。劳以逸彰,事以乐成。心期日就,愿许月将。

欲望乡野范文2

[关键词]纯朴;裂变;野地;心理

中图分类号:B82-05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野地中的纯朴之心

道家认为,人的本质特征是未经过任何文饰加工的“朴”,即自然本性。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理想人格应该像“婴儿之未孩”般的纯粹和自然。“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1],像婴儿一样具有质朴的天性,具有元气淳和、无思、无虑、无知、无忧的自然本性。张炜小说中的农民原本就具有这种自然之纯朴,他们都是齐鲁纯朴野地哺育出来的自然之子。

张炜曾说:“野地是万物的生母,她的子孙满堂却不会衰老,她的乳汁汇流成河,涌入海洋,滋润了万千生灵。”[2]张炜小说中的人物虽不是不明事理的婴儿,但大多是在野地母性的哺育下而生长,所以这些人都带着天然的纯朴,像孩童一样天真无邪。《秋天的思索》中的“老得”,就是一个单向思维的护园人。他固执地寻想一个“原理”,却不能摆脱王三江的控制;他尽守护园人的职责,却又如孩童一样天真。正因为野地赋予他纯朴的气息,而没有沾染社会上的恶习,所以他的思想天真、单纯,纵然经常被王三江欺负,也没什么抱怨;也正因为他的孩童般的无邪才使他与小来成为朋友,坚守着自己心中神圣的诗歌。《童瞳》里,无论是老得,还是长乐、胡头,他们都不通世故,不懂圆滑,但他们都出身于农村,在野地母性的孕育下,有着纯朴的秉性,他们不会用狡诈的心机去迫害别人,也不会用下作手段去算计别人,单纯的内心使这个世界充满着纯净清洁。

张炜对这些人物的倾心,既源于他对野地母性的偏爱,也源于他对纯朴人格的追求。老得、长乐、胡头只是一些简单的农民式头脑,但却让我们觉得这样的纯朴秉性在当物欲横流的世界中的坚持显得难能可贵。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都起源于古老的乡村。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发源地之一,齐鲁大地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浓重的文化‘根’意识使张炜的创作始终沉郁厚重,与齐鲁文化血脉相连。”[3]野地文化使我们有了文化上的归属感。正如鲁迅以他的乡土小说写活了他的故乡江南水乡,并以此为基点深刻地揭示出国民劣根性的存在,老舍在其京味小说和话剧中,构建了他最熟悉的北平市民世界,寄托内心的那一份真挚情感一样,张炜在他的小说中,也展示着故土纯朴的文化,表达出对胶东故乡的深情,并由此传达出对人生价值与意义执着的思索,对人类精神家园迫切的追寻与无奈。

张炜的小说从那些纯朴的野地之子身上演绎了胶东文化和胶东精神的宽厚与博大、执著与坚忍、深沉与内敛的本色。齐鲁大地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所倡导的温柔敦厚、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等,促使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遵循着端庄、循序、顺从、稳重等中庸之道。《家族》的曲予,再如《古船》中的隋抱朴都是一个个谦谦君子的形象。还有“我”(《柏慧》)、宁同志(《你在高原西郊》)等,这些人物都具有君子般的和善品格。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过动人的爱情故事,也曾有过七情六欲,但内心道德律令的制约使他们压抑欲望,为了心中的道德责任而不得不割舍情思。他们在背负着沉重的来自内心深处的道德责任压力时,大都选择隐忍内省,而不是去进行斗争;这种品格正是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的融合和传承。

在面对外界的诱惑或是遇到困难时,齐鲁大地上这种纯朴的文化品格就成了生活最有力的支撑点。《家族》中的闵葵、阿萍奶奶、淑嫂、曲靖就是依靠着内在最纯朴的观念和思想支撑着自己,在不断凌乱化的社会中活下去,不被世俗、市井的肮脏色调所染色,那种纯朴、善良、温柔的特质依然在她们身上所闪烁。又如《丑行或浪漫》中的刘蜜蜡被恶霸小油骗去成亲,婚后饱受折磨,可她内心却仍深爱着精神导师雷丁,怀着这份执着的爱和对自由的向往,她挣脱了传统习俗铸造的精神牢笼,走上了逃亡、寻复的路途。她最纯朴的愿望就是追求自由,追求幸福,作者对蜜蜡倾注了爱,蜜蜡是远离世俗的自然之子。

这些人物都是张炜极力刻画的朴实却不平凡的农民。说她们朴实,是因为她们都是一些极为普通的女人,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高傲的权位,也没有值得炫耀的家庭背景和无尽财富。但她们带有野地的灵性,她们虽有傲人的美貌,性格却极为温婉,从不炫耀或是自视甚高。她们的身上留有野地的气息,能经受得住常人难以抵抗的欲望的诱惑,又具有常人很少有的毅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女性大都有着人类最真、最纯、最善的心,身上散发着中国最珍贵的传统美德的精华,这其中集结了人类生存繁衍的勇气和生活的希望。大地以她的纯朴来净化我们的心灵,也赋予我们无穷的财富。

二、价值观改变后的心灵蜕变

在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和商品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在悄悄发生着改变。社会处于改革之时,也正是人心动荡之时,是人最容易受诱惑之时,人心往往极易偏离原先的轨道,农民也不例外,他们会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丢弃原本具有的纯朴之心。崇高、美好、真诚逐渐被金钱、欲望、现实所取代。农民纯朴的内心也在悄然蜕变。在张炜的小说中,作者抒发了他长久以来被压抑着的痛苦和愤怒,反思历史,关注现实,检讨人性,揭示罪恶。

在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随着农民各项私人利益的合法化,有些乡村基层干部开始肆无忌惮地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力谋取个人私利,侵吞集体资产,欺压普通农民,可谓胡作非为之极。他们丢弃了原本最美好的纯朴之心,想要追寻那些华丽的物质享受。张炜在他的两个中篇《秋天的思索》、《秋天的愤怒》和长篇《古船》中都描写了这种封建性权力的变异现象。《秋天的思索》里的王三江就利用自己曾做过生产大队长的身份去承包了一个葡萄园。这个葡萄园年年丰收,而王三江并没有把劳动成果与葡萄园的每一个劳动者共享,却选择了中饱私囊。共同承包的三十六户农民都知道这一不光明的情况,却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没有王三江来当承包领头人,他们就会碰上许多麻烦事,也不会有这样的收成,所以只好忍气吞声。王三江之所以能够横行无阻,是因为他有门路、有关系,而这些都是他当生产大队长时用集体资金铺出来的。

社会上的许多浮华在飘荡着,在诱惑着许多饥渴难耐的人们,身处的地位和手中的权利都变得不那么真实,身边的一切似乎都不那么容易抓住。于是,人们想要得到的更多,永不满足,这就是欲望吞噬下的人生。这种人生最后在欲望侵蚀下,变得千疮百孔。长篇小说《古船》就是表现欲望侵蚀下人们心灵的倾斜。“《古船》以一个家族的沧桑书写灵魂的困境与挣扎,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以及改革大潮冲击下那块土地的变化。”[4]在开满蜀葵的农村里,淳于是一个稚气的、充满各种渴望的青年,更是一位服务百姓的赤脚医生。也许在一般人看来他就是一头不起眼的“土驴”,但是简单、淳朴、无忧无虑的生活却让他活得自在而坦荡。他的个人价值在农村得到了实现。然而,离开纯朴的农村,来到了城市,在金钱和性的诱惑面前,他开始失去了自我,将自己混染于社会集体性的欲望沟壑中难以自拔。在感情上,他的心也在社会的诱惑和生活的不定中蜕变。他与苏棉的婚姻经历了从固守到逃逸的过程,最后只好放弃。而后,他的感情就一直漂移不定,一边不遗余力地追求心仪的雪聪,而另一边又手持金卡在同学老广建的度假村里与秋菊、春月等小姐缠绵不休,过着靡烂不堪的生活。在事业上,他“胸怀壮志”,大量投资,兴办企业,“带领一群最为优秀的艺术家,开始这半个世纪以来艺术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次胜利大逃亡”[5]。但是淳于背弃了自己,搞错了方向,很快就在商海中沉没。在公司倒闭以及巨债重压下,淳于变得神经错乱:自己关在屋子里研读中外各类诉讼法书籍,以至于背诵、执迷、狂想……最后变得手足发抖,面色青黄,眼里布满血丝,像是在梦幻中游走。这就是当年宣布要用一枝画笔全面揭示人类奥秘的淳于,现在只剩下一次又一次无尽的后悔,以及身心的疲惫与残破。在这浑浊的世界中,处处是人性恶的陷阱,他再也无法回到原先那纯朴美好的生活之中。

通过淳于两种截然不同生存状态的描写,张炜对“人的存在”问题进行了形象的思索。那干净的纯朴之心就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变革的动荡社会中,悄然发生裂变,价值观念开始偏颇,人性变得扭曲。

不仅如此,原本朴素的农民在欲望面前甚至可能转化成令人厌恶的恶势力,作者在《古船》与《九月寓言》这两部长篇小说里,塑造了几个与善对立的人物:有残暴歹毒的赵多多,也有欺小凌弱的村头赖牙与蛮横无理的村头儿老婆,更有阴险邪恶的赵炳和。他们在那个年代成了小村、小镇的强大势力,他们用各种方式欺压老百姓,谋取自己的利益,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生活和精神上的痛苦。其实,这些人物原本也是纯朴的农民,经历了各色各样的人事变迁和社会的洗涤,但在社会上的种种历练只让他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也随之学会了谋取利益,甚至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在这样的熏陶和自我意识下最后成了当地的恶霸。

作家在描写人心随价值观蜕变的过程中,也表达了他对城市文明的愤激和批判。他认为灰暗的天空下,烟雾环绕之中,冰冷的钢筋水泥筑就的日益缩小的居住空间正在隔阻着人类与自然息息相关的一面,同时也异化着人的天性,价值观的改变引导着心灵扭曲。城市中遍布的只有冷漠的人际关系,残酷的生存竞争,以及裸的物质利益追逐,没有任何真情实感可言。在人们不择手段地获取金钱和利益并将此作为衡量人生成功的标准面前,张炜“不合时宜” 地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反感,嘲讽了这种异化行为。在《芦青河告诉我·后记》中,张炜是这样说的:“我厌恶嘈杂、肮脏、黑暗,就抒写了宁静、美好、光明;我仇恨龌龊、阴险、卑劣,就赞颂纯洁、善良、崇高。”在《九月寓言》中“张炜把自己对于物质技术世界的排斥,对于所谓城市文明的逃避寄托在一个民间精灵身上”[6]。即使在《古船》这样深刻反思历史的作品中,张炜也较保守地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满,虽然也被迫意识到文明的来临是时代必然,无法遏止。这或许就是一种历史的悖论,时代的车轮总是要以辗轧些什么来作为历史发展的代价,而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人们,总会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沉重和压抑感,而这也将会引导浮躁、扭曲的心灵走向理性,坚守自己最初的纯朴的价值理念。

三、精神家园的回归与眷恋

人是在土地上孕育而生的,土地也是灵魂得以栖息的归所。海德格尔认同荷尔德林的情感意向,认为精神家园是土地的象喻,对每一个人而言,精神家园就是他的土地,因此“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而对于张炜来说,“大地”则象征着生命激情的源泉,象征着神的居所和与之对话的语境,象征着自己最终的母体和心灵安栖的精神家园。因为人的世界只能建基于大地,只有大地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守护我们,大地会是我们最后的家园,如果我们离开自己的家园而一味地满足于自己的欲求去忙碌着改造世界,那么我们就失去了我们自己的本真,一定意义上也就失去了改造世界的目的。

纯朴之心本是野地所赠予农民的,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但往往不被珍惜,而一旦失去,才会意识到其珍贵和重要,当人们想要再伸手抓住它时,留下的却只是一些幻影。在繁华之中,在胜利之际,都容易令人沉醉其中,很难自拔。农民开始遇到繁华事物时,心中萌发着各种欲望,忘记了曾经纯朴的初衷。农民跟随着社会在一次又一次的裂变之中,伤得体无完肤,也体会到了事过境迁之后的凄凉,于是又开始皈依纯朴,寻求曾经的精神家园。因为“人类精神史的历程,是要唤醒流淌在人类血液中的原初记忆而达到向完整人的复归”[7],在心灵遭受欲望的不断吞噬下,人似乎更能受到来自大自然,来自纷繁世界的警示,意识到原先自己所拥有的纯朴天地是那样的不易和美好,而且这反而成了自己现在在繁忙焦虑的人生状态中所寻觅和追寻的。忧患意识的出现,可以说是一击非常响的警钟,认识到了找回内心深处的纯朴以及精神故土的重要性。然而张炜的许多作品中也描写和刻画了许多扭曲或是近乎变态的人物如淳于等,他们为华丽的外表所束缚,为繁复的社会所束缚,开始构想,开始寻找,想要找一片净土。农民开始是为灯光绚丽的城市所吸引,以进城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为自己最高的抱负,可是谁知一切都在改变,也许他们的物质生活越变越好,但是内心曾经珍贵的东西却渐行渐远,一去不复返。

《外省书》中所塑造的史柯可以说是知识分子操守硕果仅存的某种象征。“我还能做点什么呢?不能矣!”这种在自我怜悯时常常将他自己先感动,却又难掩其内在空虚的自欺常常侵袭着他的心灵。所以“为那无望的热爱宽恕我吧”一句话出口时,“自觉热泪涌出的时候,摸了摸脸上却是干的”。 史珂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说是一个神经病患者。他竭力拒绝那个实际的失败的令自己鄙弃的自我,试图努力改变自己的生存现状,想要像自己希望的那样的理想化生活,这种要求是如此强烈却又在现实中屡屡受挫,由此引起的失败感和悖谬的阴影笼罩着他,导致他时而充满憧憬、充满斗志,时而又倍感无力,身心具疲,处在这实现理想化自我的强迫症中举步维艰。“自欺和自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削弱他对自己的失望,却仍然无从消解实际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落差。”[8]当无比的忧虑慢慢地涌上史柯的心头。伴随着心灵在痛苦中的挣扎、索求,焦虑,他选择了自怜、自欺,认为唯有这样才能削弱内心深处存在的无比失望,在虚幻中减少内心巨大的落差感。史柯这一形象是具有代表性的,他原先不顾一切,只是一心往上爬,将原来作为农民时的纯朴,那种心平气和一并遗弃,然而正如预言的场景一样,只有心存过去,才能望想未来,没等他们站稳自己铸造起来的最高峰,已经重重地摔下,而且还摔得不轻,这时他们有空了,开始懊悔,感念起那片自己心中原先最珍惜的故土,想要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寻找那份最朴实的慰藉。

在张炜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个“葡萄园”意象。这个“葡萄园”或许就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精神家园。

因为“作者曾于八十年代中期在胶东半岛的葡萄园中旅居达八年之久,并以散文集《葡萄园畅谈录》问世”[9],在这个散文集中,作者以葡萄园作为他苦苦追寻的精神家园。“葡萄园”是作者心中理想化的倾诉地,象征着美好人性安息的家园。《葡萄园》中罗宁的爷爷、奶奶为了生存而四处流浪,他们不断地找寻,终于好不容易找到一块可以歇脚的地方——一片海滩。于是,他们怀有希望地栽种细小的葡萄树,可是那地方风大,冬天时天气寒冷,葡萄树不知被冻死了多少,他们百折不挠,选择从头再栽,就这样一点一点耕耘和浇灌才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葡萄园。“葡萄园”是美丽、宁静的,就像我们宁静而美好的故乡。回归故土,找寻“葡萄园”是张炜不懈的精神追求。张炜认为,大地、泥土不仅滋养着世间万物,同样也滋养着人们纯朴的心灵。作者张炜曾说过:“泥土滋生一切。……野地是万物的生母,她子孙满堂却不会衰老。她的乳汁汇流成河,涌入海洋,滋生了万千生灵。”“只有土地才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的性质。并且会一直左右我们。”张炜渴望融入野地的土中,而且喜欢把自己比喻成一棵扎根于泥土中的树:“做梦都想像一棵树那样抓牢这一片泥土。”“像一棵树一样,在一方泥土上萌生。”[10]“眼看着四肢被青藤绕,地衣长上额角。这不是死,而是生。我可以做一棵树了,扎下根须,化为了地上的一个器官。从此我的吟哦不是一己之事,也并非我能左右。一个人消逝了,一株树诞生了。生命仍在,性质却得了转换”。[10]或许这棵树就是他心中的那棵“葡萄树”。人像一棵树,生长在土地之上,扎根在泥土之中,汲取营养后成长起来。由众多的树构成的葡萄园成了最安静和舒适之地,成了理想的家园之地。

同时,“葡萄园”还应该是艺术品,是净化人类贪婪之心的圣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园。在《我的老椿树》中,老椿树和老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扶持,都成了对方不可缺少的伴儿。

以野地作为创作中最有力和宽广的背景,是张炜文学创作所坚持的。所以,张炜的许多作品才频频出现对野地的歌颂,而且这种歌颂是人类对赖以生存的地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依恋和博爱。如其中的作品《声音》展现了芦青河畔的一片偌大的树林——一个绿色无垠、生机勃勃、各种声音鸣响其间的世界;而《芦青河告诉我》中的那条美丽而又富饶的芦青河是那么令人神往,那里有清澈见底而又奔流不息的河水,河岸边散落着各色各样而又美味的蘑菇;《山楂林》里的农村少女阿队穿着火红的衣服在茂盛的山楂林里奔跑,她就像一团燃着生命高涨热情的火焰,这种激情四射的生命体现也是与生机勃勃的山楂林分不开的;《紫色眉豆花》里的少女小疤,在这样纯净的大自然世界中,就像眉豆花一样源源不断地散发着她的清香和温馨。《夜莺》里的姑娘胖手在粮食丰收的夜晚兴奋不已,躺在高高的麦秸垛上,终于领悟出了“美是生活”的真谛。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又说:“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是的,人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如果能够“诗意地栖居”在自己的精神家园,这将是一种至上至高的境界。现实中,人们在渴望物质生活的富足,但是在心灵最深处更渴望充满美好的情愫精神家园。这将是一种诗化的生活,是一种诗意的人生。

社会是在裂变之中发展的,但是农民是不是应该在追求物质生活进步,外表也发生裂变的同时,自己的内心也随之改变,甚之裂变,丢弃纯朴的野地,甚至丢弃大地赋予的最珍贵的财富——纯朴之心呢?是否应该还原本真,为人类留有一方精神家园,以报大地之恩?这或许就张炜小说中农民心灵变迁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94

[2]张炜.融入野地[M].张炜文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133

[3]路翠江.张炜小说的故土情结及其文化意蕴[J].山东:鲁东大学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276

[4]王岩岩.从乡土小说谈新时期文学真实性的嬗变[J].北京:丝绸之路出版社,2010. 156

[5]张炜.能不忆蜀葵[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78

[6]王光东,李雪林.张炜的精神立场及其呈现方式[J].当代作家评论,2002. 03

[7]王岳川.艺术本体论[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94. 92

[8]张懿.理想化形象和神经症自尊[J].湖南:湖南大学出版,2003. 112

[9]武丽霞.从土和水意象透视张炜的审美追求[J].淮北: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出版,2003. 320

[10]张炜.融入野地[M].张炜文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247

Simple heart fission

——The novels of Zhang Wei Farmers' psychological metamorphosis

The instructor:Zhang Lan

Mo Dandan

(School of Literature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ejiang, Zhoushan 316004)

Abstract: In the market economy and commodity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tide,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rural, the psychological is also changing. Zhang Wei's novels show that qilu earth of the simple peasant in the heart of a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ccurs before the social changes: from the original wild simple heart, to the various distortions and variability; from the original pure faith, to the assimilated into the material world money right view. The farmers after the social and life changes, Finally realized fading that simple precious, so back to the wilderness to find that belongs to his true and honest.

Key words: simple; fission; wild; psychological

作者简介

姓名:莫丹丹

任职单位:浙江海洋学院

欲望乡野范文3

小说鲜活热烈充满着个人的色彩,可是集体的经验却告诉我们,这却也充满着典型性,是当下农村乃至中国女人生态的一个缩影。中国在前后就开始了男女平等的实践,收效似乎很大,但决不能忽视一点,在我们广袤的农村,他们的心态和对男女平等的理解才真正代表了中国男女平等的水平。英之所在的现代乡村,父权文化和封建家长制的势力仍然十分强大,英之的公婆就是这一文化传统的典型体现者。他们漠视英之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只是将英之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和侍奉自己与儿子的奴隶,时刻准备敲打修理英之不合传统女性规范之处。在高悬着“天地君亲师”的屋檐下,他们一方面纵容儿子吃喝嫖赌,一方面又借着古礼旧训,理直气壮地唆使儿子将英之打得皮开肉绽。在英之的命运遭际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家庭生活领域男权中心的暴力性质。

农村女性所受男权中心主义压迫之深及其反抗强烈。但我们也看到,文本中男男女女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欲望无条件臣服的疯狂性却被偏颇的女权主义思想误解了,英之对欲望的狂热追求被当成了反抗压迫与自我拯救的途径,出去唱草台子挣钱、跳脱衣舞、同时和几个男人睡觉等行为在盖房子这一“正义目标”的掩盖下都得到了同情和谅解。“我就是拼了命,也要盖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这房子就是我的家,到那时,我要让贵清亲眼看看,要贵清的爹妈亲眼看看,我不做你家的媳妇就会比谁都过得好。”于是,她反抗着夫权、追求着自我,直至丈夫被火烧、母亲惨死,她本人也锒铛入狱。我们不由追问这是女性抗争的悲剧,还是为欲望所焚烧的悲剧呢?在英之生活的农村,自给自足的乡村经济以及建立在此之上的价值观念已经被商业化击打得千疮百孔,商业化摧毁了乡村文化的纯真与质朴,同时也激起了人们追逐享乐的欲望,英之也成为当下商业化时代的产物,成为一个为欲望疯狂,不顾家庭、孩子、尊严的女人,在反抗男权压迫的同时,也被自己的欲望之火所焚烧了,这种商业化的背景是此前封建社会所没有的,也是英之悲剧的时代特点。

英之为了获得自己的独立空间,决定自己挣钱买房子。缺少技能与文化的英之,靠着漂亮和买弄风情博得男人们的欢欣来获得收入。狭窄的人生视野和积淀在意识深处的传统文化观念,让英之对现实的认知以及自身价值定位都走入误区。在缺乏理性的支配下,往往只能任凭本能的驱使,不知不觉中英之又走回了旧式女子的巢窠,陷入男权话语的陷阱之中。在男权社会里,男性既在魂魄中渴望女性的,又在心底鄙视的女性,因此,尽管英之凭着声色挣钱养活了全家,却遭来贵清和公婆的歧视和侮辱,甚至是致命的毒打,更不必谈因对家庭的贡献大而应得到的尊重。尽管“男女平等”的旗帜在中国飘扬了近半个世纪,但旧式女子的悲剧却还在重演,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女性生存方式的思考。获取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但获取幸福的手段却各有不同。恩格斯说:“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下来就有的,因而应成为一切道德的基础。但追求幸福的欲望受到双重的矫正:其一,受到我们的行为的自然后果的矫正;酒醉之后,必然头痛;放荡成性,必生疾病。其二,受到我们的行为的社会后果的矫正:要是我们不尊重他人追求幸福的同样的欲望,那么,他们就会反抗,妨碍我们自己追求幸福的欲望。”我们分析英之追求幸福的手段,在她凭着声色甚至是女性的身体来达到盖房目的的同时,已是对贵清的不尊重和对婚姻的背叛。尽管贵清受父母的影响,头脑里存留着封建思想,但生长在这个时代的贵清,还是能够顺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再加自己的游手好闲,在生活上依赖英之,对女性温厚宽容了许多,但面对着英之一步更深一步的背叛,甚至是在自己的家里,被老父亲撞见,作为丈夫的本能使他暴怒,缺乏现代文明教养的他,以原始的野蛮来对待英之,不仅把英之打得不敢回家,还拿汽油去点他家的房子,最后逼得英之走投无路,烧了亲夫,才出现了小说中贵清变成一团“奔跑的火光”的惨不忍睹的结局。可见,英之追求幸福的错误手段也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欲望乡野范文4

春天,大地苏醒了。树枝抽出了嫩绿的枝条,小草懒洋洋的睁开眼,花儿们也纷纷盛开,有红的,蓝的,黄的,紫的,五颜六色,千奇百怪。花儿们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一群蝴蝶,蜜蜂,在空中翩翩起舞。我们在草坪上玩儿,小鸟仿佛也被吸引来,它们放声歌唱。

当烈日炎炎的夏天来了,家乡热闹起来了,知了在树上:“知了,知了”的叫着,好像在说:“热死了,热死了!”高大的树长得葱葱茏茏,就像草原上的哨兵一样。广场上,人们在树荫下乘凉,还说说笑笑,孩子们在喂鸽子,有趣极了!

秋天,天是那么蓝,那么高。田野里,一派丰收的景象。果园的苹果令人垂诞欲滴,农民伯伯忙着喜悦的心情,正在收割呢!大雁排着“人”字形正向远方飞去。

冬天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下雪了,一朵朵雪花随风飘落,它们像一个个白色的“小精灵”。地上结冰了,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片镜子,美丽极了!

欲望乡野范文5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放眼望去,哇,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稻田,金黄色的稻穗低着沉甸甸的头,

远远望去,整个稻田就像一张金色的地毯,一阵微风拂过, 金色的地毯像大海的波浪此伏

非常壮观.农民伯伯笑开了怀,正快乐的收割呢.人们的欢笑声和打稻机的轰轰声汇成了一

支动听的交响乐,

稻田旁边是一个迷人的绿色世界.嫩绿色的是个种青菜,葱绿色的是豆角,丝瓜.还有

青翠欲滴的香蕉树,石榴树……远处有一座山,山坡上开满了许多各色的小花,还有一排排

高耸入云,挺拔秀丽的椰子树.有许多小鸟在枝头歌唱,有的在树间玩耍,有的在天空中飞翔

欲望乡野范文6

镰刀是乡村一件很简约的农具。

镰刀是割草的工具,更是收割庄稼的手段。

镰刀挥向哪儿,哪里就泛着铁和钢的味道。镰刀是铁和钢的产物,历经火的锻炼和水的洗礼,成为乡村经典的劳动工具。

弯下身子,挥镰,草或者庄稼就发出轻快的叫声,不是疼痛,而是被收获的惬意。镰刀挥去,田野一片简洁。应该成熟的,已经成熟,应该收获的,已经收获。粮食已经堆在打谷场上,如山。可是,我的父亲却已经如镰一样,直不起腰杆了,总是保持着弓腰俯地的姿势。

有人说,父亲如镰。只这一句话,就使我泪流满面。

2 炊烟如梦。炊烟无语。

站在城市的阳台上,遥望远处的乡村,炊烟袅袅,上升,飘荡,飘荡为一片苍茫。

炊烟是乡村的烟火,是人间的烟火,是乡村的生命。

没有炊烟的村庄,不是活着的村庄,是已经死了的村庄。

柴草是庄稼的一部分,不是粮食,却有时比粮食还重要。没有柴草就没有烟火,就没有温暖的呵护,就无法做饭,喂养生命。有了柴草,有了烟火,我们就渡过了严寒,走进了又一个春天。

炉火正旺,将田野里打下的粮食煨熟,喷香喷香的饭香弥漫着乡村,滋润着一个个如炊烟轻漫飘飘的妹子,一个个苞米样香喷喷的妹子。

乡村的炊烟总在梦里,是游子温馨的梦,是游子的根。

3 我很崇拜牛:牛与乡村相濡以沫。

牛吃的是草,是乡村中最劳苦的,人的一生是无法与牛相比的。

牛是乡村的劳力,是乡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假如没有了牛,乡村的土地如何耕耘?乡村的粮食如何收获?乡村如何向前发展?是我常常考虑的问题。最终的答案是:乡村不能缺少牛。

牛耕翻了乡村的每一寸土地,我们在每一寸土地上播下了种子。牛使土地繁荣,也使乡村繁荣。繁荣使土地生生不息,繁荣使乡村生生不息。

牛是乡村的神圣。

4 玉米是乡村中很普通的庄稼。

一粒种子下地,一场雨过后,一地嫩芽儿就齐刷刷地沐浴在幸福的阳光里:一场风过后,就有了一地青纱帐哗啦啦地响动,发出幸福的呢喃,诱发了乡村兴奋的神经,发出布谷鸟幸福的鸣叫。

父亲总是喜欢坐在地头上,眯缝着眼,聆听玉米拔节的声音,与玉米窃窃私语,讨论秋天丰收的事情。土地是乡村的,庄稼是乡村的,更是父亲的。父亲总是视玉米为他的亲生儿子。没有了玉米,父亲会失去依靠,会饥饿无神,整个乡村也会无依无靠。玉米是他的依靠,玉米是他的希望。

玉米是乡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父亲总是站在玉米的高度要求我们,把我置于浩荡的玉米林里,视我为一棵玉米,叫我站成玉米的姿势,感染玉米的脾性,培育和渗透玉米的精神,长成颗粒饱满的玉米,成为支撑乡村辉煌的力量和精神。

5 乡音,始终改变不了的腔调:

乡音,祖辈传给我不变的性格。

乡音属于乡土,从土地里生长,从土地里茁壮,从土地里成熟。一方土地养就了一方人,就有了一方永久的印记。

在久远的城市里,普通话让我听得油腔滑调,头晕目眩。走进匆匆的人群,不论从哪里传来一句乡音,都让我久久的回味。没有任何的隔阂,就把我们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乡音,让我激情的颤抖,成为我返回乡村的幸福依据。

乡音是乡村细碎成行的小街,乡音是袅袅生起的炊烟,乡音是那只栖息檐下鸟雀的呢喃,乡音是母亲望眼欲穿的期待……

乡音,让我回味乡村的美好,记住乡村的恩情,叫我时时不忘永远的亲人。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在梦里,我对着乡村说了一夜的老土话。

6 悠扬的旋律,乡村的味道。

味觉,感触对乡村的直接感受。

新鲜的青草,溢出绿色的涛声。我躲在一丛麦子的后面,偷窥麦子扬花吐穗的经典动作。

一场热雨扑面而来,田野馨香漫漫,柔软的麦粒闪烁着绿色的光芒。

我深深地呼吸麦香、果香、菜香、草香的气息,喉咙被溢得发颤。

7 播下种子。麦子就势不可挡地蓬勃了。

经霜历雪,碧绿的情绪一天比一天深邃。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深邃得一望无际,一地向往浩浩荡荡,一波又一波闪烁着太阳的光芒。

细碎的风荡漾着,一株一株的麦子肩并肩,手挽手,拔节,拔节,温馨的姿势散发着温暖的情绪。

麦子是农人的宠物。任何一粒麦子,任何一株麦子,任何一地麦子,都是土地的圣物,乡村的幸福。

麦子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充分存在的理由,我们依靠麦子,充实着饥饿的胃和空虚的灵魂。

麦子和村庄都笼罩着无比耀眼的光彩和幸福的眩晕里。

8 风的啸声,深入跳动的脉搏。

千年凝结,芬芳如云,瓦砾见证不朽。

战栗的话语,无法平静心中的起伏,断裂的冰层浮现一个春天的开始。

黎明,是水声渐醒。鸟声,与一朵花缭绕。

起飞,是一次美丽的过程。云在上升,意念在升华。

黑夜是一种宿命。欲望是思想的一次轮回,灵魂窒息。

上一篇仓库管理

下一篇真实的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