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故事范例6篇

典故故事

典故故事范文1

经典故事一

还有一次,张仲景外出,在路上看到很多人正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人叹息,旁边有几个女人在悲伤的哭啼,他一打听后才知道原来那人因家里穷得活不下去就上吊自杀,但是被人们发现救下来时已经无法动弹了。

张仲景得知距上吊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便赶紧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然后拉过棉被为他取暖。同时还叫了两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蹲在那人的旁边,一边按摩胸部,一边拿起双臂,一起一落地进行活动。

张仲景自己则叉开双脚,蹲在床板上,用自己的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随着手臂一起一落的动作,一松一压。不足半个时辰,将死的人有了微弱的呼吸。张仲景吩咐大家不要停止动作,继续做下去。又过了一会儿,那人完全的苏醒过来了。张仲景的这一方法也就是是现在在急救中广泛使用的人工呼吸。

经典故事二

有一次,张仲景遇见一个妇女,又哭又笑的总是疑神疑鬼。家属听信巫婆的欺骗,认为这是“鬼怪缠身”,要请巫婆为她“驱邪”。张仲景观察了妇女的气色和病态,又询问了有关情况,然后对家属说:“她根本不是什么鬼怪缠身,而是‘热血入室’,是受了较大刺激而导致的。她的病能够治好。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巫婆,千万不要让她们缠住病人,不然的话病人会有性命危险。”

后来张仲景在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他研究了治疗方法,为妇女扎了几针。过了几天那妇女的病慢慢好起来,疑鬼疑神的症状也完全康复了。从那以后,一些穷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医的鬼话,而是找张仲景治病。张仲景解救了许多贫苦人家。

典故故事范文2

雷锋,这个名字大家都很熟悉,他短暂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在我们人性道德的史册上留下光辉不逝的篇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却不收人民的一针一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雷锋经典小故事,供大家参考。

雷锋经典小故事1他,不高大,却是世人学习的典范,他的人生并不漫长,却如流星般璀灿;他,用最平凡的行动,诠释不朽的青春;他,做好事,却从不留下姓名,只是淡痰的一笑而过……

雷锋,他把全部的爱给了人民,倾注于这个社会。他的精神像阳光一样洒遍每个阴暗的角落,温暖每个人的心灵。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件物品都被爱所包围着,都火热滚烫。他越简单,越彰显伟大。雷锋无论做什么,总是怀着对党和人民的坚定信念,他是一座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凡是脑子里只有人民,没有自己的人,就一定能得到崇高的荣誉和威信。反之,如果脑子里只有个人,没有人民的人,他们迟早会被除人民唾弃。”“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这就是雷锋精神的实质,闪烁着永不泯灭的光辉,他的故事和精神在人间传承。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他把当地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捐出了16万,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杨善洲22年的坚守,绿了荒山,白了头发。22个春秋,对于一个孤寡老人是何等不易。他60年里的一切所作所为,就是为了人民。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坚定的信念。

清洁式,快递员,乡村教师,烤肉地摊小贩……也许他们很平凡,也许他们没有什么丰功佳绩,但他们却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续写着新时代雷锋精神。

在物质泛滥,信仰缺失的时代,如果每个一个人都能传承雷锋精神,定能凝聚神奇的力量,创造新的传奇,翻开我国社会崭新、灿烂的新篇章!

雷锋经典小故事2“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这是一首八零年代的老歌,告诉我们要学习雷锋的精神。

雷锋的故事有许许多多,下面我就由来说一说对我帮助很大的几个故事: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一九六零年八月,驻地抚顺发洪水,运输连接到了抗洪抢险命令.雷锋忍着刚刚参加救火被烧伤的手的疼痛又和战友们在上寺水库大坝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被记了一次二等功.

望花区召开了大生产号召动员大会,声势很大,雷锋上街办事正好看到这个场面,他取出存折上在工厂和部队攒的200元钱(存折上203元)跑到望花区党委办公室要捐献出来,为建设祖国做点贡献,接侍他的同志实在无法拒绝他的这份情谊,只好收下一半.另100元在辽阳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时候捐献给了辽阳人民.在我国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他为国家建设,为灾区捐献出自已的全部积蓄,却舍不得喝一瓶汽水.

读了雷锋的故事,我感悟颇深,这两件故事让我看到了雷锋的内在精神:勤俭,乐于助人。雷锋买票,见大婶的票丢了,便把自己的票给她。看到这里,我的脸立马红了起来,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我虽然帮助别人,但远远不及雷锋做得多。这件事情给了我一条深刻的启示,告诉我们要多帮助别人。

雷锋经典小故事3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里,你可曾想起一个伟大的名字—-雷锋。听到“雷锋”这个名字,你的心中是否会油然而生一股敬佩之情。

继承优良传统,弘扬雷锋精神,传承人类文明是每一个二十一世纪小学生所肩负的神圣使命。每年的3月5日这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是弘扬雷锋精神的日子。

“我的偶像是雷锋”。这是新的美术彭老师在第一堂课上这样介绍自己。班里呼啦一下子闹腾起来,都在嘲笑着老师的庸俗。“太老套了!”一个同学嚷道。“骗人的吧!”另一个同学说。看着老师淡淡的眼神,我不禁累索,真的是这样的吗?

不错的,在青春是舞台上,是有那么此偶像明星红及一时,而后就销声匿迹。但在今天,你仍可以听见家长给自己年幼的孩子讲雷锋的故事,你仍可以看见小学课本里雷锋的点点事迹。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雷锋的思想是正确的,雷锋的精神是可贵的,我们应该向雷锋叔叔学习。

学习要积累。同学们,别小看了平时的作业小测,别抱怨计算的烦琐和反复。因为没有谁可以一出生就聪慧过人,没有谁可以不学走路就会跳舞,更没有谁可以略过努力直登成功。想一步登天,那是不可能的,千万不要抱有这种愚昧的想法。如果没有一砖一瓦,仔细地留心每天的一点一滴。

学习是要虚心的。试想一下,一个人,若总是高傲地仰着头,那他能看到什么风景呢?骄傲的人啊,当你看到无边无际的蓝天,你难道不觉得渺小吗?雷锋把这种人比作半斤八两的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可是还晃荡不出来,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我们要直正学一点东西就要虚心。譬如一个碗,如果已经装得满满的,哪怕再有好吃的东西,像海参、鱼翅之类,也装不进去,如果碗是空的,就能装很多东西。装知识的碗就要像神话中的“宝碗”一样,永远也装不满。

综上所述,要搞好学习是需要多方面努力的,不仅仅是谦虚、惜时,积累就能概括。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力争做一个21世纪的“四有”小学生。

雷锋经典小故事4在人们心中,只要有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农民伯伯用一滴一滴辛勤的汗水灌溉绿油油的稻子,才能收获一捆捆金灿灿的成熟的稻子;工人叔叔用一块块黄土砖头,才能盖起一幢比一幢高的摩天大楼,露出一张张久违的笑脸;环卫阿姨用一把扫把清扫马路,才能换来一条条一尘不染的马路……这些都是他们应该得到的回报。

但是,这个社会上却有一些“怪人”,他们只付出,却不要任何的回报。

在绍兴大龙市场旁有一个“义务茶社”,不用花钱便能喝到一杯水。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建立这个“义务茶社”的竟然是一些年逾花甲的老人!当天空才泛出鱼肚白时,老人么便开始了忙碌,他们从自己家里把各种烧茶的工具背到市场旁,又从几里外担来一桶桶新鲜的自来水,准备烧茶……

中午,烈日当头,几位老人热得汗流浃背,但此时正是大家工作的间隙,很多外来的工人排着队来“义务茶社”喝茶,老人们忙得不可开交,可是他们很欣慰,因为他们能听到一声真挚的“谢谢”!于是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人们十九年如一日,从不收群众一分钱。我想:也许一声“谢谢”!就是他们最好的回报。

从老人们感人肺腑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年轻雷锋的影子,看到了雷锋助人为乐的情景。正如雷锋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每一次想起雷锋,就想起这一段话。有多少人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为自己碌碌无为而悔恨,为曾经虚度年华而悲哀。有多少人能像雷锋一样,永远那么富有爱心,永远那么真诚善良,永远像一枚小小的螺丝钉。在高速发展的今日世界,雷锋精神显得更加重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十分难得。

此时,我想起了我身边的好人:一次,我和妈妈去逛街,突然来了急事,怔准备回家,可屋漏偏逢连夜雨,妈妈发现:电动车的轮胎扎破了。事情紧急,可怎么办呢?妈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这时,妈妈眼睛一亮,看到了一边卖杂货的小贩,便恳求他帮忙照看一下车。小贩一边胖着做生意,一边点头:“行,大姐!”等妈妈办完急事,匆匆赶来取车并要付钱给时,小贩却摇摇头,搓着双手憨憨地说:“大姐,别见外,这点小事别没什么。”妈妈觉得不好意思,硬要付,小贩涨红了脸,连连摆手,连生意都不知道怎么招呼了。几经推让,妈妈只好攥着钱,在一声声谢谢中,告别这位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的小贩。

雷锋,他只求付出,不求回报,他是华夏大地上的平民英雄,是我们的骄傲!那群可敬可爱的老人,那个管车不要钱的小贩,那些甘做一枚螺丝钉的普通奉献着,都值得我们铭记,因为他们都是我们眼中的英雄!

雷锋经典小故事5雷锋叔叔是一名解放军战士,他做了许多好事。我作为一名小学生,也象他一样做了很多好事,向雷锋同志学习。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向雷锋叔叔学习呀?那可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呀!我就做过这样一件好事:有一天,我坐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年迈的老奶奶吃力地走上车,可是没有座位坐,我马上站起来,腾出座位,说:“奶奶,您坐吧。”老奶奶竖起大拇指说:“谢谢,你真懂礼貌。”公交车里的叔叔阿姨都在表扬我,我非常高兴,感觉天格外的蓝,回到家感觉饭也吃得更香了。

还有一次,放学时在下倾盆大雨,雨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下个不停,有个同学没有带伞,站在校门口焦急地等雨停,也没有家人来接他。我赶紧跑过去对他说:“我们一起共伞回家吧。”在路上,我们一块聊天说话,虽然风大雨大,但我们觉得路一点也不难走。回到家后我才发现衣服已经淋湿了一半,爸爸妈妈知道后,总表扬我,我心里热烘烘的,比吃了蜜还甜。

典故故事范文3

金庸小说经典爱情故事有:杨过和小龙女、黄蓉和郭靖、令狐冲和任盈盈等主人公的爱情故事。

杨过,名过,字改之,是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的主人公,前作《射雕英雄传》的杨康与穆念慈之子,西毒欧阳锋的义子。

幼时流落嘉兴,14岁时获郭靖接到桃花岛居住,后被送至全真教,又被古墓派小龙女收养,同习玉女心经。后相助郭家,大战金轮法王。又因"师生恋"惊世骇俗,多番寻找出走的姑姑。杨过在绝情谷身中情花毒,又遭郭芙斩下右臂,后受神雕指导学得独孤求败海潮练剑的秘诀。然后大战全真教,当场和师傅结为

(来源:文章屋网 )

典故故事范文4

零头价格的尾数究竟定到哪个数上比较合适?对此,国外的市场学家曾有专门研究。在美国,认为5元以下的商品,尾数定在“9”较为合适;5元以上的商品,尾数定在“5”最佳。在我国,一些有经验的商品经销人员认为:价格尾数定在“7”较易为消费者接受。可见价格中大有学问和艺术。

打仗也好,谈判也好,暂时的退却是为了将来的进攻。这是退与进的辩证法在商战中的运用。以下五个价格战中的经典故事,或许可以给商战中的朋友以启发。

一、画廊发生的故事

美国画商看中了印度人带来的三幅面,印度人要价250美元。画商不同意,谈判陷入僵局。那位印度人被惹火了,怒气冲冲地跑出去,把其中一幅画烧了,画商见到这么好的画烧了,太可惜了,十分心痛,问印度人剩下两幅愿卖多少?印度人还要250美元,画商又拒绝了。印度人又烧掉其中一幅,画商只好乞求,可千万别烧到最后一幅。又问印度人愿卖多少?还是250美元。画商出口说,三幅与一幅画能一样价钱PS?那位印度人说你买不买吧,反正就这一幅了,于是把这幅画的卖价不断提高,最后竞以500美元的价钱成交。

当时其他画的价格都在100美元到150美元之间,而印度人这幅画的卖价最高。这位印度人之所以采用烧掉两幅画,以吸引那位画商的策略。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卖的三幅画出自名画家之手,烧掉了两幅,仅留一幅,反而物以稀为贵。这位印度人还了解到。美国人有喜欢收古董珍藏名画的习惯。只要他爱上这幅画,是不肯轻易放掉的,宁肯出高价也要收买珍藏。聪明的印度人施展这一招果然很灵,一笔成功的生意唾手而得。

二、每天一款特价海鲜

1988年,林青峰从香港到广州,投资200多万港币在花园酒店附近。兴建了第一家南海渔村海鲜酒家,但生意平平。林先生的南海渔村开张很不顺利,头三个月就亏了50多万。一天。他在西濠二马路看到两家时装店,一家生意兴旺,另一家却相当平淡。什么原因呢,他走进那家旺店一看,原来里面除了高档货外还有几款特价服装。他受到了启发。于是就创出了“海鲜美食周”的点子。每天有一款海鲜是特价的,售价远远低于同行的价格。当时基围虾的市场价格为250克38元,他们降侣元。不出所料,这一招果然成功,很多食客就冲着那一款特价海鲜走进了南海渔村大门。降低价格他们原来是准备亏本的,但由于吃的人多,每月销出4000公斤基围虾,结果他们不但没亏,反而还赚了钱。自此以后,门庭若市,生意络绎不绝。

三、巧克力肖售战

对年轻人,生意要“爽”;对中年人,生意要“诚”;对老年人,生意耍“周”,对孩子,生意要做“逗”……

日本有两家最大的糖果公司,以前制造的巧克力糖块,全部以儿童为销售对象。森永制果公司为开拓新的市场,制出一种“高王冠”的大块巧克力糖片,定价为70日元,向成年人推销。随后,明治制果公司也以“阿尔法巧克力”为牌名,制出两种大块巧克力糖片,一种每块定价为60日元。另一种每块定价为40日元。明治公司又采取了十分巧妙的销售策略,分别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顾客。制定不同价格和质量标准的巧克力,同时开拓三个市场:以每块40日元的巧克力向十二三岁的初中生推销;以每块60日元的巧克力向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推销;以每盒100日元,精致包装、便于馈赠的盒装巧克力向成年人推销。这样,明治制果公司就在市场竞争中占了上风。

四、提价销售“金利来”

某商品一旦成为名牌被大家所关注的,必有戒备,很难突破;而被大家所忽视的,乘虚而入,易如反掌。不论是兵战还是商战,把力量指向对方意料不到、来不及救急地方,极有希望获胜。

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大降价”的彩旗挂满街头,“七折”、“八扣”的标签俯拾即是。被招引来的顾客却很少破费,市场很不景气。可是,开业不久、专营领带的金利来有限公司,在董事长曾宪梓的谋划下,竞反其道而行,提价出售领带。对此,同行们言论纷纷,皆笑其不识时务。但是,曾先生却认为:领带的降价,只是受香港经济不景气的影响。由于香港人普遍穿西装、系领带,还很追求名牌,所以领带市场的需求仍然很大。此时采取“反向调价”的作法。不仅有市场,还会因此举引人注目,有助于扬名创牌。结果,提了价的金利来领带,不仅销路大畅,还从此创出了国际市场上的名牌产品。

典故故事范文5

典型报道是目前新闻媒体特别是党报宣传的重要方式,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概况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经验报道模式化,缺乏生动的情节、鲜活的语言、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让人读来味同嚼蜡,缺乏可读性;二是人物报道脸谱化。典型人物“高大全”,把英模描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缺乏可信性。没有可读性,意味着很少的人阅读或根本无人阅读,缺乏可信性意味着即便读了也不一定相信,如此这般,典型报道的作用几何?意义又何在?

改进典型报道,增强可读性、可信性,提高宣传效果,方法很多,讲故事是一条捷径。

注重细节,让典型“活”起来

故事由悬念、情景、情节等元素组成,所以容易引人入胜。新闻报道中的故事,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实事,只能靠记者在生活中去发现、选择和表现,绝不能像文学创作那样凭空想象,任意塑造。故事需要细节支撑,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这个管理学定律对讲故事同样适用。

细节,尽管看来似乎是细枝末节,却能小中见大,往往是新闻事实中最真实、最具特色的精华部分,是新闻的活力所在。有人把新闻报道中的细节称为“新闻的细胞”、“通讯的血肉”,因为逼真、传神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报道的现场感、真实性和可读性,调动读者的全方位思维,对新闻进行立体式报道;可以深化报道主题,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可以提升报道的新闻价值,让所报道的典型“活”起来。

细节是构成故事的重要元素,深入采访,捕捉细节,又是典型报道中讲好故事的基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认为:“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他把每件事都看做是新鲜的、各具特点的;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能够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

好的新闻故事往往是“七分采,三分写”,如果记者压根儿没到现场,或采访不扎实、不深入,即便挠破头皮、费尽工夫,也写不出生动有趣的故事。人民日报2012年2月24日刊登了《李国喜:见义勇为筑起丰碑》,讲述了河南农民李国喜冬天跳入冰河救人、不幸牺牲的感人事迹。有读者反映,报道生动感人,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李国喜。

李国喜是推出的重大典型,作为写作这篇报道的记者,笔者在事发后不久就赶到了当地。在李国喜家中,笔者拉着他老伴的手,进行了深入采访,问了很多具体的细节。比如,国喜出事时,你正在做什么?他几点出的门,为什么去得这么早,出门时说什么了?从他离开家到出事,大概多长时间?谁通知你出事的,见到国喜的第一眼,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说了什么?……笔者还采访了李国喜的邻居和有关当事人,将相关细节互相印证,使零碎的片段日渐丰满,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情况:

“李国喜出事了!”正在蒸豆包的陈桂华吓傻了,丈夫刚离家还不到一个小时,咋就出事了呢?这天是农历的腊月二十四,天灰蒙蒙的,飘着雨夹雪,家家户户正在忙年。

老伴清楚地记得,下午4点多,李国喜便嚷嚷着要吃晚饭:“给我弄点饭吃,今天上夜班!”她知道,去纸业公司上班,骑电动摩托车也就是个把小时的路,虽然7点半到岗就行,但老伴总是提前一个多小时到,以便打扫卫生、检查机器。陈桂华还记得,老李出门时还跟邻居逗乐:“这就出去赚钱,让你嫂子吃好的穿好的!”

闻听噩耗,陈桂华吓傻了,两条腿迈不开步,两个人把她架到孙沟桥下,只见丈夫浑身是水,躺在河边。“你骑车咋骑到河里来了?”一阵天旋地转,陈桂华一下子扑倒在丈夫身上,撕心裂肺的痛哭让在场的人无不落泪。恍惚间,陈桂华听到有人哭诉:“婶子,俺叔这是为了救人!”

看到上述描述,人们仿佛是在看一个短剧,场景、人物、对白等一应俱全,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人物典型也“活”了起来,报道的感染力不言而喻。

近年来,在一些重大典型人物报道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真实的细节,比如任长霞的化妆品、袁隆平拉小提琴、周国知临终前要求“适当照顾家人”等,一个个不经意的细节,拉近了典型人物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报道的可信性和感染力。

突出主题,让典型“动”起来

典型报道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为了更好地以点带面,推进面上工作的开展。改进典型报道,讲好中国故事,绝不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为了让报道主题更加深入人心,通过典型推广,教育引导群众,带动影响社会,推动政府工作。

四年级数学课上,学生小俞对“小数点移动规律”一点就通,课堂练习做得又好又快,老师给他的评语是“你真棒!学会了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可以不做课后作业”;小田掌握了简单计算,但还不熟练,老师的评语是“在单位换算上还要下工夫,建议选做课后作业C”;小陆掌握知识较慢,老师的评语是“还没有掌握运用小数点移动规律计算,建议选做课后作业A和B”。这里的A、B、C,是老师分层布置的作业,有的夯实基础知识,有的进行拓展训练。

这是笔者采写的《把“绿色评价”变成“指挥棒”》一文中的片段,发表于2013年5月9日的人民日报。文中多次采用讲故事的模式,反映了上海市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绿色评价”指标的典型经验,既主题鲜明,又生动有趣。

报道引起了教育部的关注。2013年6月18日,在教育部新闻会上,有关负责人在介绍新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时说:“我首先要感谢人民日报,前不久大篇幅刊发的《教育呼唤“绿色标准”》、《把“绿色评价”变成“指挥棒”》两篇报道非常好,影响了教育部的决策进程,加快了意见出台的步伐,对试点地区也是一个鼓励。”

这篇报道之所以引起较大反响,故事化的描写固然增色不少,但更为关键的是,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绿色评价”体系这个主题展开。

典型报道和讲好故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如果偏离了主题,再动听的故事也会失去意义,弄不好会沦为庸俗的猎奇;不会讲故事,再好的主题也难引起读者的兴趣,报道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唯有突出主题,讲好故事,才能让典型“动”起来,让社会也“动”起来。

还原真实,让典型“站”起来

故事由情节、悬念等要素组成,好的故事寓意深刻,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但新闻报道的故事和文学创作中的故事有严格的区别,前者必须是真实的。唯有真实方能打动人心,让典型站得稳、立得住。比如,人民日报2012年9月11日刊登的《张丽莉:像火炬般传递光明》一文中,讲张丽莉被截肢后的情景。

因为不忍,护士们在她原本是腿的位置竖放了两个枕头;医生在换药时刻意用被单挡住她的视线;她的老父亲明明知道可能性不大,还是拉住医生,流着泪苦苦乞求:“我真想把我的双腿给我女儿啊!”

……

第一次坐轮椅出病房,丽莉像鸟儿出笼般快活,可回来时却是满脸哀伤,“我满眼都是腿!”她告诉护士,说完便伤心地哭了。

这些描述源于实际,真实可信,使人们在看到张丽莉舍生忘死、勇敢无畏的同时,也看到了她作为一个爱美女性的哀伤、恐惧,虽然描写的是一个“坐”着的人物,但看到的是一个“站”着的典型。

在报道李国喜、张丽莉两个人物时,适逢雷锋逝世50周年。此前,受“小悦悦”等事件影响,社会上出现了“还有好人吗”、“好人还能做吗”的疑问。为此,采访和报道紧紧围绕做好人、树正气这个主题展开,故事也就更具吸引力和针对性。

唯有真实方能经得住历史考验,让典型深下去、走得远。雷锋的故事讲了50多年,教育影响了几代人,至今仍在流传。因为雷锋能想到的事情,任何人都可以想到,雷锋能够做到的事情,任何人通过努力都可以做到。雷锋的故事因为真实,所以感人;因为真实,所以能成为几代人的楷模。

穆青创作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在于他会讲故事,更在于故事真实可信。这篇发表于1966年的通讯,虽然至今已有47年的历史,但读来仍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因为真实,所以能深入人心;因为真实,所以能长久流传。

典故故事范文6

张宁、黄燕飞,四川省兴文县人,2014年5月26日,在《乡约》节目中相识,于2015年2月26日登记结婚。他们前来为“最美爱情故事之重塑人生”“全国自强模范”“感动河北十大人物”穆孟杰、曹清香;全军“新时期好军嫂”、“全国五好家庭”、“全国三八红旗手”陶叶廷献奖。

刘希扬、张馨月,辽宁省庄河市人,2015年9月13日,在《l约》节目中相识,于2016年4月5日登记结婚。作为年轻的夫妻,今天他们前来为“最美爱情故事之生命之约”湖南的鲁德权和谢根英、安徽的殳(shū)国光和孙明华献奖。

张春艳、李洵湖北省建始县人,2015年6月29日,在《乡约》节目中相识,于2016年6月24日登记结婚。今天他们前来为“最美爱情故事之爱无疆界”“全国最美家庭”约翰、汤崇燕和王帅、江南夫妇献奖。

李旭昭、宋晓华,河南省灵宝市人,2015年4月23日,在《乡约》节目中相识,于2016年4月6日登记结婚。今天他们前来“最美爱情故事之创客情歌”“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广东省青年创业导师”王锐旭、甄蔼仪;“湖北省最美家庭”雷虎、阮传菊夫妇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