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果树瀑布课件范例6篇

黄果树瀑布课件

黄果树瀑布课件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师生关系;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不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决定学生接受与否,因为阅读接受过程不是作为外来力量的教师可以控制和主导的” “教师只是一个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者、学生表达见解的倾听者、学生探求答案的协作者,教师要与学生合作学习,可以倾听学生的对话,亦可以参与对话,却不是下结论,而是促进沟通,学生和教师是完全平等的学习主人”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的对话。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对文本深入探索的兴趣

在设计《黄果树瀑布》这一课时,我先板书“杰作”两个字,然后问学生:你曾经看过谁的什么杰作?从名人的杰作入手导入新课,既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杰作”一词,也巧妙地过渡到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上来,引出大自然的杰作――黄果树瀑布。使学生首先从感性上了解了黄果树瀑布。然后我借助幻灯片,出示黄果树瀑布图片,并向学生简介黄果树瀑布,让学生对这一自然奇观先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再设下悬念:为什么作者把黄果树瀑布称为“大自然的杰作”?如果真的来到了黄果树瀑布风景区,身临其境看到瀑布的雄姿,听到它的声响,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这样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激发学生深入探索课文内容的兴趣。

二、 给予学生充足的与文本对话的时间

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老师就必须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课文,这是学进行自主、独立、创造性阅读的基本条件,同时是对话、交流的基础。老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黄果树瀑布》时,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 初读――整体感知。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认识生字词、理解生词,扫清了阅读障碍的基础上展开的。要求学生把课文读连贯,读通顺,读流利,经历初步的语感体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精读――理解课文。即:在老师的讲解点拨的基础上,学习进一步思考,抓住重点词句,突破难点,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黄果树瀑布》写法特色鲜明:一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描绘;二是善用、巧用比喻,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在精读感受悟这篇课文时,我给学生充分读书、思考,小组讨论的时间,使他们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小组内交流时,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老师也参与其中,给予适当及时的指导、点拨、激发。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线索,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即作者参观顺序:听到瀑声,看到瀑布,感受瀑布。

(3) 熟读――品味感悟。 这是阅读的最高层次,老师要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产生情感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品味感悟中积累精彩的词语及情感的表达技巧,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奥妙,领略精神世界的深奥。通过这样的品悟,真正体会出作者热爱祖国秀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体会到文章词语如诗如画的美感。

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独特体验

通过创设情景,丰富学生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意境,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锻炼语言表达,积累规范语言。在让学生重点理解“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浪声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和“只觉得胸膛在扩张,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生机”两句话是一种什么情境?根据你的想像,你能描绘出这种情景吗?这时我有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配上音乐,乐声奏鸣并叙述: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轰鸣,山回谷响,坐在下面,仿佛置身在一个圆形的乐池里。人就好像漂浮在一片浪声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从而让学生体会出自然景观对游人的影响,使其感觉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人的生命活力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样指导,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和大自然无限生机对人的陶冶。

四、师生间交流互动,创设平等对话的环境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进程中进行的。在学习课文第二、三段,感悟瀑布形态的状观之美时,我设计了一个与学生交流的环节,让学生了解教师的阅读感受:同学们,老师非常喜欢这两段文字,觉得它写得美极了,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就“一首气吞山河的交响乐”,其形态就像“一幅雄伟壮观的中国画”,还有“银雨洒金街”的奇景,只遗憾自己不能身临其境一睹其壮观。同学们读了这两段文字有什么感受呢?能否和老师一起分享?在和谐的对话中,师生的观念相互吸纳与融合。

五、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质疑机会,落实自主参与。

黄果树瀑布课件范文2

在实践中我们又发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语文课的教学更多指向的是教学的艺术性,而网络教学则更多指向的是教学的技术性。那么该如何实现语文与网络的优势互补呢?以国标本第九册《黄果树瀑布》为例,我们在这课的教学设计中做到了以下几点,以实现语文与网络的优势互补。

一、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品味语文。

朗朗的读书声是衡量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之一。朗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语感,提高理解、欣赏能力的重要方式。网络语文课同样应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予以指导,使学生明确读的目的,读的要求。此外,读的形式要多,读的面要大,读的时间要保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受到思想的启迪。在网络课上,老师应让学生文网间穿梭往返的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感悟美,并激发学生将这种对美的感悟用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我们在设计《黄果树瀑布》这课时,同样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如在教学2至4自然段时,请学生在网页中默读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思考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和声响各有什么特点。在学生交流这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时,让学生从网页上的课文中找出重点句子反复诵读,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同桌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比比谁读得美,最后聆听瀑布声音,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想象画面,此时的学生已完全投入到了虚拟的情境中,他们的情感节奏都很到位,。因为有网络图像、色彩、音乐等的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领悟得透,才能读得深,读出情。同时,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又加深了对黄果树瀑布的壮美的认识,对文章品得更有味了。当然,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还可以对朗读情况进行互动评价,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这样突破了传统课堂只有几个学生进行起来朗读的局限,使课堂上既有清脆的鼠标点击声,更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

二、在营造意境氛围中体味语文。

1、网络环境创设意境氛围是为激感、品味语言、引发思考而服务的,而不是作为看似生动、亮丽、现代化的烟雾弹而存在。在充分营造意境氛围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追求深入、切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给学生充分的想象与品悟的空间,同时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尤其应摆正教学中的师与生的关系,人与机器的关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陷入教具使用的陷阱,把主要的精力放到资料的搜集和课件的演示上,进而把上课变成了计算机和教具的播放过程,把与学生的面对面教学演变成学生与屏幕的对接,让课堂教学进入名副其实的网络“冷面”教学的怪圈。如在《黄果树瀑布》一课中,教师首先就以这样的开场白将学生带入到所创设的课文情景中去。“同学们,作者为什么把黄果树瀑布称为大自然的杰作?今天,我们就一起利用网络资源,让我们走进黄果树瀑布,一起去领略它的风采,好吗?”,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呼之欲出,使课的第一锤落地有声。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以任意点击网络中的音频、图片、录像,在网络中进行感悟、体会。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感悟,让学生明确瀑布的声响是多么大,形态是多么宽,水花是多么美。而此时学生就会迫切地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也就成了一种需求,一种释放。师生沉浸课文所描述的美妙意境中。

2、另一方面,我们的设计中也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课堂上,他们应该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涵咏、体验、感悟、想象,真正的激活思维,不应该被强加、被替代。加之语文这一学科的教学常常不宜一览无余,必须是言已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义于言外,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慢慢体验、感悟,在和风细语中、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所以在意境营造中适当“留白”,才凸显空灵与韵致,很有必要。因此我们在课文的5至7自然段的设计中,就留下了这样的一块“空白”,没有什么音频或图片的支撑,纯粹是文字,在文字中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作者的感受。

三、在感悟与表达中流露语文。

黄果树瀑布课件范文3

如在上“黄山奇石”一课时,课文中对黄山奇石的描绘惟妙惟肖,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用语言去进行简单的说教,还是容易使部分学生难以去感知文章描绘的意境的。然而如果可以利用电教媒体的特点,将黄山上形态各异的石头通过图片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当那些栩栩如生的图片搭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音乐,学生就会在一瞬间被吸引,当学生产生去了解的兴趣,就能进一步的去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更会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当然,通过的电教媒体教学也能很直观地把黄山奇石的特点表现出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遵循“为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原则去选择媒体教学,不然很容易造成一部分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树立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原则

在当前的一些现代化的电教媒体对教学方法的辅助过程中,我们发现电教媒体不再是辅助作用,反而成为教师演示或者装裱课堂的工具。在课堂上,一些教师为了展示自己备课时精心制作的一些“精美”的课件,便将整节课的时间用来展示课件,虚耗掉大量的时间,学生则成了观看软件展示的观众。教学不是汇报演出,我们要做的是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如果只是完全依赖课件去展示,而没有与学生交流学习,则永远不会实现“多媒体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原则”。我在设计PPT时有一些小技巧,如设计完PPT时向自己发问:还可以删掉哪些部分?哪些部分过于花哨?什么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去思考?通过这些反思能够有效地减少不需要的部分,减少一些与课堂无关的内容对学生注意力的干扰。在课堂上,我会控制PPT的切换速度,尽量不让学生有眼花缭乱的感觉,让PPT成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因此,在设计总体的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正确处理“媒体、教师以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师的控制下,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

三、为达最佳教学效果服务

在很多事情上的基本原则都是手段要为目的和效果服务,这一原则对选择现代教学媒体同样适用。一般的电教媒体其实仍然属与现代媒体的范畴,虽然它已经使用了很多年,看上去已经逐渐落伍了,但其实从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看,它反而更甚于现代的多媒体。如在学习“瀑布”一文时,学生可以在通读全文,了解了瀑布的壮美景色之后,再播放一些关于瀑布的影像,直观地感受瀑布的形、声,领略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只有让学生听其声,见其形,学生才会对瀑布的形象理解更加深刻,也会在观看到瀑布时喜爱赞叹之情油然而生。因此,当我们在使用一些先进的现代媒体去辅助教学的同时,还要结合课文的教学内容考虑到:无论是“一般的电教媒体”,还是“现代的多媒体”,只要其能在教学中发挥出最好的作用,达到最优秀的教学效果,我们就应该使用它。

黄果树瀑布课件范文4

但是,公开教学结束以后,理性地回眸学生学习之路,笔者不禁想问:本节课中,学生究竟哪个方面提升了呢?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究竟应该以什么为本呢?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开始了一次语文阅读教学的寻根之旅。

一、反思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

现今的语文教学正陷入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遇: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过分地强调了人文性,而忽略了语文这一特殊学科所特有的学科属性。这一现象在阅读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位青年教师在参加一次大型的赛课活动中执教冯骥才的散文《献你一束鲜花》。整节课,学生都在他的引导下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寻找着能有力论证课文中心句“花,理应呈送给胜利归来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这暗淡无光的失败者?”的佐证。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的是:要把鲜花同样送给那些失败者,因为“他们同样用尽汗水和力量”,因为“失败和胜利同样重要”。因为只有“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笔者认为,这是一节十分成功的人文课,或者说是一节十分成功的思想品德课,学生对于失败的内涵理解得十分深刻!但这绝对不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因为除了中心句,学生几乎没有好好地去品读课文语言文字,也没有好好地去研究课文关于插叙以及首尾呼应等的相关写法。这样的语文课,试问:语文性如何体现?但遗憾的是:这样的语文课时下却比比皆是。

二、探寻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

要使阅读教学凸显语文的学科个性,我们还必须追根溯源,好好地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问题。何谓阅读?阅读,是通过书面语言获取思想或体验情感的心理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以文本凭借的对话。它是一种获取思想或体验情感的心理活动,但它是以文本为凭借的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学生理解以后的阐述以外,更多地应该体现在学生对于文本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之中。在朗读中,学生完成了借助文本,与作者的对话。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在于对于文本的研读。

再以《献你一束鲜花》的教学为例,对于引发作者“花,理应呈送给胜利归来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这暗淡无光的失败者?”的思考的故事,即具体的文本,教师应该引领着学生由浅入深地好好研读。只有这样,学生作为读者与作者冯骥才先生的对话才能逐步走向深刻,直至真正读懂了冯骥才先生的用意。仅仅抓住课文中为数不多的诸如 “不,你同样用尽汗水和力量。” “谁也不能避免失败。我相信,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等所谓的关键语句进行的讨论只能算作是对于文本的简单处理。这样的对话是断章取义的朗读,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内涵毫无意义。学生把宝贵的课堂时间白白浪费在同一层面上的讨论交流上,原本会的,现在表现出来了;原本不会的,现在也没有学到;语言文字的品读没有到位;文章内涵没有准确把握……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丧失殆尽!

阅读教学以文本为凭借,那么语言文字就是阅读教学的“根”。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朗读是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回归“以读为本”。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应该努力地指导学生通过有效的“读文本”的训练,积累语言、熏陶情感、感悟形象。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注重给予学生充分读文本的时间,让琅琅书声成为阅读课堂的主旋律,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文章丰富的内涵,感受文本浓郁的情怀。

回到文章开头所提及的那个案例,黄果树瀑布的美是学生都未曾亲眼见过的,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仔细研读文本,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对于描写黄果树瀑布景象的语句所刻画的语言形象。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在朗读中帮助学生真切地触摸语言,真正地走入文本。这样反复诵读,十分有助于学生头脑中语言形象的形成,十分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语文阅读教学本质的体现。

黄果树瀑布课件范文5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电教媒体 兴趣 学习效率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单纯的传统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电教媒体进入课堂能弥补传统教学的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因此,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突破重点难点,陶冶情操,培养想象力,发展思维,巩固深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一、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曾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只有在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才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往往是直接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恰当利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既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瀑布》一文时,我让学生利用双休日,从网上下载,从书上查阅有关《瀑布》的文字、图片等资料。上课前,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讲解。学生展示的内容从黄果树瀑布到壶口瀑布,从镜泊湖瀑布到庐山瀑布,从蒲芦大瀑布到人工瀑布,从瀑布冬眠时的娇美状态到风吹时瀑布如烟、如雾、如尘时的状态……学生很快被一个个美丽的画面所吸引。这时我立即因势利导,让同学们打开课本去看瀑布。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很快就进入学习情境中,内心产生了探索的欲望,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运用电教手段,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教材教学中的重难点一直都是教师备课、上课、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为了能顺利解决重难点,使学生轻松准确地掌握知识,教师为之耗费了许多心血,但收效甚微。多次的教学实践证明,巧用电教手段,能更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瀑布》一文中,描写瀑布的声音和样子的语言非常优美。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样子:“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一座珍珠的屏”“时时吹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但这些句子较难理解。此时,我先用录音连续播放:浪涌岸滩、风吹松林的巨大声响。让学生闭目倾听去感受这种声音,把文中的情景描绘出来。

接着一边用课件演示,一道银白色的水流在郁郁葱葱的高山上飞泻而下,青白掩映,光彩闪烁的壮观景象;瀑布溅起的许多水点犹如粒粒珍珠,像一座由无数珍珠串成的屏风的景象;风吹时瀑布如烟如雾如尘时小水点袅袅上升和在中层团聚以及纷乱错杂下落的状态景象。一边朗读课文。同学们倾听着瀑布咆哮如雷的声音,望着瀑布那一泻千里、如尘如烟如雾的朦胧、轻柔之美,如同亲临其境,自能领会课文所描写的情境,充分领悟瀑布的雄伟、壮美。此时,反复朗读课文,再让学生谈谈这几句话的含义时,学生基本上能准确作答。这样,不仅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陶冶情操

大自然是个变化无穷的万花筒,它的美是千姿百态的。语文教材中有关自然景物的描写,有河流山川的壮丽美,有花草树林的生机美、秀丽美……对这些风景秀丽的景色,学生不能身临其境、亲眼目睹。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感受到美景就在眼前,并进入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

《五彩池》一文,单凭传统的说式教学,学生很难体会到五彩池的美丽,感受不出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教学时,我课件播放五彩池的美丽景色。五彩池的各种有趣的形状及大小,同一池水里不同颜色的景象,以及水池周围的树木花草长得很茂盛,五光十色的倒影的景象,一一闪现在同学们的眼前。学生亲眼目睹了五彩池的神奇,接受自然之美,产生了强烈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瀑布》一课讲完后,我利用多媒体把 “瀑布那如珍珠的屏”“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时时吹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等内容连续播放出来,接着我启发学生:听着这咆哮如雷的声响,看着这一泻千里的景象,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有的说:“大自然太神奇美妙了。”有的说:“我为祖国有这样美的山川感到骄傲。”……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深情,表达了努力学习、天天向上的决心,此时此刻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四、运用电教手段,培养想象,发展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想象的作用。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力是智慧的结晶。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对培养学生想象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大有好处。

黄果树瀑布课件范文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审美欣赏。语文教学再也不是以讲为主的教学,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赏读。因此说语文阅读教学也是赏读教学。叶圣陶先生一向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读。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写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他所提出的美读就是一个审美赏析的过程。

例如苏教版第10册《黄果树瀑布》中第二自然段:“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这一处教学――

师:同学们,我们带着欣赏的语气再来读这段话。这次,我们能不能把文字读成自己的动作,读成自己的神情?再想想作者哪些字词用的特别精彩,为什么?(学生边读边笑着自己比划)

师:现在谁来带着动作、神情来读这段话?(学生先读再说这样读的理由)

生:(边读边做飘的动作)我觉得“飘”字写得很美,它仿佛让我感受到了黄果树瀑布声音的悠扬,轻柔,让人听起来很舒服。

师:老师发现你真的用心去读书了,感受出来的画面很美。

生:(边读边做拂的动作)看到“拂”,我感觉瀑布就是人了。她好象向游人伸出了长长的手臂,正轻轻地抚摸着游人的头发呢。

生:我觉得“拂”字用得很美,它仿佛轻轻地吹到我的脸上来了,是那么的柔和,使人心旷神怡。

生:我也觉得“拂”字用得很美,它仿佛让我感受到了黄果树瀑布的声音,能摸得着,看得见了,拂过树梢,也拂过游人的面颊……

师:说的真好!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我们的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这一幅幅的画面,非常的美!请大家带着这样的动作和神情来读读这段话。(指名读,齐读,读得有声有色。)

生:我还觉得“涌”字写得非常美,它仿佛让我想象到了大海涨潮时的情景,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响,太壮观了。

生:从“涌”字我感觉到,瀑布的力量很大,速度特快,来势凶猛,挡都挡不住。

生:这个“涌”字还让我想到了黄河那波涛汹涌、万马奔腾的气势……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描述,老师也仿佛感受到了那一幅幅壮观的画面。

生:我还觉得“盖”字用的非常好,“人喧马嘶”的声音已经够响的了,最后都被“盖”住了,好象一个有形的罩子将它给罩住了,可以想象,黄果树瀑布的声音是多么的响,多么的大。

师:你的想象力很独特。

师:我们再美美的读一读这段文字,可以加上动作和神情哦。

……

这个自然段的教学设计思路是:“自主读―感知”“比较读―感受”“欣赏读―感悟”。以上这个片断,是第三个步骤:“欣赏读―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建立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之上,是一个精读赏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文字读成自己的动作、神情,读出自己的态度,这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读,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经验去读,这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培养,思维得到了训练,想象力得到了锻炼,在朗读的同时,学生把读看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是一种美美的享受。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个性化感悟的过程,学生不仅能体会到文章中优美词句蕴涵的意境,理解作者的语言和感受,还能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感受。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个点拨引导的作用,通过对学生恰当而富有激励的点评,逐步引导拓宽思维,大胆想象,使教师与学生的情感都得到进一步的熏陶。

赏读是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智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与作者情感的交流过程。在读准确的前提下,一是要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来读,二是要读得好玩,要与学生的天性合作――与学生的好奇、创造、乐于想象等合作。课堂上我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宽松自由、开放的阅读时空,让学生有时间读,有心境读,追求一种读书的从容与自在,读出感觉来,读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把自己的一颗稚气、水一般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与作者产生一致的情感体验,把这样的一种共鸣放到自己的生活中,放飞自己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