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歌教案范例6篇

花之歌教案

花之歌教案范文1

在若干年的实际教学中,我一直都在关注和思考,慢慢地摸索到了一些皮毛,现总结如下:

首先,时代距离很远,跨度很大。我国是个诗歌大国,从屈原到陶谢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有着数不清的名家大家,更有浩若星辰的名诗名篇,高中课本中录入了很多优秀的诗歌,有的学生喜欢,而有的却让学生喜欢不起来。总体来说,有些诗歌学生还是喜欢的,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将进酒》等,学生在这些课堂上能做到朗朗的读书声不绝,课下还会带着情感去读、诵,上课时争相背诵;也有不少让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的诗歌,如《鹏之徙于南冥》《离骚》《湘夫人》等。这些文章丰富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但是距离现在太遥远,字词古涩难懂,学生不感兴趣,而在他们理解不了的情况下(其实老师也不能说他都能深刻地理解古诗歌,这也就不能责怪学生了),竟然还要他们背诵。这样对学生来说,就很不愿意接受了。可是,不背不行。因此,久而久之就扼杀了学生的对诗歌的学习积极性,到最后就丧失了对诗歌的那可怜的兴趣了。其次,教师的一言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书读万遍,其义自明。诗歌更是如此。诗歌重于诵读。现实情况是很多老师在上诗歌时,就是一言堂。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教室里呼呼流涎地睡。老师诗讲百遍,学生依然困惑。当困惑长期得不到解决时,学生也就不会想方设法去解决了,自然而然学生的兴趣就减少或者消失了。最后,大大小小的考试毁了中国的诗歌。这话需要补充,确切来说,是考试的标准答案减除了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学生一开始是喜爱诗歌的,在他们几岁的时候,甚至是刚会说话不久,都会摇头晃脑地诵读诗歌。那时的他们也有自己的体会的,只不过是有的体会的多,有的体会的少,有的深,有的浅……不论什么样情况都是好的,积极的。可是当他们长大了,把随着自己成长而成长的体会呈现在试题答案中时,结局大多就很悲惨。试题答案是标准答案,只要和答案不一样,老师就不敢给分,因为但凡大的考试就是低分,甚至不给分的。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学生稍有不同,就只能被判低分,甚至零分。久而久之,学生为了获得高分,就背答案,背答题格式,背题型。这样下来,一个机器就产生了。机器哪儿会有兴趣呢?

每每看到学生在学习诗歌时的呆板甚至死气沉沉时,我一直试图想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导入新课时,将诗歌作品拉入到现代来,或者用现代的方式(如播放视频、歌曲等)来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这不是古老的,而是我们身边可视可感的鲜活的文学形式。如在上柳永的《望海潮》时,就用林志颖的一首歌《新望海潮》导入;上李煜的《虞美人》时,就用邓丽君的歌曲《虞美人》导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看、听的同时,获得了美的享受,更容易将这种对美的追求衍生到诗歌中去。

2.选取一首比较容易欣赏的诗歌,让学生自己诵读,百遍地诵读。然后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大胆想象,谈谈自己的体会。在这时,不要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即可。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理想的田园是什么样的,让他们勾勒出心中美好的田园生活。再与诗歌中描写的美好的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气象相比较,从而体会陶渊明当时归隐后的喜悦心情。

3.将诗歌教学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转换成散文的方式表达出来。散文的字数不做要求。一开始的时候,学生应该会感到无法下笔,即使写出来了,也不会出彩。但是多写几次,就会有不小的收获。以前让学生写过《雨霖铃》《归园田居》……,大概在五六次改写之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就会更深些,同时,他们对诗歌的喜爱程度也会加深。

花之歌教案范文2

案例描述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音乐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 歌曲《海》

教学目标:正确演唱歌曲《海》,感受并表现其抒情优美的情绪。

第一种教法:

1. 听“海”。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放海浪声)

2. 看“海”与画“海”。教师:把看到的海画在白纸上。(放《海》的伴奏音乐)

3. 演“海”。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大海?下面我们分三大组表现海浪。(放海浪声)。

4. 唱“海”。教师:老师看到了美丽的浪花,能不能让我听见优美的歌声呢?直接用“lu”和歌词演唱全曲。?眼因没有做朗读歌词、理解歌词及聆听歌曲旋律的梯度铺设,学生怎么也唱不齐、唱不准。?演

第二种教法:

1. 听“海”。教师:老师想带大家去一个新地方,谁听出来了请举手悄悄告诉老师。(放海浪声)

2. 看“海”。教师:老师请大家看海的方式有些奇怪,不用眼睛看,而是用耳朵和心灵去“看”。听完以后要告诉我大海是什么样子的?(放《海》的伴奏音乐) 学生:很美的;平静的;脾气很好的;温柔的……

3. 演“海”。教师:老师想把每位小朋友都变成一朵朵美丽的浪花,把我们的教室变成温柔平静的大海,大家愿意吧?(1)随音乐表演。师:请每朵浪花坐在位置上把手伸开来,随音乐用不同手势掀起姿态各异的美丽的浪花。(继续放《海》的伴奏音乐,在教师的点拨鼓励下,教室真的成了温柔的海洋。)(2)随音乐添加海里的景物。师:温柔平静的海面上什么都没有吗?看!那是什么鸟儿?(海鸥、海燕等)海里还游着各种各样的(鱼)?海面上还有行驶的(船)!(继续放伴奏音乐)师生共同演绎美丽的大海。

4. 唱“海”。师:多美丽的大海啊!音乐家叔叔看小朋友这么喜欢大海,特意为我们写了两段歌词,那就让我们写在浪花上吧!(1)朗读歌词,并用动作解释生词―――掀起、广阔。搞懂歌词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大海,是静的还是闹的?(2)把握好情绪后用“m”及歌词正确演唱。?眼在多次有意识聆听的基础上,学生轻松学会了歌曲?演(3)小组合作,表演唱。

案例分析

两种教法均采用了开放而多样的教学形式,教师力图通过听、看、演、唱等不同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中来,但最终的结果却截然不同。第一种教法注重了形式的开放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使教学结果显得不尽如人意;第二种教法则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形式开放的教学,使音乐课堂始终处于音、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在达成目标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形式开放的音乐教学赞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话:“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如果再加上“善于因时、因师、因生、因情地运用各种教法,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这句话,我以为这才是成功的音乐教学之含义所在。也只有如此,才能避免重形式轻目标的错误教学倾向,才能使音乐课堂充满精彩。

案例描述

教学公开课《火车开啦》的第二个环节是处理歌曲的力度变化。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听一遍完整的歌曲,再重点体会火车由远到近又由近到远的声音变化。学生们很快就感受到了。

学生:“我认为声音应该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地变化。”?眼这可是完全正确的标准答案!?演

教师:“你很聪明,能不能想一种具体的方法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

教师让一位男孩用呜呜声模拟火车从远方缓缓驶来又驶向远方的效果。声音由小变大,最后又变小。教师又引导学生:“还能用其他的方式来表现这种声音的变化吗?记得要发挥集体合作的精神。”

学生:“可以用跺脚的方式制造声音;也可击打课桌椅发出声音;可用增减人数的方法获得力度的变化。”

教师:“好的,同学们经过自己的思考找到了表现声音力度变化的有效方法,这比知道标准答案重要得多。”

案例分析

这一案例中,教师没有满足于浅显的目标,而是挖掘更深层次的隐性目标。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说出标准答案后按照既定教学内容继续往下走,而本文中的教师却当机立断选择了对这个内容进行更深入地挖掘,并灵活地向学生质疑各种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敢想敢试。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对目标达成作了一次极为生动的阐释。试想:要是我们的教师在平日的音乐教学中都能像该教师一样深入浅出地达成目标,并努力挖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不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隐性目标的长远体现吗?!这是否也给我们每位音乐教师一个提示:精彩就在于善于把握时机给自己找“麻烦”?!

如何处理音乐教学中形式开放和目标达成之间的关系呢?

1. 把握好教学方法开放的“度”,确保目标的达成。新的教学改革呼唤开放的教学形式,它为教师教学带来了三个转变,即:变先教为先学;变带路为指路;变提问为质疑。因此,教师应不局限于备课本上的固定方法,要及时根据学情,通过多种引导手段促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同所要实现的目标、要求相一致,最终达成目标。

花之歌教案范文3

一、腹有诗书,曲径通幽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在诗歌学习中,多了解一些掌故知识,不但能开阔视野,而且有助于答题。

【例1】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半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魏晋名臣羊祜是蔡文姬的外孙,后人以“蔡家亲”借指表亲。

问题:诗题首冠一个“喜”字,作者是怎样表现“喜”的?

参考答案:这里要注意诗中的反衬手法。诗人自身处境孤苦,外弟的来访带来了极大的慰藉,从侧面表现了作者的喜悦。

从答案看,诗后的注释似乎可有可无,但是如果不点名“蔡家亲”即指外弟这样的表亲,恐怕有学生会纠结于卢姓外弟与蔡姓亲戚之间的关系。而有了这个注释,学生就会了解典故,掌握新的知识,从而有所收获。

【例2】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注】相传楚王喜欢细腰女子,宫女为迎合他,而多有饿死。

问题:试简要分析作者借“柳”表达出的感情。

参考答案:第一、第二句尽写垂柳之美,第三、第四句笔锋一转,联想到典故,托物寄情,巧妙地讽刺了世人窥探皇帝意向,逢迎谄媚的丑恶现象。

离开了注释,学生容易将诗歌的感情误读为对柳树姿态的赞美,毕竟“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妙印象已深入人心。而有了诗后注释“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提醒,能使学生对诗歌做出到位的解读。

二、知人论世,把握全局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诗歌教学提出了要求: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而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对理解诗歌很有帮助,这是诗歌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3】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杜甫历经离乱,开始有了安身之处,即成都草堂。春暖花开,杜甫独自散步江边,写下本诗。

问题: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杜甫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的诗歌自然多是“沉郁顿挫”的风格。还好有了诗后注释,于是拨云见日,这首诗只是作者表达纯粹的喜悦这么简单。

【例4】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主张改革而被削职为民,于苏州建沧浪亭,隐居不仕,本诗作于此时。

问题:你认为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表面看,诗中写的是闲情。但是有了文后的注释,就会明白:原来,这是压抑着痛苦的闲适。不发牢骚不等于真的放开一切,静谧的环境,看似诗人有宠辱皆忘的淡泊,但是实际上只是诗人痛苦的克制压抑自己而已。

三、关注细节,赢得成功

诗歌鉴赏分值虽小,但涵盖的内容却不少。学生要想得高分,就必须学会从多个角度去解读诗歌,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线索,因为“细节决定成败”,只有努力让答案更加全面、完整才行。

【例5】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李弥逊: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罢免。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题: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第一、第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景色可以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第三、第四句写了作者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鸣叫中关上门,世态炎凉,冰冷入骨。

通常学生会落入“寂寞之感”“惆怅之心”的窠臼,没有关注到诗人处境的变化,于是“世态炎凉”这个得分点很容易被忽视,而不全面的回答自然影响到得分。“张罗地”并不难解,而注释里特别提到,自有其用意。

【例6】

月夜

杜甫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潼关,杜甫身陷贼营在长安所作。

问题: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自己的离愁和对妻子的思念”这点应该是一目了然的,但是在注释中特别强调了诗人思家而不得归是因为陷敌,于是诗中除了有小家情结,还有一个更大的牵念――对国事的关心,憎恨离乱。

四、前后照应,相得益彰

诗歌试题中,本就有题目、意象、关键词等内容暗示着答案,学生在答题时再结合相关注释,通过前后照应来理解诗歌,自然就会得到正确答案了。

【例7】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问题:“卧看”二字逗出了怎样的情思?试作简析。

因为诗中有“扑流萤”之说,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宝钗扑蝶”的娇憨,于是把画面理解成为女孩子的少年游戏。可是正确答案却是“如花美眷,流年似水的哀愁感叹”。这基调的全然不同,是为什么呢?首先,这里有“冷”“凉”的反复渲染,清冷的基调并不隐晦。其次,“秋夕之小扇”总有那么多不合时宜。再次,可以看注释:“流萤,即飞来飞去的萤火虫。传说腐草化萤。”“腐草化萤”,暗示了它只出没于冷清幽僻的地方,这为诗文添上了又一抹冷的色调。

【例8】

咏史

戎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注】安史之乱后,唐国力衰弱,宪宗召集大臣商议边塞政策,大臣大多持和亲之论。

提问:这首诗歌用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花之歌教案范文4

"温柔敦厚,诗教也。"《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永,在诵读涵永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古典诗词不应该是机械的、生硬的,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分析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对症下药。

我想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进而养成基本的欣赏能力,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既然同学们如此喜欢流行歌曲,我细致地做了搜集和整理,通过考察发现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古诗词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存在古今情感的共通性,并且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体现在音乐和文字(歌词)两个方面。

我先说音乐的融合。在这类作品中,作曲者并不拘泥于古曲,而更多的是根据今人的审美趣味进行再创作,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找结合点。就是说,既有意识地吸收中国古典音乐,同时又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等诸多方面都能给人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一些传唱较广的古典诗词歌曲,如《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枉凝眉》、《葬花吟》(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曹雪芹原词)、《滚滚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杨慎《临江仙》词)等,也都具有上述特点。应该说,在这种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曲家才情的高下往往可以决定歌曲的成败。实际上,为古典诗词谱曲较之为一般的歌词谱曲具有更大的难度,对作曲家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审美水准有着更高的要求。《别亦难》的作曲陈刚是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而《枉凝眉》、《葬花吟》的作曲王立平、《滚滚东逝水》的作曲谷建芬,都是当代乐坛上的重量级人物,这种融合是古诗词很容易进入到流行歌坛。

[案例描述]

具体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1.导入新课:

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教师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胭脂泪》;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2.比较鉴赏:

在鉴别中,借助流行歌曲有效做到了学生与诗人和作品的感性沟通,加强了诗词的理性体悟。

2.1 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歌曲和歌词,借助音乐体味和感受这首词和苏轼的词异曲同工,同为咏史怀古,也各有千秋。

2.2 学习苏轼的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台湾的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比较不同意境,苏轼的词所要传达的是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贬居黄州,抒发其个人幽愤寂苦之情;而周传雄化用词中一句的意境表达的却是咏叹爱情的缘分,人世德悲欢,在爱与愁之间的伤痛。

3.作业设置:

这种作业设置较以往作业的设置学生愿意做、主动做、想着做。

总之,在这些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尝试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时常在教学中,在动听的音乐声和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伴随着阵阵掌声,铃声响起。

[案例思考]

这些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充斥我们耳膜的被我们忽视的流行歌曲,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素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花之歌教案范文5

建党节歌咏比赛活动方案范文一为了活跃公司职工文化生活,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唱红歌,唱正义之歌,宏扬企业文化。公司举办以“党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歌咏比赛。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现将活动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比赛主题:党在我心中

二、比赛时间

三、比赛地点

四、参赛对象

五、比赛形式:以部门为单位的大合唱比赛

六、评比方式

1、评奖要求:评委当场打分,当场宣布评比结果。注:在评委打分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取总分为该班最后成绩。

2、奖项设置:奖项设置

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

七、评分标准:

1、出入场井然有序、队形美观;

2、服装整洁、统一;

3、指挥动作自然大方,节拍正确;

4、演唱队员台风良好,表情丰富;

5、演唱技巧:能准确地把握音准节奏,咬字准确、

吐字清晰,演唱的歌曲必须完整流畅,声音整齐、音色统一,无中途重唱、停唱现象,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能够较好地表现出歌曲的情绪,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

6、艺术处理形式新颖,有创意。

八、比赛要求:

1、在下列曲目中选择两首歌曲参赛。

《义勇军进行曲》《国际歌》《东方红》《爱我中华》《五月的鲜花》《我的中国心》《团结就是力量》《十六岁的太阳》《我们走在大路上》《我和我的祖国》《党啊,亲爱的妈妈》《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八路军进行曲》《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毕业歌》《明天会更好》《红梅赞》《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珊瑚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南泥湾》《松花江上》《唱支山歌给党听》《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红星照我去战斗》《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2、各部门班根据情况自备伴奏。

3、各部门严格遵守赛场内外的秩序,参赛演唱中不得大声喧哗和走动,适时鼓掌。

建党节歌咏比赛活动方案范文二为纪念“七一”建党节,歌颂伟大的共产党,激发全体学生爱国爱党的热情、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校决定开展“童心向党”歌咏比赛。现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童心向党”

二、比赛时间:20XX年7月5号下午(星期五)

三、比赛地点:楼前广场

四、参赛对象:全校学生

五、领导小组:

组长:王金良

副组长:高小军、李锋

组员:李溢良、索龙、牛江涛、王自发、王瑞龙、各班班主任

六、奖项设置:

全校共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

七、参赛注意事项:

1、每个参赛队演唱一首歌颂党、歌颂祖国歌曲,于7月4日前将参赛曲目及配音资料一并报送政教处。

2、要求各班全员参赛,服装整齐统一,有指挥。

3、音乐伴奏形式由各参赛班级自行准备,并于7月4日前上报政教处。

4、比赛顺序由各班赛前抽签决定。

八、主持:牛江涛、付瑞瑞

九、评委:高小军、李锋、李溢良、王自发、王瑞龙、郭俊义、赵楠

十、成绩核算:杜亚萍、王芳

建党节歌咏比赛活动方案范文三为了庆祝建党94周年,构建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陶冶情操,激发教师的爱国精神,展现广大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实际行动向党的生日献礼,同时结合“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我园将于“七一”期间举行教师歌咏比赛,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比赛时间:20XX年7月1日

二、比赛地点:综合活动室

三、参赛人员

按段组分为五个组:大段组、中段组、小段组、后勤组(行政组按人员比例参与四个组的比赛)

四、活动细则

1、参赛歌曲:各组选取党的之后围绕实现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的歌曲,可以从《100首爱国歌曲大家唱》歌曲集和唱响中国活动推出的歌曲中选取。

2、演唱形式:各组需准备两首歌曲,以小组唱或合唱的形式参赛。

3、赛前以抽签形式决定参赛顺序。

4、团支部组织团员教师演唱歌曲《志愿者之歌》,作为开场表演,党支部组织党员教师演唱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为结束表演,这两首歌不参与评比。

五、评分标准

(1)演唱的歌曲完整流畅,声音舒服、自然、圆润,无唱法上的毛病,无中途重唱、停唱现象。

(2)演唱者声音整齐、音色统一,综合乐感好,有较强的理解表现能力,能充分表达歌曲的内容。

(3)音准、节奏、音乐理解能力强,演唱的感情到位,能够较好地表现出歌曲的情绪,与歌曲伴奏配合默契。

六、奖项设置:通过评比确定两名优胜奖。

七、有关事项安排。

1、确定主持人一名,(胡华娟)

2、分数统计、奖状书写(郑建辉)

花之歌教案范文6

磨课一:“咯咯”版

当教师问及蝈蝈会怎么歌唱呢?同学们比较激动,一个学生涨红脸说:“它在歌唱我们的生活。”这是对课文内容的重复。教师接着追问“怎么歌唱,不是歌唱什么?”另一个男生说:“它们大声歌唱我们的生活。”教师这时候有些着急了:“你们再想想,蛔蝈会怎么歌唱呢?”学生又一次被激活,“咯咯、咯咯”地叫起来。教师眉心舒展:“真好听,我仿佛走在田野里,我仿佛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简评] 学生思路没有打开时,教师就已经有些急躁,而且教师在备课时,就已经在心中预设了“咯咯、咯咯”的叫唤声,因为在另一首小诗《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中就有:“你听,它唱得多好,咯咯,咯咯……

磨课二:“小鸟在前面带路”版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道品味“我想变成一只蝈蝈”,问如果你是一只蝈蝈,你会怎么歌唱呢?一个男生激动地站起来:“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着我们……”教师打断:“你是一只蝈蝈呀!你会怎么歌唱呢?”一个女生举着手轻轻地唱:“走,走,走,一同去郊游!”教师显然很不满意,强调说:“一只蝈蝈它会怎么唱呢?怎么会像小孩呢?应该是‘咯咯、咯咯’呀!”学生仿佛顿悟。

[简评] 学生的思路已然超出教师的预设,而教师还停留在原地。既然小朋友能够成为一只蝈蝈,为什么蝈蝈不能拥有孩子般的心灵呢?快乐的蝈蝈在唱它们的快乐生活,已经超过了单音节的“咯咯”。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发散性思路,又将学生拉回起点。

磨课三:“啦啦啦”与“我是一只蝈蝈”版

有了前两节课的经验,当第三次进入“歌唱”环节时,教师显然能够耐心处之。一个女生站起来唱:“啦啦啦……”另一个女生也是:“啦啦啦……”第三个学生依然唱:“啦啦啦……”教师连忙纠正:“怎么都是无字歌呀?”角落里有一个男生开心地唱:“我是一只蝈蝈,我是一只蝈蝈,一只快乐的蝈蝈……”(模仿了《奥芬巴赫序曲》中的曲调)非常有趣,学生也兴奋起来,跟着摇晃。

[简评] 当学生在唱“啦啦啦”时,教师的纠正是因为受到第二次课的影响,觉得一定要填上词,需要有儿歌出来,此时学生别出心裁地自编小曲,自由哼唱,着实出乎教师的预料,教师依然走在学生的后面。

磨课四:“唱歌”与“歌唱”版

教师让学生谈谈你“想变点儿什么”?有个学生站起来捧着书说:“我想变成一只蝈蝈,唱歌我们的生活。”而诗歌中明明写道“歌唱我们的生活。”教师提醒他再看看,而这粗心的孩子依然大声读着“唱歌我们的生活。”教师此时已经没了耐心,直接说:“是歌唱,不是唱歌,这个词颠倒后意思不一样。”学生有些难为情地坐下来了。然后,就在匆忙中简单想象蝈蝈的“歌唱”。

[简评] 当学生说“唱歌”时,教师为何没有联系到下文中“雨点来了,在荷叶上唱歌”呢?结合“歌唱我们的生活”与“在荷叶上唱歌”,如果让学生再读一读,再来品一品,只要再耐心些,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一定会有自己的精彩发现。而教师终结性的评价,学生多半没听懂,多可惜的语文学习机会!“歌唱”与“唱歌”这两个词有鲜活的语境,教师如果再大胆些、再灵活些调整教学的内容,让学生体验到“歌唱”有唱歌的意思,但在这里是用唱歌的形式来赞美,这样的资源是多么可贵。

从上述的四次磨课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缺失的是倾听的能力。

1. 倾听:让儿童学习的方式。在备课时,教师心中已预设好“咯咯、咯咯”的答案,因此倾听过程中,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瞄准目标,甚至直截了当地说出正确答案。笔者以为要用倾听探讨学生的思想和体验,“你觉得蝈蝈会歌唱什么?”“你为什么这样歌唱?”通过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需要运用一种“倾听性沉默”,这是对儿童的思想、情感、需求的全身心的关注和理解。

2. 倾听:生成无限可能的教学资源。教师需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课堂上学生并不是没有思维的浪花,而是教师没有及时捕捉,亦或是根本没有视作是课堂的资源而白白浪费了。正如“歌唱”与“唱歌”的异同,教师如若尊重儿童的差异,发现儿童观点的可贵,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就是一种教育智慧。

上一篇溶解度教案

下一篇相反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