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之恩范例6篇

养育之恩范文1

同学们:

当你们做在明亮的教室中聆听这老师讲课十,当你们坐在饭桌前吃着美味可口的饭菜时,你可想到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今天的你时,父母要付出多少心血?你是否想过有一天会用你的努力来汇报他们呢?

我们中华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而礼仪之首就是孝敬父母.我着么一件事,以为同学娇生惯养,一次,妈妈因为生病而耽误了做饭,几竟大发雷霆,妈妈泪水连连,伤心不已,同学们,这位妈妈当时是多么地心痛啊,自己对儿子的拳拳爱心换来了什么?你们能想像一个人连自己的亲生父母亲都不热爱,他还能对其他人充满爱心吗?世界没有了爱心会变得怎么样?老人流落街头,小孩被遗落街头......那将会多么可怕.

我国汉代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他9岁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寒冬腊月,他为父亲暖热被窝在自己挑灯夜读;炎炎夏日,父亲在屋外纳凉,他就在父亲身旁摇着扇子驱蚊赶虫.他对父亲说:"父亲养育之恩孩儿当终身相报.””他长大后当上了官,遇上了旱年,他拿出自己的俸禄来救济百姓.同学们!黄香如果没有对父亲的挚爱,又怎么会有对黎民百姓的爱,有怎么会用自己的俸禄救济百姓呢?

古往今来,凡有所成就的伟人无一是比具有这种高尚的美德.曾为新中国的建立下不少汗马功劳的陈毅元帅,在任外交部长期间,工作非常繁忙.然而他却能利用出访回来的间隙顺路去探望年迈的老母亲,并给瘫痪的母亲洗尿裤.在他的身上就有这种美德,他,是一个高尚的人.

养育之恩范文2

余姚市三七市镇中心小学 陆慧慧

【摘要】解决农村小学生的感恩教育问题既能提高学生的感恩品质,还能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深化教师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理念是解决感恩教育问题的关键之举。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下逐渐培养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怀,开展多样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体悟感恩,实践感恩。引导农村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价值观,将感恩行为化为红丝带,传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是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

【关键字】感恩教育家庭教育主题活动实践

【缘起】——不懂感恩的小单

笔者对于农村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源于一个二年级学生——小单,他是一个喜欢唱歌的男孩,一般热爱音乐的孩子都比较阳光,但他不是。他与同学之间的小打小闹时常有,比如同学帮他捡笔,他却反告同学偷他的笔;同学借他橡皮,他从来不还,还把橡皮扔进垃圾桶。作为班主任,笔者也会及时给予批评指正,并加以正面教育引导,但是每次教育的效果只有三分钟的热度,于是笔者对其进行了家访,想更深入地了解小单、帮助小单。那是一个星期六的早晨,笔者还没进小单家的门,就听到小单对他的母亲大吼大叫,还用老家的脏话辱骂指责他的母亲,而她的母亲却在一边流泪。笔者当时大为震惊,这还是我认识的小单吗!以前只觉得他在同学面前我行我素、唯我独尊,哪里想到在家里会有这样的一面。当天与他的母亲聊了很久,这次吵架的原因是他想买一个ipad,但妈妈不同意,只因这样一个小事!从他母亲那里得知小单经常对母亲大声叫骂,目无尊长,从来不体谅父母生活上的艰辛,没有一颗感恩仁孝之心。

小单的问题让笔者陷入了沉思,一个新时代的小学生却没有一颗感恩之心,是什么样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小单的个性,那其他学生呢?于是笔者对部分小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43.2% 的学生景仰科学家,33.5% 的学生景仰体育与影视明星,只有4.5% 的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只有5.9%的学生景仰自己的老师 ……

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从小培养学生感恩之心己成为德育的重中之重。

【发现】——农村小学生在感恩意识上存在的问题

其一,漠视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农村,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处在从家庭到学校的过渡时期,经济上完全依靠父母,生活上还需要父母的照顾。然而一些小学生却以自我为中心,认为父母为自己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不顾家庭生活困难,不体谅父母的艰辛,不懂得感激和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其二,淡忘教师的培育之恩

多数农村小学生能做到尊敬老师,从心底感谢老师对自己的教育。然而,在小学校园里,上学迟到、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听老师教导已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同学见了老师不打招呼,甚至有些同学看见老师绕道走;还有些同学因为老师生病而高兴,认为这样就可以不上课了。

其三,无视他人的相助之恩

“谢谢”是我们最基本的文明用语,可是部分小学生却不愿意说或者懒得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把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和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漠视宝贵的仁爱和友情。

其四,社会的责任意识淡薄

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也是当代农村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一个苗头。对于小学生而言,校园是他们较家庭而言较为频繁的活动地点。然而仍有少部分小学生对学校感情冷漠,不能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一份子以及自己对学校肩负的责任。不爱惜学校的公共财物,在课桌上乱写乱画,不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在校园里乱丢垃圾,不懂得保持学校的环境卫生。

【剖析】——农村小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

农村小学生感恩意识薄弱是由多方面的问题造成的,总结起来主要有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学校教育的原因。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升学率摆在第一位,教学成绩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那么德育就只是摆在桌上的绣花球而己,忽视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正是这一系列的教育缺陷,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感恩。

第二,家庭教育观的原因。随着农村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小学生在家里不仅享受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而且家长的过度溺爱更是让他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这就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错误价值观,再穷也不能穷孩子,为了孩子,父母不求回报地一味奉献。

第三,社会坏境变革的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西方一些不良思想也涌入我国,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盛行,导致一些人目光短浅、唯利是图、忘恩负义,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给小学生的成长带来了很恶劣的负面影响。

第四,学生自身的原因。小学生在前三个因素的影响下成长,自主意识很强烈,但是自我约束和自控能力差,而且以自我为中心,遇到事情就满腹牢骚,抱怨社会不公。他们从来不会去反思自身的原因,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更不知道何为感恩,怎样感恩。

【探索与实践】——农村小学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有效策略

笔者认为,一般来讲,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观点,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培养他们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体现感恩教育的价值关怀和人文情怀的人性教育。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应该选择涉及面广、可操作性强、具有实际意义的策略。

一、以“家庭”为依托,积极推动家庭感恩教育

家庭感恩教育是农村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需要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重视起来,在生活中以身作则,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要懂得感恩。父母让孩子生活幸福,疼爱子女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过分的宠爱反而使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不知道感恩。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应从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开始。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石,只有爱父母,才会爱学校、爱家乡、爱社会、爱祖国、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能永驻真爱,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格。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让家长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让家长明确自己在感恩教育上可以做些什么。

首先,大人要做到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父母应成为孩子孝敬长辈的表率。家长要用自己的言行深深地打动孩子的心,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爱的种子。其次,要不断地给孩子创造孝敬父母的机会。让孩子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过生日,送祝福,强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意识。再次,父母要经常与孩子沟通,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苦与乐,父母要平等地与孩子谈话,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例如当父母辛苦劳动一天回家后,可以让孩子帮忙倒杯水;在吃饭时,家长可以让学生帮忙拿碗筷等,并在他们完成这项工作后对其进行感谢。感恩教育更应注意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言传身教。

二、以“活动”为载体,切实推进学校感恩教育

培养农村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学校应重视德育工作,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感恩教育的主题活动。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例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感恩节……这些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良好时机。比如在庆祝“感恩节”时,可以开展“感谢妈妈”的活动。活动中,孩子给妈妈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首赞美妈妈的诗,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一首先献给妈妈的歌……这些都承载着亲情的温暖。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了“我帮妈妈扫扫地”活动;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开展了“和爸爸妈妈一起干农活” 、“我当一天家”等活动。通过下田干农活、洗衣叠被、打扫卫生、烧火做饭等实际生产和生活尝试,不仅使孩子们体会到父母每天劳作的辛苦以及持家的不易,还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锻炼了基本的生活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很多孩子能够主动帮助父母揉肩、捶背和分担家务,形成了关心家人、孝敬父母的意识。2、开展关于感恩方面的主题演讲比赛。3、学做家务,体验辛劳。通过亲身体验家务甚至是农活劳动,学生们会有真切的感受,能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4、 利用语文课上的感恩教材进行教育。语文教材有很多很好的感恩材料,让学生多读,多学习,可以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突破口,通过多种途径才能“亡羊补牢”,培养起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以“传统美德”为背景,全力营造社会感恩氛围

在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早已经渗透着感恩教育。我们从“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羊跪乳,鸦反哺”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句子中就不难看出。今天的孩子还需继承这一传统美德。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全社会都关注孩子,也对孩子寄予着厚望。教师可利用影视媒体,播放有关感恩方面的影视剧或公益广告,从而引起小学生的关注,启发小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表彰活动,在全社会弘扬知恩报恩美德,塑造鲜活的感恩典型。宣传一些在施恩报恩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逐渐树立以知恩报恩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的道德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农村社区已经作为人们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场所。小学生除了在学校、家中活动之外,还有很多时间是在社区度过的,社区在小学生的成长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社区应与家庭、学校一起,共同配合开展小学生感恩教育,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一个社区有着浓厚的感恩氛围,生活在这个社区中的人们也会自觉主动地进行感恩。许多社区感恩活动是班级中的家长组织的,由于同学们大多住在同一个社区,组织活动比较方便,参与率较高。他们暑假里组织了“给环卫工人送凉爽——小风扇”、“给敬老院爷爷奶奶送温暖——亲手做的点心”、“给公交车叔叔送清凉——冷饮”等一系列感恩活动,全力营造社会感恩氛围,这对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有着积极的作用。

【深思】——感恩于行,培养新时代美德少年

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感恩显得尤为重要。感恩不是哥们义气,也不是以性命作为代价,感恩要在自己力所能及和社会法律道德许可的范围内。小学生不能因为报恩而付出自己终身的幸福,更不能用国家、社会的财产或者他人的利益去报答自己所受的私恩。如果自己现在受到的帮助在青少年阶段没法进行报恩,可以在成年之后报答别人,也可以将这种施恩行为传递下去,以此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对于施恩来说,我们对别人伸出援助之手,只是为了帮助别人更好地实现其理想价值,追求到属于他自己的幸福。对于小学生而言,具备正常的施助心态对他们以后的人生特别重要,从小就形成这种价值观,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也将大有裨益。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祖国的未来,民族振兴的希望,更要学会感恩。如此,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让学生学会感恩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对长辈成员的感恩,二是对同辈成员的感恩,显然前者比后的难度大得多,晚辈与长辈之间存在代际鸿沟。历史地看,对父母及家庭其他长辈成员的感恩一直受到传统孝文化的重视,善待父母为孝,百善孝为先。但是怎样善待父母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却受到忽视。但其实对父母的感恩是一种人性化的感恩,对父母长辈的感恩情怀与感恩的表达艺术能催生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伦理关系,也能促进代际之间爱的传递和善的互动。感恩他人是天地之间人性的伟大所在,是万物之中人性的高贵所在,是社会生活中人性发展的渊源所在。教育若不重视培养学生感恩教育必定是不完美的教育。学会感恩,这不仅关涉着学生个体当下的幸福,也关涉着家庭的和睦,还间接关涉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感恩教育于学校教育而言非常重要,培养新时代施恩、知恩、感恩于行的美德少年理应成为现代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首先,教师把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可为小学生输送积极的感恩知识。其次,开发和整合课程中的感恩教育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恩意识。再次,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践行学生的感恩行为。最后,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感恩价值观,鼓励学生践行感恩。小学生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在其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与其说是试图解决问题,不如说是希望在某些方面使这些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注意和重视,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下逐渐解决问题。由于时间较匆促,资料收集不够丰富,加上笔者经验、能力有限,对小学生感恩教育这一问题的研宄还存在诸多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进行更加细致的实践和研究。

参考文献

养育之恩范文3

彭措:我今年45岁,就是在这个地方出生的。我家分草场的时候是5个人,每人2000亩,不过可用的只有7000来亩,总体来说我们队的草场都不太好,有沙子的地方比较多。现在我家已经差不多把分给我们的草场都退出来,让给野生动物了,是完全自愿的。我现在是在我父素的草场上放牧,父母都已经去世了。

我之所以让出草场,是因为反正牲畜数量不多,草场够用,我家现在有40多头牛,没有羊,不很多,但是人要满足的话就需要太多了,怎么都不够的,现在我一家人不冷,能吃饱肚子就够了。我是希望牛羊多一些的,不过牛羊多了做什么呢?换摩托车、汽车吗?可是我知道现在很多牧民家就是为了买车盖房才把自己搞贫困的,这种东西在我们这样的地区也不需要,没必要为了这些没用的朱多养牛羊。这些机械我们不懂,坏了都不知道怎么办,还要卖更多的牛羊买汽油才能让摩托、汽车跑起来,这又何必呢?

对于“发展”我们队伍里尽管有不同声音,却始终有相同的无法解破的迷惑:“人的物质需求是无限的,人的本能就是想过得更好更舒服”,照此逻辑我们会无限地继续“发展―下去,然而,地球上的资源容许我们这样下去吗?人是不是应该节制自己的物质欲望?彭措的一番话又引起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他的帐篷里很简陋,一个铁皮炉子,一大堆晒干的牛粪,加上一些铺盖,这与我们比起来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简直太多了,可他却没有更多的奢求,这是不求进取?还是一种值得倡导的朴素的自我节制?有人讲起了那个广为流传的渔夫奋斗致富以后还是要去晒太阳的故事,真正幸福的生活是住洋房买汽车还是像他们这样简单而满足的生活?然而这些都是我们外来人的话题,在彭措的思维中甚至从来没将这些纳入进去。不可否认,我们被这种平和的心境打动了,同时心里也不免出现一个巨大疑问:在物质和精神的剧烈冲撞之间,彭措他们将怎样走下去?

每一片土地都有自己的主人,一旦破坏了土地,主人跑掉,土地就失去了营养,所以没有7动物的草场就像一个家庭没了主人一样,内在的没了,只剩了外在的。一片土地上的动物被杀了,就马上失去营养,草再也长不好,动物的血流入水里就让水变得不好了,人也会生病。同样,地下的矿物就像人的内脏,那些挖矿的人挖出了土地的心脏,土地自然不会再好。而且有了野生动物,整块地的精神都不一样了,没有动物的草场看起来就像没有母亲的孩子。我让出来的草场上有了动物,就好像我家有了动物一样。以前有外来人进来打野生动物,那么残酷,才造成现在这种天上掉虫子,地里长老鼠的事,这就是一种报应。

以前大集体的时候,有任务的,把大批家畜卖到外面去,递进屠宰场,在那儿牛羊看着自己的同伴被杀,等着自己被杀,很残忍,于是草开始变得不好。不过那时候整个生活条件比现在好,物质多,往外卖的牲畜特别多,那时整个没有信仰的,没有什么事情能干和什么事情不能干之分,只要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干什么怎么干都可以。实际上,牛羊养了我,我要懂得养育之恩,我们的牛奶、酥油、牛毛、羊毛已经够用了,并不需要一年一定要赚多少钱,不需要那么多牲畜。现在除了移民的那些人,还坚持放牧、坚持游牧的人基本上都这么想,我觉得还是这样好。

也许,这里真的有过“过牧”?如彭措所说的那样大集体的年代“有任务的、大批的”养畜,并卖出去,只不过我们还无从知道那时对草场影响的程度有多大,这属于科学家需要探究的事情。而让我们惊讶的是彭措说草场变得不好了就是因为那时往外卖的牲畜太多造了孽,如今他的知足和不再多养牲畜或许就是对那时“造孽”的一种纠正?看来,彭措他们尝到过商品化带来经济收益的甜头,但也尝到过草场由此变坏的苦头,他们是在对比中选择着自己生计方式,谁又能说他们只有信仰而缺少理性呢?

现在国家推行“退牧还草”和“禁牧”的政策,国家的政策都是好的,给我们盖房子,但是我担心一些人喜欢国家的补贴变得不劳而获了。我们整个一队40多户人家里面大概只有十来户是不用依靠国家补贴过生活的。国家的负担变重了,而这些人也都不爱放牧了。我个人觉得能自己养活自己还是最好的。而且减少牲畜和禁牧以后也有一些让我们想不清楚的事儿发生了。

比如从这儿往村中心方向的路上那个叫“吉祥的山谷”的地方,因为以前那儿的草特别好,才有了这样的名字。后来草场主人生态移民搬迁到格尔木去了,那片草场差不多已经有6年没有放牧,去的人都很少,前段时间我去看了看,变得好像沙漠一样,到处都是老鼠洞,甚至可以说那里到处都是老鼠的味道。

以前老鼠根本不愿意到山上来,我说的是有细细长长尾巴的那种,不是鼠兔。它们到底什么时候出来这么多我不太记得了,可能就是两三年前,以前没有这样的现象。现在连山坡上山顶上都有老鼠了,它们就好像从什么地方一下出来的,就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鼠兔是吃草的,而老鼠是吃草根,所以老鼠多了以后,草也不行了。

除了那个“吉祥的山谷”,我们这里的草山也变化非常大。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门前的山上应该是=类草,虽然不是很高,但还是密密的,现在都已经成了红色的沙土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天早的关系。原来没水的地方,突然开始冒出水,地变成一块块的样子,然后天旱水干了,沙化,下大雨,把表面的草和土冲走,就成了光光的黑土滩。用手摸过去,手会变黑,那些地方的草会死掉,而且很难再长。

现在冬天热,夏天冷了,夏天早上土也冻了,像以前,不是这样的,也就是最近两年,主要是早上,土的上面一层冻上了。冻了的土和没冻的,走起来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所以一下就知道了。7月初的时候跟以前比起来,一点都不像夏天,倒像冬天那么冷的。草的生长肯定会受影响,太阳必须要先把冻土融化掉,草再生长,土是冷的,因为这个,确实草长得不好了。我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总觉得草是晚上长的,现在夏天太冷了,晚上草长不出来,只能等到白天,土热了才能长出来。

现在我家还是坚持游牧,三个季节轮换草场,冬天住房子,其他时候住帐篷搬着家走。冬天一住进房子我就急着出去,因为我们牧民都是住帐篷游牧的,虽然老婆孩子都说还冷呢过段时间再搬出去吧,但我还是坚持,在房子里老觉得闷,感觉心情都和帐篷里不同,一出来就好像换了一种心情,也许是习惯了,一出来,_情和精神就特别好。

盖一间房子要几万块,而且不能移动。黑帐篷可以随意走,破了自己补,不用花一点钱。现在我家也有一顶黑帐篷,有现在这个帐篷的两个那么大。因为这次搬家是我一个人搬的,所以暂时用了这个白帆布帐篷。不过我还是觉得黑帐篷好,现在这样的白帐篷,不管是修路的还是考察的都在用,而且白的跟牦牛颜色不搭配,只有黑帐篷、经幡和牦牛在一起才好。

养育之恩范文4

原来,我认为自己是小孩,所以养育就非常简单。但是经过了三年级时举行的“护蛋”活动后,我改变了对这件事的看法。想到这儿,我又不知不觉得跌入往事中。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玩一个游戏:保护鸡蛋。规则是把两个生鸡蛋放入你认为最安全的地方,而且每时每刻都要带着它,包括吃饭和睡觉。打碎了不能换鸡蛋,坚持五天!”我当时心里想,不就是护蛋嘛!对我来说,小菜一碟。我认为这只是一个游戏,而且非常简单。所以当时我没有领悟老师让我们护蛋的含义。

放学回家,我马上向外婆要了两个生鸡蛋。之后,我把鸡蛋分别放在海绵中,用卫生纸包着,外面还各放一个盒子,我想这下蛋就安全啦!”而且我还给它们取了名字叫:灵灵、爱爱。可是下午上学的时候,我走在路上,遇见两位同学,我急忙询问他们的鸡蛋有没有碎。他们自豪地说:“当然没有啦!”我说:“我的也没有碎哦!”我把蛋拿出来,得意洋洋地说着。就在这一瞬间,我一不留神,手一滑,“爱爱”落到了地上,我伤心的望着从“爱爱”身体里面留出的蛋黄,我忍受不了,抱着“灵灵”跑到了学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剧烈的摇动,“灵灵”都没有碎。到了学校,我想:“汪子俊呀汪子俊,你怎么那么笨啊!连鸡蛋都护不好。”“爱爱”被打碎之后,“灵灵”简直成了我的掌上明珠,我下课都不敢出去玩,晚上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香。终于,我就这样熬到了倒数第二天,我的另一个鸡蛋完好无损。但我对同桌开玩笑说,自己的鸡蛋已经全部碎了,同桌大笑起来,我却说:“哈哈,你上当!”说着,我就把“灵灵”拿出来,没想到它真的碎了,具体情况我都不知道,那时,我想哭,但还是忍住了。

护蛋行动终于结束了,两个生鸡蛋保护的完好无损的人只有14人,而我们班那时一共有77人。这时我才明白老师让我们护蛋的含义,老师就是为了让我们明白,父母养育我们有多么不易,我们有时还和他们顶嘴,真是太不应该了!一个小小的鸡蛋都让我提心吊胆,何况我们这些“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摔的的小皇帝,小公主啊!

养育之恩范文5

关键词:受助贫困生;感恩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孟子曰:人有五伦、五常、八德。感恩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内核,其思想内涵包括忠于祖国、敬畏祖先、孝敬父母、尊长爱幼、敬师重友、珍惜自然、感恩社会等等。弘扬感恩意识就是要将传统伦理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个人思想深处,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进而使博爱之心广泛传播,正能量得到纵深传递。当今高校贫困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是一个普遍现象,导致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很多,深入分析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寻找有效的教育策略,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1高职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现状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以及社会发展精神冲击的影响,大学生感恩意识普遍缺失,对于高校贫困生而言,感恩意识也同样亟待加强。当代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为:1)不知恩。对家庭亲情的漠视,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对朋友友情的漠视,是自私行为的表现;对社会恩情的漠视,是毫无感恩之心,漠视他人恩情,理所当然的享受帮助的表现。2)不感恩。部分贫困生缺乏感恩意识,认为国家、学校和社会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受资助后并没有报恩的行动。3)不报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资助,是国家和社会的关爱,受助的学生理应对社会及资助者做出力所能及的回报。但是其中不乏缺乏社会责任感,只知索取不知付出的人。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其负面影响广而深远,如何避免高校贫困生成为高学历低情商的人,值得社会家庭和学校多方思考。

2高校贫困资助工作中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2.1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大学校园构成的主体,高校贫困生收到了社会的帮助、学校的培养、父母的养育、同学的友爱等,应学会感恩,然而,部分贫困生不知感恩,他们不懂回报,受到恩惠不言谢,受之泰然。在培育之恩方面,不热爱母校、不尊重老师,学生只关心个人前途与发展,反把学校、老师作为自己的对立面。在养育之恩方面,有的贫困生不知感恩父母,反而责备父母没有提供更好的生活,孝为立德之本,不孝敬父母,也难以关爱他人,关心集体,进而很难做出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事情。如今,社会环境对人格培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部分贫困生社会责任感不强,生态意识淡化,都是缺乏感恩意识的重要表现。只有懂得爱别人,才会珍惜自己,善待他人,感恩社会,回馈社会。有了感恩之心,才会更加努力的回报社会、学校、父母对自己的培养,朋友对自己的关爱,才会珍惜自然,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感恩意识不仅仅是针对个人,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意识,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

2.2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影响

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问题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客观问题,对未来学生发展及社会发展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感恩教育常态化,感恩意识习惯化,不仅有利于整体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加强感恩教育,培养感恩意识,是一项长期而间接地任务,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的课题。

3培养高职贫困生的感恩意识的原则及有效途径

3.1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原则

3.1.1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就是要对此优良传统进行继承和发扬。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界的物质文明和西方文化的进入,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大多数家庭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都用在了物质发展上,忽略了对子女开展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过快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各领域和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促使当代青年学生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逐渐的凸显出来,其中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状况更是不容乐观。只有认真了解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研究其心理特点、思维特点和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变化,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古今感恩教育的成功经验。立足现实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新的观念、新的特点来适应新形势下德育教育需求,实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方法,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寻求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提出新理论。长期系统地培养贫困学生树立知恩、感恩、报恩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自觉。

3.1.2教育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感恩教育需要主、客体双方共同参与。因此,高校的感恩教育活动离不开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贫困生在接受感恩教育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到感恩这一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和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有意识地注意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贫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同时会养自私自利的思想,往往会有很强的占有欲和虚荣心,作为直面这部分学生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现每名贫困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开展心理疏导和思想引导过程中,帮助贫困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向贫困生灌输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耐心的纠正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足之处,针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教育,从而促使其树立感恩意识。

3.1.3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优良传统,感恩教育是有着丰富内涵的。要想使感恩教育活动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首先应该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运用典型事例作为主要素材,以传统文化理论作为教育理念,将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环节中不断融入感恩教育题材,培养学生知恩图报的意识。其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高校应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开展各种形式的感恩主题活动,特别是贫困学生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评审宣传活动,社会爱心人士捐助仪式、敬老助残活动、支援西部建设活动等等,让学生参与进来,特别是让贫困家庭的学生作为受益主体参与进来,现身说教,从中体会并感悟那些伦理道德理论知识的深刻内涵,实现“理论内化”和“行动外化”之间的统一及融合,才是高校感恩教育的最终落脚点。

3.2提升贫困生感恩意识的有效途径

3.2.1继承传统道德,挖掘感恩资源。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忠、孝、义都是在进行感恩教育,忠即报君恩、孝即报亲恩、义即报友恩,三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的积淀。“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道德要求更是深入人心。因此,要坚定不移地继承传统道德文化,与时俱进,将传统道德文化与弘扬时代新精神相结合,以人为本,积极引导贫困生学习和弘扬传统美德,通过对贫困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与引导,使其反观自身,自觉意识并改正不知恩的行为,多给予大学生心理关爱和生活支持,树立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帮助贫困生正确看待暂时的贫困,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国家及个人,这会对其未来发展产生良好而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风气的形成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3.2.2培养家庭环境,发挥教育作用。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说明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教育氛围、家庭生活环境的好坏对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素质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树立感恩仪式的教育过程中,家庭环境及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转变观念,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培养贫困生对家庭的责任感,知识的积累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双管齐下,不断增强贫困生对父母、家庭的责任感。

3.2.3注重学院培养,建立长效机制。学校教育是高职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平台,也是其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环节。落实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培养的重要环节,经过学生的自身努力及家庭感恩教育的熏陶,学校需要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一系列措施增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了解、体会并记住回报于人,唤醒他们感恩之心,学会回馈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尊重他人,营造富有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进而在走向社会之时,带入今后的工作、生活之中。第一,进一步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提高感恩教育实施的科学性。通过教师的个人魅力给学生带来榜样作用,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断点拨学生识恩、知恩。第二,通过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开设感恩教育的课程,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结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范例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逐步将感恩教育融入学生人格塑造中,引导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发展。第三,利用多种校园活动形式,开展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需要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通过组织团队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互帮互助的能力,并引导其注意到感恩意识对一个优秀团队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通过制度建设、舆论宣传、系列活动等多维度共同努力,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增强其自我感恩意识,培养知恩图报的良好品质。在生活中,懂得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在学习中,尊师重道、团结同学;在今后的工作中,爱岗敬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国家、社会及学校的培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胸怀祖国,奉献社会,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根植到内心深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一颗感恩之心。感恩,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和回报,是健全人格的具体表现之一。接受恩惠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们,应学会感恩,常识感恩之理、常怀感恩之心、常行报恩之举。受助不知回报,贷款不想偿还,就是缺乏了做人的明理和诚信,是道德缺失的具体表现。常怀感恩之心,诚信地履行义务,并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积极回报社会,感恩让施恩的人幸福,同时自己也感受幸福,这才是一名自尊、自立、自强的大学生应有的表现。

作者:马郡谦 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付霆.感恩教育读本[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

[2]廖申白.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3]陈孔国.师德养成读本[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养育之恩范文6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什么是感恩教育呢?所谓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其实,我们有太多感恩的理由,感谢我们的父母。由于他们的言传身教,我们懂得了分辨是非曲直。感谢我们的老师,因为他们的谆谆教诲,我们懂得了用丰厚的知识和美好德行来武装自我。感谢我们的朋友和同学,是他们的友情和包容,让我们明白友情无价。

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更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近些年来,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在家庭父母单方施爱,养成了孩子自私、冷漠、狭隘、缺乏爱心、不知感恩。因此,教师在献给学生爱的同时应让学生懂得回报,学会感恩,用学得的知识,回报他人,服务社会。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育学生“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亡羊补牢”,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

中华民族具有传统的“感恩”传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胸怀;“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的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

中国早就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美德。用典型的事实、史实、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使他们理解感恩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让学生了解父母、教师、同伴、社会和自然的恩情与恩赐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教我们的孩子如何学习,怎样学习,更要教孩子如何做人,怎样学会感恩。我们的感恩教育不要好高务远,要从诸如教育学生对师长有礼貌,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等不起眼的实在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掘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教育学生感谢父母,因为他们养育了我们;教育学生感谢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知识;教育学生感谢社会,是因为社会给了我们恩赐。这些看似简单朴素的感恩教育却蕴涵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三、教育学生学会关爱、学会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