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范例6篇

离子反应范文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和反应、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建议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建议

离子反应是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或在溶液里生成电解质的反应。

要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必须掌握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

教学过程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一、精心设计,并做好强弱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是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强调比较导电性强弱时,必须条件相同。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灯光的亮度,讨论推断:灯光亮度不同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从而为理解离子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由于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不太多,本节只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互换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两类离子反应,不要再扩大。

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电离方程式等知识进行分析,并联系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得出“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这一新课题。理解离子反应总是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道理。最后过渡到为表示反应的本质,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的教学。

三、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是本节的难点。

建议1.初学时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2.步骤中的第二步是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关键。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若干条规律,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这样有利于教学。3.强调离子反应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加强读出离子方程式正确含义的训练。学生练习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和由离子方程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创调情境提出问题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实验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投影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复习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第二组是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固体、固体、固体、固体不导电,而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都能导电。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

[复习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教师总结]可见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引出新课]

[板书]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概念:

[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如:、、等。

(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蔗糖、酒精等。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那么,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实验1-1

[引导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讨论。

[学生回答]根据灯泡发光明暗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知道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导电能力不同。

[结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板书]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投影]图1-10,在水中溶解和电离示意图。

[讲述]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能够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成离子,而某些共价化合物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

[投影]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类。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

[学生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三、离子反应:

[引导分析]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就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1.概念:离子之间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学生总结]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板书]

①生成弱电解质,如、弱酸、弱碱

②生成挥发性物质,如

③生成难溶性物质,如

[引导分析]由上述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我们来分析离子反应的特征是什么?

[总结]3.离子反应的特征:

[投影]向着减少某些离子的方向进行,反应速率快,部分离子反应有明显的现象。

4.离子反应类型:

①离子之间交换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②离子和分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③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

[板书]四、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实验][实验1-2]中的实验Ⅰ、Ⅱ、Ⅲ,并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记录现象,思考原因。

[投影]

[提问]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Ⅰ无明显现象。

实验Ⅱ中出现白色沉淀,滤液为蓝色。

实验Ⅲ中生成不溶于稀的白色沉淀。

[引导思考]实验Ⅰ中无明显现象,原因?

[学生回答]只是溶液电离上的和与溶液电离出的的简单混和。

[引导思考]实验Ⅱ和Ⅲ中反应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Ⅱ和Ⅲ说明了溶液电离出的和溶液电离出的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而溶液电离出的与溶液电离出的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和的离子形式存在。

[学生总结]实验Ⅱ中反应实质为

实验Ⅲ中反应实质为

[讲述]由以上实验Ⅱ和Ⅲ我们看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电离出的离子并没有全部发生化学反应,而只有部分离子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其它物质。

[引出]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板书]

[讲述]2.书写:(以溶液和溶液为例)

①写(化学方程式):

②离(电离):

③删(两边相同离子):

④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投影]

写出上述中和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①表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②表示某一类反应。

[学生练习]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投影]

A.把金属铁放入稀硫酸中

B.碳酸钡和稀硫酸反应

C.澄清石灰水和盐酸反应

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

[学生回答]选项A错在不符合反应的实际情况,因为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和,而不是和。应为:

选项B的错误是忽略了生成物是不溶性物质。应为:

选项C正确。

选项D的错误是只注意书写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而忽略了和也反应。应为:

[总结]检查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时,应注意:

①两易: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以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弱电解质、难溶性物质、气体、单质、氧化物等用分子式表示。)

②两等: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电荷总数均应相等。

[思考题]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B.,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C.

D.

离子反应范文2

钡离子能与氢氧根离子可以共存,有氢氧化钡强碱溶液。氢氧化钡在水里电离出钡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两种离子不发生反应。

补充:

不能和钡离子共存的离子:硫酸根,碳酸根,磷酸根等等。

不能和氢氧根共存的离子:氢离子,氨根离子,铜离子,镁离子,二价铁离子,三价铁离子,碳酸氢根离子,亚硫酸氢根离子等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离子反应范文3

【关 键 词】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教学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多年来高考的热点和必考点,本文将对离子反应一节进行归纳总结,并重点探讨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及离子共存问题。通过练习强化对离子反应的理解。

一、离子反应与发生的条件

1. 定义:有离子参加或有离子生成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

2. 条件:①离子互换式的复分解必须满足复分解反应的相应条件,即反应中必须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等其他难电离的物质(弱电解质)。②氧化还原式需通过自发反应降低有关参加反应的离子的浓度。

3. 离子反应的类型

二、离子方程式

1. 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的离子反应的式子。

2. 书写原则

①尊重反应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造一些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②两配平:即两边原子及电荷数分别配平。

③符号正确:“?葑”“=”“”“”“”等符号运用要符合实际。

④“拆”合理:哪类物质是否该拆写,如何拆写要合理。凡是难溶物、单质、氧化物、气体、弱酸、弱碱、水、非电解质都要保留成分子式。

⑤电子守恒: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离子方程式书写,还要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数目和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数目相等。

3. 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易错点

①水解离子方程式

a. 误用“”“”。单水解及不完全水解、不强烈的双水解不产生气体、沉淀。如FeCl3溶液的水解:Fe3++3H2O?葑Fe(OH)3+3H+,应该“”为“(胶体)”更合适。

b. “?葑”“=”用错。一般用“?葑”,只有完全的水解反应用“=”,如Al2S3的水解用“=”。

c. 多元弱酸根的各步水解程度相差很大,应该分步书写。

d. 对某些双水解反应误作复分解反应。如FeCl3溶液和Na2CO3溶液混合错误写成:2Fe3++3CO32-=Fe2 (CO3)3,实际应为:2Fe3++3CO32-+3H2O=2Fe(OH)3+3CO2。

e. 对复分解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误作某些双水解反应。CuSO4溶液与Na2S溶液混合应写成:Cu2++S=CuS,而不应写为:Cu2++S2-+2H2O=Cu(OH)2+H2S;Fe3+与S2-反应应写为2Fe3++S2-=2Fe2++S,而不应写成3S2-+2Fe3++6H2O=3H2S+2Fe(OH)3。

②一般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 反应原理错误:铁片溶于稀HCl:2Fe+6H+=2Fe3++3H2(应生成Fe2+);金属镁在FeCl3溶液中3Mg+ 2Fe3+=2Fe+3Mg2+,应写成3Mg+2Fe3++6H2O=3H2+3Mg2++2Fe(OH)3。Cl2通入浓NaOH溶液:Cl2+2OH-=Cl-+ClO-+H2O应该写为3Cl2+6OH-=5Cl-+ClO3-+3H2O。

b. 离子形式和分子形式书写不当。

c. 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不相等,或等号两边电荷总量不相等,或违背质量守恒定律等。

d. 忽视了反应物相对量对反应原理的影响:如过量铁与稀HNO3溶液反应不可写成:Fe+4H++NO3-=Fe3++NO+2H2O。

e. 非溶液反应误写离子方程式。如实验室用浓硫酸与食盐共热制HCl;实验室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制取氨气;浓硫酸与Cu共热制SO2等反应都不能写成离子反应方程式。

f. 以偏概全。如稀H2SO4与Ba(OH)2溶液反应不能写成H++OH-=H2O或SO42-+Ba2+=BaSO4或H++OH-+SO42-+Ba2+=BaSO4+H2O,应写成2H++2OH-+SO42-+Ba2+=BaSO4+2H2O。

g. 忽视反应物浓度。铜与稀HNO3溶液反应错写成Cu+4H++2NO3-=Cu2++2NO2+2H2O。

h. 不符合反应物的离子个数比。如过量Cl2与FeBr2溶液的反应错写成2Fe2++2Br-+2Cl2=2Fe3++Br2+4Cl-。应为2Fe3++4Br-+3Cl2=2Fe3++6Cl-+2Br2。

三、离子的共存问题

1. “不共存”情况归纳

①离子之间形成沉淀时不能大量共存:如Ba2+与CO32-,Ag+与Br-,Ca2+与SO42-等不能大量共存。

②生成馓寤蚧臃⑿晕镏剩喝NH4+与OH-,H+与CO32-、HCO3-、S2-、HS-、SO32-、HSO3-等不能大量共存。

③生成难电离物质:如H+与CH3COO-、CO32-、S2-、SO32-等因生成弱酸不能大量共存;OH-与NH4+因生成弱碱不能大量共存;H+与OH-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

④离子之间发生双水解反应析出沉淀或者逸出气体时不能大量共存,如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例:Al3+和AlO2-、Fe3+和HCO3-、Al3+和S2-(HS-、CO32-、HCO3-、SO32-、HSO3-等)不能大量共存。

⑤离子之间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不能大量共存,如Fe3+和S2-、Fe3+和I-,酸性条件下NO3-、ClO-、MnO4-与Fe2+、S2-、HS-、I-、SO32-等不能大量共存。

⑥离子之间相互结合成络合离子时不能大量共存。如Fe3+和SCN-生成[Fe(SCN)]2+,Ag+、NH4+、OH-生成[Ag (NH3)2]+,Fe3+与C6H5O-(H+)也络合等。

2. 离子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存在情况的归纳

①某些弱碱的阳离子如Zn2+、Fe3+、Fe2+、Cu2+、Al3+、NH4+、Mg2+、Pb2+、Ag+等在水溶液发生水解,有OH-则促进水解生成弱碱或难溶的氢氧化物,故上述离子可和H+(在酸性条件下)大量共存,不能和OH-(碱性条件下)大量共存。但是有NO3-存在时的酸性溶液,Fe2+等还原性离子不能与之共存。

②某些弱酸的酸式根离子如HCO3-、HS-等可和酸发生反应,由于本身是酸式根离子,又可与碱反应,故此类离子与H+和OH-都不能共存。

③某些弱酸的阴离子如CH3COO-、S2-、CO32-、PO43-、AlO2-、ZnO22-、SO2-、ClO-、F-、SiO32-等在水溶液发生水解,有H+则促进水解生成弱酸或弱酸的酸式根离子,故上述离子可和OH-(碱性条件下)大量共存,不能和H+(酸性条件下)大量共存。

④强酸的酸根离子和强碱的金属阳离子如Cl-、Br-、I-、NO3-、SO42-、K+、Na+等离子因为在水溶液中不发生水解,所以无论在碱性或酸性溶液中都可以大量共存,但SO42-和Ba2+不能大量共存。

⑤某些络合离子如[Ag(NH3)2]+的配位体NH3能和H+结合成NH4+:[Ag(NH3)2]++2H+=Ag++2NH4+,所以它们只能存在于碱性溶液中,即可以与OH-共存,而不能和H+共存。

分析共存问题,还应考虑道题目附加条件的影响,如溶液的酸碱性,pH值,溶液的颜色,水的电离等情况。

【参考文献】

[1] 周若如. 高中化学中离子反应学习方法和意义分析[J]. 同行,2016(14).

离子反应范文4

Cu2++SO2-4+Ba2++2OH-

BaSO4+Cu(OH)2

只能代表:

CuSO4+Ba(OH)2BaSO4+Cu(OH)2

目前很多材料和参考资料上也都是举出这个反例。自然,教师讲课也都是以这个例子说明本文标题是不正确的。上述反例真的只能代表一个反应吗?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一个化学反应。硫酸铜和碱式硝酸钡的反应:

CuSO4+2Ba(OH)NO3

BaSO4+Ba(NO3)2+Cu(OH)2

如果把上述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则为:

Cu2++SO2-4+Ba2++2OH-

BaSO4+Cu(OH)2

看来这个被我们广大师生引用多年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还是有瑕疵的。那么,我们有没有一个办法,观察一下离子方程式就能做出准确判断,它是代表一个反应还是一类反应呢?有,我们可以用离子替代法和离子搭配法来进行判断,现举例说明。

一、离子替代法

只要与离子方程式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结合成一个可溶性强电解质的阴离子(或阳离子)是一组可以互相替代的离子,则这个离子方程式代表的必然是一类离子反应。如:

H++OH-H2O

对于这个离子方程式,与氢离子结合的阴离子可以用Cl-、SO2-4、NO-3互相替代,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的阳离子可以用Na+、K+互相替代,因此它代表的是一类离子反应。再如:

Cu2++2NH3・H2OCu(OH)2+2NH+4

这个反应中与铜离子结合的阴离子可以用Cl-、SO2-4、NO-3互相替代,所以它代表的也是一类离子反应。

二、离子搭配法

我们先要了解两个概念。

复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金属离子(包括NH+4)和一种酸根离子组成的盐。(可理解为:一种酸被多种金属重复置换得到的盐。)

混盐:由一种金属阳离子(包括NH+4)和两种(或两种以上)酸根阴离子所组成的盐。(可理解为:混合酸被一种金属置换所得到的盐。)

只要与离子方程式中的阳离子搭配一个不易形成沉淀的阴离子形成一种可溶性混盐或碱式盐(或与离子方程式中的阴离子搭配一个不易形成沉淀的阳离子形成一种可溶性复盐或酸式盐),存在这种离子的话,离子方程式代表的是一类离子反应。如:

Cu2++SO2-4+Ba2++2OH-

BaSO4+Cu(OH)2

这个反应中我们可以把Ba2+除与OH-结合外再搭配一个NO-3变成Ba(OH)NO3,所得的离子反应由于NO-3肯定会被删去,必然与原离子方程式相同。这种可以进行离子搭配的离子方程式都是代表一类离子反应。再如:

Al2(SO4)3+3Ba(OH)2

3BaSO4+2Al(OH)3

改写成离子方程式为:

2Al3++3SO2-4+3Ba2++6OH-

3BaSO4+2Al(OH)3

我们可以将SO2-4除与Al3+结合外再搭配K+变成KAl(SO4)2 成为一个复盐,化学方程式变为:

2KAl(SO4)2+3Ba(OH)2

3BaSO4+2Al(OH)3+K2SO4

其离子方程式也是:

2Al3++3SO2-4+3Ba2++6OH-

3BaSO4+2Al(OH)3

由于

2Al3++3SO2-4+3Ba2++6OH-

3BaSO4+2Al(OH)3

可以进行离子搭配,它代表的也是一类离子反应。有没有离子方程式只代表一个离子反应呢?我们看下面一个离子方程式:

NH3・H2O+CH3COOH

CH3COO-+NH+4+H2O

这个离子方程式既不可进行离子替换,也不可进行离子搭配,它只能代表:

NH3・H2O+CH3COOHCH3COONH4+H2O

再如:

NH3・H2O+H2CO3NH+4+HCO-3+H2O

只能代表:

NH3・H2O+H2CO3NH4HCO3+H2O

离子反应范文5

关键词:离子反应;教学;对策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5-03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极其重要的一个概念,笔者曾多次执教离子反应,在教学过程中对许多问题产生过困惑与思考,相信这也是广大一线教师的疑虑。现将其记录下来,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些许启发。

一、关干电解质教学中的相关问题的思考

1.引入电解质本质定义的思考

在电解质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水是电解质吗?CO2不是电解质吗?细究问题背后的原因,是我们对电解质定义的教学出了问题。原来,教材为了考虑学生的初高中衔接,电解质的定义是从导电性角度给出的,很多教师据此认为电解质的定义是唯一的,教学过程也只根据课本定义进行设计。事实上课本关于电解质概念给出了两条线索:一种是从导电性角度给出的,课本有明确的定义;另一条线索是从电离角度讲解电解质,课本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这才是电解质的本质定义。在教学中要不要引入这隐性的本质的定义,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电解质概念的本质定义应该引入。理由如下:①从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来看,由于课本所下定义不能反映电解质的本质,导致学生对电解质概念的认识肤浅、模糊,特别是当学生遇到CO2类物质(完全符合电解质课本定义,但不是电解质却是非电解质),内心自然产生疑惑甚至对课本定义有不满情绪,因此也必然充满对电解质本质定义的渴求;②从知识的衔接教学来看,电解质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的基础,引入电解质本质定义的学习,有利于与强弱电解质概念的自然衔接,有利于学生对离子反应的透彻理解和全面掌握;③从概念的发展来看,电解质概念有两个定义充分体现了概念发展的阶段性与规律性,以及概念组成的完整性。显然只有引入电解质本质定义,才能帮助学生实现认识的飞跃,全面深入地理解、掌握电解质概念。

那么,如何从电解质的本质定义设计教学呢?下面是我的两个设计(见下页表)。

2.关于电解质相关概念教学深广度的思考

在必修阶段教学中,许多教师对电解质相关概念教学的深广度把握不准,究其原因,是广大教师对电解质相关概念认识不清,对电解质相关概念在高中课本中的螺旋呈现把握不准,现分析之:

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电解质相关概念主要分布在必修的化学l、化学2以及选修的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根据教材中电解质相关概念的分布,我们发现,在化学1对电解质相关概念并没有完整的章节,而是穿插在各个专题中,要求也不是很高。电离、电解质概念初中不要求,出现在高中化学1,但是在化学1电离只要求强电解质电离方程式书写,要求明白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但是淡化了二者的概念辨析。在化学1要求重点落实酸碱盐是电解质以及强酸强碱及其盐的电离。对于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在化学1中完全没有出现,电解质相关概念的深化和应用则出现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

3.必修阶段弱电解质定义要不要引入的困惑

必修阶段,弱电解质定义要不要引入?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许多一线教师,这里拿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一方面必修教材完全没有出现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弱电解质概念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才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引入弱电解质的概念,给后面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例如:化学l主要安排了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建立起离子反应的概念,清楚物质在水溶液中的三种存在形式:“分子,离子,离子与分子共存”。因教材没有引入弱电解质的定义(部分电离的观念),教师在解释氨水、醋酸为什么是弱碱、弱酸,氨水、醋酸溶液中为什么是离子与分子共存时颇费周折,许多教师只能将弱酸、弱碱的概念及其水溶液的粒子存在形式强行塞给学生。再如:离子之间反应的条件是: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生成弱电解质。由于没有学弱电解质的概念,有的教师将它改成生成像水一样的物质。但如何解释像水一样的物质呢?又如:在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中是依据该物质在水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但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清楚物质在水溶液中的三种存在形式,造成错误百出。因此,笔者以为,在教学中不要过于拘泥教材内容,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完全电离和不完全电离的角度适度地引入强弱电解质概念不失为明智之举。

二、关于离子反应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1.离子反应微粒观构建的思考

离子反应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从微粒的角度认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及行为。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使学生初步建立起研究水溶液的思维方法,这无疑是离子反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近几年,笔者多次观摩了离子反应的公开课,发现许多教师针对这个问题,要么一笔带过、避而不谈,要么避重就轻、蜻蜓点水。那么,如何在离子反应教学中构建微粒观?下面是我整理出来的几种设计,供老师们探讨。

2.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迁移到离子反应条件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在高二的水平测试中,经常有同学认为离子之间反应的条件是初中所学的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即生成沉淀气体和水,为什么高二的学生还会出现这样看似简单的错误?为什么初中所学的旧概念的消极影响如此之深呢?这个问题困惑我很长时间。细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师错误地认为离子反应的条件学生容易掌握,没有重视旧概念同化为新概念所要运用的教学策略。旧概念如何无障碍迁移到新概念上来呢?

三、关于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相关问题的思考

1.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第二步“拆”的思考

广大化学教师都明白,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教学中最难的是第二步“拆”。老师教得非常辛苦,而学生还是拆得千疮百孔。为什么会这样呢?多次施教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和多次反思之后,我发现原因在于老师过分地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而没有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理解和记忆思路,死记硬背的结果造成学生就是记不住。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水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围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展开。下面是我的设计:

2.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三步法”与“四步法”的思考

传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已成了一种经典的模式,大家习惯称之为“四步法”。山东版教材中出现了一种写法只要三步,称之为“三步法”。那么,哪一种书写方法更适合学生,学习效果更好呢?这是一线教师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笔者曾选择两个基础较好的平行班进行测查,测查结果表明:“三步法”耗时显著少于“四步法”,应当说这在教学预测之内,“三步法” 是从电离和溶解性出发,考虑离子之间可能的反应,步骤少,思维长度短,因而耗时少。而“三步法” 成功率更高于“四步法”,这是我预设之外的发现,这可能是“三步法”所需要的准备知识主要是电离方程式等知识,程序简单,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四步法”因程序复杂,在 “写、拆、删” 三步中都出现了较多的错误点。

笔者也曾选择两个基础较差的平行班进行测查,结果除“三步法”耗时显暑少于“四步法”,与前次测试一致。而“三步法”成功率却低于“四步法”。这可能是因为“四步法”是基于化学技能的教学,是一种记忆性的教学,灵活性小,学生易于掌握。而“三步法”是基于微粒观的教学,一种理解性的教学,灵活性大,需要学生建立起从微观的视角来看某个离子反应的实质,整体把握离子反应的真实面貌,才能顺利地写出表示其反应实质的离子方程式。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短时间内建立微粒观,整体把握离子反应的实质可能有些难度。

因此,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选择“三步法”,不仅省时,正答率高,更能培养学生以粒子观的视角思考问题,符合基础较好的学生喜欢使用灵活方法的特点。“四步法”的书写规则简单,思维强度不大,学生容易入手,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选择“四步法”有利初学时培养信心。

参考文献

离子反应范文6

【摘要】目的:观察非离子型造影剂在CT增强扫描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方法:于造影前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1ml静脉注射,观察20 min无反应后再全量注射进行造影,观察造影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856例碘过敏试验阴性者3827例,阳性者29例,其中2例过敏试验阴性患者在注射全量造影剂后发生严重的休克、昏迷反应,经积极抢救后均恢复正常。结论:非离子型造影剂增强扫描前要认真按常规做好碘过敏试验,碘过敏试验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关键词】碘过敏试验;非离子型造影剂;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301-01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两年来我科进行造影剂检查患者共3856例,其中男性2547例,女性1309例,年龄12~89岁,平均54.3岁。

1.2 方法:静脉注射碘造影剂1ml后观察20分钟,如患者出现荨麻疹、面部潮红、流涕、喷嚏、流泪,恶心呕吐、胸闷气急、腹痛、头晕、球结膜充血等症状者为阳性反应。我们使用的造影剂为优维显 (370 mg I/m1), 1.5-2 ml/kg,用量根据体重不等,检查前均进行碘过敏试验,阴性者方采用一次性静脉团注法。

2 结果

碘过敏反应 29例,经医护人员的及时处理均恢复正常。其中5例因头昏、心悸、胸闷、气急、呕吐、皮疹未进行进一步检查。阴性者团注造影剂后出现明显燥热感8例,斑疹8例,头昏、头痛、心悸、大汗、呕吐6例,休克2例。无一例出现胸痛、喉头水肿、呼吸停止。上述出现反应者经积极救治均恢复正常。

3讨论

碘造影剂的发展经历了从无机碘到有机碘,从一碘、二碘至三碘,从离子型到非离子型等阶段。离子型单体造影剂性质稳定,但其渗透压高,毒副反应较大。非离子型单体造影剂去掉阳离子,降低渗透毒性;去掉羧基,降低神经毒性;添加羟基,增加亲水性,提高水溶度,降低粘度和化学毒性,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碘造影剂的过敏反应,其产生机制复杂,可分为特异质反应与物理-化学反应两大类[1]。特异质反应包括细胞释放介质:抗原一抗体反应;急性激活系统受累;精神因素。理化反应与碘造影剂的渗透压,水溶性,电荷和粘滞密度相关。特异质反应与剂量、注入方式、速度无关,其症状与变态反应分型中的Ⅰ型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IgE抗体介导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多种生物活性介质)类似;另一类与剂量、注入方式、速度有关,即非特异质反应或物理化学反应,其发生率和严重性随造影剂剂量及给药速度的增加而增加,与造影剂的渗透性、水溶性、电荷和粘滞度有密切关系,表现为迷走神经反应、造影剂肾病、心血管反应、造影剂外渗和迟发反应。对于物理化学反应性的患者,可以通过碘过敏试验进行筛选,从而避免大剂量、高浓度碘快速注射引起更严重的反应;对于特异体质反应的患者,因试验是在有各项抢救药品及器械的治疗室内进行,而且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同时也保留了静脉通路,即使出现严重反应可立刻进行现场抢救,避免更严重的结果发生;在做碘过敏试验的过程中,通过与患者交谈可更多的了解病情、缓解其紧张情绪、消除其不利影响,提高检查的成功率[2]。总之,造影剂过敏反应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病人生命。因此,每次行增强扫描均不可麻痹大意,应做好增强扫描前后的各项准备工作.增强前采取有效的积极预防措施.增强中及增强后严密观察。一旦有过敏反应发生.保证病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救治,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