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的乘法口诀范例6篇

5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范文1

教学目标:

1.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2.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初步体验

1.谈话:同学们我们一个星期上几天课?(5天)2个星期上几天课?(10天)3个星期呢?4个星期呢?5个星期呢?看谁算得快?

师:到底几天呢?你为什么算得那么快?

生:口答。

2.归纳揭题:如果把5×4=20编成乘法口诀,我们只要记住口诀就会算得又对又快。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乘法口诀,好吗?(板书:5的乘法口诀)

二、借助基础,理解口诀

1.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口诀,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师:比一比,谁知道的口诀多。

生:背诵。

2.师:背了以后,你们还想学吗?

生:想。

师:为什么?

生:有的会背,有的不会背。

师:看来同学们很好学,不满足知道的一些,还想知道很多,那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5的乘法口诀。

师:请同学们看投影。

师: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请数一数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你是怎么数的?再看这个小朋友说了什么?

出示:

师生共同编出5的乘法口诀。

3.师:有了5的口诀,在做乘法时会很快算出来,我们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用呢?

根据口诀你们能算出哪些乘法算式的积?

4.请同学们打开书51页,填一填例1的得数。

三、巩固练习

1.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就来做伸手游戏。(小组做)

2.出示小黑板:一五()三五( )

五五()四五() 二五( )

3.小组合作试着编一编五六、五七、五八、五九的乘法口诀。

四、本课你有什么收获?用5的乘法口诀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评析:

一、结合生活导入新课

《5的乘法口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口诀,但考虑到知道乘法口诀的学生会有很多,所以在谈话导入时直接问学生:一个星期我们上几天课,两个星期呢?三个?四个?五个?这样激起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同学们算得很快,很准,为学习《5的乘法口诀》打下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

二、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新知

上课开始,通过学生收集生活中关于5的信息,从而引出乘法口诀。培养学生从身边发现数学问题,思考数学问题的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学时凡学生自己能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尽量多给学生探究的时间、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编出5的乘法口诀。

如新知识拓展的教学时,我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情境,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理,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在尝试编口诀,交流整理5的乘法口诀时,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编?没有让学生抽象地想到“几个5是几”。而是巧妙地加以引导,启发学生从各方面思考,比如“一只手有5个手指”所以一五得五。“2张5元是10元”所以二五一十。让学生从具体直观的角度去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不但有利于学生快速地记忆口诀,而且对学生理解乘法问题,解决乘法问题很有帮助。

三、在生活中实践巩固并运用新知

这节课中能较好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首先创设情景运用一串千纸鹤有5只,发现“几个几相加”,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最后根据乘法算式编出口诀。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1个5”的乘法口诀,然后由扶到放,逐步给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课末提出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能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本节课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指导,以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活动为主线,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只要做生活的小主人,做个有心人,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

5的乘法口诀范文2

关键词:乘法口诀;不同版本;口诀意义

乘法计算离不开乘法口诀,小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后,由于计算的需要,紧接着就要学习乘法口诀,乘法口诀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学生正确计算乘法算式的好帮手。乘法口诀有两种,分别是“大九九”和“小九九”。

“大九九”有81句,它的特点是:不管哪个数的乘法口诀,都有9句。例如5的乘法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六五三十,七五三十五,八五四十,九五四十五。 “小九九”有45句,实际上就是从“大九九”中删去36条大数字在前的口诀,如六五三十,七五三十五,八五四十,九五四十五等。它的特点是:几的口诀就有几句,在每句口诀里,表示相乘的两个数中第一个数总是不大于第二个数,遇到相乘的两个数相同时,该数的口诀就结束了。例如,5的乘法口诀就有5句: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深入进行,对于乘法口诀的教学,不同版本的教材编排不同,苏教版的编排采用的是“小九九”,北师大版的编排严格地说,既不是“大九九”,也不是“小九九”,它是采用了“大九九”的形式,“小九九”的内容,初看每个数的口诀都是9句,会以为一共是81句,再看就会发现其实还是“小九九”中的口诀,是45句。例如5的乘法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五九四十五。虽然是9句,但却不是真正的“大九九”中的口诀,而是把在“小九九”中不属于5的口诀(后四句:五六三十,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五九四十五)也作为5的口诀来学,到后面的课时又再次出现,重复学习。如,五六三十在6的口诀中再次出现,五七三十五在7的口诀中再次出现,五八四十和五九四十五分别在8和9的口诀中再次出现。而在“小九九”中,这些口诀不会重复出现,五六三十只作为6的口诀来学,五七三十五呢?则在7的口诀里,五八四十和五九四十五分别在8和9的口诀中来学。由此可见,在这种编排中,每句口诀都可以属于两个数字,如五七三十五既在5的口诀里,又在7的口诀里,那么这句口诀作为几的口诀来学更好呢?这是值得思索的。

我有幸参与了这两种编排的教学实践,有一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

在苏教版的“小九九”中,首先学习的是1~4的乘法口诀(10句),虽然句数较多,但积比较小,容易记忆。然后依次学习5的口诀(5句),6的口诀(6句)……直到9的口诀(9句),整个过程呈现出由少到多、由简到难的特点。在北师大版中,首先学习的是5的口诀(9句),然后依次是2的口诀(9句),3的口诀(9句)……直到9的口诀(9句)。比较一下,我们会发现:第一,顺序不同,先学的是5的口诀;第二,每个数都是学9句,其实只有最初学习5的口诀是全新的9句,即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五九四十五。其后每次学习的9句中都会重复前面学过的口诀,如,学习2的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八十六,二九十八,其中“二五一十”就已在5的口诀中学过了,学生真正要学的是8句;学习3的口诀时,其中“三五十五”和“二三得六”已分别在5和2的口诀中学过,学生真正要学的是7句。依此类推,到了学习9的口诀时,只有“一九得九”和“九九八十一”这两句是需要学的新口诀,其余7句都已在前面学过。

由此可以看出,这种编排的特点与“小九九”正好相反,是先多后少,先难后易,越往后,学习的新口诀越少,重复性很强,非常注重在学习新口诀时回顾旧口诀,能起到复习的作用,但也因此使得口诀的学习顺序与“小九九”中完全不同,如“五九四十五”,在“小九九”中是作为9的口诀,在这部分内容快结束时才学,而在这里却是作为5的口诀第一课时就学,这种不同孰优孰劣呢?哪种有利于学生对口诀来源和意义的理解呢?

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是直接把编好的口诀教给学生,也不是向学生展示口诀是怎样编的,而是要让学生参与编口诀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把乘法口诀与乘法意义有机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乘法口诀,能体会到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口诀。编出口诀后,把记口诀和用口诀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用”中“记”,在“记”中“用”。用口诀时,更要把用口诀计算乘法和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能充满情趣地练习乘法口诀,避免脱离实际应用的单纯记忆。

如,学习“二七十四”,“小九九”中这句是在学习7的口诀时首次出现,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共21句),经过前面三个课时的口诀学习,发现了一些编口诀的简单规律,当教师将学生熟悉的拼小船的生活情境呈现出来时,学生很快就会发现,拼一只小船需要7个三角形,进而计算出拼两只小船需要14个三角形,即“2个7相加是14”,稍加概括,就是“二七十四”,由于新教材不再区分被乘数和乘数,不再强调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所以2和7可以随意放在乘号的两边,乘法算式可以是“2×7=14”,也可以是“7×2=14”。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自己轻松地编出了口诀,而且充分理解了口诀的意义和用途,创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同样是学习“二七十四”, 北师大版中这句是在2的口诀中学习,在7的口诀中复习。之前学生只学了一个课时,是5的乘法口诀(9句),因为学生有5个5个数数的基础,所以,对记忆它们并不是很难,但从中还没能体会到编口诀的方法,还无法把乘法口诀与乘法意义相联系。

教材呈现的是饭前一个小朋友准备碗筷的情境,这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一下子就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筷子的使用是一双一双的,从数量上当然就是2根2根地增加,当摆了7双的时候,一共是14根,即“7个2相加是14”,这时很多学生就会说出“七二十四”,显然这么说没错,而且这正说明学生对口诀的意义和编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实际上“大九九”中是有这句口诀的。

但教材中呈现的口诀仍是“小九九”中的“二七十四”,这实在是太牵强了,怎样解释呢?学生得到的信息确实是7个2,不是2个7,难道说乘法口诀中小数放在前面顺口,这是约定俗成的?怎样能让学生的思维从“七二十四”跳跃到“二七十四”呢?生硬地强行纠正是不好的,此时必须想办法让学生明白“7个2相加是14”和“2个7相加是14”之间的联系,这种竖着看,这是7个2;横着看,这是2个7。此时,学生才能明白“7个2相加是14”与“2个7相加是14”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而看作2个7比较简单,可以更快地算出结果(用加法),终于可以从“七二十四”过渡到“二七十四”了,但感觉还是别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显然对口诀的理解出现了困难,学生学得累,教师也教得累。

可见,“二七十四”的字面意思就是“2个7是14”,作为7的口诀来学很容易理解,而作为2的口诀来学就不好理解,费时费力,非常麻烦,虽然到后面学习7的口诀时它又出现了一次,能起到一定的巩固作用,但掌握乘法口诀的基础是理解口诀,只有理解了口诀的意义,才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正确使用,在使用过程中逐步记住口诀。

类似这样的理解,困难非常大。以7的口诀为例,在“小九九”中共有7句,从“一七得七”到“七七四十九”,只作为7的口诀一次学完,在学习过程中与1个7、2个7、3个7……7个7相对应,学生没有出现理解上的困难。而采用了“大九九”的形式则共有9句,从“一七得七”到“七九六十三”,问题并不在于仅仅多了“七八五十六”和“七九六十三”这两句,而是这9句中有6句已经分散在前面学过了,学习过程中都出现了上述的问题:“二七十四”作为2的口诀学过,对应的信息不是“2个7”,而是“7个2”;“三七二十一”作为3的口诀学过,对应的信息不是“3个7”,而是“7个3”……至于新增加的“七八五十六”在“小九九”中是作为8的口诀来学的,对应着“7个8是56”的信息,“七九六十三”是作为9的口诀来学的,对应着“7个9是63”的信息,这里却作为7的口诀来学,对应的信息正好相反,学生难以理解。

对于这45句口诀,“小九九”的编排简单明了,有利于学生对口诀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当学完之后,只要让学生在口诀表里拐弯背(每一横行结束后竖着拐下来),即可达到形式上是“大九九”的效果。而只在形式上模仿“大九九”,不但看起来复杂,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好理解,比较麻烦。

5的乘法口诀范文3

《数松果》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2、会应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松果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数松果教学反思范文一北师大版教材把5的乘法口诀作为学习乘法口诀的第一课时,是因为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5个5个地数数,并且比较熟练,这会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让孩子的学习变得比较轻松。而学生顺利地掌握5的乘法口诀,又为后面学习其它乘法口诀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有效。

1、创设情境,让孩子自觉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课堂的开始,我就呈现了秋天到了,松鼠们在森林里忙着采集松果准备过冬的粮食的情境图。学生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激发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松果”的数学问题的兴趣。

2、以先引导再模仿学习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由于学生没有乘法口诀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采取了直接告知的方法,我用简单、明白的语言让学生清楚的知道1×5=5可以用乘法口诀一五得五表示。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口诀中的 “一”、“五”是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后面的“五“是乘法算式的积。接着,再让学生进行模仿,编2×5=10、3×5=15的乘法口诀。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着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的联系,同时也体会着编口诀的一些要领(先编乘数,再编积)和编口诀的一些习惯(积少于10才加上“得”字)。当学生对乘法口诀有了一定的认识、体会后,我再让学生独立尝试列式计算,编写剩下部分的乘法口诀,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得到了落实。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知识储备,他怎么能探究出一点什么来呢?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摆正教师角色的定位,需要学生探究的,就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去究;需要老师指导的,教师也要敢于站出来进行指导。当然,我们并不提倡总是牵着学生走的做法,教学中不要怕学生出现错误。很多时候,学生的错误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如,学生在独立编制口诀时就肯定会出现“五六三十”和“六五三十”两种情况,学生通过朗读比较,会体会到“五六三十”读起来比较顺口。又如,学生在独立编制口诀时一定会出现“五七三五”的情况,学生通过观察、朗读,知道整数的读法里不是这样读数的。正是这样一些简单的对比过程,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就自觉地避免以上错误,比老师直接告诉把小的乘数编在前面,积是几十几时不要漏掉中间的“十”等等,效果要更好。

数松果教学反思范文二数松果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和掌握“跳着数”的数数技能,在这个基础上,教材安排了先学“5的乘法口诀”。

在本节课的教学上,我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以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为重点,让学生把精力放在了解每句口诀的来源上。首先,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卡通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感知5个5个地数,为编制5的乘法口诀奠定基础。其次,由于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上接触乘法口诀,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会背乘法口诀,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探索5的乘法口的规律上,使学生在真正理解口诀含义的基础上记忆和应用。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教师运用主题图和课件,使新授知识更加具体,引发学生观察和思考,其次,教师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鼓励学生说一说乘法口诀的意义。本节课比较不足的主要有:教师如果能对课堂教学各环节时间的进行妥善安排,课堂或许会更丰富。其次,学生对于口诀中的规律的发现还比较浅层次,教师的引导如果针对性较强些,或许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数松果教学反思范文三《数松果》是北师大版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的第一课时。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 5 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

1、情景教学法。

首先让学生在采松果的情景图里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激发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松果”数学问题的兴趣。

2、游戏教学法。

即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如在熟记口诀时采用了对口今、开火车、手指等游戏,使学生乐记且又记得牢。

3、以探究式的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这节课的教学,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5 的乘法口诀,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对 5 的乘法口诀算式的比较观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函数思考能力;通过对情景图的提问题与解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挑战自我”题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等等。

5的乘法口诀范文4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珠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开设了珠算课程有两个用途:一是为学生掌握一门专业技术;二是为通过“会计上岗证”考试,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无论是什么用途学习珠算都有必要。

珠算教学主要是精讲多练,教给方法天天练习,一定时间后,顺利通过珠算等级考核,达到普通五级以上水平。

一、珠算加減法

珠算加减法是珠算乘除法的基础。它旳准确与否,速度快慢,直接影响到珠算乘除法旳运算质量与运算速度。在财会工作中,需要进行加减计算的业务占整个计算量的80%以上。实践证明,用珠算来进行加減法计算远比其他计算工具要准和快。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这一道理,并较快地掌握其方法,

一是要将珠算加减法与手算加减法对比来讲。讲清楚珠算加减法和手算加减法的异同(如表1)

二是要让学生熟悉珠算加減法的基本口诀(如表2、表3所示)

三是要多用例子来说明,让学生举一反三,手眼脑并用

在珠算定级中加减算试题主要是竖式加减算,熟记加减法口诀。只要从左至右,从高位向低位,数位对齐一目一行地加减,看准数拨好珠,手、脑、眼并用,坚持练习,熟能生巧就一定成功。

例如:计算:

操作方法是:

1) 将369置到算盘上

2) 加287,用到的囗诀是:二下5去3;八上3去5进1;七去3进1,一下5去4;

3) 再加4105,用到的口诀是:四上4;一上1;零后一位,五去5进1;

4) 加5280,用到口诀是:五上5;二上2;八上3去5进1,一去9进1,一去9进1;

5) 再加713,用到的口诀是:七上7;一下5去4;三上3;

6) 再加697,用到的口诀是:六上1去5进1;九上4去5进1;七去3进1,一下5去4。

结果为:11451。

运算难点是:要用到直接加、满五加、进十加、破五进十加的口诀,对于初学者来说口诀不熟,就难以上手。因此,教师一定要先讲口诀的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口诀,勤练多记,自然囗诀就熟了。其实珠算减法很少在普通五级的竖式加法中出现,即使出现也可以用直接减、破五减、退十减、退十补五减的口诀运算。

练一练

二、珠算乘法

乘法是由加法转化而来的,它是同一个数连加几次的简便算法。珠算乘法与笔算乘法既有相同处,又有区别。

它们的相同处是(1)被乘数与乘数均可以互换;(2)所采用的乘法囗诀一致;其区别是:笔算乘法,从乘数的右边最低位开始,依次与被乘数的各位相乘;而珠算乘法,因釆用的具体方法不同而不同.现举例说明乘法旳教学方法..

(一)熟记大九九囗诀表

(二)举例说明

首先在算盘上定位,用被乘数位数与乘数位数相加得多少位直接上盘。即:被乘数位数十乘数位数=算盘上位数

例如:1234。26乘以256。75即位数为:4位+3位=7位

方法是:在算盘上定好小数点位置,然后在小数点位置从左数第七位档上拨上123426被乘数,从被乘数末位6开始乘以25675;口诀是六二12;六五30;六六36;六七42;六五30;依次加积;然后用被乘数2乘以25675;囗诀是二二04;二五10;二六12;二七14;二五10;依次加积;然后用被乘数4与25675相乘,依次类推直到将被乘数从右至左全部乘以完,保留两位小数写上盘上结果为316896.25。这种方法称为留头乘,也叫后乘法。优点是:首先定位,“两数相加”(被乘数与乘数位数相加),容易定位,因为是一位一位地相乘只要是不看错就不会漏乘。应注意的是:熟记乘数(或把乘数放在视线里,看得见的地方),手不要离开算盘,直到乘完,盯盘写出结果。

练一练

三、珠算除法

珠算除法相对珠算加、减、乘法较难。在实际工作中不常用。但出于珠算定级考证的需要,着重教给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即商除法。

珠算商除法与笔算除法的运算方法基夲相同。被除数与除数不能交换位置;用被除数除以除数时,应从左到右,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依次到末位;每次运算试商后,将商与除数的乘积,从被除数(被除数余数)中递减。

(一)熟记估商囗诀

为尽快试商,归纳出估商的口诀:二除一商5;三除一商3;三除二商6;四除倍加1;五除商加倍;六除七除商大1;八除商大2;九除商相同。头同下小挨商9。

(二)举例说明

例如:计算:258÷35;

首先定位:被除数位数与除数位数相减.即:3位一2位二1位,找好小数点位置从右向左数第一档置上被除数258,用除数3的口诀估商,囗诀是:三除二商6,在被除数2前面商6,将6与除数3相乘的积18从被除数中减去,再将6与除数5相乘的积30从被除数余数中相减完成第一次试商;这时盘上余数为48比除数35大了说明估商小了,不怕再补商1,用1乘以35的积依次相减,应注意的是:估商宁小勿大,补商容易退商难.,然后.,第二次试商,盘上数为13,估商3,口诀是:三除一商三,用3乘以35的积依次从被除数中递减;第三次试商,盘上数为25,估商6,囗诀是:三除二商六,用6乘以35的积依次相减,这题是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这时就可以看小数点有几位了,如果估商己经是小数点后三位就不要再估商了,不然,太浪费时间。这时就停止计算,将小数点向左移一位就是结果为7。37.

练一练

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就上珠算,按一学期20周,每周4课时计算共计80课时,讲课20课时,其余60课时练习(当然也要排除节假日、预备周等因素)。.总之,三分之一讲,三分之二练,真正体现精讲多练的教学特点,举一反三,坚持不懈,经常督促,多发试题或进行模拟定级或参加竞赛,锻炼学生胆量就不太紧张了。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千锤百炼,顺利通过珠算考级。

参考文献

5的乘法口诀范文5

【关键词】 乘法口诀;教学模式;改进 探讨

乘法口诀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是计算乘、除法的关键,是后面计算学习的基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在教学中怎样更好地提高乘法口诀的教学效果呢?对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讨.

一、教学前浏览口诀教学的整体内容,形成整体认识

教材把口诀教学分成六块进行,并且这六块内容的编排非常类似,都是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提供同数连加的试题,进而引发对乘法运算的介绍,在研究过程中让学生利用加法推算编制出口诀,让学生感知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同时体验乘法运算的简洁性. 每块的教学目标也大体相同,一是让学生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二是熟练的记住口诀,三是运用口诀快速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参考书中课时教学建议改动也较少;所以口诀教学时用到的一般教学方法也就差不多了,比较好的教学模式是:创设生活情境、激发编制兴趣――经历编制过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规律――多种练习――实际运用.

二、教学中不断进行教学效果的反思与教学模式的改进

在进行研究性教学时,我们也是将口诀教学当成一类研究,研究的目的是用一种更为科学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口诀教学,那么运用相似的教学方法,运用同一种教学模式能将口诀教学进行到底吗?

在执教口诀教学的过程中,第一课时“5的乘法口诀”采用的是“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练习形式多样,有一定的层次,先入为主,这一课时的教学效果非常好,一直到后面的学习,学生对这一课时的内容始终是印象深刻,但是用这种方式进行“2、3、4的乘法口诀”教学时,发现学生的探究兴趣已经大大减弱,其编制过程也因为学生已经有过类似的经历而变得形式化. 如果再按照这种原套路教学,教学就会变得程式化,静止化,教学也必陷入枯燥、低效的境地,这不得不让我对口诀教学时学生的情况、知识的脉络作进一步的思考与分析:

1. 从学生情况看,在进行乘法口诀教学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学习经验,有些知识从生活经验中已有所获取,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起点,把学生的这些经验作为课程资源,加宽、加深课堂教学内容,把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自主意识、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等纳入课堂教学范围,同时也要求口诀教学模式的设计要紧随学生的实际状况而设计.

2. 从教材的编制来看,虽然口诀教学的编排方式类似,但是每块除了口诀教学外,还有关于乘法应用题的教学,这就要求后面进行口诀教学时,要从理解算式的意义过渡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上,而且用连加来推口诀时,也由具体的加法算式,过渡到抽象的数轴. 这些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循序渐进的安排教学.

从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来看,后一课时的口诀教学模式应该建立在前一课时执教后的具体情况分析之上,而不是一开始就能有效设计的.

三、乘法口诀教学的有效尝试

1. 编制过程是发展式的

第一课时“5的乘法口诀”编排时,是利用1只手有5根手指,即得出一五得五及算式. 第二课时“2、3、4”的口诀是学生自学课本,汇报交流编制. “6的乘法口诀”是让学生自己创造编制方式,于是课堂上出现了一个正方体6各面,2个正方体12个面……一组有6人,3组就是18人,三六十八……及用六根小棒摆成的长方形、六边形,田字等,一个充满创造与交流的编制过程,而学生的这种创造来源是前面口诀编制经验的积累.

教学“7、8、9的乘法口诀时,学生已经像念顺口溜似的说出一七得七,二七十四……,所以教学时,是先从口诀出发,看口诀说出每句口诀的含义,写出口诀对应的乘法算式,及加法算式,采用了逆向的编制方式. ”8的口诀“仍采用逆向的编制方式,不过编制时间缩短,增加了对8的口诀结果的估算,因为是估算,学生就想到到,把8看成十,用减来算加的逆向计算. 到了“9的口诀”教学时,没有了口诀编制过程,而是直接出示口诀,引导学生发现“9的口诀”的规律,手指记忆法及在8的基础上进行的逆向计算.

口诀的编制过程是动态发展的,其编制经历了“师生合作――引导自主”,也经历了“顺向编制――逆向编制”的过程,发展到最后“9的口诀”编制过程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在课外完成,运用翻转课堂的理念,在课堂上则可针对难记的几句,重点分析. 课堂的重点放在运用上,能让学生的计算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2. 口诀的练习方式是延续式、深化式的

在一开始的口诀教学时,“对口令”练习口诀的方式易行,实用,学生也感兴趣,就一直保留在口诀学习过程中;而“口诀接龙”的练习方式始终让学生充满挑战,也一直保留在口诀学习过程中;边唱边跳“九九歌”的活动也持续进行. 行而有效的练习方式并不被学生排斥,反而因为熟悉而兴趣更高.

5的乘法口诀范文6

一、何谓基本口算

“基本口算”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口算,主要包括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以及百以内的加减计算等。“基本口算”是口算教学的主要内容,它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基本口算的内容常常被安排在小学数学一~三年级的学习中,但它的应用却贯穿于

整个数学学习领域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二、如何教学基本口算

(一)关注算理与算法,夯实口算基础

通过几个简单的实例谈谈如何关注算理和算法夯实口算

基础。

如,教学9+5=?时,我们首先要想到的是9+5的计算基础是10以内数的分与合及10以内数的加法;它的背后是算理,因此,教学时便注重用“凑十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通过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凑十的策略和凑十的技巧,像9+5,可以把9凑成十,也可以把5凑成十,一般是凑大数,思维的过程是看到9想到1,把5分成1和4,9+1=10,10+4=14。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作形象支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9+5是怎么等于14的。懂了9+5怎么加,后面的8+5、7+6等等自然也就会了,道理是一样的,并且20以内的加法学好了,后续多位数的加法也能迎刃而解,因为它们还是以一位数的加法为基础的。所以说,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方法、用方法,才是“授之以渔”。

教学384×68时,学生的计算基础又是什么呢?很显然,计算384×68的基础是表内乘法和简单的加法,乘法口诀是乘法计算的重要工具,这道题包含两道乘法口算和四道乘加的口算。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乘法计算。可是,有的学生就是记不住乘法口诀,即使记住了,用的时候还得从第一句开始依次背出每一句口诀才能找到所用的那一句,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牵涉背口诀与用口诀的问题,如果我们单纯地让学生背口诀,即使是顺背、倒背,背得很熟了,学生头脑中的兴奋点(记忆的信息)还是单向的,没能与乘法算式形成联系沟通,所以,提取信息时就会有困难。由此看来,用口诀比背口诀更重要,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很多用口诀的机会,学生在用口诀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加深理解和记忆。比如,引导学生看算式写口诀,看口诀写相应的算式等,加强口诀与乘法算式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口诀的意义,从而灵活地用口诀。在既能背口诀又能灵活运用口诀的基础上,不管是计算再多位数的乘法,也能得心应手。

其实,小学数学中较复杂的整数、小数、分数等的四则运算都是由许多道基本口算组成的,基本口算熟练的,笔算速度就快,正确率高,思维也灵活,反之,基本口算不熟练的,反应慢,导致笔算速度就慢,正确率也低。

(二)灵活训练,凸显效果

既然口算如此重要,它既是笔算的基础,又是综合能力的体现。那么,我们在重视算理的前提下如何让学生练得有效呢?

1.读题、审题促理解

低年级的学生常把“+”看作“×”,把“÷”看作是“+”,把“56”写成“65”,把“109”当成“169”等等。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学生感知粗略等心理特点,还有就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为口算题目太简单了,计算也就不认真,眼高手低,掉以轻心。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教学的保证。所以,学生首先要做到审清数字和运算符号,像低年级训练口算时,让学生经历“视算(看算式,说算理,报得数)、过渡到闪视(说算式和得数)、再过渡到听算(直接报得数)”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读正确、说清楚、报准确,到看算式或听算式直接报得数”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是低年级口算训练的有效策略。

此外,还可以经常进行不同题组的对比口算练习。如,进位和不进位的对比;减法和加法的对比;乘法与加法的对比;除法和乘法的对比。这样,可以预防因审题错误而出现口算错误。如0×9,0+9,0÷9,40-5,40÷5,30+6,30×6等,可以帮助学生审题。培养学生在看清运算符号和看清数字的基础上再进行计算,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2.趣味灵活促记忆

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是一切计算的基础,俗称四

表。要求熟练掌握,达到脱口而出,教学中不要害怕让学生记忆,小学生理解能力差,记忆力强,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小学生的优势,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增强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科学地记忆。如:

(1)运用联想记。如,2的乘法口诀,可以联想到相应“对子数”的和去记忆。20以内的加法表也可以先记“对子数”,再联想记。

(2)沟通联系记。如,8的乘法口诀忘记了,就可根据相应的4的乘法口诀中的积的2倍去记。

(3)双手助记法。手指是人人都有的天生计算工具。5的乘法口诀可用手指记忆,还有20以内的进位加法都可以通过手指记忆法。

(4)按照规律记。学习完某一种运算后,引导学生自己将所学的算式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整理,也可以出示不完整的表让学生填写,在整理或填表的过程中,学生有计算、有对比、有分析、有归纳等思维活动的参与,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再引导学生对题组观察、归纳,不断感悟,找出口算规律,然后再运用规律进行记忆,提高计算能力。如,看退位减法表总结出:十几减九的差比被减数的个位多1,十几减八的差比被减数的个位多2……这样建立新的口算模式结构,减少口算中的记忆过程,学生看着算式,依据规律直接就能说出得数,达到自动化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