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回望绣成堆范例6篇

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1

运针洒脱,融汇中西,作品传神。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所绣鸟兽、风景、人物无不精工,其中尤以人像见长,可谓当代苏绣的开山鼻祖。其中《列宁胸像》在全国人像评比中被定为肖像绣质量标准,被誉为“现代神针”。

清华美院著名教授袁运甫曾这样评价:“我看到过不少齐白石像,但这一幅是最传神的,是很了不起的艺术作品!”

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在评价任Gf人像作品时说:“称得上曲园先生赞美沈寿之作的所谓神品”。古建筑专家、大收藏家朱启钤在评价任Gf作品时写道:“如此,沈寿不能专美于前。特别是采用虚实乱针绣,更觉有许多含蓄韵味。”

作品:《白猫头》

品类:苏绣

作者:任Gf

规格:25cm×34cm

《白猫头》采用虚实乱针绣的手法。在刺绣过程中,猫的白头不绣,借用白缎底色,根据光影明暗,寥寥几针绣出毛的厚度和蓬松的质感。同时只绣背影,用蓝绿色线条衬出白猫的姿态。唯有眼、鼻、耳具像刻画,特别是眼睛,用蓝、白、黑、褐、绿、黄等多种色线精绣,线条细,交叉角度小,在左眼上角采用高光点,仅用几根极短的白线交叉绣出,突出了白眼的神态,整只猫憨态可掬。

此作品在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上,获得金奖。

作品:《墨荷》

品类:苏绣

作者:任Gf

规格:60cm×60cm

《墨荷》是任大师虚实乱针绣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运用线条变化,疏可见底,密不透风,运针洒脱,线条流畅。并采用传统针法绣制花蕊,花须和花瓣四周用金黄色绣线打边,突出了荷花的艳丽秀美和荷叶的纵横豪放,墨韵浓郁,别有一番情趣。

处处有情 面面生诗

灵活运用光影变化、透视与色彩的表现手法,

针法细腻,气韵流畅,针法、色彩和线条协调一致,具有油画的质感和韵律。

在这幅作品中,天女的衣服褶皱如同油画的用笔一样,具有立体的质感,飘逸的衣裙在风中微摆,裙子的每个细节都真实再现。在天女的面部五官上,细腻的针法让天女神情安详,白皙的面容上透出微微红晕,把向人间撒播鲜花与美好的天女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连油画原作者曾浩也称赞这幅绣品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如今,这幅《天女散花》珍藏于姚建萍刺绣艺术馆,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游客前来参观。海内外许多买家愿出巨资购买姚建萍的精品,但她宁愿把这些作品放在刺绣艺术馆里展览,也不愿出售。“不是不喜欢钱,而是更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这些艺术品看到苏绣的发展与辉煌。”姚建萍说。

作品:《万花一品》

品类:苏绣

作者:姚建萍

规格:60cm×60cm

第一眼看到这幅绣品时,唯一的感觉只有震撼。

原作是一幅中国写意画,传统的题材下,晕染的黑墨与朱砂红,演绎出牡丹花“万花一品”的高贵。

为了表现原作国画韵味,姚建萍采用乱针绣与平针绣相结合的手法,运用水墨画的墨分五色,运笔虚实疏密结合,浓淡干湿得体,色彩配置上独具匠心,画面清淡飘逸。

虽然只是一幅小篇幅绣品,但《万花一品》却得到许多藏家的喜爱,该绣作曾一度被藏家开价至20万元,但姚建萍仍未售出。如今该作珍藏于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内。

作品《江山如此多娇》

品类:苏绣

作者:姚建萍

规格:1196cm×156cm

这是姚建萍带领其学生历时3年创作完成。作品从右至左,依次表现了旭日东升的大海、逶迤的山巅长城、奔腾于高山峡谷中的长江以及松林、溪流、飞瀑等自然、人文景观。整幅作品构图饱满、疏密得当;从刺绣技法上看,针法、色彩和线条协调一致,气韵流畅,通过可视形象把歌颂祖国大好江山的情愫表现出来,产生出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

作品:《锦绣前程》

品类:苏绣

作者:姚建萍

规格:45cm×55cm

作品采用细乱针绣手法,巧妙地把美学中的光影变化、色彩透视学结合到苏绣技法中,运用丰富的色彩,再现锦鸡雍容华贵、欲展雄姿的神态。

作品:《振翅高飞》

品类:苏绣

作者:姚建萍

规格:50cm×70cm

此作品运用细乱针绣手法,线条细腻、层次感强,再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勇敢的海燕振翅高飞、不怕一切困难险阻的情景。

作品:《花之秀》

品类:苏绣

作者:姚建萍

规格:66cm×105cm

月季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作者针法娴熟、配色典雅,把月季的花姿秀美、花色绮丽再现于丝帛之上。

双生花

双面三异绣是指正反面都有绣品,但两面的图案、针法和色调都不相同――异稿、异针、异色,故称“双面三异绣”,但这种绣法的图案外轮廓,两面必须相同。这种绣法是1992年陈水琴在原有技法上创造出的一种新技法,开辟了杭绣的又一个里程碑。《小狗》这幅作品就是杭绣双面三异绣的代表之作。

正反两面小狗有着不同的神态,却又相同的外形轮廓。正反两面的小狗分别“靠”在两块质地完全不同的织物旁,神态安详。这并不是两块绣品分别绣好后拼在一起的作品,而是同一块丝帛上,采用不同绣法绣出的作品。一面背景为彩色方格布,采用斜交叉乱针绣技法,表现棉布的质感;一面背景为深玫红色尼绒布,采用三角乱针绣的技法,表现尼绒布的质感,不同的针法和绣法,通过不同色彩绣线的运用,在同样一块丝帛的正反两面表现出了织物不同的质地,可谓一绝。

在陈水琴还未创造出杭绣的双面三异绣前,她曾随浙江省代表团赴日本静冈县表演绣艺,20多天里就有七八万人涌来争睹“奇观”。那时陈水琴刚创作出双面异色绣不久,在表演时,她将这样的技法融入其中。为绣金鱼吐出的一串串水泡,她将一根丝绒一劈再劈,劈出100多缕,那一缕穿进针眼时已是似有似无,肉眼难辨。凭着意念,陈水琴在薄如蝉翼的绢面上绣出一圈圈晶莹的水泡。有位日本老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看了又看,最后才恳请陈水琴把穿上细线的针赠予他收藏。

这次的经历,陈水琴记忆深刻,传统的中国刺绣手法让外国人惊叹不已,但一定还有更为先进的绣法可以挖掘。掷地无声的银针、细若发丝的绣线、薄如蝉翼的丝绢,是陈水琴艺术生命的写照,在不断的探索和一次次的失败中,《小狗》这幅作品渐渐完工。

许多外国人看了陈水琴的双面三异绣作品《小狗》后,惊叹道:“中国刺绣了不起,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品!”

作品:《华彩乐章》

品类:杭绣

作者:陈水琴

规格:100cm×100cm

此绣品按新奇美和多样统一的美学原理,在刺绣过程中利用材质美和技法美的特征,将原画的肌理、线条、色彩加以提炼和美化,同时在具象和抽象的对立统一中碰撞出强烈的视觉效果,犹如一曲主题鲜明的色彩交响乐。该作品获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作品:《连理枝》

品类:杭绣

作者:陈水琴

规格:40cm×40cm

作品选自欧洲中世纪的纹样,吸取杭州传统“盘金绣”的技法,以绞紧的多色丝线来表现盘绣流畅而卷曲的纹样,配上华丽优雅的色彩,改变了盘金绣色彩单一的不足。

吴侬软语忆江南

《江南水乡》是一幅典型的苏绣作品。春天绽放的桃花,小桥流水下的人家,每一处都晕染都浓浓的江南情调,让人看着它,已能想象到置身苏杭美景中的惬意与安宁。

“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早在春秋时期的苏州,就有在衣服上绣花的习俗。生于苏州东渚镇刺绣之家的姚惠芬,擅长把家乡的一景一物都用绣品表达,轻描淡写的中国山水,在她的针下表现得淋漓尽致。远处苏州河上荡漾的小船,近处桃花坞下盛开的鲜花,中景水乡人家乌瓦修葺的小屋,屋下潺潺流过的溪流,都成为她针下的景物。这些她耳濡目染的苏州元素,一一成为她绣品里最值得珍藏的家乡水墨画,成就了她和她的《江南水乡》。

姚惠芬说:“在苏州,听不懂方言不要紧,去看看苏绣,就知道吴侬软语是怎么一回事了。”要了解苏州这座城,一幅刺绣《江南水乡》就已足够。

作品:《玉兰小鸟》

品类:苏绣

作者:姚惠芬

规格:60cm×60cm

如同一幅创作完美的工笔画,《玉兰小鸟》带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

该绣品采用绘画用笔中的勾、染、描、皴以及设色、墨韵层次等手法,用乱针绣法灵活地运用丝线,或粗或细,或率真或通达地表现了国画的写意与小鸟的灵动,整个绣品气韵生动,耐人寻味。

作品:《贵妇像》

品类:苏绣

作者:姚惠芬

规格:60cm×100cm

此作品采用乱针绣手法,历时1年才得以完成。绣线粗细、疏密排列均匀合度,错落得当,整个画面浑厚生动,色彩丰富,层次分明,人物形象庄重生动,极富油画的质感。

作品:《荷花瓶图》

品类:苏绣

作者:姚惠芬

规格:68cm×112cm

这是一件平绣的作品,以传统的苏绣针法绣出了一幅传统题材的苏绣作品,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苏绣“精、细、雅、洁”的独特内涵。

作品:《芙蓉花》

品类:湘绣

作者:江再红

规格:

芙蓉是湖南的省花,它美得雍容华贵,大气磅礴。2008年江再红开始构思一幅以花为题材的作品时,第一时间想到了芙蓉花。

芙蓉花是江再红偏爱的花类,在创作时,为了表现“花好月圆”的思想,她构思出一幅月光下芙蓉花盛开的景色。夏天的夜晚,芙蓉花开。蓝色月光下,芙蓉映衬出蓝色光芒,光影疏密里,芙蓉花的叶片上也反射出清冷的光。作品采用游针、齐针、参针、乱针等湘绣传统手法,创作出夜色里芙蓉花的朦胧美。

花重锦官城

作品:《蜀绣图》

品类:蜀绣

作者:郝淑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任成都蜀绣研究所所长)

规格:80cm×80cm

2006年,蜀绣大师郝淑萍在一次采风中对国家一级美术师吴绪经的系列国画《风雅颂》记忆深刻。这是一系列展现老成都风貌的国画作品,其中一幅展现文君刺绣主题的国画《蜀绣图》打动了郝淑萍的心。

繁花朵朵梨树下,卓文君正端坐园中做绣品,风温柔地吹佛,吹落一地梨花,构成“梨花、织女、蜀绣”这一昔日成都的寻常景色。郝淑萍决定把这幅作品用蜀绣的形式表达出来,2006年她着手刺绣《蜀绣图》,历时两年完成,采用了蜀绣中铺针、切针、滚针等针法,施针严格,线片光亮、针脚整齐,充分体现了蜀绣的独特技艺。再现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昔日成都美景。

锦上彩

作品:《巍巍太行》

品类:长治堆锦

作者:虮爻(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华堆锦艺术家,长治堆锦研究所所长,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规格:164cm×120cm×40 cm

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为了馈赠到太行老区演出的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山西省委宣传部向堆锦大师虮爻商乇鸲ㄖ屏苏夥作品。

陕西长治的上党堆锦也叫堆花,它源自唐朝,是一种采用色彩斑斓的丝绸锦缎,按设计好的图案,全手工堆制,具有软体浮雕效果的工艺品。从唐代至明清,堆锦都是皇廷和富商大贾收藏的珍品,价格昂贵,普通百姓难得一见。

堆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浮雕效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经过设计、绘画、编号、剪裁、铺料、包裹等十几道复杂的工序后才能进行最后的粘结,像制作普通尺寸的堆锦画,至少也需要一名熟练的师傅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

如何创作这幅极富纪念意义的作品,虮爻上氲搅擞梦∥√行上等众位领导胜利会师为主题。为了更逼真地再现当年的情景,虮爻伤拇φ已吧鲜兰40年代时各位领导人的照片图,以期更真实地还原当年的情景。

作品构思完成后,虮爻煽始了进一步的创作。传统的堆锦作品用料上采用丝绸锦缎等华丽用料,而《巍巍太行》表现的抗战题材并不适用这样的材质。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主题,整幅作品中,虼笫γ挥惺褂萌魏谓醵,而是选用现代布料如棉布、咔叽布和丝绸等来完成作品,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抗日战争胜利时,八路军领导们衣着朴素,表情生动的伟岸形象。

作品:《上党堆锦艺术祖师――唐玄宗李隆基》

品类:长治堆锦

作者:虮爻

规格:138cm×104cm×3.5cm

唐神龙三年,李隆基以临淄王别驾潞州(今长治)时,将宫廷里用丝绸制作的工艺品堆绢带到上党古城,后来这种技术流入民间。从此上党古城就有了一种称之为“堆花”(上党堆锦)的手工艺术品,经1300年的演变,这一手工技艺日臻完善,成为世界上绝无仅有、最具中国特色的手工艺品。唐玄宗李隆基被供奉为上党堆锦艺术祖师,多次出现在上党堆锦作品中。

传世皇家锦

作品:《真金团龙》

品类:南京云锦

出品:南京云锦研究所

南京云锦因其锦纹瑰丽、宛若云霞得名,它源自1580多年前的南朝东晋时期,元、明、清三代。这种曾经只供皇家专享的织金锦缎,用5.4米长,4米高,1.4米宽的大花楼木质挖花机,由上下两人配合操作才能织就。它通经断纬、挖花盘织的手工织造技术,至今仍不可为现代机器所取代。两个人每天默契配合,也只能织5厘米左右。

《真金团龙》根据定陵出土明代万历皇帝龙袍纹饰复制,纹饰圆形构图,故称团龙。绛红色缎带布满四合如意云纹,龙通体金光闪烁,盘身侧首,目圆口张,与火珠相戏,两须宛如飘带,气势威武磅礴。作品用优质蚕丝和真金线织造,揉金缠丝,寸锦寸金,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御用品的华贵气派,代表着中国古代织锦业最高工艺成就。

作品:《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料》

品类:南京云锦

出品:南京云锦研究所

《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料》是一件采用“妆花纱“工艺织就的龙袍锦缎料。上世纪70年代末,为了修复从定陵中发掘出的被风化的织锦,国家拨专款30万元给云锦研究所进行修复。

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意境教学

一、诗词的意境

诗词的意境,指的是诗词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难以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诗词的意境是形神情理的有机统一和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画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的评价就说明王维在其作品中就达到了极高的意境运用的水平。在我国的古诗词中,创作者善于运用意境进行诗词创作,意境运用的水平往往能体现一首诗词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水平。

二、开展古诗词意境教学的方法

古诗词的意境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及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因此,在开展意境教学时,要着重于意境的具体化,要通过一定的技巧把难以言传、难以把握的艺术境界具体化、直观化。结合日常的教学经验和思考,笔者认为可以借助以下几种方法开展高中古诗词意境的教学:

1.了解作者经历,站在作者的视角

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诗词往往承载着作者个人的观点和情感,要透彻解读古诗词,就有必要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经历和在诗词创作时的心理状态,站在作者的视角解读他们的作品。这样的方法,就是我们在语文教学所称的“知人论世”。

例如,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一生坎坷,几经变故,命运多舛,她所写的词就与她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纵观她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人生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她的作品风格是不同的。第一个阶段是她的少女时代,此时她生活优越、意气风发,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如梦令》;第二阶段是她的时代,此时她与夫君琴瑟相合,专心治学,这一阶段写出了《一剪梅》等代表作;第三阶段是她的老年阶段,此时的她正经历国破家亡的变故,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声声慢》是她在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因此,在遇到鉴赏李清照的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了解该作品的创作时期属于作者哪一个人生阶段,让学生在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心理状态的情况下,这样学生自然就能了解该诗词的深刻内涵了。

2.模拟情境,体验古诗词的创作环境

模拟诗词情境的教学方式,指的是在课堂上通过模拟重现古诗词创作的环境,让学生“重返”诗人创作诗词的社会背景,从而进行古诗词的鉴赏和意境体验的教学方式。在采用这一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和教学道具进行情景模拟,针对诗词的创作背景,通过情景剧、小品、影视视频和PPT等方式进行模拟呈现。这样的情景模拟,能让学生在脑中构建起诗词创作时的现实环境,以“局中人”的视角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以及诗词的内容。

例如,教师在讲授杜甫诗三首,即《秋兴八首》(其一)《登高》《咏怀古迹》三首诗时,因为这三首诗均是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举家旅居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的两年间所创作的,所以其创作的社会背景大致相同。针对这三首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模拟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杜甫的遭遇,让学生结合当时的情况更加直观地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和所寄托的情感。

3.仔细品味诗句,寻找句中的“线索”

古诗词的篇幅较小,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然而,即使是篇幅短小,但作者在字词的运用上极其严谨,其语言高度凝练,可谓字字珠玑。诗词中包含了丰富的“弦外之音”,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找出藏在字里行间的线索,才能准确地复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达的情感。

例如,杜牧的《过华清宫》这一首七言绝句,全文为“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作者在这一首诗中对字词的运用就十分绝妙,字词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诗句“长安回望绣成堆”中“长安回望”四字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描写,实际上却道出了天子荒废朝政,与美人游乐骊山的所为。而后面三个字“绣成堆”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诗词功底,“绣成堆”描写的骊山峰峦秀丽、连绵不绝的壮丽景色,作者仅仅用“绣成堆”三字就传神地描写出这壮丽的山景。“山顶千门次第开”竟然为的只是博得“妃子笑”,深含了作者对统治者只顾自身穷奢极欲,置天下贫苦百姓于不顾的批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古诗词的鉴赏不仅着眼于诗句的表层意思,还要仔细品味每个字词的意境,通过字词里的“线索”深挖出作者的“弦外之音”,全面掌握诗词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做到理解透彻。

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高中的古诗词教学,意境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和总结,注重经验的积累和方法的借鉴,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客观环境,采用合适的古诗词意境教学方法,令高中古诗词的教学更为有效,让学生更为深刻领会和传承我国辉煌灿烂的古诗词文化。

参考文献:

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3

羌绣是羌族传统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之一,它不仅是羌族家庭的传统手工艺,还具有更多的文化意义和市场功能。汶川大地震以后,羌绣与外界的广泛交流,又具有恢复经济、抚慰创伤、传承文化的三重价值。

女性代表:

李兴秀 四川羌寨绣庄有限公司(省略)总经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传承人。

说起三年前的那场地震,李兴秀就忍不住流泪。不知是泪流过多,还是半生时光专注于眼前巧夺天工的羌族刺绣,她的视力每况愈下。但她心安欣慰。地震后三年,在她的带领下,曾难登大雅之堂的羌绣,改变了上万妇女、数千家庭的命运。

她一朵美丽芬芳的羊角花,开在茂县的村寨和灾区姐妹的心里。

相守的日子

经过一个小小的篮球场,一群男孩子正激烈地对阵,李兴秀不时转过头,笑眯眯地告诉记者,她读书的时候最喜欢打篮球,尽管她个子不高。

李兴秀今年46岁,2011年3月4日,她从茂县赶到成都,应邀参加在省博物院举办的四川民间工艺展。次日下午,李兴秀抽空接受了本刊的独家专访。眼前的她是个慈祥温润的女子,穿着深色庄重套裙,裙摆处,绣有一朵粉色小花,轻盈夺目。

千百年来,这朵温柔的小花,一直鲜艳在羌族人的生活中,古代羌族男儿骁勇善战,羌族女性在刀光剑影中学会挑花和刺绣。除了绣花,她们还喜欢绣云。她们生活在山中,离云很近,雨后更是云烟升腾,云给了她们灵感,她们将“云”绣在鞋、袖口、衣襟、裤管、头帕上,优游的云彩,就是她们的生活状态。

羌绣代代相传,李兴秀从母亲那里得到传承,岁月变迁,刺绣成了她安身立命的本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没日没夜绣鞋垫,每双仅卖几角钱,却养活了一家四口。

14年后,李兴秀蓦然发现,她的绣品受到来自五湖四海游客的喜爱,甚至有人花高价购买,应运成立茂县“羌寨绣庄”,公司设计图样,汶川、理县、北川等地的3000农户提供手工绣品的半成品,最后由公司自已加工。

“那时,我们的绣品在九寨沟、黄龙、桃坪羌寨都设有销售点,有些还卖到了东南亚!”说到这里,李兴秀的目光投向窗外,柔和的视线,传达出曾经的幸福年月。

“如果没有地震……”李兴秀幽幽叹了口气。2008年5月12日之后,这个女人的变与不变,宛如上天注定。

地动山摇之际,绣庄若风浪中的行船,29名绣娘,相互搀扶,慌乱逃生,李兴秀查看员工人数时大吃一惊,发现绣娘李娟没有下来,她患有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

李兴秀疾步上楼,被立即摔倒,连跑带爬上楼,此时的李娟吓得瑟瑟发抖,大地还在震颤,李兴秀背起李娟就往外逃。一不小心,被一块掉下的木板重重绊倒,李兴秀的手臂、右腿、颈椎都被戳伤。

采访中,李兴秀指给我们看她当初受伤的地方,那抹淤青,清晰依旧。

她和李娟刚刚走到院子,房子就塌了。姐妹们抱头痛哭,情形宛如末日。

哭声中,只听一女子焦急呐喊,“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她逃生时忘记正在隔壁房间里睡觉的儿子。李兴秀心想坏了,带着绣娘们在废墟里寻找,奇迹发生,倒下的墙被床头支起,孩子还在这小小的空间里酣然大睡。

“上天是优待我们的,保全了我们!”李兴秀第一时间想将这个消息告诉她远在成都的好姐妹、从事蜀绣工作的冯玉英,电话却怎么也打不出去。

废墟上绽放

地震,让李兴秀和她的“羌寨绣庄”陷入绝境,300万资产损失殆尽。面粉米饭没了,花生牛奶没了,水也没了,李兴秀不知道明天在哪里。绣娘们也不回家,她们把李兴秀当成唯一的精神支柱。

作为“头领”,李兴秀不愿意当着众人哭,常常避开她们,以泪洗面,她不忍这么多人从此失去工作,但又无能为力,她好想走出大山,向成都的好姐妹冯玉英求救,道路中断,与世隔绝。

半个月后,终于恢复通讯,电话终于通了,第一个来电话人就是冯玉英,“姐姐,你还没死啊!”说着,两人在电话里失声痛哭。

几天后,李兴秀收到冯玉英捐来的衣物、被子、方便面和水,冯秀英担心物资不够,还将正待高价出售的蜀绣旗袍也捐来了,供李兴秀她们御寒。

蜀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工艺精美,巧夺天工,李兴秀不舍得用这些旗袍,它们是千金难买的友谊,至今悉心珍存。

2008年6月12日,李兴秀接到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电话,要她务必来成都参加一个活动,李兴秀已经拿不出好的作品,而且摔伤未好。主办方就鼓励她说,“那你就从废墟里找几件来吧,那些东西同样珍贵!”

当时,交通还没有完全恢复,没有客车,李兴秀只得搭乘一辆返回成都的大货车。一路上都是重灾区,满目疮痍,她走了一路哭了一路。

行人,淹没于来往车辆的扬尘中。一个月前,当地村民堆放在路边待运成都的蔬菜已经腐烂,地震后,无法运出。李兴秀乘坐的货车过马尔康时,一个藏族妇女拦在车子面前,祈求装一车菜去成都卖,“菜是我的命根子啊,我舍不得它们这样烂掉!”妇女哭着祈求。

司机还在犹豫,李兴秀马上答应了。李兴秀和司机下车帮妇女把莴笋一捆捆往车厢里扔,装满车,李兴秀抹着额头上的汗,心里踏实了下来。

16个小时后,到达成都。天热时长,装在车厢上层的莴笋外边的叶子已烂掉,藏族妇女心疼死了。李兴秀心里一紧,该不会是自己好心干坏事了吧。

把莴笋卸下来后,李兴秀帮着妇女一起扒叶子,还好,只是外边的一层叶子烂掉了,剥开后里面都是好的,并没有损失掉很多,她这才松了一口气。

“姐妹,你就在这里卖,一定可以卖出的,你就说自己是从灾区来的,成都人会帮助你的!”临走时,李兴秀一再嘱咐。

藏族妇女双手合十,不停鞠躬,千恩万谢。李兴秀快步离开,不敢回首。

赶到锦里时,非遗活动快要结束,李兴秀一瘸一拐走上展台,她身上的羌族服饰和从废墟上捡回的羌绣作品立即吸引了众多人关注的目光,“呀!这就是羌绣!”“你是哪里来的,你们那边灾情怎么样?”

李兴秀眼睛睁得很大,“我从茂县来!”边说边流泪,“谢谢你们,谢谢重视我们的文化!”她现场拿出针线,在一条米色的土布上绣出两个字:坚强。

台下,哭声一片。

如花的旅途

此次成都之行,李兴秀得到了鼓励,也看到了机遇。这么多年,她第一次从文化和传承的角度思考羌绣发展:羌绣和生活结合得很紧,她不是工艺品,而是来自自然的,很朴素很真实的一个物品。能够进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

2008年8月,李兴秀借助北京奥运会这个大平台,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和“祥云小屋”分别参加了两次羌绣展示活动。她设立的“永不消逝的羌族文化”展览,吸引了来自世界的关注。

2009年2月9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行,李兴秀带着女儿和两个羌绣师傅来到了北京。这一次,她们带来不少实物,有杯垫、护腕、手机袋、鞋垫等。

产品第一天就被抢购一空,李兴秀只能用图片代替,人群中,她看着21岁的女儿用普通话给参展者介绍,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李兴秀舒心地笑了。“地震后,我很少如此开心地笑过!”李兴秀回忆说。

从北京回来,李兴秀重整旗鼓,她也有了底气,“被地震摧毁的羌寨绣庄,我们会用双手和智慧经营得更好!”

这是一句口号式的话,李兴秀发自内心,站在她面前的还是那29名不离不弃的绣娘,包括李娟。那个大难不死的孩子,已经会开口喊“李婆婆,绣花的李婆婆。”

羌寨的云飘得很低,女儿就站在那朵云彩下,她的笑容就像云彩一样美丽。她叫李荟,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十六岁开始学习羌绣,不但技艺超群,还会电脑制版和绘图,如今已是羌绣传承人。

地震后至今,李兴秀和她的团队一共帮扶了近万名灾区妇女,无偿传教她们羌绣技艺。而今,每位从事羌绣的妇女月收入少则一两千,多的可以达到四五千。

说到这里,李兴秀兴奋地从包包里取出几个数码相机,1700元一个,最后她掏出一个大家伙,是一台数码DV机,“这几个家伙,就用去了我一万多!”说着,自顾自乐起来。

摄像机留着自用,五台数码相机全是奖品,回茂县后,奖给那些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的绣娘。2009年,她奖励了4台机器出去,2010年6台,2011年,她希望是10台。

“为什么要奖励数码相机呢?”记者很好奇。

“有了相机,绣娘们平时可以拍家里的花、路边的花、山上的花,从中找到灵感,再绣到织品上去。”

艺术来自于大自然,上天特别恩宠那块土地,有开不完的花,蓝天、白云、小桥流水、村寨炊烟……色彩和音乐滋润着她们,或许绣娘们不识字,讲不出大道理,但她们人人都可称得上艺术家。

羊角花芬芳

无论是在家乡茂县,还是走在汶川、松潘、北川、安县等地,李兴秀都是村民们的老熟人,她的耳边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不离乡,不离土,不用到外地打工,就能自力更生,这有多好哇!”

体会最深的莫过于张勤,她43岁,丈夫早逝,生活在茂县最高的大山上,腿有残疾,无法干重活,还供两个孩子读书。

李兴秀得知情况后就问,“她的手和眼睛有问题没?”得知没有后就将张勤招收到自己的绣庄,张勤只有小学文化,沟通困难,李兴秀手把手教她,经常熬夜。

张勤如她的名字,很勤劳,也很聪明。加上小时候和母亲学过绣花,有些基础,学起来比较快。三个月后,她掌握了羌绣的针法和构图,半年后,她的作品已能卖到比较上乘的价格。

2010年,张勤还当上了绣庄的师傅,收入四五千,她的两个孩子也大学毕业,找到工作。2011年春节,小儿子结婚,李兴秀包了个大红包去祝贺。

张勤的小儿子十分懂事,他和新婚的妻子挽着李兴秀的胳膊,“谢谢李对我和我全家人的帮助,如果没有你,我们走不到今天!”男孩眼里闪着泪光。李兴秀微笑着,内心被幸福填满。

目前,羌寨绣庄共有数十名残疾人,李兴秀经常夸她们很聪明,善待她们,就是善待自己。

家乡和邻乡的姐妹们解决了生计问题,但有一个问题横亘在李兴秀面前,年轻人才是源头活水。而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对刺绣不感兴趣。

“妈妈,年轻人就交给我吧,我有办法!”女儿李荟似乎胸有成竹。

李兴秀不以为然,女儿已付诸行动,李荟穿着羌绣衣裙,走到女孩扎堆的地方,跟她们聊天,间隙,便对其中的某个女孩说,“嗨,我给你的衣角绣朵花好不好!”

女孩很好奇,再说哪个女孩不爱美呢,她答应了。

李荟取出针线,很快,一朵小小的羊角花出现在女孩的裙摆上,“哇,好漂亮,我也要绣。”接着,李荟又给其他女孩的衣服、书包上都绣了花,女孩们并不满足于依赖她的帮助,都想自己尝试绣自己喜欢的样式,个个都围在李荟左右缠着她教羌绣。

聪明的李荟用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女孩来到绣庄主动学习羌绣,这让李兴秀欣喜若狂。

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4

荔枝是淡红色,不到一日变成暗红色,大的像心,小的像椭圆。真是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

听说在唐代一个妃子很爱吃,每年太监们总把荔枝运进宫里,在这途中不知累死多少人和马。唐代诗人杜牧写了一首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荔枝外形凹凸不平,含有普通维生素。可以做水果沙拉。我很喜欢吃荔枝。

吉林省白城市文化小学三年三班:郭骐嘉

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5

2004年底,王静通过在韩国的朋友联系到一份韩国马山技能学校的工作。要去韩国了,王静的心情又有些复杂。自己费尽千辛万苦出去,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如果韩国的学校临时有什么事情不能让她工作了,她又该怎么办?最终,王静还是说服了自己,怎能安于现状呢?应该飞出四川,飞出中国……

整理好复杂纷乱的心情,王静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韩国的土地。学校是在500米高的山上,她在马山技能学校主要教英语和中文。王静的日子虽然过得比较悠闲,但是她觉得并没有预想得那么美好。韩国人彬彬有礼,与他们在一起相处,他们都非常客气,但王静在这里并没有真正的好朋友。她觉得自己总是很想家,她想等自己挣到钱后,回到成都再好好的发展。

灵光闪现,蜀绣带来无限商机

韩国物价很贵,在那里生活开支都还很大,生存就相当艰难。为了多赚一些钱,王静听从朋友的建议,自己开时装店。可出人意料的是,尽管看衣服的女性很多,但真正掏钱买的却很少。在韩国人眼里,物美价廉的中国服装几乎成了“地摊货”。

不过,衣服虽然卖不动,不少人却对店里装饰用的绣品很感兴趣。这种制作工艺复杂、画面惟妙惟肖的刺绣,她们认为才是真正的“中国艺术品”。一位女士看了《十条芙蓉鲤鱼》的单面蜀绣后,连声赞叹:太美了,太美了!王静告诉她,这是蜀绣。她就出生在有“中国刺绣之都”美誉的成都。见她不对外出售,那位女土十分失望地离开了。没想到,第二天她又带着丈夫来了,那位先生是搞美术的,不仅对中国画很有研究,对蜀绣也十分感兴趣。最后他提出用2500000韩元买走这幅绣品,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连王静自己都口下了一跳,这可相当于20000元人民币呀!当然,买卖顺利成交。

没想到,这仅仅是生意的开始。不久,王静店里的另外几幅绣品《打滚熊猫》、《薛涛制笺》等,也先后被韩国人高价买走。与其说是“买”,不如说是“抢”,王静百般向他们解释,这是装饰品,不卖的,人家却幽默地说,这是“艺术”,艺术是不分国界的。服装卖不出去,蜀绣却意外成了抢手货!真没想到,在国内时压根就没留意过的蜀绣,竟会有如此大的诱惑力!当晚,王静兴奋得几乎一夜未眠。韩国人富裕又崇尚艺术,如果将这种颇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运一些过来,一定会大有市场。

天还没有大亮。王静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忙给远在成都的朋友打电话,告诉她自己开店的经过,以及蜀绣在韩国大受欢迎的情况,希望朋友帮自己去联系厂家,寻找货源。王静的朋友随即联系了成都的几家公司,但是那些公司要么价格高,要么就没货。几经周折,才在四川省南充市找到了真正的蜀绣生产商:四川省南充市丝绸工艺品贸易公司,这时该公司正好还在为生产出来的蜀绣销路发愁,王静抓住这个有利的机会亲自打电话联系了公司的负责人。王静在电话里首先表达了自己对“蜀绣”工艺品的热爱,同时还说清楚了目前“蜀绣”在韩国的市场情况。

很快,第一批价值20万多元的货就从成都发出。当王静撤掉小店里所有的时装,展出这些蜀绣后,马上就吸引了大批顾客掏钱购买。

蜀绣为媒,将在韩国扩大自己的经营

“花无百日红”,如果自己不求新不求变,好景也不会长在。在各种装饰品多如牛毛的韩国,真正了解蜀绣,欣赏蜀绣的人还是不多。随着开业初的一段红火过后,蜀绣店的生意渐渐冷落了下来。上门的顾客在一天天减少,付首批货款的臼期却在一天天地迫近,王静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晚上回到宿舍,王静久久难以入眠,凌晨3点她拿起电话向在四川的朋友求助。还在睡梦中的朋友迷迷糊糊地听她说了半个多小时,然后告诉她明天去成都蜀绣商店看看,再帮她想办法。

第二天下年,朋友告诉她,国内很多蜀绣商店都把制作的整个过程搬到了店里,顾客不仅仅可以买到蜀绣,还可以看到蜀绣的制作过程,了解蜀绣的历史等。王静一听,立刻有了主意。她马上决定把国内蜀绣店的做法“克隆”到韩国。

她的朋友几乎跑遍了全成都的所有古玩市场都没有发现原始的蜀绣生产工具。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的朋友又来到南充。南充蜀绣公司知道这事后,表示支持,原始蜀绣生产工具的事情他们马上办好送到成都。

王静把这些原始的蜀绣生产工具往店里一摆,立马吸引了很多韩国人好奇的目光。走过她蜀绣店的人,都忍不住好奇心要进来看看这些奇怪的东西。随着人气的上升,店里的生意也渐渐好转起来。尽管这些绣品件件价格不菲,但不到一个星期,就有8件被人买走。在付清第一批蜀绣的货款后,第二批蜀绣也按时发到了韩国。

聪明的王静想,如果能找几个人来现场制作生意会不会好很多呢?晚上她又把这想法告诉了远在成都的朋友。成都的蜀绣大师要价太高,请不起不说,还有很多都不愿意出门打“洋工”。还是和南充的公司联系后,他们决定由他们公司派人去,而旦派去人的工资由他们出。当朋友把这个消息告诉王静的时候,她高兴得跳了起来。

2005年11月初,2个蜀绣师傅来到韩国。随着蜀绣师傅的进场,王静的生意也越来越好。第二批货数量很大,价值大约50万人民币,但遗憾的是店面太小,放不下更多的样品,影响了顾客选购的兴趣。一天晚上,王静在网上闲逛时,忽然想到了一个主意,可以建一个网上虚拟“仓库”。只要有一台电脑,顾客就可以到虚拟“仓库”里自由翻看。

第二天,王静立马在店堂里安装了一台可供顾客“翻看”的电脑,那里面“堆满”上百个分门别类、可以购买的“样品”。有了这一措施,这些绣品就不愁没有地方“展示”了,如果顾客在店里没挑选到中意的绣品,王静便指点他们到她的虚拟“仓库”里去浏览,若看中合适的“样品”,就立马付款取货。同时,为了扩大销售范围,她还请IT界的朋友专门为小店设计了一个网页,挂在网络商城上,使不想外出的顾客和外地顾客,坐在家中也可以任意选购自己需要的绣品。

王静店里的产品介绍也是非常特别的,关于蜀绣的介绍只有寥寥几句,在展示牌的最后一句话是“如果您想知道蜀绣的故事,店里面的服务人员会详细的告诉您。”王静说,如果顾客能认真地听服务人员讲述蜀绣的传奇故事,那么这个顾客十有八九就会买下一幅甚至是更多的产品。

随着蜀绣生意的火爆,王静还逐步把四川的蜀锦、真丝绸服装等陆续摆上了韩国的货架。由于王静非常讲信誉,她和国内的供应商也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有时候资金周转不灵只要她一个电话,供应商也会无条件发货。她的小店每月能卖出100多幅小的,中等的20幅左右,最大的偶尔能卖一幅。到目前为止,赚了100多万。

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6

说他“乱逛”还是有失公允,因为他的“逛”看似无目的实际上还是有的放失的,即频频光顾那些盛产中国特色工艺品的地区。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广西……哪儿乡土就往哪儿跑,并且走一路就收一路我称之为“老古董”的服饰工艺品,如壮锦、藏袍、蜀绣、瓜皮帽、白族绣花头巾等。时间一久,连我这个翻译兼向导的“随身听”也一头雾水:“这美国佬哪是什么建材商人呀?分明是服饰收藏家或工艺品商人!”

考雷只会说几句简单的汉语,但聊起中国的服饰文化来却显然比我这个学生出身的中国“赶海人”还要通晓。在西安参观兵马俑的那天下午,一群身着旗袍袅袅娜娜走出些唐韵宋律的女解说员迎面而来,顿时便勾得考雷三魂出窍,也不听我的劝告跟着这些婉约女子走了好长一段路:“真真是美不胜收!”也许是太兴奋的缘故,“的士”送我们回旅馆的路上,考雷竟然引经据典地大谈清朝当年入关如何把旗人穿的直筒半袖齐膝旗袍带人关内,辛亥革命之后旗袍又如何“历经沧桑”而演变为目前这种高开衩、收腰、长至膝下的“中国淑女装”的史话:“我如果娶一位中国太太,一定让她天天穿旗袍。只有旗袍这种优雅含蓄的服装才能活画出中国女子的神韵!”这番话从一位美国商人的口里说出,犹如听天方夜谭。

问他究竟做不做生意,他神秘地笑笑:“怎么不做生意?不做生意那我到中国来考察干什么?”然而,他却照常在那些“老古董”堆里忙忙碌碌、倒倒腾腾。只有到市场上购物时,他的商人的狡谲和精明才像飘浮的冰山露出一只角——不把市场上同类商品的价格比完是不会掏腰包的,而讨价还价时往往“真人不露相”,而让我出面去跟我的黄皮肤黑眼睛同胞周旋……他显然知道他的蓝睛自肤是挨“宰”的重要噱头:“大钱要省,小钱也要省,这才符合我的经商原则。”

话虽这么说,但他并非时时刻刻都紧捂他的钱包。在北京一位资深服饰工艺品专家的建议下,我陪他到蜡染布的故乡贵州的安顺场去了一趟。到安顺场的次日正值赶场天,土特产、工艺品专卖市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不说别的特色商品,单是成百上千个品种的蜡染布就看得人眼花缔乱。象一位富有经验的老猎手,考雷耐着心性一个摊一个摊地转悠,希冀能从那些“渐欲迷人眼”的“乱花”中觅得猎物。“心诚则灵”,最后他终于在一种线条朴拙,花纹古雅的蜡染布前站定:“这块蜡染布卖多少钱?”正准备出面翻译,忽听得那位身穿苗族银饰绣花衣的卖布小姑娘已经石破天惊地冒出一句纯正的英语:“50美元,卖50美元一块。先生,你买我的这种鱼纹蜡染布一定会交好运!“为什么呢?”考雷饶有兴趣地问道,他早已忘了他的购物“回避政策”。“这鱼是我们白山苗族的图腾,能够驱邪除魔,消灾去祸……”听了苗族小姑娘的一番神侃,考雷的眼睛都亮了,也不讨价还价就掏出了他的钱包。从安顺场出来,我有事先期飞回北京,考雷照着预先安排的行程飞往成都“淘金”。

从成都回来之后,经我的一位在进出口公司工作的朋友牵线搭桥,考雷终于成交了一笔小小的生意——进了一批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的错染布……据他说,这笔生意是帮一位在加拿大经营装饰品的亲戚做的,他并不指望“大捞一把”,只图从中赚几个小钱以补贴此番来中国“考察”的费用:“你看,这些蜡染布就这么堆到这儿毫不起眼,如果裁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用玻璃框装起挂在墙上,就成了美仑美免的中国艺术品……再将它们卖出去不就身价百倍?”原来他的钱是这样嫌来的,好个狡滑的考雷!然而,对他的“不务正业”还是有些不解:怎么不做建材生意倒做起自己隔行如隔山的装饰品生意?

临回国的前一天晚上;在帮他收掇“老古董”时,我一吐心中疑窦。他像比利时侦探波罗那样点起了一支雪茄烟缓缓道来:“正在搞建设的中国象一个大建筑工地,自然需要建材。而以中国领导人的话来说,目前还是‘初级阶段’,一来国际市场上的建材价格偏贵,中小建筑公司承受不起;二来中国国内并不缺少价廉物美的建筑材料。故目前不是到中国来做建材生意的恰当时机,但不做不等于不想做,中国这么大个市场,谁打进来谁发财!我这次到中国来,其实就是来作市场调查。等到时机成熟(比如中国‘入关’,比如美国政府终于取消一年一次的讨论而明智地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我就要杀‘回马枪’到中国来大干一场。”“至于那笔装饰品生意吗,不过是随意做做……越是‘土’的商品西方人越喜欢,人都有好奇心嘛!”说到他收集的那些服饰艺术品,他打住话头不说,一副神秘兮兮的样子:”功夫在诗外’,有关事宜暂且保密。不过,请你记住,一个真正的商人是不会做无用功的……”

考雷留下的这个悬念一直在我心中悬着,直到今年春天我到美国出差应邀去他家作客才解开了谜底。一踏进他家的客厅就好象进入了一座绚烂多彩的中国服饰博物馆——湘绣、维族花帽、藏刀、蜡染布、蒙古袍子……有些珍品连我这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也未必见过,喜得我连声喊:“大饱眼福!”此外,他的客厅的正墙上还引人注目地挂着一帧堪称艺术品的照片:一位身着鼓蓝印花直筒长裙,肩挎草编坤包,脚蹬麻织凉鞋的中国女孩将清丽的背影定格在一片喧嚣的市声中。正欲拍案叫绝之时,忽见他的新夫人洁身着一件高开衩团花锦绣族饱,手捧古色古香的盖碗茶娉娉婷婷地从里屋走出来。“哇,莫非照片中人已蓦然回首,从墙上走了下来?!”一时间,我竟以为自己看花了眼。

上一篇财税法规

下一篇谷雨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