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范例6篇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范文1

1、由源远流长的仇恨而非现代问题主宰的世界,是你们未来最大的威胁之一。

2、赫哲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历史源远流长,长期过着渔猎生活。

3、权力制约思想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4、中国的饮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唐宋两代,饮茶品茗已经成为一种风尚。

5、我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还有众多的中小河流。

6、见证了中国、日本、韩国三国友谊的源远流长。

7、在云南省广南县出土的汉代铜鼓腰鼓上的剽牛图,与南丹砍牛场面很相似,可见南方民族砍牛之俗源远流长,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8、我国的调解历史源远流长,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重要资源。

9、鼓,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源远流长的乐器,所以被称为中国乐器之首。

10、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长于思辩、善于筹谋的智慧民族,我国是一个兵学思想源远流长的国度。

11、武侠片是香港电影的一大特色,源远流长,名导演和明星辈出。

12、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一直以来都深深吸引国内外人士的青睐。

13、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14、中国和马来西亚是友好近邻,两国传统友谊源远流长。

15、我国是世界上实行封建制度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以皇权为最高权威的人治主义思想源远流长,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16、施工项目历史悠久,相应的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也源远流长。

17、摘要非政府组织源远流长,是时代的产物。

18、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

19、中国珠算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0、我国是一个兵学思想源远流长的国度。

21、美国与香港之间的历史、文化和民间往来,源远流长。

22、我这种移花接木的手段是利用一种非常源远流长的智慧--我小时候的智慧。

23、佛教源远流长,经典浩若渊海,这要看你如何去领悟。

24、正面以万里长城为主题,万里长城,延绵万里,景色壮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25、数千年来,酒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挟带着人类的文明与文明的负担,泥沙俱下,为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造就了源远流长的酒文化。

26、摘要中国译论与美学的关系是密切而持久的,并拥有源远流长的哲学渊源。

27、好水,自然源远流长,好产品,当然广为人传。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范文2

一、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从发展历程看)

(1)源远流长的表现

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虽历经沧桑却始终不曾中断。

(2)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

汉字和史书典籍。

2.博大精深(从内涵上看)

(1)独特性

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区域性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各地区的文化常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而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民族性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

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

(1)区别

侧重点不同,源远流长侧重纵向的时间层面,强调的是绵延不断,通过汉字和史学典籍得到证明;体现不同,博大精深侧重横向的内容层面,通过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得到证明。

(2)联系

因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所以才有时间发展自己、丰富自己,才有可能博大精深;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所以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源远流长。

在利用知识解题过程中,区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有如下方法:根据材料中表示延续性和时间久远的词语,如“历史悠久”“一脉相承”“几千年”“古老”等词语可以判断该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二、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含义: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1)“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如历史上中国对所有的外来宗教都一视同仁,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自由传播,在中国的许多著名寺庙中,甚至把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外在象征供奉于一殿、一庭、一山之中,是中华民族文化包容性的一个很好注释。

(2)“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即在与外来文化接触时,既包涵兼容,又始终保留自身的体系和特点。

2.表现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存而不相悖”,正是这种包容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

3.意义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除了由于它不断创新、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创造力之外,还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4.判断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要从两个方面分析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二是兼收并蓄,能够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在判断材料是否能够体现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时候,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不能只侧重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

三、利用本部分知识解决问题的易错点

不能准确把握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但中华文化并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例如:“文化多元添魅力,一个音符无法演绎优美的旋律”。上海世博会中国地区馆里,云南、贵州、青海等少数民族大省通过世博会这个大舞台,向中外游客展现了各自省份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展示,向世界表明了( )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④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范文3

1、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幸福的生活源远流长。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不令我们生出些许感概……

3、对联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4、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美德事迹就如同这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

5、报道侧重咸阳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广播电视系统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咸阳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源远流长的民风民俗。

6、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7、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一道脍炙人口的美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那就是红烧肉。

8、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9、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不仅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风光优美,()而且文化底蕴丰厚,源远流长。

10、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范文4

关键词法律文化 法治 异质性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007-02

一、两岸法律文化的同根性

(一)法律文化的内涵

自从1969年劳伦斯·弗里德曼正式使用“法律文化”这个概念以来,法律文化便开始在社会流传开来。一般认为,法律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所以法律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包括国家政权所创制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以及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心理、感情、习惯及理论学说的复合有机体。

(二)两岸传统文化的同源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瑰丽灿烂的中华文化,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拥有博大精深和海纳百川的深刻内涵。这种优良的传统道德文化品质不仅造就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而且对海峡两岸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wwW.133229.Com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历史上看,台湾是一个移民社会,主要是由福建、广东移民开发的,随着移民不断移居台湾,中华文化也在台湾得以传播。对台湾文化的追根溯源,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台湾文化的源头在闽粤,在河洛,在辽阔的华夏大地。我们不仅看到两岸人民在语言文字、饮食起居、民间工艺等风格上十分一致,还发现两岸拥有着共同的风俗习惯、民间信仰,诸如敬天思想、祖先祭祀、宗教崇拜、婚丧礼俗、节日习俗。由此可见,台湾文化是建立在中原文化传播基础之上的一种地域文化,它的形成和发展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两岸文化同属中华文化,具有共同的文化根基。

(三)两岸法治思想的同一性

1.儒家法治思想对两岸法律文化的影响

儒家法治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三、两岸法律文化的融合

(一)两岸法律文化融合的途径和方式

当前两岸在经贸、文化等方面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经常性的沟通平台,而法律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却刚刚开始,这方面的交流对于促进两岸关系在各个领域的持续加强,推动海峡两岸的和平至关重要。

两岸法律文化融合的途径和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首先,由法学界的交流作为平台,加快法学交流的步伐,深入探讨并积极付诸行动的重要问题。其次,应当加强司法协作,特别是涉及民生与经贸等司法实务问题上的交流合作,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和协作,从而为两岸的民众往来和经贸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最后,应当多开展一些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法律文化互动交流活动,这样必将有力地推动两岸的法律交流和司法协作,开创两岸法律交流合作的新境界,擘画两岸法律交流合作的新前景,从而有力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二)两岸法律文化融合的意义与目标

海峡两岸法律文化的交流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两岸法律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这对于增进相互了解,加深彼此友谊,促进两岸和谐,推动和平发展,维护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随着两岸人员往来和经贸交流的发展,涉及两岸的各种纠纷会日益增多。内地法院如何更好地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更好地维护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达到合作双赢的目的,是摆在各级法院和法官面前的重大课题。五十余年来,两岸法律文化各有所长,互有所需,双方差异性和互补性既是交流的基础,也是促进交流的动力。大陆丰富的传统与地方资源,为台湾所需;而台湾融汇近代西方思潮,所蕴涵的公平、效率、民主等可贵经验,也正是最大的特色。这些具体成果,经由双方接触交流,相互分享,撷取所长,将可丰富中华法律文化的内涵与精神,逐步达成文化整合的目的。

总之,中华法律文化是一个开放、多元、相容、和而不同的文化多样性的体系,不同的地域、历史传统和文化价值观形成不同的法律文化思想,要在相互理解和对话中,为中华文化的未来提供一种共同的“法律文化环境”的相互融合,在相互交流与发展中建构有整理

参考文献:

[1]l.friedman,“legalcultureandsocialdevelopment”,lawandsocietyreview,6(1969).

[2]张文显.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范文5

【关 键 词】 中华文化;说课;反思

【作者简介】 姚献丽,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教研员。湖北省优秀教师,湖北省教学改革先进个人,襄阳市教科研先进个人,襄阳市思品学科学科带头人,全国优质课教师。

巍巍万里长城,上下千年,绵延万里,是我国各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是民族历史的丰碑,是民族文化的宝库。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每个人都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并在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文化。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及作用。国情教育是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重要内容之一,这一教育任务主要在九年级完成。北师大版九年级教材为完成这一任务,共设置了四个单元。本站所在的第三单元振兴民族文化,紧承“感受时代脉动”和“踏上兴国路”这两个单元之后,在学生对当前世界与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在今天这样一个处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中的社会中,遵循民族交往应当遵循的规则,进行更高意义上的交往与沟通。在此基础上第四单元引导学生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由此可见第三单元承上启下位置非常重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站,本站在于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为认同中华文化,铸就民族魂魄打下基础。

2. 教学目标。本站重点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结合课标的要求、教材的地位、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心理特征,笔者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感受中华文化,从情感态度和价值上培养和产生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华的情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通过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中华文化在不断发展和融合的过程中,成为团结整个民族的重要力量,并且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各民族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难点:民族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之中。

二、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变时期,身心发展快,成人感进一步增强,他们往往会把对未来前途的关注和对人生意义的探求结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民族的使命感,在完善学生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法:情景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问题推进式教学法。

3.学法:感悟体验学习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三、课前准备

将学生按兴趣分成三个小组,第一小组查找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及荆楚文化的文化特色及贡献;第二小组查找我国著名的几种方言语系,并尝试着学说一句:谢谢你;第三小组查找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装或典型的地区服饰。各小组成员先分头查找,再汇总给各小组组长,条件具备的话,可以做成3~5分钟的PPT,并准备好解说词。

四、说教学过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当前世界各地林立的孔子学院和“汉语热”,也说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愿意了解中国文化。笔者立足于这一现状,创设了一个中学生给他的外国朋友作导游,为外国朋友介绍中华文化的情境,并将此情境贯穿全课。

1. 说导入。 (本环节用时2至3分钟)

情景导入:(视频)播放2014年青奥会开幕式片断,并提问:这些画面是从哪节选下来的?你从这组画面中得到中华文化哪些信息?

在学生自主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拔:外国朋友安娜也从网上观看了这一画况,她被开幕式的精彩场面深深震撼了,觉得中华文化太神奇了,从而对中华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想更深入、更全面地进行了解。假如你是安娜的中国网友小华,你将怎样向安娜介绍中国文化呢?由此导入对新课的学习中。

2.说教学过程。本站观点很明晰,看似很简单,但中华文化的每一特点都有其深厚的内涵,内容非常丰富,学生不容易理解。学生只有完全理解了这些内涵,才能把握本课的重点:各民族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理解了中华文化的特点,自然而言就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就能把握本课难点。所以理解中华的特点是强调本课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点。为完成以上教学任务,笔者采用先面后点,先整体感知后重点突破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浓浓的情景氛围中感受文化的美好,领略文化的魅力,落实教学目标。笔者通过两个板块,五个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

【板块一】:感知中华文化的特点(本环节用时25至30分钟)

活动一:文化画廊话特点

多媒体播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音乐中展示一组组中华文化的图片:先按时期分别展示殷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隋唐时期、明清及近代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再按类别分别从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道德伦理等方面介绍中华文化的突出成就。

设问:

(1)五彩缤纷的文化、优美的旋律让我们沉醉其中。在这些文化当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能列举每个朝代的代表性文化吗?

(2)你知道中华文明起源有哪些吗?我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什么?发展到现在它经历了哪些演变?你还能列举哪些中华文化的象征吗?你知道它起源于什么时候吗?

(3)你知道中华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吗?

(4)请你归纳中华文化的特点。

设计意图:

开展本活动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华文化的特点。但是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再让学生归纳文化的特点,就更抽象,更难,难以达到应有的高度。笔者力图通过先带领学生漫步中华文化画廊,领略中华文化的无限风光,再从各个层次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现有知识,在思考和回答问题中相互学习,多角度感知中华文化,从而初步认识和归纳出中华的特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活动一:

从整体把握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整体的共性上把握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还表现在各地区明显的地域特色。这种各具特色的文化风情是各民族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见证,是理解本课重点的钥匙。为强调这一重点,笔者设计了感受地区文化特色和体会身边文化情趣两个活动。

活动二:体会身边文化情趣

(1)多媒体播放视频《舌尖上的中国》片断,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地区的特色饮食吗?《舌尖上的中国》中除吃的食物是我国的国粹外,吃饭的什么工具也是我国文化的象征?

(2)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还有哪些是我国所独有的,是我国文化的象征?

(3)通过大家的交流,你对中华文化有什么新认识?

本活动让学生围绕教师的问题,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主交流。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决定,可能会出现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而无话可说的情况,这时教师应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学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应用于学习。也有可能会出现学生的答案超出教材及教师的思路,教老师应及时鼓励。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理解文化并不遥远,它体现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中,是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组成部分,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一种文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内容,是我国区域文化独特性的表现,这就为学生理解下一环节的观点打下基础;同时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实现了学习生活化,落实了新课标“德育生活化”的要求。

安娜感觉自己不仅在吃饭,更在接受文化洗礼。小华告诉她,中国风格迥异各地饮食文化,只是各地文化特色的一方面。小华邀请安娜深入到对地区文化的了解学习中。

活动三:感受地区文化特色

活动方式: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教师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根据学情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在学生交流结束后,教师再提问:通过刚才的交流,你对中华文化有什么再认识?

设计意图:

学生在查找资料和交流的过程中,一是可以锻炼合作能力及自主探究能力,二是增强对祖国各地区文化的了解,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交流结束后,在教师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由对具体文化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突破了本课重点:各地区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是祖国博大精深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之所以能源远流长,是因为中华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对民族起凝神聚气的力量,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显示出强大的创新力和创造力,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在学生已经通过第一个活动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笔者对教材进行整合,把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特点的认识和价值的认同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板块二】:感受中华文化力量(本环节用时10至15分钟)

感受中华文化力量,体会中华文化价值,是本课的难点所在,笔者通过两个活动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活动四:风格迥异的古今文化

多媒体播放埃及、印度、巴比伦古今文化的照片,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教师点拨: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历经磨难,仍薪火相传,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其能源远流长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

更进一步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呢?这让安娜更困惑了。她们刚好来到湖北,正赶上端午节。在屈原的故里姊归,安娜亲眼目睹了端午节的盛况。在对屈原文化的探究中,她找到了原因。

活动五:感受中华文化力量

活动步骤:

(1)学生自主探究:我知道的屈原。

(2)多媒体播放视频:屈原故里秭归的端午习俗。

(3)教师提问:①从视频中你了解到屈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②你在生活中应用过这些格言和谚语吗?你能通过一个故事来阐释这些格言谚语的含义吗?(多媒体播放:吃一堑,长一智;车到山前必有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

(4)教师归纳: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文化首先是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文学;屈原文化还是一种节日习俗,包括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叶菖蒲等。现在屈原文化还包含爱国、正直、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等传统美德。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端午节蕴含的精神是我们民族共同尊崇的精神追求。我国在2008年把它作为国家法定节日,既是为了弘扬这种文化习俗,更是为了弘扬这种传统美德。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中华文化历经沧桑却绵延不绝的原因。

设计意图:

学生对屈原和端午节也很熟悉。以屈原为载体进行教学,体现了湖北的本土文化特色。以屈原高尚的爱国情操为突破点,深度挖掘文化的影响及作用,凸显中华文化价值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五、反思

文化是个抽象概念,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广义上讲,除纯自然环境以外,人类创造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成为文化。说课正是从这一含义出发,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选取学生身边最常见的最熟悉的最典型的事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的概念,认识文化的力量,达到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艰深的理念形象化的目的。具体说来,本说课有以下特点:

1. 对教学内容的探究生活化。本说课把抽象的文化概念寓于具体的事物中,实现德育概念实例化,说理生活化。陶行知说:“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针对学生生活的教育,才能引发学生的关注;结合学生生活的教育,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更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本说课由《舌尖上的中国》说起,说明无论是我们吃的食物还是吃饭的工具,都是中华文化的国粹。并由吃说开去,引出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有传统文化的印迹,与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是文化的一部分;用端午习俗以及举国上下对端午节的隆重庆祝来说明中华文化已成为对我们民族起凝神聚气的重要力量,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源泉。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寻找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热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有利于教学的切入点,符合“课堂教学要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课标要求,既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便于学生的理解。

2. 善于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如引导学生学习荆楚文化,既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也有力说明了各地区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是祖国博大精深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种对学生熟悉的本土资源的利用,既挖掘了本土资源的教育价值,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真学习”的状态中,投入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范文6

众所周知的是,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并且,它对于我国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都有着特别的影响。在世界上,中华民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同时,它所包含的灿烂文化更是受到了其他国家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到目前为止,我国许多优秀的文化都已经被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另外,我国地狱宽广,黄河、长江等都蕴藏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我国各个区域的传统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具特色,同时,不同文化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以及相互学习,这些文化在不断地交流和学习过程中渐渐地形成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本文就辽金时期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关系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来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

关键词:

传统手艺;泥瓦;地方社会

在古代,由于人们所生活的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我国各个地区都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优秀文化。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进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举世瞩目的成就,各种传播工具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增加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和学习,进而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趋向于丰富化。另外,我们知道,在中国这片宽广的土地上,我们将人们分为了少数民族和汉族,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它们之中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和丰富都离不开另一种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所具有的特色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辽金时期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更是具有其他文化所无法替代的紧密关系。

一、辽金时期汉文学的特点

(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文化就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众所周知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一直以来,这些文化广受人们的喜爱,并且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被人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来了,到目前为止,这些文化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辽金时期的汉文学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成分,在辽金时期,由于经济发展迅猛,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非常频繁,而经济贸易更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在进行贸易的过程中,各个民族的人们渐渐地将他们的文化以及各种文学带到了中原地区,然后,中原地区的文学家渐渐地将这些文化融入到了汉文学的创造中,其他优秀文学的引用,使得辽金汉文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从而使得辽金汉文学可以源远流长。

(二)封建伦理观念比较强烈在我国古代时期,由于受当时经济发展以及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许多地区的封建伦理观念比较强烈,尤其是辽金时期,这种封建伦理观念表现的更加突出。而这种封建伦理观念对我国古代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并且这种封建伦理观念的持续时间也比较长。例如,在辽金时期,人们都非常注重礼,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们都会将礼作为评价人们的指标之一,同时,它在中华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另外,随着我国古代社会性质的不断变化,礼的性质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较,中原地区的封建伦理观念比较强烈。例如,中原地区的人们始终强调男女有别,以及自古以来婚姻大事都必须由父母做主等,并且,它们始终坚持着这一原则。许多年轻人在面对婚姻大事时都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必须由父母来指定,而他们的父母也始终坚持着门当户对的原则,这也是我国辽金时期汉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

(一)封建伦理观念较为淡薄在我国古代时期,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于中原地区比较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下,从而使得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封建伦理观念较为淡薄,这也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从古至今,我国都非常注重“礼”,它是我国古代封建伦理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华文化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来源于各种宗教祭祀等,随着我国社会性质的不断改变,它渐渐地被人们用来表明身份的等级,最后,渐渐地转变成了维护制度的行为准则。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所居住环境的不同,它们并不能正确地了解并且认识封建伦理文化等。与中原地区相比较,少数民族的生活比较自由,它们不愿意受各种封建伦理的约束。例如,在中原地区,男女之别以及婚姻问题被人们视为是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原地区,人们始终持有男女有别,以及婚姻大事由父母做主等观念,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男女之间并没有太严格的约束,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的伴侣等。同时,在少数民族前期,少数民族所用来表达爱意的诗歌受封建伦理影响较小。

(二)口传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另一个主要特质在少数民族文学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文化特征就是口传文化,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这种口传文化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且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众所周知的是,在古代时期,除了傣族以及彝族等几个少数民族有着历史比较悠久且应用比较广泛的民族文字以外,其他的少数民族并没有自己所特定的文字,因此,口传文化成为了他们进行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口传文化就是指人们利用各种声音以及形体特征来向其他人传输他们的思想。在古代少数民族,大部分民族都会选择利用口传文化来传达各种信息、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以及自己继承其他优秀文化等。例如,当人们在举办一些婚礼、葬礼以及采访亲戚时,人们会举行各种唱歌以及对歌活动,然后,参加活动的歌手可以在任何一个场地进行唱歌,通过唱歌来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甚至争取各种荣誉等。另外,口传文化也给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及传播带来了许多特点,我们知道,口头文学的讲述者必须要时刻面对所有的观众,并且在他们讲述的过程中,经常会有音乐或者舞蹈来伴随,然后,根据现场观众的反应,对这一作品进行评价。另外,少数民族的口传文化也促进了许多神话、诗歌以及歌谣的产生,并且,这些文学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三、辽金时期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关系

(一)辽金时期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相辅相成众所周知的是,在我国古代,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各个民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必须要靠长途跋涉或者马车,甚至通过书信等,但是,这种方式不仅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甚至有时会造成一系列的错误等。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进步,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以及经济贸易越来越频繁,尤其是辽金时期,中原大地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越来越频繁。由于两个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甚至是人们的生活习俗等的不同,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是,这两种文化又各具特色。人们在进行贸易的过程中,人们渐渐地将少数民族的文学带到了中原地区,然后,人们对于少数民族文学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而,将许多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学引用到了汉文学中,与此同时,少数名族也大量地学习并且借鉴中原文学。最后,使得两种文学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学。

(二)少数民族文学是辽金时期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辽金时期,中原大地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和贸易远远比其他时期更加的频繁,正是由于这样才使得少数民族的文学大量地涌入到中原地区,然后,中原地区的文学人士渐渐地开始学习并且借鉴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学,进而,使得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得到了很好地融合。例如辽金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于是,大量的少数民族开始涌入中原,到中原地区进行贸易,从而更好地进行谋生。在他们进行经济贸易的过程中,他们将大量的少数民族文学带到了中原地区,并且随着他们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它们的文学渐渐地被传播到各个地区。于是,许多中原文学人士开始关注并且学习这一文学,它们渐渐地将少数民族文学的创造方法应用到了他们的创造过程中,这就是许多汉文学具有少数民族文学特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辽金时期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于我们民族后来的经济以及文学方面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另外,众所周知的是我国各个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使得中华民族文化所包含的文化种类极其丰富多彩,而辽金时期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时期的文学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各种组成部分,并且它们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更深层次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辽金时期的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相辅相成,从而不断的丰富了彼此的文学内容,同时,这两种文学对于其他类型文学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其他文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辽金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身影。

四、小结

总而言之,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些文化不仅仅对我国现有文化的形成以及丰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许多优秀的文化已经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且许多国家都已经开始学习我国的优秀文化,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借鉴我国的优秀文化来不断丰富他们国家的文化。另外,辽金时期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更是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两种文化相辅相成,通过不断地学习并且引进彼此文化的精华来丰富自己的文化,从而使得我国的文化可以更加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交通运输工具的不断便利,我国许多地区开始渐渐地与少数民族进行交流和贸易,在将我们的文化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同时,我们也将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带到了中原地区,尤其是辽金时期,这种现象更加的频繁。

参考文献

[1]少数民族文学,思想与学术史交叉点的反思与建构———论刘大生《现代中国中少数民族文学》[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2]现在少数民族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J].沈从文,老舍为中心,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