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爱情故事范例6篇

真空爱情故事

真空爱情故事范文1

一、 梦幻的外衣――华丽的叙事技巧

《珍妮的画像》运用华丽的叙事技巧给影片披上了梦幻的外衣。影片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将画家埃本的生活和女孩儿珍妮的命运这两条不同时空的线索糅合在一起。同时,在叙事视角上和情节细节上的处理又增加了故事真假莫辨的属性。

(一)双线合一:打破传统时空观念

“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纠缠,就没有电影;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出场,就没有任何其他艺术。”[1]而《珍妮的画像》彻底打破了传统时空观念。电影的故事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是画家埃本一年半载的生活,另一条是女孩儿珍妮的一生。画家穷困潦倒,日复一日地画画、卖画;女孩儿父母双亡,早早死于海啸。这两个主人公完全不在同一个时空中,生活也没有什么交集,在画家创作瓶颈之际,珍妮已早早去了天堂。影片将这两条看似毫无关联的线索糅合在一起,并让埃本和珍妮谈起了恋爱。而为了将两人置于同一时空,电影大大压缩了珍妮的一生,让她与画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仅有六次会面。每次会面,珍妮都比前一次到来的时候长大了一些,并处于自己人生的关键点――初遇画家、相知相爱、父母双亡、修道院学习、离开画家和在海啸中丧生。在这六次会面中,画家见证了珍妮的成长过程,坠入了爱河,并创作出了自己人生中最伟大的作品――珍妮的画像。“这张脸看不出年龄,超越了时间概念。”这是画室老板马修斯对这幅伟大的作品的评价,而这幅画的创作过程也是无法用时间概念来衡量的。一方面,它并非画家一气呵成的作品,而是只有当珍妮到来时才能进行创作的作品;另一方面,画家创作作品时所处的时间早已超出了传统时间的概念,珍妮的画像似乎在诉说着永恒。连主人公们自己也在感叹:“这个时间我们相爱,另一个时间谁会爱上我们呢?”纵观影片,这种双线合一,打破传统时空观念的叙事技巧是影片的精妙之处,它会给观众带来奇妙的观影体验,让一个原本平淡无奇的爱情故事焕发了生机。

(二)互为悖论:是真实还是虚幻

《珍妮的画像》独特的观影体验,还体现在观众会纠结于故事的内容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影片使用各种叙事技巧让故事看起来在真实与虚幻中徘徊,似真似假,亦真亦幻。单纯就故事本身而言,它像极了蒲松龄笔下《聊斋志异》中书生和女鬼的故事,汤显祖《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荒诞不经。埃本第一次见珍妮时,珍妮口中在哼唱着:“我从哪里来,没有人知道,我到哪里去,一切的东西都随我而去……”从歌词的内容来看,似乎是在预示着珍妮其实是虚幻的,如鬼魅一般,整个故事是虚构的。就影片的叙事视角而言,整个电影从头到尾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以“我”――画家埃本的口吻来叙述整个故事的经过。故事的女主人公珍妮没有参与叙述,故事中出现的其他人物――画室的史彼妮小姐、埃本的朋友格斯也没有参加叙述,他们甚至不曾见过珍妮本人。画家一人独白,自己叙述自己的故事,可以随意虚构,因为别人对此事一无所知,叙事视角的设置又增加了故事的虚幻性。而影片在很多情节和细节的处理上,又在力证埃本和珍妮爱情故事的真实性。影片中,画家不厌其烦地去访问曾经见过珍妮的人来证明珍妮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他走访了珍妮父母曾就职的马戏团的工作人员,修道院的修女,而他们无一例外地告诉自己确实有珍妮这个人,而且与画家见到的珍妮是同一个人。又如,画家匆忙赶到陆地之巅本想救下将要丧生海啸中的珍妮,可海浪冲走了珍妮,被海水冲走的画家本人醒后确实又被人救起,随后而至的史彼妮小姐在海岸上捡到了珍妮的丝巾。这样看来,埃本和珍妮的爱情故事并非无稽之谈,其他类似的情节设置又解构了故事的虚构性。影片的结尾处是一群画像的瞻仰者在讨论珍妮是否存在,她们将问题抛给观众,而这个问题也正是观众的困惑之处。真实性和虚幻性共存、互为悖论是电影《珍妮的画像》的一大特征,故事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给观众带来亦真亦幻的观影体验。

二、 丰富的内里――“珍妮”的多义性

突然出现在路边的珍妮到底是谁,她仅仅是与画家恋爱的那个人吗?答案是否定的,“珍妮”是多义的。“珍妮”的多义性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内涵,使电影不仅局限于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从不同层次来看,珍妮既象征了“我”理想中的恋人,又是“我”灵感迸发的牵引者,同时还充当着“我”的灵魂。

(一)理想中的恋人

首先,“珍妮”象征着画家理想中的恋人,这是“珍妮”最浅层次的含义。埃本在遇到珍妮之前,他是在史彼妮小姐的画室中度过的。画家在寒冷的冬天饥寒交迫,拿着自己的几幅作品到画室换钱。这时,史彼妮小姐大胆地指出埃本画作的缺陷――“你的画里竟毫无情感可言,他们只是个死物。”而恰恰就是在画家回来的路上,他就碰见了珍妮。影片省略了画家途中冥想的过程,珍妮的一跃而出仿佛是画家找到“爱的对象”的结果,她是画家理想中的恋人。珍妮的形象与戴望舒笔下的“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有异曲同工之妙。她身材苗条,面容姣好,楚楚动人,可以作为“我”绘画时的模特;性格开朗,天真活泼,身世坎坷,值得“我”同情和怜悯。同时,珍妮颇具人道主义精神,与“我”有共同语言,最重要的是“我们”彼此相爱。画家与珍妮的恋爱过程其实是与理想中恋人的恋爱过程,虽然短暂,但却甜蜜和刻骨铭心。而幸福的日子总是稍纵即逝的,两人为数不多的最后一次相见竟是海啸中最后的离别。这样看来,《珍妮的画像》像是一出爱情悲剧。画家在与自己理想的恋人短暂的甜蜜过后,便永失我爱了。

(二)灵感迸发的牵引者

其次,“珍妮”象征着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灵感迸发的牵引者,是“我”的缪斯,这是“珍妮”在画家艺术生涯中的象征意义。画家在遇到珍妮之前,他的画作可以说是一文不值。除了像史彼妮所说的“毫无感情可言”外,画家的画常常是与自己的内心相悖的――他画不出自己内心真实的表达。这个时候的画家处于一个创作瓶颈期――“心灵上的冬天”。而珍妮的出现更像是画家的一个灵感获得过程,珍妮的到来像埃本突如其来的灵感,珍妮成了他艺术生涯中的缪斯。画家与珍妮的恋爱过程更像是一个艺术创作者一次次灵感迸发,热烈但又稍纵即逝。“我也许什么都不是,除非珍妮出现”――珍妮的到来使画家打破了创作瓶颈,带走了他以往空洞的画作,他开始创作出他绘画生涯的佳作,也逐步摆脱了贫困的生活。这样看来,埃本与珍妮的爱情故事并非完全是悲剧。灵感会来,灵感也会走――“我从哪里来,没有人知道……我要去哪里,没有人知道”,灵感是虚无缥缈的。画家在灵感的来来回回间创作出了伟大的艺术作品――珍妮的画像。这张超越时间概念的画像被收藏在博物馆中供后人瞻仰。珍妮虽然死了,但迎接画家的是下一个珍妮,下一个灵感的迸发,下一幅伟大的作品。

(三)“我”的灵魂

再次,“珍妮”象征着画家自我的灵魂,与珍妮的恋爱过程未尝不是作家自己与自己灵魂的对话。劳勃・纳珊的小说发表于1940年,这个时候的美国刚刚经历了大萧条,经济的创伤还没有恢复,社会依旧是贫困和死寂。而电影的创作时期又是战火纷飞的二战时期,整个世界都是动荡和喧嚣的。在这种环境中,埃本还在坚持“艺术家不应该为糊口而作画”,追求艺术的本真。他宁愿饿肚子,也不愿意出卖自己的灵魂,画一些画像来迅速赚钱。“弗洛伊德在《论那喀索斯主义》中引用希腊神话中河神之子那喀索斯迷恋于水中自我倒影,并憔悴而死的故事,认为人类也普遍存在这种自我爱恋的心理。”[2]人会借助他者构筑自我形象,“拉康镜像阶段理论认为,个体在借助于他者构筑自我形象的同时,也是对自我形象的背离和异化。”[3]而“珍妮”就是画家构筑的自我形象,是画家灵魂中真善美的化身――安详的面庞,大大的忧郁的眼神。珍妮不仅是真善美的,还是可以与画家进行对话的。珍妮让埃本“倾听星星从云层走出的声音”,对他阐述自己对“今天与明天”“上帝与宗教”之类的见解,这些其实是埃本内心真实的声音,而珍妮的话也只有埃本能听得懂。灵魂的对话,彼此的和谐在战火纷飞饥寒交迫的时代显得难能可贵。这样看来,影片更像是画家在动荡的年代的一场美梦,珍妮和埃本的爱情并不是一场悲剧,而是画家与自己灵魂的对话。

结语

伟大的作品总能经受时间的检验。《珍妮的画像》在上映时虽然种种原因导致票房不佳,但良好的口碑和奥斯卡大奖使其步入佳片行列。大多数中国观众了解它还要得益于作家三毛在自己的散文《惑》中对影片的介绍。影片除了本文提及的叙事技巧外,还运用了悬疑元素,以至于后来经典的悬疑片《午夜凶铃》都在模仿珍妮的台词。故事虽然是常见的“美人幻梦”和“人鬼情未了”,在动荡的年代略显破败却没有堕落之意,其内涵的丰富性使影片不落俗套。

参考文献:

[1]许宏香.电影叙事时空的断裂――从《公民凯恩》到《罗拉快跑》[J].艺术广角,2005(5):27.

真空爱情故事范文2

关键词:《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青蛇》

本文把《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以下简称《白》)与香港女作家李碧华重新改编的《青蛇》这两部作品结合起来进行比较,来分析同写白蛇故事的一古一今两位作家两部作品在人物关系、主旨观念、故事类型等方面的异同,进而更进一步认识不同时代的两部作品的关联,思考现代改编作品的经验和出路。

一、人物关系――由人妖分明的线型到男女纠缠的网状

两部作品的主要人物都是白娘子、许宣、法海、青蛇,在人物形象上两部小说的关联是:白蛇的情重、执着以及她的狠毒在《青蛇》中变的更直接真实;许仙的懦弱和屈服权威,用情之浅在《青蛇》同样有所表现和突出;法海一样的对他的信仰非常坚持执着。不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青蛇,她成为叙述者,变成感情的纠结集中点和体现者,从她的角度来颠覆许仙和法海的形象。

在对人物主次方面,《白》中以许宣、法海、白娘子为主,青蛇处在次要地位。法海具有权威地位来审判世人,许宣是改邪归正的样本,白娘子则是红颜祸水和被审视批判对象。《青蛇》则以青蛇为主,以她的眼光来规划白蛇、许宣、法海的形象位置,青蛇即作为故事的讲述者也作为故事的参与者,这样的多重身份重合的叙述视角使得她能洞察更多,便于读者窥探到人物更多的内心世界,成为小说里绝对的主角,这与《白》中全知叙述有本质的区别。

在人物关系方面,《白》中的白蛇、许宣、法海三位人妖神的阶层关系分明,是典型的线型关系。三人分别处在不同层次,地位是依次提高的,白娘子作为蛇精地位最低,是作者批判的对象;许宣是普通人处在中间,是作者说教成功的典型;法海则是神的化身,地位最高,拥有绝对权威。三人之间其实有不可跨越的界限。虽然白蛇和许宣的爱情占了很大部分的情节,但是法海在三人中却是不可抗拒的权威,这样的人物关系设置更便于说教。相较于《白》中等级层级的人物关系,《青蛇》中的白蛇、青蛇、许仙、法海四位主人公打破了等级的界限,都成为有情有欲的人,作为人妖神的身份弱化,作为男人女人的身份关系强化,所以他们的关系就得放到一个平面里来讨论。“每个男人,都希望他生命中有两个女人:白蛇和青蛇。同期的,相间的,点缀他荒芜的命运……每个女人,也希望她生命中有两个男人:许仙和法海。”①《青蛇》中的这句话可以看成是对小说里男女关系的总结概括。小说中的四位男女在多角恋中沉沦,他们不再是妖、人、神而通通变成男人、女人。所以这里的人物关系就是纠缠不清的网状关系。

二、主旨――由“以情为教”变为嘲弄爱情、反思爱情

1、同样肯定真情,差别对待欲望

两部小说都是肯定真情的。《白》中冯梦龙还是肯定白娘子对于爱情的大胆热情的追求,肯定她和许宣的真爱之情。也正是这样对白许人妖之恋的描写,为后世的改写奠定了情感基础,白蛇的形象不断被改写成为了爱情一往而深的女性,引起了历代读者的共鸣。《青蛇》中继承了《白》关于爱情的书写,虽然主角深陷中不能自拔,但是最后的落脚却落在了白青的姐妹之情上,这也是真情的书写与肯定。

但是两部小说在对待欲望方面却是不同的。《白》虽然肯定白许追求爱情,但是文中对于还是打压的,一直让沉迷女色的许宣不断受到惩罚流放,最典型的就是法海劝诫后人的题诗“奉劝世人休爱色!爱色之人被色迷”②和许宣临去世留以警示的诗“欲知有色还无色,须识无形却有形;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要分明”③,所以在面对白许之间的感情关系,作者是有矛盾的。而《青蛇》中的四人已经脱去伦理束缚沉迷在欲望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眼为情苗,心为欲神”④。李碧华肯定了女望并正面书写了女望。白蛇青蛇就是在色相的吸引下想尝试人间,不是为了更为高尚的爱情,而是满足自己的欲望。但也李碧华并没有放肆宣扬欲望的泛滥,而是把这样夸张的状态与现代人性的真实结合起来,在满足读者的宣泄欲望的同时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不是单纯的色情描写。

2、“以情为教”变为嘲弄爱情

两部小说主旨也因其不同的写作背景和创作观念产生了差异。身处明末的冯梦龙主张文艺的教化功能。《醒世恒言》序:“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⑤三言的取名就是要来导愚、适俗、让其传而可久的。冯梦龙主张的是“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⑥,以情为教,这正好与《白》中的思想内容一致。冯梦龙认为“六经皆以情教也,《易》尊夫妇,《诗》有《关雌》,《书》序殡虞之文,《礼》谨聘奔之别,《春秋》于姬姜之际详然言之,岂非以情始于男女,凡民之所必开者,圣人亦因而导之,稗勿作于凉,于是流注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而汪然有余乎!”⑦,情教是六经的实质,所以冯梦龙“情教观”的本质是以情为本,从而构建整个伦理秩序。重视男女之情的最终目的在于为更高层次的关系找到支点。“他认为以男女之情置换父子之情的基础位置,更能有助于‘情’本体论的建立,借此宣传教化,去拯救世道人心,使整个社会“无情化有,私情化公,庶乡国天下,蔼然以情相与”。⑧结合小说来看很容易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了,那就是先写男女之情,再借修正这段不和伦理的爱情来达到警示教化的目的。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肯定情,但绝对反对欲。由此理解《白》就能看出《白》中爱情并不是主题真正的主旨是在说教劝诫,男女人妖的爱情成为说教的工具。

但是李碧华所处的是20世纪80、90年的现代香港,焦虑不安、人情冷漠、泛滥等等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的问题。正是这样的大环境让人与人之间原本心存美好的爱情开始变质。在这部小说中李碧华消解了爱情的神圣,爱情不再忠贞长久。爱情不仅不再担负说教维护伦理道德的功能,反而沦落为打发时间,抒发欲望的工具。在作者的戏谑中爱情的崇高轰然倒塌,小说中极尽可能嘲弄了现代爱情的脆弱和不堪一击。李碧华用这样的方式展示现代人情感生活的畸形。而爱情的虚无最根本的还是人情的空虚、人性的虚无,“人的心最复杂,复杂到它的主人也不了解。至少,演变成一种幽怨,无奈的倔强。到头来都是空虚。”⑨作者通过爱情来揭示人性的复杂。也正是这样的揭示才引起了读者的反思,进而审视现代人的感情,唤起人们对美好感情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的尊重。

虽然两部作品都采用了白蛇传说这一同样的素材,都没有回避爱情真情,但是因作者观念的不同导致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如果说《白》是一个传统说教劝诫的故事,那么《青蛇》就是一个现代的爱情故事。

三、两部作品的关联

通过比较发现,两部使用了相同素材的作品在很多情况下还是很有关联的,作为当时时代白蛇故事的代表改编作品,两部作品有继承之处也有彻底断离之处。

1、《青蛇》对《白》的“连”

《青蛇》还是写的是人妖爱情,这与《白》是一致的,主人公的身份没有变化。《白》可以说是白蛇人妖爱情故事改编里最典型最初的原型,所以《青蛇》继承了这一点,并且很好的利用了人妖身份来写现代的男女爱情纠缠故事,让欲望、自私、虚伪等等这样人性弱点以这样的身份夸张变形展示出来,以一种变异的关系来呈现了现代人的感情状态。以后有关的白蛇故事很大一部分就变成了人与人的故事了,白蛇故事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青蛇》没有这样做,它仍然继承了《白》中的人妖身份,并且正是这样的利用让《青蛇》的故事显得奇异瑰丽,富有神秘色彩和魔幻的魅力。

《白》中对爱情肯定的部分,并且把这种人类美好的情感写的更加复杂现实。虽然《白》是在利用情来说教,但是仍然是在书写真情没有否定真情,让读者对于白娘子有很大一部分同情心理,对白娘子追求向往爱情是持肯定态度的。这样的态度与情感也引起了后来作家读者不断发掘深入,从明代的《白》到清的《雷锋塔奇传》甚至近代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都不断突出深化了白娘子的深情,形象也变得越来越善良高贵甚至完美,从一个妖的形象不断演变成完美的人,法力无边且乐善好施的神仙,这些都是对于经典故事《白》中真情的肯定与深化。《青蛇》抓住了对于真情书写这一的主题,虽然在嘲讽爱情,书写纠缠,但是目的还是为了给当下人们一种思考,一种反思,希望唤起对真情的重视与追求。这是《青》对《白》精髓的继承部分,是两者相“连”的精神核心。

2、《青蛇》对《白》的“断”

真空爱情故事范文3

一、规则的语境依赖性

语境可以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对于《奔跑吧,兄弟》之《穿越时空的爱恋》(2014年11月21日播出)而言,情境语境就是指游戏语境;而文化语境就是指它所依赖的游戏之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基于《穿越时空的爱恋》本质上仍是电视游戏类节目,因而可以将它的文化语境分为以下层级:节目语境、频道语境、广播电视语境、大众传播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认知背景语境等。除了节目语境之外,其他语境都是节目的外部语境。相对于节目语境而言,其他层级的电视语境都是客观存在的,所有节目都受到这些语境的制约。而我们在这里提到的语境,是节目语境之中更为细化的具体语境。换句话说,我们是以《穿越时空的爱恋》为游戏文本,分析该文本内部蕴含的游戏语境。

《穿越时空的爱恋》中具体包含了四个层级的游戏语境:虚拟的认知背景语境、虚拟的社会文化语境、虚拟的故事语境和游戏自身的规定性语境。节目开篇讲述了“骑士鲍斯将宝石‘海洋之心’赠送给爱妻艾琳娜”的故事,故事虽然是虚构的,目的是为了让观众对于“海洋之心”有一定的认知。这个故事便是本期节目虚拟的认知背景语境。大上海发生的故事则是该游戏的社会文化语境,“宝石丢失案”的故事内容本身与1993年大上海的风格十分贴切。认知语境和社会语境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极具浪漫色彩的背景,赋予游戏以趣味性,在短短几分钟内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宝石丢失案”这一事件中详细地介绍了当事人的身份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赋予了游戏参与者以具体的角色身份――这就是游戏的故事语境。至于游戏规定性语境自然是指游戏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则等。游戏必然都有游戏规则,但是属于游戏自身的特定社会文化语境和认知背景语境却不是所有游戏都有的――《穿越时空的爱恋》的趣味性恰恰在于此。

在整体规则明确的基础上,游戏并未脱离节目为游戏虚设的社会文化语境。在游戏的进程中,社会文化语境“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游戏规则之中,让观众浑然不觉。在第一轮游戏中,游戏规则的设置是与节目的故事语境相契合的。故事中王祖蓝是小丑,因而他的游戏规则是“10秒内喝完可乐,且在20秒内”不打嗝。这一规则设置使他“面部表情丰富”、丑态百出,真正契合了小丑身份。故事中的海泉是车夫,车夫拉车时双手被占用。因为其游戏设置就是“不用手,抖掉全身的便利贴”。第三轮游戏中,编导在电话中增设了“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身高超过一米七就会被淘汰……”等游戏规则让参与者和观众不知所以。表面看来,这种模糊的指示性语言让整个游戏充满了悬疑感和紧张感。一旦谜底揭晓,人们恍然大悟。如果将这些信息放在游戏预设的故事语境中去,一切难题都将迎刃而解。从语言学角度来说,人物的语言、行为与其特定的角色身份相符。《穿越时空的爱恋》正是利用了这一原则。游戏中,参与者不能做与他们角色身份不符的事:陈赫是不苟言笑的百乐门舞厅老板,因而一笑就会被淘汰;海泉是不能偷听客人谈话的黄包车车夫,因而一回头就会被淘汰……游戏与虚拟的故事语境高度契合,回归到故事语境便能读懂游戏规则。脱离游戏虚拟的故事语境来看待游戏规则将无法提示信息的真正语意。只有放入将其放入虚拟的故事语境中思量,答案就变得清晰明了。

二、主题的互文性

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这就是“互文性”。互文性的对话主要涉及三个层面:文本的对话、主体的对话和文化的对话。“文本的对话”和“文化的对话”在《穿越时空的爱恋》中有明显体现。

(一)多文本对话

1、游戏与影视剧的互文

《奔跑吧,兄弟》的多期节目都有相对应的中国电视剧或电影,比如第一期《白蛇传特辑》对应《白蛇传》、第二期《寻找前世情侣特辑》对应《还珠格格》等。本期《穿越世纪的爱恋特辑》,从节目名称来说,与电视剧《穿越时空的爱恋》相互文,主打“穿越”概念;从节目内容来说,与电视剧《情深深雨鳌废嗨疲讲述了歌女与阔少之间的爱情故事。这种互文性为游戏语境的设置提供了便利,影视剧中浪漫的爱情氛围由此被带入游戏中,强化了游戏氛围;影视剧提供的故事背景也使得游戏的整体结构更加完整。

2、本期节目与早期节目的互文

在叙事性增强的同时,电视综艺游戏的连续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从整体形式上来说,《奔跑吧,兄弟》无疑是一部“系列剧”。然而,这部“系列剧”常常将上期节目的亮点搬用到下期节目中去加以放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期节目里第二轮拍照游戏的规则是:拍照时要噘起嘴。在兄弟团成员们纷纷不满时,编导“善意提醒”上期节目中邓超噘嘴进行人工呼吸的一幕。上期节目的精彩看点与本期节目的游戏规则互文,将笑点延续到了本期。与普通的、干巴巴的游戏规则相比,这一设置明显多了几分趣味。

(二)文化的对话

互文性不仅适用于相同文化背景下的文本,同时也存在于跨文化的文本之间。所谓“跨文化”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定义的:从横向的空间角度来看,它可以指不同民族、地域文化之间的互文;从纵向的时间角度来看,它指的是当下文化与“先前文化”之间的互文。这两种形式的可跨文化互文在《奔跑吧,兄弟》中均有体现。横向互文在本期节目中体现并不十分明显,本期节目更多的采用了当下文化与“先前文化“互文的手法。

“穿越”这一概念本身涵盖跨时空的意味。前文提到,游戏的文化语境就是1993年大上海的文化背景。除了语境设置外,游戏进程中的各处细节也都体现当下游戏与先前文化的互文。寻找宝石过程中编导为兄弟团提供线索的方式是通过“老式电话”,这种老式电话自身的文化特质为游戏增添了神秘感。而“报箱取报纸”、“从报文中解读出线索”等方式也与1933年大上海的谍报文化十分契合。大上海的文化特质为游戏披上了华丽的“年代风”外衣。除此之外,宝石项链本身就是一个超时空的存在。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亚瑟王时代,“海洋之心”项链就已经存在,并被赋予了“爱”的意义。从公元450年到1933年再到2014年,“海洋之心”项链跨越千年。以“海洋之心”为线索,三个不同时代的爱情故事何其相似――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终将分离。从此角度来说,游戏的结局是既定的。既然游戏与“海洋之心”相关,那么郑恺与伊一这对“游戏情侣”最终必会分离。

三、会话的多义性

游戏真人秀与角色扮演类网游的不同在于参与者的主体性。《穿越时空的爱恋》有真实的参与者,因而也就有了真实的会话情境。在真实的会话情境中,话语解读和会话原则的灵活运用为游戏增添无限趣味。

(一)多意义层级下的话语解读

本期节目的第三轮游戏是淘汰制,最终胜负是在淘汰他人的基础上才能决出的。游戏中,兄弟团成员们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两两相遇之时,如何进行良好沟通、正确解读他者话语的真正含义成为了必备技能。否则,极有可能被人钻了“语言的空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王祖蓝与海泉相遇时相互提出了条件。海泉说,“如果我站直了还没死的话,你会怎么做?”王祖蓝说,“那我脱鞋”。表面看来,二人的对话信息量相等。如果站在海泉的角度,用意义层级理论来分析一下王祖蓝的话,又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原话意义层级分层解读会话意图

“那我脱鞋。”

内容让我知道,如果我站直,他就会脱鞋。

言说行动作出允诺,以此想让“我”站直

活动我们正在游戏,做出此动作则有可能被淘汰

关系他是我的对手

自我写照我是游戏的参与者之一,我也想淘汰掉他

文化模式寻宝模式中,我是“车夫”,我与他是对手

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背后隐含了多层级的复杂含义。值得一提的是,海泉缺失了在“自我写照”和“文化模式”层面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与王祖蓝相比,他的“自我写照”是模糊的。王祖蓝在这段对话中隐藏了重要信息――王祖蓝脱鞋不会被淘汰。王祖蓝自己已经明确了这一信息。然而这一刻意隐瞒、“假意”允诺使得他在游戏中悄然占据了上风。海泉则并不知道自己站直了是否会被淘汰,他并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同时,海泉也没有充分投入到文化模式语境中去认知自身和了解对方。若是他能充分理解“车夫”的话语身份,就能推测出“自己”的淘汰规则。如此,这段会话中的双方才能势均力敌。

(二)“违背原则”的会话

“为了保证会话等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交际双方必须共提供遵守某些基本原则,即合作原则。”①合作原则分为四条:质准则、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该游戏的规则设定和游戏成员之间的沟通话语中都出现了大量违背合作原则的现象:

第一,部分兄弟团成员在游戏中的交谈中违背“质准则”以骗取他人信任。比如,在拍照游戏中,邓超假意说要与王宝强等人合作,却趁其不备将其推下水。

第二,部分游戏规则设定违背了“量准则”以制造悬疑感。“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就会被淘汰”――此种格式的规则本包含两个关键信息:行为人和行为。然而,该规则的表述中,刻意隐藏了行为人这一关键信息。因此造成了语义模糊,造成了理解苦难,使观众不由得大呼“烧脑”。

第三,部分游戏规则设定违背了“关系准则”。比如郑恺、海泉等人找到了报箱里的报纸。从对话角度来看可以将此段内容看作报纸与海泉之间的对话。海泉:“请问如何才能淘汰郑恺?”报纸:“荣丰百货大少因车祸去世。少爷素不爱拍照。这是家中存留的唯一旧照。”这表面上看违背了“关系准则”,报纸提供了与问题不相关的信息。当然,事实上并非如此。通过充分结合多层级意义和多层语境对这段进行分析思考,海泉成功解读出了其中的含义――郑恺不受其他条件约束,他的“致命弱点”是照相。

第四,还有部分游戏规则的设定违背了“方式准则”,造成了歧义。比如说,“你们当中有个人,身高超过一米七就会被淘汰。”起初,这条规则被兄弟团成员把“身高”个人的自然身高,所以他们都“猫着腰”。这条规则真正的含义是,“利用任何方式使某人头顶高过一米七就会被淘汰”。由于话语歧义,使得兄弟们造成误解,每个人不得不猫着腰走路。直到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之后,才合力将王祖蓝抱起来,使之高过一米七,成功将其淘汰。(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注解:

① 冉永平[编著].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2次印刷.P56

参考文献:

[1] 维特根斯坦[著],李步楼[译].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8页.

真空爱情故事范文4

【关键词】镜头;造型;声音的空间;意识;表现意识

《云水谣》把故事设置在真实的重大的时代背景当中,通过两三个人物的命运,映照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不仅显示出厚重的历史感,而目展现了对爱的尊重和坚守。

一、镜头的运用

影片开始就采用一系列的特写镜头:风雨飘摇船上的陈秋水泪流满面、雨中缓缓前行的车轮、守在雨中的王医生的无奈眼神、王碧云手中紧握住的纽扣,在扣人心弦的乐曲声中将人们面临生离死别时的心态以影像感性呈现。尤其是采用推镜头的处理方式所展示的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的孤船,预示了他们的爱情之舟艰难感伤的行旅。影片采用一个长镜头展示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台北街头景象:擦皮鞋的少年、吆喝的卖报人、皮影戏、以及横行的兵痞等等,隐喻了台湾表面太平景象下的飘摇动荡的局势,为爱情故事的发生预设了政治动乱的时代背景。影片又暗示了陈秋水和汪碧云的爱情受到门第束缚。在拍摄陈秋水进入王家的镜头时是俯拍的,将一种居高临下的王家气势显示出来,继而王母与陈秋水谈话时的优越语气与腔调,特别是王母问及秋水家境时,秋水本能地将没有穿袜子的双脚往后缩的细节处理,都巧妙地预示了门第观念对纯真爱情的压抑。

影片移动摄影拍摄了王碧云的工作室:发黄的像片、雕花的花瓶、老式的时钟等构成了古色古香的情调氛围,暗喻了王碧云对过去的感伤恋情的回顾与眷恋,回忆带有温馨而感伤的情调氛围。影片叙述上采用现实与历史时空的穿插方式,并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引领叙事展开的角色晓芮--王碧云的养女,创作者的意图由晓芮传达给观众。影片通过晓芮的不断追问与寻求直逼悲剧爱情历史的真相,显示了创作者深入探究人类灵魂中的漂泊心态给爱情所带来的深深伤害的勇气。

在王金娣与陈秋水定情的那一刻,亲吻变得异常沉重,360度的移动摄影毫无保留地展现出两人的爱的艰难,泪水淹住他们的脸。光线半明半暗,这既是两人新生活的开始,又表达了陈秋水难以忘怀海峡那一端的真正的王碧云。看到这样的场面,我们久久不能平静,为主人公的刻骨铭心的情感而流泪,因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而难忘。

可惜的是,爱情达到极致时,幸福戛然而止。秋水和金娣遭遇雪崩,两人的面部表情凝固,镜头对秋水的面部特写其说是表现了他面对突如其来的雪灾的无奈,不如说是表达了他内心的不甘。

二、造型艺术

《云水谣》中运用服装和声画造型等手法为阐释特殊年代里的爱情提供了多层面的表现空间。

服饰的安排为《云水谣》的爱情进展发挥了表意功能。陈秋水认识王金娣以后,虽然坚守与碧云的爱情誓言,但是编导已经从某些叙事元素上为他与王金娣的结合作了铺陈。在秋水去高原之前,金娣来看他并表示自己的不舍之情,两人的着装都是传统的白衬衣,暗示着两人的结合。

片中展现陈秋水家乡西螺的画面是唯美的,涓涓流淌的溪水、吱吱的水车、清石小路,秋水和碧云在这里自由快乐地度过了两人生命中唯一一段温馨、美好的爱情时光,未受外界侵扰的乡村美景暗喻了爱情的坚贞,纯净。

影片中在屋顶上空飞来飞去的鸽群意象,以及影片最后那飞翔于雪山云间的雄鹰意象的展现,似乎都在隐喻着陈秋水灵魂深处的漂泊心态,人物灵魂深处因安定与漂泊的矛盾冲突所带给爱情的深深伤害予以控诉,揭示,从而使人类灵魂中的安定与漂泊之问的矛盾在爱情的呈现上予以影像外化。

回到现实,作画成为老年王碧云对过去的追忆方式,她的所有的记忆都留在了过去,所有的情思都献给了过去。过去的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的守候,寻找使她只能生活在过去回忆的时空里,从而形象感性地呈现了人类爱情中的安定,漂泊的矛盾冲突对人的极大伤苦。影片结尾处,白茫茫的雪山在老年王碧云的画上变成红色,红得惊人,浓烈的用色令人心碎。

三 、声音的空间意识与空间的表现意识

电影具时间和空间的高度综合性,电影的声音不是为了单纯地再现现实,而是为了表现情绪与思考,因此特别要强调的是声音的空间意识以及空间的表现意识。

《云水谣》的声音不只是注重于写实或者造型,更注重于表现,空间意识以及空间的表现意识是这部影片声音创作和制作的核心。音乐的空间、对话的空间,还有自然空间和背景空间,都不仅仅是用来写实的。

在电影的声音创作和制作中,空间更多地表现为横向的思考,在影片中一个个段落的空间构成中,更要强调电影声音的空间构想和空间制作。在《云水谣》里,即使是房间里只有两个人对话的场景,同样也要有空间背景声音的存在,把环境立体化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引起主观或客观的矛盾,从而产生心理干扰。

"画外空间的延伸和表现"在本片中同样值得深究。影片开头,王碧云从外面推着自行车回来,听到陈秋水正在楼上给她弟弟讲课,那个声音让人感觉是从楼房后面很高的地方传出来的。这段声音据说是在拍屋内戏时录的,后期再做出的空间感来放在那儿的。王碧云到乡下去找陈秋水,在乡间的路上会听到很远的鸡鸣声、附近的牛哞声和流水声等,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栩栩如生的乡村油墨画。从生活真实来讲,那个地方不一定会发出美妙的潺潺流水声和水车转动的空间混响声,这就是一种写意的真实,艺术上的真实,情绪上的真实,为王碧云和陈秋水的美妙的爱情写下了最真挚的一面,也为后来的两人的分离,对爱情的忠贞做了最贴切的速描。

时代音响在全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抗美援朝时期的《志愿军战歌》,的六字真言吟唱等这些音响素材为了符合影片故事本身所要展现的情感,被创造者改造成具有那个时代意蕴的旋律。

四、结语

《云水谣》正是通过灵活的多角度镜头运动的方式,空间造型艺术的意蕴传达,以及声音的空间意识和空间的表现意识,向观众传达了一个时代的人物价值观。透过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全面的展现在众人面前,这种表现手法得到一致好评,其创作经验并为之后影片所借鉴。

【参考文献】

[1]张菁、关玲,《影视视听语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真空爱情故事范文5

微电影的叙事策略

作为一种受众群体广泛的个性化展现形式,微电影从专业创作走向草根秀,虽然它没有采用古装或神话等院线电影所亲睐的路径,但其题材已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爱情和怀旧等传统主题与微博等热点话题并存。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微电影中的爱情主题涵盖乐观、积极的现代爱情观与纯爱的传统爱情观。比如,《缘定今生》系列爱情微电影以爱情为主线,以“一样的完美结局,不一样的恋爱感动”为主题,致力于寻找并传递当代纯真爱恋故事,把最平民、最“草根”、最普通的真爱故事还原到银幕上,以此积极倡导现代年轻人学会和懂得珍惜爱情,并崇尚“相约相守,白头偕老”的爱情,触动人类唯爱本性,传递爱情至纯真谛。而“怀旧”是人类的一种原初情感。现实生活与美好愿望的巨大落差往往会迫使人们进行精神的自我救赎。救赎方式的其中之一便是怀旧,即反复咀嚼、品味往昔留下的美好记忆,以抚平痛苦、聊以。《老男孩》是微电影运动形成的一股流行文化热潮代表作。它讲述了两个普通男人的梦想之旅,结合杰克逊、李春波、校园氛围等时尚元素以及小人物在现实面前的尴尬但仍然不愿放弃梦想,当青春逝去之后在浮华的物质世界中的生活状况等其他元素,以不失幽默的镜头勾起观众对儿时梦想的回忆,从而实现了微电影与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在热点话题方面,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人们带入一个“微时代”。“微信”、“微旅行”、“微小说”及“微社区”等冠以“微”名号的事物已开始入侵人们的生活领域,也蔓延到艺术领域,当然也包括微博。比如,由《目击者》、《私信》和《@谁谁》组成的《微博有鬼》三部曲式由灵思影视网络中心投资拍摄全球首部微博电影。该系列微电影讲述了三个风格迥异的故事,从多个角度揭示了全新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生态和复杂人性,以期藉此片唤起网民对微博应用进行理性的思考。

电影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除了归因于其深刻的主题外,电影叙事的节奏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任何叙述媒介,特别是电影都离不开节奏。作为时间和空间艺术的电影,其节奏是影视艺术的重要造型手段,能够增添影视的艺术魅力,可以创造气氛和表现情绪。在影视中,节奏的快慢与激烈的呼吸和心脏的悸动完全一致,使存在于有机的节奏强度和艺术的节奏强度之间的一定关系更加强化。对于微电影而言,叙事节奏十分富于特征,并且有效。微电影的三大显著特征之一是放映时间超短。在短时间内要对一个故事进行完整、清楚的叙述,紧凑的叙事节奏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微电影不可能严格遵循传统影视所采用的背景—发展—高潮—结局的一般模式,它必须突出高潮部分而压缩其他部分。以微电影《一触即发》为例。在短短90秒的“微时间”内,影片的男主角在一次高科技交易中刚在酒店现身,便遭遇敌手突袭。为了将新科技安全转送至安全地带,男主角联手女主角施展调虎离山、金蝉脱壳等计策,几经周折最终成功完成任务。该影片时间虽短,却糅合了好莱坞大片的叙事风格,高速追逐、爆炸等元素,剧情可谓扑朔迷离、悬念重重,画面惊险刺激,叙事节奏明快、紧张,从而使影片更容易达到其制作效果和目的。

另外,从叙事策略的角度看,对于微电影而言叙事主题和叙事节奏均离不开叙事环境的创设。新媒体平台对叙事环境的构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可以说,网站的多媒体元素成功地构建起和影片并行的叙事环境,它提供了影片之外的种种背景资料。网站上大量的写实素材为影片剧情的正式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故事的叙述做好铺垫,成功引导观众进入角色期待状态。通过对网站的点击,网民成了影片先行的叙事主体,各类“真实”的多媒体素材起到了无中介的客观叙述作用,参与者的主动探索相当于一个非线性的第一人称的叙事过程。网站叙事环境的创设凸显了影片先期叙事的层次感与生动性,人物与事件从而被雕琢得更加丰满。

微电影的叙事形式

在叙事作品中,内容等要素通常并不能自行显现,它总是要通过相应的形式来发挥效果,借助于相应的媒介力量,并通过一定的手段与结构,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电影叙事学不仅吸收和运用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而且还借鉴和参考了文学叙事学长期积累的经验与方法。与此同时,还充分考虑到电影的特点,将电影技术因素作为叙事因素来考虑,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只将故事结构和人物性格变化过程作为叙事因素的局限,使电影叙事研究从一般研究阶段深入到定量分析阶段,更加具有系统性与科学性。

依托网络的微电影既采用了传统院线电影的叙事方式同时又致力于挖掘与开创属于自己的叙事方式和表达形式。与其他院线电影一样,线性叙事是一种非常传统的叙事手法,是最经典的情节结构或者说戏剧结构模式,其特点是叙事在时间上的演化和展示,它往往是构造单纯的故事情节。叙述时间上的单线展开,也使这种结构的叙述进程与现实生活的实际流程保持着契合性,能使观众产生较大程度的幻象认同。

因为在叙事结构上的简单明了,其线性结构反而更要注重设置圈套、悬念等叙事技巧,通过种种铺垫与照应来揭示或暗示叙事信息,强化叙事张力,以达到操控观众的心理与情感的目的。所以这种线性叙事就显示出一种故事性强的美学特色,即总是以曲折动人的故事作为主导来刻画人物和传达审美的或哲理的意图。不过,各种非线性叙事手法在小说和真人电影中慢慢普及,并且逐渐得到观众认可的同时,其他方式也融入影片以激活线性叙事,寻求更多的艺术表现力,如在线性叙事中加入倒叙、重复叙事、交叉叙事以及插入叙事等。线性叙事方式以因果式线性叙事最为常见,此外,还有散文式结构和时空交错式结构的叙事方式。

散文式结构一般强调纪实性特征,不注重情节的完整和因果链,因此片段之间不存在必然的依存关系。其取材虽散却主题明了,侧重于抒写真情实感,不虚拟情节和设置人为的戏剧纠葛,没有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其叙事艺术在于着重营造一种韵味和情绪,形成一种诗化的意境,而叙事方式更能引起观众对故事深层内涵的思考。比如微电影《我在泉州遇见你》。这部由华侨大学在校生创作的微电影以散文式手法讲述了两对年轻男女在泉州相遇相恋的美好故事,片子采用闽南语配音,场景覆盖泉州的大街小巷,如胭脂巷、东湖、西湖、承天寺等。短片播出后旋即引起网友众多感叹。而时空交错结构的叙事方式指的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对时空跨度大的生活事件进行大刀阔斧裁剪的叙事结构。叙述中不断插入人物的回忆、想象等,展示人物心理活动。

视点在客观、主观之间转换,兼有客观叙事性和主观抒情性作用。它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结合起来,形成多时空跳跃的结构。这种时空的跳跃性缩短了时间跨度,带来叙述形式的变化和内容的扩充。这种方式如果能够避免叙述和表达上的模糊和杂乱便会产生强烈的叙事风格。比如,微电影《回到过去说爱你》大胆融合了悬疑和穿越等元素,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令网友在时空交错中目睹了一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提醒年轻人要学会珍惜。受电脑屏幕、手机屏幕的限制,微电影的画面构图及其潜能的挖掘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微电影可以利用影片结构方法时空关系格局变化以弥补其在画面构图等方面受到的局限。

可以说,在挖掘影片结构方法时空关系格局变化方面,微电影存在着更多的创新机会,也展现着其开放性特征。对于院线电影来说,在电影的实际叙事过程中,不可逆性是故事时间的重要矢量特征。故事情节的发展必须按照既定时间的先后顺序,事件的发生须在逻辑上具有实际上的承继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导演的言说方式决定了故事时间与情节时间依托关系。通过院线播映而实现的银幕时间使电影叙事方式受到很大的局限,观众只能凭自己的想象力去猜度电影非线性的叙事意图。而网络多媒体等新媒体播放平台则将叙事时间变得更加“自媒体”化。自媒体消解了受众与微电影的距离。

每一个人都可以及时、独立地参与进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实际上这也将传统院线电影“面对点”的放映模式转变为“点对点”的对等模式。具体来说,由于微电影在新媒体平台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叙事上就可以在主线外设置庞大的支线,让每一个网民上传自己心目中的支线故事,共同汇聚成一个庞大的网络剧生活体系。甚至可以根据这些支线故事进行再加工,融合到主线故事中,形成网络剧独有的网状叙事结构。这样的话,在微电影话语叙述方面,其节点便并不一定呈现线性排序,有可能被打乱后重新组编,但在整体上仍旧能够表达故事发展的逻辑关系。这样,微电影受众群体通过“用户界面”完成人与信息系统之间的交互行为便具有了可能性。

与院线电影相比,独特的交互性体现了微电影极强的开放性特征。人们可以通过对微电影叙事艺术的细致挖掘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影视叙事模式,微电影打破了影视制作专业门槛的局限,为人人参与并享受其中创造了条件。微电影所具备的灵活便捷的展示和沟通平台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结语

真空爱情故事范文6

[关键词]《泰坦尼克号》;叙事策略;蕴涵分析;具体阐述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好莱坞的电影在世界电影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因为好莱坞的电影总是能够给人带来一种较为强烈的感受,并且能够通过影片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起到一种积极向上的作用。而本文主要分析的是《泰坦尼克号》这部影片,该影片是美国好莱坞电影事业中的一个巅峰之作,影片同时具有史诗的品格和创世纪的特征。该部影片创造了惊人的票房成绩,这样也表明该影片所具有的影响力。正是由于《泰坦尼克号》这部影片,使得美国好莱坞电影事业达到了世界电影史上的最高点。影片中不管是对出现事故时的悲情气氛的渲染还是对浪漫爱情的描绘,都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从而使得整部影片成为好莱坞电影史上不朽的传奇之作。

一、对于《泰坦尼克号》影片叙事策略的分析

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主要采用的是叙述的手法,整部影片呈现出来的是以主人公叙述往事的形式,具有强烈的追溯性色彩。而影片中通过主人公露丝的回忆,讲述了露丝与杰克之间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恋直到最后的生离死别的整个过程。整个过程都是通过露丝的回忆进行展开的,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整部影片在结构设计上就显得很新颖。而在《泰坦尼克号》影片中还采用了断裂的手法,这样就使得影片的叙述语调改变了,进而有效使得影片的叙事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了扩展,这样就使得整部影片在视觉中呈现出一种现实与历史的纵横交错的景象。而整部影片叙事就是在这种现实性与历史性之间的交错、对话和补充中油然而生。除此之外,《泰坦尼克号》并没有因为采用断裂手法而使得整部影片显得很零碎,恰恰相反,整部影片通过对主人公回忆性的片段进行有效的堆砌和组装,这样就使得影片给人一种舒服优雅的感觉,进而大大提高了影片的效应和厚重感。

在《泰坦尼克号》这部影片中采用了大量的时空交错手法,不断通过闪回镜头的切换,将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进行不断的交错转换,这样充分表现出影片中故事的悲剧性,进而有效表现出主人公露丝对于那段故事的一种悲伤和难以释怀的情绪。影片中所叙述的爱情故事正是因为这种关系使得其表现出来的感情不同于表面上的层面,而是充分表现出一种心灵上的碰撞和冲击。影片在结尾处所设计的场景,杰克在海水中被冻得一直发抖,但是依然微笑着用温柔的语气对躺在木板上心爱的露丝讲述着他童年的故事,并且还对两个人的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而就在他们的周围,充斥着无尽的海水和即将濒临死亡的人们。这种场景的塑造给影片蒙上了一层深深的悲伤感,进而有效扩展了影片的意义范围,从而使得影片意味深长。与此同时,在影片中的故事即将达到高潮时又会将镜头快速闪回,这样会提高吸引力,使得影片的视觉层面上升了一个台阶,更加为影片的故事情节提供一种百转千回的审美效果。

《泰坦尼克号》影片中,对于画面和情节的精心制作,充分调动了影迷的积极性,影片着重创造一种艺术浓郁的意境,这样就为故事的发展情节埋下了伏笔,从而为故事的曲折性以及悲剧性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而影片中主人公露丝表露的深情也为影片增添了浓郁的悲伤气氛,由此更好引导观众去体会和领悟影片的思想灵魂和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真谛。

二、对于影片中爱情和死亡的分析

该部影片主要是以时间为线索,由主人公露丝的叙述为主体展开的。而影片中叙事的行为总是和影片的主体相联系,但是一旦叙事的行为拥有了主体性,那么就要和周围的环境发生矛盾和冲突,而通过不同的矛盾冲突也就导致了不同的行为形式,对影片中的这些不同行为形式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进而能够对影片中所要表现出来的意义和思想进行充分的感悟。

《泰坦尼克号》影片中主要记录的是整个沉船的过程,而在沉船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出的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并且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剧情中,充分诠释了这种爱情故事的真谛。影片在真实的历史事件基础上巧妙穿插了一个具有唯美浪漫特点的传奇爱情。与此同时,在爱情传奇故事进行发展的过程中还将轮船的下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进而使得整部影片中的爱情更具有合理性和真实性。通过影片的完美诠释,使得杰克和露丝之间的爱情故事得到了完美的升华。《泰坦尼克号》成功塑造和诠释了杰克和露丝之间的生死爱情,从而充分激起了观众对于爱情的热情和对传奇性生命的渴望,因为世界上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够引发众多观众的共鸣。对于整部影片而言,不单讲述的是一场冰海沉船的事故,更在讲述一个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而事故发生的海滩不仅为唯美爱情的产生和事情的灾变提供了发展条件,而且还对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起到了良好的催化作用。从这一方面看,影片远远超出了一般灾难片的范畴,而成为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一个让观众久久不能忘怀的传奇爱情故事。因此本影片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

《泰坦尼克号》这部影片是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展开的,但是电影并没有对历史事件的灾难性进行诠释,而是通过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对影片的内涵进行具体的阐述。而影片将死亡和爱情进行了巧妙结合,这也是影片不同于以往灾难片的独特魅力所在。死亡,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恐惧的,人们想尽一切办法想要逃避死亡、延缓死亡,这也是人们对于生存的渴望意识。但是人们对于死亡也充满了好奇,但是谁也不能真正体验死亡,这样人们就会采用艺术的形式来体验死亡,同时也会通过艺术的作品来使人们对体验的死亡产生恐惧。这样不但可以有效促进人们对于生命的珍惜,还可以使人们对于生命的真谛得到充分的理解。因此在《泰坦尼克号》影片中,真实性的场景再现,使得观众充分感受到了死亡带来的恐惧和紧张,进而使得观众对于生命的存在意义得到充分的领悟。

三、对于影片中的历史情景和现代的描述分析

电影《泰坦尼克号》对真实的历史情景进行了高度的仿真,通过电脑的特殊处理对当时事故的情景做出了逼真的效果,进而为观众提供了当时事故发生的真实的场面,从而制造出一种身临现场的感觉。电影无论是在轮船的外貌形状上还是对整个场面的构建上都非常逼真。这样就能够使得观众充分感受到灾难来临时的感受,使得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本部影片主要采用的是叙述的艺术手法,通过主人公露丝的具体叙述,使得整部影片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性。

影片还对轮船的遇难进行了现代改写,重点对历史灾难和现代的爱情进行有机的结合。影片通过对历史事故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的一种虚设,来表现出一个现代唯美的爱情故事。再加上影片对历史事故的逼真模仿,有效加大了整部影片的视觉效果和震撼效果。这也是《泰坦尼克号》赢得了巨大的票房的原因。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不会引起观众多大的兴趣,但是如果这个爱情故事发生在巨大的历史灾难前,那么爱情故事就变得不再老套,而具有唯美和浪漫的色彩。因此,影片的成功之处也就在于将爱情故事加在巨大的历史灾难上,从而使得爱情故事不再单调。而影片主要是通过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现代人对于爱情的观念为出发点,制造出一个符合现代人口味的爱情悲剧。

《泰坦尼克号》虽然是以真实的事故为素材,但是也可以冲破以往的纪录灾难片的束缚,有效对信息时代的工业化文明的成果加以利用,充分展现出一场美轮美奂的爱情故事。由此可见,巨大的历史性事故不单单是一个灾难,而且还使得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成为发光点的重要工具。虽然巨轮沉向了无尽的深渊,但是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始终不会沉沦。当巨轮遇到冰山的时候,经过了长时间的骚动,无论是有钱人还是贫困者都面临着生死的考验,所有的秩序、规范都全然崩塌,生存成为人们当时主要的追寻目标。而当海水无情冲击着巨轮的各个地方的时候,巨轮上的人们不断进行求生,因此巨轮上一片混乱。而在此时有序的指挥就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对人们的一种有效的拯救。而在有序的指挥下,一直坚持着一个原则,那就是先救妇女和儿童,这也是人性的一种体现。这部影片还对人们面对死亡的观念和态度进行了叙述。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影片通过对爱情、灾难中人们的人性光辉的阐述,有效缓解了人们对于灾难、对于死亡的恐惧。影片中感人的场景颇多,通过灾难,大家冲破了地位的枷锁,紧紧地团结在了一起,大家患难与共,风雨同舟。而最感人的就要属杰克和露丝在甲板上,双臂展开的画面,这种对死亡的释然和淡定充分展现出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泰然。这种唯美的画面给人一种祥和与柔美。而当巨轮撞击冰山的时候,杰克为了救露丝而自己被活活冻死,这样的感人情节使得人们潸然泪下。这种伟大的爱情不但使得观众对于爱情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而且还对整部影片的悲伤色彩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哀愁。

四、对于影片中现实和浪漫的分析

《泰坦尼克号》从题材来讲,主要是纪实片和浪漫片的统一。它不但真实还原了历史事故,而且还构造一个牵动人心的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对于纪录片而言,主要是通过电影的描述,机械地将历史性的事件运用现实的手段记录下来。纪录片着重于对客观现实的重复和仿真。纪录片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客观的历史事实。“泰坦尼克号”的沉陷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故,对于这一事件中的场景绝对不允许进行随意的假想,所以《泰坦尼克号》电影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尊重客观的历史事故。将真实的历史事故进行了惟妙惟肖的展示,使得观众能够真切感受到当时历史灾难的场景。《泰坦尼克号》影片不但对历史事故的真实情境进行了真实的展示,而且还注重历史事故的发生细节。这样就为整部电影的制作增添了本质的真实性。

《泰坦尼克号》这部影片不但对整个事件进行了真实的还原,而且还赋予了其浪漫的色彩。达到了现实与历史的唯美融合。

五、结语

本文主要对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叙事策略和蕴涵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对于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史来说,《泰坦尼克号》这部巨作已经成为整个好莱坞电影史上的一大亮点。《泰坦尼克号》影片在对人性、阶级、爱情的层面进行了着重的描述。影片通过对轮船上不同阶级的人们面对死亡时所表现的情绪和反应以及最后做出的行为,来映射出人性的光辉。影片主要歌颂的是杰克和露丝浪漫和凄美的爱情,他们之间的爱情在面对生离死别之后凸显出了最珍贵的部分,那就是永恒的爱情。《泰坦尼克号》成功缔造了一个传奇的故事,让人们久久不能忘怀。

[参考文献]

[1] 刘白玉.英文电影《泰坦尼克号》禁忌语翻译研究[J].电影文学,2008(06).

[2] 曾锋.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女权主义解读[J].电影文学,2008(03).

[3] 谢琼.浅论电影《泰坦尼克号》和《2012》的异同[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