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头马面范例6篇

牛头马面范文1

人们不禁要问:风光无限的“影帝”缘何从人生的巅峰骤然跌入谷底?在这种巨大的落差中,他挺过来了吗?如今,他的牛肉面生意做得如何?他的人生境遇,又给了人们怎样深刻的启示呢?

挥霍无度,风光无限的“影帝”身无分文了

向云鹏1950年出生在台湾省台北市一个普通职工之家。20岁那年,按照惯例,向云鹏去海军陆战队服役。三年后,向云鹏退役了,经人介绍,他和袁智蕙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的生活是甜蜜的,但向云鹏也面临着选择工作的问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向云鹏被武侠片导演鲍学礼选中,在影片《太极拳》中扮演一名只有几句台词的配角,向云鹏身手矫健,表现不俗,从此踏上了影坛。在随后的几年间,向云鹏从一名临时演员逐渐成长为一线红星。1980年,向云鹏凭借《乡野人》一片,获得了第1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的最佳男配角;第二年,他又因为影片《同班同学》获得了第1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的最佳男主角提名。

就这样,向云鹏红了。找他拍戏的导演络绎不绝。光1983年一年,向云鹏就拍了十六部戏。戏多了,收入也就高了。向云鹏一掷千金,在台北市市中心买了一套200平方米的别墅。向云鹏在影坛上走红后,他也因为交际、应酬染上了酒瘾。拍片间隙,向云鹏每天和一些酒肉朋友混迹酒吧之中,经常从晚上喝到天亮。一天最多能喝四顿酒,经常是喝完了这一拨,下一拨朋友打电话,他还去接着喝。而且每一桌酒钱都是向云鹏“埋单”。如果他喝酒时,碰到隔壁桌上有熟悉或者认识的朋友,他会帮那桌也埋单。袁智蕙知道丈夫向云鹏讲义气,心地善良,只是缺乏自制力,开始并没有在意。但时间久了,看到丈夫花钱如流水,动不动就一掷千金,而且身体也因为酗酒受到很大影响,不由得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有一次,向云鹏连喝了两天两夜的酒后回到家中,袁智蕙一边帮他洗漱,一边对他讲:“你交朋友要分清,哪些朋友你能交,哪些你不能交,因为有些是酒肉朋友嘛!”谁知,袁智蕙话音还没落,向云鹏就一个巴掌扇过去了:“朋友就是兄弟!你完全就是妇人之见。”然后就开始发起了酒疯,挥拳扑向了袁智蕙。

长期酗酒,不仅影响了向云鹏夫妇的感情,也让向云鹏的事业遭受重大挫折,再也没有导演愿意找他拍戏了。向云鹏备受打击,又来到了往日喝酒的酒吧,想借酒浇愁。他大喊道:“给我拿两瓶XO。”可喊了半天,却没有一个服务员为他服务。他气得把桌子一拍:“把你们的店长喊来,这是什么服务态度啊。”不一会儿,店长就来了,他用几近讽刺的语气说:“XO?你买得起吗?”“什么?我买不起?”向云鹏像往常一样掏钱包,可惜,此时钱包里已经没有一个台币了。店长鄙视地笑了笑:“你还真以为自己是一辈子的‘影帝’呢,我呸!”在众人的哄笑中,向云鹏被酒吧的保安轰出了门……

无药可救,昔日“影帝”三次致富均被挥霍一空

昔日风光无限的“影帝”,如今居然跌落到身无分文了,这让当时的台湾市民有了新的谈资。因此,向云鹏不敢出家门一步,生怕那些认识他的人会鄙视、嘲讽他。待在家里,向云鹏想着昔日的风光,再看看如今的落魄,内心充满着无比的失落感和挫败感。他整天向袁智蕙唠叨:“都怪我以前喝酒太猛了,才毁了自己的前程啊!”袁智蕙说:“现在知道错了也不迟,我们从头再来。”可无论妻子如何劝导,向云鹏仍然委靡不振。

以前在酒桌上认识的一位朋友得知向云鹏落魄的情况后,来到了他家,提出要和他一起开酒店。这位朋友说:“我看你在家待着也不是个办法,总得找个谋生的活儿干吧。”向云鹏怯怯地说:“我也想啊,可开酒店,我能行吗?”这位朋友把向云鹏肩膀一拍,说:“兄弟我看好你,你有很大的名声,而且你的朋友也多,你出‘资源’,我出管理经验和资金,我相信我们合伙,酒店肯定赚钱。”在朋友的劝说和家人的帮助下,向云鹏投入到酒店的筹备之中。很快酒店就开张了,由于向云鹏以前的影响力,所以酒店的生意一开张就好得出奇。然而,好了伤疤忘了痛,再次崛起的向云鹏又流连于觥筹交错之中,经常是花的比挣的多,很快酒店就陷入了财务危机。没多久,向云鹏一家的生活又陷入了窘境,最后,酒店关门了,向云鹏一家依靠向云鹏姐姐的援助而生活着……

看到弟弟一家穷困潦倒,姐夫也实在于心不忍。后来,姐夫决定带着向云鹏做生意――卖版权。那个年代,版权交易是个暴利行业,所以,向云鹏很快又致富了。

就在姐姐一家替弟弟东山再起而高兴时,向云鹏却再次登门借钱。“你的钱呢?哪里去了?”姐姐疑惑不已。姐夫到会计师事务所请了一位会计师去查向云鹏的账。查出的结果居然是钱被向云鹏喝酒喝掉了。这个消息犹如一记闷雷在姐姐和姐夫的头顶炸响。姐姐和姐夫气愤地扬长而去,他们决定再也不管这个弟弟了,他已经无药可救了。

1994年,身无分文的向云鹏在台湾实在难以生活,只好跟朋友借了40万元新台币带着妻儿来到了大陆。

抱着在大陆从头再来的念头,向云鹏首先在广州、上海等地做起了版权生意。向云鹏的姐姐得知弟弟又从头开始了,心中暗喜:弟弟这次应该会珍惜机会吧。于是,她把公司拥有的美国多部百老汇歌舞剧的版权交给了弟弟。向云鹏把这些歌舞剧出售给大陆的出版社,几年间又赚了几百万元人民币,向云鹏夫妇也在上海市区买了一套150多平方米的房子。

然而,好景不长,向云鹏再次旧病复发,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又一次在推杯换盏中,吃光花净,房子也因为还债卖掉了,身无分文的向云鹏走投无路了,只好再次去央求姐姐。姐姐这次彻底心灰意冷,她哭着说:“我不认识你,你不是我的弟弟!以后,你别再来找我!”

面对丈夫这种人生态度,袁智蕙实在是欲哭无泪,她说:“云鹏,我们离婚吧,这样的日子我实在过不下去了,你这样的做事方式,我实在难以接受。把孩子们留给我,我会照顾好他们的。”说完,不等向云鹏表态,袁智蕙就带着两个孩子提着行李回到了台湾娘家。向云鹏看到妻儿都离自己而去了,关起门来,痛哭了一场。

1996年的春节,向云鹏一个人在大陆,他去买回点酒和肉过了一个凄苦之年。他不知道自己现在路在何方,不禁想到了死。他写了一封信给妻子和姐姐,对她俩表示了深深的歉意,然后爬到九层楼顶,想两眼一闭,跳楼自尽。可当他站在楼沿上睁开眼睛想最后一次看一看这个世界时,他忽然间意识到,自己的死除了会给这个世界留下一堆粪土,不会换来任何价值……于是,他朝楼板狠狠地跺了一脚,退了回来。他为自己刚才的轻生念头感到羞愧,立即下楼回到出租屋里,撕了遗书。

春节刚过,向云鹏来到了上海街头找工作,这次,他彻底悔悟了,一定要混出个人模人样来。可年事已高的他,既没技术又没学历,哪里会有用人单位招他呢。几天下来,他一无所获。就在他垂头丧气的时候,他在延安西路看到一家建筑材料商店要招一个装卸工,求职心切的他没有多想,便走了进去。商店老板见他年近五旬,身体又虚弱,本不愿意用他,但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最后答应让他试试。建筑材料都很重,多年养尊处优的向云鹏哪里干得了这么重的活?就在试工的当天,向云鹏在往汽车上装刨花板时,手一软,刨花板掉了下来,险些砸了他的脚!见状,商店老板立即叫停,对他说:“算了,你别试了,我们可不敢用你。”

走出商店的大门,向云鹏忍不住流下泪来。

找回自我,当街卖牛肉面去

上海市西南部的闵行区和长宁区,是上海台商最集中的两个区。在闵行区和长宁区交会处的红松路上,汇聚着各种特色风味的台湾小吃。向云鹏之所以选择在这里租房子,就是因为这里吃得方便,而且实惠,满满一大碗牛肉面才3元钱,可以让他吃得饱饱的。

有一天,向云鹏因为找工作时太过劳累,感觉一碗牛肉面吃不饱了。于是,当面摊老板给他下牛肉面时,他对老板说:“多下点面,多放点牛肉。”老板看了他一眼,多抓了一些面条放进锅里,可向云鹏还是不满足,又说:“再多下点嘛。”这回却被老板笑眯眯地拒绝了。那天吃牛肉面的时候,也许是自己太饿牛肉太好吃了,向云鹏居然一边吃一边数起了牛肉的个数。一碗吃完了,他数出了是23个。这时他忽然想道:一大块牛肉可以切割成多少小块牛肉啊!而1斤牛肉的价格才6元钱,这利润又有多大呀!自己既然找不到工作,何不干脆就卖牛肉面呢?

说干就干,向云鹏立即买回了面条和牛肉,回到出租屋里便动手做了起来。可说来容易做来难,他第一次煮的牛肉哪有牛肉味啊,面条也被他煮糊了。他左想右想,也没想出个道道来,于是跑到小吃街去请教那个卖牛肉面的老板。谁知,那个老板将手一伸,说:“想学做牛肉面,容易!先拿200元钱来,包教包会……”向云鹏哪里掏得起这个钱!他转身就走,到书店买了一本书,自己琢磨起来。

从书上,向云鹏学到了卤牛肉的基本做法。以前,他感到这种极为普通的民间小吃做起来应该很容易,但看了书,特别是亲手实践后,他才感到每做一件事都非轻而易举。他一丝不苟地按照书上的做法反复实践,经过一个月的努力,不仅掌握了卤牛肉的方法,还学会了在面条八分熟时放进牛肉才入味,更重要的是他做出的牛肉面无论从外观上还是口味上,似乎都可以与小吃街上的牛肉面媲美了。

这天,向云鹏特意做了一碗牛肉面,用盒子装好,来到小吃街,请那个牛肉面老板品尝。老板品尝后,盯着他看了半天,才问:“你准备自己开店,还是想到别人店里当师傅?”向云鹏毫无思想准备,一时语塞。见状,老板急忙说:“如果你想当师傅的话,就到我们店里来好了。”听了这话,向云鹏心里有了底:这说明自己的牛肉面做得不错!他灵机一动,反问道:“可不可以先告诉我,开你这样规模的店需要多少钱?如果到你的店里当师傅,你会给我多少工资?”老板想了想,回答:“开我这样的店,至少要3万元,当师傅,我每月给你1000元。”向云鹏没本钱开店,便很爽快地答应来店里当师傅。通过这件事,向云鹏深有感触:家有万贯,不如薄技在身啊!

向云鹏在这里一干就是两年。2006年1月,老板见这个店缺自己可以,但如果向云鹏请一天假,顾客就明显减少,便很明智地将这个小店以2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向云鹏。当上了小老板后,向云鹏更加努力了。经过不断探求,他琢磨出了牛肉与手工面、刀削面、粉丝、苕粉、热干面等众多面食的搭配做法,生意越做越红火,每月的纯利润都在7000元以上。

日子好起来了,向云鹏决定把妻儿都接到身边来。

2006年3月的一天,向云鹏把电话打进了妻子的娘家,令他感到意外的是,接电话的竟是儿子。听到他的声音,儿子“哇”的一声哭了,抽泣着说:“爸爸,你还好吗?我们想你!”向云鹏听后,顿时热泪滚滚!他哽咽着说:“孩子,爸爸对不起你们!爸爸现在在上海有了自己的生意,爸爸这就来接你们!”听说丈夫在上海街头卖起了牛肉面,袁智蕙很不相信,她在电话里直嚷嚷:“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你装给谁看呢!”见妻子还是不肯原谅自己,向云鹏放下电话,立即飞回了台湾,拉起妻子的手就要带她来上海,他要让妻子看到他的悔改和决心!

当袁智蕙亲眼看到丈夫在厨房里汗流浃背地做牛肉面时,她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簌簌落下,她对向云鹏说:“我们一切重新开始,从头再来!”说完,一家人相拥而泣……

得到亲人的原谅和支持后,向云鹏的干劲更足了。为了牛肉面更好吃,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店里准备中午用的牛肉,他先将牛肉炒出来,然后再用炖上十几个小时的牛骨头汤泡到中午。另外,他还在牛肉里加上红酒以及一些独门配方,做出的牛肉面很有一种香味。而在上海要找好的牛肉,相当困难,向云鹏到处打听哪个地方的牛肉正宗,后来还是姐姐帮忙,托她在山东的一个好朋友,从山东帮向云鹏进牛肉。

牛头马面范文2

有一天,他跑到我的座位旁,对我说:“小豆子,我看你的数学已经到了非提高不可的地步了。你看看我,咱俩的距离拉得有多远?”

哼,谁要跟他近距离!

不过为了不让大班长太难堪,我嘴上说:“马得牛,你的数学为什么这么好呢?”

马得牛头一仰说:“嘿,这叫天才。天生就好,没有办法啦!像我这种人,数学好是很正常的,对不对?……”

他喋喋不休地说着,我不想再理他,便转过身去跟柳叶子说话。马得牛竟然一点儿也不生气,还扯着我的袖子说:“唐豆,你大概想了解我每天的食谱吧?”

“我为什么要了解你的食谱?”我问。

“聪明是跟饮食有关的。根据科学家……”马得牛又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

柳叶子故作忧虑地问:“马得牛是不是得了多语症呀?一

趁马得牛不注意,我和柳叶子溜出了他的视线。

等我们回来的时候,瞧见马得牛正在跟毕小松说话。毕小松一脸的紧张,望着门外,过了一会儿,终于忍不住问马得牛:“你说完了吗?我想去厕所。”

马得牛说:“就完就完。我刚才说的那种硬枕头呀,你一定要用!星期天,我陪你去买怎么样?我知道哪里的最便宜……”

毕小松说:“我…一”

可是,上课铃响了,老师走上讲台。

毕小松想跟老师说什么,却又垂下头不响了。毕小松胆子小。

课上到一半的时候,毕小松哼哼唧唧地哭了。

老师停止讲课,望着毕小松问:“怎么回事?”

毕小松缩在座位上,不肯说。

马得牛自作聪明地说:“我知道,他是想上厕所了。”

老师说:“下课的时候怎么不去,憋成这样,快去吧。”

毕小松扭扭捏捏地站起来,小跑着往外走。忽然,同学们都笑了,原来毕小松的裤子湿了一大片,他已经……

老师赶紧走到外面去,跟毕小松说了什么。毕小松就再没进教室,大概老师让他回家换衣服了。

下课后,马得牛大发感慨,笑话毕小松。

这家伙,竟然一点同情心也没有。毕小松就是听他胡说八道才倒的霉啊。

我对柳叶子说:“马得牛真是个自大狂!”

柳叶子点头:“他应该叫马吹牛,小心像气球一样吹爆了。”

“应该惩罚他一下。”我说。

柳叶子想不出什么办法来惩罚马得牛。正在这个时候,马得牛向柳叶子走来,笑嘻嘻地说:“你说毕小松可不可笑,人的膀胱・…一”

柳叶子打断他的话说:“你应该去找王娇娇说,王娇娇是个话篓子。看,她正在那边等着你呢。”

马得牛一听,气得头发都竖起来了,他捏着拳头说:“什么,我跟她说话?她的档次怎么可以跟我比。柳叶子,你是在侮辱我的人格!让我一个什么都懂的人,跟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

马得牛正愤愤不平,我打断他的话说:“马得牛,你真的什么都懂吗?”

“不是吹牛,凡是全班同学知道的,我都知道。全班同学不知道的,我还知道……”

“那我考你一道数学题,怎么样?”

“数学题?哈哈,唐豆,你那是班门弄斧。”马得牛脸一扭,不屑一顾的样子。

这时,好多同学围上来,等着看好戏。

我说:“我问你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一个盒子,有几个面?”

马得牛一听,鼻子都要笑歪了,他咧着嘴说:“太小儿科了!一个盒子,当然有六个面!”

“错!”我大声说。

“嗯?什么?我的答案是错的吗?不可能。”马得牛瞪大了眼。

“我说错就是错。正确答案不是这样的。”我也学着马得牛的样子,得意地说。

“这这这怎么可能!是不是四个面?”马得牛急了。

“错!”

同学们一听,哈哈大笑了。

马得牛的脸红通通的,汗也从鼻子尖上渗出来。

“是是八个面!”马得牛又说出一个答案。

“错!”

“十个!”

“错!”

马得牛一路猜下去,一听我说错,围观的同学就鼓一阵子掌。原来同学们对自大的马得牛早就不满意了。

我说:“你还是别乱猜了,让我告诉你正确答案吧。”

“不,我再猜猜。”马得牛不肯认输。

可猜来猜去还是猜不中。最后,他只好垂下头说:“好,你公布正确答案吧。”

我说:“正确答案就是,有两个面,里面和外面。”

哇――

同学们欢呼。

这个答案是马得牛万万没有想到的,他眨着眼说:“里面和外面。这是什么数学题呀?”

我说:“这是一道脑筋急转弯题。”

马得牛有点气急败坏,用手擂着桌子说:“我怎么没想到呢?我怎么没想到呢?!”

第一次被人难倒,他很不甘心。直到上课,马得牛还在自言自语地嘀咕:“里面和外面。里面和外面……”

牛头马面范文3

【钻牛角尖】比喻人固执而不知变通,费力的研究无用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钻牛犄角】比喻思想固执,自陷於困苦的境地。

【蹊田夺牛】比喻惩罚过重。

【老牛破车】比喻做事慢吞吞,没效率。

【老牛箝嘴】比喻吞没别人的财物。亦作老牛箍嘴。

【老牛舐犊】比喻人私爱子女。

【青牛紫气】神仙般的隐逸生活,或指吉祥降临,运势转好。

【马勃牛溲】比喻微贱的东西。

【马牛襟裾】比喻人行事像禽兽一般。

【骑牛觅牛】比喻事物、道理就在身边,反而舍近求远,向外追寻。亦作骑驴觅驴。

【鸡口牛后】比喻宁愿做小团体的领袖,而不做大团体中不重要的分子。

【齐王舍牛】比喻在上位者悲悯爱护天下百姓。

【九牛拉不转】比喻意志极为坚决,任何人都无法动摇。

【蚊虻走牛羊】比喻小能制大。

【黑牛生白犊】比喻吉祥的预兆。

【剪牡丹喂牛】比喻暴殄天物。

【九牛二虎之力】比喻极大的力量。

【九牛去得一毛】比喻损失极微。

【牛头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或事情两不相符。

【吹牛不打草稿】信口开河,胡乱吹捧。

【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肚肠驶得牛车】度量宏大。

【杀鸡焉用牛刀】比喻处理小事,毋需大才。

【牛不喝水强按头】比喻强迫他人做不愿做的事。

【按牛头吃不得草】用强硬胁迫的手段是达不到目的的。

【莫与儿孙作马牛】谚语)比喻父母不必为儿女操心太多。

【耕牛为主遭鞭杖】引申为恩遭仇报。

【九牛身上拔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

【九头牛也拽不出去】比喻事情非常棘手,很难处理。

【虎豹驹有食牛之气】比喻少年英才。

【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比喻才貌出众的女子嫁给才干平庸或相貌丑陋的丈夫。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人宁可在小场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场面为人所支配。

【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出】(谚语)比喻诉状或供词进了衙门,就无法撤出或更改。

【牛鬼蛇神】(1)形容一个人面貌丑陋吓人。(2)比喻行事荒诞凶恶之人。

【牛马风尘】形容人奔走於道途,风尘仆仆,非常劳累。

【牛溲马勃】比喻低贱之人或物。

【牛鼎烹鸡】比喻大材小用。

【牛头不对马嘴】比喻两件事完全不能凑在一起,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答非所问。

【汗牛充栋】喻书籍很多。

【泥牛入海】喻一去不复返,毫无踪迹。

【疤丁解牛】比喻对事物了解透澈,做事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对牛弹琴】喻不解风情。

牛头马面范文4

关键词:

主题:

公元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利用木牛流马运粮,通过了古人为之感叹的栈道,把粮食运到前线与魏国交战;这些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有详尽记载。《三国志》中还特别讲述了木牛的形制和流马的尺寸,给后人复制木牛流马提供了依据。

但由于许多原因木牛流马的复制至今没有一个圆满的答案,我研究多年,终于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展示给大家。

解木牛流马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一、木牛流马是因功能而定型:它是在栈道上由人操纵的运输机械,它的制作要以它的功能为主,诸葛亮的本意是做个能适合在栈道上运输的机械。二、因功能而定性:它是一个省力机械,诸葛亮是为了解决前线用粮的问题,才发明了适合在栈道上运输的木牛流马,它应有机械的优势,要比普通的运输工具省力。三、它的制作工艺简单:它们的制作不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工作,应有几十人或上百人,技术难点不高,这样才能大量生产完成军队运粮的需要。四、它的应用技术也不难:作为大批量被使用的机械,操纵的人应一学就会,这样才能被大多数人使用,来完成军队运输粮食的任务。

一、木牛

(一)、从木牛法看木牛

《三国志、武侯传》记载木牛的形制为:"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于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鞦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这里有木牛作用效率的描述,更主要的是对木牛形态的描述。

从《武侯传》中的记载可以看出木牛的形态并不是与耕牛一模一样,木牛只是意义上的牛,说是牛是因为它具有耕牛的某些特征,和耕牛一样有运输粮食的作用。也可以看出与耕牛有许多差异,如"方腹、曲头、一脚四足、横领......"等,这些都是与耕牛不同的地方。这个机械被叫做木牛了,它的部件只能以牛身上的名称来命,这些特殊构件应有特殊作用。

《武侯传》中记载的木牛的形态是直观的,仿佛一个人站在那指着木牛说:"曲者为头、双者为脚、横者为领......"。它的每个构件站在旁边的人一眼就能看到,仿佛给我们一个侧面图。

《武侯传》中说:"木牛者:方腹曲头",很明确地说明了腹与头的形状,腹是方形的,用来装粮食的箱子,这是定论。头是曲形的;,至少应有一个曲面的特点。

 "一脚四足"。耕牛有四条腿,很明显木牛要比耕牛多一个着地的脚,它明显区别于其他四足,有脚的形状。

"头入领中",领:颈、脖子,耕牛的领前连牛头领后连牛体,木牛的体没有别的,只有方腹,领只能在方腹的前上部,后面说"横者为领"说明是横向连接。"头入领中"说明木牛的头没有在领的前面,它在领里。

"舌著于腹",木牛的形态是直观的,舌应一眼就能被看到,"舌著于腹"说明舌在腹上,腹的前上部是领,领里有头,舌只能在领下面的腹上。后面又说"垂者牛舌",说明舌在那垂着。由《三国演义》得知舌是一种止动装置,一搬动牛舌木牛就不动了,那么这个垂着的牛舌会不会在向上翘起时,就产生止动的效果?值得思考。

"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说明木牛只有运输量大,一个人操纵几个"群行"时才能用得上,否则不值得。也可以看出"群行者二十里"是经过测量的。而"特行者数十里"就是估计的数值了,可能没有测量过只是估计,也可能因路况的不同无法计算。木牛的群行有很大的难度,栈道不宽不能并排几个,只能前后几个,且不说后面的木牛靠什么方式获得动力,单就木牛间的距离就很难保持;它们间的距离应保持一定,绝不能一会远一会近,它们做相同的运动 ,走相同的距离,一动全动,一停全停。

下面说"双者为脚",岂不与前面所说的"一脚四足"相矛盾吗?这也只能理解为两个有脚特点的构件是连在一起的。

又说"转者牛足",说明足是能转动的,它是木牛法中唯一说明能转动的结构,可能是木牛的运动结构。牛足应在木牛的两侧,每侧两足,继分前后两足,共四足。

"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曲者为牛肋",可以看出牛背是被什么东西覆盖,由于运粮的需要,它应是防雨设施。腹是方形可以装粮的箱子。"曲肋"?耕牛的肋是由背部的脊柱至胸腹,保护内脏器官的曲形骨头。木牛的肋也应是自背而出,位于腹侧的曲形装置。

"刻者牛齿":齿的位置应接近于舌,舌的上面是领,领里有头,齿只能在舌的下面了,应有齿型。

"立者为牛角":它一定在头上,是立着的角,它也应有它的作用。

"细者牛鞅":牛鞅:是牛拉车时架在脖子上木质的,增加受力面积,防止牛领受伤的装置。这里用"细",又该怎样理解呢?牛鞅上系的是套,套是用绳子做的,木牛是否直接拉套,木牛是否没有用木质鞅的必要?这根经过牛脖子的套,是否被叫做牛鞅了?

"摄者牛鞦轴":摄:拿、取。牛鞦:是放在牛后,牛倒车时靠臀部的作用力,使车后退的装置。"摄者牛秋轴",说明伸手就能拿到的轴就是牛鞦轴。它应在牛的后面靠臀的位置,是一根可转动的轴。

"牛仰双辕":说明木牛在站立时是仰着的,它的前部要比后部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木牛动起来又是怎样的呢?可以设想它的前部下落,站时仰着,走时下落,一步一站他就会一落一起;这样的形态让人想到杠杆,它是一个省力机械,应用杠杆原理是很正常的。"双辕"说明牛体两侧有两根相当于辕的构件。

"人行六尺、牛行四步":当时的尺要比现在的小些,每尺约为24.1cm,六尺约为145cm,木牛要走四步。耕牛的最高速度是它奔跑时的速度,两只前腿迈出,着地往回扒,身体前进,后腿前迈,后腿所迈的是重复前腿的距离,也就是迈前腿、迈后腿两步耕牛才能完成整体前进的运动。而木牛前进145厘米也可看做迈前腿两步、迈后腿两步即四步前行的距离,而迈前腿和迈后腿每步应走72.5cm,这样木牛的效率才是 最高的。

"载一岁粮":三国文化研究中心的郭清华主任,明确指出木牛的载重是大米600斤。

     "日行二十里":说明木牛一天能走二十里,这个速度是很慢的,一个正常成年人步行每小时的路程是10-12里,二十里只是一个人两小时的路程。

"人不大劳":说明木牛是需要人操纵的,他只是一个省力的运输机械,并不是自动机械。

这是我对木牛法的理解,但制作木牛还要从诸葛亮的目的出发。

诸葛亮制作木牛的目的是通过车辆难以通行的栈道。栈道上为什么车通不过去呢?是因为栈道的路太陡,非常曲折,有台阶;这是栈道区别其它道路的地方。而栈道上的很多路段是可以通过车辆的,那么要解决栈道上运输粮食的最佳方案是,保持优点,改进缺点,做一辆车,使其能克服栈道的陡、曲折、台阶,能在栈道上通过,往前线运输粮食的难题也就解决了。

据史料记载,当时普遍应用的是两轮车,就先用两轮车改进吧!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陡坡一个人推不上去怎么办?两轮车本身是一根以轴为支点的杠杆,当人们按、抬车辕时,车体就会象跷跷板一样上下运动,操作的人并不费力。人们按抬车辕时,运用怎样的装置,才能使车继续前进呢?答案是:在车体的正上方再装个轴,轴上装两根木杠,人在前面按下辕时,体上的轴就会把木杠往前拖,而抬起辕时,木杠就会支地,使车像撑船一样往前行。如此往复车就持续前进了。有了运动方式,需要解决的其它问题就是:一,上坡时,人在前面按、抬辕,车子要站住,每走一步后都要站住,不能后退,下坡时要有刹车。二,尽可能的省力,三,能上、下台阶。四,适合木质的榫卯工艺。

几经研究,多次改进,终于解决了这些问题。但把车弄得已经不像车了,因为有些像牛,就把它叫木牛吧!因为他叫木牛了,所以用牛身上的或牛车上的名称来命名。如图: (如图1和图2)。

注: 1角, 2头, 3舌, 4齿, 5肋, 6前足轮, 7脚, 8牛鞦轴, 9后足, 10辕

手柄, 11后腹, 12前腹, 13后足轴, 14体轴, 15背, 16前足, 17辕,

18领,19前足轮轴,20鞦轴孔。

轮为辁,辁内有釭,轴上有锏,其间有瓦。自《考工记》。

(二)、我的木牛

木牛是一种运输机械,它利用了杠杆平衡原理,杠杆省力原理,使以木牛牛体为杠杆,以足轴体轴为支点,在相互改变支点的情况下,实现了省力的前进运动。加上头,脚,齿,肋辕等特殊构件,组成了一个能适合山路运输的运输机械。

各部件的设计原因

11、12腹:是牛体的前后两部分,中间相距四十厘米,制作成前后两个箱子,大小相同,与14体轴、13后足轴的连线成对称,目的是使牛体不论以足轴、还是以体轴为支点都能成为一个等臂杠杆;前后腹可各装粮300斤大米,又形成等量,这样以足轴、体轴为支点,以牛体为杠杆产生了平衡,使这个杠杆的上下运动非常省力。

18领:是体前由腹上榳而出的部分,其目的是便于头的安装,同时也增加了体--杠杆的长度。

2头:是角的载体,安装在领中,其目的是把来自角的力分散到领前与领后,并且便于安装操纵手柄--角。

1角:是按下牛体时的操纵手柄;他又增加了体的长度,使操作的人更省力。它上翘60度,是为了增加操作的高度,方便人向下用力。

6前足--轮:是为了保持车的功能,使这部机械有最高的效率。为了上下台阶时能在台阶上站住,采用40厘米的小轮,制作成辁,方便加工。

9后足:是两根装在体上部中心轴上的木杆,目的是在人按下牛角,两后足被向前拖动一步后,人拉起牛齿时,两后足支地,使木牛像撑船一样向前前进一步。

7脚:是木牛的刹车装置,其长方形是为了增加它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加摩擦力。它前面的翘头是为了躲避木牛前进时脚前面的障碍物。脚孔、前足孔距体轴孔为30厘米,目的是使来自牛体的重力,均匀分配在脚与前足,使脚与地面产生足够的摩擦力,保证前足轮不动。

3舌:是木牛的辅助装置。在一个人推不上去的上坡路,人用按下牛角,拉起牛齿的方式使木牛继续前进时,后足支地会发生打滑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了一个在腹前达拉着的舌。人们通过它 拉动后足,使后足贴紧地面,防止后足打滑,保证木牛前进。把舌抬起向上,可使木牛寸步难行,起到锁的作用。这是为了满足《三国演义》中对木牛舌的作用的描述而制作。

4齿:是木牛的限落装置。当人按下牛角,牛体前部下落超过水平时,前部会自然下落,为保证下落的幅度,防止做无用功,在腹下榳上安装两根朝下的木杠(齿),他会在木牛体前部下落到规定角度后着地,支持牛腹不再下落。两齿连接,构成了拉起牛体的操纵杆,因为木牛是榫卯工艺,头、领都不能承受抬力,容易拔榫。同时它还增加了体的长度,使人拉起牛体更省力。

5肋:是木牛的助力装置。当人按下牛角,牛体前部下落低于水平后,前部会自然下落,下落的过程是加速度的。为了保证齿的安全,在牛背与辕前端之间安装一个弓(肋),牛体前部自然下落,使肋受力弯曲,把下落的势能储存起来,减缓牛体下落的速度,保证了牛齿的安全。在人拉起牛体时,释放能量,助人一臂之力。

8牛鞦轴:是锁定牛体,防止牛体上下活动的装置。当人推行时,手把双辕,牛体需与辕成为一个整体,才能保证推行,鞦轴通过辕把牛体连在一起,使牛体不能单独活动,保证推行。

17辕:是脚与前足的载体,是原有车辕的改进。为了使牛体能够单独活动,与体通过体轴连接。辕上装有脚、前足,并通过脚连杆、前足轮轴、体轴的连接,把他们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稳定的支架,保证运输。

(三)、我的木牛符合木牛法

1角:为了增加杠杆的长度和操作时的高度,斜插在头上,当"牛仰双辕"时它就是立角了。

2头:是角的载体,为了便于角的安装和方便加工,便用一段圆木,劈成两半,成为两个头;即"曲头"。

18领: 是2头的载体,不但增加了杠杆的长度,还把来自头的作用力分散至领前与领后,使其牢固耐用。这就是"横领"与"头入领中"。

3舌:是一种制动装置,因其要产生锁的效果,上面被削为斜面,以至成为舌的形状。不用时是垂着的,用时抬起。这就是"垂者牛舌"。抬它能拉紧后足贴紧地面,保证了木牛前进。便于人们操作,把它安装在腹的前面,即"舌著于腹"。

4齿:是木牛体下落时的的限落支杆,防止牛腹过度下落,避免了牛腹上升时的无用功,因其在舌下形状似颗巨齿, 下落时刻着地面,被叫做"刻者牛齿"

5肋:是缓冲牛体惯性和助力的装置,它能储藏前腹下落时的势能,保证了前腹的安全,在牛腹被拉起时,势能转化为动能,助人一臂之力。因其在腹侧,又有曲形的特点,被称作"曲肋"。

7脚:是木牛的刹车装置,人在推木牛上陡坡推不动时,人在前按下1牛角,拉起4牛齿使牛前行,脚使木牛的前足每走一步都能被支住不动,防止后退,下坡时脚拖地又起到刹车的作用,保障了运输的安全。为了使脚加大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做成了长方形,因其在向前前进时会遇到障碍物,为了躲避障碍物,前部有向上的斜坡和翘头,即形似脚型。为增加其牢固性和与辕、足的整体性,把左右两个连在一起,即"双者为脚"。

8鞦轴:是一根木轴,当他被插上时,木牛的11后腹、9后足被固定,使人们想推动木牛时抬起10辕手柄,把11后腹、9后足一并抬起,脚也随着离地,此时的木牛便成为一辆可以推行的两轮车,增加了劳动效率。因其在牛后的臀部,是一根通过旋转锁定的轴,并且推车的人伸手就能拿到,被叫做"摄者牛鞦轴"

9后足可绕轴转,16前足为了减少磨擦和适合长途运输装有两轮(6前足轮),即"转者牛足"。人用手拉下1牛角,下按时,13后足轴带动9后足向前拉动,由重力作用后足被拖着向前前进73cm,当人们拉起4牛齿时,13后足便支掌着地面使牛只能前进,这时16前足及7脚前进73cm,往复两次,木牛前进146cm,也就是迈前足两步、迈后足两步,即"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13后足轴位与牛体上部中点,脚与前足中间的轴--14体轴位于牛体下部中点,使以牛体为杠杆的运动,不论以13后足轴为支点,还是以14体轴为支点,对于牛体前后的腹来说都是平衡的。头、领、脚、和齿又增加了杠杆的长度,使按下1牛角,拉起4牛齿的每次运动都是省力的。再加上肋的助力,"人不大劳"是可想而知了。

11、12腹:是方形的箱子,容积为0.153m3,前后两腹,共装粮600斤,即三国时期的"一岁粮"。此形状方便了加工,也实现了装粮的功能,即"方者牛腹"。其上有盖,可防日晒雨林并防止运输中粮食撒落。这便产生了"覆者牛背"。

17辕:是16前足、7脚、5肋、8鞦轴和推牛手柄(10辕手柄)的载体,是原有车辕的改版。"牛仰双辕"正是拉起牛齿后对木牛的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

(四)、木牛群行

把两个木牛车前后用绳连接,为了产生最好的作用效果,连接后牛齿的绳经前牛背、前牛领系在前牛的牛齿上,这两根拉后牛齿的绳便是牛鞅,这样的牛鞅确实挺细,即"细者牛鞅"。人在前下按牛角,前牛走后足,后牛在绳拉力下抬起木牛前腹走前足,人再拉起牛齿时,前牛走前足,后牛又在绳的拉力下前腹下落走后足,如此往复,木牛交替前行,形成了群行。但他失去了推行的功能,速度很慢,即"群行二十里",独行时,在平路、缓坡、下坡都可以推行,只有在上陡坡、上下台阶时再以按下牛角、拉起牛齿的方式使牛继续前进,提高了速度,即"特行数十里"。

总之,这头木牛把单一推行的运动方式改变成推行,与按、拉相结合,解决了坡度大时一个人推不动的难题。并因杠杆平衡、杠杆省力原理的应用,使运行非常省力。它具备了车的功能,又有省力的效果。使上、下台阶、群行、灵活转弯得以实现,符合木牛法的形态与功能的要求,解释了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木牛,佐证了历史,彰显了古人智慧。

二、流马

(一)、流马尺寸

《三国志、武侯传》中记载制流马的尺寸数:"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大小与前同。前脚孔,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村七分,大小与前同。后载刻去后杠孔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前杠等。后载刻去后杠孔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后一寸五分,后杠与前杠等。从上杠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从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像。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杆,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根据以上数据归整如下:

前轴  粗二寸    孔分墨去头四寸  前脚孔去前轴孔四寸五分

后轴  粗二寸    孔分墨去头四寸  后脚孔去后轴孔三寸五分

前脚  料宽二寸  厚一寸五分      孔长二寸     孔宽一寸

后脚  料宽二寸  厚一寸五分      孔长二寸     孔宽一寸         

前杠  料宽二寸  厚一寸五分      孔长二寸     孔宽一寸

后杠  料宽二寸  厚一寸五分      孔长二寸     孔宽一寸

上杠 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         孔长一寸五分 孔宽七分

下杠  一尺三寸                  孔长一寸五分 孔宽七分

(二)解流马尺寸数

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

解:肋长三尺五寸,宽是三寸,厚二寸二分,左面与右面的相同。可以看出,流马的肋至少有两个,分为左、右。

   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

解:前轴上的轴孔分墨距轴头四寸,轴径粗二寸。这句话说了两个构件,前轴,和一个往轴上安装带有轴孔的构件。(分墨;是木匠用墨笔在加工件上画的标志线)

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从这句话里面看不出前脚孔的长度,但后面说脚宽二寸,以木匠加工的经验可推出,脚孔长二寸。

解;前脚孔分墨间距二寸,距前轴孔四寸五分,前脚孔宽一寸。这句话让人一看就会觉得前脚孔是在装轴的、带有轴孔的构件上;我经过多次试验行不通,把它打在轴上,在轴装上带有轴孔的构件后,前脚孔距前轴孔同样也是四寸五分。

   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

解:前杠孔距前脚孔分墨线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宽一寸。前面脚孔去轴孔时我把脚孔打在了轴上,同样前杠孔应在脚上。

前轴、脚、杠孔的关系如图3。

注: 1前轴,粗二寸;2前轴孔分墨,至轴头四寸,安装时轴孔贴紧轴孔分墨; 3前杠孔,长二寸、宽一寸;4前脚,宽二寸、厚一寸五分; 5前脚孔,长二寸、宽一寸,5至2四寸五分。

后轴、脚、杠孔的关系与前轴、脚、杠孔的关系一样,只不过"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如图4。

注:  1后轴,粗二寸; 2后轴孔分墨,至轴头四寸,安装时轴孔贴紧轴孔分墨;3后杠孔,长二寸、宽一寸; 4后脚,宽二寸、厚一寸五分; 5后脚孔,长二寸、宽一寸,5至2三寸五分。

前面有一句话"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是说明前杠与后轴孔的关系。就前轴、脚、杠与后轴、脚、杠而言,他们以然是前后并列关系,后轴孔里装的是后轴,这样后轴去前杠分墨也应是一尺五寸,而后轴应与前杠在同一水平面上。

后载刻去后杠孔四寸五分。(在这我不敢说后载刻是什么,做完流马才知道它是杠与脚之间的支棍)

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前杠等。

解:前杠的长度是一尺八寸,宽是二寸,厚是一寸五分,后杠与前杠一样。

板方囊两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受米二槲三斗。

解:用木板制作成的两个方箱子,木板厚八分,箱子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可装大米米二槲三斗。

把前、后杠装入前、后脚上的杠孔中,再把两个箱子放在前杠与后杠上,看上杠和下杠;可以看出下杠最低是在后杠的箱子上,而 "从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说明下杠的上面一尺三寸是上杠,但是上、下杠已于任何构件联系不上了。"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说明上、下杠孔长为一寸五分,正好是脚的厚度。向上延长脚使前脚与上杠连接,后脚与下杠连接。此时形成了两个分别以前轴、后轴为支点的杠杆。按动上下杠可以使前后脚运动,为了保证前脚运动时带动后脚运动、后脚运动时带动前脚运动,用上了两根脚杆图5中的13.  5,为了保证上杠的牢固与耐用用上了第三根脚杆图5中的12。这样得出了流马的侧面图;如图5。

注:1上杠,2前箱,3前杠,4前脚,5、12、13脚杆,6前轴,7下杠,8后箱,9后杠,10后脚,11后轴。

11后轴距3前杠孔一尺五寸;1上杠距7下杠一尺三寸;5、12、13脚杆长二尺二寸,宽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2、8箱高一尺六寸五分,宽一尺六寸,13脚杆、5脚杆与前脚和后脚软连接,使前后产生协调运动;12脚杆作为上杠的加固与支撑。

    此时的脚虽然能动,但它只不过是两根不算粗的木棍,很难保证长途运输,必须在脚下装轮,以提高效率。但是此机械用轮后在上坡时会后退,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刹车。在脚后安装一根木棍,让它一端连接在脚上,另一端在地上拖着,当脚迈出去时拖在地上的那端会支地,一步一刹,有良好的刹车作用,它的形态更接近脚。

再看"上杠孔去肋下七寸,肋长三尺五寸"。可以发现在上杠下七寸往上反三尺五寸没有任何构件,"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只能理解为上杠下七寸是安装肋的构件的下面。这时想到带有轴孔的构件,它可以是一块大木板,下面打轴孔,上面取上杠下七寸的位置安装肋。把肋的下端安装在脚踩的轴上,让它储存流马迈前脚时马体下落的势能,在流马迈后腿时助人一臂之力。(从木牛的肋可以看出,流马的肋也是弓。)但是肋怎样安装在与其相连的构件上?这就用到了靬,每根肋需两块,每块上有两个能穿过细绳的孔,成为肋与其连接构件的中介物。

根据研究实践,用木质材料,以榫卯工艺制作出流马,如图6。

注:1上杠,2前箱,3前杠,4前脚,6前轴,7下杠,8后箱,9后杠,10后脚,11后轴,12支脚杆,13后脚轮,14后脚轮轴,15前脚轮,16前脚轮轴,17肋下,18体,19肋。

1上杠、7下杠,长三尺,宽二寸,厚二寸;2前箱、8后箱,长二尺七寸,宽一尺六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壁厚八分;3前杠、9后杠,长一尺八寸,宽二寸,厚一寸五分;6前轴、11后轴,长三尺七寸,轴径二寸;4前脚、13后脚,宽二寸,厚一寸五分;13后脚轮、15前脚轮,直径一尺六寸五分,后脚轮厚二寸,前脚轮厚四寸;16前脚轮轴,粗四寸,长四尺七寸;14后脚轮轴,粗二寸,长五尺三寸。1上杠距7下杠一尺三寸(两脚直立时),1上杠距17肋下七寸(两脚站立时),11后脚轴距4前脚一尺五寸(两脚站立时),18体高三尺、宽二尺七寸,厚二寸五分,体间距二尺九寸;16前脚轴距6前轴二尺一寸四分,16前脚轴距1上杠四尺五寸五分,14后脚轴距11后轴一尺六寸七分,14后脚轴距7下杠三尺五分。19肋长三尺五寸,宽三寸;轮应为辁,辁内有釭,轴上有锏,其间有瓦。以上尺寸均是《三国志》记载,非现代尺寸。(靬:是肋、支脚杆与马体连接的介质结构,应用了他的耐折、耐磨的特性;长四寸,宽四寸三分,上面有两个小孔)

脚杆连接在后杠的榫头上即"同杠耳"而"载克"只不过是后杠的支撑罢了。

此时看这个机械,其矮粗体态象一只大象,即"形制如象"。虽然如此,前面已经有木牛了后者就应称它为马,它在工作时按上下杠,前后箱上下浮动,形如流水,故作流马。我想这是它"形制如象"和被叫作流马的原因

把流马制作成功后才发现流马尺寸的设计非常合理;如:前脚孔分墨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这一寸的差距使本身宽度二寸的前脚和后脚在同一平面上的重叠部分只有一寸,再加上没有重叠的一边儿一寸,总宽三寸,这个宽度正好可使脚装上脚杆;(两根脚杆的宽度是二寸八分),两根脚杆中间留有二分的间隙,这样两根脚杆在运动时才不能相互摩擦。又如: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这样使以前、后轴为支点的杠杆有了各自的运动空间,又使运动得到限制;即按上杠的运动从前脚轮挨着后脚轮轴开始,至轴上的脚相碰为止;按下杠的运动从轴上的脚相碰后开始,至前脚轮挨着后脚轮轴结束;产生了相互制约的效果。同时,前后轴的水平差距使前后两个杠杆的阻力臂与动力臂之比相同,使按上、下杠的力也相同。

 

(三)、流马的特点

当人们按上杠时流马走前脚,按下杠时流马走后脚,把整体运动变成了部分运动实现了省力。当按上杠时,前部载重行走结构会以前轴为支点旋转,使前脚前迈带动前地轮前进;此时作为连接结构的脚杆会把来自上杠的力传至后脚上,使后脚向后支出,前后共同完成迈前脚的运动。按下杠时后部载重行走结构会以后轴为支点转动,使后脚前迈带动后轮前进,而作为连接结构的脚杆把来自下杠的力转变为向前的支力,使前部载重行走结构作按上杠的反向运动,使前后脚靠拢,前后共同完成迈后脚的动作。这样产生了协调运动。运动中以前、后轴为支点的杠杆的动力臂都大于阻力臂,它是省力的;两个箱子及其中粮食的重力,还有肋对马体下落储存势能转换的助动力,使操纵起来非常省力。

它是轮行的,在平路、缓坡路、下破路都可以推行,只有陡坡路、上下台阶时以按上下杠的形式使马继续前行,是效率很高的运输工具。

流马的前脚踩的是独轮,后脚踩的是 两轮,保证了流马的稳定,转弯时人又可以上抬后杠,使后轮离地,流马便成了独轮车,更适合转弯。尺寸符合流马法,达到了载重300斤、操纵简单、灵活的目的,而且符合了传说--流马按一下走一步和三轮车是诸葛亮发明的。

我通过改车,让车适合栈道的陡、曲折、台阶,制作出了木牛,通过对流马尺寸数的理解,制作出了省力运输工具--流马,真是歪打正着,破解了这个历史之谜。可以证明木牛

流马的存在,彰显诸葛亮的智慧,佐证历史。但我的流马有些尺寸与《三国志》记载的尺寸数稍有出入,在此指出希望业内人士进一步考究。

1, 肋厚二寸二分,实际应用二分二。

2, 从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其中的八孔,在我的流马上只可以确定四孔。

牛头马面范文5

“牛牛,大舌头,不如我们借明天这次樵山文化研究活动再到西樵山去探险吧!听王主任说这次研究活动要找到一个神秘的宝藏,说不定是金银财宝,值很多钱的呢!你们说呢?”马小涵一放学就滔滔不绝的对他牛牛和大舌头说。“你是不是发烧了!难道你还想像上次一样变成一个浑身是伤的笨猪啊!”牛牛和大舌头异口同声地说。“不怕,这次注意点不就行了吗?上次好歹我们也吸取到教训了!这次就不要那么鲁莽行事不就行了吗?”大舌头想了一下,半信半疑地说:“那好吧!”“相信我没错的,跟着我绝对不会吃亏!”马小涵自信满满的对疑惑的大舌头说。

第二天,他们三个坐上了前往西樵山的大巴。过了一会,大巴到了风景优美,景色宜人的西樵山。他们一下车,马上就想去寻找王主任口中的宝藏。好不容易才等到解散的时间,他们迫不及待的出发去寻找宝藏了!

“你说宝藏在哪里呢?那么大个西樵山,怎么找啊?”牛牛说。“就是,想累死人啊!早知道就不来了!”大舌头摆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对马小涵说。“你们不要这样嘛!有点耐性,好不!你以为宝藏真那么好找啊!真是的。”马小涵急切的说道。怕他们会自己走人,自己去玩。他们一边走一边哼着愉快的歌。突然,大舌头对马小涵说:“你说宝藏会不会在上次去过的石燕岩那里啊!有可能在水里,马小涵,你说是不是啊?”马小涵笑着说:“是啊是啊!牛牛你落水时有没有看清楚啊!”牛牛听了,气得他的脸像个红红的小灯笼。气愤地说:“马-小-涵,你还敢说,我上次就是在那个地方被你害惨的,你还好意思说。”说完,他立刻举起拳头装作要打马小涵的样子。马小涵急忙说:“开个玩笑,别生气嘛!”

他们在西樵山里走来走去,走了一个小时,但还是连宝藏的影子也没见着。他们疲惫不堪,但还是继续找宝藏。他们从英雄纪念碑走到黄飞鸿武术馆,遇见了刚准备要回家的彭靖。“嗨,彭靖姐姐,我们又见面了!”牛牛跟彭靖打了个招呼。“唉,你们怎么在这!今天不用上学吗?”彭靖问道。“彭靖姐姐,帮个忙,我们学校的王主任要我们在这里找到一样宝藏,但我们都找了一个小时,连宝藏的影子都没见着。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俗话说“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我们想请你帮忙一起找。”彭靖听了他们的事情,哈哈大笑起来,说:“你们真是一群小傻瓜,你们要找的宝藏,不就是这美丽的西樵山吗?”马小涵和大舌头恍然大悟,说:“原来如此!”可在一旁呆若木鸡的牛牛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集合的时间到了,所有人都陆陆续续的赶到了集合的地点,马小涵他们也不例外。这时,王主任问在场所有的人:“你们找到的宝藏是什么?”在场的人都鸦雀无声。唯独马小涵和大舌头在大声嚷着:“我们找到的宝藏是这美丽的西樵山。”

牛头马面范文6

一“契丹族草原放牧图”中的“契丹牛”

绘有所谓 “契丹牛”的壁画被称为“契丹族草原放牧图”(见附图一)(3),见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二八地1号辽墓(4)。此墓清理发掘于20世纪70年代,为砖筑圆形单室墓,属于辽朝早期契丹人的墓葬。墓壁没有装饰,室内中部偏东以南北向置有一长方形石棺,外部凿平,在石棺的左、右内壁上均绘有壁画,白灰地,色调以黑墨勾勒为主,彩色稀疏点缀。其中石棺左内壁描绘的是契丹族住地生活小景:在夏季的草原上,左侧有三辆装有杂物的毡车一字排开停靠,长辕、高轮,车上有毡篷,辕下有木架支撑。毡蓬的颜色有黑白两色,其中中间一辆的为白色,下面爬着一只黑色的狗,前面和后面车的为黑色。右侧三座毡帐已经扎好,毡帐的颜色与车相对应,左右两侧为黑色的,中间的一个是白色的,均半圆形的顶,并有皮绳拴缚,外形极似今天的蒙古包。两名契丹族人身穿短衣,脚穿黑毡靴,正背着黑白相间的小口、细颈、直腹的皮囊取水返回,黑白花纹的狗在前引路。画面右侧还有一颗不知名的花树,花繁叶茂,上有四只天鹅展翅从四方飞向花朵;“契丹族草原放牧图”绘在石棺右内壁,宽215厘米,高70厘米,描绘的是夏季草原上契丹人牲畜混合放牧即散牧的情景:在一群牲畜后,一人高约17厘米,头戴帽子,穿开襟黑色短衣,束黑色腰带,穿黑色靴,为典型契丹人装束,正扬鞭放牧。附近有两颗枝条上长满树叶的柳树。跑在畜群最前面的是由6匹马组成的马群,其中5匹为白(或黄?)色,1匹为黑花色。前面的两匹,全鞍辔红缨雉尾,彩色鞍辔,为骑乘之马。后面4匹,无复羁绊,为散养之马,两两相戏,神态各异,有的马匹还能辨认出公母。中间就是“契丹牛”群,有大小9头,均抬起右侧腿作前行状,除那头最小的牛不甚明显外,其余8头牛都有呈散开状、似前面散养的四匹马一样的尾巴。毛色有黑色、白(黄?)色、褐色和黑白相间花色,以白(黄?)色为多,其中一头牛腹部和嘴部为白色,躯干上还有一明显的白色弧形花纹。几头成年牛体形健壮,腿粗短。最后是羊群,大小共15只,其中绵羊13只(黑色7只,白色6只),山羊2只。前面的两只黑色长着犄角的山羊正在顶撞戏耍,后面的绵羊引颈向前,撒开四蹄作奔跑状。在畜群的左上方和下方两侧用简洁明快的线条,粗略勾勒出远山的轮廓。整个画面惟妙惟肖,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牧人的鞭声、马嘶牛叫羊群戏耍奔跑之声呼之欲出。尽管此墓葬的两幅壁画,在构图的比例上有些不协调,如远山与畜群、树、人之间,有的地方还有些模糊,如花树很难断定是何品种,但除花树外,从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以及每个个体的描绘上,两幅壁画还是逼真写实的,因此堪称是两幅难得的辽代绘画艺术珍品。

之所以称“契丹族草原放牧图”壁画中的牛为“契丹牛”,有以下原因:第一,这种牛形体比较特殊,既有黄牛般的强健体貌,又有马一样的分散开来的尾巴。第二,在为数众多的面世辽墓壁画中,这种牛的画像只出现在二八地1号辽墓的壁画中。第三,本来契丹人饲养的牲畜就以羊、马居多,牛、驼比较少。(5)在壁画中描绘的马和绵羊、山羊,今天仍是契丹故地常见的牲畜,唯独这种牛难觅踪影,好像也和契丹人一样消失了。第四,在有关契丹辽朝的典籍中,目前还没发现与这种牛相关的记载。因此,这种仅见于二八地1号辽墓壁画中的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牛,被契丹故地的人们戏称为“契丹牛”。那么,也许是画师一时粗心大意,将常见的牛尾绘成了马尾?或是为了突出棺室的神秘色彩,画师故意画出了这种世上本不存在的似牛似马的“四不象”动物?从整个石棺内壁壁画的人物和马、绵羊、山羊、狗等个体的写实风格来看,这种可能性很小。因此,这种牛和壁画中的马、羊、狗一样,是辽代契丹人现实游牧生活中曾经存在的牲畜,只是由于今天在契丹故地见不到了,使其充满了神秘色彩。

二辽朝的养牛规模和技术

契丹人饲养的牛相对于马、羊来说比较少,当与“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6),以武立国,重视骑兵有关。但契丹人并非不重视牛的饲养,实际上,牛与契丹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首先,契丹人的始源传说就与牛有密切关系。“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7)辽初,在神化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妻子淳钦皇后述律月理朵时,也借用了与牛有关的传说,其“尝至辽、土二河之会,有女子乘青牛车,仓卒避路,忽不见。未几,童谣曰:‘青牛妪,曾避路。’盖谚谓地礻氏为青牛妪云。”(8)其次,在辽朝的一些重要仪式中,也离不开牛。如在祭祀天地、木叶山及“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9),用青(又作玄)牛作牺牲。在公主下嫁仪中,拟送终之具,赐送终车一辆,驾以牛,上载羊一只,谓之祭羊。(10)在辽朝的岁时杂仪中也体现出对牛的重视,“凡正月之日,一鸡、二狗、三豕、四羊、五马、六牛、七日为人。其占,晴为祥,阴为灾。”(11)随着契丹人的封建化,辽朝皇帝也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因为牛是重要的耕作牲畜,所以契丹人吸收了中原地区流行的立春击土牛之礼。是日,皇帝和北南臣僚戴幡胜,以彩仗鞭土牛,撒谷豆,祈求农业丰收。(12)第三,在契丹社会中,牛也和马、羊一样是财富的重要象征。如耶律阿保机在“变家为国”过程中,采用妻子述律月理朵之谋设“盐池宴”,要求食用盐池之盐的黑车子室韦诸部用牛和酒来犒赏,结果诸部中计,被阿保机征服。(13)辽兴宗时,针对契丹人杀牛、马殉葬现象,曾于重熙十一年(1042年)十二月下诏,禁止丧葬杀牛、马及藏珍宝。(14)另外,“契丹豪民要裹头巾者,纳牛驼十头,马百匹,乃给官名曰舍利”。(15)上述壁画中的“契丹牛”,其实际上所要表现的内涵就是这些牛为墓主人在阴间的财产。第四,在日常生活中,牛也起着重要作用。契丹人是游牧民族,平时食牛肉,饮牛乳,牛皮、牛角也是重要的手工业材料。在逐水草迁徙过程中,用牛驾车,驮运生活物品。在行军作战中,也用牛进行短途粮草运输。这些表明牛已经与契丹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辽朝的养牛业也具有一定的规模。辽朝在群牧官司中设牛群司(16),专门负责官营牧场牛群的放养和管理事宜。辽圣宗时,国舅详稳萧敌烈入仕之初曾为牛群敞史(17)。在与周边地区进行征战过程中,辽朝也多以掳掠马、牛、羊为财富。这种记载从辽初直至道宗时与阻卜征战,屡见于《辽史》中。草原上的诸部也多以牛、马、驼等入贡。对于那些贫穷无力从事耕作的汉人、渤海人,辽朝政府也多次赐耕牛,给以救助。除官府之外,民间饲养的牛也很多,如奚人萧蒲奴,“幼孤贫,佣于医家牧牛。”(18)北宋使臣过古北口以后,“山中长松郁然,深谷中多烧炭为业。时见畜牧,牛、马、橐驼,尤多青羊、黄豕。”(19)二八地1号墓主人生前可能就是一位牛、马、羊成群的牧主。

在牛的饲养技术上,契丹人也总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契丹使者萧庆言:‘契丹牛马有熟时,一如南朝养蚕也。有雪而露草一寸许,此时牛马大熟。若无雪,或雪没草,则不熟。’”(20)把北方草原饲养牛、马与南方养蚕相对比,既形象生动,又比较符合现实。在北方草原上,秋冬时节,下雪后,草露出一寸许时,牛、马等牲畜既能吃上草,又能就近饮水,此时膘情最好,畜牧业获得丰收;如雪大埋草,或秋冬无雪,则牛、马膘情不好,畜牧业遭受损失。雪大出现的是所谓“白灾”,积雪覆盖草场,牛、马等牲畜因吃不上草冻饿而死;雪小或无雪,则出现所谓“黑灾”,草好的地方缺水,有水的地方没草,使牛、马等在较长时间饮不到水,因干渴造成血液变浓,引起消化不良,掉膘、流产、疾病流行,以致死亡。这说明契丹族的这种饲养技术仍然没有超出游牧的自然经济阶段,对自然条件有极大的依赖性,因此当出现“大风雪”(21)、“大风伤草”(22)时,牛、马多死,畜牧业经济损失惨重。在牧养方式上,契丹人有集中放牧和散牧两种,前者是指众多牛为一群进行集中放牧,如牛群司的牛就采取这种方式牧养;后者为多种牲畜混合放牧,比较适合民间以户为单位的个体放养,上述“契丹族草原放牧图”描绘的就是这种放牧方式。

三寻觅“契丹牛”及其所反映的养牛技术

据研究,中国古代北方饲养的牛是适应北方气候的普通牛种的黄牛,根据分布范围为蒙古牛类型(23)。黄牛现在仍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大型家畜,其的特点是耐粗放饲养管理,对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体质健壮,繁殖性能好,肉质好。躯体强健,体格中等,毛色以黄褐、红褐色居多,黑色次之,黑白与黑黄较少。牛腹部和四肢内侧多为白色。头短宽而粗重,角长,呈蜡黄或青紫色,角质致密而有光泽,角形不一,多为“龙门角”。眼大,颈薄而短,肉垂不发达。胸狭而深,背腰平直,服部大而圆不下垂,后躯短窄、尻斜、臀部较尖,四肢短而健壮。尾巴细长毛短。黄牛所具有的体形特点,除了尾巴与“契丹牛”不同外,几乎相同。

那么,世界上有没有长着似马尾巴的牛呢?有,牦牛的尾巴就是毛长蓬松,形如帚状。牦牛(见附图二“牦牛”),羌语称“雅”,(24)藏语称“雅克”,史书中称“豪牛”、“旄”、“r”、“毛犀”、“竹牛”等,现在还有的称“马尾牛”、“猪声牛”、“牛”等(25)。据研究,牦牛属高原牛种,是藏族的先民吐蕃在高寒生态环境中,将野牦牛饲养驯化而形成的特有牛种,它对青藏高原寒冷、湿润的高山气候、严酷的草原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很强,为我国古代吐蕃、羌、党项、土谷浑等族饲养的重要牲畜。其特点性喜凉爽,而畏炎热,采食力强。外形特征体质结实,结构紧凑,头较大,额短而宽并稍显突起。鼻孔开张,鼻镜小,唇薄灵活,眼睛突出有神,耳小灵活。母牛多数有角,细长,公牛角粗短,角距较宽,角基部先向外伸,然后向后内弯呈弧形,角尖向后或对称。颈短而薄,无垂皮。脊椎的棘突较高,背低稍凹,前躯发育良好,后躯发育不良。四肢较短,关节明显,粗壮有力。尾短而毛长蓬松,形似马尾巴,所以人称“马尾牛”。遍体着生细而有弹性的粗长绒毛,毛色较杂,黑色者居多,次为黑白色、灰褐、黄褐,纯白者稀有。(26)壁画中的“契丹牛”与牦牛有着同样的马尾巴,但体形特征却多似黄牛,所以可以肯定不是牦牛。

既然“契丹牛”形似黄牛,又有像牦牛的地方,也许有一种介于黄牛和牦牛之间的牛品种?联想到马和驴杂交生出的骡子兼具二者的特点,是不是所谓的“契丹牛”就是黄牛和牦牛杂交出现的新牛品种?据研究,黄牛与牦牛杂交生出的牛,为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杂交牛种,(27)至迟在周代,羌人就已经有了这种杂交育成良种牛的方法,时称这种牛为“牛直”,(28)唐代以后称“犏牛”(见附图三“犏牛”),一直沿用至今。这种牛的显著特征就是体貌介于父母双亲之间,略偏向母本,全身毛发特别是裙毛和尾巴都比牦牛稀短得多,毛色有黑、黑白相间、褐色等,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和良好的适应性。体尺和体重明显超过双亲,耕地、驮运能力比黄牛、牦牛高,且耐劳苦,抗病力强,寿命长。其中体重分别高出牦牛的50%,黄牛的100%。母犏牛的泌乳量相当于母牦牛的2倍,母黄牛的3倍,故俗称奶犏牛。犏牛有两种,以公黄牛和母牦牛杂交所生的称真犏牛、黄犏牛,以公牦牛与母黄牛杂交所生的称假犏牛、牦犏牛。实践证明,真犏牛的生产性能比假犏牛要好。公犏牛没有生殖力,而母犏牛有生殖力,(29)这与骡子不论公母都没有生殖力不同。公黄牛配母黄犏牛所产后代称黄尕力(里)巴牛、阿果牛,再配所生后代叫撒尾黄、大尾干、假黄牛,第四代成为转正黄牛;公牦牛配母假犏牛所产后代称牦尕力(里)巴牛、牦渣、转托罗,再配所生后代称拌不死、假牦牛,第四代成为转正牦牛。(30)尕力(里)巴牛由于出现“杂种解体”现象,无论公母,形体和生产能力均低于黄牛和牦牛,寿命短(一般活10年左右),历来在产后被虐杀或虐待,特别是公尕力(里)巴牛,因无生殖能力,一般生后即被宰杀。(31)不论真假犏牛,它们的尾巴虽然没有牦牛尾巴的毛厚长,但又绝不像黄牛尾巴那样细长而毛短,还是与牦牛一样,似马尾巴。

如此看来,二八地1号辽墓壁画“契丹族草原放牧图”中出现的“契丹牛”原来是黄牛和牦牛的杂交品种犏牛,所以才既有黄牛般的体貌特征,又有牦牛一样的马尾巴。这幅壁画说明了辽代的契丹人在牛的饲养方面也已经掌握了牲畜杂交的繁殖技术,用黄牛和牦牛杂交来培育新的牛品种,改良畜群质量。

但这里有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牛种,其性喜凉爽畏炎热,适应高寒缺氧潮湿的高原环境,而辽朝境内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所以从事游牧生活的契丹族皇帝一年四季要春水、纳凉、秋山、坐冬,进行“四时捺钵”活动,这种自然环境牦牛很难适应生存。没有牦牛何来犏牛?

在《辽史》中有关牦牛的记载只有一处,《国语解》载:“神纛,从者所执。以旄牛尾为之,缨枪属也。”(32)旄牛即牦牛。辽朝有十二神纛,始自大贺氏受唐朝的封赐,为辽朝国仗的组成部分,旗杆头上用牦牛尾做装饰。这种用作装饰的牦牛尾既可以来自对外交换,也可取自饲养的牦牛,所以仅依此点很难说明辽朝的牦牛饲养情况。

据《旧唐书》记载,唐代羌族的一支党项人“畜r牛、马、驴、羊,以供其食”,“俗皆土著,居有栋宇,其屋织r牛尾及羊毛覆之,每年一易。”(33)r牛即牦牛,牦牛是党项人饲养的重要牲畜。自唐中期以后,由于受到吐蕃的压迫,党项人多次向内地迁徙,至唐末,广泛分布在唐的西北边境地带的银、绥、延、庆、夏、盐、灵、宥、静等州,与汉、室韦、土谷浑、吐蕃、回鹘等族杂居共处,交往密切。以拓跋思恭为首的平夏部据有夏、银、绥、宥、静五州,后建立西夏政权。据杜建录先生研究,西夏人已经不但在祁连山地区放牧牦牛,在贺兰山地区也放牧牦牛。(34)这说明牦牛经过党项人的长期驯养,已经可以离开青藏高原地区,在今宁夏的贺兰山地区生活。辽朝与西夏是南北相邻的两个政权,地理位置在北,中西部有山地、丘陵、草原地带,既然牦牛能在贺兰山区生存,从地理环境来说,在这些地区生存自然也不成问题。

在辽朝境内有很多党项人和吐谷浑人。党项,《辽史》中又作“唐古”。在圣宗三十四部中,隶北宰相府的梅古悉部、颉的部、匿讫唐古部、北唐古部、南唐古部(35)、鹤剌唐古部(36)等六部,就是圣宗时以党项人组建的部落,其中除南、北唐古部外,其余四部的节度使均属镇戍辽朝西南部的西南面招讨司。另外,还有一些隶属于头下军州的党项人,如“[于]越王城。太祖伯父于越王述鲁西伐党项、吐浑,俘其民放牧于此,因建城。”(37)吐浑,即吐谷浑。这些被征服的党项等族人,在辽朝“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下,继续从事游牧生产生活,自然他们所饲养的牦牛也在辽朝境内生存繁衍下来。本来作为羌族的一支,党项人早已经掌握了黄牛与牦牛杂交繁育犏牛的技术,随着他们成为辽朝统治下的部族,自然这项繁育技术也被同为游牧民族的契丹人学习和掌握。因此,在二八地1号辽墓壁画中出现犏牛的形象是很正常的,是当时辽朝养牛技术和畜牧业发展的真实反映。因为犏牛有杂交优势,比黄牛、牦牛体形大,产肉和出奶量高,寿命长,抗病能力强,性情温和,不畏炎热酷暑,有韧劲,可耕可牧,且只杂交一代有这种优势,为游牧民所重视,所以二八地1号墓主人的后人也希望死者同样在阴间拥有犏牛作为财富,于是特意要求画师在壁画中绘出了写实的犏牛群而非黄牛群。由于现在契丹故地已经没有牦牛生存,人们自然就不可能再看见黄牛与牦牛的杂交品种,因此人们对壁画中长着马尾巴的犏牛形象感到神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辽代,牛和马、羊等牲畜一样,也是契丹人的重要财富。辽朝契丹人在牛的饲养方面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既有大规模专门饲养牛的官营牧场牛群司,也有民间以户为单位的小规模个体饲养。同时也积累和总结出了自然条件下的一些饲养经验,在草原上秋冬时节,如雪后草露出一寸许时,牛的膘情最好;如雪大埋草,出现“白灾”,或秋冬无雪,出现“黑灾”时,牛的膘情不好。在牧养方式上,有集中放牧和散牧两种,集中放牧适合大规模的官营牧场牛群司。散牧,即多种牲畜混合在一起放养,比较适合以户为单位的民间小规模饲养,二八地1号辽墓壁画中的“契丹族草原放牧图”反映的就是这种牧养方式。在牛的繁育技术方面,“契丹族草原放牧图”中的犏牛形象,证明契丹人也掌握了黄牛与牦牛杂交培育犏牛的技术,这在牛种改良方面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注释:

(1)陈述:《辽金两朝在祖国历史上的地位》,载陈述主编:《辽金史论集》(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2)[元]脱脱等:《辽史》卷三十二《营卫志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73页。下同。

(3)项春松:《辽代壁画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图版六。

(4)项春松:《辽宁昭乌达地区发现的辽墓绘画资料》,载《文物》1979年第6期,第22页。

(5)张正明:《契丹史略》,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9页。

(6)《辽史》卷五十九《食货志上》,第923页。

(7)《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一》,第445~446页。

(8)《辽史》卷七十一《后妃・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传》,第1199页。

(9)《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一》,第446页。

(10)《辽史》卷五十二《礼志五》,第864页。

(11)《辽史》卷五十二《礼志六》,第877页。

(12)《辽史》卷五十三《礼志六》,第876页。

(13)详见拙作:《耶律阿保机“盐池宴”考辨》,载《北方文物》2003年第4期,第53~57页。

(14)《辽史》卷十九《兴宗二》,第228页。

(15)《辽史》卷百十六《国语解》,第1536页。

(16)《辽史》卷四十六《百官志二》,第733页。

(17)《辽史》卷八十八《萧敌烈传》,第1339页。

(18)《辽史》卷八十七《萧蒲奴传》,第1335页。

(19)[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之二十四《王沂公行程录》,贾敬颜、林荣贵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23页。

(20)[清]厉鹗:《辽史拾遗》卷二十四引范缜《东斋纪事》,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89册,第1082页。

(21)《辽史》卷二十四《道宗四》,第287页。

(22)《辽史》卷一百一《萧陶苏斡传》,第1433页。

(23)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主编:《简明畜牧词典》,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2~23页。

(24)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页。

(25)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等:《甘肃省志》第二十一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页。

(26)马江主编:《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176~177页。

(27)陈连开主编:《中国民族史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523页。

(28)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第12页。

(29)马江主编:《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志》,第183页。

(30)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等:《甘肃省志》第二十一卷,第106页。

(31)马江主编:《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志》,第183页。

(32)《辽史》卷百十六《国语解》,第1535页。

(33)[后晋]刘日句:《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西戎・党项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90~5291页。

(34)杜建录:《西夏经济史研究》,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145页。

(35)《辽史》卷三十五《兵卫志中》有不同记载,南唐古部屯驻本境,隶南宰相府。见《辽史》第414页。

上一篇自律的励志话

下一篇缅怀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