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骆驼教学设计范例6篇

找骆驼教学设计

找骆驼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演唱歌曲《小骆驼》,用声音表现出小骆驼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形象。

2、认识八分休止符,能准确地拍击出有八分休止符的节奏,准确唱出有八分休止符的旋律。

教学重点、难点:演唱歌曲《小骆驼》,掌握八分休止符节奏的识读。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子琴、双响筒、串铃、小笑脸

教学过程:

一、节奏引入

1、出示音符节奏:x

这是几分音符?

打节奏练习:xx

2、出示节奏:xo

跟xx

有什么不同?请观察老师怎么打不同的地方。(老师示范)

3、课件总结o八分休止符,节奏练习:xo

xo

xx

xo

xx

xx

x-

(利用接龙的方式击拍节奏,一人一拍)

二、感受学唱歌曲

同学们,今天呢宋老师就带着大家走进一个神秘的地方去感受和学习一下关于这些节奏的音乐,这些节奏呢就在我们即将要学得这首歌曲里,请大家先来感受一下吧!

1、初次聆听歌曲范唱

设问:这是哪里?(沙漠)你听到歌曲中都唱到了什么内容?(小骆驼)

同学们的小耳朵可真厉害,想象力也很丰富,现在我们就来唱唱我们的好朋友小骆驼吧。(板书:小骆驼)

2、出示歌谱,再次聆听。

设问:请找一找歌曲中节奏和旋律相同的乐句。

(板书:节奏xo

xo

xx

xo

xx

xx

x-

)

你们的小眼睛可真准啊,发现的这么快又正确。

3、随音乐用悄悄话声音轻轻哼唱

(要求:(1)、用手指点住歌词,见字就点,根据歌词的节奏快慢来点字

(2)

注意相同乐句的演唱)

你们的歌声真美,再自信点来唱一唱吧。

4、再次熟悉音乐跟范唱轻唱(要求同上)

5、只张嘴巴不出声音再次跟唱,找出自己不会唱的地方仔细听

6、弹琴指导唱好歌曲,唱好八分休止符的乐句。

(八分节奏唱得轻快、有弹性,表现出小骆驼在沙漠中行走时乐观向上的精神;带附点节奏唱得饱满、稍强、保持时值,表现出小骆驼不怕困难,坚定的性格特征。)

同学们,老师由衷地赞美你们,唱得可真好,那老师觉得也该让我们的打击乐器出场亮相啦,有他们的伴奏,我们会更出彩哦!

7、分成2个小组,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一组用双响筒,另一组用手铃,其他同学敲击铅笔盒,老师舞蹈律动。(时间够的话可再演一遍)

三、拓展延伸,歌曲轮唱表演

1、轮唱

轮唱前部分相同乐句处,两声部先后结束演唱。

2、举起小笑脸全体完整演唱全曲。

找骆驼教学设计范文2

一、创新教学方法,营造和谐互动氛围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重视教师而不注重学生,教学采用的灌输式教学,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天性,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实施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方法,利用探究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营造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如在讲授《骆驼和羊》一文时,可做这样的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工作。①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文,熟悉课文。②从网络上下载关于《骆驼和羊》相关的内容,制作教学课件。③准备骆驼和羊的动物头饰。(2)指导学习。师: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说一说骆驼和羊发生了什么故事?(读课文)读过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知道骆驼和小羊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说给我听听好吗?生:我知道骆驼和小羊因为都认为自己长得好,所以吵起来了。师:嗯,很好,那么谁知道骆驼和小羊怎样争吵的呢?下面请两位同学扮演骆驼和小羊,然后把争吵部分朗读出来好吗?(3)引导学生自学。师: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骆驼长得高,小羊长得矮,那么高好呢,还是矮好呢?并说说你的理由。生1:高好,因为骆驼长得高,所以它能够吃到围墙外边伸过来的树叶。生2:矮好,只有个子低才能钻进园门,生3:个子低或者个子高都有好处,生4:个子低和个子高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缺点。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到底是高好还是矮好呢?下面我们看看老牛是怎样评理的呢? 那么你认为怎样做才是对的呢?生: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忽略自己的短处,生:我们应该为自己的长处感到自豪,认识自己的短处,但是不能笑话别人的短处,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那么请同学们猜猜如果骆驼和羊再次相遇会怎样?生:他们将会用自己的长处弥补对方的短处,用对方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生:他们将会成为好伙伴。师:嗯,回答得真好!

通过对骆驼和羊惟妙惟肖的模仿,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学习中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促使互动式教学模式更好地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语文课文的解读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服务的,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老师要注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文水平,以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老师在对课文解读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学生的感受,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解读,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了解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通过分析找到解决的办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老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帮助和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对语文课文中得到美好的感受,能够真正获得人生和思想上的感悟,提高学生自己的人文修养,同时也通过文章的学习达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只有从学生的角度来深刻地理解课文,了解学生对语文教学的需求,把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促使小学生快乐学习。

二、转变教师角色,构建和谐互动平台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作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引导和辅导,教师也应该以学生身份参与课堂学习中。例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一文时,教师可以和同学们一起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棒,那么通过读课文你想对乌鸦和狐狸说点什么呢?生1:我想对狐狸说:“狐狸你太好吃了!”。生2:我想对乌鸦说:“以后千万别再上狐狸的当了!”。生3:我想对狐狸说:“你做坏事,没有人愿意和你做好朋友”。师:你们说得真好。

找骆驼教学设计范文3

闻名于世的“骆驼”牌香烟,以其上佳的品质,充满神秘的东方情调的“骆驼”烟标的独特设计,在竞争激烈的烟草行业中盛名不衰,“骆驼”问世至今已有80余年历史了,它已成为世界名牌香烟中的常青树。

只要对香烟有一点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骆驼”牌香烟,它和“万宝路”、“希尔顿”等著名牌子一样,是所有吸烟者心中的至高理想。同时,“骆驼”可谓元老中的元老,它是最早创立的“美国混合型”香烟,而这个口味直到今天还占据着世界的主导地位。

只要看到“骆驼”商标的人,估计都会喜欢它。它还有一个可爱的绰号“老小伙”,请看一幅充满着异国情调的美丽画面:婆娑起舞的棕榈叶掩映着黄沙和金字塔,一只飞跑的骆驼顽皮地眨了一下眼睛,瞬间便跑到远方成为一个小黑点;接着,一位老土耳其人与一只与众不同的单峰骆驼出现了,这只骆驼就是“老小伙”。“老小伙”不时抖动着单峰,并露出可笑而可爱的牙,它那充满现代感的厚嘴唇既像在诉说,又像在唱歌。这是世界闻名的“骆驼牌”香烟的一则广告,而它的创造者就是著名烟草商人――理查德.雷诺兹。

挑战传统的烟民

1851年,理查德.雷诺兹出生在美国,从小就聪明好学,很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

24岁那年,作为一个有多年吸烟历史的烟民,一次偶然的机会,雷诺兹发现了商机。

当时,人们吸烟还都是自己动手用烟草卷烟,很麻烦,并且每个人手艺有好有坏,不能保证卷出来的质量。雷诺兹强烈感觉到这种手工操作的累赘,于是,他决定在北卡罗来纳州的云丝顿―萨勒姆建立自己的一个小工厂,生产一种扁形品嚼香烟,由此迈开了他在烟草业创业的第一步。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时,雷诺兹的香烟销量并不是很大,因为人们一时还不能广泛接受这种新奇的玩意儿,销售只能局限在一个固定的地区内。尽管如此,以他为开始,香烟制造行业却仍在悄悄地兴起和发展,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1884年,詹姆斯・布查南・杜克(美国著名烟草商)麾下的美国烟草公司率先推出了成批的机制香烟。由于产量高、成本低,它以掠夺性的超低价格把雷诺兹的烟草公司逼进了死胡同。压价竞争使雷诺兹濒临破产,他接受了竞争对手杜克的收购要求,把自己的公司卖给了对手,使之归并到美国烟草公司的旗帜下。

尽管初战失败,雷诺兹并没有丧失斗志,依然密切关注着香烟市场,关注着时局的变化。他知道自己还太年轻,没有雄厚的资本和丰富的经验,他在总结教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他不相信自己就这样永远“出局”,他有信心要杀“回马枪”。

雷诺兹的苦心没有白费,他等待的机会果然来了。当时,美国由于大型托拉斯集团疯狂地垄断各行业的市场,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动荡,如垄断美国烟草业的杜克集团1910年已占据了全国香烟市场80%的份额。全国上下反对垄断,反对托拉斯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以罗斯福总统为首的美国政府不得不顾及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反托拉斯的政策和法令,要求一些大型托拉斯集团予以分割,其中也包括了美国烟草公司。

这给了时刻等待机会的雷诺兹一个天赐良机。他乘着美国烟草公司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之际,终于在1911年重新获得了自己的公司。雷诺兹决心重振雄风,要向美国烟草公司这个强大的对手挑战,改变由它独占烟草市场的局面。

“骆驼牌”香烟的故事

20世纪初期,香烟市场已经得到很大发展,当雷诺兹东山再起之时,这一领域已是强手如林,竞争异常激烈。雷诺兹懂得,必须创造自己新的独特的品牌,才能立稳脚跟,进而称雄市场。于是,他对市场上50多种品牌的香烟做了细致的研究,发现所有的品牌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由维吉尼亚烟草制成,另一类则由气味浓烈,并带有芳香的土耳其烟草制成。这两种类型的香烟各有优点和特色,都有很大的市场,那么自己该生产哪种类型的烟呢?

雷诺兹整日里冥思苦想,为着选择而烦恼,他把这个烦恼告诉了朋友。朋友奇怪地看着他愁眉苦脸的样子,随口说,干脆两种都要,不行吗?朋友的话提醒了雷诺兹,让他恍然大悟,为什么不将它们的特色综合起来,使一支香烟同时具有两种烟草的优点呢?

雷诺兹满怀信心地按照这种新思路进行了反复试制,终于配制出符合自己理想的新型香烟:既包含了维吉尼亚烟草的淳正、明快,又带有土耳其烟草的浓烈气味和特殊芳香,做到了兼有两种系列烟草的特色和优点。

雷诺兹对自己的新产品寄予厚望,在给香烟取名字时,他想起了1907年,为了良种烟草――“艾尔伯亲王”,自己的土耳其之行。那次旅行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沙漠中见到的骆驼,它高昂着头,一副傲视不驯的样子,显得那样威武高贵,这就是“沙漠之舟”的风采。为了让自己的香烟在市场上获胜,睥睨群雄,还有它独特的异国风情,雷诺兹决定这种新型烟就叫“骆驼”。由此,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个著名的品牌。

同时,雷诺兹的烟草公司还推出三种品牌的常规香烟作为“骆驼”出台的姐妹篇:一是“Reyno”,直接由维吉尼亚烟草制造;二是“Osman”,直接由纯土耳其烟草制造;三是“RedKama1”,由拓克石烟草制造,并带有过滤嘴。

才华横溢的雷诺兹还亲自设计了一幅带有棕榈叶和金字塔的图案,以表示土耳其烟的古老和遥远。几种一起推出的香烟包装中,“RedKama1牌”香烟包装盒上是一只快跑的骆驼;“Osman牌”香烟包装盒上是一个老土耳其人的形象;“骆驼牌”香烟的包装盒印的是一名既憨厚可爱,又充满现代气息和生命活力的骆驼演员――“老小伙”。这一组包装设计构成了一个统一风格的系列,让人产生一种视觉上的愉悦感,从而觉得这是一组成熟的、高品质的,而又充满异国情调的香烟。

“骆驼”的名称定下来了,商标图案也有了,但是怎么让人知道呢?机会来了,1913年,一个名叫“巴纳姆和比利”的马戏团来到了雷诺兹公司所在的云丝顿市,其中有精彩的骆驼表演,这个事件给了雷诺兹以灵感,他开始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广告宣传。

马戏团还没来,云丝顿市中心广场就树立起一幅巨大的广告牌,图案为骆驼牌香烟包装的放大图: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海中,有埃及金字塔和青翠的棕榈树林,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只昂首天外的高大骆驼。广告词为“著名的巴纳姆和贝利马戏团即将来云丝顿市演出,神秘的骆驼要来了”。

在云丝顿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骆驼的招贴画和“骆驼来了”的标语。一时间,骆驼成了市民的中心话题,骆驼牌香烟销售直线上升。

演出更使促销活动达到高潮,尤其是最后的骆驼表演,让观众们为这绝妙的东方风情所陶醉,为这神秘的骆驼风采所倾倒。

雷诺兹公司抓住机会,向激动的观众免费赠送骆驼牌香烟,人们纷纷抢要这个纪念品,并高喊着:“我们要骆驼!我们要骆驼!”

从此以后,骆驼香烟名声大噪,商标也人人皆知,顺利进入了市场。

为骆驼,走万里

随着市场上香烟品牌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香烟制造商们,采取了花样繁多的营销手段,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当时,最流行的花样是发放奖金和奖券。很多香烟制造商在每个烟盒中夹放一张奖券,等奖券积累到一定数目后,分别能换取免费香烟一包、现金若干或其他小玩意。刚开始的时候,确实能起到一点效果。但这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快顾客就厌倦了这种方式。

雷诺兹看到了遍发奖券造成的后果,决定采取不同的营销手法。首先,他降低了“骆驼牌”香烟的价格。当时,同样档次的烟为15美分1包,“骆驼牌”则降为10美分1包;接着,“骆驼牌”的包装盒上印了一条十分醒目的标语:“不要期待奖券和奖赏,骆驼香烟禁止使用它们。”这就表现出“骆驼牌”香烟一种高贵的立场,这一鹤立鸡群的举措,果然使消费者觉得“骆驼牌”不同凡响:它既然不必靠发奖来进行促销,就必然有令人信服的优良品质,况且它的售价又比别人低!于是,“骆驼牌”的销售量节节上升。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骆驼牌”香烟终于依靠优良纯正的品质、与众不同的口味、新颖别致的包装和独树一帜的营销手段,获得了广大烟民的认可和喜爱,市场占有率远远胜过其他品牌。

雷诺兹并不满足云丝顿的销售,他想的是整个美国的市场,“骆驼”再接再厉的乘胜追击,很快冲破了地区性的经销网,直接向全国各地销售。它那充满魅力和异国风情的广告,在硝烟弥漫的广告战中脱颖而出,“骆驼牌”成为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销售和促销的香烟品牌,它的销量几乎呈几何级数往上翻。1914年,“骆驼牌”香烟的销售额达到4.5亿美元;1915年即上升为23亿美元;1917年跨越了110亿美元;1920年竟然突破了200亿美元,占美国所有品牌香烟销售量的一半,创造了令人咋舌的销售奇迹!

“骆驼牌”成为名闻遐迩的著名品牌,这是雷诺兹的成功之作,更是得意之作。令人叹服的是,他不仅创造了一个“骆驼”品牌,而且营造了一种“骆驼氛围”,成为一种象征和寄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骆驼”带来了一个销售巅峰,当时,作为美国军队给养的一部分,“骆驼牌”香烟由美国士兵带到欧洲,从而使“老小伙”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只“骆驼”又跟着美国军队走向世界各地的战场。在残酷的战争中,疲惫的美军官兵们以吸上“骆驼牌”香烟为最大的自由和快乐,于是“骆驼牌”香烟又被寓以新的含义――自由。后来,这一含义又被众多好莱坞有魅力的、吸烟的明星们阐释得更加深入人心。

由此,“骆驼牌”几乎成了美国香烟的代名词。凡是有利于“骆驼牌”香烟生存和发展的任何机会,不论是关于营销还是人们思想所及,雷诺兹都会精心地加以利用,决不轻易放过。他把“骆驼牌”香烟推向了耀眼的顶峰。

1919年,理查德.雷诺兹走完了他68年的人生道路,悄然离开了人世。他的离去,对“骆驼牌”香烟来说,固然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然而这只“骆驼”已经长大了、成熟了,即使创始人已经离去,它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1920年,在一场高尔夫球赛的间隙,一名高尔夫运动员走向观众席,向其中一名观众要了一支“骆驼牌”香烟,并很有感慨地说:“为了得到一支‘骆驼’香烟,我愿意走一里路。”从此,这句话成为了“骆驼牌”香烟的又一个著名广告语。在接下来的30多年中,“骆驼牌”香烟的广告中一直重复着这句话,直到今天。

此后的发展中,随着“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不止是“骆驼牌”受到强大冲击,如“万宝路”、“希尔顿”等名牌香烟同样面临困境,各自在寻找新的途径以求生存和发展。在这艰难的处境中,雷诺兹公司忽然想起了他们的创业之父――雷诺兹的“宠物”和“图腾”。1987年,来自法国的“老小伙”被再一次请出,参加“骆驼牌”创立75周年的庆祝活动。这头老骆驼被打扮成年轻人的模样:身穿皮夹克,戴着时尚太阳镜,以它的形象伴着爵士乐队的演奏,再一次做了生动的广告,提醒人们“骆驼牌”永远是高质量的香烟,不仅是老顾客喜欢,年轻人也会是它的朋友。

成功秘诀

富有的家族背景及商人的家庭熏陶。

找骆驼教学设计范文4

一、在理解省略号处练笔

《凡卡》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请求爷爷带他回家乡的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课文是这样结尾的: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课文在凡卡熟睡并做着甜蜜的梦的时候结束了,这也正是作家契诃夫的高明之处。两个省略号给我们读者以无限的思考。凡卡写的信爷爷会收到吗?但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凡卡没有写清收信人的地址,凡卡的爷爷收不到信”这个表面答案上,还要深入理解。学生们与凡卡的心再次紧紧连在一起,有感而发,有情可抒,有言可写。其中有个孩子写的让我不禁拍案叫绝(我只摘录其中一部分):

就在一天早上,店里的伙计们闲着没事干,又打起了凡卡的主意,他们捉弄着凡卡,冷笑着。一个伙计拿起架上的梆子就向凡卡扔过去,没想到,一失手,竟然朝凡卡旁边蹒跚学步的老板的小崽子的方向扔去。梆子在飞……

那个伙计惊愕了,脸涨得通红,嘴不停地抖动着,说不出话来。刚才在一旁看笑话的老板,则悲愤万分,怒目圆睁,声嘶力竭地喊:“噢,天啊!不!不!”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凡卡果断地冲上前去,用头把坚固的梆子顶了回去。凡卡的头上顿时刻下一道红印,头上流出了血。小崽子吓得大哭起来。凡卡忍着剧痛急忙又去安慰小崽子。老板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此时他心里一定是五味瓶一样。

善心,会感化恶性的人!

这个学生独具匠心的构思,巧妙的环节设计,让我感慨: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让学生写作要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好习作是精彩的创造!

二、在想象补白处练笔

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利用课文留下的许多“空白”,让学生通过想象和创新去填补这些“空白”。在填充的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教学《郑成功》一文时,我这样引导:台湾同胞在这激动幸福的时刻,他们紧紧地握住郑成功的手,老人、青年、孩子们,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多少话要向郑成功说呀!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色,为他写一两句你最想说的话。

师:一位台湾老人紧紧地握住郑将军的手,说――

生:郑将军,您是台湾人民的大恩人,是您赶跑了荷兰侵略者,结束了我们长达38年的奴役生活!

师:一位台湾青年紧紧地握住郑将军的手,说――

生:郑将军,您率领的这支官兵真是英勇善战,能够把荷兰侵略者打得落花流水,真是我崇拜的对象!我也要参加这样的您的这支军队!

师:一位台湾孩子紧紧地握住郑将军的衣角,说――

生:我代表台湾的孩子感谢您,是您赶走了荷兰侵略者,给了我们人生的自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的恩情!

师:是啊,台湾的同胞有多少话要想对郑将军说呀,千言万语可以化作黑板上的一句话――郑将军,是您――

生:(齐)!

师:您是我们心中的――

生:(齐)民族英雄!

通过这个课堂小练笔,引导学生走进文章的深处,使学生对郑成功这个人物的认识以及自己的情感充分地展现出来。

三、在理解故事结局处练笔

文本的结尾处往往是学生的情感共鸣点。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环节:“从沙漠回来,小骆驼又去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上了小红马……”他们分别会怎么说?怎么做?

找骆驼教学设计范文5

[摘 要]《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充斥着一种淡淡的回忆,从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流连。教师可从整合教材、渗透学法、润饰语言几方面入手,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有效课堂 整合 渗透 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76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中所描述的生活与这些21世纪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但文本中有许多儿童特有的语言文字,是值得学生反复品赏咀嚼,并展开想象的。根据单元的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在教学课文时,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备课中,我主要渗透了这样几个理念。

一、整合教材,备课有目标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1.单元整合

每接触一个新的单元,我都会充分利用单元导语,让学生提炼单元主题和单元学习目标。学生有了目标,那么在学习每篇课文时,就能抓住课文的内容、情感、写法,有目的地展开学习。有时我还会从写法上入手,把一个单元中在写法上相似的文章放到一起来学习,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用学法的迁移让学生自学第二篇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其次是在比较中让学生找到异同点,习得表达方法。

2.课内外阅读整合

在课文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链接,一是引导学生读课后资料袋,二是播放《城南旧事》中小英子看骆驼咀嚼的视频,三是在第二课时中链接了《城南旧事》中写小英子看小鸡吃食的一段话。三个链接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童年,走进作者的心,走进《城南旧事》,在课外阅读这本书。

3.把握重点,大胆取舍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繁杂,谁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用有限的时间引导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取舍。教学这课时,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生字的书写,我只抓了最复杂的一个字“嚼”指导书写,其余的就让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识字写字方法自学;其次是对课文开头的三个自然段,只要学生能正确朗读即可,没有过多的要求;再次,是对课堂的上课程序进行随机取舍。学习童年的四件事,我以学定教,没有要求学生一定按照文本顺序来交流汇报,而是根据学生的交流及时调整教学程序,当学生理解到位时,我不再追问;当学生理解肤浅时,我及时点拨。

二、渗透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备课的时候,应以学生为本,有针对性地渗透学法指导措施、指导步骤等,使学生学有所得,从根本上获得学习的方法。

就这节课来说,备课时我主要从质疑、阅读分析、感情朗读等方面渗透学法。其一,导入新课,设计一个质疑点:抓住有特色的课题质疑。课题的每个词中间有间隔符号“·”,这是以前的课题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符号来提问。其二,课文写了四件童年往事,结合文本特点,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了“学骆驼咀嚼”这件事,学完之后归纳出阅读方法:反复品读—画词句写体会—交流读书体会—感情朗读;然后迁移学法,让学生根据学法提示,先自主学习后面的三件事,再在小组里展开合作学习;最后,全班交流感受、体会。其三,课文中的段落,有的里面含有多音字,有的是事件的具体描写,有的含有特殊的标点符号,学生读完之后,教师点拨:要善于抓住重要情节、重点句段反复朗读品味。如此长期训练,学生在预习中自然就会抓住重点阅读。

三、语言“煽情”,聚焦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再突出,教师的引领也是不可或缺的。作为教师,我们要会对学生“煽情”。

找骆驼教学设计范文6

阿拉善的梭梭正在衰败。它是牧区植被的保护神,失去保护的牧场正在变成荒漠。牧民们改变了生活方式,希望能重建起生态信心。

一头与黄沙同色的双峰驼在铁丝围栏外迂回。围栏相隔,一丛丛一两米高的灌状小乔木很安全。将梭梭与骆驼和山羊们的放牧地隔开的,是20多年前的一道禁令。之后,阿拉善当地牧民常能看到,骆驼用湿漉漉的眼神看梭梭。

这里是内蒙古西北部乌兰布和沙漠腹地,一道梭梭林形成的绿色生命线画过近10个经度,庇护着苍天般的阿拉善。33岁的牧民巴利听老人说,当年“骆驼钻进梭梭林,找都找不见”。如今他却有几次看到,大卡车从稀疏的梭梭中间径直驶过。

“扎格”的衰亡

清晨5点,风起,乌兰布和沙漠天地一色。巴利的媳妇在灶上放一锅水,灶下添几把“扎格”,40分钟水就开了。在蒙语中,“扎格”即梭梭。因为热值高,有人称它“梭梭柴”。冬天,阿拉善的气温降至零下30℃,包括巴利媳妇在内的牧民习惯捡拾扎格烧火炕,驱寒保暖。

上万平方公里的大漠植被寥寥,几米高的梭梭已经是视野所见的最高植物了。梭梭树冠以下,长着白刺、沙竹和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均一米不到。作为建群物种,梭梭掌管整个群落:它是上层优势种,一旦丧失,其他的物种也不会存活。

由于环境所限,原本最高能长到9米的梭梭,只能长成灌木的样子:树皮灰白、木质坚脆,枝条或斜生或弯垂,却无法舒展。枝上叶片也已退化为鳞片,代替进行光合作用的是梭梭嫩枝。它的生长节律也略有古怪,伪年轮的问题困扰着研究者:同一株梭梭,单侧生长,某些年份只增加一个年轮,而另外的年份则会增加两个年轮。研究者分析,这可能是受到了风沙流和强烈地表辐射的影响。

新疆的科学家曾做过梭梭生态效益方面的研究,发现梭梭林带具有降低风速、阻截流沙等生态作用。其实,即使科学家不做研究,牧民也熟知梭梭的生态价值:扎格以2至3倍于地面身长的根系,牢抓着年轻的沙漠。而这一片林地的面积,几乎占到乌兰布和沙漠的四分之一。

长久以来被充当薪柴的,只是枯死的扎格。过去,来阿拉善的客人无一例外会被推荐品尝“梭梭烤全羊”,但现在提及这道大菜,牧民们只砸吧砸吧嘴。蒙古传统大餐已是难得一品的珍馐。因为烤全羊耗柴量很大,而可以捡到的枯死的梭梭很少了。

整个阿拉善正在褪去它的绿色,位于北方的天然屏障梭梭林也难逃厄运。50年代,1700万亩梭梭林在阿拉善境内生长旺盛,80年代,下降到834万亩。2001年,盖度在30%以上的梭梭林下降到578.7万亩,还有870万亩沦为盖度不足30%的稀疏残林。“30%的植被盖度”在生态学上意味着,阳光垂直投下时梭梭们的影子还占不到地面面积的三分之一。

终于,牧民与扎格相安无事的和谐被打破,梭梭从此需要刻意的人为照护。上世纪80年代,政府提出围栏封育,一道铁丝将梭梭同可能的伤害隔离。

巴利去看围封5年的土地,某些区域,梭梭的确郁郁葱葱,但他却有朴素的担忧,“东西不吃,也不能长到天高”、“草原就是要有些羊啊,骆驼啊。没有羊和骆驼的草原还叫什么草原?”他还从老人那里听来经验之谈,说经过骆驼舔舐的梭梭才会长得好。现在,已经有人开始质疑:将梭梭相对孤立地围护起来,会不会造成生态链断裂呢?

退出大漠的牧民

以家族身份定义,巴利是地地道道的牧民。尽管巴利家90岁的老奶奶觉得孙子和自己年轻时很不一样。论影响力,“摩托车拉力赛冠军巴利”就比“牧民巴利”更知名。

为什么不骑摩托呢?离开嘎查去最近的镇子吉兰太购买肥皂、牙膏啥的,骑摩托只花一两个小时,换了马或骆驼却要小半天。在内蒙古,苏木、嘎查分别相当于乡和村,镇子还叫镇子。地广人稀的阿拉善,两个嘎查面积加在一块就有一千多平方公里,两户人家相隔十几公里属于正常。

逐水草而居的日子早已模糊。从满人统治开始,为便于管理,牧民便逐渐被固定下来。《制度变迁和游牧文明》一书中记载,当时牧民“冬春季节,在自己的牧场上放牧牲畜,而夏季则到公共夏季营地去放牧。”作者总结,夏季放牧时间虽不长,却是对冬季草场的重要恢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施行的草场承包,使牧民完全定居下来。但至今,游牧,这一黄沙统治下的烙印未全然抹去,它仍在决定巴利这一代的基本节奏:赶羊和骆驼出圈,饮羊、饮骆驼,休息,饮羊、饮骆驼,休息,饮羊、饮骆驼,赶羊和骆驼回圈。但放牧且只放牧的生活已不再。

从经济来源角度考虑,巴利算不上一半的牧民。巴利家年收入最大的一块来自耕地,3万多;其次是牧羊,2万。但这还没有算上每人5500元的公益林补贴(扣除保险等,实发3700元左右)。补贴缘于“退牧还林”的国家政策,梭梭也在受惠之列。巴利的代价是,2004年的300多只羊,减到了现在100多只,骆驼剩下30头。不过他对此无所谓,“反正草场情况不好,可吃的牧草也不多。”

另一些牧民走出牧区。赵桂平在镇上的一家制碱厂负责操作锅炉,8小时工作制代替了他原来松散的草原时间。上班地点距离他在召素陶勒盖嘎查的家25公里。他说,在城市里可以学到更多东西。2008年,工厂方面答应给赵桂平一个工作机会,母亲出乎意料地支持。其实单论收入,工厂的工资并没有高出放牧多少。老人的催促里,不乏对草原生态能否持续的担忧。赵桂平怀疑:难道牧区将来真的会贫瘠到住不下去?

巴利8岁的儿子国庆刚够年龄去镇上念小学,对于是否希望儿子延续牧民生活,巴利回答,“这要看他自己”。而长大后的国庆,准备应对新的环境改变。

都是民勤人的错?

梭梭“扎格”,沙漠植物之王,蒙古族牧民说,“砍它会烂手脚的”。

但戒律显然没有被一直恪守。每当被问及生态问题时,阿拉善牧民习惯重复这样的一个句式: “原来怎样怎样,民勤人来了以后⋯⋯”上世纪中叶,甘肃民勤人大规模迁入阿拉善,从那时开始了生态上“礼崩乐坏”的年代。

统辖着蒙古族精神的信仰从萨满教而来。从这个自然神论体系中产生出一种生态伦理,即生命无时无处不在。砍树?树神会动怒。挖土?土地神会动怒。倾倒污水?水神会动怒。以前,牧民樵采扎格时,会如神示般地想起一道律令――非枯死勿捡。

不同于蒙族人,新迁入的汉人对梭梭既无情感也无畏惧。涌入牧区后,移民生存的下一步骤是盖房、垒圈、砌井、打家具、烧柴。于是,在牧民眼皮底下,活的梭梭被连根撅起。一位牧民说,另一种大漠植物胡杨则更惨,“1962年和1963年砍得最多,1964、1965年的时候就基本上没有了。”

要解释民勤人口迁入阿拉善原因,可以参考赫伯拉(Herberla)与米切尔(Mitchell)分别于1938年、1946年提出的“推拉理论”。他们指出,原住地的就业、耕地不足、基本设施的缺乏、自然灾害等可以构成推力;同时,迁移目的地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教育和卫生设施、更适宜的自然环境等构成了拉力。迁移就是原住地之推力与目的地之拉力的作用结果。据分析,当年拉向阿拉善的其中一个分力是“水草丰美”,今天,无法想象这个词能修饰阿拉善。

实际上,牧民口中“民勤人来了以后”更多是个时间上的概念,而非全是移民们的责任。与这个时间段重合的1958年,正是“大集体时代”的序幕。见证阿拉善生态变迁的只言片语,可以在“蒙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生态环境保护”和“阿拉善环境恶化历程中的民勤移民”两份调查报告当中寻找到。

“以前蒙古族人只拿老死的干柴和灌木来烧火,大集体以后就直接砍活的绿色的树和灌木了。谁都可以砍,而且集体的事情,又不细心,所以很浪费。”苏海图嘎查66岁的乌力吉巴图说。

“上世纪70、80年代,这里的人用骆驼拉戈壁的梭梭,当时牧民采梭梭还都是死的。可军车去的时候就不一样,不管死活都拉,有的拔不掉就用车拉着钢丝把梭梭拽掉。两三年就把梭梭拉光了。”赛汉陶来嘎查的巴得日胡说。

“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学大寨,搞农业。‘牧业要学乌胜旗’,‘多生羊羔多挤奶’,‘边放羊边种田’⋯⋯这里是牧区,没有水,种不了地的嘛。”苏海图嘎查68岁的图布登说。

当时一位研究人员去阿拉善考察,牧民带他去看一条由梭梭铺成的路。现在,已没有梭梭可以被连片砍倒,枝杈相压地铺在沙层表面了。

沙起西北

“沙上墙,驴上房”,阿拉善人用这句顺口溜戏谑沙漠生活。

“阿拉善当前的生态状况其实也是几千万年来气候干旱化的结果,”北京大学生态学系教授、从事植被生态学研究的刘鸿雁说,“原因是青藏高原抬升,进入亚洲内陆地区的水汽减少。”而全球变暖、人类过度干扰只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剧了大趋势。对于具体百分比,由于目前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刘鸿雁给出的回答是“无法估计”。

荒漠化还在加剧。以乌兰布和沙漠为例,每年以8∽10米的速度向前推移,而原本停留在巴音乌拉山另一侧的雅玛雷克沙漠,在近年也翻越而来。两座沙漠轻松“握手”。“荒漠化”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个词――崩溃。2000年,阿拉善人口较建国初期增加了近5倍,又让人想到另两个词――马尔萨斯理论和“生态移民”。草原生态会崩溃吗?阿拉善会不会是下一个楼兰?

对于荒漠生态系统,水是维持该地区稳定的关键生态因子。阿拉善人可以明显感到水情变化,一位牧民回忆,“这里的井刚开始时是人挖的,用毛驴拉水车种草料;1968年挖涝坝,用柴油机;再过几年就改用人推着钻打机井,打四五十米深;1972年的时候大打机井,已经到100米深。”现在的井,打不出水就丢弃。

“水量及地下水的波动变化,对梭梭及当地植被的生存与稳定发展,具有巨大影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李启森说,“当地植被发育对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也因此常被用于对环境变化的指征。”

中科院地理所的脆弱生态类型研究专家吕昌河则进一步认为,导致植被(梭梭等)破坏最重要的原因应该就是水量的减少。“流入绿洲的水量由上世纪60年代的每年10多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2亿立方米;黑河中游大量引水,使额济纳绿洲内的两个湖泊在上世纪60年代初相继干涸。胡杨林、梭梭林面积大幅缩小。”吕昌河对记者引述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