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英文范例6篇

一直英文

一直英文范文1

【关键词】英汉习语 习语翻译 文化差异

习语,是指被人们口口相传的经典短句。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简明扼要、精辟犀利又寓意深刻,与诗歌等文学作品一样被誉为语言文化的精髓。英语和汉语都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语言种类之一,其历史文化渊远流长,在人类的经济生活和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包含了大量的习语,它们有的含蓄典雅,有的诙谐幽默,有的趣味横生,给人们带去无比丰富的乐趣与文化享受。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很多,笔者认为结合中西文化背景,采取“直译法为主,辅助直译加注,灵活地配合意译法”的策略十分可行。

一、直译法

直译,就是指在符合翻译文章的语言规范性前提下,将原文的内容与形式直接转换成译文。换句话说,直译法就是尽量保留英汉习语的原意、语法和形式结构,既要做到“形相近”,又要达到“意相似”。比如常见的英语俗语“have seen better days!”直译成汉语就是“看起来日子过得不错!”;“a gentleman’s agreement”直译成中文便是“君子协定”。汉语习语直译成英语也是如此,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直译成“Hard work pays off”;“头发长,见识短”直译成“Long hair and short wit”;“万事开头难”直译成“The beginnings of all things are difficult”等。直译法使得原文与译文习语的字面结构和形象意义都十分近似,保留了原习语的文化特征与民俗风格,使得读者更容易接受、理解。

此外,如果原文中有比喻、隐喻、意象等特点,在直译的过程中也将保留这些特点。因为这些修辞手法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与文化色彩,通过直译法保留这些特点,也就保留了习语译文的原汁原味。比如,汉语习语中的“挥金如土”,采取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一个人花钱如流水,而直译成英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仍然保留这样的修辞方法,使得翻译之后的习语也十分的形象、生动。

二、直译加注法

直译加注法,是对直译法的补充和扩展。正如前文所述,由于英汉文化背景不同,会导致读者对部分译文以及习语背后的文化难以理解。这时便有必要对直译的译文增加注释加以说明,弥补读者的文化缺失。

比如中国有名的习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直译成英文是“The clever-housewife can’t cook without rice”意思很清楚了。不过若是加上注释 “Here rice refers to grain.”,西方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米”泛指“原材料”,意为没有原材料再好的工人也无法制造出产品。这正是它所表达的真正内涵。再如英语习语中的“Love is blind”,直译成汉语是“爱情是盲目的”。中国读者会绞尽脑汁儿琢磨,为何说爱情是盲目的呢?如果译者在译文后面加注予以解释:“罗马神话中爱神丘比特,是在用布蒙住双眼的情况下,盲目地射出了爱情之箭”。那么中国读者便很容易理解这句译文习语的含义了。

总之,直译加注法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译文习语的文化背景,避免读者在直接的字面意思中感到不知所云,从而发挥直译习语在文化信息传递方面的重要优势。

三、意译法

习语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它的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正是这样的特点,也使我们在翻译很多习语时,若只采取直译的方法很难达到原文所要表现的效果。比如英语习语中的“a gay dog”,如果直译出来是“一只快乐的狗”,其实其本意是形容“一个逍遥快活的人”。直译的效果并不好,译文与原意相去甚远,这时便可以采取意译法。

所谓意译,就是指在翻译时,尽量寻找一些与原文寓意相近的俗语、谚语或成语来进行翻译,这样会避免直译的平淡无奇,使得译文惟妙惟肖、生动有趣,且能准确无误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如英语习语“to break the ice”,直译“破冰”表达效果不佳,可以意译成“打破僵局”;“a bolt from the blue”,直译“来自天空的一声响”似乎语句不通顺,则可意译成“晴天霹雳”。再比如汉语习语中的“一个巴掌拍不响”,意译成英语习语便是“It takes two to make a quarrel”;“落花流水”可意译为“to be shattered to pieces”。总之,由于文化特色的不同,英汉习语所包含的地方特点:民俗文化、人名地名、宗教习惯等都不尽相同,单靠直译翻译会显得译文冗长拖沓,深奥难懂,而意译法则可避免这个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习语是语言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是概括人类文化经验的精髓。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一定注意英汉习语中所表现出的生存环境、风情民俗、、历史文化以及沉淀下来的审美意识与价值观等方面的中西文化差异。尽量充分考虑文化背景与历史底蕴,采取恰当的方法,将原文中的语言形式、语言风格、艺术特色充分呈现出来,从而有效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进步。

【参考文献】

一直英文范文2

【关键词】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直拼法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99-01

当前我国为了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英语水平,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就有英语课程标准。在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的英语教学提出了要求,在英语教学中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好奇心等结合在一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英语教学方法,带领学生登上“英语珠峰”。在学生英语教学中,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教学方法是直接教学,英语词汇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直拼法。本文针对小学五年级英语词汇教学中直拼法的应用进行研究。

1.直拼法的定义

小学英语教学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培养,小学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英语词汇,其次是简单的英语句子,在攀登“英语珠峰”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让学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小学英语教师的任务。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当前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最有效也是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直拼法。

直拼法就是在英语学习中,对英语单词直接拼读,英语词汇的拼读和汉语词汇的拼读相似,在汉语词汇学习中根据词语拼音中的声母、韵母,进行发音拼读,让小学生正确的掌握汉语发展,并学会词语的拼读。在英语学习中,对词汇进行的拼读,是根据英语词汇的元音、辅音等的发音进行组合发音学习,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音节,以及如何进行音节的划分和拼读,让学生看到英语单词就能正确的拼读[1]。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在知识的学习中有一定的主动性,所以此时在英语学习中,采用直拼法进行教学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准确的掌握住学习方法和英语知识,可以正确的掌握英语单词的拼读。

2.直拼法在小学五年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在小学五年级英语教学中运用直拼法,不仅可以将英语教学质量提升,还可以让学生正确的学会英语词汇的拼读,掌握住英语词汇的拼读方法和技巧,为自己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五年级英语词汇教学采用的直拼法,在五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英语词汇直拼法教学中,对短音节单词cat、bag、hot、bus、pen、dog等进行拼读教学中,只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住这些短音节单词中的元音,以及元音的发音规则,辅音部分就会和元音连接在一起,直接的拼读出来,而且还会根据英语词汇的发音,准确的写出英语单词。对于长音节的英语词汇,其发音规则是,将两个元音放在一起,拼读时,第一个元音节发出声音,第二个不发出声音,例如soup、beef、rain等双元音英语单词,在其拼读中就是根据第一个元音发声,第二个元音不发声的原则进行拼读的。不同的英语单词有不同发音规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在英语词汇学习中,非常容易出现偏差,不能将英语词汇正确的拼读。直接拼读法会让学生见到单词就能正确的拼读出来,在英语学习中,让学生见词能读、见句能读,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信心。

英语单词是由字母组成的,因此在英语词汇中字母是单位,所以单词的发音可以是单个字母的发音,也可以是多个字母发音的组合,记住字母发音是五年级学生学会正确拼读英语词汇的基础。直拼法在小学五年级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先对学生的单音节进行培养,然后在进行双音节或者是多音节词的拼读进行培养,让学生从单词的拼读开始进行记忆学习,并对学生的独立拼读和记忆进行培养,让学生从单词的拼读中找到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满足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单词拼读习惯和英语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2]。

3.在小学五年级英语词汇学习中如何运用直拼法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兴趣不高,在学习英语词汇中,感觉非常的枯燥无味,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没有较多的经验,也没有学习策略,经常机械式的记忆,因此记忆一个单词花费大量的时间,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会下降。在小学五年级英语教学中采用直拼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直拼法将传统英语教学中的按照字母先后顺序进行英语词汇教学的弊端进行避免,直拼法的英语词汇学习是先学习字母发音、拼音,再学习字母组合发音、拼音,在学生掌握住基本的发音和拼音之后,学习音标。

在小学五年级英语词汇学习中,重点对学生的词汇直拼能力进行培养。我国的学校教育采用的教材分为几种,例如人教版、湘少版等,不同的版本的教材里面的英语单词是不同的,英语学习的内容排版也是不同的。例如湘少版小学五年级第上册第一单元学习的英语内容是I would like a cold drink,其中的词汇有beach、bun、cold drink、feel、ill、hungry等,和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词汇完全不同,所以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进行直拼法教学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为将直拼法渗透到教学中,学生吸收知识的一个途径是“听”,所以教师在将直拼法渗透到教学中时,学生会根据自己所听、所看的内容,形成记忆,在大脑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处理和反应,学生在看到相同的英语知识,就会输出自己的认识,在不断的积累下,学生会产生很多记忆,有非常好的英语词汇学习效果。

在五年级学生的英语词汇教学中,在学生学完元音、辅音之后,需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拼写,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拼读,难度由低到高,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进行强化,形成刺激、反应、强化的一个过程,提升学生的英语词汇拼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能力[3]。

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是对学生的英语兴趣进行培养,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英语兴趣进行激发和培养,将英语词汇的音、形、意等进行连接,逐渐的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直拼法是单词记忆法,会让学生见到一个单词准确的读出来,在会读单词的基础上会写,充分的利用词汇的拼写和读音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小学五年级英语词汇教学中直拼法的应用,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的进行教学反思,研究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英语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提升,帮助学生登上“英语珠峰”。

参考文献:

[1]姜莱.论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与技巧[J].青年与社会.2013(09):150-151

一直英文范文3

从相同的动物、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内涵,同一动物而不同的文化内涵,动物习语文化内涵缺位,不同的动物习语而相同的英汉文化内涵等四个方面比较英汉动物类习语的文化内涵;同时从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从直译、套译、意译和增译翻译法四个方面研究了英汉动物类习语的文化内涵比较及其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汉动物类习语;英汉动物类习语;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79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动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动物词汇在这些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含义,人们认为动物能够表示某些征兆。因此,有些动物含有特定的象征。然而,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审美观,动物词汇的内涵意义也会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尤其是在英汉习语的翻译过程中,理解动物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当中的区别对于习语的翻译至关重要。

1英汉动物类习语的文化内涵比较

众所周知,中西含动物词汇习语的内涵是不同,这是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因此,比较英汉含动物词汇习语的相似性和差异能为英汉习语翻译时考虑文化的差异而提供相应的翻译策略。

1.1相同的动物、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内涵

中国和英国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他们有相似的生活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共享相同动物方面的知识,因此英汉语言中,一些动物词汇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 例如“fox狐狸 ”可以用来描述欺诈和狡猾的人,如习语“as sly as a fox如狡猾的狐狸”。因此,如果一个英国人说 “He is a fox他是一只狐狸”,中国人可以完全理解它。中西文化中“pigeon鸽子”通常象征着“和平”;“bee 蜜蜂”可以用来描述人勤劳、勤奋,例如习语“as busy as a bee如蜜蜂一样勤劳”;“snake蛇”代表危害,习语“to warm a snake in one’s bosom”表示“养虎为患”、“a snake in the grass”表示“潜伏的危险”。在中国,凤凰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民族图腾,象征祥瑞、幸运;习语“凤凰涅”代表“复苏和重生”,英语习语“rise like a phoenix from the ashes”也表示“复苏和重生”,有相同的含义。

1.2同一动物、不同的文化内涵

因为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一些相同的动物词汇却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1)在英语国家,一些含有动物词汇习语是褒义词,但是在中国却是贬义词,例如含有“dog狗”词汇的习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语中,dog狗代表“忠诚、真诚”,是人类的好朋友,例如英语习语“to let sleeping dog lie”的意思是“不要自找麻烦、别惹事生非”;“Every dog has its day”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风光的一天、人人都有得意之时”。“Love me, Love my dog爱我,爱我的狗”相当于汉语习语“爱屋及乌”,所有这些习语包含赞赏的意思。但是在中国,“狗”含有贬义色彩,例如“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狗腿子、狗血淋头、狗眼看人低、狐群狗党、狼心狗肺、丧家之犬”等等。

(2)在汉语中,一些含有动物词汇习语是褒义,而在英语中却是贬义词。例如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龙是神圣的,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这是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后裔,在中华文化中象征“皇权,吉祥”。这也反映在中国成语中,例如”望子成龙”、“龙腾虎跃”等。然而,在西方龙是一种神秘和以喷火的邪恶怪物或邪恶的人,是“邪恶”的象征,例如习语“the old dragon (魔鬼)”、 “dragon’s teeth (相互斗争的根源)”等。例如:鱼有很不同的中西文化内涵,在英语中,鱼指“坏事、坏人”的意思,含有贬损的色彩,例如 “a poor fish可怜的鱼”、“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其他更重要的事要做”、“A fine kettle of fish乱七八糟、很令人不愉快的事”、“to teach fish to swim班门弄斧”。在中国,汉字“鱼”和“余”同音,所以中国人会使用这个词来象征“丰富”,例如“年年有余”。

1.3动物习语文化内涵缺位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含有动物词汇的习语没有对应的英汉表达语。例如,“cat猫”这个词,在英语中可以指人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肤色,如 “She is a cat”中国人很容易以为“她是一个馋猫”,但英语国家以此说明“她是一个很有心机的女人”。英语习语如“rain cats and dogs下倾盆大雨”、“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泄漏秘密”。但由于文化差异,中国人很难理解这些表达。在中国,猫用作隐喻意义,例如“馋猫、夜猫子”。此外,在中国,鹤和乌龟都是用来象征“长寿”,如“鹤年”。在英语中没有这种联想意义。

1.4不同的动物习语、相同的英汉文化内涵

不同的动物词在英语和汉语有相似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人们使用含有不同的动物词汇习语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例如,表达“胆小”的意思,英国人喜欢使用含有“rabbit兔子, chicken鸡, pigeon、鸽子”等词的习语,就像“as timid as a rabbit, chicken-hearted or pigeon-hearted”。但是中国人会说“胆小如鼠”。再如,英语用“like a cat on hot bricks”表示“很紧急”的意思,但是中国人会说“热锅上的蚂蚁”。在中国,人们用“猫哭老鼠”来表达“虚伪”。在英语里,有类似的表达“shed crocodile tears掉鳄鱼的眼泪”来表示“假慈悲”。如果要表达“吹牛”,中国人会说“吹牛”,而英国人会说“talk horse”。再如要表达“固执”,在英语中用“as stubborn as a mule倔得像头骡子”;在中国用“犟的像头牛”。中国人使用“老虎”来表示“野兽之王”,而英国人则使用“lion狮子”。例如,习语“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等。

2英汉动物类习语的翻译策略

习语是语言的结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动物习语有民族特性, 英汉动物习语呈现出不同的民族个性,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或价值标准(欧忆,贾德江,2001:52)。习语成语孕育丰富的文化符号,值得我们研究,习语翻译问题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尤金・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Gentzler, E., 2014:44)“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 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65)动态对等是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 (金,1998:14)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和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应。

2.1直译翻译法

直译是翻译方法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直译要求译文保持与原文内容一致、又保持与原文文体一致的翻译方法。由于英汉生活环境的相似性,一些动物习语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和联想,这为直译提供了可能。如果直译没有给目标读者造成误解或理解困难,译者可以采用直译为主导的方法翻译,这样还能在译文中保留原动物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文化色彩,实现译文和原文形式和意义的完全对等。例如:英语习语“A cat has nine lives”可以译成“猫有九条命”,因为在英汉这两种文化,人们都认为猫有很多生命,因此英语习语直译之后的意思,中国人容易理解。英语习语“In the kingdom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可以翻译成中国谚语“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但直译为盲人国里,独眼为王效果更好,不仅可以保持生动的表达,也成功向中国读者传达了同样的原文信息。同样,相当多的中国谚语通过直译成功地引入到英语,例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的心”可直译为“By a long road we know a horse’s strength, so length of time shows a man’s heart”;习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直译为“You can’t get a tiger’s cubs without entering his den”;“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可直译为“披着羊皮的狼”;“crocodile’s tears”可直译为“鳄鱼的眼泪”等等。

2.2套译翻译法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一些熟悉的隐喻,人们常赋予一些特殊的动物一些特性来喻指人或事,在英汉语言中,一些动物习语中动物形象不同,但他们表达的意思和文化内涵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套用英汉语中相似的动物习语来互译。虽然在语言表达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但两者在功能和文化内涵上是对等的,因此实现了译文和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如英语习语“to set fox to keep your goose引狼入室”、“a rat in a hole瓮中之鳖”、“as strong as a horse健壮如牛”、“like a hen on a hot girdle犹如热锅上的蚂蚁”等。再如汉语习语“对牛弹琴”译为“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害群之马”译为“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等。

2.3意译翻译法

尽管直译是最常见的翻译方法之一,但有自己的局限性。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相当多的英汉习语通过直译不好理解。由于同一种动物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内涵相差甚远,两种语言中没有相似意义和文化内涵的其他动物习语。在翻译此类习语时,直译和套译方法是不合适的,译者只能用意译的方法。意译牺牲了原习语中生动的动物形象和字面意思,但准确向读者传达了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实现了功能等效。例如,英语习语“I 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些人可能从字面意思上会把它翻译为“我还有一条鱼要炸”, 但“鱼”这个词不是指真正可以吃的,它指的是“一个需要做的事情”,所以这句话应该翻译成“我有别的事要做”。 再如习语“Eagles don’t breed doves. ”中“eagle (鹰)”和“dove”(鸽子)” 译为“虎”和“犬”,整句译为“虎父无犬子”,这符合目标语中文的表达习惯和文化内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译者最好采取意译翻译方法。例如习语“The donkey means one thing, the driver another.”译为“见仁见智”;“Who has never tasted the bitter knows not what is sweet.”译为不尝黄连苦,怎知蜂蜜甜。

在意译中,可能会改变句子结构或修辞,但不能做任何添加或遗漏原始意义,为了增加译文的理解性,原文中一些生动的动物形象和表达必须改变,例如:

英语习语a poor fish可怜虫

to teach fish to swim班门弄斧

rain cats and dogs大雨倾盆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泄露机密

汉语习语四不像(非驴非马)neither fish nor fowl

狗急跳墙even a worm will turn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never too late to mend

鸡鸣狗盗small tricks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动物词汇习语在译文中没有保留,译文只传达了他们的文化内涵。动物习语因其喻义而有生命力,因此翻译时抓住其喻义就能抓住其文化内涵。

2.4增译翻译法

除了上述情况外,还有一些动物习语在目标语言中没有对应的动物习语和文化内涵,读者根本无法理解其原文准确意思。原文动物习语直译成译文后,目标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如果对其进行意译,译文虽然能可读,但会失去其原有的动物形象性。对于此种动物习语,可采用增译法,如加注法,也就是可先直译出其字面意义,再增加喻意,点出深层意义,这样能使译文内容准确、形象生动,又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和韵味,达到了功能和文化内涵的最大对等。如英语习语“It was packed like sardines”译为“塞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不堪”;“Carrion crows bewail the dead sheep and then eat them”译为“猫哭老鼠,假慈悲”。再如汉语习语“黄鼠狼给鸡拜年”可译为“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not with thebest of intentions”;“盲人骑马”可译为“a blind man on a blind horse―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等。

综上所述,英汉动物习语是英语国家和中国在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下诞生和传承下来的,是英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英汉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Gentzler, E.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Revised Secod Edi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4:44.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6567.

[3]金.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14.

一直英文范文4

摘要:词语是语言的基石,与其所依附的社会和文化密切相关。要把具有相当文化内涵的词语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困难可想而知,有些词语根本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对等的词语。中国特色词语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为了把中国文化更好地传达给世界,中国英语新闻媒介采取了相应策略对具有中国特色词语进行翻译,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英语新闻媒介 中国特色词语 目的语

概念解释

中国特色词语。中国特色词语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中国文化所独有的,如二胡、旗袍、节气;2.词语本身包含丰富的中国文化,如仁、义、礼、节、中庸;3.目的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词语,如汉语中的“黑孩子”即超生没有户口的孩子,若直译则为“black children”,而“black children”在英文中的一般意思是黑人孩子,这样就让人看了莫名其妙。需要点明的是,中式英语Chingligh or Chinese English和中国特色英语China English是不同的,中式英语是由于某些人尤其是英语初学者用中式思维自造出来的不符合语法规范、不准确、不地道的英语表达,这些词不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这些词语在英语词汇中有自己地道的表达方式,只是初学者由于对英语知识掌握得不够准确,而采用的错误的表达方式。

中国英语新闻媒介。中国英语新闻媒介指主要以英语新闻为载体的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其中全国大概有20多种新闻报纸杂志,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China Daily(《今日中国》)、Beijing Review(《北京周报》)、21th Century(《21世纪》)、Women of China(《中国妇女》)等。电视媒介以央视9套英语频道为主,而国内英语新闻网站比较多,其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下文所引用的例子主要来自于英语新闻报

刊。

归化与异化翻译法

如何翻译文化特色以及应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处理文化特色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一直以来,归化和异化是两

大主要的翻译策略。归化翻译法是指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如Things Go Better With Coke(可口可乐,顺心顺意),a bread and butter letter(表扬信),a mare’s nest(子虚乌有的事情),a political “Dear John”(政治上的绝交信)。对于这样的词汇,以前翻译界主要采用规划策略。可是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不断进步,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对外交往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在翻译工作者在英译中国特色词汇时更多采用异化策略。异化翻译法是指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如Taichi(太极)、Kungfu(功夫)等。

异化翻译法的运用

既然中国特色词语反映了中国独有的文化、国情以及思维模式,在翻译为目的语时,保持原有的形式和特色很有必要。一方面它有助于解决中国特色词语英译的难题,另一方面它也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下面将举例着重介绍“异化”作为翻译中国特色词语的主要策略以及在“异化”策略指导下的翻译中国特色词汇的技巧。

音译(transliteration)。音译就是尽量保留源语言的发音和拼写。音译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直接采用拼音形式如元(yuan)、角(jiao)、分(fen);另一种以接近或模仿汉语的发音,采取类似英语的拼写,如叩头(kowtow)、烧卖(siumai)、功夫(kungfu)等。在新闻报道中,此类词语的翻译也屡见不鲜,如In China,jiaozi,baozi and soymilk are produced as fast food.(China daily,Aug31.2006)(在中国,饺子、包子和豆浆被称为快餐。《中国日报》,2006年8月31日)此例中的“饺子”、“包子”直接来自汉语拼音,饺子的另一种翻译为dumpling,可是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受“饺子”,它直接也更接近中国文化。这也是音译中国特色词语成功的典范。完全音译往往适用于人名、地名或食物的名称,两个汉字更适用于完全音译。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直译”,顾名思义就是直接把汉语译成相应的英语表达。例如the Great Leap Forward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如果采用音译的方法来翻译“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一是拼音会占用很大的新闻版面,这和新闻语言要求的简洁相悖,另外直接音译过来目的语也很难接受,所以采用直译的方法,把汉语直接译成对应的英语单词。

直译加解释(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explanation or annotation)。直译加解释就是在直译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解释,以达到目的语更好接受的目的。例如After Qin Shihuang,the first emperor of the Qin Dynasty(259-2 l O B.C.),unified China,he built a post road with Xianyang as the center.(Beijing Review,Sept 2007)(自从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他是秦朝第一位皇帝,他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邮递之路。《北京周报》,2007年9月)。此例中秦始皇先是汉语拼音,可是目的语只知道这是个人名,但对这个人的身份地位毫无所知,直译加解释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音译加解释(transliteration with explaination)。有些中国特色词语在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也尽量保持原有的发音和形式,但因为文化的差异,目的语文化很难理解,所以有必要进行解释,以达到更好交流的目的。例如The business was aided immensely by Tose and Leung’s guanxi,or connections(Time,Jan.26,1998)(Tose和Leung间的关系极大地促进了贸易。《时代周刊》,1998年1月26日)此例中采用音译加解释的方法,既能很好地传达中国文化,也让目的语更好地了解其中的含义。

以上是英语媒介翻译中国特色词语常使用的四种异化翻译策略。而笔者认为翻译中国特色词语时不能孤立分开四种策略,其他翻译策略如意译(paraphrase)、替代(substitution),而更多的是几个策略综合在一起使用。如唐装可译为 Tangzhuang,dresses of the Tang Dynasty,traditional Chinese garments或是Tang suit。为了更好地传达中国特色词语背后的文化因素,有些词语在英译时,即使进行了直译或音译也需要必要的解释,以使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结语

在对中国特色词语进行翻译的时候应采取异化翻译为主、归化翻译为辅的原则。翻译含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词语,尽量寻求对等或近乎对等的语词项,可在直译或音译之后加必要的注释,以便达到较好的交流目的,但中国特色英语不同于中式英语,所以译者在对中国特色词汇进行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跨文化交际、语言、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译者必须要有政治头脑,要特别注意对反映中国特色的政治术语英译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廖颖颖:《论中国主流英语新闻报刊对中国特色词语的英译策略》,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马淑霞:《报刊新词新语及其英译》,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一直英文范文5

【关键词】英语消息 隐喻 翻译 概念隐喻理论

一、概念隐喻的概念内涵和相关理论

1.概念隐喻的概念内涵。随着可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概念隐喻这一命题,将隐喻研究推向学术界的新高潮。自古希腊时期以来,就一直存有研究隐喻相关问题的学者,其中部分隐喻观点被后人称之为“对比理论”,并将这种理论局限于修辞学研究范围中。然而,可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明确隐喻的认知功能,他们在文章中指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这也就是所谓的“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本质上都是隐喻的”。并且还指出隐喻可以理解为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由于语言与人们的认知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而各英语和汉语也存在隐喻的密切关系。

2.概念隐喻的相关理论。根据可考夫和约翰逊的理论系统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主要是以隐喻为特征的,那也就是人类的认知系统是由隐喻构造的。而概念隐喻就是从日常表达式中归纳出典型性的认知模式,对反映客观事物、尤其是反映抽象客观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人类认知隐喻结构中,利用对两种毫无关联的事物进行感知交融,从而实现对两种毫无相关的事物的认知。基于这种概念隐喻的理论,概念隐喻是英语学习和理解的主要策略之一。

韩礼德曾经说过,语法隐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人际隐喻,另一种就是概念隐喻。概念隐喻主要体现在概念元功能的及物性上,及物性将人们现实世界的所见所闻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分为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以及存在过程。依据不同类型的隐喻,确定语言包含的信息量,在隐喻语言的翻译依据特定的规定上进行理解和翻译。

二、分析英语消息中隐喻翻译的功能

1.词语修饰功能。通常情况下,隐喻也被称之为“暗喻”,主要是表达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本身就附带着一种修饰性的附加成分。在英语消息翻g中,通过对英语消息内容恰当的描述,再运用恰当的描述方式表现出来,让运用隐喻润色的英语消息,比平铺直叙的普通文字多了积分英语语言文字的美感,让消息表达显得更加委婉,也能强调消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从而对人们认识和理解消息增加一定的趣味性,而这些恰恰是因为隐喻的修饰功能才能达到的效果。

2.增加认知的功能。英语消息类型众多,在对英语消息进行翻译时,为了保持元消息的隐喻特征,使翻译后的本体和喻体切合元消息的本体和喻体,增加消息的简洁、生动和形象性,更便于人们对元消息的理解。就需要借助隐喻增加人们的认知功能,使人们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元消息,也让元消息描述的信息或者事件更符合事实。从这方面说,隐喻在英语消息翻译中的理解是百科全书式的,也是互动式的,不是由一方语言独自完成的,必须是源于人们对原有语言的认知基础上,在作用于对另一种语言的认知。

3.增加社会影响的功能。当下,人们正处于一个信息万变、快速发展的时代,来源于外界的消息丰富多样。如果一种消息只是简单对信息进行传播,选择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进行事件的描述,那么消息的实际作用和吸引人群就比较少。但是,如果消息中增加了隐喻元素,就会增加消息的语言魅力,即便是在消息翻译后也不失光彩,能明显提升人们对消息的感兴趣程度,从而加深消息对人人们认知方式和认知思维的影响作用,也能相应的扩大英语消息的传播范围。

三、概念隐喻应用于英语消息翻译的特点

1.直译法。英语消息翻译中,直译是常见的翻译方式,主要是指在英语翻译过程中按照文本的词句排列,逐词逐句的进行一对一的翻译。直译法能原原本本的传达英语文本的愿意,也是比较能体现作者风格的主要翻译风格,直到现在,直译法都是英语翻译最重要的翻译方法。

举例来说,以“Low wages are the country's trump card at this stage of itseconomic development.” 为例,采用直译翻译以后就是“低工资是这个国家在其经济发展阶段的一张王牌。”这样的翻译结果是将“trump card”的词语直接翻译成“王牌”,在消息翻译之后,也能言简意赅、明明白白的表达英语文本的愿意。达到这种效果的最重要原因是“trump card”不论是在中文还是在英语中都是有文化根源可追溯的,是被中英两种文化所兼容的,将“trump card”直接翻译成“王牌”,任意一个中国人能准确认知和理解,也不会造成中西方认知障碍,充分保留了元语言的魅力和特色,也是被人广泛认可的语言隐喻概念。

2.意译法。中西方文化受环境、传统以及社会背景、历史变迁等各方面的影响,文化表现方式和思维认可也会存在隐喻差异,因此,在进行英语消息翻译时,为了保证翻译后不会出现异形意异的状况,就会根据中西方文化差异将中方文化的喻体代替元消息的喻体,让元消息的隐喻在中方文化中也得以体现,利用这种文化异同电,让译文语言变得更加接地气,也能增强意会作用。

举例来说,以“The 40-plus summiteers are a mixed bag from Europe,Africa…”这句英语为例,翻译成中文以后句子为“法国国家首脑会议是个大杂烩,有来自欧洲,非洲…… ”,元消息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参加法国国家首脑会议的国家很多,但元消息使用的“the 40-plns summiteers”直译成中文意思是“一个混杂的包”,逻辑和词义上明显说不通,也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但又为了表达元消息的隐喻特色,于是译者就将“the 40-plns summiteers”意译为“大杂烩”,这样一来,中方比较容易理解元消息意思,也能感受到元消息表达的隐喻特色,使得元消息和译文都能达到喻体和指向吻合,确保翻译前后都是传递同一个隐喻。

3.转换法。转换法也是中英文翻译中常用的翻译办法,主要是指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述方式习惯而对原句中的句型和语态等进行转换。通过这种句型和语态的转换,让元消息的隐喻和隐喻效果更加明显,也能让双方欣然接受。这是隐喻翻译中极其有效的翻译方法。

举例而言,以“The floodrose mountain high…”,学习英语时,都会认识到英语在进行句意表达时“主谓宾谓状补”等都是可以在一定的语法基础上调换的,在@则英语消息中,始发域是mountain,目的域是flood,为了方便其他人读到句子的理解,应用了隐喻,将洪水涌动的迅猛之势比作成了山,虽然元消息是为了让读者意识到洪水肆虐的严重程度,但受到英语语法和中文语法的俄不同,采用直译法或者意译法,都无法将元消息的确切意思准确翻译出来,因此将句子中的词语顺序做一定调整,再加上中文隐喻常用的“像”这个词,翻译成“洪水涌的像山一样高”不仅保留了隐喻的最优关联性,将元消息意思完整准确的表达出来,更让中方易于接受这种隐喻景象的表达方式。

四、概念隐喻应用于英语消息翻译的翻译策略

1.转变英语喻体。在英语消息翻译中,转变英语喻体主要是指译者在英语消息翻译时,为了避免直接按照元消息翻译容易造成的误会和尴尬,就从汉语中寻找到一个和英语隐喻喻体就基本一致的喻体。特别是当元消息中涉及的喻体在双方文化差异较大时,就一定要转换英语喻体,然后在进行翻译。译者从英语元消息的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设定了英语译文语境,舍弃了元消息原有的隐喻形象,将原隐喻文化喻体意象进行转换,并在在译文中准确传达。最简单的就是“lucky dog”(幸运儿)这个词。

2.扩展英语隐喻,适当补充寓意。扩展英语隐喻主要是说译者在英语消息翻译时,首先要对英语阴雨进行扩展,适当的补充元消息的喻体,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翻译。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很多词汇、语法甚至句子类型都存在不同,各种语言的隐喻都存在明显差异,有时同一个喻体在英语和汉语中可能引起不同的联想,很多词汇隐喻意思可能千差万别,也有个别隐喻是比较特殊的,如果译者看到消息,未加思索,就进行直译或者意译,就很容易让翻译后的汉语无法完全凸显元消息的隐喻意义。这就需要对特殊隐喻的消息进行翻译时,进行适当的扩展或者及时补充寓意,更好的让其他人理解。

3.直译英语喻体,增加隐喻的释义。英语消息渗透的隐喻使抽象的事物更加具体化,当译者在翻译英语消息时,将英语喻体直接翻译成汉语,存在不清楚或者无法完整表达意思时,就需要填补一些释义进行弥补。简单理解,就是英语消息中的A解释B解释的并不完整时,就可以增加一些B的释义,处理好隐喻翻译的意象转换。这也是英语消息翻译中最重要的地方,很多时候都存在着英语翻译成汉语以后,仍然存在着因文化不同带来的理解差异,这就需要根据理解偏差的原因,做好隐喻的释义。

五、结语

隐喻在语文文化中的广泛应用引起了语言文化译者的一致关注,通过隐喻应用,使人们用熟知、具体的事物去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从而能帮助人类拓展思维。应用在消息中,能美化语言,让枯燥的文字叙述变得生动形象,也能增强消息的实用性。但同时,这也凸显了隐喻的正确翻译的重要性,研究消息隐喻的正确翻译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效的,通过概念隐喻这一视角,为消息隐喻翻译打开大门,并为更深层次的研究隐喻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徐知媛,王小潞.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隐喻理解策略及理解模型建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01:98-110+159-160.

[2]卜佑娟.英语学术语篇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123-128.

[3]武宁.概念隐喻在古汉诗英译中的转换[J].安顺学院学报,2013,01:35-37.

[4]刘文宇,张勖茹.语境对隐喻理解影响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外语研究,2013,04:17-26.

[5]周榕,徐丽欣.概念隐喻对并列中英双语者隐喻表达理解的效应研究[J].现代外语,2012,03:261-269+329.

一直英文范文6

习语通常包括成语(idioms)、谚语(proverbs)、俗语(colloquialisms)、俚语(slang)以及典故(allusions)等。英汉习语源于生活,纷繁浩瀚,源远流长,文化信息异常丰富。习语常用形象生动、浅显易懂的语言,准确地描述社会现象、自然法则,高度地阐述人文习俗、思想感情。由于受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文化差异的影响,英汉习语中有些文化信息完全对应,有些部分对应,还有一些无任何对应的关系。为了形神兼备地传递其中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习语时,应当充分了解英汉习语中所含的文化内涵,视具体情况,或英汉对译,或文外加注,或另添字词。本文从多方面比较英汉习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列举出在英汉习语翻译中常见的方法,如直译、意译等。直译多适用于文化信息完全或部分对应的英汉习语翻译,而意译多用于无对应关系的习语。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

Abstract

Idioms usually include idioms, proverbs, mottoes, colloquialisms, slang and allusions. Large in quantity, long in history and rich in cultural informatio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re deeply rooted in life. Idioms represent the social phenomenon and natural rules accurately with lively and plain words. As far as their underlying cultural information is concerned, some idioms are completely or partial equivalent both in Chinese and in English while some others have nothing in common at all. In order to convey their cultural information fully, faithfully and effectively, we can translate these idioms word for word, give notes or add extra word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idioms and gives some specific approaches i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Key Words: Idioms, cultural difference, translation.

在汉语和英文悠久灿烂的文化宝库中,都有习语这一语言表达形式。习语蕴涵着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等诸多文化信息,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性。然而,由于两种文化体系是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汉英习语在意义和表现形式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探究其渊源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中西语言的不同和进行正确的翻译,而且能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

一、 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别

(一)历史和方面的差别

历史和对英汉习语的产生和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例如,公元前208年,中国的项羽率领大军渡过漳水后,命令部下凿沉船只,志在必胜,这样,汉语中就有“破釜沉舟”。在英国历史上,不列颠曾被罗马人占领近四百年,罗马文化给英国文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公元前49年,罗马恺撒大帝率部渡过庐比根河时,下令焚船,表示不获胜宁死的决心。这样,英语中就有了“burn one's boat”这个习语。同样,英汉语言中也有大量与有关的习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1][P29]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ask for bread and be given a stone(得非所求),an eye for an eye(以眼还眼),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2][P29]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二)生活习俗方面的差别

英汉习俗差别是多方面的。英文里“水果”“fruit”一词来自很早以前的拉丁文里的动词“享受”。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香蕉、苹果、橘子、樱桃、桃子或葡萄等水果放在果盘里看起来都十分吸引人。因此,有关水果的俗语往往是具有一种肯定和完善的含义,例如:peaches and cream。大家知道 peaches 就是桃子, cream 是指奶油。 Peaches and cream的意思是:一切都很美好。有人可能会问:桃子和奶油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西方人在吃水果时往往喜欢把水果切成块,然后加一点奶油一起吃。实际上,西方人吃很多东西都喜欢和奶油一起吃。所以,peaches and cream 就意味着完美无缺。

(三)地理环境的差别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3][P90]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着名诗人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4][P48]而大不列颠岛多雨多雾的气候特点也产生了许多英语习语,如as right as rain(象下雨那样正确)。在这里,下雨是正常的,不下雨反而反常。另外,雨过天晴,天空会格外美:After rain comes fair weather. 这条习语告诉人们:困难过去,胜利就会到来。再如英国人在说“我不太舒服”的时候,经常会用:under the weather。这是由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导致的其岛内天气多变,而中文中则无这一说法。

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和捕鱼业是英国人的重要谋生手段。因此,英语中有大量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习语。如over head and ears原是水手们的话,指“淹过头部和耳朵”。后来因为这个习语用的人多,表达力强,就从海上走上了岸,表示人的其他活动: over head and ears in love(深坠情网);over head and ears in work(埋头工作)。[5][P54]比喻某人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除了有“花钱如流水”以外,更正规的表达是“挥金如土”。这是因为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找不到完全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 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四)价值取向不同

价值取向也表现在习语上。

对于一种品质或者事物,中国人和西方人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例如,“谦虚”被我们中国人认为是一种美德。汉语中有许多有关谦虚的习语,例如“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而“自知之明”则是对谦虚这一美德的赞颂。此类习语反映了谦虚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在西方国家,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注重个人行为、个人成就的获取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形成了西方人独特的价值取向。西方人具有与他人格格不入的孤傲特质。“谦虚”被认为是“自信”的反义词,在许多英语习语中,对“自谦”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例如,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谦虚的狗没有肉吃)。然而这样的习语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很难理解的。

思维方式的不同还体现在中西方人对待动物的态度上。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狗的贬义形象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6][P90]等等。

二、英汉习语的翻译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7][P3]但是,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表达出来?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翻译的方法应如何?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翻译必须“忠实”,这是共识。但是,“忠实”什么?“忠实”的应该是原文的内容和风格效果,而不是原文的语言表达形态。如果斤斤计较于原文的语言表达形态,译文无疑就会“异彩纷呈”,因“隔阂”而不“合格”。译文的语言表达如果连“贯通”都做不到,读者还怎么去“融会”?

翻译方法指的是,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特点的对比,分析其异同,阐述表达原文的一般规律。直译与意译一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英、汉语的结构有相同的一面,汉译时可照译,即所谓“直译”——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的结构形式。但由于这两种语言之间还有许多差别,有时如完整照译,势必出现“英化汉语”,其结果往往是引起理解上的错误,这时就需要“意译’,即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摆脱原文结构的束缚,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规范。

(一)直译――实际意义与表现形式相同或相似

由于人们在感情,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译。英语成语中有不少在比喻上和汉语成语十分相似,我们完全可以用这些相似的汉语成语来翻译,比如说:

Pull sb's chestnut out of the fire:火中取栗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两鸟

drawing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竹篮打水一场空

另一些英语习语,有着相当明显的比喻意义,其中不少有着一定的历史或神话典故。这类成语中,有一部分因使用范围广、历史久,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都能为中国读者所接受,例如:

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马——比喻暗藏的敌人或危险

tower of ivory 象牙塔——比喻世外桃源

Sphinx’s riddle 斯芬克司之谜——比喻难解之谜

crocodile tears 鳄鱼的眼泪——比喻假慈悲

直译不仅有利于避免歧义,而且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丰富语汇。但是,这样做有个前提的,那就是不能过分影响理解。在直译很难达意时怎么办呢?那就是使用意译。

(二) 意译――实际意义相似,表现形式不同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如果直译影响了理解,就得改用意译,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当然,“直译”、“意译”也只是为了方便分类而武断的粗线条概念,理解还是因人而异的,也有一些介乎两者之间的情况。如谚语“Bury the hatchet”,如果译成“埋葬战斧”,容易让人联想到中文的“飞鸟尽,良弓藏”或者是“刀枪入库”,因而理解成抛弃功臣或和平麻痹。但实际上是交战双方偃旗息鼓的意思。[8][P62]又如英文妙语“When the going gets tough, the tough gets going.”原意为:当前途变得艰难,才能从困难中得到磨练。两处所用"going"和"tough"不仅词性分别不同,意思也不尽相同,凑在一个句子里了。英文中像这样的东西较多,他们认为很机智(witty)。碰到这类妙语,直译如何能够达意呢?还是意译成“沧海横流尽显英雄本色。”来得生动达意。

有些汉语习语带有很浓的中国文化色彩,在翻译时,如若按照字面直译,会让英美读者感到十分费解。因此,简洁的意译更容易为读者接受,例如:

三国典故里有“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一习语,如果直接译为give one’s enemy a wife and lose one’s soldiers as well。可能令人费解,因此可改译为suffer a double loss instead of making a gain。

以上此例算是“直译”还是“意译”?既相当“直接”又准确“达意”。只是对原句的情景稍作变通而已。真正从事翻译实践的高手似乎很少受制于理论束缚。最终的翻译质量还是落实在双语基本功上;而无论直译、意译还是有机结合,美感效果也是见仁见智的。

(三)直译、意译之外――字面意义相同,隐含意义却相去甚远,不能互译

有些习语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是难尽人意的,就得想想其它办法解题。眼下能够想到的有“直译加脚注”、“改造”、“再造”。

(1)“直译加脚注”

碰到下面这样的句子,如何直译或意译?

他是老九的弟弟 --老十(实)[9][P166]

直译:He's the younger brother of number 9, number 10. (没有表达出原文“老实”的含义);意译:He's honest. (双关语丢失)

如果不想费脑筋再造或移植英文双关呢,最常用,最安全、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先直译再加脚注。无论多复杂的语言现象,总是能够讲清楚其中奥妙的。用“直译加脚注”解决这个双关,原句可译成:

He's the younger brother of number 9, number 10.

在文后可加上注解:"Number 10--老十 (laoshi)" in Chinese is homophonic with another Chinese word "老实(laoshi) which means "honest."这样,通过添加注解的方法就把这句习语解释清楚了。

(2)“再造”

有人讲了个英文笑话,“Man first gets on by hook or by crook. When he gets the HONOR, he becomes HONEST.”这里,英美人把HONOR, HONEST 当兄弟对待。因此我们也不妨应用这一例子,从原句的本义“honest”出发,给它物色个 "brother",似可再造一个英文双关语,进而表达出汉语习语原文中“老实”这一含义。这样,那句话就可译成:

--他是老九的弟弟 -- 老十(实)

He's the younger brother of honor, honest.

再看下面的例子,也是个“再造”的双关:

Yesterday is history. [10][P86]

Tomorrow will be a mystery.

Today is a gift.

That's why it's called the present!

昨天成历史

明天很神秘

今天称现金(今)

所以是份礼

大多数带双关的妙语都得通过“再造”才能保住双关。当然也有少数例外。

(3)“改造”

所谓改造就是把目标语言中现成的妙语加以改造,用来翻译原文。请看例句:

Anger is only one letter short of danger.

这一英语习语玩的是文字游戏:anger前面只要加上个“d”就是danger!如果意译成“生气离危险只有一步之遥”,当然也没什么不可以,只是原句的文字游戏弄丢了。因此,对它进行一些改造,既要保留文字游戏的风格,又要保留原文的含义。如改为汉语习语的“忍字头上一把刀”,如若不“忍”,“心”就被“刃”了,多危险啊!这样翻译似乎与原文的意思也更贴切。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习语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英语习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本文通过对英汉习语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造成了英汉习语中众多的文化差异。因此,在英汉习语的翻译中,应当充分了解习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配合正确的翻译技巧,这样才能使译文形神兼备。

参考文献

[1]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1月.第29页.

[2] 李群. 英语习语与基督教[J]. 天津外国语学报.2002年.第2期.第29页.

[3] 张若兰. 英汉习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6月.第11卷第2期.第90页.

[4]TRANSLATING CULTURES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48页. [5] 王德春.汉英谚语与文化[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第17页.

[6] 梁爱民.汉英习语语言文化渊源新探[J]. 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6期.第54页.

[7]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增订本)[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3页.

[8] 张野. 英语成语典故[M].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年1月.第62页.

上一篇温馨短信

下一篇大隐隐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