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背影范例6篇

爱背影范文1

——题记

昏黄的灯光摇曳不定,一如男人摇摆不定的心。

男人蹲在水泥地上。昏暗的平房里,充斥着浓烈的烟草味儿。轻轻地,男人吐出最后一缕烟雾。

起身,叹气;转身,呼吸。

男人缓缓地,缓缓地提起身后那个不轻不重的背包,发干的嘴唇轻轻张开,好像想要说点什么,却什么都没说,摇了摇头,踱出了家门。

这个男人,是我的父亲。

一直以来,总以为,那些扛着大包小袋的外出打工者不会是我身边的任何一个人,更不会是父亲。不是觉得那些人无能,而是忍受不了亲人受苦的心酸。但,当父亲踱出家门的刹那,我却异常的平静,到底为什么,我也不清楚。

父亲走了,我搀扶着年迈的奶奶立在家门口,一直望着渐行渐远的父亲。短短的小巷,变得那么漫长。

落日的余晖斜斜地照在父亲的背上,军绿色的上衣,显得很是刺眼。父亲走得不快,走几步就回头望一眼。一米八零的个子,此刻,由我的瞳孔缩小的不堪一击。那原本笔直的背影,什么时候佝偻的?我这个“不孝之子”,竟然毫不知情!

终于,到了拐角处。父亲扭头,望着远处的奶奶和我,而后,干脆地走了。父亲转身的瞬间,我分明看见了他眼角夺出的泪滴,原来,这个男人也会流泪!

奶奶颤抖的双手抚摸着我的手,呆在原地,久久不愿离去。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安慰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只能用力的握紧她的手,好久好久……

夕阳西下,微风吹起了落叶,此刻是初秋,我却觉得好冷好冷。

父亲走了,带着重担与责任踏上了打工之路。

这样一个坚强、挺拔的大男人,这样一个勇于担当、能屈能伸的男人。是的,这个男人就是我的父亲,我永远引以为傲的父亲!为了我们这个家,毅然选择了打工这条路。他也曾挣扎过,矛盾过。他也曾舍不得,放不下。但,他从未说过,也从未怨过。

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突然之间,我觉得自己长大了,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曾明白的东西。这个男人,这样一个我深爱的男人,在一瞬间,撩起了一个少女尘封已久的心弦,温暖了少女的心。少女明了,这就是爱!

以前一直不懂得父爱是什么。父亲极少言语,我与父亲的交流也少之又少。但那夕阳拉长的背影,确确实实地告诉了我,父爱是深沉的,厚重的,浓烈的,更是一语说不尽,道不明的。

如今的我,已高中毕业,父亲外出打工的日子,已离我好远好远,但我却清清楚楚地记得,记得那个黄昏,那个男人,那个背影,和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无言的父爱。

最是那无言的父爱,像空气,时时围绕在我们身边,我们却从未注意。

父爱是个秘密,享受却不知情。

爱背影范文2

每次分离都会看着你的背影消失在人海茫茫

我想

我爱上了你的背影

爱上了你人海中的背影

爱上消失在人海中的你

多想告诉你

不经意间 对你微微心动

不经意间对你脉脉含情

不经意间情不自禁的爱上你

爱上你的背影

更爱上了你

我不愿意

不愿意把给你的爱加上期限

只想说

爱背影范文3

一、含蓄隽永与热烈奔放

《云水谣》是东方式的爱情:忠贞不渝、不离不弃,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爱情观念。陈秋水第一次看到王碧云,爱的情结就已产生,他的内心充满着年轻的炙热,那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对爱情的追逐,当他们的爱在眼神交融时已由犹豫变得坚定,他们决定默许终生,但战争却将两人隔开,受到两地相隔的阻碍和传统妇道观念的影响,女主角王碧云开始了她一生的等候。

与之相反的是,《英国病人》中的男女主角艾马殊和嘉芙莲的相爱是在女主角嘉芙莲有家庭的前提下,两人由彼此吸引到共坠爱河,他们冲破了传统道德和社会规范的种种束缚,这样的爱情比之陈秋水和王碧云的爱情来说更困难重重且更有挑战,陈秋水、王碧云两人仅需两情相悦,就能守护他们的爱情,而艾马殊和嘉芙莲之间还有他们对道德规范的敬畏和对世俗眼光的在意,这注定了他们的爱情结果的悲剧性。《英国病人》中这段淋漓尽致的爱情超越了信仰、道德和伦理的界限,最后却以嘉芙莲的丈夫开着飞机撞向艾马殊,企图让三个人同归于尽而告终,三个人的爱情都是那么极端、疯狂和直接,最后却都是以悲剧收场,而《云水谣》中的陈秋水和王碧云,两人的爱情是细水长流的相知相守,他们的爱不炽烈也不轰动,但等待和相爱却不能相守的痛苦同样能令人动容。

《英国病人》的另外一条爱情副线是美丽的战地护士汉娜和一名印度籍的英军排雷中尉基普的感情。汉娜在残酷的战争中失去了亲人和好友,极度悲伤的她想通过照顾一位垂死的英国病人的机会躲进修道院,远离尘世的纷扰,这位英国病人就是受伤了的艾马殊,她被艾马殊的故事感动,并在基普的追求下敞开心扉,获得了久违的快乐。

战争虽在继续,汉娜却不受干扰,她在战争的废墟中弹钢琴,在夜晚独自玩着跳房子的游戏,在中尉的帮助下举着火把、吊着缆绳观赏墙上的壁画,不管战争如何摧残了她的生活,她依然对生命抱着那样真切的希望和依恋,唯一能让她动容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与《云水谣》中的另一个女主角王金娣是相似的,王金娣在第一眼看到陈秋水后就爱上了他,开始了对他执着的追求,她改名为王碧云,与陈秋水谱写出了另一曲“云水谣”,直到两人双双殉难于雪山。王金娣的内心纯净的如同那最后埋葬她的雪山,她与汉娜一样在战争中保持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她在乎的是自己的心之所向,勇敢的冲破世俗的眼光,不在乎陈秋水对自己的冷淡的态度,终于,由于共同的信仰和相似的成长经历,王金娣和陈秋水成为了志气相投的革命爱人,两人最后的生死相随对于王金娣来说是她的感情世界的最好归宿。同样,汉娜最后孤独的离开修道院时虽没有完美的爱情结局,但她脸上洋溢的却是幸福的笑容,这是内心的平静,也是她纯洁的内心世界对感情的不完美所做出的最好的回应。

其实,尽管爱情的表达方式在东西文化下各有不同,但爱的本质是相同的,爱是人世间最令人难以抗拒的感觉,是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爱没有高尚与低下之分,没有伟大与平凡之异,它只是人类内心情感的释放,是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是心与心的交会。

二、甘愿束缚与挣脱桎梏

在电影《云水谣》里,王碧云和陈秋水的命运已然被他们各自的性格所决定。适逢台湾局势动荡,作为热血青年的陈秋水为躲避迫害从台湾辗转来到大陆,自此两个相爱的恋人被无情的现实分隔两岸,男女主角的信仰不同和身份地位的差异是现实带给他们的爱情考验,但两人的性格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和等待,王碧云的等待是悲哀的,甚至可以说那是男权社会女性的自我塑造和压抑,这注定了她要为承诺付出一生。另外,陈秋水的可悲之处在于他对所谓的命运没有一丝一毫的埋怨和反抗,他等待与王碧云的再次的相见却不付诸行动找寻她的踪迹,同时他对王金娣的追求采取不承诺、不拒绝的态度,陈秋水的性格造成了他和王碧云的爱情悲剧,他们只是在老老实实地上演了一场循规蹈矩而令人惋惜的爱情悲剧,时代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最表层的推动力,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性格的悲剧。

爱背影范文4

父子之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深沉的,细细读来,不仅使人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父亲,那种愧疚的心情油然而生。我不禁回忆自己每次离开家和父亲从我这里离开的时候,自己的父亲的背影,那种曾经面临分离的无奈和无可奈何的表情,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背影》读后感,请您阅读。

《背影》读后感1《背影》写于1927年,描写了记忆中父亲的背影。那是1917年的事情:祖母去世,父亲刚刚失业。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这是发生在作者20岁的冬天。描写了父亲对作者的关怀、体贴、爱护,使作者极为感动。

父亲坚持亲自送儿子去车站并且嘱托茶房照顾儿子,那是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体贴。特别感人的情节是父亲艰难的攀过石栏为儿子买橘子,难道这只是橘子吗?这是沉甸甸的父爱!是父亲对儿子深切的关怀!当父亲要离开的时侯又走几步就回头看看,满眼都是舍不得,那是父亲对儿子满怀的爱恋与不舍。

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文人用精彩的语句赞美母亲,但很少有人赞美父亲。其实,我们都不曾发现父爱一样伟大,他时刻围绕在我们身边。当我们无助时,父亲那宽大的手臂是我们最好的港湾,给我们无尽的关爱;当我们失败时,父亲的谆谆教导和殷切鼓励是我们坚强的后盾,给我们无穷的力量;当我们骄傲或者犯错误时,父亲的严厉让我们戒骄戒躁奥、迷途知返。虽然没有母亲的柔情似水,但却有对我们独特的爱。这种爱不适宜于用语言表达,但却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默默守护在我们身后,是我们坚强的依靠。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的,我们要如何报答父母的恩情呢?那就是要做一个好人,好好对待他们,不辜负他们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背影》读后感2描写母爱的文章数不胜数,可是描写父爱的文章就寥寥无几了。这几天我选读了朱自清先生描写父爱的《背影》,深有感触,对默默无私的父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自己今后应该如何尽“孝道”有了更深层次的领会。

文章一开始,我们便深深体会到了作者家中的困境:祖母刚逝世,父亲却失业了,办理后事的钱也是东挪西借的,而就在这时,父亲竟毅然的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希望渺茫之时,他用自己坚强的臂膀、顽强的毅力支撑起整个家;在危急之时,父爱如山,不惜一切代价的维护着家的安定。

后来因事我与父亲同行。事情办妥后在我临走之日,父亲对一个茶房千叮咛万嘱咐,要好好照顾“我”,而最后他还是放心不下,便亲自送我去火车站,从而可以见出父亲爱子心切,体现出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前来送别的父亲与“我”上了车。当我坐下之时,却见父亲让茶房照应“我”,“我”便觉得他啰嗦,应该是三言两语解决即可,心底里笑他迂。其实不然,父亲也知道茶房只认钱,父亲这么说,只是临走时放心不下。“我”当时没有真正体会父亲说的这番话,在这些“我”认为啰嗦话背后,包含了多少的关切和爱意;而父亲这么做仅仅是为了弥补自己没有时间照顾儿子,好让自己心里感觉欣慰一些。尔后,父亲让我坐着等等他,不顾自己“行动不便”,拖着有些肥胖的身体,跨过铁道,艰难而笨拙地爬上月台,为“我”买回了桔子。看着他那不甚轻便,反而有点臃肿的背影,为“我”上下辛劳,“我”热泪不禁夺眶而出。在这背影里,蕴含了多少体贴的父爱,而他捧着的仅仅是桔子吗?不!是沉甸甸如山的父爱。/

时光渐去,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父亲往往为琐屑之事动怒。可是父亲对“我”的爱丝毫不减,父爱不受时间与物质的任何影响,这种情感柔似水,刚似山。

母爱是春风,温暖的抚慰你我;母爱是细雨,无声的滋润你我。而父爱呢?父爱如峰,在迷途茫茫之时为你我指明方向;父爱如岭,在暴风雨来临时为你我遮风挡雨;父爱如山,在艰难困苦的时刻,用坚硬的身躯为你我顶起一片天空。父母终究有老迈之时,在那时,我们一定要尽己所能反哺他们,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据了文化的至高点,而儒家思想中最为推崇的就是以“孝”为主流的仁礼之道。常言道“无孝不教”,这个“孝”字,不仅指的是对自己的父母长辈要孝顺,而且也泛指对其他非血缘关系的年长者要尊重、爱戴。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善待今天的老人,不正是善待明天的自己吗?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如果人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何愁社会风气不会蒸蒸日上呢?

《背影》读后感3朱自清的散文影响致很深,以致在中小学生的心中“朱自清”这三个字已经与《背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

今天,我也领会了大师的手笔—《背影》。朱自清的《背影》一开头就使读者一下子就抓住了中心,体会到了作品的中心。他之所以能感动读者是因为他对父亲的回忆时,写出了真情实感,和许多读者一样,我印象最深的是胖胖的父亲蹒跚的穿过铁路,跳上去又爬上来,为的就是给儿子买橘子。在写信的内容中他写到,“我身体平安;推膀子疼痛厉害,提笔,诸多不便,大约离大去之期不远矣。这些写得平静而又自然;而且都真实地描绘了作者内心对父母的喜爱,又因有这样的一位慈父而感到自豪,欢喜。

文章最后写到“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表达了作者思念年迈的父亲写得凄切感人。回想,我们每人都有一位慈父,为何我们一定要等到父亲年迈时才懂得父爱呢,父爱也是伟大的,有一句话说“父爱如山”这篇《背影》虽然很平淡无奇,甚至过于拙朴,但是如果我们细细品味的话,却感到这篇文章蕴含着浓浓的父子情,其中蕴含着一股感人的力量。其实朱自清的散文本身就感情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细巧,语句婉转。《背影》是他前期的代表作,他后来的散文更是语句洗炼成熟,《匆匆》、《荷塘月色》……

我也同有一位慈父,我一次次见到他日渐消瘦,眼角皱纹渐多,父亲也曾费尽周折为我弄些我喜欢吃的食物,父亲却节省下来,有时我考试考砸了,他还不但不责怪我,反而安慰我。我长大了,我才愈加清晰地看到了这种人间极致的美。我不知这种亲情从何而来,父亲这种伟大从何而来?

我不知还有多少人被《背影》感动。

《背影》读后感4朱自清的《背影》,并没有用华丽的文字来描述父爱,来描述父亲那肥大,令人心疼的背影,但却让读者们,潸然泪下。这是为什么呢?

朱自清仅用了朴实的笔触便写下这篇令世人赞不绝口的文章,是因为他的文章中带有炙热的心以及对父亲的挚爱之情。

在描述父亲爬上月台买橘子的那一镜头,是最让读者们看了心疼的地方,也正是因为朱自清将这一镜头细致的写了下来,让读者们纷纷勾起了往日的回忆。那浓厚的父爱。这一镜头,无疑是《背影》中的一大亮点。

人们由于长期以来,接触了有关颂扬母亲的文集,便往往对父爱有所忽略。

其实,父爱并不亚于母爱。母爱是细腻的,温和的,宛如春天的姿态以及气息。是温暖的,踏实的。然而父爱,则是略带严肃的。人,也往往会因此而沉浸在母爱中。

父亲的爱,表面上多是批评,而内心深处则是因为爱子心切,爱子之深罢了。如果我们能仔细、冷静地对待父亲的爱,大概便不会对父爱有所质疑了吧……

文中,父亲的背影,让朱自清消除了与父亲之间的沉重的隔阂。从总体上看,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是先抑后扬的。

原先,作者在对待自己的父亲的做出的种种事情,是觉得十分可笑、荒谬的。当时,并不曾发觉父亲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自己,只感到他是一个不善言辞、身体肥胖的人。然而,父亲爬上月台的那一幕,令作者深深地感触到父亲的爱是伟大的。父亲的背影亦是伟大的。不然,他又怎会流下眼泪呢?

之后的岁月里,我想他定不会忘却那一令人恸哭的一幕吧。

作者多次在文中提到自己流泪了。从古到今,中国人都流传一句古话“男儿有泪不轻弹”。可在此处,为何身为男子的朱自清会做出如此的举动呢?

这一处,在我看来也是一大亮点。朱自清身为男儿,但是在父亲的面前,他始终是他的儿子。当看到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那艰辛的背影,他又岂能不哭呢?父亲为他所做的一切都如同雨点般,一点一滴地渗入他的内心深处,也正是因为如此,父亲那矮小肥胖的身躯在哪一科也定性成为高大挺拔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父爱。

不错。父爱是伟大的。它与母爱一样,是能感化一切的。读完了《背影》,看完了《背影》,更让我在心中感知,父爱是伟大的,亦是令人恸哭的!

《背影》读后感5这是朱自清爷爷在上个世纪20年的作品。虽然时代离我们很久远,但仍能感觉到他们父子间那浓浓的感情。

最使我感动的是父亲对儿子那质朴无私的爱。“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再向外看时,他已经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被父亲那深深的爱给感动,情不自禁籁籁地流下了眼泪。儿子虽然已经20岁了,但父亲总是为他做这做那,在父亲眼里,儿子始终是最重要的。

由这我联想到在我的现实生活中,我的父母对我何尝不是这样,从咿呀学语,蹒跚迈步,到走进校门……我成长的点点滴滴和每一点进步中,不都蕴涵着父母的哺育之恩吗?每天,当我还在睡梦当中,妈妈早已起床给我做好了早餐,为了让我多睡一会,总是在最后一刻才叫醒我。下午,妈妈接我回家,带着一天的工作疲惫准备好晚餐,吃完饭后,陪着我做作业,了解我的学习情况,无时无刻的关爱着我。

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感冒发烧,妈妈先弄药给我喝,但是终究不放心,陪着我到深夜,一直等到我的烧退了,妈妈才合眼睡着。第二天早上,我烧退了,妈妈叫醒我,陪我吃完早饭,妈妈怕耽误我的功课,坚持送我去学校。但是她却不放心,中午冒着大雨来学校送药给我吃,当时她的衣服都湿透了,却顾不上自己对我问这问那。看着妈妈那湿漉漉的头发,我都分不清她脸上是雨水还是汗水。我鼻子一酸,眼泪在眼眶上翻滚,我忍住没让它流下来。当妈妈匆匆离去的时候,我却忘了问妈妈有没有吃饭,那一瞬间,我看着她的背影,在心里默默说:“妈妈,我爱你!”

爱背影范文5

【关键词】 过度关爱 孤残儿童 负性影响

汶川大地震后,对于地震残疾学生党和政府及社会给与了极大的关怀和帮助:医生及时抢救、手术、截肢等保住了他们的性命;心理专家及时干预让他们度过心理危机关,上海人民的援建让他们又有了新的校园:由张海迪题写校名、全国唯一一所专门接收地震残疾学生、设施无障碍、残健融合、全纳式九年义务学校――“都江堰市友爱学校”拔地而起。学校有先进的残疾学生康复室,有香港“无国界社工”开设的心理咨询室,有专职的“生活老师”,有“残疾人绝技艺术班”、“五彩基金书画艺术班”等特色社团,十二部电梯分布全校,轮椅能到达每一个教室,有105位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的关爱残疾生的教职工,软硬件设施世界一流。

他们是地震的受害者,又因其坚强幸存而扬名于外;他们是普通的学生,又因其受到媒体的关注、领导人的接见、题词等而成为“名人”。他们听到的多是“你们勇敢、坚强、热爱生命”等赞美声,见到的总是“你们还需要什么、我们能给你们什么帮助?”的一双双大手。

关爱让他们重生、关爱让他们坚强。然而来自全国的、乃至全球的关爱汇集在一起,变成一种巨大的能量,放在这些只有八、九岁、十来岁的孩子身上,而且来的突然,这让他们茫然、傻眼,那么这种关爱的负性影响必然产生。

汶川大地震至今已过去四年多,这种负性影响也表现得比较充分。

1. 过度关爱的主要表现

根据我们对都江堰友爱学校的100位身心缺陷的农村籍小学生的调查显示,过度关爱已经对部分学生产生不良影响,部分学生也对来自各个方面的过度关爱表示反感。根据调查,“过度关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来自党和政府的关爱 汶川地震以后,党和政府如山的大爱,举世称赞,灾后重建,成为全球样板,由于我国国力强大,对口支援,大包大揽使灾区的人民吃住无忧。大多数灾区人民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但也产生一些不和谐情况,如有的学生认为我不交学费国家会供我读书、不好好读书照样升学,有的家长认为我不种地国家会供我吃,我不修房国家会给我建,心安理得“等、靠、要”,美其名曰坏事变好事。

1.2 社会人士的频繁探视 汶川地震后,来自全世界各种媒体、科研机构、爱心人士等纷至沓来,在闪光灯、话筒、盛大集会上,这些孤残学生被反复“关爱”,一次次问及他们在地震中的感受,“爱心人士”同情的眼泪一次次滴落在他们受伤的心里,敏感的话题一次次揭开快愈合的伤疤,勾起他们痛苦的记忆。

1.3 家人的过分迁就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家长对于地震给子女造成的伤害感到难受,认为他们是捡了一条命,对地震造成子女残疾这种灾难的降临,无心理准备,伤心、心疼,觉得对不起孩子,因而在教育上降低要求,生活上百般宠爱,再加上缺乏心理抚慰能力和正确行为引导意识,因此对这些学生无任何积极进取要求,甚至现身说法“我们一辈子当农民,大老粗,还不是过得很好?”。这些家长事事包办,连力所能及的事也不让其自己去做;一些孩子也可能因自己的特殊“身份”而在某些事上过分任性、蛮横,态度偏执,思想过激,而家长却采取百依百顺的态度。

1.4 学校及老师的过度优待 有的老师怕有悖于社会对残疾学生的大爱,或出于对残疾学生的怜爱,觉得他们大难不死,已经不容易,对残疾学生关爱有加,对残疾学生选择了只表扬不批评,出于规避责任及社会人的自利性考虑,担心出事故,老师们不约而同地放松了对残疾儿童学习、生活的要求,结果却因为缺少了批评、惩戒,学校教育功能失衡,增加了管理难度,出现一些纪律问题。有的学生家长也觉得自己的孩子能活下来,已是万幸,不愿意对他们有太严格的要求,也不喜欢老师对他们有太多批评。实践证明这种情况对于残疾学生的成长不利。我们认为在关爱的前提下对地震灾区学生严格要求,不仅能让学生很好进步,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还能增进师生感情,从而更好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因此,在对残疾学生的教育中掌握好关爱与严格要求的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

2.过度关爱的危害分析

5・12地震后来自各方面的关爱对孤残儿童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孤残儿童的生活、学习、社会关系、自我实现等方面。

爱背影范文6

[关键词]《断背山》;二元叙事;表层结构;深层结构

《断背山》改编自美国女作家的同名小说,李安导演在原著小说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后,电影对于同性之间的情爱的把握十分到位,电影上映后获得了良好的口碑,该电影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以及奥斯卡金像奖八项提名,荣获了其中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电影配乐三项大奖,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该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导演和编剧的叙事结构方式。本文探讨了《断背山》的二元叙事结构,对研究该电影的艺术价值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电影的表层结构分析

《断背山》是一部文艺片,因此对故事的叙事要求很高,电影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叙事结构合理、富有逻辑性。这部电影是以两个男性作为主角,如何合理安排两位主人公的戏份是电影叙事的关键要素,导演李安在结构安排上,并没有让两位男主角同时作为叙事主体,而是选择将埃尼斯作为故事叙述的主线,杰克作为故事叙述的副线,对埃尼斯采用直接的表现手法,对杰克则选择侧面间接的叙事手法。这样的安排让整部电影有主次之分,突出了电影的主题,也平衡了电影的结构。

电影中,两位主人公在断背山的深处做着艰苦的放羊工作,埃尼斯较为沉默寡言,而杰克则比较健谈,当断背山夏日的放羊工作结束以后,这对情侣就此作别。电影采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反映埃尼斯的婚姻生活,杰克则在电影中以间接的方式出现。在故事开始时,埃尼斯过着一位普通牛仔的生活,有儿有女,生活艰辛,杰克则在妻子的帮助下事业有了很大的起色,终于在一次外出工作时,杰克拜访了埃尼斯,昔日的情侣又再次重逢了,埃尼斯的婚姻生活也起了波澜。埃尼斯的妻子在无意之间发现了埃尼斯和杰克之间的关系,埃尼斯与妻子之间的隔阂逐步加深,两人的心越来越远,最终走向了离婚。对于杰克的婚姻生活,电影采用了间接的表现手法,一个细节透露出杰克的妻子对于杰克与埃尼斯之间的关系心知肚明,杰克的妻子对埃尼斯十分客气礼貌,但是态度却十分冷淡,从这点也可以反映出杰克与他妻子之间的关系并不好,表面维持着相敬如宾的夫妻关系。从这些侧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杰克和埃尼斯的关系并不为世人所接受,埃尼斯肩负着婚姻生活的重担,杰克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杰克对埃尼斯的感情真挚,日夜思念着爱人,时时希望可以挣脱家庭的枷锁和世人的目光,与埃尼斯真正地在一起。对于杰克的思念,导演选择将其隐没在埃尼斯绝望的生活之中的叙事手法,当杰克意外身亡以后,埃尼斯去杰克父母的农场看望,他发现杰克的衣橱里有一件特殊的衬衫,是杰克在断背山时曾经穿过的。这件衬衫比普通的衬衫都要重,原来里面是埃尼斯的一件衬衫,杰克将两件衬衫缝制在一起,这让埃尼斯认识到杰克原来如此爱他。在影片的这个部分,其实要向观众展示的是刚从断背山回来的杰克小心仔细地缝制这件衬衫,两件衬衫合为一体,寓意着两个人的关系以及杰克对于埃尼斯深沉的爱,埃尼斯在看见这件装满杰克爱的衬衫时,明白了杰克的爱,潸然泪下,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之中。

导演在表层的叙事中,将杰克这条副线作为虚线,并将这条线索持续到了结尾,在结尾处使其得到了升华,成为影片一个重要的标志。结尾处的衬衫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埃尼斯看着两件紧密贴合在一起的衬衫,陷入了无尽的悲伤之中,加上埃尼斯孤独一人的背影,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观众对于埃尼斯的悲伤感同身受,这种结局直击观众的灵魂深处:两位不能长相厮守的爱人,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他们的爱情与这件衬衫一样,紧密地连在一起,永不分开,这种感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漠。采用这种叙事手法,让故事虚实结合,在影片的实处着笔,虚处起着烘托的作用,这两种叙事手法的结合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情感洪流,处处体现了主人公之间的爱情。

对于杰克的意外死亡,电影也同样采用了虚化的处理方法,埃尼斯从杰克父亲的口中间接听到了杰克的死,同时也间接向观众揭示了杰克的死因,在那个时代人们对同性恋的歧视和不接受,使同性恋者工作碰壁,生活受阻,社会甚至不能容忍同性恋的人在大街上自由地行走,杰克的不羁更是让周围的人不能忍受,世俗的目光和力量毁灭了杰克。杰克作为电影的主人公之一,对于他的结局导演采用了虚化的处理方法,让影片的结尾留有一定的空间,使得电影的表层结构可以完美地实现,从而更加突出电影的主题以及内涵,表现了对于世俗的反抗。

本文采用格雷马斯的叙事语义方阵分析电影的表层叙事结构,设一个事件是A,那么存在反A,非A,非反A四个事件,其中A与反A是对立的关系,A与非反A、反A与非A是矛盾的关系,A与非A、反A与非反A是补充的关系。叙事中,故事发生的原因是A与反A的对立冲突,但是故事是多元素发展的,因此,叙事中还掺杂着非A与非反A,使得整个故事丰富饱满,环环相扣,最终使得故事完整。在电影《断背山》中,埃尼斯是事件A,埃尼斯的妻子是反A,杰克是非A,杰克的妻子以及农场主是非反A,这种叙事手法使得电影实现了虚实之间的交替,让故事在虚实之间逐步发展,电影的人物性格立体饱满,电影叙事充满了张力。在电影中,四个人物代表了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分别是孤独(A)、家庭(反A)、死亡(非A)和社会(非反A),埃尼斯在杰克死后的孤独寂寞,埃尼斯家庭对于这段爱情的阻力和反对,杰克的死亡,社会对于这段爱情的不容忍,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所以从表层结构来看,《断背山》所要表达的是为世人所不容的爱情与世俗之间的对抗,影片的结尾是要告诉观众,世俗的力量可以斩断永恒的爱情,让其成为凄美的绝唱。影片讲述的正是这段不被世俗所接受的爱情。

二、电影的深层结构分析

《断背山》的成功之处在于在表层结构之下还有深层次的结构,将复杂的剧情很好地串联融合在一起,主次分明地将故事情节连接起来。电影的很多情节都充满了深层次的寓意,在结构变换中加上恰当的灯光和色调的调配,表达了电影中所蕴藏的深层次的含义。

电影的开头就是一幅狂风怒吼的画面,气氛阴郁,沙石飞扬,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于埃尼斯和杰克的相遇和约会的自然环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那天,早晨的时候还烈日炎炎,晴空万里,到了中午,云层就从西方堆积翻滚而来,空气变得潮湿闷热……下午晚些时候,雷声开始隆隆轰鸣……一阵冰雹砸在窗子上,随即冷雨接踵而至,风撞击着隔壁房间那不算结实的门,就这么撞了一夜。”埃尼斯和杰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每年的约会,李安运用大量的蒙太奇手法,将埃尼斯和杰克的爱情与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恩爱和缠绵伴随的是冰雹、大风或者是雷雨交加,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描述,也寓意着当时的社会环境,他们在一起所承受的世俗的压力。导演着重描述了埃尼斯和杰克最后一次约会的场景,“埃尼斯期盼的积云出现,先是吹起一阵推动黑暗的长风,随后一团灰云自西方疾行而来,飘下细雪。一小时后,灰云散去,留下柔软的春雪,潮湿而沉重。”大自然有时就是这样变幻莫测且无情,这也寓意着两人被命运所无情地嘲弄着,他们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和世俗的眼光,他们在残暴的世俗面前显得是那么弱小和无助,世上终究没有一片土地可以让他们避开世俗。世俗的力量与残酷的大自然相比,只是微不足道的闹剧,人在自然和命运面前显得是那样无力。

在电影中,爱情与世俗的暴力之间的冲突使得整个故事的叙述充满了张力,直击观众的心底,这两种元素冲突的最终结果是世俗的暴力战胜了埃尼斯和杰克的爱情,人类在世俗和残酷的大自然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杰克的死去,让埃尼斯一个人陷入了没有希望的生活之中,压抑但还要默默忍受。在电影中,杰克死去后,等待埃尼斯的是无尽的孤独以及生命的终结,世俗的暴力和埃尼斯的生活是影片的表层结构,电影中的梦以及大自然是比喻性结构。

电影的两个主人公埃尼斯和杰克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杰克桀骜不驯,可以为爱情不顾一切,但是埃尼斯由于从小失去双亲,家庭的责任和生活的苦难,让他小心翼翼,有所顾忌。杰克曾经因为不能忍受这种小心翼翼、偷偷摸摸的生活而对埃尼斯爆发:“我现在就能跟你说,我们本来可以一起过不错的生活,好得不得了的生活,但你却不愿意。埃尼斯,结果现在我们只有断背山,所有东西都以断背为基础……你对我太重要了,埃尼斯,你这个养大的杂种,要是我知道怎么戒掉你就好了。”杰克就是这样一个可以不顾世俗的人,他可以摆脱羞耻、惭愧和害怕,肆无忌惮地说出自己爱的宣言,但是埃尼斯不敢,这也是造成两个人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埃尼斯的软弱以及世俗的压力,让他们这段爱情压抑、见不得光明。

影片的结局走向了悲剧,杰克意外死亡了,他对埃尼斯的爱只能化作尘土随之埋入地下,但是世俗的残酷远不止如此,杰克希望自己可以魂归断背山,但是这个小小的梦想最终也没有实现,杰克的父亲将他葬在了家乡。埃尼斯没能带回杰克的骨灰,这将故事的悲剧推到了一个更深的程度,就算是死去,杰克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葬在自己的爱情之地――断背山,也不能呼吸他们的爱情空气,杰克到死也不能自由地享受他与埃尼斯的爱情,始终要受到世俗的压迫,显得十分无力。而仍然活着的埃尼斯更加凄惨,生活的困苦、失去爱人的痛苦压抑着他的后半辈子,他在贫苦与孤独中走完自己的后半生,只有梦到杰克才是支撑他活下去的动力。梦成为埃尼斯残酷生活的慰藉。在找到下一份工作之前,埃尼斯只好与嫁人的女儿住在一起,但是他的心中是快乐的,因为他可以在梦中与自己心爱的人相遇。在世俗暴力之下,或许只有梦境才是唯一安全的港湾,只有在梦中他才能和杰克自由地在一起,在梦里没有世人的嘲弄和指责,在梦中杰克始终以他们初遇的年少模样相见,埃尼斯只有活在缅怀过去之中,有时泪水打湿了枕巾和床单。除了梦境,回忆也是支撑埃尼斯活下去的希望,电影仿佛在表达不被世人所接受的爱情,只能存在于梦境与回忆之中。爱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成为奢望,梦境与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现实和自然面前埃尼斯无能为力,影片是以梦作为开头的,同时以梦作为结尾。影片仿佛在向我们揭示一个人生的道理:人生充满了苦难,人生的压抑无穷尽,我们只能选择默默地承受这一切,影片中埃尼斯和杰克的爱情就在向我们揭示这个道理。

三、结语

《断背山》作为一部优秀的同情电影,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巨大的成功,上映后在各界都掀起了一股文化潮流,导演李安将这段超越世俗的爱情表达得十分准确到位,细腻地表达了两位主人公之间纠结的爱情。影片采用二元叙事结构的手法,将虚实相结合,通过现实和梦境的交替来表现两个主人公之间凄美的爱情,这种叙事手法让整部影片充满了冲击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分析了电影《断背山》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对影片的二元叙事结构进行了阐述,对了解电影的主题以及艺术价值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佟冰.电影《断背山》的叙事张力[J].电影文学,2013(23).

[2] 李强.是寂寞致使还是真情流露?――评《断背山》中的同情结[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

[3] 芦何秋.同性恋题材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以《断背山》为例[J].电影文学,2007(10).

[4] 段善策.游离于边界的情爱――《断背山》镜头语言新辨[J].电影评介,2010(03).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