婵古诗范例6篇

婵古诗

婵古诗范文1

月照红尘蕴妙诗

色清万物梦还痴

婵思只愿人无恙

娟笔此生独画伊

《二》

月生风韵为诗情

色秀文章润句精

婵帐藏思无寂寞

娟帘难掩夜光明

《三》

月悬今古颂痴衷

色赋神吟美意恭

婵古诗范文2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众所周知,这首词是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欣赏一首古诗词就要了解它的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中秋,借诗抒发了对故去的胞弟子由的怀念;是作者大醉后的佳作。

细品着这首诗,脑海中仿佛出现了醉酒的苏轼在庭院里舞蹈、遐想、嚎啕。他望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思绪万千。他或许在想,为什么人总有别离?为什么人不能”千里共婵娟”!

而从这首词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些什么。或许在冥冥之中有“天”在管辖着人的悲欢离合,这不可改变,但我们要学会珍惜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哪怕是一草一木。等到失去了再追悔莫及,这都是于事无补的。

婵古诗范文3

    (一)妆饰与女性别称词描写女性的妆饰的词汇也经常用来代指女性,如:蛾眉、青娥、红颜、红粉、红妆、粉黛等。“娥眉”本指美人细长而弯曲的眉毛。也指美人。或写作“蛾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楚辞?大招》有云:“嫮目宜笑,娥眉曼只。容则秀雅,稚朱颜只。”可见在先秦时期,古人就用“蛾眉”来形容女子美貌。《后汉书?列传》中描写女子美貌亦有用到:“咸姣丽以蛊媚兮,增嫮眼而娥眉。”到唐朝时,出现了“蛾眉”代指女性的用法,如:白居易《王昭君》:“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清代《北游录纪邮上》:“蛾眉薄命将身误。宫人斜畔伯劳啼”。与“蛾眉”相关的另一个女性别称词为“青娥”,指年轻的女子。“青娥”也是在唐代出现的。《和剂方补骨脂丸方诗》有云:“夺得春光来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须。”韦庄词《河传》中有“青娥殿脚春妆媚,轻云里,绰约司花妓”。《全唐诗?第六六六卷》亦有“舍却青娥换玉鞍,古来公子苦无端”,此处“青娥”指美女。明朝的《剪灯余话》中也有出现:“魂归冥溟魄归泉,却恨青娥误少年。”《牡丹亭》:“无闲会,今朝有约明朝在,酒滴青娥墓上回。”与女子装扮有关的女性别称词有红颜、红妆、红粉、粉黛等。“红颜”本指女子年轻、美丽的容颜,在汉代时出现。《全后汉文?卷九十三》:“眷红颜之晔晔,何的皪之少群”。后来也用来指称女性,如:“叹息不相见,红颜今白头”(《送郑录事赴太原》);“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绿珠怨》);“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圆圆曲》)。现在“红颜”一词仅指“貌美的女性”(《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粉黛”本指妇女涂抹在脸上的白粉和画眉用的青玄色颜料,在先秦时已有。《楚辞章句?卷第四》:“丑妪自饰以粉黛也”。《全后汉文?神女赋》:“质素纯皓,粉黛不加”。唐代开始代指女性,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红粉”本指化妆用的胭脂和白粉,出现在南北朝,《文选?卷二十九?杂诗上》:“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红妆”亦出现在南北朝,《全梁文》:“玉齿笑容,红妆绰约”。《玉台新咏》:“日落窗中坐,红妆好颜色”。唐代开始喻指女性,如:(9)偶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稀。(《兵部尚书席上作》)(10)红粉青娥,马上石榴,风流罗裙,销魂别有。(《武宗逸史》)这些表示女性妆饰的词后来既能指女性的妆饰,因为是女性独有,因此也能够用来作为女性的别称词,是共存的状态。据粗略统计,隋唐时期的文献中这些词出现次数高达700多次,大量的女性妆饰词与女性别称词在唐代的集中出现并不是偶然。唐代政治统一,经济繁盛,社会风气开放,女性参与到社会生产、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女性婚姻自由,贞洁观念淡薄”(段塔丽,2000:12),在妆饰上凸显个性,这样的社会文化使得女性进入到语言层面。而女性妆饰作为女性别称词,原因可能在于唐代主流文体为诗歌,要求语言含蓄、简练所致。(二)服装与女性别称词“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南北朝时用来代指女性,《南齐书?志》:“情发金石媚笙簧,罗袿徐转红袖扬。”《玉台新咏》:“红袖往还萦,素腕参差举。”唐代出现了用“红袖”代指女性的用法,如:韩偓《边上看猎赠元戎》:“红袖拥门持烛炬,解劳今夜宴华堂。”清代孙枝蔚《记梦》诗云:“头上黄金双得胜,眼前红袖百殷懃。”“红裙”本指女性的着装,唐代时出现,也用来代称女性,如韩愈《醉赠张秘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裙钗”是古代女性的衣着装饰,旧时借指妇女。在元代时出现,多出现在小说、戏剧中。《关汉卿戏曲集律》:“我须是个妇女身,我须是个裙钗辈。”《红楼梦》第一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巾帼”本指我国古代妇人覆发的首饰,《说文》:“帼,妇人首饰。”后为妇女之代称(许嘉璐,1991)。据《晋书?宣帝纪》载:“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即诸葛亮送给司马懿妇人的头饰,嘲弄他太不像男子汉用来激怒他。到辽金元时用“巾帼”来代指女性。《辽金元宫词》:“巾帼偏能别佞忠,贤妃饶有诤臣风”。《北史演绎》:“芳名垂信史,巾帼胜须眉”,又见于《儿女英雄传》:“我尹其明今日无意中见着这位脂粉英雄,巾帼豪杰,真是人生快事!”“巾帼英雄”指才智出众如男子的女性。《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有云:“巾帼英雄四字,以示旌异,并代撰闺中豪举。”又见于《后红楼梦》:“巾帼英雄,女中豪杰,可敬可敬。”与巾帼英雄相关的一个词是“不栉进士”,指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旧指有文采、有胆识的女人。清代时出现,《清代名人轶事?闺阁类》:“庚子之难,爽秋从容就义,实其夫人薛氏所主持也,可谓巾帼英雄矣。‘不栉进士’岂虚誉哉。”《海上尘天影》:“此次见了韵兰,知为不栉进士,颇思结交。”现在“巾帼”“巾帼英雄”仍然常用,开始时用巾帼羞辱男性,而后却衍生了“巾帼胜须眉”的内涵,与女性参与政事、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密切相关。

    其他女性别称词

    女性别称词多与“佳”“丽”“娇”等有关,能很容易分辨出是写貌美的女子。如:佳人、佼人、尤物、丽人、姝丽、倾城、婵娟、娇娥、妖娆、惊鸿、娇娘等。“佳人”“佼人”“尤物”在先秦时代已有,《楚辞?九歌》:“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诗?国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宋代苏轼《李铃辖座上分题戴花》:“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现在亦用“佳人”指称貌美的女子。“尤物”本用来指珍稀的宝物,后用来指极美貌的女子。《春秋左氏传?昭公》:“女何以为哉,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义,则必有祸”。将女子比之于物,可见当时女性地位并不高,与当时的男权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姝丽”“倾城”在秦汉时出现,本为形容词,如《后汉书?帝纪》:“姿颜姝丽”。后代指女性,如柳永《玉女摇仙佩》:“有得许多姝丽,拟把名花比”。《汉书?列传》:“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丽人”在魏晋南北朝时用来指称美女,如《全宋书》:“南国丽人,蕙心纨质。”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唐代,“倾国”“倾城”用来指称女性,如《入朝洛堤步月》:“倾城比态芳菲节,绝世相娇是六年。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婵娟”“妖娆”“惊鸿”在魏晋南北朝时形容女性貌美。《全梁文》:“故灵偃蹇兮姣服,女婵娟焉可观”,《全三国文》“顾有怀兮妖娆,用搔首兮屏营”。“婵娟”在唐代也指女性,《浣溪沙》:“婵娟依约书屏人”,方干《赠赵崇侍御诗》:“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李商隐《碧瓦》:“他时未知意,重迭赠妖娆。”“惊鸿”宋代时也指称体态轻盈的女性,陆游《沈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晏殊《木兰花》:“惊鸿去后生离恨,红日长时添酒困。”“娇娥”本为女子名,见于魏晋《玉台新咏?集序》“本号娇娥,曾名巧笑”。唐代用来指年轻的女性,如《步步高》:“二八娇娥配童男”,唐寅《美人对月》:“斜鬓娇娥夜卧迟,梨花风尽鸟栖枝”。“娇娘”唐代李贺《唐儿歌》:“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这些词中现在使用较多的有“佳人”“丽人”“尤物”“婵娟”“妖娆”多用来形容女字姿态美,“娇娥”“娇娘”则直接用于女子名。这些女性别称词都与女性的容貌、体态等密切相关,与人们对女性的审美要求密不可分。

婵古诗范文4

但是,这样的历史剧演出,对于演员,却是一个考验。张瑞芳在剧里,扮演了一位“美好、健康、富于自尊心与正义感”的酒家女——春姑。她尊敬青年侠客聂政,在出发行刺之际,为他奉献花束,并演唱了后来名噪一时的《湘累曲》:“啊!泪珠儿快要流尽了,爱人呀,你还不回来呀?我们从春望到秋,从秋望到夏,望到海枯石烂了!爱人呀,你回不回来呀?”

这次演出,郭沫若几次亲自到排演场,为青年演员说戏,讲述春秋战国的历史和当时的风俗习惯,所以,尽管有诸多困难,演出仍十分成功。张瑞芳虽然初次在重庆演出历史剧,也获得了很大成功。她演唱的《湘累曲》,给郭沫若留下很深印象。

由于《棠棣之花》的成功演出,郭沫若创作激情高涨。他在短短十天里,又写出了后来成为经典的剧作《屈原》。这部剧作上演时,张瑞芳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婵娟”。为了帮助演员们对剧中人物领会,郭沫若将演员集中起来,由他朗诵剧本。郭沫若的自我朗诵,对张瑞芳后来的演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

《屈原》的演出在重庆产生了巨大反响。郭沫若与演员们都十分兴奋。当时郭沫若常常到后台,与演员们混得很熟,大家高兴时,便让郭沫若为大家题诗。郭沫若诗兴大发,一口气题写出十四首来。其中《张瑞芳饰婵娟》一首,这样写道:

凭空降谪一婵娟,笑貌声容栩栩传。

赢得万千儿女泪,如君合在月中眠。

此诗不仅称颂了婵娟这个人物,也对张瑞芳的表演大加赞赏。

1942年6月,《屈原》要到重庆北碚上演,大家请郭沫若一同前往,以助声势。郭沫若去时,带上了自家一个古铜色的大瓷瓶。这原是郭沫若书斋里的花瓶,此时却需充作剧中人物婵娟所抱的道具。6月27日,是个星期六。一般情况,这是最好的卖座日子。可惜,当时演出环境颇为简陋,戏全是搭建的,是半露天的敞棚。一遇雨,便完全无法演出。当郭沫若抱着花瓶赶到现场时,天正下着雨,演职人员都很焦愁。大家在一起聊着天,有人幽默地说:以后假如求雨,最好就说我们要演戏了。郭沫若看着自己抱来的花瓶,突然来了灵感。他即刻念出一首绝句来:

不辞千里抱瓶来,此日阴沉竟未开。

敢是抱瓶成大错,梅霖怒洒北碚苔。

诗作出后,一位女士说:一首诗有两个“抱瓶”,有些显得重复。她便自做主张,把第三句改为:“敢是热情惊大士”。“大士”即“观音大士”,认为是惊动了观音菩萨,所以不停降雨。瓷瓶是观音的掌持之物。郭沫若一听,便说:那么索性把“梅霖”改成“杨枝”吧。杨枝是观音瓶里的插品。

过了一会儿,正在排练的张瑞芳见到这首诗,她指着其中的第四句说:这“怒”字太凶了一点。郭沫若解释:“我觉得是观音菩萨生了气了。”张瑞芳却说:“其实倒应该感谢这雨,你看演得这么生,怎么能够上场呢?”郭沫若听张瑞芳这么一说,感到这是一个做艺术事业人的责任心,实在难能而宝贵,便说:“好的,我另外想一个字来改正。”这时,导演陈鲤庭叫张瑞芳去排练,郭沫若便在一边琢磨起来。这个“怒”字,郭沫若最先想用“遍”字替换,后来想到“透”,最后改为“惠”。排完戏的张瑞芳急匆匆赶过来,问:“改好了吗?”郭沫若将替代的“惠”字给她看。张瑞芳愉快又天真地说:“对啦,这个字改得蛮好,这个字改得蛮好。”跟前的一位女士说:“既然‘怒’字改了,那么‘惊’字恐怕也得改一下才好。”张瑞芳说:“用不着吧,惊动了的话是常说的。”张瑞芳一锤定音。尽管第二天天气晴了,这首诗还是按照张瑞芳同意的改法,保存在了郭沫若的诗集里:

不辞千里抱瓶来,此日阴沉竟未开。

婵古诗范文5

银辉斜映浸绿窗

疑为团扇无诗行

盈盈可拟倩影动

清清堪比晓梦凉

新秋一似旧秋冷

内人千系故人旁

月无情思空相照

怎知相念凭文章

对月

银镜空悬欲相观

徒恨两鬓已斑斑

天寒因此诗梦瘦

残烛依旧托金盘

拒霜未展敛眉黛

明月可知泪阑珊

今宵薄衾孤独醒

当时研墨共画兰

敬月

小庭幽幽玉盈堂

叹饮桂子入酒香

六欲惟愿游人至

七情亦知思乡常

莫负当初素笺字

终弃旧时红豆妆

一樽对月颦眉怨

中秋因何独自凉?

奏月

婵娟皎皎宜玉玦

只叹月圆人偏缺

欲悲难成诗一首

忽叹易随琴三叠

轻拢慢捻初相遇

收拨复挑古道别

朱弦切切声声断

尽诉奴心意化蝶

问月

帘下飘笛复诗联

唱罢三叠且绵绵

微嗔微恨闭绮户

试题试问冷婵娟

平生因何主起落?

明月为谁作缺圆?

婵古诗范文6

1、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李商隐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东坡

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4、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齐已《中秋月》)

5、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6、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7、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8、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10、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月夜》)

1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13、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1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

15、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16、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17、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陆龟蒙《中秋待月》)

18、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元好问《倪庄中秋》)

19、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李商隐《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20、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21、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22、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23、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24、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25、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26、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27、月近中秋好,风因小雨清。曾惇《栖霞会饮诸僚》

28、归来还约中秋时,把酒青天看明月。王鏊《湖心亭》

29、霜月铺角滟瓦沟,忆曾尽醉作中秋。程公许《又省闱锁宿十月三日夜月独酌·霜月铺角滟瓦沟》

30、百年看月几回盈,那得中秋度度明。袁宏道《中秋对月同散木作》

31、人间共赏中秋月,酒社诗家意味长。黄庶《中秋夜月》

32、雪屋银山满上头,年年伟观近中秋。李处权《观潮二首·雪屋银山满上头》

33、中秋璧月圆,宜赴广寒约。卫宗武《次韵酬李黄山》

34、寻常明月不易见,如此中秋能几来。史嵩之《中秋对月》

35、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36、七夕星河,中秋院落,上元灯火。朱彝尊《红娘子·袖薄吹香过》

37、中秋月满尽相寻,独入非烟宿禁林。吴融《八月十五夜禁直寄同僚》

38、良夜惟午夜,今秋偏好是中秋。吴潜《闻同官会碧沚用出郊韵三首·万顷蟾光浩不收》

39、月宫小殿赏中秋,玉宇银蟾素色浮。朱有炖《元宫词·月宫小殿赏中秋》

40、明月近中秋,云扫天宇净。陆文圭《和陆振之见赠韵》

41、满看金盆涌碧流,西湖从古惬中秋。岳珂《中秋夜宿旌德观无月》

42、中秋美景当吴苑,十载佳期共此堂。祝允明《中秋日燕客晚雨》

43、三衢春有脚,山屋好中秋。许月卿《重寄郭衢州》

44、佳月中秋已无及,菊花十月未为迟。赵蕃《在伯考试未归有怀·相逢共问别来诗》

45、岩花不趁中秋约,篱菊齐供九日看。钱时《九日融堂池上》

46、千家门闭中秋月,只有愁人独自看。杨慎《中秋》

47、一年一度中秋夜,十度中秋九度阴。邵雍《中秋月》

48、月近中秋白,风从半夜清。高士谈《不眠》